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愛網路電台 手指輕輕一點 全球聽見大愛 網址 http://daairadio.tw/ FB https://www.facebook.com/daairadio.tw/ 從1985年11月16 日,「慈濟世界」廣播節目開始在台北民本電台播出,為慈濟第一個電子媒體。 2005年9月1日,全新的大愛網路電台開播,從此慈濟廣播有了專屬的播送平台,24小時線上收聽,全球同步零時差,隨時線上聽大愛。更多節目,歡迎進入 大愛網路電台服務電話 02-28989999 分機1042,1043
一、【20250706人間菩提】居安思危共生息 佛陀說「三界如火宅」,大宅裡面的孩子貪玩,一旦微小星火惹起業火,就會引起大災。就如我們凡夫,不斷貪求、不斷破壞大地生機,造成四大不調,引發災難。 慈濟人多年來致力於「防災」,面對複合式的災難,志工不斷精進研習,在災難發生時能就地分組、分工,進行關懷、提供後勤支援。其實預防勝於救災,平時就要儲備好糧食,也要有相關的知識,在需要時才能做出適當的反應。 我們要發揮智慧造福人群,在別人需要的時候,趕緊安他的心,讓他吃得飽、有得用,做到讓人有感覺的幫助,不該做、不必做的不做,這就是社會所需要,慈善機構應人所需要。 二、 慈濟的愛一直在~願賭服輸:更生之路 大愛電視台行動現場節目《願賭服輸》,記錄兩位姐弟從毒品與犯罪人生中掙脫、重返社會的艱辛歷程。影片中可見,儘管曾經數度出入監所,他們在母親無悔的支持與慈濟、觀護人、榮譽觀護人協會等多方社會資源的陪伴下,最終找到新的人生方向。 花蓮地檢署陳佳秀檢察長表示,影片令人感動,證明只要有系統性的支持與陪伴,更生人也能成為正向的社會力量。然而,他坦言更生之路極為艱難,尤其毒品使用者反覆犯案比率高,法務部現已轉向以病患模式處遇,推動替代處遇與心理支持系統,盼能根除毒癮。 書記官長陳少康指出,毒品泛濫與偽裝型毒品的氾濫讓年輕族群更加易受影響,因此持續的教育與反毒宣導至關重要。他強調反毒不能只靠司法,更需要民間力量,尤其像慈濟這樣深入社區、長期陪伴的志工團體。 主任觀護人韓國一則以多年經驗分享,觀護工作中成功與失敗並存,成功的關鍵往往在於更生人本人的決心與外部社會資源的整合。他呼籲社會多一分理解、少一分標籤,唯有如此,才能真正讓更生人走出陰霾、迎向希望。 更生人的復歸社會之路不易,但透過制度、陪伴與社會支持的共同努力,改變與重生是有可能的,而預防永遠勝於治療,讓毒品止步於起點,才是真正守護下一代的關鍵。
一、【20250630人間菩提】預防醫學入人群 高屏慈濟人醫會秉持「守護生命、守護健康、守護愛」的使命,持續深耕社區,落實在地關懷。定期舉辦針對外籍移工、身心障礙者的義診服務,並推廣「數位健康檢測」與「安全用藥」的宣導。 近年因安眠藥使用人口逐年攀升,人醫會特別走入社區,教育民眾認識安眠藥成癮的風險,鼓勵從源頭改善睡眠障礙。同時推動「心房顫動普測」,針對高齡族群進行檢測與後續轉介,預防中風風險,真正做到早期發現、即時介入。 上人勉勵人醫菩薩落實佛法「慈悲喜捨」於日常,提醒大家應反思氣候變遷與過度取用自然的結果。真正的弘法,是用方法影響人、啟發人,一人五毛錢的善念,日積月累,也能救人無數。 二、 健康100分~「幽門桿菌,不可輕忽的隱形殺手」 花蓮慈濟醫院肝膽腸胃科雷尉毅醫師,深入剖析幽門螺旋桿菌(Helicobacter pylori)對人體健康的潛在威脅。幽門桿菌是一種能在胃酸環境中生存的壞菌,長期感染會導致慢性胃炎、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甚至引發胃癌。世界衛生組織已將其列為第一級致癌物,台灣非賁門胃癌約有九成與其相關。 幽門桿菌主要經由「糞口傳染」,特別是在家庭共餐、共用餐具或孩童與主要照顧者接觸密切時最易傳播。台灣目前感染率已降至約20-30%,但在高風險地區如山地鄉、原住民部落仍超過五成。感染者多數無症狀,但若出現腹脹、噁心、消化不良或體重減輕等症狀,應及早就醫檢查。 檢測幽門桿菌有多種方式,包含內視鏡檢查、碳13尿素吹氣測試、糞便抗原檢測及血清學檢查,其中非侵入性檢查如吹氣測試準確率高達95%。確診後,一般採四合一或三合一療法治療,需連續服藥10至14天,切勿自行停藥,以免降低除菌效果或產生抗藥性。 高風險族群如50歲以上、有一等親胃癌病史或曾開過胃癌手術者,應定期接受內視鏡與胃蛋白酶原檢查追蹤。好消息是,自2026年起,台灣將把胃癌納入公費癌症篩檢第六項,針對45至79歲族群實施,進一步提升早期發現與治療率。 雷醫師呼籲,日常生活中應注意飲食與水源衛生,推行公筷母匙習慣,並定期檢查腸胃健康。即使沒有症狀,也不能輕忽幽門桿菌的潛在風險,唯有提升健康意識、及早預防與治療,才能守護自己與家人的健康。
一、【20250630人間菩提】35年的環保軟實力 證嚴上人感恩多年來資深志工的身體力行,讚歎他們用雙手耕耘慈濟志業,每一句分享都是實做出的見證。慈濟從無到有,一間又一間醫院的建立,皆因眾志工長年無怨無悔的付出。 上人表示,這份「志業」不同於一般行業,是源自清淨無求、發心奉獻的精神。 上人勉勵大家要常常盤點自己的生命,審視自己是否走入人群、為人群付出,因為這才是有價值的人生。 上人強調,每一位志工都是團體中不可或缺的一分力量,唯有看重自己、肯定彼此,才能讓整體更有力量,並在人間共築善的循環。 三十五年前的一句「用鼓掌的雙手做環保」,因慈濟人的努力已傳遍全球,成為守護大地與人心的重要理念, 上人期勉大家將法語化為行動,發揮菩薩精神,讓慈濟志業在感恩與歡喜中持續前行,共同成就有價值的人生。 二、 心蓮朵朵開~巷弄飄香的愛心店 30年前,徐翠華與丈夫毅然從台北搬到花蓮,從五星級飯店的甜點主廚到創立烘焙坊,帶著孩子一邊生活一邊投入手作烘焙。儘管當時面臨生活壓力與親友的質疑,但一家人以實在的手藝與誠懇的態度,逐步在花蓮站穩腳步。孩子們也從小耳濡目染,長大後不僅繼承父親的技術,也理解這是一份「良心事業」——食物是吃進身體的良知,不能馬虎。如今,店舖已由兒女接手經營,成為在地人氣商店,默默傳遞著「真材實料、用心製作的理念。 因酵母媽媽黃秀真接引加入「富有愛心店」,杰迪烘焙坊不只是美味的象徵,更是承載家庭情感與善念的轉運站。節目最後播放張惠妹的〈親愛的〉,由翠華阿姨獻給已故雙親與所有遠方親人,希望用歌聲與行動傳達感恩與祝福。
❤️一直為許多華人父母所重視的中文教育在美國行之有年,如何在海外推動中文教育是許多教育工作者努力的目標。 然而,除了語言的學習,中文教育是否有更多核心的價值,是我們要傳承給下一代的呢? 今天我們將邀請全美中文學校聯合總會的創會會長許笑濃,以及現任會長王婉君來談談海外中文教育的種種。 主持人:姜至真 嘉賓:許笑濃 (Theresa Chao)、王婉君 (Lisa Wang) 單元主持:素珊
{隨師點滴} 0626 北區資深志工自我盤點生命價值 為情所苦的人生,因為慈濟好幸福。求姻緣,好因緣。北區資深話家常-葉郭美娥、潘廖葉、莊秀裡、褚芳蘭
【真心看世界】菩薩愛護菩薩,有福安美相扶。東大輔具.福聚-德格法師0710... by DaaiRadio
一、【20250705人間菩提】教禮育德塑品格 教育是孩子的希望,一個學校的成立,需要家長的支持,而孩子與家長都要一同感恩、尊重老師。在入社會前,學習尊重老師,同學之間相互友愛,未來在人與人之間,展現品格、彼此尊重,這就是人間最有價值之處。 回憶臺南慈濟高中建校源起,是受到時任市長一再地委託,證嚴上人看到地方所需,於是承擔起責任。孩子是天下的英才,我們要為他們建立好的學校環境、風氣與教學品質。 2025年7月3日的溫馨座談忠,看到當年的小麻雀,現在已成鳳凰,這就是生命的價值,感恩校長、老師帶動好風氣,家長要多認識、共識、護持。現在的小孩很聰明,但是外面的雜音雜色很多,熏染很快,所以需要良師來庇護他們,為孩子選擇人生正確的方向,這是老師的責任。 家長一定要護持老師跟教育,不是為我們的孩子而已,也是為人人的孩子好,因為只有自己的孩子好,我們的孩子會成為弱勢,所以需要整個社會都要走向正向,共善共好,這才是智慧。 期待孩子們也要學會了智慧,要孝順父母、尊重老師,人與人之間和睦,這樣的社會才是福。 二、 慈濟的愛一直在~【愛在台南慈中】 鄭雯倩 「心」的 養成 從「心」 出發 第10屆 13年的回顧 臺南慈中就讀期間的醫療志工服務經驗,,醫療人員、師姑伯奠基想成為助人者的信念且持續被愛滋養。14歲曾到大林心蓮病房當志工,大學有持續服務學習,玉里松浦文化健康站,秀林佳民國小,南慈中的畢業校友在慈院擔任醫師,也成為我們的指導老師。七年時間,研究所就讀慈濟大學人類發展與心理學系臨床心理研究所,老師用心教學在生活上也給我們關心與方向,穎慧老師三年前往生,他無條件支持我們,捨不得,老師承擔了我們不知道的事情,三年來我們努力撐過來了。小二到國二,到嘉義讀書的孩子,我們持續陪伴,穎慧、畹蘭老師的愛,透過植物讓我們帶著在自己的生命中持續成長,用生命影響生命,帶著愛繼續前行。 陳怡宇校友大林慈院內科加護病房護理師,工作快滿兩年。第一屆國小一年級開始就讀,是那一群小麻雀,從國中一年級到高中畢業的六年間, 每年參與暑期醫院志工營隊。在急診玉到屏東的紹幸師姑,分享小夢想,希望回到慈濟醫院當護理師。與大1歲的王昕伃(大林急診),一起相約從高中到大學,互相持完成夢想。還有很多和服務過的病患的合照,也是鼓勵我繼續下去的動力,八年前臺南慈中十周年校慶時,向師公上人發願,大學要繼續讀慈濟護理系,成為護理師,回到慈濟醫院服務。師公說:這條路很辛苦,要堅持。這句話一直謹記在心,成為面對挑戰的力量。 上人:要堅持。 林廷蓁校友 中國醫營養系大四,表哥先就讀,環境及風氣不錯,所以也進入就學,中學一路讀到高中畢業,開啟與慈濟的緣分。暑假幾次參與慈濟醫院志工營隊。國三15歲志工服務~人生無常、生命無價。高一到大林日照中心,大學實習換下志工背心,換上白袍,再到大林慈院,有成長轉變的感動,就連到新加坡邱德拔醫院實習,也發現大林慈院的足跡,見習行程到慈濟膳食坊聽營養師講座,只要緣深,不怕原來的遲,只要找到路,就不怕路遙遠,原來慈濟一直在身邊。 觀機逗教勤行道 孕育慈濟好青年 畢業班導師 陳泓緻老師 分享學生在慈濟校園成長茁壯的故事, 詮釋身為一個慈濟教師秉持慈濟教育理念,引導學生努力成就自己,用心關懷他人。因應每一個獨特的個體,堅持『觀機逗教』的信念帶領學生合和互協,共同營造班級優良學風。 同時也積極推動志工服務,期盼每一個 學生都能成為向上向善並且能手心向下的慈濟青年。 柔榛來慈中很茫然,只是因為成績落在慈中,從高中第二志願錄取邊緣到錄取慈大醫學系,從害羞缺乏自信到擅長與人互動熱衷志工服務,籌畫主持環保活動。
一、【20250701人間菩提】富有愛心 惦在這 慈濟北港聯絡處位於白沙屯媽祖進香必經之路,每逢進香,慈濟志工設置休息與茶水區,接引長途跋涉的香客,結一分好緣。另一方面,大中區志工也積極推動「富有愛心店」,不僅募心募愛,更深入社區弘揚慈濟精神。 上人勉勵志工,只要有心、有願就有力,只要日行一善、日進一念愛,福慧雙修、福緣自聚。慈濟五十多年來的點滴成果,源於一念「為佛教、為眾生」的初心。全球慈濟人應將法入心,持續行菩薩道,同心淨化人間,為天下造福。 二、 心蓮朵朵開~【富有愛心店】 溫嘉新師兄:1.秉持掘井人的精神,推動每月串門日。2.已度度當度、當度度未度,開道鋪路。3.富有愛心店家法喜分享。4.八旬志工永保初心,勤行不輟。 把法帶入店家 讓民眾知道慈濟在社區所做的事:介紹安美專案、安全扶手、輔具平台、長照服務、訪視發放、偏鄉義診等,並接引至各地靜思道場參訪。製作富有愛心店推動看板、打卡版,方便結合各項活動,邀請開店民眾加入。 於七月吉祥月、歲末祝福流程中,播放成為「富有愛心店」的歡喜畫面,讓社會大眾了解「綠色竹筒」的意涵,邀約大家在大街小巷中,以小錢行大善。 (一) 2025月月串門日 鄭春玉師姊:長期推動「竹筒歲月」精神,發起「月月串門日」,讓愛鋪滿大街小巷。神岡區有兩個互愛點,其中一區偏僻黃土、人煙稀少,組隊仍堅持每週三晚走向店家募愛心,走出法喜與成就感。至今16個里已走訪完成,募得220家,愛的隊伍浩蕩長行,手把手傳愛。 (二) 已度度當度、當度度未度:開道鋪路 1. 去年剛受證的連彩雲師姊,與先生謝家豪師兄攜手募心募愛,半年內已募得超過40家。她以十足的戰力,耐心說明,讓看似不起眼的店家也捐出豐富愛心。她說:「每天頭一個善念就是幸福的起點。」目前募得44家,象徵事事如意。 上人:造福人間,用心拔除苦難,全家都是慈濟人,聽到令人歡喜。 2. 楊銘樹師兄:慈誠授證十餘年,退休後每日中午到社口國小陪伴愛心天使班吃午餐。今年加入培訓委員行列。有天至耳鼻喉科診所收竹筒時,巧遇十多年前照顧過的印尼籍外配金佳美。她曾是慈濟照顧戶,現在再婚幸福,成為「富有愛心店」,每天投10元,賣越多投越多。 上人:很有愛心,為你祝福,一起加入慈濟。 3. 賴美儒師姊:每週三在市場募心募愛,把市場當成道場。赤豆乾店介紹對面的內衣店加入,趙惞妃小菩薩送結緣品、說祝福話,讓店家歡喜加入。 趙惞妃小菩薩:住彰化,假日回台中和阿嬤一起募竹筒、唱竹筒歲月 阿嬤魏和美師姊:住彰化,孫女從小就說「要給師公救人」。 上人:有這份善念,是菩薩再回來,要好好栽培。 (三) 八旬志工永保初心 侯茹琦師姊:介紹八旬志工潘枝美師姊,駕駛四輪電動車逐家募集愛心。 潘枝美師姊:80歲高齡,依然相信「有願就有力」,心中有願,力量自現。成功募集7家店家加入愛心竹筒行列。有店主感動表示:「是菩薩派你來的!」每月捐營收1%,另每月固定捐款慈濟2000元。她說母親往生時交代要繼續行善,一年多後慈濟人出現,她也願意再次出發。還經營一個愛心菜園,設在臺中慈院旁的70坪網室,70%收益捐慈濟、30%當本錢。
一、【20250630人間菩提】與生命對話 上人行腳臺中靜思堂,與臺中慈院的醫護人員座談,多位醫師分享搶救生命、守護健康的醫療案例,而在臨床遇到的各種疑難雜症,醫師群也想方設法,組成跨科別團隊研究,只為找出對患者最好的處置方式,樣樣皆以病人需求為優先,展現人本醫療的初衷。 上人感恩慈濟醫療體系的醫、護合和互協,以真誠的心「用生命走入生命」,守護生命、守護健康、守護愛。並以醫王視如佛,以護理比作觀世音菩薩,聞聲救苦、即刻到場,展現覺有情的菩薩精神。 回顧過往,慈濟的成就來自無數草根菩薩的初心與奉獻,從骨髓捐贈的推動,到四大志業的建立,無不源自當初那一念為佛教、為眾生的初心與願力。上人勉勵慈濟人盤點自身的生命價值,珍惜與慈濟的因緣,發心立願「一日慈濟,終生慈濟」,不忘初心,永續行菩薩道,生生世世護持人間。 二、 大愛中醫館~小暑《三伏貼,貼出夏日健康力》 節氣進入「小暑」,意味著即將迎來一年中最悶熱的「三伏天」,中醫傳統上視為「冬病夏治」的黃金時機。節目邀請中醫師柯建新分享三伏貼的應用與功效。三伏貼是利用溫熱性中藥,如細辛、白芥子、甘遂與老薑,調製成藥餅貼敷於背部穴位,如大椎、肺俞等,藉由藥性刺激皮膚與經絡,驅散體內寒氣、改善呼吸系統問題,特別對氣喘、過敏性鼻炎、慢性咳嗽等效果顯著。 柯醫師指出,三伏貼非人人適用,孕婦、發燒感冒者、皮膚過敏者需避開,貼敷前應由醫師判斷體質與適應症。此外,貼敷期間須避免生冷、油炸、辛辣等刺激性飲食,也應調整生活作息,如避免熬夜、攝取過多冷飲,以加強療效。 節目中也分享家長實際經驗,表示小朋友透過連續數年三伏貼治療,過敏發作頻率大幅降低,不再頻繁就醫。柯醫師強調,三伏貼非萬靈丹,但配合飲食與生活習慣調整,確實有助於體質改善。民眾如有需求,應諮詢信任的中醫診所或醫院中醫科,安排預約。 三伏貼的背後,體現的是老祖宗順應天時、因人制宜的智慧,將自然節氣與人體調理結合,為現代人提供另一種不吃藥也能改善體質的選擇。
❤️您可曾聽過“襪子穿七天不洗也不會臭”的傳奇嗎?這可不是什麼黑科技,而是天然的鳳梨葉纖維製品,既環保又除臭,還有助於淨零與永續! 在全球追求淨零與永續的浪潮中,有人選擇觀望,有人則捲起袖子,從一片不起眼的鳳梨葉開始,帶領團隊投入實驗、不斷創新,甚至走向國際,把永續落實在每天的工作中。 今天,我們再次邀請到優織隆第二代接班人謝煥麒〈Gary〉,延續上集他母親蔡惠新女士精彩的分享,談談這三年來如何從長年為國際品牌代工毛衣與成衣,成功做到跨產業整合,減碳與在地化,打造台灣的天然纖維品牌,轉型走向自有品牌創新,不但榮獲德國iF Design Award設計大獎;更一步步翻轉企業文化、激發員工行動力,讓佛法精神與商業經營同行,走出一條溫暖踏實的綠色之路。 請和我們一起收聽,這場關於願力、實踐與希望的動人故事! 主持人:葉彩霞 嘉賓:謝煥麒 單元主持:吳淑惠
【真心看世界】 安美扶手,上人來牽手。德耘師父隨師筆記0704... by DaaiRadio
「付出不是為了求回報,而是為了種下善的種子。」 ◎真正的付出是心甘情願不求回報,是一種無私的奉獻。無私的付出,就像種下善的種子,會在未來開花結果,為社會帶來更多善的能量。 我們在付出時應該抱持著無私奉獻的精神,不求回報,這樣才能真正種下善的種子,為世界帶來更多美好。
【真心看世界】為你著想,因為醫護,在苦諦中看見輕安 {隨師早會} 0703... by DaaiRadio
一、【20250624人間菩提】翻轉尼泊爾 行善積福 新加坡、馬來西亞慈濟志工回應 上人希望回饋佛國的心願,走入印度及尼泊爾,三年來深耕當地,將慈濟精神逐步落實。如今慈濟已在尼泊爾鋪出一條希望之路,這是一張人間菩薩的「成績單」,交出的不是數字,而是生命影響生命的見證。 昔日慈濟列車翻山越嶺,慈濟志工帶著一梯一梯的有心人士前往花蓮參訪,為醫療資源匱乏的東臺灣募心募愛,籌建慈濟醫院。如今慈濟這輛「大巴士」在全球鋪路播愛,志工要把握分秒、見人說慈濟、逢人弘法。因為這些真實事,是活的大藏經,是人間阿含。 堅定的心志來自知足與願力,慈濟人不是為自己享受,而是為苦難眾生鋪路。只要是對的事,就不要喊累,持續向前。 二、慈濟一直在~再生電腦 愛不斷線 慈濟「再生電腦計畫」始於2021年COVID-19疫情期間,源自新竹慈濟志工劉千德師兄親眼目睹弱勢學童因無電腦而無法上課的困境,進而開啟舊電腦回收、維修與捐贈的行動。這項計畫結合環保與教育援助,已擴展至全台偏鄉、離島甚至遠至英國、菲律賓、印度、阿根廷、莫三比克等國。除了家庭,受助單位還包括寺廟、孤兒院、身心障礙機構與教會,讓電腦真正成為改變命運的媒介。 志工們不僅負責收集與整修電腦,還深入社區安裝與協助解決電力、安全、網路等問題。行動中,更挖掘出許多原本隱藏的個案,如受刑人家庭、原住民部落、失親家庭等,使慈濟的關懷觸及更廣更深。學生與企業也加入行列,透過協力完成維修與安裝。 花蓮林永平老師退休後全心投入志工,結合過去資訊教師的專業,協助弱勢家庭安裝電腦。志工團隊深入偏鄉、無地址的部落甚至監所家屬家中,面對蟑螂多、插座老舊、漏水等環境挑戰也不畏艱難。他提到,在花蓮監獄進行生命教育後,進一步將電腦安裝送至受刑人子女的家庭,幫助孩子持續學習。此外,數位教育應注重正確使用,鼓勵家長與學校共同建立使用規範,避免孩子沉迷網路。他認為,電腦不只是工具,更是翻轉人生與點燃希望的契機,如同再生電腦一般,重新發光發熱。慈濟以具體行動連結人心,展現科技結合慈悲的力量,愛不間斷。
一、【20250529人間菩提】無常苦空示真諦 人生無常,生命到底有多長?清晨的露水,像一顆顆珍珠,色彩繽紛,很漂亮。那一滴滴的水珠,也是有它的世界;它的世界,很短暫、無常。所以人生要計較什麼呢?就像松樹飽含的豐富的水分,這就是它的生機,這叫涵養;慧命涵養,我們的智慧,如同生命養分少不了水,少不了天地那分的氣。 天氣、地氣、人氣,不調和就成為禍亂。所以四大要調和,最重要是人的脾氣。脾氣是習慣,每個人的成長環境養成了現在的脾氣。所以調適脾氣,這叫做修養。脾氣如果不調,就是心量不開。想要日日祥和,就要用柔軟語來說話;要用愛的撫慰,這才是美的姿態;用真誠的心去付出,那就是真、善、美。 二、 健康100分~【失智非老化必然!醫師教你早期識別與預防阿茲海默症】 花蓮慈濟醫院精神科沈裕智醫師,深入解析全球影響數千萬人的阿茲海默症。常見的記憶力衰退、反覆提問與走失等現象,不一定是正常老化,可能是失智症早期徵兆。沈醫師指出,阿茲海默症最早出現的是記憶退化,進而影響語言表達、情緒變化與日常生活能力。而除了阿茲海默症,還有血管型、路易氏體型、額顳葉型等不同類型失智症,各有不同症狀與致病機轉。 他特別提醒,許多被誤以為是失智的狀況,如營養不良、甲狀腺功能異常、憂鬱症、腦脊髓液迴圈不良等,經治療後症狀可逆,應及早就醫診斷。針對阿茲海默症,目前有早中期用藥如愛憶欣與憶思能能延緩病程,重度患者則以保護神經、減少發炎為主。更令人振奮的是,新一代抗澱粉蛋白抗體藥物已在臺覈準,雖價格昂貴,卻帶來根治希望。 在預防方面,沈醫師建議中年後重視規律運動、健康飲食(如深綠蔬菜、堅果、藥用魚油)、避免熬夜與油炸飲食,並留意情緒變化與家族病史,早期察覺與介入,是延緩病程、維持生活品質的關鍵。
一、【20250321人間菩提】因緣果報 甘願人生 慈濟就像一個大家庭,大家就是我們的法親眷屬,我們是同一個法,我們都叫做佛教徒,因為我們是依照佛陀的教育,依教奉行。佛陀為一大事因緣來人間,教導眾生行菩薩道,為的就是開解我們的無明,引領我們走向一條準確覺悟之道。 人生在世,各人因緣各不相同,一切都是源著因緣果報,過去因、造今生緣,過去因、生今生的果。而我們是帶福來或者是造業來?這就看自己的造作了。過去不知道因緣果報的來源,但是我們這輩子有因緣聽聞佛法,了解道理了;又有因緣加入慈濟大家庭,能有伴一起走這條菩薩道,我們就要用心走,互相勉勵、互相為伴,為來生勤造福田。 二、 心蓮朵朵開~用心揉出幸福滋味的胖吐司 「胖吐司手感烘焙」是林正明與葉恩如夫妻共同打造的幸福麵包店,起源於生活壓力與健康考量。恩如因工作壓力導致甲狀腺亢進,夫妻決定離開北部回到花蓮開一間早睡早起、以健康為主軸的小店,從手作吐司與蔬食早餐起步。原本只是為了調養身體與追求單純生活,沒想到因食材天然、口感紮實,加上用心經營,生意漸漸興隆,卻也再度帶來壓力與病情復發,夫妻因而決定暫停門市、重整步伐。 兩人對烘焙皆有濃厚興趣與家庭背景支撐,加上對產品品質的堅持,轉型為麵包專門店後,秉持的精神——嚴格對待自己,用心回應顧客,讓每一塊吐司都傳遞真誠與療癒。從早餐店走到愛心商店的行列,他們也因與慈濟志工、慈濟人互動密切,漸漸與慈濟結下深緣,推廣蔬食與善的循環。 店中多數商品為奶蛋素或全素,兼顧健康與理念,吸引了不少慈濟人與家庭長年支持。過程中有許多貴人幫助,不僅是生意上的助力,更在低潮時成為鼓勵的聲音。牆上的一句話「鹽於律己,甜以待人」,成為他們的座右銘,也象徵著生活中嚴謹與甜美的平衡。這家愛心商店不只是賣麵包,更揉進了初心、情感與善意,在生活的角落為人們增添一份香甜的小確幸。
❤️把自己比喻作孫悟空,曾經想要翻出如來佛的五指山; 嘉賓黃玉娟女士在「音樂有愛」單元中,將娓娓道來她與慈濟深深的緣分。 經歷一連串人生的無常和轉折,黃玉娟領悟到了什麼呢?讓我們一起來聽聽這個感人的故事。 主持人:張詠涵 嘉賓:黃玉娟 單元主持:王繼聆
{隨師點滴}菩薩話家常 何瑞真師姊: 受上人啟發「每人輕輕地幫忙推一下,我就有很多的力量。」婆婆媽媽一言一語,好事做到全世界。 陳麗秀師姊:小時候有個酗酒爸爸,長大後嫁了酗酒先生,改變自己修正習氣,生活吵吵鬧鬧轉為和和氣氣,行善付走出有價值人生。 方美倫師姊:不是嚴師才能出高徒,誰說棒下才能出孝子,虎媽滿滿菩薩情的陪伴,教出有愛有善的好人才 上人不出門,有著弟子們ㄧ一完成,三年前回饋佛陀故鄉的願,已經越來越明朗。聽著資深志工們盤點慈濟一路走來的辛苦和幸福,上人勉勵寶處在近,接下來要做的就是傳法,把自己的故事說出來,一輩子在慈濟的收穫,不要獨善其身,你我的故事就如人間阿含經,這走入人群所體悟的佛法,有法度自己也能有法來度人。{6/23北區資深委員盤點生命 證嚴上人開示} 歡迎點選收聽 6月27日 真心看世界 靜思小語『人生的意義與價值,不在於存活世間的久長,而在於自己為世間付出多少。』
【經文】 爾時舍利弗,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我聞是法音,得所未曾有,心懷大歡喜,疑網皆已除。 爾時舍利弗,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編輯經典深體法妙,恐聞法漏失,故重偈頌: 我聞是法音,得所未曾有=> 舍利弗等聞法歡喜。及斷諸疑悔,得未曾有。 序品:「若有疑悔者。佛當為除斷,令盡無有餘。 」 心懷大歡喜,疑網皆已除=> 因心聞得佛開權顯真實法,心懷大歡喜,過去疑網皆已除。 疑惑難於出離,如墮於網。 20130629晨語 證嚴上人開示: 聞思修戒定慧,解佛知見起行,以證於真如性,生於如來之家。 【藍天白雲好時光】 共修內容:靜思妙蓮華 譬喻品第三 第460集 主持人:張嘉玲
『有錢不一定很快樂,沒錢付出卻能如此的輕安自在。』 上人行腳啟程與各地慈濟志工們舉行溫馨座談。出發前,上人勉勵大家炎炎夏日,工作要俐落,有時做得太忘我了,就要彼此提醒,互相關心照顧,要師父安心,出門不擔心,那弟子們就要多用心。 歡迎聆聽6/23隨師啟程,上人的開示與叮嚀。 【隨師點滴】會客室中話家常 六月初 北慈承擔柬埔寨義診,張恆嘉副院長帶領北慈醫護、徐榮源副院長則是人醫領隊,分享此次參與的心得與感動,其中新任的何景良副院長,是第一次參與慈濟國際義診團,王端正副執行長更回首當年1994年柬埔寨與慈濟的因緣。 ★同篇收錄『醫生也會生病!!』鄭敬楓副院長年初因病纏身開刀住院,醫療人文無微不至的照護親,身走一遭。 靜思小語『真正的愛心,是照顧好自己的這顆心。』
一、【20250622人間菩提】印尼用愛建生機 印尼慈濟志工返臺與 上人溫馨座談,上人讚歎志工團隊常年耕耘、持續精進,讓慈濟精神在印尼深植茁壯,更加深化慈濟與印尼的因緣。 回憶當年慈濟志工赴紅溪河整治環境、援建大愛村。從環境改善到心靈啟發,帶動社區翻轉與善的循環。上人鼓勵志工們要把握因緣,為印尼淨化人心盡一分力。 行善是人生最大的喜悅,而這分善的行動,應成為生命的日常,不斷傳承、延續。上人期許印尼慈濟人以「愛」為傳家寶,不僅培養善的下一代,更為社會與國家留下永續的清流。 二、靜思天地寬~波波爾烏 慈濟大學外國語文學系石雅如副教授,介紹她翻譯的馬雅經典神話《波波爾烏》。這本書被譽為瓜地馬拉的「國書」,是以馬雅基切族語,採用西班牙文拉丁字母記錄下來的珍貴文獻,也是全球唯一保留原住民語音文字記載的神話文本。石老師表示,她因自身研究背景及對原住民文化的熱愛,發起此翻譯工作,並出版了完整版及兒童繪本版本,期望推廣中美洲文化與台灣邦交國的歷史深度。 《波波爾烏》不僅記錄創世神話,描述人類由玉米所造,更呈現馬雅人宇宙觀、自然崇拜與信仰演變,如從泥土人、木頭人到玉米人,象徵人類與天地自然的關係。書中也記述雙胞胎英雄與地下世界的冒險,反映出對倫理、謙遜與感恩的重視,與中國《山海經》、道教思想亦有異曲同工之妙。此外,馬雅人透過天文曆法觀察金星、水、日月的運行,調整農耕與祭儀,展現高度自然智慧。 石老師指出,《波波爾烏》也揭示了文明興衰與自然災害的連動,像因旱災導致中美洲文明衰落。對當代而言,這本書不僅是馬雅歷史的縮影,更提供靈性思考、人與自然關係、文化尊重與永續發展的重要觀點,值得深思。
一、【20250621人間菩提】皈依共善身力行 2019年因伊代氣旋重創非洲莫三比克,慈濟在莫三比克展開援助計畫,除援建大愛村,幫助居民安穩生活,也援建23所學校,積極改善當地教學環境,翻轉生活。在各項建設陸續步上軌道與完工之際,莫三比克官員與當地慈濟志工組成教育團,專程來到臺灣交流,深入了解慈濟精神,希望將此行學習到的經驗及理念,帶回莫三比克,以發揮更大的影響力。 此行團員中有多人因深受慈濟感動,請求皈依證嚴上人,也發願將化感動為行動,發揮教育的使命。 上人讚歎非洲慈濟系統的善良與單純,感受到非洲的希望與未來,期許臺灣慈濟的精神能在當地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上人進一步談到「皈依」的重要,強調「皈」是反惡向善、「依」是依靠有愛心的人。皈依佛法,即是發願走菩薩道,要將善念化為行動,主動關懷苦難眾生,呼籲大家共同以愛心行善,讓愛遍佈在當地。 二、 健康100分~【家有失智 長照路上不孤單】 你是否也曾經徹夜難眠,只因家中長輩日夜顛倒、重複提問? 失智,不只改變患者的世界,更撼動整個家庭的生活節奏。 邀請花蓮慈濟醫院身心醫學科蔡欣記醫師深入解析: 失智症的成因與常見類型 早期症狀如何發現與辨識? 非藥物治療如何幫助穩定情緒與延緩退化? 家屬如何在照顧中找到喘息的空間? 從藥物治療到日照據點、從寵物陪伴到科技AI照護,每一種努力,都是為了讓愛延續、讓心不崩潰。 「把自己照顧好,才有力氣愛別人。」這一集,說給照顧者聽,也說給你自 己聽。
德禪師父深入導讀佛法中的「四正勤」,為三十七道品中的一項,強調「斷惡修善」的實踐精神。所謂四正勤,即是「未生惡令不生、已生惡令斷、未生善令生、已生善令增長」,是一種積極清除惡念、培養善念的精進修行方法。師父透過譬喻與佛經故事,如龍王與仁王的比喻,說明修行不只在形式上,而是要培養深厚的善根與誠心。 德禪師父也提醒信眾,要透過懺悔來對治煩惱習氣,如同慈濟人透過環保志業改變浪費習慣,化行動為修行。四正勤的實踐,延伸至生活各層面,包括防護六根、防止惡緣發生,主動行善如布施、忍辱與禪定,皆可助益修行。師父並舉例慈濟志工在監獄推動人文教化、國際賑災、竹筒歲月等行動,皆體現「已生善令增長」。 此外,師父也提醒大眾正確學習禪坐,需有明師引導,避免錯誤修行導致精神失衡,強調「正精進」需配合八正道共同實踐,才能真正轉化生命、培養慈悲心與智慧力,實踐菩薩道,利益眾生。整場導讀貫穿佛理與實踐,讓信眾更具體掌握修行方向與方法。
一、【20250620人間菩提】職志合一學與覺 慈濟志業同仁職志合一,從「學」到「覺」,點滴付出,皆是為了放大愛與美善。同仁齊心發願守護精舍、守護法親、行菩薩道,為宗門永續鋪路。 無論是志工或是職工,上人感恩每一位發心立願的慈濟人,都是在為人間募福緣。職志合一,是慧命增長的路,亦是造福人間的實踐。 二、 心蓮朵朵開~百年釀造好味道 花蓮傳承三代、將近百年歷史的「新味醬油」,邀請第三代接班許桓巽經理,分享他如何以青年創新思維結合家族的釀造傳統,賦予老字號新生命。面對現代市場與飲食習慣改變,他選擇不走捷徑、不添加化學成分,堅持以花蓮在地原物料釀造純天然好醬油。透過十多年外地職場歷練,再返鄉投入家業,許經理以品牌重塑、文創包裝及地方農產的創新應用,如紅藜、山苦瓜、海洋深層水等,打造出具地方特色的系列產品。他也提到地方政府與鄉里鄰居的支持是傳承得以延續的重要助力。未來更期望以「小型醬油博物館」與體驗課程推廣釀造文化,讓更多人認識「花蓮味道」。節目尾聲,主持人與來賓感性談到對祖輩傳承的感恩,以及希望將這份蘊含情感與土地記憶的醬香,飄向全台、走向世界。
德禪師父導讀三十七道品,佛教「四念處」——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結合慈濟的生活實踐與修行方向,引領大眾將佛法內化於日常中。 修行的核心在於破除執著與妄想,強調從「身受心法」中觀照無常、空性與無我。師父指出,即便簡單的數息,也需循序漸進,方法雖由人創,但千年相傳自有其理,不可輕忽。 透過觀身,例如觀看呼吸、身體變化與白骨觀,提醒世人勿執著肉身;觀受則從生活中的飲食與行住坐臥中體悟無常與苦,轉化情緒,不壓抑也不放縱;觀心則須覺察情緒波動,避免被情緒控制,如不專心走路易跌倒,象徵心念散亂會帶來後果。 師父並分享實際例子,如焦慮症者透過與法師談心得到轉化,也提及慈濟醫療體系中如何落實四念處,如大體老師、大愛病房中的觀身不淨與無常體悟。觀法方面則延伸至環保與資源回收,強調法無定相、回收非垃圾,體現佛法生活化。慈濟人的修行,不僅限於道場,也在行善、行醫、行教與環保中體悟「法入心,行於道」,最終回歸清淨與覺醒的心。
❤️位於美國加州聖地牙哥南端,美墨邊境的提瓦那,是個著名的觀光城市,但是在城市的另一端卻是極端的貧窮! 有的孩子無出生證明;無法辦戶口;無法去上學。在幾乎要成為文盲的情形下,是怎麼樣的因緣讓他們不但可以開始上學;還可以學習華文呢? 今天的節目中,我們邀請到李淑樺和項才容老師來分享她們如何幫助這些孩子的動人故事! 主持人:張詠涵 嘉賓:項才容、李淑樺
德禪師父導讀「三十七道品」,深入淺出地講解佛法修行的核心結構與精神,並將其與慈濟的人間菩薩道相結合。三十七道品涵蓋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支與八正道,是佛陀在阿含經中對弟子所教導的重要修行方法,幫助修行者在「苦、集、滅、道」四聖諦中覺察身心、斷惡修善,並精進定慧。 德禪師父指出,慈濟強調「行經合一」,即不僅學佛法,更要落實於生活實踐中。師父也分享證嚴上人如何將古代佛法精神轉化為現代人可行的「人間菩薩道」,強調從自我修持到群體共善的實踐,進一步推動四性平等與社會和諧。 其中,四念處(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為基礎觀照修法,幫助修行者破除常樂我淨的顛倒想,培養正念與覺察力。師父藉由生活中實例,說明人如何在不覺中產生煩惱與誤解,強調覺知力的重要性,並提倡謙卑學習,去除我慢。 總結來說,三十七道品不僅是理論,更是一條可實踐的人間菩薩修行路,透過正念關照、群體力量與行解並進,讓佛法真正落地,利益眾生與自他圓滿。
【真心看世界】滋養美善心靈的妙方。法雨密密,因深永恆 德修法師0620... by DaaiRadio
德禪師父以深入淺出的方式帶領大家了解佛教修行的重要法門——三十七道品(或稱三十七助道品)。他指出,這些道品不僅出自原始佛教經典《阿含經》,也是南傳佛教《清淨道論》和大乘佛教《大智度論》中一致認可的修行核心。三十七道品分為七類,包括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等,形成修行的完整架構,涵蓋戒、定、慧三學。師父強調,這些法門不是抽象理論,而是具體可落實於日常生活的修行指引。 他也闡述這些法門如何與《無量義經》《法華經》《觀普賢菩薩行法經》等大乘經典相應,並進一步轉化為慈濟的人間實踐。以四念處為例,從「身受心法」觀照自己,對應《無量義經》中「靜寂清澄,自心無為」的修持,進一步引導到菩薩道的實踐。師父亦提及慈濟在推動大體捐贈、義診、志工精神等方面,正是將佛法化為可見的人文行動。慈濟的醫護、志工等不僅有專業,也秉持「慈悲喜捨」與「感恩尊重愛」的精神服務人群。 最後,師父提醒大眾,學佛修行不應只停留於誦經儀軌,而要真正從經典中體悟智慧,並實踐於人間。37道品即是一條可引導我們從自我淨化到行菩薩道的修行之路。他鼓勵每一位聽眾透過信、解、行、證的過程,體現佛法於生活中,成為利益人群的人間菩薩。
【真心看世界】用困難試出自己功力!每月24慈濟日的藥師法會- 德傑法師0619... by DaaiRadio
德禪師父以深入淺出的方式,引領大家探討修行者應如何結合《三十七道品》落實於日常生活。此三十七項修行法門包括四念處、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與八正道,環環相扣,構築出戒、定、慧三學的實踐基礎,最終引領眾生由凡夫走向覺悟。 師父強調「戒定慧」是修行的核心,如無戒則難生定,如無定則無智慧之生起。從四念處的覺察、四正勤的精進,到四神足的禪定實踐,都是訓練身心的起點。七覺支象徵修行的深化,八正道則是圓滿修行的終極道路,統攝一切佛法與行持。 其中,師父以小沙彌掃地生氣的故事說明:「心不平,難持戒」,並指出修行不僅止於口誦經文,更須落實於生活中,觀照起心動念。師父也呼應證嚴上人的理念,認為善知識與團體共修能提供正向引導,如印尼慈濟人的精進見證,就顯示了道品實修的力量。 最後,師父提醒大眾:三十七道品是身心的良方,能調伏內心煩惱與無明,若能依教奉行,不僅可得短期的安定與清明,更能在長期中培養智慧、走向菩薩道。希望人人藉此觀照自心、實踐於生活,日日與慧相應,轉識成智,朝向解脫之道前行。
一、【20250613人間菩提】無求品自高 臺北浴佛大典公傳團隊與證嚴上人分享工作點滴,上人感恩志工們籌辦禮賓工作的細膩與投入,不僅展現高品質的團隊協作,也體現慈濟人一貫的誠意、禮節與修養,讓大眾感受到慈濟人的氣質。 慈濟人的形象來自每位志工平日累積的修養與實踐,這種來自日常的樸實態度與合和互協,是慈濟人文的根本。上人提醒大家,要持續盤點生命的價值,以慈濟情誼滋養人間,培養真、誠、美的品格,實踐菩薩道。 二、 慈濟一直在~~願做不休息的人 慈濟志工林慧美分享自己數十年來行菩薩道的歷程。起初因同事林翠雲師姐的感召,參與社區小型讀書會,從讀誦《靜思語》、《三十七道品》開始,在茶香與談笑間,婆婆媽媽們藉由經文反思家庭、婚姻與生活困境,逐漸轉念,法入心中。她也發願效法《法華經》中富樓那尊者的精神,願意不畏艱辛成為上人的弘法使者,從此啟動一連串的讀書推廣與關懷之路。 她帶領不識字的環保志工學寫靜思語,一筆一畫中點燃他們的智慧火花;她走進老人之家與精神護理之家,帶領長者與病患念佛、繞佛、讀誦經文,穩定他們的心神。她細心陪伴精神疾病者,教導他們放下執著,從善念中重建希望。他們甚至捐出微薄的打工收入,用竹筒歲月供養慈濟,令人動容。 她善用科技轉化危機,參與線上讀書會,認真準備導讀資料,將上人的法語轉化為貼近生活的智慧。她相信種子一旦種在心中,終會發芽成長。歷經多年推動讀書會與陪伴菩薩道,她深信:「一個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遠。」她以願力與愛心,不斷感召與照亮他人,實踐上人「生生世世行菩薩道」的宏願。
一、【20250614人間菩提】善愛生根傳法脈 宗教雖名稱不同,但其本質皆為引導人行善去惡,回歸清淨本性,如同水的本質相同,能洗滌垢穢、潤澤萬物。陀來人間的目的,即為啟發眾生本具佛性,佛法中所說的「因緣果報」,也提醒我們人生的遭遇並非偶然,而是過去善惡業力的結果。今生為人,是過去善因所致,應更加珍惜此身,精進修行,廣行善行。 慈濟跨越宗教、國界,凝聚眾人善心,實踐「為佛教、為眾生」的志業。上人憶及當年從導師短短數句話中領受重任,開啟慈濟的因緣,至今慈濟足跡遍布全球,化為菩薩道的實踐。 上人也勉勵慈濟人不僅要認同慈濟,更要身體力行,將慈濟精神在各地深耕。看到了慈濟人在尼泊爾的慈善行動,正是播種善種子、培育希望的行動,期勉透過教育與慈濟法脈結合,達到真正的利益人群,也讓這份善與愛落地生根,慈濟法脈能代代傳承。 二、 大愛中醫館~夏至養生刮痧法 節氣進入夏至,是一年中白天最長、陽氣最盛的時候,也常伴隨酷熱與濕氣。中醫師柯建新分享夏至的健康養生觀與中醫應對酷暑的方法,特別談到「中暑」與「刮痧」的應用。 柯醫師指出,夏至高溫潮濕,容易導致人體熱氣難以散發,引起中暑等不適。中暑不一定在太陽底下才會發生,悶熱密閉空間也可能中暑,症狀包含噁心、頭痛、無力、吃不下等。中醫對中暑的處理強調散熱,刮痧成為一項簡便有效的緊急處理方式。刮痧透過工具(如刮痧板、湯匙、甚至硬幣)刺激皮膚,促進微血管出血與氣血流動,加速身體散熱,對於緩解中暑、緊急退熱效果明顯。節目中也分享臨床急救經驗,如利用十元硬幣刮痧,成功讓昏沉病人快速清醒。 柯醫師提醒,刮痧非人人適用。有皮膚病、糖尿病、凝血功能異常、或孕婦肩頸特定穴位等情況者應避免刮痧。此外,刮痧力道與範圍需依病人體質與反應調整,並非越痛、越黑越有效,應「見紅即止」。刮痧只是急救或輔助,若症狀持續,仍需就醫找出根本原因。 夏至時節養生也需注意飲食,建議多吃當令蔬果以清熱解暑,但要留意現代水果經改良後甜度高、熱量大,過量反而助火生熱。像西瓜、荔枝、龍眼等雖具清涼效果,但糖分與熱性也高,應控制分量,以一個拳頭的量為宜。此外,柯醫師也提醒避免夏季進補過度,核桃、黑芝麻等高油性食物雖有滋補效果,但易上火,特別對慢性病患者更需節制。端午與中秋常見的粽子與月餅屬「觀賞食品」,熱量與負擔重,不宜多吃。 總結來說,夏至之際,應順應時令、調整作息,注意飲食節制與身體散熱,以達到真正的養生防病目標。
一、【20250615人間菩提】立志師道善引導 佛法說眾生共業,人間的環境與人的心態息息相關,因此 上人慈勉慈濟的教育,要負起生態教育的責任。教育很重要,學校的環境氣氛,對於學生的影響很深遠。教育不只是知識傳授,更是品格與心靈的陶養,唯有在良好氛圍與純淨環境中,孩子才能培養善念與堅定的志向,未來才有能力抵禦社會的污染。 培養善良的心,成為有能力利益人群的人,這才是教育的目標。教育應為「志業」,而非僅是職業;學校教育是改變社會的起點,老師更應守志奉道,以無私的大愛引導學生走上大直正道。慈濟志業不論慈善、醫療、教育或人文都有一個共同的志願,就是以「大愛」的理念,合和互協,共同創造一個充滿正向能量的大環境,使人心淨化、社會祥和。 二、 心蓮朵朵開~從殺生到素食 蝸牛蔬食的創辦人吳建國老師,攜手兒子兆謙,共同分享一段由殺生轉向蔬食、從餐飲到藝術的人生故事。吳老師早年從事婚宴川菜廚師工作,因一條魚引發內心深層覺醒,毅然決定轉向素食料理。從最初加工素食的摸索,到堅持自然、無添加的原型食材,融合在地農產與原住民野菜文化,吳老師以慈悲心烹調每一道菜,更結合佛法教導學員,把蔬食推廣到海內外。 在兒子兆謙的陪伴下,父子倆合力經營「蝸牛蔬食」,將空間藝術與音樂融入用餐體驗,傳遞「慢食、慢活」的哲學。兆謙也從原本對餐飲毫無興趣,轉變為投入經營與創新,用音樂與創意,讓蔬食生活更加立體動人。蝸牛蔬食成為花蓮在地有溫度的蔬食空間,亦為慈濟愛心商店之一,吸引許多志工、親子家庭前往用餐與交流。 吳老師也回顧陪伴學生努力考取蔬食證照的過程,並談及他如何走出憂鬱期、重新找回人生價值的心路歷程。從料理、教學到文化推廣,吳建國老師用一鍋蔬食煮出慈悲與希望,蝸牛的慢,是生命深耕的速度,也是人生回甘的智慧。
❤️在美國北加州,有一所學校“建基學校(Cornerstone School)”。 學校的師生在黃培紅校長的帶領下,遠從北加州來到台灣,與花蓮慈大附中國小部五年級的師生展開為期十天的校際交流。透過這次交流,兩所學校打開了彼此的世界視窗,也因緣際會締結為姊妹校。 今天我們將引領聽眾朋友,一同來關注這場跨越一萬公里的美善相遇。 主持人:姜至真 嘉賓:花蓮慈大附中 李玲惠校長、加州建基學校 黃培紅校長 單元主持:姚蒔菁
【真心看世界】菩薩心腸在人間,我們的榜樣 德澄法師0613... by DaaiRadio
❤️秀瑛師姊是台南早期的文宣組長,有一日載文宣副組長準備製作的路程上遭嚴重車禍,她開的車輛嚴重扭曲變形,救難人員到場判斷車內人員恐無存活的機會,但警防人員仍盡力搶救,利用破壞剪將變型的車體剪開,將兩位傷者救出並火速就醫,送往台南市立醫院搶救! 當時適逢 上人行腳台南, 上人得知此事後立即前往醫院關懷秀瑛師姊,秀瑛師姊的同修黄士銘師兄當時正在醫院陪伴尚未醒來的師姊;當師兄見到 上人時,會發生什麼事呢? 讓我們一起來聽聽這一集精彩的故事吧! 愛在西拉雅本月人物專訪:台南市市南和氣_龔秀瑛師姊及女兒黃寶滿 主持人:王寶裕 首播時間:每月第二週 星期五10:30 重播時間: 每週五 15:30 20:30;隔週五 01:30 每週六、日 3:00
『回憶永遠在,想他時,就好好挺起胸來、把握時間多精進!』 『祝福、放下,才能容易過那生死大關。為他哭啼都沒用,好好回顧他做的好事,盤點生命價值。』---20250602慈濟慈善溫馨座談 證嚴上人開示--- 人生本無常,生老病死苦,這些道理我們都懂,但發生在至親至愛的人身上時,愛她想她、不捨與難過,這該如何? 座談會的最後,上人開示祝福,昇航師兄在人間的因緣雖然短,但慧命永存。他的典範永遠在我們記憶中,想他念他時,更要延續著他的精神,把握時間來精進,上人祝福,脫去了現在病苦的外殼,過了生死的大關,已經乘願再來囉,期待著結好善緣,人見人愛的小菩薩來到我們身邊,讓我們將這份好因好緣與善的力量持續的傳接下去。 〔開菩薩道、鋪慈濟路,憶慈濟菲律賓分會副執行長蔡昇航師兄〕蔡青兒師姐、蔡昇倫師兄 ★歡迎點選收聽 20250612真心看世界 靜思小語〔人生本無常,心態要如常── 發好願、結好緣、真誠付出。〕
一、【20250606人間菩提】 人人本具有覺性,但我們的覺性隨著各人的業力轉輾,沒有啟用,只在人間造無明,這是錯誤。修行的一個法門是「懺悔」,有什麼樣的罪與錯失,我們及時悔過,當面化解,能讓保持生命的清淨。如果將這樣的痕跡留在心裡,就是將業的種子輸在腦海裡,就是「業識」。 生命來自於父母,而師恩成就我們的知識。既走入佛教,佛教的深奧值得大家用心深入。也期待大家多了解慈濟,這是靜思弟子的使命也是慧命,將智慧運用在人間,變成我們的志業。慈濟四大志業,無不都是立志,立志就是願力。期待人人弘揚慈濟精神,分享志業的價值。 二、 慈濟一直在~~林慧美50年的慈善訪視路 慈濟委員林慧美師姊的母親是早期會員,常見老菩薩來收功德款,種下慈悲助人的種子。高中畢業後,她進入銀行上班,1975年也正式加入慈濟,親身經歷「五毛錢竹筒歲月」,見證早期慈濟如何從少數歐巴桑發心投竹筒,到如今慈善力量擴及全球。 她回憶證嚴上人為了濟貧,親自帶領志工深入偏鄉探訪個案,無懼辛勞,只為讓愛送達每個角落。尤其在醫療推展上,上人因「因病而貧,因貧更病」的痛心,立願興建花蓮慈濟醫院,她也親歷其事,協助募款與推動。從早期偏遠地區缺乏醫療資源,到後來慈濟醫療體系逐步建立…
一、【20250607間菩提】 慈濟將近六十年了,腳步是一步步地向前走,但方向不可以偏。所以面對著人間事相,慈濟都很謹慎在做,從沒想過能得到什麼。如何去為人間付出,對社會有益,我們該做,總是去做。 因為做慈善,看見了老、病、苦,所以開始義診,而且不只是治療,還要關心他們以後生活怎麼過,在因緣範圍裡,做得到的,盡量去做。但個人的力量有限,所以需要各行各業一起投入,利益人間。 空間、人間,合起來就是世間。人在這個大空間裡如何能和平相處,就是要人人和合。方向正確,就是永恆的和平,宗教就是希望這樣。輔導人、淨化人心,去除偏差的惡念,往善的方向去利益人間,所有的宗教總是止惡揚善,是共通的道理。 二、健康100分 花蓮慈濟醫院的「肺部守門員」劉迪塑醫師,深入探討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這是國人十大死因之一,尤其抽菸族群為高風險群。劉醫師指出,肺阻塞屬於退化性疾病,肺功能一旦受損便無法逆轉,且退化速度可能為正常人的兩倍,因此強調「及早預防」的重要性。 他呼籲民眾戒菸與遠離空汙,包括二手菸與環境廢氣,同時建議每週至少進行15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如快走、慢跑、超慢跑、爬樓梯等皆可分段完成,達成提升心肺功能的目的。對於已有症狀者,劉醫師推薦「噘嘴式呼吸」與「腹式呼吸」兩種技巧,能減緩呼吸困難、強化自律神經、改善生活品質。 除了運動與呼吸訓練,劉醫師也提及疫苗施打的重要性,特別是65歲以上長者與慢性病患者應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與流感疫苗,以減少肺部感染與急性發作風險。此外,營養攝取同樣關鍵,肺阻塞病人常因喘促而影響食慾,建議採少量多餐、軟質飲食、補充高蛋白,預防營養不良與肌少症。 最後他提醒,COPD患者常伴隨多重共病,如肺癌、憂鬱症與心血管疾病,故需全面照護。唯有從自身生活方式著手,包含戒菸、運動、飲食、疫苗與情緒管理,才能達到長期穩定控制與健康生活的目標。
一、【20250608人間菩提】代代相傳菩薩道 花蓮慈濟志工與證嚴上人溫馨座談,分享如何落實法親關懷,也深感花蓮的靜思弟子非常有福,因地利之便,能有精舍師父到府或者是到醫院做關懷。 上人提醒弟子們,這個時代,子孫普遍都在外打拼,長者多為孤獨,法親家人就是彼此最堅實的依靠與陪伴,慈濟人要珍惜與資深菩薩的因緣,多主動探望與關懷長者,透過回憶過往與法親的互動,啟發他們的思維,讓腦細胞保持活躍,同時也是自我反省學習的機會。早期慈濟人在資源匱乏的時代仍能堅持行道,而如今交通與科技皆是便利,學法、弘法更應精進不懈。 上人讚歎慈濟家庭,人人有愛,夫妻同行、子女接棒,是最好的人間菩薩家庭見證。並以佛陀的教誨鼓勵大家,法要代代相傳,人人能傳五十代,代代生根,讓人間成為菩薩訓練場,期待人人都能發願力行。 二、 心蓮朵朵開 花蓮「美欣素食餐廳」的創辦人許明教先生,自七歲起便因家中長輩的影響開始吃素,即使在當年吃素不普遍、外界不理解、家庭中也有人質疑其營養問題,他仍堅持信念。服兵役時,他甚至自備爐具、自己煮食,展現極大的毅力。 許先生原本學的是藝術設計,開餐廳並非原本的人生規劃,卻因因緣際會,尤其是在妻子娘家佛堂的影響下,與妻子共同創業,開始製作素食外燴。早年他們為喪家準備素食供品,料理逐漸受到好評,也因他設計背景與美感,使得料理不僅好吃也賞心悅目。他強調用心與興趣是料理成功的關鍵,認為素食不只是食物,更是承載愛與理念的生活方式。 如今,美欣餐廳已交由第二代經營,孩子從小耳濡目染,從幫忙炒菜到進修學習,再回家傳承並創新料理,展現素食文化的延續與世代交融。許先生也提到現代食材選擇多樣、網路資源豐富,使素食變得更易入門、更營養均衡。他鼓勵大家多嘗試蔬食,不僅為健康與家庭幸福,也為地球和平盡一份心力。
❤️人與人之間的有情,是最有價值的寶藏。在校園裡,真誠的愛是教育孩子不可或缺的力量。 在三月份剛上檔的慈濟大愛劇場《宇宙的源頭就是愛》,劇中主角,正是花蓮慈大附中的李玲惠校長。她剛上任時,就像一顆震撼彈,在校園激起愛的漣漪。老師與學生在互動中慢慢覺醒,彼此陪伴、共同蛻變與成長。 我們今天特別邀請到李校長來到大愛知音,親自和大家分享這段充滿真誠與感動的校園旅程。 主持人:姜至真 嘉賓:花蓮慈大附中 李玲惠校長 單元主持:姚蒔菁
祝福承願再來人見人愛的小菩薩。蔡昇航師兄與世界各國的志工們結了許多的善緣,很多人對他的離世表達不捨與祝福。靜思精舍德瑝法師也提到印順導師圓寂至今20年,回憶導師留下的人間佛教、還有導師和上人之間的師徒情誼,面對離去,那份心中的祝福。也不忘提醒大家照顧好自己,把握當下的任何因緣,不要留下遺憾。 1『罩』照顧好自己。天災人禍,追根究柢都需要你我來解決,壓制口慾與大地共生息。饑饉、瘟疫、刀兵劫、你會出生在什麼地方? 加薩走廊六百天,垃圾堆中覓食,瀕臨饑荒,孩子從不知吃飽的感覺。 2 面對至親離去,以上人對導師的思念,祝福蔡昇航師兄乘願再來。 『假如有緣你要努力,我們不會放棄,假如緣盡了,我們都會在身邊』上人告訴我們如何面對生死的心與安撫在病床的至親『雖然消逝了有形的智慧明燈,但無形的才是永恆。』 3我們要創造好因緣,茹素護生的環境迎接新生命--大林醫院月子中心。迎接生命的時候,不要殘害其他動物的生命。中西醫照護,免疫好、吃對的食物可以降低疾病風險,身心靈都健康。 {朵用心-心日子 Ep.8} 這道菜竟然有50種吃法?原來沒有肉剛剛好!Ft.快樂鳥 HappyBird 費品于 採訪報導 夏天到了!!! 吃油就會變胖,是真的嗎? -常見的「吸油大王」有誰呢 -聽說…吃冷的食物比吃熱的容易瘦? 究竟傳說中的「抗性澱粉」會發揮多少作用 別好奇了,來聽就對了~~~ - 點擊聽少油飲食的秘密! https://pse.is/230520B #心日子營養小課程 ft. MIA營養師 【靜思小語】生命的價值,就在活著的每一秒鐘,把握正確的方向、做對的事。
「天下沒有做不到的事,只怕我們不去做。」 ◎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世界上沒有什麼辦不到的事情,只要肯下決心去做,任何困難都能克服。 普天之下沒有不可能的事,只要我們用心,就可以做得到。只要肯用心去想、用心去修、用心去做,就沒有不能成功的事。
每天為工作而生活,怎麼做到甘願做,歡喜受,而不是人說的社畜?! 慈濟志工出錢出力行善付出,還邀約更多人一起來加入『我願意。』靜思精舍德林法師以辛巴威,這個嚴重缺水、貧困國度為例,慈濟人在當地鑿井、提供方便水源,解決居民水之苦,這麼多年的互動,也帶動當地居民當本土志工,有了愛的循環。上人不斷提醒弟子們的,生命要好好運用,要和志同道合的人聚在一起,借力使力,就可以發揮生命的價值。 ======== {見苦知福 愛心繞全球}靜恩清修士 2024年全球貧困整理報告 靜思小語『踏踏實實做對的事,是最充實的人生;把握分秒學習且付出,是最有價值的人生。』
一、【20250523人間菩提】 慈青社自1992年成立,至今已逾三十多年,當年的慈青們如今已成壯年,在社會各個領域承擔著責任,但仍然不忘初心,用心傳承慈濟精神,誓願要將他們在這個大家庭中獲得的愛與正能量代代傳下去。 上人慈示,勉勵慈青即使踏入社會、為人師長、為人父母,仍不可忘記慈濟志業,因為志業是慧命的延續。生命不僅是肉體的存在,更要有心靈的滋養,才能深刻理解行善的重要。每個人都有責任為家庭、社會甚至整個天地負責,要孝順父母、報答師恩,也要珍惜眾生恩,培養愛心,疼惜生命。茹素不僅是身體清淨,也是減少殺業、愛護大地的行動。上人勉勵人人以佛心為本、行菩薩道,發揮無量大愛,以智慧利他,並把握因緣,弘法利生。 二、 靜思天地寬~~ 人文志業中心圖書編輯暨靜思精舍清修士邱淑絹(靜明)介紹《365天天天靜思語》上卷。本書源自德懋師父長達20年的修行筆記,他每日抄錄證嚴上人的開示及個人心情感悟,最初為自我修行使用,後來在機緣下將內容集結成書。書中每一則短文皆包含一則靜思語與懋師父的心得體會,展現日常生活中的修行智慧,讓讀者在煩惱時也能找到撫慰與指引。 靜明師姐分享這些短文雖簡潔,卻蘊意深遠,從精舍生活到人我互動,處處展現佛法落實生活的力量。書中不僅傳達上人的慈悲智慧,也蘊含懋師父對自然、人生、修行的細膩觀察與情感。它不僅是靜思語的延伸,更是靜思生活的真實寫照,為現代人提供一份日常中可隨時取用的心靈清涼劑。
一、【20250531間菩提】 來自全臺的慈青學長們回到花蓮靜思精舍,與證嚴上人溫馨座談,分享他們進入職場後,如何延續彼此的感情,同時實踐職志合一的理念。 上人感動慈青的貼心,也期待他們能夠加深彼此之間的連結,互相勉勵、關懷,將慈濟情普及天下,為苦難人付出,成就生命的價值。 難得人生能結這樣的好緣,今生的因傳給來生的緣。期待大家將慈濟情延續傳承,將慈青魂再度提升,也把握因緣,將身邊的親朋好友們都牽進慈濟,轉凡夫成菩薩。 二、大愛中醫館~芒種來了,濕熱交蒸怎麼辦? 芒種是二十四節氣中重要的一個節氣,代表著夏季農忙的開始,也意味著氣候轉變為濕熱交加。在北方,「芒」指帶芒作物的成熟與收割;在台灣與南方地區則感受到濃厚的濕氣與高溫。這樣的氣候變化對人體健康帶來挑戰,特別是對慢性病患、老人與體質虛弱者,容易出現身體不適或舊疾復發。慈大後中醫學系助理教授柯建新認為這個節氣容易導致「心火旺」與「脾胃濕困」兩大問題,前者表現為煩躁、失眠、易怒,後者則會導致胃口差、腸胃蠕動不良、大便黏膩等症狀。 柯建新醫師建議,養生重點在於「養心安神」與「健脾化濕」。可透過食療與中藥協助,例如蓮子心、黃連有清心火效果,但應依體質與醫師指示使用;日常也可飲用花草茶如菊花、玫瑰幫助安神,但須注意份量與體質,避免過寒過補。至於坊間常見的涼茶如青草茶、魚腥草茶等,柯醫師提醒這些藥性較強,應依病情與專業指導使用,不宜日常頻繁飲用,以免損傷脾胃。此外,他也指出節氣的劇烈轉換本身即是一種挑戰,建議民眾平時保持良好作息與飲食節律,避免過度忙碌與勞累,才能讓身體平穩過渡。整體來看,此集以淺顯易懂的方式傳達了芒種節氣的中醫觀點與實用保健建議。
一、【20250601人間菩提】 馬來西亞雪隆分會人文真善美團隊溫馨座談,志工分享陳庥赬、陳金香師姊承擔文字志工超過二十年,為慈濟記錄了很多大藏經的歷史。 上人讚嘆弟子貼心,師徒同心願,讓「真善美」不只是形容詞,而是是真實法、真實人、真實心的實踐。雖然地理上有距離,但只要有心,人人都能與法相應,與師父心相繫。 看到慈濟人走入困難地區如柬埔寨、馬來西亞黑區,用愛與勇氣關懷當地,改善他們生活,這些歷史都是我們曾經有過,人世間留下來的影像是最好的見證,看到了這樣的見證,回顧過來,都是生命的價值、慈濟的大藏經。 上人提醒我們要「見苦知福」,平時就培養善念,為自己和後代子孫累積福德。總是個人的力量有限,但只要人人發一念善心,就能匯聚成改變世界的力量。大家共同一心造福人間,才能福氣大。 二、 心蓮朵朵開 服務於慈濟基金會人力資源處的黃秀真,過去因害羞不擅開口,但因募集愛心商店行動後逐漸突破自己,積極串聯社區商家,邀請他們加入富有愛心店家。她每天出門必做的事就是「募心募愛」,並在參與活動過程中感受到強烈的正能量與連結。 洪秋萍是「楊記豆干」的老闆娘,原本從事教學工作,因父母年老、市場改建而接手家業。她從女兒處常聽分享慈濟訊息,並在每天早晨收聽大愛廣播中獲得靈感,決定每賣出一包豆干就捐三元做公益。令人感動的是,她的這份心意在4月3日那天被秀真「心有靈犀」地接收到,兩人首次見面便因理念契合而一拍即合。 透過富有愛心商店這樣的行動,每一位參與者都能以自己的方式回饋社會,不論是設立撲滿、捐贈收入或鼓勵客人響應,都展現了平凡人不平凡的善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