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沒有標準答案,很多事學校教不了。 但這裏有Power up秘笈: 100種活出人生意義的可能性, 好好生活的必備心理技能, 都在《劉軒的How to人生學》。 Facebook | Instagram 搜尋:劉軒 XUAN 想知道最優質的積極心理學知識 Facebook | Instagram 搜尋:軒言文創 SoundShine 合作邀約:events@soundshine.com.tw

有些問題,心理學回答不了。而那些答案,往往藏在我們更深的地方。 在錄了 400 多集節目之後,劉軒決定開一個新的系列:【超越心理學】。 這個系列要談的,是那些「科學還沒完全搞懂」的領域—— 意念、能量、療癒、共振,以及我們與宇宙的連結。 在這個系列裡,劉軒邀請到多年好友、Podcast《千萬靈魂 10M Souls》的主持人 CC 共同主持。 她曾在北美房地產界事業有成,卻在一次人生轉折後,毅然放下所有事業與財富,展開一段靈魂探索的旅程。 在這集上集中,CC 分享她如何在失去中找到愛、如何在混亂裡重新看見自己,也談她如何從「追求擁有」走到「學會放手」。

☕️左岸咖啡館,乘載了法國塞納河左岸的人文底蘊,也包含對法式生活的美好嚮往。 無論是青澀回憶中的昂列奶茶、陪你晨起甦醒的拿鐵咖啡, 或是如假日心情、更輕盈的無加糖拿鐵… 走進左岸咖啡館,享受一個人的美好時光。

延續上集的討論,當我們窺見國中生在「迷你社會」中的人際風暴後,身處暴風眼核心的班導師,該如何建立一道溫柔而堅固的防線? 在EP418的下集,洛洛老師將分享她如何「打造班級文化」的實戰心法。 從一場會引發激烈衝突的大隊接力賽,如何變成全班互相鼓勵的溫馨場面;到一位女同學因長期被嘲笑而崩潰大哭後,洛洛老師如何運用一個巧妙的「全班活動」,徹底扭轉了班上的霸凌氛圍。 然而,在接住學生的同時,老師自己的身心健康,卻往往是被忽略的一環。 當面對不受教的孩子、家長的質疑,以及自我要求過高的壓力時,老師們也會陷入挫折與無力的黑洞。 洛洛老師坦誠分享了自己曾因「執念」而卡關,夜不成眠的日子,以及她最終如何學會釋懷,找到與孩子、也與自己和解的方式。 這一集,不只是一位老師的管理技巧分享,更是一場關於「教育者自我療癒」的深刻告白。

我們總以為孩子的問題只是課業壓力或叛逆期,卻很少真正潛入他們內心那片洶湧騷動的風暴。一個眼神、一次比較,都可能讓他們的世界瞬間崩塌。 在這一集【解鎖青春情緒】第二季第九集,我們邀請到節目的老朋友,洛洛老師。她是政大國文教學研究所碩士,也是資深的國中班導師,長年在第一線陪伴孩子。同時,她也是一位暢銷作家,著有《國中三年最強父母求生指南》,讓許多家長找到面對青春期孩子的方向。 但這一次,我們邀請她從教師的第一視角,揭開教室裡那些不為人知的「迷你社會」真相。 這些故事,也許會讓你想起自己的孩子,或曾經的自己: 為什麼朋友的一句話,比父母的關心還重要? 為什麼孩子寧願對著網路訴苦,也不願和家人多說一句? 又為什麼,那些從不惹麻煩的「乖孩子」,內心可能藏著更深的孤單? 這一集,不只是資深班導師的現場觀察,更是一場關於「理解青少年內心世界」的深度導覽。

在上集節目裡,我們《How to人生學》的常客——林萃芬心理師,第一次放下專業的角色,不談個案,而是談起了自己的故事。 她談到過往那段戛然而止的戀情,父親的創傷與教養方式,以及人生中感情、親人、工作同時崩解的失落。 ▶️如果你還沒聽昨天上線的上集,請先從那裡開始。 在下集裡,萃芬繼續與我們分享她如何從人生的挫折中,重新找到方向,走上成為心理師的路—— 從大學時代為了夢想不斷叩門,到後來在人生歷練中累積出「理解人心」的力量,萃芬談她如何靠著一股熱血與「內在勇氣」,一次次把自己放到命運的舞台上。 這一集不只是心理師的成長故事,也是一堂關於「如何找回熱情、穿越恐懼」的生命課。 在理解他人的路上,她也學會了相信自己。

我們總以為心理師懂得安撫、理解,也懂得抽離。但在他們成為心理師之前,也曾經迷惘、掙扎,甚至不理解自己。 這一集《How to人生學》,我們邀請到節目的老朋友——諮商心理師林萃芬。 過去她總是以心理師的專業身分,用溫柔又犀利的觀察, 幫我們梳理那些說不清楚的情緒。 但這一次,我們邀請她談談自己。 從一段看似美好卻讓人窒息的感情,到父親驟然離世、工作同時崩解,萃芬經歷了人生三大任務——愛情、親情與工作的連續失落。也在那些破碎的時刻,看見了自己從童年就埋下的情感模式。 這些故事,也許會讓你想起自己:為什麼明明對方對我很好,我卻不快樂?為什麼我總是在關係裡保持距離?又為什麼,我那麼害怕被看見最真實的自己? 這一集,不只是心理師的自我剖析,更是一場關於「失落如何成為養分」的深刻探索。

【超級歪的哲學訓練課|帶你破解人性盲點,養成邏輯腦】 哲學或許不能幫助你獲得實體技能,但可以讓你在資訊爆炸的時代擁有判別、思考的能力,「有意識」的看見事物的價值!

【超級歪的哲學訓練課|帶你破解人性盲點,養成邏輯腦】 哲學或許不能幫助你獲得實體技能,但可以讓你在資訊爆炸的時代擁有判別、思考的能力,「有意識」的看見事物的價值!

在上集,我們跟著陳紹誠 Victor Chen,用一個全新的視角理解了中醫的整體觀。而在這集,我們要談的,是如何將這些智慧落實在「日常」裡。 Victor 分享了三個現代都市人最基本、卻也最容易忽略的養生原則。你會發現,真正的健康,往往不是來自昂貴的補品或激烈的運動,而是藏在「什麼時候睡覺」、「怎麼吃飯」、「用什麼方式活動」這些最簡單的選擇裡。 他會告訴我們,為什麼中醫認為「夜跑」可能比不跑更傷身?為什麼秋天要多吃白色的食物?以及一個能讓我們受用終生的核心觀念:真正的健康,不在於追求一時的極致,而在於尋求長遠的平衡。

你是不是也曾覺得,中醫總是帶著一層神秘感?滿是難懂的術語,好像只略懂「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其實,中醫是一套細緻而完整的古老智慧,它關注的不是單一症狀,而是人與天地萬物之間的連結。 在這一集《How to人生學》,劉軒邀請到多年好友——陳紹誠 Victor Chen,立夫醫藥研究文教基金會的董事兼副執行長。 陳紹誠原本在美國普渡大學(Purdue University)主修工業工程,卻毅然走進中醫的世界,到湖南中醫藥大學攻讀博士。成長於中醫與國學世家的他,不只承襲傳統,更善於運用工程師的精準邏輯和生活化的比喻,幫我們建立一個全新的視角,理解中醫背後的整體觀。 你會聽到:原來「氣」不只是能量,更像是身體的「訊息系統」;陰陽失衡,就如同爐火與水之間的消長;而把脈,則像是在讀取全身系統運作的數據。 聽完這一集,你將會重新認識自己的身體:它不只是零件的集合,而是一個與天地呼應、運作精密的生態系統。

有些傷痕,不會隨時間消失。被忽視的眼神、缺席的關注,往往在心裡留下長遠的痕跡。直到某個瞬間,它們被觸發、被放大,才發現原來從未真正離開。 在這一集,張修修分享童年的「被忽視」經驗,是如何形塑了他對自己的價值感。 直到女兒的誕生,他才第一次真切感受到「我值得」;而在父親生命的最後時刻,他也經歷了一場逐步走向和解的旅程。 這不只是修修的故事,也是許多人成長過程中共同的傷痕。 當我們能意識到這些舊有的模式,才有可能放下自我懷疑,重新學會與自己和解。

我們常以為,努力就能解決一切。 但當焦慮、完美主義和冒牌者症候群,像病毒一樣在腦中無限迴圈時, 努力反而成了讓人卡死的油門。 張修修——YouTube 頻道《張修修的不正常人生》與 Podcast《張修修的不正常人類研究所》的主持人,正是這個矛盾的親身寫照。 外界看來,他勇於冒險、能量滿滿,卻在籌備最重要的社群計畫「自由艦隊」時,跌入了前所未有的內耗。 內心小劇場高速運轉,身體卻像被凍結,他甚至不得不暫停創作兩個月。 這一集,我們從修修的故事出發,談「看起來沒那麼嚴重」的成長經驗,如何累積成複雜創傷; 以及當內在小孩被看見、被安撫時,情緒如何鬆動,行動如何再次啟動。 修修也誠實分享,他如何一步步陷入焦慮,以及在什麼時刻意識到:自己不是不夠努力,而是太用力了。

很多人年輕時都嚮往自由、害怕被「家庭」束縛,法比歐(Fabio Grangeon)也曾一度覺得自己不會結婚。 但現在的他,不只在台灣落地生根,更成為了一位爸爸。 而這段身分轉變,也悄悄改變了他對「自由」與「幸福」的定義。 在這集節目中,法比歐談起初為人父的心情轉折,也分享自己如何在家庭與自我之間找到平衡,以及他眼中,那些真正構成幸福的日常小片刻。

有些人從小就知道自己要去哪裡;也有些人,一直走在未知的路上——但也正因如此,他們看過更多風景。 今天的來賓法比歐(Fabio Grangeon),是一位演員、主持人、模特兒,代表作包括電影《刻在你心底的名字》與戲劇《斯卡羅》。 他出生於法國南方,在加勒比海度過童年,17歲前搬過16次家;從歐洲來到台灣,原本一句中文不會,如今在這座島上生活14年,也在這裡成為父親。 在這段對談裡,法比歐分享了自己從小漂泊的成長背景,以及父母截然不同的性格如何形塑了他;也談到他眼中的台灣與法國文化,以及如何在日常裡創造「法比歐式」的生活美學與儀式感。

在孩子的教育路上,我們究竟想要他們成為怎樣的人? 當千千與川川遠赴美國唸書,劉軒與Cardin也從孩子跨國的學習歷程一路看見:台灣與美國教育環境的不同。 在這一集特別插播的節目中,我們再度帶大家一起收聽劉軒受邀到《卡登生活誌》的對談內容—— 劉軒與 Cardin 回望自己的求學經歷,對照千千和川川的成長現況,細細剖析兩種教育體系背後的文化與價值觀差異。 在這個快速變動的時代,「上好大學」還是孩子唯一的成功道路嗎?又該怎麼陪他們走出屬於自己的那條路?

☕️左岸咖啡館,乘載了法國塞納河左岸的人文底蘊,也包含對法式生活的美好嚮往。 無論是青澀回憶中的昂列奶茶、陪你晨起甦醒的拿鐵咖啡, 或是如假日心情、更輕盈的無加糖拿鐵… 走進左岸咖啡館,享受一個人的美好時光。

【停止內耗|阿德勒X完形雙學派,帶你走出反覆卡住的人生】 療癒心理師周慕姿,最新力作

【停止內耗|阿德勒X完形雙學派,帶你走出反覆卡住的人生】 療癒心理師周慕姿,最新力作

⚓️歡迎報名2025年登場的第七屆超男訓練營,現即可享早鳥優惠,名額有限

⚓️歡迎報名2025年登場的第七屆超男訓練營,現即可享早鳥優惠,名額有限

這一集《How to人生學》是與 全美亞太裔總商會(National ACE) 共同策劃的特別節目。 在台灣,紀錄片《造山者》熱映,講述一群年輕工程師如何奮力築起護國群山。 在美國,亞裔的奮鬥史,也是一段段「造山」的歷程——第一代移民帶著夢想與勇氣闖入陌生環境,在教育、科技、創業與公共服務中逐步打下根基。如今,他們不僅成就斐然,更將視野轉向培養下一代,期待有更多亞裔在美國發聲、影響世界。 本集邀請到 National ACE 總裁兼CEO 董繼玲,以及兩位重量級嘉賓:陳潤吾博士與胡立民博士,分享他們在美國的奮鬥與貢獻:亞裔如何從移民到創業、從教育到科技,持續創造影響力?又能給下一代什麼啟發?

⚡️想要一台「速度快、省成本、還能遠端操控」的印表機? 【Epson L4360 連續供墨印表機】 高速三合一 Wi-Fi 功能 自動雙面列印,節省時間與紙張 列印速度:每分鐘 15 張黑白、8 張彩色 彩色列印速度比前代機種快 60% 搭配 Epson Smart Panel App,或是手機串接Line列印,隨時隨地手機遠端列印 連續供墨系統容量大,一瓶黑墨僅 650 元,可印 8,500 張 加購墨水並上網登錄,享最高三年保固

有些孩子像功夫茶杯,專注而精緻;有些孩子則像馬克杯,能裝下各種可能。 當功夫茶杯遇上馬克杯,往往是痛苦的開始,但若能理解彼此的特質,這份不同反而會成為最大的互補。 在這一集,劉軒繼續與他的三阿姨——也是他最敬佩的教育專家 畢竹筠老師。她以多年陪伴學生與家庭的經驗,帶我們探索如何辨識孩子的特質,並將之化為力量,而不是負擔。 如果還沒收聽上集,別忘了一起聽,才能更全面地理解因材施教的智慧。

在青春期的浪潮裡,孩子最需要的,不只是知識與成績,而是那份「被看見、被相信」的力量。 當父母只等孩子表現好才給予肯定,而孩子卻在等父母先理解自己,雙方往往陷入無止盡的拉鋸。 在【解鎖青春情緒】第二季第八集中,劉軒邀請到他的三阿姨——同時也是敬佩的教育專家 畢竹筠老師。長年推動天賦教育與潛能開發的她,分享陪伴無數家庭與青少年的經驗,談父母如何學會傾聽與理解,並讓孩子在支持中找到真正的自我價值感。

⚓️歡迎報名2025年登場的第七屆超男訓練營,現即可享早鳥優惠,名額有限

⚓️歡迎報名2025年登場的第七屆超男訓練營,現即可享早鳥優惠,名額有限

本集《How to人生學》,邀請聲音表達講師、小大人表達學院創辦人林依柔老師回到節目上,帶來她的新書《讓孩子說出自信力》的精華觀點。 從她多年陪伴孩子的教學現場出發,聊聊語言背後的自我認同、如何在對話中真正建立連結,以及,為何「聽懂孩子的沉默」比說教更重要。 在這場溫柔又扎實的對談裡,你會聽見: 不是孩子不會說,而是他們不知道「說了會被聽見」; 不是溝通有多難,而是我們從沒被教過,如何溫柔地回應好意。

雨路是一位跑過無數場馬拉松與鐵人三項的母親,兩個孩子也同樣優秀、獨立、有想法——女兒是頂尖的低音管演奏家,兒子則是數理資優生。 但身為母親的她,卻曾在陪伴青春期孩子的過程中,深深陷入自責與無力感。 女兒在拿下重要音樂賽事冠軍後,卻被診斷為重度憂鬱症;兒子也在青春期頻頻爆發情緒,對抗、疏離、拒絕溝通。 雨路一度用錯誤的方式面對孩子的脆弱,說出那些至今想起仍讓她心痛的話。 但也正是這些錯誤,成為她重新理解「媽媽」這個角色的起點。 在這集節目中,我們邀請雨路分享她的故事——從過度努力與控制,到學會誠實面對自己的錯、學會放手,也學會好好照顧自己。 這是一段母親的轉變之路,一場與孩子並肩穿越情緒黑暗森林的旅程;更是一個女人,如何在一次次的痛與拉扯中,慢慢把自己重新生回來的故事。

•••• Speak AI 英文口說 App,讓你更自信開口「說」英文! • 由 OpenAI 投資,獲選 2024 Google 年度最佳應用程式 • 從情境對話開始學起,一路帶你說得更道地、更順暢 • AI 即時提供文法建議與自然用法,練出母語者等級的反應力 • 練習結束後自動整理錯誤,打造專屬複習課,是你的 24 小時英文家教

有些人,總是當那個說「我都可以」的人,他們善良、體貼,努力維持關係的和諧,但久而久之,真正的自己也在這些退讓裡被一點一點地壓抑了。 如果你也曾在關係中感到委屈,卻習慣說沒事,這集【How to人生術】,會陪你一起釐清: 那些你以為的體貼,真的能讓關係更好嗎? 還是,其實正在悄悄傷害你們之間的連結? 在這一集中,劉軒談到:「討好」不是性格的缺陷,而是從小為了生存而養成的一種保護策略。 當我們長期壓抑感受、不說清楚,反而更容易讓關係失衡。 節目也分享了幾個練習的方法,幫助你慢慢劃出清楚、溫和又有底氣的界限,不為了對抗誰,而是為了更真實地照顧自己。

有些歌,一聽就讓人回到某段生命中的片刻。 Music Corner 角落音樂餐廳,就是這樣一個載滿回憶的地方。藏身在小巨蛋附近,每晚都有現場演出,西洋老歌、華語金曲,陪你重溫曾經的感動。 不經意的一晚,也許就遇見那位唱進你心裡的歌手。 FB:https://www.facebook.com/MusicCorner.tw/ IG:https://www.instagram.com/musiccorner.tw/ ▬ ▬ ▬ ▬ ▬ ▬ 在這一集《How to人生學》裡,劉軒換位成為來賓,受邀參加太太Cardin的全新節目《卡登生活誌》。兩人從「為什麼要開始做 podcast」聊起,提到創作的心境轉變、也分享美國後的生活調適,還有身為內容創作者,在日常中如何與家庭角色取得平衡。節奏犀利,話題真實,也帶出許多他們過去在節目中較少談到的生活面向。 這段訪談不像常見的夫妻對談,更像是兩位長期從事創作的人,在彼此熟悉又誠實的空間裡,打開了一場關於選擇、轉變與生活意義的對話。

在本集節目中,劉軒邀請了15歲的女兒千千,一起討論青春期中一個關鍵但常被忽略的主題:自我價值感(self-worth)。 千千目前就讀美國高中,兩年前從台灣搬到紐約,正在經歷一段文化轉換與自我探索的歷程。距離上次父女倆在【解鎖青春情緒】第一季中導讀《Untangled 少女心事解碼》已近一年,這次她不再只是回應父親的提問,而是以更成熟的語氣,主動分享自己在學校的觀察與內心的體會——包括如何在競爭壓力中看待自己,什麼樣的老師與朋友能幫助一個青少年穩定自我,以及社群媒體在塑造青少年認同感上所扮演的角色。 節目中,兩人也一同釐清心理學上常被混淆的三個概念:「自信」(self-confidence)、「自尊」(self-esteem)與「自我價值感」(self-worth)。它們看似相近,卻來自不同心理層次。千千提到,雖然自己能在課業上展現自信,但真正讓她感到自己「是有價值的」,是朋友對她的形容:「你就像一個小太陽,總是願意傾聽。」這些真誠的回饋,也讓她逐漸相信:價值感不只能靠表現累積,更來自那些被理解、被接納的時刻,讓人能說出:「我就是我,而且我喜歡這樣的自己。」 最後,也邀請各位,在劉軒的臉書或IG貼文下留言分享:什麼事會讓你覺得自己是有價值的? 同時我們也鼓勵家長:今晚回到家,不妨問問孩子:「你覺得你自己最棒的是什麼?」然後,好好地聽他說。

TMAF台北大師星秀音樂節集結世界大師於臺灣,創造高水準的音樂環境,提供年輕音樂家與頂尖樂團首席、活躍國際舞台的音樂家近距離學習、共同演奏的機會,為臺灣樂迷帶來一年一度、難得一見的音樂盛會。 今年特別邀請世界指揮界的傳奇人物、葛萊美獎得主法比奧‧路易西(Fabio Luisi)擔任本屆音樂節指揮,帶來深厚的藝術視野。

⚠️收聽提醒⚠️ 本集談及青少年憂鬱、自傷與輕生等議題,建議在適當情境下收聽,並依自身狀況斟酌聆聽。 Yaelle是一位懂事、堅定、擁有強烈意志力的女孩。她跟著爸媽從美國搬到台灣。起初只是偶爾的情緒不穩,大家以為只是適應期的低潮,或是青春期即將來臨的徵兆。 直到她開始出現暴怒、自責、自傷的行為,爸媽才逐漸意識到,這不只是情緒波動,而是更深層的困境。 十六歲那年,Yaelle被診斷為重度憂鬱症。 在這集節目中,我們邀請到她的父親 Tim Lee(李施德),分享他作為爸爸的真實經歷:從焦急地想讓女兒「好起來」,到學會放下拯救者的角色,只專注成為一個值得信任的陪伴者;從無法靠近、不被接納,到重新理解女兒,也被女兒重新理解。 這是一段關於父親的成長旅程,一場與憂鬱共處的修復歷程,也是親子之間,慢慢學會靠近的故事。 ❗珍惜生命,輕生不能解決問題,生命一定可以找到出路,請再給自己一次機會。 若需諮商或相關協助請撥:生命線專線「1995」、衛福部安心專線「1925」、張老師服務專線「1980」 在美國,請撥打988 Life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