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om 101 by 利世民

Follow Room 101 by 利世民
Share on
Copy link to clipboard

利世民:長期處於身份存在危機;總覺得三言兩語間未能介紹自己。過去四分一世紀,平均每半年有個新興趣;課題涵蓋物理心理、政治經濟、歷史、宗、哲,但真正關心只有一件事:「意識形態」。 【Patreon】https://www.patreon.com/LeeSimon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LeeSimon.HK

利世民


    • Aug 3, 2025 LATEST EPISODE
    • weekdays NEW EPISODES
    • 21m AVG DURATION
    • 284 EPISODES


    Search for episodes from Room 101 by 利世民 with a specific topic:

    Latest episodes from Room 101 by 利世民

    財經自由講.幕後主腦現身說法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Aug 3, 2025 27:24


    This is a public episode. If you'd like to discuss this with other subscribers or get access to bonus episodes, visit leesimon.substack.com/subscribe

    中美談判羅生門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Aug 1, 2025 15:37


    中美談判中發生了什麼「羅生門」事件?在瑞典進行談判時,中方代表宣稱暫緩關稅的決定將延長90天,但美方代表財長卻出來說,最終決定權在老闆手上,他無法作主。甚麼是中國談判技巧?根據美國智庫「蘭特機構」(Rand Corporation)在七十年代的一份報告,中式談判技巧有幾個特點:中方代表很多時候不會做任何決定,只會開會、拿資料;但在時間緊迫時,會對對方施壓;當有求於人時,對方是朋友;但當有利益矛盾時,則絕不退讓。美國針對關稅與其他國家達成了哪些協議?美國與歐盟、日本等其他國家達成了協議,將關稅定在15%,這似乎是特朗普政府心中一個「全球通用」的底線。雖然這會增加貿易成本,但比原先提出的25%要好。美國與中國的貿易談判面臨哪些主要障礙?中美談判面臨的挑戰包括:* 美國對中國的關稅高達30%至50%。* 美國要求中國大量購買美國貨,並開放中國市場。* 中國對美國有稀土出口禁令。* 美國要求中國減少向俄羅斯購買石油,這是一個地緣政治問題。* 中國持有的美國國債不斷減少,已降至第三大持有國。中美貿易談判的實質關鍵是什麼?中美貿易談判不僅是貿易談判,其實也是一場金融談判。貿易談判很難從國家層面去談具體的產品數量。美國政府最迫切的是解決長債的息率問題,因此希望中國能購買更多美債。如果習近平和特朗普確認將在年底前實現互訪,這將是一個信號,表示雙方在談判中已經有了某種解決方案,這將是整個中美貿易談判的突破點 。 This is a public episode. If you'd like to discuss this with other subscribers or get access to bonus episodes, visit leesimon.substack.com/subscribe

    資本主義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Jul 31, 2025 2:00


    This is a free preview of a paid episode. To hear more, visit leesimon.substack.com有人從心底裡厭惡資本主義,也有人認為沒有資本主義就沒有現代社會;但不論是支持抑或反對的人,往往對這個概念缺乏明確的定義。要深入理解資本主義,首先要明白經濟活動的核心是價值創造,而價值創造依賴四個基本生產要素:土地、勞動力、資本和創業精神。從歷史上看,社會主要依賴土地和勞動力。「土地」在這裡的範疇超越了單純的農地,它涵蓋了所有自然資源——河流、礦產、能源,甚至放牧的空間。雖然古代經濟體主要利用土地來維持基本生計,但現代社會則利用它來建造工廠和住宅區,這表明這些要素的性質如何隨著時間而適應。同樣地,「勞動力」的概念也發生了演變。在前工業時代,勞動力意味著純粹的體力勞動,例如耕作或搬運貨物。然而,工業革命徹底改變了這一範式,證明機器在體力產出上遠超人類。這場革命是一個關鍵時刻,為資本主義的興起鋪平了道路。對…

    群眾智慧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Jul 30, 2025 0:30


    This is a free preview of a paid episode. To hear more, visit leesimon.substack.com群眾往往只是看到他們自己想見到的現象,但另一邊廂,我們又有這個詞語叫做「群眾智慧」;尤其是說到市場的價格等等,很多時候我們就說這些是群眾的智慧。究竟什麼是群眾智慧呢?

    信用卡收費是「隱藏稅」還是必要營商成本?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Jul 30, 2025 24:42


    澳洲目前信用卡收費存在什麼問題?長期以來,許多小型商戶抱怨信用卡公司收取高額費用。目前全球主要有 Visa 、 Mastercard 和銀聯(UnionPay)三大網絡,其中 Visa 和 Mastercard 這兩間美國佔據了市場主要份額 。澳洲儲備銀行(Reserve Bank of Australia, RBA)估計,澳洲(Australia)人每年僅消費者附加費就高達12億澳元,平均每人每年負擔約60澳元 。澳洲消費者委員會(ACCC)在18個月內收到了2500宗關於附加費的投訴或查詢 。澳洲儲備銀行的改革建議之一,就是要發卡組織公開收費結構和百分比,以增加市場透明度 。如果能削減這些附加費,估計消費者和小型商戶每年可節省24億澳元 。改革可能面臨哪些國際層面的爭議由於 Visa 和 Mastercard 是美國公司,這項改革有可能被美國政府視為針對行為;類似情況也曾發生在英國和歐洲針對美國科技企業的爭議。銀行與信用卡公司的壟斷狀況如何?信用卡和交易系統存在壟斷,而銀行層面也會有多一層壟斷與成本;但澳洲的信用卡競爭比香港激烈,因為澳洲的信貸管理系統不同,持有信用卡會被視為潛在負債,影響貸款申請 。因此,澳洲人普遍持有的信用卡數量少於香港,使得信用卡市場成為兵家必爭之地 。如果降低信用卡儲備,對消費者有何影響? 如果澳洲儲備銀行建議落實,銀行將因利潤減少而難以提供積分換機票或現金回贈等優惠 。澳洲儲備銀行亦表明將擴大支付系統監管法規,不僅涵蓋實體卡,還包括手機上的虛擬卡(Virtual Card)、Apple Pay 和 Android Pay 等虛擬卡機構,以及「先買後付」等服務 。無現金社會的成本轉移問題是什麼? 政府積極推動無現金社會,是因為電子支付的每一筆交易都有記錄,可以追蹤資金流向,有助於打擊洗錢、詐騙等犯罪活動 。相對而言,現金交易難以追蹤,容易被用於非法用途 。疫情之後,由於擔心細菌和病毒傳播,澳洲(Australia)也鼓勵大家使用無現金支付 。目前,完全使用現金支付的比例已少於兩成 。與現金相關的行業,如運鈔公司,在澳洲(Australia)也面臨經營困難 。澳洲(Australia)試圖降低消費者和商戶的支付成本,並逐步導向無現金交易的世界 。然而,因為隱藏的成本可能會以其他方式轉嫁給消費者和商戶,導致商品價格上漲,甚至可能讓大家重新選擇使用現金 。新的支付制度能否普及,仍需時間證明 。中央銀行數字貨幣(CBDC)對支付系統有何影響? 中央銀行數字貨幣(CBDC)的概念是建立一個由國家推動的電子錢包系統。目前英國(United Kingdom, UK)和中國(China)正在考慮,而美國(United States, US)的最新法案則禁止其發展 。儘管有新的技術挑戰,傳統銀行業和既有的支付系統,如 Visa 和 Mastercard,仍然具有一定的黏著性,難以完全取代 。新的科技出現時,最先被取代的反而是較新的技術,如QR Code(二維碼)支付,而現金等傳統方式可能需要更長時間才能被完全取代 。 This is a public episode. If you'd like to discuss this with other subscribers or get access to bonus episodes, visit leesimon.substack.com/subscribe

    現代社會的奴役制度.無處不在的血汗商品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Jul 27, 2025 18:00


    英國上議院和下議院一個聯合委員會發布報告,探討英國供應鏈中的強迫勞動情況。報告中提到了哪些可能涉及強迫勞動的消費品?報告中提到五個主要範疇:* 棉花: 全世界每五件衣服中,就有一件可能與新疆棉的強迫勞動有關 。中國快時尚公司 Shein 的代表在英國國會作證時,無法回答其在英國銷售的衣服是否使用了新疆棉 。* 海產: 不僅涉及新疆,還涉及北韓勞工。北韓為賺取外匯,將勞工送往中國(特別是東北三省)處理水產品 。例如,強迫勞工被送到山東省沿岸工廠處理魷魚 。這些魷魚的船員多為中國人和東南亞人,可能幾年都無法下船,甚至有生病死亡後屍體被丟入海中的情況 。中國是2023年英國第二大水產進口商 。* 加工番茄: 在英國各大超市(如 Asda, Tesco, Morrisons, Waitrose)購買的罐頭番茄和茄醬,即使標示義大利產,也可能來自新疆 。* 太陽能板: 中國是全球主要的太陽能板生產國之一,不可避免地存在強迫勞動問題 。* 關鍵礦產(Critical Minerals): 例如來自剛果民主共和國的礦物,佔全球70%,用於鋰電池和磁石,與電動車和電池相關,這些礦產的開採和提煉也存在強迫勞動問題 。英國在應對強迫勞動產品進口方面有何不足?與歐盟或美國相比,英國目前沒有一個完整的立法來禁止所有強迫勞工產品的進口 。英國目前只針對能源方面有相關立法,未來會有一間英國國營電力公司禁止強迫勞工生產的產品進入英國電網 。為何難以避免這些涉及強迫勞動的產品?許多涉及強迫勞動的產品都是日常消費品或難以替代的原材料 。例如,加工番茄在烹飪中非常方便且難以替代。海產和棉花也因其勞動密集型特性而難以完全避免。此外,太陽能板和稀土等關鍵礦產的提煉過程非常污染,發達國家傾向將其集中在發展中國家進行,導致健康危害,更難以避免 。資訊透明度能否根本性改變供應鏈現狀?雖然資訊透明度越來越高,但要根本性改變供應鏈狀況仍有困難 。例如,沒有公司會承認使用北韓勞工或新疆維吾爾人生產的產品,因為這違反聯合國制裁 。他們會尋找方法更改標誌或阻撓審查 。只能透過本地立法並對違規行為施以重罰,就像處理洗錢案一樣 。對於強迫勞動問題,有哪些值得反思的觀點?當今社會仍有許多類似奴隸制度的操作存在;與其停留在討論過去的種族矛盾或歷史舊帳 ,更應該關注目前世界上正在發生的人權問題。 This is a public episode. If you'd like to discuss this with other subscribers or get access to bonus episodes, visit leesimon.substack.com/subscribe

    香港末日計劃真相.解密文件揭示哪些不為人知的政治操作?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Jul 27, 2025 25:43


    為什麼這些解密檔案對研究很重要? 這些解密檔案是研究英國外交政策、對港政策和對華政策非常重要的資料 。關於戴卓爾夫人在人民大會堂的「腳軟」傳聞,解密檔案揭示了什麼? 解密檔案顯示,關於戴卓爾夫人在人民大會堂見鄧小平後「腳軟」,以及鄧小平威脅派解放軍南下的說法,根本不存在 。這些傳聞是當時許多「帶風向」或「一廂情願」的說法 。最近解密的檔案中,關於香港的「末日計畫」具體是指什麼? 最近解密的檔案提到一個「末日計畫」,這是英國政府和香港政府在六四事件前約一週就開始討論的,目的是在情況惡化時,將香港人撤離並重新安置 。計畫曾考慮將數十萬甚至數百萬香港人疏散到台灣、馬尼拉,甚至澳洲的達爾文 。為什麼現在這些檔案可以被解密公開? 過去的解密檔案通常需要30年才能解封,近年改為20年 。這次的「末日計畫」檔案雖然已超過30年,之所以能公開,可能是因為計畫中的許多細節,例如部分居英權計劃和BNO簽證計劃,已經成為現實 。公務員可能認為現在公開這些檔案已經沒有太大的問題,且其現實執行可能性不大,主要只剩歷史價值 。英國政府在安置香港人方面有哪些考量? 英國政府在安置香港人時,主要考慮財政問題,例如是否有足夠的空置房屋(當時預計有40萬空置房屋,其中30萬為私人房屋),如何徵用這些房屋,以及如何提供所需的服務和防止安置失敗或騷亂 。他們也借鑒了六七十年代撤離烏干達印度裔人的經驗 。英國政府對香港人移民英國的態度如何? 英國政府其實一直不太希望香港人移民英國,只有在被迫的情況下才會考慮這些事情 。英國政府對香港和中國的觀點有何貫徹性? 英國政府一貫認為香港對重要性不如香港人想像的那麼高 。他們主要將中國視為一個巨大的市場,這種「市場商機」的看法從1980年代至今沒有改變 。英國國家檔案館的檔案是否已全部公開? 並非所有檔案都已公開 。有三種檔案絕少開放:基本法、政制改革,以及當年的中英聯絡小組的檔案 。有些檔案甚至標註要到2080年才開放 。公眾是否可以查閱英國國家檔案館的資料? 是的,任何人都可以申請查閱英國國家檔案館的資料,不需要是英國公民或記者 。只需提供地址證明即可辦理閱覽證件 。許多退休人士會去那裡研究家族或社區歷史,也有許多博士生、研究生和學生前往 。柯利達 (Percy Craddock) 在中英談判時扮演了什麼角色? 他是當時英國駐北京的大使 。彭定康(Chris Patten)非常不喜歡他,認為他傾向於中方 。檔案顯示 (Percy Craddock) 柯利達很在意他與北京的關係,甚至會訓示時任港督尤德(Edward Youde)和代北京向首相府傳話。 This is a public episode. If you'd like to discuss this with other subscribers or get access to bonus episodes, visit leesimon.substack.com/subscribe

    英國政府修訂引渡條例:工黨究竟「出賣」還是「保障」港人?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Jul 26, 2025 17:38


    * 英國政府為何要修改現有的引渡條例細則?* 此次修訂會如何影響在英國的香港人?* 英國內政部(Home Office)官方的說法是什麼,與保守黨議員的批評有何不同 ?* 「合作」一詞為何引發如此大的爭議,它在法律上意味著什麼?* 英國公務員在此次爭議中扮演了什麼角色,他們是否應該對信件的措辭負責?* 這次事件是否反映了公眾對政治信任的瓦解,以及媒體在其中扮演的角色?* 修訂後的引渡條例,英國政府是否擁有更大的酌情權來決定是否引渡? This is a public episode. If you'd like to discuss this with other subscribers or get access to bonus episodes, visit leesimon.substack.com/subscribe

    【地產黨發功】閉環北水買港樓行唔行得通?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Jul 24, 2025 23:37


    民建聯李慧琼再次提出,希望北京考慮推行一項所謂的「閉環式」方法,允許中國大陸居民投資香港房地產市場。前行政長官梁振英公開反對建議,聲稱香港土地房屋應為香港人服務,更質疑「為誰辛苦為誰忙」。所謂的「閉環式」投資是什麼意思?閉環式管理是指資金用於購買香港房地產,並在出售時自動將港元兌換回人民幣(RMB)並匯回中國大陸,以防止資產或資本外流;類似於滬深港股通的運作模式。中國大陸居民在香港購房面臨哪些資金上的挑戰?中國大陸居民受外匯管制,每年匯出資金不得超過五萬美元,不足以應付在香港購房的需求。要實現購房資金通,更需要發展商和銀行配合,例如按揭和賣樓標價都應使用人民幣,甚至政府收取地價也應考慮接受人民幣支付。這意味著土地供應、融資(按揭)和賣樓這三個環節都要有人民幣報價。梁振英反對該建議的深層次原因可能有哪些?* 他可能不希望資金離開中國大陸;* 梁振英與香港「地產黨」(property tycoons)之間可能存在矛盾;* 過去許多人將「深層次矛盾」解讀為香港貧富懸殊和年輕人買不起樓的問題 。然而,目前香港住宅樓價已經從高位下跌了約三成,雖然近月已出現回穩跡象,新盤亦加快推售,甚至有人預計樓價可能在下半年見底,但年輕人上樓的成本已大幅降低,四、五百萬港元就能買到一個兩房單位,首期亦只需幾十萬港元。除了「購房資金通」,還有其他吸引資金流入樓市的措施嗎?香港(Hong Kong)的「投資者入境計劃」(Capital Investment Entrant Scheme, CIES)在去年底進行了修訂,規定投入三千萬港元來港的資金中,可將一千萬港元計入購買房產的投資額。截至六月底,已有1500宗申請,其中九成半來自中國大陸,涉及資金超過四百六十億港元。未來《施政報告》(Policy Address)可能會進一步放寬投資者移民計劃(CIES)的購房金額和計入比重。香港(Hong Kong)地產對其整體經濟有何重要性?地產是香港人的最大共同利益之一。如果地產市場不景氣,政府賣地收入將減少,這會對香港的財政造成巨大挑戰;香港特區政府的財政問題是目前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 This is a public episode. If you'd like to discuss this with other subscribers or get access to bonus episodes, visit leesimon.substack.com/subscribe

    誰主美元命運?特朗普為何對聯儲局主席鮑威爾窮追猛打?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Jul 23, 2025 32:39


    近期關於鮑威爾辭職的市場傳聞從何而來?這些傳聞可信嗎?* 這些傳聞主要來自特朗普政府的高級官員,如聯邦住房金融局(FHFA)局長比爾·普爾特(Bill Pulte)和白宮管理和預算辦公室(OMB)主任拉塞爾·沃特(Russell Vought)的公開言論。* 普爾特多次公開呼籲鮑威爾辭職,並暗示收到其考慮辭職的「報告」。沃特則指責聯儲局總部「豪華裝修」並要求調查。特朗普本人也曾聲稱有「絕對權力」針對聯儲局。* 然而,聯儲局發言人已重申鮑威爾將完成任期,且鮑威爾本人也表示不會因政治壓力而辭職。市場對這些傳聞反應平淡,匯率和長息走勢未受影響,顯示市場並未認真對待 。聯儲局的貨幣政策是如何制定的?主席的個人權力有多大?* 聯儲局的貨幣政策制定是高度制度化,決策由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的委員們集體決定,而非主席一人拍板。利率期貨預測聯儲局政策的準確性越來越高,議息結果鮮少令人意外,證明政策制定已高度透明和制度化 * 聯儲局理事會由七名理事組成,總統任命並經參議院確認,任期為交錯的14年,以確保穩定性和連續性。理事只能因「故」(for cause),如行為不當或失職,才能被罷免。聯儲局最終的問責對象是誰?它與白宮的關係為何?* 聯儲局最終的問責對象不是白宮或行政部門,而是美國的銀行制度。其設立初衷是服務美國銀行體系。聯儲局理事的任期往往比總統任期更長,且來自不同政黨任命,其獨立性被認為不亞於美國司法制度。特朗普為何不斷向外發放針對鮑威爾的資訊?其真實目的是什麼?* 特朗普團隊的目的主要有兩個:* 轉嫁政治責任: 他們公開表示美國面臨嚴峻的財政問題(截至2025年5月,國債已超過36.2萬億美元),並將政府在利息上的沉重負擔歸咎於聯儲局不願減息。這旨在將財政問題的政治責任由白宮轉移到聯儲局和銀行體系身上。* 為未來人事布局: 鮑威爾的主席任期將於2026年5月屆滿,而理事任期也只到2028年1月。提前發放這些訊息,等於公開宣告鮑威爾不會連任主席,並為總統在2026年兩個理事空缺(包括鮑威爾可能卸任理事以及阿德里安娜·庫格勒的任期到期 12)時,任命自己心儀的人選鋪路。如果鮑威爾不再擔任主席,誰可能接任?聯儲局內部有何不同派別?* 根據聯儲局的論資排輩傳統,目前資歷第二深的理事、現任監管副主席米歇爾·鮑曼(Michelle Bowman),她於2018年獲特朗普任命,專長銀行監管,但也被外界視為保守派的「通脹鷹派」。* 至於聯儲局理事會中,也有其他重要經濟學家,如:麗莎·庫克(Lisa Cook)(首位非裔美國女性理事)和阿德里安娜·庫格勒(Adriana Kugler)(首位拉丁裔理事,專長勞動經濟學,其理事任期將於2026年1月結束)。 This is a public episode. If you'd like to discuss this with other subscribers or get access to bonus episodes, visit leesimon.substack.com/subscribe

    獨角獸出走與散戶熱錢湧向美股.澳洲 ASX 謀變.32年後再起「特權股」爭議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Jul 21, 2025 47:03


    澳洲股市目前面臨什麼樣的挑戰,促使其考慮引入雙重股權制度?澳洲證券監管機構(ASIC)發布了一份討論文件,指出澳洲資本市場正應對全球市場的變化和資源競爭。一個主要觀察是,2014年至2024年間,澳洲證券交易所(ASX)的總市值增長(91%)顯著低於公積金的增長(118%)。此外,澳洲的頂級獨角獸公司如Canva,因澳洲不允許雙重股權制度而選擇赴美上市,導致澳洲失去這些「肥肉」。什麼是雙重股權制度(Dual Class Share System)?它為何對公司創辦人有吸引力?雙重股權制度,亦有被稱為「同股不同權」 ,是指上市公司發行不同類別的股票,其中某些類別(通常由創辦人或內部人士持有)擁有比其他類別(通常是普通投資者購買的股票)更多的投票權或控制權 。這能保障創辦人在公司不斷融資、股權稀釋的情況下,仍能維持對公司的控制權,避免失去控制權。澳洲引入雙重股權制度的歷史阻力是什麼?現在情況有何不同?澳洲在 32 年前曾有媒體大亨梅鐸(Rupert Murdoch)旗下的新聞集團(News Corp)試圖引入一股 25 票的「超級投票股」 。然而,當時受到了 AMP 和 Colonial 等大型機構投資者以及澳洲聯邦檢察總長的強烈反對。最終,梅鐸放棄了在澳洲實施,轉而將新聞集團遷至美國特拉華州(Delaware)上市,因為該地允許雙重股權制度。如今,情況有所不同。許多大型基金(包括公積金受託人)此次對引入雙重股權制度表示支持。這可能與當代基金多轉向被動式管理(如ETF和指數基金)有關,這類基金可能不那麼關心投票權,而更注重投資回報,減少管理成本。雙重股權制度對普通投資者(小股東)來說,是利還是弊?一般觀點認為「一人一票」或「一股一票」才是公平。但實際情況是,大多數小股東並不經常參與公司決策投票,例如年度股東大會上的董事任命。像 Google 的母公司 Alphabet,其無投票權的C股(GOOG)交投量更大,與有投票權的A股(GOOGL)股價走勢大致相同,且投票權溢價僅在1%以內。在公司私有化或被收購時,小股東通常更關心價格而非投票權。雙重股權制度確實保障了大股東的利益,保障大股東利益不等於扼殺小股東利益,兩者在無矛盾時甚至可能一致。此外,它能減少股東行動主義(Shareholders Activism)對公司長期發展的干擾。澳洲推動雙重股權制度,是否意圖在全球資本市場競爭中分一杯羹?隨著新加坡(2018年)、香港(2018年)和英國(2024年)相繼引入,澳洲作為一個普通法系和英語系國家,具備競爭條件;尤其是可能來自「泱泱大國」(中國大陸)的企業,這些企業若不願或難以在美國上市,可能會考慮澳洲市場作為替代。香港市場因近年變化,其競爭力可能受到影響。 This is a public episode. If you'd like to discuss this with other subscribers or get access to bonus episodes, visit leesimon.substack.com/subscribe

    「壞賬銀行」救唔救到香港金融業?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Jul 17, 2025 38:26


    近期有什麼關於香港銀行業的重要消息?彭博社報導香港有幾間銀行計劃成立「壞賬銀行」來處理不良貸款,但隨後香港金融管理局(金管局)發出聲明否認此事,相關銀行也表示沒有此計劃。什麼是「壞賬銀行」(Bad Bank)?它的作用是什麼?「壞賬銀行」是專門處理銀行不良資產的機構。其原則是將銀行中可能出現問題的貸款打包出售給資產管理公司,以改善銀行的資產質素。例如,90年代中國大陸的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在改制上市前,就曾透過成立四大資產管理公司來處理不良貸款,這在當時是一個有效的方法。為什麼金管局對彭博的報導反應如此強烈?金管局在彭博報導傳出後,在半日內就發出強烈聲明否認,令人好奇並質疑是否因為某些高層人士對壞賬訊息特別敏感,希望禁止或壓制這類訊息的出現。香港銀行目前面臨的不良貸款問題有多嚴重?雖然整體銀行不良貸款率不高(約2%),但某些銀行,特別是那些較多支援香港中小企業和物業投資者的銀行,不良貸款問題可能相對嚴重。例如,恆生銀行因對前政協陳鴻天的貸款,不良貸款率曾暴升至6%以上,創二十多年新高。香港商業物業市場現況如何?這對銀行有何影響?香港商業物業市場,特別是寫字樓和商舖,空置率高企(17%),且價格持續下跌,部分甲級寫字樓已跌價五到六成。若銀行涉及這部分貸款較多,問題將會更嚴重。雖然有部分買家(如港交所、科大等教育機構)出手,但供應量大,外資投入不明朗,中資機構租賃也趨於謹慎,使得商業物業市場的出路不明。香港政府和金管局是否有足夠的能力應對潛在的銀行危機?如果真的出現問題,金管局可能沒有足夠的「子彈」去拯救。香港的外匯儲備理論上屬於港元持有者,並非金管局或政府的「錢」。此外,政府近年持續財赤,難以再動用資金救助銀行。像湯文亮這類物業投資者面臨什麼挑戰?他們如何應對?像湯文亮等物業投資者面臨流動性不足的問題。即使大幅減價求售,也難以找到買家接盤,最終可能導致物業被銀行接管甚至破產。然而,部分投資者(如紀惠集團)選擇「壯士斷臂」,大幅虧蝕出售資產,以換取流動性,這被認為是一種面對現實的自救模式。香港經濟目前面臨的核心問題是什麼?香港經濟面臨結構性問題,並非單一事件能解決。零售、飲食、地產到銀行業環環相扣,整個生態環境都在顯露枯萎的跡象。問題的根本在於香港的結構性缺陷(如高人工、高租金),以及經濟轉型下香港能否維持生存能力和與時俱進。目前的市場趨勢是去槓桿化,大家更傾向於持有現金,減免風險,而非增持資產。 This is a public episode. If you'd like to discuss this with other subscribers or get access to bonus episodes, visit leesimon.substack.com/subscribe

    澳洲人眼中兩個神奇國度.美國與中國邊個更可靠?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Jul 15, 2025 47:53


    國際關係中,民眾對於政府行為往往有大惑不解的感覺。另外, 群眾為什麼對「離身」一點、距離遠一點的政治人物,會有喜惡分明的情況? 處於中、美的狹縫中,澳洲人究竟如何看待冷戰 2.0 的兩大強權?最新民調顯示,澳洲人對美國總統特朗普的「反感」,但對中國卻有的複雜「溫暖度」。今集我們以非主流觀點,去了解究竟對於澳洲以至香港等地方,在中、美之間的處境。 This is a public episode. If you'd like to discuss this with other subscribers or get access to bonus episodes, visit leesimon.substack.com/subscribe

    大自然化工廠.蔬果菌類應該怎樣吃?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Jul 9, 2025 33:11


    今集「養生科學」想改變大家的想法是:看似「人畜無害」的植物和真菌,在演化這場大戲裡,其實都是大自然裡面最複雜的化工廠。跟能跑能跳的動物不一樣,植物和真菌老實待在原地,沒法避險,所以它們其中一個存活的原因,是能夠製造各種化學物質來保護自己,特別是對付那些想吃它們的昆蟲。上次我們談到迷幻蘑菇的 Psilocybin 就是個典型例子;對昆蟲來說可以是致命的毒藥,但由於我們人類跟昆蟲一樣,有共通的「零件」,當誤打誤撞吃下去後竟然出現「內觀淨觀」這種奇妙的體驗。更常見的像咖啡因和尼古丁,它們都同屬於「生物鹼」(Alkaloids);這類物質的共同點就是帶點苦味,而且都會影響神經系統。但不是所有生物鹼都會讓你上癮,例如 Psilocybin 就不會刺激我們大腦的獎勵機制,不會像咖啡因和尼古丁那樣令人成癮。另一種植物中常見的「化學武器」叫「草酸鹽」(Oxalate);很多蔬菜裡都有,尤其是菠菜。草酸鹽會跟我們身體裡的礦物質結合,形成小晶體,累積多了就可能變成腎結石。當我們總覺得吃蔬菜就是健康無上限,但其實裡面也藏著這些健康陷阱。最後提醒大家,夏天很多人喜歡吃的荔枝,吃多了可是會中毒的,這可不是單純的「熱氣上火」。說到底,我們對植物性食物的理解,常常停留在「健康、任吃」的層面;但它們為了生存,自然會演化出各種「生存策略」和化學物質。我們作為消費者,得用更科學、更理性的眼光去看待這些食物,了解它們的化學成分和對身體的影響,這樣才能真正做到趨利避害,吃得聰明、吃得健康。記事,別再天真地以為植物就只是「纖維」;它們經過億年以上的進化,才是大自然裡最複雜的「化學工廠」。 This is a public episode. If you'd like to discuss this with other subscribers or get access to bonus episodes, visit leesimon.substack.com/subscribe

    天然右與優越感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Jul 8, 2025 57:25


    香港人以為自己是「中間偏右」,來到西方,可能會被貼上「極右」標籤;今集節目,我與大寶、「澳洲西人」任建峰,深入探討香港人獨特的「天然右」政治思維,以及港人如何在海外與主流社會產生碰撞與誤解 。究竟港人如何在自由社會如何打破自身思維框架,融入多元社會並發揮影響力? 今集是一場關於身份認同、財政哲學與公民參與的對話,希望從另一個角度去討論香港人的處境和去向。 This is a public episode. If you'd like to discuss this with other subscribers or get access to bonus episodes, visit leesimon.substack.com/subscribe

    AI 操盤落注?人人都可以做股神?唔使做坐係度穩賺?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Jul 4, 2025 45:56


    AI 熱潮席捲全球,社交媒體充斥各種聲稱可以製造「被動收入」的演算法投資課程;有說指只要寫幾行Python程式,就能坐享其成。究竟 AI 能否預測未來?大型語言模型又能否成為令人人都成為「股神」?散戶與專業機構投資者的差距究竟是越來越大,還是越來越收窄?金融財經業的應用 AI 的真實情況又會怎樣? This is a public episode. If you'd like to discuss this with other subscribers or get access to bonus episodes, visit leesimon.substack.com/subscribe

    中小企 AI 營銷實戰策略與應用心得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Jun 27, 2025 53:03


    銷售與市場營銷在 AI 時代該如何變革?面對高度碎片化的市場,傳統大海撈針式的宣傳推廣模式已然失效;AI 如何讓我們更有效、更精準進行營銷?從 B2B 的資料清洗到 B2C 的內容傳播,AI 將如何協助企業擺脫「人肉機器」的困境?創意,並非簡單的憑空想像,透過「亂數詞語」和「溫度」參數,我們如何可以利用 AI 激發出意想不到的火花?今集利世民與啟明深入探討 AI 賦能銷售與市場營銷的實戰心得與非主流應用策略,以及人類與 AI 相輔相成的溝通之道。計算思維與AI溝通工作坊課程優惠碼: X7QFIXDW This is a public episode. If you'd like to discuss this with other subscribers or get access to bonus episodes, visit leesimon.substack.com/subscribe

    【養生科學】大腦神經解鎖.DMN 失調與心理病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Jun 25, 2025 96:26


    今集我們將深入探討一個在香港文化語境中極具爭議性、甚至可能顛覆您對「養生科學」固有認知的課題——迷幻蘑菇(Psychedelic Psilocybin)。我們常被教導何為「正常」、何為「現實」,但您可曾想過,這份「正常」或許只是人類意識浩瀚頻譜中最狹窄的頻道?今次分享將從個人體驗、歷史文化與前沿科學,解構迷幻物質如何打開意識的「黑盒」。* 意識頻譜與「黑盒」概念:* 人體生理與心理的運作存在「黑盒」,輸入與輸出間的機制常不明確。* 根據 Michael Pollan 的《How to Change Your Mind》,人類意識如同收音機頻譜,日常功能只在極窄頻道運作,而迷幻物質能開啟其他潛藏頻道。* Psilocybin 的潛在療效與研究重啟:* 約近十年,學術界獲准重啟對迷幻物質的研究,探討其療效。* 研究顯示,psilocybin 對末期病患能顯著降低對死亡的恐懼(七至八成案例),改變其面對死亡的態度。* 英國頂尖學術機構(如 Imperial 和 Kings 大學)正積極研究 psilocybin、LSD、MDMA 等對精神障礙(如抑鬱、焦慮、OCD、PTSD、ADHD 等)的治療潛力。* 歷史與文化中的應用:* 精神科物品的使用源遠流長,印度文化中的大麻,魏晉南北朝時期清談學派的「嗜好」,以及歐洲文化中,都可見其與文化大躍進存在關聯。* 美國尼克遜政府的「毒品戰爭」將迷幻物質一概定性為毒品,導致相關科學研究停滯數十年,而非基於科學考量。* 靜修體驗與「Set and Setting」:* 靜修會的「心態與環境」(Set and Setting)至關重要,包括安靜的鄉村環境、明確的意圖設定(intention)、蒙眼、專屬音樂播放列表及前置準備(如研磨松露)。* 在荷蘭,含有 psilocybin 的 Truffle 是合法的,而「蘑菇」(Mushroom)則非法;儘管兩者活性成分相同,顯示法律定義與科學理解的脫節。* 體驗內在感受與「自我解體」:* 體驗中感官被放大,聽覺變得「高解像度」,能分辨音樂中的細節,甚至有「看到聲音」的聯覺現象。* 情緒受到音樂的強烈牽引,達到日常難以觸及的程度。* 最核心的體驗是「自我解體」(dissolution of self),語言功能削弱,時間感消失,肉身概念淡化,意識回歸純粹的「能量」狀態,從而對死亡產生全新理解。* 這種體驗與幼兒時期(pre-language)及某些動物的意識狀態相似,因其DMN未完全成熟或活躍程度較低。* Default Mode Network (DMN) 的科學:* DMN 是大腦中負責「非任務狀態」的網絡,主宰自傳式記憶、自我概念、未來規劃、社交想像和敘事建構。* DMN在日常生活中節省大腦處理資源,預先填充信息,使我們對世界的感知「合理化」。* Psilocybin 能有效降低 DMN 的活躍度,使得大腦擺脫固有的思維模式和敘事建構,從而產生「自我解體」、時間感消失、感官放大與混合等現象。* 深度禪修也能達到類似降低 DMN 活躍度的效果,迷幻物質只是一個「捷徑」。* DMN 失調與精神健康:* DMN 過度活躍或功能失調被認為是多種精神疾病的生理基礎,例如過度焦慮源於對未來的過度規劃。* 透過降低 DMN 活性,迷幻物質為治療這些精神障礙提供了潛在的途徑。* 「感覺」與「知道」的區分:* 大腦常將感覺與思考混淆,DMN的預設短路機制會強化這種混淆。* 體驗能幫助個體區分純粹的「感受」與透過語言和邏輯建構的「思考」。* 人類意識的演化與「神經可塑性」:* 借鑒 Julian Jaynes 的「雙心智」(Bicameral Mind)理論,探討人類意識演化過程中,感覺與思想分離程度的變化。* 「神經可塑性」(neuroplasticity)或「神經彈性」(neuroflexibility)的意思是,大腦能在不同模式間切換的能力,這對身心健康至關重要,而非長期固守某種模式。* 非成癮性與合法化爭議:* 科學研究指出,psilocybin 不會對大腦造成永久傷害,且不具生理成癮性(不影響大腦成癮路徑),與酒精、咖啡因或可卡因不同。* 將其與硬性毒品劃為一類,是法律處理上的粗暴簡化,缺乏科學依據。今日的分享,希望可以為大家重新審視身心健康的定義。這不僅僅關乎生理機能,更在於我們對自身意識與現實維度的深層理解。 This is a public episode. If you'd like to discuss this with other subscribers or get access to bonus episodes, visit leesimon.substack.com/subscribe

    收成期業主唔賣舊居.中產區變富豪聚居地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Jun 24, 2025 27:43


    * 傳統上,地產業界會將退休的嬰兒潮世代視為潛在賣家,因他們常有「大屋搬細屋」並套現的需求 。近年有個新趨勢,美國嬰兒潮的「收成期」世代(戰後至1960年代末出生者)不願出售原本居住的舊區。民意調查顯示,近三分之一的嬰兒潮世代即使退休也不打算搬家或縮小住房 。* 嬰兒潮世代不願賣房的原因包括:* 避免高額的資本利得稅(Capital Gain Tax),因為賣房會讓累積多年的增值一次性計入當年收入,導致稅率大幅提高 。* 若賣掉高價房產再買較便宜的,仍需面對資本利得稅問題 。* 在高利率環境下,退休後不願增加財務槓桿進行新的按揭 。* 希望將房產作為遺產留給下一代,這樣子女繼承時,資產增值稅會從繼承時的市值開始計算,避免了父母多年的增值稅負擔 。* 提及美國稅法中的「1031條款」,此條款主要用於商業物業的「同類交換」,可延遲繳納資產增值稅,但住宅物業需證明其商業用途(如出租或Home Office)至少兩年才能適用 。* 嬰兒潮世代財務狀況普遍良好,除了房產,他們也受惠於制度化的退休金計畫和過去幾十年股市的兩次大週期(1980年代和2010年後),累積了可觀的流動資產,使其不再需要透過賣房來維持生活 。* 許多嬰兒潮世代習慣了目前居住的社區,周圍鄰里也屬同一社會階層,不願搬離 。* 這種現象加劇了社會階層問題,導致年輕世代(如千禧世代)在這些成熟地區難以負擔房產,因為供應稀缺且價格已累積半世紀的財富 。* 影片建議年輕人若要投資房地產,應考慮人口流入和經濟機會正在增長的「當頭起」地區,如亞利桑那州。* 人生最重要的決定,是在適當的時候選擇適當的地方。 This is a public episode. If you'd like to discuss this with other subscribers or get access to bonus episodes, visit leesimon.substack.com/subscribe

    伊朗還拖反擊,油價點解反而不升反跌?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Jun 24, 2025 23:16


    * 儘管中東出現軍事衝突,但國際油價不升反跌;並創下2022年以來最大單日跌幅,反映市場基本面已發生結構性轉變 。* 傳統地緣政治觀念(即中東一有戰事,油價必升至三位數)已經失效。此現象的核心原因在於美國頁岩油革命導致全球石油供應格局改變,以及市場參與者對衝突的解讀已不同以往。* 伊朗還擊被視為弱勢姿態:市場將伊朗向美國卡塔爾基地的導彈還擊,解讀為僅具象徵意義的姿態,並未對實質供應構成威脅,因此油價不升反跌。* 全球石油供應權轉移:* 自2023年起,非油組國的石油產量已超越油組國(OPEC)。* 美國憑藉頁岩油開採技術,已成為世界第一大產油國,產量從20年前的每日750萬桶,激增至現今的每日2100萬桶,超越歷史上任何國家。* 頁岩油技術革命:* 透過「水平鑽探」及「水力壓裂法」(Fracking),美國成功開採大量以往難以觸及的石油與天然氣資源。* 「石油見頂論」的歷史反思:* 歷史上(如1950、1970、2007年代)多次出現的「石油見頂論」(Peak Oil),事後證明並非供應真的見頂,而是預示著市場即將出現根本性轉變。* 沙特阿拉伯等中東國家早已預見此趨勢,並試圖透過發展金融、再生能源等方式分散風險。* 中東國家失去定價權:* 沙特曾在 2014 至 2016 年間,試圖透過增產壓低油價,以扼殺無利可圖的美國頁岩油生產商,但最終失敗告終。* 當油價低於每桶65美元時,美國頁岩油的利潤便非常微薄,但中東石油的開採成本依然更低。* 供應鏈的瓶頸:2020年疫情期間曾出現「負油價」,揭示了市場的瓶頸位在於原油的處理與儲藏能力,而非開採本身。* 新能源的競爭:中國的產能過剩,已令太陽能發電的成本首次低於煤炭,長遠對石油需求構成挑戰。* 地緣政治的轉向:* 由於失去了對石油市場的支配能力,中東國家反而變得更願意談判,以尋求穩定。* 近年沙特與以色列關係正常化,以及《阿伯拉罕和約》(Abraham Accords)的簽訂,都反映了此趨勢。結論與預測* 油價趨勢:從宏觀趨勢與客觀證據來看,未來油價下跌的機會大於上升。市場若出現突變,更有可能引發因供應鏈瓶頸導致的油價暴跌,而非急升。* 中東局勢:中東國家雖未必想進行重大的社會政治轉型,但因已失去石油武器的主導權,他們也並非真心希望發生大規模地緣政治衝突。* 戰爭可能性低:當前的伊以戰爭,不易演變成過去冷戰時期或兩伊戰爭的規模 19。金融市場對此普遍不感悲觀,例如 Polymarket 預測伊以在7月前達成停火協議的機會率高達89%。 This is a public episode. If you'd like to discuss this with other subscribers or get access to bonus episodes, visit leesimon.substack.com/subscribe

    澳洲殘疾人口激增?殘保開支將超越國防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Jun 23, 2025 43:25


    澳洲被界定為殘疾的人口突然大幅增長;究竟是因為澳洲人變得越來越不小心,還是背後隱藏著一個由善意鋪成的、正走向財政懸崖的制度問題? 澳洲的國民殘疾保險計劃 (NDIS),開支增長驚人,即將超越國防預算,這引發了一個深刻的提問:一個旨在提供「尊嚴」的社會安全網,為何會演變成一個可能拖垮國家的財政巨獸? * 爆炸性增長與沉重負擔* NDIS 計劃的參與人數在 2025 年預計達到 69 萬人,其中近一半是18歲以下的青少年及兒童。* 僅 2024 年下半年新增的個案中,就有七成是 15 歲以下的兒童,特別集中在 5 至 7 歲的年齡段,診斷多為自閉症或發展遲緩。* 此類青少年參與人數比 2011 年生產力委員會的最初估計高出 95%。* 2024 年,NDIS 的總開支已攀升至 510 億澳元。其年度複合增長率高達 8%,遠超澳洲約 2.4% 的通脹率。* 預計到 2026 至 27 年,其開支將超越澳洲的國防預算;到 2033 至 34 年,甚至可能超過退休金 (Superannuation) 的相關支出。* 「無序擴張」的雙重驅動* 定義擴大:澳洲對「殘疾」的定義遠比其他地區寬鬆。根據 2022 年的人口普查,澳洲有1 7.3% 的人口被界定為殘疾,遠高於香港的 8.1% 和美國的 13%。這意味著「殘疾」的門檻被降低,涵蓋範圍從嚴重的肢體傷殘擴大到發展遲緩等情況。* 政治推動:疫情期間,時任 NDIS 主席的 Bill Shorten 推行多項改革,旨在幫助更多人、提供更多資源,導致了開支的「無序擴張」。政客透過「慷他人之慨」來換取支持,是這類社會開支難以削減的根本原因。* 制度後果:資源錯配與道德風險* 資源錯配:一方面,有嚴重智力障礙、真正需要幫助的個案,在畢業後資助反而被削減。* 尋租與浪費:另一方面,龐大的資金池吸引了投機行為。例如,有投資客利用自我管理的退休金投資NDIS的殘障人士宿舍,期望獲取穩定的政府補助租金,但最終因投資平台倒閉而蒙受損失。* 資訊不對稱:殘疾的診斷,特別是心理或發展層面的問題,很大程度上依賴當事人的主觀陳述,專業人士難以完全客觀判斷,這為過度診斷 (Over-diagnosis) 和資源濫用製造了空間。結論:從制度反思到公民社會澳洲NDIS的困境,揭示了幾乎所有現代國家共同面對的挑戰:當我們將「行善」的責任外判給政府,透過「慷他人之慨」來實現社會目標時,往往會帶來意想不到的負面後果。這不僅是資本會「無序擴張」,政府開支與權力同樣會「無序擴張」,最終可能形成一種壓榨型經濟。與其無止境地依賴一個集中化的制度,我們是否應該重新思考個人與公民社會的角色? 真正的幫助,或許並非來自政府的巨額撥款,而是源於每個人親力親為,在自己的家庭、社群中,對身邊的人付出關懷與支援。這種源於個體的善意,才是唯一無法被制度蠶食、且真正有效的解決之道。 This is a public episode. If you'd like to discuss this with other subscribers or get access to bonus episodes, visit leesimon.substack.com/subscribe

    泡泡瑪特無改錯名. Labubu 泡沫爆破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Jun 22, 2025 37:45


    以下是原本在 2022 年 4 月 25 日刊出的一篇舊文;內容稍為經過修飾。聲音版則是今天新錄製的。可愛滿瀉的非理性亢奮The Great Beanie Baby Bubble by Zac Bissonnette到圖書館去找 Charles Kindleberger 的書時,卻被旁邊的另一本吸引了。《The Great Beanie Baby Bubble》。雖然對這件事有點印象,但記憶已經模糊。畢竟,上世紀 1980、1990 年代,誰沒有經歷過各種奇奇怪怪的炒風?直覺告訴我,當年的炒風,跟目前 NFT 之亂有幾分相似。01,首先,這本書的結構很鬆散,有太多不必要的內容;所以我認為不值得大家去花時間。作者花太多篇章去講 Ty Warner 的私生活;描繪這位 Beanie Babies 創造人的刻薄寡恩。但這些人格缺陷,卻與這個泡沫完全沒有半點關係。02,反之,Warner 對品質和自己作品那份頑固的堅持,意外令 Beanie Babies 供不應求;他雖然是最終的得益者,但他近乎毫無例外地拒絕了炒家的要求。所以,就算說 Beanie Babies 的許多人損手爛腳,甚至家破人亡,最多也只可以說是一場「共孽」。我不知道為何這本書的作者,好像對 Ty Warner 有點偏見。03,Beanie Babies 的故事,本身是有趣的。Beanie Babies 狂熱由 1995 年開始,大家應該記得格林斯潘口中的非理性亢奮吧?時間上的吻合,絕對不是簡單的偶然。當時除了股票市場,還有其他的泡沫也醞釀當中;有些被炒賣的物品,甚至乎與金融市場是完全沒有任何關係。04,我們很多人親身經歷過那些紙醉金迷的日子,但未必見到當中的關聯。假如從 Kindleberger 等人提出觀點去分析,自 1970 年代世界經歷過幾波的資產價值泡沫周期,其實都不是獨立事件;由 1980 年代的拉美、1980 年代末的日本、1990 年代中的東南亞、到千禧科網股、美國次按、歐債等,每次泡沫爆破,政府的救市措施,都埋下了另一次泡沫的伏筆。05,1990 年代的旺角信和商場,就是個「非金融產品的交易中心」。我記得有一間唱片店,名字就好像叫「二手碟交易所」。不瞞大家,我自己收藏了六、七百隻 CD;就當平均以 100 元一隻購入,這些收藏品也花了我最少六萬元。對當時的一個中學生,這筆錢不算少。好在當時我有兼職做補習教電腦,所以每個月也有一萬幾千收入。06,題外話。1990 年代前香港的人均收入不斷高速增長,而亞洲金融風暴是個明顯的分水嶺。走出亞洲金融風暴之後,香港的家庭收入的增長明顯放緩。過去廿多年,香港人財富增長,最主要來自資產。只要有樓、有股票,那怕工作收入相對低,只要生活儉樸一點,還是屬於地球上最富裕的一群。07,相對出生於 1980 後,假如沒有父母輩留下的物業,他們很難會儲得到首期,也很容易錯過 2003-4 和 2009-10 的上車機會;這群人的工資收入增長,絕大多數追不上資產價格的膨脹。過去十年,特區政府經常說香港有房屋問題,但其實真正的問題是香港人的收入停滯不前。到了 2022 年,我們應該明白,過去廿年香港人收入沒有增長的最大原因,是這個城市的經濟模式,某程度上凝固了在 1990 年代。08,最近見到有些近年回流香港的年青經濟學家說:「香港過去的積極不干預不合時宜。」(補充:無謂點名,反正有這路觀點的人不少。)不合時宜?甚麼年代,其實都有人相信政府可以做更多;不認同積極不干預,也不必以時代為藉口。話說回來,在 2022 年主張特區政府去積極干預經濟的年青學者,應該後生可畏,前途無可限量。09,從過去幾十年的經濟史可以見到,收入追不上資產價格,是個全世界都有的普遍現象,並非香港獨有。假如有人可以提出可行的方法,逆轉這個現象,莫講是諾貝爾經濟學,將和平獎頒給同一個人,也是值得的。10,回到今日的題目。Beanie Babies 豆袋公仔當炒的日子,我剛好在美國。記憶只是在 Tower Records 和一些小店見過有擺賣,超市卻見到有專門的雜誌去分析二手市場。11,最初 Beanie Babies 的炒風是由一隻錯版開始。1995 年,Ty 的首批 Beanie Babies 中有隻叫 Peanut the Elephant 的公仔,顏色選了 royal blue。但產品做出來之後,完美主義者老闆 Warner 見到,認為顏色太深,小朋友不會喜歡,所以轉了用淺藍色做第二批。收藏者知道後,便到市場上將 2000 隻初版深藍色的 Peanut the Elephant 搶購一空。由 1995 年中最初面世到 1997 年高峰期的 $7000,兩年間升值 1400 倍。12,Beanie Babies 的零售價全部都是 $5;但要得到 Ty 供貨,零售商的其中一個承諾,就是要嚴格遵循 Ty Warner 所定下的方法去陳列貨品。「一定要小朋友同玩具有眼神接觸,佢哋先至會愛上呢啲公仔。」如是者,願意接受這些奇怪要求的,都是小店;也就是因為這個原因,Beanie Babies 由美國中西部的小店開始,由小朋友的小禮物,成為了大朋友的收藏品。13,根據《The Great Beanie Baby Bubble》,芝加哥市郊的家庭主婦對帶動起這股浪潮有關鍵影響。最初她們只是製作了一張 Beanie Babies 的清單;但有了清單,收藏者就知道要儲齊一套的話,自己還欠缺了那些。如是者,芝加哥的太太們還製作了其他清單,例如甚麼地方有售 Beanie Babies 之類。一年下來,有些芝加哥太太從搜集和轉售 Beanie Babies 賺了「第一桶金」,傳媒也開始對這個現象感到興趣。14,就在這個時候,有公司開始在互聯網服務上提供服務。有名叫 Peter Omidyar 的電腦工程師,建立了 AuctionWeb,這個網站後來改名成 ebay。最初幾年,Beanie Babies 佔了 ebay 的 7-10% 交易;但更重要是 ebay 讓 Beanie Babies 有了一個交易場所。15,一般的資產價格泡沫,都局限在有槓桿操作的金融市場。但若以人數計,尤其是涉及的散戶,影響最多人的炒賣,卻往往是沒有借貸沒有槓桿的收藏品。在 Beanie Babies 熱炒的同期,在亞洲我們這邊,何嘗不是一樣有人炒女皇頭像的郵票、硬幣、絕版白版碟等?16,甚至在當時的大陸,經過鄧小平南巡之後,一樣有股炒風。1994 年的電影「股瘋」,就是描述當時上海人人皆股的景況。正如 Kindleberger 所提出,資產價格泡沫就像病毒一樣,會傳染會蔓延。17,我隱約記得,Beanie Babies 炒風後期,亞洲各國也有炒家加入。畢竟,Ty 的工廠在中國,美國的炒家到處搜羅供應時,自然也會令到其他地方的機會主義者發現到需求。有需求,就自然有人嘗試去滿足。炒風蔓延的速度,也因為互聯網而加快。18,沒有槓桿的放大效應,郵票、硬幣、CD、Beanie Babies 等,炒風又如何成形?其實,以上所講的物品炒買,市場規模始終有限,加起來,銀碼最多亦不過十億八億,不用甚麼槓桿放大,也可以炒出一個天價;當然,亦很少人會因為「炒燶」心頭好而欠下一屁股債。19,當然有人覺得,尋寶的過程浪漫,無悔少年輕狂。但也有炒家在反省過後覺得,輸錢事少,輸時間、輸心思,才是天下間最愚蠢的事。炒家在贏的時候,都一定覺得自己眼光獨到,準備功夫周到,賺錢是天經地義。泡沫顛狂的日子,再荒謬的事,都有人去自圓其說。20,爆破過後,有些人方發現,原來自己不外如是。在書中有一幕,描述到在一個電台節目中,有觀眾問 Beanie Babies 大師:「公仔的價格有沒有季節因素?」你估大師的答案是甚麼?「當然有,甚麼投資產品都是如此。」21,想深一層,公仔有甚麼季節不季節的因素?股票價格,為甚麼有五窮六絕七翻身、聖誕節粉飾櫥窗等季節周期?或許 Beanie Babies 大師沒有講錯,觀察也合符事實;但他未必想過,原來 Beanie Babies 的價格走勢,已經和其他資產價格的走勢關聯在一起,也就是我們所謂的 beta。22,目前加密幣和 NFT(非同質幣)的價格走勢,跟標普 500 指數的相關連性,高達六成。(補充:但自從 2022 年的市場崩潰後,兩種資產價格的走勢就脫了軌;換句話說,NFT 是壽終正寢)。過去十多個月以來,消費及生產價格上升幅度大過資產價格,但同時收入又追不上物價變動,這種環境下那怕就業數字表面上彷彿未受影響,但可以想像得到一般家庭平均負擔也感到更沉重,社會長遠將逐步走入滯漲(Stagflation)。23,甚至可以說,過去幾十年來都是一個漫長的滯漲環境。家庭和人均的收入增長速度減慢,資產價格的增長幅度,越來越快,也就是收入追不上股票和地產價格。消費物價的增長雖然沒有資產價格般嚴重,但最主要因為全球化下發展中國家的廉價生產,抵消當中的若干的生產成本。24,依賴工資收入,已經圓不了一般傳統中產夢。另一邊廂,從前只有少數人可以涉足的金融財經市場,卻越來越多人可以參與在其中。大家如果細心留意,除了美、中以外,好多新發展的經濟都極之熱衷加密幣,甚至非洲、南亞、東歐等國家,都有許多狂熱份子。25,悲觀的人會覺得,目前的境象彷彿是馬克斯預言資本主義最後階段。但樂觀的人會指出,上世紀的亞洲金融風暴,曾經令人以為亞洲資本主義的堀起是一場美麗的誤會,但結果亞洲仍然是地球經濟增長的動力來源。2008 年後由美國蔓延到歐亞的經濟震盪,曾經又一次令人以為資本主義壽終正寢。26,Beanie Babies 泡沫的結束,剛好也是一次經濟周期的終結。1999 年底,在 dot.com 泡沫最嚴重的日子,Ty 宣布全線產品都會停產;消息引發搶購潮。27,順帶一提,假如我沒有記錯,大概在這個時期,香港的麥當勞推出了幾款 Hello Kitty,要買套餐加錢換購,結果也是大排長龍。其實在香港搶 Hello Kitty 公仔之前,美國麥當勞也曾經推出過破天荒的 Beanie Babies 聯乘,極為成功。相信也是因為美國的成功經驗,令各地的麥當勞都嘗試彷效。28,在 Beanie Babies 之前,玩具是屬於小朋友的玩意。但步入廿一世紀,開始有 Kidult 這個概念,也就是那些童心未泯的男男女女。這代人是七、八十年代的大眾媒體文化下的產物;但要知道,大眾媒體文化,其實也只不過是這半個世紀才出現的事。29,如此類推, NFT 之亂也只不過是再下一代,那些成長於資訊社會的 millennial 來歷史重演。每一代人,都看不明白也看不過下一代的作為;但社會漸漸演變,偏偏就是這種世代的衝擊。30,有朋友問:「避免輸這種冤枉錢的金融財經知識,應該在學校教嗎?」以我的個人經歷,「交學費」是不夠的,甚至有切膚之痛的反省,也未必可以令人覺悟。31,首先,我們要明白,在投機市場賺錢,唯一的方法是做「資訊的搬運工人」。換句話說,就是找出市場中的資訊不對稱,然後在不同的市場中進行價格套戥。但在這個資訊越來越透明的世界,又可以在那裡找到不對稱?32,這也是為何許多平民百姓,如此熱衷於非財經金融的另類投機產品。例如當年剛推出 iPhone 的時候,某神奇國度未有供應,炒 iPhone 成為了香港許多人的兼職。我認識有人找到了方法,用盡自己幾十張信用卡,以及身邊親戚朋友的地址和身份,大手買入大量電話轉售套現,賺了錢還買了一個先達鋪位收租。以上所講的這位投機者,在投機界亦薄有名氣。33,積極的投機,是一種習慣,也是性格。像我這種生性膽少怕輸的人,只適宜被動地買入資產;買了,就不要再問價。累積財富也是有目標的,那就是將被動資產,變成被動收入。但在 2009 年後的這十幾年,低息環境下,資產的回報也被壓縮;被動收入也跟勞動力一樣,也令更多人將手上的資本投入夢想當中;甚麼元宇宙 NFT 地皮,就是如此這般環境下的怪現象。34,本來 Beanie Babies 全線停產,那是最完美的結局。但在 2000 年初,Ty 又忽然宣布推出一款名為「The Beginning」的新熊,並讓公眾投票決定複刻哪些舊款式。這個舉動徹底打破了「停產」所營造的稀少性,許多人忽然意識到,自己其實不喜歡 Beanie Babies 了;Beanie Babies 公仔的二手價格暴跌,一場泡沫就此結束。35,歷史的教訓是,另類投機市場,價格甚至比「水更深」的財經金融市場波動得更快。但作為一個投機者,處境是被動的;那怕是明顯見到周期步入尾聲,亦未必有機會將手上的資產套現。儘其量,也只是放慢入貨的步伐。36,當年的 Beanie Babies,現在還可以在 ebay 找到;真正想收藏的朋友,今天入市還未遲。至於甚麼 Ape、cyberpunk 的貼圖;相信有朝一日,不論 gas fee 抑或 token price 都會回到合理水平。屆時看有沒有人因為欣賞這些由機器生成的「藝術品」用真金白銀去收藏。37,最後,書中提到 Ty Warner 對零售商,除了有各種陳列的要求,還有要求人家買入各種滯銷的死貨,才可以確保有穩定供貨。這情境令我想起某些名牌,消費者要先買絲巾鎖鑰扣等沒有炒賣價值的產品,跟配貨的銷售員混熟,才可以買到有炒價的限量手袋。這些名牌消費品母公司的股價,也在 2021 年 11 月暫時見頂。(補充:LVMH 的股價由 2023 年再次回升並在 2024 年見頂;Hermes 也是一樣由 2023 年反彈,至今仍屢創新高,) This is a public episode. If you'd like to discuss this with other subscribers or get access to bonus episodes, visit leesimon.substack.com/subscribe

    物業估價的技術與藝術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Jun 21, 2025 59:33


    * 估價網站差異大:美國大型估價網站(如A網站和B網站)對同一物業的估價可能相差高達三成,且沒有一致的規律(例如,有時A網站估價高於B網站,反之亦然),這讓其準確度成疑。* 香港與美國物業同質化程度不同* 香港的物業同質化程度相對較高,尤其是大型屋苑,同一座向、同一層數的單位價格差異較小。* 美國的物業(特別是獨立屋)非同質化現象嚴重,每間獨立屋都有其獨特特點,例如單邊屋的偏好因人而異,甚至有人認為單邊屋因交通意外風險高而價值較低。* 美國房地產行業分工:在美國,有Agent和Broker兩種持牌人。Broker理論上負責監督Agent的工作,且在某些情況下(如離婚資產分割或銀行按揭估價)會出具專業的估價報告 (Appraisal Report),這類報告通常會收費。* 比較銷售法 (Comparable Sales):主要依據過去一年內附近地區(甚至精細到Neighborhood)相似物業的成交紀錄。此方法會考慮物業的大小、房間/廁所數量、裝修新舊、地理位置等因素進行調整。未成交的掛牌價通常不作參考,因為可能過高或過低。* 財務估價方法* 現金流折現法 (Discounted Cash Flow, DCF):任何資產的估價都可以透過預期未來現金流折現來計算其現值。* 但從主觀角度分析,不同的人經營同一物業可能產生不同的現金流,擁有較低資金成本的投資者可能獲得更大優勢。所以 DCF 是客觀、公開的估值,但每個買家都應有自己的主觀估值。* 資本化率 (Cap Rate):主要用於商業物業(包括五個單位以上的Multi-Family公寓),其計算方式是租金收入扣除物業稅、保險和管理費後的淨回報率。Cap Rate用於比較同一地區內不同物業的收入回報率。* 影響物業價格的非科學因素* 社區車輛狀況:透過觀察社區內車輛的新舊和維護程度,可以間接反映社區的經濟狀況和居民素質。車輛破損程度高的社區,通常維修不及時,可能反映該區居民財力較弱,意外率也可能較高。* 學校資料:公立學校的免費午餐比例、是否接受聯邦政府資金(Title I School)、公開試成績(SAT/ACT分數)和高中畢業率等,均可反映社區的社會經濟狀況和家庭能力,進而影響房產價值。* Condo/Townhouse 的 HOA 費用:* HOA (Homeowners Association) 類似香港的業主立案法團,負責管理公共空間,費用包含水費、垃圾費、煤氣費、公共保險,以及未來屋頂等大型維修費用。* HOA費用為固定支出,不能像獨立屋的維護成本一樣由業主自行控制。* 購買有HOA的單位時,需了解業主法團的財務結餘,以避免未來可能出現的大額特別攤款 (assessment)。* 在美國,Condo和Townhouse的升值潛力通常不如獨立屋,因為買家擁有較少的土地業權。* 買家決策受情感因素影響:物業買賣中,買家的個人喜好(如開揚景觀、漂亮的窗戶)等情感因素,對價格的影響可能很大,但這些主觀因素在長期居住後可能不再重要。* 物業改善的策略:在美國,投資少量資金進行物業改善(如翻新、申請加建許可ADU),即使只是讓物業達到「Move-in condition」而非豪華裝修,也能顯著提升其市場價值和銷售速度。這是因為美國買家普遍怕麻煩,願意為即時入住的便利性支付溢價。* 地區差異巨大:美國各地的房產市場高度本地化 (Localized),即使是同一城市內,相隔一條大公路的兩側,都可能是完全不同的社區,其房價、治安、社區設施等都可能天壤之別。* 市場供需影響租金:靠近市中心的地區因供應量大,租金可能比市郊便宜,而市郊因大多為業主自住,租盤稀缺,租金反而可能較高。* 物業估價應多方參考:建議不只依賴單一估價網站的演算法,而應結合專業經紀人的判斷和個人實地考察。* 理解價格與價值區別:價格是市場客觀反映,而價值則包含主觀評估。在投資時,應超越個人喜好,考慮其他潛在買家的價值觀和市場的客觀因素。* 赴海外置業應深入研究當地市場:對於從香港等地區移民海外的買家,強烈建議深入研究當地房地產市場的獨特規則和文化,避免沿用舊有思維模式而做出錯誤決策。* 考慮投資型物業的特點:若以升值為目的,應優先考慮土地價值而非建築物本身,即使物業現狀較差,只要地段有發展潛力,仍可考慮購入並以較低租金出租,以支撐基本開支。* 獨立屋維護成本需納入考量:獨立屋雖然土地升值潛力大,但維修成本高(如屋頂、熱水器、剪草等),應將這些隱性成本納入整體考量。* 平衡消費與投資考量:自住物業可能受個人喜好影響,不一定是升值潛力最高的選擇;而投資物業則可能並非買家想居住的類型。* 利用低成本翻新策略:出售物業時,可以考慮投入適量資金進行低成本的翻新,以提升物業吸引力並加快銷售速度,從而獲得更高的回報。 This is a public episode. If you'd like to discuss this with other subscribers or get access to bonus episodes, visit leesimon.substack.com/subscribe

    NMN 係逆齡神方定係智商稅?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Jun 20, 2025 38:13


    一、NMN 簡介與理論基礎:* NMN (Nicotinamide Mononucleotide) 是一種備受關注的營養補充劑,尤其在健康、生物駭客(Biohacking)和抗衰老領域中廣泛討論。NMN 被宣傳為能「逆轉衰老」的「神」級補充劑。* 其作用原理與 NAD+ (Nicotinamide Adenine Dinucleotide) 分子有關,NAD+ 自 1970 年代起被研究,牽涉細胞內超過 100 個機制,其中多項與衰老相關,例如粒線體功能(細胞的發電廠)和基因修復。* NAD+ 是細胞運作的「主角」,而 NMN 則是 NAD+ 的「前驅物」(precursor),作為載體幫助 NAD+ 進入細胞發揮功效。二、研究進展與結果:* 老鼠實驗(2013-2019):* NMN 的廣泛知名度始於 2013 年哈佛大學抗衰老專家 David Sinclair 博士發表的關於 NMN 的老鼠實驗。實驗顯示,NMN 在老鼠身上能在數天內顯著恢復粒線體功能,使其功能如同年輕粒線體。後續老鼠實驗也發現,NMN 能改善肌肉功能、新陳代謝、膽固醇和血糖等指標,使其數字「年輕化」;這些老鼠實驗的成效「令人意外地好」。* 人類實驗(2019年至今):* 自 2019 年起,約有 18 個關於 NMN 的人類實驗,但數量「非常少」。* 正面結果: 人類服用 NMN 後,血液中的 NAD+ 含量確實會增加。* 令人失望的結果: 大部分人類研究顯示,對於大眾關心的健康指標(markers),NMN「沒有分別」,即未見顯著改善。* 零星的「曙光」: 只有在非常個別的實驗中,針對年齡超過 60 歲、肥胖且生活方式極不健康的人群,NMN 似乎有輕微改善部分數字,但這些改善「都不是真的那麼令人驚喜的」。* 整體而言,老鼠實驗令人興奮,而人類實驗結果則「令人失望」。三、關於 NMN 的討論與建議:* 主持人自身的選擇: 自從人類實驗結果顯示 NMN 效益有限後,主持人已停止服用 NMN。* 人類實驗數據的局限性: 目前人類實驗的數量極其有限,且多為短期研究,因此對於 NMN 的長期效益和潛在副作用知之甚少。* 副作用: 目前 NMN 的短期副作用「似乎是沒有的」。* 成本效益分析:* NMN 的價格「貴」。* 從「性價比」(Bang for Bucks)角度來看,將同樣的錢用於健身會籍或桑拿會籍,其效益證明遠高於 NMN。* 美國 FDA 近一兩年已將 NMN 從補充劑列表中移除,認為其可能不屬於補充劑範疇,因此在美國較難購買,這也可能影響其普及性和價格競爭。* 藥廠即便未來將其作為處方藥銷售,保險公司亦可能因其高價且缺乏壓倒性效益而不予承保,影響其市場普及。* 維他命 D 等普及且專利期過後的補充劑之所以便宜,是因為市場規模大且缺乏專利限制,能大規模生產,這點 NMN 尚不具備。* 健康管理的優先順序:* 補充劑在健康管理中應排在「最低」的位置。* 更重要的健康支柱包括:飲食(如控糖飲食)、睡眠、壓力管理和運動。* 改善睡眠和運動的效益遠大於服用補充劑。* 補充劑的合理使用:* 補充劑應用於「身體需要的東西」,例如經血液測試證實缺乏的維他命(如維他命 D)或礦物質(如鎂)。* 例如,許多居住在陽光不足地區的人,即使不進行血液測試,也可能推斷自己缺乏維他命 D,此時適量補充可能是合理的。* 主持人透過 DNA 檢測發現自身維他命 D 吸收存在「弱點」,因此需要比常人攝取更多來達到同樣效果。* 補充劑應是「輔助性質」或「補洞」的工具,用來彌補生活習慣或飲食結構上的不足,而非替代。例如,若難以從飲食中攝取足夠 Omega-3,魚油丸可作為補充。* 批判性思維與警惕「神藥」心態:* 健康是「累積的效果」(compound effect),而非單靠服用某種「神奇」的補劑就能「長生不老」或「逆齡」。單靠補充劑解決問題的心態非常「危險」,會導致人們忽略建立真正健康的習慣 。* 如果 NMN 真的如宣傳般「神奇」,它應該會變得「很普及」,因為「這個世界沒有什麼秘密」。所有健康行動都應有「一定的證據去支援」,這是一種「科學精神」。* 健康的真正底線是透過了解自身狀況,建立並保持「良好的健康習慣」。 This is a public episode. If you'd like to discuss this with other subscribers or get access to bonus episodes, visit leesimon.substack.com/subscribe

    以色列、伊朗與美國的三角困境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Jun 20, 2025 18:24


    * 美國總統在競選時承諾和平,並會結束俄烏戰爭及以色列與周邊國家的矛盾 。然而,以色列卻在此時宣佈將轟炸伊朗,並聲稱伊朗企圖暗殺美國總統,且接近製造核武的能力。* 這次以色列對伊朗的轟炸據稱籌備了十年以上,旨在削弱及摧毀伊朗的核武製造能力,甚至推翻現政權。表面證據顯示,以色列成功使伊朗陷入管治危機,並在軍事、核武開發及政治層面造成衝擊。* 純粹透過空襲和政治操作,難以根本性地改變一個國家的文化、政治結構或權力關係 。歷史經驗如伊拉克和阿富汗,顯示即使美國投入大量資源,也未能完全改變這些社會的深層次矛盾。* 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多次聲稱伊朗距離獲得製造核武的濃縮鈾僅一步之遙,美國情報也有類似結論。但擁有濃縮鈾與實際製造核武之間存在距離,目前伊朗政治精英似乎尚未達到開發真正核武的階段。另外,俄羅斯、中國、北韓是否願意讓伊朗擁有核武?以及若他們資助伊朗,是否會引起國際反彈 。以色列聲稱伊朗將擁有足夠濃縮鈾製造核武的說法,容易讓人聯想到小布殊當年聲稱伊拉克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事件 。* 美國在此次衝突中顯得不情願被迫再次捲入中東問題,但仍然將海軍及導彈資源從印太地區調往中東 。而以色列最需要美國提供武器以攻擊伊朗的深層核設施,例如福爾多實驗室,而以色列本身缺乏這些武器 。若無美國幫助,以色列無法完全摧毀伊朗的核武製造能力。* 特朗普政府面臨兩難:一方面強調「美國優先」和避免海外戰爭,另一方面又要維持美國的國際影響力 。參與海外戰爭需要數千億甚至上萬億的資源投入,與美國緊縮開支,特別是削減國防預算,存在矛盾。* 內塔尼亞胡可能看準了特朗普政府中部分人仍眷戀「讓美國再次強大」的口號,認為這意味著美國需維持世界影響力 。美國無法完全放棄以色列這個盟友,因此介入中東是兩難,計算下來並不划算,但不參與又可能被視為「紙老虎」。* 美國軍事、國防、國安領域龐大的官僚體系和利益集團對白宮有很大的掣肘。而特朗普政府的政治任命官員之間存在不一致,例如副總統與國務卿意見相左,中東特使的決策也顯得進退失據。白宮國家安全委員會顧問人數大幅削減,加上中東事務人選不稱職,影響美國在中東事務上的決策效用和理智性 。* 從伊朗角度看,其選擇非常少,處境艱難,回到談判桌是一個現實需求 。美國政府也希望能達成協議,讓特朗普爭取中東和平方案,並避免介入另一場戰爭 。* 以色列似乎不希望出現協議 。戰爭是政治的延伸,旨在達到某些政治目的 。以色列在10月7日襲擊後,認為處於存亡之秋,需擺平敵對勢力以求長治久安 。伊朗目前的統治基礎也面臨危機,特別是卡梅羅伊年事已高,權力轉移時期最脆弱 。* 中東地緣政治矛盾難以解決,原因之一是該地區高度發展與落後地區並存,導致政治、宗教、文化衝突。和平時期通常有更強大的力量維持勢力平衡,但當美國等維持平衡的力量退卻時,個別國家會試圖將美國影響力留在中東,例如以色列。* 伊朗希望維持專制極權統治 ;但伊朗維持專制統治會讓周遭國家(包括沙地阿拉伯和阿聯酋)感到威脅 。* 以色列希望削弱周遭國家侵略性,以保生存空間。更重要是確立美國不退出中東舞台,而這一點與美國目標相違背。* 美國希望避免直接軍事行動,即便介入也盡量以防守為主,並收回成本。美國亦清楚以色列的動機,因此希望與伊朗達成協議,並讓沙地阿拉伯和阿聯酋等海灣國家進行勢力平衡劃分;但這一點與以色列的求存慾望存在矛盾。 This is a public episode. If you'd like to discuss this with other subscribers or get access to bonus episodes, visit leesimon.substack.com/subscribe

    職場「軍備競賽」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Jun 20, 2025 49:36


    * 求職者與 AI 工具:* AI 工具可以協助整理履歷,使其符合企業 AI 篩選器的要求,避免被自動過濾掉。* 求職者可以利用 AI 自動化大量投遞履歷和求職信的過程,增加獲得面試的機會。* 大學的就業輔導部門也正與AI供應商合作,提供 AI 模擬面試和職業發展建議,幫助學生提高求職成功率。* 對於工程師等技術職位,公開的 GitHub 個人檔案(展示實際編程經驗)在招聘中變得越來越重要,AI 也可能用於審查這些內容。* 企業 HR 面臨的轉型與挑戰:* AI 的普及意味著HR需要重新思考企業內部的許多工作是否可以自動化或外判,以實現「精益創業」(lean startup)的理念,用最少資源做更多事。* 招聘流程正從被動等待求職者投遞履歷,轉變為主動利用 AI 搜尋 LinkedIn 等資料庫,找出合適的人才並進行初步接觸。* AI 將接管初步的履歷篩選和甚至第一輪的面試工作,透過分析求職者的語言能力和情緒表達來判斷其是否適合進入下一階段。* 傳統的層層面試模式(如見十次面)可能因 AI 的引入而效率更高。* HR 需要與 IT 部門緊密合作,共同設計和實施AI招聘演算法,確保選拔出符合公司文化和職位要求的多元化人才,避免形成單一文化(monoculture)。* HR 的角色將從單純的「請人」(操作型)轉變為為公司提供「人力資源解決方案」(策略型),包括是否需要招聘、是否可以外判或由AI執行等建議。* 績效評估(performance appraisal)也將更多地依賴AI,基於客觀數據和非結構化數據進行更公正的評估,解決傳統方式中資訊扭曲的問題。* AI 與人的關係:* AI 工具並非取代人類,而是「會使用工具的人將擁有更多機會」。* 在求職和招聘領域,AI 的應用類似於一場「軍備競賽」,不使用 AI 將會錯失競爭優勢。* 對於高階職位,個人社會資本和口碑(personal networking)的重要性將會回歸,因為這些層級的招聘更注重信任和個人關係。* 「個人品牌建立」在AI時代變得更加重要,無論是學術界還是商界,都需要透過不同平台展示自己的專業能力和影響力。* 對HR從業者的建議:* 保持開放態度,考慮將 AI 融入招聘流程,例如利用工具掃描履歷,或購買 AI 面試軟件。* 積累專業知識和案例(即「貨」),用以訓練 AI,使其能夠提供更專業的職業發展建議。* 從操作型思維轉變為策略型思維,提升自身作為公司「資源專家」的價值,與業務策略保持一致。* 積極與IT部門合作,共同應對 AI 帶來的變革,因為 HR 和 IT 之間既有競爭也有廣闊的合作空間。* 理解並適應 AI 在未來招聘中對候選人 AI 素養(AI literacy)和科技適應性的要求。 This is a public episode. If you'd like to discuss this with other subscribers or get access to bonus episodes, visit leesimon.substack.com/subscribe

    匯股債三殺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Jun 18, 2025 15:38


    * 當前市場異常現象* 自今年(2025年)第一季後,全球經濟出現美元、美債、美股價格相對疲弱的罕見情況,被稱為「股匯債三殺」 。* 講者在分析地緣政治局勢(如以色列與伊朗衝突)時,習慣觀察美元指數和黃金價格作為市場反應的指標 。* 歷史回顧與對比* 強美元時期:強美元(如2022至2024年底)理論上應利好美國小型股與 IPO 活動 ,但近年資金主要流向科技巨頭(如七雄),而非小型公司,更出現了「IPO 寒冬」 。* 弱美元時期:歷史上,弱美元環境通常有利於天然資源、原材料(如石油、銅)和貴金屬(金、銀)等避險資產 。* 1970年代滯脹:目前的「匯股債三殺」與1970年代的滯脹時期極為相似 。當時美股停滯不前,而高通脹嚴重侵蝕了美債的價值與回報 。尼克遜總統宣布美元與黃金脫鉤後,美元購買力暴跌 。* 1970年代滯脹時期的後果* 由於全球各國普遍通脹並進行競逐式貶值,美國未出現惡性超級通脹 。* 能源進口國(歐美)因原材料價格急升而進入經濟增長的「冰河時期」 。* 資源出口國(中東、拉丁美洲)賺取大量外匯,並大舉借入美元債務,這直接導致了1980年代初因美元利率急升而引爆的「拉丁美洲債務危機」 。* 滯脹環境下的投資策略* 貴金屬:黃金在70年代是備受追捧的投機資產,能有效對抗貨幣貶值 。* 房地產:儘管處於高利率環境,房地產因其「剛性需求」(人們總需要居住空間)而成為對抗通脹的有效資產 。持有物業並產生租金收入是關鍵,但過程並不容易 。* 特定股票:在股市中,具備「剛性需求」且能良好控制成本的消費類別企業,通常能跑贏大市 。* 結論與心態* 面對滯脹來臨,投資者並非束手無策 。* 核心策略是「持盈保泰」,在經濟逆境中保留實力,為下一個經濟春天的到來做好準備 。 This is a public episode. If you'd like to discuss this with other subscribers or get access to bonus episodes, visit leesimon.substack.com/subscribe

    太平洋資源爭奪戰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Jun 18, 2025 36:17


    * 太平洋島國近年來在地緣政治和天然資源爭奪戰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新喀里多尼亞是法國的太平洋領地,蘊藏著全球約25%的鎳資源。* 去年五月,新喀里多尼亞發生騷亂,起因是法國議會通過一項憲法修正案,允許在新喀里多尼亞居住十年以上的人參與議會投票,這被原住民卡納克族認為稀釋了他們的票源,阻礙了獨立公投。* 新喀里多尼亞的原住民(島國居民)一直希望脫離法國獨立,但三次公投均未成功,只有少數人贊成獨立。* 有猜測認為,新喀里多尼亞騷亂背後可能與某個「泱泱大國」的外交活動及其與島上政治領袖的密切關係有關,儘管該國外交部否認這些指控。* 鎳是電動車電池所需的重要元素,近年來需求大增。* 新喀里多尼亞的騷亂導致國際鎳價飆升至每公噸約三萬美元。* 印尼是全球鎳儲量最高的國家,澳洲次之。* 中國的青山控股和江蘇德龍兩家企業與印尼礦場合作,建立了鎳的冶煉產能,佔印尼總產能的75%,導致國際鎳期貨價格從三萬多美元跌至約一萬五千美元一公噸。* 由於鎳價下跌,澳洲必和必拓(BHP)去年宣佈暫時關閉其在西澳的鎳礦,因為在當前價格下會虧損。* 印尼政府於2022年至2023年左右實施鎳出口禁令,要求鎳必須經過加工才能出口,旨在將整個產業鏈留在印尼國內,創造就業。* 中國(被稱為「泱泱大國」)在電動車、太陽能和電池產業方面採取重要策略,部分原因是其缺乏石油,並希望在汽車工業中獲得競爭力。* 中國憑藉將成熟技術低成本大量生產的能力,使其電動車價格低廉,但也導致了產能過剩和傾銷問題,引發國際貿易矛盾。* 太陽能板產業也因多晶矽原材料和生產集中在中國,形成了中國壟斷的局面。* 澳洲的鎳礦生產成本高於印尼,部分原因是勞動力成本較高,導致其在價格競爭中處於劣勢。* 市場在追求環保(ESG)的「綠色鎳」與廉價鎳之間,最終選擇了後者,反映了消費者在價格與環保標準之間的矛盾。* 新喀里多尼亞等海外領土對法國而言,在經濟和文化聯繫上維繫困難,即使沒有外部勢力干預,其管治本身也面臨挑戰。* 小型島國的生存很大程度上依賴於與整體環境的互動,並受大國角力的影響。* 在亞洲地區,中國被認為是影響力最大的大國,其次是感覺受到威脅的澳洲,而印度則專注於自身區域。 This is a public episode. If you'd like to discuss this with other subscribers or get access to bonus episodes, visit leesimon.substack.com/subscribe

    如何讓收租物業賺取最高回報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Jun 14, 2025 52:10


    Q1:什麼是收租物業的核心目標?追求最高租金就好嗎?A1:收租物業的核心目標不是單純追求最高的租金,而是追求「最高的回報率」。這意味著要減少物業空置時間,因為空置時間本身也是一種成本。Q2:有哪些簡單的方法可以提升物業的租金?A2:* 翻新物業:雖然需要成本,但能讓房子租得更好。* 提供傢俬:特別是針對學生或短期租客(如護士、空姐),可以讓租金貴一點。然而,這也有缺點,例如租客可能不喜歡你的傢俬,或涉及更多加州的按金限制(有傢俬最多收三個月租金按金,無傢俬最多收兩個月。Q3:租給公司客戶有哪些好處和代價?A3:* 好處:* 租金收入穩定:大公司通常準時交租,不用擔心欠租。* 租期明確:有些公司派駐人員的合約有固定期限,到期會搬走,避免租客長期不走的情況,尤其在有租金管制的地方更具吸引力。* 物業損耗較低:公司租客通常會保持物業整潔。* 代價:* 中介佣金較高:透過專門處理公司租客的中介公司,需要支付較大的佣金,這會增加業主的成本。Q4:什麼是「散租」或「劏房」?它如何提升租金回報?A4: 「散租」是指將一個物業分拆成多個獨立單位出租,例如一間屋有四間房,分開租給四個學生。這種做法能讓業主收到比整租更高的總租金,尤其在大學區最常見。在大城市,一些年輕專業人士收入較高但資產不多,也可能選擇合租分擔租金。Q5:香港和加州的租賃市場在法規上有什麼差異?A5:美國(尤其是加州)的租約條款比香港寫得更詳細和嚴格,例如對按金的規定。在美國,商業租客如果不交租,趕走流程會比住宅租客快很多,因為住宅租客受許多租務管制的保護。Q6:如何判斷房地產市場是否過熱?A6:當市場上「散租」或「分租」現象越來越多時,這可能反映了租金過高,租客的負擔能力開始吃力,是市場過熱的一個訊號。因為人們為了負擔得起租金,願意犧牲私隱和空間來分租。Q7:市場過熱對房地產投資是好是壞?A7:對投資者而言,市場過熱反而是好事,因為房地產週期通常以多年計算(甚至十年或更久),如果只是熱了兩三年,很有機會會繼續熱下去。Q8:後疫情時代,美國大城市的房地產市場會如何發展?會出現「城市老化或空洞化」嗎?A8:COVID-19後,許多人搬離大城市,選擇去偏遠但租金便宜的地方。這引發了關於大城市未來是否會「老化或空化」的疑問。例如,三藩市市中心有大量公寓和辦公室空置率極高,但同時也有二線公司因租金下降而進駐。底特律市中心雖衰退,但周邊市郊仍有不少富裕地區。這個結構性轉型將影響未來的房地產部署,其影響時間(例如是三五年還是十五二十年)目前仍不確定。Q9:對於海外或「隔山買牛」的投資者,有什麼建議?A9:對於「隔山買牛」(遠距離投資)的買家,必須非常小心,需要做更多資料蒐集。因為美國不同地方的樓市溫度差異很大,冰封的市場通常租賃和買賣都困難,因此建議集中在人口流入、價格不斷上升的大市場。Q10:房地產投資決策的最終要素是什麼?A10:房地產投資除了懂得計算和經營外,最關鍵的是要「懂得地方」,即深入了解不同地方的特性和微觀資訊。尤其對隔山買牛的投資者,當地專業代理的功能非常重要,要清楚地與他們溝通自己的需求。 This is a public episode. If you'd like to discuss this with other subscribers or get access to bonus episodes, visit leesimon.substack.com/subscribe

    老千都識嘅 AI 趨勢?AI 時代的市場營銷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Jun 13, 2025 58:01


    甚麼是 Marketing (市場營銷)?我自己是寧願用 Marketing 這個外來字也不太願意用「市場營銷」,因為在很多人心目中,推銷是很單一而低下的工作,但改個用詞叫做 Marketing ,就變得有策略有內涵。再者,香港有不少人對 Marketing 的觀念,局限於宣傳和銷售渠道,忽略了 Product Development 的功能。甚至在以上的對話,也見到啟明心目中產品的開發是工程師的工作。本來我是想從傳統 Marketing 由產品開發到售後服務,逐個環節去講 AI 可以令那些環節變得更有效;更能夠自動化。自動化,是 Scale Up 的關鍵。當然,不是每件事都可以 Scale Up ;但可以想像在 AI 時代之下,整個 Marketing 的流程有很多環節都可以不斷的進行實驗,然後很快就 Scale Up 。換句話說,整體市場的競爭也更加激烈,尤其是在服務和軟件行業,將會是超高度競爭的狀態。其實對我們這些做內容的「自媒體人」,情況也是一樣。但回到今天的這個題目,簡而言之:* 產品開發加速: AI的應用將顛覆整個開發流程,使其更快速地進入實驗階段。* 市場競爭加劇: 由於 AI 工具降低許多工作門檻,產品和內容的供應將瘋狂地暴增。* 效率提升與成本降低: AI工具能大幅縮短市場研究、數據分析及內容創作(如圖片、影片、文字)的時間與成本。例如,AI可以在幾分鐘內處理過去需數天完成的市場研究和競爭分析,並從大量網頁和客戶評論中萃取有用資訊。這使得廣告製作成本降低,讓企業能更頻繁地更新內容,甚至做到「用完即棄」的廣告策略 。* 職業前景變革:* 一人分飾多個角色: 市場營銷從業員將身兼多職,例如社媒小編可能需要同時負責圖片製作、文案撰寫、影片剪輯甚至媒體投放等職能,因為 AI 工具讓這些工作能由同一人完成。* 強調數據分析與創造力: 未來,兩種能力會變得非常關鍵:一是分析資料的能力;二是藝術性和創造力,能將產品與時勢連結轉化為吸引人的內容。* 溝通與經驗的重要性: 儘管 AI 能處理大量資訊,但如何以「好」的指令(prompt)將成為關鍵。* 從外判到內部化: 由於 AI 工具的普及,許多以往需要外判給廣告公司或公關公司的功能(如設計、公關)將有更多機會被企業內部化。* 學習門檻的變化: 專業知識的學習門檻相對降低,人們可以更快地掌握技能。然而,這也意味著需要不斷學習如何將AI融入到自身的業務流程中。最後,我和啟明將在不日推出相關的課程,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透過以下 Google Form 留下 聯絡方法:https://forms.gle/onZji4UmhzYHNS2AA This is a public episode. If you'd like to discuss this with other subscribers or get access to bonus episodes, visit leesimon.substack.com/subscribe

    小島國如何在大國夾縫中求生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Jun 10, 2025 40:42


    看似遙遠的南太平洋島國,為何其政治傾向總是在中西兩大勢力間擺盪?這背後究竟是單純的台灣議題,還是更深層次的地緣戰略考量?澳洲在其中又扮演了什麼角色? 島國在後殖民時代所面臨的生存困境;由於資源與人口有限,產業發展受限,因此在經濟和基礎建設上,必須依賴外部援助。曾幾何時,澳洲一直是這個區域最重要的援助國,但近年來,一個「泱泱大國」的影響力正在迅速崛起,甚至在某些地區超越了澳洲的援助規模。另外,所謂「援助」不但可能帶來的「債務陷阱」問題,例如東加王國的巨額貸款已達其GDP的三分之一;索羅門群島的案例更反正,缺乏有效的制衡,政治人物直接收受金援的醜聞,甚至影響了他們在國際關係中的陣營選擇。除了金錢誘惑,還有其他形式的影響力。例如,被上海復星收購的 Club Med,其在島國的度假村,是否也隱含著一種「新殖民主義」?面對中國的「援助外交」,澳洲和紐西蘭採取了不同的策略。除了提供基建和賑災援助,他們更著重於「軟性外交」,例如提供獎學金培養人才,以及推動勞工流動計劃,讓當地居民有機會到澳洲、紐西蘭工作賺取外匯。這些措施能否真正幫助這些小國建立起有效的治理,讓資源惠及最基層的人民,擺脫對大國的依賴?南太平洋島國的未來出路何在?它們能否發展出獨特的經濟模式,例如成為金融中心或加密貨幣天堂?還是它們的地理限制和資源匱乏,將永遠讓它們處於需要依賴外部支援的困境? This is a public episode. If you'd like to discuss this with other subscribers or get access to bonus episodes, visit leesimon.substack.com/subscribe

    不要再花冤枉錢.皮膚問題元兇竟然係⋯⋯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Jun 9, 2025 41:19


    皮膚問題令讓很多人感到一籌莫展,用各種方法都無效。今集養生科學將回答以下幾個關鍵問題,顛覆您對皮膚健康的傳統認知:* 為什麼皮膚問題難以解決,甚至花錢也僅能掩飾? 許多皮膚問題的根源其實在更深層次,單純依賴外部塗抹或醫學美容,可能只是治標不治本。* 外表與內在健康之間有何關聯? 我們的內在身體機能運作對儀容影響甚大,皮膚狀況往往是身體健康狀況的警號。* 糖化(Glycation)如何導致皮膚老化?醣與蛋白質結合形成「糖化終產物」(AGEs),這些AGEs會破壞膠原蛋白和彈性蛋白的功能,直接導致皺紋、皮膚下垂和暗啞。* 為什麼許多皮膚炎症與飲食息息相關? 血醣飆升會導致慢性低度炎症,而皮膚問題如暗瘡、濕疹等,很多時候與身體發炎狀態有關。此外,高糖和加工食品也可能導致「腸漏症」(Leaky Gut),讓不應進入身體的物質引發炎症反應。* 如何從飲食和生活習慣上改善皮膚問題? 攝取富含多酚(Polyphenols)的食物如綠茶和黑巧克力以抑制AGEs形成 7,以及透過肉類攝取肌肽(Carnosine)來抑壓糖化過程。最核心的解決方案,依然是「控糖」——透過持續血糖監測(CGM)來了解不同食物對血糖的影響,進而調整飲食習慣,從根本上改善皮膚健康。 This is a public episode. If you'd like to discuss this with other subscribers or get access to bonus episodes, visit leesimon.substack.com/subscribe

    投資地產淨係識睇樓價?計現金流先至係王道!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Jun 9, 2025 40:23


    很多人投資總是在心想在某些條件下,樓價會因為甚麼原因而升到甚麼水平,又或者有些人會直觀地相信,長遠而言樓價一定會升的。無錯,長遠而言。問題是很多人等不到那一天的來臨。不論是計算風險抑或機會成本,都應該從現金流的角度去思考投資的決定。例如,雖然說樓價應該反映租金回報;但市場總是充斥著一些租金與樓價不相稱的情況,也就是套戥機會。另外,有「正現金流」的投資機會當然是好,但請記住,高回報的投資一定是高風險,如果表面上看來是低風險高回報的投資,應該是有某些隱藏的問題。租金套戥的機會,往往是因為有些短期因素未能完全反映在供求之上。最後,一個簡單的概念就是,收租物業的回報要是能夠抵消按揭利息、稅和各種維修保養開支,就已經算是不錯的投資。還有一點在節目中沒有提到,當然有懂得降低維修保養開支的業主,成本又比其他新手業主低;這才是專業收租投資客應有的心態。 This is a public episode. If you'd like to discuss this with other subscribers or get access to bonus episodes, visit leesimon.substack.com/subscribe

    【八九六四】錯過了自由窄巷的中國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Jun 4, 2025 55:03


    每年六月,輿論總聚焦於八九學運。多年來我很少正面談論此題;並非存有畏忌,而是一直都無遇到一個「入切點」。今日我想用 Daron Acemoglu 與 James Robinson 在 《The Narrow Corridor》(中譯:《自由的窄巷》) 提出的概念,回顧八十年代的中國和蘇聯,以及目前我們的處境。改革開放初期,中國採行貨幣雙軌、物價管制,造成「官倒」現象;同時高通脹蠶食民生,引爆社會不滿。知識分子、學生和市民要求遏止貪腐、體制改革;而中共則將以上的觀點定成:「資產階級自由化」。資產階級自由化,是一個甚麼罪名?1986–1989 年間,歐亞大陸另一邊的蘇聯陣營已經搖搖欲墜;東歐多國在臨界點把握住社會制衡國家之契機,遂走向民主轉型。中國在這段日子,卻錯失穿越窄巷的窗口。天安門鎮壓標誌着國家力量決定性碾壓公民社會,也奠定了此後「國進民退」的治理路徑。鎮壓之後,北京以承諾經濟增長,換取民眾對政治壟斷的默許。「怕窮、怕亂」的心理,使大多數人願以自由為代價去追求富裕與秩序。九十年代後,中共吸納民營巨頭,將權力資本互動的關係制度化,也加強對公民社會的箝制。基本上在九十年代之後,公民社會和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已經沒有足夠的資源和力量去抗衡北京的政府機器,這就《自由的窄巷》所提出的社會轉型的概念。中國三十多年前錯失的窄巷,今日已被更加龐大的管控機器堵塞。表面上,像中國這種「效率型威權」確實是更穩定和高效,但缺乏制度化制衡和創造力,交易成本只是隱藏於各種不平和外部性之中。另外中共鞏固自身權力架構的過程,要創造「生存空間」;在過去的世界,「生存空間」主要是一個地理概念,但在資訊社會的今日,「生存空間」除了是地理上的,也有心理和價值觀層面的。換句話說,中共在資訊和價值層面的擴張,最終還是與自由民主的價值觀出現衝突。對全球公民而言,目前我們真正要警惕是美歐社會亦出現民粹升溫政和官商勾結制度化的趨勢。近年迅速冒起的右翼民族主義,表面上與左翼進步主義南轅北轍。但這些高舉保守旗幟的人,背地裡也一樣是想借政府的權力去改變社會;換句話說,那邊自認是「左」或「右」的支持者,都是權力的信徒,只不過是他們理想中的世界是不一樣的。甚至乎細心一點看,他們的理想世界分別不大,他們見不到的是這個世界有多大,見不到有不同的人。「自由有代價,但我們可以盡量將代價降低。」早兩個月有感而發在 Facebook 上留了這樣的一句,很多人都以為我指的是「爭取自由的代價」。不,當時我想講的是,如何避免一個自由社會淪落成專制國度。自由社會,代價就是要明白我們一定會遇到跟自己觀點有所不同的人。如果我們接受不到其他觀點,一定要改變其他人,社會就會有衝突;衝突會異變成對純粹權力和控制的追求,而這正正是為甚麼沒有包容,自由就不可能持久。請記住,獨裁者能夠以極少數人控制社會的多數,不是因為他們有異於常人的能力,而是因為他們成功製造了敵人。有敵人,就有憎恨和恐懼;弱者會仰仗權力、強人。為甚麼權位不可以永續?因為那怕是再神聖的人,權力還是會腐化人心;所以就算是民心所向,也要有任期限制。政治上,自由民主下的選舉政治,唯一功用就是在於「讓任何人都有下臺可能」。選舉投票不是授權,當選者也不是人民代表。但經過民粹扭曲,民主選舉卻變成了「人多即正義」「少數服從多數」;無論左右,又或者任何旗幟,只要以多數之名綑綁少數,就是民粹。民粹,既可出現在威權社會內,但也可寄生於選舉政治中。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改變不了世界,改變社會,但最低限度我們可以在思想上做個獨立的人。理論上這是每個人都可以做得到的事;但假如說在現實中很多人連這個最低限度的做不到,那就大概解釋了為甚麼會出現目前的種種政治異象。 This is a public episode. If you'd like to discuss this with other subscribers or get access to bonus episodes, visit leesimon.substack.com/subscribe

    【地產經濟學】機構投資者點樣影響住宅租務市場?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May 31, 2025 48:03


    地產明明係一個咁重要嘅資產類別,但又好少見到有啲深入討論。坦白講,好多講地產嘅內容,一係就點樣發達搵快錢(邊個唔想?),一係就其實係講樓盤。我知,存在即合理;明嘅。但我諗另一個可能就係,因為呢個資產類別太多散戶(本來就係用家主導嘛),所以就從用家嘅角度出發。但好多人以為買賣有錢賺你理得我係用家心態定係投機抑或投資,有錢賺就得喇,有錢買就一定升,升咪賺囉,邊度要咁多分析。明嘅;唔阻呢啲人發達。另一個極端,就係「住房不炒」;對於呢種觀點,我亦都無乜好補充。請恕我比較現實,一個有能力產生現金收入嘅資產,就係資本。任何資本都有相關嘅風險,有風險就有數計,有數計就有當中嘅學問,可以有一套大家基本上都掌握得到嘅方法去思考。同 Jack 嘅節目,都幫吓我將啲想法慢慢咁分享;之後會唔會有系統啲咁整理,就睇吓有冇市場喇。最後,呢個系列有個相關嘅 WhatsApp Group ,歡迎大家加入:https://chat.whatsapp.com/FeSSB4nBNRU9qiNaKh9fSw This is a public episode. If you'd like to discuss this with other subscribers or get access to bonus episodes, visit leesimon.substack.com/subscribe

    【養生科學】點解咁多人有睡眠窒息症?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May 30, 2025 55:22


    估計最少八成睡眠窒息症患者係唔知道自己嘅問題,更加唔知道要去解決問題。但睡眠窒息症就好似之前我哋所講嘅其他健康問題,例如前期醣尿,好多人都唔知自己嘅情況。好消息係,科技畀我哋可以自我跟進同改善呢啲健康問題。今集講嘅睡眠窒息症,可以用電話 App 做簡單嘅評估;當然要更仔細嘅,絕對係可以去做 Sleep Test 。至於解決嘅方法,可以用 CPAP ;但可以大膽講,CPAP 嘅成效最大問題在於好多人用用吓都唔用。所以今集有另一個建議,就係用 MAD (Mandibular Advancement Device);專業個人化製作嘅,貴者港紙兩萬起跳,平嘅可以係 Amazon 買到幾十蚊有交易。一分錢一分貨,自己衡量。但除咗用儀器,都可以從養生嘅方式去做到嘅;今集無講到 Mewing ,但原則都係一樣,呼吸,脷頂上顎。有興趣加入 coaching cohort 嘅朋友可以用呢條 WhatsApp link https://wa.me/message/URNG2Z7M4BVAA1 This is a public episode. If you'd like to discuss this with other subscribers or get access to bonus episodes, visit leesimon.substack.com/subscribe

    教學供求新現象.愛好變成收入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May 30, 2025 56:10


    傳統學院教育作為知識認證與社會身份塑造的功能,正逐步被開放式認證與網上平台取代。然而,學習資源越見普及,當中那種「人與人之間的真實關係」、「集體學習的經驗」、「師徒之間的信任與承諾」仍無法輕易複製。教育平台的功能,幅知識傳遞漸漸變成社群建立、實踐導向以至個人身份的再定義;另一個趨勢就是,教育漸漸變成一個更多人參與,透過分享帶來教學相長的終身學習。可能有朝一日,我們除了會提醒大家要每日做運動,還會互相勉勵要不斷學習。 This is a public episode. If you'd like to discuss this with other subscribers or get access to bonus episodes, visit leesimon.substack.com/subscribe

    【咪以為唔關你事】從澳洲政府公積金稅改看未來經濟困局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May 26, 2025 41:19


    表面上,澳洲公積金稅制改革與我們大多數人無關?但其實這個轉變將影響的是多數人;我甚至會說也是關乎到我們每個人的利益。當政府赤字不斷、選票成本升高,政客自然會向最容易下手的資產,也就是退休金動手;今集,我與大寶深入解構澳洲最新的公積金加稅政策,點樣從未實現收益抽稅,如何將原本屬於你的未來收入變成今天政府的現金流。這不是澳洲獨有的問題,而是所有發達國家正在醞釀的共同宿命。從澳洲公積金制度看全球資產安全的未來,這集對所有人都有警世啟示。 This is a public episode. If you'd like to discuss this with other subscribers or get access to bonus episodes, visit leesimon.substack.com/subscribe

    【地產經濟學】由賣家市場變買家市場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May 25, 2025 44:20


    經濟學上,其實無所謂嘅「買家市場」(Buyer's Market)又或者「賣家市場」(Seller's Market)。呢種講法我印象中亦好少係香港聽到;香港通常都會話「用家主導」「炒家主導」「投資者主導」。畢竟,市場如果唔係同時都有供求,根本連成交都唔會出現;每一宗成交背後,都一定有「買家」(需求)同「賣家」(供應)。當然,買賣雙方唔同嘅環境下,議價能力都有分別。究竟點解美國嘅市場會有呢種講法?今集同場加映,講吓點解明明網上可以搵到樓盤,仍然要搵地產代理;除咗法律要求以外,我亦都分享一個自己親身中伏嘅經驗。最後,歡迎各位加入新開嘅 WhatsApp 討論區,交流各地樓市資訊與投資經驗。同時,下一次節目我哋會深入探討有規模的資金同機構投資者吸納收租物業對市場產業鏈的影響,再下一集會講吓點樣揀一個幫到你嘅地產代理。 This is a public episode. If you'd like to discuss this with other subscribers or get access to bonus episodes, visit leesimon.substack.com/subscribe

    乜嘢係代理式人工智能(Agentic AI)?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May 23, 2025 45:33


    我有個朋友,深信專業人士唔可能被 AI 取代,因為佢覺得:「你點都要搵啲人去負法律責任吖嘛;乜 AI 可以負責㗎咩?」首先,人類歷史好早就發明咗 legal person (法人)呢個概念,而「法人」係可以負責任嘅;更重要一點就係,好多責任都可以幻化成一個價錢牌。錢可以解決嘅問題,就唔係問題。專業責任保險嘅出現,未必解決到道德上責任嘅問題,但肯定處理到法律上同經濟上責任嘅問題。咁關 Agentic AI 乜事呢?最主要嘅關連係,Agentic AI 理論上可以為人類,亦即係 Principal (我亦做事主)去作出決定。先唔講 AI 去做決定會唔會好過人類(雖然我覺得絕大多數情況都會好過),但做決定就要負責任。好多人就話:「咁個責任邊個去負?」表面去睇好似好難去處理,但其實又唔係咁難;類似嘅情況就係一間企業嘅員工做錯事令顧客蒙受損失,咁邊個去負責任?法律上唔係處理唔到嘅問題。更重要係,呢啲責任絕對可以買到保險;AI 做決定出錯嘅機會率,一定有數得計。所以,一心諗住有個牌就唔會被 AI 取代嘅朋友,我勸大家都係諗清楚乜嘢為之責任。最後都係一直講個句,唔係 AI 取代人類,係識得用 AI 嘅人,取代啲以為自己份工同個專業身份好穩陣嘅人。 This is a public episode. If you'd like to discuss this with other subscribers or get access to bonus episodes, visit leesimon.substack.com/subscribe

    【養生科學】如何重新學習呼吸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May 20, 2025 40:05


    你以為自己「識呼吸」?可能只係每日都喺唔知情之下,用「錯誤方式」呼吸緊!今集《養生科學》深入講解「呼吸」與「壓力」、「自律神經」與「健康衰老」之間的密切關係。原來你每日習以為常的淺呼吸、不呼氣,甚至「唞住氣諗嘢」的壞習慣,可能已經令你陷入慢性壓力(Chronic Stress)而不自知!想學識怎樣用最簡單、免費、隨時隨地可以做的「呼吸練習」來改善睡眠、放鬆情緒、提高專注力,甚至減少炎症?重點總結* 壓力可以量度:透過心跳變異率(HRV),可以客觀反映身體的壓力狀態。* 呼吸調節神經系統嘅鑰匙:深層呼吸有助將自律神經由「戰鬥或逃跑模式」轉向「修復與恢復模式」。* 現代人嘅呼吸問題:淺呼吸、不呼氣、Hold 住度氣,都是導致慢性壓力與健康退化的元兇。* 工具輔助有效練習:利用 Apple Watch、Relaxator、冥想 App 等工具,幫你建立每日呼吸習慣。* 無需儀式感,隨時可練習:紅燈前、搭車時,甚至一分鐘都可以做一次高質呼吸練習。* 傳統智慧與現代科學互相印證:呼吸節奏與宗教冥想如梵唱、圖文朗讀等,竟與最有效的放鬆節奏完全一致。* 早開始 = 健康複利效應:呼吸是免費但最有效的養生投資,越早開始,越見成果。免費加入 5 月 coaching cohort This is a public episode. If you'd like to discuss this with other subscribers or get access to bonus episodes, visit leesimon.substack.com/subscribe

    Mad Max 國度. 澳洲人開車點解咁「豪邁」?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May 19, 2025 41:31


    買樓定租樓?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May 17, 2025 27:05


    「租樓咪即係幫人供樓?」「買樓先係王道,樓價一定升!」「買樓自住唔使計咁多?」一講到「磚頭」,總係情緒主導多於理性計算。今集我哋嘗試打破迷思,清晰咁分開「居住需求」和「投資計算」。你會發現,買樓利息支出可能比你想像的更高;另外一個問題係,你係唔係願意「租」返自己的物業?最後,原來大多數人不會一世人只係住一間屋;你嘅「投資」究竟又係唔係最切合你目前人生階段嘅需要?跳出「樓奴」或「幫人供樓」嘅兩極思維,用客觀嘅數字和角度,重新審視你的人生居住與投資決策。免費加入【利世民頻道.地產經濟學 WhatsApp 討論區】 This is a public episode. If you'd like to discuss this with other subscribers or get access to bonus episodes, visit leesimon.substack.com/subscribe

    AI 時代之下的教育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May 15, 2025 45:21


    當人工智慧能處理海量資訊、執行複雜任務,我們長久以來視為圭臬的教育體系,是否正面臨存亡危機?學習僅僅是為了在就業市場上佔有一席之地?抑或是該追尋更深層次的「啟蒙」? This is a public episode. If you'd like to discuss this with other subscribers or get access to bonus episodes, visit leesimon.substack.com/subscribe

    有益的壓力和有損健康的壓力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May 14, 2025 43:18


    壓力,唔係你諗咁簡單。好多人以為壓力只係一種「感覺」?以為自己表面冇事就真係冇事?小心!最危險嘅壓力係你完全感覺唔到嘅隱性壓力。原來現代人生活節奏造成嘅長期、隱藏壓力,可能每日都默默傷害緊你嘅健康。到底乜嘢係「急性壓力」同「慢性壓力」?點解有啲壓力反而對健康有益,而你日日面對嘅壓力卻可能係最致命嘅?一個簡單嘅心率變異性(HRV)數字,可以畀我哋更客觀去了解自己真正嘅壓力狀態!今集我哋亦會分享點樣用科技去量度壓力。 This is a public episode. If you'd like to discuss this with other subscribers or get access to bonus episodes, visit leesimon.substack.com/subscribe

    工黨施紀賢「重奪移民政策」白皮書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May 13, 2025 23:20


    工黨政府最新發表移民政策白皮書,內容涵蓋簽證門檻大幅提高、居留要求嚴格化,甚至連陪伴家屬的英文能力都要提高到B2水平!措施究竟如何影響身處英國的香港人?更重要的是,英國究竟為何突然對移民政策作出重大調整?背後真的是經濟因素,還是隱藏著無法言明的文化危機? 不僅英國,加拿大、澳洲、美國近年亦紛紛收緊移民政策,背後到底有何共通原因? This is a public episode. If you'd like to discuss this with other subscribers or get access to bonus episodes, visit leesimon.substack.com/subscribe

    全球食物產量明明足以養活一百億人.點解仍然有十幾億人捱餓?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May 12, 2025 45:13


    全球食物產量足夠所有人,為何富裕國家浪費驚人,但同時仍有人捱餓?這真的是資本主義的貪婪,寧願丟棄也不肯「便宜」給窮人?背後是否牽涉更深層的分配問題?食物浪費不只影響你我錢包,更與全球地緣政治、社會穩定息息相關。 This is a public episode. If you'd like to discuss this with other subscribers or get access to bonus episodes, visit leesimon.substack.com/subscribe

    SHEIN 廉價快速成衣的代價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May 6, 2025 36:32


    過去嘅世界,成衣係一般人嘅服裝,可以著十年八載;而時裝,就係每季都要換,係少數人嘅奢華。但自從八、九十年代,時裝嘅門檻越來越低,亦越來越多人負擔得起時裝,呢個亦都係「快速時裝」嘅出現。由最初嘅 Giodano's 到後來嘅 Uniqlo、H&M 、Zara 等,其實呢個行業值得講嘅地方仲有好多,例如電視呢個媒體,點樣影響到群眾嘅時裝審美觀念,到後來嘅 IG 世代,點樣同呢啲廉價嘅時裝互為表裡等。但今日我哋選擇嘅方向,係講浪費⋯⋯ This is a public episode. If you'd like to discuss this with other subscribers or get access to bonus episodes, visit leesimon.substack.com/subscribe

    澳洲大選分析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Apr 28, 2025 49:22


    This is a public episode. If you'd like to discuss this with other subscribers or get access to bonus episodes, visit leesimon.substack.com/subscribe

    【養生科學】 人為甚麼會得癌症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Apr 24, 2025 34:44


    可能有啲會員發覺,近來我多咗政治同經濟以外嘅題材;原因之前都有講過,就係我想有啲可以即刻畀大家可以帶來價值嘅內容。當然,市面上有好多人都會教人點樣去發達之類嘅。坦白講,我唔信呢一套;我相信呢度嘅讀者都係水平比較高嘅一群,都唔信一百幾十一個嘅會員費可以買得到啲乜嘢內幕消息。不過,健康就係一個好卑微但又好重要嘅題目。難得嘅係我搵到 Greg 呢個拍檔一齊去講。我哋唔係賣啲乜嘢保健產品,唔係叫大家一定要食啲乜就可以延年益壽,而係想大家更了解自己嘅健康狀況。就正如我久不久講理財,都係叫大家要明白風險;唔係完全去避免風險,而係去了解自己可以承受啲乜嘢風險,幾多風險。所以我哋嘅建議係:「大家都試吓用 CGM ,睇吓唔同嘅飲食作息習慣,對自己有啲乜嘢影響。」成個系列,有幾個好重要嘅核心概念:一,新陳代謝係健康嘅根本;而最影響新陳代謝嘅就係胰島素。二,碳水化合物會刺激身體分泌胰島素;正常嘅情況無問題,但問題係身體長期處於胰島素偏高嘅情況,就會出現胰島素阻抗,然後就係所謂嘅二型糖尿病。三,二型糖尿病亦都只係表象,因為胰島素有其他嘅功能;而且由糖尿病引起嘅問題包括:心血管疾病、癌症、腦退化等等。四,所以,首先要做嘅事,就係畀我哋嘅新陳代謝機能,有一個合理嘅負荷。唔單止係食幾多,亦都關乎點樣食,食啲乜。五,尤其係女性,人生有幾個特殊階段,內分泌會有好大嘅變化,令到胰島素嘅分泌會有影響。其中一個例子,就係妊娠糖尿病。六,另外坊間對外啲乜嘢食物先為之健康,亦都存有好多主觀嘅「認知偏差」,例如覺得果汁係純天然就一定好健康,又或者麥皮可以吸膽固醇之類。又或者,有啲食物其實係安全嘅,就畀人以為好唔健康,例如蛋黃。有一點可以肯定,膽固醇唔係食落肚嘅,而大多數血液裡面嘅膽固醇,其實係我哋身體自然分泌嘅。過去十一集我哋有更加詳細咁去解釋;有會員問我點解無貼上呢度,所以由今集開始,我都會係呢度貼返條片,至於之前嘅集數,就麻煩大家要上返 YouTube,我有個 Playlist 方便大家

    「學識」的動機與願景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Apr 24, 2025 42:18


    儘管全球有數千萬廣東話使用者,人數可與韓國或義大利等國相當,但廣東話面臨「鄉下話化」的危機,即僅停留在日常生活層面,難以用於學術或專業領域的高階溝通。語言的生命力不僅在於「保育」(preserve),更在於「孕育」(nurture)和「加強深度」。這意味著語言需要能夠吸收新概念、新詞彙(包括適度引入外來語),並被用於討論科學、哲學、商業等多元且深入的內容。如果一個語言無法與時俱進,處理現代複雜事物,甚至在人工智能等新興領域中處於「underserved」(服務不足)的弱勢地位,它就可能被視為「次等的文化」。「學識」的存在旨在提供一個空間,讓廣東話使用者能夠學習和交流高階知識,透過實際參與(如製作廣播劇、參與語言模型專案)來豐富語言的內涵,使其不只是一種日常溝通工具,更能承載複雜的思想和文化。這種對語言深度的耕耘,不僅是為了傳承文化,更是為了提升使用該語言的整個社群的「質素」與社會地位,從而對抗潛在的語言歧視。換言之,語言的豐厚度與其使用者的地位和形象緊密相連,積極發展語言的高階功能,是提升社群整體地位的重要途徑。 This is a public episode. If you'd like to discuss this with other subscribers or get access to bonus episodes, visit leesimon.substack.com/subscribe

    Claim Room 101 by 利世民

    In order to claim this podcast we'll send an email to with a verification link. Simply click the link and you will be able to edit tags, request a refresh, and other features to take control of your podcast page!

    Claim Canc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