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米之音Rice Radio

Follow 米米之音Rice Radio
Share on
Copy link to clipboard

「米米之音」農村廣播創辦人大米,是廣播媒體工作者。 2015年搬到宜蘭埋鍋造飯,開始自製農村網路廣播《米米之音》。如「故事車環島」、「我愛深溝」、「青農市集On Air」、「深溝講古_耆老訪談」、「農民食堂開飯了」等系列,受訪者年齡從4歲到96歲,錄音地點從山間到海邊,故事從餐桌滋味到人生百味,故事主角從嚴肅專業到古怪另類,擅長挖掘受訪者的真實心聲,透過專業設備錄音後製,典藏所有珍貴的生命記憶並加以分享傳遞。 訂閱收聽:

林大米


    • Jun 29, 2024 LATEST EPISODE
    • infrequent NEW EPISODES
    • 45m AVG DURATION
    • 280 EPISODES


    Search for episodes from 米米之音Rice Radio with a specific topic:

    Latest episodes from 米米之音Rice Radio

    《阿媽的果子園》用台語讀繪本系列(一 )feat.小間書菜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Jun 29, 2024 25:21


    這系列是大米和宜蘭深溝村的小間書菜闆娘彭顯惠合作,我們挑了4本很有意思的台文繪本,邀請"少年囝仔"陪顯惠阿姨一起用台語讀繪本故事。 第一個故事是《阿媽的果子園》透過繪本作家海狗房東這本作品,可以認識很多水果的名稱、很實用的口感形容詞還有故事裡可愛的阿媽和孫子逗趣的對話。 /聽重點/ ★ 為什麼不講「果園」而是「果子園」? ★ 12歲的她台語聽力很厲害,原來和學本地歌仔有關係 ★ 來~一起朗讀,聽一次就會 ★ 顯惠學台語的背後動機 /最強客串/ "鴨咪的阿媽"的果子園 ①阿媽果園裡曾出現的水果好多種啊 ②阿媽最懷念的水果滋味 ③俗諺解說:「食果子拜樹頭,食米飯拜田頭」 /片尾加贈/ 小間書菜的台語怎麼說?(顯惠版) *感謝星月書房/玉山社 授權 主辦|小間書菜 協辦|米米之音 指導單位|文化部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我們都愛他的筊白筍】水田實錄+『徵友』_深溝許哲賓被米米之音出賣全記錄_歲末紅娘篇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Dec 5, 2023 61:48


    採訪哲賓的動機不是為了幫他"徵友",只是米米之音一家三口埋伏在他的筊白筍田區2年,不只搶得湧泉田邊現採的消費權,還發現哲賓是個好可愛的人,單身很久的他,今年因為家人一場大病而激勵自己要"活在當下",所以聊著聊著,大米媒婆上身就幫他徵起友來了,但大米沒有為他拍美美的徵友沙龍照,他說真實比較重要。 本集重點還有關於他種田十年來的收獲與失落。另外大家可能好奇像哲賓這樣全職務農的年收入多少?多媒體學科畢業的他,不去遊戲界而到水田界發展,年收入不是秘密,聽他算給你聽! 節目段落索引: open 本來是個害羞的人,但在深溝種田很難低調 11:20 採收筊白筍最累但也最享受的原因 20:23 與埔里筊白筍相較在耕作上的差異 36:00 友善耕作十年不以自創品牌行銷背後原因 42:45 徵友!!! 種田應該也能好好談戀愛~哲賓說的 49:00 鄰居阿姨探班大爆料 57:57 「田邊浪漫宣言」 59:00 水田特派雪青走進筊白筍田實錄 *去米米之音FB看照片

    【海村系列 03_大坑_臨海繞河的漁村】_海洋生態博物館_蘭博_20231021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Oct 21, 2023 78:37


    訪談錄音當天遇到中度颱風海葵來襲,但還是跟來賓們風雨無阻地約在宜蘭頭城鎮大坑里的一家可以看海景的咖啡館,因為這裡剛好就是我們海村系列節目第三集的主角大坑罟,大坑里的中心位置,也是受訪者之一康綺開的工作室兼咖啡館,所以一邊聽節目會不時的感受到颱風環伺混著海風海浪拍打著玻璃窗的聲音,這也算是親身體驗海村人的日常吧。 本集有三位來賓,其中文史工作者就有二位,風格截然不同,故事情節各自精彩,林正芳老師和吳康綺,一個資深,一個新生代,而第三位是大坑里大家長,前里長楊德治,要認識這個歷史悠久的海村當然得聽聽這位一輩子以海為生的耆老的角度囉! ✦ 訪談段落索引: 00:00 舊地名「大坑罟」的由來 02:20 82歲楊德治老船長 aka 里長伯青春永駐的秘訣 19:25 消失的沙灘對現在的大坑造成地景大翻轉 20:30 林正芳老師從「石港春帆」古詩破解烏石港的前世今生 47:25 搖滾系文史工作者_吳康綺 用令人跌破眼鏡的方式轉譯家鄉的文史及守護自然生態 ✦ 本集使用音樂_吳康綺作詞作曲編曲: 媽祖廟埕耶銃聲-228宜蘭頭城事件 ✦ 配樂_鍾玉鳳琵琶創作專輯【擺 Pendulum】曲目:《簡單擺》、《直到》 ◉ 本集製播合作夥伴◉ 蘭陽博物館 海波浪 seabelongings #海洋生態博物館

    【宜蘭大河流域SDGs永續生活系列03】以宜蘭傳藝為基石|羅欣怡 全聯善美的文化藝術基金會 執行長&黃怡芬 文教處總監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Oct 3, 2023 40:43


    ✦ 本集最實用✦ 聽宜蘭傳藝如何跨業集結大河幫,讓SDGs永續旅行成為宜蘭的Life Style! 本集來賓: 羅欣怡|全聯善美的文化藝術基金會 執行長 黃怡芬|全聯善美的文化藝術基金會 文教處總監 ✦ 為什麼要從「宜蘭大河流域」的概念出發? ✦ 如何匯聚宜蘭在地周邊流域生態系夥伴,共同發掘蘭陽流域的生活五感體驗? ✦ 不管食衣住行育樂都可以選擇永續的生活形式! /本系列節目合作夥伴 宜蘭傳藝園區 全聯善美的文化藝術基金會 海波浪 seabelongings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大河生活 善美永續◉ 宜蘭大河流域SDGs永續生活展 展覽地點|宜蘭傳藝園區 臨水6號 ✦大河流域生態系夥伴產品連結 藝趣GO官網 貳房苑LivinGree

    【宜蘭大河流域SDGs永續生活系列02】傳統民居的生態系統|蔡明志 佛光大學文化資產與創意學系系主任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Sep 30, 2023 38:06


    ● 本集來賓:蔡明志教授|佛光大學文化資產與創意學系系主任 研究專長:文化資產、博物館學、文化創意產業、文化觀光、宜蘭地方文化、世界遺產 從小就很欣賞那種有竹圍的老房子,移居宜蘭小山村也慶幸附近有竹圍相伴,但一直當風景看顯然太膚淺,聽了蔡明志老師一席話才知道,我的老天鵝啊,傳統民居的形式與生活模式是個完整的生態系呀!永續生活實踐不假他求,保留住傳統工藝就是好解方啦! ● 傳統工藝的巧思: 對環境負擔較小的傳統工法,所謂的「傳統」是先民與自然環境長時間相互影響,所形成具有歷史、美學的一種體現。 ● 以黃舉人宅為例: 卵石的運用、傳統建物如何回收再利用 /本系列節目合作夥伴 宜蘭傳藝園區 全聯善美的文化藝術基金會 海波浪 seabelongings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河生活 善美永續◉ 宜蘭大河流域SDGs永續生活展 展覽地點|宜蘭傳藝園區 臨水6號

    【宜蘭大河流域SDGs永續生活系列01】那些古建築教會我們的事|葉永韶 燦景古建築研究工作室主持人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Sep 22, 2023 38:31


    《宜蘭大河流域SDGs永續生活系列》將以三集節目呈現,是米米之音以往比較少探討的面向,透過講述宜蘭在地傳統生活,讓大家更了解土地,進一步實踐自己的永續生活。

    【海村系列 02_大溪_海里川森的漁村】_海洋生態博物館_蘭博_20230812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Aug 12, 2023 88:25


    你通常是用什麼方式認識一個漁村/海村呢? 宜蘭縣頭城鎮北邊的「大溪里」因位於大溪川的溪尾出海口而得名, 這個海村最獨特之處不僅依山傍海,還有重視保育的大溪川和實踐多元教育的社群。 這次我們從海邊出發,踩著蜜月灣的浪花、走進被山與海環抱的大溪國小、潛進大溪川溪裡看見生物多樣性,還要走古道上山林中探索一番。。。 訪談段落索引: 00:00 蜜月灣衝浪課巧遇現代版孟母三遷 08:44 靠山玩山靠海玩海_大溪國小 方俊欽校長 29:30 山林探險家_小草囝仔 李其軒(GG) 52:00 認識大溪川_生物多樣性專家 方韻如(人禾環境倫理發展基金會資深經理) /這個學校每個窗戶看出去不是山就是海/~大溪國小家長黃惠偵 /(關於河溪整治) 我們值得更好的工法,河流值得我們用更好的方式對待/~方韻如 韻如推薦延伸閱讀: ​島讀河溪從不同的空間尺度、水上水下的視角,遇見溪流。 從河說起延續人禾基金會一直以來對水資源議題的關注,透過書寫與繪圖紀錄,從各種面向邀您了解溪流。 本集製播合作夥伴: 蘭陽博物館 海波浪 seabelongings #海洋生態博物館 #蘭博帶路(tshuā-lōo)

    【特輯_大學生楊詠淇的援農初體驗】_把聽眾變主角的突襲式採訪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Jul 14, 2023 48:25


    米米之音開播9年,第一次訪問米粉(米米之音的粉絲)_大學生楊詠淇的援農初體驗, 很少很少發生這種情況,節目沒有行前企畫、沒有任何溝通就開錄了。 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事? 她為何而來?有沒有受傷(據說已經在田邊昏倒一次)?又嚐到了什麼人生滋味?真相禁不禁得起公開? 就在她援農的最後一日,我們相約石頭厝聊聊天,幾乎全程公開,而且米粉詠淇不是省油的燈,中途竟然拿出 #小本本 筆記本詳列要對大米的提問,唉,這真的一場"很公平"的互訪啊。 最後還有個意外 一不小心我們決定開辦史無前例的 #米米之音聽友會 如果聽完這集節目的您也跟詠淇一樣”好奇什麼樣的人會聽米米之音”? 想一起聚眾交流米經驗! 非常歡迎在本集節目留言或私訊報名, 我們將匯集名單後一起和大家挑個良辰吉日見一面啦! 片尾配樂 臺灣琵琶演奏家、作曲家|鍾玉鳳 我們到我們 Woman to Woman_《擺》專輯2018

    【海村系列 01_梗枋】_海洋生態博物館_蘭博_20230603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Jun 3, 2023 73:37


    米米之音這麼多年來採訪過許多農村的故事,已經翻轉了不少農村給人們的刻版印象,不過相對漁村或說海村,接觸的機會相對少,恐怕連我自己也仍留著些許刻版印象,常常是點一碗用料澎派的海鮮米粉湯,吃飽摸摸肚皮就算到此一遊了? * 稍等一下,海村,不是咱想的這麼簡單!* 海村系列第一集以宜蘭頭城鎮更新里,也就是以鮮美漁獲知名的梗枋漁港為例,由三位來賓用她們各自擅長的領域帶我們深度探訪梗枋漁村。 林淑貞 | 梗枋「漁村廚房」創辦人 aka 一支釣船長娘 (她開的不是海鮮餐廳,而是以推廣漁村文化及友善漁業為使命的食魚教育場域。) 江昀蒨 | 「海邊的接力賽」淨灘運動創辦人 aka 溯溪教練 aka 幼兒園教師 (愛海的瘋媽媽,魅力無限,吸引全台各地海友們投入宜蘭常態淨灘) 林欣億 | 新「梗枋漁港卸魚場」建築師 (蓋一棟親海、親山又親人的卸魚場,拉近海島子民與漁業的距離) 合作夥伴: 海波浪 seabelongings 蘭陽博物館

    【四口田農場】阿忠|胸口被挖一刀的種菜歲月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Apr 19, 2023 57:43


    /背著囝仔去採訪/ 一年前鴨咪才2個月大時,就跟著阿母和媽咪一起到陽明山(草山)出勤外訪,所以這集也算是歷史性的一刻,是第一次米家全出動,相信未來還會有無數次一起踏進田園,聆聽土地的故事的機會。 #四口田農場 創立大約3年,農場地點位於 #十八份拐圳步道 入口處,但主理人洪志忠(阿忠)已經在陽明山上從事有機耕種17年。 在國家公園裡種有機蔬菜聽起來不錯啊~是浪漫喜劇片嗎? 園區近9分地原本遍佈荒煙蔓草,甚至夾藏17間破敗的小木屋於其中!(是恐怖片吧) 面對如此嚴峻挑戰,阿忠和夥伴以人力拼搏,開墾拓荒,至今成為那麼多穀東大手牽小手樂不思蜀的快樂田園。(畫風轉為勵志片) 2022年4月春雨前後,大米和阿忠站在梯田式的園內一條特別寛厚紮實的土田梗上暢談,眼前一片開闊景象可遠望山下繁華的台北盆地,彷彿遠離人間紛擾,但聽阿忠描述著人生各階段的創業歷程如此真實殘酷,以為走到絶處,竟還能更慘,或又突然冒出希望… 至於為什麼本集標題說「阿忠胸口被挖一刀」是怎麼一回事? 大米就不多劇透了,歡迎分享節目連結,更歡迎用行動支持** #四口田**。 四口田FB:https://www.facebook.com/foursquarefarm

    阿寶豁出去了—開辦【國土計劃讀書會】以農為主體的鄉村思維 20221206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Dec 6, 2022 60:02


    open 阿寶這次為什麼豁出去了? 07:00 為何發起國土計劃讀書會? 15:00 我們與「國土計劃」的距離不該遙遠 11:40 參與讀書會的意義與目的? 15:00 不該缺席的原因:現在是最重要的階段—公民參與土地分區使用劃設 18:70 如何面對不同立場、利益的角力? 19:10 大米被阿寶反問「為什麼來宜蘭」 21:33「國土計劃」如何呼應宜蘭新一代住民的需求? 24:10 解方-「容積轉移」 30:50 跟阿寶巡田水-眼見為憑舉例說明 35:25 有過什麼「容積轉移」的成功案例? 37:00 錯過的「鄉村整體規劃」由國土計劃亡羊補牢 40:30 從小山村內城看見農村的美好願景 46:02 內城為什麼被保留住尚未被農地重劃? 50:00 請大家加入國土計劃讀書會其預期效益? 52:10 呼應聯合國「生態農業」倡議

    20221027 農村動物跨時空偵查報告_牛雞魚蝦版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Oct 27, 2022 72:06


    在農村走跳,懂得跟阿公阿嬤搭訕很重要! 本節目致力幫大家找話題,絕對讓您與耆老怎麼搭都好搭。 去年用豆Z (豆腐乳),今年用動物,還特別成立二支動物偵查隊,促成孩子與耆老對話做故事交流,並教孩子製作Podcast的方法,自己的家鄉故事自己記錄。 專訪耆老:賴麗卿阿嬤、賴仁發阿公 小小特派員:林子淳13歲、張育瑄8歲、張沛青13歲 殺雞超渡詞阿嬤教你唸 水牛俗諺說的都是人生啊~阿公智慧語錄全都錄 在跨世代、跨時空農村動物故事間,也不能漏掉中間世代,他/她們和農村動物的關係超乎你的想像! 專訪 陳慧鈞|樹屋農莊、日禾3號農場 簡楊同|台灣碗盤博物館 極限運動雞舍版 龍蝦盤,鯉魚盤都是台灣古老農村生活的美好嚮往 (特別收錄跨世代對談雞同鴨講NG片段)

    20221016 海洋生態博物館【三部曲_港口里】有著牽罟老靈魂的衝浪村《庄跤囡仔的Radio》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Oct 14, 2022 80:57


    三位不同世代、不同專長與追求的人物生命故事交錯下 拼出這個靠山望海的農漁村的樣貌: 「打扮時髦,不怕苦不怕難的個性,內在住著老靈魂的衝浪村」 #衝浪 #牽罟 #有機書店 = 「港口里」 透過本節目認識三位住民之後 或許關鍵字可以換成 #吳家榆 | 港口小孩/極酷衝浪闆娘 #李世田 | 社區總幹事/牽罟故事達人,只是頭髮白不是耆老 #葉禪鳳 | 移居者/創辦港口有機書店 歷經只准衝浪不准牽罟的「乞丐趕廟公」事件 如今得以傳承百年捕漁文化「牽罟」且與衝浪街互助共享社區資源 這裡有跟著闆娘小榆撿海廢的衝浪客 這裡有站在衝浪板上唱七字調的牽罟耆老 這裡有幫村民開畫展的有機書店 節目最後禪鳳貢獻一條散步路線供大家參考 下次別忘了拿一份 #走讀地圖 走出你個人風格的漁村小旅行 後記 #海洋生態博物館 三部曲已全數上架 此系列是米米之音開播7年來第一次與跨領域夥伴合作製播節目, 特別感謝 #蘭陽博物館 與 #海波浪 提供豐富的訪談資訊及協助錄音, 才得以在疫情期間還能上山下海呈現各領域達人的精彩生活與智慧分享。

    破解<深溝釣魚大賽>裡裡外外 (下集)_20220918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Sep 18, 2022 71:48


    承上集, 本集受訪者依出場序: 選手_楊荃翔|最大尾「線鱧王」得主:「我就是為了成為最大尾而報名參賽的!」 主辦_林芳儀|深溝釣魚大賽怎麼開始的? 選手_李志強|季軍得主「選手最大的競爭對手不是人⋯」 海龍王_周銘泰|「台灣淡水及河口魚蝦圖鑑」作者 選手_乙又丹|蟬連3屆的冠軍得主,從來不會釣魚的農夫為什麼老是拿冠軍? 延伸閱讀: 與深溝釣魚大賽有關 深溝釣魚大賽暨水域生物年度盤點 https://www.facebook.com/citizensciencefish/ 田文社 https://www.facebook.com/tian.bun.sia 彭顯惠 方格子 https://vocus.cc/article/6304aee9fd897800019bf325 胡冠中 深溝釣魚大賽 https://www.newsmarket.com.tw/mag/11753

    破解<深溝釣魚大賽>裡裡外外 (上集)_20220911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Sep 11, 2022 74:48


    米米之音2022年度大作《深溝釣魚大賽破解版》 超過十組訪談內容,再創單集受訪人數紀錄 明年想參賽的選手們,嚴肅建議您聽完上下集 #考古題 #釣魚大賽 #員山動物園 本集受訪者依出場序: 陳毅翰|主辦人 選手_4歲小弟弟|羅東 選手_雙寶媽|宜蘭 林芳儀|主辦人 選手_陳怡翔|復興國中老師 選手_鍾惠名&林湧倫|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 選手_胡冠中(亞軍)|水生物文學家&東華大學應屆畢業代表 延伸閱讀: 與深溝釣魚大賽有關 深溝釣魚大賽暨水域生物年度盤點 https://www.facebook.com/citizensciencefish/ 田文社 https://www.facebook.com/tian.bun.sia 彭顯惠 方格子 https://vocus.cc/article/6304aee9fd897800019bf325 胡冠中 深溝釣魚大賽 https://www.newsmarket.com.tw/mag/11753

    20220808 海洋生態博物館【二部曲_蘭陽博物館】《庄跤囡仔的Radio》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Aug 8, 2022 93:22


    海洋生態博物館三部曲 二部曲_被濕地包圍的博物館 本集含有相當高劑量的生態觀察知識、實用遊憩資訊,不管你跟蘭博熟不熟,聽完馬上變成「蘭博通」。 由四位重要關係人接力導覽,為大家解析這座落於鳥石港舊址的蘭陽博物館,在地景、建築、生態環境各層面的特殊性,也邀您一起來認識濕地上的植物和鳥類。 烏石港濕地公園 繞湖一圈1.5公里 面積5.6公頃 園區鳥類超過60種 包括候鳥和留鳥 植物則高達288種(106年調查資料) ------------------------------------------------ 本集內容長度破米米之音節目紀錄 特提供時間點供大家索引收聽: 01:30 徐明光|植物學家,蘭博資深植物顧問 被濕地包圍的博物館 散步觀察濕地指南 27:20 林佩蓉|環境教育老師導覽濕地及鳥類觀察 賞鳥專家私藏景點公開 鳥類調查的方法 48:00 蘇美如|研究典藏組助理研究員 石港深深口乍開 漁歌鼓棹任徘徊 烏石港新址與舊址文化景觀及歷史演變 1:11:10 陳碧琳|蘭陽博物館館長 宜蘭是一座博物館 海洋生態博物館 經濟效益如何永續 合作夥伴: 海波浪 seabelongings 蘭陽博物館

    20220702〈 動物時空偵查隊 〉 突破代溝的好機會_《庄跤囡仔的Radio》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Jul 2, 2022 49:53


    孫子:阿公你看,我撿到一隻烏龜 阿公:乖孫,你想要吃三杯還是煮湯? (烏龜冒汗QQ 孫子哭哭…) ---------代溝悲劇分隔線-------- 試想這件事發生在你眼前時該怎麼辦?除了安撫孩子,阿公的心事誰人知,只能自己掉入數十年前的回憶漩渦,如果有機會讓阿公說出小時候吃烏龜的故事,讓後人理解當年生長環境及動物和人的關係演變,這是一次絕佳的親子交流及生命教育時刻,勝過床頭故事書。 所以,我們來創造那樣的機會吧!就以動物為切入點, 「阿公,你以前養過動物嗎?」 「阿嬤,你小時候也有養寵物嗎?」⋯⋯ 本集節目特別邀請9歲的小默做採訪示範,「深溝村移動的圖書館」陳榮昌阿公就是受訪者,有豐富的養水牛和家禽的經驗,我們相約在廟埕聽阿公講古,原本我擔心小默聽不懂阿公的台語,後來發現她在農村長大這幾年的台語聽力已經非常厲害,甚至問出很多令我們旁聽的大人意猶未盡的題目,真是小大人了呀! 精彩加映 「放牛吃草」是台灣農村多數長輩們共同的生命經驗,而其中「閹牛」更是極具畫面張力、特別鮮活的記憶,節目特別朗讀一篇吳敏顯的著作《我的平原》其中「碘酒味的牛卵核」,讓大家用聽的穿越時空,回到當年閹牛的現場⋯⋯ 〔動物時空偵查隊〕: 2022 動物時空偵查隊深溝老故事短片徵件 示範短片 http://yt1.piee.pw/4bcptc 報名傳送門 https://pse.is/4aqrgj 特別說明:本次活動以居住或就學於宜蘭縣員山鄉深溝村鄰近社區的3-6年級小學生為對象,若您有興趣但不符合活動參加資格,敬請包涵,希望下此有機會再見到您。

    20220607 海洋生態博物館三部曲【首部曲_龜山島】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Jun 7, 2022 69:33


    聽完這集 以後再望向龜山島 每次都會微笑 因為我們終於領會它的身世與魅力 海洋生態博物館三部曲 首部曲_龜山島 專訪 簡英俊|前龜山里里長1951年生於龜山島【童年回憶與島上生活方式】 卓信元|金光布袋戲編劇 龜山島民後代【龜山島首富的後代尋根心路歷程】 簡國章|新福豐168號賞鯨船船長 龜山島民後代【為什麼需要提倡友善賞鯨】 郭毓璞|鯨豚研究者、蘭陽博物館環境教育老師【龜山島海域的鯨豚物種與生態特色】 從烏石港到龜山島其實才短短10公里, 但這片海域卻蘊藏了非常豐富的自然生態與人文歷史, 當遊客來衝浪、牽罟,賞鯨,和登龜山島各種活動體驗時,很容易就能遇到在地海洋達人,他們會不吝嗇地將自己與這片海洋的情感、知識與經驗和大家分享,各個都是這座「海洋生態博物館的館員」。 這個系列非常適合來到宜蘭頭城總是走馬看花的外地遊客一起尋寶, 也很適合想要探究這座海洋生態博物館到底還有多少珍貴收藏的本地人來收聽。 合作夥伴: 海波浪 seabelongings 蘭陽博物館

    20220513 呼~宜蘭終於有了!「宜大神農市集」一逛到底全紀錄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May 13, 2022 55:28


    15年前,全台灣第一個小農市集,合樸農學市集在台中誕生。 2年後宜蘭也出現了大宅院友善農產品市集,非常受歡迎,也成為眾多後來加入友善有機耕種的人最好的啟蒙的場域。 疫情讓全台各地農夫市集的經營都造成更多挑戰,但仍澆不息眾多農人想要用耕種守護土地的熱情, 今年,終於在歷史悠久的農業最高學府—國立宜蘭大學校園裡開辦友善有機的農產市集,名為:宜大神農市集,因為宜蘭大學就在神農路上,這麼”農"得化不開的緣份,如今宜蘭人終於可以大聲號召全台灣的消費者們,就像台灣大學裡有水花園有機市集,中興大學裡有興大有機農夫市集,嘿,我們宜蘭大學校園裡也開辦宜大神農市集了,有空來逛逛喔! 4月初還在試營運期間,大米邊逛邊採訪,這天攤位僅占總市集數的一半,但故事一定要聽好聽滿, 來賓眾多,以出場序排列: *宜蘭大學農業推廣委員會 組員劉雅倫 *曬太陽農場暨宜大神農有機及友善農民市集自治管理委員會 會長 林萬賢 *竹林松杉霊芝農場 *松滿緣有機農場 *純然妙趣(蓮花心) *牧野工坊 *戴婕香草農園2.0 *富貴田莊 *文晴農場

    20220428米家懷孕生產記錄竟是一本台灣農產產銷簿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Apr 29, 2022 42:36


    來了!產後第一集米米之音 /米家懷孕生產記錄竟是一本台灣農產產銷簿/ (邊哭邊上架!誰?還有誰!) 製作主持人-我本人出運了 XDD 近幾年由單身到戀愛、結婚、生子 有個安穩的家 能夠好好吃飯、好好養小孩 都是因為這些年製播米米之音節目得到的勇氣與福氣 真心不騙 那些勇氣讓人足以相信自己做的事雖傻但有意義不放棄 那些福氣更是我和另一半決定在農村生養孩子的動力 我們真的生了一個「庄跤囡仔」耶! 相信五六年級生一定不懂”鄉下小孩”有什麼好炫耀的 沒關係,我以前也不懂 現在去了解,都還來得及 米米之音每次都是聽全台各地生產者的故事 實在沒想過自己有一天也會成為「陪伴生產者的生產者」 雪青負責生,大米負責陪生 從備孕、懷孕害喜、養胎、生產坐月子至今 「吃」事體大 最後發現 米家的生產紀錄根本是一本台灣農產產銷簿 在忙碌又幸福著的生活新節奏裡 想跟大家分享米家這些日子「台灣農產輸入與輸出」的成果報告 如果聽節目時喚起您的「生產」與食物的連結記憶 歡迎留言或私訊跟我們分享 貼心提醒: 本集內容涉及嬰兒白噪音,如有不適, 請多聽幾次⋯⋯就習慣了。

    20211226 種籽設計最新力作《你知我行.里山倡議》 圖繪台灣四座農村的精彩故事_《庄跤囡仔的Radio》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Dec 26, 2021 46:56


    2021年最後一集節目,是來自種籽設計的第一手消息,年末在台灣出版界誕生此四本一套的最新力作《你知我行.里山倡議》,圖文述說這美麗島嶼裡的四座農村故事,大米直覺這不正是給所有農村魂的大小孩子們最美的新年禮物嗎?同時它也為米米之音《庄跤囡仔的Radio》系列畫下了激勵動人的句點! 本集由種籽的企劃師余俐穎陪我們細細品讀、先聽為快! 俐穎說:這套書的作者其實不是水保局也不是種籽設計,而是所有農村裡每一位代表人物! 大米許願:聽完最後一集米米之音的聽眾,心中植入一粒希望的種籽,想開什麼花都開、想結什麼果都得以採,心滿意足地昂首闊步,迎向未來! 圖片來源:種籽設計 ----------------------------------------- 《米米之音》農村廣播第六系列 【庄跤囡仔的Radio】

    20211219 整個學校都是我們的秘密基地_有山海濕地相伴的岳明國小《庄跤囡仔的Radio》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Dec 19, 2021 47:35


    專訪: 蘇澳鎮 岳明國小 校長黃建榮 & 三、四年級小朋友 9歲的張懷安說: 「以後我當媽媽的時候,我希望我的小孩可以在有大自然的環境長大,像岳明。」 懷安這麼說算客氣了,在岳明國小的童年豈止有大自然相伴,還學習駕駛 #帆船、學 #衝浪、學 #浮潛 和划 #獨木舟,更不用說學校推廣永續海洋意識、食魚教育,每周四 #營養午餐都吃海鮮,挑魚刺、剝蝦蟹都不是問題。(吃魚前先看魚的X光片,搞清楚魚刺分佈!強啊) 校長黃建榮說: 「讓每一個小孩都有機會從海洋回過頭來看見他的家鄉跟土地,那是完全不一樣的視野。」 剪輯這集節目時大米腦袋迴蕩著一首背景音樂《蘇澳來的尾班車》,這首由陳明章老師創作的歌曲唱著少年搭上火車前往都市打拼,即將離鄉的忐忑心情,一首歌道出整個世代的離愁,為何一定要去都市打拼?為何家鄉的價值不被看見? 時過境遷,如今同樣在蘇澳鎮上這座濱海校園,孩子們快樂的嬉戲、探險、勇於挑戰,小學畢業那一刻他們可以拍拍胸脯告訴你:我見過大風大浪喔!聽到這話請保持敬意,不要懷疑。 拜訪岳明國小這天,跟校長的採訪結束後,大米隨機找幾位小朋友聊天,很確定的是,他們知道都市與鄉村的差別,而且他們很清楚自己想生活在哪裡。 圖片來源:徐承堉|湧升海洋、責任漁業指標創辦人 ----------------------------------------- 《米米之音》農村廣播第六系列 【庄跤囡仔的Radio】

    20211212 祥哥種田是為了保護農地還有「送米」?《庄跤囡仔的Radio》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Dec 12, 2021 47:24


    專訪:呂正祥 「三巷43市集」負責人 《阿祥送米》品牌創辦人 新竹中央形象商圈促進會理事長 訪問前看了一些報導,只知道呂正祥是一位50歲才由商轉農的市場囡仔,8年前從對岸經商退休返台,因照顧生病的妻子和父親而決定自己生產健康的食物,並積極推廣友善、有機的本土作物。乍聽以為是常見的務農經歷,但見面訪談後才知道,祥哥根本是個不走尋常路的人啊!這集節目要從祥哥在中央市場長大的背景說起⋯⋯ 從2分地種到4甲,一條龍的生產線農機齊全,不用農藥、人工除草除螺,成本高、賣價也不低,但除了賣,更多是用來「送」,多年來送出名堂了,竟乾脆給米的品牌取名「阿祥送米」,還說: 「要幫窮困的人、孤兒院的孩子或失智老人吃的米,品質一年要比一年更好⋯」聽著祥哥這麼說,大米沈默幾秒,點點頭,當然不用再問為什麼了。 不瞞大家說 大米本來得到呂正祥這位農友的線索時 發現是難得一見的案例 #中年從農 #由商轉農 #不用農藥 #田區越種越大 抱著想探究有生意頭腦的主角如何繼續成功獲利的故事 結果,錯了 大錯特錯,錯得有多離譜 就讓大家自己聽吧 (卑職面壁自省去) ----------------------------------------- 《米米之音》農村廣播第六系列 【庄跤囡仔的Radio】

    2021205「全球農業補貼幾乎都在危害人類和地球」!我們能做什麼?_郭華仁《庄跤囡仔的Radio》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Dec 5, 2021 46:00


    「每年5400億美元的支持中,近90%損害人們的健康、氣候,並加劇不平等。」 這是來自聯合國對全球農業現況提出最新的警示訊息(註),乍見標題直覺驚悚,若不明究理,以為農業沒有希望,米米之音不就直接停播也罷?幸好大米還知道一件事:「不懂就要問」,耐住震驚與疑惑地趕緊閱讀資料,並邀請郭華仁老師上節目為大家解惑。 相信很多人對此問題再清晰不過,然而在台灣,對多數農人和消費者而言要能輕鬆理解問題背後的脈絡並不容易,也非一個小時的廣播節目就能完整呈現的,但米米之音還是試圖以實例、現況深入淺出地讓聽眾明白:人類耕種的方式如何決定地球的未來! 註:參考資料 衛報 https://pse.is/3yg4rk ----------------------------------------- 《米米之音》農村廣播第六系列 【庄跤囡仔的Radio】

    20211128 「深溝風土博物誌」幕後團隊解析來龍去脈《庄跤囡仔的Radio》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Nov 28, 2021 47:42


    越靠近歲末時節,回想年中雖然歷經嚴峻疫情考驗,但仍能開心地說今年過得特別有滋味!因為和農村夥伴(農田裡的科學計畫、田文社)一起參加宮廟慶典、蹭了好多廚房與食堂、聽了跨時空跨世代的各種故事、辦了幾場廟埕的活動,深刻體會一個人的「米米之音」和三個人的「深溝風土博物誌」根本是清粥小菜升級變辦桌般的澎派! 有人問我:奇怪,你們這些辦活動人都是從外地搬來的,如何與在地社區這麼親近,辦這些有趣的活動呢? 這一問我也楞了,想想其實答案並不單純。 所以今天節目特地請團隊夥伴自己來回答: 農田裡的科學計畫 計畫主持人 林芳儀 為什麼想做這個計畫? 怎麼做? 遇到哪些驚奇? 田文社 社長 林欣琦 Over 一個搞怪風格駐村藝術家被指派當三官宮二十周年廟會的攝影紀錄,從社長Over奇特的視角看官廟慶典,一切都不(歪)同(樓)了⋯⋯ 嘔心瀝血之作【深溝風土博物誌】 一本會令長輩們充滿回憶又熱血沸騰的宮廟慶典圖文集、令文青們驚喜找隱藏版密碼的農村特色風土刊物。 #農田裡的科學計畫 #田文社 #深溝風土博物誌 補助單位:文化部、國立新竹生活美學館 ----------------------------------------- 《米米之音》農村廣播第六系列 【庄跤囡仔的Radio】

    20211121 三堂阿公阿嬤的廣播課,聽見內城人文風景《庄跤囡仔的Radio》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Nov 21, 2021 47:01


    無論晴雨,每逢假日在宜蘭內城這個山村的蜿蜓水田小路上,常出現開著鐵牛力阿卡的阿公們載運遊客導覽小村風光的地景,如果您曾經搭乘過就一輩子不會忘,大米猜想,因為這裡真的太獨一無二了! 今年入秋後,趁著疫情稍緩解,我們在內城農場辦了三堂廣播培力課程,希望帶動村人述說自己在地的故事,果然,阿公阿嬤一個個鮮活的回憶將內城從一幅農村風情畫推展開,瞬間立體起來,且時間軸拉長至60-70年,成為有笑有淚、人文地景豐富的農村全視景。 本集再加上內城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簡裕鴻的補充說明,與現今內城村幽靜氣氛大不同的是民國70年前,內城很繁榮,有洗衣店,澡堂,撞球間和按摩院,都是因為軍隊駐紮,眾多榮民帶動民生所需,至於後來又是如何由榮景成没落再度變身成金牌農村?聽總幹事談這一路投入社區營造的歷程,相信對於在地新住民與觀光遊客都會成為深度認識內城最好的參考。 #農田裡的科學計畫 #田文社 #深溝風土博物誌 補助單位:文化部、國立新竹生活美學館 ----------------------------------------- 《米米之音》農村廣播第六系列 【庄跤囡仔的Radio】

    20211117 一畝田如何安放都市人狂躁不安的心靈_喜洋洋友善農耕隊《庄跤囡仔的Radio》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Nov 14, 2021 47:41


    專訪:喜洋洋友善農耕隊 隊長楊永新及隊員們 「種菜會讓人感覺踏實而且愉快,還會消除煩惱,把菜帶回家吃以及把身體照顧好,這就是來這裡種田的代價!」 - 隊長楊永新 「剛開始種的高麗菜只有棒球大小,有些像網球拍一樣的洞洞菜,但我們對作物生長充滿好奇,雖然辛苦但9年來土壤健康了,生態也越見多樣化。」- 北一分隊 宜諄 「家人不會管我,當有一天我把好幾箱收成的米搬回家,他們是有嚇到啦!」 - 攝影師 小吳 「我小時候的志願是當農夫,除草當然比打電動好玩啊,我沒事不會滑手機。」 - 青少年 子安 「喜洋洋農耕隊」這麼討喜的名字其來有自,在宜蘭的崩山湖地區被群山環繞以種植各種果樹聞名,例如金棗、楊桃、芭樂和桶柑,當然還有用山泉水灌溉耕作的良田,9年前一群有志之士開墾復育楊永新的祖傳水田地,楊大哥和大嫂亦就此展開忙碌的退休生活,身為隊長及地主,夫妻倆駐守田園耕作及管理,但多數隊友幾乎是從台北來的假日農夫,他們共同理念是完全以自然農法友善耕作,種植出營養健康的作物,連大地萬物也都自然健康,所以取名為「喜洋洋」農耕隊。 只是到底大家有沒有真的開心務農呢?趁著「打田日」大米到田邊突襲,看到隊員中男女老少都有,各個在都會生活都有自己擅長的一片天,但卻不怕辛苦地多年往返台北宜蘭耕耘一畝田,為了什麼呢?種菜自給自足嗎?賣米賺外快嗎?抒發壓力自我療育嗎?或許都有,但其實也沒那麼簡單⋯⋯ 打田這天,開曳引機的剛好是友善耕作農友金正,還特地帶來麻竹筍為大家的午餐加菜,而且還加一頓給都市農夫的碎念(糗了),這款打田師傅買一送二的情況甚為罕見,大米在一旁目睹順便實況收錄(狠了),這足以證明,種田不是浪漫情懷的假想而是真實的人生戰場,一有疏忽就像田埂漏水沒補好,影響耕種效率之外,被唸也是剛好而已。 有僵直性脊椎炎的楊永新大哥說自己用務農運動來治病很有效,也大方的邀請更多有興趣嚐試的人加入喜洋洋友善農耕隊,為自己、也為下一代的環境守護耕耘著。 #自然農法 #園藝療育 #友善農耕 #生態保育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廣告 ----------------------------------------- 《米米之音》農村廣播第六系列 【庄跤囡仔的Radio】

    20211107 超時空廚房_宜蘭豆腐乳配方製程大公開《庄跤囡仔的Radio》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Nov 7, 2021 47:21


    /島Z 味自慢/超時空廚房-豆腐乳篇 豆腐乳, 台語「豆乳」,音同「島Z」 這陣子大米和二位住在宜蘭除了種田又一邊做些五四三的朋友到處吃人豆腐乳,有科學家芳儀,還有藝術家田文社社長Over,三個人到處打聽村子裡有誰做豆腐乳?可不可以採訪? 以這個古早味為媒,希望增加自己對宜蘭風土和飲食文化的理解。 出乎意料地挖出跨世代的、地域性的、風味偏好、料理手法等各達人們做豆腐乳的故事。 說起家傳豆腐乳配方與製程就像印度家庭裡那罐咖哩粉香料醬,是獨一無二的自家味,阿嬤阿姆都說沒什麼,不仔細追問還真的讓你聽不到什麼耶XD,越帶著神秘色彩,越驅使我們厚著臉皮問下去。 宜蘭豆腐乳都在盛夏製作,曬豆腐乾也曬人,一點也不輕鬆,此次特別感謝五位宜蘭在地豆腐乳製作達人大方分享自己與豆腐乳的特殊情緣,及自家風味的箇中妙趣。 ⭐️ 合群農莊宜蘭在地人張大姐和方大哥 ⭐️ 宜蘭富子阿嬤&媳婦阿慧 ⭐️ 宜蘭新居民阿羅 ⭐️ 宜蘭女婿沅達 「露酪」 ⭐️ 宜蘭媳婦金鳳 節目也採訪了幾位來參加豆腐乳料理品嚐會的都市人,究竟大家以前有多麼誤解它,從一個個驚嘆和自責聲就明白了。 給豆腐乳一個餐桌上該有的名份吧! 它的地位等同日本的味增、韓國的泡菜,那麼無可取代也不可或缺! #農田裡的科學計畫 #田文社 #深溝風土博物誌 補助單位:文化部、國立新竹生活美學館 ----------------------------------------- 《米米之音》農村廣播第六系列 【庄跤囡仔的Radio】

    20211031「喜樂小田田」打造雙老家園 一起慢慢變老《庄跤囡仔的Radio》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Oct 31, 2021 49:27


    「我們希望外界對待身心障礙的孩子是友善的,因此當我們要建造這個共老的家園時,也希望是用友善的方式對待這塊土地。」 —喜樂小田田 計劃主持人江海泙 在新北市的石碇山區有一群身心障礙的家庭花了三年時間親手打造一個名為「喜樂小田田」 雙老家園實驗基地(由喜樂家族社會福利基金會推動),成為台灣第一座由心障家庭協力建造的家,這一切是如何辦到的? 大米跑了二個現場,先來觀摩在台北市區辦的親子共學課程,這天由田園創作老師江海泙帶大家認識香草植物以及種植的技巧,院子裡還有厚土種植的實作,而海泙多年的社區營造與公共藝術經歷成為「喜樂小田田」計劃推動的最佳人選。 在田園創作課上認識了二個家庭,力心媽媽和哲維媽媽分享自己身為家長這一路走來的艱辛與自我突破的成果;而另一場景我們直奔石碇,親眼見證他們一手打造的家,縱使剛被圓規颱風催殘過,仍顯現了無數手作巧思、園藝栽種處處用心,還是雞鴨鵝狗的快樂天堂,難怪被疫情關了太久的大人與孩子們都呼喊著好想回家看看啊! 在這個雙老家園,不管是藝術療育或園藝療育,大自然始終具有最溫暖最能擁抱脆弱心靈的力量。 #園藝療育 #友善農耕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廣告」 ----------------------------------------- 《米米之音》農村廣播第六系列 【庄跤囡仔的Radio】

    20211024 每講十句話必有”火花”的父子檔_見證20年有機農場供不應求的出貨現場《庄跤囡仔的Radio》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Oct 24, 2021 47:18


    專訪:陳文富、陳柏叡|花蓮明淳有機農場 米米之音通常不特地要訪問什麼成功發大財的案例,但這次,在花蓮遇見已深耕20年的明淳有機農場二代的經營者,每個月出貨3000箱有機蔬菜宅配到全台客戶家中,實具規模。 明淳有機農場主人第 3 代經營者陳柏叡於六年前離開科技業工作回花蓮接手家中自阿公時代傳承的農業,在包裝廠邊坐下來就聊,聊完又上工了,他父親也是忙個不停。 談話間我們先是被陳文富大哥的笑容融話,第二段又因陳柏叡年輕不羈的性格與談吐拍案叫絕,父子二人的工作與生活幾乎是台灣有機農業演進的時代縮影,不同世代對耕作的方法,行銷的模式,都有很大差異,而這些也都考驗著父子關係。 採訪這天直接來到明淳有機農場的出貨處,因此本集背景環境音就是出貨的各種場景:裝箱,封箱,出貨⋯ ----------------------------------------- 《米米之音》農村廣播第六系列 【庄跤囡仔的Radio】

    20211017 「園藝療育」不只靠感覺而且很科學 《庄跤囡仔的Radio》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Oct 17, 2021 47:44


    **受訪者 **許嘉錦 研究員|台中農改場 花卉研究室 陳雅玲 職能治療師|雲林台大醫院 適合收聽對象:農場經營者、喜歡園藝療育的社會大眾、還不認識園藝療育的你 台灣投入園藝療育已有20年歷史,經花卉研究專家透露才知道,目前有五套園藝設計運用模式都可達到非常具體的成效。多年來的研究和推動成果顯示園藝療育具有改善生理、心理、社交、認知及經濟各方面的效益,很多國家都已將園藝療育歸屬於輔助治療的一環,甚至醫師會開處方箋,不是「一天吃三擺,一擺三粒」那種,而是寫著:「宜多親近大自然」,不過臺灣在園藝療育這條路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因為園藝療育不是一般的園藝活動,二者的核心目標完全不同,但外行人恐怕分不出來,而且其健康效益評估在技術上,需要運用科學的評量和監測都仍待推廣,才能讓這麼美好的園藝服務,被更多人認識和應用。 本集節目上半段請台中農改場的許研究員,從理論與科學實證分析台灣園藝療育的歷程和現況、下半段請陳治療師以台大醫院雲林分院設立的「悠栽小舖」實務經驗分享現代人身心靈健康與園藝治療的需求,希望透過這二個面向讓大家了解園藝是如何在治療和教育上發揮效用,更希望能藉此讓我們看見農業藝術的價值。 #農民學院 #台中農改場 #悠栽小舖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廣告」 ----------------------------------------- 《米米之音》農村廣播第六系列 【庄跤囡仔的Radio】

    20211010 每個職業傷害背後都有甜美的果實 《庄跤囡仔的Radio》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Oct 10, 2021 46:44


    /這次硬扣扣的不是空姐/ 前陣子種水果的黃雅旋(綽號奶奶)揪了農友一起到她和瓜瓜耕種的果園試穿一款日本來的「肌力衣」號稱可以幫農友省力、減輕腰部負擔的輔具,大米也跟著去,但明眼人都知道米氏農婦居心不良,不是來看肌力衣實不實用的,而是來偷聽農友們到底都遭遇了哪些職業傷害呢? 話說一群青壯年農友有種水稻的、種菜的、種蓮藕和種水果⋯稍有農業素養的人就知道每一種作物相對的勞動姿勢都大不同,聽土拉客說種菜的褲子容易破在膝蓋處,種水果的褲子會破在屁股(!?),但衣服破了補就好,身體受傷可就麻煩了,所以青農們一個個帶著內傷來到現場,不說的話,肉眼其實看不出來,尤其大家外表總一派輕鬆,試試輔具之後有人覺得適合,有人覺得不適合,也沒什麼得失,就又各自回田裡忙了。 但你想想看喔,那些阿公阿嬤老農們又是怎麼撐下來的? 最近趁著土拉客的果園要請阿姨們來套袋,米米之音又來突襲,看60-70歲的阿嬤各個身手矯健,爬梯子、或蹲或跪,被採訪的同時手上套袋的節奏沒變過! 這些「國寶級」師傅因應作物需求提供專業人力幫一粒粒還沒長大的水果穿衣服,以免被蟲叮咬才能好好長大,但是這樣的人力越來越少了,而套袋阿姨們輕鬆談笑間說起職業傷害倒是很出乎意料⋯⋯ 採訪後記: /每個職業傷害背後都有甜美的果實/ 感謝本集節目中出現的農友們,歡迎多多支持甜美的果實 **陳禹勛 **樂生田 **鄭永昇 **永昇甘蔗 **洪鳳琴 **土拉客 **黃正豪 **岑食農產手作坊 **奶奶&瓜瓜 **土拉客 近期小農市集活動: 華山1914文創園區迺「小農食光巿集」慶豐收 ----------------------------------------- 《米米之音》農村廣播第六系列 【庄跤囡仔的Radio】

    20211003 走,我們去龜山島樂園!《庄跤囡仔的Radio》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Oct 3, 2021 47:34


    專訪: 【學長代表 黃建圖】『海波浪』主理人、龜山島民移居大溪後第一代 【學妹代表 林沛慈、蔡茹米】宜蘭大溪國小六年級 做這集節目的同時,大米心裡對失落的童年怨念更深了(誰在乎這個XD) 忍不住幻想~如果能像宜蘭大溪國小的孩子這樣長大該有多好! 9月中一群大溪國小4-6年級同學在黃建圖與團隊帶領下一起登上龜山島,進行一整天的島內探索,大家拿著地圖解謎闖關,這次絕對不是 #帶你去龜山島吹吹風 那麼簡單輕鬆啊! 當小六的沛慈說自己已經是第5次登龜山島,每一次登島都有新發現,而且和同學有了共同的秘密角落與共通的語言,在她們心裡,龜山島不是公園不是小島而是一個樂園。 而在正宗龜山島人的心裡,它的確是。 活動策劃人黃建圖的父親是龜山島漁民,建圖是島民移居大溪後的第一代,熟料自己對龜山島的記憶與情感直接失落得無聲無響,直到陪伴阿嬤臨終前的回憶成為他創辦海洋文創品牌《海波浪》的契機,從此大量收集耆老們的故事,關注龜山島人的海上生活與遷移故事,以各種藝文創作形式慢慢展開在我們面前,也成為探索台灣海洋文化的重要視窗。 建圖說:「這像是未來的自己幫過去的自己服務」 #用生活的步調在龜山島上呼吸 #龜山島樂園 #帶孩子尋找龜山島人夢裡的樂園 噢,還有,大溪國小同學每周都有衝浪課,教室就在靠山面海的校園旁的蜜月灣!(啊~遠目~這是什麼樣的童年啊) ----------------------------------------- 《米米之音》農村廣播第六系列 【庄跤囡仔的Radio】

    20210926 「生態島物產讀書會」把全世界做成台灣 把台灣做成全世界《庄跤囡仔的Radio》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Sep 26, 2021 47:08


    專訪|吳秀娟、馬愛雲(小馬) 台灣生態飲食設計中心 共同發起人 你參加過讀書會嗎?今年有個與眾不同的「生態島物產讀書會」每二個月在宜蘭頭城農場舉辦,不是秘密社團讀書會,是獨一無二、好讀又好吃的讀書會,因為來參加的是全台各地的友善耕作、有機農漁民和生態廚師們,現場由農漁民開講同時將農產交給廚師現場進行創作,所以好讀又好吃不是唬人的,但怎麼會有人想到要辦這種讀書會?目的又是什麼呢?今天節目就請主辦人把背後的企圖一口氣說個明白⋯⋯ 小馬老師曾到法國出差時因天氣太冷而太想吃「燒酒雞」,結果試了各式各款做法,湯頭就是不對味,揪竟~問題出在哪裡,你猜猜看 秀娟老師說:「生態廚師可以把全世界做成台灣,把台灣做成全世界。」 一時聽不懂沒關係,秀娟老師用三個小故事就讓你秒懂全世界 附註:2018年共同推動「台灣生態廚師」計畫的秀娟和小馬老師,3年後繼續號召全台生態廚師實地走訪產地、認識友善生產的農漁友、感受在地飲食與物產文化,套一句小馬老師最常說的:「我們是在學習料理"人與人的關係"⋯」;秀娟老師在2021年「生態島物產讀書會」第二場結束前也語重心長地期許著:「我們正在建立一個信任系統:消費者信任廚師、廚師信任農民、農民信任土地。」甚至:「生態廚師可以用台灣做出全世界的飲食,也可以把全世界做成台灣。」而一般民眾要做的事很簡單,只要能透過「吃」來支持友善環境的農作物就能促成生態島最良善的循環。 ------------------------------------------ 《米米之音》農村廣播第六系列 【庄跤囡仔的Radio】

    20210919 有些聲音不是說忘就能忘_「平和碾米廠」吳家父子的傳承紀錄《庄跤囡仔的Radio》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Sep 19, 2021 47:26


    「每當有人來這裡聽我爸解說土礱間當年運作的歷程,我看到爸爸解說時的眼神是發亮的,就覺得做這一切都值得了。」 ---【穀動.平和飛揚】紀錄片導演吳建隆 專訪:吳俊擇、吳建隆|平和碾米廠第二代、第三代 照片中的吳俊擇先生,今年77歲,是吳建隆的父親,背後這座傳統木造碾米機具是建隆的阿公從日治時期建造傳承下來的「平和碾米廠」-土礱間最重要的靈魂。 然而別看土礱間裡那條皮帶已斑駁逾20年未運作,讓它停下來的不是年歲老邁,而是時代。原本五結鄉約有20間土礱間,當現代化碾米設備工廠出現後,村裡的土礱間運轉聲就一一被消聲匿跡了。 只是和它一起打拼到老的主人阿擇伯從未停下腳步,種植水稻養大六個孩子,各個都讀到大學,以當時農村條件是多麼不容易的事。 孩子大了,讓孩子去飛,也意外地帶回給農村不同的視野。幾年前建隆和從澳洲遊學回來的弟弟聯手修復土礱間,讓農村珍貴文化保存下來,也讓他們的父親記憶能不斷的透過分享延續著。 去年建隆更將平和碾米廠的故事拍成紀錄片,短短11分鐘,看見阿澤伯友善農耕的方式、與農友互助合作、土礱間的蛻變,在田園美景之外,最深刻的莫過於感受到他父親的農人精神。 本集節目採訪當天,阿擇伯親切細心地為我們導覽這座陪他長大、酸甜苦澀與共的土礱間,大兒子建隆在一旁適時補充,父子倆都有個共同經驗就是小小年紀要墊高站到檯子上,負責按下啟動碾米機的馬達開關,那一刻兒時聲景瞬間呈現眼前,土礱間再度繁忙運轉起來⋯⋯ 紀錄片【穀動.平和飛揚】線上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TxHXXniZr8 平和peaceful love ------------------------------------------ 《米米之音》農村廣播第六系列 【庄跤囡仔的Radio】

    20210912 「信任」是種出來的-有機保健作物全年無休_黃嘉銘有機農場《庄跤囡仔的Radio》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Sep 12, 2021 47:50


    專訪:花蓮吉安鄉「黃嘉銘有機農場」、紫錐菊農友 他並非農二代,選擇有機農業創業之路歷經諸多評估和對家人的遊說(嘉銘笑稱是”洗腦”),希望種植自己敢吃想吃的作物,從最基礎的飲食來保健我們的日常生活,農產品項多元:有薑黃、洋甘菊、紫錐菊、當歸、丹參、食用百合等,這些幾乎是我們常接觸的”進口”保健作物,如今在花蓮吉安有黃嘉銘和家人齊心協心種出這些有機草藥,全年無休,然而最辛苦的還是行銷⋯ l 剛開始種,以為中藥行會買,但沒有喔,你猜為什麼? l 本來務農是因為不太習慣與人相處,但後來竟然愛上了去擺市集與人交流的時光⋯ l 「有機不是信仰也不是宗教,是一種檢驗跟生活的方式。」-黃嘉銘 #紫錐菊-外行的看花海,內行才懂紫錐菊的厲害 【農人有話要說】 環境議題-陳年舊疾如何解?農用資材-抑草席(銀黑布PE)由塑膠、不織布製成,通常就地打碎,掩埋或焚燒,對環境造成傷害,多年來黃嘉銘不斷呼龥,希望產官界能合作推廣自然材質的”地席”,讓農人可以選擇更有利環境的耕作方式,而廣大需求也讓產業得以獲利生存,只是不知道這個心願何時才能實現? **FB **花蓮鮮採丹蔘當歸 ------------------------------------------ 《米米之音》農村廣播第六系列 【庄跤囡仔的Radio】

    20210905 農村文藝·耍廢究極_田文社&穀笠合作社《庄跤囡仔的Radio》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Sep 5, 2021 47:33


    還記得去年暑假在深溝村的「遇水則發散市集」上那台怪怪的接駁車嗎?

    20210829【台灣下單,日本直送】到底難在哪裡?《庄跤囡仔的Radio》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Aug 29, 2021 48:03


    專訪:李佳翰|5012柚意思 品牌創辦人 台灣麻豆文旦外銷日本不是新聞,但是讓台灣消費者直接下單就可以指定寄到日本親友手裡?!太新奇,太不容易! 外銷日本代表著農人與團隊克服最高規格的檢疫條件、包裝、國際運輸等難題,這是麻豆文旦農友李佳翰盼了七年總算踏上最後一哩路。 農產外銷的困境不斷提醒著我們別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但要做到外銷分流豈是容易? 6年前《米米之音故事車環島》曾到台南拜訪佳翰,在傳承三代的柚子園裡聊務農初衷,建立了深厚的情誼,大米才敢在近日外銷日本的大消息傳出後第一時間敲通告,斗膽提出希望佳翰分享背後歷程,如何打通環節,解析幕後每個步驟,佳翰沒在管什麼商業機密,大家一起好就對了! 圖源:5012柚意思 ------------------------------------------ 《米米之音》農村廣播第六系列 【庄跤囡仔的Radio】

    20210822 雞快樂所以我快樂_循環農業 立鋒牧場《庄跤囡仔的Radio》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Aug 22, 2021 47:55


    專訪:王奕立|立鋒牧場、宜蘭囡仔/菜農/雞農 阿立的農業啟蒙源自國中時地理課提及美國的循環農場,而今他透過農業和畜牧的循環,養土雞和蛋雞創立「立鋒牧場」,身為宜蘭在地囡仔,從農第7年,養雞資歷3年,逐漸落實循環農場永續經營的理念。 喜歡看雞快樂的長大,搭棲架讓牠們追趕跑跳、洗沙浴,把蛋下在有Hello Kitty門簾的蛋箱裡⋯⋯ 我們坐在雞舍旁訪問時,突然聽到雞舍裡面一陣騷動,啊!母雞也會打架?馬上丟下雞農,跑去錄雞打架的聲音!(沒錯,農村廣播是這樣錄的) 阿立養的雞不多,蛋也不多,大家不要急著成為他的新客戶(我自己都常買不到),他更想吸引的其實是跟他一樣用人道飼養的雞農。 雞飼料堅持不添加有的沒的,那究竟別人強調添加的那些是為什麼?(阿立說那是脫XX放X) 只是阿立還是覺得每天吃一樣的東西太無聊,所以想辦法幫雞變換佐餐菜色,從自己菜園裡發揮,例如小黃瓜、南瓜及各種葉菜類,他開心的說母雞們很愛櫛瓜葉(我也愛櫛瓜啊老闆),阿立這種"將心比雞"的體貼,實屬雞界罕見⋯⋯ ------------------------------------------ 《米米之音》農村廣播第六系列 【庄跤囡仔的Radio】

    20210815 「漁村這一家」繪本背後的故事_專訪繪者廖宜霈《庄跤囡仔的Radio》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Aug 15, 2021 48:04


    專訪:廖宜霈|股份魚鄉 創辦人之一 台灣有多少在農漁村長大的庄跤囡仔真正認識自己家鄉的農漁業呢?例如家裡養漁塭,但孩子可能連用什麼水養殖的?養了哪些種類都不清楚,當孩子長大成人,在規劃未來人生時會如何看待自己的家鄉? 在台南七股有一個食魚教育團隊「股份魚鄉」這些年進駐當地漁村,和在地漁民及學校合作推動食魚教育,讓孩子認識父母的工作,在他們心中埋下種子,對這塊土地有責任與認同感,也成為外地人走讀漁村的最佳橋樑,搭配活潑的解說和體驗,除了深度認識養殖業之外,更看見漁村文化的價值。 近來創作「漁村這一家」繪本,繪者正是本集受訪者廖宜霈,分享她們團隊在台南七股蹲點推廣在地漁業的經驗,也聊聊繪本創作背後的故事。 * 特別感謝農委會贊助本集聽眾三本繪本,聽完節目到「米米之音」FB留言答題就有機會獲得喔! 圖源:股份魚鄉 ------------------------------------------ 《米米之音》農村廣播第六系列 【庄跤囡仔的Radio】

    20210808 「紅棗王」是怎麼選出來的?《庄跤囡仔的Radio》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Aug 8, 2021 47:20


    專訪: 邱俊閔|玉順紅棗園 / 2016 & 2018年度紅棗王 陳鎮球|公館鄉農會 紅棗產業指導人員 台灣紅棗的種植歷史已經超過140年,唯一產地就在苗栗公館,因為這裡的土不會太黏也不會太沙,而且剛好有牛鬥峽谷吹來的冷風能降低果實蠅的危害,讓紅棗樹更健康,而且紅棗屬於風媒介,牛鬥峽谷吹來的東風正好增加了紅棗的授粉率,這些都是讓苗栗公館成為紅棗唯一產地的最大優勢。 罷特,今年天災不斷,紅棗產量驟降剩一成,就算紅棗王再會種,也沒得賣,正因如此我們更不該忽略紅棗產業在台灣的重要存在,尤其當網路詐騙猖獗,假公館紅棗名義行銷的此刻,我們更該認識公館紅棗的珍貴之處,及每年評選「紅棗王」的過程,農友和農會攜手合作十餘年努力的成果,如何讓紅棗產業及農村更永續,守住這顆「水果界的紅寶石」! ------------------------------------------ 《米米之音》農村廣播第六系列 【庄跤囡仔的Radio】

    20210801 更生希望農場-把爛泥當路走的藥癮更生人阿楷《庄跤囡仔的Radio》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Aug 1, 2021 41:40


    「爛塗準路」 nuā-thôo-tsún-lōo 這個台語詞意是指人生道路多險阻,就算眼前盡是爛泥也把它當路走,硬著頭皮向前吧! 這集節目標題是阿楷在訪談結束前一刻為自己人生下的註解。 15年前他帶著藥癮更生人的身份與妻小回到屏東,原本想要做生意賣芒果,然而卻一再受阻⋯ 後來決定要投入耕種證明自己,耕作面積一度多達十公頃,更艱難的挑戰是他的農場夥伴初期也任用藥癮更生人,這樣的農場所照顧的不僅是農作物,還有人,且藥癮者戒斷的各種痛苦沒人比阿楷更清楚,因此照顧人有時更優先於作物,聽到這裡,我們大概都猜到這終究不是一條好走的路,甚至該說這不是一條能走的路,「該面對就面對吧」他說,十多年來耕作面積漸漸縮小,與更生人的合作也都有所調整。至今他形容這15年是他的黃金時期,走過爛泥,用血淚舖出一條自信驕傲的新生之路! 他總惦記著許多跟他一樣的藥癮者, 阿楷說:「人生就像一本書,翻完了,就完了,但體會多少,學習了多少,用了多少自己才知道。 希望藥癮者記得,要讓人看得起你,只有多做少說,才會讓人認同。」 【製作主持後記】 很久很久以前,大米就聽過不止一位農人說:土地會承載並修復你的悲苦傷痛。 所以土地不是只用來蓋房子、蓋科學園區拼經濟,公告地價無法衡量土地真正的價值,尤其是農地。 甚至米米之音訪問農人也不太關心是否豐收賺大錢,而更想了解的是除了錢,農人還賺到了什麼?為台灣人生活的環境賺到什麼?那是至今難以估算的農業價值,大米也算不出來,但用聽的,總會感受到那份重量⋯⋯ ------------------------------------------ 《米米之音》農村廣播第六系列 【庄跤囡仔的Radio】

    20210725 農村走跳之鄉野傳奇不聽可惜《庄跤囡仔的Radio》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Jul 25, 2021 48:02


    /第一次離鄉野傳說這麼近/ 從親眼見到「土地公火」的92歲阿嬤口中展開小土地公廟的傳奇故事,土地公像村子裡最重要的朋友,凝結村民的心,也透過長青食堂共餐照顧彼此,一頓午餐令人頓悟,等我老了,也想要住在這樣可以一起快樂共老的農村。 /條條故事通餐桌/ 三興廟土地公&三官宮兵將會,各有特殊背景由來,不同的典故但最終都回到餐桌上。 /誰能參加兵將會?/ 著每個月吃一頓大拜拜,如果不是村民,又沒務農(像大米這種)都可以報名參加農曆十五的三官宮兵將會聚餐嗎?陳榮昌阿公說:可以啊!只要年初到三官宮點燈捐獻就可以參加,也可得到三官宮的兵將巡視保佑喔! 陳阿公又一神比喻:每年年初的平安點燈,是讓三官大帝派兵將按著燈號指示前往村民家巡視保平安,就像「巡邏箱」一樣! /夏天的蘿蔔/ 阿公冬天都會種蘿蔔,有一次阿姆在非蘿蔔季煮了一道蘿蔔排骨湯,阿公心生悶氣,氣太太竟然買外面非當季的蘿蔔,所以一口也沒吃,後來阿姆生氣問阿公為何不吃,阿公說不要吃外面用藥勉強種出來非季節蘿蔔,阿姆說那是阿公自己種的,被她保存在冰箱慢慢吃,阿公聽了趕緊把那道菜吃光光。(口述過程中摻雜精彩的台語特殊開場詞XD) 本集節目內容算是深溝村這一個地方文史的重要紀錄,或許在台灣多個農村角落也有似曾相識的故事,一定要親耳聽阿公阿嬤說,才能體會那些激動的情節和有話直說的爽快! 圖源:「田文社」 ------------------------------------------ 《米米之音》農村廣播第六系列 【庄跤囡仔的Radio】

    20210718 國際農業新聞+Podcast聽眾專屬NG片段《庄跤囡仔的Radio》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Jul 18, 2021 42:36


    國際新聞選材自蔡雪青,在大量資訊吸收後為聽眾編譯並以淺顯易懂的方式和大米一起聊新聞,雪青負責國外新聞:包括澳洲鼠害、越南稻農變蝦農、瑞士公投不禁農藥等,大米則會補充台灣的相關資訊給大家。 這集還有【Podcast聽眾獨享幕後花絮】喔! ------------------------------------------ 《米米之音》農村廣播第六系列 【庄腳囡仔的Radio】

    20210711 這裡是「蓁巷食堂」也是「真相食堂」《庄跤囡仔的Radio》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Jul 11, 2021 45:35


    5月中,當疫情未至三級防疫時前往宜蘭員山鄉的蓁巷社區拜訪長青食堂。 美味、溫馨是一定有的,但最令人無法迴避的是連大米都始料未及的震撼教育⋯ 食堂廚工阿姨耳提面命談「倫理回歸」、 80多歲老農大嘆一生辛勞被漠視的心聲⋯⋯ 回想我們多久未聆聽阿公阿嬤聊聊自己的故事?甚或從來沒有過這樣的經驗, 這個小農村叫「蓁巷」,你將聽到長青食堂主事者的用心與農村長輩的心事, 這裡是「蓁巷食堂」也是「真相食堂」 ------------------------------------------ 《米米之音》農村廣播第六系列 【庄腳囡仔的Radio】

    20210704 樟湖生態國中小學發起挺醫護顧小農及送蔬菜肉肉箱給偏鄉長者行動《庄跤囡仔的Radio》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Jul 4, 2021 48:07


    世局紛亂的此刻,我們能做點什麼? 樟湖生態國中小學師生 看見山村裡行動不便的長者們的需求 發起【用蔬菜肉肉箱 守護偏鄉阿公阿嬤的健康】行動 看見醫護人員守護台灣的辛勞 發起【樟湖挺醫護顧小農】行動 自此,一呼百應 三小市集創辦人李宜倩 聽見學生求援立刻集結小農推出蔬菜肉肉箱行動 募資平台火速急件辦理上架 引發各地民眾善心捐款支持 故事仍進行中⋯⋯ 本集專訪| 三小市集 創辦人李宜倩 樟湖生態國中小學師生 募資團隊成員 趙翔宇老師、楊筑鈞老師、沈筱蕾老師 廖子銘同學、王翊程同學 【樟湖挺醫護顧小農】 【走遍台灣走遍台灣.尋找初衷】 ** 三小市集** ------------------------------------------ 《米米之音》農村廣播第六系列 【庄腳囡仔的Radio】

    20210627 水產界諧星 張家昇_台潮魚集執行長《庄跤囡仔的Radio》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Jun 27, 2021 43:40


    專訪:張家昇|台潮魚集 執行長 今年台灣的農漁產業遭遇旱災和肺炎疫情雙重打擊,常想起這些年來米米之音採訪過那麼多農友,在農林漁牧各領域不斷耕耘,不知他們如何度過這一波又一波的考驗,所以本集就要問候「午仔魚達人張家昇」的近況,不問沒事,一問才知今年是他風風火火的創業年呀,疫情來襲,他竟然說是台灣青農崛起的好時機 ?!不藏私,歡迎農友們找他經驗交流。 #養魚師父教誨 :養魚你要自己敢吃,你才可以給別人吃。 ------------------------------------------ 《米米之音》農村廣播第六系列 【庄腳囡仔的Radio】

    20210620 小農深夜發文自曝務農多年打怪闖關秘辛《庄跤囡仔的Radio》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Jun 20, 2021 47:41


    身為友善耕作的8年級生(務農第八年)小鶹_謝佳玲,其田區因為她的生態解說專業背景常成為農食教育的「熱區」,是許多大學生和民眾初探農業的第一位老師,然近日她在臉書自曝多年來在種田賣米過程中始終過不去的「檻」,比起背上扛起50公斤的米、下田的各種腰酸背痛,她最討厭的工作竟然是"打電腦"(還有一個更令她抓狂的⋯)! 小鶹是宜蘭深溝村資深的友善耕作農友,歷經在地小農社群合作的各階段演變,沒少流汗,更沒少跟人吵架,真是人如其名啊!"小鶹"緣自「鵂鶹」-俗稱小貓頭鷹,體型小但個性兇悍,切必以貌取鳥。 白天要田間管理還要帶著3歲幼兒居家防疫,半夜發文近4000字的自傳體,相信很多話還來不及寫下,就透過本集專訪為大家補遺了。 【加演】五年前曾訪問當時小鶹米的創辦起源,大家可以當前情提要來收聽,看看如何一邊挑米一邊錄音

    20210613 「蔬菜箱+DJ心情點歌」居家防疫不能沒有她們《庄跤囡仔的Radio》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Jun 13, 2021 48:03


    本集有二位主角,前半段訪問蘿勒夫人黃淑女,後半段訪問知名台語廣播DJ陳慧萍—啦啦,她們共同的特色:都是媽媽,一位在屏東很會種菜,一位在台北正在學煮菜,時值三級防疫期間,宅配蔬菜箱特別受歡迎,不過卻發生有民眾抗議透過電商平台買「防疫有機蔬菜箱」,嫌太貴又不新鮮,所以打電話去找農場主人理論,針對這次蔬菜箱的爭議請淑女姐毫不猶豫親上火線說個明白,問題到底出在哪裡? 另外一位生產者,長年生產心情點歌的音樂節目,她是寶島聯播網「寶島上麻吉」主持人啦啦,和另一半同樣也是電台主持人邵大倫同樣因三級防疫而把錄音工作全搬回家,令大米最好奇想知道的是他們如何在家有二小的情況(5歲&2歲)還能好好地在家錄音,每天做節目呢?疫情對電台主持人的考驗是什麼?和啦啦熟識多年,我們都是來自中部的庄腳囡仔,同樣是廣播人,她還是二個孩子的媽又身為女兒掛心在老家的爸媽,這麼多事怎麼兼顧啊? 【加碼:Call Out 連線啦爸啦媽-吐槽時間】 ------------------------------------------- 《米米之音》農村廣播第六系列 【庄腳囡仔的Radio】 FB: www.facebook.com/mimimusic

    20210606 半農半X 的公民記者「藕然遇見你」《庄跤囡仔的Radio》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Jun 6, 2021 48:04


    蓮花池畔花兒盛開總令人看得賞心悅目,但等到花都謝了,葉也枯黃的泥巴池裡,農夫的艱難任務才要登場,細心耐心地挖出一根根美味的蓮藕,「出污泥而不染」指的該是這一刻吧! 在苗栗銅鑼種蓮藕的農友陳治安,是資深社區講師及公民記者,從小立志絶對不要務農,因為小時候和爸爸下田做到怕了,但現在的他,回鄉種蓮藕五年了,怎麼說起務農像新手爸爸一樣雀躍呢? 如果你好奇半農半X生活究竟可不可行,治安的經驗頗多值得借鏡,但更重要的是忠於自己內心真正想追求的生活,那些發現與實踐的歷程。 本集有不少可以和蓮花與蓮藕拉近距離的常識 例如:花有紅色和白色之分,蓮藕有7孔藕和九孔藕之分,口感也不同,你愛哪一種? 抗旱大作戰,前人種樹後人乘涼,感謝阿爸留下的二口井! 小農自媒體時代,陳治安老師常年擔任數位影像課程講師,分享個中要訣。 ------------------------------------------- 《米米之音》農村廣播第六系列 【庄腳囡仔的Radio】 FB: www.facebook.com/mimimusic

    20210530 國際農業新聞 & 疫情下的農產搶購潮省思《庄跤囡仔的Radio》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May 30, 2021 47:55


    本集節目是米米之音面對疫情時展現 -農村廣播宅起來會怎樣- 的成績報告。 包括國際農業新聞加長、加量版: #美國幼稚園孩子推動公園禁用農藥立法成功 #比利時農夫讓國土變大了 #瑞典莓果與泰國移工的故事 以及農友們抗旱又抗疫還要顧小孩的實境轉播 還有對於農產網購在疫情下爆量現象的反思,為何農友會嚇到吃手手? -與談者:蔡雪青 ------------------------------------------- 《米米之音》農村廣播第六系列 【庄腳囡仔的Radio】 FB: www.facebook.com/mimimusic

    Claim 米米之音Rice Radio

    In order to claim this podcast we'll send an email to with a verification link. Simply click the link and you will be able to edit tags, request a refresh, and other features to take control of your podcast page!

    Claim Canc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