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世民:長期處於身份存在危機;總覺得三言兩語間未能介紹自己。過去四分一世紀,平均每半年有個新興趣;課題涵蓋物理心理、政治經濟、歷史、宗、哲,但真正關心只有一件事:「意識形態」。 【Patreon】https://www.patreon.com/LeeSimon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LeeSimon.HK

從長期結構來看,黃金的價值支撐點在於其作為非金融系統(不受央行供應影響)的儲值資產地位。黃金的存量總體穩定,決定了其不受主權貨幣濫發的影響,成為對沖通脹和政治不確定性的工具。但近年央行對黃金的持續增持,反而成為金價的重要結構性支撐。這種增持不僅是出於對美元體系的信心考量,更是一個國家進行宏觀經濟調控的工具。特別是對於外匯管制國家(如中國、越南)。央行通過在市場上買入黃金,並在國內市場上透過買賣黃金來控制本土貨幣的流通量,從而對抗通貨膨脹或通貨緊縮。短期暴跌:週期性調整的推論在缺乏一致宏觀利空消息的情況下,市場有各種揣測包括:「中美貿易關係轉好」或「地緣政治風險下降」(如俄烏或中東和平),但這些理由似乎未能解釋得到整體市場的變化。所緣從客觀事實推論,本次暴跌更傾向於一種週期性(非結構性)的技術性調整。在金價於六週內經歷大幅上漲後,市場積累了巨大的浮動利潤,這為大規模的獲利了結提供了基礎。這種調整往往由以下因素複合驅動:* 獲利了結: 價格急漲後,部分投資者(尤其是短期投機者)選擇先行減磅,將黃金兌現以鎖定利潤,這與稅制或個人資產配置需求有關。* 程式交易(Algo-trade)的放大效應: 在缺乏基本面消息的情況下,大型拋單被程式交易捕捉為沽空訊號。這些程式會在短時間內集體跟隨沽空,導致價格在幾日內出現不合理的快速下跌。支撐金價的基本宏觀結構性因素(如各國央行需求、全球貨幣超發、地緣政治不確定性等)沒有根本轉變,投機者應視為一次在宏觀大趨勢不變下的趁低吸納良機。然而,應始終銘記,黃金不產生現金流,對於追求穩定現金收入的理財者而言,它不應作為資產配置的核心,而僅是輔助性的保值工具。 This is a public episode. If you'd like to discuss this with other subscribers or get access to bonus episodes, visit leesimon.substack.com/subscribe

中國政府對澳洲礦業巨頭必和必拓(BHP)採取的要求以人民幣而非美元結算鐵礦石進口,核心目的遠超單純的貿易利益,而在於推進「國際人民幣化」。中國在國家資本主義模式下,國家權力對微觀經濟的深度滲透。通過中央企業中國礦產資源集團(CMRG)作為單一採購代理,北京在商業交易層面混入其國家戰略意志。這種手法亦避開了世界貿易組織(WTO)等國際機構的關稅壁壘限制。「國際人民幣化」的背後動機,不只是減少中國對美元的需求,更重要是將人民幣推廣至貿易夥伴的資產負債表。對於如 BHP 般高度依賴中國市場的企業而言,利潤和股東回報的壓力使其難以拒絕;即使面對本幣貶值風險和資金運用受限的困境,也可能被迫就範。當國家將經濟交易視為政治博弈,並透過強制手段輸出其本幣時,受衝擊的貿易夥伴(如澳洲)的企業利益,將被國家層面的政治考量所綁架。這迫使自由民主國家政府亦不得不介入,久而久之導致全球經濟治理體系,更集權化且更具保護主義色彩。這個趨勢是對二戰後建立的規則為本的國際秩序根本的威脅。當然,令規則為本的國際秩序逐漸走向「誰大誰惡誰正確」的叢林法則,美國的變異也是關鍵之一。 This is a public episode. If you'd like to discuss this with other subscribers or get access to bonus episodes, visit leesimon.substack.com/subscribe

圖,由 AI 合成;因為太怪,所以貼堂。近期坊間又有港元與美元脫鉤改掛人民幣的建議,更講成是協助中國突破美元困局的國家金融戰略。深入分析就知道無論從香港的制度基礎或國際金融的現實來看,港元改掛人民幣是無知的主張。首先,直接將香港人民幣化,簡單、直接。有沒有人可以講得出為甚麼不可以?因為人民幣不能自由兌換?無錯,貨幣發行局制度,從來都不能掛鉤一隻不能自由兌換的貨幣。又假如說,只用離岸人民幣做掛鉤,問題就是:「離岸人民幣市場有美元的深度嗎?」甚至更重要的一點是,中國的目標,從來都是要擴大離岸人民幣的市場。假如這是最終目的,直接將離岸人民幣提升到近乎法定貨幣的地位就是,無必要將港元掛人民幣。更重要是,當港元掛鉤美元,在危機時刻香港的銀行仍然可以直接或間接地從美聯儲獲得美元拆借,改掛人民幣之後,假如出現市場流動性不足時,中國人民銀行可以拿出甚麼來支持香港的金融系統。要留意,我以上提到獲得流動性的是銀行,而不是國家或者政府;自 2008 年金融危機,美聯儲作出了不少改動,減少美元流動性風險,而這一點是其他貨幣暫時仍然做不到的。影片中沒有講到是,小粉紅整天提心吊膽,怕美聯儲會針對香港。但人家的對象是美元和銀行系統,就算香港銀行直接拿不到美聯儲的流動性,只要美元不出現流動性危機,問題只是付出成本高低的分別。離岸人民幣沒有這種市場深度。明白無?香港聯繫匯率制度的要點,不僅依賴於外匯儲備,更取決於嚴格的財政紀律。根據《基本法》第107條的規定,香港必須維持「平衡預算」,結構性赤字將直接威脅聯繫匯率的存續。所以,聯繫匯率制度無疑是有代價,至於值得與否,絕對可以討論。過往為爭取「貨幣政策自主權」而提出的脫鉤論點,或是建議「掛鉤一籃子貨幣」的方案,本質上是一種不穩定的中庸之道,被認為是缺乏對貨幣制度基本二元選擇(掛鉤主流貨幣或自由浮動)的理解。香港作為一個小型、開放的經濟體,若放棄規則為本的貨幣制度而走向政策干預,民眾將預期政府會不斷寬鬆貨幣,導致貨幣貶值和資本轉成美元,變相也令香港市場直接美元化。就算今時今日在全球金融體系中,美元地位仍無可替代代,皆因其市場網絡效應及深厚的債券市場。與其說中國想突破美元主導地位的策略,是「人民幣國際化」,不如說是「國際人民幣化」。後者的核心迫使外國實體(如大宗商品交易商)接受並持有離岸人民幣,從而擴大人民幣的國際使用。所以,還是回到一直以來所講的,香港最終也是最可能出現的情況,就是一市兩幣的「雙軌制」模式。其實中國大陸歷史上也有「外匯券」機制,說穿了跟目前的離岸人民幣本質相似。最後,港元「自願脫鉤」的可能性極低,只有在被迫系統性衝擊下才可能發生,而系統性衝擊的原因,只有一個,就是港府要以不斷發債,甚至「以債冚債」。到時,大家自然會見到港元利率不斷攀升但結餘卻不斷下降的現象。出現這種環境時大家才恐懼吧,目前沒有「自己嚇自己」的理由。 This is a public episode. If you'd like to discuss this with other subscribers or get access to bonus episodes, visit leesimon.substack.com/subscribe

曾被譽為國際金融中心,香港的繁榮並非單純仰賴勤奮的人民或單一的制度要素,而是歷史機遇、資本累積和制度設計在特定時空特殊性下的交集產物。香港成功的「時空特殊性」與「自由港」基因戰後香港急速發展,得益於兩個關鍵外在環境因素:資本與人力輸入: 1949 年中共建政後,大量來自上海等地的企業家攜帶資本、技術和商業網絡湧入香港;隨後數十年,中國大陸的動亂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廉價勞動力。這兩大生產要素的集中,為香港的工業化和貿易奠定了基礎。值得注意的是,湧入的上海資本不僅提供了資金,更帶來了當時中國最先進的營商知識和國際市場的脈絡,尤其在紡織和製造業方面。這批精英與本地既有的活躍商業社會結合,迅速提升了香港在國際貿易體系中的層級。廉價勞動力的持續供應,則使香港在亞洲其他國家尚未完成戰後復甦時,擁有巨大的生產成本優勢。區域競爭真空: 在 1950 至 1960 年代,亞洲其他主要競爭對手(如韓國、台灣和新加坡)尚處於戰後重建、內戰威脅或尋求獨立的階段,未能形成有效競爭。香港在冷戰格局下,享有近乎獨特的發展機遇。香港的制度核心是自由港(Free Port)精神,不僅是沒有關稅,更重要是有公平的司法制度。這種制度承諾,任何國家或政治勢力的資本,都能在香港進行可預期的商業活動。;公平待遇甚至延伸至宗主國的敵對勢力。例如在韓戰時期,香港商人依然能夠在禁運背景下與中國大陸進行貿易。儘管此舉在政治上具有爭議,但它體現了殖民地政府對商業利益與法治承諾的優先級,使香港成為一個能有效規避地緣政治風險的特殊交易節點。法治作為商業契約的最終仲裁者法治是維持其商業信任和國際地位的基石。法治的定義,並非僅指政府依法治國。通俗的理解,是個人與政府發生進行訴訟時,人民有合理勝訴的機會。法庭作為獨立的裁判者,能夠基於可推論的法理原則作出判決,從而制衡政府的行政權力不至為所欲為。英國殖民地時代,倫敦對香港是鞭長莫及的。英國政府的有效管治,必須仰賴香港本地社會精英。包括後來的商界與「地產黨」的合作與平衡。港英政府必須仰賴這些精英階層進行「協商式管治」,這間接使得權力無法集中於單一行政主體。這種多方勢力相互制衡的結構,導致了司法獨立作為一個相對中立的裁判機制得以強化。它的存在正正是建立在各方不可能有絕對的政治信任,反而令建立在制度的監督力量,成為所有人的最大公約數;透過一套可預見的規則體系,以制衡任何一方(包括政府自身)的越權以及對契約的反悔,也成為了商業社會的必要條件。然而,以上的這一套制衡機制,逐漸出現顯著崩壞。司法覆核等案件中市民勝訴率的驟降,正是制度衰退的量化體現。當市民與政府打官司時不再有合理的勝算機會,法院作為最終仲裁者的功能自然隨之瓦解。「一國兩制」的北京視角:體制防火牆與剩餘價值從北京的角度來看,「一國兩制」從來都不是為了保護香港人的自由生活方式,而是作為一個體制防火牆(Firewall),保護中國大陸的「內循環」免受自由市場與政治開放帶來的衝擊。香港曾是北京吸納國際資金、技術和賺取創匯唯一的門戶。而「創匯」一詞有雙重意義:一是為中國提供稀缺的外匯(如美元),用以在全球市場購買資源與技術;二是作為一個國際貿易窗口,將其產品輸出。香港作為活口,允許中國在保持內部政治高度控制的同時,能夠享受到國際金融和自由市場秩序的好處。然而,香港的存在由 2012 年後發生質變。一旦北京認為其經濟體量已足夠強大,或香港作為創匯平台的利用價值減弱,同時香港的自由氛圍開始對其內部構成政治風險(如太子黨資產在港曝光、異見書籍出版、民間政治動員),香港便從「經濟資產」轉變為「政治負債」。在這種權力邏輯下,當政治風險高於經濟效益時,全面控制便成為首要任務,體現了「可一不可再」的環境特殊性已然終結。這種控制的最終邏輯,是為固存政權的統治基礎。當經濟增長放緩,利益分配內捲(Involution)加劇,政權會傾向於打出民族主義(Nationalism)牌,以轉移內部矛盾。為了維護民族主義「洗刷百年屈辱」的敘事,必須徹底否定香港的殖民地過去(Colonial Past)以及由該歷史孕育出的制度優越性。這一否定過程導致了本地親北京的地產黨等社會精英被視為「用完即棄」的工具,因為維護其利益的必要性,已低於維護政權統治合法性的迫切性。只有在沒有絕對權力(Absence of Absolute Power)的社會狀態,人民才享有真正的自由(Liberty);尤其當行政、立法和司法三者之間存在有效制衡,且每一方都可能被司法機構挑戰時,公民權利和商業契約才得以保障。香港制度的衰落,是「絕對權力」(Absolute Power)進入一個本應由制衡力量維護的體制後,所導致的必然結果。 This is a public episode. If you'd like to discuss this with other subscribers or get access to bonus episodes, visit leesimon.substack.com/subscribe

回想起來,影片中我們沒有深入討論學習的真正意義;畢竟坊間一般的想法,仍然停留於上學讀書等被動式的學習。這個根本上的概念,我們在未來一定會再探討。但經過今次跟啟明的合作,我倒有一些新的想法;暫且賣個關子。「Vibe Browsing」作為一種新趨勢,指的是什麼? 「Vibe Browsing」是指 AI 代理人 (agent) 能直接瀏覽網頁、分析數據(例如 YouTube Studio 表現),甚至自動規劃行程。這代表著 AI 不再僅是單點工具,而是能進行更複雜的自主操作和數據分析。 This is a public episode. If you'd like to discuss this with other subscribers or get access to bonus episodes, visit leesimon.substack.com/subscribe

諾貝爾經濟學獎與增長理論:從知識累積到創造性破壞的當代啟示今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喬·默克爾(Joel Mokyr)、阿吉翁(Philippe Aghion)與豪伊特(Peter Howitt)三位學者,表彰他們在經濟增長理論領域的開創性貢獻。這項選擇並非偶然,它精確地呼應了我們當前面臨的時代脈搏——一個由人工智慧(AI)驅動、知識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累積與更新的時代。這三位學者的研究核心,是探討經濟增長背後的根本動力,尤其是區分傳統的物質積累(如資本和勞動力投入)與更為關鍵的生產力提升。若從歷史維度審視,人類社會這種高密度、快節奏的增長模式,僅存在於過去的兩百多年。在十八世紀工業革命之前,無論東方或西方,經濟作業模式的轉變極為緩慢,遠非今日的常態。因此,傳統模型無法解釋工業革命後經濟體呈現出的加速增長。默克爾(Mokyr):知識累積與兩大體系默克爾教授的貢獻,正在於引入知識累積作為解釋爆發性增長的核心要素。她將知識劃分為兩個相互作用的體系:* 實用性知識(Prescriptive Knowledge / How): 這是關於「如何做一件事」的技術層面知識,即我們所說的技術。* 命題性知識(Propositional Knowledge / Why): 這是關於「一件事物為何能夠運作」的根本原理,即我們所稱的科學或科學精神。這兩種知識體系形成一個強大的正向迴圈(Reinforcing Loop):科學上的突破帶來技術進步,而技術進步又拓展了我們對科學規律的探究,從而確保了經濟增長的持續性(Sustain)。相較於物質上的投入,這種知識迴圈對長期的經濟增長更為重要。然而,默克爾亦指出,單純的知識積累並不充分。要讓這種增長機制得以啟動並持續,社會必須具備幾個制度性先決條件:* 產權保障: 確保包括智慧財產權在內的一切私有財產權得到有效保護,使發明者能夠收回與其投資相稱的預期回報。* 公平競爭與信任: 社會需建立公平的制度與足夠的信任基礎,使個體和機構能在競爭與合作之間取得平衡。阿吉翁與豪伊特(Aghion & Howitt):創造性破壞與內生增長阿吉翁和豪伊特的研究則將增長理論推進至第二代,他們將約瑟夫·熊彼得(Joseph Schumpeter)提出的「創造性破壞」(Creative Destruction)概念進行了數學模型化和科學驗證。創造性破壞,本質上是社會和經濟體系透過不斷地淘汰低效、過時的技術、方法或企業,從而達成更高級進步狀態的過程。這是一種內在的、由市場競爭引發的「狂風掃落葉式」(Perennial Gale)的過程。在他們的內生增長模型中,技術進步不再是外在因素(如 Solow Growth Model 索洛增長模型所示),而是成為經濟體制內部的變量(Endogenous),受制度設計和市場動力的影響。從微觀層面看,「推陳」是企業間的動盪、矛盾與衝突;但從宏觀層面看,「出新」則是社會整體生產力的持續提升。這意味著,追求可持續增長,必須容忍微觀層面的波動與動盪,因為這是淘汰與創新的必要代價。當代警示:壟斷、尋租與知識的未來三位學者的研究對於當代社會具有深刻的警示意義,尤其是在面對高速發展的AI技術時:1. 警惕長期壟斷與尋租活動: 在鼓勵創新(特別是知識和技術創新)的過程中,社會在短期內必須容許創造者享有一定程度的壟斷利益(如專利權),以激勵其投入資本。但從長期來看,這種壟斷必須被競爭打破。最大的風險在於既得利益者利用短期壟斷所帶來的經濟和政治影響力,去設定更有利於自身的社會制度——這種行為被稱為尋租活動(Rent-Seeking)。持續的增長要求社會具備足夠的競爭空間,任何思想、方法或既得利益者都必須能夠被市場和科學精神所挑戰和取締。2. 科學精神的核心與知識的「共產主義」: 貫穿所有理論的核心精神,即是開放社會。科學精神的根本,並非在於界定「是什麼」或「如何做」,而在於追問「為什麼」。它體現了任何人都可以基於足夠的證據,推翻任何權威理論的平等原則。當前,由於資訊本身具備非排他性(Non-Rivalry),即一人分享知識不會損及另一人對該知識的使用效率,使得知識的傳播近乎零成本。AI工具的普及正將人類社會推向一個「知識共產主義」的邊緣——人人可透過近乎免費的工具獲取和應用海量知識。這將極大地壓縮過去專業人士憑藉知識壁壘所獲得的短期壟斷回報(Premium)。資本的重點,將從「擁有」知識轉變為「應用」知識的能力。總結而言,今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所體現的,是對維持現代化進程動力的深刻反思。它告誡我們,若要迎來更加永續、樂觀的未來增長,社會必須堅守開放性,確保權威能夠被挑戰,並有能力承擔「創造性破壞」帶來的衝擊,徹底消除知識與利益的長期集中現象。 This is a public episode. If you'd like to discuss this with other subscribers or get access to bonus episodes, visit leesimon.substack.com/subscribe

中美矛盾早已超越了「貿易戰」範疇,演變為各方面的矛盾;兩國之間不可磨滅的利益衝突,且難以透過談判解決。如果戰爭的定義是「以矛盾衝突和懲罰對方的方法去達到某些政治上的目標」 ,當前的狀態便可被視為一場經濟上的戰爭。有理由相信,雙方互相尅制的狀態會持續很久。美國首要利益是什麼?美國需要處理其財政赤字問題。最簡單的做法是迫使其他國家購買更多美債,讓美國政府能以相對低的代價融資。故此,美國必須繼續維持其現有的金融體系與國際秩序,保持美元單一的主導地位。美國主導的金融體系與國際秩序,跟以下三點互為因果:* 生產力 (Productivity):資本增長與累積率遠高於其他開放世界國家。* 制度優勢:包括高等教育界、科研與言論自由。* 信任:美國制度上的可預見性(predictability)是信任的重要基礎。中國經濟依賴貿易不平衡的狀態,即出口貨物價值遠高於進口,累積貿易盈餘,來維持國內的穩定與現有的利益與權力結構。目前中國最希望達成的目標是打破美元「一幣獨大」的局面,令世界經濟轉變為區域性的板塊(Regional Blocs),中國則在亞洲區域內發揮金融上的集中領導能力。中美也在產業政策上有利益衝突;例如,中國要借電動車、電池、太陽能等產業降低對石油的依賴,中國透過國家政策主導關鍵產業,並利用其規模效益(Economies of Scale)壓低價格,結果影響到產業的競爭環境,亦經常與美國的經濟利益有衝突。在經濟的維度,最少有三個核心層次的衝突:* 金融財經範疇的領導地位。* 制度與文化* 產業:雙方在晶片、稀土、新能源等關鍵產業上實施互相限制和制裁。由於以上都是根本、結構性的矛盾,可以大膽斷言,這種互相尅制的狀態不會短時間內有解決的方法。 This is a public episode. If you'd like to discuss this with other subscribers or get access to bonus episodes, visit leesimon.substack.com/subscribe

政策變動與細節聯邦政府擴大了首次置業貸款保證計畫(First Home Mortgage Guarantee),讓首次置業的年輕人只需支付 5% 的首期就可以上車,由政府擔保,理論上銀行無風險1 。舊制與擴大後的新制主要變化是:* 年度名額:舊制每年限制 5 萬個申請人,新制取消了限額。* 收入上限:舊制規定單身年薪最高 12.5 萬澳元,兩人合計不超過 20 萬澳元,新制取消了收入限制。* 樓價上限:新制大幅提高城市房價上限;例如,雪梨(Sydney) 從 90 萬澳元提高到 150 萬澳元;墨爾本(Melbourne) 提高到 95 萬澳元。舊制規定的雪梨最高 90 萬澳元房價,遠低於雪梨在 2025 年 9 月所有住宅(Dwelling)的中位價 124.1 萬澳元。這意味著申請人連中位價的房子都買不到,只能購買距離市中心 50 公里以外,甚至更遠的物業。經濟影響與道德風險政策放寬前,房市已出現「春江鴨」效應。根據數據,在政策放寬前的 9 月份,澳洲全國房價已按月上升 0.8%,是兩年來最厲害的增幅。批評者認為這是「silly policy」(愚蠢政策),政策的實質是將道德危機(Moral Hazard)由銀行轉嫁給政府。澳洲人口集中主要大城市,導致出現結構問題包括:* 供應不足:雖然政府承諾五年內興建 120 萬個單位,但進度緩慢,跟不上大量移民湧入的需求。* 基建與規劃:人口集中在大城市,導致居住和交通問題,需要大型集體運輸系統 23。地方政府在城市規劃上受限,難以推動結構性改革 24。但更根本問題是工資增長緩慢;例如要負擔 95 萬澳元的物業,並通過壓力測試,申請人稅前年收入需要達到約 16.5 萬澳元,這已經屬於澳洲統計局的 92% 高收入群體。資本取代人力價值是全球趨勢,當資產價格(如樓價、黃金)的上升速度遠遠高於人類的勞動力價值,加劇了收入和財富上的差距。資產價格上漲,其實也是個「Happy Problem」(快樂的問題) ,因為代表城市有增長和進步;若城市衰落(如底特律或芝加哥部分地區),樓市不景氣也不見得一般人的生活會過得更好。 This is a public episode. If you'd like to discuss this with other subscribers or get access to bonus episodes, visit leesimon.substack.com/subscribe

YouTube 頂流創作人 Mr.Beast 在 X 表示,AI 生成影片已經以假亂真,令他擔心創作人的生計。真正的應該擔憂,其實並非 AI 技術本身,而是整個內容平台生態系統被「低養份」的 AI 生成內容所淹沒;當製作內容成本大幅降低,「低養份」內容的爆炸性成長和氾濫,不僅令平台如 YouTube 被大量同質化、低品質的內容淹沒,更嚴重是「資訊過載」會「麻醉」甚至讓觀眾對內容產生「厭食」。過去需要專業技能才能製作的影片或圖像,現在透過 AI 工具可以相對容易地完成,創作進場門檻降低,這使得更多人有機會將內容創作視為興趣或事業來嘗試。創作者應將 AI 視為工具和契機,而非純粹的威脅,而關鍵在於創作深度共感以及建立社群與連結。 This is a public episode. If you'd like to discuss this with other subscribers or get access to bonus episodes, visit leesimon.substack.com/subscribe

OpenAI 計劃投入的「一萬億」美元投資,相當於過去幾年美國用於 5G 基建的總投資或當年阿波羅計劃 (Apollo Program) 的經費。AI 產業存在泡沫,但這並不代表 AI 技術本身沒有價值;在資本市場中,出現泡沫是「正常不過的事情」。但目前市場高度集中,主要由少數幾家大型科技公司組成陣營,而核心是NVIDIA(晶片以及資金提供者),其他主要參與者如 Microsoft、Oracle、OpenAI 等,之間存在複雜的「左手交右手」關聯交易關係,例如 NVIDIA 既是 OpenAI 的供應商也是投資者。以 OpenAI 目前的年收入約為 130 億美元計,若要透過收入來償還一萬億美元的開支(無論是以股權或負債形式),假如收入不增加也要「不吃不喝還 80 年」。但從資本運用效率來看,一萬億的投資需要多少純利才算合理?一萬億美元的資本支出(CAPEX)是合理的,OpenAI 每年需要達成 300 億至 600 億美元的純利(Net Profit)。除了資金不足,OpenAI 在營運上,最大挑戰是變現能力。 儘管市場需求可能持續擴大,但無法保證能將需求轉化為實質收入,尤其是提供免費服務或面臨激烈的價格競爭 。其次就是硬件的使用率;原來對於 GPU 運算資源這類基建投資,若使用率(Utilization)低於 85%,就有蝕錢的可能。第三就是競爭對手諸如 Google、Amazon、Microsoft 等各自擁有強大的護城河,可透過其他業務的龐大現金流(Cash Flow)支持 AI 方面的「燒錢」,而 OpenAI 並無其他業務支持其燒錢。當技術越來越同質化,出現價格競爭的機會也越大,資本密集型(capital intensive)的項目,在成熟市場往往出現價格競爭,導致營利能力下降。另外一個風險來自宏觀經濟環境變化,導致資本成本(Cost of Capital)上升。如果長期利率(長息)持續上升,將使 OpenAI 往後的融資成本更高,對這類高槓桿的企業構成重創。最後兩個可以預見的風險,包括對手在技術上的突破,又或者交易對手風險(Counterparty Risk),例如供應鏈或合作夥伴(例如 Oracle)若出現問題,導致整個資金鏈斷裂。AI 泡沫爆破的觸發點,可能是由某些 AI 基建(如資料中心 Data Center)因金主停止付款而出現爛尾的嫌疑;或市場開始出現晶片產能過剩;或大型公司(如 Amazon)調整或減少投資計劃。泡沫爆破的最終結果,是市場洗牌、企業整合(Consolidate)與裁員。但最終,掌握市場命脈的核心企業和人物仍然會是那些人。至於 OpenAI 能否突破關口,好像當年在科網爆破後倖存下來的 Amazon,晉身為頂尖的長期玩家,第一個挑戰就要看它能否捱過這一劫。最後,在影片中沒有提及,就是由於今次投資周期的資金,很多都是來自私募基金,所以就算出現泡沫爆破,也未必會構成很嚴重的系統金融危機。不過,個別落了重注高槓桿的基金、企業,很可能進入永續還債半生不死的狀態,而這就是市場周期淘汰賽之下的優勝劣敗。 This is a public episode. If you'd like to discuss this with other subscribers or get access to bonus episodes, visit leesimon.substack.com/subscribe

市場對滙豐以千億資金私有化恆生普遍感到意外,但「處理呆壞帳」的說法不合理 。首先,滙豐已持有恆生 63% 的控股股權 ,理論上可直接命令恆生處理不良資產,例如滙豐已經換掉恆生行政總裁施明恩,改由滙豐香港行政總裁林慧雄調任 ,並要求加快處理呆壞帳,甚至已準備打包出售 30 億壞帳 。因此,單純為處理壞帳,不需動用千億資金進行私有化 。另外,從數字上亦難以說通;滙豐私有化恆生需暫停三個季度的股份回購 ,對滙豐股東而言是以犧牲回購為代價 。此外,滙豐亞洲(滙豐香港)的資產回報率(ROE)超過 30%,但恆生的 ROE 僅約 11% 。用一間高 ROE 的企業去收購一間低 ROE 的企業,在純粹財務邏輯上令人費解 。今次私有化是由上任僅一年多的滙豐行政總裁艾喬治推動。艾喬治缺乏傳統 CEO 資歷,曾於 2022 年請假半年學習普通話,之後出任 CEO 曾令市場意外 。滙豐前主席杜嘉其(Mark Tucker)剛於九月底離任,在沒有正式主席的情況下動用千億資金的大動作,亦實為罕見。而行動保密功夫做得相當足夠,連滙豐很多高層都沒收到訊息 ,反映是高度集中的決策。 唯一能向滙豐股民交代的解釋是,私有化後將進行重組或「手術」,最終可能改變集團架構或將部分資產出售 ,也回應部份股東要求分拆亞洲業務的訴求 。滙豐可能藉私有化恆生,更容易大刀闊斧進行改革,整頓恆生不良資產(不良貸款率高達 6.69% 的歷史新高) ,「引刀成一快」般完成調整,然後將滙豐亞洲和恆生打包,重新包裝成一個「套餐」,考慮在東方(如香港、內地 A 股)重新上市 。銀行業整合是世界趨勢;銀行業由大型財團主導,中小銀行或面臨被淘汰或整合 。儘管滙豐開出三成溢價的吸引價格(每股 155 港元),但恆生股價未完全升至要約價,反映部分投資者認為仍有風險 。滙豐已表明不會再提高價格,如果私有化告吹,短期內也不會再次提出 。 This is a public episode. If you'd like to discuss this with other subscribers or get access to bonus episodes, visit leesimon.substack.com/subscribe

貿易戰第二回合,中國對美國大豆實行了零進口的策略性報復,重擊美國中部「腹地 (Heartland) 州份共和黨票倉如愛荷華(Iowa)。上星期,美國財長貝特森(Scott Bessent)與農業部長布魯克·羅倫斯(Brooke Rollins)的私下訊息被曝光 ,暴露出美國給予阿根廷(Argentina)援助後,阿根廷卻轉頭與中國談大豆交易。有消息指,美國總統特朗普(Trump)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Xi Jinping)的會面,大豆將列為重要議題 。目前國際市場上最大的大豆供應國是巴西,其次是美國,兩國合計產量佔全球供應量的一半以上。阿根廷是第三大供應商。大豆主要的經濟用途為:* 榨油與工業用途:用於榨取大豆油(Soybean Oil),除了人類食用外,還用於製造稀釋劑(organic solvent)、漆油基礎等工業產品。* 動物飼料:提取大豆粕(Soymeal),作為餵飼牛、豬等動物的主要蛋白質來源(穀飼牛的「穀」實質上是豆粕)。大豆屬於豆科植物,其根部的共生細菌能將空氣中的氮氣轉化為植物可吸收的氮元素,這一過程稱為「固氮作用 (Nitrogen fixation)」。因此,美國農民會採用玉米(Corn)與大豆輪作的耕作模式,以增加土壤中的氮含量,保持土地養分和經濟價值。中國「美國大豆零進口」衝擊:* 數量與金額:出口到中國的大豆數量大跌四成,金額則損失近五成,且下半年交易情況更明顯。* 大豆價格持續下降,跌至三年新低;三年前一蒲式耳(Bushels,約 60 磅)大豆約賣 14 至 15 美元,現在約賣 10 美元。* 後果:美國大豆滯銷,未來美國、巴西和阿根廷之間恐出現惡性競爭,預計大豆價格會長期承壓。中國利用大豆貿易與巴西、阿根廷等「全球南方 (Global South)」國家和金磚國家的貿易往來,甚至鼓勵這些國家接受並使用人民幣交收,最終建立離岸人民幣的金融體系,將中國龐大的購買力轉化為對全球的經濟影響力。 This is a public episode. If you'd like to discuss this with other subscribers or get access to bonus episodes, visit leesimon.substack.com/subscribe

香港今年的首次公開招股(IPO)市場表現活躍;截至今年頭八個月,集資金額達到了1345億港元,相比去年增長了579%。近期較大的集資項目包括紫金黃金(2259),集資額約250億港元 。其他大型企業還有寧德時代和京東工業 。紫金黃金的母公司是紫金礦業 。由於母公司的其他業務(如銅)受到經濟環境影響,銅價下跌 。將黃金業務分拆出來作為「純粹黃金股(Gold Pure Play)」並上市集資,是一個合理的財技 。紫金黃金的一個特點是其金礦穩藏量相對高,但產量相對全球頂尖同業則不算最大 。在2024年全球15大金礦企業中,按「總出產成本」(All in Sustaining Cost)排名第九。在股市回暖的環境下,「開礦」和「賣股票」哪個更好?答案是很明顯的。 This is a public episode. If you'd like to discuss this with other subscribers or get access to bonus episodes, visit leesimon.substack.com/subscribe

1. 引起討論的事件是什麼?問:最近有哪些「花生」事件引發了對企業高層和HR關係的討論?答:主要有兩起事件:* 美國初創公司Astronomer:其CEO與HR主管在Coldplay演唱會的「Kiss Cam」中被捕捉到親密畫面,隨後兩人被迫離職 (雖然CEO本人不願承認 )。* 澳洲上市公司Super Retail:該公司的CEO被吹哨人投訴與HR主管有未經申報的關係。儘管最初否認,但最終董事會以「披露不完整」為由解僱了CEO 。2. 為何高層與HR的關係特別敏感?問:為什麼CEO或高層與HR部門主管的關係被認為是企業管治中的「敏感關係」?答:這是因為HR部門在企業中扮演著特殊的角色:* 規則制定與執行者:HR負責制定員工手冊(staff handbook)、道德規範(ethics)和程序(procedure),是公司的「把關者」 。* 從屬與戀人關係的雙重影響:HR部門很多時候是直屬於CEO的 。如果加上戀人關係,這種從屬關係和利益衝突會嚴重影響企業管治(tone from the top),導致政策和程序可能存在偏幫或不公 。* 內部審判角色的失能:當負責執行規章的HR主管本身就是違規者時,將導致「沒有規矩」的內部審判失能,例如無法進行公正調查 。3. 企業應如何處理辦公室關係?問:企業通常採用哪些機制來處理辦公室內的關係或利益衝突?答:企業主要透過申報機制和監督制度來應對:* 親屬/戀人關係申報:公司通常要求員工申報在公司內的親屬關係(不限於戀人),目的是避免在升職、加薪等公事決策上出現偏私,申報後當事人需避席 。* 吹哨人制度:設立外部或獨立的吹哨人熱線,讓員工可以匿名投訴高層違規行為,以達到監督目的 。然而,澳洲的案例顯示,有制度不代表有足夠的吹哨人保護 。4. 企業制度的根本挑戰是什麼?問:即使有制度,企業管治在執行層面會面臨哪些根本性挑戰?答:最根本的挑戰在於「人」和「文化」對制度的凌駕:* 管理層凌駕制度(Management Override):高層權力過大,可能直接繞過或漠視內部控制 。* 集體腐敗/同流合污:當管理層集體決定繞過內部控制時,制度形同虛設 。* 文化的重要性:單靠規章制度無法保證公正。文化的重要性甚至高過制度,因為不良的企業文化會導致規則的執行被隨意對待、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 人治多於法治:無論是企業董事會還是政府體系,最終的公正性往往取決於最高層的執行者是否「乖」(英明神武、賢能),這是一種無法持續的「人治社會」狀態 。5. 對股東和企業自身的影響如何?問:高層醜聞對不同類型企業的影響有何差異?答:影響程度取決於公司的發展階段和組織結構:* 初創公司:像Astronomer這類未上市的初創企業,因投資者(A輪/B輪)權力集中且利益夾得緊,對此類事件的反應更快、問責更清晰 。若公司本身基礎健全,即使高層離職,對公司本身的長期營運影響不大 。* 上市公司:股民多數只關心股價和業績,除非醜聞涉及以權謀私到「人神共憤」的程度,否則高層的私人關係對股價影響可能不大 。然而,這種管理層的道德問題會導致錯失的機會(無法量度的代價)。 This is a public episode. If you'd like to discuss this with other subscribers or get access to bonus episodes, visit leesimon.substack.com/subscribe

【政治、利益與權力的遊戲】特朗普女婿引入沙地主權基金槓桿收購美國第三大遊戲開發商 EA ,也是近來動作頻頻的銀湖資本(Silver Lake)被點名入股美國 TikTok 後又一大交易。Q1:本次收購案的標的和作價為何?A1: 此次合併收購的標的是遊戲公司 EA Sports,作價為 550 億美金 。Q2:收購方的主要參與者是哪些? A2: 這次收購由多方撮合與參與,包括:* 傑瑞德·庫什納 (Jared Kushner) (特朗普的女婿),透過其設立的 Affinity Partners 基金 。* 銀湖資本 (Silver Lake) 。* 沙地阿拉伯國家主權投資基金 。Q3:這宗交易有何特別之處?A3: 除了涉及美國前總統的女婿外,它是一宗 槓桿收購 (Leveraged Buyout, LBO) 。其中,200 億美金的資金是透過融資借貸而來由摩根大通 (JP Morgan) 貸款,並以被收購公司 EA 作為抵押品 。這將使 EA 增加 200 億的負債 。Q4:收購方對 EA 的投資策略為何?A4: 參與的基金,特別是銀湖資本,通常不會「坐貨」太久,其目的主要是想賺取差價,而非長期投資。他們會考慮「善價而沽」並設有退出策略 (exit strategy) 。Q5:槓桿收購(LBO)對 EA 的盈利能力有何影響?A5: 雖然 EA 去年盈利超過 11 億美金 ,但加上 200 億美金的債務後,每年需支付的利息將大幅壓縮其盈利能力 。Q6:遊戲行業在媒體領域的重要性如何?A6: 遊戲行業在當今的整個媒體行業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元素,例如迪士尼 (Disney) 也需要與遊戲開發商合作 。遊戲市場也已高度整合 (consolidate),例如主要的平台集中在索尼 (Sony) 的 PlayStation 和任天堂 (Nintendo) 的 Switch 。Q7:這次收購案在監管上可能面臨哪些問題?A7: 這次收購涉及多方對不同領域(如 TikTok、EA Sports、多個遊戲開發商)的控制,屬於橫向收購 。從法規上來說,這類收購比起垂直併購更可能構成市場支配地位,很容易觸發反壟斷調查 。同時,由於涉及外資(沙地),也需通過美國外資投資委員會 (CFIUS) 的國家安全審核 。Q8:沙地阿拉伯積極收購遊戲資產的戰略意圖是什麼?A8: 沙地主權基金近年非常積極收購電競專案,並在多家電玩公司如卡普空 (Capcom)、任天堂 (Nintendo) 等持有股份 。雖然沙地可能透過軟實力來推動產業並提升國家形象,但暫時未見到玩電競的人會因此對阿拉伯國家改觀 。最終,這場政治博弈很可能仍需從商業角度來理解 。 This is a public episode. If you'd like to discuss this with other subscribers or get access to bonus episodes, visit leesimon.substack.com/subscribe

QMMM 是一家在開曼群島 (Cayman Islands) 註冊、在香港營運的公司,原業務是數位廣告,今年曾面臨退市危機。QMMM 於 2025 年 9 月 9 日宣佈轉型,計劃用 1 億美元買入比特幣 (Bitcoin)、以太坊 (Ethereum) 和 Solana 等加密貨幣,股價在三個星期內,從約 $6.5 美元升至超過 $200 美元。若以單日最高點計算,從低位升幅曾 達 20 倍。SEC 於 9 月 29 日介入,勒令停牌的理由並非其業務轉向加密貨幣,而是有理由懷疑有人在社交平臺(例如 Reddit)上「唱高」其股價,涉及類似「唱高散貨」(Pump and Dump) 的操作。過去幾年,許多來自香港和中國大陸的公司在美國市場上市後,大部分都涉及類似的「唱高散貨」活動。這些公司的特點包括:* 流通量極低: 大股東持有大部分股權。* 迎合市場故事: 經常宣佈轉型或採用當時流行的概念(如加密貨幣、AI)。* 註冊地: 許多在開曼群島 (Cayman Islands) 註冊,使投資者在美國或香港難以提起訴訟,必須前往開曼群島提告,提高了法律追索難度。這些中概股/港股的承銷商通常不是大型投資銀行。主要的承銷商包括 Dominari Securities(被點名為承辦最多此類業務的公司)、Network 1 Financial Securities 和 RF Lafferty。監管機構已提出要增加上市的門檻和成本,例如限制集資額太低的公司上市,以減少利用小市值「搭棚」的投機行為。選擇美國市場「搭棚」的原因包括:* 上市過程相對簡單:相比香港,美國的上市流程被認為較為簡單。* 利用美國市場中對此類手法不夠了解的投資者。 This is a public episode. If you'd like to discuss this with other subscribers or get access to bonus episodes, visit leesimon.substack.com/subscribe

楓葉債(Maple Bonds)熱潮指外國企業在加拿大發行、以加元計價的債券。過去一直是邊緣市場,近來卻成為跨國企業,尤其是美國企業的熱門融資門路。2025 年首九個月,楓葉債的發行規模已達 163 億加元,不僅超越去年全年,更刷新了歷史紀錄。楓葉債為何突然爆紅?首先,加拿大央行(BoC)比美國更快、更早減息。9 月 17 日,央行基準利率已降至 2.5%,而聯儲仍維持較高水平。息差直接改變了跨國企業的計算——美國公司若在加拿大發債,再透過利率掉期將加元資金換回美元,總成本比在本土融資還便宜。其次,2025年1月1日起,楓葉債正式納入 FTSE Canada Universe Bond Index。這意味著加拿大本土基金若要緊貼基準,必須買入楓葉債。被動資金的機械需求,使得發行市場瞬間「由冷轉熱」。另外,對加拿大機構投資者而言,高質而穩定回報的資產選擇不多,楓葉債亦應運而生。例如今年 6 月,美國的 NextEra Energy 一舉發行 20 億加元楓葉債,成為加拿大史上最大規模的企業楓葉債之一。對加拿大投資人來說,這是世界級信用的加元資產;對 NextEra 而言,則是一次划算的融資操作。另一個例子是 花旗銀行的回歸。沉寂多年後,花旗選擇再度進入加元市場,這不僅是套利,更是戰略性舉動,傳遞出 Maple Bonds 已經具備深度與流動性,不再是臨時性的「副線市場」。但在楓葉債熱潮的背後,整體經濟環境其實是相對惡劣;加拿大央行之所以減息,其中一個原因是經濟數據惡化:就業市場疲弱:7 月與 8 月共流失 10 萬個職位,失業率升至 7.1%。出口暴跌:第二季出口重挫 27%,貿易戰成為主要元兇。PMI 低迷:已連續八個月低於榮枯線,9 月更跌至 47.7。在這樣的背景下,維持低利率幾乎是唯一選擇,與此同時加元匯率亦受壓,加元兌美元徘徊在 1 美元兌 1.39 加元的四個月低位。對美國的債券發行人來說,弱加元帶來更划算的融資與更穩定的掉期成本;對加拿大當局而言,低匯率維持了出口競爭力,甚至吸引美國邊境消費者來加購物。更重要是,加拿大極高槓桿的地產按揭市場對息口極為敏感。所以在可見將來,加拿大有很大機會長期地維持低息和弱加元的情況。但低假以時日,弱加元的寬鬆政策,只會進一步加劇「收入停滯、生活成本上升」的滯脹格局。 This is a public episode. If you'd like to discuss this with other subscribers or get access to bonus episodes, visit leesimon.substack.com/subscribe

美國聯邦政府在 2025 年 10 月 1 日進入停擺狀態(Shutdown),主因是聯邦政府的財政年度從 10 月 1 日開始,而由於國會未能達成預算共識,導致政府無法獲得新的撥款授權。這次是美國自 1980 年代以來的第 23 次停擺,影響範圍包括國家公園、部分監管機構和行政部門的運作。根據國會預算辦公室(CBO)的估算,約有 75 萬名聯邦僱員須放「無薪假」,不過他們在復職後會被補發薪水,因此停擺對財政並沒有實際節省效果,只是延後支付。對經濟而言,若停擺時間短,影響通常有限,但若持續超過數週,則會影響 GDP 增長與消費信心。2018–2019 年那場長達 35 日的停擺,曾拖累美國 GDP 成長約 0.1–0.2 個百分點。美國財政的結構性危機不在於短期的停擺,而在於長期債務與赤字問題。2025 年美國聯邦債務總額已突破 36 兆美元,約佔 GDP 的 123%。其中超過三分之二屬於「非自由支配開支」(non-discretionary),尤其是社會安全(Social Security)和醫療保險(Medicare)。根據社會安全理事會(Social Security Trustees Report)的預測,社保信託基金可能在 2033 年耗盡,屆時只能支付承諾福利的 77%。若不改革,醫保與社保將成為長期赤字的最大推手。財政改革的途徑不外乎「削減開支」或「增加收入」。前者包括限制福利增長、調整退休年齡或削減醫療補貼,但政治阻力極大;後者則可能包括增稅、提高關稅、甚至調整簽證與移民費用。CBO 預測,到 2035 年,美國的淨利息支出可能超過國防開支,成為最大單一支出項目,這將嚴重擠壓政府的政策空間。在債務上限方面,2025 年 7 月國會通過的《Big and Beautiful Act》將債限從 36.1 兆美元提高至 41.1 兆美元,暫時推遲了「X日」的到來。所謂「X日」是指美國財政部耗盡「非常措施」後,現金流不足以支付國債利息與其他義務的日期。美國信用評級在過去十多年來多次受挫。2011 年,標準普爾(S&P)首次將美國主權評級由 AAA 降至 AA+,引發所謂「黑色星期一」,道瓊工業指數單日大跌 634 點。2023 年,惠譽(Fitch)再度下調至 AA+,理由是財赤惡化與政治僵局。2025 年 5 月,穆迪(Moody's)也將美國評級降至 Aa1,美國正式喪失三大評級機構的最高評級地位,意味著美債的「無風險」地位受到挑戰,未來融資成本可能逐步上升。市場普遍仍相信「常態會繼續」。從債市反應可見端倪:在停擺期間,長期美債殖利率不升反跌,10 年期美債從 4.6% 降至約 4.1%,創下近年來最大跌幅之一。這顯示資金仍湧入美債避險,反映出即使美國財政狀況惡化,全球資本市場仍將美國視為「最後的避風港」。換句話說,儘管美國赤字問題嚴重,但在全球主要經濟體當中,美國仍不是「沉得最快」的一艘船。 This is a public episode. If you'd like to discuss this with other subscribers or get access to bonus episodes, visit leesimon.substack.com/subscribe

德國最新的就業數據顯示,失業人數意外增加了 14000,而職業空缺同時減少 66000;兩項指標同時出現,意味勞動力市場正在惡化,即「有人找不到工作,企業不願意聘請人」 。德國經濟亦已出現衰退跡象;今年第二季度的國內生產總值(GDP)縮 0.3% 。整體失業率仍維持在 6.3% ,無論是消費還是工業生產都明顯走弱 。另外,德國決定完全放棄核能並轉而依賴進口天然氣 ,也是導致其近年來面臨沉重成本壓力的原因之一 。但與此同時,歐洲央行行長拉加德(Christine Lagarde)表示,現在看來整個歐洲的通脹相對溫和 ,這言下之意是為實施寬鬆信貸政策以刺激經濟提供更多空間 。但儘管歐洲央行可能推行寬鬆政策,由於歐洲不像美國那樣擁有一個有效率的資本市場 ,寬鬆的信貸政策不一定能使資金有效流入實體市場 ,導致經濟復甦的效力相對較弱 。更核心問題是,歐洲央行的貨幣政策究竟是為誰服務?因為歐洲是個很大的地方,整體數字的「沒事」不代表成員國面臨的特殊問題能被解決 。全球經濟展望至於美國,雖然股市仍處於歷史高位 ,但股市可以不反映經濟,主要因為資金高度集中於少數幾隻權重股 。這些大股的表現不反映一般的經濟狀況 。與此同時,零售股和一般消費類別的股票則反映出經濟的疲態 。世界銀行(World Bank)最近亦下調 2025 年全球經濟增長的預期 。預期已從年初的 2.8% 下調至 2.3% 。這是一個明顯的、大幅度的縮減 。目前全球經濟面臨的主要風險是走入低增長的狀態 。更重要的是,世界正進入「滯脹」 時代 ,即:* 經濟增長放緩* 生活成本(通脹)上升在低增長或滯脹環境下,社會會出現權力和利益的固化 。對於社會下層想上流的人群,將面臨巨大的壓力 。這容易造成社會怨氣,輕則出現如中國的「躺平」現象 ,或美國、歐洲的「大辭職潮」(Great Resignation) ,重則可能導致動亂或革命 。在經濟淘汰賽中,每個階層向下流動的機會,都大於向上流動的機會;現在的環境那怕是傳統上「上了岸」的有錢人或大家族,也可能出現爆煲。 This is a public episode. If you'd like to discuss this with other subscribers or get access to bonus episodes, visit leesimon.substack.com/subscribe

中國製造業面臨嚴峻挑戰 。最新的9月份採購經理指數(PMI)繼續低於50(本月為49.8),這已是連續第六個月處於榮枯線以下,反映製造業處於收縮狀態 。中國製造業和整體經濟承壓的主要原因包括:* 內需不足:中國自身無法單靠內需來消化產能 。* 去槓桿化未解:房地產泡沫爆破已四年多至五年,但去槓桿化情況仍未解決,導致內需無法提振 。* 貿易戰的衝擊 ,出口難以增加,且多國(如美國)開始有貿易防範心態 。發改委公布推出5000億人民幣政策性金融措施,旨在促進幫助地方在基建和金融服務業上「重新啟動機器」。中央政府明顯不願將地方債務負擔轉移到中央,所以資金的性質是貸款,而不是中央撥款給地方派發財政補貼。雖然發改委稱5000億人民幣政策性金融措施屬於「準財政措施」,但由於還錢的主體是地方政府而非官員個人,且權位變動不確定,地方官員傾向於看重眼前的利益,而非長遠的問責性,這使得5000億的「借款」設定難以有效制約貪腐和資金濫用,亦難免造成以下問題:* 貪腐風險:地方官員可能批專案向中央借錢,承辦商將錢放入口袋,官員收受回佣,最終地方政府還不了錢,官員卻可能已轉移資產至海外 。* 重複失敗經驗:這屬於當局最擅長但效用有限的「堆砌鋼筋水泥」的凱因斯政策,如2009年「四萬億」措施的長期效果不佳 。中國社會結構性與長期性挑戰除了經濟數據,中國經濟還面臨什麼長期結構性問題?* 城鄉差距巨大:一、二線城市先富起來,但仍有十億八億人處於相對低收入、低教育水平,在當前世界環境中缺乏競爭力 。* 中低收入群體資產被鎖死:房地產泡沫破裂後,許多在中低線城市購房的中低收入群體資產被鎖在其中 。* 「低端人口」問題:政府必須限制農村貧窮人口自由流動,因大規模流竄會被視為社會動亂的潛在因素 。* 年輕人就業艱難:大學畢業生就業情況也很有問題,社會流動性大減。* Q7:中央與地方的矛盾對經濟政策執行有何影響?中國根本困境在於社會存在嚴重的扭曲,加上中央與地方的矛盾,使得中國一直以來無法突破「內捲」的問題。 This is a public episode. If you'd like to discuss this with other subscribers or get access to bonus episodes, visit leesimon.substack.com/subscribe

西方系統對姓 (Last Name/Family Name) 和名 (First Name) 的劃分,與亞洲各國習慣有所不同;而許多香港人的名是雙字,但當填寫 First Name 時,系統可能只擷取第一個字,造成名字被不完整或錯誤記錄。例如名為 Tai Man Chan 的人可能只被系統識別為Tai。各種公共服務之間的身分資料無法連通;例如「大寶」(Tai-Bo) 發現其 MyGov 系統無法串聯 Medicare(醫療)、ATO(稅務)和 Centrelink(社會福利)等服務,原因是各部門對其名字的拼寫、分割(如是否含連字符號 hyphen)或欄位歸屬(First Name, Middle Name)的處理不一致。此外,許多族裔的命名規範與西方的「名-中間名-姓」結構有所不同:* 越南裔: 可能帶有性別提示詞,如女性的「氏」(Thi) 和男性的「文」(Van),這些詞常被系統誤認為名字的一部分或姓氏。* 印度裔/其他文化: 有些人可能基於種姓制度或其他原因只提供單一名字或沒有傳統姓氏,導致系統被迫將名字複製到姓氏欄位,或使用「First Name Not Available (FNNA)」之類的預設值,造成記錄混淆。* 女性婚後姓氏: 西方女性常見婚後隨夫姓、離婚後復原姓,以及使用複合姓氏(如林鄭月娥),這些頻繁變動或複合名稱也增加了系統識別的複雜性。這種僵化是歷史沿革的結果。早期的文書檔案制度,尤其是在電腦化之前,必須設計出「最大公因數」的欄目(如 First Name 和 Last Name)來處理大多數人口的命名結構。電腦化時,程式設計師只是依循紙本表格來設計資料庫,導致這種缺乏彈性的結構一直沿用至今。此外,姓名從來都不是有效的識別方式。一來姓名容易重複(撞名)、容易更改(轉名),且一個人可能有不同的別名或綽號。這導致系統不得不依賴其他識別碼。更有效的方法是使用政府或機構發放的 Unique Identifier(唯一識別碼);例如美國的 社會安全號碼 (SSN) 和澳洲的 Centrelink 檔案編號或稅號 (Tax File Number) 都是被設計為獨一無二且相對穩定的編號,有利於跨部門服務的串聯。但是從網路和社交媒體中的應用,Email 地址和 Unique Handle (如 Twitter 或 IG 帳號) 也已取代傳統姓名,成為日常的識別方式。這個現象也是這個時代之下的一種轉變。 This is a public episode. If you'd like to discuss this with other subscribers or get access to bonus episodes, visit leesimon.substack.com/subscribe

內捲(Involution)本來是個源自哲學家康德(Immanuel Kant)提出的概念,用來描述與「進化」相反的過程。但「內捲」它不完全等同於退化。內捲的核心定義是:「沒完沒了、原地踏步、徒勞無功的競爭」 。「內捲」與經濟蕭條有何不同?單純的經濟蕭條或景氣差,指找不到工作,而內捲的特徵更為具體是高度競爭,但投入大量努力後獲得的回報卻越來越少。人類學家 Clifford Geertz 在 1930 年代研究印尼爪哇島的稻米種植時,發現了一個現象:當地人口持續增加,但可耕作土地面積卻沒有擴大。農民們雖然更加努力、高密度地耕作,總產量也確實有所增加,但若以人均計算,產量卻是下降的。這種現象體現了經濟學上的邊際效益遞減定律(Diminishing Marginal Return)。香港在 1997 年之後,尤其在 2004-2005 年後,雖然經濟看似恢復,但社會的某些層面已經出現「固化」現象;有些人仍能「吃老本」賺錢,但新一代的收入明顯比上一代差;明知競爭激烈,付出的努力並未換來相應的回報,但仍然繼續惡性競爭。「內捲」與「進化」的區別是什麼?內捲與進化,並非進步與退步;內捲可以帶來效率上的提升,但沒有突破性的改變;大量資源投入做同樣的事情,換來的卻是不斷減少的回報。進化則是在所有因素都可以改變的 long-run 狀態下,競爭與合作帶來模式上的轉變,由量變到質變。世界各國都呈現內捲的現象。歐美社會中出現的 The Great Resignation,到中國經濟增長放緩後年輕人對「996」(朝九晚九,每週工作六天)和「社畜」文化的厭惡而衍生出「躺平」文化,這反映出在一個低增長或增長平緩的環境下,人們感到徒勞無功的氣餒。內捲對社會有哪些影響?內捲導致社會變得更加封閉和排外;將問題歸咎於外來者,例如新移民或外勞,導致排外情緒加劇。此外,內捲還會加劇社會結構的分明化和固化,形成階級。為了維護既得利益,上層社會會對下層進行更強烈的控制,使得底層人民更難向上流動。要擺脫內捲,不能僅靠政治上的偉人或制度革命;真正需要的,是技術上、科學上、商業上能帶來突破性增長;只有當整體物質上環境出現質變,人類才能短暫脫離這種「文明的疲倦狀態(civilization fatigue )」。 This is a public episode. If you'd like to discuss this with other subscribers or get access to bonus episodes, visit leesimon.substack.com/subscribe

什麼是實體資產代幣化(RWA)? RWA(Real World Asset)是指將現實世界的資產,例如美國國庫債券、黃金或房地產,透過區塊鏈技術進行代幣化(tokenize)。這種代幣作為一種憑證或信物,可在區塊鏈上進行交易,用以記錄資產的所有權或權益。從本質上說,它是一種將資產交易的記錄方式,從傳統的紙張或中央帳簿轉換到更有效率的數位系統。貨幣的本質是什麼?它與代幣有何關係? 從經濟學角度看,錢或貨幣的本質是一種被社會廣泛接受的「信物」(token)或「憑證」。它代表購買力,其價值並非來自紙張本身,而是源於公眾的共同認可。因此,紙幣、銀行帳戶裡的數字,甚至區塊鏈上的加密貨幣,本質上都是一種信物,只是記錄和交易的方式不同。為什麼房地產是RWA最合理的應用,卻又最難實現?房地產的產權記錄方式(如地契)與區塊鏈的分散式總帳(public ledger)概念極為相似,因此房地產非常適合代幣化。然而,最大的挑戰在於政策和法律層面。政府必須接受這種交易模式的合法性,並將其官方的房地產記錄平台搬到區塊鏈上。但在現行制度下,要由文件為本的模式轉到鏈上,將要極漫長而複雜的程序。為什麼中國政府要叫停香港的RWA與穩定幣業務?有理由相信,中證監叫停相關業務並非因為技術風險,而是出於對資產流向的控制。中國大陸的金融體系是一個「圍牆之內」的內循環,其資產價格與外部市場有所區隔。虛擬資產代幣化被視為可能增加資產流動的渠道,進而影響內外資產價格的穩定,這是監管機構主要擔心的原因。這種做法也反映了他們不願放棄對宏觀經濟的控制手段。香港在虛擬資產領域的處境有何特殊性?香港希望借發展虛擬資產和穩定幣,以鞏固其金融中心地位。然而,由於與中國大陸關係緊密,北京的監管態度直接影響香港的金融界。一方面,香港試圖推動創新,另一方面,中央監管機構又勸喻香港的中資證券行和銀行不要參與相關業務,這使得香港的發展面臨獨特的矛盾和困難。 This is a public episode. If you'd like to discuss this with other subscribers or get access to bonus episodes, visit leesimon.substack.com/subscribe

澳洲的四大銀行是:澳新銀行(ANZ)、澳洲聯邦銀行(CBA)、西太平洋銀行(Westpac)和澳洲國民銀行(NAB)。為什麼澳洲銀行業的寡頭壟斷現象如此顯著?澳洲是一個幅員廣闊但人口不多的國家,這種地理和人口特徵導致寡頭壟斷在多個產業中都很常見,銀行業也一樣,四大銀行佔據了絕大部分的市場份額。最近澳洲銀行業為何出現裁員潮?背後的原因是什麼?澳新銀行(ANZ)裁員3,500人,佔其總員工數的近10%。澳新銀行的裁員行動是由一位空降的葡萄牙人新總裁 Nuno Matos (馬圖斯) 主導。這位新總裁沒有澳洲本地的人脈包袱,可以大刀闊斧地進行改革,裁減冗員和既得利益派系,這在澳洲企業文化中並不常見。澳洲銀行業有哪些具體的經營問題?* 低效的業務流程:例如澳新銀行(ANZ)內,不同部門的客戶盡職調查(KYC)流程需要客戶反覆提交資料。* 技術落差:相較於美國的外包金融科技解決方案,澳洲銀行傾向於內部自行開發系統,導致技術水準落後。* 工會阻力:澳洲的銀行工會勢力強大,曾要求銀行在引進人工智慧(AI)技術時,承諾三年內不裁員,這阻礙了技術的導入和效率提升。* 合規成本高昂:銀行因不當行為頻繁被罰款,例如澳新銀行(ANZ)因錯誤出售國庫債券和向已故客戶繼續收費,被罰款超過2.4億澳元。澳洲銀行業的困境是否反映對經濟前景悲觀?也是一個重要因素。例如,澳新銀行(ANZ) 2024財年的淨利潤比前一年減少了8%。既然澳洲的四大銀行有這麼多問題,為什麼它們在股市中依然穩固?儘管存在問題,這些銀行擁有巨大的「護城河」(moat);它們在澳洲市場處於寡頭壟斷地位,競爭雖然存在但不足以動搖其根基。此外,它們被視為防禦性資產,許多機構投資者(如退休金)都持有它們的股票。【大寶雪梨來鴻 Substack】 https://cheungtaibo.substack.com This is a public episode. If you'd like to discuss this with other subscribers or get access to bonus episodes, visit leesimon.substack.com/subscribe

什麼是言論自由?它有沒有界限?有人認為,言論自由不應該簡單地被視為絕對的;這類觀點通常基於一些特定的理由,例如:* 煽動性或仇恨言論(Hate Speech): 許多人主張應限制可能煽動仇恨的言論。* 假資訊: 有人認為言論自由不應涵蓋謊言或假資訊,因為它們容易誤導公眾 。* 保護弱勢群體: 一些人擔心無限的言論自由會傷害無法辨別是非的「無知者」,讓他們被有心人欺騙 。限制言論自由會遇到什麼問題? * 動機難以證明: 如何證明一個人的言論動機(例如煽動)?* 真假難以判斷: 藝術、創作和學術假設都涉及不完全真實的內容;如果只允許說「真相」,很多新發現和批判性觀點的討論將無法進行 。除了法律之外,言論自由還有哪些制約? 法律並非唯一的制約,言論自由還受到以下因素的影響:* 獨立判斷力: 社會上最大的制約其實來自每個人的判斷力。當人們具備明辨是非的能力,就不會輕易被虛假言論煽動 。* 社會與道德規範: 社會有其內建的道德標準。許多人會基於群體接受度或自我身份認同,自動地約束自己的言論 。言論者通常會自我審查,考慮受眾是否能接受其觀點,以及是否會損害自己的公眾形象 。應該如何應對假資訊和煽動言論? 與其透過法律來全面禁止,更有效的方法是透過提升公眾的抵抗力 。 This is a public episode. If you'd like to discuss this with other subscribers or get access to bonus episodes, visit leesimon.substack.com/subscribe

H-1B 簽證制度設計與原意* H-1B 的原意是為「專業職業」(specialty occupations)提供簽證,即一般需要學士學位或同等資格的工作。* 並非「天才」或「傑出人才」簽證(那是 O-1 類)。* 僱主必須支付「現行工資」(prevailing wage),但工資被劃分為四個級別:* Level 1:約第 17 百分位* Level 2:約第 34 百分位* Level 3:中位數(50 百分位)* Level 4:約第 67 百分位* 這意味著即使合法合規,仍可支付低於當地中位數的薪酬。政策改變* 2024:改為「以受益人為中心」的抽籤制度,杜絕重複報名,申請數大幅下降。* 2025:提出新收費,對新申請人徵收 10 萬美元,可能抑制低利潤模式、影響中小企業。工資數據與使用實況* 2025 財年第 3 季:* 軟體工程師(15-1252):54% 在 Level 1。* 數據科學家(15-2051):51% 在 Level 1。* 歷史數據(2010–2020):Level 1 比例下降,但 Level 1 + Level 2 合計仍約 60%。* 結論:大多數申請集中在低於當地中位數的區間,制度性偏低薪。人口統計特徵* 印度佔比最大,約 73%(2023 年度)。* 中國約 12%。* 其他國家各自不超過 2%。* 年齡:新批准個案中約 65% 在 25–34 歲;中位年齡為 33 歲。延續就業的個案多數在 30–39 歲之間。* 教育程度:超過 一半持有碩士學位;約 6–13% 為博士。* 職業分佈:約 65% 屬於電腦相關工作,其次是建築、工程、測量等(約 9%)。僱主與行業* 大型科技公司(如 Amazon、Google、Microsoft)是主要申請者。* 同時,外判承包商如 Infosys、TCS、Cognizant、Wipro 亦為大量持有人提供管道,常涉及成本壓縮模式。社會與經濟影響* 成本層面:在企業層級,研究顯示平均工資下降、利潤上升,但創新效果有限。* 簽證依附性:持有人必須依附僱主,失業即失去身份,削弱談判力。 This is a public episode. If you'd like to discuss this with other subscribers or get access to bonus episodes, visit leesimon.substack.com/subscribe

近年海外香港人社群中矛盾日益加劇,左右派對立現象也變得表面化,甚至衍生出「你不代表我」的爭議。但現象背後其實不僅源於政治分歧,也反映人們無法理性對待不認同的觀點。尤其在網路文化中,有些人遇到自己不認同的意見,就發動「出征」的網路欺凌;這種行為本質上與他們所鄙視的「小粉紅」無異。言論自由的意義,不在於保障大多數人認同的言論,而在於保障那些肯定會有人不認同的言論。民主的真正意義,亦不是「少數服從多數」,而是個人能夠自己做決定的社會結構,避免「多數人暴政」或民粹主義。如果香港人自認是一個「優秀的族群」,請在思想和行為上對自己有更高的要求 。他鼓勵大家就事論事,而不是對人身攻擊,左一句「右癌」,右一句「左膠」。雖說然很多人都會說,香港人「沒有分裂的本錢」,要避免內鬥,但不分裂或不內耗不代表社群必須團結。當任何人嘗試代表「所有香港人」,必然會引發「你不代表我」的情緒。錄影時有一點沒有講到,就是 2019 年香港人最主動參與公民社會的時候,大家的最大公因數就是「兄弟爬山」。避免撕裂的重點不是團結,而是明白大家可以用共同目的但對於手段有不同的取態;和而不同是因為在群眾運動當中,大家對應該怎樣走下去,必然有不同觀點。公道一點說,我觀察到在海外從事政策倡議工作的香港人,通常是以普世價值或人道立場提出建議,而非宣稱代表所有人。畢竟,每個人最終能代表的,就只有自己的看法。但是言論有影響力的意見領袖,對自己的言行有反省,是 decency ,是「品」。對事不對人,知易行難,但也是必要的個人修養。話止於此,謝謝。 This is a public episode. If you'd like to discuss this with other subscribers or get access to bonus episodes, visit leesimon.substack.com/subscribe

什麼是 Perplexity?它的主要功能與傳統搜尋引擎有何不同? Perplexity 是一個 AI 搜尋引擎,它能即時上網搜尋資料並提供精簡的答案 。與傳統搜尋引擎不同,它提供的結果不是一連串的連結,而是經過 AI 統整的摘要,同時列出資訊來源 。為什麼說 Perplexity 能夠挑戰 Google 的搜尋市場? Perplexity 的搜尋方式更精簡且有效率,直接提供總結好的答案,並能搜尋到一些原本需要付費訂閱的內容 。這種以 AI 為基礎的搜尋模式給了傳統搜尋巨頭 Google 帶來壓力,因為許多新興 AI 公司正在搶佔其搜尋市場 。Perplexity 的 Comet Plus 計劃是什麼? Comet Plus 是 Perplexity 的一項月費計劃,用戶可以透過其瀏覽器搜尋到一些大型新聞媒體付費牆後的內容 。Perplexity 會將月費收入的八成,分給這些內容創作者或新聞媒體公司 。大型新聞媒體過去為什麼反對 AI 爬取其內容? 許多大型出版商不喜歡 AI 公司爬取其內容,因為 AI 僅取用內容而未帶來廣告收益,這對以廣告為主要商業模式的媒體來說是巨大的利益侵犯 。此外,一些新聞媒體的商業模式是依賴訂閱,當 AI 能夠取得付費牆後的資料時,他們認為這侵犯了版權和利益 。AI 搜尋會如何改變新聞媒體的商業模式與內容產出? AI 搜尋促使新聞媒體重新思考其內容策略 。與其追求轟動的標題和花邊新聞來吸引流量,新聞工作者現在必須考慮如何產出更能回答大眾問題的內容 。Perplexity 的分潤模式提供了一個新的收入來源,這可能成為內容創作者在 AI 時代的一種新商業模式 。Perplexity 與內容供應商的合作模式是雙贏嗎? 這可能是一種三方共贏(win-win-win)的局面 。對用戶而言,他們能方便地獲取多家付費媒體的資訊 。對 AI 公司而言,它能合法使用這些內容並建立商業模式 。對內容創作者來說,這提供了一個新的營收來源,緩解了與 AI 公司的版權爭議 。技術與市場動態Google 在瀏覽器與搜尋引擎市場的獨佔地位是如何被 AI 挑戰的?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Google Chrome 和 Google Search 幾乎壟斷了瀏覽器和搜尋引擎市場,其他產品如 Mozilla Firefox 或 Microsoft Edge 僅佔據較小的市佔 。然而,AI 技術的出現改變了這場競爭 。AI 時代的搜尋引擎競爭有何不同? 新的競爭者(如 Perplexity)不是單純地提供一連串網址連結,而是直接提供經過整理、附有來源的綜合答案 。這種以 AI 為核心的服務模式,正在撼動 Google 的地位,迫使這家巨頭也開始將 AI 摘要功能整合到其搜尋結果中,以應對來自 AI 原生搜尋引擎的挑戰 。什麼是 AEO (AI Engine Optimization)?它與 SEO 有何不同? AEO(AI Engine Optimization)是 AI 搜尋時代的新概念 。與傳統的 SEO(Search Engine Optimization)著重於如何讓網站在搜尋結果中排名靠前不同,AEO 的目標是讓網站內容能被 AI 容易搜尋並選為官方答案或主要答案 。這意味著內容創作者必須考量網站設計,以適應 AI 的抓取和呈現方式 。AI 生成的內容用於 AI 訓練會帶來什麼問題? 如果 AI 生成的內容(AI-generated content)被用來訓練 AI 模型,可能導致模型品質下降,或強化其原有的偏見 。若最初訓練資料庫已經很偏狹,AI 生成的內容會不斷加強這種偏見,最終導致模型「越走越偏」 。 This is a public episode. If you'd like to discuss this with other subscribers or get access to bonus episodes, visit leesimon.substack.com/subscribe

This is a free preview of a paid episode. To hear more, visit leesimon.substack.com我在自己英文 Blog / Podcast 更深入地探討麥加錫時代的前因後果:

在西元前兩千年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上,一位農夫在播種大麥時,並不只是耕作,他同時也在召喚眾神。他的收成好壞,不單單取決於水源與氣候,而是被理解為一場宇宙神話中的片段。在古埃及,法老不僅是政治統治者,更是神聖秩序的化身,代表守護的「瑪亞特」(ma'at),也就是真理、公義與平衡。對早期的以色列人而言,法律是直接由西奈山上的上帝啟示。古老文明的宗教不只是信仰或儀式,而是當時人類所能掌握的一切知識的總和:宇宙論、法律、道德與自然解釋,都被編織成一個整體。在科學出現之前,在世俗國家形成之前,宗教就是人類所有知識的總和。它解釋了尼羅河的氾濫、瘟疫的肆虐、帝國的興衰。它規範了親屬制度、財產繼承,為王權、戰爭與飲食提供了正當性與禁令。它既能回答終極問題:「世界從何而來?」宗教也能解答日常實用的問題:「如何播種?如何治水?」幾千年來,宗教壟斷了人類知識的權威。哲學的挑戰在希臘、印度與中國的古典黃金時期,哲學作為另一種求知方式,逐漸挑戰宗教對知識的壟斷。希臘思想家泰勒斯(Thales of Miletus)、阿那克西曼德(Anaximander)與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嘗試以「水」、「無限」、「流變」解釋世界,而不再以宙斯或雅典娜的神話故事去解釋自然現象。蘇格拉底更因「褻瀆神明」與「腐化青年」而被判死刑,也象徵哲學與傳統信仰的衝突。在印度,《奧義書》(Upanishads)將「沒有答案的問題」轉向探討「梵」(Brahman)與「我」(Atman)的本質;後來佛陀更徹底否定吠陀祭祀(Vedic)的權威,提出人人皆可循八正道作為解脫之道。在中國,東周諸子百家爭鳴:道家批判儒家禮制的僵化,墨家則主張兼愛,法家乾脆捨棄宗教道德,轉向法律與權術。在以色列,《約伯記》質疑「受苦即因罪」的傳統神學,呈現了宗教內部的哲學反思。哲學的出現,讓人類第一次以理性、辯證與觀察,挑戰宗教對真理的壟斷。啟蒙運動:決定性的轉折十五世紀的印刷術與新大陸的發現,打破了舊有秩序。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借助印刷,挑戰教廷的壟斷。啟蒙思想家笛卡兒懷疑一切,以理性為基礎;洛克提出自然權利與社會契約;伏爾泰嘲諷教條,呼籲寬容。狄德羅的《百科全書》象徵知識不再依附於宗教權威。牛頓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揭示了萬有引力,宇宙被看作精密的機械運作。市場的「看不見的手」,呼應了自然規律的秩序。宗教雖未消失,但已不再是唯一的知識體系。在大西洋的對岸,新大陸不但帶來黃金、白銀與新農作物,也帶來新的疑問:「聖經如何解釋美洲原住民的存在?」舊世界的統治者和教會雖然嘗試將宗教帶到新大陸,但新大陸廣袤的空間,也讓追求信仰自由的新教徒建立理想國度。工業革命與民族主義十九世紀的工業革命,讓城市與工廠取代教堂與農村。鐘錶不再由教堂鐘聲掌控,而是由工廠的汽笛規範。工程師與醫生成為新的科技權威。在政治層面,馬克思批判宗教是「人民的鴉片」,勞工組織與工會提供了世俗化的團結與倫理。民族主義也從另一邊奪走了教會對民眾身份認同的壟斷。法國大革命宣稱主權屬於國民,德國與義大利統一不再需要教宗的祝福。宗教信仰的影響力減退,已經是大勢所趨。例外是波蘭的天主教或希臘的東正教,將信仰與民族認同融合起來。但除此以外,宗教在大多數進入現代文明的社會中,不再是唯一的政治與道德標準來源。現代科學的三重衝擊:達爾文、愛因斯坦與佛洛伊德達爾文的《物種起源》(1859)顛覆了創世論。物種不是一成不變,而是透過自然選擇逐漸演化。人類不再是「上帝的特殊造物」,而是動物演化鏈中的一環。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推翻了「穩定、永恆的宇宙」。時間與空間不是絕對舞台,而是隨觀察者而變,並隨物質與能量彎曲。宇宙是動態、有限且不穩定的。這摧毀了亞里斯多德與牛頓式的「和諧宇宙」想像。佛洛伊德則將最後的堡壘——人類的靈魂——納入心理學。夢境不再是神的啟示,而是潛意識的欲望。宗教在他看來,是人類投射父權與恐懼的幻象。生命、宇宙、靈魂——三大領域都被世俗化的理論侵蝕。宗教所能專注的,就只剩下人的存在意義、倫理與身份等問題。存在主義的最後一擊雖然我們比過去知道更多,但有些問題科學無法觸及,哲學也未必有答案,宗教則繼續嘗試給予一種解答的方法:例如人應如何生活、痛苦是否有價值、歷史是否有方向。尼采在《快樂的科學》(Die fröhliche Wissenschaft, 1882)中宣告:「上帝死了。」這並不是單純的無神論,而是指出整個歐洲文明賴以為基礎的意義體系已經崩塌。當上帝不再是價值的根基,人類的危機是陷入無意義的深淵。尼采的回應是進一步強調:「創造新價值」,由「超人」(Übermensch)來自我立法,將生命本身視為價值的泉源。但這樣的自我立法,是對宗教的徹底取代:意義不再來自神聖,而是由人類意志的創造。二十世紀的存在主義者將這場挑戰推向極端。薩特主張「存在先於本質」(existence precedes essence),意指人類先被「拋入」世界而存在,然後才透過選擇創造自我意義。宗教的核心主張是:人有上帝賦予的本質;薩特則認為人的存在沒有任何預設,必須由人自己決定才有意義。加繆則進一步描述了「荒謬」,即人類對意義的渴望,卻只能面對宇宙的冷漠。人在得不到宗教回應時,並非尋找超越性的救贖,而是「在荒謬中反抗」:像西西弗斯一樣,不斷推動巨石,即使知道最終徒勞無功。存在主義代表了對宗教最根本的挑戰:科學與宗教是「事實之爭」,哲學與宗教則是「意義之爭」。宗教說生命有目的,苦難有意義;存在主義說生命沒有預設的目的,苦難只是一種存在的狀態,意義必須由人類自己承擔。從衰退到復興歐洲在兩次世界大戰後加速世俗化,信徒人數大幅減少。然而在美國,由於政教分離,反而形成了活躍的「宗教市場」。競爭促使宗教復興與創新:大覺醒運動(The Great Awakening)催生了摩門教、基督復臨安息日會、基督科學會等新興教派。二十世紀的福音派更成為強大的政治力量,深刻影響教育、墮胎與公民權等議題。在拉美,出現了「解放神學」,把貧困與壓迫視為宗教使命,挑戰獨裁政權。在亞洲與非洲,雖然基督教主要透過殖民傳入,但仍留下深刻印記:菲律賓的天主教會至今仍是重要的政治力量;韓國的教會既參與民主化運動,也推動保守社會議題;非洲的五旬節派教會則在社會動盪中提供希望與秩序。宗教之所以能在世俗化之後依然存活,正因人類內心深處始終懷有追尋答案的衝動。雖然宗教不再壟斷知識的解釋,但隨著不同知識領域急速發展,人類同時面對更多「沒有答案的問題」。環境與局勢愈複雜多變,宗教式的論述便愈能大行其道。宗教能延續至今的另一個原因,是人類對身份與歸屬的追求。「我是誰?」這是一個難以回答的根本問題。當人類直視這個「沒有答案的問題」時,往往會透過價值選擇來確立自我認同,並藉由神話、儀式與共同體,將個人生命置入更廣闊的脈絡,進而產生深遠影響。回顧整個歷史脈絡,宗教從人類知識的總和,逐步被哲學、科學與國家分割領域。它失去了對自然、宇宙與靈魂的壟斷解釋,但並沒有因此消失,而是在新的空間裡持續發揮作用。它適應、轉化,甚至以更靈活的形式重新進入公共生活。在任何時代,人類都無法不去追問,也無法不去尋找意義。只要這種追問存在,宗教就會以各種不同的形式繼續存在,並成為人類身份與歸屬的一部分。 This is a public episode. If you'd like to discuss this with other subscribers or get access to bonus episodes, visit leesimon.substack.com/subscribe

雖然保守派人士常將「同性伴侶關係」等新觀念視為對家庭價值的最大衝擊,並稱之為「文化戰爭」的結果,但這只是表象。這些文化上的爭議,其實是更深層次的結構性問題所導致的結果,而非根本原因。影響家庭制度的核心力量來自於客觀社會經濟學現象,特別是人口結構與人口流動性。* 人口結構的轉變:* 出生率下降:全球發達國家,包括中國、日本、韓國和美國,出生率都已遠低於維持人口數目不變所需的「replacement level」(2.1個孩子)。例如,美國目前的出生率僅剩1.6。按目前趨勢推算, 2050 年全球出生率亦下降至 2.1 以下。* 高齡化:隨著人均壽命延長,社會出現高齡化現象。這使得老年人口增加,而傳統上家庭作為「社會安全網」和「照顧網絡」的功能受到嚴峻考驗;更重要是就算是已婚家庭,兩個年長者互相照顧的效率並不高。* 人口流動性的加劇:* 以香港人的移民潮為例,地理流動性使家庭成員分散到世界各地,例如紐西蘭、澳洲、新加坡、加拿大、美國、英國等地;這種分散導致家庭成員之間難以維繫關係。* 流動性還衍生出實際的照顧問題。例如,移居海外的子女如何照顧留在香港的年邁父母,這使得傳統「同住」和「血緣關係」的家庭定義面臨挑戰。當家庭功能逐漸被減弱,人們會更加依賴家庭以外的制度,例如政府或集體主義的社會保障。然而,事實反映集體制度有結構性的缺陷:* 財政不可持續性:美國的社保基金預計將在2035年用盡。此外,中國大陸也因社保基金面臨現金流危機。* 風險與回報:公共社會保障基金為了跑贏通脹並確保增值,必然需要承擔投資風險;一旦投資失利,後果將不堪設想。* 個人計算一樣會出現的盲點:個人在為退休做打算時,最容易犯的兩個錯誤是:低估自己的壽命,以及未能確保資產增值足以應對長期需求。家庭和婚姻是種「財產安排」的社會制度;我經常戲稱婚姻是「兩個人的共產主義」,但前提是雙方都「有產可以共」。歷史上,貴族的權力以嫡長子繼承權為其中一個相對穩定的模式,而其他的子女則用作政治通婚以重整上流社會的財產與權力結構。馬克思在十九世紀帝國盛極而衰的時代,反對家庭制度,正是因為他見到家庭作為維繫財產和階級的制度的功能。回到今日的世界,我們與其陷入意識形態的爭論,不如務實地思考社會正在發生什麼,以及個人如何應對。我們無法改變人口結構等大趨勢,但可以改變我們應對這些趨勢的方式;在個人層面如何「獨善其身」,為自己和身邊的人創造更好的生活已經是難能可貴的事。 This is a public episode. If you'd like to discuss this with other subscribers or get access to bonus episodes, visit leesimon.substack.com/subscribe

一宗發生在2023年澳洲的兇殺案;背景是一場家庭聚餐。晚餐後,多名食客因食物中毒入院,其中三人不幸身亡,一人倖存。調查後發現,致命食物是威靈頓牛柳中含有毒蘑菇,因此被稱為「威靈頓牛柳案」。嫌疑人是這場晚餐的烹飪者 Erin Patterson (柏特森) ;她被起訴的原因是警方發現她在案發前曾上網搜尋毒蘑菇相關資料,並有將毒蘑菇乾燥磨粉的行為。此外,她在用餐時使用的餐碟顏色與其他受害者不同,顯示她可能知道哪一份牛柳有毒。Erin Patterson 被裁定謀殺罪名成立,被判處終身監禁,並設有33年的不可假釋期。由於作案手法是利用毒蘑菇混入高級菜餚,且動機不明,讓案件充滿懸疑。此外,案件引發了澳洲社會對食物安全的恐慌,導致蘑菇銷量在一段時間內大跌。判決過程還進行了罕見的網路直播,讓公眾能即時追蹤,這也使得案件在國際媒體上引起了廣泛報導。 This is a public episode. If you'd like to discuss this with other subscribers or get access to bonus episodes, visit leesimon.substack.com/subscribe

根據我廿多年在香港政治及政策圈的經驗,政府不會將一個會被否決的法案提交到立法會 。大多數情況下,政府會事先確保有足夠的票數才會提出法案,甚至在票數不足時會選擇收回法案 。我大膽的想法是,這次法案被否決是一場精心策劃的政治表演 。這場「戲」的目的是向全世界證明,在「完善」選舉制度後,香港立法會並非「橡皮圖章」,議員們能夠行使權力否決政府的草案。此外,這場表演還同時達成另一目的:將不通過法案的道德責任轉嫁給立法會,讓政府在法律上尊重法庭判決的同時,實際上不必推動同性關係合法化。 This is a public episode. If you'd like to discuss this with other subscribers or get access to bonus episodes, visit leesimon.substack.com/subscribe

自由與包容是相輔相成的 。當你追求自由時,必須意識到別人也在追求他們的自由 。包容並非單純的忍耐,而是明白我們都是獨立完整的個體;就算是自己不喜歡的事情,只要別人沒有干擾到你的時候,那是別人的自由;而你認為是正確的是,也不能強迫他人去做,強迫出來的,就不是道德上的正確。社會上,人與人之間的許多矛盾,往往源於「大庭廣眾」與個人界線的衝突;社會上必然有人做一些你不喜歡的事。問題的關鍵在於,別人有沒有具體實在地侵犯你自由?否則,除了自己,沒有人有責任去照顧別人的感受?至於文化戰爭;最大問題是有一群過去被壓迫的小眾,爭取別人的認同,與此同時有另一班人,將這些「異己」視為「邪惡」。以性取向為例,過去的社會中,在民間一直有各種風俗,如「雙性戀」(張保仔);只是在過去兩百年,社會階層和各種關係的轉變,令到主流和非主流的矛盾變得更表面化和激烈。總之,任何人當過度代入某種身份,就難以保持清醒理智地去將自己和周遭的人視為獨立個體 ,忽略彼此間其實有許多共同點 。而最難做到的一件事,就是不會因某個人而憎恨一整個群體,但這正是今時今日這個撕裂的社會當中,最重要的反省。 This is a public episode. If you'd like to discuss this with other subscribers or get access to bonus episodes, visit leesimon.substack.com/subscribe

「幻覺」(Hallucination)是指大語言模型(LLM)在回答問題時,產生聽起來很有說服力,但卻是無中生有的資訊 。為什麼會產生幻覺?OpenAI 的研究報告指出,幻覺是語言模型本身的結構問題。其運作機制是透過不斷預測下一個最合理的字詞來生成內容。當訓練資料中沒有固定答案的問題時,模型為了獲得「獎勵」(即生成回應),就會像猜測選擇題一樣,胡亂編造一個答案 。新一代的模型如 GPT-5,已透過改善其評分機制,減少了幻覺的出現。幻覺是語言模型固有的結構問題,因此無法百分之百根治 。從使用者角度如何減少幻覺?使用者可以透過以下方法降低幻覺的發生機率:* 限定資料範圍:提供特定的文件(如論文)給模型,並要求它只在這些資料的範圍內回答問題 。* 明確提問:在提問時,清楚地描述背景、問題,並說明你期望的答案類型,例如「不要亂編」、「需要精準答案」等 。* 要求事實核查:可以要求模型自己進行事實核查,或請它提供資料來源 。如何讓大語言模型有效地發揮創意?* 結合特定情境:將兩個看似不相關的概念或領域(例如佛學與人工智慧)關聯起來,引導模型從新穎的角度進行分析 。* 協作式提問:當問題不夠明確時,讓模型反過來提問以幫助您收窄問題範圍,共同協作釐清問題 。* 資訊整理與分析:利用模型將多個來源的資訊(如公司財報、網路論壇評論)進行綜合和摘要,以獲得更精簡和全面的答案 。 This is a public episode. If you'd like to discuss this with other subscribers or get access to bonus episodes, visit leesimon.substack.com/subscribe

以理性辯論著稱的保守派倡議者 Charlie Kirk 在演講中遭人槍殺。這並非孤立的悲劇,而是我們這個時代的縮影:焦慮與憤怒已經滲透日常,從言辭走向暴力。焦慮的擴散源於一種結構性的無力感;尤其是當社會的分裂加劇,當資訊環境充滿挑釁與誤導,人們逐漸懷疑理性對話是否仍有價值。於是,簡單粗暴的答案取代了複雜的思考。Erich Fromm 在《逃避自由》中提醒我們,當人類面對過多的不確定與自由選擇時,會選擇投向權威或極端立場,以逃避焦慮與孤立感,這正解釋了今日民粹與極端政治的吸引力。在焦慮之下有些人的行為呈現兩個極端:簡化思考,以敵我對立作為是非對錯的準則。走向暴力,讓焦慮升級為仇恨,以暴力行為自以為伸張公義。Hannah Arendt 在《論暴力》中指出,暴力往往源於「缺乏力量」的感受,當人們失去透過制度與語言影響世界的能力時,暴力便成為最後的替代品。這樣的社會會帶來三重後果:* 個人:情緒失控,理性崩潰。* 社會:公共空間成為敵意戰場,對話不再安全。* 文明:信任與創造力被侵蝕,民主逐步枯萎。歷史提醒我們,極權統治的出現正是這種社會焦慮與暴力交織的環境;近來例子有最終成為納粹德國的威瑪共和。讓焦慮持續發酵,最終將取代自由,人與人之間亦無法重建信任,無法守護一個多元社會。對我們每個人而言,選擇是當我們面對不同的觀點,究竟是讓怒火支配?還是不論對方有多無理,仍然願意克制?當我們面對對立群體,是選擇詆毀,還是試圖理解?Nietzsche 提醒過我們,「與怪物戰鬥的人,應小心自己不要成為怪物」具體來說,我們最少有三件事可以提醒自己: * 思想層面:正如斯多葛哲學(Stoics)強調,理性必須勝於情緒,方能擺脫被動反應。* 行動層面:在資訊爆炸時代,與其被動地任由資料衝擊自己的思想,不如選擇有目的地主動建立自己的知識架構,維持規律與自律,能減少焦慮觸發。* 共同體層面:從最小單位開始重建信任,無論是家庭還是社群,都能成為焦慮的解藥。最後,請記得這一點:「當我見到別人思想行為偏激時,留意自己是否也在不知不覺間,走向同樣的偏激?」 This is a public episode. If you'd like to discuss this with other subscribers or get access to bonus episodes, visit leesimon.substack.com/subscribe

AI 市場將進入一個「汰弱留強」的整合階段;不僅是產業自然發展的結果,更重要是受到宏觀經濟環境變化的影響,例如長期利率上升導致資金成本增加,這對資本密集的AI產業影響尤其巨大。與傳統的軟體服務(SaaS)公司高達 70% 至 90% 的利潤率不同 ,AI 公司的利潤率遠低,約在30%至60%之間 。這主要是因為 AI 工具每次使用時,背後都需要耗費大量的運算成本 。有理由相信,AI 市場最終將呈現出少數幾個大型模型供應商主導的局面;在中國以外的世界,最有可能形成 Google 和一個以 OpenAI 為核心的聯盟之間的雙頭壟斷(Duopoly) 。其他如 Anthropic 這類公司,因使用者數量遠不及主要玩家,將會面臨存在的挑戰 。另外,AI 服務本身將會「公共事業化」(utility-ization) ,就像水電或寬頻一樣,成為一種壟斷式、基礎設施式的穩定收入。與此同時,應用層面的服務將變得高度專業化和碎片化(fragmentize) ,只有針對特定極專門的小眾市場才能生存 。在 AI 的衝擊下,個人可以朝向兩個方向發展 。第一是進入大型公司從事尖端研究 。第二是成為某個特定行業的「極度專業」專才,利用AI解決那些無法透過通用模型處理的獨特問題,這類專門化的市場仍有商機 。 This is a public episode. If you'd like to discuss this with other subscribers or get access to bonus episodes, visit leesimon.substack.com/subscribe

天水圍(Tin Shui Wai)天恩邨一對母子在房屋署收回公屋後相繼自殺的悲劇。慘案後權貴的態度,反映社會的那種「不認錯文化」 ;房委會委員更嘗試在事後發布片面資訊,試圖讓公眾誤以為他們曾做出「因恤安排」 。犯錯是人之常情,但真正令人憤怒的是那些不願認錯、害怕被批評的人 。他認為,如果沒有人願意反省和糾正錯誤,香港社會就不可能進步 。 This is a public episode. If you'd like to discuss this with other subscribers or get access to bonus episodes, visit leesimon.substack.com/subscribe

今日沒有其他補充。 This is a public episode. If you'd like to discuss this with other subscribers or get access to bonus episodes, visit leesimon.substack.com/subscribe

澳洲最近有場「反對大規模移民」遊行。有人認為非法入境者沒有繳稅卻領取社會福利,對納稅人不公平。又有人認為非法入境者導致治安惡化。但從經濟學角度分析,認為「搶工作」或「濫用福利」等論點不完全成立 。至於治安問題通常反映的是一個族群缺乏經濟出路。針對移民的爭議,更深層的原因是不同文化的衝突 。糾結於情緒化的「反移民」或「大愛左膠」立場,誰都說服不了誰。但是從香港人的角度,尤其是海外離散港人,更重要是要考慮我們如何積極塑造並推廣自己的文化,使我們「可愛可親」並受到當地社會的欣賞與認同。香港人可以擁抱「世界公民」(cosmopolitan)的身份,融入不同地方的社會,但同時繼續孕育傳承香港文化;這兩者之間並非衝突 。這種身份的多元性,正是香港人獨特的優勢 。另外,我們也要提醒自己,不要停留在過去,否則,沒有現在也不會有未來。 This is a public episode. If you'd like to discuss this with other subscribers or get access to bonus episodes, visit leesimon.substack.com/subscribe

Tesla 董事會提議發放總值高達一萬億美元的特別花紅,但這並非直接的現金支付,也不是一次性發放。這項獎勵計畫的關鍵,是要求 Elon Musk 在未來十年內將 Tesla 的市值增加八倍,從目前約一萬億美元增至八萬億美元,如果達成階段性目標,他將獲得 12% 的新股權作為獎勵。從表面上看,如果 Tesla 市值真的增加八倍,小股東持有的股票價值也會同樣增長,因此看似沒有吃虧。然而,該計畫允許階段性發放,這意味著 Elon Musk 可能在十年期滿前就分批獲得新股。從另一角度看,這項建議等同於將 Tesla 的利益,轉移去支持 Elon Musk 個人旗下其他的高風險、高資金消耗專案,例如 Neuralink、The Boring Company 和 xAI。Elon Musk 正處於一個嚴峻的財務困境。他花費 440 億美元收購 Twitter,最初雖然承諾不賣 Tesla 股票,但最終仍不得不出售部分持股並用其餘股票進行抵押貸款。他旗下的多數企業,包括 Neuralink、The Boring Company 和 xAI,目前都處於「燒錢」階段,尚未能盈利。至於 SpaceX 和 Starlink ,儘管它們有收入,但資本結構仍然依賴 Elon Musk 個人的資金負擔以及政府合約,在政府緊縮開支加上利息上升的宏觀環境下,Elon Musk 高槓桿、高風險的項目急需資金,因此他需要 Tesla 這家「現金牛」(cash cow)來為其他事業輸血 。Elon Musk 在個人意識形態上,傾向於反對政府干預和支持自由市場,但他的商業成功卻極度依賴政府支持;Tesla 曾透過美國能源部的貸款和 NASA 給 SpaceX 的合約渡過難關,收入也很大程度來自於販售碳排放配額(carbon credit)。可以說,Tesla 本身就是一種政府政策下的產物。「尋租者」(Rentseekers)就是透過接近權力核心,將政策和權力轉化為私人利益;Elon Musk 的商業行為與他的自由主義立場看似矛盾,但對一個成功的企業家而言,這三種身分(創新者、生意人、個人)可以同時並存。所以,分析企業或社會時,應避免過度聚焦於單一領導人或「英雄」的光環。公眾人物的形象往往是精心塑造的,例如 Elon Musk 刻意營造的創業家和工程師形象。然而,一個人的公眾形象與其多重角色(例如生意人、尋租者)可能存在差異。客觀的分析應著重於客觀環境因素、制度結構、權力與利益的關係,而非個人特質。正如蘋果公司的例子所示,其市值的大幅增長發生在 Steve Jobs 離開後,由擅長管理的 Tim Cook 接手期間;這個例子引證了,企業成功不僅取決於個人魅力,更是一個團隊和結構運作的結果。 This is a public episode. If you'd like to discuss this with other subscribers or get access to bonus episodes, visit leesimon.substack.com/subscribe

隨著AI的普及,獲取知識的方式已發生根本性改變。過去以往我們推崇「專才」,但現在更需要能夠跨領域的「通才」。AI 工具就像一個「乘數」(multiplier),它能大大加速學習過程 。例如,在短時間內就能從一個普通人的知識水平,透過與AI的對話,達到「半個專家」的程度。什麼是「半個專家」?AI 在其中扮演了什麼角色?* 「半個專家」是指在多個不同領域都具備一定程度知識的人;但這不代表過去那些「知少少扮代表」的「半個專家」。有跨範疇知識的人透過 AI 工具, 能將已有的基本知識(如 1 或 10 分),透過乘數效應擴展至 50 或 100 分 。但是如果對一個領域的知識為零,AI 也無法憑空創造出知識,因此具備基礎知識仍是關鍵。AI 時代下,傳統的學習媒介(如書本)還有用嗎?* 對於快速更新的實用知識(例如程式語言),傳統書本可能跟不上時代。這類知識更適合透過網路、互動課程或AI等工具來學習。然而,對於思維啟發和概念性的理論知識,傳統書本和課程依然是很好的選擇,因為它們的變化相對較慢,並能提供空間讓你深度思考。如何在新時代下有效率地學習?* 有效學習的關鍵在於目的性以及與人的互動。首先,要清楚自己學習的目的,這能增強你的學習動機和效率。其次,加入針對性的社群,能讓你與有相似背景和需求的人互相討論,分享經驗,並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學習路徑和工具。學習的平台,亦由從前「一買一賣」的模式,到「不斷更新的訂閱式」的模式,持續更新內容,避免被快速變化的資訊淘汰。學識 AI 月會參加 hok6 學識 AI 會,有兩個途徑: (1)https://ko-fi.com/hok6dotcom 加入成為任何一級學識會員 (2)單次報讀定價 HKD 120 https://www.hok6.com/course-group/635 【以上資訊純粹友情轉載,如有查詢請與 hok6.com 直接聯絡】 This is a public episode. If you'd like to discuss this with other subscribers or get access to bonus episodes, visit leesimon.substack.com/subscribe

普習健康對話與其地緣政治意義,為何兩國元首的這段對話值得關注? 這段對話不太可能是隨機或自發的;作為國家元首,他們的公開發言通常是經過深思熟慮的 。這段對話可能有多重目的,例如:* 展示權力穩定: 向世界表明中俄兩國的統治者可以長期執政,因此目前的中俄格局將會維持很久 。* 發出警告: 暗示兩國的權力結構都處於脆弱狀態,因此彼此的同盟關係不應有任何改變 。新冷戰格局與印度、東南亞的角色中國和俄羅斯被認為是這場新冷戰的兩大主要支柱 。北韓也是一個重要角色,因為中、俄、北韓都是核武國家 。印度在當前的地緣政治中扮演了什麼角色? 印度是上海合作組織(SCO)的成員,但其總理莫迪並未出席本次閱兵 。印度過去是「不結盟運動」的主力,現在則轉變為與各方都維持良好關係。印度、日本、美國、澳洲組成的「四方安全對話」(Quad)主要是針對中國進行軍事協作,但印度與美國之間並無防衛協議,這使得其與西方的關係保持微妙的平衡 。泰國和印尼為何被視為重要的地緣政治「支點」? 泰國是印支半島上的一個重要支點(Pivot),而印尼則是整個東盟(ASEAN)最重要的國家,無論從人口、資源或經濟增長來看都是如此 。印尼以其年輕的人口結構和重要的地緣位置,對世界格局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 。至少美國,則似乎正在從國際事務逐漸退場,尤其是亞洲和歐洲的舞台,並導致世界正走向一個「各自為政」的局面 ,亦令到印度、泰國和印尼等國家的狀態對印太局勢有更關鍵角色。此外,在整個廿世紀,日本也是區內最重要的力量。在二戰期間,日本曾以「打倒殖民主義」為旗幟,將歐洲勢力從亞洲驅逐出去 。戰後,儘管日本的影響力有所減弱,但在東南亞地區仍有相當的經濟影響力,並與中國在此地進行經濟角力。這場中日角力可以視為新冷戰的一個「小舞臺」 。 This is a public episode. If you'd like to discuss this with other subscribers or get access to bonus episodes, visit leesimon.substack.com/subscribe

2025年9月2日,英國經濟發生了哪些值得關注的事件? 三件主要事件是:* 英鎊兌美元匯率急跌 1.5%。* 英國 30 年期國債利率升至 5.72%,創下自 1998 年以來的新高。* 英國政府成功拍賣 140 億英鎊的 10 年期新債,雖然獲得超額認購,但融資成本是 2008 年以來最高。以上事件反映出英國經濟的根本問題是什麼? 英國政府面臨兩難的財政困境。政府無法大幅增加赤字,但若要解決問題,就必須削減開支或增加稅收,這兩者在政治上都極其困難。秋季預算案可能會有什麼發展?* 最壞的情況: 預算案完全沒有對應收支不平衡問題,而英倫銀行又不配合政府,導致長期國債利率進一步上升。* 最有可能的情況: 政府提出一些「假裝在做事」的預算措施,並試圖說服央行擴大資產負債表,透過量化寬鬆來控制長期國債利率。為何銀行業股價出現下跌?銀行股下跌的主因是,智庫 IPPR 提出對銀行的額外結餘所賺取的利息徵稅。這被市場解讀為政府可能在探討新的稅收來源,可能影響銀行盈利。對英國經濟未來走向的總結性看法是什麼?由於英國政府面臨加稅與減支兩難,預計最終仍然只可以透過發債來解決問題。若發債困難,則可能會走向債務貨幣化,這將導致通脹預期上升,進而推高長期利率。目前市場反應,亦與傳統經濟學理論吻合。 This is a public episode. If you'd like to discuss this with other subscribers or get access to bonus episodes, visit leesimon.substack.com/subscribe

澳洲教育體系如何評估學生成效? 澳洲的公共教育體系透過考試來評估成效;全國性的評核試 NAPLAN (National Assessment Program – Literacy and Numeracy) 是一項在學生單數年級(3、5、7、9年級)進行的測試,用以評估學生的語文和數學能力 。這類評估會依據學生的作答程度來調整試題難度,以更精準地測量個別能力,並能長期追蹤學生的成長軌跡 。亞裔學生在澳洲的教育表現有何特點?在澳洲,亞裔學生普遍在教育評核中的表現高於平均水平 。在精英學校(如 Opportunity Class)的競爭中,亞裔學生的比例遠超其人口比例 。這種現象可能源於亞裔家庭額外的教育投入和重視讀書的文化傳統 。然而,亞裔學生在數學等可「操練」的科目上表現尤為突出,但在寫作等較難標準化的領域,表現則相對接近平均水平 。教育的本質與目的為何?雖然教育的理想目標是促進個體的全面發展,使其成為有用的人,但從現實來看,教育已成為一個比較的過程,並形成一場「軍事競賽」。無論是城市、州政府還是國家之間,都透過考試成績相互比較教育制度的優劣 。這種過度側重可操練考試的教育模式,可能導致學生忽略更重要的通識能力和跨領域知識,最終造成「高分低能」的現象 。人工智慧(AI)的普及對教育有何啟示? AI 的普及正在加速教育轉型,這使得我們必須重新思考教育的模式和內容 。例如,AI 模型在標準化測試中的表現已迅速超越人類 。這意味著許多基本、重複性高的工作將被機器取代 。因此,教育的重點應從訓練學生進行重複性任務,轉向培養其獨特的判斷力、創造力與道德標準,這些是機器無法取代的能力 。未來的教育將如何發展?未來的教育制度應該從過去工業化社會的「一次性」學位模式,轉變為類似「訂閱制」的終身學習服務 。隨著知識和技術不斷更新,人們需要主動地持續學習,以升級自己的「軟體」和知識體系 。這種轉變不僅影響年輕一代,對所有需要持續工作的成年人也至關重要 。 This is a public episode. If you'd like to discuss this with other subscribers or get access to bonus episodes, visit leesimon.substack.com/subscribe

在古代,道德是少數貴族的語言,平民只能服從而不懂其意。但當啟蒙運動與文學普及,人類第一次學會在他人的故事裡看見自己。真正的道德,不在於背誦規則,而在於當我們讀到陌生人的悲歡時,能否感同身受。道德真的在淪亡嗎?道德是行為還是動機?幾乎每個時代都有人會抱怨:「道德淪亡!」無論是黑白粵語長片,還是今日的社交媒體,這句話不斷迴盪在不同年代的耳朵裡。這種「末世感」似乎是人類永恆的心理現象。道德究竟是什麼?究竟只是一些行為規範?還是潛藏在我們內心的思想和動機?很多人眼中的道德,是外在的行為:扶婆婆過馬路、撿到錢包交給警察、孝順父母、尊敬師長。但如果只看行為,我們很快會陷入困境;因為相同的行為,可能出於截然不同的動機:有人真誠,有人虛偽,有人出於利益計算。古語有云:「百行孝為先,但原心不原跡。」所謂「原心不原跡」,即重在看一個人的內心與動機,而不是單純觀察外在行為。這句話亦揭示了道德的最高準則:道德並不單是社會規條的遵守,而是出於對他人感受的理解與體恤。「萬惡淫為首,論跡不論心;論心世上無完人。」反之,跡,也就是行為,是道德的最基本也是最低層次的底線。亞當‧史密斯也在《道德情操論》提出,人類能夠透過「同情」(sympathy,即我們今日所說的同理心),去想像他人的處境,並以此作為道德判斷的基礎。總之,道德是比外在規條更為深刻的自我約束和規範。教育迷思:知識≠道德社會上總有人認為,教育是培養道德的主要途徑。父母要有家教,學校要有德育課程,老師要不斷灌輸倫理規則。似乎只要學生在課堂上聽懂了倫理學的「正確答案」,就會成為有道德的人。換句話說,還是回到對教條的服從。在古代社會,道德是少數人的「特權語言」;所謂「倫理」與「德行」,主要是由貴族、士大夫、神職人員所掌握的概念。普通百姓多半只是被要求服從,按照教會或上層的教導去行事,卻未必真正理解其內涵。換言之,古代的「道德」是一種統治工具,它更多的是社會階層的象徵,而非普羅大眾的自覺。直到啟蒙運動與識字率的普及,情況才發生根本性的改變。隨著印刷術的發展與教育的推廣,更多人能夠閱讀聖經、小說、報章與哲學著作。人們開始有能力以文字去理解他人的處境,進而培養出超越規條的同理心。道德的基礎,從規則,轉向感受。Steven Pinker 在《人性中的善良天使》(The Better Angels of Our Nature) 指出,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與文學藝術的傳播,暴力逐漸減少,人命逐漸被重視,這正是同理心擴展的結果。如果說教育的任務是傳授知識,那麼文學與藝術的任務,便是拓展我們的情感邊界。古代的寓言,如《伊索寓言》,多半是簡單的道德教條;例如「驕者必敗」、「勤者得報」。但現代的文學作品卻往往帶領讀者進入不同人物的內心世界,迫使我們去體驗一個與自己全然不同的生命。小說、戲劇、詩歌、電影,這些作品讓我們換位思考,經歷喜怒哀樂。當我們在閱讀托爾斯泰、馬奎斯、魯迅、村上春樹時,我們並不是在背誦道德規條,而是在「感受他人」。這種情感的移入,正是同理心的實踐。文學藝術是培養道德的真正學校。它們讓我們明白:人類的痛苦與快樂,本質上是共通的。自我反思:誠實與人性道德的最核心挑戰,不只是對他人,而是對自己。很多人並不是先欺騙他人,而是先欺騙自己。誠實於自我,是一切道德的根基。沒有自省的能力,再多的道德規條都只是空殼。這也是為什麼真正的道德教育應該建立在自我反思的過程之上。當一個人能夠誠實面對自己的矛盾、弱點與錯誤,他也就能夠理解他人的矛盾、弱點與錯誤。這種理解,就是同理心。規條能約束行為,但唯有同理心,才能讓人真正理解為何要如此行事。文學與藝術,則是培養這種同理心的沃土。透過故事、詩歌、戲劇、畫作,我們一次又一次地練習站在他人的角度,體驗不同的人生。一個人的道德操守,不在於他知道多少條倫理規則,行為舉止如何端莊優雅,而在當他讀到一個陌生人的故事時,是否感同身受流下眼淚。 This is a public episode. If you'd like to discuss this with other subscribers or get access to bonus episodes, visit leesimon.substack.com/subscribe

今日想跟大家分享一個非主流,但有普遍性的政治思考方式。 回到最根本的哲學,所有政府的兩大核心力量:懲罰與建立價值觀。透過這個簡單而獨特的模型,我們將會理解為什麼有些政府傾向與人民的信任和共同利益,而另一些卻只能訴諸於赤裸裸的權力與壓制。 用這個框架解讀香港近代史的關鍵轉折,看清為何領導者從「懷柔共識」轉向「鐵腕高壓」 。不僅如此,我們還會展示這個模型如何揭示一個令人不安的趨勢:這個趨勢正悄悄發生在許多最先進的西方民主國家 。政治學入門:模型與統治的本質一種的政治學方法,即「現實主義」或「利益分析」;不談意識形態或對錯,而是純粹將政治視為力量與利益博弈的結果 。中國古代典籍《韓非子》的「刑」與「德」兩個維度來解釋統治;「刑」指的是透過「刑罰」和後果來讓人民服從;「德」則是指透過建立共同的價值觀和信任來進行統治 。統治者如何建立「德」,即人民的信任?統治者可以透過三個基礎來建立信任:* 能力: 展現政府有能力解決問題.* 利益: 讓人民和政府的利益一致,例如透過稅收制度使經濟成長同時增加政府收入.* 身份: 建立共同的身份認同,例如民族主義、宗教或意識形態.香港的政治轉變:從信任到打壓以2003年七一遊行作為香港政治的轉捩點來分析。最初香港市民對政府的信任基礎主要建立在能力上,認為只要換掉無能的董建華,政府就能重拾民心。隨著時間推移,香港政府與市民之間的信任關係逐漸破裂 。能力上的信任因政府表現而受質疑,利益上則因一些大型基建項目(如高鐵)被認為是為中國大陸而非香港自身利益服務 。在2010年菲律賓人質事件後,北京叫停特區政府的外交交涉,更讓港人意識到香港政府無法保護市民,從而觸發身份認同危機 。當信任基礎崩潰後,政府的統治模式有何改變? 當無法再透過建立關係來維繫統治時,政府便轉向另一維度:打壓。從反國教運動到雨傘革命,政府越來越多地使用對抗與鎮壓的手段,而非協商,這種模式在2019年後更加明確 。這種「從信任到打壓」的轉變是香港獨有的現象嗎? 當一個社會無法維持高速經濟成長,或像歐美發達國家因高福利而面臨沉重財政壓力時,政府便無法持續透過「利益再分配」來收買民心。此時,為了維持統治,政府很可能會轉而採取「威權」或「打壓」的手段。由於目前在經濟上的困局,香港政府無法在能力(發展經濟)和利益(派錢與再分配)兩個維度上建立與人民的關係,因此剩下唯一的選擇就是透過改變和改造人民的身份認同來進行統治,同時持續使用成本較低的打壓手段。這種模式的代價是嚴格限制了經濟發展,但香港亦難以重返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這個簡單的分析模型提供了一個工具,讓我們可以跳出表面現象,從根本的統治邏輯來分析政治事件。而且當一個政府走向威權統治後,通常很難再走回頭,這是一種可以被事實驗證的理論推論;這一點對於理解當前的政治局勢亦尤其重要。 This is a public episode. If you'd like to discuss this with other subscribers or get access to bonus episodes, visit leesimon.substack.com/subscribe

AI 時代的社會與經濟變革在 AI 浪潮下,勞動力市場出現了哪些結構性變化?人工智慧的廣泛應用正在重塑勞動力市場,尤其對入門級的白領工作產生巨大衝擊。2023年至2025年間,美國的初級白領職位已減少35%。金融、法律、傳媒、行銷和銷售等行業的入門級崗位將會明顯銳減,Antropic 的CEO Dario Amodei 甚至預計,在未來五年內,這些職位的淘汰率可能高達50% 。JP Morgan的首席經濟學家 Michael Feroli指出,AI 可能會導致一種「無就業復甦」(Jobless recovery) 的現象,即企業盈利增加,但就業機會並未隨之增長 。這種變革如何影響財富分配和社會階層?財富分配的不平等正在加劇。一方面,少數在人工智慧領域的頂尖人才和公司,正以極高的價格被收購,獲得鉅額資本和財富;例如,Meta公司大舉開發AI團隊,甚至不惜以「acqui-hire」(即收購整間公司來招聘人才)的方式來網羅頂尖人才。另一方面,普通家庭的大學畢業生卻可能找不到工作,因為許多他們原本期望的入門級職位已經消失。AI 時代的教育與學習轉型傳統的教育模式在 AI 時代面臨什麼挑戰?傳統教育體系與現實世界正漸行漸遠。過去,學歷和考試成績是衡量一個人能力的標準,但隨著越來越多人獲得高學歷,這些文憑的「信號」(signaling)作用變得泛濫。此外,現代教育模式沿襲了工業革命的思維,採用流水線式的分班、分級和考試制度,將學習視為一種標準化的生產過程。這種模式已難以適應後工業時代的需求。未來教育的核心目的應該是什麼?教育不應再僅僅被視為培養「勞動力」或「公民」的工具;教育最核心的功能應回歸到人格的建立;這包括培養個人的修養、倫理道德和人生哲學,這些是 AI 無法取代的能力。在未來,每個人都需要具備一定的創造力,並且學會自我教育,將學習視為一種不斷更新的「訂閱式」過程,而不是一次性的「畢業」。在 AI 時代,個人應具備哪些核心競爭力?資訊的獲取已不再是難題,AI 可以提供大量的資訊。因此,真正的競爭力在於如何有效地利用這些工具,並培養以下能力:* 批判性思考: 懂得問「為什麼」(Why),而不僅僅是記住「是什麼」(What)和「如何做」(How)。* 整合與創造力: 像廚師一樣,能將各種「材料」(資訊)進行巧妙的組織與搭配,創造出獨特的「作品」。* 洞察人性: AI 只能掌握主流的人性,而對人性的深刻理解和情感共鳴,是人類獨有的能力。* 建立個人品牌: 透過各種媒介、題材和方式,展現自己獨特的臉孔、聲音和觀點。 This is a public episode. If you'd like to discuss this with other subscribers or get access to bonus episodes, visit leesimon.substack.com/subscribe

BHP在截至 2025年 6月底的財報,利潤出現顯著下滑,創下五年來最差的業績。除了BHP的財報外,還有哪些跡象表明全球經濟面臨挑戰?* 國際能源署預計2026年能源(石油與天然氣)價格將大幅下跌。* OPEC(石油輸出國組織)成員國對於是否減產無法達成共識,因為並非所有成員國都像沙烏地阿拉伯(Saudi Arabia)那樣有足夠的儲備來應對收入減少。* 金屬(如鎳和鐵礦石)的價格下跌,部分原因是產能過剩和需求下降。澳洲礦產資源與地緣政治澳洲是個資源大國,擁有豐富的礦產,包括鐵礦石、銅、煤炭(尤其是高品質的煉焦煤)、稀土和鋁礦。* 澳洲在開採技術上全球領先。* BHP等公司不僅在澳洲本地開採,也進行全球化經營,例如在智利(Chile)開採銅礦。* 這些礦業公司是澳洲政府最大的企業所得稅繳納者,因此政府有動機協助他們拓展海外市場。澳洲處於一個特殊位置。雖然它是美國的盟友,但美國也開始推行「內循環」(isolationism)的政策。與此同時,澳洲又需要與最大的礦產買家(中國)維持良好關係,以確保其資源出口。 This is a public episode. If you'd like to discuss this with other subscribers or get access to bonus episodes, visit leesimon.substack.com/subscribe

面對質疑,潘家是如何回應的?首先,潘同學在LinkedIn上反駁,聲稱質疑者是針對她,阻礙更多女性參與創科工作。當事件繼續發酵,更多細節被揭露後,潘家人發表聲明,指控揭發者進行「網路欺凌」,並表示潘同學因此承受巨大心理壓力。聲明中他們為「事件引發各方不便」而致歉,但並未承認具體錯誤。如何從專業角度分析潘家的危機管理手法?影片指出,潘家的處理方式是典型的「還擊」心態,而非「息事寧人」。他們選擇以道德高地反擊,將個人問題上升至代表「所有女孩子」的高度。這種做法的根本問題在於,危機管理的第一步應是評估事實真相和最壞情況,而不是急於想著如何回應或反擊。公關業界存在什麼問題?許多公關專業人士過於膚淺和虛偽,往往只專注於「怎樣回應」而非「事實真相」 。這種「做咗當得咗」的心態,導致他們只會玩弄文字,試圖扭曲事實來處理公共關係,而缺乏對人性的深刻理解。危機管理的真正意義在於克服一個「存在的威脅」,沒有真誠地面對現實,在一個高透明度的社會,死撐和掩飾只會令自己與群眾距離更遠,「死得更快」。願意反省錯誤,可能還會有翻身的機會;這不僅是個人操守問題,也反映了某個階層深層次的文化與結構問題。 This is a public episode. If you'd like to discuss this with other subscribers or get access to bonus episodes, visit leesimon.substack.com/subscribe

權力與影響力的區別「權力」與「影響力」是兩回事;權力是「迫使他人改變行為的能力」;當一個人或一個群體能夠強制他人去做他們原本不願意做的事情,這就是權力的展現。影響力的作用於思想,能夠改變人們的價值判斷、信念和偏好。理論上,思想可以不受強制而保持獨立。但是當有人能夠同時控制權力與影響力,甚至乎以權力去建立影響力,這意味著統治者不僅可以決定人們的行為,甚至能操控人們的思想。這也是為何自由社會必須維護言論自由,使影響力可以在公開競爭中分散,而不至於與權力綑綁為一。殖民時代香港的權力分立香港作為殖民地,雖然沒有普選所帶來的民主。然而,殖民香港一直存在微妙的權力分立與制衡;而這個現象背後並不是源自於公民授權,而是因為殖民政府在治理上的實際需要。倫敦既不可能就每件事都鉅細無遺地向港府發施號令,也不可能掌握在地錯綜複雜的利益瓜葛和矛盾,最低成本高效的統治,就是透過在香港社會自行約束權力的行使,但此舉亦讓殖民地時代的香港建立出一種「免疫力」,避免權力過度集中而腐敗。制度免疫系統的建立與失衡1967 年暴動是香港統治的分水嶺;當時中共內部出現權力結構的全面崩潰,就連一直潛伏在香港的地下黨員也忽然躁動起來。雖然最後平息了風波,但是也改變了港英的管治思維。1970年代之後,教育普及、中產階層壯大,香港逐漸形成活躍的公民社會。報紙、專業團體、工會與學生運動。這個時代的所謂「認祖關社」也培養出一整代香港在各範疇的精英;雖然他們絕大多數缺乏直接的政治權力,但形成了「影響力的制衡」,這也是由社會力量構成,「香港制度免疫系統平衡」的寫照。然而,香港的制度免疫系統在九七主權移交後開始轉變;中國的影響逐漸轉化為權力,並打破了原有的制衡。若要理解香港制度的崩解,就必須回到 1999 年的一個關鍵事件:市政局與區域市政局的廢除。表面上這些機構掌管公共衞生與康樂設施,雖權力有限,卻是香港殖民時代殘留下來的「地方自治」痕跡,是香港特區唯一有權力自行決定預算分配以及指揮獨立行政機關的代議政制機關。特區政府以「精簡架構」為名,將之徹底廢除,實際目的是要消除在香港唯一議會主導的管治架構。《基本法》當中沒有具體寫明有市政局與區域市政局的存在,也反映了北京其實早就定下香港必須以絕對的行政霸道模式管治。至於「問責制」其實就是確立政府各機關首長,仕途取決於能否獲得中央確認,而非忠於官僚制度規章。轉捩點:23 條回歸初期,北京仍保持一定克制,但2003年50萬人走上街頭反對《基本法》23條立法,徹底改變了局勢。北京驚覺:香港仍有能力挑戰中央意志,於是轉向全方位加強對香港的影響,同時逐漸收緊對香港的控制。2003 年至 2019 年,是香港制度逐步瓦解越見表面化的十六年。由 2003 年反廿三條和倒董,到 2012 年的反國民教育運動、2014 年的雨傘運動、2019 年的反送大,每一次抗爭都是香港社會「免疫系統」的自發反應。然而,從北京的角度,那是「免疫系統」過份活躍,最後的選擇就是全面切斷香港本來的免疫系統和功能。免疫力缺乏症下的香港殖民香港沒有普選但有制衡,也構成香港的「制度免疫力」。然而,自北京將影響力轉化為權力,直至最終徹底摧毀制度平衡,香港不但失去了抵抗力,也失去了適應力,結果是必須「融入母體」(absorb into the mainland system),將自身抵抗和適應的功能,交由「母體」來指揮,這也是制度崩解最終的結果。 This is a public episode. If you'd like to discuss this with other subscribers or get access to bonus episodes, visit leesimon.substack.com/subscri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