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Real Story》By 報導者

Follow 《The Real Story》By 報導者
Share on
Copy link to clipboard

【SoundOn 原創】   由台灣獨立媒體《報導者》所製播。以調查報導為主的記者們,把走進的現場、發現的故事、採訪的幕後、遇見的人物,透過訪談、對話、第一人稱敘事帶給你。希望以聲音的形式,陪伴你關心世界、走入在地、聽見多元社會脈動。   節目包括三個單元:#去現場 、#記者給你當、#你為什麼要,歡迎緊追《報導者》臉書粉絲團、Instagram、電子報,許願節目來賓、參與提問,告訴我們你想聽什麼。   贊助力挺台灣第一個以非營利基金會成立的媒體,無廣告、無付費牆、獨立又開放的《報導者》:https://bit.ly/2Ptvj6F   寫小紙條給Podcast編輯台: 問卷:https://bit.ly/3fyw098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歡迎下載SoundOn APP收聽:http://www.soundon.fm/download   關於《報導者》: 官網:https://www.twreporter.org/ 訂閱電子報:https://bit.ly/3k2P42Z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twreporter Twitter:https://twitter.com/tw_reporter_org

報導者 & SoundOn 製作團隊


    • Sep 17, 2025 LATEST EPISODE
    • weekdays NEW EPISODES
    • 39m AVG DURATION
    • 465 EPISODES

    4.9 from 270 ratings Listeners of 《The Real Story》By 報導者 that love the show mention: vs.


    Ivy Insights

    The Real Story is a podcast that delves into the world of true crime, mystery, and unexplained phenomena. Hosted by ???, this podcast captivates listeners with its gripping storytelling and in-depth research. With each episode, ??? takes us on a journey through some of the most intriguing and chilling stories from around the world.

    One of the best aspects of The Real Story is the host's ability to engage listeners with his narrating skills. ??? has a mesmerizing voice that draws you in from the start and keeps you hooked until the end. His delivery is smooth, and he knows how to build suspense and create an immersive experience for his audience. The way he unfolds each story, providing details and background information, makes it feel like you are right there experiencing it firsthand.

    Furthermore, The Real Story stands out for its meticulous research. It is evident that ??? puts a lot of effort into gathering accurate information about each case or event covered in the podcast. He presents facts, interviews experts when possible, and even includes audio recordings or news clippings to provide further authenticity to the stories. This level of detail adds credibility to the podcast and enhances the listener's experience by immersing them in these real-life events.

    Unfortunately, one downside of The Real Story is its irregular release schedule. There are often long gaps between episodes, sometimes leaving listeners waiting for weeks or even months for new content. This inconsistency can be frustrating for regular followers who eagerly anticipate each new episode. It would be beneficial if ??? could establish a more consistent release schedule to keep audiences engaged and maintain their interest over time.

    In conclusion, The Real Story is an exceptional podcast that explores fascinating true crime cases and mysteries with great storytelling abilities and thorough research. Despite its sporadic release schedule, this show manages to captivate audiences with its engaging narration style and attention to detail. If you enjoy delving into real-life unsolved mysteries or chilling criminal cases, The Real Story is a podcast that you should certainly add to your must-listen list.



    Search for episodes from 《The Real Story》By 報導者 with a specific topic:

    Latest episodes from 《The Real Story》By 報導者

    立委都在國會說什麼?450+議題質詢逐字稿,《報導者觀測站》整理好了,開發歷程與實測分析全公開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Sep 17, 2025 35:24


    說起國會監督,過去常以出席率等指標進行立委評鑑,立委缺席而流會的情況因而大減,但有量化指標,就有拿高分訣竅,在數字之外,如何多元監督立委問政品質? 《報導者觀測站》,是《報導者》新推出的國會問政監督平台,透過AI技術將立法院公報逐字稿按議題分類,經專家學者、記者與工程師抓蟲,打造一般民眾也能輕鬆搜尋、檢視立委發言內容與頻率的網站。在這裡你可以「查立委」:看選舉時主打的政見,選後是否真的持續關心;也可以「查議題」:看你所關心的議題如居住正義、能源轉型,哪些立委最多發言、關注點跟你是否相同。 這集,由《報導者觀測站》的團隊成員文廷與毅慧分享,耗時一年的開發歷程、操作小撇步,還有我們未來要做的事。 02:05 報導者觀測站的服務內容有哪些? 08:58 平台最大特色:450+項議題分類、延伸閱讀補脈絡 15:57 記者使用觀察:「居住正義」這一題北市8立委誰有說到做到?社會住宅進度最關心的是他! 25:48 總編公然追殺新企劃?為何最新會期資訊還未上線? 30:56 不只監督國會,加碼預告觀測站2.0進化方向 來賓|《報導者》副採訪主任嚴文廷、數據記者簡毅慧 製作團隊|方德琳、賴育辰、陳思樺 攝影|賴育辰

    今天來敲婉|台灣每年至少3,500人自殺離世,倖存親友誰來理解關懷?聽遺族心聲,尋找傷後重建之路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Sep 12, 2025 14:16


    衛福部心理健康司統計,台灣過去10年自殺人數,每年3,500名以上,一樁自殺,不只是單一生命的消逝,美國自殺學之父史奈曼(Edwin Shneidman)表示,一名自殺者將使身旁至少6位親友受到衝擊。 9月10日、世界自殺防治日,多國呼籲重視自殺防治議題;《報導者》近日推出深度報導,關注「自殺者遺族」。 衛福部(當時為行政院衛生署)2005年起,在自殺防治計畫中將遺族列入關懷對象,為何實施20年後,第一線訪員常感無助,遺族評價正反皆具? 「悲傷是無處可去的愛。」自殺者遺族、「社團法人台灣自殺者親友遺族關懷協會」創辦人李沐芸認為,遺族真正需要的,是去學習如何面對這份情感。然而,努力活著的倖存者們,在自殺汙名化的社會氛圍下,常被迫成為「演員」,於社交場合努力扮演所謂「正常人」。 這集,請跟我們一起理解,遺族面對哪些來自內在與外界的挑戰?政府與社會是否提供充足資源與協助?我們可以怎麼陪伴他/她? 製作團隊|詹婉如、陳思樺

    儘管世界爛透了|國會自肥、預算被砍、青年失業,印尼大規模示威為何引爆?軍隊介入後,會有何後果?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Sep 10, 2025 38:40


    8月28日的雅加達,一名21歲的外送員阿梵誤闖警民衝突現場,遭警方裝甲鎮暴車輾斃,再次引爆當時已經蔓延印尼全國的大規模示威行動。雖然事發隔天,印尼總統普拉伯沃就放低姿態與阿梵的家屬道歉,並下令公開審理害死阿梵的7名警官,但是整場示威行動最核心的政策訴求,卻完全沒有被解決。 為何國會議員的住房津貼相當於都會區最低薪資的10倍之多?號稱亞洲金融危機以來最好的就業市場,卻有將近6成勞動者的收入一點都不穩定?而現在印尼各地的警民衝突明明已經降溫,為何國家軍隊仍然駐留街頭,不肯離去呢? 這集單元,聽《報導者》國際新聞主編聊聊讓八月示威不斷延燒的各項原因,還有印尼國家歷史中血腥鎮暴的五月陰霾。 製作團隊|張鎮宏、賴育辰、林彥伶

    今天來敲婉|求助警察無門,防身輔具研發落空?是什麼將身心障礙女性的呼救被推向沉默?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Sep 5, 2025 13:38


    在報警之前,你是否會先在心裡排演報案過程?預想警察可能會問你在現場看見了什麼、犯人長什麼樣子、穿什麼衣服、有什麼特徵…… 但如果你是一位視覺障礙者,想到這裡,你可能就會打退堂鼓。因為警察問的這些,你什麼都看不到。 當身心障礙女性想向警察求助、訴說遭遇到的跟蹤、性騷擾時,往往因無法順利蒐證或清楚陳述而受挫;而就算員警想辦案,也會因為缺乏線索,難以即時回應。於是,報案變成一場漫長的等待,甚至換來的是不了了之。這樣的經驗不僅削弱了身心障礙女性求助的勇氣,更讓她們在危險中沉默地獨自承受。 國家對於人身安全的保障應該有什麼職責?亞洲的鄰國研發了哪些「科技防身輔具」來協調民眾與警方的合作?同在家暴以及跟騷防治網絡內的警政署,又可以採取哪些措施來增加對身心障礙者的理解和支持呢? 製作團隊|詹婉如、賴育辰、林彥伶

    小黃換電動車補助35萬,政府推減碳,計程車司機買單嗎?他揭第一線難題:快充不足、保費翻倍、缺產業政策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Sep 3, 2025 50:45


    2030年,台灣將有一半的小黃是電動車,可能嗎?今年5月,行政院核定「第三期溫室氣體階段管制目標」,欲加快減碳速度;交通部因此提出「50%計程車為電動車」的政策目標,為鼓勵計程車司機換車,預計祭出每輛車35萬元的補助。這筆錢能有效吸引計程車司機換車嗎? 10年運將生涯,生財工具歷經油車、油電車、純電車三階段的台北市計程車駕駛員職業工會發言人李威爾以自己經驗指出,充電的確比加油還省,燃料成本的營業額佔比從20%降至5%,然而現行「快充」樁不足需要排隊、充電場站分布不均等問題,讓不少運將對電動車抱持觀望態度,畢竟電量不足就無法開車載客,也就難以維持生計。除了充電便利性外,「油換電」還有車貸與保險等成本考量,畢竟比起減碳,司機更在意是否有賺。 這集,威爾分享一名電動多元計程車的司機日常,並以計程車駕駛員工會代表的視角提出政策建言;長期關注能源和環境議題的記者孫文臨檢視前兩期運輸部門減碳政策「開倒車」結果,以及當前充電站設置問題,看見除了砸錢補助外,不能忽視的配套措施。 來賓|台北市計程車駕駛員職業工會發言人李威爾、《報導者》記者孫文臨 製作團隊|詹婉如、陳思樺 攝影|謝佩穎

    今天來敲婉|是蜜糖還是毒藥?AI陪伴應用程式為青少年帶來風險,輕則錯失社交能力,重則引導自殺?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Aug 29, 2025 11:36


    你曾經嘗試過和AI對話,甚至打造自己專屬的虛擬朋友嗎?AI陪伴應用程式在年輕族群間頗受歡迎,但也悄悄對青少年群體帶來深遠影響。 美國非營利組織常識媒體(Common Sense Media)最新研究,約四分之三美國青少年曾使用AI陪伴應用程式,不少青少年與自己創造出的數位朋友或情侶聊天時間,甚至超過與實體朋友的互動。專家指出,這些人造的虛擬關係,無法取代真實人際互動,長期使用將導致青少年錯失學習人際關係互動黃金期、養成不切實際的情感期待,恐影響未來社交發展。 此外,多數AI陪伴應用程式並非為青少年量身打造,因此無法有效避免青少年接觸不當或有害內容,例如,散播極端主義、鼓吹厭女、性侵行為,更有鉅細靡遺的自殺方式。面對AI陪伴應用程式使用浪潮襲捲而來,家長及學校端如何因應? 製作團隊|詹婉如、林彥伶

    公投未過,核三仍進入重啟審查?從數據看民意變化、揭露供電現況與綠能進度,台灣要什麼樣能源政策?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Aug 27, 2025 42:50


    8月23日重啟核三公投,投票率史上第三低,儘管同意票超過434萬遠高於不同意的151萬,但因未達500萬票的門檻,結果為不過關;結果為不通過;不過,總統賴清德當晚談話中宣布,將依《核子反應器設施管制法》啟動相關安全審查,這是否代表重啟核三已進入準備程序? 這已經是台灣社會6年來第三次與核能相關的公投案,整體來看,支持與反對票數呈現什麼樣的變化?這次高達7成選舉人沒走進投票所,又顯示哪些能源議題在公共討論中的隱憂? 台灣能源問題盤根錯節,並非只在要不要核能而已。公投前夕,正方質疑的供電問題究竟真實現況如何?再生能源發展又遇上什麼阻礙?反方重點則在核廢處理與核安考量,而居住核電廠周邊居民在投票所中呈現的意向又該怎麼解讀? 這集,由《報導者》長期關注能源和環境議題的記者孫文臨和黃浩珉,一起聊聊台灣至今尚未翻頁的核能篇章。 來賓|《報導者》記者孫文臨、記者黃浩珉 製作團隊|方德琳、賴育辰、陳思樺 攝影|謝佩穎

    「我們都是被壓抑的」:兩岸耽美史的交流、分流和斷流,為何有一群年輕女性浪漫創作的盡頭是監牢?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Aug 22, 2025 35:37


    不管你喜歡的動漫作品或角色有多冷門,你都能在中國的網路論壇裡找到相關的討論,與興趣相投的同好們一起取暖、分享粉絲創作。百花齊放的二創與自創時代,也綻放出許多男性角色之間的情愛描寫,讓Boy's Love(BL,又稱耽美)的浪漫逐漸在兩岸蔓延。 不過,從2014年開始,中國官方的「掃黃打非」政策,開始嚴正取締網路「淫穢」內容,尤其針對成人導向的耽美創作。許多中國網路論壇的負責人、作者被警察約談,更讓BL文學中「脖子以下」的描寫變成危險的創作紅線。2015年成立的台灣網站「海棠文學城」,這時變成中國作者在網路長城之外發表文章的選項。 但是好景不長。2024年,中國安徽省警方以「涉嫌製作、傳播淫穢物品牟利罪」跨省逮捕在「海棠文學城」網站發表作品的中國耽美作家,不少人遭判刑;2025年,甘肅省警方再次以相同罪名針對「海棠文學城」作者、甚至讀者「遠洋撈捕」,總計超過百名耽美作者、讀者遭警方約談。至今,仍有許多案件在調查中。 這些描繪男性之間愛情故事的創作內容究竟犯了什麼錯?為何從作者、經銷商、網站到一般讀者都成為警方追捕目標?如今牆內外都難以自保的中國耽美創作,究竟應該何去何從? 這集節目,來聽《報導者》特約記者許佳琦聊聊她採訪到的兩岸耽美同好,以及自己「入坑」參與BL創作的青春經歷。從她眼中看見的兩岸BL交流裡頭,又觀察到哪些身分政治的難題? 來賓|《報導者》特約記者許佳琦 製作團隊|梁玉芳、賴育辰、林彥伶 插畫|黃禹禛

    今天來敲婉|史上最長壽時代,台灣躋身全球前段班——破解活得久關鍵,尋找個人活得自在的祕密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Aug 20, 2025 12:52


    今年7月,台灣65歲以上「法定」老年人口458萬多人,距離「超高齡社會」的20%門檻只差臨門一腳,台灣史上最長壽時代即將來臨。回望1925至2025百年時間,台灣平均壽命從38歲增加到81.49歲,相當人生「增加一倍」,這需要哪些政策因素達成? 不只台灣人愈活愈久,二戰結束至今80週年,全球平均壽命延長超過27年,有57國平均壽命超過80歲,戰後嬰兒潮集體完成了一場「長壽革命」。但年紀到了就是「老」嗎? 65歲,只是法律與社福政策上的劃分依據,可以退休、到領重陽禮金的年紀不等於喪失學習、勞動與社交生活的能力——世界衛生組織(WHO)不曾用年齡定義「老」,有許多人6、70歲才開始學習新技能,活得久也要過得精彩,跟著我們看見人類長壽的關鍵,並開啟「無齡社會」的想像。 製作團隊|詹婉如、陳思樺

    對大樹祈禱尋回眼鏡、被雨林吼猴叫聲圍繞,跟著徐仁修從台灣到亞馬遜,導演沈可尚6年記錄的荒野夢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Aug 15, 2025 55:33


    在一個尋常的星期三中午,紀錄片導演沈可尚因為一通電話,揹上器材深入山野尋找石虎的足跡。雖然最後沒見到石虎,卻開啟了他與生態攝影師徐仁修長達6年,走過18,000公里的荒野拍攝之旅。 對這群橫跨30、40、50年紀的製作團隊來說第一個挑戰竟是,如何跟上70多歲的徐仁修漫步深山50年的步伐與看見他所發現的動植物;為了不驚擾動物,團隊仔細研究穿什麼鞋襪才不會在山林發出聲響。 《我在荒野做了一場夢》橫跨10個國家公園,從台灣啟程,行經泰國、厄瓜多,深入亞馬遜雨林,用鏡頭捕捉大自然裡每個平凡又令人屏息的遭逢,也用身體感受人類作為一個物種的渺小。一次獨闖山野時,向大樹祈禱尋回眼鏡的神祕經歷,為沈可尚打開哪些體悟?在連衛生紙都是濕的雨林環境,遭遇哪些高難度挑戰?與徐仁修相處的6年光陰,如何重塑了他對大自然與拍攝的看法? 這集,請聽朋友眼中變「Chill」的沈可尚,說一說他做的一場荒野紀錄夢,以及他們看到地球原本的樣子。 來賓|紀錄片導演沈可尚 製作團隊|李雪莉、賴育辰、陳思樺 照片提供|七日印象電影有限公司

    他們的14歲|父親是政治犯的學者、拿愛國作文冠軍的記者,聽他們被監視的白恐青春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Aug 13, 2025 81:14


    你還記得14歲時與家人的回憶嗎? 中研院院士、社會學者柯志明,14歲時才知道父親是所謂的「政治犯」,他人不在美國,而是台東的監獄服刑。多年後,柯父出獄,柯志明還曾被當局要求監控父親。這個被威權長年分散的家庭,靠著母親細心蒐集一家往來書信,凝聚對彼此的記憶。 資深記者何榮幸,14歲時以「共匪的喪鐘響起了」一文,得到校際作文比賽冠軍,成為師長眼中的「愛國青年」;沒想到高中因參與校刊出版,險些被移送警備總司令部,大學當兵時仍被監視。何榮幸能一路保持對寫作的初心,母親的無條件支持至關重要。 柯志明戲稱,自己與何榮幸如同一個「黑五類」、一個「紅五類」,雖然成長背景截然不同,青春卻同樣在戒嚴體制下展開。即便生活充斥著審查制度、監控的陰影,這些經歷並未讓他們選擇沉默,而是引領他們成為對社會保持關注的記者與學者。 這集,請聽他們來自白色恐怖世代的成長記憶。 來賓|中央研究院院士柯志明、《報導者》創辦人兼執行長何榮幸 製作團隊|楊惠君、陳星穎、藍婉甄、 陳思樺 攝影|蔡昕翰

    墮胎入罪、嬰靈傳說,人工流產裡的汙名與話術,如何綑綁、限制女性無法言說及被忽略的自己......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Aug 8, 2025 56:39


    「台灣還有墮胎罪?」2024年10月,法務部提案修法,將《刑法》第288條墮胎行為的罰金,從3,000元提高至80,000元,引發譁然。婦女團體認為,人工流產的選擇是女性身體自主權行使。雖法務部於同年11月撤回修正,但此事的討論,讓許多女性驚覺,自己的身體竟受法律控管。 衛福部統計,台灣每年平均23萬人次進行人工流產,比新生兒數多!但或許因罪惡感、羞恥感、傳統文化既定的汙名或禁忌,我們鮮少聽到女性公開談論自己的終止妊娠。《以為無人傾聽的她們》收錄13位曾有人工流產經驗女性的真實故事,呈現不同世代、社會背景下她們的抉擇。 「媽媽跟我說,如果不小心懷孕了,我希望你可以跟我講,不要一個人去面對……。」作家吳曉樂北上讀大學前母親對她說的這番話,「把墮胎的羞恥感取消了」;因為大人的坦率,決定了自己看待人工流產態度。但她在兩次陪伴女性友人算命過程中,看到世俗將女性「拿過小孩」的痛苦當成獲利的商品。 人工流產過程中,男性扮演何種角色?女性可擺脫悲劇角色設定嗎?這集,從墮胎入罪、嬰靈興盛潮等面向聊起,除聽曉樂分享採訪經歷人工流產的台灣女性生命經驗,還有婦產科烏烏醫師述說診間內的觀察。 來賓|作家吳曉樂、婦產科烏烏醫師 製作團隊|梁玉芳、詹婉如、賴育辰、林彥伶 攝影|Caroline Seidel/dpa/AP Images

    今天來敲婉|颱風後,政府救災像「打地鼠」?電力斷,他的魚塭零損失?丹娜絲帶來的教訓與關鍵思辨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Aug 6, 2025 14:22


    7月6日深夜,颱風丹娜絲在嘉義布袋登陸,吹掀屋頂、掃倒電線桿,其後的接連豪雨重創台灣南部,台南7月份日照時數創下有觀測紀錄以來新低。雖然本週水氣減少,但這一個月來,災民過著上開天窗、下有淹水,斷電斷訊以天計算的生活。 天公不作美,救災過程則出現物資分配不均、安置後送混亂、里長不清楚安置點等亂象;中央的「雲嘉南災後復原前進指揮所」,風災後24天才進駐台南市政府。受災戶認為,政府應從需求盤點著手,並依嚴重程度分級,資源才能有效投放至最急迫的人事物上,而不是像「打地鼠」被動應對、疲於奔命。 政府年年有防災演練,也補助地方辦訓練課程,為何關鍵時刻仍手忙腳亂?《報導者》資深記者曹馥年深入災區,看見政府救災混亂下,民間自救互助的力量與思辨;環境記者孫文臨在養殖業因斷電損失慘重的哀鴻遍野聲中,採訪全台首座導入光電及智慧儲能櫃的魚塭,思考強化台灣電網韌性的可能。 製作團隊|詹婉如、陳思樺

    別讓台師大女足成「研究提款機」,獨家採訪幕後:關於霸凌、研究倫理以及變調的競技運動夢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Aug 1, 2025 61:09


    台師大女足抽血案新發展!7月29日,教育部指出,近日爆發爭議之「國科會精準運動科學研究計畫」研究計畫主持人陳忠慶、女足隊教練周台英,任教以來共29件研究案涉及血液樣本使用,下週將赴台師大、台大、北市大3校人體試驗委員會(IRB)擴大清查。 《報導者》在7月18日即獨家取得台師大研究倫理審查委員會針對「國科會精準運動科學研究計畫」的調查內容,挖出女足同時供血給不同研究案的內幕,揭露該研究計畫多個觸碰紅線的違規事實,同時訪問包括簡奇陞在內4名女足隊員,聽見抽血之外,真正讓她們在女足踢球不快樂的原因——教練跟不上時代的權威管教。 層層審查的把關機制中,為何仍然漏接了受試對象的權益?霸凌事實明確,教評會前後決定懲罰卻急轉彎,這又凸顯校內機制什麼問題?細觀這些抽血與訓練內容,其實也顯示體育升學制度中「絕對服從」的權力關係? 目前,周教練因霸凌被解聘教職、被足協撤銷教練證,且恐面臨刑責,我國女足史上一代木蘭名將落得黯然退出結果⋯⋯這集,挖掘這則獨家報導的《報導者》副採訪主任嚴文廷、《少年報導者》總監楊惠君除分享獨家資料取得並揭露學術倫理缺失、師對生霸凌等問題的採訪幕後;也回望台灣女足曾經的百勝輝煌發展史,直指今日女足等體育專項教育急需更新的思維。 來賓|《少年報導者》總監兼《報導者》編輯部顧問楊惠君、《報導者》副採訪主任嚴文廷 製作團隊|詹婉如、陳思樺 攝影| 黃世澤

    童年創傷不斷重現的背後,是大腦的警報系統失靈?第一線的醫師、心理師們,如何「走出診間」也真正走進孩子心裡?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Jul 30, 2025 61:06


    「你付出的時間是遠遠大過你的收入,可是你在過程中⋯⋯你會看見孩子對你的信賴、看見他的改變與質變。那個獲得很難對外人道。」 慈恩心理治療所所長邱似齡曾經為了一名少年跑去社會局的會議上與人對峙、自己額外找資源增加晤談的次數,只為了能夠延長他們陪伴的時間。即使看不見即時性的收穫,她仍堅信陪伴的工作,就是為少年添一分被愛、被好好對待的體感。 彰化基督教兒童醫院兒童心智科主任陳力源也有同樣的經歷,不論在兒童心智科的診間內還是出訪校區、案家,陳力源常收到孩子送他的小卡,書本,還有抱抱,甚至希望能「再次看到他」,這些「心臟爆擊」讓他知道他曾經在孩子的生命裡是重要的。 在「廢墟少年二部曲」系列 podcast 的最後一集,我們走入兒少心理工作者的現場,聽見他們從診間「出走」之後的「野戰」經驗:診間裡的說詞和現場狀況究竟會有哪些落差?近十年的概念「創傷知情治療」,如何幫助第一線的助人工作者面對脆家少年?當孩子辨識危機的警鈴隨時都在響起時,又該如何建立一個新的「開關」呢? 來賓|彰化基督教兒童醫院兒童心智科主任陳力源、慈恩心理治療所所長邱似齡 製作團隊|李雪莉、賴育辰、林彥伶 攝影|陳曉威

    大罷免後可能發生什麼事?第一波全台1/3選區決定24席立委+1市長去留,國會三黨的「關鍵數字」與攻守策略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Jul 24, 2025 38:46


    7月26日,第一波罷免案投票即將在9個縣市進行,全台三分之一選區的選民將投票決定24席國民黨立委與新竹市長去留。8月23日的第二波投票,則將決定7席國民黨立委去留。 台灣史無前例的大罷免潮,各地罷免及反罷陣營無不把握最後關頭,鞏固基本盤。從第一階段提議到第三階段催票,罷團素人都站在第一線,「讓公民先行」是民進黨的策略?作為被罷免目標的國民黨,資深立委與新科立委的戰略有什麼不同?8席立委都是不分區,不會被罷免的民眾黨,用什麼方式大力協助「反罷免」造勢?而對不同陣營來說,什麼結局是「成功」、又將會如何影響國會版圖?在各個政黨心中也有不同的「關鍵數字」。 這段時間,《報導者》記者嚴文廷、林雨佑密集採訪罷免與反罷免陣營,他們聽見罷團說「罷免是愛」,也看見國民黨立委主打「再愛我一次」⋯⋯這一集,聽記者們分享在各陣營造勢現場的一手觀察與政治分析。 來賓|《報導者》副採訪主任嚴文廷、記者林雨佑 製作團隊|詹婉如、陳思樺 攝影|楊子磊、鄭宇辰

    當「十年磨一劍」不再吸引孩子,該如何引導他們培養一技之長?儘管吃力不討好,是誰幫助孩子就業?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Jul 22, 2025 59:28


    根據統計,台灣每年有約2500名國中生中輟,在校狀況不穩,其中有500名不會繼續升學。就算進入了高中職,每年休學的學生也超過36000名。未就學的少年若不想散在家裡,就必須得工作,但學歷不高的他們能踏入哪些職場? 以前,少年流向營建業、住宿業,擔起工地裡的體力活,或在農地裡噴灑農藥,願意一步步累積資本。隨著時代的變遷與社群網路的影響,現在的他們更喜歡賺「快錢」,不僅投入送餐、物流等短暫的兼職工作,也嚮往光鮮亮麗的直播主,希望能靠說話、表演賺錢。 只是,並非所有人都有機會成功當上網紅,但「十年磨一劍」不容易吸引少年,兒少工作者又該如何引導,培養他們一技之長,甚至是生活自立的能力? 今年,《報導者》團隊重返「廢墟少年」現場,看見有一群人正在努力為孩子創造新的就業選擇。面對失功能的家庭、不斷「退貨」的就業市場,他們必須投入大量的時間、金錢和人力成本,不只培訓少年們的專業技能和社交技巧,更要肩負「替代親職」:在情緒上支持少年度過難關,或者在實務上協助開辦銀行賬戶、出席道安講習。 在「廢墟少年二部曲」的第二集podcast,我們採訪《做工的人》作者林立青,和更生少年關懷協會的就業服務員睢雁婷(綽號「阿追」),聊聊他們如何透過串連產業資源、開發友善店家,引導少年走出對未來無望的廢墟。 來賓|《做工的人》作者林立青、更生少年關懷協會就服員睢雁婷 製作團隊|李雪莉、賴育辰、林彥伶 攝影|陳曉威

    聯合國2758號決議的真相:中國代表權與台灣無關,國際論述的戰場更成台海安全關鍵?國際力挺之際,台灣內部怎麼看?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Jul 18, 2025 47:58


    1971年,聯合國通過第2758號決議,將中華人民共和國列為「中國在聯合國的唯一代表」。過去半世紀以來,中國將2758視為佐證國際承認「一中原則」的關鍵密碼。然而,這項決議從未提及「台灣」,更沒有處理台灣的主權問題。 事實上,中國長期扭曲解讀2758號決議,再加上各國對其威脅行徑、台海戰爭風險的憂慮,已經讓多個民主陣營國家相繼表態。包括美國、英國、澳洲、加拿大及歐洲議會等七國國會,皆通過決議,明確指出2758無涉台灣地位,並反對中國對該決議的錯誤解讀。 然而,儘管這些國際盟友努力聲援台灣,但當他們回頭看台灣,卻發現台灣自己的國會,始終沒有對這件事表態。三份來自不同政黨針對2758號決議的提案卡在立法院,遲遲未展開實質討論。幾位友台議員告訴《報導者》:台灣的沉默,讓他們困惑,也感到不安。 為何這份從沒提到「台灣」的決議,反而成了排除台灣的工具?中國是如何一步步扭曲聯合國的決議內容,造成各國解讀南轅北轍?台灣內部的「共識」又是什麼呢? 來賓|《報導者》英國特派員洪雅芳、影音製作人汪彥成 製作團隊|方德琳、賴育辰、林彥伶 圖片來源|un.org

    被迫擔起照顧、被父母販賣、被老師帶頭孤立⋯⋯無法選擇出生又遇社會隱性排除,凝視脆弱家庭兒少的困境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Jul 16, 2025 44:58


    「孩子當然無法選擇自己要誕生在什麼樣的家庭,但有些孩子,真的是生下來受苦。」 2017 年《報導者》推出《廢墟少年》專題,隔年衛福部宣布「強化社會安全網」計畫,讓資源不只瞄準「高風險」下的兒童,還包含孩子身邊面臨種種「危機」的大人,試圖看見家庭脆弱的全貌並即時介入。但是,社安網上路 7 年了,墜落的孩子們真的有被接住嗎? 《報導者》團隊重返「廢墟」現場,看見這些年來家庭結構迅速的變化、疫情的影響,甚至網路與科技的演變,如何加劇了脆弱家庭兒少的嚴峻處境。他們不只身處物質的廢墟、心靈的廢墟,還有對未來無望的廢墟,已經超越政府和第一線工作者能夠追趕的地步。現實是,這些無法選擇原生家庭的孩子,在教育體系與社會更是一步步被排除,但我們「不去看」,並不代表他們就「不存在」。 《The Real Story》將用3集的時間,帶聽眾走入廢墟現場,聽見墜落的少年、少女,以及陪伴他們凝視深淵的人的聲音。這集,8年前企劃《廢墟少年》專題的《報導者》營運長李雪莉,與長期關注安置機構與兒少議題的資深記者曹馥年,一起聊聊孩子身處環境的劇變,以及社會持續忽視可能將付出的代價。 來賓|《報導者》資深記者曹馥年 製作團隊|李雪莉、賴育辰、陳思樺 攝影|陳曉威

    今天來敲婉|間諜出沒校門口、菜市場、軍事基地外?從檢舉「可疑路人」貼文,看台灣社會焦慮核心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Jul 11, 2025 13:08


    近日,檢舉「可疑路人」的文章或照片在網路轉傳,貼文呼籲網友留意街上形跡可疑、特別是拿手機直播的人,指稱他們可能是中國來的間諜,正在搜集台灣的情資。 滿天飛的貼文裡,被拍攝的場景包括學校、公園、菜市場,還有軍事基地外,不過多數都在事後刪文、或有自稱本人親友出面澄清「誤會一場」。目前唯二進入司法程序的案例都是跟直播拍攝學生有關,因影像內容清楚拍到孩童臉部,涉嫌違反《刑法》妨害祕密罪及《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法辦,一人為中國籍配偶,另一名則是台灣籍女子。 台灣社會緊張什麼?專家眼裡,「對國家安全的陌生心理」或許正是脆弱根源。這集,從「檢舉路人」現象談起,以現行法條規範釋疑「街拍」需要注意的事,從軍事角度分析其中國安疑慮高低;究竟,民眾的恐懼為何產生?它可能成為有心人士發動「認知戰」的養分嗎?我們如何在這場群眾焦慮中,不被恐懼吃掉冷靜、強化心理韌性? 製作團隊|詹婉如、陳思樺

    在急診室只能救到底?提早「溝通死亡」不是放棄,為身體關機前提供「安寧」選項,好好和世界說再見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Jul 9, 2025 55:21


    「阿伯,如果真的太喘,你要插管嗎?」這是亞東醫院急診部醫師張閎斌與癌末病人的對話。2024年7月,台灣急診醫學會首次發布《急診安寧緩和醫療指引》,希望急診不只是反覆地搶救,也能成為病人最後跟世界好好道別之處。身為參與指引設計之一的張閎斌醫師,想透過指引帶出什麼思維? 在慌亂的急診室裡,如何告訴家屬最壞的消息?張閎斌認為,重要的不是談出結果,而是儘早開啟對話。這是過度醫療的病人,透過長年臥床、往返醫院的痛苦人生,教會他思考急救與生命意義的重要功課。 民眾可以自己決定醫療選擇!簽署不施予心肺復甦術DNR和預立醫療決定AD,有助醫療團隊明確掌握病人的想法,這些在急救時能派上用場嗎? 源自外婆臨終前面對死亡的經驗,《報導者》特約主筆陳玉梅端出「急診中如何安寧」系列報導。但在分秒必爭、搶救生命的急診室裡,「死亡」討論並不容易。報導刊出後,隨即在醫界引發討論,有醫護認為,此刻急診壅塞、人力吃緊,怎麼可能啟動善終討論、雖然值得倡議但是否太過理想? 這集,受訪者將回應讀者提問,並透過在急診室裡「談死」,看見推行急診安寧指引上路這一年來的現實困境。 來賓|亞東醫院急診醫學部張閎斌醫師、《報導者》特約主筆陳玉梅 製作團隊|詹婉如、林彥伶 攝影|楊子磊

    他們的14歲|廁所大探險、赤腳踩百岳,聽編舞家與登山者的少年冒險,與用身體找到答案的歷程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Jul 4, 2025 84:42


    14歲的時候,你有過迷惘或夢想嗎? 雲門舞集藝術總監鄭宗龍、登山家「阿果」呂忠翰14歲時都有過一場「大冒險」──鄭宗龍曾因為上廁所認識新朋友,一時誤入歧途、成為司法少年;被體制內教育貼上「不及格」標籤的阿果則是赤腳踏上人生第一座百岳,開啟對生命的好奇與探索。青少年時期經歷迥異的他們,都因為童年時期對身體的開發與理解,走上了用身體尋找答案的路。 這集,你會聽到,一位編舞家脊椎受傷與登山家缺氧斷片的歷程,如何推動他們「升級」?他們又如何確定自己的天賦與未來想走的路? 來賓|雲門舞集藝術總監鄭宗龍、極限登山家呂忠翰 製作團隊|楊惠君、陳星穎、藍婉甄、 陳思樺 攝影|蔡昕翰

    報導者你好:聽完節目想說……我用「爛透了」跟親友談國際、消化音樂人西進的失落、看見小宅青年的無助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Jul 1, 2025 26:50


    「喂,報導者你好?」 謝謝大家的來訊、來信和留言,你的每一個聲音,我們都收到了!在「報導者你好」單元,你會聽到節目企劃思維、其他聽眾的回饋與提問等。這一集,主要想跟你分享我們的近況,首先是「儘管世界爛透了」全新改版,另一件是籌備已久的《報導者事件簿004:鳥籠時代》上架! 本集內容: ➤「爛透了」為何改版? ➤拜託多學學日韓藝人吧!聽團仔記者怎麼回? ➤千萬小宅、套房育兒,記者眼中的鳥籠現場 ➤送達聽眾耳裡的聲音速寫,還原剴剴案法庭樣貌

    為何罹難的全是年輕未婚的女工?旗津島上的「二十五淑女墓」,「勞動女性紀念公園」的前世今生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Jun 27, 2025 51:14


    你去過高雄旗津嗎?除了消暑清涼的海水浴場和彩虹教堂,你知道那裡曾經還有一座「二十五淑女墓」嗎? 如今,它已改名為「勞動女性紀念公園」,但在園內一座蓮花造型的石碑裡,仍安葬著25位女性的骨甕。她們是52年前一次渡輪意外的受害者,每一位都是未婚女性,且罹難時年齡皆在30歲以下。 為什麼罹難的全是年輕未婚的女工?她們的墓地又為什麼會轉變為政府設立的紀念公園?解嚴後的空間轉型,曾歷經哪些地方權力、婦女運動與民間信仰之間的拉鋸?見證台灣經濟奇蹟起飛的這些女工,如今又被如何「記得」呢? 來賓|《女工之死》作者 李安如 製作團隊|方德琳、賴育辰、林彥伶 攝影|陳曉威

    今天來敲婉|全國農會選舉為何是雲林張家不會輸的戰爭?從20年連霸,看見有利當權者的選制與弊端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Jun 25, 2025 14:43


    四年一度的全國農會改選落幕,毫無意外,雲林張家今年再度稱霸:前雲林縣長張榮味家族支持的蕭漢俊當選新任全國農會理事長,張榮味的妹婿、雲林縣長張麗善的先生張永成第6度連任全國農會總幹事,至今已掌權20年。 過去並非没有挑戰者,只是目前農會選舉制度,如同間接為當權者打造了「不會輸的戰爭」。台灣農會分為「基層-縣市-全國」三級制,選舉從各基層農會代表開始,一步步選出全國理事長、常務監事,並任命總幹事,採行間接選舉。不是所有農民都有選舉權,《農會法》規定一家戶僅有一會員,加上想取得選舉人名冊有嚴格的30分鐘閱覽限制,讓挑戰者難以找到「對的人」拜票、闡述政見;而「一人多票」的選票方式,則讓有意操作者透過「配票」讓內定人選當選。 每逢農會選舉期間,綁樁固票、賄選傳聞不斷,政府曾多次想改革選制並加重賄選刑責,學者也提出讓所有農民直接選出農會經營團隊,但為何難以撼動?這集,我們從農會選舉投票方式開始了解。 製作團隊|詹婉如、陳思樺

    儘管世界爛透了|以色列空襲伊朗一週後,激戰如何影響國際局勢?美國要出兵還是要談和?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Jun 20, 2025 47:30


    台灣時間6月13日上午8點,以色列政府對伊朗展開大規模空襲,並稱之為「雄獅崛起行動」,志在剷除伊朗核武計畫。一個星期過去,戰爭持續擴大——雖然以色列軍隊擁有壓倒性的優勢,卻仍未完全摧毀伊朗核子設施;而伊朗儘管有數位高階指揮官遭到擊殺、軍火受損,最高領袖哈米尼依然公開宣示決不投降。 身陷加薩戰場的以色列為何執意空襲伊朗?伊朗有可能因此政權變天嗎?尚未正式表態是否出兵的川普,究竟在衡量哪些軍事或外交選項?而在錯綜複雜的國際反應之中,台灣該注意到哪一些政策思維的變化呢? 製作團隊|張鎮宏、賴育辰、林彥伶

    「不要這樣就算了」然後呢?#MeToo兩年後,她在部落首辦修復儀式、他憂心性騷師將復職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Jun 17, 2025 53:06


    〔本集建議未成年人由家長陪同收聽〕 今年(2025)初,我們到東部某部落參與了一場首度因#MeToo事件而舉辦的原住民儀式。過程中,做出性猥褻的行為人向倖存者、紀實漫畫家阿多道歉,並在眾人前坦承過錯,阿多也向行為人與所有參與儀式者公開訴說受到的身心傷害。 回溯到2023年,當時一句「我們不要就這樣算了」的影集台詞,在台灣激起 #MeToo 浪潮,眾多倖存者紛紛公開訴說壓在心底的祕密,促使立法院修正性平三法。只是說出來後,如何接住倖存者、懲罰加害人、不要再有下一位受害者,並不像影集那麼容易⋯⋯ 「難道不敢反抗是我的錯嗎?」身為生理男性的耕暉,在讀研究所期間遭指導教授長期權勢騷擾,他當時也在Facebook公開控訴,後雖進入校內性平機制,決議該師停聘一年,但隨著行為人復職倒數,系所相關公告隱去該師全名,一切似乎回到原點。2年後再看當時發文與後續效應,他想對自己與所有不管典型與否的受害人說什麼? 「不講像是3、4層地獄,講了則是18層地獄」,阿多直言說出來的過程對倖存者們來說更為痛苦,但她認為這是一個讓社會集體認識「傷害為何發生」的清創過程,期盼「羞恥必需轉向(Shame must change sides)」,受害者不該背負罪惡感。 這集,聆聽兩位自認世俗眼光中的「非完美被害人」、「非典型受害者」倖存者,分享公開MeToo兩年後,人生經歷的事。 來賓|MeToo倖存者Adoor Yeh(阿多)、林耕暉 製作團隊|詹婉如、陳思樺 攝影|余志偉

    屋頂也能發起能源革命?屋頂型太陽能光電板的優劣盤點,為台灣帶來綠電新未來?可能的阻礙為何?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Jun 12, 2025 45:25


    你看過國外住宅外牆鋪滿太陽能板的樣子嗎?身為亞熱帶島嶼的居民有沒有想過,如果可以在自家陽台儲存光電,究竟會幫生活省下多少電費? 其實,使用太陽能不只是為了省荷包,更是為了達成我國在2016年訂下的再生能源發電配比的目標。當原本應占全國電力 20% 的再生能源未在今年達標,而台灣又邁入「非核家園」的同時,屋頂型光電便成了業者和政府討論之中的新焦點。 曾經大被看好的「地面型」光電在實地推廣中遇到了哪些瓶頸?轉戰「屋頂」之後,政府將如何因應遍布全國的屋頂違建?像你我一樣普通民眾的住家,又可以如何展開自己的能源革命呢? 來賓|睿禾控股董事長陳坤宏 來賓|《報導者》記者黃浩珉 製作團隊|方德琳、賴育辰、林彥伶 圖片提供|睿禾控股

    一名印尼漁工之死,台灣傻瓜如何討公道?10年跨國訴訟和解落幕,但「血淚漁場」的故事還未結束?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Jun 10, 2025 50:18


    還記得《報導者》專題「血淚漁場」三部曲中,首個關注的個案Supriyanto嗎? 2015年8月底,福賜群號的印尼漁工Supriyanto在航行中身亡,他的耳朵、手臂、膝蓋上有外傷,死時嚴重營養不良,疑似受虐致死。但當時偵辦的屏東地檢署在兩個月內便以沒有他殺嫌疑簽結此案,死者生前自述被打的影片因司法通譯不諳中爪哇方言未能忠實傳達,仲介拿10萬給家屬並要求簽下和解書⋯⋯當時從宜蘭縣漁工職業工會李麗華、《報導者》、監察委員王美玉等,接力揭露此案,後來屏東地檢重啟調查。 「一條人命,以10萬台幣草草結案,怎麼可以!」台灣國際勞工協會(TIWA)創會理事長陳素香投身協助,從取得Supriyanto家屬信任並簽下委任律師函到傳喚印尼證人來台法庭作證,不只付出心力與資源,跨國訴訟歲月更是「一波三十折」。 2023年,屏檢對船長、輪機長與一名同涉施暴的印尼漁工依過失致死與傷害罪提起公訴,2025年5月8日,家屬與被告就民事賠償達成和解。 10年過去,3個失去父親的孩子已漸漸長大,和解收場是告慰亡者、還給死者家屬一個公道嗎?當年造成爭議的關鍵——司法通譯問題,今日是否有所改善?漁船上高壓的勞動環境有變得更友善嗎?船長與境外漁工之間的溝通管理難題有好解方嗎? 這集,委任律師曾威凱從法律觀點指出案情癥結與法庭上曾有過的關鍵攻防,長期關注移工議題的陳素香則分享對遠洋漁船人權議題的長期關切,而在漫長的官司告一段落後,他們有什麼話想說? 來賓|台灣國際勞工協會(TIWA)創會理事長陳素香 來賓|委任律師曾威凱 製作團隊|詹婉如、陳思樺 攝影|林佑恩

    儘管世界爛透了|韓國史上最高票總統,政治風格像「汽水」?選完隨即上任,有哪些待解的內憂外患?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Jun 6, 2025 31:44


    韓國總統大選6月4日開票結果,61歲的共同民主黨領袖李在明以超過49.4%的得票率,成功當選新一任的韓國總統。這場總統補選被視為對因戒嚴事件遭彈劾下台的前總統尹錫悅的「審判」,而李在明必須在零緩衝的狀態下直接就任,展開為期5年的執政。 雖然有近半民意背書,但此刻的韓國國內正處經濟疲軟、政治對立、性別戰爭的社會狀態;外有重擊韓國汽車、鋁鋼產業的美國關稅調漲,以及蠢蠢欲動的朝鮮政權。李在明將如何滿足人民對他的期待?有著「汽水」風格的他會如何與美國總統川普進行經濟談判、同時穩住美軍駐韓人力的保證,平衡區域安全的多邊關係?在台灣的我們可以從哪些層面理解、關注今後的韓國政局? 製作團隊|張鎮宏、賴育辰、陳思樺

    今天來敲婉|醫院資安也是國安?中國駭客鎖定台灣醫療系統入侵,特種資料首度外洩,恐帶來何種風險?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Jun 4, 2025 14:27


    「您好,這裡是醫院,請問是某某某家屬嗎?您父親在今年開刀,他的身分證字號和出生年月日是……」某天,你可能會接到一通這樣的來電,當電話那頭的人對最私密的就醫情況瞭若指掌時,你還能理性判斷這恐怕是詐騙電話嗎?2月起,從台北馬偕醫院到彰化基督教醫院等大型醫院醫療系統,接連遭到以CrazyHunter為名的駭客攻擊。除醫院院務癱瘓,更有上百萬筆病患個資,包括政治人物、上市櫃企業高層等人就診紀錄外洩,被置於網上販售。 4月2日,刑事局宣布駭客是一名20歲中國羅姓男子,但CrazyHunter究竟是一個人、還是一群人組成,難以判定。同時,大型醫院作為「關鍵基礎設施」,詳載姓名、年齡、體重、手術等屬於「特種資料」病歷,駭客入侵單純是為了錢、或另有政治意圖?目前不得而知。 因此,就醫資料外洩影響深遠,從個人詐騙到國安危機。但令人遺憾的是,《個資法》第29條規定,非公務機關個資外洩且能證明其無故意或過失者,將無需擔負損害賠償責任,其中的咎責更屬「三不管地帶」。 製作團隊|詹婉如、林彥伶

    #Live Podcast 孩子容貌焦慮口罩戴牢牢,夏天穿長袖遮手腕割傷,大人如何接住兒少心理健康SOS訊號?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May 29, 2025 80:12


    「這些孩子連中午吃飯、刷牙都帶著口罩⋯⋯。」資深國小輔導老師劉馨如說,COVID-19疫情後,有許多孩子因容貌焦慮而拿不下口罩! 5月份,我們舉辦了一場Live Podcast,試圖思考當前嚴峻的兒少心理健康議題及需求,當馨如老師娓娓道來教育現場的景況時,不少參與聽眾相當震驚。國中小心理健康問題嚴峻到讓人難以想像,《少年報導者》製作「危險心靈海嘯」專題,呈現全台百名兒童心智科醫師的問卷結果,調查顯示國中小學生罹患憂鬱症、焦慮症比例迅速上升;採訪團隊進入校園現場,看見兒少拿美工刀割手,只為用身體的痛療癒心理的傷。 孩子們發生什麼事、壓力從何來?專業人士如何理解、辨識和接住兒少心理健康的挑戰?努力擔任心靈捕手卻身心俱疲的大人又需要什麼支持?不只專家建議,這集,也聆聽現場參與者對兒少心理困境最深層的擔憂。 來賓|金門醫院兒童青少年精神科主治醫師徐志雲 來賓|新北市思賢國小專任輔導老師劉馨如 來賓|《少年報導者》主編邱紹雯 製作團隊|楊惠君、詹婉如、陳思樺 攝影|蔡昕翰

    今天來敲婉|從重大車禍,點出交通制度問題:缺高風險駕駛篩檢系統、無定期回訓制度、違規記點名存實亡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May 27, 2025 14:19


    近日,台灣發生多起嚴重車禍,其中兩起肇事者皆為78歲,高齡駕駛議題隨即被端上枱面。交通部表示,將在3個月調整高齡駕駛換照年齡,從現行75歲下修到70歲。但不適任駕駛只有高齡者?年長者別再開車,道路就安全了? 台灣每年交通事故死亡人數約3千,平均每天8人死於馬路。重大車禍後,《報導者》爬梳歷年肇事數據,訪問專家學者,借鑑國外制度,提出台灣駕照監理改革三大關鍵方向,包括建立高風險駕駛篩檢系統、駕駛人定期回訓制度、落實違規記點以淘汰不適任駕駛。供大家此時集思廣益、思索未來方向。 製作團隊|詹婉如、林彥伶

    西進中國的台灣音樂人,是如何被蠶食鯨吞?演出前需要經過多少審查?又會如何影響台灣樂壇和社會?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May 23, 2025 58:12


    近年,台灣演藝人員在中國舞台或社群平台上的「表態」事件層出不窮,甚至逐漸影響「獨立音樂界」,讓不少台灣粉絲對那些原本象徵自由與真誠的創作歌手感到錯愕與失望。然而,音樂人的「配合」,真的是亳不掙扎的妥協?還是多重現實壓力下的身不由己? 在台灣這個音樂市場趨近飽和的環境下,多數音樂人頂多「餓不死」,甚至還得兼職維生才能維持創作與樂團運作。為了持續產出、維持收入,語言門檻較低的中國市場,是不少人會選擇的「相對簡單」的路。 《報導者》採訪十餘位獨立樂團的樂手、經紀人、硬體工程師、樂評人跟學者專家,深入探討仍在中國發展的音樂人,如何在面對紅線時堅守底線,又可能在哪些「衝撞」之後,逐漸變成沉默的人…… 來賓|《報導者》記者許詩愷、裝咖人主唱張嘉祥 製作團隊|李雪莉、賴育辰、林彥伶 插畫|江世民

    儘管世界爛透了|賭爛票、反DEI、國會失能和反建制的失控,民主世界的危機像極了1933年的德國?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May 21, 2025 33:51


    就在2025年5月8日歐洲各國紀念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戰結束80週年前夕,德國國會改選與新任總理投票結果,卻讓該國政壇、媒體輿論憂慮:德國是不是正在重演1933年歷史?——當前的政治結構讓學者們不禁想起希特勒登台前夕,在德意志土地上搖搖欲墜的威瑪共和國。 這次選舉衝出兩德統一以來最高投票率,基民盟/基社盟(CDU/CSU)雖穩坐龍頭,但國會第二大黨卻被德國情報單位定為極右極端主義組織的德國另類選擇黨(AFD)取代,社民黨(SPD)支持率跌至第三。總理投票過程也讓人意外,結盟執政的基民盟 /基社盟與社民黨,總席次328已超過國會半數,卻發生首度未能在第一輪選出總理的狀況⋯⋯ 1933年的威瑪共和到底發生了什麼,為何陰霾籠罩在2025年的德國聯邦議院?民主體制下,怎麼會選出支持極權的政治代表?為何主流社會愈是試圖防堵、如AFD的極端主義組織愈是壯大?我們又能如何因應呢?這集,國際主編鎮宏與旅居奧地利、專長現代政治哲學的黃哲翰越洋連線,從政治體制到社會韌性,對照古今、思辨民主。 來賓|《報導者》專欄作者黃哲翰 製作團隊|張鎮宏、賴育辰、陳思樺

    在輿論激情中報導剴剴案法庭現場:看速寫師還原關鍵場景,透視檢辯攻防如何依證據逼近真相?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May 16, 2025 45:18


    5月13日下午,全國矚目的男童剴剴遭保母虐死案,終於在經歷橫跨3週的審理後做出一審判決:被告劉彩萱以成年人故意對兒童施以凌虐致死罪,判無期徒刑並褫奪公權終身,被告劉若琳則判18年有期徒刑,為國內虐童案中最高刑期紀錄。 本次開庭,報導者出動了多位記者輪班到法庭現場記錄全程、錄製短影音為讀者解析進度、也首度請來了法庭速寫師,在不能拍照的法庭用圖像讓讀者一窺法庭究竟。檢辯雙方提出了哪些證據支持自己的說法?在情緒高漲的狀態下,記者該如何報導審理過程?最重要的是,台灣社會能夠如何避免類似的案件再次發生呢? 來賓|《報導者》副主編張子午、影音製作人汪彥成、特約法庭速寫師陳靖宜 製作團隊|梁玉芳、賴育辰、林彥伶 插畫|陳靖宜

    從卓溪黑熊之死,思考人與熊的相處:走入部落還原案發現場,聽前線黑熊研究員及記者真心話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May 14, 2025 43:35


    「怎麼也趕不走,用很大的鞭炮也不行……。」4月11日,花蓮縣卓溪鄉中正部落通報黑熊侵擾事件,家犬被熊掠食的耆老說出自己的無奈。就在部落飼養的雞、狗接連被黑熊吃掉後,部落居民人心惶惶,每天放炮驅熊像過年,深怕人身安全受到威脅。 時至4月21日,事件發展為執行巡護與驅趕的巡守員為自衛開槍,導致黑熊中彈後傷重不治。隨即,社群平台湧現熱絡討論,包括「射殺保育類動物怎麼無罪?」、「餵食遊蕩犬與放養問題不解決,這種事情只會一再發生!」等等。但實情為何?我們如何了解人熊最前線現況? 為此,《報導者》特約記者林慧貞前往中正部落,除採訪在地族人外,更梳理事件全貌,這集,她將帶回事發現場第一手觀察,並思考近年黑熊滋擾部落的可能因素。同時,連線長年蹲點花東及屏東進行黑熊生態研究的蔡幸蒨研究員,分享從早期的生態研究,到將防止人熊衝突列為工作重點的轉變及最新作為。 來賓|野聲環境生態顧問有限公司研究員蔡幸蒨(鴨子)、《報導者》特約記者林慧貞 製作團隊|詹婉如、林彥伶 攝影|馬雨辰

    你還有中國戶口嗎?移民署清查1.2萬陸配及二代戶籍,一紙通知書背後的法律觀點與國安討論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May 9, 2025 37:11


    「我問我媽:你到底有沒有這些資料?如果有,就交出來就沒事了;如果沒有的話為什麼會沒有?」哲瑋(化名)54歲的陸配母親在2000年取得台灣身分證,是4月初收到移民署通知,需要在3個月內繳交或補件「喪失大陸地區戶籍」證明的1.2萬人之一。 內政部移民署的戶籍清查行動自去年(2024)起展開,相較前面兩次,這一次的清查對象有較多討論,執政黨與在野黨都收到民眾陳情,陸委會因此提供配套措施。為什麼? 為了解事件,記者馥伊接觸7名收到通知書的中國婚姻移民與他們的子女,諮詢陸委會、倡議組織以及各界專家,這一集,將先從當事人向中國申請文件的卡關困境,理解兩岸體制的差異;接著透過移民研究、社群網路激辯展開思考:面對中國極權擴張,哪些資料可以作為國安風險指標?作為民主國家,台灣可以如何兼顧人權、國安? 來賓|《報導者》記者謝馥伊 製作團隊|方德琳、賴育辰、陳思樺 攝影|馬雨辰

    狼師劉育成性侵案,女童們長大後的反擊:已過性侵追訴期的學姐們,為同樣受害的學妹們成為一道光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May 7, 2025 50:20


    「連我的學生也是受害者!如果我父親没有放過他,把他送法辧就好了……。」劉育成案倖存者、吹哨者莊純青老師說,因為這個遺憾,促使她現在只想努力把這件事完成 。 2023年6月,莊純青透過網路蒐證、發聲,揭發南投縣竹山鎮大鞍國小校長劉育成30年來長期猥褻與性侵學生的狼師案。兩年來,她陪伴一群成年後的劉育成案被害者,也找到目睹當年狼師性侵學童的人證,促使南投縣政府及地檢署展開清查。一個完全不具備公權力的「素人」如何走向吹哨之路? 「是不是後來還有更多與我一樣的受害者?」2023年台灣#MeToo運動風起雲湧,勾起莊純青國小被猥褻的記憶。六年級時,莊純青被時任班導、家教班老師的劉育成於車內猥褻。由於父親曾是道上大哥,當時校長與時任鎮民代表主席(現為南投縣議會議長)何勝豐陪著劉育成登門下跪道歉,並將劉育成調至他校。但接下來,劉育成惡行未改,變本加厲繼續染指他校女童,甚至逼迫受害者吃避孕藥。更讓人難以置信的是,即便20年來,曾有受害女童求救,卻被地方關係、校園共犯結構壓下。 迄今,莊純青已找到36位劉育成案倖存者,且與她連絡的人數不斷增加中。只是,多數案件超過法律追訴權,倖存者再也沒有機會透過司法釐清真相。為何國家要制定「追訴權時效」?童年性侵倖存者只能被司法永遠排除?還是,他們有下一步行動? 來賓|劉育成案吹哨者莊純青老師、《報導者》副總編輯張子午 製作團隊|詹婉如、林彥伶 攝影|林彥廷

    報導者你好:「我們只有自己!」328緬甸強震滿月再次連線萬利,見證緬甸人如何自救、互助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Apr 30, 2025 35:55


    打工要求提款卡、借放客戶錢,一年近15萬個警示帳戶,詐團怎麼「騙」來的?成為人頭戶怎麼辦?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Apr 24, 2025 40:10


    如果有人要跟你「借用」銀行帳戶,你會答應嗎? 台灣每一天詐騙財損高達3億5千萬元,儘管新聞常報導詐騙集團如何利用車手與人頭帳戶讓受害者討錢無門,政府亦時刻宣導不要隨便交出個人存摺、印章、提款卡,但去年(2024)經通報的「警示帳戶」就逼近15萬個,而這些交出帳戶的人平均年齡僅30.2歲。 為什麼這群年輕人會輕易交付自己的帳戶?根據司法現場實務,有些人是出於金錢需求,以8千~3萬元不等賣出帳戶,有人則是在求職或借貸時,一時錯信而被騙走帳戶。 這集,聽前新北地檢署檢察官李秉錡辦案多年分享,哪些話術其實在騙你的戶頭?不管是自願或被迫,一旦將自己的帳戶交給詐團,可能會犯什麼罪?而由警察機關裁處、為期5年的「告誡書」處分又會帶來哪些影響? 來賓|前新北地檢署檢察官李秉錡 製作團隊|李雪莉、藍婉甄、陳思樺 攝影|鄭宇辰

    今天來敲婉|淋病、梅毒感染者年齡正加速下移,未成年人為何被性病纏身?社會又該如何守護他們的健康?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Apr 23, 2025 13:13


    「十年前,偶爾才會見到一例梅毒;現在,遇過不少國高中生確診。」一名感染科醫師感嘆地說。 衛福部疾病管制署性病通報統計,淋病與梅毒通報數正在青少年族群間陡升。15至19歲青少年淋病發生率在5年間增長近3倍,15到19歲的青少女梅毒發生率是所有年齡層第二高。為何這樣? 事實上,性病年齡下移牽涉性剝削、性觀念偏差複雜成因——色情資訊流竄的網路社群,與「怕被家長投訴」的教學現場,讓孩子難以得到在親密關係中保護自己的情感觀念與性健康知識。 這集,我們將從數據看見被性病纏身的未成年孩子遭遇了什麼、醫療與教育聯手,能接住他們嗎? 製作團隊|詹婉如、林彥伶

    不分藍綠50席立委罷免案進入二階連署,能反映最新民意?有哪些新現象?記者一手觀察、政治分析與憲政體制比較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Apr 18, 2025 32:30


    罷免,是我國憲政體制賦予人民的權利,過去一年來立法院裡的朝野對峙在社會激起罷免聲浪,根據中選會公布,已有35席泛藍陣營與15席民進黨籍立法委員罷免案通過第一階段,進入只有60天連署期的第二階段。 台灣史無前例的大罷免潮,是怎麼開始的?可能有哪些結果?有人認為這是反映民意,且唯有如此才能化解當前政治僵局,也有人擔憂頻繁選舉動員於整體社會無益。 同時,有人擔憂頻繁選舉動員於整體社會無益。放眼國際,像台灣這樣直接罷免民意代表的設計雖然少見,但選舉次數不一定比較少?其他民主國家如美國、日本、韓國,碰到朝野衝突時是怎麼做的? 這一集,資深政治線記者何榮幸從歷史縱深與國內外憲政體制比較提出分析與觀點;而自罷免風聲出現即密切關注,實際採訪罷藍與罷綠團體的記者林雨佑,則分享在連署現場的觀察與思考。 來賓|《報導者》執行長何榮幸、記者林雨佑 製作團隊|方德琳、賴育辰、陳思樺 攝影|楊子磊、黃世澤

    今天來敲婉|對中貿易制裁,是善變川普唯一不變的事?美中相互祭出高關稅政策,背後的算計與焦慮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Apr 16, 2025 16:44


    4月2日開始,美國總統川普宣布將對所有貿易夥伴徵收10~49%不等的「對等關稅」。短短一星期,全球貿易秩序被「打掉重練」。直至4月9日「暫緩」加徵10%以上關稅措施90天,各國才稍喘口氣。不過,中國被單獨排除在關稅緩衝之外。 無論川普1.0或2.0,美國對中國貿易制裁的態度始終未變。自今年1月以來,川普政府已向中國加徵高達145%的懲罰性關稅。但中國也不是省油的燈,除以向美國徵收高達125%的報復性關稅,也擴大限制對美稀土出口,此舉恐對美國軍工及科技業帶來衝擊。 此刻,川普與習近平猶如進行一場「懦夫博弈」(the game of chicken)。在兩國劍拔弩張的背後,存在哪些大國焦慮?誰是堅持到最後的贏家?還是兩敗俱傷? 製作團隊|詹婉如、林彥伶

    未成年無照上路好簡單?無牌機車、人頭車主、融資公司,一條龍服務背後,沒說的法律與債務代價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Apr 11, 2025 41:49


    2019至2023年,平均每年取締未成年駕駛案件43,000餘件;2024年底,台灣接連發生多起未成年無照駕駛汽機車的傷亡事故,年紀最小的駕駛只有15歲。 對此社會出現加重處罰、下修考照年齡的討論,但問題或許不只在交通法規裡? 少年無照上路、超速行駛等違規行為背後,除了上課打工需求與同儕心理,還有隱藏於網路社群的刻意誘惑——有心車行舉辦「跑給警察追」的地下盃與拍攝改車、競速、車技等短影音,針對「未成年」族群售賣無牌車、介紹人頭車主、牽線融資公司以比法定利率16%還高的利率借貸。報導刊登後,立委王世堅引用內容指出這些放貸行為助長交通風險。 為了解未成年駕駛原因與管理難題,系列報導3位作者接觸多名未成年駕駛,追問監理人員與警察現行取締、罰金、上課與禁考的實際效果,這集你將聽見一條圍繞未成年無照駕駛的產業鏈如何產生,並一起思考讓孩子安全上路的可能。 來賓|《報導者》未成年駕駛系列文章作者柯采瑜、張童寧、楊仁 製作團隊|李雪莉、賴育辰、陳思樺 攝影|楊仁

    今天來敲婉|台鐵30年首次漲價,但安全呢?獨家揭露火車開過頭、亂倒車,忽視SOP的嚴重事件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Apr 8, 2025 12:48


    在太魯閣事故四週年當天,《報導者》獨家揭露,2024年12月15日19時18分,一列區間車停靠高雄內惟站時發生疏失,列車超出月台3節車廂,當下司機員未遵守SOP通報,擅自改動ATP模式逕行倒車。所幸後方區間車在美術館站等待,未釀追撞事,而台鐵公司直到5天後,收到旅客投訴展開調查才知情。 火車「開過頭」不是小問題!2005年JR西日本福知山107人死亡的超速出軌事故,導火線就是司機員停站開過頭,為了「追回誤點」而釀禍;就在5年前,台鐵已發生過一次司機開過頭未通報、自行倒車的嚴重事件,同樣的問題為何一再發生? 今年6月23日起,台鐵將實施新票價,平均漲幅達到26.8%,相隔30年首次調漲,或許有助台鐵財務體質健全,但民眾更想知道的是,大眾運輸安全性能否同步向上提升? 製作團隊|詹婉如、陳思樺

    為何「來世不做緬甸人」成為傷痛的祝福?天搖地動的328大地震,聽見來自緬甸現場的聲音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Apr 2, 2025 49:26


    位於板塊交界處,台灣人對地震早已習以為常。大家或許聽過大樓晃動的聲音、經歷過停電的驚慌,但當本該平坦穩固的大地,突然像水面般起伏蕩漾,仍然讓人不寒而慄。 這正是台緬人楊萬利在2025年3月28日親眼目睹的景象。緬甸當地時間中午12點50分,一場芮氏規模8.2的強震襲擊緬甸第二大城曼德勒,震央附近的實皆省更是災情慘重。萬利當時身在中緬邊境,雖然距離震央甚遠,仍清楚感受到劇烈震動。經歷過921大地震的她,仍難掩恐懼,更擔憂緬甸的家人和朋友是否安然無恙。節目上架的這天凌晨,她正帶著救援物資,日夜趕赴災情最嚴重的地區,隨行補給品除了日常應急用品,還有能短暫安放遺體的屍袋。 在台灣,民間援助行動也開始啟動。3月31日,導演趙德胤攜手在台緬生與華僑舉辦記者會,呼籲更多人伸出援手。從萬利與趙導的口中,我們得知災區的慘況:醫療資源嚴重匱乏,擔心餘震的民眾露宿街頭,更糟的是,在緬甸熱季40度高溫下,罹難者遺體已開始腐敗發臭……內戰未歇的緬甸,如何承受天災的雙重打擊?被軍政府嚴格封鎖的國境,又該如何讓國際援助進場?而身在台灣的我們,能透過哪些方式提供幫助? 這一集,我們先後訪問楊萬利與長期關注緬甸局勢的自由記者楊智強,聆聽328大地震後的緬甸聲音與呼聲。 來賓|「鳴個喇叭!緬甸街」創辦人楊萬利、自由記者楊智強 製作團隊|李雪莉、賴育辰、詹婉如、林彥伶 攝影|Sebastien Berger/AFP

    今天來敲婉|聽台灣軍事審判來時路與改革方向:修法要恢復什麼?共諜滲透軍人問題能解?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Mar 28, 2025 11:42


    近年,台灣因為共諜案遭到起訴的人數飆升,涉案者從民間滲透到軍方,除了退役將領,根據國家安全局公開資料,2024年因涉入國安案件遭起訴的64人中,有28位是現役軍人。為因應中國升高統戰攻勢,3月13日,總統賴清德提出「恢復軍事審判制度並啟動配套修法」,以審理現役軍人涉及犯下叛亂、洩密、利敵、廢弛職務等軍事犯罪案件。 儘管一般民眾不受影響,但大家對「軍法」的印象經常是辦案瑕疵或冤案。《軍事審判法》也在2013年因「洪仲丘事件」大修,「非戰時」現役軍人犯罪改由一般司法機關審理,等於實質廢除軍事審判。 如今政府擬恢復軍事審判,真能因應中國統戰威脅嗎?前軍事檢察官認為,軍法對現役軍人威嚇性強,具象徵性意義,法律學者則指出,軍法審判的獨立性始終遭受外界質疑。軍事審判等修法期程預計4月上旬才會定調,但這段期間已引發不少討論。這集,我們將聆聽各方觀點,一同思考未來軍審改革何去何從。 製作團隊|詹婉如、陳思樺

    「混合戰爭」的時代來臨:海底電纜斷線事件頻傳,該怎麼抓兇手、進行維修?台灣如何強化通訊韌性?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Mar 26, 2025 60:54


    今年1月,台灣接連發生海底電纜斷裂事故,從國際海纜疑似遭中國貨輪拖錨破壞,到連接馬祖的台馬海纜因老化全數中斷,凸顯了台灣在通訊韌性與應變上的挑戰。事實上在過去幾年,類似的事件也在波羅的海頻繁發生,歐洲各國早已將海底基礎設施的破壞視為「混合戰」的一環。 ​ 兩週前,我們舉辦了一場實體講座,由《報導者》總編輯方德琳、記者黃浩珉,與現居柏林的德國特約主筆林育立線上連線,梳理台灣和歐洲近期所遭遇的海底電纜斷裂事故,以及各國的應變方式。 為什麼海底電纜如此脆弱? 明明中俄貨船在歐洲斷纜罪證確鑿,為何歐盟仍然無法起訴?台灣可以如何借鏡,強化全國關鍵基礎建設?活動當晚的30位讀者們也向講者們提問,一同探討台灣與世界面對的風險與挑戰。 ​ 來賓|《報導者》德國特約主筆林育立、記者黃浩珉 製作團隊|方德琳、賴育辰、詹婉如、林彥伶、陳星穎 攝影|蔡昕翰

    十年零一天「燦爛時光」的跨界對話:抓漏師傅捐地板、移工返國開圖書館,警察「臥底」變來賓?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Mar 21, 2025 56:22


    「當然也會想,我神經病!這書店要怎麼營運?」2015年4月12日,「燦爛時光」創辦人張正拿出50萬元存款,開了一間不賣書、僅供借閱的東南亞主題書店。這段外人看來很傻的事,卻召喚出在台移工閱讀母語紙本書的渴望,也讓台灣人看見移工的多元樣貌,還吸引了任務之一是臨檢、查緝失聯移工的外事員警到書店「臥底」。 今年4月12日,「燦爛時光:東南亞主題書店」即將結束實體營運,10年零一天的歲月,三層樓的舊店面內外譜出許多美好故事——草創初期,大量志工投入場地整理,感動了抓漏師傅無償協助書店地板鋪設;有台灣雇主主動借書,幫看護工透過閱讀走出情傷;有移工受到啟發,返母國在自家客廳開辦圖書館,為家鄉孩子提供一個唸書的機會。 在實體書店與眾人告別前,這集,外事警員徐夢含談在書店「臥底」變講座來賓的觸動、書店共同創辦人張正、廖雲章分享從帶一本自己看不懂的書回台為起點,開展移工閱讀母語書的十年運動,到未來對「整座城市」都有東南亞書店的期待。 來賓|燦爛時光東南亞主題書店共同創辦人張正、廖雲章 來賓|新北市政府警察局新店分局防治組外事警員徐夢含 製作團隊|詹婉如、陳思樺 攝影|楊子磊

    離不開,只能忍?走進緊鄰空汙違規工廠的國中小,看見一群被迫與「髒鄰居」生活之苦學童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Mar 19, 2025 53:57


    2023年,《報導者》執行長何榮幸赴屏東縣獅子國中演講,得知鄰近校園的瀝青廠不時散發出惡臭,師生困擾十多年至今無法獲得緩解,學童只能在瀰漫著苯、戴奧辛、重金屬等的空氣中生活。諷刺的是,因為異味及揮發性有機物未列在空氣品質監測之列,所以校園附近的空氣指標經常在良好等級。 事實上,深入調查後才發現,原來台灣與固定汙染源為鄰的校園不少,獅子國中的情況不是個案!《報導者》記者透過公開資料發現,全台141間國小、31間國中周圍500公尺內曾有因空汙而受到裁罰的違規工廠,其中有28間的學校周圍,甚至有2間以上。產業發展產生的異味,為何是由學童承擔? 環境部強調,台灣空氣正在變好,但這並非受空汙所苦的校園師生真實感受。地球公民基金會執行長王敏玲直指,空汙監測技術有其侷限性,需要「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人一起監督!《報導者》記者文臨感嘆,有能力的家長積極幫孩子遷戶籍轉校,在緊臨汙染源學校就讀的孩子多半來自弱勢家庭,空汙問題讓弱勢的人更弱勢。 來賓|地球公民基金會執行長王敏玲、《報導者》環境記者孫文臨 製作團隊|方德琳、詹婉如、林彥伶 攝影|黃世澤

    Claim 《The Real Story》By 報導者

    In order to claim this podcast we'll send an email to with a verification link. Simply click the link and you will be able to edit tags, request a refresh, and other features to take control of your podcast page!

    Claim Canc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