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活抓这些转瞬å³é€çš„æ€è€ƒå’Œä½“éªŒï¼Œæˆ‘ä»¬å†³å®šå¼€å§‹å½•åˆ¶æ’客“生滚粥â€ï¼šå®ƒæ˜¯ä¸€ç³»åˆ—ç”ŸåŠ¨ã€æ–°é²œçš„å‘问和讨论,是困惑而饥饿的我们,背é 艺术,é¢å¯¹å¤æ‚ç¹ç››çš„çŽ°å®žæ—¶çš„è ¢è ¢æ¬²åŠ¨ã€‚This podcast is part of Times’ “Rolling Congee†series. It is mainly conducted in Chinese.
本期是生滚粥录制20期的特别纪念,我们在小宇宙上的关注人数也破千了,在此感谢大家对我们的生涩制作和小众主题的支持。在北有弹窗,南有黄码的日子里,我们继续通过生滚粥,与世界时空伴随!第15届卡塞尔文献展(d15)于9月9日闭幕了,时代美术馆的展览空间也于10月8日暂时关闭,我们不仅错过了所有派对,也终将错过2022年所有和朋友们见面的机会。为了在静默中保持乐观,我们特别邀请到两位在卡塞尔文献展现场既交了朋友,也思考了艺术的嘉宾:一位是以艺术家身份参与菠萝核项目,在德国待了三个月的李筱天;另一位是身居香港,身兼学者/创作者双重身份的潘律——潘律也是播客“横竖横”的主播,这是我们的第一次串台,希望日后能有更多类似的合作。筱天和潘律对展场、作品和事件背景的回溯,充满现场感且妙语连珠。从高处落下的卡塞尔文献展及其有关“世界艺术”的倡议,似乎既要面对“坟墓上开派对”这样的本体论质疑,也要回应“花有重开始,人无再少年(都得死)”这样的末日宣言。无论是交朋友下厨房,还是反审查或帮派斗殴,世界各地的“土”跟卡塞尔的“土”,不一定会交朋友,不同的“南方”之间,也可能咫尺天涯。说这是最后一届卡塞尔文献展可能言过其实,但是会冲突的才是真正的国际展览,把悲剧当正能量的表演,才是楚门的世界。图片由本期节目嘉宾提供05:35- 菠萝核和ruangrupa交朋友的契机,源于2017年刘菂邀请他们来到了广州和深圳参加活动,当时的ruangrupa正在筹办学校,对艺术教育和可持续的经济模式很有兴趣,后来“旅行社第二回”筱天和刘菂组织大家到雅加达拜访GUDSKUL07:17- 卡塞尔文献展作为“世界艺术展”在战后的德国诞生,但今天要如何定义和理解“世界艺术”呢?历届卡塞尔文献展的策展人,都力图对机制本身发起质疑和挑战;不同代际的文献展总监之间,也有话语和权力争夺的暗流涌动11:10- 双年展与广义的政治和各种学术思想相关,展览本身也可以是一门课;双年展作品不能从其所在的物理环境、理论语境和社会环境中剥离 15:20- 本届卡塞尔文献展就像是“活人在墓地上开派对”,因为欧洲的博物馆空间是档案库,有着某种墓地气息;这次的主展场犹如一个废品回收站,体现了某种时代精神:“花有重开始,人无再少年(都得死!!)”(观众中文留言)18:25-历届卡塞尔文献展不乏去西方/白人/男性/策展人中心的努力,但这种大规模展览从策划、实施到公众关系的维系,都需要调动复杂的资源,几乎难以避免在概念和行政上的中心;“米仓”的集体合作概念和分配规则,是否真的有效呢?22:00- 卡塞尔文献展的现场,把艺术的支撑系统置换裸露到观众面前,强调对养护、照料和母职的重视25:00- Beyond Documenta的意思是将合作持续到展览以后,种子基金的用途多种多样,要判断是否有效可能为时尚早;按时区分成不同“议会”的米仓艺术家,在筹备过程中要参加密集的大小线上会议并兼顾创作,也时常遭遇语言障碍,这些都是现实的挑战28:30- 本届文献展的反犹争议成为全球媒体的焦点,“交朋友不做艺术”是否也只是体验经济的一部分?30:55- 乌干达的wakaliwu小组充满幽默感和五毛特效的低成本制作,是对好莱坞电影和香港电影的严肃模仿和严肃嘲笑,很容易获得亚洲或华语观众的共鸣,但德国或西方观众,却不一定能get到其中的笑点37:55- 在卡塞尔生活的一个多月生活里,筱天参与了艺术家主持的各类party、厨房和表演,也目睹了“人民的正义”(Taring Padi的作品)被撤之前和之后的情况;她很享受带朋友看展,但专业观众也不一定能够理解所有作品44:30- 对比与难民和欧债危机相伴的第14届卡塞尔文献展,以及强调展览和作品完整度的第13届卡塞尔文献展,ruangrupa策划的d15是否放弃了对作品呈现和现场的干预?这里面的协商过程为何?如果作品好坏并没有统一的标准,是否策展本身也变成了一种作品性的姿态?52:15- ruangrupa强调“翻译”作为一种策展方法,但是多重翻译不可避免的会造成误读、噪音甚至是冲突,大型展览该如何处理世界与地方、普世与特殊、历史与当下的悖论与裂痕?55:30- 卡塞尔并不是一个很国际化的城市,它在文献展期间是一个飞地;ruangrupa带来了世界各地的“土”(local);土跟土的相遇,不一定会交朋友,但展览还是提供了一个相撞的机会63:40- 反犹在德国是一条不可碰触的红线,德国民众对民族主义也相当警惕,甚至无法接受世界杯期间出现在公共场所的国旗;ruangrupa“反审查”和“冷处理”的应对方式,也可能低估了问题的严重性;但是会冲突的才是真正的国际展览69:00- 这些在西方发生的“去西方中心”的大型展览,仍然很晦涩难懂,它需要的知识结构比常识超纲太多,理念的普遍性和特殊的作品间也不容易获得平衡。比如说后来被撤的TokyoReels的影片,政治性确实很强,策展人在诠释时“偷懒”就会令争议激化73:45- 各地青年在文献展现场交朋友、下厨房、唱卡拉ok,也像不同帮派那样争吵“斗殴”;好几件事情一起发生,也会影响交流效果,但现实就是这么混乱,要区别哪些是故意为之,哪些是资源所限或管理混乱78:30- 作品互相干扰、界限不清的展览美学,并不是本届卡塞尔文献展开创的,90年代末巡回西方机构并回到曼谷的“运动中的城市”,也是一个个充满违章建筑和低端物料的现场;2012年的柏林双年展,也充斥着无政府主义美学,主展场KW的一楼就像是一个嬉皮士的营地81:15- 筱天觉得在不同项目、时区和人之间大量沟通和协调,有一种晕船的感觉;潘律则希望能和我们一起,推进关于海南岛的研究计划如果你希望进一步了解本期播客涉及的当代艺术概念、展览事件及相关批判理论,又或是对本期嘉宾所聊到的话题有任何疑问,欢迎在在“小宇宙”及“喜马拉雅”平台留言。也可以关注“时代美术馆公众号” 找到本期节目推送,扫码加入“生滚粥“微信群与主播互动,输入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关键词的问题,我们将尽力提供丰富的背景资料和文献:卡塞尔文献展/欧洲宣言展/菠萝核/GUDSKUL和“米仓”/“新秩序”后的印尼和艺术家小组/Boris Groys《论新》/Claire Bishop《人造地狱》/d15的反犹争议及时间线/ 稻米獠牙(也译“稻米之牙”)/Tokyo Reels/时基媒介(time-based media)/ 榕树头旅行社/岛屿再造时本期嘉宾简介:李筱天生于电城镇,成长、流连于深圳、昆明、广州、阳江、香港。毕业于华南师范大学汉语言系, 曾供职于录像局、博尔赫斯书店艺术机构、黄边站当代艺术研究中心等艺术机构,现为独立策展人、艺术家、写作及研究者。 潘律香港理工大學中國文化系副教授。研究之外,她也是一名影像藝術家。也欢迎大家在各大平台上关注「橫豎橫」播客!「橫豎橫」來自於上海方言,意為「豁出去了」。 「橫豎橫」是一個以討論亞洲藝術、電影、建築、都市發展等文化類話題為主的播客。節目與「51人」和「論電影院」等獨立文化項目會定期合作。播客語言為多種口音的漢語普通話、上海話和粵語。 錄音大部分是遠程完成。
在第四期“生滚展览史”中,我们采访的是“三个争议的场域:漫长的九十年代及其当世寓言”的研究员聂小依。在英国策展专业求学的过程中,小依对于西方机构批判理论泛用性的范围产生了疑惑,并试图从中国的当代艺术土壤中探索关于机构的真相。同时作为长征计划的参与者与研究者,小依通过自身的现实感迷思,得以体认到九十年代的中国艺术家所关心与疑虑的议题,获得了以“同旁言说”的叙事讲述机构历史的可能性。当深入探索长征计划时,这一项目所身处的参与性艺术的宏大图景,使得回溯“Curate”这一词汇植入中文语境时所产生的语义分叉成为一件必要之事。“策展”(Curate)还是“策动”(Curate)?这既是世纪之交的实践者所考量的问题,也是当下我们所必需做的——或者,更准确地说——不得不做的选择。嘉宾介绍:聂小依,即将毕业的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博士生,关心当代艺术、策展实践、历史和档案,日常实践是研究、写作、阅读、交谈和采访。“歧路批评”编辑部成员,广州时代美术馆研究项目“三个争议的场域”研究员。网站是nxy.one。01:29-小依的漂流与她对长征计划的研究。作为一场时空跨度均相当可观的艺术策划,发端于2002年的长征计划是她了解九十年代中国当代艺术处境的切入点。04:23-小依与Nikita在海外学习策展时所习得的共识:策展研究专业事关对话语的反思,同时也为具备不同身份背景的个体提供了直面彼此、互相理解的公共空间。12:26-但是,对西方语境下的机构批判理论的了解,却引发了关乎现实感的迷思。欧洲机构具有较为明确的生长路径,基于此,机构批判的理路也是相对通畅的。而中国机构的发展,却大多处于面目不清的状态。18:57-从阅读到Claire Bishop对于长征计划在世界各地艺术策划中“格格不入”的印象开始,为了探索中国艺术机构的实际情况,小依在2017年作为长征计划的一员,开启了从机构内部出发的机构研究。25:16-在学术研究中,相较于其它的叙事,“同旁言说”(speaking nearby)更注重同言说对象的亲密性,而不刻意强调客观立场,也不以代言为目的。而在小依自机构内部的研究过程中,通过探索对长征计划策展人卢杰及其同辈在彼时的经历、想象与意图,她发现了用同旁言说的方式书写长征计划的可能性。34:36-长征计划与九十年代西方策展学科的关系需要被重视。赴海外求学后,卢杰以长征计划的策划案,试图处理他在东与西、艺术市场与学术建制等不同场域内所遭遇的冲突。39:53-“Curating”进入中文语境时所经历的转译过程,长征计划极具野心的本土推进意味着极多的动员,也鼓励小依提出“策动”的视角。随着代际变迁,由于土壤的缺失,脆弱的机构与社群时常难以支撑起突破边界的动机。此地的策展人逐渐倾向将策动的实践范围放到了更小的、更加日常的场景之中。51:28-展览作为一种公众表达的媒介,其存在是需要被保护的。而只有在使展览更好承载作品的尝试中,策展实践者才能持续打磨自身的“工艺”(craftmanship)。59:10-展览史例行提问:小依所见的,最具启发性的项目是木兰社区的女工摄影展、于贝尔曼策划的《起义》以及苏伟的《动情》。67:14-“三个争议的场域”预告
最近我们在广州迎来了一波从上海和其它城市南下的朋友,可能是相对稳定宽松的防疫政策,也可能反应了北京、上海和广州三地艺术生态的日趋分化。"生滚粥"本次邀请到的两位嘉宾沈军和李继忠,他们是一年多前搬到广州来的,最近由于个人生活和工作计划的改变,马上就要离开了。时代美术馆作为一个“土著机构”,希望尽一点地主之谊,用轻松的方式记录一下他们这段时间的创作和实践轨迹,并聊一下他们在广州生活的体验和感受。沈军是一位研究者、制档人、策划者与设计师,2021至2022年担任广东时代美术馆公共项目部副策展人,此前曾任 “长征计划〞研究员/项目经理。她与艺术家李继忠共同发起了聚焦后疫情时代香港新兴艺术生态的“彳子以行〞线上档案(2020-至今),以及公共档案库 “虚无乡档案〞。李继忠,香港艺术家。他的研究式创作主要关于历史及编纂,系统和意识形态。李氏于2017年开展了六个以「迁移」作命题的相连研究式项目系列-在泛亚洲脈络中的历史与社会意涵为基础,探索人口与物质流转,以至地缘政治论述。该系列最新作品为《无限列车》 (2021-)。“生滚粥”是广东时代美术馆的一档“泛策展”播客,是一系列生动、新鲜的发问和讨论,是困惑而饥饿的我们,背靠艺术,面对复杂繁盛的现实时的蠢蠢欲动。[04:23] - 疫情让流动的成本变高。来自香港的继忠和来自北京的沈军来到广州是希望在南北之间找到一个中点,并渴望寻求来自艺术社区的相互支持。[05:54] - 香港与大陆艺术生态的对比。前者由于空间和时间的紧缺,艺术家生存焦虑更迫切。广州氛围更轻松、舒适,艺术家之间交流更频繁。[08:54] - 东北具有显著的跨区域-跨国的流动性。它与近海的华南曾作为大东亚中观铁道路线连接中国与“大东亚”的关键地区。[12:22] - 超越时间的虚无感充斥着整个东北。人们既不属于过去,也不属于当下一刻的东北。[15:14] - 和日本艺术家合作的东北研究中遇到的“他者”与国民身份问题。[19:30] - 年轻艺术家的生存困境:生活中变化来得太快,最迫切需要面对,却缺乏公共资源的支持。共享平台stepbackforward.art的建立是继忠与沈军回应该问题的尝试。[22:15] - 处于现时状态下制档者的主体常常是不可见的,要么为了过去,要么为了未来。[25:13] - 处理档案的过程中,最动人的是没有被捡拾到机构历史或者自我阐释的体系的材料,尽管他们看似“不正规”,但保留了生动鲜活的交往人情关系。[33:25] - 白云山鲜为人知的是它的政治性,曾作为冷战的前线基地。除此之外,多元的城市肌理、颇具生活气的邻里街巷也是广州的独特之处。
2022年生滚粥开春的特别节目由策展人何伊宁与青年作家索耳带来。今年年初,作为第二次“运动中的泛策展”之行,广东时代美术馆邀请了一些朋友共赴海南岛,参与一个与我们的生活经验——无论是政治、文化、物质,还是环境——息息相关的岛屿集合体时刻。 伊宁与索耳就是这次行程中的同伴。一周的行程中,我们从当代艺术的飞地出发,在岛屿这一“接触区”迅速地触碰到纠结的民族叙事、被现代性驱逐的生活形态、扩张的发展欲望、被攫取的人与自然、弃置的矿厂、困在历史中的劳动者等等。旅程是集体的流动,大量的线索则需要落回个人的记忆和体验,需要随着我们再次投身于于各自的和共享的现实中,去体认、去生发。旅程结束后的春节,伊宁与索耳隔着琼州海峡,邮件往来。伊宁在海南岛与家人共度,而索耳则在甚少回去的故乡,两人都体会到一种自身复杂的流动轨迹所带来的陌生的节日气息,同时围绕着岛屿的记忆与经验继续对话……信作为一种文体,是生成性的,也充满了情动力量,在这里,两人的通信,正如伊宁在思考将文学性带回学术研究写作时的洞见,为研究提供了感知的逻辑。嘉宾简介何伊宁是一位活跃在全球影像艺术领域的研究者与策展人,其实践包括写作、出版、策展和委任创作等等。她目前的学术研究围绕2000后中国当代艺术实践中的去殖民性(decoloniality)所展开,考察艺术家个人经验、全球地缘政治互动与解殖艺术话语之间的联系。何伊宁近期正在筹备“港口与影像”项目(2016年与中国港口博物馆共同发起)第三期,并将作为2022年新加坡国际摄影节联合策展人,参与主题展和相关项目的策划。索耳,1992年生,从事过出版、媒体和策展工作,现居广州。出版有长篇小说《伐木之夜》,中短篇作品另见于《收获》《花城》《单读》等。曾获“钟山之星”文学奖、香港青年文学奖。
2021年就这样翻篇了,然而我们还是没有迎来新冠的完结和冷战幽灵的彻底退散。在时代美术馆的展览“离岸之歌”开幕之后,我们有了更多机会跟远方的朋友,交流和分享这两年就地离散的一些焦虑和遗憾。本期“生滚粥”,我们邀请到了“离岸之歌”的研究对话者之一周陶沫,为我们梳理“离散”这一概念在学术界的发展与演变,并结合展览中的两个项目:《挽歌》 (2019)与《革命离岸,资本主义上岸》(2021),在回想1965年印尼排华事件、明华轮的离岸与靠岸这两段具体的历史之余,谈谈当代艺术与历史研究的差异与碰撞。最后,陶沫这位迁移与求学过多地的学者,通过叙述自身的流动与我们分享了她对于边境、岛屿、冷战与飞地的研究兴趣。嘉宾介绍周陶沫,80后“深二代”,曾在北京大学,早稻田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和康奈尔大学求学,现任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历史系助理教授。其第一本英文学术专著《革命时代的移民流动: 中国、印尼和冷战》获美国亚洲研究学会东南亚历史方向Harry J. Benda Prize荣誉奖。目前,周陶沫正在撰写第二本学术专著,从离散华人研究回归到熟悉又陌生的深圳,从这个城市的变迁观察流动中的中国。 [03:00] 何为离散?陶沫从不同学者的研究与观点出发,浅谈离散为何是一个重要但富有争议性的学术概念;再从展览“离岸之歌”与她在全球疫情下的亲身体会展开,叙述离散作为一种习惯性生活之外的状态。[10:55] 概述1965年印尼930运动,以及事件后针对印共与当地华人进行清洗的历史。[18:02] 以展览中莱拉·史蒂文斯(Leyla Stevens)的作品《挽歌 》(Kidung / Lament, 2019)为例,谈谈艺术家的表达和历史研究的差异。艺术作为1965年历史重新被讨论的一个突破口,是比历史更容易实现跨越种族共情的一个途径。[22:08] 明华轮作为“海上的社会主义空间,陆上的资本主义实验场”,体现了在国际政治上第三世界团结背后的复杂性。[28:51] 从中俄边境的虎林到临界香港的深圳,再到新加坡的裕廊岛,陶沫通过分享自身的流动来解释她对岛屿或临界地区的研究兴趣;又以海南岛为例,谈岛屿展现出的与大陆不同的使命与可能性。[35:00] 从不同地区对于冷战的差异化认识聊聊意识形态的流动性与在冷战二元对立的架构下全球南方被忽视的种种叙事。主播:蔡影茜、蔡俏凌剪辑、编辑:黄颖瑜、何采睿片头音乐:致谢 Paper Rain片尾音乐:“Gimme Shelter” by Patti Smith
本期展览史的嘉宾是“别杀我,我还在爱!——向黄小鹏致敬”的策展人翁子健。他在当代艺术的多个场域中都有着扎实的工作,当代艺术文献的文献研究员、独立机构的运营者,当然也持续地策划着展览。我们探讨了个展/回顾展的开放范式、作品重制中触及到的媒介更迭的现实、2000年左右中国的美术学院当代艺术教育兴起的政治和经济背景。同时,翁子健对于将作品作为某种理论图示的策展方式、突出策展概念而非作品的呈现表示质疑。展览史的书写始于策展成为一个独立的行当,但展览的成型不仅仅是策展人的工作,很大程度上受当下政治经济的多方力量拉扯。展览,是从去展览的路上开始的;展览史,也许应该从展览之外开始讲述。翁子健 Anthony Yung翁子健是亚洲艺术文献库的资深研究员,其研究针对华语地区现当代艺术的历史。此外,他也从事评论及策展工作。他是第四届《Yishu》当代中国艺术评论写作奖(2014 年)的得主,也是位于广州的独立艺术空间观察社的创办人之一。[01:07] 个展的形式样貌是多样化的,并非有很确定的定位。一般是达到相当程度上的重要性,才能获得美术馆的回顾展机会,并借此去确立一个艺术家的地位或价值;但小鹏的回顾展不希望做一种很结论性的回顾展,而想要更增加展览的开放性。[08:00] 小鹏的艺术观与发展节奏与同代绝大部分没有出国的艺术家都不一样,他一直没有定型、一直愿意创新、一直不断颠覆的状态使他非常年轻,也使他成为一位很好、很开放的老师。[11:07] 香港大学的艺术史科的教育提供了不同学科的背景知识;香港公共图书馆及香港大学图书馆中拥有丰富且紧跟当下的资料;香港的独立艺术机构在当时是很自由的。[20:56] 重置已故艺术家作品时,尽量通过文献记载考证当时所用的材料,并努力呈现出与当时接近的物质性的面貌。[25:28] 当无法确定某件作品的呈现效果是艺术家的有意所为还是条件所限时,展览的制作方包括策展人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及自身对于作品的理解,判断究竟该如何再现这件作品。[26:40] 美术馆收藏需要重视对于制作材料的保存及文本史料的考究,在重现艺术作品时需要注重它的物质属性。今天的美术馆的收藏,也将为将来的媒介考古提供研究的对象。[29:02] 展览史的重要性主要由策展人推动,视角往往聚焦于为策展行当本身的历史,展览史还必须关注展览兴起背后的社会、文化和经济原因。[33:05] 2000年上海三个同期发生的展览实际上是在不同文化立场的人的相互碰撞,三个展览也互相衬托并共同营造了一种混合的环境。2000年的上海双年展实际上并非完全的官方行为,而是在相对宽容的大环境及个人努力的共同推进下发展出来的。[39:47] 小鹏于2003年在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创立第五工作室并非完全出于偶然,同年国美和央美也出现了相似的教育案例,这与2000年左右的大学扩招的背景很有关系。[45:25 - 另一方面,2000年左右,中国整体对于当代艺术的态度开始转变,并开始将当代艺术作为文化外交的一种手段,这也令这些美术学院敢于在有限范围内开始尝试一些具有实验性的艺术教育。[48:14] 从历史的角度,一个展览的策展、作品选择、观众回应及文化影响等都是评判一个展览好坏的标准;但对正发生的展览当下的评判,往往当下的感官反应是最直接的判断依据。展览,是去从展览的路上开始的。
我们将与活跃的策展人对话,从个体出发,去描摹他们的影响网络、实践轨迹、交叉位置。面对很多时候并不被认可为独立学科的展览史,每个实践者,有怎样的共识?又有怎样的视差?在逐渐铺陈开的对话中,看到展览史,展览史中的个体,也看展览史编织出的文化和社会脉络。 本期“生滚展览史”的嘉宾是杨北辰。杨北辰的策展实践主要从其对于运动-影像的研究出发,尽管已经策划过多次展览,他并不将自身定位为“职业”的策展人。这种自我定位,也影响到他策划展览以及与艺术家共同工作的方式。最为显著的是他同时作为研究者和参与者,在当代艺术和高校教育两个领域的话语生产和主体生产的探索和尝试。这种新的主体与超越人类中心的新型政治相关,打破人与非人的界限,重新回到多元本体论和多样的宇宙学层面。嘉宾介绍杨北辰,博士,当代艺术与电影研究者,策展人。现任教于中央戏剧学院,他同时是普拉达基金会(Fondazione Prada)“思想委员会”的成员,并担任新世纪当代艺术基金会特约研究员与 《艺术论坛》中文网特约编辑。主持人:蔡俏凌,广东时代美术馆策展及研究部助理策展人[01:32] 和个人研究相结合的一系列策展实践,主要思路是和运动影像、媒体艺术相关。[05:29] 叙事电影领域无法满足自己在理论上讨论的愿望和野心,法国的偏重纯粹思辨的电影理论奠定了个人转型到当代艺术领域的基础。 [07:30] 尝试在“当代”的名义下进行思考和行动;当代艺术具有吸纳及包容前卫的、先锋的思想理论的优越性,以及保存在主流社会中叛逆的、失败的经验的功能;当代艺术并不存在媒介的门槛,不同类型的实践都可以与当代艺术形成混生的局面。 [16:25] 高校所提供的研究平台和支持给予了个人进行策展实践的可能,努力填平高校体制与艺术实践之间的沟壑。 [19:33] 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明确的、可以获取到直接反馈的强关系,而策展人与观众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不确定的、难以获得明确回应的弱关系,因此需采用不同的处理方式。 [26:52] 新机构主义强调机构要去打破所谓的权威性及权力的架构,以更开放的展览、辅助以多元的公共教育活动,使观众可以参与进来,然后形成一种新的机构的面向。但这个维度上,展览和教学确实有一定相关性,通过展览及公共教育活动打破机构的权威,从而生产出新的观众群体。 [31:52] 随着战后新媒介的诞生,电影和美术馆的之间的关系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伴随着第一次前卫艺术运动的诞生,很多艺术家开始利用当时新出现的电影媒介进行试验;之后,沿着这些先锋派电影的实践,战后还形成了实验电影的潮流。这些比较实验性的电影表达,如三屏电影,因与主流电影发展趋势不符而逐渐被遗忘或淘汰,而美术馆则成为了一种电影性幸存的空间。 [34:32] 先锋派电影艺术的遗存,实验电影在战后的发展,加上录像艺术的兴起,这三个源流使得影像进入美术馆空间成为了一个自然和合法的过程;美术馆空间中对于电影媒介的创造性的使用和重组,也使电影生命得以重获新生。 [40:15] 作为策展人,观看一个展览最主要的两个方向是:展览的制作质量及策展的理念和框架。策展已经成为了当代艺术中的核心问题,在大型的综合性展览中策展框架往往要超越具体作品;当今的策展更多转向生产话语,而非只是漂亮地对作品进行展示。 [45:57] 通过漫长的和艺术家的接触,发现共同的关注点,展开一系列的讨论和研究,继而得以确定可行的项目。近年来出现了明显的艺术创作的转向,艺术家通过像研究者一样搜集材料,并随着研究发展逐渐确定作品的最终形态。 [50:58] 当下最关心的话题是对于非人世界的理解,以及其与人类世界之间的关联;努力在多元本体论的背景下,重新去叙述原本的已知世界。 编辑、剪辑:黄颖瑜,何采睿
本期节目嘉宾是由宓与蔡影茜。由宓是来自北京的策展人,研究员。她目前任教于科隆媒体艺术学院,授课方向是跨历史,跨文化视野下的艺术和媒介理论。由宓的策展实践及研究项目曾展出于深圳/香港城市及建筑双年展(2007)、伊斯坦布尔双年展(2012)、里斯本三年展、雅典双年展(2013)、SAVVY现代艺术中心(2016)。她也是2021年上海双年展的策展人之一。她的长期策展与研究课题以丝绸之路作为一种深度时间、深度空间,去中心化以及游牧精神的象征。蔡影茜是广东时代美术馆的首席策展人。[2:30] 由宓的“丝绸之路”项目;如何能够在旅行中,变成地球身体的一部分;旅行中碰到很多理论不能解决的问题[8:00] 在中亚结识很多艺术家,对他们的兴趣不仅仅是作品,而是整个生命历程作为一种艺术实践[11:00] 不同的经历之间贯穿的问题是,艺术怎么样可以开启社会关系和不同的认知通道[16:00] 不是改变策展的策略,而是策展的伦理,以伦理去策划一个展览,以及如何在这个过程中与社会产生更多关联[20:00] 在全球文化交往遭遇危机时,艺术家和研究者会把一些不被主流历史青睐的区域概念翻出,进行重新的演绎和猜想[24:00] 地理想象的错综复杂中,有帝国主义的想象,原住民(indigenous)的想象,可以是超越地域的,还有看似光鲜的新自由主义全球化的地理想象。这些想象可以是解放性的、追求自由的、进步的,但同时也可以被运用在民族主义的、保守的政治语汇中[27:00] 通过“未被测绘的欧亚大陆”(Unmapping Eurasia)最终想要探索的是如何让地理想象变成一种生命实践,更加尊重自然,而不是狭隘的民族国家体系里的想象[29:00] 艺术家和研究者所提供的地理想象的批判性潜力在于打开可能的通路;通过展览、工作坊和教学,策略性的引介其他语境内有价值的工作,维系一个实践者的网络,更大的野心是能够在基础架构上支持这个网络中不同的区位[31:00] 当媒体技术和媒介工具人人皆可掌握时,媒介研究需要的是把整个社会和信息产业等等作为我们今天的媒介去思考[36:00] 当代艺术行业寻求与科技行业合作时,要用一种社会性的逻辑去思考,从企业收益的角度找到撬动合作的契机和媒介,将当代艺术的这些思考和实践输入到企业中去,成为企业的一部分。[40:00] 后殖民主义理论在非西方国家谈后殖民主义,是怎么被使用的?想打破的是什么?在自觉利用后殖民主义的理论时,也可能吊诡地为民族主义提供支持。[43:00] 第三世界主义的历史叙事在不少艺术家工作里重新出现,其中与现实的连接还需梳理。1980年代,许多来自第三世界的文艺工作者被吸收到美国的大学里,从第三世界的共同抗争被直接放到另外一个情境里,这些历史和线索显示后殖民主义并不只是打破一个西方霸权的问题。相关阅读:“南方以南:地理想象与脱羁之像”——广东时代美术馆泛策展系列之七,2018年12月19日-21日编辑、剪辑:蔡俏凌排版:邱奕枳、宗晓片头音乐制作:Dim Sum production插曲:维克多·崔 《Красно-желтые дни》、《Нам с тобой》、《Кукушка》对谈中提到的一些背景知识:1. 受时代美术馆展览“东南偏南。一个平面的延展”的邀请,2015年独立艺术组织“从万隆到柏林”与由宓合作了作品“从万隆到柏林:客人和幽灵”。以舞台的形式布置,以由宓关于游牧文化和丝绸之路象征路径的演讲作为开场。2.《帖木儿大帝》(Tamburlaine),由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与莎士比亚齐名的剧作家克里斯托弗·马洛(Christopher Marlowe)于1587年创作。剧作讲述了14世纪牧民帖木儿,如何成为一个野心勃勃、残暴无情的鞑靼统治者的故事,是一部“巨星陨落”式的悲剧。3. 亚历山大·杜金 是一名俄罗斯哲学家和政治理论家,国家布尔什维克党主要组织者。以提出第四政治理论和多极世界著称,他也因此与克里姆林宫和俄罗斯军方保持密切关系,被称为普京总统智囊。4. Unmapping Eurasia,由Binna Choi和由宓在CASCO艺术协会发起的关于欧亚的研究学习小组5. Sci - (no) - Fi,由宓于The Akademie der Künste der Welt策划的展览,展示出关于未来的更加当代的概念6. 博伊斯赋予“欧亚大陆”这个地理概念以政治色彩和乌托邦含义,他的一系列“欧亚大陆”的项目也是在与包括白南准在内的诸多艺术家合作中塑造的。博伊斯认为世界两极分化的局面荒谬无比,两大政治阵营的军事竞赛和侵略战争也是愚蠢至极。他希望将欧、亚大陆连接起来,成立一个世界国家,即“欧亚大陆”。1966年10月31号,博伊斯在这一天在柏林画廊由布罗克所领导的柏林画廊当中展现了他的一件艺术作品就叫《欧亚大陆:西伯利亚交响曲1963 三十二章》,同时外面的大街上正在进行学生游行,抗议由美国发起的越南战争。7. 麦克卢汉,《看不见的环境,一种腐蚀的未来(The Invisible Environment: The Future of an Erosion)》8. Élisée Reclus,雷克吕斯(1830年3月15日-1905年7月4日),法国地理学家、作家、无政府主义思想家和活动家。9. Nicholas Roerich,尼古拉斯·洛里奇,俄罗斯画家、作家、考古学家和神智学家。10. 艺术家安置小组 Artist Placement Group (APG) ,创立于1960年代,这个组织致力于将艺术家的角色重新安置于更广阔的社会语境,包括政府部门和商业公司,旨在让艺术家进入权利独霸的环境,并且和从管理层到劳动阶层的员工进行互动交流,促进自下而上的创造力,并且试图将艺术逐渐向那些边缘的观众普及。11. 由沈莘发起,由宓、向在荣、王拓参与的线上讨论TRANSMISSION
这是一期mini生滚粥,由广东时代美术馆展览部三位实习生特别放送,作为在当代艺术边缘反复试探中的年轻人,有怎样的观察、困惑和焦虑?在时代美术馆展览部实习的日常是怎样的?在时代工作的经历将会如何影响她们的选择……最后,时代美术馆又在招实习生啦,请戳 https://t.1yb.co/weIX,截止日期:2021年7月25日对谈:宗晓、许琳斐、邱奕枳编导:宗晓剪辑:邱奕枳片头音乐:関口シンゴ - The Slum片尾音乐:致谢妙音唱片背景音乐:Louie Zong - nature (full ep - 2019)
1552年,天主教传教士方济各·沙勿略来到广东沿海的上川岛,在等待船只将他带到中国大陆的过程中病死。在他的尸体运回罗马的路程中,所到之处围绕着他的传说遍起,他在死后被塑造成圣人。2021年4月,在时代美术馆的“走读会”活动后,生滚粥的两位主播谭悦和蔡俏凌踏上上川岛去寻找这位“圣人”的遗踪,却发现了这座岛屿超乎意料的棘手的复杂性。它既不是一个繁荣的旅游地,也不再是重要的军事基地,它在贸易上的重要性随着经济特区的规划被转移,它在宗教界的神圣地位又使得它无法安然地处于国家主导的海丝叙事里,仿佛是在急速变动中获得一会儿喘息,或者是处于一个含混的临界区,也是在这里,岛屿展现出不同于大陆的可能性和使命。上川岛这样一个小小的岛屿,它实际存在的地理意义,它经历的这些事件,以至于它今天在等待着即将发生什么,又或许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什么都不会发生。 走私、圣人、大佛和撤退部队:一座岛的可能性对谈:胡昀、谭悦、蔡俏凌嘉宾:胡昀1986 年出生于上海,现生活工作于上海,贝尔格莱德和墨尔本。 胡昀的创作实践是对各种历史片断进行重访的持续过程,同时以此反观自照。他的个展先后在北京魔金石空间(2010年)、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2010年)、歌德学院上海(2012年)、上海艾可画廊(2013年,2016年)以及新加坡国立大学博物馆(2019年)展出;他的作品也曾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香港 Para Site艺术空间及广州时代美术馆等机构展出。胡昀参加了第七届深圳雕塑双年展,第四届广州三年展,第十一届光州双年展及第六届新加坡双年展。他同时也是电子艺术刊物PDF的发起人之一。胡昀最新的委任作品将于2021年在第十届亚太三年展展出。[02:50] 胡昀聊2010年以来的创作以及如何接触到方济各·沙勿略和上川岛。[05:45] 一个距离陆地不远,且有丰富历史人文及自然资源的海岛,旅游业却意外地萧条。[16:25] 耶稣会在南亚、东亚以及东南亚甚至非洲部分地区的传教活动与殖民史密切相关。传教士和殖民者作为当事人有自己的理由、原因以及狂热,但它所造成的结果是影响到我们今天每一个人的生活以及整个形势的发展。[20:42] 方济各·沙勿略在上川岛逝世后,遗体在回运过程中,在南亚、东亚、东南亚都产生了大量围绕着他的传说。[27:44] 方济各·沙勿略的传教策略对利玛窦等传教士的影响。 [33:32] 上川岛地理位置让它在马六甲到日本长崎海洋贸易航路上充当补给站的角色,也因此,直至今天,走私活动从未中断。[37:47] 完备却不能开放的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以及上川岛在宗教领域的尴尬之处。 [47:24] 上川岛曾经是海军军事基地,这可能是海岛多年以来未被完全商业开发的原因之一。海军的撤离则可能与南海在地缘政治上的变化相关。 [51:13] Pamila Gupta将沙勿略的遗骸被神圣化的过程,与葡萄牙殖民帝国的兴衰史作比较,影射出一个大的国家身体的变化。如果说沙勿略是制造中的圣人,那上川岛也是一个制造中的岛屿。 [1:03:43] 上川岛棘手的复杂性使它不能迅速地拥抱某种主流叙事,却让它在急速的变动中获得一会儿喘息,或者处于一个含混的临界区,也因此展现出不同于大陆的可能性和使命。
我们将与活跃的策展人对话,从个体出发,去描摹他们的影响网络、实践轨迹、交叉位置。面对很多时候并不被认可为独立学科的展览史,每个实践者,有怎样的共识?又有怎样的视差?在逐渐铺陈开的对话中,看到展览史,展览史中的个体,也看展览史编织出的文化和社会脉络。第一期“生滚展览史”,采访了生滚粥的主播之一蔡影茜。从她作为爱好者到从业者的看展史中,去理解展览如何处理时空关系并为艺术家的作品提供语境,反思白盒子批判、后殖民理论、亚洲现代性和城市化、南南视野和全球团结等展览的谱系。当机制的内部批判无法解决机制的问题时,需要将展览置于关系之中,并将机构视为公共知识流通的窗口。多次援引到“interdependent curator ”而非“independent curator”, 也是对策展工作处于关系之中的强调,对激发广泛团结的想象。蔡影茜,广东时代美术馆首席策展人,工作和生活于广州。她在时代美术馆策划了一系列展览,包括“大尾象:一小时、没空间、五回展”(2016)、“潘玉良:沉默的旅程”(2017)、以及个展“奥马尔·法斯特:看不见的手”(2018)、“周滔:铜镜岭”(2019)、“林从欣:猪仔叹和毒物赋”(2021)。自2012年起发起了“泛策展系列”,并于2016年发起了“一路向南”研究项目。2019年她入选亚洲文化协会(ACC)研究驻地项目。她最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性别流动、现代乌托邦以及南方理论。1:22生活在2000年初的年轻人相比而言,不太受买房就业的束缚,有很多机会“不务正业”,文学、电影和音乐是爱好和积淀。5:00 在缺乏知识储备的情况下,观看当代艺术的确会有困难和障碍;但这些记忆会留下来,等待未来被激发;申请De Appel之前,在国内唯一获得的有关策展的书籍是一本英文的Curating Subjects10:30De Appel策展项目采用大量阅读加对话式学习模式,2008年的方向主要是关系美学、机构批判以及后社会主义;同事(cohort)间有效的信息、知识和观点之间的交换最为重要;被视作“神秘的中国人”的经历。15:31工作室访问(studio visit)时除了学会沟通和提问,还会观察工作室所在街区,空间的情况、艺术家表述自己的方式,尤其去一个陌生的国家和文化语境,工作室访问也是具身地去理解所在城市历史沉淀的方式。29:20相较于独立策展人(Independent Curator)这一概念,于渺和比利安娜·思瑞克在近期访谈中提到的“相互依存的策展人(Interdependent Curator)”所描绘的相互影响和共同成长的关系更接近策展人工作的真实状况。32:48展览的语言就是要处理时间空间关系的交织,并且要通过这种交织为艺术家的作品提供上下文;策展不被视为一个具有学科范式和传承性的专业来对待,但是也有其谱系,展览语言和展览主题也要放在诸如白盒子批判、后殖民理论、亚洲现代性和城市化、南南视野和全球团结等谱系中去看。40:50中国博物馆并非内生,而是转借西方现代主义知识体系下的秩序、分类和陈列系统。美术馆则更晚,这导致中国的当代美术馆大多时候是先有建筑和空间再填充内容,也导致西方语境下的机构批判在中国很难抓到具体的批判对象。43:00 美术馆作为一个翻译和传播公共知识的空间,更多要考虑具有公共性但是被学科化和边缘化的知识,成为这些知识流通的窗口。45:00今天的当代艺术必须要在关系性的位置上去考虑,包含感官的、身体的、技术的和文本的问题等等;而机制的问题不能只通过机制内部去解决,美术馆需要把保存和研究的动态过程呈现出来,而不是还原成单一抽象不变的所谓“当代艺术”。47:10以南方作为一种认识论和方法论,而非固定的地理坐标,很多当代艺术的议题都不能简化为某一地区或国家的问题;需要承认我们知识体系和经验的偏狭,去看一下那些我们曾身处其中的第三世界联盟。50:00卢布尔雅那现当代美术馆的群展“南方星图——不结盟的诗学”,第三世界的反帝反殖民运动,社会主义色彩的团结理想,彻底破灭了吗?身处极化分裂的世界当中,能够从理想的灰烬里面找到什么?53:00需要对自己和所在的机构保持一定的审视距离,制造保持驱动力的条件;有距离地回看也会明白获得的机遇和成长所倚赖的他人帮助和宏观环境。
提前计划了一年,又推迟了一年,涉及到病毒、种族、底层劳工移民等议题的展览“林从欣:猪仔叹和毒物赋”还是被2021年3月的现实迎头赶上了。在被疫情无限拉长的当下,艺术圈可能还在思考“做什么”或“怎么办”,而对全球的大多数人来说,问题就已经变成了“怎么活”。我们倾向于相信今天的算法系统,比19世纪的种植园经济有了很大的进步;我们也可能认为21世纪资本自由流动和新经济驱动的全球化,已经远离了殖民主义和帝国贸易对人和自然资源的压迫和掠夺。然而,决定历史书写的档案,却并不能告诉我们一切,未来的人们来整理留存在网络上的数据和资料的时候,也可能得出跟我们今天不同的结论。在去年4月录制的第二期“生滚粥”里面,向在荣谈到了其实是快递小哥和外卖骑手在维系着世界表面的繁盛,也谈到了后殖民经验与某些中国经验的水土不服。这一期,我们结合艺术家林从欣对殖民历史和帝国档案的关注,又邀请两位文学研究背景的年轻学者黄琨和康康,和她们聊聊什么是帝国档案。档案和文本的边界何在?艺术家研究和学术研究有何种交叉?白盒子为什么“白”又何以不“白”? 当种族身份成为一种强化差异又可能抹除具体性的标签的时候,跨族裔、跨文化沟通的桥梁和空间又在哪里?嘉宾:黄琨,康奈尔大学比较文学博士生,研究近现代中国关于非洲与黑人的种族话语,研究兴趣包括种族批评理论、黑人研究 (Black Studies)、亚非连结、去帝国/去殖民的文艺与社会实践等。康康,作者、译者、艺术家,西北大学比较文学博士在读。2020以来试图在纽约和芝加哥的隔离中想象和创造共同生活的可能。主持人:蔡影茜剪辑、编辑:蔡俏凌、许琳斐片尾音乐:《Blackheart Breakables》 Otay:onii片头音乐:致谢Dim Sum production04:50 在向全球南方和被种族化的底层人民倾斜的灾难中,生活作为抗争有什么意义?05:35 骆里山的《四大洲的亲密关系》,如何串起欧洲自由主义兴起中四大洲的联系,发掘种族身份是如何在全球资本主义殖民体系下形成的09:40 萨义德以降帝国研究和批判的传统,后殖民话语体系的局限11:55 哈特曼提出的“批判性虚构”,赋予了阅读帝国档案的能动性,也给阅读者带来了伦理上的压力14:10 帝国档案真的能勾勒出它的书写者和被速写者的真实样貌和遭遇吗?帝国档案的边界在哪里?它的负空间是怎么形成的?18:50 林从欣与奥马尔·法斯特都曾经在唐人街做展览并引起讨论和争议,反士绅化运动的困境23:10 “香料(Spice)”从纽约唐人街搬到时代美术馆,其重新呈现考虑的因素24:22 什么是“白盒子”空间?“白盒子”的历史与悖论27:00 如何看待艺术家用物质和图像的方式诠释及反思历史?30:00 艺术创作和学术研究的交叉越来越普遍,但这种跨界也可能是某种等级、选择和准入门槛形塑的结果32:00与林从欣所在的美国西岸相比,中国艺术家能获得的研究支持非常有限,国内学术界对当代艺术也缺乏认识和兴趣35:30 单一国别的种族化历史的危险,林从欣的作品警醒我们注意殖民体系如何在不同的人之间制造不平等39:20 非普遍化的亚裔或者黄种人,达成新团结是有希望的方向,但当批判对象超出西方殖民和资本主义,这种亚裔内部的复杂多样很难被展开讨论42:09 我们的生物性被全方位纳入不断进行价值生产的经济体系里,我们不同程度地同意进入到这个体系里,对这些生物性非生物性面向进行买卖46:00 关注种族歧视当下的事件和历史时,也应该审视并批判自己的位置,警醒是否忽略了非模范少数族裔的亚裔,而不只是寻找自由主义这个稻草人本期节目提到的书籍和文章:1. 骆里山《四大洲的亲密关系》(Lisa Lowe, The Intimacies of Four Continents)2. 赛蒂亚·哈特曼《维纳斯双幕剧》(Saidiya Hartman, Venus in Two Acts)Link: https://www.timesmuseum.org/cn/journal/south-of-the-south/venus-in-two-acts 3. Achille Mbembe, Criticque of Black Reason黑色读书会书单:1. Cedric Robinson, The Making of the Black Radical Tradition2. Vijay Prashad, The Darker Nations3. Mariama Ba, So Long a Letter (Une si longue lettre)4. Saidiya V. Hartman, Scenes of Subjection5. Lisa Lowe, The Intimacies of Four Continents6. Rahul Rao, Third World Protest: Between Home and the World7. Adom Getachew, Worldmaking after Empire8. Audre Lorde, Sister Outsider9. Sabelo J Ndlovu-Gatsheni, Decolonization, Development and Knowledge in Africa10 Ufrieda Ho, Paper Sons and Daughters: Growing up Chinese in South Africa
进入2021的开端,我们对正常流动的渴望因为最近的“返乡核酸证明”又被再次抚平。在这个特殊的时期,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自己和每一个地方的关系,无论这个地方是当下的附近,真正意义上的家乡,还是你曾经的所到之处。这期“生滚粥”我们邀请到去年10月在“口岸联盟”中和我们同行的张倍瑜和陈柏麒,以地域身份和流动性为起点打开了很多话题:比如说,将广府、潮汕、客家这三个颇具广东特色的地域身份放到更长的历史时段中,可以看到怎样的演变轨迹?国家在身份塑造过程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如果说身份就是一堆随身携带的名片,我们在不同的情境下会如何使用它们?今天的乡村或地方,需要怎样的“乡绅”?附近与远方,本土与世界是不是一组不可调和的二元关系?对于策展人和学者来说,必然的流动性是否也会带来自我怀疑?艺术圈、艺术圈、各种圈,圈内外是否应该有更多的交流?播客的最后,“生滚粥”透露出了其学术为体,美食为用的真实内涵,不仅带货咖啡奶茶,还谈到了潮州肠粉和广式肠粉的恩怨情仇,请大家一定要等到彩蛋哦!嘉宾介绍张倍瑜,曾任澳门大学历史博士后,获新加坡国立大学历史系博士学位。研究兴趣包括:东南亚华人文化史,民族音乐学、全球史和冷战史。陈柏麒,持续处于过渡状态中的研究者和写作者。时间轴:[01:26] 柏麒和倍瑜各自的研究兴趣以及接下来的计划。[07:44] 身份认同往往是情景化和策略性的,每个主体有很多身份认同[13:20] 流动跨域的地域文化认同,与国家民族的认同是相伴而行的;地域的文化认同具有包容性跟灵活性,可以去适应所有国家对它的诉求[14:34] 对项飙提出的“乡绅”的批判意识,如何启发了柏麒回归乡土的实践[15:55] 当我们重新理解乡绅的时候,需要思考乡绅在当今社会存在的可能性以及必要性[23:03] 潮汕洋楼彰显了在特定历史阶段里潮汕人的来往和创造,今天看待潮汕洋楼的眼光是被放置在目光的历史中的;[29:08] 流动性给予文化活力,文化在流动的过程中不断在当地吸取资源跟灵感来创新,文化不是纯正的,文化认同也不是纯正的[31:36] 如何理解华侨、华人和海峡华人的区别[42:12] 边境之所以为边境,是因为它允许人们通过。[47:02] 后疫情时代,流动不再是一种社会文化资本的象征,反而成为了需要被隐藏的经历。[48:46] 人类学的公共性是一个迫切要摆上台面的问题,而艺术的领域所思考的公共性问题,或许可以和学界有更多交流[50:12] 艺术圈的决策者不敢提出争议性的问题,艺术行业仅仅作为一种职业在和和美美的状态下运行[54:00] 彩蛋之美食漫谈:潮汕的奶茶、咖啡、肠粉
中国的艺术行业在上海西岸的一周里实现了辉煌重启,然而疫情所造成的某些不可逆转的变化却在光鲜的开幕式和晚宴之外发酵,为了活抓这些转瞬即逝的置身事外和反思,我们回到安静的电脑前把一个月前录制的“生滚粥”剪辑出来:它是一系列生动、新鲜的发问和讨论,是困惑而饥饿的我们,背靠艺术,面对复杂繁盛的现实时的蠢蠢欲动。在On Our Times第二期的编辑进入胶着状态的时候,我们邀请了对亚洲和南方议题同样感兴趣的Paan编辑团队一起聊了聊人类学和当代艺术的关系。聊天的出发点是编辑对编辑、艺术从业者vs学术从业者的相互解惑,比如为什么是东南亚?人类学是从什么样的角度理解我们周遭的复杂世界的?民族主义如何成为了一种过时的政治能量?跨语言的世界观有什么意义?作者和读者之间,艺术家和观众之间,能否形成真正的共同体?当代艺术和人类学又怎么样走到了一起,它们联结和交流的潜力在哪?在聊天结束之后,我们又带着这些问题踏上了“口岸联盟”的田野,试图参与式地寻找一时一地的答案。03:26 - 为什么“我们渴望成为东南亚人”?07:16 - 当我进入缅甸成为一个边缘人,会被迫想要和当地发生更多关系,或许因此更能注意到环境的复杂性。 09:37 - 离岸流亡的故事,既带来对去国身份的浪漫想象,也引发对苦难的反思和困惑。 12:00 - 民族主义在今天可能已经是一个过时的政治能量,而跨国的联系是我们想象新的国际主义时必要的一环。13:25 - 远方很多时候不是一个物理上的远方,一个跟你的生活空间和生活状态距离很远的人,他其实就是一种远方。16:49 - 现在的人文社科学术有太多语境,而我们想要从学术规范当中解脱出来,让这些文字尽可能被更多人读懂。17:41 - paan高度基于关系网络,作者、编辑、译者的角色常常可以互换。21:08 - “当我们说不只一种语言时,会让我们免于认为自己是唯一掌握真理的人,而且语言并不属于某个民族和国家”。27:00 - 人类学是一种方法,它对很多既成的观念感到不满,当你想要去进入一个观念的时候,人类学可以提供很多路径。27:23 - 人类学强调一手经验,获得信息、还原真相需要非常艰苦的劳动。32:13 - 会觉得自己需要去跟30秒争夺的艺术家,不知道是不是对自己的道路不是那么自信的艺术家。
在疫情期间,艺术家谭婧发起一个写作工作坊,邀请公众重写关于螺仙的故事。她受展览“格物致知”委任创作了《螺仙的消失》这件作品。我们为何需要传递并改写故事?控制与被控制,剥夺与被剥夺的权力结构在新的故事里会如何被呈现或打破?科幻和技术会怎样改变故事的原本面貌?文本和物是如何被转换成展览现场的空间和声音?本期生滚粥邀请了策展人、艺术家和工作坊的其中两位参与者——李好和刘诗梦,一起聊聊《螺仙的消失》背后的故事,委任作品形成的前因后果,以及在集体创作中,个体与合作者所面对的共同挑战和可激发的潜能。欢迎搜索“广东时代美术馆”或者“生滚粥”收听并关注我们。嘉宾介绍谭婧,艺术家。她的艺术实践包括雕塑,多媒体装置和表演性工作坊。她的创作时常来自于个人历史与生物学、民俗学素材研究的交织。李好,鲁苏浙三省混血,苏北裔湖南籍某高校无编制教师。专业及兴趣方向为小朋友研究与小朋克研究。刘诗梦,本科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美术学系,硕士毕业于伦敦金史密斯大学文化产业。当前个人研究兴趣为参与式艺术,身体艺术以及博物馆与观众的价值共创。[02:00] 田螺姑娘的最初版本讲的是一个神女相助的故事,并没有大众流传版本中对家庭关系的侧重。 [10:20] 《田螺姑娘》这类的民俗故事追溯回去,其实是满足那个年代广大的在田间干活的男劳动力对于年轻貌美钱会持家的女性形象的幻想。 [11:15] 接力写作的游戏需要通过将我自己的欲望与他人欲望调和拼接,并且与独立写作不同,接力的过程中还要受制于别人给定的线索。[13:50] 大量的“天鹅处女型”故事母题皆指向一条关于权力的欲望和控制的线索。[14:43] 选择不同时空与文化下,相似母题的虚构故事与现实的历史叙事的交集点是艺术家开展研究的起点。 [18:57] BDSM的元素被引入到A组的故事续写里。施虐与受虐者的权力结构关系实则是具有开放性和和流动性的,或更接近真实的欲望体现[28:00] 李好用直觉写作,试图在不喝酒的情况下写出一种精神恍惚的“醉醺醺的文章”,试图寻找一个非二元的边缘状态。[32:40] 农夫与螺仙或许根本是同一个人,因为你永远对于他人皆可能成为权力主体 [41:00] 艺术家如何处理来自各个参与者提供的大量的信息 [48:33] “格物致知”的“知”不只是知识,也可能是感官经验的一部分。[51:00] 进入或离开,犹豫和试探,观众有各种各样的反应,每个观众都在空间里做出自己的决定,这也与我们开放写作的规则相呼应。
2020走到了下半年, 全球双年展或取消或推迟,我们继续足不出户,在屏幕上看疫情与世界风云变幻。本期生滚粥的视野在无知的观众与资深的从业者之间切换,在2000年和2020年之间穿梭,兼顾研究、反思和展望。20年之后,你还会记得第一次看的双年展吗?当代艺术中的全球化话语何去何从? 二元对立与内循环是否会成为主流?策展人的文本在展览史研究中的地位重要吗?在疫情的一系列后续危机当中,双年展是否还存在合法性?2000年上海双年展的遗产和启示各是什么?本期嘉宾于渺是一位生活和工作于北京的艺术史学家、评论家和策展人。 [10:00] 2000年上海双年展处在充满能量的大背景下;在对2000年上双惯常的叙述中有很多二元对立存在[13:00] 当年的“亚洲”、“中国”作为策展理念慢慢变得不兼容,地缘上的排斥很微妙[15:00] 2000年上双,最当代的恰恰不是当代艺术形式,而是过去、现在、未来同时缠绕的这种不可名状的时间感[17:00] “全球-本地”落实到当时的展览机制和策展人身上,差异、断裂和兼容是怎么转化到具体策展实践的,多重艺术世界是如何调和的?[24:00] 展览史是否有不同的比较视野,不仅是多样化的地理中心,它其实也可以跨越分期和年代。 [32:00] “官方”也是一个复杂的图景,2000年上双背后有很多体制里改革者的推动[40:00] 在展览“本地性”实践的层面。“运动中的城市”、2000年上海双年展以及2005年广州三年展这三个由侯瀚如参与策划的展览构成了一个重要的展览序列。[44:00] 90年代所谓的“全球本土”观并没有深入到本地历史的肌理中,反观当下,我们如何以流动的视角重新想象世界[45:00] 威尼斯双年展逐渐式微,边缘的国际双年展的崛起值得关注,有去展览中心化、去艺术圈中心化的趋势, 提出新的地理和空间想象[48:00] 中国的艺术圈越来越自绝于世界,我们需要建立对话的基础[50:00] 如果不希望完全沉浸在内循环,需要考虑面对不同的观众、展览发生的不同时空,也会有精神分裂和边缘化之感[52:00] 要形成自己的这种叙事,要形成自己的这种地理想象
6月20日- 6月21日,影片《在中国》,正在时代美术馆官方网站www.timesmuseum.org上在线放映。本期”生滚粥”邀请了两位嘉宾,《南中国的世界城》作者之一林丹,和长期进行非洲研究的陈亮,在观影《在中国》之后进行交流,并展开对“低端全球化”的阐释和再思考,低端全球化所形成的氛围。也为我们理解当下中国不同种族之间的交往、歧视或被歧视提供了基础。影片呈现出了一种自下而上、小规模、介于正式与非正式之间的全球贸易方式,被概括为“低端全球化”。强调的并非人或商品的高低,而是以人为观察锚点,描述日常和草根的全球交往。形塑这种全球化的结构性力量是什么?是否能从其他方向诸如供应链,来对这种全球化进行理论化?[4:00] 低端全球化存在于发展中国家同样存在于发达国家[5:30] 重点不是区分高端或低端,而是强调草根、日常、见到人的全球化交往。[10: 00] 低端是否是被研究者所认同的说法?所谓低端全球化的高低端的抽象方式之外,有没有可能从其它方向进行抽象或者理论化?[11:00] 非洲和东亚、东南亚经济上的落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结构化调整是重要原因[13: 00] 在殖民历史形塑的框架下,中国人在什么位置,非洲人如何看中国人?[17: 00] 非洲移民到中国的推力和拉力分别是什么?[19:00] 在广州的非洲人的基本面向是由经济驱动,跟网络上讨论“黑人”是不一样的[20:00] 族裔经济的网络,很多中国人关于族裔的等级排序跟经济水平有关系[24:00] 电影里商人对copy/original 的讨论,也许来自于面对顾客时一遍又一遍地推售[26:00] 从电影来看,整个文化潮流的中心,以及劳工参与、意识形态、流行文化仍然是欧美为中心[29:00] 中国人在埃塞俄比亚做生意如何与本地人的合作,也是正式和非正式的交织[34:00] 疫情之后,对非洲商人而言,生意在哪里,就会去到哪里[37:00] 非洲人在生意、生活和宗教等许多层面都与本地人有怎样的交往[40:00] 在加纳的中国人社区为什么比在广州的非洲人要更封闭[44:00] 中国人的种族观念,有两种,网络上的确存在大量种族主义言论;网络之外,鄙视,或者说势利,基于臆测的经济水平。[46:00] 在中国语境下的种族主义,经常跟种族中心主义和阶级有关,并非黑/白之分的种族话语。[48:00] 种族主义话语如何通过获得网络社群获得群体认可 林丹,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人类学研究所讲师、香港中文大学人类学博士,长期从事对在华非洲人的研究。她的研究兴趣主要包括人类学的移民研究、移民与全球化、族群关系、日常中非关系等。陈亮,任职于中山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人类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移民、城市化和非洲研究。
本期“生滚粥”录制于5月初,连线了身处纽约的策展人翁笑雨。顺着《天使岛》一文的线索,我们从她3月份在纽约地铁遭遇的歧视谈起,追溯到19世纪末天使岛上华人移民的遭遇以及中国城和华裔刻板印象形成的最初现场。播客录制的时候还没有发生因非裔George Floyd遭逮捕致死而引发的全美抗议,对谈中提及的各大美术馆近年举办的非裔主题展览,似乎成为了美国艺术界对种族主义原罪的补偿性展示。事件再次提示我们,在种族或民族框架内去谈论当代艺术,很容易会落入“我们来表达,你们来理解”的陷阱。如何超越认同的政治和团结的口号,摧毁主导性的二元对立结构,是我们最大的挑战。[3:00] 在纽约地铁站遭遇歧视,意识到要以公共的形式来谈[14:00] 天使岛移民站上,很多华人移民在此关押多年,墙上有很多中国人留下的诗句[16:00] 鼠疫中对中国城的大清洗,慢慢形成中国城肮脏的刻板印象[19:00] 基于种族、肤色对劳动力形成的刻板印象和排外情绪,无论在哪个阶段的全球化,都有出现[21:00] 美国的非裔的民权运动,对于同样在疫情中受到歧视的亚裔或华裔有怎样的启发[24:00] 一旦要到谈少数族裔身份,马上就被列入少数寻求理解的边缘身份里;如果不谈,就没有其他可以进入讨论的方式[34:00] 当代艺术工作者的跨国交流都是在全球化的语境下进行的,当下的在地性到底是什么? [37:00] 各大美术馆疯狂的线上生产,艺术家的非物质性劳动的矛盾将逐渐浮出水面[38:00] 线上展览将现场在模型中展现出来,缺乏想象,白墙更白,现代主义的鬼魂漂浮在线上空间里[43:00] 应对疫情,推迟展览,可以将展览背后的研究在过程中呈现,以演绎的方式来做展览[46:00] 国际主义internationalism里还在强调民族国家,世界主义cosmopolitanlism里有阶级涵意,需要寻找新的词语来替换。
播客“生滚粥”作为以美食命名的栏目,终于失足哦不,涉足美食节目了。这一期在多伦多的艺术家梁超洪(Alvin Luong)贡献出妈妈的越南牛肉河粉配方,策展人谭悦和杨天歌分别在广州和北京跟随Alvin的教学来烹饪。三个天南地北的城市,能够买到的食材不尽相同,就地取材、即兴发挥,做出来的牛肉河粉也揉杂了各地的风味和各人对pho的想象。正如Alvin所说“as long as you believe this is pho”,而这种揉杂也许才正是Pho的精髓所在。在等待牛骨汤出锅的过程中,我们发挥被戏称为“聊斋”艺术机构的优良传统,和朋友们牛骨煮汤话越南。欢迎在喜马拉雅关注我们,或者在rss订阅器中输入以下地址关注我们:http://www.ximalaya.com/album/36583171.xml 生滚粥 03 吃Pho启示录:河粉与船民,同情与革命嘉宾:Alvin 梁超洪、杨天歌、谭悦、蔡影茜拍摄/剪辑:黄锐[00:20] 三地连线云做饭,越南牛肉河粉秘方大公开[8:00] 从广州起义的年轻同志,到胡志明市郊训练游击队秘密公社,跟着艺术家的视角揭开一段未被探索的历史[14:00] 南越与北越是否至今仍存在未完全消弭的仇恨?当中的历史渊源有什么?[19:00] 从城市景观看越南的南北差异[25:00] 河内的人类学博物馆 & 胡志明市的战争遗迹博物馆,是两套不一样的民族国家叙事[28:00] 《同情者》与《现代启示录》,从小说、电影看越战[43:20]《同情者》不同情,共情有时候是廉价的[45:30]《投奔怒海》以及战后的越南难民问题[46:40] 许鞍华通过越南难民问题反观香港历史[48:05] 难民vs 船民, 第一收容港成为处理冷战争端的出口[51:00] 在欧美寻找越南粉的轨迹,在小河内还是在小西贡?命名与身份困惑背后的意识形态拉锯[56:00] 排华?为什么难民中有大量的华裔?[1:04:00] “做一个真正的革命者,应该抛弃小资产阶级的滥情”[1:05:20] 董希文:我一辈子没画出过一副让我自己满意的油画
艺术圈停摆,我们通过疫情小调打开的话题却仍在发酵,为了活抓这些转瞬即逝的思考和体验,我们决定开始录制播客“生滚粥”*:它是一系列生动、新鲜的发问和讨论,是困惑而饥饿的我们,背靠艺术,面对复杂繁盛的现实时的蠢蠢欲动。播客“生滚粥”作为以美食命名的栏目,终于失足哦不,涉足美食节目了。这一期在多伦多的艺术家梁超洪(Alvin Luong)贡献出妈妈的越南牛肉河粉配方,策展人谭悦和杨天歌分别在广州和北京跟随Alvin的教学来烹饪。三个天南地北的城市,能够买到的食材不尽相同,就地取材、即兴发挥,做出来的牛肉河粉也揉杂了各地的风味和各人对pho的想象。正如Alvin所说“as long as you believe this is pho”,而这种揉杂也许才正是Pho的精髓所在。在等待牛骨汤出锅的过程中,我们发挥被戏称为“聊斋”艺术机构的优良传统,和朋友们牛骨煮汤话越南。欢迎在喜马拉雅关注我们,或者在rss订阅器中输入以下地址关注我们:http://www.ximalaya.com/album/36583171.xml 生滚粥 03 吃Pho启示录:河粉与船民,同情与革命嘉宾:Alvin 梁超洪、杨天歌、谭悦、蔡影茜拍摄/剪辑:黄锐[00:20] 三地连线云做饭,越南牛肉河粉秘方大公开[8:00] 从广州起义的年轻同志,到胡志明市郊训练游击队秘密公社,跟着艺术家的视角揭开一段未被探索的历史[14:00] 南越与北越是否至今仍存在未完全消弭的仇恨?当中的历史渊源有什么?[19:00] 从城市景观看越南的南北差异[25:00] 河内的人类学博物馆 & 胡志明市的战争遗迹博物馆,是两套不一样的民族国家叙事[28:00] 《同情者》与《现代启示录》,从小说、电影看越战[43:20]《同情者》不同情,共情有时候是廉价的[45:30]《投奔怒海》以及战后的越南难民问题[46:40] 许鞍华通过越南难民问题反观香港历史[48:05] 难民vs 船民, 第一收容港成为处理冷战争端的出口[51:00] 在欧美寻找越南粉的轨迹,在小河内还是在小西贡?命名与身份困惑背后的意识形态拉锯[56:00] 排华?为什么难民中有大量的华裔?[1:04:00] “做一个真正的革命者,应该抛弃小资产阶级的滥情”[1:05:20] 董希文:我一辈子没画出过一副让我自己满意的油画本期播客还有视频配套哦,可以在腾讯视频搜索“广东时代美术馆”关注我们并收看!作为一期让人垂涎的美食播客,欢迎点击查看video,看看我们的巧手食谱(在最开始3分钟或者最后3分钟,或者其他地方哈哈)嘉宾简介梁超洪表演和影像艺术家。他的作品基于移民故事、土地历史以及他与他所生活工作的社区居民的对话。 这些故事在他的作品中结合在一起,引发了关于历史发展、政治经济学和社会再生产的讨论。梁超洪现生活在多伦多,并在创作关于越南移民的作品。杨天歌策展人、写作者,在研究与策展中,他既以历史和社会视角关注二十世纪的现当代艺术,又同时广泛观察并参与当下活跃先锋、与时代紧密贴合或碰撞的最新艺术创作。现任职于798CUBE艺术中心展览部。片头音乐: Dimsum泛策展研讨会启动于2012年,目的是在一个社区学院的氛围里,测试艺术的批评功能。学者、艺术家、文化生产者和观众聚集美术馆的空间里,分享和讨论从艺术领域辐射开来的跨媒介、跨文化和跨地区议题。这些短暂的集结和提问,激发我们拓展策展与其它学科和社群的关系。2020年起,泛策展成为一个发散的、寄生于机构日常的工作和思考网络,它既是精细策划的研讨会和出版,也是渗透于各个项目并回应当下议题的多种多样的在线对话和活动。
我们是广东时代美术馆,播客“生滚粥”是一系列生动、新鲜的发问和讨论,是困惑而饥饿的我们,背靠艺术,面对复杂繁盛的现实时的蠢蠢欲动。“生滚粥”的第二锅我们请来身处(被困)柏林的学者向在荣来滚一滚。他通晓多国语言,在中体西媒、不高不低、非左非右的夹缝中为我们写了一篇专文《高级口罩》。本期对话除了讨论我们都共同关心的,命运多次反转的口罩和理论的通适性,还就向在荣近期在Open Democracy网站上发表了针对阿兰·巴迪欧的回应文章探讨了理论洁癖的现实拐点。生滚粥 02 从泰卦到白芦笋: 如何从理性洁癖中走出来?对话嘉宾:蔡影茜、向在荣编导、剪辑:蔡俏凌泰,小往大来,吉亨。则是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2:30] 以艺术方法作研究,不会严格地从学术分科出发,而是允许奇怪的组合。[8:40] 泰卦对世界的认识里,上下一定是反过来的,以此才能交融[10:00] 印度经验非常重要,通过后殖民理论得到更多传播,但对其理解很多来自美国的精英学院[12:00] 巴迪欧文章的傲慢体现在事实性错误和微妙的用词上,而搬出来的解决方法是笛卡尔的理性,并大骂社交媒体[16:00] 扣专制主义帽子和跨国训诫都是一场戏,如何看待略萨需要引入历史语境[17:30] 略萨早期与拉美左派走得很近,后期转向经济上的新自由主义[19:30] 疫情中的差异、不同政策和民众反应,不能把某种言论作为绝对标准[20:30] 第二波疫情全球化,早期缺乏对中国和亚洲的科学家对防疫知识的引介[23:30] 解读国外媒体,也需要分析它的政治倾向和风格[25:00] 传统高低分别中认为底层的,才是世界的中流砥柱[27:00] 德国著名的白芦笋,是罗马尼亚工人收割,而德国工人没有这种知识[28:00] 很多人已经不会杀鱼,去农贸市场的机会也越来越少,越来越多传统知识就此消失[31:00] 对西方理论从学习和崇拜,到重新审视[33:00] 我们对拉美、中东、非洲,甚至韩国、东南亚的历史都严重缺乏了解[36:00] 去殖民理论下的脱钩,其实没法脱[37:00] 对自己制度文化不应该过度自信,要保持开放和包容相关链接向在荣《Covid-19: 认识的状况(COVID-19:on the epistemic condition)》 https://www.opendemocracy.net/en/can-europe-make-it/covid-19-epistemic-condition/巴迪欧的《“流行”的境况(Onthe Epidemic Situation)》一文英文版首发于Verso:https://www.versobooks.com/blogs/4608-on-the-epidemic-situation中文由澎湃·思想市场发表: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6664126?from=groupmessage&isappinstalled=0法语版:https://qg.media/2020/03/26/sur-la-situation-epidemique-par-alain-badiou/《古怪之道:去殖民化的探索》 前言节选(中文):https://mp.weixin.qq.com/s/YbV08P892JMgQVGc6nWLCg小世界主义周末“Transdualism: The A/history of Yinyang”视频: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yVJX9RZaKM“小世界主义周末”https://www.uni-potsdam.de/minorcosmopolitanweekend/片头音乐:Dim Sum studio片尾音乐:张国荣 《当年情》
“Caturday星期猫” 由Saturday(星期六)加上Cat(美术馆馆猫——喵爷)“进化”而来,是广东时代美术馆公共项目部在疫情期间开启的一个线上交流通道,把线下的体感认识转化成线上的可分享内容,这个通道也将继续渗透在我们往后的工作中。#Caturday将透过精彩纷呈的各种活动,讲座、工作坊、表演直播、现场记录和线上传播在星期六分享公共项目的内幕!#Caturday也将成为我们连接年轻社群的实验工具,通过与已经建立的社群以“直播”等直接交流的方式互动,也将以此展开线上延展社群的探索。今天分享的日落音乐会是美术馆人民公园系列的其中一场活动。“施妙力吸尘器”是广州独立音乐人hover_chan的单人乐团。有感于我们所在城市的面貌光速般变化,时代正被催促着不停翻页,而当中固有的价值和情怀似乎也在流逝。于是,施妙力吸尘器用粤语歌融合各种独立音乐元素,诉说与广州脉搏一同起伏的开心、快乐、伤心、失落,谱写属于羊城的独立时代曲。施妙力吸尘器于2018年春天发行首张全长原创专辑《羊城时代曲》。全碟由hover_chan包办所有词曲创作、编曲、录音、混音。当中收录了献给我城广州的《广州漫游》、提问何为幸福生活的《美好》、讨论环境与人之间关系的《中国式的天空下》、思考现代人在大时代洪流中如何自处的《时代曲》、送给女儿的《小小摇篮曲》等等。施妙力吸尘器在创作和制作过程中不断试验和摸索,最终确立一人一吉他加上乐句循环效果器的现场表演形式,以制造出多样乐器层层递进的磅礴效果,用一己之力还原整个乐队编制。关于人民公园广东时代美术馆空间项目“人民公园”全面对社区和公众开放,这是一个新型的自主交互空间、邻里中心,融合公共讨论、文化交流、社区实践等,观众和社区居民成为真正的“话事人”!我们希望通过“人民公园”,建立美术馆与公众、社区的全新关系。人民公园的“日落音乐会”系列,向本地观众推介优秀的音乐和声音演出,让周六的轻松心情在“美术馆限定”的绝美日落余晖和渐慢的城市景色共舞,打造一个现场的、沉浸的音乐体验。欢迎所有人来申请霸占美术馆的空间!写信给public@timesmuseum.org 。
我们是广东时代美术馆,播客“生滚粥”是一系列生动、新鲜的发问和讨论,是困惑而饥饿的我们,背靠艺术,面对复杂繁盛的现实时的蠢蠢欲动。“生滚粥”的第一期围绕艺术小组Mai Ling的一封公开信展开,这封信批评“晚安奥地利”节目(奥地利国家级电视台ORF制作)以疫情作文章,传播针对亚裔的刻板印象和种族歧视。生滚粥 01 Not Funny!政治谐谑or种族歧视?对话嘉宾:蔡影茜、叶慧编导、剪辑:蔡俏凌[2:00]疫情之下,全球针对亚裔的种族歧视都有所增加;艺术家团体Mai Ling回应奥地利电视节目的歧视言论,发布公开信表达亚裔群体的抗议;[4:00]Mai Ling艺术小组由居住在奥地利的亚裔女性艺术家组成,名字来源于1970年代末德国的谐谑剧中的人物;[6:00]谐谑剧中的Mai Ling是一个亚裔移民新娘,从曼谷来?穿着和服?煮着中餐?�[7:30]Mai Ling是刻板印象的综合体,艺术家赋予Mai Ling声音,Mai Ling也赋予成员虚拟身份以及个体保护;[8:30]ORF作为奥地利的国有电视台,播出具有严重歧视色彩的电视节目,不应该容忍;[10:30]ORF的节目只是开了一个不合适的玩笑吗?欧洲的Satire文化更偏政治,尺度非常大,一直都是主流文化中良莠不齐的存在,大众容忍度相当大;[16:30]欧洲艺术圈的大部分人都认为自己不是种族主义者,但亚裔仍然会感觉到没有被平等对待;[18:05]最近有德高望重的策展人在公开的圆桌会议中发表歧视性的言论,引起土耳其裔艺术家的抗议;艺术圈一边在探讨种族的话题,另一边在制造种族歧视的言论更显虚伪;[21:30]幽默不幽默,不同文化有不同理解,也是一种文化建构;[22:30]白人至上只是诸多种族主义中的一种,不同的有色族裔之间也存在歧视链奥地利电视台ORF“晚安奥地利”节目截图“晚安奥地利”的facebook主页节目录屏,致谢艺术家小组Mai Ling。“晚安奥地利”的facebook主页节目录屏,致谢艺术家小组Mai Ling。谁是Mai Ling?Mai Ling关注女性和LGBTQ+,促进和发展当代亚洲艺术和文化,提供平台分享有关种族主义、性别歧视,恐同现象和其他任何形式的偏见的个人经验和观点。“Mai Ling”在格哈德·波尔特(Gerhard Polt)1979年所创作的系列电视谐谑剧中的一个亚裔新娘形象,代表着对亚洲女性的偏见和种族刻板印象。在欧洲的政治和公共话语中,(东)亚裔妇女很少被视为政治主体,而是以其种族和外来身份作为评判标准。作为一个女性艺术家团体,Mai Ling已发起的项目,如“谁是Mai Ling?”,包括一系列视频和声音装置、以及在公共空间发起的现场表演项目。Mai Ling的作品曾在Kunsthalle Wien Karlsplatz、36 | PROJECTCEL和FriedensBim等多个机构以及艺术空间展现,并且,其所有作品均作为集体创作(而非作为个人艺术家)呈现。作为一个虚拟的形象,Mai Ling在小组的创作中始终为所有在欧洲,特别是在德语系国家生活的少数亚裔女性发出她们自己的声音。在时代艺术中心(柏林)的展览“非黑/非红/非黄/非女”(2019)中首度呈现的作品《徒劳的言说》,是“谁是Mai Ling?”系列的一部分,旨在揭示对亚洲女性的歧视和想象,并深入研究亚洲女性在日常生活中遭遇的制度性偏见、种族主义和性别歧视。在流行文化中,亚洲女性常常被表现得沉默、温顺而神秘。在格哈德·波尔特(Gerhard Polt)1979年创作的系列电视谐谑剧中,主角Mai Ling被描绘成一个揉杂了各种亚洲特征的模糊形象。她一言不发,似乎来自曼谷,但是穿着和服,又烹饪中餐。这个肥皂剧发行40年后,在表达文化“他者”的刻板印象方面,它仍然具有代表性。多位生活和工作在德语区国家(奥地利和德国)的亚洲女权主义者,以沉默的Mai Ling命名自己并组成小组。她们通过记录和分享亚洲移民女性的故事和经历,来抵抗种族和性别的陈词滥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