願您平安!願與您分享《每日靈糧》! 各位平日忙碌不堪,有時會否連安排看晨鐘課作靈修的時間上也變得緊拙呢? 是否渴想知道每日晨鐘課所啟迪的是什麼信息呢?不要緊!港澳區會媒體佈道部特意為您每天送上更新的語音版晨鐘課,希望縱使在忙碌的日子裡,都可以讓您聽到當中的福音信息!願您天天與主更近,讓天父的話語常與您同在,成為您我每日滿有恩典的祝福,阿們!

2025晨鐘課-每天,都是新的起點 以歷史智慧滋養生活,點亮2025每一天! 借鑑過去,活在當下,展望未來! 粵語廣播網站 (時兆出版社授權錄製) https://soundcloud.com/mediahk Podcast@靈修廣播站 10月27日 自然之美 「何必為衣裳憂慮呢?你想野地裡的百合花怎麼長起來;它也不勞苦,也不紡線。然而我告訴你們,就是所羅門極榮華的時候,他所穿戴的,還不如這花一朵呢!你們這小信的人哪!野地裡的草今天還在,明天就丟在爐裡,上帝還給它這樣的妝飾,何況你們呢!」 馬太福音 6:28-30 在我家客廳裡有一株美麗的蘭花,它偶爾會開花。非花期時,我的妻子會巧妙地將一株人造蘭花插在上面。即便如此,它的美麗還是會給客人們留下深刻印象。人造花雖然看起來也美,但只是仿真花;它沒有生命,因此也不會有奇妙的生長。更重要的是,人手所造的花沒有上帝的手跡! 在1885年10月27日的《復臨評論與安息日通訊》中,懷愛倫寫道: 「基督設法使祂的門徒把注意力從人手所造的事物轉移到大自然上: 『你們這小信的人哪,野地裡的草,今天還在,明天就丟在爐裡,上帝還給它這樣的妝飾,何況你們呢?』為什麼我們的天父不用棕色或灰色鋪張大地呢?祂所選擇的顏色是最舒適,最宜人感官的。觀賞披著充滿生機之綠色外衣的大地,會給疲乏的心靈帶來快樂和鼓舞。大地如果沒有這層外衣,空氣中將充滿灰塵,大地將成為一片荒漠。每一根草莖,每一朵綻放的花朵,都證明上帝的愛,教育我們信靠祂。基督呼籲我們注意這自然的美,並向我們保證,有史以來屬世國度最偉大之君王的華服,也比不上最普通花朵的裝飾。你們嘆服那唯有金錢才能購買的人為炫耀,嘆服貴重的名畫、家具、衣裳等。請你們傾聽那神聖教師的聲音。祂向你指出田野的花卉;其純樸的圖案是人的技巧所無法模仿的。」 上帝將安息日賜給我們,作為思念祂創造之美的特別日子(創2:1–3;出20:8–11)。願大自然的信息能讓我們更親近祂!

2025晨鐘課-每天,都是新的起點 以歷史智慧滋養生活,點亮2025每一天! 借鑑過去,活在當下,展望未來! 粵語廣播網站 (時兆出版社授權錄製) https://soundcloud.com/mediahk Podcast@靈修廣播站 10月26日 獎勵成癮 不要自以為有智慧;要敬畏耶和華,遠離惡事。 箴言 3:7 大多數人都喜歡因自己的身分和作為受到他人的讚揚和獎勵。但有些人似乎離不開讚美,如果沒有人誇他們,他們就會開始自誇。他們總喜歡將人生履歷掛在脖子上時刻炫耀。你是否曾捫心自問:「我是否非常沉迷於讚揚和獎勵?」 這種成癮很大程度上源於人自身的罪性以及父母和老師的教育方式。 1993年10月26日,阿爾菲.科恩(Alfie Kohn)的書《獎勵的懲罰:金星、獎勵計畫、優等、讚美等賄賂造成的麻煩》(Punished by Rewards:The Trouble With Gold Stars, Incentive Plans, A's, Praise, and Other Bribes)問世。作者認為,獎勵學生和工人的制度,實質上是對他們的賄賂,理應透過合作(團隊性)、內容(意義性)和選擇(自主性)來激勵他們。 懷愛倫勸告我們:「不要抬舉和吹捧人。而應當崇揚上帝。」 另外,她還說:「不要稱讚別人,也不要指望別人的稱讚;因為稱讚不能使人更加謙卑純潔,反而會助長自恃,使人腐敗。」那是否意味著我們對別人的行為應該表現冷漠且無動於衷呢?絕對不是。 被欣賞是成長的關鍵環節。有人曾表達過它的重要性,「對於許多人來說,生活是一場痛苦的掙扎;他們看到自己的不足,心裡痛苦,沒有信心,他們認為自己沒有什麼值得被欣賞的。而親切的話語、共情的目光、欣賞的表達,對於許多在孤獨中掙扎的人來說,就像是把一杯清甜的水遞給一個乾渴的人一様。」 我們給他人的生活帶來改變。願上帝賜予我們最溫柔的態度和最合宜的話語,來激勵我們身邊的人。記住,包容性的合作和欣賞,遠比選擇性的競爭和獎勵更有果效。

《靈修一分鐘》 每日靈命加油站! 以簡短而深刻的分享, 帶領您在忙碌生活中重新得力。 點擊觀看,讓信仰照亮您的每一天!

2025晨鐘課-每天,都是新的起點 以歷史智慧滋養生活,點亮2025每一天! 借鑑過去,活在當下,展望未來! 粵語廣播網站 (時兆出版社授權錄製) https://soundcloud.com/mediahk Podcast@靈修廣播站 10月25日 難忘的時刻 他母親每年為他做一件小外袍,同著丈夫上來獻年祭的時候帶來給他。 撒母耳記上 2:19 懷愛倫曾寫過大量關於家庭生活和兒童教育的文章。但她的先知事工要求她肩負重任,將上帝的事業置於個人和家庭之上。1848年,她不得不將只有一歲的大兒子亨利留給豪蘭一家照顧。她寫道: 「後來我又奉召為使人得益而捨己。我們必須離開我們的小亨利,出去毫無保留地獻身聖工……我相信上一次他患重病時,主曾為我們保留了他的性命;所以如果我讓他攔阻我不能盡到本分,上帝就必把他取去。於是我只得以一顆辛酸的心和許多眼淚,在主的面前決意犧牲,把我獨生的孩子交給別人撫養……我和孩子分離時心中真是難受。我告別他時,他那小臉蛋上悲傷的表情真令我日夜難忘;但我靠著主的能力擺脫了戀慕孩子的心,竭力為別人謀福。」 她原本計畫讓亨利只在豪蘭家待一小段時間,但最終他住了五年,其間只有幾次短暫的團聚。1850年10月25日星期五,豪蘭一家帶小亨利來到緬因州戈勒姆,與他的父母和祖父母一起度過安息日。懷愛倫寫道:「星期日時我們悲傷地告別了他們,因為我們不得不分開,但是很高興我們有一樣的信仰;要是忠心,我們不久就會相見,永不再分散。」 1859年初,她在另一次旅行後高興地寫道:「很高興,我們又見到了家人……懷著對上帝的感恩,我再次承擔起家中的責任。沒有一個地方如同家一樣珍貴。」 身為復臨信徒,我們期待榮耀之日的降臨,屆時我們將與忠心的親朋好友永遠同居。

2025晨鐘課-每天,都是新的起點 以歷史智慧滋養生活,點亮2025每一天! 借鑑過去,活在當下,展望未來! 粵語廣播網站 (時兆出版社授權錄製) https://soundcloud.com/mediahk Podcast@靈修廣播站 10月24日 得見祂的真容 親愛的弟兄啊,我們現在是上帝的兒女,將來如何,還未顯明;但我們知道,主若顯現,我們必要像他,因為必得見他的真體。凡向他有這指望的,就潔淨自己,像他潔淨一樣。 約翰一書 3:2、3 機場中的人往往會表現出各樣情緒。有些人的臉上寫滿悲傷,因為他們要與所愛之人揮手道別。有些人則興高采烈,因為他們一直等待的人即將出現。在離家和返家之間,人們會通過各樣通訊設備進行交流,或者靠翻看照片來追憶往昔的特別時光。 當耶穌升天時,祂的第一批門徒們悲傷萬分(徒1:6–11)。從未見過耶穌的藝術家們根據自己的想像,以不同的方式來描繪祂。在你見過的畫作中,你認為哪一幅最能將祂的降臨描繪得淋漓盡致呢?1808年10月24日,英國藝術家約翰.薩爾坦(John Sartain,1808–1897)在倫敦出生。22歲時,他移民到了美國,並在那裡開創了美柔汀版畫的先河。他著名的版畫《我們的救主》(1865)就被懷愛倫認定為最像她在異象中看到的耶穌畫像。 終有一天,我們不需要再靠想像來刻畫耶穌的面容,因為我們要親眼看見祂。〈約翰一書〉第3章2至3節告訴我們,「主若顯現,我們必要像他,因為必得見他的真體。凡向他有這指望的,就潔淨自己,像他潔淨一樣。」對於那些現在就將目光投向耶穌的人來說,這是何等奇妙的特權和蒙福的保證啊!(來12:2)。 那時,耶穌的肖像畫再惟妙惟肖,都將失去意義,因為我們將親眼見到祂的真容。更重要的是,耶穌曾應許我們將見到天父(太5:8)!懷愛倫稱: 「得見上帝,這不是天上最大的福氣嗎?能夠仰望上帝的聖面,認衪為父,蒙基督恩惠救贖的罪人所能享的福樂,還有比這更大的嗎?」願你我都蒙上帝的恩典,能成為親眼見到耶穌和天父的人。切勿讓任何事或任何人,來擾亂你為最榮耀的目標所付出的努力。

2025晨鐘課-每天,都是新的起點 以歷史智慧滋養生活,點亮2025每一天! 借鑑過去,活在當下,展望未來! 粵語廣播網站 (時兆出版社授權錄製) https://soundcloud.com/mediahk Podcast@靈修廣播站 10月23日 蒙福的失望 我從天使手中把小書卷接過來,吃盡了,在我口中果然甜如蜜,吃了以後,肚子覺得發苦了。 啟示錄 10:10 米勒耳派信徒熱切地盼望著耶穌在1844年10月22日降臨,但他們最甜美的盼望卻落空,成了最苦澀的失望。海勒姆.愛德森(Hiram Edson)這樣描寫那段經歷:「我們的期望很高,我們就這樣盼望我們的主來臨,直到鐘聲敲過了午夜12點。這日已過,我們的失望已成定局。我們至愛的盼望和期待成了泡影,一種我以前從未體驗過的哭泣氛圍漫過了我們。似乎失去了世上所有的朋友也不能與之相比。我們哭了又哭,直到黎明。」 1844年10月23日上午,吃完早餐後,愛德森邀請了一位朋友(後由拉夫伯勒證實是克洛澤)一起去鼓勵那些失望的米勒耳派鄰居們。他說:「我們出發了,當經過一大塊地時,約在這地的中央我止住了腳步。天似乎向我敞開了,我清楚而明白地看到在二千三百日的終點─第七個月第十日,我們的大祭司並不是離開了天上聖所的至聖所來到這個地球,而是在那天第一次進入了天上聖所的第二層。祂來到地上之前在至聖所裡有一項工作要完成。」 批判性歷史學家傳統以來大多從負面角度解讀1844年的大失望。但近期復臨學者們已經認識到它的積極意義。大失望引導人們擺脫人的傳統,尋找新的開始。守安息日的復臨信徒先輩們透過重新研讀《聖經》,不僅從中找出了大失望的答案(參見啟10章),就連從前沒有發現的問題也一併解決了。 上帝從1844年的大失望中,孕育出如今遍佈全球的復臨運動,要在末世中重新恢復《聖經》的真理。同樣,祂也可以帶領我們走出個人的失望,進入完全得勝的生活。讓我們永遠都信任祂神聖的引領!

2025晨鐘課-每天,都是新的起點 以歷史智慧滋養生活,點亮2025每一天! 借鑑過去,活在當下,展望未來! 粵語廣播網站 (時兆出版社授權錄製) https://soundcloud.com/mediahk Podcast@靈修廣播站 10月22日 最熱切的盼望 他對我說:「到二千三百日,聖所就必潔淨。」 但以理書 8:14 承載著人們殷切盼望的1844年來臨了!威廉.米勒耳(William Miller)從未為基督的第二次降臨設定具體日期。但他從早期的研究中得出結論,〈但以理書〉第8章14節中的二千三百日(實際等於2300年)將於1843年左右結束,他相信屆時基督會回來。後來,他又提出二千三百日預言會在1844年春結束。與此同時,撒母耳.斯諾(Samuel S. Snow)堅信,這預言是從西元前457年秋延伸至西元1844年秋天,更準確地說是1844年10月22日。同年8月,他在新罕布夏州埃克塞特的一次米勒耳派帳篷大會上提出了這一觀點,在場的人都激動不已。從那時起,米勒耳派重燃熱情,心中充滿了主將復臨的緊迫感。 米勒耳派的盼望在牧師和平信徒之中產生了巨大影響。據估計,在復臨運動巔峰時期,有一千五百到二千名演講者在宣揚基督復臨的信息。儘管沒有確切的數字,我們可以估計有五到十萬人正式投身於這場運動。根據克羅斯(W. R. Cross)的說法,還有「超過一百萬」持懷疑態度的期待者─這是一個相當可觀的數字,要知道當時美國總人口數還不到兩千萬。那是極其莊嚴的時刻,許多人都做好了準備,要迎接那位駕天雲而來的主。 10月22日終於到來,米勒耳派的眾信徒被一種難以言喻的莊嚴反省和深切期待所籠罩。沒有狂熱的興奮和公開的遊行。他們在家中,安靜耐心地等待著主的顯現。約書亞.海姆斯(Joshua V. Himes)去了他的密友威廉.米勒耳(William Miller)的家,一些家人在「耶穌升天岩」上等待主的到來。他們一直注視著東邊的地平線,一旦耶穌降臨的徵兆出現,他們就能第一眼看到祂。 最終,太陽落山了,夜幕一如既往地籠罩了大地。但不需要氣餒。畢竟,十個童女的比喻表明,到了「半夜」,新郎就來了(太25:6)。米勒耳派正站在永恆的邊緣。 #媒體佈道部 #港澳區會 #聲音書 #時兆出版社 #每天,都是新的起點 #本書由時兆出版社授權刊載

2025晨鐘課-每天,都是新的起點 以歷史智慧滋養生活,點亮2025每一天! 借鑑過去,活在當下,展望未來! 粵語廣播網站 (時兆出版社授權錄製) https://soundcloud.com/mediahk Podcast@靈修廣播站 10月21日 一則簡單的訃文 然而,我今日成了何等人,是蒙上帝的恩才成的, 並且他所賜我的恩不是徒然的。我比眾使徒格外勞苦;這原不是我,乃是上帝的恩與我同在。 哥林多前書 15:10 像安得烈牧師(J. N. Andrews,1829–1883)那樣具敏銳的邏輯和推理能力之人其實並不多。他精通七種語言,對世俗和宗教歷史涉獵廣泛。當有人問他能夠背誦多少經文時,他回答說:「我不敢說我能完全背下《舊約》,但我相信,如果有一天《新約聖經》遺失了,我能逐字逐句地複誦出來。」 難怪當他以復臨教會第一位官方宣教士的身分奉派前往歐洲時,懷愛倫會寫信給「瑞士的弟兄們」說:「我們給你們派去了在我們所有隊伍中最能幹的人。」 在歐洲事奉了八年多之後,安得烈感到自己的生命即將走向盡頭。飽受肺結核折磨的他在1883年4月24日從瑞士巴塞爾寫信給他的密友,時任《復臨評論與安息日通訊》的編輯烏利亞.史密斯(Uriah Smith): 「現在的我極度虛弱,不得不直面死亡。有一件事困擾著我,請務必接受我的請求。很快《復臨評論》中就會出現我的訃文。我懇求你儘量做到簡明扼要,同時鄭重要求不要出現任何溢美之詞。訃文佔一欄的三分之一就足夠了! 「之所以提出這個請求,是因為我擔心你我之間的深厚情感會使你不自覺地讚美我,這是我不該得、也不應說出的話。即便是我最美善的行為都會夾雜著些許的自私,或者少了些對上帝和他人的愛。因此,我拜託你,看在我們之間友情的份上,考慮我這懇切的請求。」 1883年10月21日,安得烈去世了,他的請求得到了完全的尊重。10月30日的《評論與通訊》刊載了「安得烈長老離世」的訃文,幾乎沒有對他一生成就的謳歌。那些傑出之人即使被成功與讚美包圍仍能保持謙遜,他們的生命是多麼美好!

2025晨鐘課-每天,都是新的起點 以歷史智慧滋養生活,點亮2025每一天! 借鑑過去,活在當下,展望未來! 粵語廣播網站 (時兆出版社授權錄製) https://soundcloud.com/mediahk Podcast@靈修廣播站 10月20日 佈道船 保羅說完了這話,就跪下同眾人禱告。眾人痛哭,抱著保羅的頸項,和他親嘴。叫他們最傷心的, 就是他說「以後不能再見我的面」那句話,於是送他上船去了。 使徒行傳 20:36-38 你聽過位於南太平洋偏遠的皮特凱恩島上的居民如何接受復臨信息的故事嗎?1876年,懷雅各(James White)和拉夫伯勒(John H. Loughborough)向皮特凱恩島寄去了一箱復臨教會的書刊。十年後的1886年,約翰.泰(John I. Tay)自費前往皮特凱恩島宣講復臨信息。該島的110位居民都接受了福音,於是他請求差派一位牧師來組織教會。 在1889年的總會大會上,教會決定打造一艘佈道船,以便在南太平洋的眾島嶼中開展工作。美國各地的安息日學學員,無論大人小孩,都為這個項目捐了款。1890年9月25日,皮特凱恩號正式獻為主用,同年10月20日,她載著一群復臨教會傳教士,從加州舊金山巿啟航。經過36天的航行,最終安全抵達皮特凱恩島。在那裡,他們為82名島民施洗,建立起教會和安息日學。在島上停留幾週後,皮特凱恩再次揚帆起航,繼續前往其他島嶼。 皮特凱恩號佈道事工開啟了新的時代,人們開始對海外宣教極度關注並樂意給予大力支持。1889年,懷愛倫呼籲道:「當馬其頓的呼聲從四面八方向世人發出,從本國的城市及鄉村而來,從大西洋與太平洋的彼岸,以及各海島上而來,『請你過到……來幫助我們』,我的心中便甚為激動。弟兄姐妹們,你們肯答應這呼聲嗎?說:『我們要盡自己之所能,給你們派佈道士並送捐款去。』」 作為復臨教會的一員,我們的心應為眾多宣教地而跳動,因為人們需要復臨信息。宣教是我們教會存在的根本原因。我們的禱告和金錢不應當只用於支援地方教會,還應當用來支持教會的全球佈道事工。

2025晨鐘課-每天,都是新的起點 以歷史智慧滋養生活,點亮2025每一天! 借鑑過去,活在當下,展望未來! 粵語廣播網站 (時兆出版社授權錄製) https://soundcloud.com/mediahk Podcast@靈修廣播站 10月19日 報佳音 那報佳音,傳平安,報好信,傳救恩的,對錫安說:你的上帝作王了!這人的腳登山何等佳美! 以賽亞書 52:7 失去了對未來的指望,生命就變得毫無意義。保羅這樣說:「我們若靠基督只在今生有指望,就算比眾人更可憐。」(林前15:19) 復臨教會的傳道人、廣播演說家和作家理查茲(H. M. S. Richards Sr.,1894–1985)是二十世紀最傑出的佈道家之一,他的演講給人帶來希望。由於他曾有過廣播聚會的經驗,1929年10月19日,加州洛杉磯的 KNK(AM)廣播電臺便為他量身打造了一檔節目,這是美國首檔跨海的定期宗教廣播節目。最初的節目名稱為《空中會幕》,後更名為《預言之聲》。 節目播出後不久,美國和世界就陷入了大蕭條(1929–1933)。許多頗受歡迎的傳道人都在臆測尚未應驗的預言,而理查茲卻將重心放在已經實現的預言上。用他自己的話說:「《聖經》中的許多預言並不是為了讓我們預測將會發生什麼,而是要我們看到已經發生的事情,從而確認《聖經》是真實的。如果它在歷史上應驗了,那麼當耶穌賜予祂奇妙的教導時,我們也應該相信。」 基督徒的盼望涵蓋了三個層面的保證:它根植於過去的歷史中,許多《聖經》中的預言得以應驗;它立足於當下,因為在天上聖所的「幔子」後面,有基督耐心地為我們代求(來6:19、20);它強烈期待著榮耀的未來,那「為我們信心創始成終的耶穌」(來12:2)將駕著天雲降臨,領我們進入祂的天家。作為「被囚而有指望的人」(亞9:12),你我應該隨時預備好,迎接祂榮耀的顯現! #媒體佈道部 #港澳區會 #聲音書 #時兆出版社 #每天,都是新的起點 #本書由時兆出版社授權刊載

2025晨鐘課-每天,都是新的起點 以歷史智慧滋養生活,點亮2025每一天! 借鑑過去,活在當下,展望未來! 粵語廣播網站 (時兆出版社授權錄製) https://soundcloud.com/mediahk Podcast@靈修廣播站 10月18日 主的手 耶穌動了慈心,就伸手摸他,說:「我肯,你潔淨了吧!」大痲瘋即時離開他,他就潔淨了。 馬可福音 1:41、42 1921年初,在聆聽了一場演講後,瑪拉.布魯克斯.韋爾奇(Myra Brooks Welch,1877–1959)被深深打動了。演講者提到,即便再是普通的東西,經過大師的觸碰,也能變得意義非凡。回家後的瑪拉用了短短的時間就寫下了一首極為優美、名為《大師之手的觸碰》的詩。1921年2月26日,這首詩以匿名的方式刊登在《福音信使》(兄弟會的官方報刊)上,深受人們喜愛,於是其他刊物紛紛轉載,但卻標注「作者不詳」。 1936年,在夏威夷舉行的基督教青年會大會上,一位傳道人在分享結束時朗誦了這首「匿名」詩。這時,德懷特.韋爾奇(Dwight O. Welch)站起來表示,這首詩的作者正是他的母親。世人終於知道這首詩究竟出自何人之手。布蘭特(H. A. Brandt)在他的文章《追憶歌者和歌曲》中,講述了這首詩的故事,再次刊載在1941年10月18日的《福音信使》上。這首著名的詩描寫的是,在一場拍賣會上,一把破舊的小提琴以極其低廉的價格拍賣。但一位大師用它演奏一曲後,它的價值暴增。詩的結尾帶給我們一個美好的屬靈教訓:「但偉大的神來了,拯救了我們!愚蠢的人群永遠不會明白,一個靈魂的價值是多麼寶貴和無價;更不會了解,神對我們的觸摸,竟可以化腐朽為神奇。」 這正是〈馬可福音〉第1章40至45節中那位痲瘋病人的遭遇。染上了這不潔的病,他就必須遠離人群,任何人都不能觸碰他(利13:46)。但耶穌無視這個規則,伸手觸摸了他使他得潔淨。儘管耶穌叮囑他不要告訴別人,但這個得了醫治的人還是出去將他痊癒的事宣揚開來(可1:44、45)。 無論你面臨什麼難題,只須經過主的手觸碰,就可以得潔淨。經祂觸碰之後,你的生命將從此不同。得了醫治的你不太可能保持沉默。你必須將耶穌為你所做的一切與他人分享!

《靈修一分鐘》 每日靈命加油站! 以簡短而深刻的分享, 帶領您在忙碌生活中重新得力。 點擊觀看,讓信仰照亮您的每一天!

2025晨鐘課-每天,都是新的起點 以歷史智慧滋養生活,點亮2025每一天! 借鑑過去,活在當下,展望未來! 粵語廣播網站 (時兆出版社授權錄製) https://soundcloud.com/mediahk Podcast@靈修廣播站 10月17日 分享上帝的愛 主耶和華的靈在我身上;因為耶和華用膏膏我,叫我傳好信息給謙卑的人,差遣我醫好傷心的人,報告被擄的得釋放,被囚的出監牢。 以賽亞書 61:1 在二十世紀,極少有人能像加爾各答的德蕾莎修女那樣,在歷史的牆垣深深刻下自己的名字。她原名阿涅澤.岡婕.博亞久(Anjezë Gonxhe Bojaxhiu,1910– 1997),出生於奧斯曼帝國的一個小鎮(Üsküp,現為北馬其頓共和國的史高比耶)。1950年,德蕾莎修女創立了羅馬天主教的仁愛傳教會。1979年,她獲得諾貝爾和平獎,在領獎時她說:「我很感激,也很高興能以饑餓者、赤裸者、無家可歸者、瘸子、盲人、痲瘋病人,以及所有感到不被需要、不被愛護、不被關心、被社會拋棄、被社會視為負擔和被他人視作羞恥之人的名義,接受這一獎項。」 該修會最初只是一個在印度加爾各答的十二人小團體,後來它在全球得到了長足的發展。1979年10月17日,德蕾莎修女被授予諾貝爾和平獎。1979年12月11日,她在奧斯陸發表獲獎感言。她表示,那未出生的施洗約翰已經「認出了和平之君,他知道基督已經降臨,為你和我帶來福音。祂做了這些彷彿還不夠─道成肉身還不夠─祂還死在十字架上,以彰顯那更深沉的愛,祂的死是為你、為我、為那痲瘋病人、為那因饑餓瀕臨死亡的人、為那躺在街上赤身露體的人,這些人不僅在加爾各答,也在非洲、紐約、倫敦和奧斯陸─祂吩咐我們要彼此相愛,如同祂愛我們每個人一樣」。 德蕾莎修女一生都在服事那些不被愛且不被需要的人。這正是耶穌呼召追隨祂的人應做的事。祂說:「我實在告訴你們,這些事你們既做在我這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做在我身上了。」(太25:40)讓我們養成終生服事的習慣。

《靈修一分鐘》 每日靈命加油站! 以簡短而深刻的分享, 帶領您在忙碌生活中重新得力。 點擊觀看,讓信仰照亮您的每一天!

2025晨鐘課-每天,都是新的起點 以歷史智慧滋養生活,點亮2025每一天! 借鑑過去,活在當下,展望未來! 粵語廣播網站 (時兆出版社授權錄製) https://soundcloud.com/mediahk Podcast@靈修廣播站 10月16日 最後的信息 摩西向以色列眾人說完了這一切的話,又說:「我今日所警教你們的,你們都要放在心上;要吩咐你們的子孫謹守遵行這律法上的話。」 申命記 32:45、46 作為領袖,到了最後,都必須把他們的職位和權責交給他人。而交接時的告別演說往往會突顯領袖在職時所獲得的成就,同時也讓他們有機會表達對未來的關切。這正是摩西在生命即將結束之際所做的事,一切都記錄在〈申命記〉中。在1978年10月16日,基督復臨安息日會總會會長羅伯特.皮爾森(Robert H. Pierson,1911–1989)因健康原因宣佈即將退休時,就向出席年會的代表們發表了最後一篇會長致辭。 在演講中,皮爾森回顧了一個宗派在正式發展成教會之前通常會經歷的過程:第一代信徒往往很貧窮,而且「它的出現是對教會世俗和形式主義的抗議」。到了第二代,成員趨於富裕繁榮,增長也帶來了「組織和建築的需要」。而在第三代,「組織得到了發展,體系制度建立了起來」。到了第四代,「這項運動透過參與大眾事務來尋求與當下社會產生『相關性』。服事變得形式化。這個群體樂見自己被世界接納。」 在對這一過程進行反思後,皮爾森呼籲道: 「弟兄姐妹們,這絕對不能發生在復臨教會身上!它不僅僅是另一個教會,它是上帝的教會!……我們只有一個方法去面對未來,那就是在十字架下。一個把目光放在髑髏地人子身上的教會絕對不會走向叛教的道路。」 我們有先知的保證,復臨運動必將取得勝利,最終,所有不願委身和表面上的信徒都會被篩出來(太13:24–30,36–43,47–50)。所以,問題的關鍵不在於復臨運動是否會取得勝利,而是你我是否會與之共同得勝。我們必須憑著上帝的恩典,忠誠事奉主,直等祂榮耀的復臨。

2025晨鐘課-每天,都是新的起點 以歷史智慧滋養生活,點亮2025每一天! 借鑑過去,活在當下,展望未來! 粵語廣播網站 (時兆出版社授權錄製) https://soundcloud.com/mediahk Podcast@靈修廣播站 10月15日 曆法的變更 「地還存留的時候,稼穡、寒暑、冬夏、晝夜就永不停息了。」 創世記 8:22 許多古代文明都根據四季的變遷制定出自己的曆法。面對眾多不同的曆法和歷史上的更选,人們不禁要問,我們怎麼知道七日一週的循環從未中斷過呢?我們如何確保今天所守的安息日,與創世週結束時上帝所設立的(創 2:2、3),是同一天呢?守星期日的基督徒又怎能確定他們所守的與最初的禮拜日是同一日呢? 首先我們應該認識到,沒有證據表明,七日的週期曾在歷史上中斷過。實際上,正是對安息日的遵守將七日的循環保留了下來,經過歷朝歷代也不改變。世界各地的猶太人對何時守安息日沒有任何疑問。即便守安息日的慣例在舊約時期曾被放棄,到了耶穌在世時也可以予以糾正。但事實上,祂所遵守的安息日正是同時代的猶太人所守的聖日(路4:16;23:54–56)。不可否認,安息日對於上帝來說太重要且神聖,祂不會允許它丟失。 在基督教時代,一週七日始終保持不變。十六世紀末,貴格利曆法在引入時刪除了十天,糾正了自尼西亞會議以來歷經1300年中積累的誤差。因此,在舊的儒略曆─ 1582年10月4日星期四之後,便是新的貴格利曆─1582年10月15日星期五。雖然有些歐洲國家到後來才採用新曆,但無論如何,七日的週期始終不變。甚至羅馬天主教會也認為他們所守的星期日與耶穌復活是同一日─即一週的第一日。 我們可以確定,每一個第七日的安息日都會分秒不差地到來,它是上帝在時間中的聖所。耶穌和使徒們所遵守的(路23:54–56;徒16:13),正是在創造週結束時,上帝安息、祝福並使之成聖的同一天(創2:2、3)。《聖經》鼓勵我們,以上帝為榜樣,守第七日安息日,以此作為因信蒙恩得救的象徵(來 4:4,9–11)。透過守安息日,我們承認上帝作為創造主和救贖主的主權,並接受祂的祝福(賽58:13、14)。

每日靈命加油站! 以簡短而深刻的分享, 帶領您在忙碌生活中重新得力。 點擊觀看,讓信仰照亮您的每一天! #靈修一分鐘 #每日靈修 #聖經智慧 #信仰生活 #屬靈啟發 #靠主得力 #心靈更新 #基督教分享 #屬靈生命 #福音短片 #心靈平安

2025晨鐘課-每天,都是新的起點 以歷史智慧滋養生活,點亮2025每一天! 借鑑過去,活在當下,展望未來! 粵語廣播網站 (時兆出版社授權錄製) https://soundcloud.com/mediahk Podcast@靈修廣播站 10月14日 將傳福音放在首位 「這天國的福音要傳遍天下,對萬民作見證,然後末期才來到。」 馬太福音 24:14 我們曉得,「教會是上帝為拯救人類專設的機構。她是為服務而組織的,其使命是要將福音傳給普世的人類。」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教會通常會面臨著兩種強烈的誘惑:首先是「制度化」,往往導致教會失去傳教的熱情,專顧自己;其二是「世俗化」,表明教會對世界敞開大門,和世俗沒有區別。 1976年10月14日,復臨教會為了避免上述危機,便在總會年議會上通過了一項名為《傳福音與完成上帝大工》的決議。該決議聲明,復臨教會的目標是:「在〈啟示錄〉第14章三天使信息的大背景下,向全世界宣講耶穌基督永遠的福音,這不僅包含基督教會之基本教義,還包含聖所和因信稱義的獨特真理。」 除此之外,文章也發出警告: 「現今有許多優秀的專案和計畫,它們在向人傳福音的前階段是非常有用的,例如涉及飲食、戒煙、救濟和其他社會福利的項目。儘管它們很有價值,但如果它們不能使人在基督裡經歷重生,不能使人接受上帝餘民教會的教義原則,那麼它們就只會消耗教會及其工作人員的時間、精力和資金的果效,無法實現上帝拯救人類進入永恆的最終目標……因此,必須採取行政措施,以教義和榜樣的方式明確指出,只有那些有助於實現教會基本使命的教會項目,才能得到關注和資金的支持。」 哪怕是幾十年後,這一使命仍然必須是我們的目標。正如很久以前耶穌所祈求的:「我不求你叫他們離開世界,只求你保守他們脫離那惡者。」(約 17:15)

2025晨鐘課-每天,都是新的起點 以歷史智慧滋養生活,點亮2025每一天! 借鑑過去,活在當下,展望未來! 粵語廣播網站 (時兆出版社授權錄製) https://soundcloud.com/mediahk Podcast@靈修廣播站 10月13日 地球上的安息日 那日是預備日,安息日也快到了。……她們在安息日,便遵著誡命安息了。 路加福音 23:54-56 這個世界有眾多不同的時區,上帝的子民如何能確保遵守安息日,從週五日落守到週六日落呢(尼13:15–22;路23:54;利23:32)?從全球範圍來看,雖說安息日有些人確實在休息,但在其他地方的人們卻還在工作! 我們既然生活在一個球形的世界上,就需要解決兩大難題:首先是要確定標記時間的起始點。1884年10月13日,在華盛頓特區召開的國際子午線會議在對比了多個選項之後,將本初子午線定為從北極到南極,途徑倫敦格林威治皇家天文臺的一條經線。這條零子午線將地球分為東西兩半,就像赤道將地球分為南北一樣。因此,格林威治標準時間就成了世界二十四個不同時區的基準點。 另一個需要解決的難題是從一天變更至另一天要從何處開始。最終人們設立了一條「國際換日線」(IDL)來解決這個問題。這是一條南北走向、曲折的線,穿過太平洋中部,位於本初子午線的對面。它大致上與180度經線重疊,但有時會彎曲,以避免將一些小國和島嶼一分為二。若是向東穿過國際換日線,需要減去一天;向西穿過國際換日線,則需要增加一天。這條虛線的設立,確保了世界上所有的時區都能維持在各自的實際時間。 一些批評者認為國際換日線是破壞安息日的陰謀,但它影響的是一週當中的每個日子,包括星期日。上帝既然創造了一個擁有不同時區的球形世界,我們就不能把它當作平面來對待。守安息日的誡命並不要求時間上的統一。無論我們身處哪個時區,只要安息日到來,我們都要遵守。在這個球形世界的各個角落,我們都能享受上帝為那些忠實遵守安息日誡命的人所保留的祝福,就像基督的門徒在祂被釘十字架後所行的那樣(路23:54–56)。

《靈修一分鐘》 每日靈命加油站! 以簡短而深刻的分享, 帶領您在忙碌生活中重新得力。 點擊觀看,讓信仰照亮您的每一天!

2025晨鐘課-每天,都是新的起點 以歷史智慧滋養生活,點亮2025每一天! 借鑑過去,活在當下,展望未來! 粵語廣播網站 (時兆出版社授權錄製) https://soundcloud.com/mediahk Podcast@靈修廣播站 10月12日 高舉聖經 「求你用真理使他們成聖;你的道就是真理。」 約翰福音 17:17 1931年10月12日,巴西的基督救世主雕像揭幕,成為巴西里約熱內盧的重要地標。1986年10月12日,雕像落成整整55年後,在里約熱內盧舉行的復臨教會全球總會年議會上,代表們投票通過了《聖經研究法》。這份官方檔視《聖經》為值得信賴的上帝話語,為解釋《聖經》提供了基本準則,並反對一切有損其神聖起源和權威的解釋方法。 該檔敦促我們「避免依賴與歷史批判法相關的預設和由此產生的結論」。在「人類理性應服從《聖經》,而不是等於或高於《聖經》」的前提下,指出「即使是使用改良過的歷史批判法,只要是保留了將《聖經》置於人類理性之下的批判原則,就不為復臨信徒所接受」。 該檔能幫助教會在釋經學上堅守原則。 基督教內部的許多神學矛盾和爭議都是由於人的偏見和對《聖經》的錯誤解釋導致的。例如,路德宗神學家格哈德.艾伯靈(Gerhard Ebeling)認為教會史就是「詮釋聖經的歷史」。 然而,早在教會歷史自成一體之前,伊甸園中的夏娃和蛇就曾因為如何理解上帝的話語而產生了解釋上的分歧(創2: 15–17;3:1–7)。基督幾乎所有的辯論都是關於《聖經》的解釋或應驗的(太4:1–11;15:1–20;22:23–33;路4:16–30;10:25–37)。 我們知道在人類歷史的最後階段,在解經領域上將風波不斷,不時地刮起各種錯誤教義的妖風(弗4:14;提後4:3、4)。與此同時,「上帝必要有一等人在世上維護《聖經》,並專以《聖經》為一切教義的標準和一切改革的基礎。」 願我們永遠作那忠實的人,遵守「上帝口裡所出的一切話」(太 4:4)。

2025晨鐘課-每天,都是新的起點 以歷史智慧滋養生活,點亮2025每一天! 借鑑過去,活在當下,展望未來! 粵語廣播網站 (時兆出版社授權錄製) https://soundcloud.com/mediahk Podcast@靈修廣播站 10月11日 雷克雅維克峰會 「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稱為上帝的兒子。」 馬太福音 5:9 2016年8月,我參觀了位於冰島雷克雅維克的霍夫迪樓。在房子的前院,遊客可以看到一塊花崗岩石碑,上面刻著:「1986年10月11至12日,在這座歷史悠久的房子裡,美國總統隆納.雷根(Rnald Reagan)和蘇聯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米哈伊爾.謝爾蓋耶維奇.戈巴契夫(Mikhail Sergeyevich Gorbachev)舉行了雷克雅維克高峰會。該會議被視為冷戰時期終結的開端。」 這場會議討論的重點集中在雙方提出的銷毀彈道導彈的提議上。但由於一些細節問題未達成一致,談判在最後一刻破裂。雷根問戈巴契夫,是否會因「一個詞而放棄歷史性的機遇」,而這個詞是關於實驗室內的測試。 儘管這次會談在表面上失敗了,但它最終促成了1987年12月8日,在華盛頓峰會上有關《中程導彈條約》的簽訂。 有許多國家、部落和民族仍然恪守一句古老的拉丁格言:「汝欲和平,必先備戰(Si vis pacem, para bellum,或譯為:欲安其國,必先強兵)。」可惜,這句話卻為第一次世界大戰鋪平了道路,使冷戰有了延續的藉口。我們應當效法雷根和戈巴契夫,他們在雷克雅維克透過對話結束冷戰,而我們也應該成為和平的締造者,促使國家、部落、家庭和朋友之間的衝突和緊張關係早日結束。但要成為一個締造和平的人,你首先要與上帝和睦。和平必須成為你的生活方式─有和平的思想,說和平的話,做和平的事。 即使你竭盡全力,也可能會失敗;你的善意可能被誤解,這一切都讓你深感沮喪。然而,一顆看似徒勞的和平種子最終也許會萌芽,結出令人意想不到的果實,雷克雅維克高峰會就是如此。即便沒有結果,至少你與自己和良心和平相處,正如耶穌所說,你必被稱為上帝的孩子(太5:9)。「上帝所賜、出人意外的平安必在基督耶穌裡保守你們的心懷意念。」(腓4:7) #媒體佈道部 #港澳區會 #聲音書 #時兆出版社 #每天,都是新的起點 #本書由時兆出版社授權刊載

2025晨鐘課-每天,都是新的起點 以歷史智慧滋養生活,點亮2025每一天! 借鑑過去,活在當下,展望未來! 粵語廣播網站 (時兆出版社授權錄製) https://soundcloud.com/mediahk Podcast@靈修廣播站 10月10日 自由選擇 這是好的,在上帝我們救主面前可蒙悅納。他願意萬人得救,明白真道。 提摩太前書 2:3、4 如果你發現上帝特意創造了你就是為了讓你失喪,你會做何反應?這就是法國改革家約翰.加爾文(John Calvin,1509–1564)及其追隨者所堅守的立場。加爾文甚至說:「我們稱預定論為神永恆的預旨,其中神藉預定決定了每個人將如何。因每個人受造的目的並不相同,所以一些人預定得永生,其餘的人受永刑。因此,每個人都是為了其中一個目的而被造的,端看他是預定得生命或是預定受死亡。」 荷蘭神學家雅各斯.阿民念(Jacobus Arminius,1560–1609)對這一觀點提出質疑。1560年10月10日,阿民念出生在荷蘭的烏德勒支。他是萊頓大學的神學教授,出版過許多著作和論文。他將自己對加爾文主義預定論的駁斥總結在《抗辯五條》(1610年)中。在第二條他寫道:「世界的救主基督為所有人、而且是每個人而死,祂的恩典惠及人人。祂的贖罪祭本身就足以拯救全世界,父神的旨意也是如此。但其固有的充足性並不一定等於實際的效力。神的恩典可能會被拒絕,因此只有那些憑信接受恩典的人才能真正得救。人之所以失喪,是因為自己的罪過(約3:16;約一2:2)。」 陶恕(A. W. Tozer)在《認識至聖者》一書中解釋說:「有些事情是神自由決定的,選擇與後果的法則就是其中之一。神已經決定,凡自願委身於聖子耶穌基督,以信心順從祂的,都將獲得永生,成為神的兒子。祂也決定,所有沉迷於黑暗,持續悖逆天國最高權威的人,將會繼續處於屬靈的疏離狀態,最終承受永遠的死亡。」 上帝絕不會專制地選擇一些人承受永生,而另一些人注定失喪。「生靈的命運懸在他們所走的路線和所做的決定上。」 #媒體佈道部 #港澳區會 #聲音書 #時兆出版社 #每天,都是新的起點 #本書由時兆出版社授權刊載

2025晨鐘課-每天,都是新的起點 以歷史智慧滋養生活,點亮2025每一天! 借鑑過去,活在當下,展望未來! 粵語廣播網站 (時兆出版社授權錄製) https://soundcloud.com/mediahk Podcast@靈修廣播站 10月9日 溫尼凱格的金波利大會 「你們要住在棚裡七日;凡以色列家的人都要住在棚裡,好叫你們世世代代知道,我領以色列人出埃及地的時候曾使他們住在棚裡。我是耶和華—你們的上帝。」 利未記 23:42、43 前鋒會的金波利大會活動絕對是令人難以忘懷的體驗!如果你曾參加過,那你一定還記得幾個月的籌備和訓練、抵達營地、搭帳篷、生火做飯、節目、篝火故事、結交新朋友,甚至是那場那突如其來的大雨。 1953年10月9日至11日,由南新英格蘭區會贊助的第一屆前鋒會金波利大會在美國麻薩諸塞州阿什本漢姆附近的溫尼凱格營地成功舉辦。55名前鋒會會員以6到8人為一組,在營地裡紮營。整個週末的節目豐富多彩。星期五晚上的接夕陽禮拜後,無數小小的篝火在美麗的溫尼凱格湖畔升起來。馬克森長老(H.F. Maxson)向圍坐在篝火旁的孩子們講故事。安息日下午,復臨教會全球總會青年事工部祕書鄧巴(E.W. Dunbar)為前鋒會會員們帶來了鼓舞人心的信息和見證。在露營結束時,大家一致投票通過,要在來年的6月再舉辦一次露營。從這次小規模的活動開始,在接下來的幾十年裡,前鋒會的金波利大會在全世界如雨後春筍般組織起來。 前鋒會的整個概念很大程度上是受到懷愛倫一句話的啟發:「有了這樣一支訓練有素,裝備精良的青年工人大軍,那被釘復活、又快來之救主的信息,就能何等迅速地傳遍全世界啊!」前鋒會金波利大會類似於以色列人在住棚節期間所進行的、兼顧社交與屬靈功能的聚會(利23:33–43),像他們在曠野中的祖先一樣,他們也住在帳篷裡。 懷愛倫曾說:「今日上帝的子民若能守一次住棚節,一種紀念上帝賜福予他們的歡樂聚會,豈不是很好嗎?」 早期的復臨信徒稱他們的營會為帳篷大會,而現代的前鋒會金波利大會與之極為相似。讓我們一起支持地方教會的前鋒會吧! #媒體佈道部 #港澳區會 #聲音書 #時兆出版社 #每天,都是新的起點 #本書由時兆出版社授權刊載

《靈修一分鐘》 每日靈命加油站! 以簡短而深刻的分享, 帶領您在忙碌生活中重新得力。 點擊觀看,讓信仰照亮您的每一天!

2025晨鐘課-每天,都是新的起點 以歷史智慧滋養生活,點亮2025每一天! 借鑑過去,活在當下,展望未來! 粵語廣播網站 (時兆出版社授權錄製) https://soundcloud.com/mediahk Podcast@靈修廣播站 10月8日 時間的竊賊 聖靈有話說:你們今日若聽他的話,就不可硬著心,像在曠野惹他發怒、試探他的時候一樣。 希伯來書 3:7、8 有些東西被偷走可能會被尋回,或者能找到替代品。但機會錯失了就不會重現,時間消耗了就永不復返。時間最大的敵人之一是拖延─推遲個人的決定和行動。英國詩人兼劇作家愛德華.揚(Edward Young,1683–1765)說:「拖延是時間的竊賊。」還有一句警語:「拖延一時爽,恐慌跟著來。」 美國著名佈道家慕迪(Dwight L. Moody,1837–1899)曾在芝加哥舉行佈道會。 1871年10月8日星期日晚上,他根據〈馬太福音〉第27章22節分享了一篇感人至深的證道,名為「我該如何看待那被稱為基督的耶穌」。在分享結束時,他要求會眾用接下來的一週思考這段經文,並在一週後帶著他們對拿撒勒人耶穌的決定回來。不料,就在佈道會結束後不久,芝加哥突發大火,許多人葬身火海,整個城市也被燒毀了一大半。慕迪十分後悔讓人們一週後再做出是否跟隨基督的決定。從那時起,他總是要求聽眾在聚會的當下就做出決定是否跟隨主基督。 拖延往往是逃避責任的藉口。正如人們常說的:「我積極地做一些其實不需要做的事,以此逃避去做那些我應該做的事情。」可惜,我們本打算「推遲一會兒」的事情,最終可能永遠不會做。腓力斯曾對保羅說:「你暫且去吧,等我得便再叫你來。」(徒24:25)但事實上,他從未「得便」。 如果你是喜歡拖延的人,那麼今天─或是現在─正是你提高決策能力的好時機,為了你自己的利益,也為了那些依靠你的人。如果你遲遲未對是否跟隨基督作出決定,那麼請允許我提醒你,《聖經》說,得救的機會就在今天。我們只能活在當下,而今天就是你做出決定或重新堅定對基督之承諾的好機會。 #媒體佈道部 #港澳區會 #聲音書 #時兆出版社 #每天,都是新的起點 #本書由時兆出版社授權刊載

2025晨鐘課-每天,都是新的起點 以歷史智慧滋養生活,點亮2025每一天! 借鑑過去,活在當下,展望未來! 粵語廣播網站 (時兆出版社授權錄製) https://soundcloud.com/mediahk Podcast@靈修廣播站 10月7日 關於年代的猜想 要遠避無知的辯論和家譜的空談,以及紛爭, 並因律法而起的爭競,因為這都是虛妄無益的。提多書 3:9 許多人都在思考地球歷史「六千年」的結束和第七個千年(千禧年)的開始。在古代猶太人的《以諾二書》第33章1、2節中表明,創造週的每一天都代表了一千年。〈詩篇〉第90篇4節「千年如已過的昨日」以及〈彼得後書〉第3章8節「一日如千年」也都曾被引用來支持這一推測。懷愛倫曾提及,善惡之間的鬥爭「在地上延續了近六千年之久」。但有些人卻把以上和其他類似的說法奉若圭臬,認為需要將這段時間計算精確,就像〈但以理書〉第9章24至27節的七十個七和第8章14節的二千三百日一樣。 為了不把問題搞得太複雜,我在此只提出三點供讀者參考。西元第三世紀的猶太人認為,上帝創造這個世界是在西元前3761年10月7日。如果他們說得沒錯,那麼六千年應該在西元2239年左右結束。愛爾蘭大主教詹姆斯.厄謝爾(James Usher)在其影響深遠的著作《世界年鑑》(1658年)中表示,創造週始於西元前4004年10月23日星期日。這一理論使得許多人預計世界末日會在西元1996或1997年發生。在威廉.米勒耳(William Miller)看來,世界會在西元1843年結束。僅根據以上三種來源,我們就得到了三個世界末日的選項: 1843年、1996年或1997年,甚至是2239年。 家譜和年表包含著重要的線索,否則聖經作者不會將它們寫下來。但另一方面,人們也很容易對其進行扭曲和濫用,以證明自己的猜測。意識到這一危險的保羅曾警告我們不要相信「荒渺無憑的話語和無窮的家譜」(提前1: 4)和「家譜的空談」(多3:9)。 六千年的時間跨度,讓我們對人類歷史的發展有了大致的概念。但由於它與〈但以理書〉或〈啟示錄〉中的末世預言毫不相關,因此不能用來佐證復臨信息。這信息有著更為堅實的預言和歷史基礎! #媒體佈道部 #港澳區會 #聲音書 #時兆出版社 #每天,都是新的起點 #本書由時兆出版社授權刊載

2025晨鐘課-每天,都是新的起點 以歷史智慧滋養生活,點亮2025每一天! 借鑑過去,活在當下,展望未來! 粵語廣播網站 (時兆出版社授權錄製) https://soundcloud.com/mediahk Podcast@靈修廣播站 10月6日 遲來的信 看哪,弟兄和睦同居是何等地善,何等地美! 詩篇 133:1 衡量一個家庭成功與否,最好的方式是看它所經歷的勝敗得失。我們的原生家庭是如此,所建立的家庭也是如此。驕傲、自私、競爭和溝通不良往往會導致家庭分裂,家人互相疏遠。有時,與我們最親近的人,反而是我們最大的敵人。 1880年4月,約翰.哈威.凱洛格醫生(John Harvey Kellogg,1852–1943)聘用了他的弟弟威爾.基斯.凱洛格(Will Keith Kellogg,1860–1951),在戰溪療養院擔任他的助手。然而,兄弟倆在一些事上無法達成共識,特別是在療養院的產品問題上。凱洛格醫生最關心的是為療養院病人提供健康食品,包括穀麥、穀物片和植物肉。但作為商人的威爾則希望改進產品的口味並銷售給一般民眾。兩兄弟的矛盾最終導致分裂,經過多次訴訟和法庭審理,兩人也各自成立了自己的公司。 1907年,兄弟倆被逐出教會:先是威爾,他在此前的27年間從未參加過教會活動;幾個月後,約翰.哈威也因不完全贊同教會的信仰和實踐被撤銷了復臨教會的教友資格。1943年12月14日,約翰.哈威去世,他與弟弟之間的恩怨仍未化解。但在四年多後的1948年6月22日,威爾意外收到了一封哈威在世時寫的和解信,足足有七頁。原來,凱洛格醫生的祕書認為他寫這封信過於自輕自賤,於是擅自決定不寄出去。如果威爾能夠及時收到了哈威的信,兄弟倆或許能夠和好。遺憾的是,沒有證據表明他們之間的關係曾經得到了修復。 1951年10月6日,凱洛格公司創始人兼玉米片之王威爾.基斯.凱洛格去世了。他們的故事提醒我們,化解分歧宜早不宜遲─現在就是合適的時機。縱使對方不願原諒,但你至少盡了自己的本分,可以與上帝和自己的良心和解。 #媒體佈道部 #港澳區會 #聲音書 #時兆出版社 #每天,都是新的起點 #本書由時兆出版社授權刊載

2025晨鐘課-每天,都是新的起點 以歷史智慧滋養生活,點亮2025每一天! 借鑑過去,活在當下,展望未來! 粵語廣播網站 (時兆出版社授權錄製) https://soundcloud.com/mediahk Podcast@靈修廣播站 10月5日 償還債務 因為罪的工價乃是死;惟有上帝的恩賜,在我們的主基督耶穌裡,乃是永生。 羅馬書 6:23 美國第一任總統喬治.華盛頓(George Washington)曾說:「與其找一個糟糕的藉口,不如不找藉口。」如果他能活到2010年,就有機會親自實踐自己的名言了。1789年10月5日,喬治.華盛頓從紐約社會圖書館借了一本艾默.德.瓦特爾(Emer de Vattel)的《萬國律例》(1760年英文譯本)。十年後,他去世了,書卻沒有歸還。2010年4月16日,一位圖書館的檔案管理員證實,這本書仍屬於遺失狀態。 喬治.華盛頓弗農山莊的工作人員在得知此事後,立即開始尋找「同版書籍,這本書在網上的售價為12000美元」。他們買下了這本書,並於2010年5月18日將其隆重地歸還給紐約社會圖書館。若加上通膨因素,長達221年的逾期滯納金約為30萬美元。在還書儀式上,紐約社會圖書館董事會主席查理斯.貝瑞(Charles Berry)宣佈:「我特此免除喬治.華盛頓及其代表產生的所有圖書館逾期費用。」 墮落的人類欠下了巨額罪債,必須償還。償還的方式就是死亡(羅6: 23),因為「若不流血,罪就不得赦免了」(來9:22)。「死在過犯罪惡之中」(弗2:1)的我們,永遠無法自己償還債務。但耶穌基督因著祂驚人的慈愛與恩典,在十字架上為我們付了代價,使我們的罪得赦免。正如使徒保羅所說:「你們得救是本乎恩,也因著信;這並不是出於自己,乃是上帝所賜的。」(弗2:8) 就像喬治.華盛頓一樣,有人替我們償還了債務。但不同的是,已經去世的華盛頓無法親身參與書籍的歸還,而我們必須決定是接受還是拒絕上帝所提供的救贖。這是關乎自己的事,沒人能替我們做決定。今日,上帝向我們發出呼籲:「當趁耶和華可尋找的時候尋找他,相近的時候求告他。」(賽 55:6)何不現在就獻上禱告,一來接受上帝為你的罪預備的寶貴贖價,二來再次獻上感恩? #媒體佈道部 #港澳區會 #聲音書 #時兆出版社 #每天,都是新的起點 #本書由時兆出版社授權刊載

2025晨鐘課-每天,都是新的起點 以歷史智慧滋養生活,點亮2025每一天! 借鑑過去,活在當下,展望未來! 粵語廣播網站 (時兆出版社授權錄製) https://soundcloud.com/mediahk Podcast@靈修廣播站 10月4日 對未知的恐懼 門徒看見他在海面上走,就驚慌了, 說:「是個鬼怪!」便害怕,喊叫起來。 馬太福音 14:26 在可怕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世界進入了冷戰時期。鐵幕將東方集團(以蘇聯為首)和西方集團(主要由美國領導)隔絕開來。過去的創傷尚未癒合,對於未來人們也滿懷焦慮和不安。彷彿這還不是谷底,1957年10月4日,蘇聯發射了世界上第一顆人造衛星─史普尼克1號,令全世界為之震驚。 在兩大集團相互對立且競爭激烈的大環境下,史普尼克1號的發射讓向來以世界最先進國家自居的美國目瞪口呆。許多人想從更高的哲學角度來探討發射這顆衛星的目的和意義。人們議論紛紛:「現在有人造的東西在我們的上空運行,會發生什麼事呢?它會不會掉下來?是否會像間諜一樣,窺探我們的隱私?」 各國對於史普尼克1號衛星發射的負面反應再次證實,人類往往對未知事物過於恐懼。任何對我們福祉或生存造成威脅的假象,都會引發極度的恐懼和焦慮。如果不加以控制,恐懼很容易上升成為心理障礙,甚至連自己的影子都怕。 今日的存心節─〈馬太福音〉第14章26節提到了門徒在加利利海上航行時集體陷入恐慌的情形。他們看到耶穌在海上行走,就匆忙認定祂是「鬼怪」,於是害怕地叫喊起來。但《聖經》告訴我們,耶穌一上船,風就停了,門徒便拜祂(可6:51;太14:33)。耶穌的同在使一切都變得不同! 記住,憂慮、擔心和恐懼並不能解決問題;它們只會讓我們戰戰競競。如果你無法應付自己的恐懼,何不把它們交託給主呢?「你們要將一切的憂慮卸給上帝,因為他顧念你們。」(彼前5:7)「上帝所賜、出人意外的平安必在基督耶穌裡保守你們的心懷意念。」(腓4:7) #媒體佈道部 #港澳區會 #聲音書 #時兆出版社 #每天,都是新的起點 #本書由時兆出版社授權刊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