臺灣芯福里情緒教育推廣協會 製作 財團法人顧氏文教基金會 贊助 幸福從EQ開始,芯福里邀請您「E起Q幸福」。
很多媽媽周旋於工作與家庭之間,為孩子全心付出,卻常常忽略了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以致於身心俱疲…,把目光移回自己的身上,關照自己的需要,重新學會好好愛自己,在教養的路上將會有不同的感受。
很多父母每天繞著工作家庭轉,被壓力逼得喘不過氣來,容易陷入不安、負面的情緒中…,保留屬於自己的時間、讓親友成為得力助手、放寬自己設定的「標準」,當個「剛剛好」的父母…. 在教養的路上將會有不同的感受。
多數的家長都希望孩子面對失敗挫折時能夠堅強、不放棄,甚至愈挫愈勇,但是新世代的孩子耐挫力似乎愈來愈低,真的如此嗎?什麼原因造成耐挫力降低?父母如何幫助孩子不畏懼困難、勇於接受挑戰,且聽兩位心理師的分享…
個性敏感的孩子容易被激怒,經常處在生氣的情緒裡,其實生氣的背後隱藏著焦慮,父母如何透過陪伴學會理解孩子的想法及需求,將負面情緒轉化為正向經驗,且聽兩位心理師的討論分享…
用獎勵來提升學習動機,是許多父母經常使用的方式,但是物質獎勵好還是精神獎勵好?獎勵會變成一種習慣嗎?會不會帶來負面影響?也常常讓家長陷入困擾,如何正確地獎勵孩子?且聽兩位心理師的討論分享…
心思敏感脆弱的青少年比較容易受到傷害,過度在意他人的看法或觀感也會讓自己陷入負面情緒的泥沼,父母如何去察覺青春期孩子的真實反應,陪伴並適切回應。且聽兩位心理師的討論分享…
男孩喜歡玩娃娃、穿裙子、高跟鞋,不免會讓家長有些擔憂,要刻意阻止嗎? 當孩子出現性別氣質和行為不一致的情況,父母應該如何面對?且聽兩位心理師的討論分享…
孩子在選擇科系常常遇到困擾,到底家長該如何協助孩子認識自己的興趣所在,面對對未來茫然的孩子又該如何引導呢?討論的過程又有那些技巧呢? 且聽兩位心理師的討論分享
爸媽不給手機就是老古板? 現代家長難為,常常為了到底該不該給孩子手機而感到困擾,給了擔心孩子沉迷、不給又擔心親子衝突,如何從親子關係的角度來看手機的使用,又有哪些注意事項呢?且聽兩位心理師的討論分享
父母陪伴孩子共讀的時候,最常遇到的困難經常是孩子不專心、沒有回應甚至是不喜歡聽故事,此次臨床心理師要和大家一起來思考這些行為背後可能的原因,以及面對這些狀況時,父母可以如何有效調整,讓親子共讀不再感到困難,而是一種享受!
親子共讀是父母陪伴孩子長大、一起創造幸福時光的好方法!但市面上的繪本琳瑯滿目,有各式各樣的主題,要如何選擇經常讓父母頭疼,臨床心理師提出數個選擇繪本的關鍵因素,讓父母更清楚怎麼幫孩子選繪本,ㄧ起享受共讀的樂趣!
和孩子一起做正念的練習,透過神秘箱、情境想像…等等活動覺察情緒、專注內在、放鬆身心,每個小小的練習,都能幫助孩子更打開覺知,專注於當下的感受與想法。
和孩子一起做正念的練習,透過畫畫、色彩活動、覺察呼吸…專注內在、放鬆身心,每個小小的練習,都能幫助孩子更打開覺知,專注於當下的感受與想法。
遠距教學除了對學齡孩子是新體驗以外,對學校老師也同樣是一大挑戰,讓我們來談談學校老師在實體課堂與線上課程之間的轉換中,可能出現哪些的情緒變化,以及怎麼調適與策略。
疫情警戒持續,青春期的發展與需求也持續不停歇,讓我們一起在防疫生活中,與青少年發展高EQ互動。
跟著臨床心理師的帶領,實際體驗「防疫息怒靜心五步驟」#覺察#看見#聆聽#感受#轉化,安撫內在的情緒,在疫情中成為更好的自己、更好的他人、串聯起更好的社會。
隨著疫情的發展,社會中「憤怒」的情緒升溫,影響生活被改變的你我。「防疫息怒靜心五步驟」幫助我們透過#覺察#看見#聆聽#感受#轉化,在疫情中找到內心安定的力量。
學齡前孩子在家裡最愛玩什麼?除了忍不住的跑跑跳跳之外,孩子最愛手作了,動手做的活動最能夠給孩子直接的回饋與成就。這一集讓我們來談談,如何讓爸媽寬心、安心、開心的面對孩子的手作時光。
疫情威脅著我們對孩子健康快樂長大的基本期待,也在與孩子日以繼夜密切的相處中,迫使我們去面對自己內心深處對孩子真正的想法。那些對於成就的、比較的、失敗的、成功的定義,就赤裸裸地反映在為孩子所做的生活安排上。停課不停學,邀請爸媽一起從發展的本質上來看看,學習之於學齡前孩子應視為何?
疫情帶來了挑戰,正是考驗我們問題解決能力的時候,協助孩子建立新的學習習慣,從安排自己的安靜角落、在學習空檔轉換心情保護視力、練習網路人際互動,逐步將學習責任還給孩子,讓孩子「停課不停學」。
居家防疫期間,親子相處的時間比平日來得長,建議家有幼兒的家長先盤點需求和可運用的資源,擬定一個寬鬆的作息表,最重要的是保留自己喘息的空間,用自己的步伐前進,享受和孩子親密共處的時光。
一再發脾氣的背後,是心力憔悴需要被照顧的自己,別陷入習慣性地說教模式,練習轉頭想想、以及先說好再說壞;現代父母難為,期待在教養的路上與你相伴。
孩子課業學習挫折經常造成親子關係的緊張,家長可以先同理情緒,從旁觀察並協助釐清問題,再彼此分享討論、思考對策,藉此學習並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
每個孩子內在都潛藏著學習動力的種子,學前階段就像處於溫室,最容易掌握,如果父母把握生命最初的六年,提供良好的苗圃環境,之後,孩子就算風雨難免,還是可以克服困難、持續成長茁壯。
教孩子學會感恩,可以提升孩子感受幸福的能力,減少壓力感和憂鬱情緒。珍惜所有,才會富有;感恩道謝,才會越來越快樂。
面對孩子過度沉迷線上遊戲,建議家長可以先釐清客觀事實,了解遊戲的玩法和吸引力,同理孩子的喜好及需求,幫助孩子在生活中找到能獲得滿足的新方式,取得親子間的平衡、創造共好。
在英國繪本作家昆丁.布雷克(Quentin Blake)豐富的想像力和詼諧幽默中,和喬治、貝拉這對年輕夫妻一起經歷養兒育女這段充滿驚喜與挑戰的生命旅程,體會激情、親密、承諾兼具的幸福之愛。
兄弟姊妹之間的手足比較常是競爭與衝突的源頭,家長對孩子們情緒感受的重視與適當回應,才能緩解手足比較的負面效應。
是孩子表面看似問題的行為,其實常常是在表達內心需求唷!讓心理師陪著爸媽一起用方法,讀懂孩子行為背後真正的需要,精準讀懂問題、更能對症下藥。
有人說:「為人父母是一種生命的修練」,面對管教上的難題,能夠放下身段反求諸己,不僅是高EQ的表現 ,也是建立親子間真實親密的關係最踏實的途徑。
多數孩子不喜歡被比較,但是又免不了會被比較。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特性與定位,家長可不要把孩子比來比去比出愁(仇)。
思考孩子的行為反應時,清楚看到哪些是大人當下受到情緒或價值觀影響的主觀感受,哪些是孩子行為反應的客觀事實,才能真正找出適切對應策略協助孩子情緒發展。
夫妻管教不一致常引發衝突怎麼辦? 覺察情緒、防範未然、異中求同,善用差異解決問題,讓孩子從中學習衝突處理的智慧,教養不一致也可以成為幫助孩子學習高EQ的絕佳機會。
這集繼續跟大家談談孩子為什麼會有網路成癮問題(或過度使用)? 如果有網路成 癮時,該怎麼幫忙他。
常聽到父母抱怨孩上網時間長,家人要一起外出,他為了打電動不想出門,或是出 了門吃飯,卻不斷催促急著回家,原因是因為跟別人約好時間打線上遊戲。 孩子花很多時間玩手遊、打電動、上網,孩子是不是有網路成癮問題? 這一集教您評估自己或家人是否有網路成癮(或網路過度使用)問題。
了解親子和伴侶之間依附、依戀的矛盾焦慮型關係該如何練習自我修復及調節相互共處之道
與主要照顧者分離而產生焦慮,是兒童情緒發展過程中的正常現象,但是如果分離焦慮過高、對生活適應造成嚴重干擾,就需要關注與協助了。
協助爸媽了解孩子的注意力與學習特性原來與氣質有關,清楚孩子的特質傾向有助於發展出提升注意力與學習力的教養術。
5-7 月是考季,考試快到了有些人很容易緊張,平時成績不錯,但遇到大考就失常,多次之後就變得很沒自信,得失心也重。考前就更容易出現緊張、失眠、拉肚子等反應,進考場也常因過度緊張而表現失常。 我們常說要放鬆,但放鬆要怎麼做呢? 這集葉心理師是要教導您做腹式呼吸,幫助您放鬆身體反應。不論是大人小孩都很值得學喔。
咬指甲是一種行為反應,背後與情緒大有關聯。打罵沒有用,了解背後的情緒意涵,才能夠有效協助孩子改掉咬指甲的習慣。
協助爸媽了解孩子的注意力與學習特性原來與氣質有關,清楚孩子的特質傾向有助於發展出提升注意力與學習的教養術。
有些孩子很想靜下心讀書,但常常靜不下來,沒讀多久就坐不住了,控制不了想要起來走動或滑手機,腦袋很亂心情煩躁沒辦法專心讀書要怎麼辦? 這集葉心理師要告訴您如何增加讀書的專心程度
腹式呼吸是CP值最高的放鬆方法,簡單卻很有效。持續練習腹式呼吸,可以讓身體放鬆,減緩緊張焦慮,有益身心健康。
研究證明後天的環境因素會影響孩子大腦的注意力與學習功能發展,而爸媽的教養方式就是影響孩子注意力與學習發展的主要環境因素,所以進一步與爸媽一起分享提升注意力與學習力的教養秘笈。
跟孩子有意見衝突,孩子明顯有不同意見,但又不願意表達,大人要如何化解? 怎樣才能促進溝通? 本集從孩子的觀點,他們希望當衝突出現時大人不要做甚麼? 以及大人做甚麼可以促進溝通?從他們的角度,你更知道該怎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