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eful Conversations here.
本期来做客的嘉宾是:方思达,2015年本科毕业于Vassar College,经济学学士荣誉毕业。方思达毕业后就职于安永(EY)会计律师事务所,主要服务于金融机构。两年后,方思达加入世界最大的私募基金 --- 黑石集团 Blackstone Group,从事Portfolio Valuation / Project Management 相关工作。 工作之外,方思达很乐于帮助其他人取得职业上的成功。他曾在Asian Alum Network担任领导职位。 目前,方思达就读于哥伦比亚大学的MBA项目。 对会计律师事务所、私募基金、申请MBA感兴趣的朋友,可以通过这次机会增加了解。
“每周答疑”活动迎来一位重量级的嘉宾– Jean-Christophe (“JC”) de Swaan,私募基金Cornwall Capital的合伙人,同时也是普林斯顿的教师。我打算和JC聊的话题很广泛,包括他的投资经历、他在世界各地教课的感受、他的新书”Seeking Virtue in Finance”里面对金融从业人员社会责任的探讨,他对青年白领的建议等等。现场Zoom 房间持续爆满,很多人都没进来。非常有意思!
林汉乔,2015年本科毕业于Northwestern University,2019年从哥伦比亚大学取得法学博士(JD)。在Northwestern,他主修历史和社会科学中的数学应用。本科毕业后,林汉乔加入Cornerstone Research 从事经济研究咨询(Econ Consulting)。2016年秋季,林汉乔进入哥伦比亚大学攻读法学博士,期间曾在纽约东区的联邦地区法庭实习。 从哥大毕业后,林汉乔加入Davis Polk & Wardwell,正式成为了一名大法师商业律师。 我和林汉乔聊聊三个方面:1. Econ Consulting 这份工作大概是什么样? 从Econ Consulting 到法学院是一种“常规操作”吗?2. 选择读法学院、做律师,有什么样的考量?需要怎么计划/准备?3. 律师职业发展道路如何? 另外,林汉乔还是一名入门级马拉松爱好者。跑得不快,只求一乐。纽约地区以及世界各地喜欢跑步的朋友可以来认识一下!对其他答疑活动感兴趣的,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哈酷那 马它它”。
本期来做客的嘉宾是:雷琛(chen1)暘(yang2),Ray,江湖人称雷总。2016年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Computer Science 硕士,Network & Social Systems Engineering 学士。大学期间,雷琛暘在三番大湾区多家科技公司、初创企业实习(SaleMove (现在叫 Glia) 在纽约, Drawbridge (被LinkedIn收购), One King Lane (被Bed Bath & Beyond收购), KPCB Fellow, Blend Labs,都在湾区)。 大学毕业后,雷琛暘加入西雅图微软Teams初始团队,任产品经理一职,搭建V1 telemetry、analytics、experimentation,后负责Growth。 去年年底刚刚回到纽约,加入Two Sigma担任产品经理,负责modeling data platform。 雷琛暘的职业道路可以说是比较“匪夷所思”的。 大四那年,他放着谷歌软件工程师的全职offer不去,却选择了一家初创公司的实习offer;一年前,他所在的微软Teams 产品组,把“Teams” 从一个没什么人听过的功能,做到被行业领先的Slack 以“垄断”为理由提出起诉,而雷琛暘却在这时候提出了离职,加入了一家金融公司。 雷琛暘对于科技行业、以及产品经理一职的了解,可以说是十分丰富了。而他做出的这些选择,背后又有怎样的思维过程?这次Office Hour,就围绕雷琛暘从大学到现在的经历,深入了解Tech 行业、PM职位、以及他的心路历程。 除了工作外,雷总喜欢edm、滑雪、遛狗。因此除了工作内容外,我还和雷琛暘交流EDM等。对其他答疑活动感兴趣的,可以关注微信公众号“哈酷那 马它它”。 9.19 的周末有一位重磅嘉宾,欢迎围观。
张汉廷,2016年毕业于法国英萨大学(Institut national des sciences appliquées, 国立应用技术学院),获得工程硕士学位。毕业后,张汉廷先在Accenture担任软件工程师,随后在2018年加入Datadog巴黎办公室, 担任Solutions Engineer(“软件攻城狮”)。 由于我个人的留学背景,目前为止绝大部分嘉宾都是美国留学背景。张汉廷将和我们分享一些法国留学和工作的细节。据我粗浅的了解,法国教育质量同样不低,但是学费只有美国大学的一个零头,是一笔性价比很高的投资。 事实上,随着美国的政治环境变得对外国人、尤其是中国人越来越不友好,出国留学的首选是否还是美国本身就是一件有待商榷的事情。俗话说,货比三家,总归“买不了吃亏,买不了上当”。希望张汉廷的分享可以带来一些新的视角。 另一方面,法国(以及从法国出发非常容易到达的欧洲各国)是一个文化极其多样、历史极其悠久、好吃的极其好吃、难吃的极其难吃的旅游胜地。我和张汉廷聊的内容不止这些。我们讨论了以下话题: 当初选择学法语、去法国留学,是巧合还是计划的? 去法国留学大概花费是怎样? 本科要去法国的话 申请流程是怎样? 从法国本科毕业后,整个欧洲都可以就业吗?还是主要在法国? 伦敦可不可以? 中国去法国的留学生,大多毕业后会怎么选择? 如果要办移民方便吗? 法国的工作感觉怎么样? 你的公司是美国公司,节奏会更快吗? 欧洲 你觉得最好玩的三个地方 或者三种活动? 最好吃的? 法国的中国人圈子多不多 种族歧视和美国比呢?工作有没有天花板 法国或者欧洲的房地产还可以投资吗?
王思沁,Frances,2015年本科毕业于Wellesley College。 Frances应该就是“爱折腾”这个词的活生生的典范了。 本科在Wellesley 期间,Frances 主修计算机和经济,并在牛津大学交换半年,也在纽约BAML 的投行部实习。毕业后,Frances 加入 精品投行Greenhill 从事并购重组业务。2017年,Frances加入纽约的私募基金SK Capital Partners,主投材料、医药化学方面;一年后,她加入三番著名的科技私募Thoma Bravo。2019年底,Frances 第二次转换行业,加入Amazon 任Senior Product Manager至今。 工作之外,Frances兴趣广泛,如今已经去过30多个国家,热衷于旅游、户外运动,登顶过非洲最高峰“乞力马扎罗山”,也在一些机构做志愿者。 今年Frances 还收到了哈佛大学MBA 项目的录取通知,不过她先推迟入学了…… 我和Frances聊了这几个方面:1. 从投行到PE,是一条很“经典”的金融路线。这一路想要走下来,有什么心得 / 建议?经典路线感受如何?一个大学生,是不是应该考虑这样的职业规划,有什么利弊? 2. Banking的工作怎么找?3. 在banking 之后,PE的工作怎么找?4. 到了PE 又换到科技行业的PM,可能就没那么常规了。做出这样的决定是为什么?转行的代价是什么?5. 投行、PE 工作量都很大,但是工作之外依然能够参加社会活动、滑雪、跑马拉松,时间都是怎么安排的?怎样平衡工作和生活?怎么做到去那么多国家?6. 什么样的人 / 什么时间点适合念MBA?建议对投行、PE、科技公司的PM、MBA感兴趣的朋友参加这次答疑。对其他答疑感兴趣对朋友,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哈酷那 马它它”。
本期来做客的嘉宾是徐瑞,我的发小,2015年毕业于美国芝加哥大学。在校期间,徐瑞曾在UBS的财富管理部、comiXology(漫威、DC、甚至进击的巨人的美国电子版都是这家做)、高盛的证券研究部实习。同时徐瑞还是芝加哥大学Alpha Kappa Psi 兄弟会的Founding Member。毕业后徐瑞回到国内工作,加入Bain Company 上海分部,担任咨询师。两年后,徐瑞加入斑马资本,负责“便利蜂”超市的自营品牌商品、咖啡线,也负责过全国19个城市的无人货架供应链。2018年,徐瑞加入红杉资本,专看消费类风投项目。在18-20年间,红杉资本消费组投资了喜茶、popmart、叮咚买菜、relx、元气森林、UR等一系列中国家喻户晓的消费品公司,他也见证了一个国货自强的时代拉开序幕。因此我们对话的第一个重点,就是当前国内的风投产业现状。另一方面,很多人从美国教育背景毕业之后回国有一些“不适应”的问题,而徐瑞是我认识的人中“本土化”最成功的一个。我将会和徐瑞聊聊中美公司在薪资、文化、未来发展方面的差异,以及他是怎么成功适应国内的工作环境的。对于在海外留学但是有回国工作意愿的朋友,我非常推荐这次答疑。另外,对于VC感兴趣的朋友,这也是一个了解当前国内顶尖VC情况的好机会。徐瑞在Windows 自带的扫雷游戏上造诣颇深,曾经到达过世界排名第382。对其他答疑活动感兴趣的朋友,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哈酷那 马它它”。
本周来做客的嘉宾是屈灵溪,Angela,2016年本科毕业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 屈灵溪在大学期间主修System Engineering 和 Operations Research,曾在PwC(普华永道)实习。毕业后,屈灵溪加入BCG从事管理咨询工作至今,项目经验主要聚焦与快销与零售行业。 很多朋友在后台留言给我,希望能多了解咨询行业,以及如何找到Consulting 方面的实习/工作。屈灵溪应该是最能回答这方面问题的了!因此,我主要和她聊聊咨询行业的各种细节,包括怎样进入咨询行业,等等。 对咨询,尤其是管理咨询感兴趣的朋友,强烈推荐本次答疑。 此外,屈灵溪初二就来美国念中学,算是“出国留学”这个范围里非常早的。很多家长有这样的疑问:到底什么时候把孩子送出国最好呢?毕竟每提早一年,费用就变化很多,受到的教育也很不同。我也和她聊一聊这么早就出国的亲身体验,以及她感受到的利与弊。我问屈灵溪的问题如下: 介绍一下咨询公司到底是个什么模式?咨询公司的商业价值在哪里? 很多人说咨询师天天要出差,是这样吗?有朋友留言问,有没有观察到这样的环境对女生不友好?你是怎么平衡的? 咨询行业的出路在何处?除了变成“高级咨询师”,读MBA,还有别的选择吗? 你是怎么拿到BCG工作的?需要什么技能,又需要做什么事情?在一个给出的offer里,面试、networking、简历,各占百分之多少的比重? 面试里面的Case 和日常工作有多少相似性?Case 怎么准备?中美咨询行业有什么不同?管理咨询有没有不接地气的问题?具体执行怎么办?咨询方如何哄的甲方爸爸开心,但是又提出和甲方老板不同的想法?外国人在美国的咨询行业会不会有劣势? 13岁就出国,当初为什么决定出来? 有什么感受? 早出国 / 晚出国,都有什么利弊?有没有觉得文化上更能融入一些? 如果对其他答疑活动感兴趣,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哈酷那 马它它”。
想要了解更多相关内容,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哈酷那 马它它。本次嘉宾是张济民。 张济民,2013年从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获得数学、经济学学士学位,2014年从卡耐基梅隆大学获得Computational Finance 的硕士学位。 张济民毕业后加入某私募对冲基金, 帮一位金融界大佬管理family office。2017年,张济民回到上海,加入一家公募基金从事资产配置和基金研究工作。 我们主要讨论的内容有:A.中美两国金融市场差距很大,张济民却都分别参与其中。我们会讨论在中美两国市场的不同之处,以及相对应的投资理财的思考方式之差异。 B.在两个不同的市场中,产品繁多,广告满天飞。家庭和个人都有哪些实际的选择?我们会根据美国和中国的情况分开讨论。 C.每个家庭、个人财富总量不同,年龄段不同、使用需求不同、风险偏好也不同。一个年老的富豪和一位刚工作不久的学生,考量大不一样。同是上班族,对自己以后的人生规划不同,也会有不一样的财务需求。我们会讨论如何根据自己的状况,找到合适的风险水平,和相应的投资产品。 这次Office Hour 的目的不是教你如何暴富(如果我知道,我已经暴富了),而是讨论如何合理安排有限的资源,以及“把掉在地上的钱都捡起来”。 如果你想要了解一个内行是怎么看待个人理财的,欢迎收听本次答疑。 想要了解更多相关内容,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哈酷那 马它它”
感兴趣直接参与答疑的朋友,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哈酷那 马它它”。本次答疑的嘉宾是冉婧。冉婧2015年从宾夕法尼亚大学本科毕业,主修“政治经济哲学”(PPE)和计算机科学。 在本科期间,冉婧就做了很多有趣的事情。她是“Daily Pennsylvanian”的科技板块记者和摄影编辑,在IAA等社团组织国际模联,在Polybian Society 参与政治辩论,她的毕业论文“在信息时代取得隐私和政府管理的平衡”在2016年的SPICE journal 获得最佳论文奖。 毕业之后,冉婧加入了一家也许很多游戏爱好者小时候都接触过的公司– EA。FIFA / NBA / 命令与征服等都是EA旗下的游戏。在EA 从事Corporate Strategy三年后,冉婧转去PlayStation,给PS4上的所有游戏发行商提供商业分析和提高游戏盈利。2020年初,冉婧刚刚加入谷歌旗下的Youtube,担任Growth Marketing Manager。可以说,每一站都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冉婧的职业经历本身很有意思,但更有意思的是她在immigration reform 等社会问题方面的参与和努力。冉婧在我基本不会用facebook的年代,就开始在facebook 上作为一个activist 不断为移民的利益发声。随着近期美国社会问题日趋显著,我非常希望能和冉婧深入交流移民、social justice等方面的看法。 冉婧的答疑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1. 我和冉婧聊了她在电子娱乐产业的所见所闻。2. 冉婧大学主专业是文科,但是却一直在理科生扎堆的科技行业工作。我和冉婧交流了作为文科生的现实考量:如何解决就业、身份、选组等等问题。3. 冉婧在工作之外读很多书,也经常思考、参与政治话题讨论。我和她聊了,在越来越分裂的政治环境下,如何“兼听”,形成基于事实、尽量“客观”的观点,并且如何“科学地”进行政治参与和发声。 答疑结束之后有部分听众私下跟我说,这次答疑的嘉宾很有货,表达也很清楚。对科技、媒体感兴趣的朋友(尤其想去科技行业的文科生),以及对social issues & activism 感兴趣的朋友,推荐听一听录音。最后冉婧推荐的四本书我列一下:Born a crime, Becoming, Bad Blood, 未来简史。
上周五是美国独立日假期,所以我没有安排嘉宾来答疑,自己上线回答了一些现场听众的提问。下面是我回答的几乎所有问题(有个别问题是语音问的,这里没有,关于教学经验等等)。Q1: 目前本科专业是国际关系,数学基础一般。请问,英美留学,研究生的方向,如何选择?Q2: how can I get notice for next meeting?Q3: 美国现在的疫情,真实的情况是什么?下学期的课程,很多大学都取消了吗?Q4: 请问重回校园疫情风险大吗?如果网课,是不是也不一定非要到校?Q5: 想问一下你对最近美国股市这一波大涨有啥看法?是市场过于乐观,还是经济的基本面确实因为reopen有所好转?具体有什么关注的行业?Q6: 请问秋季学期后毕业,而offer一般是夏季开始的,中间有半年,怎么衍接?Q7: data岗快要入职了请问work from home和平常工作有什么区别?有什么tips吗?Q8: 如何更充分地准备今年的秋招因为竞争会更激烈?Q9: 接上面的问题,毕业后不工作能继续留在美国半年吗?身份允许吗?Q10: 最近job searching太难了,比如觉得自己match一个position的所有标准,但简历投出去还是连面试都不给。是我自己有什么问题吗?Q11: 如何更好地规划。假设没有找到心仪或者合适的工作,明年毕业后的走向也是没想好,环游世界这个有多难疫情之下?Q12: 关于入职后和同事沟通的问题之前和老板meet感觉非常生硬 没有寒暄没有闲谈,是我太不social了吗?Q13: 请问您对人工智能有了解吗?会有关于人工智能这个专业或职业内容的分享安排吗?因为孩子数学比较好,他们学校的职业和兴趣测试也显示比较适合这个职业选择,所以非常想了解人工智能本科哪些专业跟他相关? Q14: 有木有入门级别的投资理财youtuber推荐呢?Q15: 请问你们那一届留学的南外学生是回国多还是留美多?Q16: 想从事quant, 或者trader,在upenn 专业选择的话哪一个更容易做quant: 是学计算机+沃顿金融,还是计算机+数学,还是数学+沃顿金融,哪个更好?Q17: 能让你坚持在国外工作的理由是什么?如何消除留学生在国外学习和生活的孤独感?Q18: 请问计算机专业,对投资感兴趣,想从事相关工作,怎样设计自己的职业规划?Q19: trader位置竞争很激烈,能介绍一下你的经验,你是如何在竞争中脱颖而出拿到trader工作的?Q20: How to engage in Penn's preprofessional clubs while studying remotely?Q21: 如何在工作后继续保持学习的状态?感觉下了班毫无动力,只想躺尸。。想关注其他答疑活动,现场和嘉宾交流的朋友,可以关注公众号“哈酷那 马它它”
嘉宾郭方舟,也是一位认识超过10年的老朋友了。郭方舟:- 南京外国语学校2011届毕业生,- 本科在莱斯(Rice)大学读环境工程和经济,- 研究生在耶鲁大学读环境工程,期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办公室实习,- 现于莱斯大学继续攻读环境工程中大气污染方向的博士,主要研究空气中臭氧和颗粒物的污染情况与源解析。- 除了科研,也经常给有需要的学弟学妹提供规划建议。 这个系列开始以来,前三位嘉宾,再加上我自己,都是有一定的金融背景,并且大部分时间都在业界工作。郭方舟将是我们第一位来自学术界的嘉宾。没有时间听全程的,可以参考下面这个大纲。这只是一个大概。郭方舟讲的很细,感兴趣的朋友我推荐全部录音。 问题模块 1. 关于读博 a. 什么时候决定读博的? b. 有没有哪件事让你决定读博? c. 为什么先读研究生再读博?直博呢? d. 为什么选环境工程?2. 申请博士 a. 本科直博的话,除了GPA / GRE,还有什么准备? b. 什么时候考GRE合适?3. 博士期间 a. 怎么选择业界/ 科研 b. 有什么你希望你早点知道的事情 c. 环境工程的以后选择有哪些?4. 环境 a. 现在什么是最pressing 最重要的环境问题? b. 我们能做什么? 想要直接现场参与答疑的朋友,欢迎关注公众号“哈酷那 马它它”。
党哲(Serena)也是我从高中就认识的好朋友。 2015年本科从康奈尔大学的酒店管理专业毕业之后,Serena 在纽约的Nomura(野村证券,日本最大的证券公司)任Whole Loan Trader, 目前职位是Vice President。除了工作之外,Serena 在现实生活中还是一位非常热心的人。从2019年初开始,她就投入非常大的精力,组织一个为女性科技创业者提供机会的平台。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查看 shelovestech.org. 另外她同时还在Brooklyn Hospital Center 的Young Leadership Council 担任志愿者。没时间听全部录音的朋友可以按照下面这个大致的提纲,自行找感兴趣的内容。我个人觉得最推荐听的是两块: 第一,如何看待、安排自己的晋升之路,如何被领导看到第二,怎样培养良好的习惯,不断挑战自己 对交易员工作没兴趣的,可以跳过前18分钟。大纲(不完全按照顺序,只是大概) 1. 跟我们介绍一下你的工作市场职能每天的工作内容交易员工作文化– 华尔街之狼的描绘是真的吗?什么样的人适合?之所以留了5年,是因为特别合适吗?2. 从0 到 1工作5年了,有什么变化?量变还是质变?现在看来,刚进公司的时候最重要的是什么品质?应该怎么做?Promotion 怎么work?以后的发展如何?3. 业余方面铁人三项、登山、做志愿者,都为什么参与?感觉如何?为什么花时间在“跟主业无关”的事情上面?怎么找到志愿者方面的兴趣?如何平衡工作和生活? 这样的生活可持续吗? 如果对参加之后其他嘉宾的访谈感兴趣,可以关注微信公众号“哈酷那 马它它”。
Rob 本科从宾大沃顿商学院毕业之后经历丰富,横跨金融、科技咨询、科技创业三个行业,现又回到哈佛大学攻读数据科学硕士。这次我们主要探讨了他一路走来的收获,为什么选择转行,为什么回到学校,等等。 如果你没有耐心听完整段录音,可以参照下面的大纲: 1. Rob 自我介绍2. 为什么换这么多次工作?为什么换?3. 跳槽时候有什么经验教训?4. 换行业之后解决了之前的痛点吗?5. 为什么绕了一大圈,现在又想回金融?6. 各行业对比,从以下几个方面:a. 对待工作的态度b. 薪资c. 娱乐方式7. 回学校的主要目的? 我个人觉得,Rob的经历最有启发性的一点,就是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工作,比起按照薪资待遇来选,要可持续的多。 非常感谢Rob 抽出自己宝贵的时间和我们探讨!
不想听完整录音的朋友,可以参照下面这个大致的顺序去找你需要的段落: 大模块 1. 金融工种都有哪些工种?可否各自介绍一下,你们自己的工作都是怎样的?我怎么确定某一个工种是不是适合我?你会怎样判断下一份工作好还是不好? 2. 求职过程如果没有金融背景,怎么找金融的工作?必须要研究生吗?确定了方向,怎么选课?没确定方向,怎么选课? 3. 出国建议出国时间,如果可以的话,会再早一些吗?美高如何?有什么利弊? 总结 这次我和Jay 聊的内容,最适合的人群应该是本科到研究生阶段、还在考虑读研或求职的学生。 我们聊的内容中,我认为最有意思的,还是Jay 自己通过谷歌地图找到证券分析方面工作的经历。找工作这方面,真的是只有你想不到,没有别人做不到的方法…… 对答疑系列感兴趣对朋友,欢迎关注公众号“哈酷那 马它它”。
问题概括 我首先回答了问卷收到出现频率最高的问题:1. 工作 vs 读研2. 什么专业好3. 怎么系统地找实习 / 工作4. 国内和国外的前景 之后我回答了一些现场收集的问题:1. 很大一部分问题围绕怎么申请普林的金融研究生项目。其实我建议各位去看看Princeton BCF / MFin的网页,所有学生的简历(包括我自己的)都发在上面,公众可见。看一遍简历,你就知道录取标准大概如何。2. 还有一大部分问题围绕金融类工作的种类、专业需求等等。其实这类资料网上有很多,如果我在答疑中一一阐述难免效率低下,因为毕竟不是所有人都想了解金融工种的分类。如果你有兴趣,我推荐以下几个网上资源(google 都能找到):a. wall street oasisb. mergers and inquisitionsc. break into wall streetd. 我朋友的公众号“华尔街小生”。介绍很多工种,还有业内人士的采访。3. 最后一类是关于quant 的工作。 有位朋友问我想不想做留学辅导。简单答案就是:不想。 对其他答疑内容感兴趣的,欢迎关注公众号“哈酷那 马它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