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om 101 by 利世民

Follow Room 101 by 利世民
Share on
Copy link to clipboard

利世民:長期處於身份存在危機;總覺得三言兩語間未能介紹自己。過去四分一世紀,平均每半年有個新興趣;課題涵蓋物理心理、政治經濟、歷史、宗、哲,但真正關心只有一件事:「意識形態」。 【Patreon】https://www.patreon.com/LeeSimon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LeeSimon.HK

利世民


    • Sep 15, 2025 LATEST EPISODE
    • weekdays NEW EPISODES
    • 22m AVG DURATION
    • 314 EPISODES


    Search for episodes from Room 101 by 利世民 with a specific topic:

    Latest episodes from Room 101 by 利世民

    毒菇威靈頓牛柳凶殺案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Sep 15, 2025 24:18


    一宗發生在2023年澳洲的兇殺案;背景是一場家庭聚餐。晚餐後,多名食客因食物中毒入院,其中三人不幸身亡,一人倖存。調查後發現,致命食物是威靈頓牛柳中含有毒蘑菇,因此被稱為「威靈頓牛柳案」。嫌疑人是這場晚餐的烹飪者 Erin Patterson (柏特森) ;她被起訴的原因是警方發現她在案發前曾上網搜尋毒蘑菇相關資料,並有將毒蘑菇乾燥磨粉的行為。此外,她在用餐時使用的餐碟顏色與其他受害者不同,顯示她可能知道哪一份牛柳有毒。Erin Patterson 被裁定謀殺罪名成立,被判處終身監禁,並設有33年的不可假釋期。由於作案手法是利用毒蘑菇混入高級菜餚,且動機不明,讓案件充滿懸疑。此外,案件引發了澳洲社會對食物安全的恐慌,導致蘑菇銷量在一段時間內大跌。判決過程還進行了罕見的網路直播,讓公眾能即時追蹤,這也使得案件在國際媒體上引起了廣泛報導。 This is a public episode. If you'd like to discuss this with other subscribers or get access to bonus episodes, visit leesimon.substack.com/subscribe

    一場精心策劃的政治表演.香港同性伴侶關係條例草案遭否決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Sep 15, 2025 40:35


    根據我廿多年在香港政治及政策圈的經驗,政府不會將一個會被否決的法案提交到立法會 。大多數情況下,政府會事先確保有足夠的票數才會提出法案,甚至在票數不足時會選擇收回法案 。我大膽的想法是,這次法案被否決是一場精心策劃的政治表演 。這場「戲」的目的是向全世界證明,在「完善」選舉制度後,香港立法會並非「橡皮圖章」,議員們能夠行使權力否決政府的草案。此外,這場表演還同時達成另一目的:將不通過法案的道德責任轉嫁給立法會,讓政府在法律上尊重法庭判決的同時,實際上不必推動同性關係合法化。 This is a public episode. If you'd like to discuss this with other subscribers or get access to bonus episodes, visit leesimon.substack.com/subscribe

    (沒有)無緣無故的恨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Sep 12, 2025 37:02


    自由與包容是相輔相成的 。當你追求自由時,必須意識到別人也在追求他們的自由 。包容並非單純的忍耐,而是明白我們都是獨立完整的個體;就算是自己不喜歡的事情,只要別人沒有干擾到你的時候,那是別人的自由;而你認為是正確的是,也不能強迫他人去做,強迫出來的,就不是道德上的正確。社會上,人與人之間的許多矛盾,往往源於「大庭廣眾」與個人界線的衝突;社會上必然有人做一些你不喜歡的事。問題的關鍵在於,別人有沒有具體實在地侵犯你自由?否則,除了自己,沒有人有責任去照顧別人的感受?至於文化戰爭;最大問題是有一群過去被壓迫的小眾,爭取別人的認同,與此同時有另一班人,將這些「異己」視為「邪惡」。以性取向為例,過去的社會中,在民間一直有各種風俗,如「雙性戀」(張保仔);只是在過去兩百年,社會階層和各種關係的轉變,令到主流和非主流的矛盾變得更表面化和激烈。總之,任何人當過度代入某種身份,就難以保持清醒理智地去將自己和周遭的人視為獨立個體 ,忽略彼此間其實有許多共同點 。而最難做到的一件事,就是不會因某個人而憎恨一整個群體,但這正是今時今日這個撕裂的社會當中,最重要的反省。 This is a public episode. If you'd like to discuss this with other subscribers or get access to bonus episodes, visit leesimon.substack.com/subscribe

    AI 為何有幻覺(Hallucination)?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Sep 12, 2025 31:32


    「幻覺」(Hallucination)是指大語言模型(LLM)在回答問題時,產生聽起來很有說服力,但卻是無中生有的資訊 。為什麼會產生幻覺?OpenAI 的研究報告指出,幻覺是語言模型本身的結構問題。其運作機制是透過不斷預測下一個最合理的字詞來生成內容。當訓練資料中沒有固定答案的問題時,模型為了獲得「獎勵」(即生成回應),就會像猜測選擇題一樣,胡亂編造一個答案 。新一代的模型如 GPT-5,已透過改善其評分機制,減少了幻覺的出現。幻覺是語言模型固有的結構問題,因此無法百分之百根治 。從使用者角度如何減少幻覺?使用者可以透過以下方法降低幻覺的發生機率:* 限定資料範圍:提供特定的文件(如論文)給模型,並要求它只在這些資料的範圍內回答問題 。* 明確提問:在提問時,清楚地描述背景、問題,並說明你期望的答案類型,例如「不要亂編」、「需要精準答案」等 。* 要求事實核查:可以要求模型自己進行事實核查,或請它提供資料來源 。如何讓大語言模型有效地發揮創意?* 結合特定情境:將兩個看似不相關的概念或領域(例如佛學與人工智慧)關聯起來,引導模型從新穎的角度進行分析 。* 協作式提問:當問題不夠明確時,讓模型反過來提問以幫助您收窄問題範圍,共同協作釐清問題 。* 資訊整理與分析:利用模型將多個來源的資訊(如公司財報、網路論壇評論)進行綜合和摘要,以獲得更精簡和全面的答案 。 This is a public episode. If you'd like to discuss this with other subscribers or get access to bonus episodes, visit leesimon.substack.com/subscribe

    Charlie Kirk 之死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Sep 11, 2025 41:44


    以理性辯論著稱的保守派倡議者 Charlie Kirk 在演講中遭人槍殺。這並非孤立的悲劇,而是我們這個時代的縮影:焦慮與憤怒已經滲透日常,從言辭走向暴力。焦慮的擴散源於一種結構性的無力感;尤其是當社會的分裂加劇,當資訊環境充滿挑釁與誤導,人們逐漸懷疑理性對話是否仍有價值。於是,簡單粗暴的答案取代了複雜的思考。Erich Fromm 在《逃避自由》中提醒我們,當人類面對過多的不確定與自由選擇時,會選擇投向權威或極端立場,以逃避焦慮與孤立感,這正解釋了今日民粹與極端政治的吸引力。在焦慮之下有些人的行為呈現兩個極端:簡化思考,以敵我對立作為是非對錯的準則。走向暴力,讓焦慮升級為仇恨,以暴力行為自以為伸張公義。Hannah Arendt 在《論暴力》中指出,暴力往往源於「缺乏力量」的感受,當人們失去透過制度與語言影響世界的能力時,暴力便成為最後的替代品。這樣的社會會帶來三重後果:* 個人:情緒失控,理性崩潰。* 社會:公共空間成為敵意戰場,對話不再安全。* 文明:信任與創造力被侵蝕,民主逐步枯萎。歷史提醒我們,極權統治的出現正是這種社會焦慮與暴力交織的環境;近來例子有最終成為納粹德國的威瑪共和。讓焦慮持續發酵,最終將取代自由,人與人之間亦無法重建信任,無法守護一個多元社會。對我們每個人而言,選擇是當我們面對不同的觀點,究竟是讓怒火支配?還是不論對方有多無理,仍然願意克制?當我們面對對立群體,是選擇詆毀,還是試圖理解?Nietzsche 提醒過我們,「與怪物戰鬥的人,應小心自己不要成為怪物」具體來說,我們最少有三件事可以提醒自己: * 思想層面:正如斯多葛哲學(Stoics)強調,理性必須勝於情緒,方能擺脫被動反應。* 行動層面:在資訊爆炸時代,與其被動地任由資料衝擊自己的思想,不如選擇有目的地主動建立自己的知識架構,維持規律與自律,能減少焦慮觸發。* 共同體層面:從最小單位開始重建信任,無論是家庭還是社群,都能成為焦慮的解藥。最後,請記得這一點:「當我見到別人思想行為偏激時,留意自己是否也在不知不覺間,走向同樣的偏激?」 This is a public episode. If you'd like to discuss this with other subscribers or get access to bonus episodes, visit leesimon.substack.com/subscribe

    AI 產業的前景:軟體高利潤時代走向末路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Sep 10, 2025 22:56


    AI 市場將進入一個「汰弱留強」的整合階段;不僅是產業自然發展的結果,更重要是受到宏觀經濟環境變化的影響,例如長期利率上升導致資金成本增加,這對資本密集的AI產業影響尤其巨大。與傳統的軟體服務(SaaS)公司高達 70% 至 90% 的利潤率不同 ,AI 公司的利潤率遠低,約在30%至60%之間 。這主要是因為 AI 工具每次使用時,背後都需要耗費大量的運算成本 。有理由相信,AI 市場最終將呈現出少數幾個大型模型供應商主導的局面;在中國以外的世界,最有可能形成 Google 和一個以 OpenAI 為核心的聯盟之間的雙頭壟斷(Duopoly) 。其他如 Anthropic 這類公司,因使用者數量遠不及主要玩家,將會面臨存在的挑戰 。另外,AI 服務本身將會「公共事業化」(utility-ization) ,就像水電或寬頻一樣,成為一種壟斷式、基礎設施式的穩定收入。與此同時,應用層面的服務將變得高度專業化和碎片化(fragmentize) ,只有針對特定極專門的小眾市場才能生存 。在 AI 的衝擊下,個人可以朝向兩個方向發展 。第一是進入大型公司從事尖端研究 。第二是成為某個特定行業的「極度專業」專才,利用AI解決那些無法透過通用模型處理的獨特問題,這類專門化的市場仍有商機 。 This is a public episode. If you'd like to discuss this with other subscribers or get access to bonus episodes, visit leesimon.substack.com/subscribe

    香港社會上層的「不認錯文化」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Sep 9, 2025 11:44


    天水圍(Tin Shui Wai)天恩邨一對母子在房屋署收回公屋後相繼自殺的悲劇。慘案後權貴的態度,反映社會的那種「不認錯文化」 ;房委會委員更嘗試在事後發布片面資訊,試圖讓公眾誤以為他們曾做出「因恤安排」 。犯錯是人之常情,但真正令人憤怒的是那些不願認錯、害怕被批評的人 。他認為,如果沒有人願意反省和糾正錯誤,香港社會就不可能進步 。 This is a public episode. If you'd like to discuss this with other subscribers or get access to bonus episodes, visit leesimon.substack.com/subscribe

    一場本可避免的悲劇:天水圍母子輕生案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Sep 9, 2025 18:34


    今日沒有其他補充。 This is a public episode. If you'd like to discuss this with other subscribers or get access to bonus episodes, visit leesimon.substack.com/subscribe

    全球反移民浪潮.從資源分配到文化衝突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Sep 8, 2025 43:14


    澳洲最近有場「反對大規模移民」遊行。有人認為非法入境者沒有繳稅卻領取社會福利,對納稅人不公平。又有人認為非法入境者導致治安惡化。但從經濟學角度分析,認為「搶工作」或「濫用福利」等論點不完全成立 。至於治安問題通常反映的是一個族群缺乏經濟出路。針對移民的爭議,更深層的原因是不同文化的衝突 。糾結於情緒化的「反移民」或「大愛左膠」立場,誰都說服不了誰。但是從香港人的角度,尤其是海外離散港人,更重要是要考慮我們如何積極塑造並推廣自己的文化,使我們「可愛可親」並受到當地社會的欣賞與認同。香港人可以擁抱「世界公民」(cosmopolitan)的身份,融入不同地方的社會,但同時繼續孕育傳承香港文化;這兩者之間並非衝突 。這種身份的多元性,正是香港人獨特的優勢 。另外,我們也要提醒自己,不要停留在過去,否則,沒有現在也不會有未來。 This is a public episode. If you'd like to discuss this with other subscribers or get access to bonus episodes, visit leesimon.substack.com/subscribe

    Tesla 如何成為 Elon Musk 的「提款機」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Sep 7, 2025 41:12


    Tesla 董事會提議發放總值高達一萬億美元的特別花紅,但這並非直接的現金支付,也不是一次性發放。這項獎勵計畫的關鍵,是要求 Elon Musk 在未來十年內將 Tesla 的市值增加八倍,從目前約一萬億美元增至八萬億美元,如果達成階段性目標,他將獲得 12% 的新股權作為獎勵。從表面上看,如果 Tesla 市值真的增加八倍,小股東持有的股票價值也會同樣增長,因此看似沒有吃虧。然而,該計畫允許階段性發放,這意味著 Elon Musk 可能在十年期滿前就分批獲得新股。從另一角度看,這項建議等同於將 Tesla 的利益,轉移去支持 Elon Musk 個人旗下其他的高風險、高資金消耗專案,例如 Neuralink、The Boring Company 和 xAI。Elon Musk 正處於一個嚴峻的財務困境。他花費 440 億美元收購 Twitter,最初雖然承諾不賣 Tesla 股票,但最終仍不得不出售部分持股並用其餘股票進行抵押貸款。他旗下的多數企業,包括 Neuralink、The Boring Company 和 xAI,目前都處於「燒錢」階段,尚未能盈利。至於 SpaceX 和 Starlink ,儘管它們有收入,但資本結構仍然依賴 Elon Musk 個人的資金負擔以及政府合約,在政府緊縮開支加上利息上升的宏觀環境下,Elon Musk 高槓桿、高風險的項目急需資金,因此他需要 Tesla 這家「現金牛」(cash cow)來為其他事業輸血 。Elon Musk 在個人意識形態上,傾向於反對政府干預和支持自由市場,但他的商業成功卻極度依賴政府支持;Tesla 曾透過美國能源部的貸款和 NASA 給 SpaceX 的合約渡過難關,收入也很大程度來自於販售碳排放配額(carbon credit)。可以說,Tesla 本身就是一種政府政策下的產物。「尋租者」(Rentseekers)就是透過接近權力核心,將政策和權力轉化為私人利益;Elon Musk 的商業行為與他的自由主義立場看似矛盾,但對一個成功的企業家而言,這三種身分(創新者、生意人、個人)可以同時並存。所以,分析企業或社會時,應避免過度聚焦於單一領導人或「英雄」的光環。公眾人物的形象往往是精心塑造的,例如 Elon Musk 刻意營造的創業家和工程師形象。然而,一個人的公眾形象與其多重角色(例如生意人、尋租者)可能存在差異。客觀的分析應著重於客觀環境因素、制度結構、權力與利益的關係,而非個人特質。正如蘋果公司的例子所示,其市值的大幅增長發生在 Steve Jobs 離開後,由擅長管理的 Tim Cook 接手期間;這個例子引證了,企業成功不僅取決於個人魅力,更是一個團隊和結構運作的結果。 This is a public episode. If you'd like to discuss this with other subscribers or get access to bonus episodes, visit leesimon.substack.com/subscribe

    知識革命顛覆傳統教育模式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Sep 6, 2025 53:28


    隨著AI的普及,獲取知識的方式已發生根本性改變。過去以往我們推崇「專才」,但現在更需要能夠跨領域的「通才」。AI 工具就像一個「乘數」(multiplier),它能大大加速學習過程 。例如,在短時間內就能從一個普通人的知識水平,透過與AI的對話,達到「半個專家」的程度。什麼是「半個專家」?AI 在其中扮演了什麼角色?* 「半個專家」是指在多個不同領域都具備一定程度知識的人;但這不代表過去那些「知少少扮代表」的「半個專家」。有跨範疇知識的人透過 AI 工具, 能將已有的基本知識(如 1 或 10 分),透過乘數效應擴展至 50 或 100 分 。但是如果對一個領域的知識為零,AI 也無法憑空創造出知識,因此具備基礎知識仍是關鍵。AI 時代下,傳統的學習媒介(如書本)還有用嗎?* 對於快速更新的實用知識(例如程式語言),傳統書本可能跟不上時代。這類知識更適合透過網路、互動課程或AI等工具來學習。然而,對於思維啟發和概念性的理論知識,傳統書本和課程依然是很好的選擇,因為它們的變化相對較慢,並能提供空間讓你深度思考。如何在新時代下有效率地學習?* 有效學習的關鍵在於目的性以及與人的互動。首先,要清楚自己學習的目的,這能增強你的學習動機和效率。其次,加入針對性的社群,能讓你與有相似背景和需求的人互相討論,分享經驗,並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學習路徑和工具。學習的平台,亦由從前「一買一賣」的模式,到「不斷更新的訂閱式」的模式,持續更新內容,避免被快速變化的資訊淘汰。學識 AI 月會參加 hok6 學識 AI 會,有兩個途徑: (1)https://ko-fi.com/hok6dotcom 加入成為任何一級學識會員 (2)單次報讀定價 HKD 120 https://www.hok6.com/course-group/635 【以上資訊純粹友情轉載,如有查詢請與 hok6.com 直接聯絡】 This is a public episode. If you'd like to discuss this with other subscribers or get access to bonus episodes, visit leesimon.substack.com/subscribe

    點解強人政治之下「老大哥」唔可以老,亦唔可以病(更唔可以死)?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Sep 5, 2025 18:47


    普習健康對話與其地緣政治意義,為何兩國元首的這段對話值得關注? 這段對話不太可能是隨機或自發的;作為國家元首,他們的公開發言通常是經過深思熟慮的 。這段對話可能有多重目的,例如:* 展示權力穩定: 向世界表明中俄兩國的統治者可以長期執政,因此目前的中俄格局將會維持很久 。* 發出警告: 暗示兩國的權力結構都處於脆弱狀態,因此彼此的同盟關係不應有任何改變 。新冷戰格局與印度、東南亞的角色中國和俄羅斯被認為是這場新冷戰的兩大主要支柱 。北韓也是一個重要角色,因為中、俄、北韓都是核武國家 。印度在當前的地緣政治中扮演了什麼角色? 印度是上海合作組織(SCO)的成員,但其總理莫迪並未出席本次閱兵 。印度過去是「不結盟運動」的主力,現在則轉變為與各方都維持良好關係。印度、日本、美國、澳洲組成的「四方安全對話」(Quad)主要是針對中國進行軍事協作,但印度與美國之間並無防衛協議,這使得其與西方的關係保持微妙的平衡 。泰國和印尼為何被視為重要的地緣政治「支點」? 泰國是印支半島上的一個重要支點(Pivot),而印尼則是整個東盟(ASEAN)最重要的國家,無論從人口、資源或經濟增長來看都是如此 。印尼以其年輕的人口結構和重要的地緣位置,對世界格局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 。至少美國,則似乎正在從國際事務逐漸退場,尤其是亞洲和歐洲的舞台,並導致世界正走向一個「各自為政」的局面 ,亦令到印度、泰國和印尼等國家的狀態對印太局勢有更關鍵角色。此外,在整個廿世紀,日本也是區內最重要的力量。在二戰期間,日本曾以「打倒殖民主義」為旗幟,將歐洲勢力從亞洲驅逐出去 。戰後,儘管日本的影響力有所減弱,但在東南亞地區仍有相當的經濟影響力,並與中國在此地進行經濟角力。這場中日角力可以視為新冷戰的一個「小舞臺」 。 This is a public episode. If you'd like to discuss this with other subscribers or get access to bonus episodes, visit leesimon.substack.com/subscribe

    英鎊急跌、國債息率創27年新高!高成本新債拍賣.英國債務貨幣化與長期通脹預期升溫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Sep 3, 2025 14:52


    2025年9月2日,英國經濟發生了哪些值得關注的事件? 三件主要事件是:* 英鎊兌美元匯率急跌 1.5%。* 英國 30 年期國債利率升至 5.72%,創下自 1998 年以來的新高。* 英國政府成功拍賣 140 億英鎊的 10 年期新債,雖然獲得超額認購,但融資成本是 2008 年以來最高。以上事件反映出英國經濟的根本問題是什麼? 英國政府面臨兩難的財政困境。政府無法大幅增加赤字,但若要解決問題,就必須削減開支或增加稅收,這兩者在政治上都極其困難。秋季預算案可能會有什麼發展?* 最壞的情況: 預算案完全沒有對應收支不平衡問題,而英倫銀行又不配合政府,導致長期國債利率進一步上升。* 最有可能的情況: 政府提出一些「假裝在做事」的預算措施,並試圖說服央行擴大資產負債表,透過量化寬鬆來控制長期國債利率。為何銀行業股價出現下跌?銀行股下跌的主因是,智庫 IPPR 提出對銀行的額外結餘所賺取的利息徵稅。這被市場解讀為政府可能在探討新的稅收來源,可能影響銀行盈利。對英國經濟未來走向的總結性看法是什麼?由於英國政府面臨加稅與減支兩難,預計最終仍然只可以透過發債來解決問題。若發債困難,則可能會走向債務貨幣化,這將導致通脹預期上升,進而推高長期利率。目前市場反應,亦與傳統經濟學理論吻合。 This is a public episode. If you'd like to discuss this with other subscribers or get access to bonus episodes, visit leesimon.substack.com/subscribe

    教育制度軍備競賽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Sep 1, 2025 47:00


    澳洲教育體系如何評估學生成效? 澳洲的公共教育體系透過考試來評估成效;全國性的評核試 NAPLAN (National Assessment Program – Literacy and Numeracy) 是一項在學生單數年級(3、5、7、9年級)進行的測試,用以評估學生的語文和數學能力 。這類評估會依據學生的作答程度來調整試題難度,以更精準地測量個別能力,並能長期追蹤學生的成長軌跡 。亞裔學生在澳洲的教育表現有何特點?在澳洲,亞裔學生普遍在教育評核中的表現高於平均水平 。在精英學校(如 Opportunity Class)的競爭中,亞裔學生的比例遠超其人口比例 。這種現象可能源於亞裔家庭額外的教育投入和重視讀書的文化傳統 。然而,亞裔學生在數學等可「操練」的科目上表現尤為突出,但在寫作等較難標準化的領域,表現則相對接近平均水平 。教育的本質與目的為何?雖然教育的理想目標是促進個體的全面發展,使其成為有用的人,但從現實來看,教育已成為一個比較的過程,並形成一場「軍事競賽」。無論是城市、州政府還是國家之間,都透過考試成績相互比較教育制度的優劣 。這種過度側重可操練考試的教育模式,可能導致學生忽略更重要的通識能力和跨領域知識,最終造成「高分低能」的現象 。人工智慧(AI)的普及對教育有何啟示? AI 的普及正在加速教育轉型,這使得我們必須重新思考教育的模式和內容 。例如,AI 模型在標準化測試中的表現已迅速超越人類 。這意味著許多基本、重複性高的工作將被機器取代 。因此,教育的重點應從訓練學生進行重複性任務,轉向培養其獨特的判斷力、創造力與道德標準,這些是機器無法取代的能力 。未來的教育將如何發展?未來的教育制度應該從過去工業化社會的「一次性」學位模式,轉變為類似「訂閱制」的終身學習服務 。隨著知識和技術不斷更新,人們需要主動地持續學習,以升級自己的「軟體」和知識體系 。這種轉變不僅影響年輕一代,對所有需要持續工作的成年人也至關重要 。 This is a public episode. If you'd like to discuss this with other subscribers or get access to bonus episodes, visit leesimon.substack.com/subscribe

    道德係唔係學校同家長教出來?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Aug 31, 2025 54:07


    在古代,道德是少數貴族的語言,平民只能服從而不懂其意。但當啟蒙運動與文學普及,人類第一次學會在他人的故事裡看見自己。真正的道德,不在於背誦規則,而在於當我們讀到陌生人的悲歡時,能否感同身受。道德真的在淪亡嗎?道德是行為還是動機?幾乎每個時代都有人會抱怨:「道德淪亡!」無論是黑白粵語長片,還是今日的社交媒體,這句話不斷迴盪在不同年代的耳朵裡。這種「末世感」似乎是人類永恆的心理現象。道德究竟是什麼?究竟只是一些行為規範?還是潛藏在我們內心的思想和動機?很多人眼中的道德,是外在的行為:扶婆婆過馬路、撿到錢包交給警察、孝順父母、尊敬師長。但如果只看行為,我們很快會陷入困境;因為相同的行為,可能出於截然不同的動機:有人真誠,有人虛偽,有人出於利益計算。古語有云:「百行孝為先,但原心不原跡。」所謂「原心不原跡」,即重在看一個人的內心與動機,而不是單純觀察外在行為。這句話亦揭示了道德的最高準則:道德並不單是社會規條的遵守,而是出於對他人感受的理解與體恤。「萬惡淫為首,論跡不論心;論心世上無完人。」反之,跡,也就是行為,是道德的最基本也是最低層次的底線。亞當‧史密斯也在《道德情操論》提出,人類能夠透過「同情」(sympathy,即我們今日所說的同理心),去想像他人的處境,並以此作為道德判斷的基礎。總之,道德是比外在規條更為深刻的自我約束和規範。教育迷思:知識≠道德社會上總有人認為,教育是培養道德的主要途徑。父母要有家教,學校要有德育課程,老師要不斷灌輸倫理規則。似乎只要學生在課堂上聽懂了倫理學的「正確答案」,就會成為有道德的人。換句話說,還是回到對教條的服從。在古代社會,道德是少數人的「特權語言」;所謂「倫理」與「德行」,主要是由貴族、士大夫、神職人員所掌握的概念。普通百姓多半只是被要求服從,按照教會或上層的教導去行事,卻未必真正理解其內涵。換言之,古代的「道德」是一種統治工具,它更多的是社會階層的象徵,而非普羅大眾的自覺。直到啟蒙運動與識字率的普及,情況才發生根本性的改變。隨著印刷術的發展與教育的推廣,更多人能夠閱讀聖經、小說、報章與哲學著作。人們開始有能力以文字去理解他人的處境,進而培養出超越規條的同理心。道德的基礎,從規則,轉向感受。Steven Pinker 在《人性中的善良天使》(The Better Angels of Our Nature) 指出,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與文學藝術的傳播,暴力逐漸減少,人命逐漸被重視,這正是同理心擴展的結果。如果說教育的任務是傳授知識,那麼文學與藝術的任務,便是拓展我們的情感邊界。古代的寓言,如《伊索寓言》,多半是簡單的道德教條;例如「驕者必敗」、「勤者得報」。但現代的文學作品卻往往帶領讀者進入不同人物的內心世界,迫使我們去體驗一個與自己全然不同的生命。小說、戲劇、詩歌、電影,這些作品讓我們換位思考,經歷喜怒哀樂。當我們在閱讀托爾斯泰、馬奎斯、魯迅、村上春樹時,我們並不是在背誦道德規條,而是在「感受他人」。這種情感的移入,正是同理心的實踐。文學藝術是培養道德的真正學校。它們讓我們明白:人類的痛苦與快樂,本質上是共通的。自我反思:誠實與人性道德的最核心挑戰,不只是對他人,而是對自己。很多人並不是先欺騙他人,而是先欺騙自己。誠實於自我,是一切道德的根基。沒有自省的能力,再多的道德規條都只是空殼。這也是為什麼真正的道德教育應該建立在自我反思的過程之上。當一個人能夠誠實面對自己的矛盾、弱點與錯誤,他也就能夠理解他人的矛盾、弱點與錯誤。這種理解,就是同理心。規條能約束行為,但唯有同理心,才能讓人真正理解為何要如此行事。文學與藝術,則是培養這種同理心的沃土。透過故事、詩歌、戲劇、畫作,我們一次又一次地練習站在他人的角度,體驗不同的人生。一個人的道德操守,不在於他知道多少條倫理規則,行為舉止如何端莊優雅,而在當他讀到一個陌生人的故事時,是否感同身受流下眼淚。 This is a public episode. If you'd like to discuss this with other subscribers or get access to bonus episodes, visit leesimon.substack.com/subscribe

    北京對港策略的選擇:從收買人心到鐵腕統治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Aug 27, 2025 54:57


    今日想跟大家分享一個非主流,但有普遍性的政治思考方式。 回到最根本的哲學,所有政府的兩大核心力量:懲罰與建立價值觀。透過這個簡單而獨特的模型,我們將會理解為什麼有些政府傾向與人民的信任和共同利益,而另一些卻只能訴諸於赤裸裸的權力與壓制。 用這個框架解讀香港近代史的關鍵轉折,看清為何領導者從「懷柔共識」轉向「鐵腕高壓」 。不僅如此,我們還會展示這個模型如何揭示一個令人不安的趨勢:這個趨勢正悄悄發生在許多最先進的西方民主國家 。政治學入門:模型與統治的本質一種的政治學方法,即「現實主義」或「利益分析」;不談意識形態或對錯,而是純粹將政治視為力量與利益博弈的結果 。中國古代典籍《韓非子》的「刑」與「德」兩個維度來解釋統治;「刑」指的是透過「刑罰」和後果來讓人民服從;「德」則是指透過建立共同的價值觀和信任來進行統治 。統治者如何建立「德」,即人民的信任?統治者可以透過三個基礎來建立信任:* 能力: 展現政府有能力解決問題.* 利益: 讓人民和政府的利益一致,例如透過稅收制度使經濟成長同時增加政府收入.* 身份: 建立共同的身份認同,例如民族主義、宗教或意識形態.香港的政治轉變:從信任到打壓以2003年七一遊行作為香港政治的轉捩點來分析。最初香港市民對政府的信任基礎主要建立在能力上,認為只要換掉無能的董建華,政府就能重拾民心。隨著時間推移,香港政府與市民之間的信任關係逐漸破裂 。能力上的信任因政府表現而受質疑,利益上則因一些大型基建項目(如高鐵)被認為是為中國大陸而非香港自身利益服務 。在2010年菲律賓人質事件後,北京叫停特區政府的外交交涉,更讓港人意識到香港政府無法保護市民,從而觸發身份認同危機 。當信任基礎崩潰後,政府的統治模式有何改變? 當無法再透過建立關係來維繫統治時,政府便轉向另一維度:打壓。從反國教運動到雨傘革命,政府越來越多地使用對抗與鎮壓的手段,而非協商,這種模式在2019年後更加明確 。這種「從信任到打壓」的轉變是香港獨有的現象嗎? 當一個社會無法維持高速經濟成長,或像歐美發達國家因高福利而面臨沉重財政壓力時,政府便無法持續透過「利益再分配」來收買民心。此時,為了維持統治,政府很可能會轉而採取「威權」或「打壓」的手段。由於目前在經濟上的困局,香港政府無法在能力(發展經濟)和利益(派錢與再分配)兩個維度上建立與人民的關係,因此剩下唯一的選擇就是透過改變和改造人民的身份認同來進行統治,同時持續使用成本較低的打壓手段。這種模式的代價是嚴格限制了經濟發展,但香港亦難以重返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這個簡單的分析模型提供了一個工具,讓我們可以跳出表面現象,從根本的統治邏輯來分析政治事件。而且當一個政府走向威權統治後,通常很難再走回頭,這是一種可以被事實驗證的理論推論;這一點對於理解當前的政治局勢亦尤其重要。 This is a public episode. If you'd like to discuss this with other subscribers or get access to bonus episodes, visit leesimon.substack.com/subscribe

    後資訊時代の生存之道.綜合三千年人類文明看懂人類終極修煉:人情、德性與創造力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Aug 26, 2025 61:56


    AI 時代的社會與經濟變革在 AI 浪潮下,勞動力市場出現了哪些結構性變化?人工智慧的廣泛應用正在重塑勞動力市場,尤其對入門級的白領工作產生巨大衝擊。2023年至2025年間,美國的初級白領職位已減少35%。金融、法律、傳媒、行銷和銷售等行業的入門級崗位將會明顯銳減,Antropic 的CEO Dario Amodei 甚至預計,在未來五年內,這些職位的淘汰率可能高達50% 。JP Morgan的首席經濟學家 Michael Feroli指出,AI 可能會導致一種「無就業復甦」(Jobless recovery) 的現象,即企業盈利增加,但就業機會並未隨之增長 。這種變革如何影響財富分配和社會階層?財富分配的不平等正在加劇。一方面,少數在人工智慧領域的頂尖人才和公司,正以極高的價格被收購,獲得鉅額資本和財富;例如,Meta公司大舉開發AI團隊,甚至不惜以「acqui-hire」(即收購整間公司來招聘人才)的方式來網羅頂尖人才。另一方面,普通家庭的大學畢業生卻可能找不到工作,因為許多他們原本期望的入門級職位已經消失。AI 時代的教育與學習轉型傳統的教育模式在 AI 時代面臨什麼挑戰?傳統教育體系與現實世界正漸行漸遠。過去,學歷和考試成績是衡量一個人能力的標準,但隨著越來越多人獲得高學歷,這些文憑的「信號」(signaling)作用變得泛濫。此外,現代教育模式沿襲了工業革命的思維,採用流水線式的分班、分級和考試制度,將學習視為一種標準化的生產過程。這種模式已難以適應後工業時代的需求。未來教育的核心目的應該是什麼?教育不應再僅僅被視為培養「勞動力」或「公民」的工具;教育最核心的功能應回歸到人格的建立;這包括培養個人的修養、倫理道德和人生哲學,這些是 AI 無法取代的能力。在未來,每個人都需要具備一定的創造力,並且學會自我教育,將學習視為一種不斷更新的「訂閱式」過程,而不是一次性的「畢業」。在 AI 時代,個人應具備哪些核心競爭力?資訊的獲取已不再是難題,AI 可以提供大量的資訊。因此,真正的競爭力在於如何有效地利用這些工具,並培養以下能力:* 批判性思考: 懂得問「為什麼」(Why),而不僅僅是記住「是什麼」(What)和「如何做」(How)。* 整合與創造力: 像廚師一樣,能將各種「材料」(資訊)進行巧妙的組織與搭配,創造出獨特的「作品」。* 洞察人性: AI 只能掌握主流的人性,而對人性的深刻理解和情感共鳴,是人類獨有的能力。* 建立個人品牌: 透過各種媒介、題材和方式,展現自己獨特的臉孔、聲音和觀點。 This is a public episode. If you'd like to discuss this with other subscribers or get access to bonus episodes, visit leesimon.substack.com/subscribe

    澳洲礦業龍頭 BHP 盈利大倒退.預告全球經濟增長隱憂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Aug 25, 2025 44:16


    BHP在截至 2025年 6月底的財報,利潤出現顯著下滑,創下五年來最差的業績。除了BHP的財報外,還有哪些跡象表明全球經濟面臨挑戰?* 國際能源署預計2026年能源(石油與天然氣)價格將大幅下跌。* OPEC(石油輸出國組織)成員國對於是否減產無法達成共識,因為並非所有成員國都像沙烏地阿拉伯(Saudi Arabia)那樣有足夠的儲備來應對收入減少。* 金屬(如鎳和鐵礦石)的價格下跌,部分原因是產能過剩和需求下降。澳洲礦產資源與地緣政治澳洲是個資源大國,擁有豐富的礦產,包括鐵礦石、銅、煤炭(尤其是高品質的煉焦煤)、稀土和鋁礦。* 澳洲在開採技術上全球領先。* BHP等公司不僅在澳洲本地開採,也進行全球化經營,例如在智利(Chile)開採銅礦。* 這些礦業公司是澳洲政府最大的企業所得稅繳納者,因此政府有動機協助他們拓展海外市場。澳洲處於一個特殊位置。雖然它是美國的盟友,但美國也開始推行「內循環」(isolationism)的政策。與此同時,澳洲又需要與最大的礦產買家(中國)維持良好關係,以確保其資源出口。 This is a public episode. If you'd like to discuss this with other subscribers or get access to bonus episodes, visit leesimon.substack.com/subscribe

    危機管理案例分析:從「藥倍安心」事件看公關虛偽與膚淺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Aug 24, 2025 49:00


    面對質疑,潘家是如何回應的?首先,潘同學在LinkedIn上反駁,聲稱質疑者是針對她,阻礙更多女性參與創科工作。當事件繼續發酵,更多細節被揭露後,潘家人發表聲明,指控揭發者進行「網路欺凌」,並表示潘同學因此承受巨大心理壓力。聲明中他們為「事件引發各方不便」而致歉,但並未承認具體錯誤。如何從專業角度分析潘家的危機管理手法?影片指出,潘家的處理方式是典型的「還擊」心態,而非「息事寧人」。他們選擇以道德高地反擊,將個人問題上升至代表「所有女孩子」的高度。這種做法的根本問題在於,危機管理的第一步應是評估事實真相和最壞情況,而不是急於想著如何回應或反擊。公關業界存在什麼問題?許多公關專業人士過於膚淺和虛偽,往往只專注於「怎樣回應」而非「事實真相」 。這種「做咗當得咗」的心態,導致他們只會玩弄文字,試圖扭曲事實來處理公共關係,而缺乏對人性的深刻理解。危機管理的真正意義在於克服一個「存在的威脅」,沒有真誠地面對現實,在一個高透明度的社會,死撐和掩飾只會令自己與群眾距離更遠,「死得更快」。願意反省錯誤,可能還會有翻身的機會;這不僅是個人操守問題,也反映了某個階層深層次的文化與結構問題。 This is a public episode. If you'd like to discuss this with other subscribers or get access to bonus episodes, visit leesimon.substack.com/subscribe

    由和平飯店淪為詐騙之都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Aug 22, 2025 72:22


    權力與影響力的區別「權力」與「影響力」是兩回事;權力是「迫使他人改變行為的能力」;當一個人或一個群體能夠強制他人去做他們原本不願意做的事情,這就是權力的展現。影響力的作用於思想,能夠改變人們的價值判斷、信念和偏好。理論上,思想可以不受強制而保持獨立。但是當有人能夠同時控制權力與影響力,甚至乎以權力去建立影響力,這意味著統治者不僅可以決定人們的行為,甚至能操控人們的思想。這也是為何自由社會必須維護言論自由,使影響力可以在公開競爭中分散,而不至於與權力綑綁為一。殖民時代香港的權力分立香港作為殖民地,雖然沒有普選所帶來的民主。然而,殖民香港一直存在微妙的權力分立與制衡;而這個現象背後並不是源自於公民授權,而是因為殖民政府在治理上的實際需要。倫敦既不可能就每件事都鉅細無遺地向港府發施號令,也不可能掌握在地錯綜複雜的利益瓜葛和矛盾,最低成本高效的統治,就是透過在香港社會自行約束權力的行使,但此舉亦讓殖民地時代的香港建立出一種「免疫力」,避免權力過度集中而腐敗。制度免疫系統的建立與失衡1967 年暴動是香港統治的分水嶺;當時中共內部出現權力結構的全面崩潰,就連一直潛伏在香港的地下黨員也忽然躁動起來。雖然最後平息了風波,但是也改變了港英的管治思維。1970年代之後,教育普及、中產階層壯大,香港逐漸形成活躍的公民社會。報紙、專業團體、工會與學生運動。這個時代的所謂「認祖關社」也培養出一整代香港在各範疇的精英;雖然他們絕大多數缺乏直接的政治權力,但形成了「影響力的制衡」,這也是由社會力量構成,「香港制度免疫系統平衡」的寫照。然而,香港的制度免疫系統在九七主權移交後開始轉變;中國的影響逐漸轉化為權力,並打破了原有的制衡。若要理解香港制度的崩解,就必須回到 1999 年的一個關鍵事件:市政局與區域市政局的廢除。表面上這些機構掌管公共衞生與康樂設施,雖權力有限,卻是香港殖民時代殘留下來的「地方自治」痕跡,是香港特區唯一有權力自行決定預算分配以及指揮獨立行政機關的代議政制機關。特區政府以「精簡架構」為名,將之徹底廢除,實際目的是要消除在香港唯一議會主導的管治架構。《基本法》當中沒有具體寫明有市政局與區域市政局的存在,也反映了北京其實早就定下香港必須以絕對的行政霸道模式管治。至於「問責制」其實就是確立政府各機關首長,仕途取決於能否獲得中央確認,而非忠於官僚制度規章。轉捩點:23 條回歸初期,北京仍保持一定克制,但2003年50萬人走上街頭反對《基本法》23條立法,徹底改變了局勢。北京驚覺:香港仍有能力挑戰中央意志,於是轉向全方位加強對香港的影響,同時逐漸收緊對香港的控制。2003 年至 2019 年,是香港制度逐步瓦解越見表面化的十六年。由 2003 年反廿三條和倒董,到 2012 年的反國民教育運動、2014 年的雨傘運動、2019 年的反送大,每一次抗爭都是香港社會「免疫系統」的自發反應。然而,從北京的角度,那是「免疫系統」過份活躍,最後的選擇就是全面切斷香港本來的免疫系統和功能。免疫力缺乏症下的香港殖民香港沒有普選但有制衡,也構成香港的「制度免疫力」。然而,自北京將影響力轉化為權力,直至最終徹底摧毀制度平衡,香港不但失去了抵抗力,也失去了適應力,結果是必須「融入母體」(absorb into the mainland system),將自身抵抗和適應的功能,交由「母體」來指揮,這也是制度崩解最終的結果。 This is a public episode. If you'd like to discuss this with other subscribers or get access to bonus episodes, visit leesimon.substack.com/subscribe

    【零售業】DFI 總裁事先張揚裁減人手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Aug 21, 2025 36:05


    DFI的業務表現如何?答:根據2024年財報,DFI的子公司收入為88.7億美元,總公司收入持續下降 。儘管如此,其盈利從2022年的2880萬美元躍升至2024年的2億美元,反彈了七倍 。DFI的整體利潤率非常低,僅為千分之八,這反映了零售業是一個資本密集且利潤微薄的行業 。除了經濟因素,還有哪些原因導致DFI裁員?主要原因來自市場結構與消費者行為的根本性轉變 。具體來說,有三個主要趨勢正在顛覆傳統零售業:* 新競爭對手與銷售渠道:來自中國大陸的電子商務平台,如拼多多(TEMU)採用「C2M」(消費者對生產商)模式,直接由生產商出貨,以極低價格對傳統零售商構成巨大威脅 。此外,TikTok Shop等直播帶貨平台在東南亞迅速崛起,成為第二大電商平台 。* 物流與配送的挑戰:京東、美團等公司提供「一小時內送達」的快速配送服務,改變了消費者的購物習慣,對傳統零售店舖造成衝擊 。* 消費者行為轉變:在人均收入增長跟不上物價和資產價格上漲的「停滯」宏觀趨勢下,消費者變得對價格更為敏感 。這使得像DFI這類企業必須轉向發展「自家品牌」,以「價廉物美」為賣點來吸引顧客 。這對香港有什麼啟示?香港的經濟活動,尤其是服務業,有許多後勤的「案頭工作」(desk work) 。這些工作在面對AI技術迅速發展的背景下,很容易被取代 。香港人必須思考自身的競爭力,不再是價格競爭,而是創造價值的能力 。過去,香港作為金融城市,扮演著「賭場經營者」的角色,金融服務業的高利潤滋潤了其他產業 。香港唯一的出路是繼續鞏固其作為金融中心的地位,因為不具備發展勞動力密集型產業或科技研發的條件 。 This is a public episode. If you'd like to discuss this with other subscribers or get access to bonus episodes, visit leesimon.substack.com/subscribe

    澳洲AI採用落後全球?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Aug 18, 2025 43:05


    當全球都在擁抱AI浪潮時,澳洲企業與民眾為何顯得格外保守?這背後,是市場的固化,還是對未來飯碗的焦慮?從經濟學的視角,回顧歷史上從紡織機到電腦的技術革命,我們將發現,每一次的變革,都伴隨著恐懼與阻力,但最終,都釋放了人類的無限創造力。好的,這是一個根據逐字稿內容整理的AI應用在澳洲的問答總結。為什麼澳洲企業在採用AI方面猶豫不決?儘管澳洲民眾在日常消費中積極應用科技,但在企業和工作層面,對AI的接受度卻很低。主要原因包括:* 市場固化: 澳洲許多行業(如超市、金融服務)競爭不激烈,市場由少數大企業主導。在這種環境下,企業缺乏冒險引進新科技的動機。* 缺乏必要性: 許多人感到「自滿」(complacent),認為即使不用AI也能做好工作 。* 勞工憂慮: 澳洲人擔心AI會導致飯碗不保,普遍對其感到畏懼。澳洲人對AI的態度如何?有哪些具體數據?根據一份畢馬威(KPMG)與墨爾本大學的研究報告,澳洲人對AI的態度充滿矛盾和保留:* 信賴度: 僅有36%的澳洲民眾願意相信AI。* 接受度: 接受AI協助工作的人不到一半,只有49%。* 恐懼感: 58%的人認為AI會帶來「人與人之間連結消失」的風險,因此感到害怕。* 監管需求: 77%的澳洲受訪者認為AI需要監管。澳洲工會對AI的態度和立場是什麼?澳洲的工會勢力龐大且強硬。他們主要採取阻礙態度,試圖保護勞工權益:* 實施協議: 澳洲工會理事會(ACTU)建議,企業若想引入AI,必須先與員工簽署一份AI實施協議。* 保障就業: 協議要求企業確保員工就職保障,例如在引入AI後的三年內不得解僱受影響的員工。* 政府合約: 如果企業不遵守這些要求,可能就無法獲得政府合約。從歷史角度來看,這類對新科技的阻力是獨特的嗎?這種阻力並非獨特,而是歷史上反覆出現的現象。* Luddite運動: 在19世紀工業革命時期,就有名為「盧德派(Luddites)」的群體反對紡織機,因為這項技術取代了大量手工藝人的工作。* 電腦的出現: 在1950年代,初期電腦的計算速度比人還慢,但企業仍選擇使用它們,因為電腦不像人類一樣會偷懶、生病或鬧情緒。* 工作轉移: 歷史洪流顯示,人力密集的工作會轉移到勞力成本較低的國家,或是被自動化取代。 This is a public episode. If you'd like to discuss this with other subscribers or get access to bonus episodes, visit leesimon.substack.com/subscribe

    【黎智英案】黎崇恩五年未見父親的煎熬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Aug 18, 2025 22:03


    從一個問題,看清一場政治審判的本質!獨立記者 Kris 近期在《日經》發表了關於黎智英兒子黎崇恩(Sebastian)的獨家專訪,引發香港政府強烈譴責。在這場深度對談中,Kris 不僅揭露黎智英在獄中近 1700 天的艱難處境和健康擔憂,更剖析了這起案件如何從法律爭議轉變為國際間的「人質外交」。黎崇恩(Sebastian,黎智英兒子)訪問時主要表達了哪些擔憂?黎崇恩最擔心的除了黎智英的體重明顯下降外,他更焦慮父親年事已高(今年12月將滿78歲) ,在長期單獨囚禁的環境下,他不知道父親何時可能會離世。他還提到,自己自2020年離港後,至今已近五年未見過父親。黎智英在獄中的生活狀況如何?根據黎崇恩的說法,黎智英已被單獨囚禁近1700天。他的囚室可能只有一個小縫隙能透進微弱的陽光。每天只有50分鐘的放風時間。據報道,為了防止外界拍攝,他放風時會被一塊茶色的膠板或玻璃遮擋。這場審訊是純粹的法律案件還是政治審判?審訊中,一名法官曾質問黎智英是否為「中國人」 ,而黎智英則回答自己是「香港人」 。此舉被認為已超越法律範疇,反映了案件背後的政治含義,即試圖將「漢奸」這個罪名強加於黎智英身上。國際社會對黎智英案有哪些行動?歐盟曾要求立即釋放黎智英。黎智英的國際律師團隊也一直在為他奔走,爭取各國政府的行動與施壓。此外,特朗普(Donald Trump)曾表示會在與中國的貿易談判中提出黎智英案。然而,受訪者認為,這類行動更像是國際間的「人質外交」,而不是基於法律原則的處理。黎智英的英國國籍對案件是否有幫助?從中方的角度來看,人大常委會早有決定,不承認居英權計劃,並認為黎智英只能是一個中國人。這也對所有取得外國國籍的港人發出一個重要訊號:若在香港或中國被捕,仍會被視為中國公民。 This is a public episode. If you'd like to discuss this with other subscribers or get access to bonus episodes, visit leesimon.substack.com/subscribe

    保守黨喉舌英國《電訊報》年蝕三億英鎊引爆收購疑雲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Aug 17, 2025 21:28


    《電訊報》為何會被出售? 《電訊報》及其姊妹刊物《旁觀者》(Spectator)原屬於巴克利(Barclay)家族,但因經營不善、連年虧損,例如2024年虧損近3億英鎊,導致無法償還銀行貸款而被迫出售資產。誰是潛在的收購方?潛在的收購方是一個由美國資本 Redbird Capital 與阿聯酋(UAE)政府相關的 IMI 合組的財團。其中,Redbird Capital 的主席 John Thornton 因其親北京立場而備受關注。為何這宗收購案引發爭議?* 親中共背景: Redbird Capital 主席 John Thornton 曾公開讚揚習近平的治理,並擔任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的國際諮詢委員會成員,他甚至認為中國需要收購有影響力的外國媒體來「講好中國故事」。* 言論自由擔憂: 作為英國保守黨的重要媒體,《電訊報》的言論立場極具影響力。許多非政府組織和香港民主委員會擔心,若被與外國政府有關聯的資金收購,將影響媒體的獨立性。* 法案爭議: 雖然英國政府曾透過法案阻止外國政府收購,但工黨上台後,上議院通過了一項法案,允許與外國政府有關的資金持有報紙集團不超過 15% 的股份。這剛好為擁有 15% 股權的 IMI 掃除了障礙。 This is a public episode. If you'd like to discuss this with other subscribers or get access to bonus episodes, visit leesimon.substack.com/subscribe

    「周庭,你為乜唔利用身位繼續為香港發聲?!」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Aug 16, 2025 16:36


    周庭(Agnes Chow)因公開分享生活日常遭到批評,引發了一場關於個人選擇與社會責任的爭論。要求公眾人物發聲的觀點,源於一種普遍的「人微言輕」心態;許多人將期望轉嫁於有影響力的人士,深信他們有義務替無法發聲的大眾代言。這也解釋了為何大眾會對他們的「沉默」感到失望。意見領袖和政客利用群眾的無力感,扮演「代言人」角色來獲取支持,也助長了一種被動的「理所當然」心態,期待他人為自己犧牲。無力感會蠶食人的心智,讓「老奉」心態像瘟疫般蔓延。影片裡沒有提到的是,這種無力感泛濫的環境下,結果只會剩下三種人:一,等待別人挺身而出的弱者;二,扮演「代言人」的英雄;三,寧願沉默不願被「老奉」的其他人。 This is a public episode. If you'd like to discuss this with other subscribers or get access to bonus episodes, visit leesimon.substack.com/subscribe

    【是日新聞精選+評論】 全球能源市場大洗牌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Aug 14, 2025 9:10


    國際能源署 (IEA) 對石油市場的預測是什麼?IEA 上調了2025年和2026年全球石油供應的預測,預計供應量將增加。同時,IEA 也下調了全球石油需求增長預測,原因包括中國、印度和巴西等地的經濟疲弱 。這導致全球商業原油庫存已升至46個月以來的高位 。為什麼OPEC產油國對減產的立場不一致? 沙地阿拉伯傾向於減產以穩定油價。然而,部分 OPEC 成員國不願意犧牲它們的市場佔有率 。如果無法落實減產,油價短期內可能會進一步回落,直接影響中東產油國的收入。美國在液化天然氣 (LNG) 市場的地位如何? 今年頭八個月,美國的液化天然氣出口量按年增加了22%,再次成為全球最大的液化天然氣出口國。其中,歐洲吸納了美國三分之二的出口,原因在於再生能源供應不穩定以及俄羅斯供應的減少 。美國液化天然氣出口的增長對美國國內有什麼影響? 由於出口需求,美國國內的天然氣供應面臨壓力,導致能源成本有所增加 。國內住宅、商業和工業用天然氣的價格平均上漲了27% 。中東主權基金目前的投資策略有什麼改變?中東的五大主權基金,其資產規模合計超過4.2萬億美元 。在過去一年,他們加快了在歐洲和美國的基建、能源轉型和科技創投等領域的投資 。與此同時,他們也縮減了在中國部分行業的投資比例 。為什麼中東主權基金會減少在中國的投資? 其中一個解釋是,中東主權基金現在會主動參與企業的管理和決策 。然而,在中國市場,任何達到一定規模的企業都不太可能完全自主發展方向 。這一點會影響投資者的決定 。 This is a public episode. If you'd like to discuss this with other subscribers or get access to bonus episodes, visit leesimon.substack.com/subscribe

    是日中國新聞 2025.08.13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Aug 14, 2025 6:32


    今集評論核心主題是什麼? 中國經濟內捲化(involution)的情況持續惡化,並透過三則看似獨立的新聞事件,揭示其背後共同的根本問題。第一則新聞是什麼?這則新聞反映了什麼經濟現象?第一則新聞是 2025 年 7 月份中國新增人民幣貸款出現了 500 億的負增長。這是自2005年有統計以來首次單月負增長,遠低於市場預期的增加3000億。這反映了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對未來前景不樂觀,以及消費市場疲弱、就業環境不穩定,導致銀行難以將資金借出。為解決貸款問題,政府採取了什麼措施?中國財政部副部長廖敏宣布,針對文化、旅遊、養老、醫療、教育等八大生活範疇的合格貸款,每年可獲得 1% 的利息補貼。這項政策旨在將資金導向實體經濟,並透過供應層面增加經濟活動。優惠貸款政策可能帶來什麼潛在問題?評論中指出,雖然有政府補貼,但資金並非免費,企業仍需考慮投資是否有利可圖。更令人擔憂的是,這類定向政策可能會導致有人以這些範疇為藉口,利用優惠利率借錢後,再以更高的利率轉借出去套利。這類利用國家政策謀取私利的貪腐行為在中國社會屢見不鮮,屬於一個根本性的制度問題。影片中提到的第三則新聞是什麼?它與前兩則新聞有何關聯?第三則新聞是中國政府對四千萬公務員實施「節儉令」,禁止鋪張浪費的宴請行為 。這直接導致曾為中國市值第一的貴州茅台,市值一日蒸發1700億,股價暴跌。這則新聞與前兩則的關聯在於,它也反映了貪腐行為與利益輸送的問題。這些利益輸送形成的盤根錯節的派系,對權力核心的統治構成系統性威脅。三則新聞放在一起,可以得出什麼樣的總結?中國除了人口結構和資源分配效率等問題外,更核心的是其管治架構與體系本身的問題。這類現象在過去上千年的中國歷史中,不斷重複出現。 This is a public episode. If you'd like to discuss this with other subscribers or get access to bonus episodes, visit leesimon.substack.com/subscribe

    是日經濟新聞 2025.08.13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Aug 13, 2025 5:27


    問:2025年8月13日最重要的財經頭條是什麼? 答:當日最主要的財經新聞是7月份美國的CPI數據 。按年計算,CPI增長了2.7%,而核心通脹率為3.1% 。這個數字雖然仍高於聯儲局2%的目標,但已經低於市場的預期 。問:聯儲局的利率政策將如何變化?這對市場有什麼影響? 答:根據芝加哥期貨交易所的利率期貨計算,聯儲局在9月份的議息會議中,有超過97%的機會會減息0.25厘 。美國財長(貝森特)甚至表示,聯儲局有空間在下一次會議中減息半厘 。由於這些樂觀的預期,當天日本、臺灣、韓國和德國等地的股市表現都非常理想 。問:美國與中國的貿易談判取得了哪些具體進展? 答:美中兩國已達成一項貿易協議 。華盛頓和北京同意將現有關稅延長90天,以便進行下一輪談判 。此外,有訊息指出,美國幾家晶片商可以向中國供應部分高階產品,但條件是需將15%的利潤繳交給美國 。中國方面則傳出訊息,要求其企業不要使用這些美國晶片,因為擔心有安全漏洞 。問:為何影片分析中指出美國政府急需新收入?這與貿易政策有何關聯? 答:影片的分析認為,關稅議題表面上是為了重振美國工業,但實際上是因為美國聯邦政府急需新的收入來源 。在憲制之下,白宮行政部門最快能增加稅收的方式,就是透過各種貿易和關稅措施 。問:美國政府為何如此積極地希望壓低利率? 答:這個行為可以從聯邦政府急需新收入的角度來解釋 。只有壓低利率,政府才能在短時間內降低其融資成本和長期的利息開支 。問:市場上有哪些因素被視為利好? 答:根據黑石投資總監Rick Rieder的說法,目前市場上約有7萬億美元的閒置資金 。此外,第二季度企業盈利有81%優於市場預期 。科技股(不包括Tesla)按年季也上升了54% 。他認為如果聯儲局從9月開始減息,市場將會充滿利好因素 。問:市場上哪些資產在當天表現突出? 答:受上述利好消息影響,金價創下歷史新高 。同時,比特幣也在12萬美元的高位徘徊 。 This is a public episode. If you'd like to discuss this with other subscribers or get access to bonus episodes, visit leesimon.substack.com/subscribe

    雪梨海景公屋慘變「眼冤」爛尾樓.郵差租豪宅區中轉屋一住廿年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Aug 13, 2025 46:25


    問:悉尼公屋選址引發爭議的例子。答:其中一個例子是位於黃金地段 The Rocks 岩石區的「天狼星」(Sirius)公屋。這棟樓位置極度優越,能遠眺悉尼歌劇院和海港大橋。由於其後現代的設計風格與周圍環境格格不入,被許多悉尼人視為「眼冤」。這棟公屋的歷史可追溯至1970年代中後期,當時由工黨政府建造,旨在實現財產均富的理念 。問:公屋住戶被迫遷的例子是什麼?答:在悉尼 Paddington,一個名為 Jeff 的郵差在一間「中轉屋」(Boarding House)住了21年。中轉屋本意是臨時居所,但 Jeff 因為太愛社區或收入不足而一直沒有搬走。後來,這塊黃金地段的土地被賣給發展商,計劃拆除重建豪宅,導致Jeff被迫遷離。最終,Jeff搬去與親戚同住。問:公屋政策為何引發爭議和矛盾?答:爭議主要來自兩方面:一是「中轉屋」及「天狼星」(Sirius)公屋位於黃金地段,這類土地被認為可以更好地利用來創造更大經濟價值;二是大眾對於社會責任和個人權益的看法不同。一些人認為窮人也有權利住在好社區,而另一部分人則認為公屋住戶佔用了寶貴的土地資源,應讓市場決定其用途。問:悉尼的房地產市場有何潛在風險?答:悉尼的房價負擔能力在全球城市中排名第二。這導致了市場泡沫化的現象。例如,天狼星(Sirius)公屋重建項目,其發展商最終因資金鏈斷裂而破產,導致項目爛尾影響買家和商戶。問:從這些案例中可以得到什麼啟示?答:公共房屋的出現並非單純出於善心,而是為了解決城市發展中的治安問題和貧民窟現象。然而,如果社會契約不清晰,即市民和政府之間對於公共房屋的預期存在落差,就會引發爭議。例如,許多人將公共房屋視為「永久權益」(entitlement),而非有期限的福利。同時,房地產市場的發展應該與城市的運輸和房屋政策協調一致。 This is a public episode. If you'd like to discuss this with other subscribers or get access to bonus episodes, visit leesimon.substack.com/subscribe

    從楊蘭蘭事件無限延伸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Aug 12, 2025 17:41


    楊蘭蘭車禍事件* 問:楊蘭蘭是誰?* 答: 楊蘭蘭的名字因一宗發生在澳洲悉尼的車禍而成為Google熱門搜尋關鍵字,但她的身份背景不明,網上資訊混亂。她被推測可能是某個權貴的後代。* 問:這宗車禍發生了什麼事?* 答: 7月26日凌晨3:30,在悉尼富人區Rose Bay。楊蘭蘭駕駛一輛Tiffany Blue的勞斯萊斯休旅車(Rolls Royce SUV Cullinan),與澳洲電台主持人 Kyle Sanderland 的司機 George 駕駛的平治貨車相撞。楊蘭蘭沒有受傷,但George受傷嚴重。* 問:車禍後續如何?* 答: 楊蘭蘭在現場的酒精測試失敗,但在警署拒絕第二次測試。網上流傳她支付了天價保釋金,但新南威爾士州警方否認此事。她被沒收駕照,並被要求遵守宵禁。澳洲反洗錢與資金流動* 問:澳洲在反洗錢方面存在哪些漏洞?* 答: 除了銀行,地產經紀、律師和會計師等服務供應商目前(直至明年新法案生效前)都無需進行客戶盡職調查(KYC)。此外,加密貨幣(特別是穩定幣)和非銀行支付方式(如微信錢包、支付寶)的交易,因不經澳洲銀行體系,也成為監管的缺口。* 問:洗錢者常用哪些管道轉移資金?* 答: 國際反洗黑錢組織(FATF)指出,犯罪份子通常會將資金投資於高價豪宅、名車、珠寶、藝術品和手袋等物品來洗白。* 問:澳洲政府如何監管外國資金?* 答: 澳洲有一個金融情報機構 Austrac,負責監控所有資金的轉入轉出,以追查犯罪所得。此外,外國人若要在澳洲購置房產,需經外國投資審批委員會(FIRB)批准。對反洗錢監管的看法* 問:主持人對於現行反洗錢法規有什麼看法?* 答: 兩位主持人都認為,目前的法規框架存在虛偽性,往往對守法的普通人造成不便,甚至可能「殺錯良民」,但對真正的犯罪分子卻不一定有效。他們質疑KYC是否能真正有效防止洗錢,並指出嚴格的監管可能促使犯罪網絡變得更加複雜。 This is a public episode. If you'd like to discuss this with other subscribers or get access to bonus episodes, visit leesimon.substack.com/subscribe

    財經自由講.幕後主腦現身說法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Aug 3, 2025 27:24


    This is a public episode. If you'd like to discuss this with other subscribers or get access to bonus episodes, visit leesimon.substack.com/subscribe

    中美談判羅生門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Aug 1, 2025 15:37


    中美談判中發生了什麼「羅生門」事件?在瑞典進行談判時,中方代表宣稱暫緩關稅的決定將延長90天,但美方代表財長卻出來說,最終決定權在老闆手上,他無法作主。甚麼是中國談判技巧?根據美國智庫「蘭特機構」(Rand Corporation)在七十年代的一份報告,中式談判技巧有幾個特點:中方代表很多時候不會做任何決定,只會開會、拿資料;但在時間緊迫時,會對對方施壓;當有求於人時,對方是朋友;但當有利益矛盾時,則絕不退讓。美國針對關稅與其他國家達成了哪些協議?美國與歐盟、日本等其他國家達成了協議,將關稅定在15%,這似乎是特朗普政府心中一個「全球通用」的底線。雖然這會增加貿易成本,但比原先提出的25%要好。美國與中國的貿易談判面臨哪些主要障礙?中美談判面臨的挑戰包括:* 美國對中國的關稅高達30%至50%。* 美國要求中國大量購買美國貨,並開放中國市場。* 中國對美國有稀土出口禁令。* 美國要求中國減少向俄羅斯購買石油,這是一個地緣政治問題。* 中國持有的美國國債不斷減少,已降至第三大持有國。中美貿易談判的實質關鍵是什麼?中美貿易談判不僅是貿易談判,其實也是一場金融談判。貿易談判很難從國家層面去談具體的產品數量。美國政府最迫切的是解決長債的息率問題,因此希望中國能購買更多美債。如果習近平和特朗普確認將在年底前實現互訪,這將是一個信號,表示雙方在談判中已經有了某種解決方案,這將是整個中美貿易談判的突破點 。 This is a public episode. If you'd like to discuss this with other subscribers or get access to bonus episodes, visit leesimon.substack.com/subscribe

    資本主義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Jul 31, 2025 2:00


    This is a free preview of a paid episode. To hear more, visit leesimon.substack.com有人從心底裡厭惡資本主義,也有人認為沒有資本主義就沒有現代社會;但不論是支持抑或反對的人,往往對這個概念缺乏明確的定義。要深入理解資本主義,首先要明白經濟活動的核心是價值創造,而價值創造依賴四個基本生產要素:土地、勞動力、資本和創業精神。從歷史上看,社會主要依賴土地和勞動力。「土地」在這裡的範疇超越了單純的農地,它涵蓋了所有自然資源——河流、礦產、能源,甚至放牧的空間。雖然古代經濟體主要利用土地來維持基本生計,但現代社會則利用它來建造工廠和住宅區,這表明這些要素的性質如何隨著時間而適應。同樣地,「勞動力」的概念也發生了演變。在前工業時代,勞動力意味著純粹的體力勞動,例如耕作或搬運貨物。然而,工業革命徹底改變了這一範式,證明機器在體力產出上遠超人類。這場革命是一個關鍵時刻,為資本主義的興起鋪平了道路。對…

    群眾智慧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Jul 30, 2025 0:30


    This is a free preview of a paid episode. To hear more, visit leesimon.substack.com群眾往往只是看到他們自己想見到的現象,但另一邊廂,我們又有這個詞語叫做「群眾智慧」;尤其是說到市場的價格等等,很多時候我們就說這些是群眾的智慧。究竟什麼是群眾智慧呢?

    信用卡收費是「隱藏稅」還是必要營商成本?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Jul 30, 2025 24:42


    澳洲目前信用卡收費存在什麼問題?長期以來,許多小型商戶抱怨信用卡公司收取高額費用。目前全球主要有 Visa 、 Mastercard 和銀聯(UnionPay)三大網絡,其中 Visa 和 Mastercard 這兩間美國佔據了市場主要份額 。澳洲儲備銀行(Reserve Bank of Australia, RBA)估計,澳洲(Australia)人每年僅消費者附加費就高達12億澳元,平均每人每年負擔約60澳元 。澳洲消費者委員會(ACCC)在18個月內收到了2500宗關於附加費的投訴或查詢 。澳洲儲備銀行的改革建議之一,就是要發卡組織公開收費結構和百分比,以增加市場透明度 。如果能削減這些附加費,估計消費者和小型商戶每年可節省24億澳元 。改革可能面臨哪些國際層面的爭議由於 Visa 和 Mastercard 是美國公司,這項改革有可能被美國政府視為針對行為;類似情況也曾發生在英國和歐洲針對美國科技企業的爭議。銀行與信用卡公司的壟斷狀況如何?信用卡和交易系統存在壟斷,而銀行層面也會有多一層壟斷與成本;但澳洲的信用卡競爭比香港激烈,因為澳洲的信貸管理系統不同,持有信用卡會被視為潛在負債,影響貸款申請 。因此,澳洲人普遍持有的信用卡數量少於香港,使得信用卡市場成為兵家必爭之地 。如果降低信用卡儲備,對消費者有何影響? 如果澳洲儲備銀行建議落實,銀行將因利潤減少而難以提供積分換機票或現金回贈等優惠 。澳洲儲備銀行亦表明將擴大支付系統監管法規,不僅涵蓋實體卡,還包括手機上的虛擬卡(Virtual Card)、Apple Pay 和 Android Pay 等虛擬卡機構,以及「先買後付」等服務 。無現金社會的成本轉移問題是什麼? 政府積極推動無現金社會,是因為電子支付的每一筆交易都有記錄,可以追蹤資金流向,有助於打擊洗錢、詐騙等犯罪活動 。相對而言,現金交易難以追蹤,容易被用於非法用途 。疫情之後,由於擔心細菌和病毒傳播,澳洲(Australia)也鼓勵大家使用無現金支付 。目前,完全使用現金支付的比例已少於兩成 。與現金相關的行業,如運鈔公司,在澳洲(Australia)也面臨經營困難 。澳洲(Australia)試圖降低消費者和商戶的支付成本,並逐步導向無現金交易的世界 。然而,因為隱藏的成本可能會以其他方式轉嫁給消費者和商戶,導致商品價格上漲,甚至可能讓大家重新選擇使用現金 。新的支付制度能否普及,仍需時間證明 。中央銀行數字貨幣(CBDC)對支付系統有何影響? 中央銀行數字貨幣(CBDC)的概念是建立一個由國家推動的電子錢包系統。目前英國(United Kingdom, UK)和中國(China)正在考慮,而美國(United States, US)的最新法案則禁止其發展 。儘管有新的技術挑戰,傳統銀行業和既有的支付系統,如 Visa 和 Mastercard,仍然具有一定的黏著性,難以完全取代 。新的科技出現時,最先被取代的反而是較新的技術,如QR Code(二維碼)支付,而現金等傳統方式可能需要更長時間才能被完全取代 。 This is a public episode. If you'd like to discuss this with other subscribers or get access to bonus episodes, visit leesimon.substack.com/subscribe

    現代社會的奴役制度.無處不在的血汗商品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Jul 27, 2025 18:00


    英國上議院和下議院一個聯合委員會發布報告,探討英國供應鏈中的強迫勞動情況。報告中提到了哪些可能涉及強迫勞動的消費品?報告中提到五個主要範疇:* 棉花: 全世界每五件衣服中,就有一件可能與新疆棉的強迫勞動有關 。中國快時尚公司 Shein 的代表在英國國會作證時,無法回答其在英國銷售的衣服是否使用了新疆棉 。* 海產: 不僅涉及新疆,還涉及北韓勞工。北韓為賺取外匯,將勞工送往中國(特別是東北三省)處理水產品 。例如,強迫勞工被送到山東省沿岸工廠處理魷魚 。這些魷魚的船員多為中國人和東南亞人,可能幾年都無法下船,甚至有生病死亡後屍體被丟入海中的情況 。中國是2023年英國第二大水產進口商 。* 加工番茄: 在英國各大超市(如 Asda, Tesco, Morrisons, Waitrose)購買的罐頭番茄和茄醬,即使標示義大利產,也可能來自新疆 。* 太陽能板: 中國是全球主要的太陽能板生產國之一,不可避免地存在強迫勞動問題 。* 關鍵礦產(Critical Minerals): 例如來自剛果民主共和國的礦物,佔全球70%,用於鋰電池和磁石,與電動車和電池相關,這些礦產的開採和提煉也存在強迫勞動問題 。英國在應對強迫勞動產品進口方面有何不足?與歐盟或美國相比,英國目前沒有一個完整的立法來禁止所有強迫勞工產品的進口 。英國目前只針對能源方面有相關立法,未來會有一間英國國營電力公司禁止強迫勞工生產的產品進入英國電網 。為何難以避免這些涉及強迫勞動的產品?許多涉及強迫勞動的產品都是日常消費品或難以替代的原材料 。例如,加工番茄在烹飪中非常方便且難以替代。海產和棉花也因其勞動密集型特性而難以完全避免。此外,太陽能板和稀土等關鍵礦產的提煉過程非常污染,發達國家傾向將其集中在發展中國家進行,導致健康危害,更難以避免 。資訊透明度能否根本性改變供應鏈現狀?雖然資訊透明度越來越高,但要根本性改變供應鏈狀況仍有困難 。例如,沒有公司會承認使用北韓勞工或新疆維吾爾人生產的產品,因為這違反聯合國制裁 。他們會尋找方法更改標誌或阻撓審查 。只能透過本地立法並對違規行為施以重罰,就像處理洗錢案一樣 。對於強迫勞動問題,有哪些值得反思的觀點?當今社會仍有許多類似奴隸制度的操作存在;與其停留在討論過去的種族矛盾或歷史舊帳 ,更應該關注目前世界上正在發生的人權問題。 This is a public episode. If you'd like to discuss this with other subscribers or get access to bonus episodes, visit leesimon.substack.com/subscribe

    香港末日計劃真相.解密文件揭示哪些不為人知的政治操作?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Jul 27, 2025 25:43


    為什麼這些解密檔案對研究很重要? 這些解密檔案是研究英國外交政策、對港政策和對華政策非常重要的資料 。關於戴卓爾夫人在人民大會堂的「腳軟」傳聞,解密檔案揭示了什麼? 解密檔案顯示,關於戴卓爾夫人在人民大會堂見鄧小平後「腳軟」,以及鄧小平威脅派解放軍南下的說法,根本不存在 。這些傳聞是當時許多「帶風向」或「一廂情願」的說法 。最近解密的檔案中,關於香港的「末日計畫」具體是指什麼? 最近解密的檔案提到一個「末日計畫」,這是英國政府和香港政府在六四事件前約一週就開始討論的,目的是在情況惡化時,將香港人撤離並重新安置 。計畫曾考慮將數十萬甚至數百萬香港人疏散到台灣、馬尼拉,甚至澳洲的達爾文 。為什麼現在這些檔案可以被解密公開? 過去的解密檔案通常需要30年才能解封,近年改為20年 。這次的「末日計畫」檔案雖然已超過30年,之所以能公開,可能是因為計畫中的許多細節,例如部分居英權計劃和BNO簽證計劃,已經成為現實 。公務員可能認為現在公開這些檔案已經沒有太大的問題,且其現實執行可能性不大,主要只剩歷史價值 。英國政府在安置香港人方面有哪些考量? 英國政府在安置香港人時,主要考慮財政問題,例如是否有足夠的空置房屋(當時預計有40萬空置房屋,其中30萬為私人房屋),如何徵用這些房屋,以及如何提供所需的服務和防止安置失敗或騷亂 。他們也借鑒了六七十年代撤離烏干達印度裔人的經驗 。英國政府對香港人移民英國的態度如何? 英國政府其實一直不太希望香港人移民英國,只有在被迫的情況下才會考慮這些事情 。英國政府對香港和中國的觀點有何貫徹性? 英國政府一貫認為香港對重要性不如香港人想像的那麼高 。他們主要將中國視為一個巨大的市場,這種「市場商機」的看法從1980年代至今沒有改變 。英國國家檔案館的檔案是否已全部公開? 並非所有檔案都已公開 。有三種檔案絕少開放:基本法、政制改革,以及當年的中英聯絡小組的檔案 。有些檔案甚至標註要到2080年才開放 。公眾是否可以查閱英國國家檔案館的資料? 是的,任何人都可以申請查閱英國國家檔案館的資料,不需要是英國公民或記者 。只需提供地址證明即可辦理閱覽證件 。許多退休人士會去那裡研究家族或社區歷史,也有許多博士生、研究生和學生前往 。柯利達 (Percy Craddock) 在中英談判時扮演了什麼角色? 他是當時英國駐北京的大使 。彭定康(Chris Patten)非常不喜歡他,認為他傾向於中方 。檔案顯示 (Percy Craddock) 柯利達很在意他與北京的關係,甚至會訓示時任港督尤德(Edward Youde)和代北京向首相府傳話。 This is a public episode. If you'd like to discuss this with other subscribers or get access to bonus episodes, visit leesimon.substack.com/subscribe

    英國政府修訂引渡條例:工黨究竟「出賣」還是「保障」港人?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Jul 26, 2025 17:38


    * 英國政府為何要修改現有的引渡條例細則?* 此次修訂會如何影響在英國的香港人?* 英國內政部(Home Office)官方的說法是什麼,與保守黨議員的批評有何不同 ?* 「合作」一詞為何引發如此大的爭議,它在法律上意味著什麼?* 英國公務員在此次爭議中扮演了什麼角色,他們是否應該對信件的措辭負責?* 這次事件是否反映了公眾對政治信任的瓦解,以及媒體在其中扮演的角色?* 修訂後的引渡條例,英國政府是否擁有更大的酌情權來決定是否引渡? This is a public episode. If you'd like to discuss this with other subscribers or get access to bonus episodes, visit leesimon.substack.com/subscribe

    【地產黨發功】閉環北水買港樓行唔行得通?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Jul 24, 2025 23:37


    民建聯李慧琼再次提出,希望北京考慮推行一項所謂的「閉環式」方法,允許中國大陸居民投資香港房地產市場。前行政長官梁振英公開反對建議,聲稱香港土地房屋應為香港人服務,更質疑「為誰辛苦為誰忙」。所謂的「閉環式」投資是什麼意思?閉環式管理是指資金用於購買香港房地產,並在出售時自動將港元兌換回人民幣(RMB)並匯回中國大陸,以防止資產或資本外流;類似於滬深港股通的運作模式。中國大陸居民在香港購房面臨哪些資金上的挑戰?中國大陸居民受外匯管制,每年匯出資金不得超過五萬美元,不足以應付在香港購房的需求。要實現購房資金通,更需要發展商和銀行配合,例如按揭和賣樓標價都應使用人民幣,甚至政府收取地價也應考慮接受人民幣支付。這意味著土地供應、融資(按揭)和賣樓這三個環節都要有人民幣報價。梁振英反對該建議的深層次原因可能有哪些?* 他可能不希望資金離開中國大陸;* 梁振英與香港「地產黨」(property tycoons)之間可能存在矛盾;* 過去許多人將「深層次矛盾」解讀為香港貧富懸殊和年輕人買不起樓的問題 。然而,目前香港住宅樓價已經從高位下跌了約三成,雖然近月已出現回穩跡象,新盤亦加快推售,甚至有人預計樓價可能在下半年見底,但年輕人上樓的成本已大幅降低,四、五百萬港元就能買到一個兩房單位,首期亦只需幾十萬港元。除了「購房資金通」,還有其他吸引資金流入樓市的措施嗎?香港(Hong Kong)的「投資者入境計劃」(Capital Investment Entrant Scheme, CIES)在去年底進行了修訂,規定投入三千萬港元來港的資金中,可將一千萬港元計入購買房產的投資額。截至六月底,已有1500宗申請,其中九成半來自中國大陸,涉及資金超過四百六十億港元。未來《施政報告》(Policy Address)可能會進一步放寬投資者移民計劃(CIES)的購房金額和計入比重。香港(Hong Kong)地產對其整體經濟有何重要性?地產是香港人的最大共同利益之一。如果地產市場不景氣,政府賣地收入將減少,這會對香港的財政造成巨大挑戰;香港特區政府的財政問題是目前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 This is a public episode. If you'd like to discuss this with other subscribers or get access to bonus episodes, visit leesimon.substack.com/subscribe

    誰主美元命運?特朗普為何對聯儲局主席鮑威爾窮追猛打?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Jul 23, 2025 32:39


    近期關於鮑威爾辭職的市場傳聞從何而來?這些傳聞可信嗎?* 這些傳聞主要來自特朗普政府的高級官員,如聯邦住房金融局(FHFA)局長比爾·普爾特(Bill Pulte)和白宮管理和預算辦公室(OMB)主任拉塞爾·沃特(Russell Vought)的公開言論。* 普爾特多次公開呼籲鮑威爾辭職,並暗示收到其考慮辭職的「報告」。沃特則指責聯儲局總部「豪華裝修」並要求調查。特朗普本人也曾聲稱有「絕對權力」針對聯儲局。* 然而,聯儲局發言人已重申鮑威爾將完成任期,且鮑威爾本人也表示不會因政治壓力而辭職。市場對這些傳聞反應平淡,匯率和長息走勢未受影響,顯示市場並未認真對待 。聯儲局的貨幣政策是如何制定的?主席的個人權力有多大?* 聯儲局的貨幣政策制定是高度制度化,決策由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的委員們集體決定,而非主席一人拍板。利率期貨預測聯儲局政策的準確性越來越高,議息結果鮮少令人意外,證明政策制定已高度透明和制度化 * 聯儲局理事會由七名理事組成,總統任命並經參議院確認,任期為交錯的14年,以確保穩定性和連續性。理事只能因「故」(for cause),如行為不當或失職,才能被罷免。聯儲局最終的問責對象是誰?它與白宮的關係為何?* 聯儲局最終的問責對象不是白宮或行政部門,而是美國的銀行制度。其設立初衷是服務美國銀行體系。聯儲局理事的任期往往比總統任期更長,且來自不同政黨任命,其獨立性被認為不亞於美國司法制度。特朗普為何不斷向外發放針對鮑威爾的資訊?其真實目的是什麼?* 特朗普團隊的目的主要有兩個:* 轉嫁政治責任: 他們公開表示美國面臨嚴峻的財政問題(截至2025年5月,國債已超過36.2萬億美元),並將政府在利息上的沉重負擔歸咎於聯儲局不願減息。這旨在將財政問題的政治責任由白宮轉移到聯儲局和銀行體系身上。* 為未來人事布局: 鮑威爾的主席任期將於2026年5月屆滿,而理事任期也只到2028年1月。提前發放這些訊息,等於公開宣告鮑威爾不會連任主席,並為總統在2026年兩個理事空缺(包括鮑威爾可能卸任理事以及阿德里安娜·庫格勒的任期到期 12)時,任命自己心儀的人選鋪路。如果鮑威爾不再擔任主席,誰可能接任?聯儲局內部有何不同派別?* 根據聯儲局的論資排輩傳統,目前資歷第二深的理事、現任監管副主席米歇爾·鮑曼(Michelle Bowman),她於2018年獲特朗普任命,專長銀行監管,但也被外界視為保守派的「通脹鷹派」。* 至於聯儲局理事會中,也有其他重要經濟學家,如:麗莎·庫克(Lisa Cook)(首位非裔美國女性理事)和阿德里安娜·庫格勒(Adriana Kugler)(首位拉丁裔理事,專長勞動經濟學,其理事任期將於2026年1月結束)。 This is a public episode. If you'd like to discuss this with other subscribers or get access to bonus episodes, visit leesimon.substack.com/subscribe

    獨角獸出走與散戶熱錢湧向美股.澳洲 ASX 謀變.32年後再起「特權股」爭議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Jul 21, 2025 47:03


    澳洲股市目前面臨什麼樣的挑戰,促使其考慮引入雙重股權制度?澳洲證券監管機構(ASIC)發布了一份討論文件,指出澳洲資本市場正應對全球市場的變化和資源競爭。一個主要觀察是,2014年至2024年間,澳洲證券交易所(ASX)的總市值增長(91%)顯著低於公積金的增長(118%)。此外,澳洲的頂級獨角獸公司如Canva,因澳洲不允許雙重股權制度而選擇赴美上市,導致澳洲失去這些「肥肉」。什麼是雙重股權制度(Dual Class Share System)?它為何對公司創辦人有吸引力?雙重股權制度,亦有被稱為「同股不同權」 ,是指上市公司發行不同類別的股票,其中某些類別(通常由創辦人或內部人士持有)擁有比其他類別(通常是普通投資者購買的股票)更多的投票權或控制權 。這能保障創辦人在公司不斷融資、股權稀釋的情況下,仍能維持對公司的控制權,避免失去控制權。澳洲引入雙重股權制度的歷史阻力是什麼?現在情況有何不同?澳洲在 32 年前曾有媒體大亨梅鐸(Rupert Murdoch)旗下的新聞集團(News Corp)試圖引入一股 25 票的「超級投票股」 。然而,當時受到了 AMP 和 Colonial 等大型機構投資者以及澳洲聯邦檢察總長的強烈反對。最終,梅鐸放棄了在澳洲實施,轉而將新聞集團遷至美國特拉華州(Delaware)上市,因為該地允許雙重股權制度。如今,情況有所不同。許多大型基金(包括公積金受託人)此次對引入雙重股權制度表示支持。這可能與當代基金多轉向被動式管理(如ETF和指數基金)有關,這類基金可能不那麼關心投票權,而更注重投資回報,減少管理成本。雙重股權制度對普通投資者(小股東)來說,是利還是弊?一般觀點認為「一人一票」或「一股一票」才是公平。但實際情況是,大多數小股東並不經常參與公司決策投票,例如年度股東大會上的董事任命。像 Google 的母公司 Alphabet,其無投票權的C股(GOOG)交投量更大,與有投票權的A股(GOOGL)股價走勢大致相同,且投票權溢價僅在1%以內。在公司私有化或被收購時,小股東通常更關心價格而非投票權。雙重股權制度確實保障了大股東的利益,保障大股東利益不等於扼殺小股東利益,兩者在無矛盾時甚至可能一致。此外,它能減少股東行動主義(Shareholders Activism)對公司長期發展的干擾。澳洲推動雙重股權制度,是否意圖在全球資本市場競爭中分一杯羹?隨著新加坡(2018年)、香港(2018年)和英國(2024年)相繼引入,澳洲作為一個普通法系和英語系國家,具備競爭條件;尤其是可能來自「泱泱大國」(中國大陸)的企業,這些企業若不願或難以在美國上市,可能會考慮澳洲市場作為替代。香港市場因近年變化,其競爭力可能受到影響。 This is a public episode. If you'd like to discuss this with other subscribers or get access to bonus episodes, visit leesimon.substack.com/subscribe

    「壞賬銀行」救唔救到香港金融業?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Jul 17, 2025 38:26


    近期有什麼關於香港銀行業的重要消息?彭博社報導香港有幾間銀行計劃成立「壞賬銀行」來處理不良貸款,但隨後香港金融管理局(金管局)發出聲明否認此事,相關銀行也表示沒有此計劃。什麼是「壞賬銀行」(Bad Bank)?它的作用是什麼?「壞賬銀行」是專門處理銀行不良資產的機構。其原則是將銀行中可能出現問題的貸款打包出售給資產管理公司,以改善銀行的資產質素。例如,90年代中國大陸的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在改制上市前,就曾透過成立四大資產管理公司來處理不良貸款,這在當時是一個有效的方法。為什麼金管局對彭博的報導反應如此強烈?金管局在彭博報導傳出後,在半日內就發出強烈聲明否認,令人好奇並質疑是否因為某些高層人士對壞賬訊息特別敏感,希望禁止或壓制這類訊息的出現。香港銀行目前面臨的不良貸款問題有多嚴重?雖然整體銀行不良貸款率不高(約2%),但某些銀行,特別是那些較多支援香港中小企業和物業投資者的銀行,不良貸款問題可能相對嚴重。例如,恆生銀行因對前政協陳鴻天的貸款,不良貸款率曾暴升至6%以上,創二十多年新高。香港商業物業市場現況如何?這對銀行有何影響?香港商業物業市場,特別是寫字樓和商舖,空置率高企(17%),且價格持續下跌,部分甲級寫字樓已跌價五到六成。若銀行涉及這部分貸款較多,問題將會更嚴重。雖然有部分買家(如港交所、科大等教育機構)出手,但供應量大,外資投入不明朗,中資機構租賃也趨於謹慎,使得商業物業市場的出路不明。香港政府和金管局是否有足夠的能力應對潛在的銀行危機?如果真的出現問題,金管局可能沒有足夠的「子彈」去拯救。香港的外匯儲備理論上屬於港元持有者,並非金管局或政府的「錢」。此外,政府近年持續財赤,難以再動用資金救助銀行。像湯文亮這類物業投資者面臨什麼挑戰?他們如何應對?像湯文亮等物業投資者面臨流動性不足的問題。即使大幅減價求售,也難以找到買家接盤,最終可能導致物業被銀行接管甚至破產。然而,部分投資者(如紀惠集團)選擇「壯士斷臂」,大幅虧蝕出售資產,以換取流動性,這被認為是一種面對現實的自救模式。香港經濟目前面臨的核心問題是什麼?香港經濟面臨結構性問題,並非單一事件能解決。零售、飲食、地產到銀行業環環相扣,整個生態環境都在顯露枯萎的跡象。問題的根本在於香港的結構性缺陷(如高人工、高租金),以及經濟轉型下香港能否維持生存能力和與時俱進。目前的市場趨勢是去槓桿化,大家更傾向於持有現金,減免風險,而非增持資產。 This is a public episode. If you'd like to discuss this with other subscribers or get access to bonus episodes, visit leesimon.substack.com/subscribe

    澳洲人眼中兩個神奇國度.美國與中國邊個更可靠?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Jul 15, 2025 47:53


    國際關係中,民眾對於政府行為往往有大惑不解的感覺。另外, 群眾為什麼對「離身」一點、距離遠一點的政治人物,會有喜惡分明的情況? 處於中、美的狹縫中,澳洲人究竟如何看待冷戰 2.0 的兩大強權?最新民調顯示,澳洲人對美國總統特朗普的「反感」,但對中國卻有的複雜「溫暖度」。今集我們以非主流觀點,去了解究竟對於澳洲以至香港等地方,在中、美之間的處境。 This is a public episode. If you'd like to discuss this with other subscribers or get access to bonus episodes, visit leesimon.substack.com/subscribe

    大自然化工廠.蔬果菌類應該怎樣吃?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Jul 9, 2025 33:11


    今集「養生科學」想改變大家的想法是:看似「人畜無害」的植物和真菌,在演化這場大戲裡,其實都是大自然裡面最複雜的化工廠。跟能跑能跳的動物不一樣,植物和真菌老實待在原地,沒法避險,所以它們其中一個存活的原因,是能夠製造各種化學物質來保護自己,特別是對付那些想吃它們的昆蟲。上次我們談到迷幻蘑菇的 Psilocybin 就是個典型例子;對昆蟲來說可以是致命的毒藥,但由於我們人類跟昆蟲一樣,有共通的「零件」,當誤打誤撞吃下去後竟然出現「內觀淨觀」這種奇妙的體驗。更常見的像咖啡因和尼古丁,它們都同屬於「生物鹼」(Alkaloids);這類物質的共同點就是帶點苦味,而且都會影響神經系統。但不是所有生物鹼都會讓你上癮,例如 Psilocybin 就不會刺激我們大腦的獎勵機制,不會像咖啡因和尼古丁那樣令人成癮。另一種植物中常見的「化學武器」叫「草酸鹽」(Oxalate);很多蔬菜裡都有,尤其是菠菜。草酸鹽會跟我們身體裡的礦物質結合,形成小晶體,累積多了就可能變成腎結石。當我們總覺得吃蔬菜就是健康無上限,但其實裡面也藏著這些健康陷阱。最後提醒大家,夏天很多人喜歡吃的荔枝,吃多了可是會中毒的,這可不是單純的「熱氣上火」。說到底,我們對植物性食物的理解,常常停留在「健康、任吃」的層面;但它們為了生存,自然會演化出各種「生存策略」和化學物質。我們作為消費者,得用更科學、更理性的眼光去看待這些食物,了解它們的化學成分和對身體的影響,這樣才能真正做到趨利避害,吃得聰明、吃得健康。記事,別再天真地以為植物就只是「纖維」;它們經過億年以上的進化,才是大自然裡最複雜的「化學工廠」。 This is a public episode. If you'd like to discuss this with other subscribers or get access to bonus episodes, visit leesimon.substack.com/subscribe

    天然右與優越感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Jul 8, 2025 57:25


    香港人以為自己是「中間偏右」,來到西方,可能會被貼上「極右」標籤;今集節目,我與大寶、「澳洲西人」任建峰,深入探討香港人獨特的「天然右」政治思維,以及港人如何在海外與主流社會產生碰撞與誤解 。究竟港人如何在自由社會如何打破自身思維框架,融入多元社會並發揮影響力? 今集是一場關於身份認同、財政哲學與公民參與的對話,希望從另一個角度去討論香港人的處境和去向。 This is a public episode. If you'd like to discuss this with other subscribers or get access to bonus episodes, visit leesimon.substack.com/subscribe

    AI 操盤落注?人人都可以做股神?唔使做坐係度穩賺?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Jul 4, 2025 45:56


    AI 熱潮席捲全球,社交媒體充斥各種聲稱可以製造「被動收入」的演算法投資課程;有說指只要寫幾行Python程式,就能坐享其成。究竟 AI 能否預測未來?大型語言模型又能否成為令人人都成為「股神」?散戶與專業機構投資者的差距究竟是越來越大,還是越來越收窄?金融財經業的應用 AI 的真實情況又會怎樣? This is a public episode. If you'd like to discuss this with other subscribers or get access to bonus episodes, visit leesimon.substack.com/subscribe

    中小企 AI 營銷實戰策略與應用心得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Jun 27, 2025 53:03


    銷售與市場營銷在 AI 時代該如何變革?面對高度碎片化的市場,傳統大海撈針式的宣傳推廣模式已然失效;AI 如何讓我們更有效、更精準進行營銷?從 B2B 的資料清洗到 B2C 的內容傳播,AI 將如何協助企業擺脫「人肉機器」的困境?創意,並非簡單的憑空想像,透過「亂數詞語」和「溫度」參數,我們如何可以利用 AI 激發出意想不到的火花?今集利世民與啟明深入探討 AI 賦能銷售與市場營銷的實戰心得與非主流應用策略,以及人類與 AI 相輔相成的溝通之道。計算思維與AI溝通工作坊課程優惠碼: X7QFIXDW This is a public episode. If you'd like to discuss this with other subscribers or get access to bonus episodes, visit leesimon.substack.com/subscribe

    【養生科學】大腦神經解鎖.DMN 失調與心理病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Jun 25, 2025 96:26


    今集我們將深入探討一個在香港文化語境中極具爭議性、甚至可能顛覆您對「養生科學」固有認知的課題——迷幻蘑菇(Psychedelic Psilocybin)。我們常被教導何為「正常」、何為「現實」,但您可曾想過,這份「正常」或許只是人類意識浩瀚頻譜中最狹窄的頻道?今次分享將從個人體驗、歷史文化與前沿科學,解構迷幻物質如何打開意識的「黑盒」。* 意識頻譜與「黑盒」概念:* 人體生理與心理的運作存在「黑盒」,輸入與輸出間的機制常不明確。* 根據 Michael Pollan 的《How to Change Your Mind》,人類意識如同收音機頻譜,日常功能只在極窄頻道運作,而迷幻物質能開啟其他潛藏頻道。* Psilocybin 的潛在療效與研究重啟:* 約近十年,學術界獲准重啟對迷幻物質的研究,探討其療效。* 研究顯示,psilocybin 對末期病患能顯著降低對死亡的恐懼(七至八成案例),改變其面對死亡的態度。* 英國頂尖學術機構(如 Imperial 和 Kings 大學)正積極研究 psilocybin、LSD、MDMA 等對精神障礙(如抑鬱、焦慮、OCD、PTSD、ADHD 等)的治療潛力。* 歷史與文化中的應用:* 精神科物品的使用源遠流長,印度文化中的大麻,魏晉南北朝時期清談學派的「嗜好」,以及歐洲文化中,都可見其與文化大躍進存在關聯。* 美國尼克遜政府的「毒品戰爭」將迷幻物質一概定性為毒品,導致相關科學研究停滯數十年,而非基於科學考量。* 靜修體驗與「Set and Setting」:* 靜修會的「心態與環境」(Set and Setting)至關重要,包括安靜的鄉村環境、明確的意圖設定(intention)、蒙眼、專屬音樂播放列表及前置準備(如研磨松露)。* 在荷蘭,含有 psilocybin 的 Truffle 是合法的,而「蘑菇」(Mushroom)則非法;儘管兩者活性成分相同,顯示法律定義與科學理解的脫節。* 體驗內在感受與「自我解體」:* 體驗中感官被放大,聽覺變得「高解像度」,能分辨音樂中的細節,甚至有「看到聲音」的聯覺現象。* 情緒受到音樂的強烈牽引,達到日常難以觸及的程度。* 最核心的體驗是「自我解體」(dissolution of self),語言功能削弱,時間感消失,肉身概念淡化,意識回歸純粹的「能量」狀態,從而對死亡產生全新理解。* 這種體驗與幼兒時期(pre-language)及某些動物的意識狀態相似,因其DMN未完全成熟或活躍程度較低。* Default Mode Network (DMN) 的科學:* DMN 是大腦中負責「非任務狀態」的網絡,主宰自傳式記憶、自我概念、未來規劃、社交想像和敘事建構。* DMN在日常生活中節省大腦處理資源,預先填充信息,使我們對世界的感知「合理化」。* Psilocybin 能有效降低 DMN 的活躍度,使得大腦擺脫固有的思維模式和敘事建構,從而產生「自我解體」、時間感消失、感官放大與混合等現象。* 深度禪修也能達到類似降低 DMN 活躍度的效果,迷幻物質只是一個「捷徑」。* DMN 失調與精神健康:* DMN 過度活躍或功能失調被認為是多種精神疾病的生理基礎,例如過度焦慮源於對未來的過度規劃。* 透過降低 DMN 活性,迷幻物質為治療這些精神障礙提供了潛在的途徑。* 「感覺」與「知道」的區分:* 大腦常將感覺與思考混淆,DMN的預設短路機制會強化這種混淆。* 體驗能幫助個體區分純粹的「感受」與透過語言和邏輯建構的「思考」。* 人類意識的演化與「神經可塑性」:* 借鑒 Julian Jaynes 的「雙心智」(Bicameral Mind)理論,探討人類意識演化過程中,感覺與思想分離程度的變化。* 「神經可塑性」(neuroplasticity)或「神經彈性」(neuroflexibility)的意思是,大腦能在不同模式間切換的能力,這對身心健康至關重要,而非長期固守某種模式。* 非成癮性與合法化爭議:* 科學研究指出,psilocybin 不會對大腦造成永久傷害,且不具生理成癮性(不影響大腦成癮路徑),與酒精、咖啡因或可卡因不同。* 將其與硬性毒品劃為一類,是法律處理上的粗暴簡化,缺乏科學依據。今日的分享,希望可以為大家重新審視身心健康的定義。這不僅僅關乎生理機能,更在於我們對自身意識與現實維度的深層理解。 This is a public episode. If you'd like to discuss this with other subscribers or get access to bonus episodes, visit leesimon.substack.com/subscribe

    收成期業主唔賣舊居.中產區變富豪聚居地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Jun 24, 2025 27:43


    * 傳統上,地產業界會將退休的嬰兒潮世代視為潛在賣家,因他們常有「大屋搬細屋」並套現的需求 。近年有個新趨勢,美國嬰兒潮的「收成期」世代(戰後至1960年代末出生者)不願出售原本居住的舊區。民意調查顯示,近三分之一的嬰兒潮世代即使退休也不打算搬家或縮小住房 。* 嬰兒潮世代不願賣房的原因包括:* 避免高額的資本利得稅(Capital Gain Tax),因為賣房會讓累積多年的增值一次性計入當年收入,導致稅率大幅提高 。* 若賣掉高價房產再買較便宜的,仍需面對資本利得稅問題 。* 在高利率環境下,退休後不願增加財務槓桿進行新的按揭 。* 希望將房產作為遺產留給下一代,這樣子女繼承時,資產增值稅會從繼承時的市值開始計算,避免了父母多年的增值稅負擔 。* 提及美國稅法中的「1031條款」,此條款主要用於商業物業的「同類交換」,可延遲繳納資產增值稅,但住宅物業需證明其商業用途(如出租或Home Office)至少兩年才能適用 。* 嬰兒潮世代財務狀況普遍良好,除了房產,他們也受惠於制度化的退休金計畫和過去幾十年股市的兩次大週期(1980年代和2010年後),累積了可觀的流動資產,使其不再需要透過賣房來維持生活 。* 許多嬰兒潮世代習慣了目前居住的社區,周圍鄰里也屬同一社會階層,不願搬離 。* 這種現象加劇了社會階層問題,導致年輕世代(如千禧世代)在這些成熟地區難以負擔房產,因為供應稀缺且價格已累積半世紀的財富 。* 影片建議年輕人若要投資房地產,應考慮人口流入和經濟機會正在增長的「當頭起」地區,如亞利桑那州。* 人生最重要的決定,是在適當的時候選擇適當的地方。 This is a public episode. If you'd like to discuss this with other subscribers or get access to bonus episodes, visit leesimon.substack.com/subscribe

    伊朗還拖反擊,油價點解反而不升反跌?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Jun 24, 2025 23:16


    * 儘管中東出現軍事衝突,但國際油價不升反跌;並創下2022年以來最大單日跌幅,反映市場基本面已發生結構性轉變 。* 傳統地緣政治觀念(即中東一有戰事,油價必升至三位數)已經失效。此現象的核心原因在於美國頁岩油革命導致全球石油供應格局改變,以及市場參與者對衝突的解讀已不同以往。* 伊朗還擊被視為弱勢姿態:市場將伊朗向美國卡塔爾基地的導彈還擊,解讀為僅具象徵意義的姿態,並未對實質供應構成威脅,因此油價不升反跌。* 全球石油供應權轉移:* 自2023年起,非油組國的石油產量已超越油組國(OPEC)。* 美國憑藉頁岩油開採技術,已成為世界第一大產油國,產量從20年前的每日750萬桶,激增至現今的每日2100萬桶,超越歷史上任何國家。* 頁岩油技術革命:* 透過「水平鑽探」及「水力壓裂法」(Fracking),美國成功開採大量以往難以觸及的石油與天然氣資源。* 「石油見頂論」的歷史反思:* 歷史上(如1950、1970、2007年代)多次出現的「石油見頂論」(Peak Oil),事後證明並非供應真的見頂,而是預示著市場即將出現根本性轉變。* 沙特阿拉伯等中東國家早已預見此趨勢,並試圖透過發展金融、再生能源等方式分散風險。* 中東國家失去定價權:* 沙特曾在 2014 至 2016 年間,試圖透過增產壓低油價,以扼殺無利可圖的美國頁岩油生產商,但最終失敗告終。* 當油價低於每桶65美元時,美國頁岩油的利潤便非常微薄,但中東石油的開採成本依然更低。* 供應鏈的瓶頸:2020年疫情期間曾出現「負油價」,揭示了市場的瓶頸位在於原油的處理與儲藏能力,而非開採本身。* 新能源的競爭:中國的產能過剩,已令太陽能發電的成本首次低於煤炭,長遠對石油需求構成挑戰。* 地緣政治的轉向:* 由於失去了對石油市場的支配能力,中東國家反而變得更願意談判,以尋求穩定。* 近年沙特與以色列關係正常化,以及《阿伯拉罕和約》(Abraham Accords)的簽訂,都反映了此趨勢。結論與預測* 油價趨勢:從宏觀趨勢與客觀證據來看,未來油價下跌的機會大於上升。市場若出現突變,更有可能引發因供應鏈瓶頸導致的油價暴跌,而非急升。* 中東局勢:中東國家雖未必想進行重大的社會政治轉型,但因已失去石油武器的主導權,他們也並非真心希望發生大規模地緣政治衝突。* 戰爭可能性低:當前的伊以戰爭,不易演變成過去冷戰時期或兩伊戰爭的規模 19。金融市場對此普遍不感悲觀,例如 Polymarket 預測伊以在7月前達成停火協議的機會率高達89%。 This is a public episode. If you'd like to discuss this with other subscribers or get access to bonus episodes, visit leesimon.substack.com/subscribe

    澳洲殘疾人口激增?殘保開支將超越國防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Jun 23, 2025 43:25


    澳洲被界定為殘疾的人口突然大幅增長;究竟是因為澳洲人變得越來越不小心,還是背後隱藏著一個由善意鋪成的、正走向財政懸崖的制度問題? 澳洲的國民殘疾保險計劃 (NDIS),開支增長驚人,即將超越國防預算,這引發了一個深刻的提問:一個旨在提供「尊嚴」的社會安全網,為何會演變成一個可能拖垮國家的財政巨獸? * 爆炸性增長與沉重負擔* NDIS 計劃的參與人數在 2025 年預計達到 69 萬人,其中近一半是18歲以下的青少年及兒童。* 僅 2024 年下半年新增的個案中,就有七成是 15 歲以下的兒童,特別集中在 5 至 7 歲的年齡段,診斷多為自閉症或發展遲緩。* 此類青少年參與人數比 2011 年生產力委員會的最初估計高出 95%。* 2024 年,NDIS 的總開支已攀升至 510 億澳元。其年度複合增長率高達 8%,遠超澳洲約 2.4% 的通脹率。* 預計到 2026 至 27 年,其開支將超越澳洲的國防預算;到 2033 至 34 年,甚至可能超過退休金 (Superannuation) 的相關支出。* 「無序擴張」的雙重驅動* 定義擴大:澳洲對「殘疾」的定義遠比其他地區寬鬆。根據 2022 年的人口普查,澳洲有1 7.3% 的人口被界定為殘疾,遠高於香港的 8.1% 和美國的 13%。這意味著「殘疾」的門檻被降低,涵蓋範圍從嚴重的肢體傷殘擴大到發展遲緩等情況。* 政治推動:疫情期間,時任 NDIS 主席的 Bill Shorten 推行多項改革,旨在幫助更多人、提供更多資源,導致了開支的「無序擴張」。政客透過「慷他人之慨」來換取支持,是這類社會開支難以削減的根本原因。* 制度後果:資源錯配與道德風險* 資源錯配:一方面,有嚴重智力障礙、真正需要幫助的個案,在畢業後資助反而被削減。* 尋租與浪費:另一方面,龐大的資金池吸引了投機行為。例如,有投資客利用自我管理的退休金投資NDIS的殘障人士宿舍,期望獲取穩定的政府補助租金,但最終因投資平台倒閉而蒙受損失。* 資訊不對稱:殘疾的診斷,特別是心理或發展層面的問題,很大程度上依賴當事人的主觀陳述,專業人士難以完全客觀判斷,這為過度診斷 (Over-diagnosis) 和資源濫用製造了空間。結論:從制度反思到公民社會澳洲NDIS的困境,揭示了幾乎所有現代國家共同面對的挑戰:當我們將「行善」的責任外判給政府,透過「慷他人之慨」來實現社會目標時,往往會帶來意想不到的負面後果。這不僅是資本會「無序擴張」,政府開支與權力同樣會「無序擴張」,最終可能形成一種壓榨型經濟。與其無止境地依賴一個集中化的制度,我們是否應該重新思考個人與公民社會的角色? 真正的幫助,或許並非來自政府的巨額撥款,而是源於每個人親力親為,在自己的家庭、社群中,對身邊的人付出關懷與支援。這種源於個體的善意,才是唯一無法被制度蠶食、且真正有效的解決之道。 This is a public episode. If you'd like to discuss this with other subscribers or get access to bonus episodes, visit leesimon.substack.com/subscribe

    Claim Room 101 by 利世民

    In order to claim this podcast we'll send an email to with a verification link. Simply click the link and you will be able to edit tags, request a refresh, and other features to take control of your podcast page!

    Claim Canc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