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大基因专业团队倾情打造,基因科普娓娓道来!

“结婚晚、生育晚”已成当下不少人的选择,但最新发表在国际期刊《Nature》上的研究,却给计划“晚育”的男性敲响了警钟,研究显示,高龄父亲后代遗传病风险显著上升。

全球高达70%的人群受敏感性皮肤困扰,且该比例在过去20年增长了68%,然而,敏感性皮肤问题仍被广泛忽视且研究不足。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在人口密集的都市过着快节奏的生活,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现代生活方式因素如污染、慢性压力和睡眠质量差等,正在加剧皮肤健康问题。

人的智商和性格,是先天基因影响大,还是后天环境更重要?过去我们认为,智商高低绝大部分是靠先天遗传。但一对韩国双胞胎失散多年后,再次相认,对她们进行了智商测试后,却有了惊人的发现。

卵巢老化在女性生殖健康中起着关键作用,对治疗策略和生活质量产生影响。近日,中国科学家的最新研究首次在灵长类模型中系统证实,口服临床安全剂量的维生素 C 可显著延缓卵巢衰老,并揭示了其通过激活 NRF2 信号通路发挥保护作用的分子机制。

如果有一天,你发现自己和隔壁家的孩子不仅长得不一样,连身份证上的“物种”都写着两个名字,你会不会怀疑人生?在地球这个神奇的生物舞台上,一场由伊比利亚收获蚁主演的基因大戏正悄然上演——它们用行动告诉我们,“妈妈是谁”远比你想象中复杂。

长期慢性炎症之所以危险,正是因为它不像急性炎症那样红、肿、热、痛的剧烈症状,而是以一种更隐蔽、更系统性的方式侵蚀健康。近日,中国科学院一项最新研究发现:长期炎症会“唤醒”休眠的癌细胞。

2025年诺奖已经告一段落,带给我们哪些启示呢?科研无法速成,需要时间的积淀。当下,我们持续见证中国学者一流论文井喷、“黑科技”新成果不断涌现,这一切都将为未来的诺奖打开窗口。

深切缅怀杨振宁先生,追忆先生百年风华,更愿与广大青年科技工作者共勉,传承先生精神火种,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上续写科学与家国的新篇章。

焦虑、悲伤、易怒、抑郁、心悸、头痛、睡眠障碍……更年期会给人带来一系列的身体与精神症状。虽然全球约有一半的人经历了更年期,但只有不到15%的人接受了有效的治疗。对于那些经历刺激性或严重更年期症状的人来说,可用的治疗方案经常处于研究阶段,甚至有些治疗方案的疗效值得怀疑,或者会产生有害的副作用。

科学家们发现衰老和很多老年病都跟线粒体罢工和自噬功能下降有关。增强自噬成为了抗衰老的热门策略,但是,它能否修复这些细胞器之间的“对话故障”呢?最新一项研究给出了答案。

长久以来,科学界普遍认为信息素在动物界发挥着重要的繁殖信号作用,而人类因进化逐渐失去了这种 “化学通讯” 能力。但是日本东京大学的最新研究发现,女性排卵期释放的特定气味化合物,能让男性感到愉悦、减轻压力,甚至觉得相关女性的面容更具吸引力。这一结论打破了 “人类缺乏信息素交流直接证据” 的固有认知。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体验:明明在沙发上看电视时不知不觉睡着了,甚至连打个盹儿都很沉,可一旦上床,躺下关灯反而清醒得像刚打完鸡血。这不是偶然,而是涉及到多个层级的大脑神经环路与行为条件反射交织的结果。

近日,国务院公布《生物医学新技术临床研究和临床转化应用管理条例》)自2026年5月1日起施行。此次《条例》的颁布标志着中国在基因编辑、干细胞、体细胞治疗技术等前沿生物医学新技术领域,从过去相对模糊的监管状态,迈向了权责清晰、路径明确的规范化发展新阶段。

通过研究百岁老人衰老和长寿的机制,来促进健康老龄化对整个社会至关重要。近日,301医院的研究团队在柳叶刀子刊《eBioMedicine》上发表了一项研究,首次揭示了百岁老人独特的免疫特征,这种免疫细胞年轻是百岁老人长寿的关键。

当地时间10月1日,世界著名动物行为学家、联合国和平使者,珍妮・古道尔博士在美国巡回演讲途中,于加利福尼亚州因自然原因安然辞世,享年 91 岁。作为杰出的动物行为学家,珍妮·古道尔博士的研究发现为全球科学界带来革命性突破;同时,她毕生致力于自然保护与和平事业,以不懈的行动力成为这一领域的坚定倡导者与推动者,其精神与贡献将长久影响世界。

当地时间10月8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决定将2025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北川进(Susumu Kitagawa)、理查德·罗布森(Richard Robson)以及奥马尔·M·亚吉(Omar M. Yaghi)三位科学家,以表彰其在金属有机骨架开发领域的贡献。评委会认为,获奖者开发了一种新型分子结构。他们创造的结构——金属有机框架——包含大空腔,分子可以在其中流入和流出。研究人员用它们从沙漠空气中收集水,从水中提取污染物,捕获二氧化碳并储存氢气。

当地时间10月7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决定将202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约翰·克拉克、米歇尔·H·德沃雷和约翰·M·马蒂尼斯三名量子物理学家,以表彰他们在电路中实现宏观量子力学隧穿效应和能量量子化方面的贡献。量子力学在1925年诞生,今年正值百年,诺贝尔物理学委员会主席奥勒·埃里克松当天表示,百年来量子力学不断带来新的惊喜,它大有用处,为数字技术提供了基础。

日本从2000年开始获得19个诺贝尔奖,而且集中在化学、物理、医药领域,这和日本的基础教育和大学教育有很大关系,这背后究竟有哪些教育密码?

人体强大的免疫系统需要精准调控,否则便可能攻击我们自身的器官。美国系统生物学研究所的玛丽·布伦科、索诺玛生物治疗公司的弗瑞德·拉姆斯德尔,以及日本大阪大学的坂口志文,因在“外周免疫耐受”机制方面的突破性发现,共同荣获202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他们的研究揭示了免疫系统如何避免攻击自身组织,守护人体健康的深层奥秘。

一些自媒体博主发布文字或视频称“中国男性平均寿命为69.9岁,女性78.5岁”引发热议。可以肯定的是,这是谣言!相关数据毫无根据,是有自媒体混淆概念、借题发挥、推波助澜。那么这则谣言是怎样产生的?我国人均预期寿命的实际情况又是怎样的呢?

一个天天坚持锻炼的人,怎么会猝死?尤其是中年人,不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把跑步当万能药,反而可能把身体推向深渊。所谓健康管理的真谛,真正的科学精神。不是盲目地崇拜数据,而是对未知保持敬畏。

如今,咖啡和茶已经成为最受欢迎的两种饮品。然而,围绕它们的讨论和争议也从未间断。经过多年的争论,关于饮品的选择终于有了新的科学依据!

全球顶级期刊《自然》发布了一项颠覆性研究:接种带状疱疹疫苗可使痴呆症风险降低20%,这一发现由斯坦福大学团队基于英国威尔士28万老年人的健康数据得出。这不仅为老年群体健康管理提供了新思路,也让科学界对病毒与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关系有了更深认知。

肺癌是全世界第一大癌症,同时,肺癌也是最常见的、主要致病原因已知并且可以预防的癌症。但是,为什么有些重度烟民能够免于肺癌的厄运?又为什么有些人从不吸烟烟却不幸患上了肺癌?近期,一项研究通过大规模分析从不吸烟者肺癌的基因组景观,试图揭开这一谜团。

困了就想睡觉,这不是很正常吗?但是睡意可不是 “凭空冒出来的”,睡眠的本质可能是细胞“发电厂”线粒体的“维修时间”。当线粒体功能异常,睡眠压力就会如潮水般涌来;而睡眠,正是线粒体修复损伤、重获活力的关键过程。

社会中有各种各样的生态位,每个人在什么位置,与周边就会产生什么样的关系和影响。活在这个世界上,最难得就是正确的认清自己的位置,与其活在别人眼中,不如找到自己的生态位。

科学家联合研究发现,一种感染全球一半人口的常见寄生虫——弓形虫,竟然能够直接"斩首"人类精子!弓形虫正以悄无声息的方式,在全球范围内发动一场针对人类生育力的战争。这种潜伏在猫砂、生肉和土壤中的寄生虫,已感染了全球30%~50%的人口。

如果把生育孩子比作一场马拉松,那么精准检测、遗传咨询就是导航仪,通过现在日益普及的基因测序技术,做好孕前、产前和新生儿的出生缺陷三级预防,让夫妻能够科学备孕,少走弯路。

在我们身体最深处,隐藏了一个重达2公斤的“隐形器官”——肠道微生物群落。很多人只听说过肠道菌群这个概念,可能会购买补充一些益生菌制剂,但是,我们吃下的每一口食物,都在决定这个肉眼看不见,但作用很大的“隐形器官”的命运。

近期,《柳叶刀》子刊发表的一项大型研究揭示了这一健康隐忧:我国青少年正变得“虚胖”。该研究跟踪了2000年至2019年间全国30个省份133万名7-22岁人群的数据,发现青少年肌肉力量显著下降,体重却仍在持续上升。

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参与的一项新研究表明,在热量摄入相同的情况下,富含超加工食品的饮食不仅不利于体重管理,还会对男性生殖功能产生负面影响。

在肿瘤治疗领域,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疗法是被很多专家看好的一种颠覆性技术。2024年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上市了全球首款TIL药物,也是全球首个获批用于实体瘤的 T 细胞疗法,标志着实体瘤治疗有了新式“武器”。

在19世纪,锂曾被认为是一种能调节情绪的健康补品,但是关于锂元素对认知衰退影响的临床试验,结果却喜忧参半。在8月6日发表于《自然》的一项最新研究中,研究人员首次证明了这种金属元素天然存在于大脑中,并发挥着重要的生理作用。他们提出,补充锂元素可以预防甚至逆转阿尔茨海默病。

一张脑电图就能提前“听见”阿尔茨海默病?一直以来,直观发现大脑结构变化、β-淀粉样蛋白等生物标志物变化都被视为诊断AD的重要手段,但是如果能在SCD阶段(主观认知下降)就及时干预,岂不是能挽救更多家庭?华大联合深圳市人民医院和郭毅教授团队研究得出重磅发现,脑电图才是最早报警器!

粉色总是给人一种温柔可爱的感觉。但是有一个令人惊奇的发现: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看,粉色实际上并不存在。它并非彩虹光谱中的一种单色光,而是我们的大脑巧妙地“创造”出来的。那么,大脑为何要这样做,刻意“欺骗”我们感知到这种虚构的颜色呢?

在斯坦福大学David Furman博士眼中,衰老像是一场免疫系统与时间的拉锯战。举家搬进森林,3年逆生长10岁?斯坦福David Furman博士:炎性衰老可测可控!

我们总爱用“成功”或“失败”定义人生,但生命的本质是一场无限游戏。跌倒100次不是终点,第101次站起也不是结局,我们就永远有重新开始的机会。

中国目前一针干细胞治疗1.98万,比美国同类药品便宜70倍。若以8次为一个完整疗程,完整疗程费用约15.8万元。我国干细胞治疗真正迈入了“商业化+临床可及”的新时代。随着政策、技术与资本加持,未来干细胞治疗有望在更多难治性疾病领域突破,惠及更多国内患者。

在推动技术创新的同时,必须考虑普惠可及。面对国外动辄数百万美元的“天价”疗法,中国有机会凭借自主可控的核心工具,让普通大众也能用得上、用得起最前沿的生命科技。当生命科学的底层工具尽在掌握,当生命数字化的边际成本趋近于零时,人类的“乐而康寿”必将成为一种新常态。

你是不是也有这样的疑问?每天都在喝水,可总感觉喝得不对劲。有时候口渴得厉害才想起来喝一大杯,有时候忙起来一上午都忘了喝水。其实,关于喝水这件小事,真的有太多误区,喝水的时间点也很讲究。

CAR-T 细胞疗法是近年来抗癌领域的重大突破,其原理是通过基因工程改造患者自身 T 细胞,使其表达能识别癌细胞表面抗原的嵌合抗原受体(CAR),从而精准攻击肿瘤细胞。

9月1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生物医学新技术临床研究和临床转化应用管理条例(草案)》。这意味着,生物医学新技术将更快、更安全地落地到医院、病房,守护老百姓的生命健康。

从手术、放化疗到靶向治疗,人类抗击肿瘤的武器不断升级。近年来,一种“唤醒人体自身免疫力”的新疗法——肿瘤免疫治疗,走入大众视野。从不治之症到长期生存,免疫治疗是如何重塑癌症治疗格局的呢?

首批CRISPR基因编辑马在阿根廷诞生,引发广泛争议。这些马由阿根廷非营利机构Kheiron Biotech利用CRISPR-Cas9技术编辑而成,旨在通过调控肌肉生长抑制素基因提升运动速度。该技术通过对克隆胚胎进行基因修改后植入母马体内,最终成功培育出五匹马驹。

随着入学人数的断崖式下跌,欧美国家近几年出现第一波关停潮。“教育唯一论”“高考定终身”的传统观念也不断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现代人追求的“生命是旷野”的多元生活方式。一直以来,人口复兴始终是伟大复兴的根基,而当前中国正迎来健康时代的新机遇——从生物医疗技术突破到普惠医疗体系构建,从基因组学向多组学拓展的科技创新,都在共同勾勒出一条以“康寿”为目标、以科技为支撑、以人民健康为核心的新发展路径。

一只木桶能装多少水,不是由最长的那块板决定的,而是最短的那块板决定的,因此,“木桶原理”又名“短板理论”,多年来,“木桶原理”深入人心,因此,很多人便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决定一个人成就大小的,并非其优势,而是其短板。但是在个人发展方面,它不但徒劳无功,甚至南辕北辙。

现在,AI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渗透到我们的工作、生活甚至思维方式中。然而,随着AI能力的不断增强,人类的角色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的创造力、情感、道德判断,还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是否会被AI取代或弱化?如何守护人类的思考自由呢?

生育一个健康的宝宝,是每一个家庭最为深切的期盼。可是一对健康的夫妇,生育的宝宝一定健康吗?答案是不一定。有研究显示,平均每个人携带2.8个隐性遗传病的致病变异,一旦夫妇双方携带的致病基因“碰对”,即便是夫妇双方均是健康人群,生育遗传病后代的风险也将高达25%。

大约320万年前,我们的祖先“露西”漫游在如今的埃塞俄比亚地区。50年前她的骨骼化石被发现,彻底改变了我们对人类演化的理解。但最新研究发现:在露西生活的年代,至少有4种远古人类在非洲大陆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