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for episodes from Xiaohong Li with a specific topic:

Latest episodes from Xiaohong Li

校园趣谈 - 金星事件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Jan 29, 2018 3:29


每天三分钟,北美姐妹分享校园趣谈,育儿感悟,学区时事,教育动态

北美校园趣谈 - 班主任的新太太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Jan 28, 2018 3:05


每天三分钟,北美姐妹分享校园趣谈,育儿感悟,学区时事,教育动态

没有作业没有考试的新型高中,你会让孩子去吗?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Mar 17, 2017 16:22


学区组织家长观看新型高中纪录片和观后的讨论。工业时代和信息时代对人才的不同需求在哪里?怎样的教学方式能有效地应对时代变化?家长一方面接受以项目为主的全方位培养方式,一方面担忧这种没作业、没考试的学习对大学入学考试可能带来的不利。。。

《改变思维定式的60个小故事》体验分享(3)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Mar 10, 2017 22:03


【分享孩子爱读的书】《改变思维定式的60个小故事》: 退驴一人拉着昨日刚买的毛驴来退货,卖驴的问:你试过不好吗?买驴的答:还用试!进门就跟驴圈里最赖的那头呆在一起。姐妹俩从退驴联系到如何理智干涉孩子交友。。。【分享本周学校见闻】家长会结束了,姐妹俩准备得不同,得到的收获不同,结论却相同:有没有被邀请,都要预约参加有没有问题(Problem),都要准备问题(Question)交谈结果不是结束,是配合的开始想从中得到更多启发吗?

《改变思维定式的60个小故事》体验分享(2)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Mar 2, 2017 24:04


故事分享 - 改变思维定式,以断绝恶狼的口粮爷爷对孙子说:人人内在两只狼,一只阴来一只阳,思维习惯做口粮,打来都去不相让。孙子问:哪只能赢呀?爷爷答:看你把哪只喂饱了家教技巧分享:如何充分利用家长会家长会前的准备、会中的侧重,以及会后的跟进。微信公众平台:北美姐妹话家教

《改变思维定式的60个小故事》体验分享(1)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Feb 24, 2017 13:13


作者S.M. Jacobsen 以家长和孩子可以共同欣赏的60个小故事,讲述了心智成长的60堂课。妹妹每晚与女儿们读一个,而后分享与自己的联系,受益匪浅。今天姐妹俩交谈的故事:标题:“练习无主观评判&万事放下框框/"Practice Non-judgment & Open Mindedness in all things”结尾警句: “以开放的思维经历人生,会发现更多敞开的大门/Go through life with an open-mind and you will find a lot of open doors.“来龙去脉:二月初姐姐参加了女儿中学召集的多元文化家长会议,了解到今年学校的改进目标有三,其中第二项是强调“成长型思维定式/Growth Mindset” 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不仅每周五给学生“说教”,还定期组织家长讨论《Growth Mindset》一书。于是,姐姐在上周的家教培训中,对Growth Mindset 做了个简介;妹妹课后找到了与之相配合的练习书 - "Growth Mindset - 60 Wisdom Lessons to improve mindset。作者以小故事的形式,讲述了如何提高心智成长。之后,开始和孩子晚上一同阅读,交流。附:本学年中学改进目标(Still Middle School)1. Develope Responsible Citizens who demostrate empathy and understanding of social norms across all mediums/培养有责任公民 - 在所有媒体中,表现出同理心;明白社交中通常被接受的行为2. Emphase the importance of a Growth Mindset that will lead to personal excellence/强调 Growth Mindset 的态度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3. Support a Diverse Student Population/支持多元化学生微信公众平台:北美姐妹话家教

大、中、小学生,附加“老学生”的情人节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Feb 17, 2017 25:47


情人节 - 超出情人间的“仪式”表达。。。

从问强项引起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Feb 10, 2017 25:39


上周俱乐部的作业是:问一下家人、孩子认为你的三个长项是什么?大家纷纷把作业结果公布群里,不是意外发现和收获。

“学而写”还是“写而学”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Oct 18, 2016 22:50


网络给学生写作带来的变革,家长如何与时俱进,帮助孩子在玩中学写作。strorywar.net

人生马拉松本没有相同的跑线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Oct 12, 2016 27:28


姐姐去接待前来参加世界六大马拉松之一的同学/同乡健将们,把孩子交给妹妹照看。妹妹从谅解孩子作业中,看到的不安。。。

不是美国学生没有压力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Oct 5, 2016 27:28


这学期女儿的语言和Social Study两门课都没有家庭作业,并且老师说不在乎你考A考B,只要尽最大努力学到了知识就行。可追求完美的孩子还是无限地每天把作业“完美”到很晚,自我压力很大。意识到担忧带来的自我压力和提高管理压力的技能(计划、记录、对比、优化、节制)便显得格外重要。

担忧孩子出国后的身心安全 =》练就同理心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Sep 29, 2016 21:17


前日女儿大学校园因争吵发生枪击,四人受伤,一人死亡;今日南卡一中学生持枪打死自己的父亲而后乱伤小学生。反暴力可以调动警察,可以增强法制,但是,当儿子气了动枪打老子,朋友火了动枪杀朋友的时候,如何反内部暴力?(自家或相识的人之间的暴力)多少警察管得住?不健康心理造成的情绪失控,多强的法律能控制住?学校里号召人人反内部暴力,从引发愤怒的根源着手:练习同理心, 遇事换位思考,将心比心,从而给持不同三观的对方做他/她自己的空间;懂得任何情感都是合理的,但情感的发泄方式是要对自己和他人负责的;孩子犯了错,家长多示范正确的做法,减少没有逻辑的惩罚。

谷歌课堂进入了传统课堂 - 家长要跟进啦!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Sep 21, 2016 19:04


本学年学区所有中学采用谷歌课堂/Google Classroom,进一步向教学、课本、作业的电子化迈进。老师们一致称赞新技术为多样化教学增大的可能:Inquire-based learning/询问式学习, project-based learning/项目式学习, service-based learning/服务式学习 甚至 game-based learning/游戏式学习; 家长们却反应不一:每个孩子发一个免费的、个人专用 (家长都不知道密码)的Chromebook/电子笔记本, 每堂课捧着学习,每天放学捧着做作业,本来就难以控制的网上时间,现在更有了名正言顺的理由。家长如何与学校一起解决新事物带来的新挑战?姐姐汇报“Parent Tech Night”的收获。

Sexting,家有女儿的家长要留心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Sep 14, 2016 21:39


一个手机,一点冲动,Sexting 来得太简单,舆论带来的心理创伤太可怕。cyberspace/网络空间,四通八达,高铁纵横,却没有统一的交通规则,家长如何教会孩子安全过马路、同时不无辜创伤他人?保护自己,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协议的制定与执行

开学第一天的遭遇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Sep 7, 2016 21:43


北美姐妹话家教妹妹分享:从女儿对妈妈情绪发泄中得到的欣喜姐姐分享:女儿第一天犯下的“众多错误”

暑期“再童年”- 在有结构的时空里无规则地探求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Jun 3, 2016 25:21


暑期伊始,孩子们在玩中学,在学中玩 。。。;家长们给自推的孩子们“打下手”、”再童年”。。。

学年的最后一天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May 26, 2016 23:27


学年的最后一天,几分感慨,几分感叹,几分感激。。。班主任(Mrs. Kramer) 给孩子的赠言 :SMILES add value to our FACE (微笑为face 增值)LOVE adds value to our HEART (爱为heart增值)RESPECT adds value to our BEHAVIOR (尊重为behavior增值)and FRIENDS & FAMILIES add value to our LIFE... (朋友家人为life增值)“北美姐妹”也跟随者孩子们“话”了一学期。听众为节目"增值",拉开暑期节目的序幕。

如何帮“内向”孩子扬长避短,逐渐“出壳”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May 18, 2016 29:59


人生的功课往往是这般巧妙安排的:外向型的姐妹俩儿各生了个内心型的女儿 ——为其解惑另一半未知的世界提供了第一手学习资料。全文详见:微信公众平台“北美姐妹话家教”【妹妹的分享】 懂你 —— 在嘈杂的世界里激发“安静”的力量 俗话说:人缺什么,补什么。我这个唧唧喳喳的外向人,当年结婚时颇看好性格内向的理工男,内敛沉稳、言思缜密都是我喜欢的加分项。而今女儿继承老公的性格,特别是在公众场合安静、少话的特点,却令我屡屡抓狂。作为一个给点阳光就灿烂的外向型人,我很难揣摩内向人上台发言的窘境与不安;也不理解他们参与集体活动的纠结与挣扎。我害怕在这个处处宣扬“展现自我”的社会文化中,女儿的沉默寡言淹没了她的才华;更担心身处这个褒奖、推崇”外向性格“、轻视、忽略“内向性格”的大环境下,她会变得孤僻和自卑。 我要改变她吗?带着疑虑,花了两周拜读畅销书《安静,内向性格的力量》(Quiet: The Power of Introverts in a World that can’t Stop Talking) ,试图走入内向性格人群,了解另一半世界,现将读后感分享大家:1、原来内向不是缺陷 “内向”不是缺点,更不是缺憾,接受它,并珍视它。书中提到,世界上⅓的人口为内向型性格,环顾四周,亲人、朋友、同事中不乏性格“内向”人。不要轻看“内向人”,仔细观察,会发现“内心”性格的种种魅力:友善、爱思考、精力集中,更富创造力、相对成绩更好。生活在一个看似被”外向“人主宰的环境中,能说会道、热情四射的人自然备受青睐,而一群专注倾听、内敛、细腻、安静思考、独立创新的”内向人“,比如我们熟悉的Dr. Seuss, Steve Wozniak, 同样可以用不同形式的表达来散发奇光异彩。2、原来矫正会留心理创伤 坦率地讲,大众喜欢“外向型”原因很简单,他们充满活力和感染力;他们被社会描述成敢于表现自我、善于捕捉机会的领导者。而”内向人“则被认为弱势性格、不讨喜性格。不少家长给孩子标签为:害羞、孤僻、胆小、懦弱的人。这些误读、标签不断地提醒孩子”内向“是个毛病,要努力改变它。而在这种包袱下成长的孩子,如果矫枉过正,会打击孩子的自信心,甚至会产生讨厌自己天生的”内向性格“的悲观情绪。正如”安静“作者所说:“我们的性格倾向如同性别一样,是自我认同的非常重要的部分。然而,对内向者微妙的偏见导致了对天赋、能量和快乐的浪费。”3、原来尊重、耐心才得正果 《安静》一书,用不少篇幅、列举大量实例阐述”内向人“的优势,丰富的内心、低调、书卷气、沉思、温和、平静、规避风险。说实话,作为一个成年人,我也常常羡慕不少优秀的”内向“人。羡慕他们在这个看似焦燥的世界中,独享一份安宁;羡慕他们看似被遗忘,却安静地厚积薄发的力量。这或许是我这个”外向人“一生学习的功课,我在努力着,以家长的角色练习遵从孩子的内心、尊重孩子的个性,给足她时间,期待她的自然绽放。【姐姐的分享】扬长避短,顺理成章 我家大女儿自称是“Mommy’s alien in training(妈妈训练中的外星人)”, 因为我俩性格截然相反,判若不同星球的来客。第一次知道她上台害怕是她快满三岁那年的圣诞前夕,幼儿园老师让班里的十几个小朋友站成一排给家长唱圣诞歌,她躲在墙角吓得直哭。“怎么一点儿不像她妈?”,按照前辈们的说法,要让她多“锻炼锻炼”。于是,我给她报了个舞蹈班,别看老美不注重基本功,对汇报演出却从不含糊 —— 又到圣诞前夕,居然上演传统剧目《胡桃匣子》,女儿扮演花仙子,身着四十美金量体订制的芭蕾服装,在舞台的灯光下,美极了。可怎么上台一圈没转完就下场了?原来湿了裤子。这下我的弦绷得更紧了,上小学前一定要抓紧时间”锻炼锻炼“。于是乎我又给她加了个表演班,第一堂课下来,老师把我叫到一边: “对内向孩子不要Push(逼),要找她Comfortable space(自在的空间),let her come out of her shell gradually(渐渐出壳)”。 从那时起,我们开始注意在校内和校外寻找她自在的空间,等待渐渐出壳。策略是参加她特别喜欢的、擅长的、美术活动,而且这些活动要有老师指导下的小组交流,因为她的creativity很快会被老师、同学认可,她在少于5-6人的圈里发言,通常比较轻松自如,从这一长项上逐渐建立起她的自信。 校内有大量发言和上台讲话的“锻炼”机会,老师因人而异的鼓励、接纳和认可,使她很快捉摸出扬长避短的雕虫小技(或许扬长避短是人天生的本能)。记得班里第一次演讲的题目是:假设你是一名奥林匹克冠军,到领奖台上讲三句话。放学后不到五分钟她就写好了三句话,却花了五个小时都背不过自己写的三句话!(我当时突然意识到,原来害怕可以把一个聪明孩子吓成傻瓜)。第二天出人意料地得了满分:音量的两分被全部扣光,creativity 得了附加两分-——她自己从家里找了个塑料奖牌挂在脖子上。一直到小学临毕业前几个月,她每次都是熬到最后一个上台,每次音量都会被扣掉两分,而又会从创意上补回两分。 这个内向人,初中阶段开始探头了。每次争取第一个上台,用她的话说是”早说完早了事”,而且”第一个上台的老师通常给的分高“。上课发言老师也能听见她说什么了,以前要靠周围的同学当麦克风,重复一遍,她发现“先假装大胆,装着装着就真的大胆了”。 高中阶段,终于出壳了。主动报名参加了学校的讲演俱乐部,有机会每周六和临近高中的学生比赛。最初选的是“诗歌类”,可以拿着本子(遮面)读一部分;后来越战越勇,高四找到了合适她的“戏剧类”,能够将她的creativity以语言、动作、表情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小荷才露尖尖角。随着自信的增强,她的领导力也渐渐展现出来,虽然不是学生会领袖那种显赫的大人物,确以她内向人的独到之处起着领导作用:(initiation(倡导), responsibility(负责), team work(团队合作)”。诸如自愿为班里设计体恤衫,提出诙谐且励志的团队口号,组织订购;陌生的社交场合中,主动帮助比她还腼腆的学生打破僵局;在 Youth and Government组织中担任Legislator 角色,对政府的某些规定提出质疑和起草修改法案。 回顾女儿的成长旅程,她的”出壳“与老师的接纳紧密相关。虽说每年换班主任,但每个班主任都一致地给予她选择的空间并认可她点滴的进步。一年级时,老师允许她不主动举手发言,只要叫到的时候能回答就行,而且认可(表扬)她的发言非常Thoughtful。 二年级班里Poetry Night, 老师允许她不选单独的台词,能跟着大家一起合颂就行,而且认可她眼睛做到了正视观看的家长。五年级全年级表演Musical(音乐剧), 老师允许她不上台,在台下以负责音乐切换的形式参与也行,并且认可她为节目单做的封面设计。 女儿的“出壳”与我认识的转变应该说也有关系:当我意识到自信不与性格划等号,能说不与交流技能划等号时,便很容易看到她的内向在不同场合下的长处与短处。就拿我自己的经历来说,我毫无疑问是个外向型,但在美国工作的头几年里,同事们都以为我是个典型的东方内向型人,因为缺乏对自己英语,文化背景的自信不敢说话。很多时候,说话是为了表现自己知道,还有的时候脑子里忙想琢磨如何说,没人认真听对方说的是什么,不是一种真正的自信,而是掩盖自己的不自信。认识改变了,自己在情绪上也就放松了,主意和耐心也就随之而来,可以观察、寻求各种适合她的环境和机会,在行为上帮助她扬长避短,顺理成章地体验小小大大的成功,从老师、同学的认可中增加自信;配合学校里学到的各种交流技能在日常生活中帮她应用,诸如:如何表达情感,如何辩论、如何给他人反馈,如何在社交中打破僵局等等,避免了拔苗助长或以“性格缺陷”来消减孩子尚在建立中的自信心。

怎样把那些令家长难堪、无奈的时刻变成素质培养的时机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May 4, 2016 26:25


乔布思言之有理:“过去的点滴连接着你的未来。。。” 家教又何尝不是如此,生活中那些看似支离的碎片,点点滴滴,稍加斟酌,用心打磨,便会放射流光溢彩,照亮未来的道路。妹妹分享一 理想是丰满的,但现实是骨感的。感谢微信,让华人社交活动变得轻松、便利。几分钟,一个“家庭周末运动健身群”就建好了;几天内,一个“周末青少年足球活动”就攒出来了。微信群里,家长们各个摩拳擦掌、好不激动,满怀期待地盼着周末带孩子们远离电脑、亲近大自然、强体健身!可周末的活动现场又是怎样一幅图画呢? 一群孩子风一般地冲上球场,仿佛憋了一冬天的能量终于得到释放;几个大女孩,随即也你推我搡地进入了场地。问题来了,就有那么一小部分孩子,扭扭捏捏不愿上,找出各种借口不动弹,任凭家长软硬兼施、磨破嘴皮还是“我自岿然不动”。 面对这种“不配合”的“腼腆”的孩子,家长好不难堪:有的担心孩子的消极情绪影响整体;有的担心孩子的腼腆个性影响今后的社交生活;有的对自己没有威力感到丢面子;有的又开始怀疑自己是否家教失败。总而言之,不是认为自己有错,就是认为孩子有错,想听听教练怎么说。人生教练支招:1 谁都没有错。家长的尴尬可以感同,孩子的犹豫也可以理解,当我们从心理的角度来考虑。恐惧来源于Unknown,孩子对自身安全有着天然的保护能力,当身处一个陌生环境、陌生人群时,其敏感度(”别人怎么看我”)通常比成人高;对恐惧感的应对方式不一。最自然的条件反射是躲开、不参与,漫热的表现是很正常的,家长的着急(出自对尴尬的下意识反射)反而容易让孩子更紧张。 2 酌情预热。当陌生人初次相处的时候,诸如成人的讲座、俱乐部的活动,主持人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小组的互动热身,打破僵局。针对孩子们,可以找最容易回答的问题,比如: 让大家报报名字、年龄、学校,最喜欢的运动是什么,为什么今天想踢足球;也可以像开学第一天的老师,单独写条回答:“你最害怕、担心的是什么”等等。从而可以根据孩子的需求、顾虑,及时调整活动计划,让孩子开心,大人放心(这里不是指组织职业球队,泛指大人孩子一起的娱乐活动)。 3 视问题为机会。不要先把“腼腆”看成缺陷、弱点,急着逼孩子上阵,而是看成了解孩子、帮助孩子成长的可贵机会。先肯定孩子对安全感的需要,同情他们对未知的担忧,了解他们具体想什么,怕什么,达到心理上的沟通;而后共同探索、摸索适合克服恐惧的其他途径;等到孩子平静的时候再坐下来“说教” - 逃避是一种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而且常常是失掉很多生活乐趣的方式。 妹妹分享二 临近体操课,小女儿在楼上喊:”妈妈,我的体操服呢?“ 这种临出门前给我上眼药的事,最让我上火。我的常规做法是回敬她:”我说过多少次了,把你自己需要的东西放在固定的地方,bala bala bala” 有时甚至上了车,我仍然抓住“良好”的教育时段,喋喋不休。 这一次,我管住了自己的嘴。几个月与人生教练的交流和学习,让我对家教的有点萌芽意识。认识到问题发生时的训斥,不仅没有积极地改善作用,反而向孩子们发出了错误的讯息:妈妈一着急就发毛,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嚷嚷”。 于是乎我先是帮着她找到衣服,然后静观她在体操课后的小动作:将衣服随处一扔。保持着自己的心平气和,我及时跟进,衣服拾起来,给她放到衣柜里。自己的行为是提高了,可问题仍然没有完全解决,我不能次次当保姆吧?想听听教练怎么说。。人生教练支招:孩子的课外学习及活动,有些是孩子情愿家长不得已的,有些是孩子不情愿家长贿赂参加的,即便是双方都情愿的,家长都有相当的时间、金钱和精力的付出,很容易在压力状态下“发毛”, 以下做法,可以帮助家长减压,增强孩子的责任感。1. 建立“活动包”:把所有与该项活动有关的用品放在一起,规定好放置地点,明确责任分工。就拿学游泳来说,让孩子准备“活动包”的走前清点,课后游泳衣的晾干,用过浴巾的放置等等。2. 报名前的精选:家长事先可以带孩子尝试不同的老师和场所,尤其是一项新的技能/活动,老师与孩子的一拍即合非常重要。别人介绍说好的,不见得适合你的孩子。找到孩子喜欢的,孩子高兴学(初学的恐惧过后,再换老师也无妨),可以省去你很多的麻烦。3. 报名后的协议:与孩子商谈空头或书面协议,一旦报名参加,多少时间内是不能放弃的,如有问题,孩子、家长、老师协同解决。合同期过后,可以根据情况选择是否继续。让孩子知道,不合适自己的放弃不是失败,而是灵活做出更适合自己的选择,同时也不能不经过努力就轻易放弃。各个家长的不同要求,也可在协议中提出:比如,对学习成绩的要求,个人房间卫生的要求,家务的要求,回家的练习时间、长短等等。总之,可以借助课外学习及活动,培养孩子们的独立、自主、履行承诺等品质。妹妹分享三 ”妈妈,你是不是对我很失望呢?“ 这是小女儿在听到小表姐荣获地区跆拳道冠军后的第一反应,给了我一道左右为难的题目。我如果回答说“是”,那是假话,因为我确实认为孩子各有所长,获不获奖不是个什么事;但我如果回答说“不是”,那是没有同情心,小表姐在体育方面公认的不如她,她会不会受刺激的?想听听教练怎么说。人生教练支招:如何帮助孩子对待大小比赛的输赢,是对家长认识论的考验:有的很怕孩子失败挫伤自尊心,持回避态度;有的把冠军视为一切,给孩子加压;有的借助比赛,锻炼孩子对成败的自我调节。无论你持哪种态度,以下三步有助于增加孩子对你的信任和交流,强大孩子:1. 问清孩子的感受。孩子对此事有没有失望,确切的感受是什么,你如果从表情上看不出来,要问清楚。即使猜测出失望,也要以问句澄清,一来避免误解,二来让孩子听到你的关切。2. 心理沟通。如果孩子自己并没感到失望,你可以告诉她你也不觉得失望的理由:人各有所长。。。如果孩子告诉你她有点失望,你可以告诉她:这是可以理解的, 因为。。。3. 逻辑说服。列举孩子可以获奖的素质和长项,让孩子知道你眼中他/她的长项非常重要,你认识到的越多,表达会越真实, 越让人信服。比如:学得比其他人快,或虽然比其他人慢,但比一般人扎实;持之以恒或虽然做事不持久,但灵活性极好;小心谨慎,做事周密或粗心大意但不怕出错,大胆尝试等等。每个人都具有一些成功素质,每个人都有所长,进一步发展,“获奖”只是个早晚问题。 更何况,被认可后的自信,超出所有“获奖”。

50条中学生家长须知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Apr 26, 2016 27:26


美国中学心理咨询老师谈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家长可能给予的帮助。全文见微信“北美姐妹话家教"【妹妹的分享】 时间过的飞快,女儿背着书包,蹦蹦跳跳去学前班的情景仿佛就在昨天。而今天,我已走入初中学校召集的“小升初家长准备会”。这已经是今年家长与学校的第三次亲密接触。第一次,重点介绍孩子们的初中选课,主科、选修等我们在大学才有的概念,在这里初中阶段就已经植入。第二次是选乐器,孩子们有机会走入学校,与音乐组的所有老师见面,挑选自己倾心的乐器。这第三次,也就是今天会议的侧重点在家长如何帮助孩子们平稳、健康完全小学到初中的过度,步入人生新的旅程。 三次的见面会足见学校对“小升初”的重视。的确,小学升初中是一件令人既兴奋却又有些惶恐的事。从小学20几个人的小班制,升到初中100多人的团队制;从原来的固定教室、固定同学,突然变成了每堂课换教室,上、下两节课换同桌;小学所有的文具大家共享、课本总是在自己的课桌里, 到现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储物柜(Locker),几乎每节课都要跑回Locker 换书、换资料。诺大的学校,东门是操场、西门是餐厅、北面是演播室,南面是画廊,俨然像一个小迷宫,不用说孩子,就是大人,面对这一切的变化都会有点不知所措。 如果说以上的变化都是外在的,时间稍长都可以适应。而孩子的身体、情绪、情感却在不经意间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小学里,他们是一群无拘无束的孩子王,而初中校园,一下子变成了不懂事的学弟、学妹;小学的童稚未退,接踵而来的就是声音的变化、青春期的懵懂。新环境的不适、课业的加大、朋友圈的变化,都会让孩子们有种面对生活万花筒束手无策的感觉。今天的见面会,旨在帮助家长消除紧张情绪,提前做好功课,配合学校,让孩子们轻松踏入新环境。【姐姐的分享】 昨晚参加学校给家长的小升初准备会,在此将心理准备部分跟大家回报,帮助大家对孩子青春期身心变化有更多了解,清楚家长可以做些什么。心理变化中文直译分类特点认知智力想法具体,意在当下不太考虑后果更顾及“自我”自治挑战权威,不服从家长感到孤独情绪动荡幼年被拒绝的事争论、不服从想象身体变化成了当务之急对第二性征发展的焦虑以同龄人的标准视作为正常形象标准(改变自己一求得同龄人接受)自我认识的发展“我正常吗?”梦想职业理想经常变动作为价值系统开始发展好像人人都在注意你的言行(自我意识)对隐私需求宽大问题“没人能理解”家长可以做什么? 中文直译不要批评倾听关系真诚敞开式问句鼓励参加与不同种族、不同人群的活动交流圈。鼓励参加活动:体育活动、参加课外兴趣组,周末安排一些邻居或小朋友的派对留意孩子的社交圈:这期间,家长也要注意观察,虽不主观臆断,但也要留意孩子交往的对像。该做规矩的地方做规矩【家教技能分享】50条中学生家长须知(By Dr. Sharon Harris and Sandy Dutemple, 1977)何时只听不说上中学的孩子都有哪些特征上中学的孩子都有哪些表现何时需要帮助,找谁帮助如何让孩子自食其果学会笑公平非常重要教师不易男孩比女孩成熟晚女孩们可能很不近人情开学生的Locker/储备箱需要练习孩子都偶尔可能做“坏事”工头比老师更严厉生活里没有公平大牌不是必须的孩子在中学要变化不良行为不是在校车上学到的(不是一时形成的)学校的厕所不像家里的孩子需要睡觉孩子的家庭作业不是给你的学校的电话号码老师和校长选择教育孩子知道/会说脏话突发的健忘很正常情绪爆发会发生争吵和嚷嚷毫无意义有很多比脏乱房间更重要的事其他家长有同样的问题如何给孩子点自己的空间如何给自己点时间学会10个放松的技巧如何控制何时退让,放下如何对过程感到满意(对孩子)说“请”和“谢谢”是非常重要的如何及时表扬微小的事情每个孩子是不同的中学生希望家长参加他们的舞会你并没有老而无趣最好的朋友天天换你孩子很正常不要相信你听到的如何话高年级学生不会殴打六年级的学生要限制电话使用时间如何对待一个花了大量时间却得了低分的项目学校里所有的课题都是重要的给朋友写小条是正常的他们要买东西的时候会找你孩子们想要边界和同一的执行家长必须无条件地爱

望子成龙, 切勿割舍了蛟龙腾飞的翅膀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Apr 17, 2016 24:45


爱孩子意味着爱孩子的全部 —— 爱那些没有用途的天赋,爱那些不切实际的梦想,爱成功带来的喜悦,也爱失败带来的成长。全部文图请见微信公众平台”北美姐妹话家教“【妹妹的分享】玩积木留下的童年阴影 小时候,宿舍大院里的孩子们流行玩的是打猫尾、翻烟牌,我们家却有一套令人羡慕的爸爸从北京带回来的”高大尚“的智趣游戏----积木。初玩积木,我是爱不释手,被那些斑斓的色彩、多变的造型吸引着,我喜欢给它们按颜色分分类:红、黄、兰、绿;也喜欢给它们按形状站站队:长方形、方形、三角形;今天试着搭个小房子;明天试着摆弄个小拱桥。而每当我沉浸在自己构造的童话世界里时,妈妈的话就响在了耳边:“你这个孩子,真不爱动脑子,有图不照图摆,瞎玩什么?”。再大一点,妈妈的唠叨更多了:“都多大了,还在玩这种过家家的游戏,你姐姐3岁就可以照图一气呵成了,bala bala bala”, 一气之下,我把摆好的积木推倒,从此再没有碰过,但我的生活却陷入了摆积木的“紧箍咒”。 稍长大一点,每每遇上问题,父母就不自然地与”积木事件“结合起来,话外音即是:从摆积木他们就看出来了,我们家有个聪明的优等生,还有一个不会动脑子的”熊孩子“。”积木“在我心里仿佛就是一块试金石,所以诺干年后,当我自己做了妈妈,迫不及待地给宝宝买了一套积木,潜意识里我一直想验证一下:女儿是不是像我一样是个”笨小孩“。幸运的是,那套积木除了封面上有一张搭好的成品图外,再没有其它图样。我也就没有机会将老妈的教育模式活学活用,女儿也算逃过一劫。 直到今天,父母还在为他们的“教子有方”沾沾自喜,而每当我回望自己的成长经历,常常会发现父辈的家教中,那些习以为常的“比较”、武断地“干预”、主观地“臆断”对我的伤害和影响。那些在爱的名义下,释放的“关怀”,有的扼杀了童年的奇思妙想,有的悄无声息地削弱着自信;更有甚者在成长的道路上投下长长的阴影。我理解父母们当年家教意识有着时代的烙印,是单一的、有局限性的、存在不少误区的。今天的我会认为:照着图摆是用脑(分析力),不照着图摆同样用脑(想象力)。了解左右大脑的不同特性和训练方法,就不会轻易臆断孩子不会动脑筋。观察孩子当下的用脑形式和天生的用脑习惯,给予相应的训练加强,才是现代的家教所推崇的。【姐姐的分享】管中窥豹可见一斑 周末到小学的 Carnival 做义工,负责“电动转盘绘图”,有机会观察到在一个小的儿童挑战项目中,家长的不同反应:有的是站在旁边鼓励,放任孩子去大胆尝试;有的是和孩子一样兴奋的,享受着彼此好奇碰撞出的火花;也有的家长,看到孩子操作过程中的失误,急躁不安,指手画脚,发号施令,孩子成了操作工,失掉了独自探索的乐趣。短短的几分钟绘图,看到了不同家长的家教模式缩影。 “保护孩子”虽是每个家长的天性,但往往却是一个“怕”字当头,走路时怕摔跤、学习时怕出错,成长时怕走弯路。怕落后、怕失败、怕丢面子、怕“枪打出头鸟”, 使得家长过度地保护,控制孩子们做什么,限制想什么,让孩子失去了跌倒中学习的平衡、出错中掌握的方法;走弯路时体验的错败,甚至沿路的风景。一代又一代抹杀个性、用上一代未愈合的心理创伤再去造成下一代心理的伤痕,望子成龙,却无知(敢不敢用这个词)无情地割断了蛟龙腾飞的翅膀 - 好奇心,想象力,创造力。 在“求生存”的时代主题下,所有的限制、捆绑有着它的合理性和实用性。但是,21世纪主题变了, 迪士尼近年十年的儿童影片,片片是鼓励孩子做真我、追梦、奋发的呼唤。越来越多的家长听到了树的诉说、呻吟、甚至叛逆的呐喊,回归“园丁”的本性:给足孩子们时间去大胆尝试,接受失败的的考验。失败不是失去,有时或许是扎手的收获。捷径诚然有效,但也会乏味。人有各自成长的螺旋式上升的曲线,人生本就没有相同的起跑线。养育做最佳自己的孩子,培养团队中的协同领导优势。他们从“爱”字出发,爱孩子的全部,爱那些没有用途的天赋,爱那些不切实际的梦想,爱成功带来的喜悦,也爱失败带来的成长。【家教技巧简介】多示范少说教 在家教技能训练中,经常提醒家长的是”Show not tell" - 做给孩子看比说教更有效。如果认为孩子不会或是哪里做得不够好,可以说“我可以示范给你看看吗?”;对事情处理,小到如争夺玩具,大到欺负人, 可以用角色表演:家长扮演孩子,孩子扮演朋友,家长示范如何解决问题。

精力不集中,是好是坏?看家长用脑还是用心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Apr 7, 2016 25:44


从如何对待精力不集中的孩子,看家教模式的欠缺:用脑臆断多,用心培育少。全文见微信公众平台”北美姐妹话家教“ 记得上小学一年级时,妈妈被老师告知:“这个孩子上课小动作太多,思想不集中”。“多动症”的标签就这样跟随了我整个青少年阶段。我清楚地知道自己的问题:老师在上面讲课,我常常会被窗外的小鸟、白云吸引走;手捧课本,也会被一个莫名的词汇牵引走,眼睛五分钟盯着书本,却没看进一个字。听到妈妈无数次地告诫“思想不集中”的恶果,作业粗心大意,考试马马虎虎,成绩差强人意。可谁不想集中呢?我恨自己,恨自己有这个毛病,恨得咬牙切齿。曾试着,拿一把尺子,一行一行比对着往下阅读, 初中时为了不分神,拼命做课堂笔记,试图把老师说的每一个字都字下来。这种挣扎是痛苦的,成效是微弱的。求学的生涯好像一直与这个“毛病”抗争,至到来了美国,读了一些相关书籍,才开始学习与这个“毛病”共舞。 今天,在与人生教练的交流沟通中,我可以清晰、理性、平静地看待我的孩子成长发育中遇到的相似经历,也让我的家教有的放矢。1、何以放心 老师一句话,邻居一个比,家长难免“谈虎色变”,人家孩子同样年龄,怎么就能集中那么久?是不是我的孩子有问题?有缺陷?要想放宽心,可以自问几个题:- 注意力不集中的评判标准是什么?- 不集中有哪些优势?- 孩子在哪些方面、时候是可以集中的? 美国学龄前和小学老师在设计课程时,常常考虑一个不成文的公式:孩子的注意力集中时长 = 年龄 + 1。你会发现,在1小时的课时中,老师通常会分为几个环节来变换课堂内容、授课形式、甚至学习场地。就简单的26 个字母,也是一会儿写,一会儿唱,一会儿舞;Montesorri 教室里,不少4,5 岁孩子对乘法的理解是从玩珠子中自己琢磨出来的(将相同数量不同颜色的珠子串串)。电视广告节目制作常识是”30秒/sound bite“,因为统计分析告诉我们,超过30秒没有更换,人的注意力就集中不起来了。 武断地贴标签,过度的恐惧不但会吓着自己,也吓着了孩子,让孩子以为自己先天有个无法改变的缺陷,自信还没建立就夭折了。就像有的孩子一岁会走,有的一岁半才行一样,小朋友的“集中”能力也分早、中、晚。如果我们家长们能心平气和地接受每个孩子的自然成长时间,并能把“不集中”可能是孩子对世界充满好奇、急于探索的一种自然表现,或许我们不会过于焦虑,传递给孩子的也是一种积极的守望。2、何时用心 从人的成长发育讲,小时候外面的鸟叫和屋内的谈话都是有吸引力的声音,而成年人,已经建立了屏蔽系列,具有了抗干扰的能力。理解了孩子的天性,家长需要的是有足够的耐心和创造力。要增加孩子注意力的集中时间,不能只靠口头提醒:集中注意力!集中注意力!要动脑筋,想办法:- 创造安静不受干扰的环境,帮助孩子做作业时实现“精力集中”。- 变化手段,利用孩子的兴趣点,比如一个单词,可以抄写10遍,也可以用涂色的形式、也可- - 以借用拼字的游戏来实现单词的记忆。- 指出细节、提出思考问题。- 借用一些游戏、网站,进行大脑训练,增加集中时间。比如 下棋,flash card game, lumosity.com 等训练手段都是可行有效的。增加户外活动。3、何以宽心 很多的家长将目光集中在孩子不能集中精力,不能准确、及时地完成作业的问题上。时间常常是创造力、想象力的敌人。想想我们多少时候在时间限制或压力下,应付交差,本可以优异,却落得个优秀。 大量的数据证明:有“ADHD” 的人,看问题常常更全面、更多维,不轻易被困难吓倒,积极、乐观、喜欢帮助别人,喜欢分享故事,这些人通常由于能量足,更具魅力、吸引力。(这是说的我吗,此处应有掌声,哈哈)如果我们更多地关注了成人期的优势部分,也许我们会淡化成长期的忧虑。用心观察,及时给予孩子成长所需要的支持,有时需要集中,有时需要发散。 下面这些都是你熟悉的明星,他们也曾被诊断为ADHD, 他们却在各自的领域获得巨大成功。4、何时忧心 ”ADHD”是一种特质,一种困难,不见得一律当病治。美国适龄儿童中被诊断有ADHD的逐年增长,2011大约有11%,促使教育更加着重个性化,根据孩子的学习特点、兴趣,集中的时间来调节学习环境,因人而异地施教,而不是千篇一律地复制,不少家长转向Home Schooling (在家上学,多在中学前)。药物治疗是有效的,但由于其副作用,越来越多的家长另辟新径Alernative Healing, 诸如“针灸”、“打坐”、“音乐疗法”等方式进行输导和调整。 《Transforming the Difficult Child - The Nurtured Heart Approach》的作者 Howard Glasser & Jennider Easley 谈到家长态度和家教技能的转变,可以使ADHD的孩子在学校里很成功。书的结论是:越严重的孩子,越需要家长的用心, 而传统的家教方式(用脑臆断多,用心培育少)在这方面是欠缺的。

家长的臆断,将孩子的信任切断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Mar 24, 2016 24:46


美国教育体系(k-12)个性化素质教育一瞥幼儿经之一:Assume Nothing 客观验证臆断全文见微信公众平台”北美姐妹话家教“但愿你不会像我一样,看到女儿从图书馆捧回五本“恐怖”系列丛书,就有点诚惶诚恐:清一色风格,是不是知识面太窄?对学习有帮助吗?看这种书多了,是不是浪费时间? 这些疑虑,引发了今天的对话,引出了人生教练的解惑。1、当事情发生,最可怕的是:不做客观验证,草率干涉成年人难免以自己的成长经历来臆断孩子的事情,小到借书、大到上网游戏;近到择友,远到择爱。当事情发生,跳过了对自己主观假设的客观验证,不经过与孩子的平等交流,换位思考,就过早地下结论,草率干涉:不准看这类书、不准跟这种人交朋友。这样的结果常常会失去了孩子对家长天生的信任,挫伤孩子的自信心:什么都管着我、我做什么都不对、妈妈从来不相信我的判断能力、下次什么都不告诉他们。以至于孩子可能偷偷地看书、悄悄地私下交往,甚至在外面犯了错回家说谎。21世纪的家长,我们首先要客观地验证猜疑,Assume nothing!文章细节见微信公众平台:北美姐妹话家教2、验证疑虑的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是”采访当事人“使用”开放式问句(不能简单地用’是‘或’不是‘回答的问句)”,带着好奇问孩子几个问题。比如:“你借了5本类似的书,是什么这么吸引你呀?”;“ 是吧,你从哪听说过这个系列的?”;“ 封面看上去好可怕,是恐怖的书吗,你怕不怕晚上做恶梦?”; “这些都是同一个作者,看样你喜欢这个作者的书,你读过他的其它书籍吗?” 从而打开话匣子,你内心的疑虑也会层层被掀开或许孩子也会慢慢自己意识到他的决定不够聪明。 原来与孩子交流其实不难,源于一个开放式问句。你可以从她喜欢的一本恐怖小说找到共同的切入点,讲讲中国的《聊斋》、《封神榜》,聊聊你们都知道的《哈里波特》,说不定你还可以侃侃金庸、古龙。。。。。3、验证疑惑的有效办法之二:充分利用社区资源--老师和图书管理员家长们最常见的误区是,去询问其他家长,目的是找到更多的例子来支撑自己的臆断,回去说服孩子。而每个孩子是不同的,在不同时期成长的需要是不同的,又回到做园丁还是园艺的区分,种水莲的经验不能直接用于种冰莲。在借书问题上,就是找老师谈孩子目前的需要,找图书管理员问。他们会告诉你目前孩子们在学校接触的课外读物的范畴,也会告诉你孩子在每一个学期、每个阶段都会有兴趣的侧重,也会提供历年的推荐图书名录。4、验证疑惑的办法之三:“补课”----换位思考,感同身受跟着孩子去读1-2本他们正在阅读的书籍,或许它会打破你对美国青少年读物的一些偏见,也许并不是你想像中所谓浪费时间、无聊小说。一方面给自己补补国外历史、文化的不足,另一方面也打开了与孩子交流的突破口。图书馆的儿童图书都是经过筛选的,特别是一些系列图书、推荐书目、获奖佳作,更是汇集了人文、历史、地理等方方面面,它们都会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今天有意识地上网搜了一下女儿借的这几本书的作者R.L.Stine. 不搜不知道,一搜吓一跳,他是著名的多产小说家。被称为“儿童文学斯蒂芬·金” ,著有数百部包括恐惧街鸡皮疙瘩,烂学校恐怖小说,已售出超过400万份。获得无数奖项,其中包括Nickelodeon Kids&`& Choice Awards 。如此看来,女儿选择他的书,也不无道理。人往往误认为,孩子天生对父母信赖是一成不变的。其实“Trust must be earned/信任是赢得的" 家长的主观评判,想当然的干涉,常常造成孩子失去对家长的信任和对自己的信心。一旦失去, 重塑自信、重建信任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与其亡羊补牢,不如让我们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系列解说(1) 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社交-情感”技能要求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Mar 10, 2016 29:57


社交-情感技能/Social-emotional skills明年将被纳入全美教育体系考核和PISA国际考核。根据听众要求,将依据伊利诺伊州立教学大纲,逐项细谈要求,学生学到的技能,及家长可以配合的技巧。文字要求见 微信公众平台:北美姐妹话家教

北美姐妹话家教(8) "社交-情感技能”将被纳入教育体制考核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Mar 3, 2016 28:37


美国教育体系(k-12)个性化素质教育一瞥Social-emotional skills /社交-情感技能明年将被纳入全美教育体系考核和PISA国际考核,测试的内容之一是“发展式态度”;而“发展式态度”的形成,直接受到家长表扬方式的影响, "Praise - Prop or Poison?" 家长如何有效表场而不是事得其反?更多有效表扬技能例句见 微信公众平台:北美姐妹话家教

北美姐妹话家教(7)美国大学新生1/3缀学告诉了我们什么?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Feb 25, 2016 25:49


美国教育体系(k-12)个性化素质教育一瞥选择大学的另一个考虑因素:新生缀学率涉及人生技巧:新生缀学的主要因素,以及家长可以采取的防范措施资讯:按新生Retention Rate 排列的美国大学名单 见 微信公众平台:北美姐妹话家教

北美姊妹话家教(6) - 家长知多少?优等生的心理需求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Feb 18, 2016 28:13


美国教育体系(k-12)个性化素质教育一瞥全优生的心理需求值得家长注意。美国2015最新统计:全美13-18岁学生患焦虑症 高达31.9%,其中80%青春期孩子的焦虑症没有得到及时的帮助或治疗,很多是由于家长缺乏了解和应对技能; 而完美主义常与“焦虑症”、“抑郁症”构成折磨人的三角形。涉及人生技巧:对待有完美主义倾向孩子的方法:1) 调整表扬的侧重点:注重行为,不要给人贴标签。例如:侧重“你很会思考”,而不要“你是最聪明的孩子” 2) 增加容错度:错误是生活的一部分,有时错误中学到的更多3) 启发孩子寻找走出失望的自己的方法4) 家长做榜样:优秀 vs 完美 -尽自己的努力做到优秀,但不追求没有任何错误的完美资讯:Supporting Emotional Needs of the Gifted 见 微信公众平台:北美姐妹话家教

北美姐妹话家教(5) 家长的困惑: 一场没有种植说明书的培育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Feb 11, 2016 29:40


美国教育体系(k-12)个性化素质教育一瞥家长像是没有种植说明书的园丁,不知自己种的是什么,也无法预估未来的果实,如何提供种子需要的生长环境?故事内容:1. 面对周边的“虎妈”、“牛娃”,家长如何接受自家的“熊孩子”?2、参加孩子冰球比赛做“警察”的经历,学习情绪控制;涉及人生技巧:情绪管理:1) 情绪的合理性,愤怒是人的防范机制2) 情绪需要释放,内化的情绪对身体有害3) 寻求健康的释放渠道4) 情绪的根源在于想法,换位思考是改变想法,减少愤怒的方法之一更多文章见微信公众平台“北美姐妹话家教”www.xymlc.com

北美姐妹话家教(4):步入乔布斯梦想时代 Play Hard vs. work Hard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Feb 4, 2016 29:48


美国教育体系(k-12)个性化素质教育一瞥“iPad-centric”无纸化、无课本、无书包的“乔布思学校”,正悄然走进数字化时代的美国校园。传统观念中只有“Work hard”才能成功的父母,如何面对“Play hard"新一代?故事内容:妈妈到学校义工新项目:无书包上学 Creative Station(创作站点) - 21世纪的Learner (学习的人),self-motivated and self-directed。涉及人生技巧:家教技能 —— ask empowerment questions (启发式提问)更多例句将在周二发放微信公众平台“北美姐妹话家教”www.xymlc.com

北美姊妹话家教 (3) 选择 vs Power Struggle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Jan 28, 2016 25:31


美国教育体系(k-12)个性化素质教育一瞥故事内容:"读书节"带来的思考;妈妈到学校做 STEM 义工前后的收获 (S=science T=technology E=Engineering M=Math)涉及人生技巧:家教技能 —— 选择 vs Power struggle阅读21世纪人生技能的更多文章,请见微信公众平台“北美姐妹话家教”www.xymlc.com

北美姊妹话家教(2) 成绩单带来的思考:惩罚 vs. Celebrate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Jan 22, 2016 29:57


美国教育体系(k-12)个性化素质教育一瞥本周故事:人家的孩子都进了天才班(PA),咱的没进去,妈妈是如何与孩子沟通的?涉及的人生技能: 庆贺 —— 庆贺结果和过程;可见与不可见的收获。阅读21世纪人生技能的更多文章,请见微信公众平台“北美姐妹话家教”www.xymlc.com

1/14/2016 北美姐妹话家教 (1)

Play Episode Listen Later Jan 16, 2016 31:10


美国教育体系(K-12) 个性化素质培养一瞥本周故事:老三要决定初中选修课,其意见和密码不一致。他们的矛盾是如何解决的?彼此从中得到的收获是什么?涉及的人生技能:意向对话;得失分析模块

Claim Xiaohong Li

In order to claim this podcast we'll send an email to with a verification link. Simply click the link and you will be able to edit tags, request a refresh, and other features to take control of your podcast page!

Claim Canc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