願您平安!願與您分享《每日靈糧》! 各位平日忙碌不堪,有時會否連安排看晨鐘課作靈修的時間上也變得緊拙呢? 是否渴想知道每日晨鐘課所啟迪的是什麼信息呢?不要緊!港澳區會媒體佈道部特意為您每天送上更新的語音版晨鐘課,希望縱使在忙碌的日子裡,都可以讓您聽到當中的福音信息!願您天天與主更近,讓天父的話語常與您同在,成為您我每日滿有恩典的祝福,阿們!
《靈修一分鐘》 每日靈命加油站! 以簡短而深刻的分享, 帶領您在忙碌生活中重新得力。 點擊觀看,讓信仰照亮您的每一天!
2025晨鐘課-每天,都是新的起點 以歷史智慧滋養生活,點亮2025每一天! 借鑑過去,活在當下,展望未來! 粵語廣播網站 (時兆出版社授權錄製) https://soundcloud.com/mediahk Podcast@靈修廣播站 9月11日 無私的愛 「你們要彼此相愛,像我愛你們一樣;這就是我的命令。」 約翰福音 15:12 2001年9月11日,在蓋達組織策劃的恐怖襲擊(簡稱911事件)發生之後,許多感人的故事開始流傳。62歲的里克.雷斯柯拉(Rick Rescorla)年輕時曾在英美兩國軍隊中服役,也是越戰時的英雄人物。他當時負責從世貿中心南樓中疏散數百人。雷斯柯拉唱起家鄉英格蘭康沃爾的老歌來安撫恐慌的眾人。當同事通知他自己也必須撤離時,雷斯柯拉回答道:「你聽到那些尖叫聲了嗎?樓上還有更多的人,我必須幫助他們離開。」 另一個故事的主人公是24歲的威爾斯.克勞瑟(Welles Crowther),他被稱為「戴紅頭巾的人」。當時有一群人被困在78層的空中大廳中。「一個用紅頭巾遮住口鼻的男人突然從廢墟和濃煙中出現。他聲音鎮定,引導眾人走樓梯,把他們帶到安全的地方。」 克勞瑟鼓勵他們互相幫助,接著三次返回空中大廳,直到最後大樓倒塌。「被克勞瑟救出的倖存者裘蒂.溫(Judy Wein)說,『有些人就算活了一百歲,也不可能有像他那樣的同情心和勇氣去做他所做的事。』」 在這個充滿殘酷和競爭的世界裡,究竟是什麼促使雷斯柯拉和克勞瑟去為素不相識的人犧牲自己的生命呢?你是否有足夠的勇氣去做同樣的事情?從〈雅各書〉第1章17節中,我們讀到:「各樣美善的恩賜和各樣全備的賞賜都是從上頭來的,從眾光之父那裡降下來的;在他並沒有改變,也沒有轉動的影兒。」保羅解釋說,上帝的愛「因為所賜給我們的聖靈」,「澆灌在我們心裡」(羅5:5),甚至澆灌在非基督徒的心中,他們有時比許多基督徒更有愛心、更善解人意。 作為基督徒,我們應該先向世界展示基督無私的愛和同情。基督今天給我們的命令是:「……你們彼此相愛;我怎樣愛你們,你們也要怎樣相愛。你們若有彼此相愛的心,眾人因此就認出你們是我的門徒了。」(約13:34、 35)讓我們向身邊的人反照那公義日頭的奪目光輝(瑪4:2)。 #媒體佈道部 #港澳區會 #聲音書 #時兆出版社 #每天,都是新的起點 #本書由時兆出版社授權刊載
2025晨鐘課-每天,都是新的起點 以歷史智慧滋養生活,點亮2025每一天! 借鑑過去,活在當下,展望未來! 粵語廣播網站 (時兆出版社授權錄製) https://soundcloud.com/mediahk Podcast@靈修廣播站 9月10日 靠作弊取勝 豈不知在場上賽跑的都跑,但得獎賞的只有一人?你們也當這樣跑,好叫你們得著獎賞。 哥林多前書 9:24 曾幾何時,誠實和正直在西方世界受到高度重視並刻意培養。人們過去常說,「我向你保證」,聽到這話我們就知道他們一定說到做到。但在現今的世界裡,許多基本的道德價值觀正在喪失。說謊和作弊反倒成了稀鬆平常的事。 一年一度的柏林馬拉松比賽─全長26英里,相當於42.2公里─是世界上規模最大且最受歡迎的公路賽之一。2000年9月10日,有33名選手沒有在賽程中設置的計時站打卡。一開始,他們跑得很正常,但過了不久就不見蹤影,再次出現時他們就到了終點附近。原來,他們全都取了捷徑,沒有跑全程而是中間去坐了地鐵。但他們的如意算盤並沒有成功─他們忘記了身上佩戴了晶片,它們會每3英里自動記錄跑步的時間。最後,這33名選手被取消資格,他們的成績也從最終比賽結果中刪除。 在許多文化中,作弊成了司空見慣的事,甚至有時會被視為聰明之舉。但作為忠誠的基督徒,我們不能接受任何破壞上帝話語的普世原則習俗。請記住,「正直人的純正必引導自己;奸詐人的乖僻必毀滅自己。」(箴11:3) 在這個不誠實的社會裡,上帝要求我們誠實。任何高價都不能誘使我們出賣靈魂。請記住懷愛倫的這番話:「世界上最大的需要是需要人─就是不能被賄買也不能被出賣的人,是忠心正直而又誠實的人,是能直指罪名而無所忌憚的人,是良心忠於職責猶如磁針之指向磁極的人,是即使諸天傾覆仍能堅持正義的人。」 願你我都成為正直、榮譽之人!
2025晨鐘課-每天,都是新的起點 以歷史智慧滋養生活,點亮2025每一天! 借鑑過去,活在當下,展望未來! 粵語廣播網站 (時兆出版社授權錄製) https://soundcloud.com/mediahk Podcast@靈修廣播站 9月9日 生命的傳承 不要以惡報惡;眾人以為美的事要留心去做。若是能行,總要盡力與眾人和睦。 羅馬書 12:17、18 1927年,麥克斯.艾爾曼(Max Ehrmann)寫下了名為《心之所望》(拉丁文 Desiderata) 的詩作。1945年9月9日,艾爾曼去世,而這篇鼓舞人心的詩直到二十世紀70年代初才廣為人知。詩作摘錄如下: 「平穩地走在這紛紛擾擾、匆匆忙忙之中, 請記住,寂靜之中有一種平和。 盡你所能,不卑不亢,與每一個人友好相處。 安靜、清晰地把你的真理告訴別人, 同時也要傾聽別人。 「如果你總是拿自己和別人比較, 你會變得空虛、痛苦, 因為總有人比你差,也總有人比你強。 「要不斷培育精神的力量,以應對突發的不幸。 但不要讓陰暗的想像折磨自己, 很多恐懼皆來自疲憊和孤獨。 「因此,要與上帝和平相處, 「不論你付出多少努力,有什麼樣的渴望, 在生活的嘈雜和混亂之中,請保持心靈的平靜。 所以,請鼓起勇氣,尋求快樂!。」 以上建議可以幫助我們,在這個日益混亂的世界中,過上更美好的生活。
2025晨鐘課-每天,都是新的起點 以歷史智慧滋養生活,點亮2025每一天! 借鑑過去,活在當下,展望未來! 粵語廣播網站 (時兆出版社授權錄製) https://soundcloud.com/mediahk Podcast@靈修廣播站 9月8日 希望的橋樑 並且知道你是從小明白聖經,這聖經能使你因信基督耶穌,有得救的智慧。 提摩太後書 3:15 教育是打開兩個重要大門的萬能鑰匙:第一扇門通向過去,揭示了前人的智慧和錯誤。第二扇門通往未來,帶來了更美好之生活的希望。聯合國前祕書長安南(Kofi Annan)曾說過,「識讀是一座從苦難通往希望的橋樑。」 《世界人權宣言》第26條規定,「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權利」,並且「初級教育應屬義務性質」。1965年11月17日,為鼓勵各國和社區實現識字這一目標,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9月8日定為「國際識讀日」。然而,截至 2013年,仍有「約7.74億成年人不會讀寫」,其中「三分之二為女性」。2018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機構的一份報告顯示,「約有2.58億兒童和青少年處於失學狀態。」 出於對該問題的關注,復臨教會於1995年在荷蘭烏德勒支召開的全球總會大會上,發佈了一份關於讀寫能力的官方聲明。聲明稿指出,「不具備讀、寫能力,會影響一個人生活的各方面:養家的經濟能力,工作機會,取得醫療保健資訊的管道,甚至是適當地撫養孩子長大的能力。沒有讀寫能力,敞開的機會之門,就大大減少了。」 該聲明也從宗教的角度補充說明,「復臨信徒認識到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驅使我們培養閱讀能力。那就是我們相信閱讀上帝的話語─救贖的福音─的能力,不應成為少數人的特權。我們主張每一個人(不論男女老幼),都應該擁有閱讀《聖經》和提升認識真理之能力的途徑。」 在你居住和工作的地方是否有不識字的人?如果有的話,也許你可以動員社區,建立一個教人讀書寫字的活動中心。在培養人們閱讀和寫作能力的同時,你也可以向他們展示上帝話語中的奇妙教導。如能這樣做,你就為現在和永恆帶來了希望!
2025晨鐘課-每天,都是新的起點 以歷史智慧滋養生活,點亮2025每一天! 借鑑過去,活在當下,展望未來! 粵語廣播網站 (時兆出版社授權錄製) https://soundcloud.com/mediahk Podcast@靈修廣播站 9月7日 耶路撒冷的陷落 「你們看見耶路撒冷被兵圍困,就可知道它成荒場的日子近了。」 路加福音 21:20 西元70年羅馬軍隊征服並摧毀耶路撒冷,這恐怕是猶太歷史上最悲慘的篇章之一。在耶穌有關末世的講道中對此早有預言(見太24章;路21章)。除了耶穌的警告外,還發生了一些奇異的事件,都是對即將臨到之災難的超自然預兆。 猶太歷史學家弗拉維奧.約瑟夫斯(Flavius Josephus)提到,「有一顆像劍一樣的星星……和一顆彗星,持續了一整年。」接著他說,「到了夜裡九點,祭壇和聖殿周圍閃著耀眼的光芒,亮得好像白晝」;「一頭母牛,在被大祭司牽到聖殿裡獻祭時,居然生下一隻羊羔。」此外,聖殿的東門是非常沉重的,而且被牢牢鎖住,有一次居然自動打開了。最後,他說,「有人看見穿著盔甲的戰車和士兵在雲間奔跑。」 在戰爭開始的四年前,當耶路撒冷還沉浸在一片和平與繁榮中時,一個名叫耶穌的阿那努斯之子開始「高聲喊叫,『有聲音從東方來,有聲音從西方來,有聲音從四風來,有聲音攻擊耶路撒冷和聖殿,有聲音攻擊新郎和新婦,有聲音攻擊這整個民族!』」他一直喊著,直到在圍城期間被一塊石頭擊中身亡。 耶穌警告祂的門徒,當「看見耶路撒冷被兵圍困」時,他們應知道它成為荒場的日子近了,應當逃到山上去(路21:20、21)。另一位歷史學家尤西比烏斯(Eusebius)解釋說:「在戰爭開始之前,有德高望重的人奉上帝神諭,吩咐耶路撒冷教會的信徒們離開這城,到庇哩亞一個叫培拉的城市。」 西元70年9月7日,耶路撒冷被羅馬人攻陷。但所有聽從基督警告並離開城市的人都得了拯救!正如基督描述耶路撒冷陷落的預兆一樣,他也講到了預示著祂復臨和世界末日的重大事件。祂說,「一有這些事,你們就當挺身昂首,因為你們得贖的日子近了。」(路21:28)
2025晨鐘課-每天,都是新的起點 以歷史智慧滋養生活,點亮2025每一天! 借鑑過去,活在當下,展望未來! 粵語廣播網站 (時兆出版社授權錄製) https://soundcloud.com/mediahk Podcast@靈修廣播站 9月6日 足夠的恩典 他對我說:「我的恩典夠你用的,因為我的能力是在人的軟弱上顯得完全。」 哥林多後書 12:9 人們常覺得上帝賜予的不夠,總向上帝期待超過我們所應得的。在馬克斯.盧卡多(另譯陸可鐸,Max Lucado)的《天天有恩典》中,9月6日的靈修題目是《你所擁有的》。他在文中指出,上帝在十字架上彰顯的恩典已足夠拯救我們。 「也許你已經嘗試過宗教和信仰的各種操練,卻發現自己常常是在一口枯井邊。禱告看似空洞,目標也似乎難以實現,基督教變成了一張紋路扭曲的唱片,滿是高低起伏和跑調的音符。 「難道只有這些嗎?去教堂聚會,美妙的歌聲,忠實的奉獻,金色的十字架,三件套西裝,大詩歌班,皮革封面的《聖經》。這一切都很好,但是……它的核心在哪裡呢?…… 「想想保羅在〈哥林多前書〉第15章3節中的話:『我當日所領受又傳給你們的:第一,就是基督照聖經所說,為我們的罪死了。』 「這就是答案。似乎太簡單了。耶穌被殺、埋葬、復活了。驚訝嗎?真正重要的是十字架。不多也不少。」 在我們踏上靈程,生活在這個充滿罪惡和痛苦的世界時,上帝賜予我們拯救的恩典,甚至鼓勵我們祈求更多的祝福(太7:7–11)。事實很簡單,上帝已經提供了我們得救所需的一切,我們可以確信,「我什麼時候軟弱,什麼時候就剛強了。」(林後12:10)讓我們每天都為祂無限的救恩而心懷感恩。
2025晨鐘課-每天,都是新的起點 以歷史智慧滋養生活,點亮2025每一天! 借鑑過去,活在當下,展望未來! 粵語廣播網站 (時兆出版社授權錄製) https://soundcloud.com/mediahk Podcast@靈修廣播站 9月5日 珍愛健康 「你若留意聽耶和華—你上帝的話,又行我眼中看為正的事,留心聽我的誡命,守我一切的律例,我就不將所加與埃及人的疾病加在你身上,因為我耶和華—是醫治你的。」 出埃及記 15:26 生命的禮物和健康的祝福都是珍貴的財富,應當珍惜並以最佳狀態加以保護。但許多人只在疾病威脅到生命時才會採取行動。我們應該更加認真地奉行「防患於未然」的原則。畢竟,預防患病比治病要好得多。 在1860年代,復臨教會開始積極推動健康改革。其中一個重要因素就是1863年6月5日,懷愛倫在異象中看到了基本的健康改革原則。1865年12月25日,上帝指示她,復臨教會應建立自己的健康改革機構,以便將這些原則發揚光大。最終,1866年9月5日,西部健康改良所在密西根州戰溪成立。後來該機構更名為戰溪療養院。1875年,約翰.哈威.凱洛格(John Harvey Kellogg)醫生加入了該機構,次年24歲的他被任命為醫療主管。該機構也成為由教會營運的全球醫療機構系統先驅。 但為什麼教會要維持如此昂貴的醫療系統呢?像五旬節派和靈恩派傳教士那樣施行醫治的神蹟不是更容易嗎?復臨教會相信,上帝今天仍然像過去一樣行神蹟,但不像那些傳教士所期望地那樣張揚和公開(這讓我想起了可1: 40–45)。另外,許多備受歡迎的傳教士在施展神蹟的同時,卻從未教育人們如何過健康的生活。 我們曉得,疾病並不一定總是罪惡的生活方式招致的結果(約9:1–3)。但是,有意識地過健康生活會帶來諸多祝福(出15:26)。我們不僅要向他人傳授健康生活的原則,還要在生活中身體力行。言語上的教導需要以實際行動為後盾!
2025晨鐘課-每天,都是新的起點 以歷史智慧滋養生活,點亮2025每一天! 借鑑過去,活在當下,展望未來! 粵語廣播網站 (時兆出版社授權錄製) https://soundcloud.com/mediahk Podcast@靈修廣播站 9月4日 羅馬帝國 「第四國,必堅壯如鐵,鐵能打碎克制百物,又能壓碎一切,那國也必打碎壓制列國。」 但以理書 2:40 〈但以理書〉第2章以象徵的方式展示了四個主要王國的出場順序:巴比倫、瑪代波斯、希臘和羅馬;後一個王國會征服前一個,但最終它也會被另一個政治勢力擊敗。第四個王國是羅馬帝國,西元前31年,奧古斯都.凱撒(Augustus Caesar)成為羅馬的第一任皇帝,羅馬也正式崛起成為強大的帝國。在其鼎盛時期,羅馬帝國是西方文明中影響最深遠、勢力最強的政治和社會結構。然而,隨著西部的羅穆盧斯.奧古斯都(Romulus Augustus)都被日耳曼國王弗拉維烏斯.奧多亞賽(Flavius Odoacer)廢黜,偉大的羅馬帝國也在西元476年9月4日滅亡。帝國的東部以拜占庭帝國存續下來,直到1453年君士坦丁堡被奧斯曼土耳其人攻陷。 是什麼導致了羅馬帝國的衰落和滅亡?這個問題非常複雜,人們也提出了許多論點。1776年,愛德華.吉本(Edward Gibbon)認為:「羅馬的衰落是因過度強大所招致的、無法避免的結果。繁榮孕育了衰敗。隨著征服的擴大,破壞的原因倍增;一旦時間或意外移除了人為的支撐,這個宏偉的架構就會在自身重量的壓力下屈服。」 以人的眼光看,羅馬的衰落主要是由各種政治、經濟和社會因素造成的。但從聖經角度來看,我們認識到「至高者在人的國中掌權,要將國賜與誰就賜與誰」(但4:32)。懷愛倫解釋道:「每一個曾經登上歷史舞臺的國家,都蒙許可在地上佔有相當的地位,以便決定它是否願意成全那位『守望之聖者』的旨意……每一個國家都經過一段試驗時期;結果都告失敗,它的光榮消退,它的權力也喪失了。」 上帝正引導人類歷史走向高潮─祂自己永恆國度的建立,這國「永不敗壞,也不歸別國的人」(但2:44)。
2025晨鐘課-每天,都是新的起點 以歷史智慧滋養生活,點亮2025每一天! 借鑑過去,活在當下,展望未來! 粵語廣播網站 (時兆出版社授權錄製) https://soundcloud.com/mediahk Podcast@靈修廣播站 9月3日 我是清白的 「當遠離虛假的事。不可殺無辜和有義的人,因我必不以惡人為義。」 出埃及記 23:7 有時,缺乏確鑿證據會導致判決的不公。讓我們來看看尼古拉斯.亞里斯(Nicholas Yarris)的故事。1982年7月1日,經過數月的等待,亞里斯謀殺、強姦和綁架的罪名成立,被判處死刑。然而,他一直堅稱自己是無辜的。當 DNA檢測法被運用於法醫工作時,亞里斯的案件開啟了重審。2003年9月3日,法院根據確鑿的DNA檢測結果撤銷了對亞里斯的指控。在各種問題都得到澄清之後,含冤入獄22年的亞里斯,終於在2004年重獲自由。 作為一名死刑犯,亞里斯本有充分的理由恨這個世界,就算他憤然結束自己的生命也不為過。在長達十四年的時間裡,他被禁止擁抱別人,也經歷過被剝奪的痛苦。然而,他卻從「軟弱變為剛強」(來11:34),利用這段時間讀了上萬本書。他自學了德語和心理學,就是為了更加理解自己和周圍的人。從那以後,他與世界各地的許多人分享了這改變人生的經歷。 出獄四週後,亞里斯在一次深度的採訪中表示:「在瘋狂之地尋找理智,這行為本身就是謙卑。你必須放下一切自我;從你身上,它被剝離開來,然後你會嘗試從你能找到的任何東西,也就是所剩無幾的事物中,重建某些東西。你必須竭力找到內心深處那個對你來說至關重要的美好事物,並以此為基礎繼續建造。」他還說:「儘管人人都以為我心裡滿是苦毒和憤怒,對自己的遭遇無法釋懷,但我還是把注意力集中在一切美好的事物上。我現在是一個好人,我希望讓世界知道,人是可以得到救贖的。人也是可以改變的。」 在〈啟示錄〉中,有殉道者的靈魂象徵性地呼喚上帝的公義(啟6 : 9–10)。即使上帝的平反並沒有如我們期望的那樣速速發生,我們也應靠著上帝的恩典少抱怨,盡我們所能去堅定信仰,努力從最艱難的情況中獲得力量。 #媒體佈道部 #港澳區會 #聲音書 #時兆出版社 #每天,都是新的起點 #本書由時兆出版社授權刊載
2025晨鐘課-每天,都是新的起點 以歷史智慧滋養生活,點亮2025每一天! 借鑑過去,活在當下,展望未來! 粵語廣播網站 (時兆出版社授權錄製) https://soundcloud.com/mediahk Podcast@靈修廣播站 9月2日 歐伯林學院 教養孩童,使他走當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離。 箴言 22:6 基督教教育應傳授知識,培養思維能力,延續屬靈和道德價值觀。成立於1833年9月2日的歐柏林學院(後更名歐柏林大學),作為一所獨立自養的學校,其目的是「全面教育學生,訓練他們的身體、智力和心靈,好為主服務」。到了十九世紀40年代初,學生們要進行體力勞動,吃素食,避免茶、咖啡和濃烈的調味品,著裝樸素,不穿緊身和花俏的服裝,以《聖經》作為教科書,不鼓勵閱讀小說。 歐柏林大學與復臨教會教育體系之間並沒有直接聯繫。但許多復臨教會寄宿學校按照懷愛倫受啟示所提出的教導,採用了類似的教育和衛生標準。早期的復臨教會教育家愛德華.薩瑟蘭(Edward A. Sutherland)甚至盛讚歐柏林大學是基督教教育的典範。可惜,儘管許多復臨教會教育機構仍然遵循這些原則,歐柏林大學卻早在幾十年前就將其放棄了。這就引導我們提出一個關鍵問題:為什麼那些最初堅守聖經指導原則的教育機構,最終往往會摒棄這些原則並被周圍的文化所同化? 詹姆斯.伯查爾(James T. Burtchaell)在《光的消亡》一書中,探討了高等學府如何失去其原有的宗教特性。他提出,首先,宗教已成為個人事務而非教育機構的整體文化;其次,原先強調的教義被一種更為主觀的宗教形式所取代,為世俗化和文化適應敞開了大門。在伯查爾的書問世之前,懷愛倫就曾警告說:「如果屬世的影響佔據了我們的學校,那就乾脆把它賣給世俗之徒,讓他們去接管。」 強化復臨教育系統,就是在塑造教會的未來。願教育系統始終忠於聖經原則,這是它最初建立的基礎,也是其存在的理由!
2025晨鐘課-每天,都是新的起點 以歷史智慧滋養生活,點亮2025每一天! 借鑑過去,活在當下,展望未來! 粵語廣播網站 (時兆出版社授權錄製) https://soundcloud.com/mediahk Podcast@靈修廣播站 9月1日 奧斯維辛之旅 耶和華見人在地上罪惡很大,終日所思想的盡都是惡。 創世記 6:5 在我所有參觀過的地方中,最讓我感到難受的,就是位於波蘭奧斯威辛的奧斯威辛比克瑙國家博物館。2004年9月1日,當我受邀參加一場為波蘭牧師舉辦的聖經研討會時,一位熱心的年輕人帶我參觀了這座可怕的集中營,它自1940年投入使用直至1945年。在集中營入口的門框上,那句充滿諷刺意味的德文依然清晰可見:「勞動帶來自由(Arbeit macht frei)。」在參觀的過程中,我看到了在魔鬼影響下的人類可以對和自己一樣的人何等殘忍,心中滿是悲傷。 大多數囚犯來到奧斯威辛後,會被直接帶入毒氣室殺害,屍體隨即被焚燒,骨灰被灑在附近田地做肥料。最初,那些倖存的囚犯會被拍照以便識別,但經歷了饑餓、奴役等各種持續折磨後,他們的樣子發生巨大變化,根本難以識別,因此後來只能改為在囚犯身上刺上識別號碼。當年最殘忍的暴行之一就是在人身上進行生殖和基因實驗。其主要目的是使斯拉夫女性絕育,並弄清楚如何讓雅利安女性生出雙胞胎。 人們不禁要問:在二十世紀中期、文明發達的歐洲,怎會發生這般殘忍的暴行?納粹主義就是將「上帝已死」的虛無主義(弗里德里希.尼采的教導),與適者生存的進化論摻雜在一起的悲劇大雜燴。 納粹主義所表現的就是撒但的統治,而撒但竟聲稱這種政府遠比上帝的還要好。不可否認,人類的本性是罪人,離開上帝的人往往只會走向自我毀滅。只有上帝才能為我們的世界、社交圈以及個人的生活帶來真正的穩定。切勿將上帝排除在你的人生計畫之外!
2025晨鐘課-每天,都是新的起點 以歷史智慧滋養生活,點亮2025每一天! 借鑑過去,活在當下,展望未來! 粵語廣播網站 (時兆出版社授權錄製) https://soundcloud.com/mediahk Podcast@靈修廣播站 8月31日 創造機會 「趁著白日,我們必須做那差我來者的工;黑夜將到,就沒有人能做工了。」 約翰福音 9:4 名人也是人,也有自己的情感和精神需求。但傳統的救靈方法對他們的效果可能不大。目前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是在他們遭遇危機時低調但誠摯地表示關心。 當威爾斯王妃戴安娜的私生活被媒體曝光後,她的生活一度陷入混亂。 1994年10月,她甚至躲到華盛頓度週末,同行的是她的親密朋友兼「第二位母親」─前巴西駐美大使夫人路西婭.馬丁斯.弗萊查.德.利馬(Lucia Martins Flecha de Lima)。當時我和妻子對這件事情全程關注,加之我們是巴西公民,於是便向戴安娜寄去了一本懷愛倫的書《歷代願望》作為禮物,並附上一封關心的信函。一個月後,查爾斯王子辦公室的工作人員莫林.史蒂文斯(Maureen A. Stevens)給我們寄來了一封短信,代表王妃感謝我們的來信和贈書,並表達了「她最美好的祝願」。 1997年8月31日凌晨兩點左右,因為一場慘烈的車禍,戴安娜王妃在法國巴黎香消玉殞。消息傳來,舉世震驚。我們不知道送給她的那本書她是否讀過。也許沒有。但在她最有可能接受感激和關懷時,我們盡了最大努力。照基督的話來說,我們應該「趁著白日」作工,因為「黑夜將到,就沒有人能做工了」(約9:4)。 實際上,「每年有千百萬人,在沒有得到警告、未獲得拯救的情況下死去。在我們生活的種種境遇中,隨時隨地都有救人的機會。這些機會如今仍然不斷地湧現。上帝希望我們儘量利用這些機會。日子一天天,一週週,一月月地過去。我們工作的時間也相應地減少了。」 在宣揚永恆的福音時,我們不僅應該利用已有的機會,還應該創造新的機會來見證我們的信仰。使徒保羅選擇上告凱撒,好讓自己有機會向羅馬皇帝傳教(徒25:1–12)。我們應該像他一樣,努力接觸社會中最有影響力的人。 #媒體佈道部 #港澳區會 #聲音書 #時兆出版社 #每天,都是新的起點 #本書由時兆出版社授權刊載
2025晨鐘課-每天,都是新的起點 以歷史智慧滋養生活,點亮2025每一天! 借鑑過去,活在當下,展望未來! 粵語廣播網站 (時兆出版社授權錄製) https://soundcloud.com/mediahk Podcast@靈修廣播站 8月30日 簡樸的婚禮 兩個人總比一個人好,因為二人勞碌同得美好的果效。若是跌倒,這人可以扶起他的同伴。 傳道書 4:9、10 婚禮是特別的場合,新娘們會穿上夢想中的婚紗,成為公主的模樣。有人說,「選婚紗不僅僅是試穿……它是一個過程─是一段漸漸生成的回憶。」但並非每對夫婦都能負擔得起華麗的婚禮。 1846年8月30日星期日,「雅各.斯普林格.懷特(James Springer White)和愛倫.古爾德.哈蒙(Ellen Gould Harmon)站在緬因州波特蘭治安法官查理斯.哈丁面前結婚了。」 沒有舉行結婚典禮,懷愛倫也沒有特別穿上婚紗。為了不給別人添麻煩,懷雅各曾經在鐵路上拉了一段時間的石材,卻沒有得到應得的報酬。後來,他開始伐木,從清晨到天黑,一天賺的錢約50美分。1848年年中,他和兩個朋友以每畝87.5美分的價格接了一個砍草的工作,有100畝地的草要割。他歡呼道:「讚美主!我希望在這裡能掙到一些錢,用於上帝的事業。」 1852年,懷氏夫婦定居在紐約州羅切斯特,懷愛倫這樣描述他們的新家:「我們租了一棟舊房子,年租金是175美元。我們把印刷機搬進家裡……你們如果來看我們,見到我們的傢俱,一定會忍不住笑的。我們買了兩張舊床,每張25美分。我丈夫拿回6張造型各異的舊椅子,共花了1美元。不久,他又搬來4張更舊的椅子,是沒有椅墊的,購價是62美分。椅架還相當堅固,我已經用斜紋布把椅墊修好。奶油太貴,我們沒有買,也買不起馬鈴薯。我們用調味汁代替奶油,用蕪菁代替馬鈴薯。我們頭幾天吃飯是用一塊遮壁爐用的木板,擱在兩個裝麵粉的空桶上當飯桌。只要上帝的聖工能有進展,我們願意忍受窮困。」 這就是在復臨運動早期,復臨教會先驅們為傳揚三天使信息而懷抱的自我犧牲和奉獻精神。如今的時代早已不同於以往,但我們怎樣才能以同樣的精神繼續並完成這項工作呢? #媒體佈道部 #港澳區會 #聲音書 #時兆出版社 #每天,都是新的起點 #本書由時兆出版社授權刊載
2025晨鐘課-每天,都是新的起點 以歷史智慧滋養生活,點亮2025每一天! 借鑑過去,活在當下,展望未來! 粵語廣播網站 (時兆出版社授權錄製) https://soundcloud.com/mediahk Podcast@靈修廣播站 8月29日 諂媚的朋友 諂媚鄰舍的,就是設網羅絆他的腳。 箴言 29:5 為我們喝采的人,我們自然會親近;批評我們的人,我們自然會遠離。仇敵顯然會破壞我們的聲譽,使我們的生活舉步維艱,這一點在大衛的某些求助詩中表現得淋漓盡致(例如:詩35;58;69;109)。然而,有時我們最親密的朋友也可能會變成我們的勁敵。當仇敵指出我們的弱點和錯誤時,我們的朋友可能仍然會讚美我們,為我們的錯誤開脫。 1899年8月29日,身在澳洲的懷愛倫給約翰.哈威.凱洛格(John Harvey Kellogg)寫了一封信,警告他正變得越來越自負和獨立。她說:「為什麼我要這樣時常給你寫信呢?因為你認為沒有別人有充分的權威是你可以聽從的。在我看來,事情就是這樣。你在醫學院和療養院的弟兄和同事並不能幫助你。你只聽你自己的。如果你身邊的人能以真誠的心對待你,你就會從他們的口中聽見從未聽過的忠告。」 曾有兩位以色列的王因聽從諂媚朋友的建議而被誤導。一位是羅波安王(王上12:1–24),他拒絕了長老們的建議,聽從了那些和他一起長大之年輕人的建議。結果,整個以色列國分裂為北國以色列和南國猶大。另一位則是亞哈(代下18章),身邊有四百個只靠阿諛奉承來為他開脫的先知,卻對指責他的米該亞恨之入骨。就是這樣昏庸的態度讓亞哈最終喪命。 有句耳熟能詳的諺語說:「阿諛奉承會讓你一事無成。」奉承人的人沒有什麼好處,因為要埋沒良心,還要對所謂的朋友虛與委蛇。被奉承的人也上了當,得到的保證也是假的。作為基督徒,我們必須用真誠的勸告取代嚴厲的批評,用誠實的欣賞取代虛偽的奉承。對於壓根兒不願接受忠告的人,不要提供建議(箴9:7–9)。在正確的時間和地點,對正確之人說正確的話,才會在他或她的生活中產生積極的影響! #媒體佈道部 #港澳區會 #聲音書 #時兆出版社 #每天,都是新的起點 #本書由時兆出版社授權刊載
2025晨鐘課-每天,都是新的起點 以歷史智慧滋養生活,點亮2025每一天! 借鑑過去,活在當下,展望未來! 粵語廣播網站 (時兆出版社授權錄製) https://soundcloud.com/mediahk Podcast@靈修廣播站 8月28日 「我有一個夢想」 弟兄們,我不是以為自己已經得著了;我只有一件事,就是忘記背後,努力面前的,向著標竿直跑,要得上帝在基督耶穌裡從上面召我來得的獎賞。 腓立比書 3:13、14 種族主義是世界上最嚴重的社會問題之一,它是一種社會性的不公正,人們不是根據人的本質,而是根據其膚色和種族來進行評斷。許多人意識到這個問題造成了危險和威脅,於是加入了反對種族主義的社會和政治運動。 1963年8月28日,超過二十萬人聚集在美國華盛頓特區,參加「向華盛頓進軍」大遊行,這是一場為了爭取非裔美國人的種族正義以及平等機會而舉行的政治集會。馬丁.路德.金恩(Martin Luther King)的著名演講《我有一個夢想》將遊行推向高潮,他說:「我夢想有一天,這個國家會站起來,真正將其信條的真諦付諸實行:『我們認為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 但我們如何才能真正克服種族主義和其他形式的歧視呢?我們是否該恨那些恨我們的人,歧視那些歧視我們的人呢?如果我們這樣做,只會火上澆油,造出充滿恨意的環境。金恩博士也曾說過:「以眼還眼,只會使恨意加倍,給失去星星的夜晚徒增黑暗。黑暗不能驅除黑暗,只有光明才能做到。仇恨不能驅除仇恨,只有愛才能做到。」 難怪耶穌命令說:「只是我告訴你們,要愛你們的仇敵,為那逼迫你們的禱告。」(太5:44)面對那鏽跡斑斑的社會之輪,唯有愛才能成為潤滑油,推動它順利向前邁進。 地理上的遷移無法改變人類好勝、自我膨脹的本能。人的努力和最高的成就也不能改變罪性。克服自私─包括以牙還牙、以眼還眼的傾向─是不斷改變成為基督之形像和樣式的過程。正如保羅在〈腓立比書〉第3章13至 14節中所說,我們應該忘記過去的失敗,「努力面前」,向著上帝為我們的生命設定的目標前進。只有上帝改變的恩典才能賜給我們一顆全新、無私、充滿愛心的心! #媒體佈道部 #港澳區會 #聲音書 #時兆出版社 #每天,都是新的起點 #本書由時兆出版社授權刊載
2025晨鐘課-每天,都是新的起點 以歷史智慧滋養生活,點亮2025每一天! 借鑑過去,活在當下,展望未來! 粵語廣播網站 (時兆出版社授權錄製) https://soundcloud.com/mediahk Podcast@靈修廣播站 8月27日 聖經研討會 「你們查考聖經,因你們以為內中有永生;給我作見證的就是這經。」 約翰福音 5:39 復臨教會認為自己是上帝為最終恢復《聖經》真理而興起的末世預言運動。然而,1844年10月米勒耳派的大失望卻使得復臨教會的創始者們意識到,他們必須進一步研究《聖經》。懷愛倫解釋道:「開始有人逐一殷勤研究《聖經》。幾乎整夜都致力於熱切查考聖言。我們尋求真理如同尋求隱藏的珍寶一樣。主向我們顯示了祂自己。亮光照在了預言上,我們知道自己領受了上帝的教導。」 1846年底,早期守安息日的復臨派核心領袖─貝約瑟、懷雅各和懷愛倫─基本上已經在這場新興運動的獨特教義上聯合。很快,他們開始與其他前米勒耳派教徒分享新發現的真理。在這一過程中,產生關鍵作用的是1848年在美國東北部不同地點舉行的七次週末聖經研討會。其中一次是在紐約州沃爾尼,時間是8月18日至19日。有大約35人參加了會議,他們持有的觀點也互相矛盾。按照懷愛倫的說法,幾乎沒有兩個人的觀點是一致的。 另一次重要的會議於1848年8月27日至28日召開,是在紐約州波特吉布森的海勒姆.埃德森(Hiram Edson)的穀倉裡舉行的。那裡正是埃德森、克洛澤(O. R. L. Crosier)和佛蘭克林.哈恩(Franklin B. Hahn)研究聖所教義的地方。會議期間,懷愛倫見到了異象,教導弟兄們要放下分歧、在聖經真理上團結。事實上,1848年一系列的聖經研討會為信徒帶來了教義上的統一。 我們從教會先賢手中繼承了一個根基穩固、一以貫之的教義體系。但在今天,我們也應該表現出同樣的精神,不懈地努力禱告並研讀《聖經》。花時間與上帝同處,研讀祂的聖言,這是每一次真正的復興和改革所必須滿足的條件。因此,我們不應只是建立社交性的小組,還應該建立查經小組,努力加深對《聖經》的理解。 #媒體佈道部 #港澳區會 #聲音書 #時兆出版社 #每天,都是新的起點 #本書由時兆出版社授權刊載
2025晨鐘課-每天,都是新的起點 以歷史智慧滋養生活,點亮2025每一天! 借鑑過去,活在當下,展望未來! 粵語廣播網站 (時兆出版社授權錄製) https://soundcloud.com/mediahk Podcast@靈修廣播站 8月26日 活水的江河 「信我的人就如經上所說:『從他腹中要流出活水的江河來。』」 約翰福音 7:38 世界上大河眾多,但沒有一條可以和磅礴的亞馬遜河相比─它是最偉大的河流。1542年2月,這條河被西班牙探險家和征服者法蘭西斯科.德.奧雷亞納(Don Francisco de Orellana)「發現」,雖然當時早已有許多土著部落居住在亞馬遜河兩岸。奧雷亞納的探險隊被水流沖向下游,並於1542年8月26日抵達大西洋。自此,亞馬遜河吸引了眾多探險家的目光,包括希歐多爾.羅斯福(Theodore Roosevelt)和雅克.庫斯托(Jacques Cousteau)。 亞馬遜河流域有大約1,100條支流,每年向大西洋輸送大約1,581立方英里(6,590立方公里)的水量。這比世界上其他七條最大的獨立河流加起來的總輸水量還多!它占全球河流排放量的近20%。但這還不是它的全部。 2011年8月17日,在里約熱內盧舉辦的巴西地球物理學會國際大會上,瓦利亞.哈姆紮(Valiya Hamza)和伊莉莎白.塔瓦雷斯.皮門特(Elizabeth Tavares Pimentel)詳細地介紹了他們在亞馬遜河底部發現了一條地下暗河。根據所測量的科學資料,這條暗河幾乎和亞馬遜河一樣長,但寬度是其數百倍,流速則要慢得多,並且它將水排向大西洋的更深處。 亞馬遜河流域只是世界水循環的一部分。在這個循環中,「湖泊和海洋,河流和泉水─每一次的得到都是為了付出。」 儘管亞馬遜河波瀾壯闊,但它的存在有賴於眾多小河,甚至是涓涓溪流為它提供水源。亞馬遜河的水必須流入大海。但海洋的水也不會永遠停滯。大量的水被蒸發,然後以降雨的形式返回地球,從而形成無窮無盡的水循環。 無論你是大河或小溪,都無關緊要。真正重要的是你是否在上帝計畫中完成了你的任務。我們必須分享上帝的話語,「接受它賜予生命的大能,並成為管道將它傳播出去。」 如果每個人都能成為上帝拯救信息的接受者和傳遞者,那麼將會給世界帶來多麼美好的祝福啊! #媒體佈道部 #港澳區會 #聲音書 #時兆出版社 #每天,都是新的起點 #本書由時兆出版社授權刊載
《靈修一分鐘》 每日靈命加油站! 以簡短而深刻的分享, 帶領您在忙碌生活中重新得力。 點擊觀看,讓信仰照亮您的每一天!
2025晨鐘課-每天,都是新的起點 以歷史智慧滋養生活,點亮2025每一天! 借鑑過去,活在當下,展望未來! 粵語廣播網站 (時兆出版社授權錄製) https://soundcloud.com/mediahk Podcast@靈修廣播站 8月25日 上帝死了嗎 愚頑人心裡說:「沒有上帝。」 詩篇 14:1 許多現代哲學家和科學家都否認上帝的存在。但很少有人像德國哲學家弗里德里希.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那樣,對上帝和基督教價值體系極度蔑視。尼采生於1844年10月15日,1900年8月25日去世。他以虛無主義哲學、「上帝已死」的觀念以及超人說聞名於世,超人說後來被視為是納粹政權的根源之一。 「上帝已死」的觀念貫穿於尼采的眾多著作中。例如,他在《歡樂的科學》(1882年)一書中說到:「一切的神都腐爛了!上帝死了!上帝殉難了!我們已經殺死了他!」 在他的著作《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1883年)中,他補充說:「諸神都死了:現在我們要使超人活起來。」 在他的《瞧!這個人》(1888年)中,他嘲笑了〈創世記〉中記載的創世故事(創1–3章), 「正是上帝本人,在他工作日的最後時刻,化身為蛇隱身於知識樹下:就這樣他從上帝的身分之中甦醒過來……每逢第七個工作日,上帝都要做一回魔鬼。」 尼采所宣稱的「上帝已死」,並不是說上帝曾經存在過,後來經歷了實實在在的死亡。他認為上帝從未存在過,並且隨著啟蒙運動的推進,一切基督教的絕對道德原則和價值觀都崩塌了。在他看來,生命沒有固有的意義、目的或價值─這種觀念的主要作用就是侵蝕社會的道德價值觀。 在眾人否認上帝存在的年代,仍有智慧的人對祂充滿信心。有人曾對葛培理牧師(Billy Graham)說:「你總是談論上帝,好像祂還活著似的。祂已經死了。在人類的事情上祂一點權力也沒有了。」葛培理簡單地回答說:「我沒聽說祂死了。我今天早上還和祂談過話。」 我們能「證明」上帝的存在嗎?不能,我們無法證明祂存在也無法證明祂不存在。但我們有足夠的證據相信上帝的存在。正如大衛王所說,「諸天述說上帝的榮耀;穹蒼傳揚他的手段。」(詩19:1)上帝自己也對我們說, 「你們向上舉目,看誰創造這萬象。」(賽40:26)上帝並沒有死;祂一直都是活生生的神,關心我們每一個人,即便是那些否認祂存在的人。 #媒體佈道部 #港澳區會 #聲音書 #時兆出版社 #每天,都是新的起點 #本書由時兆出版社授權刊載
2025晨鐘課-每天,都是新的起點 以歷史智慧滋養生活,點亮2025每一天! 借鑑過去,活在當下,展望未來! 粵語廣播網站 (時兆出版社授權錄製) https://soundcloud.com/mediahk Podcast@靈修廣播站 8月24日 來不及逃脫 人正說「平安穩妥」的時候,災禍忽然臨到他們,如同產難臨到懷胎的婦人一樣。他們絕不能逃脫。 帖撒羅尼迦前書 5:3 龐貝古城位於義大利那不勒斯灣附近,是一個繁榮且先進的羅馬城市。許多有錢人都來此觀光。雖然整座城市只有大約1萬2千名居民,卻擁有一個舒適宜人的羅馬劇場並三道供水系統─第一道通往公共噴泉,第二道流向公共浴池,第三道則通往富人的豪宅。考古發掘表明,賣淫和性道德敗壞的風氣在城裡盛行。城中至少有六個公共羅馬浴池,還有盧帕納雷大妓院(專用妓院)和其他幾個妓院,以及153家酒館。牆壁上隨處可見尺度驚人的春宮圖。有人認為龐貝是羅馬帝國的性之都,但現代歷史學家認為它只是反映了古羅馬社會的殘暴和情慾。 西元62年,一場強烈的地震摧毀了這座城的大片區域。這對龐貝居民來說是個警告。許多人離開了,再也沒有回來。西元79年8月24日早上,維蘇威火山爆發,將滾燙的岩石和氣體噴向高空,形成一朵巨大的蘑菇雲。龐貝距離火山大約五公里,它並沒有即刻被火山熔岩吞沒。城裡的居民仍有可能逃過一劫。但就在第二天早上,有毒的氣體湧入城市,滯留在城中的兩千人全部窒息死亡。之後,大量的火山灰將這座城全部掩埋,以駭人的災難終結了它放縱的生活。 《聖經》中也提到了其他因放蕩無恥的不義行徑而受上帝懲罰的文明和城市─洪水之前的人(創6–7章),所多瑪和蛾摩拉(創19章),巴比倫(但5章)。龐貝和赫庫蘭尼姆也在此列,後者是另一座被火山摧毀的城市。我們今天的世界正迅速變得像挪亞時代(太24:37–39)的日子,且與所多瑪與蛾摩拉的時代(猶7章)並無二致。除了即將到來的毀滅,我們還能期待什麼呢? 誠然,我們的世界很快會被上帝之手摧毀。但是,那將罪惡及其一切表現形式吞噬的火焰,也將淨化整個地球,為上帝嶄新的創造做好準備。之後,將會有「新天新地,有義居在其中」(彼後3:13)。 #媒體佈道部 #港澳區會 #聲音書 #時兆出版社 #每天,都是新的起點 #本書由時兆出版社授權刊載
2025晨鐘課-每天,都是新的起點 以歷史智慧滋養生活,點亮2025每一天! 借鑑過去,活在當下,展望未來! 粵語廣播網站 (時兆出版社授權錄製) https://soundcloud.com/mediahk Podcast@靈修廣播站 8月23日 胡格諾派 「那時,人要把你們陷在患難裡,也要殺害你們;你們又要為我的名被萬民恨惡。」 馬太福音 24:9 每位真基督徒都必須為其信仰付出代價。這代價會因人所處的環境以及對上帝話語的獻身程度而有所不同。 很少有人像胡格諾派─法國加爾文主義新教徒─為他們的信仰付出高昂的代價。1572年8月23日至24日晚,天主教的暴徒對胡格諾派展開了一場大規模的屠殺。這一慘案被稱為「聖巴托洛繆節大屠殺」。這場大屠殺始於巴黎,隨後蔓延至法國其他城鎮和鄉村,持續了數週之久。至於當時在法國喪生的胡格諾派人數,現代的說法不一,約從5千到3萬人不等。 1598年,法國國王亨利四世簽署了南特敕令,給予胡格諾派相當大的宗教寬容。但到了1685年,路易十四撤銷了這項敕令。此後,對胡格諾派的敵意再次燃起,40萬人冒著生命危險逃離法國。 1730年,一名十九歲的胡格諾派女孩被捕,被帶到法國南部城市艾格莫特的康斯坦斯。這位名叫瑪麗.杜朗(Marie Durand,1711–1776)的女孩因哥哥是新教牧師而遭到指控。其實她只需說一句「我放棄信仰」就可以恢復自由。但她卻選擇在監獄的牆上刻下抵抗(REÇISTER)一詞。接下來的38年(1730–1768),她便因信仰的緣故在監獄裡度過! 你願意為自己的信仰付出如此高昂的代價嗎?如果你願意,那麼讚美主!無論如何,基督教殉道者堅定不移的信念,與現代多元化基督教靈活多變的信仰之間,是有著極大反差的。殉道者們生活在一個宗教不自由的時代。但對於他們來說,真理就是真理,不論在什麼環境下,也不管政治和教會當局的立場如何。 時代已經改變。在當今世界的許多國家,人們都享有宗教自由。然而,不幸的是,自由往往會產生缺乏委身的副作用。今天許多基督徒都想要政治正確。我們確實可以享有所擁有的自由,但也要委身於上帝的聖言,並且甘願為信仰付上代價。 #媒體佈道部 #港澳區會 #聲音書 #時兆出版社 #每天,都是新的起點 #本書由時兆出版社授權刊載
2025晨鐘課-每天,都是新的起點 以歷史智慧滋養生活,點亮2025每一天! 借鑑過去,活在當下,展望未來! 粵語廣播網站 (時兆出版社授權錄製) https://soundcloud.com/mediahk Podcast@靈修廣播站 8月22日 這世界的光 「我到世上來,乃是光,叫凡信我的,不住在黑暗裡。」 約翰福音 12:46 光是一種以波來傳遞的能量形式,我們能夠看見周圍的事物正是因為有光。我們依賴光來探索世界,發現人類所能了解之無限宇宙的一部分。你能閱讀這本書,是因為有光照在它的頁面上,而你的眼睛能夠捕捉到。我們對宇宙及其空間的了解,都歸功於到達我們眼中的點點星光以及我們對光速的理解。 在十七世紀以前,人們認為光可以瞬間穿越任何距離,而且不存在光速一說。最早嘗試測量光速的,是荷蘭科學家伊撒克.比克曼(Isaac Beeckman)和義大利天文學家和物理學家伽利略(Galileo Galilei)。而對光速的精確測量,是由丹麥天文學家奧勒.羅默(Ole Rømer,1644–1710)在巴黎皇家天文臺進行的。透過觀察行星本身的運動,羅默估計光的速度約為每秒136,701英里(每秒220,000公里)。1676年8月22日,他在巴黎科學院宣佈了基本研究成果。其他科學家的後續研究更精確地決定了光的速度。1983年,第十七屆國際度量衡大會確定 299,792,458公尺/秒(每秒186,282英里)為真空中光速的精確值。 值得注意的是,耶穌稱自己為「世界的光」(約8:12)。祂進一步解釋說:「我到世上來,乃是光,叫凡信我的,不住在黑暗裡。」(約12:46)正如物理上的黑暗是因為光的缺失,屬靈上的黑暗就是耶穌在我們生命中缺失了。相反,當祂進入我們的生活時,光就會照耀,黑暗也會被驅逐。 作為基督徒,我們不僅要接受基督的光,還要像鏡子一樣將光反射出去,照亮他人。在「登山寶訓」中,耶穌宣稱:「你們是世上的光……也當這樣照在人前,叫他們看見你們的好行為,便將榮耀歸給你們在天上的父。」(太5:14–16)所以,人們應該看到基督的光直接照在我們身上,並且藉著我們反射出來,指明通往天家的正確道路。 #媒體佈道部 #港澳區會 #聲音書 #時兆出版社 #每天,都是新的起點 #本書由時兆出版社授權刊載
2025晨鐘課-每天,都是新的起點 以歷史智慧滋養生活,點亮2025每一天! 借鑑過去,活在當下,展望未來! 粵語廣播網站 (時兆出版社授權錄製) https://soundcloud.com/mediahk Podcast@靈修廣播站 8月21日 時刻鑑察我 耶和華的眼目無處不在;惡人善人,他都鑑察。 箴言 15:3 1911年8月21日,巴黎羅浮宮發生了史上最著名的藝術品竊盜案之一。一名員工將達文西(Lenardo da Vinci)名作《蒙娜麗莎》盜走,偷偷存放在自己的公寓裡長達兩年之久。對於這幅被公認為「全世界最著名、最受歡迎、最多人描寫、最多人傳唱、最多人模仿」的十六世紀早期藝術作品來說,著實是一場重大災難。 1914年1月,它被歸還給了羅浮宮。人們熱愛蒙娜麗莎的微笑,為她那雙無論你走到何處都能跟隨你的眼睛而癡狂。 也許最著名、最廣為人知的復臨派畫作當屬艾爾弗雷德.李(Elfred Lee)創作的壁畫《窄路上的基督》,這幅畫如今在馬里蘭州銀泉市懷愛倫託管委員會遊客中心永久展出。該壁畫於1991年10月22日落成,再現了懷愛倫第一次所看到的異象,重點刻畫了復臨教會的關鍵歷史時刻以及幾位頗具影響力的領袖。壁畫的中心是張開雙臂站立著的基督。與蒙娜麗莎一樣,無論你走到哪裡,祂的眼睛都會看著你。我曾經問過艾爾弗雷德.李關於其中的繪畫訣竅。他告訴我,只要把眼睛畫得活靈活現,自然而然就會產生這種效果。 《蒙娜麗莎》和《窄路上的基督》中那雙恆久注視的眼睛提醒我們,「耶和華的眼目無處不在;惡人善人,他都鑑察。」(箴15:3)那些聲稱「耶和華看不見我們;耶和華已經離棄這地」(結8:12)的人與凡意識到隱藏是徒勞的人形成了鮮明對比。 「我往哪裡去躲避你的靈?我往哪裡逃、躲避你的面?我若升到天上,你在那裡;我若在陰間下榻,你也在那裡。我若展開清晨的翅膀,飛到海極居住,就是在那裡,你的手必引導我;你的右手也必扶持我。」(詩139:7–10) 如果你意識到上帝在時時刻刻鑑察你,你會改變自己的生活嗎?記住,你可以躲避人群,但無法躲避自己的良心和上帝。永遠不要忘記,上帝常與我們同在。 #媒體佈道部 #港澳區會 #聲音書 #時兆出版社 #每天,都是新的起點 #本書由時兆出版社授權刊載
2025晨鐘課-每天,都是新的起點 以歷史智慧滋養生活,點亮2025每一天! 借鑑過去,活在當下,展望未來! 粵語廣播網站 (時兆出版社授權錄製) https://soundcloud.com/mediahk Podcast@靈修廣播站 8月20日 復樂園 因一人的悖逆,眾人成為罪人;照樣,因一人的順從,眾人也成為義了。 羅馬書 5:19 《聖經》的前幾頁講述了關於最初創造伊甸樂園波瀾壯闊的故事,以及它是如何因亞當和夏娃的罪而毀壞(創2–3章)。《聖經》的最後幾頁則描繪了樂園復原後的美好景象(啟21–22章),到那時上帝將「一切都更新了」(啟21:5)。在這前後兩幕之間上演的,便是人類的大戲,每個人都決定著自己的命運。 英國詩人約翰.彌爾頓(John Milton,1608–1674)就以這些場景為靈感,創作出許多最負盛名的史詩。1652年之後,完全失明的他所寫下的詩歌都是由書記和朋友記錄的。他簽署了出版《失樂園》一書的合約,四個月後,即1667年8月20日,印刷商撒母耳.西蒙斯(Samuel Simmons)將它登記在自己名下。據說,曾與彌爾頓一同學習拉丁文的湯瑪斯.埃爾伍德(Thomas Ellwood)問過他這樣一個問題:「你在書中談到了失樂園的事,那麼你對於天堂失而復得有什麼看法?」 這話引起了彌爾頓的思考,後來他又創作出續集《復樂園》(1671年)。這本短篇小說描繪了基督和撒但之間一系列的辯論。基督最終戰勝了撒但的誘惑,挽回了亞當和夏娃的失敗。正如《聖經》中所說:「因一人(亞當)的悖逆,眾人成為罪人;照樣,因一人(基督)的順從,眾人也成為義了。」(羅5:19)基督既已勝過撒但,就將我們從罪的束縛中解救出來,最終會將我們帶到恢復原貌的樂園中。 《善惡之爭》將基督帶亞當回到他曾經生活過的伊甸園的那一刻描寫得分外感人。亞當「充分地體會到當前的現實,他認明這確實是光復了的伊甸園,並且比他逐出時更為美麗可愛……他觀看周圍的情景,只見蒙贖的子子孫孫都站在上帝的樂園中。於是他摘下閃爍的冠冕,放在耶穌腳前,並投身在他的懷裡,擁抱著救贖主。隨後彈奏金琴,廣大的穹蒼便響應那凱旋之歌:『被殺而又活的羔羊,是配得榮耀的!』」 你和我一定要親自體驗那榮耀的時刻! #媒體佈道部 #港澳區會 #聲音書 #時兆出版社 #每天,都是新的起點 #本書由時兆出版社授權刊載
2025晨鐘課-每天,都是新的起點 以歷史智慧滋養生活,點亮2025每一天! 借鑑過去,活在當下,展望未來! 粵語廣播網站 (時兆出版社授權錄製) https://soundcloud.com/mediahk Podcast@靈修廣播站 8月19日 聖書之民 我將你的話藏在心裡,免得我得罪你。 詩篇 119:11 復臨教會的信徒曾自稱是「聖書之民」。許多人恪守一年的讀經計畫,並在與其他基督徒的教義辯論中展示出他們對《聖經》的深刻理解。在全國和國際性的聖經知識競賽中,復臨教會的信徒時常有出色的表現。 1958年8月19日,第一屆國際聖經競賽決賽在耶路撒冷的希伯來大學舉行。比賽由以色列廣播公司主辦,以紀念該國成立十周年。最後決賽的選手分別來自十五個國家,各有猶太和基督教背景。39歲的巴西復臨教會教師愛琳.桑托斯(Irene Santos)獲得了季軍。 而在1961年耶路撒冷舉行的第二屆國際聖經競賽中,另一位來自巴西的復臨教會教師兼師母約蘭達.達.席爾瓦(Yolanda da Silva)獲得了亞軍,後來又升格為冠軍。來自南非的復臨教會牧師康布林克(J. J. B. Combrinck)獲得了第五名。而1964年,在耶路撒冷舉行的第三屆國際聖經競賽中,來自澳洲復臨教會聖療食品公司的會計格雷漢.密契爾(Graham Mitchell)獲得冠軍。1969年在第四屆世界聖經競賽中,來自玻利維亞的復臨信徒曼努埃爾.哈拉.卡爾德隆Manuel Jara Calderon)獲得了第四名。1981年,另一位巴西復臨教會信徒法蘭西斯科.阿爾維斯.德蓬特斯(Francisco Alves de Pontes,綽號「聖經奇哥」)獲得了亞軍,和約蘭達.達.席爾瓦夫人一樣,他的獎項也升格為冠軍。 這些只是眾多熱愛上帝話語的忠實復臨信徒代表。無論是復臨信徒還是復臨家庭,都應當重拾背誦聖經章節的好習慣。但比背誦經文更重要的,是要正確理解其中的含義並活出來。如果只是腦袋聰明卻內心空虛,將是多麼大的災難啊! 基督為追隨祂的人獻上的祈禱是:「求你用真理使他們成聖;你的道就是真理。」(約17:17)除了背誦經文和透徹理解經文以外,我們更需要接受上帝話語改變人心的力量,來使自己成聖。讓我們放下一切屬於人的批判,以謙卑和順從的態度聆聽上帝的話語! #媒體佈道部 #港澳區會 #聲音書 #時兆出版社 #每天,都是新的起點 #本書由時兆出版社授權刊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