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左传读书会,致力于谙习人性,讲求传统与现代的接续,并专注于文本的阅读。力求在宁静的阅读中,在清雅的讨论中,潜移默化地传递意境、收获感悟。读本下·载·地址☟链接:https://pan.baidu.com/s/142HZqs-vGNLOgmpj-a-j9w提取码:cqzz或者关注微·信·订阅号“勋陶”(show-and-tell),内有讲读文字稿。...
2 郊祀非礼(1经1传)旅游有一个常见项目,即观摩某一古老的活动,比如仪式等等,读这部分,与这种旅游项目异曲同工。在这里就去春秋时代去看看古人的重要祭祀活动之一——郊祭。郊祀,最早出现在桓五年,杨伯俊先生有非常详细的注释。我们在此回顾一下这部分内容:傳·桓公五年·5凡祀,啓蟄而郊,龍見而雩,始殺而嘗,閉蟄而烝。過則書。①五十凡例此为第七凡,见于桓五年第5条传文。《左传》有五十凡例,前人多有统计总结,我依多年读书经验,罗列到文章《春秋左传五十凡》中,在公众号“勋陶”之中。②惊蛰〖杜注〗:言凡祀,通下三句,天地宗庙之事也。启蛰,夏正建寅之月,祀天南郊也。天坛在故宫之南,清朝亦延续此祭祀。〖笺曰〗:周礼天神曰祀,地祗曰祭,人鬼曰享,对则别为三名,散则总为一号也。郊有二:一为报反之祭在子月,郊特牲云:“迎长至之日”,又曰:“周之始郊日以致,周官大司乐祭天于圆丘”,皆夏之十一月,周之正月也。天子用之。一为祈谷之祭,在寅月。天子、诸侯皆用之。在周代,祭祀天神叫做祀,祭祀地神叫做祭,祭祀祖先叫做享。细分则如此有三种名称,笼统则统一叫做祭祀。郊祀有两种,祭天和祈谷。祭天只能是天子来采用,祈谷则天子和诸侯都可以采用。〖杨注〗:启蛰犹今言惊蛰,宋·王应麟所谓“改启为惊,盖避景帝讳”。至汉行太初历,改惊蛰在雨水后,为夏正二月节气。古之惊蛰在雨水前,为夏正正月之节气。启蛰就是我们现代农历24节气中的惊蛰,之所以改“启”为“惊”,是汉代为了避讳汉景帝的名讳,因为汉景帝叫刘启。并且,在汉代推行太初历的时候,24节气做出了调整,改惊蛰在雨水之后,这与春秋时代不同。现今农历二月的节气有二,惊蛰和春分。惊蛰在前,春分在后,多发生在公历3月(March)之内。③郊祀〖杨注〗:郊礼,古今异说纷繁。今以《春秋》、《左传》解《左传》。郊为夏正正月祀谷之礼,襄公七年《传》“夫郊祀后稷以祈农事”可证。然《春秋》书郊者九,宣三年、成七年、定十五年、哀元年之改卜牛俱在周正正月,即夏正十一月,盖正月卜牛,四月五月用之,《礼记·郊特牲》所谓“帝牛必在涤三月”者也。僖三十一年、成十年、襄十一年之卜郊则在周正四月,即夏正二月,定十五年之郊在夏正三月,哀元年之郊在夏正二月,其甚者成十七年书九月辛丑用郊,总之,卜郊及郊皆已过启蛰之节,诚如襄七年孟献子所云:“故启蛰而郊,郊而后耕,今既耕而卜郊”,是下文所云“过则书”也。④过则书〖杨注〗:过,谓非常祭。这段凡例解释了举行四常祀(例行四祭祀)举行的时节及其记载惯例:到了惊蛰的时候举行郊祭,青龙的角亢二宿出现的时候举行雩祭,秋天寒气降临举行尝祭,蛰伏的时候举行烝祭。如果过了时节而举行祭礼,就要加以记载。回顾桓5郊祀的相关内容后,再读僖31的郊祀就能理解了。經·僖公三十一年·3夏四月,四卜郊,不從,乃免牲。猶三望。说古人在做重大事务之前,都要进行占卜来预测吉凶。郊祀作为祭天和祈谷的重要事务,也是要进行占卜的,称之为卜郊。占卜的结果若卜吉,则推迟再卜,再卜不吉就三卜,以此类推。依照经文中的记述,这一年接连占卜了4次,皆为不吉,最终就取消了郊祀。但是还是进行了三望。三望傳·僖公三十一年·3夏四月,四卜郊,不從,乃免牲,非禮也。猶三望,亦非禮也。禮不卜常祀,而卜其牲、日。牛卜日曰牲。牲成而卜郊,上怠慢也。望,郊之細也。不郊,亦無望可也。说简单点,卜郊是一个传统,鲁僖公应该重视的,可以犹豫占卜总是不吉利,最后僖公糊弄一下就过去了。可是鲁国的史官,却持批评态度。这件事情看起来简单,但是细品起来,也是别有趣味。我们可以提出一个问题,就是在当时的背景下,为什么占卜多次都是“不从”人愿?可为什么即便是多次“不从”,鲁僖公还是“强行”进行了“三望”的仪式?依照当时的常识,“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与今天不同,现代我们都认为“戎”,也就是战争是国家大事,而祭祀这种事情离我们已经非常遥远,我们已经对此没有感觉了。如果我们想要理解古人,我们可以把古之祭祀的重要性类比为今之战争,就可以去细细品味这件事情了。为什么这样一个天大的事会出现迁延难行的局面?会不会有势力通过操纵占卜来阻止郊祀?为什么鲁僖公要“强行”进行郊祀?你品,你细品···细说郊祀读这段是感受郊祀的烦杂,如果觉得耐受不了这种烦,那么读者自可以略去此节,只是要记得:读古人的仪式尚需耐烦,倘若做将出来,又会是怎样的麻烦,所谓繁文缛节啊。郊祭在后世演变为祭天,春秋时的郊祭在《礼记》中有详细的记述,礼记·郊特牲·26郊之祭也,迎長日之至也,大報天而主日也。郊祀是为了迎接“长日”,也就是夏至。此日为一年中白昼最长之日,所以才叫“长日”。大,就是徧,也就是遍,意思是要祭祀所有的天神。而天神当中,日神最为尊贵,所以说“主日”。祭祀所有在天之神,以日神为主。【 郊祭都祭祀什么神】兆於南郊,就陽位也。既然是日神为主,所以要去南面举行郊祀。【 祭祀发生在哪里】千万不要以为郊祀仅仅是发生在郊外,远远不是,往下读就会知晓。掃地而祭,於其質也。器用陶匏páo,以象天地之性也。於郊,故謂之郊。牲用騂,尚赤也;用犢,貴誠也。扫地而祭,就是设坛,设坛是因为要燔柴,就是烧一些东西。用一些陶器和瓢等器具,“以象天地之性也”。在郊外举行祭祀,所以把祭祀叫做郊。牺牲用骍xīng,也就是红毛色的马,因为“尚赤”,祭祀日神的缘故。用犊,是因为表示诚意。【 如何举行祭祀:设坛,器具,牺牲】郊之用辛也,周之始郊日以至。卜郊,受命于祖廟,作龜于禰nǐ宮,尊祖親考之義也。择辛日进行郊祭,是因袭周制。占卜郊祭,要受命于祖庙(伯禽的庙),作龟就是用龟甲占卜。祢,生称父,死称考,入庙称祢。祢宫就是父庙,也就是在鲁庄公的庙进行占卜。这么复杂,是要因为“尊祖亲考之义”。【 郊祭日子的选择,以及卜郊】卜之日,王立于澤,親聽誓命,受教諫之義也。占卜那天,王要站立在泽宫,亲自聆听誓命,表示要接受教诲和进谏。泽宫就是“习射选士之处”,就是考场,选择士人的地方。誓,“约信曰誓”(出自《礼记·曲礼》)。命,“敎令也。”(出自《玉篇》)獻命庫門之內,戒百官也。大廟之命,戒百姓也。献命,就是把聆听的誓命再重申一遍。地点是库门,库门是鲁君宫的正门。《礼记·明堂位》中有详细地解释,山东大学有篇论文,作者是谷健辉,论文的题目是《曲阜古城营建形态演变研究》,他制作了一幅地图,我们可以参考这幅图来想象祭祀当时的情形 曲阜古城复原图 《考工记》所展现的王城和宫城的规制【 三遍】祭之日,王皮弁以聽祭報,示民嚴上也。【折腾完贵族,再折腾一下民众】喪者不哭,不敢凶服,汜掃反道,鄉為田燭。弗命而民聽上。“郊道之民”不敢哭丧,也不敢着丧服,而且要“净水泼街,黄土垫道”,田间地头要插上火炬,这些都不用命令,民众自发而为之。祭之日,王被袞以象天,戴冕,璪十有二旒,則天數也。乘素車,貴其質也。旗十有二旒,龍章而設日月,以象天也。天垂象,聖人則之。郊所以明天道也。穿戴、车乘、仪仗都是有象征意义和严格规定的,总之就是“天垂象,圣人则之”,上天垂示日月星辰种种现象,圣人要一一效法。郊天之礼就是为了教人明晓天道,守规矩。帝牛不吉,以為稷牛。帝牛必在滌三月,稷牛唯具。所以別事天神與人鬼也。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此所以配上帝也。祭祀的牺牲,也是最高规格的。天神与人鬼,稍有差别,“人鬼稍卑”。郊之祭也,大報本反始也。郊天之祭,就是一次对天对始祖的普遍回报。(宗教学和现代性思考——站在现代的角度)祭祀,其实就类似于今天各个国家和社会对意识形态的建设与控制。多数人意识不到,意识形态的统治方法甚至这个领域的存在。不知道,不了解,不理解,而盲目认同的结果,只是使自己沦为任人驱使的工具,象木偶一样,忙碌一生。为什么“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为什么宗教裁判所疯狂迫害“日心说”的支持者?哥白尼研究一生,却迟迟不敢发表《天体运行论》。在1533年,60岁的时候才敢公开演讲自己的学说。在1543年临终收到出版商邮寄来的样书,摸了摸书的封面就与世长辞了。1616年宣布为禁书,1600年2月1日烧死布鲁诺。直到1889年才为其平反。真理被发现,被宣传,被接受,是要经过一个漫长的时间的。
进入到鲁僖公三十一年1 分曹济西經·僖公三十一年·1三十有一年春,取濟西田。傳·僖公三十一年·1.1三十一年春,取濟jǐ西田,分曹地也。重,杨注“旧读平声”。济有两音,动词去声,名词上声。此处为济水,当时曹、鲁以济水为界,鲁在济东,曹国亲楚,楚败,霸主晋文削曹分给周围的盟友。①济西之田《杨注》在庄十八年传注有“济水为古四渎之一,所谓江、河、淮、济是也。源出河南省济源县(焦作市辖县)王屋山。春秋时济水经曹、卫、齐、鲁之界。以僖三十一年传证之,济西为曹地,曹、鲁分境之济,当在今山东省巨野县(菏泽市辖县)、寿张县(聊城市辖县)、东平县(泰安市辖县)之间。”后面再详细讨论。《杨注》有“济西田,经凡三见,此取自曹,宣元年以之赂齐,宣十年齐人又归于鲁。”②重馆之告周恩来总理说过一句话,外交无小事。外交是战略大格局的构造阶段,既要有长远眼光、宏大格局,又要操作精致、注重细节。傳·僖公三十一年·1.2使臧文仲往,宿於重館。重館人告曰:“晉新得諸侯,必親其共。不速行,將無及也。”從之。分曹地,自洮以南,東傅于濟,盡曹地也。重在上图的最底下,金乡县之南。馆者,候馆也。《周礼·地官·遗人》云:「凡国野之道,十里有庐,庐有饮食;三十里有宿,宿有路室,路室有委;五十里有市,市有候馆,候馆有积。」候馆亦可单曰馆,《仪礼·聘礼》「及馆」是也。则馆之为用,有室可以安顿行人,又有高明楼榭足供候望。馆即国家设置的驿站,用现代的语言解释也就是招待所。馆人,可能就是招待所的负责人。共:共同恭,先至则为共,后至则为不共。《春秋》经文中并没有记录臧文仲的名字,因为只是请求多分土地,而非聘问或盟会的缘故。重地馆人,一是关心国家;二是身处消息往来之地,消息灵通;鲁国重视文教可见一斑。这又是一处见外交之重要的记述,晋文霸主初立,勤勉争先表现一个积极友好的态度,博得好感,从而使鲁国得益。《国语·鲁语》给出了更详细的记述,國語·魯語上·8晉文公解曹地以分諸侯。僖公使臧文仲往,宿于重館,重館人告曰:「晉始伯而欲固諸侯,故解有罪之地以分諸侯。諸侯莫不望分而欲親晉,皆將爭先;晉不以固班,亦必親先者,吾子不可以不速行。魯之班長而又先,諸侯其誰望之?若少安,恐無及也。」從之,獲地于諸侯為多。反,既復命,為之請曰:「地之多也,重館人之力也。臣聞之曰:『善有章,雖賤賞也;惡有釁,雖貴罰也。』今一言而辟境,其章大矣,請賞之。」乃出而爵之。善有章:章,明也。彰显善,即使卑贱也要奖赏。恶有釁:釁(衅),兆也。征兆恶,即使高贵也要惩罚。出而爵之:出,出之於隸也。爵,爵為大夫也。从小吏晋升为大夫。經·僖公三十一年·2公子遂如晉。傳·僖公三十一年·2襄仲如晉,拜曹田也。新霸立,国际秩序重新划定。各国开始选边站队,态度积极者获利。
4 介人侵萧經·僖公三十年·5介人侵蕭。介称人,中外小国的通称。萧是宋邑,见庄十二年《传》。介是小国,因何侵宋,不得而知却值得玩味。这是鲁、宋和泗水十二诸侯的地缘政治。5 天使来聘經·僖公三十年·6冬,天王使宰周公來聘。傳·僖公三十年·4冬,王使周公 閲來聘,饗有昌歜cǎn、白黑、形鹽。辭曰:“國君,文足昭也,武可畏也,則有備物之饗,以象其德;薦五味,羞嘉穀,鹽虎形,以獻其功。吾何以堪之?”享礼上来了三样东西。①昌歜zǎn,昌蒲根,切之四寸,醃以为菜,古人又谓昌蒲菹。昌蒲,也叫昌本,是一种类似韭菜的野菜,如下图:菹zū,就是腌制的菜。《说苑》记载“文王好食昌本菹”。②白黑是稻和黍两种谷物,盖因其色而称为白黑。③形盐是形状似虎的盐块。周公阅说这三样是献给国君的,我怎么敢当?这是他客气的说辞。根据《周礼》的说法,王巡守,百官从者,所过之国共其积膳。而根据等级不同,招待的规格也不尽相同。“三公悤上公之礼,卿悤侯伯之礼,大夫悤子男之礼”。宰周公是天子三公,具主国待之当尊於国君,但周公自谦,不敢当比国君耳。备物:置备。《易·系辞上》:“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莫大乎圣人。”孔颖达疏:“谓备天下之物,招致天下所用。”谦敬是中华文化的习惯,一个良好的习惯。小到社交、大到外交,温、良、恭、俭、让会赢得更多的合作机会,甚至是机遇。论语·学而篇·1·10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译文:〗子禽向子贡问道:“他老人家一到哪个国家,必然听得到那个国家的政事,求来的呢?还是别人自动告诉他的呢?”子贡道:“他老人家是靠温和、善良、严肃、节俭、谦逊来取得的。他老人家获得的方法,和别人获得的方法,不相同吧?”以下是杨伯俊先生的注解子禽:陈亢(kàng)字子禽。从子张篇所载的事看来,恐怕不是孔子的学生。《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也不载此人。但郑玄注《论语》和《檀弓》都説他是孔子学生,不晓得有什么根据。(臧庸的《拜经日记》説子禽就是《仲尼弟子列传》的原亢禽,简朝亮的《论语集注补疏》曾加以辩驳。)子贡:孔子学生,姓端木,名赐,字子贡,衞人,比孔子小三十一岁。(公元前 520—?)夫子:这是古代的一种敬称,凡是做过大夫的人,都可以取得这一敬称。孔子曾爲鲁国的司寇,所以他的学生称他爲夫子,后来因此沿袭以称呼老师。在一定的场合下,也用以特指孔子。其诸:洪颐煊《读书丛録》云:“《公羊》桓六年《传》,‘其诸以病桓与?'闵元年《传》,‘其诸吾仲孙与?'僖二十四年《传》,‘其诸此之谓与?'宣五年《传》,‘其诸爲其双双而俱至者与?'十五年《传》,‘其诸则宜于此焉变矣。'‘其诸'是齐 鲁间语。”桉,总上诸例,皆用来表示不肯定的语气。黄家岱《嬹艺轩杂着》说“其诸”意爲“或者”,大致得之。读杨伯俊先生的注,可以看出老先生训诂的深厚功力。踏实、严谨,再加上经年累月的积累,自然会自成一家。6 鲁初聘晋經·僖公三十年·7公子遂如京師,遂如晉。傳·僖公三十年·5東門襄仲將聘于周,遂初聘于晉。遂:副词,于是。公子遂就是东门襄仲,鲁庄公之子,排行第二。《传》对《经》进行了解释,着重强调了这是鲁国第一次访问晋国。而且这此访问是在“将命之初,故云命之将聘于周,未行,又命之遂聘于晋,令其从周即去”,这是孔颖达的注解,即先聘于周王室,再聘于晋。晋是霸主,怎能不去聘问?穷人站在十字街头耍十把钢钩,钩不着亲人骨肉;有钱人在深山老林耍刀枪棍棒,打不散无义宾朋……——郭德纲国与国的外交也无外乎此理。
各位书友大家好,给大家读首诗!咱们也按着《左传》的方式读诗,表达对书友们的思念之情。时光交错话相思李商隐·夜雨寄北(内)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秋池:因作诗之时在七月至九月间,正值秋季。1 义山入蜀永别妻《雨夜寄北》也有叫做《雨夜寄内》作于大中五年,也就是公元851年。按着李商隐的生卒年,813至858来算,这一年义山38岁。这一年他七月至九月间入东川节度使柳中郢梓州幕府。梓州,今四川省三台县,隶属四川省绵阳市,距成都市153公里。李商隐的妻子姓王,夫妻二人感情很好。李商隐上任的时候妻子生病,就没带着一起赴川。他思念妻子的时候是秋天,而当时交通不便,通信艰难,此时他的妻子已经去世了。而义山尚未获悉妻子的离世,我们读来这首不免感慨万千。大中是唐宣宗李忱的年号,李忱是唐朝第十六位皇帝,已是晚唐。当时有杜牧,与李商隐合称“小李杜”。2 时光交错的写法王安石·与宝觉宿龙华院三绝句与公京口水云间,问月何时照我还。邂逅我还还问月,何时照我宿钟山。钟山,就是今天南京玄武区的紫金山,它上有个天文台很著名。它另外一首诗很有名,王安石·泊船瓜洲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北宋临川盐阜岭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著述有《王临川集》。欧阳修诗赞王安石曰:“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改革家,伟大,也艰难。王安石在1069年(49岁)推新法,数年后,新旧党争激烈,宋神宗“权罢新法”,王安石(1074)年辞官。后第二年,皇帝启用他,命他进京。旋而又罢。元祐元年,新法废,王安石卒。追太傅,1094年追谥号“文”。王荆公写诗的心境,我们揣测一下,也是感慨不已。一个伟大的失败者,悲壮莫名。3 杨万里的时光交错杨万里·听雨归舟昔岁宿严陵,雨打疏蓬听到明。昨夜茅檐疏雨作,梦中唤作打蓬声。杨万里,字庭秀,号敬斋。严陵,富春山地区。严光,字子陵,省略称呼为严陵,刘秀同学,光武帝称帝后征召,不受。后人称所居之地为严陵山,水成为严陵濑,严陵钓台。4 最后我也来一首义山入蜀永别妻,夜雨独观烛影姿。诗寄家人人已逝,时光交错话相思。很想念大家,祝福大家都平平安安,快快乐乐!
3 烛之武退秦师世界上就没有坚不可摧的联盟。联盟这种东西,向来是结盟不易,背盟却轻而易举。秦晋之好,作为一个汉语成语流传了几千年了,后世泛指两家联姻,在当时也就是最紧密的政治联盟。可是秦晋从围郑开始,联盟就出现了裂痕,然后逐步分裂,最后竟然兵戎相见。秦竟然从反楚联盟,最终倒向了楚,站到了晋的对立面。經·僖公三十年·4晉人、秦人圍鄭。成濮一战,楚败,退回南部。新一代霸主晋文公则要清算亲楚的诸侯,卫国和曹国都经过了清算,郑国当然难辞其咎。郑国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地处中原交通要道,属于必争之地。郑也因此在整个春秋的二百多年里,不停地选边站队,总是则被动挨打。郑国这一切的源头,乃至往后整个春秋时期的历史发展,都跟这次晋文围郑有关系。历史往往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多米诺效应,甚至是蝴蝶效应,由一个看似不大的因,引发了一些列的、惊心动魄的结果。傳·僖公三十年·3九月甲午,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於晉,且貳於楚也。晉軍函陵,秦軍氾南。秦晋围郑图晋驻军在函陵,今河南省新郑市。秦驻军在氾(东氾)南,今河南省中牟县,中牟县是新郑市的一个下辖县。晋在西,秦在东,把郑的都城合围起来。郑面临着严峻的形势。从郑国君臣上下的判断来看,晋国人有要灭国的企图。首先,郑国是晋的东邻,不似曹国,离着远。所谓“远交近攻”,远地即使打下来也不好占,比如谷对于楚,而邻国则不同,打下来就是自己的地盘了。其次,晋人有灭人国而据为己有的习惯,而且毫无道义和底线,比如前面的假道灭虢,虞国、虢国就是例子。因此,从逻辑上判断,郑国人很紧张,危急之下呢,采取了自救的办法,却引发了后面的诸多乱局。从后面的历史进程来看呢,以事后诸葛亮的角度来说,晋国侵郑的行为有点操之过急、贪而无厌之嫌,过于着眼于眼前利益,把人逼急了,导致后面秦晋联盟破裂等种种不利的局面。佚之狐言於鄭伯曰:“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公從之。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爲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許之。烛之武、佚之狐与介之推同意,也是一种描述人名的一种方式,就是地名加人名,这一习惯一直延续,比如三国演绎里面的常山赵子龙、燕人张飞等。烛在新政东北方,是经过考证出来的一个地方。佚之狐知人善任,烛之武外交奇才。古人十分重视外交,《孙子兵法·谋攻篇》有:“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好的外交胜过千军万马。烛之武有外交才能,也是说客第一人。后面著名的外交家有子贡,再后面是战国时代的纵横家,比如苏秦和张仪。《左传》中的外交辞令是中华文化的一大特色,温文尔雅,气势磅礴,非常值得研究和继承。都知道有一句感慨,叫做“弱国无外交”,其实弱国往往要靠外交,此时的郑国正是如此。可是启动能人烛之武却需要一个道歉。领导道歉不丢人,诚挚的道歉,从谏如流往往会提升领导权威,约束权力,不至于出错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错就是错,先认下来,然后改正,这也是做人诚信的一种态度。在烛之武质问郑文公用人之过的时候,郑文公诚恳地道歉。《会笺》在此处引用魏禧评论唐德宗罪己诏的话来类比郑文公的道歉,“唐德宗奉天诸诏,正是此意,凡事势到急处,尤当一味扑实悔艾,若稍存粉饰附会之见,人心立解体矣。”郑文公诚恳认错和请求,烛之武老爷子答应去说秦。夜,縋zhuì而出。缒,悬城而下。夜缒出城,尽显情势之危急,行动之隐秘。見秦伯曰:“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於君,敢以煩執事。烛之武的游说之词,既有外交辞令的文雅,又形势利害的逻辑推演。晋、秦两大强国围郑,郑将亡,但是郑亡了会怎样?如果有益于秦,那不用多说。“敢以烦执事”,这种敬语已经逐渐地远离了当今的汉语,无奈而又可惜。遍观今日外交官的辞令,与古人相比,已经相差甚远了。执事,一直延用到民国,在这里找到一封民国时代的书信,这封信是托人给自己的亲戚捎带一个包裹,样例和原文民国手札还原图文言尺牍入门·谭正璧某某先生执事:昨谒yè(另起一行)尊斋,畅谈竟夕,析疑辩难,获益良多。惜幨chān帷不能久驻,思之转觉黯然耳。家叔从商鄂垣,业已有年。兹乘(另起一行)先生到省之便,乞带包裹一件,信一封,(空格)饬chì价jiè转交,不胜感感。有渎(空格)清神,容当泥首,手此,即请(另起一行)行安。(另起一行)(空格)(空格)(不得高于“某某先生”)(小写)弟某某拜于某月某日谒,音业,拜谒。竟,自始至终,整个,完全。析疑辩难:解析疑义,辩论难题。幨chān帷:车帷也。如言达官来临曰幨帷暂住。指其车骑而言。鄂垣:称湖北省城。然后是站在秦国的立场上给出了分析: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郑亡,于秦有害无利。陪,增加,意思事牺牲郑国以壮大邻国。若舍鄭以爲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且君嘗爲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许诺给秦君,存郑之后的好处。东道主,东道之主人也。秦有事于诸侯,必须向东行,多须经过郑国国境,郑可任招待之宾,为秦东道之主人。后世专以东道指主人。行李,外交官,“行人之官”。也称作行理。又戳秦君的痛楚,即晋惠公毁约等痛事。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不闕秦,將焉取之?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离间秦晋,指出晋对于秦的危害之处,点中了秦晋联盟的死穴。封,疆也。东扩以灭郑,西扩则必伤秦。最后总结,秦助晋灭郑,是损害自身。笺曰:秦穆纳晋侯,平晋患,战城濮,会践土、于温、于翟泉,无役不从,晋侯自衡雍策命后,威福由己,其宠遇于天子,得志于诸侯,穆皆亲视见之,忌心已不可遏,烛之武觑破秦伯之意,言亡郑于秦无益有害。其最得力处,在行李往来数语。盖秦伯有志东略主盟中夏。东道主三字,正中肺腑。又以前日之晋一证。既咎其雄心,又动其夙愿。秦伯闻之,觉从前无役不从,大非为己之策,因与之盟,结郑好也。且为之戍,图中原也。此正秦晋交构一关键。顾栋高曰:世多称烛之武退秦师,谓与展喜犒齐同,能不战而屈人之兵。余谓不然,烛武特战国策士之先声,偷取一时之利,其实兆郑二百年晋 楚之祸者,烛武为之也。何则郑之大患在楚,而唯秦与晋合,则力足以抗楚庇郑而无患。往者齐桓尝勤郑矣,卒之楚患未已,甚者江、黄则为楚所灭。独至城濮之役,晋合齐秦攘楚,楚力屈远遁,而郑乃得安意侍晋。今一旦秦晋以小嫌伐郑,其实主兵者晋也。为郑之计,宜屈体以求于晋。晋退而秦亦退,秦晋之欢不失,则晋之足以庇郑者如故也。乃间秦挠晋,用三帅戍之,未几秦旋图郑,使晋襄不御之于殽,而郑蚤为秦灭矣。一自殽之师起,而秦晋之仇不解,楚且乘间以合于秦,使晋力疲于西,不得复致力于东。楚得日剪东诸侯而无忌,郑且骎骎日逼矣。夫秦、晋、楚,匹也,烛武第知当日说秦可以舒二患,不知启秦窥觎之心,而又多一秦患,幸而殽师扼之,而秦师不至。而晋势孤力分,不能抗楚,而楚祸方深,厥后秦晋之仇,二百年不解。而郑国晋楚之祸,亦二百年不息。牺牲玉帛,待于二竟,犹不得免,是谁之咎哉?晋悼之兴,结吴挠楚,楚之有吴患,犹晋之有秦患也。楚势稍屈,而郑亦得以稍安。然吴卒肆横,齐鲁且惴惴焉。向使秦晋合力,足以制楚而有余,无用召吴,中国不特无楚患,并无吴患矣。余反复晋楚二百年事,追原祸始,未尝不叹息于烛武之一言为阶也。后之当事变者,长虑却顾,当择所从,毋偷一时之利,而酿百年之害,致蹈烛武之故智哉。秦伯説,與鄭人盟,使杞子、逢孫、楊孫戍之,乃還。秦伯戍郑,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可见说客言语的力量。后世更是发展出来子贡、张仪这些纵横家。外交也是国家十分重要的策略和力量,历来为中外古今所重视。子犯請擊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吾其還也。”亦去之。晋文公的格局还是很大的,及时阻止了秦晋联盟的分裂。可惜在文公之后,却再没有这样格局的晋君,致使秦走向了晋的反面。初,鄭 公子蘭出奔晉,從於晉侯伐鄭,請無與圍鄭。許之,使待命于東。鄭 石甲父、侯宣多逆以爲大子,以求成于晉,晉人許之。灭郑失败,晋文公开始培植郑国的亲晋势力。《史记》说法与《左传》大同小异,可互为补充,呈现出整个事件的完貌。史记·郑世家·21四十一年,助楚擊晉。自晉文公之過無禮,故背晉助楚。四十三年,晉文公與秦穆公共圍鄭,討其助楚攻晉者,及文公過時之無禮也。初,鄭文公有三夫人,寵子五人,皆以罪蚤死。公怒,溉逐群公子。子蘭奔晉,從晉文公圍鄭。時蘭事晉文公甚謹,愛幸之,乃私於晉,以求入鄭為太子。晉於是欲得叔詹為僇。鄭文公恐,不敢謂叔詹言。詹聞,言於鄭君曰:「臣謂君,君不聽臣,晉卒為患。然晉所以圍鄭,以詹,詹死而赦鄭國,詹之願也。」乃自殺。鄭人以詹尸與晉。晉文公曰:「必欲一見鄭君,辱之而去。」鄭人患之,乃使人私於秦曰:「破鄭益晉,非秦之利也。」秦兵罷。晉文公欲入蘭為太子,以告鄭。鄭大夫石癸曰:「吾聞姞姓乃后稷之元妃,其後當有興者。子蘭母,其後也。且夫人子盡已死,餘庶子無如蘭賢。今圍急,晉以為請,利孰大焉!」遂許晉,與盟,而卒立子蘭為太子,晉兵乃罷去。
进入到鲁僖公三十年經·僖公三十年·1三十年春王正月。1 狄人侵齐經·僖公三十年·2夏,狄侵齊。傳·僖公三十年·1三十年春,晉人侵鄭,以觀其可攻與否。狄間晉之有鄭虞也。夏,狄侵齊。按传例,“凡师,有钟鼓曰伐,无曰侵,轻曰袭”。此次晋人侵郑,属于试探性攻击,为后续的秦、晋围郑做准备。间,乘机,钻空子的意思。晋国准备侵郑,其北方的狄人看到了机会。在夏季,入侵了齐国。杜注说侵齐是因为齐国是晋国的“与国”,即盟国。狄多次侵齐,也多次入侵中原国家,或许是因为这些地方富裕。一般都是在秋天,会发生有规模有组织的入侵。发生在夏天的入侵,显然有钻空子的成分。狄实际上也有一个由分裂到统一、由弱小到强大、由兴盛到衰落的,这样一个历史过程。这一时期的狄,似乎已经统一了北方,连成一片了。从这一条《左传》就可以看出来,狄人是与齐和晋接壤的一大片北方地区。2 卫杀大夫經·僖公三十年·3秋,衞殺其大夫元咺及公子瑕。衞侯 鄭歸于衞。经文上书“杀其大夫”,如果点名,则大夫有罪。元晅之罪,所谓“讼君立瑕”。而公子瑕没有位列诸侯的盟会,不算做国君,所以也不能写成“弑君”,只能写成“及公子瑕”。傳·僖公三十年·2·1晉侯使醫衍酖衞侯。甯俞貨醫,使薄其酖,不死。公爲之請,納玉於王與晉侯,皆十瑴,王許之。秋,乃釋衞侯。晋文公想要暗杀卫成公,就派名字叫衍的医生,给卫成公下毒。宁武子就贿赂这个医官,把毒药减量,这样卫成公没有死。鲁僖公就为卫成公向周王求情,并向周王和晋文公进献了好多美玉。瑴,音爵,杜注解释其为“双玉曰瑴”。周王就同意释放了卫成公,在秋天释放了卫成公。鲁僖公为什么会趟这趟浑水呢?《国语·鲁语》给出了细节,臧文仲主张鲁僖公抓住机会,交好新霸主。国语·鲁语上·7·臧文仲说僖公请免卫成公溫之會,晉人執衛成公歸之于周,使醫鴆之,不死,醫亦不誅。《国语》从鲁国的观点观察这件事,关键点是“医亦不诛”。臧文仲捕捉到关键信息,于是给鲁僖公分析了形势,提出了建议。臧文仲言于僖公曰:「夫衛君紿無罪矣。绐,音代,至的意思。卫君‘至'无罪矣,卫君其罪已偿。为什么呢?下面给出理由刑五而已,無有隱者,隱乃諱也。大刑用甲兵,其次用斧鉞,中刑用刀鋸,其次用鑽笮zuó,薄刑用鞭扑,以威民也。故大者陳之原野,小者致之市朝,五刑三次,是無隱也。五刑无隐。春秋时,用刑都讲求光明正大,暗杀是大家忌讳的行为。今晉人鴆衛侯不死,亦不討其使者,諱而惡殺之也。晋文公派人下毒,暗杀卫成公,未成而又没杀下毒的医官,说明他“讳而恶杀”,即晋文公比较忌讳落下暗杀诸侯的名头,那样就会影响他霸主的形象。有諸侯之請,必免之。因此,有诸侯此时去求情,一定会求得下来。臣聞之:班相恤也,故能有親。班,次也。表示同层次的人,比如同为国君、诸侯,要是能互相体恤的话,大家就会“有亲”,亲近,大家越走越近。夫諸侯之患,諸侯恤之,所以訓民也。训,教化。诸侯之间互相体恤,也会起到教化民众互相体恤。君盍請衛君以示親于諸侯,且以動晉?夫晉新得諸侯,與亦曰:『魯不棄其親,其亦不可以惡。』」鲁僖公去为卫君求情,则会在诸侯之中起到一个示范作用,进而触动晋国。晋国新当上了霸主,也会认为鲁“不弃其亲”,不能以“恶”待之。公說,行玉二十瑴,乃免衛侯。僖公听从了臧文仲的建议,果然卫侯得以赦免。自是晉聘于魯,加于諸侯一等,爵同,厚其好貨。自此,只要是晋国派使臣到鲁国聘问,鲁国都会升高一等来接待。衛侯聞其臧文仲之為也,使納賂焉。辭曰:「外臣之言不越境,不敢及君。」卫侯后来欲报答臧文仲,臧文仲推辞了卫成公送来的财物。“外臣之言不越境”,即作为诸侯的臣子,绝对不可以里通外国。臧文仲的意思是,我只是给我自己的国君——鲁僖公出谋划策,即使对你有利益,也跟你没有关系。臧家人还是一如既往的谨慎。回到《左传》,发生了一个“现世报”的故事傳·僖公三十年·2·2衞侯使賂周歂chuán、冶廑曰:“苟能納我,吾使爾爲卿。”周、冶殺元咺及子適、子儀。子适,即公子瑕。子仪,是公子瑕的同母弟,应该灭族了。公入,祀先君,周、冶既服,將命,周歂先入,及門,遇疾而死。冶廑辭卿。既服,就是已然穿好了卿大夫的衮服。结果,周歂乐极生悲而暴毙,冶廑吓得辞去了卿位。
进入到鲁僖公二十九年1 介葛庐来經·僖公二十九年·1二十有九年春,介葛盧來。介是国名,杜注说是“东夷国也”,千代注家考证在山东省郊县附近,郊县隶属于青岛市。杨注认为太远了,因为明年,也就是僖公三十年,这个介国入侵了萧国,所以郊县附近不合理。萧国在鲁国的南边,所以杨伯俊先生推测认为介位于鲁之南,萧之北,合理。葛庐是介君的名,这个东夷小国的国君连谥号也没有,而且就是这个名字也有趣。《管子·地数篇》曾记载管子·地数篇葛庐之山发而出水,金从之,蚩尤受而制之,以为剑、铠、矛、戟。介君取山为名。《左传》对这件事进行了解释傳·僖公二十九年·1二十九年春,介葛盧來朝,舍于昌衍之上。公在會,饋之芻chú米,禮也。春天,介葛庐来朝见鲁僖公,驻扎在昌衍。昌衍即昌平山,在今山东省曲阜县(行政区划属济宁)东五十里屈山之西,接邹县界。可是不巧的是鲁僖公此时不在鲁国,他正在参加晋文公召集的诸侯围许之会,介葛庐并未得见鲁僖公,所以“不称朝,不见公,且不能行朝礼。”虽然如此,但是“虽不见公,国宾礼之”,传文上写“馈之刍米,礼也。”刍是干草,可以用来喂牛马,其字形如下图鲁国人并没有冷遇介葛庐,按照礼仪标准接待了这位东夷小国的国君。按《周礼》,爵位是子男级别的诸侯,“饔饩五牢。禾三十车,米二十车。刍薪皆倍禾。“从这个数字规定上来看,东西没少给。言而总之,意思就是好吃好喝好招待,所谓”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我们传统文化就是这样,大家会尽其所能地招待好远方的朋友,而且这个传统一直延续至今。春天介葛庐来没有见到鲁僖公,等到冬天,他又来到了鲁国。这次他见到的鲁僖公。公羊傳·僖公二十九年·1介葛盧者何?夷狄之君也。何以不言朝?不能乎朝也。谷梁傳·僖公二十九年·1介,國也。葛盧,微國之君,未爵者也。其曰來,卑也。对于经文中“来”字的阐释,《左传》比较客观,“不称朝,不见公,且不能行朝礼。”因为二君未见面,没有举行朝礼。《公》《谷》二传有“大国沙文主义”的意思,显然于情于理不符。我们可以读一条CCTV的新闻,可以对比着思考思考,也是饶有趣味的《习近平:反对大国沙文主义》国家主席习近平28日在人民大会堂会见瓦努阿图总理萨尔维。經·僖公二十九年·5冬,介葛盧來。传文给出有趣的记载傳·僖公二十九年·4冬,介葛盧來,以未見公故,復來朝。禮之,加燕好。两次来朝,可谓诚心诚意。因此,鲁僖公更加热情地接待了介葛庐。“礼之,加燕好”,燕是燕礼,相当于宴会,也叫飨燕。当时一定是更盛于常礼,双方一定是非常融洽。以至于出现了一段十分有趣的记载。介葛盧聞牛鳴,曰:“是生三犧,皆用之矣。其音云。”問之而信。介葛庐听到牛的鸣叫,就说听这叫声,知这只牛生了三只小牛,都被做了牺牲,用于祭祀。派人去问,果然如此。董仲舒《春秋繁露》之《玉杯》曾经讨论过介葛庐这件事春秋繁露·卷一·玉杯第二志为质,物为文,文着于质,质不居文,文安施质;质文两备,然后其礼成;文质偏行,不得有我尔之名;俱不能备,而偏行之,宁有质而无文,虽弗予能礼,尚少善之,介葛卢来是也;有文无质,非直不予,乃少恶之,谓州公寔来是也寔,音实,事在桓五年、六年经·桓公五年·9冬,州公如曹。传·桓公五年·6冬,淳于公如曹。度其國危,遂不復。经·桓公六年·1六年春正月,寔来。传·桓公六年·1六年春,自曹來朝。書曰“寔來”,不復其國也。董夫子(仲舒)认为“介葛庐来”是有质无文;“(州公)实来”是有文无质。这个问题比较复杂,留给各位书友了。还有一篇著名的《声无哀乐论》也提到了介葛庐闻牛鸣这件事,作者是著名的嵇康《声无哀乐论》秦客难曰:「虽众喻有隐,足招攻难,然其大理,当有所就。若葛卢闻牛鸣,知其三子为牺;以上举例介葛庐闻牛鸣,而阐释自己的观点推此而言,则盛衰吉凶,莫不存乎声音矣。观点鲜明 ,且看嵇康如何反驳主人答曰:「夫鲁牛能知牺历之丧生,哀三子之不存,含悲经年,诉怨葛卢;此为心与人同,异于兽形耳。此又吾之所疑也。且牛非人类,无道相通,若谓鸣兽皆能有言,葛卢受性独晓之,此为称其语而论其事,犹译传异言耳,不为考声音而知其情,则非所以为难也。嵇康反驳说,净扯,“声无哀乐”,且“心之与声,明为二物”。2 预谋伐郑經·僖公二十九年·2公至自圍許。經·僖公二十九年·3夏六月,會王人、晉人、宋人、齊人、陳人、蔡人、秦人盟于翟dí泉。傳·僖公二十九年·2夏,公會王子虎、晉 狐偃、宋 公孫固、齊 國歸父、陳 轅濤塗、秦 小子憖盟于翟泉,尋踐土之盟,且謀伐鄭也。卿不書,罪之也。在禮,卿不會公侯,會伯子男可也。3 遭受雹灾經·僖公二十九年·4秋,大雨雹。傳·僖公二十九年·3秋,大雨雹,爲災也。
4 陈穆公卒經·僖公二十八年·12陳侯 款卒。5 杞伯姬来經·僖公二十八年·13秋,杞伯姬來。6 公子遂如齐經·僖公二十八年·14公子遂如齊。7 温会召王經·僖公二十八年·15冬,公會晉侯、齊侯、宋公、蔡侯、鄭伯、陳子、莒子、邾子、秦人于温。傳·僖公二十八年·7冬,會于温,討不服也。經·僖公二十八年·16天王狩于河陽。傳·僖公二十八年·9是會也,晉侯召王,以諸侯見,且使王狩。仲尼曰:“以臣召君,不可以訓。故書曰‘天王狩于河陽',言非其地也,且明德也。”經·僖公二十八年·17壬申,公朝于王所。傳·僖公二十八年·10壬申,公朝于王所。8 复曹围许經·僖公二十八年·19諸侯遂圍許。經·僖公二十八年·20曹伯 襄復歸于曹,遂會諸侯圍許。傳·僖公二十八年·11丁丑,諸侯圍許。傳·僖公二十八年·12晉侯有疾,曹伯之豎侯獳貨筮史,使曰以曹爲解:“齊桓公爲會而封異姓,今君爲會而滅同姓。曹叔振鐸,文之昭也;先君唐叔,武之穆也。且合諸侯而滅兄弟,非禮也;與衞偕命,而不與偕復,非信也;同罪異罰,非刑也。禮以行義,信以守禮,刑以正邪。舍此三者,君將若之何?”公説,復曹伯,遂會諸侯于許。9 (晋)扩军三行傳·僖公二十八年·13晉侯作三行以禦狄。荀林父將中行,屠擊將右行,先蔑將左行。
3 卫侯归卫卫侯酿出一桩大祸,引发了春秋时代的“国际法庭”诉讼案。衞侯聞楚師敗,懼,出奔楚,遂適陳,使元咺奉叔武以受盟。卫成公为抗齐而联鲁亲楚,在晋文公伐卫之后被亲晋的国人轰出,居襄牛。等到楚军城濮战败,就因惧怕晋文而奔楚,到达陈国时,正是践土会盟,他就让元咺贡奉叔武去参加盟会。叔武是他的弟弟,实际上是他选这个弟弟代他摄政,可见兄弟俩关系很好。等到践土会盟之后,形势有所缓和,新霸主晋文公的政策也是倡导和平共处,尊王攘夷。因此,卫成公得以回国执政。所以才有了经文的内容。經·僖公二十八年·11六月,衞侯 鄭自楚復歸于衞。衞 元咺出奔晉。卫成公从楚返回了卫国。先前的大夫元咺却出逃去了晋国。显然是发生了事情,《左传》给出解释傳·僖公二十八年·5或訴元咺於衞侯曰:“立叔武矣。”其子角從公,公使殺之。咺不廢命,奉夷叔以入守。或是有人,somebody的意思。有人在卫侯那告元咺的状,说他拥立叔武为君。本来元咺是奉命辅佐叔武为摄政的,卫成公听信了,杀了在其身边工作的元咺的儿子角。元咺并没有因此“废命”,依旧辅佐叔武参加完践土会盟而进入卫国。六月,晉人復衞侯。局势缓和了,晋国决定让卫成公恢复君位。卫成公的大夫宁武子为他返国做铺垫。甯武子與衞人盟于宛濮,曰:“天禍衞國,君臣不協,以及此憂也。今天誘其衷,天诱其衷,诱是引导,衷就是心,天衷就是天心,天心在我之意。使皆降心以相從也。不有居者,誰守社稷?不有行者,誰扞hàn牧圉?养牛曰牧,养马曰圉,开疆拓土之喻。不協之故,用昭乞盟于爾大神以誘天衷。自今日以往,既盟之後,行者無保其力,居者無懼其罪。有渝此盟,以相及也。明神先君,是糾是殛。”國人聞此盟也,而後不貳。因为卫成公是因政见不合而被赶出国都的,所以盟誓既往不咎,以安民心。谁承想还是出了大祸衞侯先期入,卫侯先于约定的日期进入卫国,出其不意,是因为不信叔武。甯子先,宁武子还是先行疏通。長牂zāng守門,以爲使也,與之乘而入。守门的大夫以为是卫侯的使臣,就放进城去。公子歂chuán犬、華仲前驅,凡君行必有前驱,只是这两个人是迎合君意而争功的小人。才有了叔武的惨祸叔武將沐,聞君至,喜,捉髮走出,前驅射而殺之。公知其無罪也,枕之股而哭之。歂犬走出,公使殺之。宁武子先到,告诉叔武。叔武急忙跑来见大哥,却遭杀身之祸。歂犬要么是卫成公授意在先,要么迎合卫成公争功,而射杀叔武。叔武冤死,卫成公悔之晚矣。卫成公性猜忌而好用小人,这是他招灾惹祸的根源。宁武子还会戏份出现,孔子在《论语》中有对他的评价论语·公冶长篇第五·21子曰:「甯武子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宁武子宛濮之盟以定国人,先入以疏导君入,包括后续的诉讼、营救都看出其智其忠,所以孔子才高度评价他的智慧。元咺出奔晉。元咺找霸主状告卫成公,国际法庭即将开庭。經·僖公二十八年·18晉人執衞侯,歸之于京師。衞 元咺自晉復歸于衞。经文记述晋人把卫侯抓捕到京师,元咺归卫。传文给出详细情况傳·僖公二十八年·8衞侯與元咺訟,甯武子爲輔,鍼莊子爲坐,士榮爲大士。辅,辅相卫侯,助理。坐,是代理。大士是律师,负责与法官往来辩论。衞侯不勝。殺士榮,刖鍼莊子,謂甯俞忠而免之。執衞侯,歸之于京師,寘諸深室。卫成公败诉,士荣被杀,针庄子被刖,宁武子免罪,卫成公被下狱。甯子職納橐tuó饘zhān焉。橐,装衣服的囊;饘是粥。意指宁武子负责卫成公的饮食起居。元咺歸于衞,立公子瑕。元咺返回卫国,立公子瑕为国君。《国语》记述了晋文公本打算杀死卫成公,碍于当时形势,这才有了后续的阴险手段。国语·周语中·18·襄王拒杀卫成公溫之會,晉人執衛成公歸之于周。晉侯請殺之,王曰:「不可。夫政自上下者也,上作政,而下行之不逆,故上下無怨。今叔父作政而不行,無乃不可乎?夫君臣無獄,今元咺雖直,不可聽也。君臣皆獄,父子將獄,是無上下也。而叔父聽之,一逆矣。又為臣殺其君,其安庸刑?布刑而不庸,再逆矣。一合諸侯,而有再逆政,余懼其無後。不然,余何私于衛侯?」晉人乃歸衛侯。周襄王的思想就是一条,君臣长幼有序,即便有理也不能破坏。
⑦子玉之死經·僖公二十八年·6楚殺其大夫得臣。经文上称名,批评贬损之意。主要是批判子玉“违其君命以取败”,认为他是有罪的。传文给出了子玉之死的详细情况。有趣味的是,居然是从神怪故事开始的。傳·僖公二十八年·4初,楚 子玉自爲瓊弁、玉纓,未之服也。先戰,夢河神謂己曰:“畀余!余賜女孟諸之麋。”琼弁、玉缨是马饰,杜预解为服饰,总之就是皮草上镶嵌着宝玉。自己制作完还没等用呢,结果黄河河神托梦索要,并以孟诸之麋这块地方换取。麋就是湄,水草之交曰湄,也就是湿地。孟诸是很有名的地方,在《尚书·禹贡》和《周礼·夏官·职方氏》都有提及,只是被经常改道的黄河给冲毁了,早已经没有了。弗致也。子玉,刚愎自用,当然是不给,即便你是神。大心與子西使榮黄諫,弗聽。儿子和堂兄弟都不敢直接劝,都得托荣黄去劝谏,没劝住。榮季曰:“死而利國,猶或爲之,況瓊玉乎?是糞土也。而可以濟師,將何愛焉?”弗聽。出,告二子曰:“非神敗令尹,令尹其不勤民,實自敗也。”荣季就是上文的荣黄,说破大天,子玉还是不听。出来慨叹子玉不以民事为重,焉能不败。正义引用隋经学家刘炫的一段话,说得真切神道冥昧,与人不交,楚师之败,未必由此。但於时战在河旁,河神许助。若子玉从神所求,不惜琼玉,则国人以为神得所欲,必将助已,自当三军用命,战士争先。亦既不遂神心,人谓神必不助,则众意皆阻,莫不畏敌,且兵凶战危,必有伤杀,三军之命,在兹一举,犹尚爱惜此物,是无恤民之心。在军之士,谁肯竞劝,故云“因神之欲,以附百姓之原,是济师之理也”。裨灶请用瓘斝(jiǎ)禳火,非神所求,若从而与之,则惊动民意,且灾不可免,徒长妖妄,故子产不与。异於此也。怪力乱神,其实即便在科学并不昌明的古代,成熟的政治家,比如子产,对其在统治中用法,也早就“门清”了。既敗,王使謂之曰:“大夫若入,其若申、息之老何?”知臣莫若君,楚成王遣使致此等之辞,显然是欲致死子玉。子西、孫伯曰:“得臣將死。二臣止之,曰:‘君其將以爲戮。'”孙伯就是大心,子玉的儿子。兄弟和儿子就对来使说子玉要自杀,我二人制止他,说“君王要杀你,你不能自杀,必须要等君王的命令”。言下之意是拖住子玉,要使臣回去给子玉在楚成王面前求情。但是到达方城附近的连谷,楚成王没有进一步的命令,子玉自杀。及連穀而死。在《左传》文十年,楚杀斗宜申(子西)曾提到楚成王杀子玉的详细情况:城濮之役,王思之,故使止子玉曰:「毋死。」不及。止子西,子西縊而縣絶,王使適至,遂止之楚成王后来又想赦免子玉的,只是使臣赶到,子玉已死,子西因为自缢时绳子断了才免得一死。晉侯聞之而後喜可知也,曰:“莫余毒也已。蔿吕臣實爲令尹,奉己而已,不在民矣。”晋文公有识人之能,知道蔿吕臣不会再犯中原。蔿吕臣就是僖二十年传文里的叔伯,子文让令尹于子玉时,叔伯问子文“子若国何?”,表示反对。看来蔿氏一向要上位令尹,甚至蔿贾诽谤子玉也只是冰山一角。下面一段是讲晋文公赏罚分明的事迹。一是杀祁瞞傳·僖公二十八年·6城濮之戰,晉中軍風于澤,亡大旆之左旃。祁瞞奸命,司馬殺之,以徇于諸侯,使茅茷pèi代之。旆前面解释过是引导战队的标志,非常重要,失之会导致乱军,所以军法严惩以至杀之。徇是通报,通报诸侯。師還。壬午,濟河。舟之僑先歸,士會攝右。秋七月丙申,振旅,愷以入于晉,獻俘授馘,飲至大賞,徵會討貳。殺舟之僑以徇于國,民於是大服。愷,后世所说的凯歌。杀了擅离职守的舟之侨。舟之侨是虢国人,晋献公灭虢之前他逃到了晋国。君子謂文公“其能刑矣,三罪而民服。詩云‘惠此中國,以綏四方',不失賞刑之謂也。”君子又出来评论,表扬晋文公赏罚分明,处理了颠颉、祁瞒、舟之侨,使民众心服。民服是儒家为政面对的一个问题论语·为政·19哀公問曰:「何為則民服?」孔子對曰:「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至此,程普大战告一段落,从此晋、楚就正是进入修昔底德陷阱(Thucydides's trap),开启了一大半春秋时代的争斗。僖二十八是BC632,到哀十六(BC479),共历经了154年。
⑥践土会盟經·僖公二十八年·8五月癸丑,公會晉侯、齊侯、宋公、蔡侯、鄭伯、衞子、莒子,盟于踐土。癸丑,初六,战后第44日。经文中诸侯的班次是“会”之班次,以国之强弱大小为序。还有一种班次是“盟”之班次,以姬之同姓为先,异姓在后。在定四年《左传》讨论过践土会盟,说“盟之载书”所记述的班次为盟之班次。傳·僖公二十八年·3·4晉師三日館、穀,及癸酉而還。甲午,至于衡雍,作王宫于踐土。杜注解释说“馆,舍也。”晋军原地驻扎,大宴三天,“食楚军穀三日。”五月初二(己巳)作战,初三、四、五进行馆、谷,初六(癸丑)班师。甲午日是五月二十七,到达衡雍,现在河南省新乡市下辖原阳县附近。衡雍在春秋时是郑国的地方,离周王室亦近,所以周襄王“闻晋战胜,自往劳之,故为作宫。”因为根据周礼,诸侯觐见周王要“为宫方三百步,四门”,宫不是宫殿,而是“壝wěi土为埒liè,以象墙壁也”,修建一圈矮墙。晋文公就在这里觐见周襄王。觐礼比较复杂,需要一个司仪。一方是周天子,一方是诸侯的霸主,所以司仪也不能是一般的卿大夫,参照了晋文侯觐见周平王的标准,当时的司仪是郑武公,因此就选用郑文公来担任司仪。鄉役之三月,鄭伯如楚致其師。爲楚師既敗而懼,使子人九行成于晉。晉 欒枝入盟鄭伯。五月丙午,晉侯及鄭伯盟于衡雍。在城濮大战之前,也就是三月,郑文公曾经出兵助楚。等到楚兵败城濮,吓坏了的郑文公赶紧派子人九向晋国求和。子人为氏,九是名,是郑厉公的弟弟语的后代。晋国派栾枝“入盟”郑国,晋文公和郑文公在五月初九(丙午)于衡雍结盟。司仪就位,可以朝觐周襄王了。丁未,獻楚俘于王:駟介百乘,徒兵千。鄭伯傅王,用平禮也。五月初十,献俘于周襄王,规模很大。驷介是全副武装的战车,四马披上护甲。徒兵是步兵,千人队列。郑文公做司仪,采用当年周平王策命晋文侯时候的礼仪。己酉,王享醴,命晉侯宥。五月十二,周襄王举行宴会,招待晋文公,同时又送上了厚礼。王命尹氏及王子虎、内史叔興父策命晉侯爲侯伯,命贵卿策命晋文公为“侯伯”,即诸侯的霸主。賜之大輅之服、戎輅之服,彤弓一,彤矢百,玈弓矢千,秬鬯一卣,虎賁三百人,策命的同时周襄王给与相应“侯伯”的赏赐。《礼记》里面记载“大辂者,天子之车也,则所以赠诸侯也。”《周礼》里面记载“王有五路”:玉路、金路、象路、革路、木路。此处的大辂就是金路,用于封赏同姓。戎路就是战车。二辂各有其服装与配备,故称大辂之服,戎辂之服。彤弓,玈弓是指弓上漆的颜色,彤为红色,玈是黑色。每张弓配箭一百支。根据《周礼》的记述有“六弓”之说,每种弓有不同的功用。王弓、弧弓,用于射甲革;夹弓、庾弓,用于射鸟兽者;唐弓、大弓,用于赠给学射者、使者和劳者。晋文公就属于劳者,所谓”勤劳王事“者。箭也分为八种,有”八矢“之说。枉矢、絜xié矢利火射,用诸守城、车战。杀矢、鍭矢用诸近射、田猎。矰矢、茀bó矢用诸弋yì射。恒矢、庳矢用诸散射。散射主要是射礼或练习射术,此处的彤矢和玈矢就是散射用的箭。这是《考工记》里面弓的图示这是箭的示意图秬jù鬯chàng一卣yǒu,秬是黑色的小米,鬯是香酒,由秬混合香草而酿成的。卣是盛酒之器皿。下图是出土的卣给物之外,又给了三百“虎贲”勇士,虎贲的意思就是士之勇猛如虎之奔。曰:“王謂叔父:‘敬服王命,以綏四國,糾逖tì王慝。'”晉侯三辭,從命,曰:“重耳敢再拜稽首,奉揚天子之丕顯休命。”受策以出。出入三覲。接着强调侯伯的责任,所谓“王谓叔父”。一是敬服王命;二是以绥四国,绥是安定,四国即四方诸侯;三是糾逖tì王慝,纠是绳之以法,逖是远,慝是恶,大概意思就是“有恶於王者,纠而远之”。其实中心思想就是‘尊王“,承认周王室的地位。晋文公礼让三次,接受策命,表态要“尊王”。敢是敬语虚词,稽首是大礼,要“首至地”。丕是长久,显是明,显赫的意思,丕显是形容“休命”的。休命就是赐命、策命。晋文公表示要奉行和宣扬周王长久而又显赫的策命。三觐就是三次觐见周襄王,(丁未)献俘、(己酉)王享、受策。衞侯聞楚師敗,懼,出奔楚,遂適陳,使元咺奉叔武以受盟。再回到卫成公这条线,他从襄牛继续南逃楚国,跑到陈国的时候,派大夫元咺恭奉叔武去参加践土会盟。叔武是卫成公的弟弟,兄弟关系应该不错,因此被卫成公选为摄政。也正是这个原因,在践土会盟的经文里卫国的国君是“卫子”,这个卫子就是代兄摄政的叔武,否则就是“卫侯”了。解释完卫子,传文记述的就是践土会盟。癸亥,王子虎盟諸侯于王庭,癸亥,五月二十六日,由王子虎主持各方诸侯在践土王庭会盟。践土会盟的时间、地点。接下来是“要言”,也就是盟会各方约定的内容。要言曰:“皆獎王室,奖,成也。辅助周王室。無相害也!不要互相伤害。有渝此盟,如果背弃盟约,则给出了惩罚诅咒。明神殛jí之,俾隊其師,無克祚國,及而玄孫,無有老幼。”殛是诛杀。俾是使之如何如何。队是坠落。克是能够。祚是君位享国。玄孙是指整个的子孙后代。君子謂是盟也信,謂晉於是役也,能以德攻。君子又出来评价了践土会盟符合信义,肯定了晋可贵之处,就是德攻。晋文公霸业的基调仍然是仁德。經·僖公二十八年·9陳侯如會。陈国叛离楚国阵营。經·僖公二十八年·10公朝于王所。鲁僖公朝见周襄王。
城濮大战前的春秋国际形势城濮大战是春秋四大战役的第一场大规模战役,类似于“世界大战”,因为几乎所有的诸侯国都卷入了这场战争。我先梳理一下僖十七年(公元前643年),齐桓公卒,身后群公子争位,齐国内乱,齐桓霸业落下帷幕。由于后事没有处理好,所以它是一世而霸。僖十八年,宋襄公纳齐孝公,宋襄公图霸,楚宋相争。僖二十二年(公元前638年),宋楚泓之战,宋襄公败于楚成王,楚国势力北进中原。尽管宋没能阻止楚的北扩,客观上也拖住了楚国4、5年的时间。此时,重耳还在流亡途中。僖二十三年(公元前637年),宋襄公卒,宋成公继位。楚子玉伐陈,子文让令尹于子玉。楚开始大刀阔斧地南扩。僖二十四年(公元前636年),晋文公即位,执掌晋国。宋及楚平,宋成公如楚。僖二十五年(公元前635年),晋文公出定周襄王,获南阳之地,晋与卫接壤。晋助秦南扩,围商密,“囚申公子仪、息公子边以归”。僖二十六年(公元前634年),齐两次侵鲁,鲁、卫亲楚,楚师伐齐,取谷“偪齐”。宋“叛楚即晋”,楚师伐宋,围缗。僖二十七年(公元前633年),楚子及诸侯围宋。宋公孙固如晋告急。晋文公采用先轸与狐偃的谋略,决定出兵救宋抗楚,图霸中原…程普大战形势图此时的楚成王声威大盛,“始得曹,新昏于卫”,加上之前屈服的陈、蔡、许、郑,还有新继任的宋成公,中原诸侯已尽收服。又趁齐鲁交恶,出兵占领齐国的谷邑。在齐、鲁、卫交界处楔入军力,留申公叔侯戍守,又把公子雍立在那里“逼齐”,国内又任用齐桓七子为大夫,使得齐被其牵制,动弹不得。只是宋成公又反投晋侯,所以只要再把宋“扳”回来,基本上中原诸侯们都在握。而且,宋是谷地戍军补给、消息的必有之路,所以战略位置相当重要,楚国因此充分准备,围宋志在必得。那么晋国君臣如何实施狐偃的战略呢?城濮之战的前因后果又是怎样的呢?请跟我一起读进入到鲁僖公二十八年1 侵曹伐卫經·僖公二十八年·1二十有八年春,晉侯侵曹,晉侯伐衞。曹、卫两国同时发来通告,告诉鲁国史官,晋文公发动了对曹、卫的军事行动。《左传》给出了详细地解释傳·僖公二十八年·1二十八年春,晉侯將伐曹,假道于衞。衞人弗許。還,自南河濟,伐曹,《左传》在前面已经铺垫好了。僖二十三年,公子重耳流亡途中,“及曹”,曾遭受了无礼待遇,也就是曹共公偷看重耳洗澡。僖负羁夫人说过“诛无礼,曹其首也”。因为曹在卫之东部,所以要借道。估计卫是觉得晋要再来一回借虞灭虢,不肯借道。只是借不借也没有用,毕竟实力相差太大了。晋国的军队绕道南河,今信阳市附近,渡过了黄河。侵曹,伐衞。从顺序上看,《春秋》经文上是先“侵曹”,后“伐卫”,后面《左传》的传文也写得是这个顺序。只是先写了伐卫的成果,后给出伐曹的详细情况。这是狐偃之谋,意在用兵于宋之时,先扫清背后的威胁。正月戊申,取五鹿。戊申,九日。五鹿应该是很快就打下来了。这与僖二十三年《左传》“五鹿乞食”相对应,所谓“天赐也”。从地图上看,取五鹿作用有二,一是卫的防卫重点都在北向戎狄的黄河南岸,而五鹿是其背后,属于防守薄弱之地,晋军有可能作势攻曹,而出其不意地夺取了五鹿。二是五鹿离正在被楚军占领的谷地比较近,夺取五鹿可以牵制谷地的楚军。二月,晉 郤縠卒。原軫將中軍,胥臣佐下軍,上德也。主帅忽然死了,晋军进行了重大的人事调整。寥寥数语,其实凶险无数。临阵换帅,何其艰难。好在晋文公团队十分团结,几乎未受任何影响。这种事情其实弄不好,甚至有不战自乱的危险。如下文,替代郤縠的竟然是先轸【下军】—【中军】—【上军】(栾枝)—(郤縠)—(狐毛)(先轸)↗(郤溱)—(狐偃)——↑—————————————(胥臣)主帅居然由下军的复职代替,越级提拔,一见先轸之能力,二见晋文公之魄力,三见团队之团结。这与楚国内部失和,对比鲜明。楚焉不败?晉侯、齊侯盟于斂盂。与齐侯谈妥,晋齐两面夹击孤军深入的谷地楚军。衞侯請盟,晉人弗許。衞侯欲與楚,國人不欲,故出其君,以説于晉。衞侯出居于襄牛。卫成公想改投晋,为时已晚。晋人在外压迫,卫国人内部毕生变化,国人把卫成公轰出来了,他逃到了襄牛。因为南逃是晋曹战场,北是狄,西是晋,只得向东,靠近谷地楚军的方向。② 公子买戍卫經·僖公二十八年·2公子買戍衞,不卒戍,刺之。卒,是终结的意思。不足戍,就是没有完成戍守任务。刺,杀的意思。杀内大夫,也就是鲁国的大夫,用“刺”;杀外大夫,就是鲁国之外别国的大夫,用“杀”。鲁国卷进来了,但是鲁国牺牲了一个大夫,来换取晋、楚的谅解。經·僖公二十八年·3楚人救衞。果如狐偃之谋料,这估计是谷地的楚军。傳·僖公二十八年·2公子買戍衞,楚人救衞,不克。公懼於晉,殺子叢以説焉。謂楚人曰:“不卒戍也。”《左传》详细地解释了公子买之死。“不足戍”,跟晋说是杀公子买,使其不足以戍守卫;跟楚说是他没有完成戍守任务,所以杀之。有些活儿,真的不能干,两面不讨好,两面不是人。其实郑国也遭到了讨伐,只是《左传》没有记载,但是《国语》记载晋文公伐郑的事情国语·晋语四·45·郑叔詹据鼎耳而疾号文公誅觀狀以伐鄭,反其陴。观状,后面伐曹详细解释,大概指曹共公偷看晋文公洗澡的罪状。陴,女儿墙。鄭人以名寶行成,公弗許,曰:「予我詹而師還。」詹請往,鄭伯弗許,詹固請曰:「一臣可以赦百姓而定社稷,君何愛于臣也?」鄭人以詹予晉,晉人將烹之。郑国人求和,晋文公不同意,非要郑国交出詹叔。晋文公之所以要杀詹叔,是因为当年过郑,詹请礼之,郑伯不听,因请杀之。郑文公不同意交出詹叔,但是詹叔深明大义,愿意以一己之身换取和平。詹曰:「臣愿獲盡辭而死,固所愿也。」公聽其辭。詹叔要求临终遗言。晋文公允许了。詹曰:「天降鄭禍,使淫觀狀,棄禮違親。臣曰:『不可。夫晉公子賢明,其左右皆卿才,若復其國,而得志于諸侯,禍無赦矣。』今禍及矣。尊明勝患,智也。殺身贖國,忠也。」乃就烹,據鼎耳而疾號曰:「自今以往,知忠以事君者,與詹同。」乃命弗殺,厚為之禮而歸之。詹叔晓明大意,打算从容就义。晋文公感动其智、忠,豁免詹叔。鄭人以詹伯為將軍。詹叔受到郑文公的重用。2 一战而霸①晋文侵曹經·僖公二十八年·4三月丙午,晉侯入曹,執曹伯。畀宋人。三月丙午,八日,晋文公进入曹国,也就是打下了曹国,拘禁了曹伯,给宋国分了一些土地。《左传》给出了攻打曹国的过程。傳·僖公二十八年·3·1晉侯圍曹,門焉,多死。门是动词,攻城的意思。攻坚克难,死了很多军士。曹人尸諸城上,晉侯患之。曹国人将晋军士兵的死尸曝于城上,晋文公深以为患。聽輿人之謀,稱“舍於墓”。舆,众也。晋文善听人谋,即便是普通士兵之谋,仍能入耳。晋军士的意思是对曹国的祖坟下手。杨注说古人多族葬,晋师拟宿营于曹人墓地,则曹人坟墓势必有被发掘者。師遷焉。曹人兇懼,爲其所得者,棺而出之。因其兇也而攻之。三月丙午,入曹,计谋奏效,曹人恐惧,将晋军死亡士兵以棺材装殓,送出城外。晋军乘胜而进攻,三月八日,攻入曹国都城。數之以其不用僖負羈,而乘軒者三百人也,且曰獻狀。数,数落,数其罪状。不用象僖负羁这样的贤才,而用了许多庸才。轩,是轩车,即高级的车子,大夫以上才有的待遇。乘轩者三百人,不是真正的三百个,而是表多之词。令無入僖負羈之宫,而免其族,報施也。不要进入僖负羁的府邸,也不要伤害其族人,是为了报答他。魏犨、顛頡jié怒,曰:“勞之不圖,報於何有?”爇僖負羈氏。魏犨即僖二十三的魏武子,为文公车右。颠颉不知是何官职。此二人有“从亡之劳”,一直跟随晋文公流亡的亲信。只是晋文公并未因此而封赏,因此这二人有此怒。俩人放了一把火,烧了僖负羁家。魏犨傷於胸。公欲殺之,而愛其材。使問,且視之。病,將殺之。魏犨胸部受伤。晋文公想杀他,却又惜其人才。就派人去探问,借机考察其伤势。若伤重则杀之,而魏犨为了活命也是拼了。魏犨束胸見使者,曰:“以君之靈,不有寧也!”距躍三百,曲踊三百。乃舍之。魏犨束胸之伤,拼命表现一番,得以活命。距跃是向上跳,即垂直跳。曲踊是向前跳,即蛙跳。三百是表多虚词。殺顛頡以徇于師,立舟之僑以爲戎右。颠颉被杀,魏犨被罢免,由舟之侨接替。这个舟之侨原来是虢国人,闵二年奔晋。②先轸奇谋——拉齐、秦下水宋人使門尹般如晉師告急。宋国派重臣门尹般向晋告急。公曰:“宋人告急,舍之則絶,告楚不許。我欲戰矣,齊、秦未可,若之何?”晋文公欲战,担心齐、秦不肯相助。先軫曰:“使宋舍我而賂齊、秦,藉之告楚。我執曹君,而分曹、衞之田以賜宋人。楚愛曹、衞,必不許也。喜賂怒頑,能無戰乎?”公説,執曹伯,分曹、衞之田以畀宋人。让宋国贿赂齐、秦,让齐、秦去劝楚罢兵。而晋拘禁曹君,并把曹、卫的国土分给宋国,以补贴宋国所出的贿赂。楚国与曹、卫结盟,一定不肯罢兵。齐、秦贪图贿赂会恨楚不听从,一定会参战来帮助晋国。晋文公听从了先轸奇谋。这段《国语》也有相同的记述,似乎更详细一点。国语·晋语四·44·1·文公救宋败楚于城濮文公立四年,楚成王伐宋,公率齊、秦伐曹、衛以救宋。宋人使門尹班告急于晉,公告大夫曰:「宋人告急,舍之則宋絕。告楚則不許我。我欲擊楚,齊、秦不欲,其若之何?」先軫曰:「不若使齊、秦主楚怨。」公曰:「可乎?」先軫曰:「使宋舍我而賂齊、秦,藉之告楚。我分曹、衛之地以賜宋人。楚愛曹、衛,必不許齊、秦。齊、秦不得其請,必屬怨焉,然後用之,蔑不欲矣。」公說,是故以曹田、衛田賜宋人。③智激子玉根据晋的军事行动,楚也采取了相应的对策。傳·僖公二十八年·3·2楚子入居于申,使申叔去穀,使子玉去宋,在晋军夺得卫、曹之后,楚成王已经意识到楚国已经失去了战略优势,他决定把军队撤回方城以内,以后再做打算。楚成王特意劝阻了子玉一番,可见楚成王也是了解子玉的。曰:“無從晉師!从,《说文》解释为“随行也”,不要追逐晋军求战,即不要在战略上被晋军牵制。晉侯在外十九年矣,而果得晉國。一个果字,应验了前面的判断。也就是在僖公二十三年,重耳访楚,楚成王曾经说过晋公子能得晋国。險阻艱難,備嘗之矣;民之情僞,盡知之矣。阅历丰富,知民情伪。天假之年,而除其害,天之所置,其可廢乎?受命于天,势不可挡。軍志曰:‘允當則歸。'又曰:‘知難而退。'又曰:‘有德不可敵。'此三志者,晉之謂矣。”《军志》是古代的兵书。允当,是之双方势均力敌,不能保证胜利。允当则归,意思就是不打不把握之战。又给出了“知难而退”和“有德不可敌”两条战略原则。楚成王分别用了“允当”、“难”和“不可敌”,逐渐加强说明晋强我弱,宜暂避其锋,从长计议。从楚成王劝阻子玉的内容可以看出楚成王的战略水准。再补充一段《孙子兵法》来说明春秋时代的军事战略。孙子兵法·谋攻篇故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子玉使伯棼請戰,曰:“非敢必有功也,願以間執讒慝之口。”子玉非要求战,理由却很情绪化。战非求功,却要争强置气。以为前面蒍贾曾经说过子玉之才“不能以三百乘入”。孙子兵法·火攻篇主不可以怒而興師,將不可以慍而致戰。王怒,少與之師,唯西廣、東宫與若敖之六卒實從之。楚成王发怒,给了子玉很少的援军。广是楚军的称谓。楚王的卫队称为东广和西广,西广应该是一半的卫队。东宫是太子的卫队,楚太子就是后面会提到的商臣。再有就是若敖氏的武装。楚成王派出的援军,其实是有讲究的。先说“若敖六卒”,这是杜注所谓“子玉宗人之兵六百人”。“因不失其亲”这是符合人情的,那么为什么派商臣的武装,又为什么派自己的卫队,这些都是值得深思的好问题。子玉使宛春告於晉師曰:“請復衞侯而封曹,臣亦釋宋之圍。”子玉想和谈,其实这是最好的解决方式,但是谈判是心理上的较量,尤其是要控制好情绪。“将不可以愠而致战”,这正是子玉的弱点,而晋人也正是利用了这一点,激怒子玉而打响城濮之战。子犯曰:“子玉無禮哉!君取一,臣取二,不可失矣。”子犯认为子玉无礼,坚决求战,认为战机难得,绝不可失。先軫曰:“子與之!先轸却让晋文公同意子玉的请求。定人之謂禮,楚一言而定三國,我一言而亡之。我則無禮,何以戰乎?楚提出的方案是安定和平的目的,如果我方反对,则陷于道义的反面,那还怎么开战?不許楚言,是棄宋也;救而棄之,謂諸侯何?如果反对楚提出的和平方案,将会失去诸侯的支持。楚有三施,我有三怨,怨讎已多,將何以戰?楚提出的和平方案,体现了楚对曹、卫、宋三国有恩施。我如果反对,则这三国对我会有仇怨,那还怎么开战?子玉这步棋走得还是不错的,只是晋人玩起了阴谋,并利用了他的弱点。不如私許復曹、衞以攜之,執宛春以怒楚,既戰而後圖之。”公説。乃拘宛春於衞,且私許復曹、衞,曹、衞告絶於楚。私下里承诺曹、卫复国,是曹、卫叛楚。拘禁宛春来激怒子玉,先开战然后再说。晋文公采纳了先轸的计策,把楚使臣拘禁在卫国,私下里许诺曹、卫复国以使其离开楚国的阵营,曹、卫接受了晋文公的提议。“告绝于楚”,曹、卫与楚国断绝了外交。孙子兵法·谋攻篇強而避之,怒而撓之。④城濮决战經·僖公二十八年·5夏四月己巳,晉侯、齊師、宋師、秦師及楚人戰于城濮,楚師敗績。己巳,二日。从丙午日(43)到己巳日(6),从打下曹国到城濮开战,中间隔了23天。傳·僖公二十八年·3·3子玉怒,從晉師。子玉围宋,在南。晋侵曹伐卫,在北。子玉带领军队北上与晋军决战。晉師退。晋军不迎敌,反而退却。軍吏曰:“以君辟臣,辱也;且楚師老矣,何故退?”晋国的军士不理解。晋文公统军,是诸侯国君,子玉统军是大夫是国君之臣,二者等级不对等。而国君的军队却要避让臣子的军队,这是耻辱。其二,楚军围宋已经有半年了,此番又北上求战,劳师袭远,我则以逸待劳,为何要避开呢?子犯曰:“師直爲壯,曲爲老,豈在久乎?军队士气,有理则气壮,没理则不振,不在是否久战。微楚之惠不及此,退三舍辟之,所以報也。没有当年楚国的恩惠,我们是到不了这里的,我们要退避三舍,以此报答楚国。背惠食言,以亢其讎,我曲楚直,其衆素飽,不可謂老。恩将仇报,背弃承诺,则我们无道,而楚则有道,而且其士气一向饱满,不叫疲惫。我退而楚還,我將何求?若其不還,君退臣犯,曲在彼矣。”我们退避了,如果楚军也退去,那不正好吗?如果他们不退,国君退避,臣子进犯,那他们不正陷于理屈而无道了吗?退三舍。楚衆欲止,子玉不可。晋君退避三舍,楚国的众人想停止寻衅,子玉不同意。孙子兵法·始计篇道者,令民與上同意也,故可以與之死,可以與之生,而不畏危。夏四月戊辰,晉侯、宋公、齊 國歸父、崔夭、秦 小子憖次于城濮。城濮大战的前一天,晋、宋、齐、秦的军队驻扎于城濮。楚師背酅xī而舍,晉侯患之。酅,丘陵险阻者;楚军凭险而驻,晋文公深以为患,因楚军专业度很高。聽輿人之誦曰:“原田每每,舍其舊而新是謀。”公疑焉。原田,休耕田,休耕时其草出茂盛,即“原田每每”。去年已耕种者,今年不再耕种了即“舍其旧”。而使用先休耕的地,即“新是谋”。这句有两种寓意:其一,杜预认为原田里的草生得茂盛是比喻晋军,可以谋立新攻,不足念旧惠也。其二,也有可能是比喻楚军,休耕田里的草刚长起来,正好可以拔除以做绿肥,再进行播种。总之,晋文公听见众人的诵咏,心生疑惑。子犯曰:“戰也!戰而捷,必得諸侯。若其不捷,表裏山河,必無害也。”子犯鼓励晋文公,开战若胜利,则可称霸于诸侯。如果败了,咱就退回山西,外河内山,据险而守,也没啥损失。公曰:“若楚惠何?”晋文公说那楚国曾有恩与咱们,咋办啊?欒貞子曰:“漢陽諸姬,楚實盡之。思小惠而忘大恥,不如戰也。”栾贞子就是栾枝,与楚国给咱们的恩惠相比,它所灭掉的汉阳诸姬,那可都是咱们的亲戚,那才是大耻,不如开战吧。晉侯夢與楚子搏,楚子伏己而盬其腦,是以懼。晋文公做梦与楚成王搏斗,楚成王趴伏在自己身上吃自己的脑子,所以很害怕。子犯曰:“吉。我得天,楚伏其罪,吾且柔之矣。”子犯说这个梦是吉利的。我仰而得天,楚俯而为伏其罪,脑子是阴柔之物而喻我以柔克刚。这都是子犯权变之言,用以鼓舞晋文公。子玉使鬭勃請戰,斗勃,楚大夫,出使约战。此处是《左传》中的外交辞令:曰:“請與君之士戲,君馮軾而觀之,得臣與寓目焉。”戏,角力也。请求与君主您的军士做一次角力的游戏。冯同凭(其繁体为馮与憑,依靠的意思)。古人乘车多站立,凭轼则较舒适而能持久。君主您可以靠着车轼而观看。寓,寄也。委托、托付的意思。寓目,把眼睛托付,意思就是观看。得臣,子玉的名,古人谦称自己用名。得臣也可以借机会看看。晋文公派栾枝答复,也是使用了春秋时代所特有的外交辞令。晉侯使欒枝對曰:“寡君聞命矣。我君听闻到了贵方命令。楚君之惠,未之敢忘,是以在此。楚国国君的恩惠,未敢忘记,所以才退避三舍。爲大夫退,其敢當君乎?为同谓,以为楚军已退也,以为大夫您已经撤退了。其同岂。因子玉是臣,晋文是君,臣不敢与君抗,君退,臣亦当退,故谓大夫退也。臣下难道敢抵挡国君吗?既不獲命矣,楚军竟未退,且跟踪而至,故云不获命。既然大夫不肯退兵。敢煩大夫,謂二三子:‘戒爾車乘,敬爾君事,詰朝將見。'”劳烦大夫您(指斗勃),回去对楚国的将领们说:“备好你们的战车,忠于君主的国事,明天早上见!”。晉車七百乘,韅xiǎn靷yǐn鞅yàng靽bàn。晉侯登有莘之虚以觀師,曰:“少長有禮,其可用也。”遂伐其木,以益其兵。晋军有战车七百辆,杜注说“五万二千五百人”。在背曰韅,在胸曰靷,在腹曰鞅,在后曰靽。主要是指准备得十分充分。莘,旧国名。虚同墟,古莘国之废墟也。晋文公还登上古莘国的废墟,视察晋国的军队。少长谓军士之长幼。当操练时,幼者敬长者,长者教幼者,故云有礼。军士们团结有力,大可用兵。兵,兵器,如戈、矛之柄,俱须伐木以为之,后面所用的“曳柴”等等。
3 楚人围宋經·僖公二十七年·5冬,楚人、陳侯、蔡侯、鄭伯、許男圍宋。①经称楚人从排序上看,显然是楚国主兵,其他都是“从犯”。为什么称楚人呢?杜预认为是楚成王“耻不得志,以微者告”,就是楚成王围宋却没打下来,自己不好意思,而此时鲁国又是楚国联盟之一员,可能是代其隐恶,所以经文上书以“楚人”。从传上看,应该先是楚成王带兵围宋,传文上明确写了“楚子及诸侯围宋”,尤其是后面诸侯们又“盟于宋”,显然是楚成王亲自主兵围宋。之后,也就是僖二十八年,楚成王又返回楚国,传文记载“楚子入居于申,使子玉去宋”,即楚成王围宋不克,返回国内,围宋事宜交由子玉来处理。杨伯俊先生认为,经文中书“楚人”是当时鲁国史官的惯例,只是“宣九年以后,楚子始不复称人”,这也是一种歧视。經·僖公二十七年·6十有二月甲戌,公會諸侯,盟于宋。围宋的楚成王和诸侯们在宋国进行了盟誓,鲁僖公也赶去参与了盟会。此时,只剩下了齐、晋、秦和被围困的宋国没有向楚成王投降,周朝的华夏体制此时已经岌岌可危了。楚成王似乎马上就要一统华夏,甚至改朝换代了,可是这些都是晋文霸业的铺垫。楚成王,尤其是子玉其实是为城濮大战“暖场”的。《左传》给出了大战前,双方情况。从文献记述的细节来看,其实城濮之战在人这个层面上,晋、楚已经分出了高下。②子玉治兵这一段是写楚国的人物,重点是楚军的主帅,也就是子玉。重点以子玉治军与子文治军的对比,来描述子玉的为人处世。傳·僖公二十七年·4楚子將圍宋,使子文治兵於睽,終朝而畢,不戮一人。楚国要进击中原,只差宋国还未降伏,所以准备围宋,操练兵马。睽,楚邑,杨注不详今所在,另说是在秭归,今湖北省宜昌市西,有点远离中原,不似。子文是在睽地练兵,“终朝而毕,不戮一人”,终朝,杜注“自旦及食时也”,一早晨就演练完,不伤一人,这是说子文治军宽厚。子玉復治兵於蔿,終日而畢,鞭七人,貫三人耳。子玉同时在蒍地也练兵,蒍地在今天的河南省信阳市附近。子玉练兵是一整天一整天地演练,鞭打了七个人,以箭穿耳处理了三个人。以箭穿耳是古代的一种刑罚,司马法有所谓“小罪聅chè,中罪刖yuè,大罪刭jǐng”,分别对应以箭穿耳,砍足和砍头。可见子玉治军严格,从这个地方看,子玉所带领的军队,一定是十分骁勇善战。所以,众国老都来祝贺子文。國老皆賀子文。子文飲之酒。国老就是退休的卿大夫,也就是楚国的退休老干部们,都纷纷来向子文道贺,意思是子文举荐良才、后继有人。子玉是子文的本家,若敖氏。实际上,若敖氏与楚王室已经开始互相猜忌,终于在后来发生了楚王灭族若敖氏的事情,这是后话。古时候有这样的习惯和礼节,如果举拔得人,都要为之庆贺,所谓“贺”。子文作为答谢,就招待来道贺的国老们。可是却偏偏来了一个持异见者。蔿賈尚幼,後至,不賀。蒍贾,字伯嬴,孙叔敖之父。孙叔敖也是楚国的令尹,辅佐楚庄王。此时,年纪不大,也来见子文,但是却“不贺”,没有向子文道贺。这就很奇怪,所以子文問之。對曰:“不知所賀。子之傳政於子玉,曰:‘以靖國也。'靖諸内而敗諸外,所獲幾何?子玉之敗,子之舉也。舉以敗國,將何賀焉?蒍贾在回答的言语里,先是预言了子玉将要“败诸外”,在国外获得失败,也就是进击中原遭失败,这也有子文举荐不力的责任。子玉剛而無禮,不可以治民,過三百乘,其不能以入矣。苟入而賀,何後之有?”其次是评价子玉“刚而无礼”,民就是人,其领导力不足以指挥超过三百乘的规模,否则将有去无回。蒍贾的此番评论恐怕是代表了楚国国内一方意见。读到此处,提两个有趣的问题,一是严格或是严苛的治理,对比于宽厚的治理,所对应被治理的规模,在历史上是否有一定的正相关性?二是《左传》作者对上述问题的看法有是如何?③晋文救宋楚国准备充足之后,于这一年冬天,出兵攻打宋国。冬,楚子及諸侯圍宋。宋 公孫固如晉告急。宋国的形势危急,大司马公孙固亲自出使晋国,向晋文公求援。晋文公召开御前会议,听取各方意见。从这些意见的言语中,我们可以窥见《左传》军事上一条思想主线,也就是《孙子兵法》。先軫曰:“報施救患,取威定霸,於是乎在矣。”先轸的意见不仅上升到了战略的高度,也上升到了道义的高度。解决了打不打的问题。城濮大战,是春秋四大战役之一。我们从这些历史的文献上可以看出,古人对战争认知和总结的过程,也就理解了后世的军事名著——《孙子兵法》。孙子兵法·始计篇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狐偃曰:“楚始得曹,而新昏於衞,若伐曹、衞,楚必救之,則齊、宋免矣。”狐偃,子犯,晋文公的舅舅,给出了战略落地的实施计划,解决了怎么打的问题。④赵衰荐帅於是乎蒐于被廬,作三軍,謀元帥。蒐sōu,隐五年传有详细解释,指春天的田猎行动。古时候田猎实际上就是军事训练,杜注其为“晋常以春蒐礼,改政令,敬其始也”。晋文公整治军旅,救宋图霸。闵元年,晋献公作两军,称之为“上军”和“下军”。此番规模扩大,作三军,称为上军、中军和下军。中军帅称之为元帅,是军队的总司令。晋文公君臣开始确定元帅的人选。趙衰曰:“郤縠可。赵衰推荐了郤縠。理由如下:臣亟聞其言矣,説禮樂而敦《詩》《書》。此处也引人深思,一个大规模武装的最高长官的聘任理由竟然是喜爱礼乐,深谙典籍,这明显是文儒,哪是武将?这与楚国的子玉明显不同。赵衰进一步解释了悦礼乐与敦《诗》《书》对于主帅的意义。《詩》《書》,義之府也;禮樂,德之則也;德義,利之本也。《正义》给出了详细的解释正义《诗》之大旨,劝善惩恶。《书》之为训,尊贤伐罪,奉上以道,禁民为非之谓义,《诗》、《书》,义之府藏也。礼者,谦卑恭谨,行归於敬。乐者,欣喜欢娱,事合於爱。揆kuí度於内,举措得中之谓德。礼、乐者,德之法则也。心说礼、乐,志重《诗》、《书》,遵礼、乐以布德,习《诗》、《书》以行义,有德有义,利民之本也。我们再回头看看《孙子兵法》对将的认知孙子兵法·始计篇将者,智、信、仁、勇、严也。第一位的是智慧,所以晋国君臣选了深谙典籍、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第二位是信与仁,这正是礼乐文明教育出来的人才会有的特征,也是儒家的根本。第三位才是勇和严,才是子玉的那个层次。从主帅的人选上,可以看出晋楚城濮之战的一些端倪。《夏書》曰:‘賦納以言,明試以功,車服以庸。'君其試之!”乃使郤縠將中軍,郤溱佐之。这是春秋人物进言的标配,在言末或引《诗》,或引《书》,来加强语言的力度。《正义》对所引用的这段《夏书》给出了详细的解释,讲出了古人的用人之道正义《夏书》言用臣之法。用人选人之法。正义赋,取也。取人纳用以其言,察其言观其志也。听取其言论。正义分明试用以其功,考其功观其能也。试用以考察其能力。正义而赐之车服,以报其庸。奖励其功,考察其品质。利益面前,往往可以暴漏出一个人的本质。正义庸亦功也。知其有功乃赐之。古人之法如此,君其试用之。古人之法与今人之法,何其类似。⑤晋定三军使狐偃將上軍,讓於狐毛,而佐之。命趙衰爲卿,讓於欒枝、先軫。使欒枝將下軍,先軫佐之。荀林父御戎,魏犨爲右。三军的正副职都选定,举贤任能,团结有力。此处,在团结这个维度上,晋楚也大不相同。《国语》给出了晋国选人用人的详细情况,可以看出晋国君臣一心,上下同欲。《孙子兵法·谋攻篇》有“知胜有五”,其三云“上下同欲者胜”,团结是团队建设最重要的环节。国语 晋语四 47 文公任贤与赵衰举贤文公問元帥于趙衰,對曰:「郤穀可,行年五十矣,守學彌惇。夫先王之法志,德義之府也。夫德義,生民之本也。能惇篤者,不忘百姓也。請使郤穀。」公從之。赵衰举荐郤縠。国语 晋语四 47 文公任贤与赵衰举贤公使趙衰為卿,辭曰:「欒枝貞慎,先軫有謀,胥臣多聞,皆可以為輔佐,臣弗若也。」乃使欒枝將下軍,先軫佐之。取五鹿,先軫之謀也。赵衰辞让于栾枝、先轸和胥臣,乃有五鹿之胜。国语 晋语四 47 文公任贤与赵衰举贤郤穀卒,使先軫代之。胥臣佐下軍。公使原季為卿,辭曰:「夫三德者,偃之出也。以德紀民,其章大矣,不可廢也。」赵衰辞让于狐偃。原季就是赵衰。国语 晋语四 47 文公任贤与赵衰举贤使狐偃為卿,辭曰:「毛之智,賢于臣,其齒又長。毛也不在位,不敢聞命。」乃使狐毛將上軍,狐偃佐之。狐偃辞让于狐毛。国语 晋语四 47 文公任贤与赵衰举贤狐毛卒,使趙衰代之,辭曰:「城濮之役,先且jū居之佐軍也善,軍伐有賞,善君有賞,能其官有賞。且居有三賞,不可廢也。且臣之倫,箕鄭、胥嬰、先都在。」乃使先且居將上軍。赵衰辞让于先且居。国语 晋语四 47 文公任贤与赵衰举贤公曰:「趙衰三讓。其所讓,皆社稷之衛也。廢讓,是廢德也。」以趙衰之故,蒐于清原,作五軍。使趙衰將新上軍,箕鄭佐之;胥嬰將新下軍,先都佐之。子犯卒,蒲城伯請佐,公曰:「夫趙衰三讓不失義。讓,推賢也。義,廣德也。德廣賢至,又何患矣。請令衰也從子。」乃使趙衰佐新上軍。⑥晋文之教《论语》里面给出了孔子教化民众,培养军事力量的期限。论语·子路篇第十三·29子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卽戎矣。”为什么是七年?见于后世《论语》的多种注疏。总之,教化民众是需要时间的,革风易俗,改变民众的观念,不可一蹴而就。晉侯始入而教其民,二年,欲用之。子犯曰:“民未知義,未安其居。”於是乎出定襄王,入務利民,民懷生矣。“入务利民”,是说文公定襄王后回国,马上就行仁政利民。“民怀生者”,谓有怀义之心,不复苟且。民众安居进而知义。晋文公通过安定周襄王,向民众示范什么是义。义者,宜也,告诉民众,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將用之。子犯曰:“民未知信,未宣其用。”於是乎伐原以示之信。民易資者,不求豐焉,明徵其辭。易,交易。易资,即做买卖。做买卖不求丰厚,明码标价。民众建立了信用,即孔疏所言“云见用者,言信见为人所用”,晋文公通过伐原来向民众示范诚信,从而建立信用。公曰:“可矣乎?”子犯曰:“民未知禮,未生其共。”於是乎大蒐以示之禮,作執秩以正其官。民聽不惑,而後用之。出穀戍,釋宋圍,一戰而霸,文之教也。执秩有可能是官名,也可能是法名,总之就是立规矩、明法度。等到民众“明听不惑”,也就是明辨是非了,则“用之”。教化民众恭敬知礼。通过“大蒐”向民众示范“礼”,也就是规矩,晋文公教民众恭敬、守规矩。而后用之,才有了后来的拔出了齐国旁边谷地的楚军,解救宋国的危急,在城濮与楚国一战而称霸中原,这都是建立在晋文公对民众教化的基础之上的。所以有“晋侯之教民,定襄王以示之義,伐原以示之信,大蒐以示之禮,然後用之以戰”。儒家有教化民众的理念,从《论语》里面可见一斑论语·子路篇第十三·9子適衛,冉有僕。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孔子去卫国,冉有驾车。孔子说:「人真多啊!」冉有说:「人多了,又该做什么?」孔子说:「使他们富起来。」「富了后,又该做什么?」「使他们受教育。」先要满足民众的物质生活,这是经济基础。之后要教化民众,建设精神文明。这也正是今代领导人要谋求的时代问题。论语·子路篇第十三·29子曰:“以不教民戰,是謂棄之。”
2 齐孝公卒經·僖公二十七年·2夏六月庚寅,齊侯 昭卒。傳·僖公二十七年·2夏,齊孝公卒。有齊怨,不廢喪紀,禮也。丧纪者,丧事之总名,指吊生送死之事。鲁国史官的意思是说虽然你齐国不仁,但是我鲁国却没有不义,参加了齐孝公的葬礼。經·僖公二十七年·3秋八月乙未,葬齊孝公。诸侯五月而葬,齐孝公三月就葬了,可见齐孝身后也是混乱有加。齐孝公是齐桓公和管仲钦定的接班人,齐桓公身后齐国大乱,齐孝公奔宋,后在宋襄公的帮助下继承齐国君位。可是,他却一改齐桓公的政策,与狄结盟,以霸主自居,耀武扬威。从文献记述来看,齐孝公在位期间,齐国政局不稳,桓公诸子纷争不断,孝公多遭掣肘、制约,仿佛被困住了手脚一样,出了欺负欺负鲁国、卫国,没有什么作为。
进入到鲁僖公二十七年1 鲁人伐杞經·僖公二十七年·1二十有七年春,杞子來朝。傳·僖公二十七年·1二十七年春,杞桓公來朝。用夷禮,故曰子。公卑杞,杞不共也。杞本旧国,隐四年入春秋,春秋多称杞伯,偶书「杞子」。为什么把“杞伯”贬称“杞子”呢?《曲礼下》云:「其子东夷、北狄、西戎、南蛮,虽大曰子。」可是有趣的是,就这么一个东夷小国的国君杞桓公,却是在位七十年,到襄六年才书葬,这是一个长寿的人。这个论在位时间,恐怕杞桓公要排第一。經·僖公二十七年·4乙巳,公子遂帥師入杞。傳·僖公二十七年·3秋,入杞,責無禮也。此与桓二年传「秋七月,杞侯来朝,不敬。杞侯归,乃谋伐之。九月,入杞,讨不敬也」同。小国不容易混,不朝大国要挨揍,朝不明白也要挨揍。
2 乞师伐齐0526-僖26-穀齐国一年之内,两次伐鲁。鲁国是不堪其扰,自己又没有力量抵御,因此向楚国求助。①如楚乞师經·僖公二十六年·5公子遂如楚乞師。公子遂,名字被记载到经文上,可见是鲁国的卿。实际上随行的复职是大名鼎鼎的臧文仲,可见鲁国对于这次乞师非常重视。乞,杜注为“不保得之辞”,正义解释说“乞则自我之心,得否在于彼国。乞者,执谦之意,不保必得之辞”,一个乞字道了鲁国之难,也道出了处世之难。一个“要饭”,一个“坐牢”,世人在所难免。傳·僖公二十六年·4東門襄仲、臧文仲如楚乞師。臧孫見子玉而道之伐齊、宋,以其不臣也。东门襄仲就是公子遂,遂是其名,襄是其谥号,仲是其字。东门又是什么?杜注说是“襄仲居东门,故以为氏”。郑玄解释说“军将皆命卿,古者军将盖为营治于国门,故鲁有东门襄仲,宋有桐门右师,皆为上卿为军将者也。臧文仲即后一句的臧孙,全称是臧孙辰,他是副使,是以《春秋》经上未书其名。臧文仲是有名的说客,曾经说服齐桓公赈济鲁灾,所以这次也是他主说楚令尹子玉,传文里交代说服楚国伐齐、宋,原因是齐、宋不臣于楚。子玉同意了鲁国的请求,这样一来,宋国却倒霉了,平白无故地“躺枪”了。本来宋成公上任之初就朝楚,缓和了楚宋的关系,也向楚国表示了臣服,没想到鲁、齐关系恶化竟然牵连到了他的头上。为什么臧文仲要伐齐却把宋国也捎上呢,其实是跟宋国的地理位置有关系。郑国、宋国都是战略要地,也就是楚国进取中原必争之地,所以捎上宋国,才会说服楚国出兵伐齐。②取谷逼齐經·僖公二十六年·7·2公以楚師伐齊,取穀。楚国就占领了谷地,做了一番部署,把谷地作为一个钉子,楔在齐国边上。传文详细地记述了楚国的战略部署。傳·僖公二十六年·6·2公以楚師伐齊,取穀。凡師,能左右之曰以。寘桓公子雍於穀,易牙奉之以爲魯援。楚 申公叔侯戍之。桓公之子七人,爲七大夫於楚。楚国借着为鲁僖公出气的名号,占领了谷地。谷地在齐、卫、鲁三家交界之处,战略意图明显。又把齐桓公的儿子雍安置在谷,让易牙辅佐他。杜注解得真切,“雍本与孝公争立,故使居穀以逼齐”,齐国从此如芒在背,受其牵制。經·僖公二十六年·8公至自伐齊。鲁僖公以臣服与楚国的代价,牵制住了齐国,暂获安宁。3 楚人灭夔0526-僖26-夔經·僖公二十六年·6秋,楚人滅夔,以夔子歸。夔国在楚国西北的山中,传文给出了楚国灭夔的因由。傳·僖公二十六年·5夔子不祀祝融與鬻熊,楚人讓之。對曰:“我先王熊摯有疾,鬼神弗赦,而自竄于夔,吾是以失楚,又何祀焉?”秋,楚 成得臣、鬭宜申帥師滅夔,以夔子歸。原来,夔是楚的同宗,杜注说熊摯是嫡子,因为有病没有获得继承权,所以才有夔子的那番话。从这段来看,楚国在强大的外表之下,也是暗流涌动,嗣位夺权的争斗也一样纷乱不已。4 楚人伐宋0523-僖23-缗經·僖公二十六年·7·1冬,楚人伐宋,圍緡。緡在鲁、宋、曹的交界处,联系伐齐取谷的部署,就不难理解楚国为何要围取緡。当然也就知道了,对于楚国,要北进中原,宋国是必取之地。傳·僖公二十六年·6·1宋以其善於晉侯也,叛楚即晉。冬,楚令尹子玉、司馬子西帥師伐宋,圍緡。宋国当然不会坐等楚国来吃掉自己,他向晋国求助,所谓传文中的“叛楚即晋”。因此,楚国令尹子玉,司马子西出兵伐宋。这才引起了春秋第一次大规模战役——晋楚城濮之战。
进入到鲁僖公二十六年在《论语》的学而篇有一段孔子讲孝道的话,论语·学而篇第一·11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孔子所说这句话的大意是:父亲在时世时看其志向,父亲死后看其行动,三年内不改父亲的事业,可算孝了。初读此语,往往不甚理解,尤其是孔子强调的“三年无改于父之道”,不知就里,不明白为什么孔子那么强调传承?那么今天我们读一读,齐孝公与卫成公是如何传承“父之道”的,或许也就了解了孔子的本义。1 齐孝侵鲁①卫人平莒經·僖公二十六年·1二十有六年春王正月己未,公會莒子、衞 甯速盟于向。正月,鲁、卫和莒,三国盟于向。宁速就是传文中的宁庄子,莒子就是传文中的莒兹丕公。0525-僖25-莒向离莒国较劲,可见卫、鲁也是诚心修好。傳·僖公二十六年·1二十六年春王正月,公會莒兹丕公、甯莊子盟于向,尋洮之盟也。莒国是东夷,其文化不在华夏系统之内。莒国国君,也没有谥号,只有一个生号,即兹丕。莒国在后面的文献中出现过多次,都是以生号代替谥号。僖25年年,卫成公继承父志,终于促成了鲁国与莒国的和平。僖元年,公子友率领军队在郦地打败过莒国军队,并俘获了莒国的大夫挐。两国因此结怨,卫文公生前致力于调停鲁与莒的关系,可惜事未成而身先死,继位的卫成公积极地延续着父亲的事业。可是齐桓公的继任者却大相径庭,齐孝公居然做出了侵鲁的行径。②齐侵鲁西經·僖公二十六年·2齊人侵我西鄙,公追齊師,至酅,弗及。酅在上图的左上角,也就是鲁国的西北方。酅属于齐国的领地,这一条经有美化僖公的意思。实际上从后文就可以看出,齐、鲁国力差距还是很大的,在强齐面前鲁、卫基本上是抵御不了的。傳·僖公二十六年·2齊師侵我西鄙,討是二盟也。这条传文给出了齐孝公讨伐鲁国的意图,正义解释说“於时晋文初起,诸侯无伯,齐侯是桓公之子,欲以盟主自居”,齐孝公是在耍威风。也从侧面看出在春秋时代,诸侯们的盟会是要经过霸主许可的。结合我们当代世界上的好多国际组织,其实也类似于古时的结盟,同样的是当今霸主的做法也依然如故。鲁、卫两次结盟,没有知会齐孝公,这个自以为的“霸主”,所以他就借机侵伐鲁国。③展喜退敌經·僖公二十六年·3夏,齊人伐我北鄙。齐、鲁以泰山为界,经文中所说的北鄙应该在泰山之南。經·僖公二十六年·4衞人伐齊。傳·僖公二十六年·3夏,齊孝公伐我北鄙,衞人伐齊,洮之盟故也。卫忌惮齐,平莒而结鲁。因为是盟国,所以出兵伐齐。此时齐师在鲁北,卫在齐西,所以趁虚而伐齐。鲁、卫国力不足以抵御强齐,所以才违心附属于楚国。可以说是齐孝公背离了齐桓公的事业,而把鲁、卫推向了楚国阵营。楚国离称霸中原只有一步之遥了。卫成公敢于向强大的齐国挑战,敢于坚持卫文公的方略,不失为是一种值得赞赏的做法。而与之相比较,齐孝公的做法却是令人扼腕叹息,他完全背离里齐桓公和管仲的政策。实际上今天我们的政治上仍然有前后任不一致的问题,继任者对前任的政策改动比较大,会导致政治不稳定,政策不连续,特别是有时候需要长期坚持的策略,往往会被这种任期周期打断,从而丧失了长远的目标。可贵的是,《左传》以展喜的言论,对齐孝公进行了批判。更可贵的是,展喜面对咄咄逼人的齐孝公,所采取的策略、委婉但却强有力的外交辞令,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公使展喜犒師,使受命于展禽。展禽就是大名鼎鼎的柳下惠。”氏展,名获,字禽,柳下是其所食之邑名,谥曰惠。”展喜是柳下惠的弟弟,“使受命于展禽”的意思是鲁僖公让展喜去问问他哥哥如何说服齐孝公退兵。展喜,《国语·鲁语》里称之以“乙喜”,喜是名,乙是字。值得一讲的是这个“乙”字,它的本义是鳦字,是燕子的意思。当时的人以之为“请子之候鸟也”,故而“鳦至而喜”,所以用喜作名,以鳦作字。展禽以犒劳齐国军队为名,进行说客的工作,而柳下惠则告诉弟弟如何如何说词。齊侯未入竟,展喜從之,曰:“寡君聞君親舉玉趾,將辱於敝邑,使下臣犒執事。”展喜向齐孝公说明来意,用词非常的谦和。在“腿”这个字没出现之前,趾是脚,足是指小腿,股是指大腿。“腿”出现之后,这些词进行了上移和下移。趾下移为趾头,足也下移指脚,股上移为屁股。这是古今词义的转变。展喜谦和,齐孝公则越发跋扈,恃强凌弱。齊侯曰:“魯人恐乎?”面对齐侯的轻慢,展喜开始发力,借着齐侯的话茬,往自己想表达的意思上引。對曰:“小人恐矣,君子則否。”展喜说小人害怕,但是君子却不害怕。“陡作奇语,以耸人听闻”,先抓住眼球,巧下伏笔,引齐侯入瓮。齊侯曰:“室如縣罄,野無青草,何恃而不恐?”罄,通磬。齐侯讥讽鲁人穷困,为什么君子不怕?齐侯入瓮,展喜一举击溃之。對曰:“恃先王之命。昔周公、大公股肱周室,夾輔成王。成王勞之,而賜之盟,曰:‘世世子孫無相害也!'載在盟府,大師職之。历数历史上的典故,以姜太公来压齐孝公。桓公是以糾合諸侯而謀其不協,彌縫其闕而匡救其災,昭舊職也。历数桓公之德,以齐桓公来压齐孝公。及君即位,諸侯之望曰:‘其率桓之功!'我敝邑用不敢保聚,曰:‘豈其嗣世九年,而棄命廢職?其若先君何?君必不然。'恃此以不恐。”再给齐孝公自己戴上一顶大帽子,率,循也,说齐孝公一定会因循其父事业。因此,我鲁国“用”此旧盟,不敢聚众保守。展喜的言外之意就是你齐孝公要是来打我鲁国,你就是个数典忘祖、违背父亲的不孝子孙。齐孝公理屈,只好撤兵。齊侯乃還。乙喜退敌在《国语·鲁语》有详细地记述。国语·鲁语上·6·展禽使乙喜以膏沫犒师齊孝公來伐魯,臧文仲欲以辭告,病焉,問于展禽。對曰。「獲聞之,處大教小,處小事大,所以御亂也,不聞以辭。若為小而祟,以怒大國,使加己亂,亂在前矣,辭其何益?」文仲曰:「國急矣!百物唯其可者,將無不趨也。愿以子之辭行賂焉。其可賂乎?」臧文仲想以文辞退敌,却又“病焉”,想不出合适的词句,去求展禽。展禽的意思是“乱在前”,“辞其”又有什么意义?就是你们已经把事惹大了,兜不住了来找我,我也没有办法。臧文仲就急了,表态说老先生你要啥给啥,您老不妨出山试试吧。展禽使乙喜以膏沐犒師,此处《国语》说得详细之处就是展喜以膏沐犒师,就是用洗发膏之类的犒劳齐国军队,所以才有齐侯讥笑鲁国贫困、“室如悬磬”的话来。后面对话与《左传》大体相同。曰:「寡君不佞,不能事疆埸之司,使君盛怒,以暴露于弊邑之野,敢犒輿師。」齊侯見使者曰:「魯國恐乎?」對曰:「小人恐矣,君子則否。」公曰:「室如懸磬,野無青草,何恃而不怒?」對曰:「恃二先君之所職業。昔者成王命我先君周公及齊先君太公曰:『女股肱周室,以夾輔先王。賜女土地,質之以犧牲,世世子孫無相害也。』君今來討弊邑之罪,其亦使聽從而釋之,必不泯其社稷;豈其貪壤地,而棄先王之命?其何以鎮撫諸侯?恃此以不恐。」齊侯乃許為平而還。臧文仲和柳下惠有一些恩怨,或者说两家的关系比较微妙,在《论语·卫灵公》中,孔子说了这样一番话。论语·卫灵公·15.16子曰:「臧文仲其竊位者與?知柳下惠之賢,而不與立也。」从《鲁语》的记述来看,臧文仲“知柳下惠之贤”是事实,柳下惠确实没被重用恐怕也是事实,只是孔夫子认为这都是臧文仲捣的鬼,所以指责他是“窃位者”。
7 晋文勤王0525-僖25-南阳①前情国语·晋语四·文公纳襄王冬,襄王避昭叔之難,居于鄭地汜。昭叔之难,是指王子带之乱。周襄王的父亲是周惠王。昭叔是周襄王的弟弟带,也称为大叔带,谥号甘昭公,所以也称昭叔。周惠王生襄王,立为太子;又从陈国娶妻,也就是惠后,惠后生昭叔。惠后想立自己亲生儿子继承君位,没做成自己就死了。王子带叛乱,但是秦、晋和齐都支持周襄王,昭叔失败奔齐。过了十年,周襄王又把昭叔召回,兄弟重归于好。结果,昭叔又与襄王的王后狄隗通奸。襄王废了隗氏,狄人伐周,故襄王出居与郑,赔了夫人又折兵。使來告難,亦使告于秦。周襄王告难于秦、晋,其实也告难于鲁,只是鲁国又弱又远,无暇顾及。子犯就这件事向晋文公进谏。子犯曰:「民親而未知義也,君盍納王以教之義。亲,亲君。义,道义。民众亲近君王,但是并不知晓道义。应该拥立周襄王,以此来教导民众知其道义。若不納,秦將納之,則失周矣,何以求諸侯?不拥立周襄王,将失去王室的支持,又如何能作诸侯的盟主。不能修身而又不能宗人,人將焉依?修身是典型的儒家思想,修乎于己,求乎内成。宗,主,可靠。宗人,用今天的话讲就是对人要靠谱。不修身,无修养;对人无诚信,不靠谱,谁会跟你在一起?《论语·学而篇第一》里面有好多讲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金句,比如论语·学而篇第一·13有子曰:「信近於義,言可復也;恭近於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我们总会听到别人对我们许诺,问题是什么样诺言会被践行?ⓑ我们也会被别人恭敬地对待,问题是什么样的恭敬不会带来侮辱?ⓒ因,依靠,凭借。考察一个人,要看他依靠什么样的人?这决定他是否可宗,也就是靠谱。繼文之業,定武之功,啟土安疆,于此乎在矣!君其務之。」公說,乃行賂于草中之戎與麗土之狄,以啟東道。拿出晋国发达的历史经验,晋文侯辅助平王东迁,受封侯伯;晋武公并晋。这些都是凭借周王室而取得的。开疆拓土,安定邦国,在此一举。务,速行之。于是晋文公买通晋到周的道路,进军勤王。②占卜傳·僖公二十五年·2秦伯師于河上,將納王。狐偃言於晉侯曰:“求諸侯莫如勤王。諸侯信之,且大義也。繼文之業,而信宣於諸侯,今爲可矣。”与《国语》大意相同。与齐桓霸业之“尊王”亦同。但是晋文公还是比较谨慎,或者说自信心不足,所以才进行了占卜。使卜偃卜之,曰:“吉。遇黄帝戰于阪泉之兆。”公曰:“吾不堪也。”對曰:“周禮未改,今之王,古之帝也。”令卜偃进行了龟卜,得到吉兆,黄帝战于阪泉的兆象。黄帝战于阪泉,是上古时代,黄帝与炎帝在阪泉发生的战争。皇帝和炎帝是兄弟,阪泉之战黄帝战胜了炎帝,炎帝归附之后,又发生了涿鹿之战,即黄帝战蚩尤,一举奠定了黄帝的功业。晋文公以为自己是兆象中的黄帝,所以认为“吾不堪也”。卜偃进行了解释,说根据周礼,黄帝应该是襄王,炎帝就是好比是昭叔,所以此战必胜。晋文公还是不信,令其再用《周易》占卜一下。公曰:“筮之!”筮之,遇《大有》䷍之《睽》䷥,曰:“吉。遇‘公用享于天子'之卦。戰克而王饗,吉孰大焉?且是卦也,天爲澤以當日,天子降心以逆公,不亦可乎?大有去睽而復,亦其所也。”卜偃先引《周易》爻辞:《大有·九三》公用亨于天子,小人弗克。周天子请晋文公赴宴,一定是战胜了狄军。然后又解释卦象,《大有》——䷍,上离下乾,《睽》——䷥,上离下兑,离为日,乾为天,兑为泽。《大有》下乾变为《睽》下的兑,就是“天为泽以当日”。乾为天是君,指周襄王。他变为泽,就是处于卑下的位置,并对着日。日也就是离,指晋文公。卦象显示天子屈心下意来接待公侯,即“天子降心以逆公”。最后又解释卦名,天子有天下,是大有。天子出居是睽。终归要“复”,也就是回到王都,归位王室。③纳王晉侯辭秦師而下。三月甲辰,次于陽樊,右師圍温,左師逆王。夏四月丁巳,王入于王城。取大叔于温,殺之于隰城。甲辰(41)到丁巳(54),14天时间勤王成功。④始启南阳戊午,晉侯朝王。王饗醴,命之宥。第二天,晋文公就朝见周襄王。周王宴请晋文公。饗,设盛礼以饮宾也。醴,甜酒。宥,是厚礼。也就是盛宴招待晋文公,并送上厚礼。晋文公讨赏,讨得可谓巧妙。請隧,弗許,曰:“王章也。未有代德,而有二王,亦叔父之所惡也。”與之陽樊、温、原、欑茅之田。晉於是始啓南陽。隧,阙地通路曰隧,王之葬礼也。诸侯皆悬柩而下。晋文公向周襄王请求,将来自己死了的时候使用天子的葬礼。这个请求的潜台词太意味深长了,所以周襄王在拒绝晋文公的请求之后,把黄河以南,太行山以北的南阳之地悉数赏给了晋国。晋国自此东进再无障碍,直接与卫、郑接壤。陽樊不服,圍之。阳樊人不愿意归属于晋,晋文公欲以武力解决。阳樊人仓葛为民请命。倉葛呼曰:“德以柔中國,刑以威四夷,宜吾不敢服也。华夏与夷狄之区别,职责诉诸武力是对待夷狄的行径,这样怎敢服属。此誰非王之親姻,其俘之也?”乃出其民。这里谁不是王室的亲戚,怎么可以当作俘虏一样对待。晋文公放走了阳樊人。《国语》给出了更多细节国语·晋语四·42·文公出阳人陽人不服,公圍之,將殘其民,倉葛呼曰:「君補王闕,以順禮也。陽人未狎君德,而未敢承命。君將殘之,無乃非禮乎!陽人有夏、商之嗣典,有周室之師旅,樊仲之官守焉,其非官守,則皆王之父兄甥舅也。君定王室而殘其姻族,民將焉放?敢私布于吏,唯君圖之!」公曰:「是君子之言也。」乃出陽人。残,伤也。将残其民,要伤害阳樊的民众。8 赵衰封原傳·僖公二十五年·4冬,晉侯圍原,命三日之糧。原不降,命去之。諜出,曰:“原將降矣。”軍吏曰:“請待之。”公曰:“信,國之寶也,民之所庇也。得原失信,何以庇之?所亡滋多。”退一舍而原降。遷原伯貫于冀。趙衰爲原大夫,狐溱爲温大夫。晋文公以信服原。国语给出了详细情况国语·晋语四·41·文公伐原文公伐原,令以三日之糧。三日而原不降,公令疏軍而去之。諜出曰:「原不過一二日矣!」軍吏以告,公曰:「得原而失信,何以使人?夫信,民之所庇也,不可失。」乃去之,及孟門,而原請降。从《论语》中,我们可以看出儒家对信的的观点论语·颜渊篇第十二·7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赵衰以廉而封原。傳·僖公二十五年·6晉侯問原守於寺人勃鞮,對曰:“昔趙衰以壺飧從,徑,餒而弗食。”故使處原。径,独行小路。可能是与晋文公走散了。
6 卫子平莒0525-僖25-莒經·僖公二十五年·7冬十有二月癸亥,公會衞子、莒慶盟于洮。傳·僖公二十五年·5衞人平莒于我,十二月,盟于洮,脩衞文公之好,且及莒平也。僖元年,公子友率领军队在郦地打败过莒国军队,并俘获了莒国的大夫挐。两国因此结怨,卫文公生前致力于调停鲁与莒的关系,可惜事未成而身殒,其子卫成公继承父志,终于促成了鲁国与莒国的和平。
4 无头公案經·僖公二十五年·4宋殺其大夫。这是一桩无头公案。杜预曾经在庄二十六年经“曹杀其大夫”作注,说“不称名,非其罪也”,并且说“例在文七年”。但是后世注家多认为杜预的看法有误,无名多为缺失而致。5 楚纳顿子0525-僖25-鄀-商密-析-息-申①前情感觉这场战争像是城濮大战的引子,只是很细微,极其不易察觉其中的蛛丝马迹。大的背景就是楚国的南扩,在僖二十三年,成得臣伐陈,城顿而还。成得臣平定东北,大功一件。子文的处于稳定国政的需要让位给子玉,让出楚令尹,饶有意味。这次是楚西北的疆域争端,楚国的势力已经达到了秦岭的南端。事隔两年,子玉再次围陈,经上记事楚东北,其实事情的原因却在楚西北,原来是秦晋与楚之间的边疆争夺。經·僖公二十五年·5秋,楚人圍陳,納頓子于頓。②申息之军傳·僖公二十五年·3秋,秦、晉伐鄀。楚 鬭克、屈禦寇以申、息之師戍商密。鄀国在楚之西北、秦晋之南的秦岭之上,俯视楚西北的邓、申之地。楚国就派斗克率领申地的军队,屈御寇率领息地的军队,驻扎在商密,以抵御秦、晋联军。杨注说“楚国经营中国,常用申、息之师”,后面楚国征战中原的军队多为申、息之师,这应该是楚国在其南部的两个军事基地。③秦军智取商密秦人過析,析是鄀国的一个城邑,在商密之北,为秦军必经之地。隈wēi入而係輿人,以圍商密,昏而傅焉。然而,秦军并没有进攻析。隈,是江河转向处。也就是秦军避开在析地的守军,从丹水的拐弯处绕过了析,而直取商密。舆人,众人。秦军把好多人,应该是自己人捆绑起来,伪装成析地的俘虏,做出一幅已经攻取析地的样子。傅,迫近城池。秦军围住商密,并趁着夜色的掩护,迫近商密的城池。疑兵。宵,坎血加書,僞與子儀、子邊盟者。坎血加书,掘地为坎,杀牲于其上,取血以告神,歃血,加盟书其上。秦军又伪装与子仪、子边,也就是申、息军队的首领,和他们结盟。反间。商密人懼,曰:“秦取析矣!戍人反矣!”乃降秦師。秦師囚申公子儀、息公子邊以歸。楚 令尹子玉追秦師,弗及。遂圍陳,納頓子于頓。商密人中计,投降秦军。秦军囚子仪、子边回师。令尹子玉追击秦军,没追上。继而转向楚东北的陈国,围陈纳顿子。楚东北才是楚国进军中原的战略重点,而申、息是军事基地,是进军中原的基础。商密之战虽然损失不大,但是却反应出楚国存在了一定的问题。
2 卫侯卒經·僖公二十五年·2夏四月癸酉,衞侯燬卒。經·僖公二十五年·6葬衞文公。卫文公是一个了不起的政治家,作公子时就有远见卓识。当时,卫懿公乱政,也就是有名的“卫懿公好鹤”,卫文公出奔避难。狄人灭卫之后,卫文公带领卫国民众,在齐桓公的帮助下,发展生产,重建家园,发展经济,使得卫国又重新发展成为了有相当规模的诸侯国。而且,在面对狄人再次入侵的情况,带领卫人积极抗敌,保家卫国。在其末年,又发奋图强,在顶着齐国和狄人的压力之下,一举灭了北方的邢国。3(宋荡)伯姬逆妇經·僖公二十五年·3宋 蕩伯姬來逆婦。宋国大夫荡氏之妻,也就是荡伯姬来鲁国迎娶儿媳妇。荡伯姬应该是出嫁到宋国大夫家的鲁国女公子,之所以说是逆妇而不是逆女,则应该是为自己的儿子迎娶媳妇。这事情说来也奇怪,为什么婆婆亲自来迎娶?所以也有另外一种说法,诸侯嫁女于大夫,使同姓大夫主之。所以荡伯姬来逆妇,实际上是来主婚,不知道是迎娶谁家的媳妇。这就像庄元年,齐国娶王姬,就是鲁国帮着主婚,因为王室与诸侯不匹配,所以令同姓诸侯主婚。
进入到鲁僖公二十五年1 卫侯灭邢①前情闵元年,即公元前661年,狄人南扩,侵邢。齐桓公在管仲的建议下救邢。闵二年,也就是公元前660年,狄人灭卫,卫人南渡黄河,宋桓公连夜接应时,“卫之遗民男女七百有三十人”,加上共、滕两邑之民五千人,卫国君民遭受到了惨绝人寰的杀戮。0525-僖25-卫-邢僖元年,齐桓公把邢国迁至夷仪。僖二年,齐桓公“封卫于楚丘”。在齐桓公的大力支持下,《左传》记载,“邢迁如归,卫国忘亡”。其中卫文公发奋图强,在其执政元年,卫国仅仅“革车三十乘”,最终在其执政的末年,卫国达到了“三百乘”的水平。僖十七年,即公元前643年,齐桓公卒。僖十八年,邢人就伙同狄人伐卫,卫人在卫文公的带领下,同仇敌忾、众志成城,迫使邢、狄撤退。僖十九,卫人伐邢。僖二十,齐与狄盟于邢。齐国介入,制止了卫国。僖二十一年,狄又入侵卫国。到了僖二十五,卫国终于等到了机会,一举灭了邢国。一方民众,遭遇了种族灭绝式的大屠杀,这种仇恨是刻骨铭心的,需要几代人去消解。而仅仅过二十多年,卫人的仇恨,怎可以放过邢和狄?卫人灭邢几乎是注定的。經·僖公二十五年·1二十有五年春王正月丙午,衞侯 燬滅邢。可是,儒家却对此持强烈的反对态度。首先是点名批评卫文侯,因为他不尊周礼灭同姓。按杜注,“卫、邢同姬姓,恶其亲亲相灭,故称名罪之”。正义则以《曲礼》解释,说“诸侯不生名,灭同姓,名。”故而,后面的《左传》说“卫侯灭邢,同姓也,故名”。其次是以二礼兄弟“不知耻诈,以灭同姓”的行为,抹黑卫人灭邢的作战行为,给后世留下了胜之不武的结论。傳·僖公二十五年·1二十五年春,衞人伐邢,二禮從國子巡城,国子是邢国执政的大夫,二礼弟兄随国子巡城。掖以赴外,殺之。掖,《说文》云:“掖,持臂也。”赴借为仆。执持其臂,投之城外。出其不意地一左一右持其臂,并将其从城上推下去摔死。或者是挟持国子出城,并将其杀死。正月丙午,衞侯 燬滅邢。同姓也,故名。禮至爲銘曰:“余掖殺國子,莫余敢止。”国子死,邢国乱,卫文公趁机灭了邢国。而且,礼至还特意制作铭文,表彰自己的功劳。“莫余敢止”,当时没人敢阻止,何其嚣张。
3 郑杀子臧对每个生命个体而言,死亡都是一件悲哀的事情,也是我们这些活着的人要严肃对待的事情。可是有些人的死亡,却让人严肃不起来,哭笑不得。《左传》里就有好些个这样的死亡,今天我们会读到一种死法,就是子臧之死。子臧因过分张扬而导致杀身之祸,非常不值得,但却引人深思。傳·僖公二十四年·3鄭 子華之弟子臧出奔宋,郑子华是郑文公的太子,僖公七年在甯母之会上,他以出卖郑国利益为交换条件,希望齐桓公助其夺取君位,推翻自己的父亲郑文公。齐桓公一度动了心,但是最终听从了管仲的建议,放弃了这种不地道的做法,拒绝了子华并以此赢得了郑文公的信任,从而有了葵丘之盟——霸业的巅峰。之后在僖公十六年,郑文公杀死了子华。从时间上来看,子华一党势力不小,子臧应该是子华集团的成员,所以出奔到了宋国。好聚鷸冠。鄭伯聞而惡之,使盜誘之。八月,盜殺之于陳、宋之間。子臧被杀的原因就四个字——好聚鹬冠,郑文公讨厌他,派人将之诱杀在陈、宋之间。这件事情乍看起来挺奇怪,为什么一个人因为好结交、好穿奇装异服而被杀。君子跳出来评论了。君子曰:“服之不衷,身之災也。君子说子臧穿了不该穿的衣服,还引用两首诗。《詩》曰:‘彼己jì之子,不稱其服。'子臧之服,不稱chèn也夫!一是《诗·曹风·候人》句,己是虚词,相当于“其”,彼己之子,就是彼子,相当于“那位先生”。称有三声,读chēng是指称呼、称量;读chèn,表示合适,比如称职、称心如意;读chèng,是名词,秤,称重工具。此处取chèn音,不适合穿他所穿的衣服。《詩》曰‘自詒伊戚',其子臧之謂矣。一是《诗·小雅·小明》句,诒,遗也。伊,是也,此也。戚,忧也。言自遗此忧愁也。说子臧之死是自找的。《夏書》曰‘地平天成',稱也。”《夏书》是逸书,失传已久。平,安静,今言低调。杜注说地平其化,天成其施,上下相称焉。这句《夏书》道出关键点,就是子臧不安分,聚众而又有所图谋,所以才导致郑文公杀他。4 宋与楚平傳·僖公二十四年·4宋及楚平,宋成公如楚。還,入於鄭。鄭伯將享之,問禮於皇武子。對曰:“宋,先代之後也,於周爲客,天子有事,膰焉;有喪,拜焉。豐厚可也。”鄭伯從之,享宋公,有加,禮也。宋成公也倒向了楚国,楚国的霸业几乎就要成就了。5 卫将伐邢傳·僖公二十四年·7衞人將伐邢,禮至曰:“不得其守,國不可得也。我請昆弟仕焉。”乃往,得仕。礼至是卫国大夫,他和他弟弟俩人一起先去邢国“打入敌人内部”。可以看出卫国做了充分的准备,对于邢国要采取的行动,不是征伐二是要灭国。
②引狄伐郑經·僖公二十四年·2夏,狄伐鄭。經·僖公二十四年·3秋七月。經·僖公二十四年·4冬,天王出居于鄭。傳·僖公二十四年·2-1·以狄伐郑鄭之入滑也,滑人聽命。師還,又即衞。鄭 公子士、泄堵俞彌帥師伐滑。王使伯服、游孫伯如鄭請滑。鄭伯怨惠王之入而不與厲公爵也,又怨襄王之與衞 滑也。故不聽王命,而執二子。王怒,將以狄伐鄭。0520-僖20-滑郑国入侵滑国,周襄王就派两个大夫出使郑国调停。“请滑”,就是为滑请命,劝郑不要讨伐它。郑伯因旧恨新仇不服周襄王,把派去调停的两个大夫抓了起来。周襄王发怒,自己又没有力量去伐郑,所以想借助于狄人来伐郑。可见,狄人势力之强,在失去齐桓霸业制约之下,已经深入中原了。周大夫富辰就劝谏周襄王不要那么做。傳·僖公二十四年·2-2·富辰之谏富辰諫曰:“不可。臣聞之:大上以德撫民,其次親親,以相及也。上上之策,以德来安抚民众。其次“先亲以及疏,推思以行义”,先亲近亲属、再推及远疏之人。大意就是强调血缘的亲疏,因为狄与华夏相比要疏远。昔周公弔二叔之不咸,故封建親戚以蕃屏周。弔就是吊,伤感。“二叔”有两说,一是杜预以为夏、殷之叔世,即夏和殷商的末世,古人以伯、仲、叔、季为次序,叔世、季世就是末世。杜预认为是“周公伤夏、殷之叔世,疏其亲戚,以至灭亡”。二是管叔与蔡叔。咸,终也,结局。不管是夏、商,还是管、蔡,结局都不好。不管哪种说法,大概意思都是说周公伤感其不亲亲,所以把分封亲戚来作为周室的藩篱屏障。管、蔡、郕、霍、魯、衞、毛、聃、郜、雍、曹、滕、畢、原、酆、郇,文之昭也。邘、晉、應、韓,武之穆也。凡、蔣、邢、茅、胙、祭,周公之胤也。因此才分封了这些国家,有文王的十六子、武王四子和周公的后裔。0524-僖24-周封诸姬这是个示意图,原图比较大,有“强迫症”的书友可以参考BAIDU云盘里共享的原图。总之是这段论述给出大量的诸侯国封建的信息。估计周王听得都快烦死了,但是却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有用信息。召穆公思周德之不類,故糾合宗族于成周而作詩,曰:‘常[táng]棣之華,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其四章曰:‘兄弟鬩于牆,外禦其侮。'召穆公,就是召伯虎,姬姓,召氏,谥号为穆,所以称召穆公。按谥法,布德执义曰穆。周厉王时期的召公,当时厉王暴虐,“专利”导致民不聊生,止谤导致民众“道路以目”。终于“国人”暴动围攻王宫,召穆公把太子靖藏匿在家,而以自己的儿子替死。厉王死后,拥立太子靖继位,即周宣王。召穆公与周公,即周定公共同辅佐周宣王,史称周召共和,贡献了“共和”这个词。周宣王时,淮夷不服,宣王命召虎领兵出征,平定淮夷。富辰把召穆公所作的诗,也就是《常[táng]棣》拿出来,劝谏周襄王要念及兄弟情谊,不要引狼入室。《小雅·常[táng]棣》是周人歌唱兄弟亲情的诗。诗经·小雅·鹿鸣之什·常[táng]棣·1常[táng]棣之華、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常[táng]棣,即郁李,蔷薇科、樱属灌木。花开繁密,果实累累,因此作比兄弟。0524-僖24-常棣-郁李-花0524-僖24-常棣-郁李-花鄂,通“萼”,花萼。不,丕[pī]的借字,本义为大。韡[wěi]韡:鲜明茂盛的样子。唐玄宗修有花萼相辉楼,也是倡导兄弟情义。还有就是著名的客家土楼也以花萼命名,亦是此意。诗的第一章翻成白话就是:常[táng]棣花开,灿烂繁密。人间情义,莫如兄弟。诗经·小雅·鹿鸣之什·常棣·4兄弟鬩于牆,外禦其務。每有良朋,烝也無戎。阋[xì],争吵。墙指墙内,比喻家庭之内。务[wǔ]通侮。每,连词,虽然。烝[zhēng],发语词。戎,帮助。兄弟家中斗,外侮来则齐伸手。虽有好朋友,大难来时各自走。如是,則兄弟雖有小忿,不廢懿親。今天子不忍小忿以棄鄭親,其若之何?懿,美也。指责周王因小忿而废亲,何以如此?庸勳、親親、暱近、尊賢,德之大者也。庸,酬其功劳。奖其有功劳者,亲其亲族亲者,近其道相近者,尊其有贤行者。倡导四德。即聾、從昧、與頑、用嚚,姦之大者也。即、从、与是依从的意思。顽,本义是难劈开的囫囵木头,引申为顽固。嚚,貌似愚悍实则狡猾的人。反对四奸。棄德崇姦,禍之大者也。指出周王此举是要惹大祸临头。鄭有平、惠之勳,平王东迁,依靠晋、郑才得以成行。子颓之乱,惠王出奔,虢、郑出兵平定,并匡复王室。这都是郑的功勋。又有厲、宣之親,郑国始封之祖是桓公友,乃周厉王之子,周宣王之母弟。棄嬖寵而用三良,嬖为宠。指僖七年杀宠臣申侯,僖十六年杀太子子华。三良,叔詹、堵叔、师叔,所谓尊贤。於諸姬爲近,四德具矣。郑有四德,且为亲族。耳不聽五聲之和爲聾,目不别五色之章爲昧,心不則德義之經爲頑,口不道忠信之言爲嚚。狄皆則之,四姦具矣。狄有四奸,且非我族类。周之有懿德也,猶曰‘莫如兄弟',故封建之。其懷柔天下也,猶懼有外侮;扞hàn禦侮者,莫如親親,故以親屏周。召穆公亦云。今周德既衰,於是乎又渝周、召,以從諸姦,無乃不可乎?劝勉周王要继承祖先的令德,不要引狼入室。民未忘禍,王又興之,其若文、武何?”而且前有子颓之乱,后有子带之乱,皆是勾引外狄之祸。周襄王不思教训,又要惹祸上身。王弗聽,使頽叔、桃子出狄師。夏,狄伐鄭,取櫟。周王不听,派颓叔、桃子两位大夫引狄人军队伐郑,夺取了栎地。②狄女为后王德狄人,將以其女爲后。周襄王借狄人之力出了口怨气,就要娶狄人的女子为王后。这实际上是加强与狄的政治联盟。富辰諫曰:“不可。臣聞之曰:‘報者倦矣,施者未厭。'施惠者(狄人)望报太奢,永无满足,而受惠者(周王室)报之已倦矣。狄固貪惏,王又啓之。女德無極,婦怨無終,狄必爲患。”王又弗聽。惏,通婪。再次告诫周襄王,周襄王又没有听取劝谏。③国乱出居初,甘昭公有寵於惠后,惠后將立之,未及而卒。昭公奔齊,王復之,又通於隗氏。王替隗氏。狗血剧,王子带夺权不成,做起了隔壁老王。与新立的狄人王后私通,周王发现就废了王后。可是婚姻并不是感情之事,而且政治联盟。废后相当于与狄人废盟。頽叔、桃子曰:“我實使狄,狄其怨我。”遂奉大叔以狄師攻王。亲狄派大夫颓叔和桃子,怕狄人报复就拥立王子带造反,进攻周襄王。王御士將禦之,王曰:“先后其謂我何?寧使諸侯圖之。”王遂出,及坎欿,國人納之。周王的警卫队将抵御来犯之敌,周王却不同意,希望诸侯来勤王。于是出逃到了坎欿,国都的国人又把他请了回去。秋,頽叔、桃子奉大叔以狄師伐周,大敗周師,獲周公忌父、原伯、毛伯、富辰。王出適鄭,處于氾。大叔以隗氏居于温。颓叔、桃子率领狄人军队进攻周王室。王室打败,卿大夫们纷纷被俘,周王出逃到郑国的氾地,王子带与被废的狄人王后居住在温地。④告难天下傳·僖公二十四年·5冬,王使來告難,曰:“不穀不德,得罪于母弟之寵子帶,鄙在鄭地氾,敢告叔父。”臧文仲對曰:“天子蒙塵于外,敢不奔問官守?”王使簡師父告于晉,使左鄢父告于秦。天子無出,書曰“天王出居于鄭”,辟母弟之難也。天子凶服、降名,禮也。傳·僖公二十四年·6鄭伯與孔將鉏、石甲父、侯宣多省視官、具于氾,而後聽其私政,禮也。郑文公率领众大夫慰问周襄王。周襄王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2 周王出居①前尘往事ⅰ、郑国争滑这一切都因为滑国。0520-僖20-滑滑国是一个姬姓小国,都城在费,所以也称费伯。滑伯在庄十六年入《春秋》,一直都有它的戏份。滑国故城在河南省洛阳市下辖县级市偃师市,原来的偃师县,其南部有个缑gōu氏乡。缑字的含义是刀剑等柄上所缠的绳。缑氏山是道教名山,西王母和周灵王的太子晋都在此得道成仙。西王母姓缑,因此而得名缑氏山。滑国位于周、郑之间,和郑国颖邑隔着嵩山,是郑国通往成周的必经之路。从文献里看,这应该是个战略要地,也就兵家必争之地,所以郑国才会三番五次地要占领它。在僖二十年,郑国就对滑国采取了军事行动。原因是滑国叛郑入卫,郑国派了两个大夫公子士和洩堵寇领兵入滑,滑国当时归附后来又叛郑入卫了。不过后来周王室卷入了这场纷争,而且愈演愈烈,最终导致了周王出奔。ⅱ、子颓之乱导致周王出奔还有另外一件事,就是王子带之乱。王子带是这一代周王,周襄王的弟弟。上一代周王是周惠王,在其执政期间就发生过周王因内乱出奔的情况。当时是周惠王二年,发生了王子颓之乱,后来由郑厉公收容了出奔的惠王,并联合虢公出兵平定了王子颓之乱。ⅲ、子带之乱在庄十八年,惠王娶了陈国的姑娘陈妫,成为了后来的惠后。惠后的儿子,即襄王的弟弟,就是王子带。因为惠后得宠于惠王,所以子以母贵,惠后就唆使周惠王传位于王子带,结果惠王还没来得及实施就死了,周襄王继位。僖七年,襄王因害怕王子带发难秘不发丧,告难于齐襄公。僖八年,齐、鲁、宋、卫、许、曹、陈七国谋定王室,周襄王这才定位发丧。僖十一年,王子带勾结六戎发难,秦、晋勤王,解救了王室。僖十二年,周襄王平定了王子带之乱,王子带奔齐。僖十三年齐桓公派管仲出兵平戎。又派大夫仲孙湫出使周王室调停,仲孙湫返回说得十年周襄王才能消气。僖二十二年,襄王召王子带返周,兄弟和好。
傳·僖公二十四年·1-5三月,晉侯潛會秦伯于王城。己丑晦,公宫火。瑕甥、郤芮不獲公,乃如河上,秦伯誘而殺之。晉侯逆夫人嬴氏以歸。秦伯送衞於晉三千人,實紀綱之僕。晋文公在秦穆公的帮助下,挫败了吕、郤的阴谋并杀死他们。晋侯迎怀嬴做夫人,秦穆公送了三千卫士。⑨晋文修内政經·僖公二十四年·5晉侯夷吾卒。国语卷第十·晋语四·15·文公修内政元年春,公及夫人嬴氏至自王城。秦伯納衛三千人,實紀綱之仆。公屬百官,賦職任功。棄責薄斂,施舍分寡。救乏振滯,匡困資無。輕關易道,通商寬農。懋穡勸分,省用足財。利器明德,以厚民性。舉善援能,官方定物,正名育類。昭舊族,愛親戚,明賢良,尊貴寵,賞功勞,事耈老,禮賓旅,友故舊。胥、籍、狐、箕、欒、郤、柏、先、羊舌、董、韓,實掌近官。諸姬之良,掌其中官。異姓之能,掌其遠官。公食貢,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皂隸食職,官宰食加。政平民阜,財用不匱。
⑥竖头须守藏初,晉侯之豎頭須,守藏者也。其出也,竊藏以逃,盡用以求納之。及入,求見。公辭焉以沐。謂僕人曰:“沐則心覆,心覆則圖反,宜吾不得見也。居者爲社稷之守,行者爲羈紲之僕,其亦可也,何必罪居者?國君而讎匹夫,懼者甚衆矣。”僕人以告,公遽見之。守藏就是保管员,代表了留守在晋国的晋文公支持者。⑦二隗归晋狄人歸季隗于晉,而請其二子。文公妻趙衰,生原同、屏括、樓嬰。趙姬請逆盾與其母,子餘辭。姬曰:“得寵而忘舊,何以使人?必逆之!”固請,許之。來,以盾爲才,固請于公,以爲嫡子,而使其三子下之;以叔隗爲内子,而己下之。季隗终于盼来了这一天,夫妻团圆,“王子和公主开始了幸福的生活”。赵衰,有文采有才华,辅助晋文公以诵诗的方式取得了秦穆公的支持,同时也是后来战国时代赵国的远祖。晋文公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这块儿有点难讲,因为晋文公和赵衰是连襟,一个娶姐姐叔隗,一个娶了妹妹季隗。可见,在当时婚姻观念与后来大不相同。西方也是一样,比如什叶派穆斯林的创世人就是穆圣的女婿兼堂弟。嫁给赵衰的女儿在文献里称为赵姬,这是一个贤淑的典范。不仅慧眼识英才,而且还谦让正妻的名分,为赵氏家族打下好的根基。
②入晋不告傳·僖公二十四年·1-1二十四年春王正月,秦伯納之。不書,不告入也。诸侯即位,在《春秋》上一定要有记述的,更何况晋文公这样的霸主。按《左传》的说法,如果流亡在外的公子回国即位,《春秋》上要书“入”,比如齐桓公即位,《春秋·庄九年》上就写成“齐小白入于齐”。这段解释了《春秋》上没有记录的原因,晋国没有发通告,鲁史则依据“不告不书”的原则,没有记载此事。按正常的流程,新君即位都要发通告,其他诸侯会“贺”,可是这两年从晋惠公死,到晋怀公被杀,中间混乱重重,等一切都平定,基本上已经是这一年的冬天了,标志就是晋国发出了晋惠公卒的“赴”。晋文即位之初,晋国上下也是不太平和混乱。③子犯授璧傳·僖公二十四年·1-2及河,子犯以璧授公子,河即黄河,为秦、晋之交界。从秦过黄河,就算是进入了晋国。子犯授璧,授是还,归还的意思。这块玉璧是公子重耳的,子犯负责保管。归还玉璧的意思就是递交辞呈。曰:“臣負羈紲從君巡於天下,臣之罪甚多矣,臣猶知之,而況君乎?請由此亡。”羁绁,杜注说“羁,马羁。绁,马缰。”羁,《说文》云:“马络头也。”凡系人与动物之索皆可曰绁。《论语·公冶长》说公冶长“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并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臣负羁绁从君巡于天下”这话说的真是文雅,其实就是我跟你四处流亡。那么为什么子犯在大功即成之时要退隐呢?这里面有一个问题,也是历史上一个典型的母题。创业时共患难,领导会忍你之短用你之长;创业成功了,君临天下了,也就无须再忍了,这就是人性。因此历史上有好些功臣看不透这一点而被杀,这种事例举不胜举。就子犯而言,流亡时重耳持戈追逐,言食其肉,一旦君临其后果不堪设想。张良、范蠡因此功成而身退,韩信、文仲因此功成而殒身。公子曰:“所不與舅氏同心者,有如白水!”投其璧于河。黄河为何称白水?“白水”之白是明白之白,表心迹,意思是说心之明白如水。投璧于河,是以玉璧为信物,请河神为证,发誓与舅舅同心。各位,功成之时,正是危机起始,得意忘形实不可取,应该更加敬慎为上。④拜庙即位傳·僖公二十四年·1-3濟河,圍令狐,入桑泉,取臼衰。二月甲午,晉師軍于廬柳。秦伯使公子縶如晉師。師退,軍于郇。辛丑,狐偃及秦、晉之大夫盟于郇。壬寅,公子入于晉師。丙午,入于曲沃。丁未,朝于武宫。戊申,使殺懷公于高梁。不書,亦不告也。令狐、桑泉、臼衰、庐柳和郇,都在山西省临猗县附近,临猗县是山西省唯一的平川县,境内无山,一马平川。临猗县属于运城市管辖。夺位进行得很顺利:过黄河,取令狐、桑泉和臼衰;甲午(31)日,晋军驻扎庐柳,公子絷出使入晋师,驻扎在郇;辛丑(38)日,盟于郇,晋军投诚;壬寅(39)日,重耳入晋师;丙午(43)日,入曲沃;丁未(44)日,朝武宫,武宫就是曲沃武公,也就是晋武公的庙,是晋国的太庙。朝太庙之后,重耳即位,以后称晋文公了。戊申(45)日,晋怀公被杀于高粱。高梁在晋都城北方。前后仅仅15天,可见晋惠公和晋怀公父子不得人心。⑤寺人披告难傳·僖公二十四年·1-3吕、郤畏偪,將焚公宫而弑晉侯。吕甥、郤芮企图谋害晋文公。傳·僖公二十四年·1-4寺人披請見。公使讓之,且辭焉,曰:“蒲城之役,君命一宿,女即至。其後余從狄君以田渭濱,女爲惠公來求殺余,命女三宿,女中宿至。雖有君命,何其速也?夫袪猶在。女其行乎!”對曰:“臣謂君之入也,其知之矣。若猶未也,又將及難。君命無二,古之制也。除君之惡,唯力是視。蒲人、狄人,余何有焉?今君即位,其無蒲、狄乎!齊桓公置射鉤,而使管仲相。君若易之,何辱命焉?行者甚衆,豈唯刑臣?”公見之,以難告。寺人披告难。寺人是宦官,披是其名,《国语》也叫做伯鞮dī,其实“伯鞮”说快了就是“披”。在僖五年,寺人披被晋献公派去杀重耳,重耳“逾垣而走”,寺人披“斩其祛”,祛发区音,袖口的意思。寺人披借用管仲射齐桓公中其钩的典故,取得了晋文公的谅解,也因此而将吕、郤的阴谋透漏给晋文公。在《国语》里,称寺人披的字——“伯楚”,以示尊敬。傳·僖公二十四年·1-5三月,晉侯潛會秦伯于王城。己丑晦,公宫火。瑕甥、郤芮不獲公,乃如河上,秦伯誘而殺之。晉侯逆夫人嬴氏以歸。秦伯送衞於晉三千人,實紀綱之僕。晋文公在秦穆公的帮助下,挫败了吕、郤的阴谋并杀死他们。晋侯迎怀嬴做夫人,秦穆公送了三千卫士,
进入到鲁僖公二十四年僖公二十四年,是公元前636年。这一年有两件大事,第一是秦伯纳重耳,乱了多年的晋国终于走向了平定和发展的道路。第二是周王室发生了祸乱,周王出奔。1 秦纳晋文經·僖公二十四年·1二十有四年春王正月。晋国公子重耳在外流亡了多年(僖5~僖24)以后,终于获得了秦穆公的支持。到了这一年,秦穆公出兵护送重耳向晋国进发。①占卜得国国语卷第十·晋语四·11·重耳亲筮得晋国-1公子親筮之,曰:「尚有晉國。」得貞《屯》、悔《豫》,皆八也。筮史占之,皆曰:「不吉。閉而不通,爻無為也。」64卦速查表做事情先占卜,这本身就是一个饶有趣味的话题,也透露出了重耳本人的一些性格特征。这些先不论,姑且留给读者去思考,先把技术细节交待清楚。重耳获得了秦穆公的支持,即将回国夺取君位。这是一个充满凶险,而且前途未卜的事情,所以公子重耳亲自用《周易》进行了占卜,即所谓“筮之”。重耳说了句“尚有晋国”,《韦昭注》把“尚”训为“上”,但是《左传·昭公七年》有“尚享卫国”,杨伯俊先生把“尚”训为“希冀”,所以重耳说的是“(我)希望拥有晋国”。重耳得到了《屯》卦,见上图序号3。《屯》卦的初爻由阳变为阴。初爻为卦象最下一爻,依次向上称为初、二、三、四、五和六。四爻由阴变阳,五爻由阳变阴,所以便成《豫》卦,见上图序号16。这就是所谓“得貞《屯》、悔《豫》”,古人称本卦为贞,称之卦,也就是变卦为悔。筮史,就是负责占卜的人,说“不吉。閉而不通,爻無為也。”意思是说不吉利,解释原因,一是“闭而不通”是说,《屯》卦是《震》在《坎》下,《豫》卦是《震》在《坤》上,《震》为车,《坎》为险,《坤》为地,所以有《屯》变《豫》是车在地的上面,险的下面,有行不通之象。行动在即,重耳得出这样一个预测,显然是不好了。此时司空季子出来解卦,以此来加强重耳的信心。国语卷第十·晋语四·11·重耳亲筮得晋国-2司空季子曰:「吉。是在《周易》,皆‘利建侯'。不有晉國,以輔王室,安能建侯?我命筮曰『尚有晉國』,筮告我曰『利建侯』,得國之務也,吉孰大焉!司空季子说的“在《周易》,皆‘利建侯'”,是在《周易》之中《屯》和《豫》的卦辞都有“利建侯”一句,所以他推演得出“得国之务也,吉孰大焉”。国语卷第十·晋语四·11·重耳亲筮得晋国-3震,車也。坎,水也。坤,土也。屯,厚也。豫,樂也。車班外內,順以訓之,泉源以資之,土厚而樂其實。不有晉國,何以當之?进一步解释卦象,震是车,坎是水,坤是土,屯是厚,豫是乐。“车班内外”,班是遍,《屯》的内卦和《豫》外卦都是车,相当于“遍地是车”。“顺以训之,泉源以资之,土厚而乐其实”,兵车遍地,顺从听命,有水滋养厚土,乐其有实,“不有晋国,何以当之?”先前车遇险阻的意象变成了丰实的景象。国语卷第十·晋语四·11·重耳亲筮得晋国-4震,雷也,車也。坎,勞也,水也,眾也。主雷與車,而尚水與眾。車有震,武也。眾而順,文也。文具,厚之至也。故曰屯。再进一步解释卦象,加强说明。国语卷第十·晋语四·11·重耳亲筮得晋国-5其《繇》曰:『元亨利貞,勿用有攸往,利建侯。』主震雷,長也,故曰元。眾而順,嘉也,故曰亨。內有震雷,故曰利貞。車上水下,必伯。小事不濟,壅也。故曰勿用有攸往,一夫之行也。眾順而有武威,故曰『利建侯』。解释《屯》的卦辞,着眼于“利建侯”上,“众而顺”而“必伯”。国语卷第十·晋语四·11·重耳亲筮得晋国-5坤,母也。震,長男也。母老子強,故曰豫。其繇曰:『利建侯行師。』居樂、出威之謂也。是二者,得國之卦也。」解释《豫》的卦辞,着眼于“利建侯”和“行师”,所谓“居乐”和“出威”,都是“得国”之象。司空季子的解释大大地加强了重耳的信心,其用心可谓良苦。不仅要有对形势、时局的准确判断,还要熟悉《周易》的理论和占卜的说辞。可见对《周易》的学习,对于这种辅佐人君的谋士而言是多么重要。
国语·晋语四·齐姜劝重耳勿怀安齊侯妻之,甚善焉。有馬二十乘,將死于齊而已矣。曰:「民生安樂,誰知其他?」桓公卒,孝公即位,諸侯叛齊。子犯知齊之不可以動,而知文公之安齊而有終焉之志也,欲行,而患之,與從者謀于桑下。蠶妾在焉,莫知其在也。妾告姜氏,姜氏殺之,而言于公子曰:「從者將以子行,其聞之者吾以除之矣。子必從之,不可以貳,貳無成命。《詩》云:『上帝臨女,無貳爾心。』先王其知之矣,貳將可乎?子去晉難而極于此。自子之行,晉無寧歲,民無成君。天未喪晉,無異公子,有晉國者,非子而誰?子其勉之!上帝臨子,貳必有咎。」公子曰:「吾不動矣,必死于此。」姜曰:「不然。《周詩》曰:『莘莘征夫,每懷靡及。』夙夜征行。不遑啟處,猶懼無及。況其順身縱欲懷安,將何及矣!人不求及,其能及乎?日月不處,人誰獲安?《西方之書》有之曰:『懷與安,實疚大事。』《鄭詩》云:『仲可懷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昔管敬仲有言,小妾聞之,曰:『畏威如疾,民之上也。從懷如流,民之下也。見懷思威,民之中也。畏威如疾,乃能威民。威在民上,弗畏有刑。從懷如流,去威遠矣,故謂之下。其在辟也,吾從中也。《鄭詩》之言,吾其從之。』此大夫管仲之所以紀綱齊國,裨輔先君而成霸者也。子而棄之,不亦難乎?齊國之政敗矣,晉之無道久矣,從者之謀忠矣,時日及矣,公子幾矣。君國可以濟百姓,而釋之者,非人也。敗不可處,時不可失,忠不可棄,懷不可從,子必速行。吾聞晉之始封也,歲在大火,閼伯之星也,實紀商人。商之饗國三十一王。《瞽史之紀》曰:『唐叔之世,將如商數。』今未半也。亂不長世,公子唯子,子必有晉。若何懷安?」公子弗聽。姜與子犯謀,醉而載之以行。醒,以戈逐子犯,曰:「若無所濟,吾食舅氏之肉,其知饜乎!」舅犯走,且對曰:「若無所濟,余未知死所,誰能與豺狼爭食?若克有成,公子無亦晉之柔嘉,是以甘食。偃之肉腥臊,將焉用之?」遂行。一位研究宗教哲学的老师曾跟我说:当你爱上了一个人,你也就找到了你的神。——陈果长久的爱情,就是一次又一次地爱上同一个人。——陈果
⑩秦穆纳之傳·僖公二十二年·6秦伯納女五人,懷嬴與焉。奉匜沃盥,既而揮之。怒,曰:“秦、晉,匹也,何以卑我?”公子懼,降服而囚。他日,公享之。子犯曰:“吾不如衰之文也,請使衰從。”公子賦河水。公賦六月。趙衰曰:“重耳拜賜!”公子降,拜,稽首,公降一級而辭焉。衰曰:“君稱所以佐天子者命重耳,重耳敢不拜?”国语·晋语四·重耳婚媾怀嬴秦伯歸女五人,懷嬴與焉。公子使奉匜沃盥,既而揮之。嬴怒曰:「秦、晉匹也,何以卑我?」公子懼,降服囚命。秦伯見公子曰:「寡人之適,此為才。子圉之辱,備嬪嬙焉,欲以成婚,而懼離其惡名。非此,則無故。不敢以禮致之,歡之故也。公子有辱,寡人之罪也。唯命是聽。」公子欲辭,司空季子曰:「同姓為兄弟。黃帝之子二十五人,其同姓者二人而已;唯青陽與夷鼓皆為己姓。青陽,方雷氏之甥也。夷鼓,彤魚氏之甥也。其同生而異姓者,四母之子別為十二姓。凡黃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姞、儇、依是也。唯青陽與蒼林氏同于黃帝,故皆為姬姓。同德之難也如是。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二帝用師以相濟也,異德之故也。異姓則異德,異德則異類。異類雖近,男女相及,以生民也。同姓則同德,同德則同心,同心則同志。同志雖遠,男女不相及,畏黷敬也。黷則怨,怨亂毓災,災毓滅姓。是故娶妻避其同姓,畏亂災也。故異德合姓,同德合義。義以導利,利以阜姓。姓利相更,成而不遷,乃能攝固,保其土房。今子于子圉,道路之人也,取其所棄,以濟大事,不亦可乎?」公子謂子犯曰:「何如?」對曰:「將奪其國,何有于妻,唯秦所命從也。」謂子餘曰:「何如?」對曰:「《禮志》有之曰:『將有請于人,必先有入焉。欲人之愛己也,必先愛人。欲人之從己也,必先從人。無德于人,而求用人罪也。』今將婚媾以從秦,受好以愛之,聽從以德之,懼其未可也,又何疑焉?」乃歸女而納幣,且之。娶了怀嬴,才有秦穆公纳重耳,原来走的是岳父路线。·国语·晋语四·秦伯享重耳以国君之礼·他日,秦伯將享公子,公子使子犯從。子犯曰:「吾不如衰之文也,請使衰從。」乃使子餘從。秦伯享公子如享國君之禮,子餘相如賓。卒事,秦伯謂其大夫曰:「為禮而不終,恥也。中不勝貌,恥也。華而不實,恥也。不度而施,恥也。施而不濟,恥也。恥門不閉,不可以封。非此,用師則無所矣。二三子敬乎!」明日宴,秦伯賦《采菽》,子余使公子降拜。秦伯降辭。子余曰:「君以天子之命服命重耳,重耳敢有志,敢不降拜?」成拜卒登,子余使公子賦《黍苗》。子余曰:「重耳之卬君也,若黍苗之卬陰雨也。若君實庇蔭膏澤之,使能成嘉穀,薦在宗廟,君之力也。君若昭先君榮,東行濟河,整師以復強周室,重耳之望也。重耳若獲集德而歸載,使主晉民,成封國,其何實不從。君若恣志以用重耳,四方諸侯,其誰不惕惕以從命!」秦伯嘆曰:「是子將有焉,豈專在寡人乎!」秦伯賦《鳩飛》,公子賦《河水》。秦伯賦《六月》,子余使公子降拜。秦伯降辭。子余曰:「君稱所以佐天子匡王國者以命重耳,重耳敢有惰心,敢不從德。」
⑨不卑楚成傳·僖公二十二年·6及楚,楚子饗之曰:“公子若反晉國,則何以報不穀?”對曰:“子女玉帛,則君有之;羽毛齒革,則君地生焉。其波及晉國者,君之餘也;其何以報君?”曰:“雖然,何以報我?”對曰:“若以君之靈,得反晉國。晉、楚治兵,遇於中原,其辟君三舍。若不獲命,其左執鞭弭,右屬櫜鞬,以與君周旋。”子玉請殺之。楚子曰:“晉公子廣而儉,文而有禮。其從者肅而寬,忠而能力。晉侯無親,外内惡之。吾聞姬姓唐叔之後,其後衰者也,其將由晉公子乎!天將興之,誰能廢之?違天,必有大咎。”乃送諸秦。楚成王不同于中原诸侯,自然也不能用常理应对。其实对于这种豪杰式的人物,直来直去、开门见山地打交道,不失为正确的做法。《国语》给出了具体的细节。国语·晋语四·楚成王以周礼享重耳遂如楚,楚成王以周禮享之,九獻,庭實旅百。公子欲辭,子犯曰:「天命也,君其饗之。亡人而國薦之,非敵而君設之,非天,誰啟之心!」既饗,楚子問于公子曰:「子若克復晉國,何以報我?」公子再拜稽首對曰:「子女玉帛,則君有之。羽旄齒革,則君地生焉。其波及晉國者,君之餘也,又何以報?」王曰:「雖然,不穀愿聞之。」對曰:「若以君之靈,得復晉國,晉、楚治兵,會于中原,其避君三舍,若不獲命,其左執鞭弭,右屬櫜鞬,以與君周旋。」令尹子玉曰:「請殺晉公子。弗殺,而反晉國,必懼楚師。」王曰:「不可。楚師之懼,我不修也。我之不德,殺之何為!天之祚楚,誰能懼之?楚不可祚,冀州之土,其無令君乎?且晉公子敏而有文,約而不諂,三材侍之,天祚之矣。天之所興,誰能廢之?」子玉曰:「然則請止狐偃。」王曰:「不可。《曹詩》曰:『彼己之子,不遂其媾。』郵之也。夫郵而效之,郵又甚焉。效郵,非禮也。」于是懷公自秦逃歸。秦伯召公子于楚,楚子厚幣以送公子于秦。櫜鞬如下图:弓弭如下图:
⑧郑文不礼傳·僖公二十二年·6及鄭,鄭文公亦不禮焉。叔詹諫曰:“臣聞天之所啓,人弗及也。晉公子有三焉,天其或者將建諸,君其禮焉!男女同姓,其生不蕃。晉公子,姬出也,而至于今,一也。離外之患,而天不靖晉國,殆將啓之,二也。有三士,足以上人,而從之,三也。晉、鄭同儕,其過子弟固將禮焉,況天之所啓乎!”弗聽。国语·晋语四·郑文公不礼重耳公子過鄭,鄭文公亦不禮焉。叔詹諫曰:「臣聞之:親有天,用前訓,禮兄弟,資窮困,天所福也。今晉公子有三祚焉,天將啟之。同姓不婚,惡不殖也。狐氏出自唐叔。狐姬,伯行之子也,實生重耳。成而雋才,離違而得所,久約而無釁,一也。同出九人,唯重耳在,離外之患,而晉國不靖,二也。晉侯日載其怨,外內棄之;重耳日載其德,狐、趙謀之,三也。在《周頌》曰:『天作高山,大王荒之。』荒,大之也。大天所作,可謂親有天矣。晉、鄭兄弟也,吾先君武公與晉文侯戮力一心,股肱周室,夾輔平王,平王勞而德之,而賜之盟質,曰:『世相起也。』若親有天,獲三祚者,可謂大天,若用前訓,文侯之功,武公之業,可謂前訓。若禮兄弟,晉、鄭之親,王之遺命,可謂兄弟。若資窮困,亡在長幼,還軫諸侯,可謂窮困。棄此四者,以徼天禍,無乃不可乎?君其圖之。」弗聽。叔詹曰:「若不禮焉,則請殺之。《諺》曰:『黍稷無成,不能為榮。黍不為黍,不能蕃廡。稷不為稷,不能蕃殖。所生不疑,唯德之基。』」公弗聽。
⑦宋襄赠马傳·僖公二十二年·6及宋,宋襄公贈之以馬二十乘。病榻上的宋襄公非常慷慨,给了重耳巨额的“赞助”。《国语》给出了公孙固劝谏宋襄公的细节。国语·晋语四·宋襄公赠重耳以马二十乘公子過宋,與司馬公孫固相善,公孫固言于襄公曰:「晉公子亡,長幼矣,而好善不厭,父事狐偃,師事趙衰,而長事賈佗。狐偃其舅也,而惠以有謀。趙衰其先君之戎御,趙夙之弟也,而文以忠貞。賈佗公族也,而多識以恭敬。此三人者,實左右之。公子居則下之,動則諮焉,成幼而不倦,殆有禮矣。樹于有禮,必有艾。《商頌》曰:『湯降不遲,聖敬日躋。』降,有禮之謂也。君其圖之,」襄公從之,贈以馬二十乘。
⑥曹国受辱傳·僖公二十二年·6及曹,曹共公聞其駢脅,欲觀其裸。浴,薄而觀之。僖負羈之妻曰:“吾觀晉公子之從者,皆足以相國。若以相,夫子必反其國。反其國,必得志於諸侯。得志於諸侯,而誅無禮,曹其首也。子盍蚤自貳焉!”乃饋盤飧,寘璧焉。公子受飧反璧。曹国国君好奇心过盛,可怜公子被看光光。僖负羁的夫人慧眼识英雄,重耳的支持者为其获得了不少的“加分”。国语·晋语四·卫文公不礼重耳自衛過曹,曹共公亦不禮焉,聞其骿脅,欲觀其狀,止其舍,諜其將浴,設微薄而觀之。僖負羈之妻言于負羈曰:「吾觀晉公子賢人也,其從者皆國相也,以相一人,必得晉國。得晉國而討無禮,曹其首誅也。子盍蚤自貳焉?」僖負羈饋飧,置璧焉。公子受飧反璧。負羈言于曹伯曰:「夫晉公子在此,君之匹也,不亦禮焉?」曹伯曰:「諸侯之亡公子其多矣,誰不過此!亡者皆無禮者也,余焉能盡禮焉!」對曰:「臣聞之,愛親明賢,政之干也。禮賓矜窮,禮之宗也。禮以紀政,國之常也。失常不立,君所知也。國君無親,以國為親。先君叔振,出自文王,晉祖唐叔,出自武王,文、武之功,實建諸姬。故二王之嗣,世不廢親。今君棄之,不愛親也。晉公子生十七年而亡,卿材三人從之,可謂賢矣,而君蔑之,是不明賢也。謂晉公子之亡,不可不憐也。比之賓客,不可不禮也。失此二者,是不禮賓,不憐窮也。守天之聚,將施于宜。宜而不施,聚必有闕。玉帛酒食,猶糞土也,愛糞土以毀三常,失位而闕聚,是之不難,無乃不可乎?君其圖之。」公弗聽。
⑤怀安于齐傳·僖公二十二年·6及齊,齊桓公妻之,有馬二十乘。公子安之。從者以爲不可。將行,謀於桑下。蠶妾在其上,以告姜氏。姜氏殺之,而謂公子曰:“子有四方之志,其聞之者,吾殺之矣。”公子曰:“無之。”姜曰:“行也!懷與安,實敗名。”公子不可。姜與子犯謀,醉而遣之。醒,以戈逐子犯。《左传》记述了重耳的第二段爱情,姜氏深明大义,与子犯谋重耳继续踏上霸业的征程。《国语》给出了细节。国语·晋语四·齐姜劝重耳勿怀安齊侯妻之,甚善焉。有馬二十乘,將死于齊而已矣。曰:「民生安樂,誰知其他?」桓公卒,孝公即位,諸侯叛齊。子犯知齊之不可以動,而知文公之安齊而有終焉之志也,欲行,而患之,與從者謀于桑下。蠶妾在焉,莫知其在也。妾告姜氏,姜氏殺之,而言于公子曰:「從者將以子行,其聞之者吾以除之矣。子必從之,不可以貳,貳無成命。《詩》云:『上帝臨女,無貳爾心。』先王其知之矣,貳將可乎?子去晉難而極于此。自子之行,晉無寧歲,民無成君。天未喪晉,無異公子,有晉國者,非子而誰?子其勉之!上帝臨子,貳必有咎。」公子曰:「吾不動矣,必死于此。」姜曰:「不然。《周詩》曰:『莘莘征夫,每懷靡及。』夙夜征行。不遑啟處,猶懼無及。況其順身縱欲懷安,將何及矣!人不求及,其能及乎?日月不處,人誰獲安?《西方之書》有之曰:『懷與安,實疚大事。』《鄭詩》云:『仲可懷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昔管敬仲有言,小妾聞之,曰:『畏威如疾,民之上也。從懷如流,民之下也。見懷思威,民之中也。畏威如疾,乃能威民。威在民上,弗畏有刑。從懷如流,去威遠矣,故謂之下。其在辟也,吾從中也。《鄭詩》之言,吾其從之。』此大夫管仲之所以紀綱齊國,裨輔先君而成霸者也。子而棄之,不亦難乎?齊國之政敗矣,晉之無道久矣,從者之謀忠矣,時日及矣,公子幾矣。君國可以濟百姓,而釋之者,非人也。敗不可處,時不可失,忠不可棄,懷不可從,子必速行。吾聞晉之始封也,歲在大火,閼伯之星也,實紀商人。商之饗國三十一王。《瞽史之紀》曰:『唐叔之世,將如商數。』今未半也。亂不長世,公子唯子,子必有晉。若何懷安?」公子弗聽。姜與子犯謀,醉而載之以行。醒,以戈逐子犯,曰:「若無所濟,吾食舅氏之肉,其知饜乎!」舅犯走,且對曰:「若無所濟,余未知死所,誰能與豺狼爭食?若克有成,公子無亦晉之柔嘉,是以甘食。偃之肉腥臊,將焉用之?」遂行。
④卫之野人傳·僖公二十二年·6過衞,衞文公不禮焉。出於五鹿,乞食於野人,野人與之塊。公子怒,欲鞭之。子犯曰:“天賜也。”稽首受而載之。子犯说“天赐也”,《国语》有详细的解释:乃行,過五鹿,乞食于野人。野人舉塊以與之,公子怒,將鞭之。子犯曰:「天賜也。民以土服,又何求焉!天事必象,十有二年,必獲此土。二三子志之。歲在壽星及鶉尾,其有此土乎!天以命矣,復于壽星,必獲諸侯。天之道也,由是始之。有此,其以戊申乎!所以申土也。」再拜稽首,受而載之。遂適齊。0523-僖23-十二星次岁,就是木星,11.86年环周天一圈。古人以此纪年,称之为“岁星纪年”,后被“干支纪年”所取代。子犯的意思是:得块之年,岁星在寿星和鹑尾之间;十二年之后,岁星在到达寿星的位置之时,将“必获诸侯”。
6 重耳流亡《左传》僖5年记载重耳“ 出奔翟”,以下由此开始。③处狄一纪傳·僖公二十二年·6晉 公子重耳之及於難也,晉人伐諸蒲城。蒲城人欲戰,重耳不可,曰:“保君父之命而享其生禄,於是乎得人。有人而校,罪莫大焉。吾其奔也。”遂奔狄。保,依靠,仗恃。禄,形声字,从示,录声。本义为福气、福运,引申为薪俸,今言薪酬。校犹抵抗,僖五年传亦记载重耳言「君父之命不校」。当年,晋献公派人来攻打蒲城的时候,重耳不许蒲城的人反抗,自己选择了逃亡。從者狐偃、趙衰、顛頡、魏武子、司空季子。这个五个都是卿一级的人才,也为重耳称霸之柱石。狄人伐廧咎如,獲其二女叔隗、季隗,納諸公子。公子取季隗,生伯鯈、叔劉,以叔隗妻趙衰,生盾。將適齊,謂季隗曰:“待我二十五年,不來而後嫁。”對曰:“我二十五年矣,又如是而嫁,則就木焉。請待子。”處狄十二年而行。重耳的第一段爱情,二十五年之约,可见感情之深。
②怀公滥刑5 晋惠公卒傳·僖公二十二年·4九月,晉惠公卒。懷公立,命無從亡人,期,期而不至,無赦。《史记·晋世家》给出了怀公此举的原因:史记·卷三十九 晋世家·第九子圉之亡,秦怨之,乃求公子重耳,欲内之。子圉之立,畏秦之伐也。乃令国中诸从重耳亡者与期,期尽不到者尽灭其家。傳·僖公二十二年·4狐突之子毛及偃從重耳在秦,弗召。冬,懷公執狐突,曰:“子來則免。”對曰:“子之能仕,父教之忠,古之制也。策名委質,貳乃辟也。策名:策,简策也。古之仕者,於所臣之人,书已名於策,以明系属之也。委质:质,质的繁体字是質,同贄,贄是繁体字,其简体字为贽,音至,庄二十四年所谓「男贽,大者玉帛,小者禽鸟」是也。贽就是古代初次拜见尊长所送的礼物。委,委质之委与昏礼纳采委雁之委同义,置也。凡贽必相授受,唯臣之于君,则不亲授,置于庭,不敢送于君前也。杜注孔疏说委是“屈膝而委身体於地”是战国时代的说法。辟,罪也。辟是会意字。小篆字形,从卩,从辛,从口。“卩”,音jié,甲骨文象人曲膝而跪的样子。“辛”,甲骨文象古代酷刑用的一种刀具。本义:法律,法度。052303-僖23-辟今臣之子,名在重耳,有年數矣。若又召之,教之貳也。父教子貳,何以事君?刑之不濫,君之明也,臣之願也。淫刑以逞,誰則無罪?臣聞命矣。”乃殺之。狐突是太子申生的手下,在“申生伐东山”时看破了骊姬迫害太子的计策,战后“杜门不出”,采取了避祸的办法。虽然躲过了献公和惠公,但是终因儿子狐偃而没有躲开怀公的毒手。卜偃稱疾不出,曰:“《周書》有之:‘乃大明,服。'己則不明,而殺人以逞,不亦難乎?民不見德,而唯戮是聞,其何後之有?”卜偃预言了怀公的结局。怀公的做法,比起他的父亲晋惠公,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也是秦穆公支持重耳的原因。
公子重耳流浪记①前尘往事元曲大家马致远写过一个套曲《夜行船·秋思》,共有七支北曲。期中第三支是《庆宣和》:夜行船·秋思·3·庆宣和投至狐踪与兔穴,多少豪杰。鼎足虽坚半腰里折,魏耶,晋耶?写尽豪杰生前显赫,身后凌乱。咱也照葫芦画瓢一首:多少大帝与豪族,子孙相屠。基业雄伟身后糊涂,是嫡,是庶?嫡庶之争,从古及今,从未停止,也必将延续下去。参看晋世系,晋国从始封君唐叔虞到晋文侯,一直是嫡传。宗法社会以嫡系长房为“大宗”,馀子为“小宗”。在周礼的约束下,小宗的规模始终超不大宗的,在《左传》里就有诸多记载,比如“郑伯克段于鄢”里祭仲就说过“ 先王之制:大都不過參國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等等,所以晋国就一直由大宗把持。可是到了晋穆侯,却把封到了曲沃的小宗做大。曲沃这支小宗,从鲁惠公三十年开始与大宗争夺晋国君位,历经曲沃桓叔、曲沃庄伯和曲沃武公三代君主,历时(惠30,BC739到庄16,BC678)62年。其中,晋昭侯由大夫潘父所杀,当时欲纳曲沃桓叔,未果;但是,却开启了曲沃小宗武力消灭大宗的争斗模式,晋孝侯、晋鄂侯被曲沃庄伯所杀,晋哀侯、晋小子侯和晋侯缗被曲沃武公所杀。曲沃夺晋,小宗取代了大宗的标志就是周王策命,在庄16年,《左传》有“ 王使虢公命曲沃伯以一軍爲晉侯”,这个晋侯就是曲沃武公,他受命侯两年就去世了,所以曲沃有武公的庙,是为晋国的祖庙。与其它周后国不同的是晋国的祖庙在曲沃,国都在绛,分属两地,这也是小宗取代大宗的结果。到了晋献公,晋国有出现了群公子之乱,《左传》庄23年记载“ 桓、莊之族偪,獻公患之”,就是相对于曲沃武公这一支,小宗又起来与大宗争夺。争斗的结果,晋献公最终把群公子绞杀殆尽。外部的小宗之乱平定了,内部的嫡庶之争又起。之后发生骊姬之乱,晋献公宠骊姬逼死太子申生,公子夷吾、公子重耳出奔,《左传》。晋献公和晋惠公进而确立了一项制度,就是在晋国一旦选出了太子,其它的公子都得离开晋国,所谓“不畜群公子”。这导致了晋国公族逐渐没落,最终被三家做大的大夫所分。好处是做到了任人唯贤不唯亲,使得晋国人才辈出,称霸春秋时代。等到晋献公去世,秦穆公在选择一番之后,纳夷吾为晋惠公。其实秦穆公和国内的大夫里克、丕郑都看好公子重耳,但是公子重耳不肯卖国为条件来求取支持,所以双方没有谈妥。公子夷吾其实也是不肯卖国,只是他采取了欺骗的办法,即先给秦穆公、里克和丕郑等支持者开出丰厚的条件,割让领土,分配田产。等上位之后又背信弃义,对内“卸磨杀驴”,对外过河拆桥。失去诚信换来的利益,不易长久。在晋、秦两国发生饥荒的时候,晋惠公又采取了背信弃义的决策,导致了秦晋韩之战,晋惠公战败被俘。虽然被秦穆公释放,但是太子圉却送到秦国为人质。直到僖22年,也就是去年,才从秦国逃归。
3 楚人伐陈經·僖公二十三年·3秋,楚人伐陳。傳·僖公二十三年·3秋,楚 成得臣帥師伐陳,討其貳於宋也。遂取焦、夷,城頓而還。子文以爲之功,使爲令尹。叔伯曰:“子若國何?”對曰:“吾以靖國也。夫有大功而無貴仕,其人能靖者與有幾?”0523-僖23-焦-夷-顿①颍川之水楚国的势力已经发展到颖水东南岸,与陈国隔颖水比邻。颖水很有名,有许由洗耳的典故,李白诗《行路难·其三》有:“有耳莫洗颍川水,有口莫食首阳蕨。”楚国已经渐渐抵近中原了,此时对于楚而言,唯一的对手宋国已经不再是障碍,仿佛称霸中原已经是水到渠成的了。②楚国那些事儿斗谷于菟,字子文,是斗伯比的儿子,身世奇特,楚国历史上著名的令尹之一,春秋时期著名的贤相。庄三十年子文为令尹,毁家纾难。三十多年来,子文辅佐楚成王使楚国在长江流域发展称为当时的强国。《国语》给出了子文在楚国的影响力。国语·楚语下·12·子常问蓄货聚马鬬且论其必亡斗且廷見令尹子常,子常與之語,問蓄貨聚馬。歸以語其弟,曰:「楚其亡乎!不然,令尹其不免乎。吾見令尹,令尹問蓄聚積實,如餓豺狼焉,殆必亡者也。「夫古者聚貨不妨民衣食之利,聚馬不害民之財用,國馬足以行軍,公馬足以稱賦,不是過也。公貨足以賓獻,家貨足以共用,不是過也。夫貨、馬郵則闕于民,民多闕則有離叛之心,將何以封矣。「昔斗子文三舍令尹,無一日之積,恤民之故也。成王聞子文之朝不及夕也,于是乎每朝設脯一束、糗一筐,以羞子文。至于今秩之。成王每出子文之祿,必逃,王止而後復。人謂子文曰:『人生求富,而子逃之,何也?』對曰:『夫從政者,以庇民也。民多曠者,而我取富焉,是勤民以自封也,死無日矣。我逃死,非逃富也。』故莊王之世,滅若敖氏,唯子文之後在,至于今處鄖,為楚良臣。是不先恤民而後己之富乎?「今子常,先大夫之後也,而相楚君無令名于四方,民之羸餒,日已甚矣。四境盈壘,道饉相望,盜賊司目,民無所放。是之不恤,而蓄聚不厭,其速怨于民多矣。積貨滋多,蓄怨滋厚,不亡何待。「夫民心之慍也,若防大川焉,潰而所犯必大矣。子常其能賢于成、靈乎?成不禮于穆,愿食熊蹯,不獲而死。靈不顧于民,一國棄之,若遺跡焉。子常為政,而無禮不顧甚于成、靈,其獨何力以待之!」期年,乃有柏舉之戰,子常奔鄭,昭王奔隨。③让贤避祸子文让贤是为了稳定国家,因为他知道子玉为人,所以让出令尹,避其锋芒。《论语·公冶长篇第五·19》有“ 令尹子文三仕爲令尹,無喜色;三已之,無愠色。舊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子文的政治智慧,无人能及。4 (杞子)卒未书名經·僖公二十三年·4冬十有一月,杞子卒。傳·僖公二十三年·5十一月,杞成公卒。書曰“子”,杞,夷也。不書名,未同盟也。凡諸侯同盟,死則赴以名,禮也。赴以名,則亦書之,不然則否,辟不敏也。《春秋》经文中没有写杞子的名字,《传》文给与了解释。杞成公在文献里记载有缺,《杞世家》没有记载杞成公。《集解》引用的《世本》,里面有杞成公的记载,其“立十八年”,以此推之,当立在僖六年。《传》文里说杞是夷,所以称其国君为子。《左传》襄二十九年有云:“杞,夏余也,而即东夷。”杨伯俊先生认为杞国本来不是东夷,因为它用夷礼,因而夷之。因为在二十七年《左传》记载杞“桓公来朝,用夷礼”。华夏和夷狄不是血缘上区分的,而是在文化上区分的。韩愈在《原道》(《五百家注昌黎文集》卷一)里写道:“孔子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夷而进中国则中国之。”《春秋》经上不写杞成公的名字,是因为鲁、杞二国不曾结盟。同盟之国,国君卒要赴以名,这是礼,这是发丧之国应做。未同盟之国,若其国君卒,赴以名,则亦书名。《春秋》记外诸侯之卒凡一百三十三,而不书名者十次而已,以盟会求之,《经》、《传》未尝见其同盟者五十二,而书名者,皆赴以名者也。亦谓为同盟之国,若其赴不以名,则不书名。总而言之,书名从赴。赴告以名则书名,否则不书名。杞成公娶的是鲁国的女子,所以鲁国一定是知道他的名字,没有写入经文,应该是杞国的赴告上没有写他的名字。
进入到鲁僖公二十三年泓之战,一场奇葩战争,我们引入了清日甲午海战,为了站在战败国的视角,来审视和总结战争。首先是文化对战争的决定性影响,文化决定战争观,战争观则对战争的结局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其次是在教育上要注意,防止礼教吃人。1 齐侯伐宋經·僖公二十三年·1二十有三年春,齊侯伐宋,圍緡mín。傳·僖公二十三年·1二十三年春,齊侯伐宋,圍緡,以討其不與盟于齊也。0523-僖23-缗宋襄公之前纳齐孝公上位,于其有援立之恩。鹿上之盟,皮里阳秋。盂之会干脆不参加,等到宋襄公盂会被执,泓战惨败。则乘人之危,恩将仇报,可见齐孝公无道,后面齐孝公的行为更是验证了这一点。落井下石,齐孝公就这点儿能耐,无外乎齐国一世而霸。2 宋襄公卒經·僖公二十三年·2夏五月庚寅,宋公 兹父卒。傳·僖公二十三年·2夏五月,宋襄公卒,傷於泓故也。比起征战杀伐,我更关心的是如何造就出来的宋襄公?其实他跟卫急子和晋太子申生属于一类,问题在教育上,也就是说老师没教好。《左传》当时有宋共姬事件,以后会读到。其实近代也有类似的事件,比如2014年韩国“世越号”海难,船上的工作人员在逃生前,叫学生乖乖呆在原地,结果325名学生生还率23%。有家长给出了学生临死前在船舱里发给父亲的短信,说“爸爸,船就要沉下去了,我穿着救生衣躺在床上,该怎么办?”在千变万化的形势面前,尤其是在极端的“黑天鹅”事件面前,“听话”的人未必会做出正确地选择。因此,我们应该重视《论语·雍也篇第六·26》中,宰我“井有仁焉”那一问。
3 陆浑之戎傳·僖公二十二年·4初,平王之東遷也,辛有適伊川,見被髮而祭於野者,曰:“不及百年,此其戎乎!其禮先亡矣。”秋,秦、晉遷陸渾之戎于伊川。这段给出了《左传》记载的一段预言,从平王东迁到僖二十二年,正好是一百年。可见《左传》的记事原则,只要是预言都会记录下来,如果是预言应验了则更是要被编入文献。4 (晋)太子逃归傳·僖公二十二年·5晉大子圉爲質於秦,將逃歸,謂嬴氏曰:“與子歸乎?”對曰:“子,晉大子,而辱於秦。子之欲歸,不亦宜乎?寡君之使婢子侍執巾櫛zhì,以固子也。從子而歸,棄君命也。不敢從,亦不敢言。”遂逃歸。这段更象是为怀嬴立的一条传,可以看出秦国的姑娘有情有义有原则。5 (周)王召大叔傳·僖公二十二年·6富辰言於王曰:“請召大叔。詩曰:‘協比其鄰,昏姻孔云。'吾兄弟之不協,焉能怨諸侯之不睦?”王説。王子帶自齊復歸于京師,王召之也。春秋时期少有的兄弟和睦的景象。也突出了齐国大夫仲孙湫的智慧。
2 (宋、楚)泓之战随着齐桓公的离世,齐国陷入大乱,齐桓霸政也落下了帷幕。中原无伯,诸侯群龙无首。楚国一时间失去了制约,楚成王虎视眈眈,觊觎中原。诸侯新秀宋襄公,怀让国之德,有用贤之智,使得宋国大治。以至齐桓公和管仲托孤于宋襄公,而宋襄公也不负众望,在齐桓公辞世齐国大乱之际,护送齐孝公回国,力战四公子,拥立齐孝公执掌齐国。进而萌生了称霸中原的霸主梦。到了僖公十九年,让中原诸侯眼前一亮的宋襄公却干出令人震惊的事情,执滕子,因为滕子不听宋襄公的号召,没有参加平齐行动;会曹南,称霸的预备会议,因为鄫子迟到,就指令邾国国君杀了鄫子祭祀;因为曹不服,又围曹。这与齐桓霸政大相径庭,齐桓是帮助诸侯以仁义称霸。宋襄是打着仁义的旗号,杀伐异己来立威,以穷兵黩武来称霸。僖公二十一年,鹿上会盟,宋与楚、齐会谈称霸,楚国同意,先稳住了宋襄公。在最后称霸的盂之会上,楚国突然发难,擒住宋襄公,并以宋襄公为人质伐宋,妄图攻取宋国。多亏子鱼守国措施得当保住了宋国。后来,鲁僖公等中原诸侯从中斡旋,楚国才得以释放了宋襄公。宋襄公称霸不成反被禽受辱,以宋襄公的性格,岂肯善罢甘休,宋楚一战不可避免,更不可能进行反思,进而醒悟。所以转过年来,宋与楚发生了泓之战。泓之战非常著名,无论是军事史,还是春秋史,都会讲到这场战争,以至于泓之战和宋襄公尽人皆知,大家都耳熟能详。可能都是因为这是一场奇怪的战争,在我们的理解和认知里,宋襄公以必败的方式打了一仗必败的战争。我们就从从头到尾地读一读,看看《左传》的文献里是如何记述这场战争的。傳·僖公二十二年·2三月,鄭伯如楚。僖十七年,齐桓公卒。僖十八年,郑伯始朝于楚,郑文公见风使舵,可见一斑。僖二十年,郑人入滑。有了靠山,郑文公也开始欺负周边的小国,滑国投靠了卫国,遭到了郑国的攻击。今年,郑文公又去楚国访问,实际上是朝见,宋襄公以此为由挑起战争。經·僖公二十二年·2夏,宋公、衞侯、許男、滕子伐鄭。卫侯参与是因为“郑人入滑”,许男和滕子应该是被宋襄公绑架不得不来。傳·僖公二十二年·3夏,宋公伐鄭。子魚曰:“所謂禍在此矣。”子鱼曰的话翻译成当代的话就是“宋襄你找死”。果然,楚国为了救郑而伐宋,宋楚两国的军队隔泓水对峙。經·僖公二十二年·4冬十有一月己巳朔,宋公及楚人戰于泓,宋師敗績。图:0522-僖22-泓水《春秋》经记述了战争的时间、地点和结果。《左传》给出了详情:傳·僖公二十二年·8楚人伐宋以救鄭。宋公將戰,大司馬固諫曰:“天之棄商久矣,君將興之,弗可赦也已。”弗聽。大司马,其名为固,其人为宋庄公之孙,是为公孙固。公孙固的谏言透露出了宋襄公的思想,那就是“兴商”。也就是宋襄公面对礼崩乐坏的局势,给出了恢复殷商这么一个解决方案。而从后世对殷商考古发现来看,也就理解了宋襄公杀人祭祀,其实是殷商的做法。那么殷商人怎么打仗,战争观念与当时又会有什么异同,则可以从《左传》对泓之战的详细记述上看出端倪。冬十一月己巳朔,宋公及楚人戰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濟。司馬曰:“彼衆我寡,及其未既濟也,請擊之。”公曰:“不可。”既濟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陳而後擊之,宋師敗績。公傷股。門官殲焉。将战,宋国先到战场,“既”表示完成态,即宋军已经排好战争,准备好了开战。楚人半渡,司马请战。宋襄公说“不可”,绝对不行。楚人渡河完成,战阵未成,司马再请战,宋襄公说“未可”,还不到时候。双方战阵排好,做好了准备,开战之后宋军“败绩”。这结果并不奇怪,因为司马前面讲了“彼众我寡”,敌强我弱,又失战机,焉能不败。宋襄公伤了大腿,近卫部队损失殆尽。國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傷,不禽二毛。古之爲軍也,不以阻隘也。寡人雖亡國之餘,不鼓不成列。”子魚曰:“君未知戰,勍qíng敵之人,隘而不列,天贊我也;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猶有懼焉。且今之勍者,皆吾敵也。雖及胡耇gǒu,獲則取之,何有於二毛?明恥教戰,求殺敵也。傷未及死,如何勿重?若愛重傷,則如勿傷;愛其二毛,則如服焉。三軍以利用也,金鼓以聲氣也。利而用之,阻隘可也;聲盛致志,鼓儳chán可也。”国人就是商丘城内的民众,纷纷埋怨宋襄公。宋襄公道出了大概是殷商时代的战争理念,所谓“古之为军”。要做到“不阻隘”进而“不鼓不成列”。同时又要遵守君子的仁义之道,“不重伤,不擒二毛”。子鱼对宋襄公的战争见解,逐条进行了批评,透露出春秋当时的的军事理念。战争得利用地利、天时等一切有利因素去打击敌人,争取胜利。而不是宋襄公执著的仁义,这被毛泽东称之为蠢猪式的仁义。文化对战争的影响很大,尤其是对战争的理念是起决定性的作用。在甲午海战的时候,中国广东水师有“广丙“舰在渤海湾参加训练,从而卷入了海战。等到刘公岛战败,“广丙”舰舰长程璧光要求日军释放“广丙”号,他给日军发了一封公函,大意为:“广丙”属于广东水师,跟北洋水师没关系;广东水师并不是主动与日军开战,被北洋裹挟才参了战;广东水师已经失去了“广甲”和“广乙”,如果再失去“广丙”就有点说不过去了。日本人当然不会理会程璧光,而是将这份可笑的文件以及俘获的“广丙”号一同带回日本展览,这真是国耻。战争观念相差甚远,甚至连现代化国家的观念都未形成。这一战怎能不败?傳·僖公二十二年·9丙子晨,鄭文夫人芈氏、姜氏勞楚子於柯澤。楚子使師縉jìn示之俘馘guó。君子曰:“非禮也。婦人送迎不出門,見兄弟不踰閾yù,戎事不邇女器。”战争的胜利方楚成王也上演了一出闹剧,己巳序号是6,丙子序号是13,泓之战是朔日初一,丙子为十一月八日,楚成王得胜返楚,路过郑国,郑文公当然要好好犒劳一番。郑文公竭力巴结楚成王,知其好内,所以派夫人前去劳军。楚成王当然要好好显示一番,竟然在君夫人面前“示之俘馘”,即战俘和被杀死的敌人的左耳。君子批判郑文公和楚子失礼,郑文不应该派妇人迎送,楚子不应该给夫人呈献俘馘。丁丑,楚子入饗于鄭,九獻,庭實旅百,加籩豆六品。饗畢,夜出,文芈送于軍。取鄭二姬以歸。叔詹曰:“楚王其不没乎!爲禮卒於無别。無别不可謂禮。將何以没?”諸侯是以知其不遂霸也。君子哪成想到更非礼的在后面,楚子入城,郑文公来个九献+,享毕,夫人夜送于君,取了两个姬姓的女儿回楚。楚成王大有其父亲楚文王掳息妫之风。所以书詹预言楚成王不得好死。楚成王也是离称霸就差一点点,而且最后死在这个上面。
进入到鲁僖公二十二年这一年是公元前638年,这一年发生了两场战争,一是鲁邾升陉之战,一是宋楚泓之战。作战规模一小一大,陉之战是二流对小国,为小规模战争;泓之战是超级大国对二流,为大规模战争。两场战争,鲁、宋这对难兄难弟都输了,鲁僖公小丢了人,宋襄公大丢了人,还丢了命。鲁僖公打输是因为轻敌不听劝,骄兵必败;宋襄公坚持信仰,非要坚持以必败的方式打一场打不赢的战争。我们开始逐一读来:1 (鲁、邾)升陉之战图:0521-僖21-任-宿-須句-顓臾邾国位于鲁国之东南,在今山东邹县东南。在僖二十一年,也就是去年,邾国灭了须句,须句国君逃到了鲁国。须句位于鲁国西北,在今山东省东平县西北。须句是鲁僖公生母成风的祖国,所以成风劝僖公帮助须句国君复国,入情入理。《左传》在僖元年,齐桓迁邢时提到了“凡侯伯,救患、分灾、讨罪,礼也”,在传统文化里,大哥的责任、甚至亲戚朋友之间的责任也在于此。鲁僖公听从了母亲。經·僖公二十二年·1二十有二年春,公伐邾,取須句xū qú。傳·僖公二十二年·1二十二年春,伐邾,取須句,反其君焉,禮也。①复国须句春天,僖公出兵伐邾,夺回须句,并把须句子送回,使其复国。邾国自然不服,所以同年秋天,两国在升陉开战。經·僖公二十二年·3秋八月丁未,及邾人戰于升陘xíng。②战于升陉升陉,其地已不可考。陉,按字面意思是山脉中断的地方,多指可以穿行山脉的小路,比如在太行山脉有所谓“太行八陉”。曲阜向东南到邾多山丘,估计是山间平整的地方,利于春秋时代的车战。傳·僖公二十二年·7邾人以須句故出師。公卑邾,不設備而禦之。臧文仲曰:“國無小,不可易也。無備,雖衆,不可恃也。詩曰:‘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又曰:‘敬之敬之!天惟顯思,命不易哉!'先王之明德,猶無不難也,無不懼也,況我小國乎!君其無謂邾小,蠭蠆有毒,而況國乎!”弗聽。③僖公轻敌鲁僖公轻视邾国,认为蕞尔小国,不足为患。不备而御,不做准备而出兵抵御,即打一场“无准备之仗”。臧文仲,前面提过是当时的智者,劝谏僖公“小不可易,众不可恃”。易,轻视。恃,依仗。劝诫鲁僖公,不可轻视小国,恃众凌寡,不能大无准备之仗。照例引用诗经,其中名句“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出自《诗经·小雅·小旻》。诗·小雅·节南山之什·小旻6不敢暴bào虎,不敢馮píng河。人知其一,莫知其他。戰戰兢jīng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暴bào虎:空手打虎。冯píng河:徒步渡河。指我们要面临的种种不确定。战战,恐惧貌。兢兢,谨慎貌。小旻一共有六章。前三章每章章八句,后三章每章七句。这里给出的是臧文仲所引用的第六章。旻mín,形声。从日,文声。本义是秋天,《说文》有“旻,秋天也。”又引申为天。《小旻》第一章开头谓“旻天疾威,敷于下土。”意思就是“天地不仁”,总是降下灾祸,施暴于人间。这是一篇朝臣批评君王惑于邪谋而不能从善,会导致政乱而治失。第六章试译白话文如下:空手搏虎不聪明,无舟渡河功难成。机关算尽竭人事,(也)难逃运数由天定。做事做人怀畏敬,临渊履薄是正行。金句“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在《论语·泰伯篇第八·3》“曾子有疾”里有叙述;在《吕氏春秋·览·慎大览》的开篇辄引《周书》“若临深渊,若履薄冰。”说国强大之主,宜“愈大愈惧,愈强愈恐”,所谓老子说的“治大国若烹小鲜”,管理大规模的团队,要小心谨慎。第二段诗文引自《诗·周颂·敬之》,大意与《小旻》类同。又作比喻,邾国虽小,但是马蜂等毒虫也小,但是危害却不小,必须要重视。八月丁未,公及邾師戰于升陘,我師敗績。邾人獲公胄,縣諸魚門。劝谏的结果是“弗听”,战争的结果是败绩,《左传》在庄十一有“ 凡師,敵未陳曰敗某師,皆陳曰戰,大崩曰敗績。得儁曰克,覆而敗之曰取某師,京師敗曰王師敗績于某”,解释了描写战争的一些词语,比如“败”是什么意思,“战”、“败绩”、“克”和“取”等都是什么意思。败绩的意思是“大崩”。图:春秋时的胄都是革制成的,战国以后才有金属的胄鲁僖公打败而归,自己的胄,也就是头盔,被挂在了邾国的城门之上,也就是传文里说的“鱼门”。僖公这一战丢人现眼了,骄兵必败。年前事务甚多甚忙,先上传一小段,下周在细读泓之战以及后面的重耳流浪记。各位见谅!
3 旱欲焚巫經·僖公二十一年·3夏,大旱。傳·僖公二十一年·2夏,大旱。公欲焚巫尫。臧文仲曰:“非旱備也。脩城郭、貶食、省用、務穡、勸分,此其務也。巫尫何爲?天欲殺之,則如勿生;若能爲旱,焚之滋甚。”公從之。是歲也,饑而不害。何为巫尫?就是女巫,也就是巫婆,应该是雩祭上的女巫。亦有趣说是一种病人,天旱是老天可怜他们,特意不下雨以照顾他们,此说过于虚妄。臧文仲的进谏合情合理,鲁僖公做好的防灾的准备,以至于鲁国即使发生饥荒,但却无妨安危。4 鲁僖伐邾經·僖公二十一年·5冬,公伐邾。傳·僖公二十一年·4任、宿、須句qú、顓臾,風姓也,實司大皞與有濟之祀,以服事諸夏。邾人滅須句。須句子來奔,因成風也。成風爲之言於公曰:“崇明祀,保小寡,周禮也;蠻夷猾夏,周禍也。若封須句,是崇皞、濟而脩祀紓禍也。”①太皞之祀为什么鲁国要伐邾国?而且每到两代霸主交替的间隙时期,鲁国和邾国都要发生战事,争夺资源和发展空间。从地图上看,0521-僖21-任-宿-須句-顓臾·任国在山东省东平县东南,现为泰安市管辖。任国在鲁国曲阜的西南。·宿和须句在山东省东平县东南,现为泰安市管辖。这两个小国在鲁国曲阜的西北。·颛臾在山东省费县西北八十里,即平邑县东,现在这两个县归临沂市管辖。颛臾在鲁国曲阜东部的山谷里。这四个风姓的小国,是伏羲的后裔,即所谓“太皞之祀”。同时也祭祀有济,有济就是济水。济水是很重要的四条河,所谓“四渎”,即江、河、淮、济。“服事诸夏”就是服从中国诸侯的意思。这段是介绍这四个小国的来历。②成风进言须句被邾国给灭了,国君须句子来奔。因为成风是须句国嫁到鲁国的,成风是鲁桓公的妾,僖公的母亲。早年,成风眼光好跟了季友,所以才有季友拥立僖公。这次母邦被灭,自然要向僖公进言。她希望鲁僖公帮助须句复国,说这是符合周礼的。因此,鲁僖公才开始伐邾的战争,然而这场战事并不容易,经历一些波折。
③盂会遭执經·僖公二十一年·4秋,宋公、楚子、陳侯、蔡侯、鄭伯、許男、曹伯會于盂。執宋公以伐宋。傳·僖公二十一年·3·上秋,諸侯會宋公于盂。子魚曰:“禍其在此乎!君欲已甚,其何以堪之?”於是楚執宋公以伐宋。《春秋》第一次称楚君爵位,“楚始与中国行会礼,故称爵也。”有能力“执”宋襄公的,也只有楚成王。《公羊传》给出了事情的经过:公羊传·僖公二十一年·5宋公與楚子期以乘車之會,公子目夷諫曰:「楚,夷國也,彊而無義,請君以兵車之會往。」宋公曰:「不可。吾與之約以乘車之會,自我為之,自我墮之,曰不可。」終以乘車之會往,楚人果伏兵車,執宋公以伐宋。宋公謂公子目夷曰:「子歸守國矣。國,子之國也。吾不從子之言,以至乎此。」公子目夷復曰:「君雖不言國,國固臣之國也。」於是歸設守械而守國。楚人謂宋人曰:「子不與我國,吾將殺子君矣。」宋人應之曰:「吾賴社稷之神靈,吾國已有君矣。」楚人知雖殺宋公猶不得宋國,於是釋宋公。宋公釋乎執,走之衞。公子目夷復曰:「國為君守之,君曷為不入?」然後逆襄公歸。宋襄公不听子鱼的劝告,毫无防备之心,以霸主的姿态出席盂之会。因为盂之会的排序是宋在首,是主盟国,实际上就是霸主。宋襄公兴冲冲而去,结果正好落入楚国的全套之中。多亏了子鱼守国,否则宋国就危险了。在盟会上劫持诸侯,进而胁迫国君去图谋人家的国,也只有楚国才能干出来,可见当时楚国与中原诸侯国之间的这种文化差别。楚国为什么一直被当作蛮夷,其实也跟他不守中原诸侯国所遵守的周礼,也就是规矩,不无干系下。反过来说,楚国在蛮荒之地发展起来的,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周礼在那种环境下未必管用。因而楚国的发展壮大明显与华夏“主流”文化格格不入,它野蛮但是实用。因此,中原的霸主一直是压制楚国,同时在文化上也慢慢地影响楚国,使其逐渐融合进了华夏文明的体系。④献捷于鲁經·僖公二十一年·6楚人使宜申來獻捷。楚已得陈、蔡、郑、许、曹,当时的鲁、宋,还未归附,当然还有秦晋,这都是后话了。鲁国是个有文化地位的大国,所以楚国倒是放下了野蛮的路数,开始玩起了周礼。当然了,献捷也是违礼的,主要的目的恐怕还是胁迫鲁国归附。⑤惩之不足經·僖公二十一年·7十有二月癸丑,公會諸侯盟于薄,釋宋公。傳·僖公二十一年·3·下冬,會于薄以釋之。子魚曰:“禍猶未也,未足以懲君。”僖公去参加薄之会,在会上与众诸侯给宋襄公说情,楚成王释放了宋襄公,这才有了泓之战。子鱼说得很对,宋襄公绝对不会就此罢休,以宋国人的性格,定有一战。
2 楚执宋襄宋襄公想要接替齐桓成为诸侯的霸主,首先是其有让贤之德,又有用贤之智。其次是僖公十八年一战而平定齐乱,令天下瞩目。可惜紧接着剧情就反转,僖十九年执滕子、用鄫子、围曹,又令中原诸侯纷纷倒向了楚国。①欲合诸侯傳·僖公二十年·5宋襄公欲合諸侯。臧文仲聞之,曰:“以欲從人,則可;以人從欲,鮮濟。”合,会聚,聚合之意。比如说美国,United States of America,翻译成美利坚合众国。此处之“合诸侯”与“合众国”的两“合”意思相近。实际上就是要称霸。臧文仲,后世叔孙豹在襄二十四年说:“豹闻之,‘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后又以臧文仲为例说:“鲁有先大夫曰臧文仲,既没,其言立,其是之谓乎!”足见臧文仲的影响力之大。臧文仲的话与儒家的价值观暗合,核心的意思是推己及人,即今天所说的同理心,比如论语·雍也篇第六·4子貢曰:「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堯 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子贡有志于仁,徒事高远,未知其方。孔子教以于己取之,庶近而可入。是乃为仁之方,虽博施济众,亦由此进。做事亦同此理,立志再高,行亦要实,否则沦为好高骛远之徒。臧氏一族,从臧僖伯谏观鱼,臧哀伯谏赂鼎,到臧文仲如齐告籴dí,臧家出一些有才知的人,用周内史的话讲“ 臧孫達其有後於魯乎!君違,不忘諫之以德”,从文献上看,臧家“以鲁大夫言,臧氏享世禄为最久”,《左传》直至哀二十年仍有臧氏的记载。《左传》到哀二十七年终,十四年获麟,《春秋》终于哀十六年,可见臧家享禄久远。臧氏的主张,与儒家主张的价值观暗合,这或许也就是其享禄久远的根基。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周易·文言传·坤爻辞·坤文言初六:履霜,坚冰至。脚下踩到了薄霜,结成坚实冰层的时令就快要到了。六二:直、方、大,不习,无不利。大地的形貌平直、方正、辽阔;虽然去到不熟悉的陌生地方,也不会有什么问题。积善之家,必有馀庆。积不善之家,必有馀殃。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由辩之不早辩也。《易》曰:“履霜坚冰至”,盖言顺也。其义也。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敬义立而德不孤。“直方大,不习无不利”,则不疑其所行也。正直,义方,大度,以大地来比喻君子之德。义者,宜也,于事得宜,故曰义。义方,就是义以方外,于事得宜。《三字经》有“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臧氏的主张,与儒家主张的价值观暗合,这或许也就是其享禄久远的根基。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臧文仲的意思是说宋襄公这种以武力强迫来合众诸侯的方式是难以为继的。
进入到鲁僖公二十一年这一年是公元前639年,僖公执政的中后期。此时的局势仍然是处于两代霸主齐桓和晋文之间,楚国蠢蠢欲动,宋襄跃跃欲试,中原诸侯先看好宋襄,后又纷纷倒向楚成。小国之间也是纷纷扰扰,好不热闹。1 狄人侵卫經·僖公二十一年·1二十有一年春,狄侵衞。僖十七年,齐桓公去世。僖十八年,邢人伙同狄人伐卫。僖十九年,卫人伐邢。僖二十年,齐人、狄人盟于邢。到今年僖二十一年,狄人又来侵卫。上一代霸主谢幕,齐孝公处于执政初期,国内尚有四公子虎视眈眈,虽然压服,也只是暂时性的蛰隐,必须要时时监管,保持警惕。因此,才有了齐国一反齐桓公的“攘夷”政策,与狄人暗通款曲,进而结盟。这才有了狄侵卫的行为,“侵”我们前面读过,《左传》庄二十九年有“凡师有钟鼓曰伐,无曰侵,轻曰袭”,可见这是狄发起的一次突袭,显然是为了报复前年卫国讨伐邢国的事情。
2 郜子来朝經·僖公二十年·2夏,郜子來朝。哪来的郜子?《春秋》中就出来这么一次,所以搞不清楚其人其国的详细情况了。上次出现是在隐公十年,郑国取之,归于鲁国,桓公还收了人家的大鼎放在祖庙里显摆,不知道怎么这里又出来了。3 西宫之灾經·僖公二十年·3五月乙巳,西宫災。《杨注》没说南宫,《会笺》说有南宫。《论语》中有南宫适kuò,搞不好真有南宫哩。东西南北四宫是指诸侯的寝室,南为路寝,也就是正寝。东、西、北三宫为小寝。4 郑人入滑經·僖公二十年·4鄭人入滑。傳·僖公二十年·2滑人叛鄭,而服於衞。夏,鄭 公子士、泄堵寇帥師入滑。庄十六有详细注,这里指给出地图。图:0520-僖20-滑郑文公有了强楚这个新靠山,于是乎开始扩张。滑这个地方在后面的文献中也出现多次,这个小国也可以作为一个小国的样本,供我们了解春秋时代小国的命运。5 齐狄盟邢經·僖公二十年·5秋,齊人、狄人盟于邢。傳·僖公二十年·3秋,齊、狄盟于邢,爲邢謀衞難也。於是衞方病邢。齐居然与狄结盟,目的是对付卫国。齐桓霸业的“攘夷”政策崩丧之快,令人感慨。管仲 “华夏亲昵,不可弃也;戎狄豺狼,不可厌也” 之言犹在耳畔,不由又想起《论语·学而篇第一·1·11》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就这谥号还上了一个“孝”字,不知道齐孝公孝在何处?估计是“父在”佯装有志,“父没”就露陷了。6 楚人伐随經·僖公二十年·6冬,楚人伐隨。傳·僖公二十年·4隨以漢東諸侯叛楚。冬,楚 鬭穀於菟帥師伐隨,取成而還。君子曰:“隨之見伐,不量力也。量力而動,其過鮮矣。善敗由己,而由人乎哉?《詩》曰:‘豈不夙夜,謂行多露。'”楚国兴兵,诸侯恐动。总之,中原无伯,内忧外患,风起云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