願您平安!願與您分享《每日靈糧》! 各位平日忙碌不堪,有時會否連安排看晨鐘課作靈修的時間上也變得緊拙呢? 是否渴想知道每日晨鐘課所啟迪的是什麼信息呢?不要緊!港澳區會媒體佈道部特意為您每天送上更新的語音版晨鐘課,希望縱使在忙碌的日子裡,都可以讓您聽到當中的福音信息!願您天天與主更近,讓天父的話語常與您同在,成為您我每日滿有恩典的祝福,阿們!
2025晨鐘課-每天,都是新的起點 以歷史智慧滋養生活,點亮2025每一天! 借鑑過去,活在當下,展望未來! 粵語廣播網站 (時兆出版社授權錄製) https://soundcloud.com/mediahk Podcast@靈修廣播站 8月6日 大衛王 耶穌對他說:「你因看見了我才信;那沒有看見就信的有福了。」 約翰福音 20:29 在《聖經》中有些未經當代文獻證實的歷史記載,長期以來備受批評家們質疑。例如,大衛王一直被認為是神話中的人物,因為缺乏考古證據可證實他的存在。不過到了1993年7月,在以色列考古學家阿夫拉罕.比蘭(Avraham Biran)主持的發掘中,人們在以色列北部的特爾但遺址發現了一塊紀念亞蘭王戰勝「以色列王」和「大衛家(猶大)王」的石碑碎片。 1993年8月6日,《紐約時報》刊登了一篇題為《以色列遺址傳來大衛之家的消息》的文章。報導稱聖經學者們用「驚人」、「震撼」、「轟動一時」來形容這一偉大發現。2016年11月,《聖經考古學會》表示,「石碑碎片上的銘文……證明《聖經》中的大衛王是真實的歷史人物,絕非後來的聖經作者和編輯們進行文學創作之產物。更重要的是,這塊石碑是在大衛死後一百多年由以色列最強大的敵人之一所立,但銘文依然稱大衛是猶大的開國之君。」 這裡就產生了一個關鍵問題:我們應該更相信《聖經》以外的資料來源,還是《聖經》本身的記載?如果我們把《聖經》看作是古代宗教文化的一種表達方式,那麼的確應該期待其歷史記錄能得到外部資料的證實。但如果我們接受《聖經》作為完全無誤的上帝之言(彼後1:19–21;啟22:18、19),那麼我們就應該毫無疑問地接受其對歷史的記載。 只有在《聖經》中,方能找到「沒有沾染人的偏見或人的誇大之詞」的歷史記載。只有《聖經》才能「揭開歷史的帷幔,使我們在世人的利益、權勢和情感所引起的千變萬化的衝突中,還可以看到一位大有恩慈的主在冥冥之中耐心地實現祂自己的旨意」。無條件地接受上帝的話語會增強我們的信心並改變我們的生活。 #媒體佈道部 #港澳區會 #聲音書 #時兆出版社 #每天,都是新的起點 #本書由時兆出版社授權刊載
2025晨鐘課-每天,都是新的起點 以歷史智慧滋養生活,點亮2025每一天! 借鑑過去,活在當下,展望未來! 粵語廣播網站 (時兆出版社授權錄製) https://soundcloud.com/mediahk Podcast@靈修廣播站 8月5日 在阿塔卡馬的營救 臨近坑邊,哀聲呼叫但以理,對但以理說:「永生上帝的僕人但以理啊,你所常事奉的上帝能救你脫離獅子嗎?」 但以理書 6:20 全世界都在密切注意位於智利北部阿塔卡馬沙漠中、關於聖荷西礦坑的消息。2010年8月5日下午2點05分,約70萬噸閃長岩坍塌(相當於帝國大廈的兩倍重),堵住了銅礦的主要通道。其他通道或被崩落的岩石阻斷,或因持續移動的石塊而變得岌岌可危。33名礦工被困在地下2,300英尺的地方。避難所儲備的應急食品只夠維持兩三天,飲用水短缺,空氣稀薄。在此情況下,能有倖存者嗎? 在地面靠近礦井入口處,「希望營地」建立了起來。在那裡,有超過兩千名家屬、工人和記者們得到了當地復臨教會牧師卡洛斯.帕拉.迪亞斯(Carlos Parra Díaz)的幫助。救援過程比預期要久得多。17天後,救援隊用一個 6.5英寸的鑽頭打穿坍塌的礦井。礦工們將一張紙條貼在鑽頭上,上面用紅筆寫著:「我們在避難所,33個人都活著。」於是救援人員通過這個洞口輸送了物資,並鑽了更大的洞。在熬過69天暗無天日的地下生活後,人們通過鋼製的救援艙將33名礦工一一成功救出。礦工們脫險後,所有人歡呼雀躍。此次救援行動耗資2千萬美元,是歷史上最具挑戰性的礦井救援行動之一。 正如那些被困在聖荷西礦井中的礦工一樣,由於亞當和夏娃的墮落,全人類都被囚在罪中,注定要死亡。但上帝制定了一個驚人的救援計畫來施行拯救。基督來到這個世界,死在十字架上,然後從死裡復活,為我們開闢了一條通往天堂的「又新又活」的道路(來10:20)。救贖計畫效果顯著,以至於保羅說:「罪在哪裡顯多,恩典就更顯多了。」(羅5:20) 你能想像當歷代得贖之民最終進入天庭時那普天歡慶的場景嗎?你我必在那得勝者之列,是被上帝奇妙恩典所拯救的人! #媒體佈道部 #港澳區會 #聲音書 #時兆出版社 #每天,都是新的起點 #本書由時兆出版社授權刊載
2025晨鐘課-每天,都是新的起點 以歷史智慧滋養生活,點亮2025每一天! 借鑑過去,活在當下,展望未來! 粵語廣播網站 (時兆出版社授權錄製) https://soundcloud.com/mediahk Podcast@靈修廣播站 8月4日 受者變為施者 又次日,耶穌想要往加利利去,遇見腓力,就對他說:「來跟從我吧。」……腓力找著拿但業,對他說:「摩西在律法上所寫的和眾先知所記的那一位,我們遇見了,就是約瑟的兒子拿撒勒人耶穌。」 約翰福音 1:43-45 1853年8月4日出版的《復臨評論與安息日通訊》上刊載了一則有趣的文章,報導了復臨信息在密西根州的傳播。文中寫道:「我剛從赫斯廷斯回來。我們在那裡舉行了五次聚會。主用祂的聖靈大大祝福了我們。聖徒們得了安慰和振奮。罪人們戰兢哀哭。兩個人在聚會中接受了真理,還有兩個人表示他們願意遵守我們上帝的安息日,更多人相信我們所傳的是正道……有些人一有機會就會受洗……我們相信第三位天使的信息正在這裡迅速傳揚,主正在為大呼聲開闢道路。」 這篇文章是誰撰寫的呢?這位作者名叫大衛.休伊特(David Hewitt),是密西根州戰溪的第一位復臨信徒。有件關於他的趣事是這樣的:1852年,當貝約瑟(Joseph Bate)決定在戰溪傳講復臨信息時,他採用了一種不尋常的方法。他找到當地的郵政局長,據說他認識鎮上的每一個人。貝約瑟問他,誰是「鎮上最誠實的人」。郵政局長回答說,大衛.休伊特就是這樣的人。於是,貝約瑟拜訪了休伊特一家,與他們分享了復臨信息,而他們欣然接受了。從以上的引文可以看出,大衛後來成為了一位忠心的復臨教會傳教士。 在〈約翰福音〉第1章43至51節中,我們讀到耶穌召喚腓力,而腓力又找來了拿但業。這正是福音使命的本質:受者變為施者!實際上,「每一個真基督徒都是在上帝的國裡出生的傳道人。凡飲過活水的人,自己便成了生命的泉源。受者變為施者。基督的恩典在人心裡,像沙漠中的甘泉,湧出滋潤萬人,使一切將要沉淪的人都渴望喝到。」 我們不能將福音信息當作隱祕的寶藏留給自己,必須要與他人分享(太25:14–30)。你有什麼計畫來與他人分享這美妙的信息呢? #媒體佈道部 #港澳區會 #聲音書 #時兆出版社 #每天,都是新的起點 #本書由時兆出版社授權刊載
2025晨鐘課-每天,都是新的起點 以歷史智慧滋養生活,點亮2025每一天! 借鑑過去,活在當下,展望未來! 粵語廣播網站 (時兆出版社授權錄製) https://soundcloud.com/mediahk Podcast@靈修廣播站 8月3日 非常手段 有一條路,人以為正,至終成為死亡之路。 箴言 14:12 為了能在維吉尼亞州切薩皮克灣的坦吉爾島度過一個愉快的週末,米麗安.威爾斯(Miriam Wells)和約翰.衛斯理.泰勒五世(John Wesley Taylor V)精心安排了一切,期待著和他們的兒子共度美好的親子時光。2012年8月3日星期五早上,他們駕車穿過華盛頓特區大都會區,然後沿著一條四線道高速公路駛向碼頭,從碼頭就可以直接乘船到島上。由於高速公路上幾乎沒有車輛,米里亞姆便將定速設置在每小時60英里。 一路都很順利,但很快米麗安就發現定速卡住了,踩刹車也不起作用。她嘗試了各種方法,似乎都不管用。約翰趕緊讓她靠邊停車,並把引擎關掉。引擎關閉後,車子因慣性滑行了一會兒便停了下來。約翰打電話給維修技師,試圖弄清楚到底出了什麼問題。技師給了他詳細的指導,告訴他如何找到故障的線路並解除定速。在沒有定速的情況下,一家人還是準時到達了碼頭。 生活中總有些時候,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及時熄火並停止。比如涉及道德問題時,我們必須斷然處置,即刻停止不道德的行為。也許這樣的決定會在短期內帶來損失,但卻能避免長遠的災難。又比如當我們被診斷出患了絕症之時,僅有的選擇可能就是冷靜地接受現實。用維克多.弗蘭克爾(Viktor E.Frankl)的話來說:「當我們再也無法改變現狀時,就只能改變自己。」 生活實則是一連串的決策。有些決定很容易做,另一些則要困難得多。無論如何,牢記萊因霍爾德.尼布林(Reinhold Niebuhr)的「寧靜禱文」會讓你受益匪淺,它以祈求開始:「上帝啊!懇求祢賜我恩典,坦然接受不能改變的事;賜我勇氣,改變應當改變的事;並賜予我智慧,能夠分辨兩者的不同。」我們還可以記住一位無名人士的祈禱:「主啊,幫助我記住,任何我們無法共同應對的事情,今天都不會發生。」 #媒體佈道部 #港澳區會 #聲音書 #時兆出版社 #每天,都是新的起點 #本書由時兆出版社授權刊載
2025晨鐘課-每天,都是新的起點 以歷史智慧滋養生活,點亮2025每一天! 借鑑過去,活在當下,展望未來! 粵語廣播網站 (時兆出版社授權錄製) https://soundcloud.com/mediahk Podcast@靈修廣播站 8月2日 在苦難中榮耀上帝 所以,那照上帝旨意受苦的人要一心為善,將自己靈魂交與那信實的造化之主。 彼得前書 4:19 鼓勵所謂積極信仰告白之理念的人認為,人的語言具有超自然的力量,可以改變環境並塑造命運。他們認為每一種罪惡、疾病、悲傷和痛苦都被加在了耶穌身上(賽53:3–5),基於這種假設,傳道人們便鼓勵聽眾作出以下信仰告白:「今天,我得到了赦免、痊癒、健康、安好。」對他們來說,只有缺乏信心才會使人無法痊癒。 1982年8月2日,美國神學家和哲學家法蘭西斯.謝弗(Francis Schaeffer, 1912–1984)寫了一封信給一位牧師以表安慰,這位牧師的愛妻莎倫患有多發性硬化症。謝弗寫道: 「我確實相信,有時主會直接醫治,在我多年的事奉中,也見證過這樣的事情。這的確要讚美主,要獻上感恩。但在觀念上的偏差會造成持續且有害的危險,就是相信如果一個人是真信徒且有足夠的信心,他一定會得痊癒。這顯然不是《聖經》的教導。新約中有多處經文明確表示,並不是所有的基督徒都會被治癒。這種想法是將上帝視為一部程式已設計好的電腦,而非一位有個性的天父,祂必須以祂無限的愛與智慧親自回答這些難題。我曾經見過一些最忠心、最愛主的人一蹶不振,正是因為有人對他們說,如果他們沒有痊癒,就是因為缺乏靈性和禱告。雖然有時的確如此,但若對那些身患重病的人一口咬定原因正是這樣,往往是將他們顯然不需要的罪惡感堆在他們頭上……一個人在生病時,沒有什麼事能比一群人將其不需要的罪惡感一股腦地加諸在他身上更殘忍的了。」 積極認信的教導在本質上是自私的,給人帶來沒有十字架的冠冕(太16:24)。相比之下,使徒保羅耐心地忍受著肉體上的刺,並以他的軟弱為喜樂(林後12:7–10)。使徒彼得則鼓勵我們,要因與基督一同受苦而歡喜(彼前4:13)。我們要允許上帝在生命中做主,接受祂為我們制定的計畫。 #媒體佈道部 #港澳區會 #聲音書 #時兆出版社 #每天,都是新的起點 #本書由時兆出版社授權刊載
2025晨鐘課-每天,都是新的起點 以歷史智慧滋養生活,點亮2025每一天! 借鑑過去,活在當下,展望未來! 粵語廣播網站 (時兆出版社授權錄製) https://soundcloud.com/mediahk Podcast@靈修廣播站 8月1日 不可立一根破損的柱子 因我為你的殿心裡焦急,如同火燒,並且辱駡你人的辱駡都落在我身上。 詩篇 69:9 著名的義大利人文主義學者和印刷商阿爾杜斯.馬努提烏斯( Aldus Manutius,1449–1515)曾說過一句意味深長的話:「殺死人的不是工作,而是沒有工作和過度勞累。」復臨教會的先驅懷雅各(James White,1821–1881)就屬於後者。以「寧願燒盡,不願鏽壞」為座右銘的他,多年來辛苦作工,即便身體強壯也已無法承受。於是,在他44歲那一年,懷雅各中風癱瘓。但病況剛剛有所好轉,他就像往常一樣繼續努力工作。 1881年,他的妻子懷愛倫試圖說服他,認為他們應該放下在戰溪的工作負擔。但他回答道:「做這工作的人在哪兒呢?願意無私地關心我們各機構,願意支持正義,不受他們可能要接觸的任何勢力所影響的人在哪兒呢?」他眼中含淚地補充道:「我的生命已獻給了這些機構的建立。離開它們似乎與死無異。它們就像是我的孩子,我不能使我的利益與他們分開。這些機構是主的工具,要做一項特別的工作。」 一個安息日的早晨,懷雅各和懷愛倫肩並著肩站在戰溪禮拜堂的講臺上。兩天後的1881年8月1日,他突然病倒,到了下一個安息日,他就在戰溪療養院與世長辭。按照診斷的結果,是瘧疾奪去了他的生命,但在疾病的背後是多年來為幫助教會發展而勞心勞力地過度工作。由於懷雅各去世時只有六十歲,沒有「完成」他的事工,因此有人建議在他的墓碑前豎立一根破損的柱子。但懷愛倫說:「絕不可以!他一個人做了三個人的工作,不能把一塊破損的紀念碑立在他的墳墓上!」 她滿懷悲傷地寫道:「我們並肩在基督的聖工中操勞36年;我們曾盼望可以站在一起見證勝利的結局。但這並不是上帝的旨意。我年輕時上帝所選的保護者,我人生的伴侶,我辛勞與痛苦的分擔者,從我身邊被取去了,留下我完成我的工作並獨自作戰。」 請記住,有時候我們要放慢腳步,才能走得更遠! #媒體佈道部 #港澳區會 #聲音書 #時兆出版社 #每天,都是新的起點 #本書由時兆出版社授權刊載
《靈修一分鐘》 每日靈命加油站! 以簡短而深刻的分享, 帶領您在忙碌生活中重新得力。 點擊觀看,讓信仰照亮您的每一天!
2025晨鐘課-每天,都是新的起點 以歷史智慧滋養生活,點亮2025每一天! 借鑑過去,活在當下,展望未來! 粵語廣播網站 (時兆出版社授權錄製) https://soundcloud.com/mediahk Podcast@靈修廣播站 7月31日 未知之旅 耶和華對亞伯蘭說:「你要離開本地、本族、父家,往我所要指示你的地去。」 創世記 12:1 家應該是一個開啟生命、且愛永不結束的社會單位─是父母和孩子們可以共用最寶貴之團聚時光的地方。但是,罪惡破壞了上帝的美好設想,即便是溫馨穩固的家庭也會遭受分離的痛苦。總有一天,長大成人的孩子們會離開家,繼續他們的學業,開始新工作,建立自己的小家庭。父母們則飽受空巢症候群的困擾,而孩子們則得學會自己獨立生活。 當我的妻子懷著兒子威廉時,有一家診所是我們經常去的,診間裡有一張小小的裝裱畫,上面寫著:「孩子是一朵花,在你的生命中綻放,然後他們消失,長成一個個大人。」多麼扎心的現實!父母會懷念可愛的嬰兒,但長大的孩子在離家進入未知世界時,也會面臨重重壓力和悲傷。 1945年7月31日,露絲.范雷肯(Ruth E. Van Reken)在美國出生,之後在奈及利亞成長直到13歲。她的父母是傳教士,所以她在六歲時就被送到寄宿學校。在她那本感人至深的書《從未寄出的信》(1988年出版)中,她發表了往日的信件,表達了她那無處不在卻又無處安放的歸屬感。1951年9月她寫下第一封信: 「親愛的爸媽,我感覺糟透了。心裡好像有什麼在壓著我,幾乎讓我喘不過氣來。你們說過,坐上飛機去寄宿學校會很有趣,但起碼現在還不是這樣。我在飛機上不停地掉眼淚,可我又不想讓其他孩子知道。於是我把臉貼在窗戶上,這樣他們可能會以為我喜歡看雲。今天下午到學校時我還在哭,眼淚就是止不住。」 鳥兒不能永遠待在巢裡。終有一天牠們需要獨自飛翔。但是當牠們飛起來時,也永遠不該忘記自己的根。同樣,如果你已經離開或即將離開父母的家,請千萬記得,要與愛你、關心你的家人保持聯繫。家庭的牽絆是神聖的,應當細心守護。 #媒體佈道部 #港澳區會 #聲音書 #時兆出版社 #每天,都是新的起點 #本書由時兆出版社授權刊載
《靈修一分鐘》 每日靈命加油站! 以簡短而深刻的分享, 帶領您在忙碌生活中重新得力。 點擊觀看,讓信仰照亮您的每一天!
2025晨鐘課-每天,都是新的起點 以歷史智慧滋養生活,點亮2025每一天! 借鑑過去,活在當下,展望未來! 粵語廣播網站 (時兆出版社授權錄製) https://soundcloud.com/mediahk Podcast@靈修廣播站 7月30日 友誼日 「我賜給你們一條新命令,乃是叫你們彼此相愛;我怎樣愛你們,你們也要怎樣相愛。」 約翰福音 13:34 朋友能讓生活變得豐富。知名演說家和作家史蒂夫.馬拉博利(Steve Maraboli)曾說:「朋友是治癒受傷心靈的良藥,是懷抱希望之人的維他命。」有句廣為流傳的諺語(人們常常認為這是古希臘劇作家歐里庇得斯的名言):「朋友的情誼是在你遇到困難時才體現出來,而不是在你幸福的時候。」換言之,當其他人都離開,朋友還會守在我們身邊。 2011年,聯合國大會將每年的7月30日定為「國際友誼日」,「民族、國家、文化和個人之間的友誼可以激發和平的努力,在不同群體間建立橋樑。」 友誼也是引領人們歸向基督最有力的工具之一。 1977年12月出版的《傳道者》雜誌,其封面文章是《為何不把網也用上呢?》。 文中,時任加州赫爾曼復臨教會堂主任的克拉克.麥卡爾(Clark B. McCall)牧師講述了大獲成功的「善意來電」計畫,這項計畫是受了懷愛倫的啟發,她曾說過:「如果我們在上帝面前降卑自己,作仁慈、禮貌、溫柔和同情別人的人,那麼現在只有一個人信從真理的地方,就會有一百個人相信了。」 麥卡爾要求教友們每週志願做一次善心服務,可以幫忙打電話、照顧孩子、提供交通服務、協助做家務,或是日常拜訪。這種友好的方式逐漸打破了偏見的牆,還促成了幾次查經課。麥卡爾解釋說,正是使用了這種方法,他所服事的一所教會在新一年的受洗人數大幅增加。 想要結出果實,就必須將友誼和良善表現出來。我們曉得,基督「與人相處,為他們謀利益。祂對人表同情,服事他們的需要,博得他們的信任,然後吩咐他們:『來跟從我。』」 試著把友誼當作佈道策略,將人們帶到基督面前。你希望以這種愉快而有效的方式接觸哪一個人,那麼,就為那人禱告吧! #媒體佈道部 #港澳區會 #聲音書 #時兆出版社 #每天,都是新的起點 #本書由時兆出版社授權刊載
2025晨鐘課-每天,都是新的起點 以歷史智慧滋養生活,點亮2025每一天! 借鑑過去,活在當下,展望未來! 粵語廣播網站 (時兆出版社授權錄製) https://soundcloud.com/mediahk Podcast@靈修廣播站 7月29日 婚禮誓約 路得說:「不要催我回去不跟隨你。你往哪裡去,我也往那裡去;你在哪裡住宿,我也在那裡住宿;你的國就是我的國,你的上帝就是我的上帝。你在哪裡死,我也在那裡死,也葬在那裡。除非死能使你我相離!不然,願耶和華重重地降罰與我。」 路得記 1:16、17 你還記得曾經出席的、最美的一場結婚典禮嗎?是什麼讓你對它久久難以忘懷?無論是華美的裝飾、盛裝出席的嘉賓,還是儀式中的感人瞬間,都能成為婚禮的焦點,但沒有什麼比得上身著婚紗的新娘出現的那一刻更吸引人們的注意力!人們相信,婚禮儀式越盛大、越隆重,新人往後的生活就會越幸福。但事實未必如此! 1981年7月29日,在倫敦聖保羅大教堂舉行的這一場婚禮,是有史以來最壯觀的婚禮之一。約有3,500名嘉賓出席了這場「世紀婚禮」,全球逾7.5億觀眾透過電視直播觀禮。新娘的訂婚戒指是十四顆單鑽環繞著一顆12克拉橢圓形斯里蘭卡藍寶石,並且鑲嵌在18克拉的白金底座上。她的婚紗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婚紗之一。的確,一切都似乎完美無瑕,查爾斯王子和戴安娜.斯賓塞女勳爵(Lady Diana Spencer)從此過上幸福美滿的生活。夫婦倆有兩個可愛的兒子(威廉王子和哈利王子),戴安娜說她相信「世界上最重要的就是家庭」。但不幸的是,查爾斯和戴安娜於1992年分居,1996年離婚。 幾乎每對夫妻都曾經承諾要終生愛護、尊重並珍惜自己的配偶,不論境況如何─「在有生之年」,「直到死亡將我們分開」。有些人甚至把路得向拿俄米發的誓(參見得1:16、17)作為自己的婚約誓詞。既然有這樣發自內心的承諾,為什麼人們還會如此輕易就改變主意,不再遵守他們的誓言呢?問題就在於,婚姻往往只是現代人追求自我滿足的一種手段。 有些教會會為已婚夫婦舉行重溫誓約的儀式。但其實不需要被動地等待參加這許久才舉行一次的儀式。夫妻倆應該定期在家中重溫誓言。用一個簡單的儀式,重新向上帝和彼此承諾,那麼上帝的祝福便會臨到你和你的家中。 #媒體佈道部 #港澳區會 #聲音書 #時兆出版社 #每天,都是新的起點 #本書由時兆出版社授權刊載
2025晨鐘課-每天,都是新的起點 以歷史智慧滋養生活,點亮2025每一天! 借鑑過去,活在當下,展望未來! 粵語廣播網站 (時兆出版社授權錄製) https://soundcloud.com/mediahk Podcast@靈修廣播站 7月28日 「做工的果效也隨著他們」 我聽見從天上有聲音說:「你要寫下:從今以後,在主裡面而死的人有福了!」聖靈說:「是的,他們息了自己的勞苦,做工的果效也隨著他們。」 啟示錄 14:13 在德國萊比錫的聖多瑪斯教堂的地板上,人們可以看到一塊刻有「約翰.塞巴斯汀.巴哈」(Johann Sebastian Bach)字樣的銅牌,表明這就是他的長眠之地。雖然只是一個名字,但它足以喚起人們對這位偉大作曲家及其動人作品的回憶。 值得注意的是,在極具影響力的巴洛克音樂代表人物中,有兩位都在7月28日去世。第一位是義大利作曲家和小提琴大師安東尼奧.韋瓦第(Antonio Vivaldi,1678–1741年),他於1741年7月28日在奧地利維也納逝世。他一生創作了大約500首協奏曲,其中包括由小提琴和室內樂團演奏的著名協奏曲《四季》。第二位則是德國作曲家和音樂家約翰.塞巴斯汀.巴哈(1685–1750年),他於1750年7月28日在德國萊比錫去世。專家稱巴哈的音樂作品現今存世數量為1128首,有許多已經散佚。你能想像有多少人曾演奏或欣賞過這兩位作曲家的作品嗎?雖然他們逝去已久,但「做工的果效也隨著他們」。 也許你永遠不會像韋瓦第或巴哈那樣聲名大噪,但你的影響力或許比你想像的更為深遠。思考這句話:「你們日常的行動在別人的生活史上有什麼影響,這件事你們知道得很少!你們也許以為自己的言行無足輕重;然而那最重要的、或善或惡的結局,卻是我們的言語及行為所種之果。日常的言語及行動看來微不足道,卻是人生大事長鏈的一環。」上帝會檢視那「或善或惡的影響」及「其深遠的結果」。 如果你的名字出現在聖多馬斯教堂裡的那塊銅牌上,你認為你有什麼值得人們銘記的地方呢?你留下的遺產是什麼?無論我們的影響力如何,上帝都呼召我們要對身邊的人產生拯救的效果。我希望,凡跟隨我們腳步的人,都能被領進永恆的國度! #媒體佈道部 #港澳區會 #聲音書 #時兆出版社 #每天,都是新的起點 #本書由時兆出版社授權刊載
2025晨鐘課-每天,都是新的起點 以歷史智慧滋養生活,點亮2025每一天! 借鑑過去,活在當下,展望未來! 粵語廣播網站 (時兆出版社授權錄製) https://soundcloud.com/mediahk Podcast@靈修廣播站 7月27日 傳道的熱忱 又屢次行遠路,遭江河的危險、盜賊的危險。 哥林多後書 11:26 如果你被呼召,要去一個遙遠且充滿熱帶疾病和致命毒蛇的荒涼地區為主作工,你會有什麼感受?如果你不得不離開親朋好友,奔向未知的將來,你又會作何感想? 這就是哈利韋夫婦(Leo and Jessie Halliwell)的經歷,他們在巴西事奉主38年,大部分的光陰都在亞馬遜河流域度過。夫妻倆駕駛著一艘小型醫療宣教船「擎光者」號(Luzeiro),在廣闊的亞馬遜河上航行,往返於貝倫市和馬瑙斯市之間。據估計,他們向當地廿五萬巴西人和印第安人提供醫療服務,治療各種熱帶疾病,同時也向散落在亞馬遜兩岸的孤立社群傳播復臨教會的信息。 在《亞馬遜河上的擎光者》一書中,利奧.哈利韋寫道:「我們感謝上帝賜予我們健康的身體,讓我們能在亞馬遜地區工作。在我們眼中這不是犧牲,而是特權;我們要將自己的餘生獻上,幫助完成在北巴西聯合會的事工。」 1958年,哈利韋夫婦退休回到了美國,留下了為窮困之人無私奉獻的美好榜樣。 1959年7月27日晚,巴西政府授予哈利韋夫婦南十字勳章,這是巴西政府授予外國人的最高獎勵,表彰他們對該國作出的傑出貢獻。政府代表在頒獎致辭中讚揚哈利韋夫婦是「傑出之人」,「是少數能夠毫無保留地奉獻一切、不求回報的人。」利奧.哈利韋回答說:「我只能說,四十年前當我們第一次來到巴西時,發現這裡的人非常善良、友愛、彬彬有禮……今天我們最好的朋友都在巴西。雖然我們身在美國,但心在巴西。我們最好的朋友就在巴西北部的亞馬遜河兩岸。」 許多復臨教會的傳教士和哈利韋夫婦一樣,都懷著對宣教事工的滿腔熱忱。那麼你呢?你曾經想過要成為一名傳教士嗎?無論身在國外還是在家中,你都應該成為主的傳教士! #媒體佈道部 #港澳區會 #聲音書 #時兆出版社 #每天,都是新的起點 #本書由時兆出版社授權刊載
2025晨鐘課-每天,都是新的起點 以歷史智慧滋養生活,點亮2025每一天! 借鑑過去,活在當下,展望未來! 粵語廣播網站 (時兆出版社授權錄製) https://soundcloud.com/mediahk Podcast@靈修廣播站 7月26日 我們有盼望 等候所盼望的福,並等候至大的上帝和我們救主耶穌基督的榮耀顯現。 提多書 2:13 復臨教會的教友是一群滿懷希望的人。多年來,他們一直熱情地宣講和歌唱基督榮耀的復臨。1962年在美國加州舊金山市舉行的全球總會代表大會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大會的主題是:「我們有盼望。」時任「預言之聲」廣播節目音樂編導的「君王之聲四重唱」主唱韋恩.胡珀(Wayne H. Hooper, 1920–2007),受邀為大會寫主題歌。在經歷了長久的禱告之後,他以《我們有盼望》(We Have This Hope;編註:新版《讚美詩》第116首)為名,創作出朗朗上口的詞曲。1962年的全球總會大會於7月26日星期四晚上開幕,會議代表們第一次唱起這首歌。歌詞的第一句就讓人熱血沸騰: 「我們有盼望,燃燒在心中,盼望主基督快復臨。」 《我們有盼望》是復臨教會最受喜愛的詩歌之一,還有幾屆大會(1966年、1975年、1995年、2000年和2015年部分會議)也全都以此為主題詩歌。它已被翻譯成好幾種語言。在以「在基督裡聯合」為主題召開的1995年全球總會代表大會開幕之前,胡珀更應邀為這首歌創作了第二段歌詞。 一首詩歌最重要的,就是歌詞裡的信息以及對我們的意義。比起1962年這首歌第一次初唱時,我們離基督復臨的時間也更近了。我們是否為祂的復臨感到興奮呢?懷愛倫的話振聾發聵:「日子過去一天,末日就更近一天。我們是否也與上帝一天比一天更加親近呢?」 今天請花些時間思考這個問題。 #媒體佈道部 #港澳區會 #聲音書 #時兆出版社 #每天,都是新的起點 #本書由時兆出版社授權刊載
2025晨鐘課-每天,都是新的起點 以歷史智慧滋養生活,點亮2025每一天! 借鑑過去,活在當下,展望未來! 粵語廣播網站 (時兆出版社授權錄製) https://soundcloud.com/mediahk Podcast@靈修廣播站 7月25日 效法基督 耶穌又對眾人說:「我是世界的光。跟從我的,就不在黑暗裡走,必要得著生命的光。」 約翰福音 8:12 我們的世界滿是英雄、演員和模範─這些人很容易讓我們分心,甚至會誤導我們。如果我們認定自己是基督徒,那麼耶穌基督應該成為我們的英雄和楷模。唯獨祂值得我們效法。懷愛倫說得十分中肯,「我們只有一張完美的上帝形像照,那就是耶穌基督。」 在十四世紀,傑拉德.格魯特(Gerard Groote)在荷蘭創立了一個名為「共同生活兄弟會」的天主教敬虔派宗教社區。他們致力於研究並教導《聖經》,積極從事慈善工作,抄寫宗教和靈感之作。湯瑪斯.厄.坎皮斯(Thomas à Kempis)是該社群中的一員。1380年左右他出生於德國,1471年7月25日在荷蘭逝世。他的經典著作《效法基督》鼓勵人們將信仰付諸實踐,培養真正的虔誠。 坎皮斯的話值得我們深思:「如果你缺乏謙卑,使三一真神震怒,那麼即便對三位一體的道理說得頭頭是道,又有什麼用呢?學識的確不能使人變得聖潔公義,只有高潔的生活能使人蒙主的喜悅。我寧願知道悔恨的感覺,也不願只曉得它的定義。如果我們沒有在上帝的恩典與慈愛中生活,那麼對《聖經》和一切哲學理論倒背如流又有什麼益處呢?虛空的虛空,凡事都是虛空,唯有愛上帝,唯有事奉祂。」 我們需要在基督裡不斷成長。「即使你不能一直保持自我反省,至少也要每天反省一次,或在早晨,或在晚上。在清晨下定決心,在夜晚檢討自己今天的言行舉止和心思意念,因為你很可能會在這些事情上冒犯了上帝和身邊的人。」 坎皮斯還警告說,不要對完全無罪的說法過於自信,「此生中的每一種完美都摻雜著一些不完美,一切學問都會帶有一絲黑暗面。」 真正的信仰和虔誠就在於單單效法基督。祂曾向我們保證:「學生和先生一樣,僕人和主人一樣,也就罷了。」(太10:25)。讓我們每一天都效法基督。 #媒體佈道部 #港澳區會 #聲音書 #時兆出版社 #每天,都是新的起點 #本書由時兆出版社授權刊載
2025晨鐘課-每天,都是新的起點 以歷史智慧滋養生活,點亮2025每一天! 借鑑過去,活在當下,展望未來! 粵語廣播網站 (時兆出版社授權錄製) https://soundcloud.com/mediahk Podcast@靈修廣播站 7月24日 最後的詩歌 「上帝要擦去他們一切的眼淚;不再有死亡,也不再有悲哀、哭號、疼痛,因為以前的事都過去了。」 啟示錄 21:4 有些人或許曾狡猾地闖入我們的生活,將我們的情感碾得粉碎,然後又若無其事地離開。有人曾說:「感情不會變;但人會變。」還有人說:「我今生最大的錯誤,就是以為別人會像我在乎他們一樣地在乎我。」 安妮.史密斯(Annie R. Smith,1828–1855)是一位為人十分甜美且才華橫溢的年輕女士。1851年,她把一首名為《你們這群人,不要懼怕》的詩寄給了懷雅各。他非常喜歡這首詩,不僅發表在《復臨評論與安息日通訊》上,還邀請她來紐約羅切斯特擔任報社編輯。在那裡,她愛上了年輕英俊的傳教士安得烈(J. N. Andrews),他顯然也動了心,但二人並未結婚。好景不常,後來患上肺結核的安妮返回了她在美國新罕布夏州西維爾頓的家。幾個月過去,她的健康狀況每況愈下。 1855年7月24日星期二早晨,安妮寫下了她這一生的最後一首詩: 「親愛的人兒啊!請不要在我長眠的地方流淚;可以為活著的人哭泣,但不要為逝去的人傷悲;為何要為那些甜甜安息在墳墓中的人哀慟呢? 要知道他們可是擺脫了今生的重擔和負累。」 兩天後,安妮安詳地離開了這個世界。1855年8月26日,懷愛倫寫信給安得烈:「我看到你如今的景況不比與安吉莉結婚時更好……安妮的失望使她失去了性命。我看到你在她的事上所做的是不明智的。」 顯然在安妮油盡燈枯時,安得烈對她的情感已經不復從前,但她依然掛念著他。切勿玩弄他人感情;這麼做最終可能必須付出沉重的代價! 儘管安妮遭受了情感上的痛苦和身體上的折磨,但從她的最後一首詩中可以看出,她是在與上帝的平靜相伴中走完自己的一生。正如她先前的作品所表達的,她盼望那榮耀的日子,上帝必從祂受苦兒女的眼中和心裡「擦去他們一切的眼淚」。這是多麼有福的盼望啊! #媒體佈道部 #港澳區會 #聲音書 #時兆出版社 #每天,都是新的起點 #本書由時兆出版社授權刊載
2025晨鐘課-每天,都是新的起點 以歷史智慧滋養生活,點亮2025每一天! 借鑑過去,活在當下,展望未來! 粵語廣播網站 (時兆出版社授權錄製) https://soundcloud.com/mediahk Podcast@靈修廣播站 7月23日 真正的復臨信徒 「然而,不要因鬼服了你們就歡喜,要因你們的名記錄在天上歡喜。」 路加福音 10:20 復臨教會成立之初就在人數上快速增長,在傳教區域上也有顯著的擴張。1857年7月23日的《復臨評論與安息日通訊》刊載了一篇名為《事業》的短文,懷雅各在文中報告,1847年,守安息日的復臨信徒只有「大約一百人」。 到了1850年,這一數字增加到了約2百人,1852年成為2千人,到了1863年,就已經增加到了3千5百人。直至2017年,復臨教會在全球的信徒人數已經超過了2千萬人。有這驚人的增長皆要歸功於我們的主! 作為一間教會,我們有著堅實的組織以及和諧一致的《聖經》信息。但有多少信徒能在生活中活出所教導的這些信息呢?基督關於天國的比喻(參見太13章)揭示了不是所有進入教會的人都能真正悔改,並且堅持到最後。 1867年,懷愛倫發出警告:「名字雖然登錄在地上教會的名冊中,卻沒有登錄在天上的生命冊裡。我看到在二十位青年人中沒有一位明白什麼是個人經驗上的宗教。」 到了十九世紀90年代初期,她補充說:「我傳達給教會的,是一番嚴肅的話。在教會名冊登記的人中,已為自己在人類歷史行將結束而作好預備的人,不到二十分之一。他們活在世上實在是既沒有上帝也沒有指望,就像普通的罪人一樣。」 我們不應當用這些資料來計算教會裡會有多少人能進天國,又有多少人不能。請記住,將麥子和稗子、好魚和不好的魚分開,乃是上帝的天使在末世執行的任務,無需人類來完成(太13:27–30,47–50)。之前引述的懷愛倫佳句是給我們每個人的嚴肅警告,要檢視自己的生活,克服老底嘉教會不冷不熱的屬靈狀態(啟3:14–22)。 今天,我們需要更多願意改變自己生命的人,而不是一心想著改造別人生活的人。做一名真正的復臨信徒,不能只靠嘴上說說,而是要將信仰「活出來」。願我們的名字永遠留在羔羊的生命冊上(啟21:27)。 #媒體佈道部 #港澳區會 #聲音書 #時兆出版社 #每天,都是新的起點 #本書由時兆出版社授權刊載
2025晨鐘課-每天,都是新的起點 以歷史智慧滋養生活,點亮2025每一天! 借鑑過去,活在當下,展望未來! 粵語廣播網站 (時兆出版社授權錄製) https://soundcloud.com/mediahk Podcast@靈修廣播站 7月22日 克服誘惑 故此,你們要順服上帝。務要抵擋魔鬼,魔鬼就必離開你們逃跑了。 雅各書 4:7 誘惑的力量強大而持久。面對誘惑,許多人並不抵制,反而為自己的沉迷找藉口。例如,愛爾蘭劇作家和小說家奧斯卡.王爾德(Oscar Wilde)便曾經借所塑造的一個角色調侃道:「我可以抵制一切,但誘惑除外。」 美國電影演員梅.韋斯特(Mae West)也曾玩笑似地自白:「通常我會避開誘惑,除非我忍不住。」 不過,這樣說顯然是小看了福音改變人心的大能。 1891年7月22日,懷愛倫在密西根州港灣高地的一場佈道中發出警告:「只要我們活著,試探就必包圍我們。撒但會以一種方式試驗我們,要是不成功,就會用另一種方式。他就這樣努力絕不停止。」 早在1858年,她就曾指出:「撒但如今試探人、欺騙人的能力,已比使徒時代強十倍。」 有鑑於此,我們必須找出自己的弱點,學會靠著上帝的恩典來勝過試探。 牧師兼作家蘭迪.阿爾科恩(Randy Alcorn)明智地指出:「避開誘惑總是比抵抗誘惑來得容易。」 當年,亞當和夏娃就應當遠離分別善惡樹(創2: 15–17),如今我們也必須遠離凡有可能導致我們犯罪的環境(如果可以避免)。然而,無論是否能預先感知,誘惑總是會不斷地試圖打敗我們,但我們自己是無力抵擋撒但的手段的。想要獲得勝利,只有先降服於上帝,祂會賜予我們力量抵抗撒但(雅4:7)。 在戰勝誘惑的事上,基督永遠是我們的榜樣,因為「他也曾凡事受過試探與我們一樣,只是他沒有犯罪」(來4:15)。祂以禱告(太26:36–46)、對上帝話語無條件的忠誠(太4:1–11)以及唱信心的歌來面對誘惑。 我們也應該這樣做。 如果我們把自己交託在上帝的手中,祂就會保護我們免受「那惡者一切的火箭」(弗6:16)。「上帝是信實的,必不叫你們受試探過於所能受的。」祂「總要給你們開一條出路,叫你們能忍受得住」(林前10:13)。我們每戰勝一次誘惑,就會增強我們克服其他誘惑的能力。因此,務要在主裡剛強! #媒體佈道部 #港澳區會 #聲音書 #時兆出版社 #每天,都是新的起點 #本書由時兆出版社授權刊載
2025晨鐘課-每天,都是新的起點 以歷史智慧滋養生活,點亮2025每一天! 借鑑過去,活在當下,展望未來! 粵語廣播網站 (時兆出版社授權錄製) https://soundcloud.com/mediahk Podcast@靈修廣播站 7月21日 非神之神 「這保羅不但在以弗所,也幾乎在亞細亞全地,引誘迷惑許多人,說:『人手所做的,不是神。』這是你們所看見所聽見的。」 使徒行傳 19:26 以弗所是港口城市,也是地中海地區重要的貿易中心。而那被譽為古代七大奇蹟之一、著名的阿爾忒彌斯(編註:《聖經》翻作亞底米)神廟就坐落於此,它最初建於西元前550年左右。據稱,西元前356年7月21日,一個名叫赫羅斯特拉圖斯(Herostratus)的人將它一把火燒毀,而亞歷山大大帝也在這一日出生。以弗所人決定在被燒毀的廢墟上建造一個更大、更華麗的新神廟。亞歷山大大帝願意提供資金援助,但驕傲的以弗所人拒絕了,據說當時有這樣的說法:「一個神怎麼會給另一個神送禮呢?」新神廟的四圍是通向露臺的大理石台階,裡面建有127根大理石柱和一尊希臘女神阿爾忒彌斯(羅馬神話稱其為黛安娜)的雕像,她是狩獵、女性和處女的守護神。 保羅在他的第三次傳道之旅中來到了以弗所,他傳講的道理很快就擾亂了人們對亞底米的崇拜。〈使徒行傳〉第19章23至41節告訴我們,製作亞底米神龕的底米丟煽起一場反對保羅的暴動。他告訴同行:「不獨我們這事業被人藐視,就是大女神亞底米的廟也要被人輕忽,連亞細亞全地和普天下所敬拜的大女神之威榮也要消滅了。」(27節)在底米丟的煽風點火下,人群怒氣填胸,呼喊了近兩個小時:「大哉,以弗所人的亞底米啊!」(34節) 以弗所的工匠被保羅的教導─「人手所做的,不是神」(26節)─激怒了。「亂定之後,保羅請門徒來,勸勉他們,就辭別起行,往馬其頓去。」(徒20:1)這樣看起來好像是亞底米女神和以弗所工匠占了上風─但這僅止於一時。西元268年,這座神廟被哥特人洗劫摧毀,後來雖被重建,但保羅所傳的信仰最終獲勝。隨著基督教在亞洲和歐洲的廣傳,這座宏偉的神廟漸漸失去了往昔的風采。 請記住,人手所做的神和它們的神廟會隨時間消亡,就像創造他們的人一樣;但那些把信仰之錨定在唯一的真神和祂聖言上的人將永遠活著。 #媒體佈道部 #港澳區會 #聲音書 #時兆出版社 #每天,都是新的起點 #本書由時兆出版社授權刊載
2025晨鐘課-每天,都是新的起點 以歷史智慧滋養生活,點亮2025每一天! 借鑑過去,活在當下,展望未來! 粵語廣播網站 (時兆出版社授權錄製) https://soundcloud.com/mediahk Podcast@靈修廣播站 7月20日 「有史以來最偉大的一週」 「我若從地上被舉起來,就要吸引萬人來歸我。」 約翰福音 12:32 彼時,探索宇宙的征程才剛剛起步,但在美國總統約翰.甘迺迪(John F. Kennedy)1961年發表的《就國家緊急需求致國會特別文告》中,他敦促道:「本國應致力於在這個十年結束之前,實現人類登陸月球並安全返回的目標。」 八年後的1969年7月20日,阿波羅十一號的太空人成功登陸月球。第一位在月球表面行走的尼爾.阿姆斯壯(Neil Armstrong)在描述那一刻時說: 「這是我個人的一小步,卻是人類邁出的一大步。」 7月24日,搭載著尼爾.阿姆斯壯、麥可.科林斯(Michael Collins)和伯茲.艾德林(Edwin Aldrin)的太空艙在太平洋上緊急濺落,三名太空人安全返回地球。被成功救援後,為了防止「月球細菌」污染地球,三人還在大黃蜂號航空母艦上進行了為期21天的隔離檢疫。隔著一個小玻璃窗,尼克森(Nixon)總統向他們致敬,並說:「自造物以來,這是世界歷史上最偉大的一週……正是因著你們所成就的一切,世界變得前所未有地團結。」 如今,有人認為登月是一個騙局,因為那天「從月球上傳來」的一些圖,看來像是在飛行模擬器中預先錄製的。但無論陰謀論者怎麼說,不可否認的是,阿波羅十一號完成的是一項重大的科學成就。然而,它並不像尼克森總統所頌揚的那樣重要。它永遠無法與耶穌基督的受難週相提並論,因為那時整個人類的命運正岌岌可危。阿波羅十一號的確將三個人類送上了月球,但基督的十字架卻使所有人都能自由地來到上帝的面前。 阿波羅十一號的登月任務在全世界掀起了興奮與期盼的浪潮。作為一個在巴西南部長大的孩子,當時的我也急切地守在電臺旁,關注各種現場報導。但是在人類歷史上,無論是阿波羅十一號還是別的事件,都無法像基督的十字架那樣將更多的人「團結」在一起。保羅在〈哥林多後書〉第5章中告訴我們,在十字架上,「上帝在基督裡,叫世人與自己和好。」(19節)之後保羅發出呼籲:「我們替基督求你們與上帝和好。」(20節)。這是你的機會!切莫再拖延。 #媒體佈道部 #港澳區會 #聲音書 #時兆出版社 #每天,都是新的起點 #本書由時兆出版社授權刊載
2025晨鐘課-每天,都是新的起點 以歷史智慧滋養生活,點亮2025每一天! 借鑑過去,活在當下,展望未來! 粵語廣播網站 (時兆出版社授權錄製) https://soundcloud.com/mediahk Podcast@靈修廣播站 7月19日 女性的權利 並不分猶太人、希臘人,自主的、為奴的, 或男或女,因為你們在基督耶穌裡都成為一了。 加拉太書 3:28 按照〈創世記〉的記載,男人和女人都是按照上帝的形像和樣式造的(創1:26、27)。夏娃是上帝用亞當的一根肋骨所造,這意味著平等和伴侶關係(創2:21–24)。馬太.亨利(Matthew Henry,1662–1714年)曾說:「女人受造,是由取自亞當肋旁的一根肋骨,而不是取自他的頭,好統管他,也不是取自他的腳,要被他踐踏,而是取自他的肋旁,要和他同等,在他的臂膀底下受保護,並且貼近他的心得寵愛。」 但罪扭曲了男女之間的關係(創3:16),古往今來,無數女性遭受著男性的否定和壓迫。 1848年7月19日至20日,塞內卡福爾斯會議─於美國紐約州塞內卡福爾斯鎮的衛斯理禮拜堂舉行─宣稱,從創造的角度,「女性和男性是平等的。」三百名與會者中有一百人提交並簽署了《權利與情感宣言》,譴責了男人對女人的「傷害和掠奪」,聲稱女性「應對制約她們生活的法律有更多了解」,有權在公共會議上發言並參加選舉,諸如此類。 男人和女人不僅在創造上是平等的,在救贖上也是平等的。事實上,創造和救贖是人類的兩大平等使者。男女都是由上帝創造,都是因著基督在十字架上的救贖犧牲而得救。保羅說,不分「或男或女」,因為他們「在基督耶穌裡都成為一了」(加3:28)。但《聖經》仍對男女進行了明確的性別區分,不應混淆(利18:22;20:13)。任何試圖打破性別區分的企圖都是對上帝創造的腐化(羅1:24–28)。 基督在世傳道的時候,是尊重並維護女性的。祂保護她們免受社會和宗教歧視(約4:1–42;8:1–11)。以任何形式對女性實施性虐待和社會歧視,都是直接冒犯了創造並維護她們的上帝! #媒體佈道部 #港澳區會 #聲音書 #時兆出版社 #每天,都是新的起點 #本書由時兆出版社授權刊載
2025晨鐘課-每天,都是新的起點 以歷史智慧滋養生活,點亮2025每一天! 借鑑過去,活在當下,展望未來! 粵語廣播網站 (時兆出版社授權錄製) https://soundcloud.com/mediahk Podcast@靈修廣播站 7月18日 瑪麗.居禮 哪知他為我們的過犯受害,為我們的罪孽壓傷。因他受的刑罰,我們得平安;因他受的鞭傷,我們得醫治。 以賽亞書 53:5 1867年,瑪麗亞.斯克沃多夫斯卡(Maria Skłodowska)出生在波蘭的華沙,她的科學訓練和實踐也是在當地展開的。1891年,她前往法國巴黎,在巴黎大學繼續攻讀物理、化學和數學,並展開一系列的科學工作。在與皮埃爾.居禮(Pierre Curie)結婚後,她冠夫姓成了瑪麗.居禮(Marie Curie)。1903年,因為對放射性研究的工作,居禮夫婦和亨利.貝克勒爾(Henri Becquerel)一起被授予了諾貝爾物理學獎。瑪麗還因對釙和鐳的研究成果,在1911年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瑪麗.居禮是第一個獲得諾貝爾獎的女性,也是迄今為止唯一一位獲得兩次諾貝爾獎的女性。 1898年7月18日,瑪麗和她的丈夫公開宣佈他們發現了一種新元素,他們將其命名為「釙」,以紀念她的祖國波蘭。當年12月26日,這對夫婦又公佈了第二種新元素,他們將其命名為鐳(拉丁文意為「射線」),並由此創造了「放射線」一詞。1934年,居禮夫人死於再生障礙性貧血,這是由於她在研究期間口袋裡攜帶的鐳試管以及在一戰期間研發的移動X射線裝置所接觸的輻射。由於對輻射沒有深入的認識,也沒有保護措施,她所發現並研究的元素導致了她的死亡。 《聖經》告訴我們,耶穌來到這個世界是為了解決罪的問題,而唯一的方法是為我們的罪而死。如今我們曉得,「上帝使那無罪的,替我們成為罪,好叫我們在他裡面成為上帝的義。」(林後5:21) 「哪知他為我們的過犯受害,為我們的罪孽壓傷。因他受的刑罰,我們得平安;因他受的鞭傷,我們得醫治。」(賽53:5)即使如此,祂依然「沒有犯罪」(來4:15)。基督道成肉身時,承擔了罪所有的後果,但卻沒有被罪感染。如果祂犯了罪,就不能成為我們的救主,因為祂自己也需要一位救主。但讚美主,我們無罪的救主承擔了我們的罪,卻沒有成為罪人! #媒體佈道部 #港澳區會 #聲音書 #時兆出版社 #每天,都是新的起點 #本書由時兆出版社授權刊載
《靈修一分鐘》 每日靈命加油站! 以簡短而深刻的分享, 帶領您在忙碌生活中重新得力。 點擊觀看,讓信仰照亮您的每一天!
2025晨鐘課-每天,都是新的起點 以歷史智慧滋養生活,點亮2025每一天! 借鑑過去,活在當下,展望未來! 粵語廣播網站 (時兆出版社授權錄製) https://soundcloud.com/mediahk Podcast@靈修廣播站 7月17日 永不再分散 以後我們這活著還存留的人必和他們一同被提到雲裡,在空中與主相遇。這樣,我們就要和主永遠同在。 帖撒羅尼迦前書 4:17 有些告別在我們心中留下深深的空洞。眼睜睜地看著想與之朝夕相處的人離去,會讓我們心碎。如果我們已看出某個人想離開,那麼開口請求他/她留下肯定會令我們感到痛苦。當我們知道一聲「再見」過後,今生就再無可能和對方相見,這種告別更是令人肝腸寸斷。沒錯,人人都憧憬著這樣一處美地,可以讓我們永遠不用對彼此說再見。 以撒.瓦茨(Isaac Watts,1674–1748)於1674年7月17日出生在英國南安普敦;被譽為「英國讚美詩之父」的他一生創作了大約六百首聖詩。他在1707年寫下了下面這首優美的《永不再分散》(新版《讚美詩》第133首)。以下是它第一段歌詞和最初的副歌: 「有一地方永無痛苦,神人同居相歡,無窮白晝驅盡陰暗,耶穌永為我伴。我們將到光明天鄉,不久即聞號筒吹響,那時耶穌永為我伴,永遠不再、不再分散。」 這是威廉.米勒耳(William Miller)最愛的聖詩之一。1849年在他離世之前,他請家人一遍又一遍地唱著這首詩歌。多年來,復臨教會的全球總會代表大會和營會也曾多次以這首讚美詩作為終場詩歌,並將接下來的問題留給會眾:「這會是我們最後一次的聚會嗎?下一次會不會在天堂?」 耶穌沒有像復臨派的先驅者們所期望的那樣快快復臨。但要知道,如今祂復臨的時刻要比以撒.瓦茨譜寫這美麗的詩歌,或威廉.米勒耳唱這首詩歌時更加接近;同樣,也比那些以這首歌作為終場詩歌的復臨教會大會和營會更加接近。毫無疑問,耶穌很快將駕天雲顯現,帶我們回家,之後我們將「永不再分散」! #媒體佈道部 #港澳區會 #聲音書 #時兆出版社 #每天,都是新的起點 #本書由時兆出版社授權刊載
2025晨鐘課-每天,都是新的起點 以歷史智慧滋養生活,點亮2025每一天! 借鑑過去,活在當下,展望未來! 粵語廣播網站 (時兆出版社授權錄製) https://soundcloud.com/mediahk Podcast@靈修廣播站 7月16日 新的先知? 「以後,我要將我的靈澆灌凡有血氣的。你們的兒女要說預言;你們的老年人要做異夢,少年人要見異象。」 約珥書 2:28 身為復臨教會的一員,我們相信懷愛倫(Ellen G. White,1827–1915)是蒙上帝呼召,為聖經真理在末世時的恢復提供特別預言性的幫助。當她看到預言實現時,就期待耶穌能在她活著的時候復臨。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她愈發堅信也許自己要安息了。1915年7月10日安息日的早晨,她的兒子威利與她一起祈禱,之後她輕聲對他說:「我知道我所信的是誰。」(參見提後1:12)。稍後,她與房間裡的婦女們說了幾句話。1915年7月16日星期五下午3點40分,在完成了七十年極具果效的先知工作後,她便安詳離世。 在她生命的最後幾年,懷愛倫常被問及上帝是否會興起另一位真先知。她總是回答在這個問題上,主沒有賜給她亮光。1907年,她寫道:「豐盛的亮光已賜給我們生活在這末世的人。不論我是否活在世上,我的著作都會不斷發言,其功效要延續到世界的末了。我的著作已在出版社存檔。即便我去世了,上帝所賜給我的這些話語,仍會具有生命力,繼續向人傳講。」 懷愛倫逝世已逾百年,有些信徒想知道我們是否應該期待另一位先知的出現。他們常引用〈約珥書〉第2章28節,上帝曾應許將祂的靈「澆灌凡有血氣的」,會有人說預言、做異夢、見異象。這是否說明人人都會成為先知?我不這麼認為。有時上帝會將某些有限的、預言性的啟示賜給人─就像法老(創41:1–36)和尼布甲尼撒(但2章)一樣─但祂並沒有呼召他們作先知。 我們還是將這個問題留給「因大有智慧不會犯錯,也因大有良善不致錯待我們」 的上帝吧!與此同時,我們也要閱讀、學習,並實踐已賜下之先知著作中的原則。有了它們,就足以指引我們安全地回到天家了。 #媒體佈道部 #港澳區會 #聲音書 #時兆出版社 #每天,都是新的起點 #本書由時兆出版社授權刊載
2025晨鐘課-每天,都是新的起點 以歷史智慧滋養生活,點亮2025每一天! 借鑑過去,活在當下,展望未來! 粵語廣播網站 (時兆出版社授權錄製) https://soundcloud.com/mediahk Podcast@靈修廣播站 7月15日 石頭正在呼叫 耶穌說:「我告訴你們,若是他們閉口不說,這些石頭必要呼叫起來。」 路加福音 19:40 羅塞塔石碑是有史以來最重要的考古發現之一;自1802年起,它就一直被收藏在大英博物館中。有些學者認為,這塊石碑是由法國船長皮埃爾.弗朗索瓦.布查爾德(Pierre– Françis Bouchard)在1799年7月15日發現的。還有些人認為它是在7月19日甚至是8月間被發現的。儘管存在一些異議,但我們知道它是在1799年7或8月,在尼羅河三角洲的羅塞塔村發現的,當時正是拿破崙遠征埃及的時候。 羅塞塔石碑是一塊古埃及花崗閃長岩石碑,刻有一道西元前196年的詔書,將法老托勒密五世奉為神。銘文以三種語言鐫刻:古埃及象形文、世俗體和希臘文。湯瑪斯.揚(Thomas Young)破譯了世俗體,這對於1822年法國學者商博良(Jean François Champollion)解讀象形文字提供了許多幫助。石碑的破譯工作成為解讀埃及眾多象形文字銘文的關鍵,而古埃及正是以色列人生活並且被苦待多年的地方。 羅塞塔石碑以及其他的考古發現,使石頭在世界歷史的關鍵時刻「呼叫」起來。當時,高等批判(後來被稱為歷史批判法)開始質疑《聖經》的神聖起源,對其中許多歷史記載予以否認。另一方面,中東的考古發現卻開始證實了《聖經》中某些記載的真確性。 也許有人會問,《聖經》真的需要得到外部資料的背書嗎?如果承認《聖經》是自證的上帝話語,就應該允許它對所有其他知識來源進行批判。然而,考古學對於重建聖經事件的歷史,文化背景,以及理解聖經時代人們的生活方式─他們如何建造房屋、工作、結婚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貢獻。例如,馬丁.亨格爾(Martin Hengel)在其發人深省的著作《十字架刑罰》中,就詳細描述了羅馬執行十字架刑罰的方法,為我們理解耶穌在十字架上的殘酷死亡帶來了新的亮光。 主,謝謝祢,使我們擁有能夠支持《聖經》真實性的考古發現,幫助我們更理解其歷史和文化背景! #媒體佈道部 #港澳區會 #聲音書 #時兆出版社 #每天,都是新的起點 #本書由時兆出版社授權刊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