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之音|氣候戰役在台灣

Follow IC之音|氣候戰役在台灣
Share on
Copy link to clipboard

IC之音與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特地製播《氣候戰役在台灣》節目,邀請「低碳生活部落格」主編張楊乾,帶您瞭解我們生活的這片土地所受的威脅,以及可能的解決之道。

IC之音竹科廣播|張楊乾 高宜凡主持

Donate to IC之音|氣候戰役在台灣


    • May 11, 2025 LATEST EPISODE
    • weekly NEW EPISODES
    • 44m AVG DURATION
    • 676 EPISODES


    Search for episodes from IC之音|氣候戰役在台灣 with a specific topic:

    Latest episodes from IC之音|氣候戰役在台灣

    洋流與綠能 黑潮發電海上布建 專訪中研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研究員暨海洋能專題中心執行長 吳朝榮【海洋古今二三事 沉船與時代印記 EP6】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May 11, 2025 47:50


    在台灣東岸,一條周而復始流動的海洋輸送帶正持續運轉。沒錯!這就是我們再熟悉不過的黑潮。黑潮不僅是海中生物的高速公路,現在,還可能是綠能的關鍵解方 由中研院團隊所研發出來的技術除了能透過浮力裝置調節海低渦輪機的高度,藉此避開颱風季帶來的潛在衝擊之外,還有望穩定台灣的綠電來源。 #台達基金會 #氣候戰役在台灣 Podcast 本集邀請到 中研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研究員暨海洋能專題中心執行長吳朝榮,深入了解洋流能及黑潮潛力。 ★本集重點: 1️⃣ 潮流能 v.s 洋流能 2️⃣ 黑潮發電潛力——100條長江的流量 3️⃣ 世界首個洋流能長時間發電測試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喚起沈睡水下巨人 紀綠片幕後大解析【海洋古今二三事 沉船與時代印記 EP5】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May 2, 2025 44:06


    「我沒有理由用一個不夠高規格的設備,來拍一個可能沒有(消失)的東西,」因為一個颱風過後,整艘沈船可能就被摧毀了。 談起《沈睡的水下巨人》的拍攝過程,紀錄片導演李景白,或大家熟悉的「白叔」,堅持使用8K最高規格拍攝水下畫面,為的就是讓更多民眾看見台灣水下的美。 紀錄片《沈睡的水下巨人》拍攝超過四年、每個據點下潛超過100次。導演找來西班牙專業潛水員Pepe擔綱男主角,邀請灣聲樂團演繹海下世界,透過義大利音效師Micki發揮創意,創造水下音效,並親自撰寫旁白稿。 影片拍攝與製作過程費工費時,但導演認為海下畫面的珍貴性,要遠比投入的金錢以及下的功夫高上許多。#台達基金會 #氣候戰役在台灣 Podcast 本集邀請到金鐘節目製作人李景白,揭密幕後拍攝的艱辛過程。 ★本集重點:調光與色澤 如何忠實呈現海下畫面那些眉角海下巨人的背後故事配樂——影片的靈魂 《沈睡的水下巨人》播出場次與時間如下列 實際場次請依各大影城官網公告為準,場次有限,請把握機會! 5/3(六) 百老匯影城 竹北店|13:45、17:20 新竹巨城威秀影城|14:25 欣欣秀泰影城|13:00 喜樂時代影城南港店|12:35、18:10 台北真善美劇院|12:20 百老匯影城 公館店|13:05、17:10 誠品電影院|12:30、17:00 5/4(日) 百老匯影城 竹北店|13:45、17:20 新竹巨城威秀影城|14:25、19:00 欣欣秀泰影城|15:50 台北長春國賓戲院|10:50 誠品電影院|10:40、19:45 喜樂時代影城南港店|12:35、18:10 百老匯影城 公館店|13:05、17:10 台北真善美劇院|12:20 5/5(一) 百老匯影城 竹北店|17:20、18:30 新竹巨城威秀影城|18:30 欣欣秀泰影城|13:10 台北長春國賓戲院|10:50 誠品電影院|12:00、16:40 喜樂時代影城南港店|12:35、18:10 台北京站威秀影城|16:10 百老匯影城 公館店|13:05、17:10 台北真善美劇院|12:20 5/6(二) 百老匯影城 竹北店|17:20、18:30 新竹巨城威秀影城|18:30 欣欣秀泰影城|13:10 台北長春國賓戲院|10:50 誠品電影院|15:15 喜樂時代影城南港店|12:35、18:10 台北京站威秀影城|16:10 百老匯影城公館店|13:05、17:10 台北真善美劇院|12:20 5/7(三) 百老匯影城 竹北店|17:20、18:30 新竹巨城威秀影城|18:30 欣欣秀泰影城|13:10 台北長春國賓戲院|10:50 誠品電影院|17:15、21:45 喜樂時代影城南港店|12:35、18:10 台北京站威秀影城|16:10 百老匯影城公館店|13:05 台北真善美劇院|12:20 5/8(四) 百老匯影城 竹北店|17:20、18:30 新竹巨城威秀影城|18:30 欣欣秀泰影城|13:10 台北長春國賓戲院|10:50 誠品電影院|12:00、17:45 喜樂時代影城南港店|12:35、18:10 台北京站威秀影城|16:10 百老匯影城公館店|13:05、17:10 台北真善美劇院|12:20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漁光掠影 寫滿台灣百年漁業潮起潮落【海洋古今二三事 沉船與時代印記 EP4】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Apr 27, 2025 46:33


    你知道台灣烏魚業有著超過400年的歷史嗎?在台灣,每個漁業故事都是一個世代的縮影。 台灣漁業過去有著一段輝煌的歷史,十年前的年漁獲量可高達130萬頓,但如今隨著漁業資源稀缺、風力發電與淨零轉型等影響,年漁獲量僅剩不到90萬噸。 #台達基金會 #氣候戰役在台灣 Podcast 邀請到前農委會副主委、漁業署署長胡興華,用五個你我不可不知的魚貝類故事,見證台灣百年漁業潮起潮落、三大挑戰及轉型。 ▋烏魚:橫越黑水溝討海溫飽 荷治時期,台灣每年有大批中國漁船循著烏魚洄游路線靠港捕魚,年獲量可高達30萬尾。豐厚的收益不僅讓漁民足以溫飽,也引起荷蘭人的注意,對漁民開徵漁業稅。 ▋虱目魚:養殖漁業與明鄭傳說 明鄭時期由於糧食不足,當時掌權者鼓勵來台軍人開墾屯田、發展魚塭,造就虱目魚成為台灣重要的養殖魚類,也催生出許多虱目魚與鄭成功的傳說故事。 ▋牡蠣:台灣的第一個海洋養殖物種 清朝時期有許多移民來台開墾,因此引進不同漁法,其中一項便是養殖牡蠣,而牡蠣也成為台灣第一個在海洋養殖的物種。 ▋鮪魚:台灣邁入漁業現代化 日治時期配合日本南向政策發展殖民式經濟,好處多半由日本拿去。在此時期,日本也將漁業制度、新技術以及動力漁船引入台灣,帶著台灣正式跨入現代化漁業。 ▋吳郭魚、遠洋三雄(鮪魚、魷魚、秋刀魚):養殖與遠洋漁業的發展 光復以後,在農復會的支持之下,人工繁殖的技術成功促成養殖漁業的發展,台灣不再單仰賴捕撈與進口。而戰後由於漁港、船隻毀棄、日本漁業技術人員離去、糧食不足等壓力之下,台灣政府與民間在農復會與中美基金的資助下自行造船,向日本船長、大副學習捕魚技術,重建鮪魚捕撈並逐漸超過日本。 ★本集重點:台灣漁業發展五大時期:荷治、明鄭、清領、日治、光復台灣人必須認識的五種魚貝類:烏魚、虱目魚、牡蠣、吳郭魚、遠洋三雄台灣漁業發展的三大挑戰與轉型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藍碳潛力股: 海藻養殖與二氧化碳移除【海洋古今二三事 沉船與時代印記 EP3】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Apr 20, 2025 48:30


    #海藻 在海洋碳循環中扮演關鍵角色。科學家發現,大型海藻死亡後沉降至深海,能將二氧化碳長期封存於海底,成為具潛力的自然碳匯。 為了探尋海藻的儲碳力,中研院與水試所、台大團隊現於台東成功外海,利用定置漁網技法,藻網養殖本土大型海藻。 不過海藻養殖可沒那麼容易,除了須仰賴水體流動與營養鹽供應,同時受季風與海洋暖化等因素影響。 #台達基金會 #氣候戰役在台灣 Podcast 本集邀請到 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研究員何東垣解密海藻與碳封存 ★本集重點: 1. 深海海藻如何實現碳封存? 2. 破解迷思:飼養海藻就一定能封存碳嗎? 3. 海藻飼養環境與氣候影響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台灣史前大航海時代:南島先民的越洋航程【海洋古今二三事 沉船與時代印記 EP2】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Apr 13, 2025 40:37


    潛進考古現場 揭開水下時空膠囊【海洋古今二三事 沉船與時代印記 EP1】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Apr 6, 2025 47:19


    ⛵台灣位居海上十字路口,商船往來頻繁,但為何少見海下文物與遺址? 文化部文資局現列冊的歷史沉船 共有六艘,包含西式大帆船、台灣與中國東南沿海間往返的運輸船、二戰時期軍艦等,拼湊出台灣的時代面貌。不過數百年來的人為活動、變動的海洋環境,讓缺少海下直接證據成為考古的一大挑戰。 #台達基金會 #氣候戰役在台灣 Podcast 本集邀請到 國立高雄科技大學造船及海洋工程系副教授洪文玲,用沉船故事穿梭台灣的各個年代。 ★本集重點:出水、不出水?淺談水下文化資產保存與調查從歷史沉船看見台灣與世界的接點救援與修復 無動力橫越太平洋的「自由中國號」 #水下文化資產 #OceanDacadeHeritage #沉船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生物多樣性信用額度」發展浪潮來襲 台灣企業如何搶得先行?【邁向巴西COP30 EP6】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Mar 2, 2025 47:52


    為彌補生物多樣性資金缺口,《#昆明-蒙特婁全球生物多樣性綱要》(#KMGBF)目標19鼓勵私營機構以多元創新的融資管道,支持生物多樣性守護行動,其中包含 #生物多樣性信用額度。 2023年,瑞典銀行購買首個於歐洲建立的生物多樣性額度。這項嶄新的金融市場工具正於全球迅速發展中,然而,其方法學卻與人們熟悉的碳信用額度有著極大的差別。 原因在於不同地區的生態系、物種大相逕庭,考量的因素更多了。A國瀕危的物種,不代表在B國也瀕危。也因為如此,有別於碳信用額度,生物多樣性信用額度(Biodiversity Credit)不僅複雜、缺乏一致的方法學,也更加強調在地性。 專家提醒,在方法學與指標的建立上,基線設定應以「在地>國家>區域>全球」優先排列。此外,也應將原住民族與在地社群(#IPLCs)納入參與,並將資金回饋給第一線的自然守護者。 #台達基金會 #氣候戰役在台灣 Podcast 本集邀請到台大實驗林管理處處長蔡明哲,深入解析生物多樣性的國際趨勢與發展,台灣企業又該如何迎戰取得先行? ★本集重點: 1. 生物多樣性信用額度機制與方法學介紹 2. 生物多樣性信用額度國際發展與現況趨勢 3. 台灣企業可以怎麼加入?有哪些需要留意的地方? #BiodiversityCredit 喜歡我們的節目,歡迎訂閱、評論或留言給我們鼓勵!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巴黎協定》簽署十周年 國際氣候行動歷程與展望 專訪行政院能源及減碳辦公室副執行長林子倫【邁向巴西COP30 EP5】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Feb 16, 2025 38:19


    按《巴黎協定》規定,全球各國應於今年2月繳交各國第三版「國家自主貢獻」(#NDC 3.0)目標,展現減碳承諾,以期將全球升溫控制在1.5度c。然而截止日當天,全球卻仍有近95%國家未提交。 2025年,《巴黎協定》即將邁入第十年,年底在巴西貝倫召開的第30屆聯合國氣候大會(#COP30)受到各方矚目。去年全球升溫首次突破1.5度c,人類在氣候行動的路上,究竟是向前還是大開倒車? #台達基金會 #氣候戰役在台灣 Podcast 本集邀請到 行政院能源及減碳辦公室副執行長林子倫剖析氣候大會長期演進及趨勢 ★本集重點:聯合國氣候大會發展歷程與演進國際氣候行動中台灣的角色與契機台灣氣候行動關鍵戰略與最新NDC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川普重返白宮 對全球減碳目標是衝擊還是轉機? 專訪台灣經濟研究院主任暨研究員劉哲良【邁向巴西COP30 EP4】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Feb 11, 2025 46:19


    去年COP29上,《巴黎協定》第六條全球碳交易機制於亞塞拜然決議通過,其中包含A6.2的雙邊市場機制及A6.4由聯合國主導的國際碳交易市場機制。 面對川普重返白宮、再次宣布退出《巴黎協定》,對全球減碳目標及非締約方的台灣是衝擊還是轉機?台灣可以如何透過A6.4從公司法人的角度參與國際碳交易,以達低碳轉型? #台達基金會 #氣候戰役在台灣 Podcast 本集邀請到台灣經濟研究院主任暨研究員劉哲良,深入解析面對不確定的國際局勢,台灣在國際碳權交易中的角色與策略又為何? ★本集重點:川普政策如何衝擊全球減碳目標?台灣參與國際碳權市場的策略面對不確定的國際局勢,台灣該如何應對?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從卡利基金談起,基因技術如何協助調適氣候危機 專訪中研院院士李文雄【邁向巴西COP30 EP3】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Feb 10, 2025 46:37


    去年COP16近200個國家通過成立卡利基金。這是全球第一個遺傳資源相關的基金,強調因使用基因遺傳序列獲利的企業,應回饋基因來源地的已開發中國家以及原住民族與在地社群。 遺傳基因不只與生物多樣性相關。隨著極端氣候加劇糧食危機,科學家藉由基因轉殖技術引入耐熱或抗旱基因,改良作物對極端氣候的適應性,以因應暖化問題。 #台達基金會 #氣候戰役在台灣 Podcast 特此邀請到中研院院士同時也是美國巴仁獎的得主李文雄分享,從遺傳與演化的角度出發探討氣候變遷對糧食生產的衝擊。 ★本集重點: 1. 基因遺傳與演化間的關係 2. 基因技術如何調適氣候變遷下的糧食危機? 3. 從C3、C4作物、蝦紅素再到降解塑膠,基因遺傳應用的方方面面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高成本困境?台灣綠氫的下一步 專訪鼎佳能源執行長閻明宇【邁向巴西COP30 EP2】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Feb 10, 2025 38:19


    全球邁向淨零發展,再生能源為重點項目。氫能具高能量密度、長時間儲存損耗少等優點。許多國家紛紛投入技術研發,台灣也目標在2050年達到氫能占整體發電9-12%。 然而台灣地狹人稠、自製綠氫需與企業爭綠電、氫氣儲存運輸不易且又因工業應用導致成本昂貴、不易降價。面對挑戰,專家建議透過可透過哈伯法將氫氣轉化成氨氣,直接作為原料燃燒或再裂解製氫,價格不僅低且更容易運送保存。 #台達基金會 #氣候戰役在台灣 Podcast 邀請到鼎佳能源執行長閻明宇分享,面對高額成本、技術研發等各項挑戰,台灣綠氫下一步該如何發展。 ★本集重點: 1. 台灣自產綠氫的成本與可能性 2. 氫能在公共運輸等各項應用 3. 氫能的市場接受度與創新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氣候變遷與生物多樣性雙重危機 全球渡冬嬌客生存告急 專訪:生物多樣性研究所副研究員 林大利【邁向巴西COP30 EP1】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Feb 10, 2025 42:00


    氣候危機衝擊生物多樣性,而生物多樣性流失可能加劇氣候危機。兩大環境議題的相互關係, #候鳥 就是一個最佳案例

    數位孿生結合AI 協助產業節能 專訪台達研究院研發副理 陳聖華【AI 如何融入永續科技EP8】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Sep 22, 2024 40:38


    黃仁勳6月來台演講時提到數位孿生技術,數位孿生可以為世界帶來哪些改變,是否也可以用來處理氣候變遷、節能減碳問題?

    數位孿生結合AI 協助產業節能 專訪台達研究院研發副理 陳聖華【AI 如何融入永續科技EP8】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Sep 22, 2024 40:38


    數位孿生結合AI 協助產業節能 專訪台達研究院研發副理 陳聖華【AI 如何融入永續科技EP8】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Sep 22, 2024 40:38


    數位孿生是AI技術最令人期待的應用項目之一,數位孿生可以為世界帶來哪些改變,是否也可以用來處理氣候變遷、節能減碳問題?#台達基金會 #氣候戰役在台灣 Podcast S3E8邀請到台達研究院陳聖華研發副理,分享數位孿生與AI如何幫助產業節能。★本集重點:1. 什麼是數位孿生(Digital Twin),跟AI的關係是什麼,應用在建築節能上有什麼好處?2. 數位孿生如何幫助資料中心、工廠物流與產線節能?3. 哪些種類的機台,比較需要運用數位孿生來協助調機? 本集Podcast收聽 : Apple podcast Youtube Spotify KKBOX

    AI需量預測 提升企業綠電使用率 專訪聯齊科技行銷長 伊永馨【AI 如何融入永續科技EP7】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Sep 15, 2024 42:02


    企業安裝太陽光電及儲能系統,可增加再生能源使用,減少電費,協助企業邁向RE 100目標。若利用AI協助精進太陽能發電預測以及負載預測,調整使用綠電及儲電的時機,可提升儲能調控的效益。這些科技目前進展到什麼程度?家戶用電也可以轉型升級嗎?

    AI需量預測 提升企業綠電使用率 專訪聯齊科技行銷長 伊永馨【AI 如何融入永續科技EP7】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Sep 15, 2024 42:02


    AI需量預測 提升企業綠電使用率 專訪聯齊科技行銷長 伊永馨【AI 如何融入永續科技EP7】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Sep 15, 2024 42:02


    企業安裝太陽光電及儲能系統,可增加再生能源使用,減少電費,協助企業邁向RE 100目標。若利用AI協助精進太陽能發電預測以及負載預測,調整使用綠電及儲電的時機,可提升儲能調控的效益。#台達基金會 #氣候戰役在台灣 Podcast S3E7邀請到在台日深耕能源物聯網的聯齊科技伊永馨行銷長,分享AI如何幫助企業使用綠電。★本集重點:1. 太陽能儲能系統導入AI之後可以提升電費效益17%,怎麼做到的?2. 日本智慧電表已普及,家庭儲能反而比工商儲能更早發展?3. 日本和台灣在電網上與能源管理上的差異? 本集Podcast收聽 : Apple podcast Youtube Spotify KKBOX 

    氣象署導入AI技術 預報資料精細度提升10倍 專訪中央氣象署署長 程家平【AI 如何融入永續科技EP6】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Sep 8, 2024 50:19


    氣象署2022年與輝達合作,進行AI天氣「降尺度」計畫,可以將25公里水平解析度的全球天氣預報模式資料,轉換並提升為2公里的高解析度訊號,甚至具有提升颱風中心附近最大風速,及海面颱風結構的預報能力。目前氣象預測上,AI資料科學法跟傳統物理科學法有什麼差異?第六代超級電腦,除了天氣預測,海象預測也做得到嗎?

    氣象署導入AI技術 預報資料精細度提升10倍 專訪中央氣象署署長 程家平【AI 如何融入永續科技EP6】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Sep 8, 2024 50:19


    氣象署導入AI技術 預報資料精細度提升10倍 專訪中央氣象署署長 程家平【AI 如何融入永續科技EP6】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Sep 8, 2024 50:19


    氣象署2022年與輝達合作,進行AI天氣「降尺度」計畫,可以將25公里水平解析度的全球天氣預報模式資料,轉換並提升為2公里的高解析度訊號,甚至具有提升颱風中心附近最大風速,及海面颱風結構的預報能力。#台達基金會 #氣候戰役在台灣 Podcast S3E6邀請到中央氣象署程家平署長,分享AI如何幫助人類更精準預測天氣。★本集重點:1. 氣象預測上,AI資料科學法跟傳統物理科學法有什麼差異?2. 氣象署啟用第六代超級電腦,是否能讓氣象應用更廣泛,如預測瘋狗浪、離岸流?3. 氣象署跟國家太空中心簽MOU,收集太空以及海洋天氣資料,這些資料如何能精進氣象觀測預報? 本集Podcast收聽 :

    海保署站上科技浪潮 請AI協助辨識珊瑚 專訪 海保署副署長 吳龍靜【AI 如何融入永續科技EP5】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Sep 1, 2024 35:02


    面對全球第四次珊瑚大白化,海保署為我國推動海洋保育重要機關,也應用AI智慧辨識海下狀況,未來還可以融入那些海洋業務中?

    海保署站上科技浪潮 請AI協助辨識珊瑚 專訪 海保署副署長 吳龍靜【AI 如何融入永續科技EP5】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Sep 1, 2024 35:02


    海保署站上科技浪潮 請AI協助辨識珊瑚 專訪 海保署副署長 吳龍靜【AI 如何融入永續科技EP5】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Sep 1, 2024 35:02


    面對全球第四次珊瑚大白化,海保署為我國推動海洋保育重要機關,也應用AI智慧辨識海下狀況,未來更將融入海洋業務中。#台達基金會 #氣候戰役在台灣 Podcast S3E5邀請到海委會海保署吳龍靜副署長,分享AI於海洋保育、汙染治理之應用,例如珊瑚礁、魚類辨識等。★本集重點:1. 海委會針對珊瑚發展一套AI,辨識珊瑚並計算台灣珊瑚覆蓋率變化?2. 台灣所謂天然較不會白化的「珊瑚方舟」海域有哪些?3. 除了珊瑚,AI還有用在哪些海洋相關領域?本集Podcast收聽  : Apple podcast Youtube Spotify KKBOX

    AI科技助力工廠節能 專訪 康普艾節能科技總經理 邱文禮【AI 如何融入永續科技4】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Aug 25, 2024 41:17


    AI如何助攻節能智慧監控系統,推進廠房的公用系統節能?企業可能會遇到甚麼樣的困難、挑戰,以及可以如何準備?

    AI科技助力工廠節能 專訪 康普艾節能科技總經理 邱文禮【AI 如何融入永續科技4】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Aug 25, 2024 41:17


    AI科技助力工廠節能 專訪 康普艾節能科技總經理 邱文禮【AI 如何融入永續科技4】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Aug 25, 2024 41:17


    AI如何助攻節能智慧監控系統,推進廠房的公用系統節能?企業可能會遇到甚麼樣的困難、挑戰,以及可以如何準備?#台達基金會 #氣候戰役在台灣 Podcast S3E4邀請到康普艾節能科技邱文禮總經理,分享AI在工廠節能的應用,以及AI節能潛力有多大。★本集重點:1. AI如何幫忙空壓及空調系統節能?2. 建置AI節能成本很高嗎?是自己訓練還是套裝軟體?3. 是否有應用AI節能的案例?AI是否也能做需量管理? 本集Podcast收聽  : Apple podcast Youtube Spotify KKBOX

    AI浪潮下的液冷散熱 專訪 台灣熱管理協會理事長& Intel水冷團隊技術總監龔育諄【AI 如何融入永續科技 EP3】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Aug 18, 2024 43:08


    AI迅速進展下的散熱挑戰有哪些?液冷解方以及散熱產業的發展趨勢。 - 如何衡量散熱成效?國際上有哪些參考指標? - 什麼是液冷散熱?不同的液冷散熱間又有哪些差別? - 液冷散熱要能普及,有哪些挑戰得先處理?

    AI浪潮下的液冷散熱 專訪 台灣熱管理協會理事長& Intel水冷團隊技術總監龔育諄【AI 如何融入永續科技 EP3】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Aug 18, 2024 43:08


    AI浪潮下的液冷散熱 專訪 台灣熱管理協會理事長& Intel水冷團隊技術總監龔育諄【AI 如何融入永續科技 EP3】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Aug 18, 2024 43:08


    當運算中心處理的資料量越大、處理的速度越快,熱能也隨之增加,而過往使用的氣冷散熱本身有其極限,當堆積的熱排不掉,晶片效能也會越來越差。為解決散熱問題,#液冷散熱 已成為當前晶片發展的重要議題。#台達基金會 #氣候戰役在台灣 Podcast S3E3 邀請到台灣熱管理協會理事長 & Intel水冷團隊技術總監龔育諄分享,AI下的散熱挑戰有哪些液冷解方以及散熱產業的發展趨勢。★本集重點:1. 如何衡量散熱成效?國際上有哪些參考指標?2. 什麼是液冷散熱?不同的液冷散熱間又有哪些差別?3. 液冷散熱要能普及,有哪些挑戰得先處理? 本集Podcast收聽  : Apple podcast Youtube Spotify KKBOX 

    SILIC 生物音智慧辨識——聽見自然的吉凶 專訪 生物多樣性研究所副研究員 吳世鴻 【AI 如何融入永續科技 EP2】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Aug 11, 2024 38:28


    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副研究員吳世鴻長達三年的努力之下,台灣首個AI辨識生物音系統SILIC就此誕生! - 如何選定優先識別的物種? - 如何訓練AI辨識擁有多種類型聲音的物種? - 聲音與影像辨識的差別在哪裡?

    silic
    SILIC 生物音智慧辨識——聽見自然的吉凶 專訪 生物多樣性研究所副研究員 吳世鴻 【AI 如何融入永續科技 EP2】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Aug 11, 2024 38:28


    silic
    SILIC 生物音智慧辨識——聽見自然的吉凶 專訪 生物多樣性研究所副研究員 吳世鴻 【AI 如何融入永續科技 EP2】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Aug 11, 2024 38:28


    在過去,鳥聲辨識往往仰賴資深鳥友人力辨別,過程中除了需要克服聲景中的其他雜音外,還需處理龐大的錄音資料。2022年,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副研究員吳世鴻長達三年的努力之下,台灣首個AI辨識生物音系統SILIC就此誕生!取名自泰雅族等原民的「鳥占」文化——利用「希利克」(SILIQ,也就是繡眼畫眉)的叫聲和行為來判斷行事吉凶,#SILIC生物音智慧辨視與標記系統 只需要100筆資料即可訓練辨識出一種聲音,目前可辨別物種高達257種。#台達基金會 #氣候戰役在台灣 Podcast S3E2 邀請到生物多樣性研究所副研究員吳世鴻分享,生態學家如何借助AI辨識生物音,進而了解人類對生態的影響。★本集重點:1. 如何選定優先識別的物種?2. 如何訓練AI辨識擁有多種類型聲音的物種?3. 聲音與影像辨識的差別在哪裡?本集Podcast收聽  : Apple podcast Youtube Spotify KKBOX  

    AI智能細分選 資源回收效率再提升 專訪 新北市環保局專門委員郭淑萍 & 大豐環保科技專案經理 劉致辰【AI 趨勢與應用EP1】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Aug 4, 2024 36:03


    去年3月新北市資源循環教育基地 正式啟用,是新北市首座採用AI自動辨識分選資收物的回收站,分選速度提升5倍以上且分類正確率高達97%。 → 如何訓練AI智能手臂分選垃圾? → AI智能手臂與自動化設備的差異為何? → 有了AI智能分撿手臂,是不是就不需要分類了?

    AI智能細分選 資源回收效率再提升 專訪 新北市環保局專門委員郭淑萍 & 大豐環保科技專案經理 劉致辰【AI 如何融入永續科技 EP1】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Aug 4, 2024 36:03


    資源回收物要能再利用,首先得做好分類。不過各縣市與家戶的分類細緻度不一,且循線清潔隊的作業時間與空間有限。雖然大部分的回收商有機器設備可協助後端分類,但仍須仰賴人力揀選。去年3月 #新北市資源循環教育基地 正式啟用,是新北市首座採用AI自動辨識分選資收物的回收站,分選速度提升5倍以上且分類正確率高達97%。#台達基金會 #氣候戰役在台灣 Podcast S3E1 邀請到新北市環保局專門委員郭淑萍與大豐環保科技專案經理劉致辰分享,如何訓練AI辨識多種回收物?有了AI智能手臂的我們,是不是就不需要分類?★ 本集重點:.如何訓練AI智能手臂分選垃圾?.AI智能手臂與自動化設備的差異為何?.有了AI智能分撿手臂,是不是就不需要分類了? 本集Podcast收聽  : Apple podcast Youtube Spotify KKBOX

    AI智能細分選 資源回收效率再提升 專訪 新北市環保局專門委員郭淑萍 & 大豐環保科技專案經理 劉致辰【AI 如何融入永續科技 EP1】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Aug 4, 2024 36:03


    人工智慧新應用——打破傳統測站限制 找出空污源與濃度 專訪成功大學測量及空間資訊系教授 吳治達【建築與人居環境EP8】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Jul 4, 2024 39:16


    1. GeoAI是甚麼?與傳統的空氣品質監測有何不同? 2. PM2.5之外,氣態污染源如NOx、SOx以及移動污染源如何被監測? 3. 都市綠地覆蓋率與自殺率也有關係?

    人工智慧新應用——打破傳統測站限制 找出空污源與濃度 專訪成功大學測量及空間資訊系教授 吳治達【建築與人居環境EP8】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Jul 4, 2024 39:16


    傳統的空氣品質監測系統因仰賴精準的測站資料,導致資料應用受限於測站數量與擺放地點。現在有了地理人工智慧(GeoAI),了解與應用大範圍的空污資訊不再是問題。#台達基金會 #氣候戰役在台灣 Podcast EP8 邀請到成功大學測量及空間資訊系教授吳治達,分享地理人工智慧如何突破傳統限制,讓氣象人員、公衛專家或能夠在無測站的情況下,了解空污濃度以及空污如何流動。★ 本集重點:1. GeoAI是甚麼?與傳統的空氣品質監測有何不同?2. PM2.5之外,氣態污染源如NOx、SOx以及移動污染源如何被監測?3. 都市綠地覆蓋率與自殺率也有關係?本集Podcast收聽  : Apple podcast Youtube Spotify KKBOX 

    人工智慧新應用——打破傳統測站限制 找出空污源與濃度 專訪成功大學測量及空間資訊系教授 吳治達【建築與人居環境EP8】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Jul 4, 2024 39:16


    為都市降溫 從都市規劃開始 成功大學建築系特聘教授 規劃與設計學院副院長 林子平【建築與人居環境EP7】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Jun 20, 2024 41:42


    都市熱島正在跨城市串接,台北和桃園的熱區正在互相影響增溫,公機關和人民可以如何改變?

    為都市降溫 從都市規劃開始 成功大學建築系特聘教授 規劃與設計學院副院長 林子平【建築與人居環境EP7】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Jun 20, 2024 41:42


    台北氣溫雖為六都之首,卻不是增溫最快的地方。近來學者發現,隨著熱島效應加劇與開發建物愈加密集,桃園已成為當前增溫最快的都市。除此之外,台北與桃園交界處的高溫潛熱區甚至可能因擴張連接,跨縣市形成更大的熱區。#台達基金會 #氣候戰役在台灣 Podcast EP7 在炎炎夏日到來之際,邀請到成功大學建築系特聘教授、規劃與設計學院副院長林子平,暢談人體熱舒適度、熱島效應的跨域影響,以及有哪些方法可用來應對日益加劇的都市熱島效應。★ 本集重點:1. 面對高溫區擴張跨域連結,我們有哪些因應對策?2. 哪些因素影響著熱舒適度?而這些因素又是如何影響著人體?3. 室外溫度如何牽動影響室內能源利用?本集Podcast收聽  : Apple podcast Youtube Spotify KKBOX 

    為都市降溫 從都市規劃開始 成功大學建築系特聘教授 規劃與設計學院副院長 林子平【建築與人居環境EP7】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Jun 20, 2024 41:42


    智慧串接氣象資料 助攻建築部門節能再推進 專訪國際氣候發展智庫執行長 趙恭岳【建築與人居環境EP6】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Jun 13, 2024 41:48


    工廠節能前應先盤點哪些關鍵因素?如何串接氣象資料去調控空調系統?

    智慧串接氣象資料 助攻建築部門節能再推進 專訪國際氣候發展智庫執行長 趙恭岳【建築與人居環境EP6】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Jun 13, 2024 41:48


    2023年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 28)上,時任主辦國阿拉伯聯合大公國與聯合國環境署(UNEP)共同發起《全球冷卻行動承諾》(Global Cooling Pledge),訴求在2050年前全球至少減少六成的冷氣空調碳排,台灣也跟進該承諾。現行的方法之外,工廠與住商部門如何加大節能力道?#台達基金會 #氣候戰役在台灣 Podcast EP6 特此邀請到國際氣候發展智庫執行長趙恭岳分享台達中壢五廠GreenBIM系統導入經驗,說明當環境條件決定能耗、造就建築樣態,回過頭來我們如何善用氣象資料,智慧調控能源利用,在推進節能成效之際,維持工廠與住商建築持續運作。★本集重點:1. 工廠節能前應先盤點哪些關鍵因素?這些因素如何互相搭配,最佳化節能成效?2. 串接氣象資料調控空調系統時,氣象預報的精準度是否會影響節能成效?3. 住商部門要節能可以怎麼做?有哪些評估系統可以協助診斷? 本集Podcast收聽  : Apple podcast Youtube Spotify KKBOX══新綠金時代 (☞゚ヮ゚)☞ 永續金融專題══ 當全球邁向淨零排放.綠色金融就是關鍵IC之音推出永續金融專題,邀請金融與產業的專家學者,為您提供全方位的解答想聽更多【新綠金時代-永續金融專題】請點選:https://www.digitimes.com.tw/seminar/SustainableFinanceAge

    智慧串接氣象資料 助攻建築部門節能再推進 專訪國際氣候發展智庫執行長 趙恭岳【建築與人居環境EP6】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Jun 13, 2024 41:48


    台灣最大買家 公共工程會帶頭減碳 專訪 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前副主委 葉哲良【建築與人居環境EP5】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Jun 6, 2024 40:35


    公共工程會可說是台灣建築業最大的買家,他們可以發揮什麼樣的影響力?

    台灣最大買家 公共工程會帶頭減碳 專訪 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前副主委 葉哲良【建築與人居環境EP5】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Jun 6, 2024 40:35


    台灣政府採購金額一年高達2.2兆台幣,其中公共工程占了8000多億,工程會可說是台灣最大的買家。不管減碳是買家還是賣家的責任,工程會決定以買家的影響力,帶領政府及民間紀錄碳排,邁向淨零。 #台達基金會 #氣候戰役在台灣 podcast今年第2季節目,談談建築與人居環境如何邁向永續。本集特別邀請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前副主委葉哲良,分享工程會如何努力降低鋼筋水泥碳排放。 ★本集重點: 2050淨零路徑沒有包含工程會,為什麼工程會要主動做減碳? 公共工程蘊含碳占比超過一成,要如何降低鋼筋水泥的蘊含碳? 工程會成立政府採購碳排資料庫,鼓勵廠商主動登錄碳排,跟環境部的資料庫差異在哪? 本集Podcast收聽  : Apple podcast Youtube Spotify KKBOX══新綠金時代 (☞゚ヮ゚)☞ 永續金融專題══ 當全球邁向淨零排放.綠色金融就是關鍵IC之音推出永續金融專題,邀請金融與產業的專家學者,為您提供全方位的解答想聽更多【新綠金時代-永續金融專題】請點選:https://www.digitimes.com.tw/seminar/SustainableFinanceAge

    台灣最大買家 公共工程會帶頭減碳 專訪 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前副主委 葉哲良【建築與人居環境EP5】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Jun 6, 2024 40:35


    氣候調適納正義:別在都市裡遺落了誰 專訪 台灣大學國際學院防災減害與韌性學程副教授 石婉瑜【建築與人居環境EP4】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May 30, 2024 40:29


    都市環境危害可以經過都市計畫去做調適,也需要加入氣候變遷的考量,但是當地住民的溝通更不能忽略

    氣候調適納正義:別在都市裡遺落了誰 專訪 台灣大學國際學院防災減害與韌性學程副教授 石婉瑜【建築與人居環境EP4】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May 30, 2024 40:29


    歷時一年半,台灣首份國家氣候變遷科學報告於本月8日出爐!以2023年甫通過的〈氣候變遷因應法〉為基礎,《國家氣候變遷科學報告2024:現象、衝擊與調適》探討台灣當前的氣候變遷科學、衝擊與調適,並回應IPCC氣候變遷第六次評估報告(AR6),強調應避免「不當調適」。#台達基金會 #氣候戰役在台灣Podcast EP4特此邀請到台灣大學國際學院防災減害與韌性學程副教授石婉瑜,暢談都市中的綠基盤、以自然為本的解決方案,並探討增加都市韌性的同時,如何避免不當調適的發生。★ 本集重點: 何謂綠基盤(Green Infrastructure)?綠色基盤面對什麼挑戰?  「以自然為本的解決方案」(NbS)不只自然,還需納經濟、社會才能落實真永續。  調適作為也可能帶來負面影響?什麼是不當調適,它對人類生活又可能造成什麼影響?參考資料連結:《國家氣候變遷科學報告2024:現象、衝擊與調適》 本集Podcast收聽  : Apple podcast Youtube Spotify KKBOX ══新綠金時代 (☞゚ヮ゚)☞ 永續金融專題══ 當全球邁向淨零排放.綠色金融就是關鍵IC之音推出永續金融專題,邀請金融與產業的專家學者,為您提供全方位的解答想聽更多【新綠金時代-永續金融專題】請點選:https://www.digitimes.com.tw/seminar/SustainableFinanceAge

    氣候調適納正義:別在都市裡遺落了誰 專訪 台灣大學國際學院防災減害與韌性學程副教授 石婉瑜【建築與人居環境EP4】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May 30, 2024 40:29


    Claim IC之音|氣候戰役在台灣

    In order to claim this podcast we'll send an email to with a verification link. Simply click the link and you will be able to edit tags, request a refresh, and other features to take control of your podcast page!

    Claim Canc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