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PULARITY
本期「贝望录」节目邀请了一位从电台行业转型至专注于古典音乐的日本事务所的嘉宾,小顾。小顾从国际关系专业背景出发,凭借对古典音乐的热爱和语言优势,加入了日本的一家古典音乐事务所,并负责开拓中国市场。嘉宾与主播探讨了很多中日两国在文化、职场环境、工作节奏和社交习惯上存在的显著差异,并真诚分享了源于两国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的不同,个人如何寻找定位与价值的经验。对有志于在异国他乡发展,或者希望探索在不同文化背景的企业中快速成长的年轻人来说,除了语言能力的打造之外,要如何调整心态,积极适应当地文化,又保有自己的文化背景和优势呢?以及来日本发展还是不是好机会?希望本期节目能给大家提供一手信息和使用的建议。【本节目由Withinlink碚曦投资协作体出品】【嘉宾】顾超日本古典音乐事务所员工,负责开拓中国市场,具有丰富的跨文化交流经验播客「天方乐谈」主播小红书id:超人【主持】李倩玲 Bessie Lee广告营销行业资深从业者,商业观察者【本期内容提要】[01:09]从国际关系专业到古典音乐的跨界之旅[05:16]对古典乐的爱好和语言优势帮助我开启这份职业[12:52]学习能力和适应性能力的重要性[17:03]日企中人际交往的挑战[22:25]中日企业的工作节奏并不尽相同,有时候两者相结合会是最好的解决方案[26:59]为什么日本艺术家对于海外演出的兴趣很低[30:12]在日本建立自己的社交圈难吗?[43:33]对于年轻人“躺平”的不同理解[52:28]日本古典乐行业的水准和从业标准是不错的[55:40]来日本工作,日语英语都掌握将是很大的加分项[58:35]海外工作的经历对个人价值和阅历积累一定是有帮助的[01:01:55]无论在哪里,保持自己的节奏和方式,找到平衡就好【后期制作】小朱【收听方式】推荐您使用Apple Podcast、小宇宙APP、喜马拉雅、汽水儿APP、荔枝播客、网易云音乐、QQ音乐、Spotify或任意泛用型播客客户端订阅收听《贝望录》。【互动方式】微博:@贝望录微信公众号:贝望录+商务合作:beiwanglu@withinlink.com
本期「贝望录」邀请了两位具有丰富中日商业及文化交流经验的嘉宾:沈洁和斋藤。沈洁,电影「城南旧事」中英子的饰演者,在中国大陆高中毕业后赴日学习法律,并在两国间开展文化交流工作;斋藤,一位日本人,自90年代起在中国时尚零售行业深耕。节目中,他们分享了各自的经历,探讨了中日商业环境的差异,以及如何克服文化差异在异国建立信任和长期合作关系。嘉宾指出无论在哪个国家发展,掌握语言、理解当地文化、不懈努力是取得成功的关键。面对当代想要进入新市场的年轻人,嘉宾也提供了宝贵的建议和鼓励,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商业实践需要深入了解和适应,要珍惜每一个成长的机会,寻找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本节目由Withinlink碚曦投资协作体出品】【嘉宾】沈洁电影「城南旧事」中英子的饰演者,高中毕业后赴日本求学,后在中日两国文化、商业领域有着丰富的经历斋藤光雄服装行业从业者,资深设计师,品牌、商品专家,90年代进入中国市场,与中国时尚、零售行业有深厚的联系【主持】李倩玲 Bessie Lee广告营销行业资深从业者,商业观察者【本期内容提要】[01:09]为什么沈洁和斋藤的经历“正好相反“[09:59]从东京到中国,我在中国创立了自己的服装品牌[14:40]我从在中国创业转变为在中国企业工作[23:40]在中国和在日本做生意是不一样的[34:10]日本企业倾向于和熟悉且长期合作的中国企业合作[37:21]关于经济周期的中日对比[45:21]中日企业合作中的文化差异和挑战[53:28]做好眼下的事情是第一要务[56:37]日本年轻人“躺平“的状态和女性的社会地位在过去几年有所改变[01:06:07]中国服装品牌做市场营销和品牌建设和企业发展存在时间差[01:10:01]中国市场的发展存在很多商机[01:13:17]对于想去日本创业的年轻人的建议【后期制作】小朱【收听方式】推荐您使用Apple Podcast、小宇宙APP、喜马拉雅、汽水儿APP、荔枝播客、网易云音乐、QQ音乐、Spotify或任意泛用型播客客户端订阅收听《贝望录》。【互动方式】微博:@贝望录微信公众号:贝望录+商务合作:beiwanglu@withinlink.com
本期「贝望录」是Bessie,小畅和六层楼先生在一狂中“女性义诊”这个话题的对话,大家围绕女性健康的不同方面进行了深入讨论,是一场很真诚也很开放的对话。大家讨论了HPV检测和定期筛查的重要性,更年期的挑战和应对策略,包括使用药物缓解症状、自我照顾和个人空间的需求,以及社会对更年期的偏见和女性在职场中的担忧。此外,还讨论了性健康话题,包括避孕的重要性、在性关系中表达需求的挑战,以及性满意度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在最后,三位主播也和听友交流了关于生育选择的话题。通过这些讨论,三位主播希望可以提高公众对女性健康议题的理解和关注,也通过进一步的科普和讨论,改善女性整体的健康意识和生活质量。【本节目由Withinlink碚曦投资协作体出品】【对话的人】六层楼先生前妇产科医生,女性健康博主,播客「当个事儿」主播小畅资深电台DJ,播客「小畅翻牌丨开小灶」主播李倩玲 Bessie Lee广告营销行业资深从业者,商业观察者【本期内容提要】[07:21]为什么HPV(人类乳突病毒)筛查和定期检查如此重要[11:06]到底HPV疫苗应在何时接种最为适宜?[11:58]男性也同样有HPV感染和罹患乳腺癌的风险[18:31]不要谈结节色变,关于乳腺和甲状腺结节的真相[24:43]女性都会经历更年期,更年期的具体表现有哪些?[26:20]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对更年期的关注程度比以往更高?[29:07]人们对更年期有很多误解和恐惧,要如何应对?[36:02]怎样看待女性的生育后抑郁症的问题[40:08]女性产后高敏状态下要关注她的心理健康,改善和产妇的互动方式[41:57]生育对于女性是一个重要的人生决定[44:10]生育对女性的职业发展的影响也会影响产妇的生育决策[52:17]当女性决定生育要深入考虑个人价值观和生活目标,而不是仅仅基于外界压力或妥协[58:30]为什么那么多父母催生晚辈生育[01:00:57]在建立长期或短期关系时,女性要如何保障自身的健康及安全[01:01:42]性健康和在关于性健康的沟通同样重要[01:05:14]为什么大多数情况下女性建议同时使用避孕药和避孕套[01:06:02]如果遇到男生约会时一开始就表现出对性行为的兴趣,要怎么做[01:07:29]对于女性来说,在性行为中能否获得高潮是否对身体健康有益[01:12:48]冻卵作为一种生育储备手段,在实际应用中效果如何?========================================================贝望录线下分享会贝望录的听友们大家好,夏天的尾巴,暑假的最后一天,在热度不减的上海,贝望录将会举办今年的第一场分享会,我们会邀请Olga姐姐来和Bessie一起聊聊女性职场的话题,还会携手女性健康博主,前妇产科医生六层楼先生和DJ周小畅一起来探讨女性如何活得健康漂亮的话题。这次活动会和播客美妆内行人一起联动,在“声市”活动现场还有两天的品牌买手市集可以参加。期待你的到来!活动信息:“声市“贝望录主题日时间:2024年8月31日 星期六地点:CCPA中文播客艺术中心-丽丰天际中心S36,上海市静安区天目西路99号(上海火车站 - 地铁站6号口步行280米)费用:RMB199/人 (两日通票RMB299/人)贝望录主题日日程安排:10:00-10:30 来宾签到,游览市集10:30-12:00 “职场升级打怪我可以!”BessieOlga姐姐12:00-14:00 午休14:00-16:00 “我们女孩子要活得健康 !”Bessie六层楼先生,女性健康科普博主,播客「当个事儿」主播周小畅,资深电台DJ,播客「小畅翻牌」主播16:00-17:00 现场自由沟通***报名详情见海报***【后期制作】王俊翔【收听方式】推荐您使用Apple Podcast、小宇宙APP、喜马拉雅、汽水儿APP、荔枝播客、网易云音乐、QQ音乐、Spotify或任意泛用型播客客户端订阅收听《贝望录》。【互动方式】微博:@贝望录微信公众号:贝望录+商务合作:beiwanglu@withinlink.com
从6月20日开始,因“咖啡师情绪失控向顾客泼咖啡粉”“咖啡师和催单顾客发生肢体冲突“等事件,MANNER咖啡舆论事件屡屡冲上热搜,是又一个困在系统里的打工人悲歌,抑或是”资本入局““规模扩张”之下的降本增效“压榨”?在本期「贝望录」中,我们不探讨谁对谁错,借由MANNER咖啡的冲突事件为切入点来深入探讨一下此类商业模式存在的潜在问题。本期节目我们邀请了咖啡行业的从业者和咖啡产品的消费者一起来聊聊MANNER咖啡的真实用户体验和像MANNER一样的咖啡企业在效率、效益和人文价值之间是否可以找到平衡点的话题。在咖啡市场激烈竞争的此时此刻,品牌需要考虑如何在保持增长的同时维护好客户与员工的关系,以及在经济下行背景下如何应对经营挑战。MANNER咖啡事件的发生,我们我们除了同情咖啡师,同情消费者之外,更提醒了所有在商场上面打拼的创始人专业经理人,重新反思我们的商业模式,到底什么样的商业模式可持续,什么样的竞争手段能够长久?怎么样的经营的方式能够跟当初设定的品牌愿景不矛盾,不忘初心?【本节目由Withinlink碚曦投资协作体出品】【嘉宾】张一芃大小咖啡主理人HelenManner常客,贝望录制作人【主持】李倩玲 Bessie Lee广告营销行业资深从业者,商业观察者【本期内容提要】[03:36]MANNER咖啡用户的真实用户体验[06:32]MANNER咖啡最近的顾客与咖啡师的冲突让我觉得很可惜[09:11]咖啡师的职业压力、顾客期待与现实的差异和目前社会急躁心态的一种担忧[12:41]MANNER咖啡一方面面临标准化程度较低和运营效率的挑战,同时也面临着在维持高品质的同时,平衡顾客对便利性和效率的期待的挑战[19:23]房租与员工成本占比关系与咖啡店尤其是非连锁型精品咖啡店运营息息相关[25:01]2015-2019年中国咖啡市场的“咖啡战争”各种类型的咖啡品牌都找到了自己的商业模式,现在还能继续吗?[29:02]追求效率和保持品质始终是需要做出选择的一枚硬币的两面[30:25]也许,从MANNER咖啡冲突事件中我们还可以看到独立咖啡品牌的一些机会[38:46]行业内卷、低价策略也会促使消费者的价值取向更加驱利[42:29]期待咖啡企业在效率、效益和人文价值之间找到平衡点资料阅读:Manner还不想躺平https://36kr.com/p/2667598195690760?channel=copy_url叛逆Manner,被“逼着”活成瑞幸https://www.foodtalks.cn/news/20726Manner向右,瑞幸向左https://new.qq.com/rain/a/20240311A088UR00【后期制作】王俊翔【收听方式】推荐您使用Apple Podcast、小宇宙APP、喜马拉雅、汽水儿APP、荔枝播客、网易云音乐、QQ音乐、Spotify或任意泛用型播客客户端订阅收听《贝望录》。【互动方式】微博:@贝望录微信公众号:贝望录+商务合作:beiwanglu@withinlink.com
贝望录往期的节目中我们曾经和嘉宾一起探讨过整个公益事业的行业情况,几年过去,整个公益领域的现状和挑战有变化吗?公益行业可以创新吗?当代青年人对投身公益事业又是抱持着什么样的选择和见解呢?本期「贝望录」我们邀请了一位投身公益事业的青年代表,一起来聊聊面对多元价值观和对公益事业传统做法的质疑,年轻一代可以在“捐赠”这一传统的办法之外寻找到一种更专业、透明并能产生实效的公益模式吗?通过现代科技和数据分析可以为捐赠者的公益项目提供准确的项目评估和透明度保障,确保每一笔善款都能产生最大社会效益吗?慈善家可以把善款资助给家乡或熟悉的领域,但如果关注并支持那些真正需求迫切且能带来变革的项目是否是更具有影响力的公益行为?年轻一代投身公益事业完全可以结合个人兴趣与专业技能,即使在看似非传统的职业路径上,也有可能创造深远的社会价值。【本节目由Withinlink碚曦投资协作体出品】【嘉宾】李治霖益盒Charity Box 创始人兼CEO【主持】李倩玲 Bessie Lee广告营销行业资深从业者,商业观察者【本期内容提要】[05:29]公益不仅是一项关于捐赠的活动,更是专业地解决社会问题的过程,因为感受到慈善事业的巨大影响力所以我选择在公益事业领域发展[14:43]用投资回报率的思维方式,以科学和系统的方法来评估和实施慈善活动是“有效行善”理念的精髓[21:36]www.givewell.org是一家面向世界贫困问题不同慈善机构的成本效益进行评估的机构[22:36]什么是公益项目评估?包括哪四个维度[30:45]从200个左右公益项目到目前确认的6个公益项目,这是为了提高公众对公益项目的认识并促进资金有效分配进行努力的结果[33:04]公益机构或多或少都会面临人手紧缺的问题[36:01]公益组织按照慈善法分为基金会、社会服务机构和社会团体三类。企业参与公益不仅需要PR效果,还需要良好的政府关系(GR)[38:14]专业的公益团队可以帮助指导成功的企业家将资金投入到更具影响力的项目中[44:57]优化慈善捐赠的影响和效率是一个大的课题[47:31]成功企业家倾向将慈善捐赠用于回报家乡和亲友,这种做法有可能带来社会资源不均等问题[51:23]通过引入人工智能和算法,我们在公共卫生领域重点关注了白内障和先天性心脏病这两种疾病[01:00:08]在教育和社会工作领域,我们面临的主要挑战是青少年的精神健康问题和性别不平等问题[01:10:04]其中面向农村弱势女性族群反对性暴力和提升女性权利的议题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和支持[01:12:19]公益事业在逐步实现数字化转型[01:16:23]公益组织一直以来都面临着增强公众捐赠以及探索可持续运营模式等挑战[01:21:18]青年人对公益事业的发展有重要的价值【后期制作】王俊翔【收听方式】推荐您使用Apple Podcast、小宇宙APP、喜马拉雅、汽水儿APP、荔枝播客、网易云音乐、QQ音乐、Spotify或任意泛用型播客客户端订阅收听《贝望录》。【互动方式】微博:@贝望录微信公众号:贝望录+商务合作:beiwanglu@withinlink.com
去年年初的一期串台节目里,我们和老朋友杨一有过一次关于中文播客发展的畅聊,如今的他已经在英国安顿下来,忙忙碌碌的开启了新生活,本期「贝望录」,Bessie和杨一重聚英国,聊聊他在伦敦生活工作的趣事和体验,作为资深传媒人和老播客人杨一也分享了他对英国播客行业的深入观察和思考,剖析了海外播客行业发展的专业化和职业化的内因,拆解了品牌播客和商业模式在海外市场更多元的生态和趋势,并一起探讨了中文播客出海以及在海外华人群体中创造更多可能性的想象。【本节目由Withinlink碚曦投资协作体出品】【嘉宾】杨一播客制作人【主持】李倩玲 Bessie Lee广告营销行业资深从业者,商业观察者【本期内容提要】[02:34]为什么选择在英国重新启程[10:02]感受伦敦的全部要延伸到它的外延[15:41]对效率和时间管理有了新的视角[19:16]英国播客行业的制作公司体系[26:15]为什么美国播客喜欢采购英国制作公司的服务?[31:51]相对远离资本,对英国播客行业来说未必是劣势[38:05]行业的生态不是被平台主导的[42:18]品牌安全成为很重要的议题[45:31]企业播客的评价标准更多元[50:48]海外华人是不可忽视的一个播客消费群体[54:21]更想听到“无审查”的过瘾内容[58:02]给海外华人收听的中文播客内容是稀缺资源[01:06:23]中文播客给当地品牌触达华人社群提供更多想象空间[01:21:01]从喜欢用音频表达的个人表达者到成为音频职业从业者的可能【后期制作】竹子【收听方式】推荐您使用Apple Podcast、小宇宙APP、喜马拉雅、汽水儿APP、荔枝播客、网易云音乐、QQ音乐、Spotify或任意泛用型播客客户端订阅收听《贝望录》。【互动方式】微博:@贝望录微信公众号:贝望录+商务合作:beiwanglu@withinlink.com
Bessie Lee & Peter Bomer are the authors of the recently published China Inside Out, a fantastic new book inspired by Bessie's hugely popular podcast, Beiwanglu, as well as both Bessie and Peter's decades of experience leading successful businesses in China.Bessie is the founder of Withinlink a China-based start-up incubator and early-stage venture fund focused on Chinese digital and marketing technology. She has held several prominent leadership roles including CEO of Mindshare, and Greater China CEO at WPP. She is also the co-founder of the Mobile Marketing Association in China.Peter is a serial entrepreneur, business advisor, investor, writer, and China hand which began with his leadership role as part of the Diago and their China re-launch. He launched his first China start-up in 2007, a hugely successful Chinese-language radio broadcaster covering 14 provinces, and has gone on to launch a string of China-based businesses in addition to helping global brands into market.In this episode:We talk about the inspiration for writing China Inside Out: China's Innovators in Their Own Words, originating from Bessie's Chinese-language podcast, Beiwanglu. Originally focused on marketing, it evolved to discuss themes around innovation, and requests for translated transcripts grew. Peter and Bessie discuss some of the challenges and mistakes international brands typically get wrong and why they can struggle in China.We talk about the Chinese approach to problem-solving and how successful teams operate in China. This includes the speed at which they identify problems and test solutions.
你有没有为内容付费过?你会为什么内容付费?124期是「贝望录」付费单集节目的首次尝试,因为这次尝试我们对付费内容有了更多的了解和好奇。伴随传统知识付费平台不断增加内容品类,越来越多互联网平台都在增设"泛知识化"内容,据报道2022年中国知识付费用户规模达到了5.3亿人,如此规模巨大的用户和市场,到底都在消费什么内容?平台如何经营付费内容,商业模式如何?付费产品日渐多元和细分,内容付费创作者是如何维持创作动力和吸引消费者的?本期「贝望录」,我们邀请了内容付费产品的产品经理及创始人,付费内容的创作者,一起来聊聊内容付费和知识付费的异同,内容创作者在面对内容创作和保持更新频率这一挑战时如何思考和调整策略,同时也对国内外内容付费市场进行了分析,尤其是对中国大陆市场内容付费领域的现状、趋势和内容创作者最关注的制作,分发和盈利进行了深入谈论。内容不仅仅是信息或者知识,也代表着内容创作者的个人品牌,你会如何发展你的个人品牌呢?*本期「贝望录」是上海见面会线下录制节目的首次尝试,你也许会听到在场听友的笑声,也会有收音上的小小瑕疵,希望不影响你收听节目内容。谢谢理解。【本节目由Withinlink碚曦投资协作体出品】【嘉宾】少楠flomo/小报童 联合创始人颜婷 Sammy Yan公众号“塞米小趋势研究室”主理人【主持】李倩玲 Bessie Lee广告营销行业资深从业者,商业观察者【本期内容提要】[03:33]什么是知识,什么是讯息,什么是内容?[05:48]知识是能引发你实际行动和思考的[08:31]花钱买了知识和内容,然后呢?[12:01]做付费模式,是建立一种契约[14:57]从免费到实现收费的不同路径[22:27]从flomo到小报童的由来[24:13]按季的买断制vs. 订阅制[26:54]如何能做得到持续的内容输出?[34:11]谁会为了内容付费,为什么样的内容付费?[40:46]国内外平台和创作者收益分成的不同逻辑[46:47]普世内容靠广告转化,垂类内容做收费[51:54]收费的内容怎么做营销?[57:37]你会去迎合平台的算法机制来做内容吗?[01:05:11]大家在传播的是事件,那我们就来创造事件[01:07:14]如何提高续费率本期节目录制感谢CCPA中文播客艺术中心以及共享空间品牌ideaPod的大力支持!CCPA中文播客艺术中心会举办很多和播客相关的线下活动,大家可以关注CPA lite小程序发布的活动预告。ideaPod reserved 位于洛克外滩源(虎丘路78号一层),有自在开放的Cafe、也有可满足工作、阅读、头脑风暴的个人及多人专注场景。即日起至2023年12月31日,到店消费报“贝望录”接头暗号,即可享受一层吧台饮品8.5折的福利。【后期制作】小翔【收听方式】推荐您使用Apple Podcast、小宇宙APP、喜马拉雅、汽水儿APP、荔枝播客、网易云音乐、QQ音乐、Spotify或任意泛用型播客客户端订阅收听《贝望录》。【互动方式】微博:@贝望录微信公众号:贝望录+商务合作:beiwanglu@withinlink.com
关于工业设计是什么的答案有很多,也许你会把工业设计和机械,零件联系在一起。然而事实上,真正的工业设计范围很大,是和我们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在现今的时代,设计所面临的挑战已经远远超过了单纯的创造一把椅子,一块地毯,或是一辆车,设计师面临的挑战是如何重新定义“设计”和“工艺”,如何应用材料,创新工艺,赋予产品更多的可能性,向大众传递全新的思考和价值。本期「贝望录」,我们请来了知名工业设计师陈旻一起来聊聊工业设计在中国的发展,如何在设计中融合实用性和美学表达,如何在材料创新和传统工艺交融中探寻最优方案,以及工业设计行业的发展和挑战和工业设计师面临的商业形式和生存之道。关于「不止于设计」设计已经渗透到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在潜移默化中给与我们的生活巨大的影响。设计师也在将日常的思考和表达注入到他们的作品中,设计如何将艺术,文化和消费者的需求融合,又是如何平衡设计的功能性和美学性呢?贝望录策划了“不止于设计”这一个小小的系列,试着从工业设计,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平面设计,家居设计等不同的领域和角度来探讨下设计与自然,社会,人类,商业发展甚至是文化传承的关系和意义。【本节目由Withinlink碚曦投资协作体出品】【嘉宾】陈旻工业设计师陈旻设计事务所主理人neooold新开物策展人【主持】毛衣 Moe「纯属叙构」主播,Fiction品牌联合创始人李倩玲 Bessie Lee广告营销行业资深从业者,商业观察者【本期内容提要】[05:28]误打误撞学了设计的“语言天才”[13:42]不同国家对“设计”有着不同的定义[17:54]设计的本质是解决问题,还有逻辑和沟通[20:11] “杭州凳”的设计更想解决的是社会对于材料应用看法的问题[25:21]设计师都是优秀的观察家[32:09]有无获得世界认可的国家标准决定了工业设计的领先与否[35:14]设计师对材料的思考和表达[40:21]设计师都是“熬”出来的[45:26]设计师独立品牌的艰难和骨感现实[50:32]没必要都到前线做设计师,用设计的思维补强整条产业链[56:11]国内的设计师事务所怎么运营和生存?名气和生意未必成正比[01:00:21]为什么要做neooold新开物这个项目?[01:09:31]设计不应只是一个能快速商业变现的工具*本期节目中提到的neooold新开物是设计上海邀请设计师陈旻共同策划的艺术版块。新开物突破了创造的各种传统类别边界,旨在挖掘人类技能最为纯粹的演练,把创造重新定义为工艺、 艺术和设计的融合,展示传统工艺创新的多重维度,并为这种高度兼容的新创造力提供舞台。欢迎关注公众号「neooold新开物」,听到更多的声音,看到更多的可能。【后期制作】李兔【收听方式】推荐您使用Apple Podcast、小宇宙APP、喜马拉雅、汽水儿APP、荔枝播客、网易云音乐、QQ音乐、Spotify或任意泛用型播客客户端订阅收听《贝望录》。【互动方式】微博:@贝望录微信公众号:贝望录+商务合作:beiwanglu@withinlink.com
从动画专业到电影美术和造型,在工作中喜欢上了水墨这种表现形式,从自学绘画技艺,到慢慢融合不同的创作手法与水墨结合来创作和表达自己,张渔在自己的兴趣中找到了自己的擅长;她为影视作品绘制的海报总会让我们一眼就能识别是“张渔“,而我们在她的个人作品中又找到了我们自己的解读和感悟;本期「贝望录」,我们倾听张渔的故事,走近一位水墨艺术家的生活和工作。*今年的贝望录会陆续关注青年艺术家们的故事,在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了解中挖掘更多有意思的人和事*【本节目由Withinlink碚曦投资协作体出品】【嘉宾】张渔当代青年艺术家【主持】李倩玲 Bessie Lee广告营销行业资深从业者,商业观察者【本期内容提要】[02:39]与“深海”的结缘和创作历程[05:51]从电影美术到爱上水墨作画[11:17]海报创作和作画的不同感受[12:56]怎么把岩彩和水墨两种迥然不同的创作手法融合[15:11]工作和个人作画如何来平衡[19:57]喜欢尝试与不同形式和载体进行艺术创作[22:15]创作的内容素材来源和完成度[28:44]商业合作的甲乙共创[34:26]好奇AIGC能产出啥,但不想尝试[36:38]别人对我画作的解读都让作品又凭添了一份生命力*张渔为我们挑选了一些她的作品,记录了她不同时期的一些特殊记忆和心情【洛神】 2022【感春】 2022 【嫦娥】 2022【丹青如渔】2020 【野望】 2019 【深海】 2016【后期制作】天牛【收听方式】推荐您使用Apple Podcast、小宇宙APP、喜马拉雅、汽水儿APP、荔枝播客、网易云音乐、QQ音乐、Spotify或任意泛用型播客客户端订阅收听《贝望录》。【互动方式】微博:@贝望录微信公众号:贝望录+商务合作:beiwanglu@withinlink.com
我们的冬季衣柜里总是少不了一件羽绒服——它可以是轻薄的内搭羽绒小马甲,可以是价格上万的奢侈品,也可以是当你想不到出门穿什么时,随手就可以套上的万能百搭选择。在时尚圈,羽绒服也有它的一席之地,有不少中国新锐服装设计师推出了兼具时髦与功能性的羽绒服,并将中国设计带到了全球。本期「贝望录」,我们请来陈鹏——他是CHENPENG品牌的创始人,也是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的主力服装设计师之一,聊聊羽绒服行业的运作逻辑、成本拆解,以及从行业视角和消费者视角,要如何拆解羽绒服行业。【本节目由Withinlink碚曦投资协作体出品】【嘉宾】陈鹏中国先锋独立设计师北京冬奥会开幕式表演服主设计师【主持】李倩玲 Bessie Lee中国广告界和营销科技界领军人碚曦投资协作体创始人刘雨静 Jennie Liu前资深商业记者,长期关注消费与营销行业【本期内容提要】[05:20]伦敦时装学院毕业的陈鹏,是如何决定入局羽绒服的?[07:56]为什么羽绒服能成为世界层面的通标产品?[09:52]中国在羽绒服原材料供应链中的地位和布局[11:11]鹅绒与鸭绒羽绒服的区别[15:20]羽绒服行业的新国标制度,以及消费者要如何理解这一制度?[18:17]聊聊羽绒服的成本拆解[23:08]普通消费者要如何理解羽绒服的剪裁与廓形感[25:51]高进入门槛的羽绒服行业,为何在最近5年吸引这么多入局者?[31:45]羽绒服季节性较强,品牌要如何提高复购率?[34:04]一件羽绒服的“生命周期”[38:02]当野营户外成为热门趋势,羽绒服行业将如何被影响?[46:55]聊聊陈鹏为北京冬奥会开幕式设计服装的故事*节目录制于2022年12月,节目中的“今年”指“2022年”。【后期制作】蘑菇【收听方式】推荐您使用Apple Podcast、小宇宙APP、喜马拉雅、汽水儿APP、荔枝播客、网易云音乐、QQ音乐、Spotify或任意泛用型播客客户端订阅收听《贝望录》。【互动方式】微博:@贝望录微信公众号:贝望录+商务合作:beiwanglu@withinlink.com
我们对身边的精品咖啡品牌,花式茶饮品牌如数家珍,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国茶,虽然在我国也拥有庞大的消费群体,更多的却是在逢年过节的礼单中出现,很少看到纯茶爱好者能呼朋唤友一起走到精品茶饮店饮一壶纯茶的场景,究竟是我们自身对这样的消费并没有强烈需求?还是因为做好茶和茶品牌太难,大多创业者都选择了其他品类?本期「贝望录」我们请来茶饮品牌tea'stone的联合创始人谷卓衡,与我们聊聊他们是如何在用心经营中国茶的生意,以及打造属于纯茶饮的新零售体验的。【本节目由Withinlink碚曦投资协作体出品】【嘉宾】谷卓衡tea'stone联合创始人兼首席产品官【主持】李倩玲 Bessie Lee中国广告界和营销科技界领军人 碚曦投资协作体创始人颜婷 Sammy Yan公众号“塞米小趋势研究室”主理人【本期内容提要】[12:46]中国茶难“学”,还要懂得结合商业和审美更难[14:08]最初的客群定位并不是年轻人[16:32]把传统品类推向年轻市场做的“取”与“舍”[22:41]为什么坚持做“纯”茶饮,而不扩充品类?[28:51]通过线下强体验转化为有信任的线上购买[34:02]茶供应链的标准化是痛点,尤其是精加工环节[40:56]从有喝茶传统的地域走向更广的消费市场会有什么不同?[43:04]如何培养没有行业经验的员工?[46:34]如何看待“被模仿,被复制”?[47:59]除了供应链,茶客各自不同的认定标准是经营的另一个难点[51:35]西方饮茶文化下中国茶的机会和挑战【后期制作】蘑菇【收听方式】推荐您使用Apple Podcast、小宇宙APP、喜马拉雅、汽水儿APP、荔枝播客、网易云音乐、QQ音乐、Spotify或任意泛用型播客客户端订阅收听《贝望录》。【互动方式】微博:@贝望录微信公众号:贝望录+商务合作:beiwanglu@withinlink.com
在不少人过去多年的认知里,电影节有戛纳这类国际性影展,我们对它最早的印象或许是争奇斗艳的红毯环节;也有北京、上海国际电影节这类对大众开放售票、更“平易近人”的电影节;还有近几年愈发为大众所熟知的平遥国际电影展、FIRST西宁青年电影展等等,不少优秀新作品都它们当中孵化而来。在艺术观影之外,电影节还承载着更多行业功能——创投、影片销售、融资……本期「贝望录」,我们请来北影节“北京展映”单元的策展人沙丹,与我们聊聊电影节背后的策展逻辑与行业故事。【本节目由Withinlink碚曦投资协作体出品】【嘉宾】沙丹中国电影资料馆节目策划北京国际电影节“北京展映”策展人【主持】李倩玲 Bessie Lee中国广告界和营销科技界领军人碚曦投资协作体创始人刘雨静 Jennie Liu前资深商业记者,长期关注消费与营销行业【本期内容提要】[05:01]几个主流电影节的不同侧重与功能分类[07:55]不对公众售票的电影节如何盈利?[10:09]从北京电影节出发,聊聊电影节是如何规划与策展的[16:05]电影节策展的选片逻辑是什么?[20:33]电影节的不同“单元”是如何规划的?[26:04]电影节票房的分账模式如何?[31:58]聊聊电影节里常出现的“4K修复”[37:25]商业电影与艺术电影之间存在平衡吗?[40:11]为什么有时电影节的票价比平日贵?[46:50]电影卖得好不好,不与导演直接相关[54:05]线上电影节,比线下电影节更难做【后期制作】蘑菇【收听方式】推荐您使用Apple Podcast、小宇宙APP、喜马拉雅、汽水儿APP、荔枝播客、网易云音乐、QQ音乐、Spotify或任意泛用型播客客户端订阅收听《贝望录》。【互动方式】微博:@贝望录微信公众号:贝望录+商务合作:beiwanglu@withinlink.com
本期节目是英国殿堂级⾳响品牌KEF与贝望录一起推出的特别企划,是“敢⾔真Dare to be True”系列文化播客之⼀。让我们⼀起聆听真实,述说真实。从电台到播客,从主持到主播,从传统媒体年代到如今的流媒体时代,道长的个人经历中很大一部分时间都在和声音打交道,并用这种形式陪伴着我们;如果经常听道长的节目,不难发现他是位“重度音乐发烧友”,从歌剧到德国电子音乐,从小众先锋音乐到大众流行音乐,他都能娓娓道来;那作为“轻度音响发烧友”的他,又会分享给我们什么样的有趣经历和故事呢?本期「贝望录」我们和梁文道一起聊聊他和声音不解之缘的另一面。【本节目由Withinlink碚曦投资协作体出品】【嘉宾】梁文道文化评论人,资深媒体人《八分》音频节目主讲人【主持】李倩玲 Bessie Lee中国广告界和营销科技界领军人碚曦投资协作体创始人【本期内容提要】[04:00]道长做播客的原因[05:15]同样以声音为媒介的广播和播客有什么不同[08:10]播客作为伴随性媒体的发展和崛起[13:18]声音媒体独特的与听众的“亲密“互动[14:10]播客主播如何录音[15:20]蓝牙设备与有线设备[18:25]音响的三大基本元素是什么?[21:15]黑胶唱片的体验[24:00]听音乐的人vs.听音响的人[26:50]音响发烧友轶事[31:40]HIFI(high fidelity)是什么?我们的耳朵可以听懂“高度保真”的声音吗?[36:52]短视频等时下流行的媒体形式和消费习惯对HIFI音响市场的影响[40:30]怎样保持我们耳朵的灵敏度[41:22]高端音响市场如何吸引消费者,尤其是年轻一代用户[46:20]HIFI音响产品的迭代[51:10]高端音响的线下体验感受[58:03]高端音响新手入门建议【后期制作】蘑菇【收听方式】推荐您使用Apple Podcast、小宇宙APP、喜马拉雅、汽水儿APP、荔枝播客、网易云音乐、QQ音乐、Spotify或任意泛用型播客客户端订阅收听《贝望录》。【互动方式】微博:@贝望录微信公众号:贝望录+商务合作:beiwanglu@withinlink.com
自美国上世纪60年代出现“家酿啤酒”的零星火种,此后逐步演变为精酿啤酒革命——到如今,精酿啤酒已经成为全球不少市场啤酒消费的个性化与独立化代表,在中国也是一样。中国本土的精酿爱好者们往往从城市里一家可以酿酒的小酒吧做起,逐步拓展自己的客群、生产线与渠道,成为独立于工业啤酒之外的“啤酒新势力”。本期「贝望录」,我们请来拾捌精酿创始人光头,聊聊中国本土精酿啤酒市场与美国市场的区别,以及从经营角度,一个精酿啤酒品牌的前期投入、各项成本、口味开发方式、选址方式等逻辑都是怎样的?【本节目由Withinlink碚曦投资协作体出品】【嘉宾】王帆(光头)18号酒馆 & 拾捌精酿创始人【主持】李倩玲 Bessie Lee中国广告界和营销科技界领军人碚曦投资协作体创始人刘雨静 Jennie Liu前资深商业记者,长期关注消费与营销行业【本期内容提要】[04:32]美国市场精酿啤酒的标准[07:50]工业啤酒与精酿啤酒的区别[11:42]日本与美国的精酿啤酒市场[14:21]IPA是如何流行起来的?[16:33]啤酒厂商的设备要求及整体成本[18:55]精酿啤酒合约代工的优劣[23:18]精酿啤酒厂商如何开发新口味?[27:33]不同城市、不同场景,精酿啤酒的消费特性有何区别?[31:55]精酿品牌有可能与啤酒巨头抗衡吗?[36:28]精酿品牌实体门店的选址逻辑[38:08]精酿啤酒品牌如何看待资本进入?[45:20]中国本土的啤酒展、啤酒节与啤酒协会[51:02]精酿啤酒消费者不只有年轻人[56:39]为什么上海没有那么浓厚的精酿啤酒文化?【后期制作】天牛【收听方式】推荐您使用Apple Podcast、小宇宙APP、喜马拉雅、汽水儿APP、荔枝播客、网易云音乐、QQ音乐、Spotify或任意泛用型播客客户端订阅收听《贝望录》。【互动方式】微博:@贝望录微信公众号:贝望录+商务合作:beiwanglu@withinlink.com
中国如今是全球当之无愧的“网购大国”和“快递大国”——2021年全年,我国快递业务量达到了1083亿件,数量占全球的一半以上。在愈发便捷的快递运输背后,物流和供应链扮演的角色则是很难被消费者感知到的隐形推手;而除了消费者端,企业也依赖供应链去保证其从原材料采购、生产到供应的各个环节。本期贝望录,我们请来一位供应链专家,聊聊供应链的基本逻辑、企业端和消费者端的物流供应链应用,以及离我们最近的那个话题——下单网购一个包裹,供应链成本到底需要多少层?【本节目由Withinlink碚曦投资协作体出品】【嘉宾】卢洁上海虹迪物流科技有限公司 副总裁【主持】李倩玲 Bessie Lee中国广告界和营销科技界领军人碚曦投资协作体创始人刘雨静 Jennie Liu前资深商业记者,长期关注消费与营销行业【本期内容提要】[03:34]供应链的生态体系和重要环节[11:27]不同行业是如何理解供应链的?[15:21]宜家和小米是如何优化供应链成本的?[20:02]我们收到的网购产品,要经过多少个仓库才能到达我们手中?[25:30]当下中国市场的供应链自动化程度[30:37]即时零售在中国市场的前景如何?[33:39]“包邮”背后的商业逻辑[35:07]什么是反向物流/逆向物流?[41:32]海外品牌进中国,存在成本理解的困难[44:48]贸易型、金融型城市的“进出”物流成本不同[47:24]物流快递存在信息泄露的问题吗?【后期制作】蘑菇【收听方式】推荐您使用Apple Podcast、小宇宙APP、喜马拉雅、汽水儿APP、荔枝播客、网易云音乐、QQ音乐、Spotify或任意泛用型播客客户端订阅收听《贝望录》。【互动方式】微博:@贝望录微信公众号:贝望录+商务合作:beiwanglu@withinlink.com
“制播分离”是电视行业如今在全球广泛采用的模式——电视台、网络平台等内容分发渠道,将部分综艺节目委托给外部独立制作公司制作,以拓宽节目生产的内容。在中国大陆乃至其他地区,我们看到的不少热门综艺都采用制播分离的模式,而这些制作公司的创始人有不少都来自传统电视台,比如湖南卫视、东方卫视等等,他们在接受过正统的电视媒介培训后创业,推出越来越多符合当下受众口味的节目,极大丰富了我们如今能在各种渠道看到的内容。本期「贝望录」,我们请来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的两位资深“综艺人”,聊聊制播分离模式在华语地区的产生与演变、成本结构与分成模式,以及制播分离对行业带来的影响。【本节目由Withinlink碚曦投资协作体出品】【嘉宾】马力超急马力工作室创始人曾珮玟灰鱼影像制作有限公司合伙人【主持】李倩玲 Bessie Lee中国广告界和营销科技界领军人碚曦投资协作体创始人刘雨静 Jennie Liu前资深商业记者,长期关注消费与营销行业【本期内容提要】[06:58]2010年前后,大陆的早期制播分离尝试[08:14]什么是制播分离?[14:50]制播分离的常规工作流程和逻辑[18:54]制播分离对内容行业的影响[23:40]制播分离下,制作公司、平台等角色的分成模式[31:01]都想把内容卖给平台,制作公司要如何脱颖而出?[39:40]中国综艺节目内容及广告商调性的转变[47:50]湖南台的“成功秘密”[49:55]综艺节目的成本结构如何?[52:32]经费不足的情况下,综艺要如何做出差异化?[60:25]短视频正在杀死长综艺吗?[65:12]华语内容的出海现状和面临的困难【后期制作】天牛【收听方式】推荐您使用Apple Podcast、小宇宙APP、喜马拉雅、汽水儿APP、荔枝播客、网易云音乐、QQ音乐、Spotify或任意泛用型播客客户端订阅收听《贝望录》。【互动方式】微博:@贝望录微信公众号:贝望录+商务合作:beiwanglu@withinlink.com
刘畊宏的《本草纲目》毽子操在今年四月一度引爆社交媒体,一时间似乎全民都在宅家健身。“你今天刘畊宏了吗?”甚至成了一种人们日常寒暄的社交货币。事实上,在刘畊宏走红之前,视频健身或线上健身这一形态早在2018年就开始萌芽并发展,由此也陆续诞生了一批明星健身IP,而疫情后线上健身再次被推上风口。但除了那些大热的线上健身IP,中国还有超过90万名健身教练和无数健身房——在我们无法随时走进健身房的当下,体育健身行业要如何找寻新的增长点?本期「贝望录」,我们请来一位拥有18年体育产业从业经验的专业健身教练,聊聊线上健身的过去与未来、健身行业的收入结构,以及未来体育健身行业的风口在哪里。【本节目由Withinlink碚曦投资协作体出品】【嘉宾】祝贺壹季体能 & 斑码交互创始人18年资深体育产业从业者【主持】李倩玲 Bessie Lee中国广告界和营销科技界领军人碚曦投资协作体创始人刘雨静 Jennie Liu前资深商业记者,长期关注消费与营销行业【本期内容提要】[05:54]刘畊宏是如何走红的?[08:14]直播健身发展史[09:49]疫情之后,健身教练的事业何去何从?[12:14]线上健身课程的优与劣[17:11]帕梅拉等线上当红健身IP的走红路径[19:15]线上健身教练的收入结构是怎样的?[25:41]Keep的商业模式探索及未来前景[29:30]马拉松、越野跑等体育赛事在中国的大热与降温[39:11]儿童体适能行业未来会越来越火吗?[44:12]后疫情时代,健身行业从业者的转型与模式创新[47:10]家用智能健身产品是伪风口吗?【后期制作】蘑菇【收听方式】推荐您使用Apple Podcast、小宇宙APP、喜马拉雅、汽水儿APP、荔枝播客、网易云音乐、QQ音乐、Spotify或任意泛用型播客客户端订阅收听《贝望录》。【互动方式】微博:@贝望录微信公众号:贝望录+商务合作:beiwanglu@withinlink.com
在我们被各种新的资讯获取方式包围的每一天,有一种内容载体一直不疾不徐的陪伴在我们身边;无论是几百万册的畅销书,还是几千册不到的冷门书,出版业以它自己独有的节奏和秩序在自己的轨道上发展和成长;出版人究竟是怎样一个角色?怎么来定义出一本好书?销量,内容,读者反馈是能兼顾的吗?这个年头要怎么做书的营销?这个看似传统的行业有在做商业创新吗?本期「贝望录」我们请来一位独立出版人,聊聊他的梦想和坚持,如何在这个慢活的行业里做出他想做的好书。【本节目由Withinlink碚曦投资协作体出品】【嘉宾】涂涂乐府文化创始人 【主持】李倩玲 Bessie Lee中国广告界和营销科技界领军人碚曦投资协作体创始颜婷 Sammy Yan公众号“塞米小趋势研究室”主理人【本期内容提要】[04:40]为什么想做独立出版[08:19]出版业的简史和各个年代的畅销书[15:31]关于“书号”的游戏规则[18:48]出版公司和出版社的不同合作商业模式[22:26]出一本书的流程[28:03]书的营销要怎么做,有时是个玄学?[30:53]畅销书《秋园》的诞生故事[33:26]有时找到了传播的抓手,但不一定能完成对书的销售转化[38:08]资本之于出版业的意义[40:19]国内的出版业有商业创新吗?[44:19]我是个“广种薄收”的出版人[47:59]作为出版人,我希望能在中国遇见一位像普鲁斯特一样的作者,做出和似水年华一样的书---领书的童鞋(前20名)请移步公众号“塞米的小趋势研究室”敲门---【后期制作】蘑菇【收听方式】推荐您使用Apple Podcast、小宇宙APP、喜马拉雅、汽水儿APP、荔枝播客、网易云音乐、QQ音乐、Spotify或任意泛用型播客客户端订阅收听《贝望录》。【互动方式】微博:@贝望录微信公众号:贝望录+商务合作:beiwanglu@withinlink.com
我们身边从不缺新鲜的生活潮流和玩乐项目,然而,在这个被封控的春天,我们格外想念能在户外的随心所欲,因而有了这期谈露营的节目;先还是来正经聊聊这个年轻的行业,探究一下各种有意思的露营消费者, 问问我们的营地运营者们是怎么来看待和经营这门生意的, 比较一下社交媒体上看似美美哒的打卡照片和现实体验究竟有何差距,还有露营房车的兴起,以及装备党们的各种配备… … 无论你是否已踏足过营地,还是露营的小白,或是精致的玩家,我们都想在这期节目里和你一起向往一下这个春天的美好。【本节目由Withinlink碚曦投资协作体出品】【嘉宾】张加祖秀体坛传媒户外露营负责人童叔露营策划,荒野咖啡主理人【主持】李倩玲 Bessie Lee中国广告界和营销科技界领军人碚曦投资协作体创始颜婷 Sammy Yan公众号“塞米小趋势研究室”主理人【本期内容提要】[10:11]哪些人最早开始在国内玩精致露营[12:28]大部分的露营用户都是跟风和打卡,很少能发展成高阶玩家[14:51]露营相对其他户外运动的门槛[17:58]大人们“过家家”式的露营,可能是艺术+生活方式的精神体验[21:56]国内营地的现状[25:52]营地的运营和体验可能都有理想与现实的差距[28:48]不同的露营内容运营及其收费和分账模式[31:58]营地的安全不但需要法规,还有对消费者的认知教育[38:15]精致玩家vs.大众消费[41:34]匪夷所思的露营装备们[47:01]国内玩房车的是哪些人以及市场现状[53:42]关于这个“万亿级的产业“,我们正在经历的过程和预判的趋势【后期制作】天牛【收听方式】推荐您使用Apple Podcast、小宇宙APP、喜马拉雅、汽水儿APP、荔枝播客、网易云音乐、QQ音乐、Spotify或任意泛用型播客客户端订阅收听《贝望录》。【互动方式】微博:@贝望录微信公众号:贝望录+商务合作:beiwanglu@withinlink.com
我们每个人都多少有过“向善时刻”——不管是大型灾难后参与款项、物资的捐赠与募集,还是对贫困学生的长期资助,或者只是偶然在微信或支付宝看到公益项目动动手指;其实都能对别人的人生带来巨大改变。但在此之外,公益的底色并不只有人性善良,还有公平和透明。一些公益机构账目的不透明和相继曝出的新闻,也在影响大众对于公益机构的信任。本期贝望录,我们请来两位公益机构的好朋友,聊聊公益事业的行业概况、如何提高公益机构透明度,以及对中国公益事业的展望与思考。【本节目由Withinlink碚曦投资协作体出品】【嘉宾】陶泽北京易善信用管理有限公司创始人唐韵鹏浙江省新华爱心教育基金会秘书长【主持】李倩玲 Bessie Lee中国广告界和营销科技界领军人碚曦投资协作体创始人刘雨静 Jennie Liu前资深商业记者,长期关注消费与营销行业【本期内容提要】[07:21]在国内,什么样的机构有资质成立公益机构?[09:50]中国的公益机构分类及各自规模[11:09]NGO(非政府组织)与NPO(非营利组织)的区别[17:00]如何保证公益机构的资金使用透明度?[19:18]为什么说水滴筹不是公益机构?[20:30]公益机构的组织架构和工作流程是什么?[28:30]在公益机构工作是怎样的体验?[43:28]在中国,哪类公益项目更受偏好?[45:42]公益透明度不只有数据公示,还有捐方的实地探访[48:12]为什么说信息公开是“反人性”的?[51:02]如何看待公益机构的区块链应用[53:20]大公司正在“垄断”公益平台吗?[56:50]哪些工具可以提高公益机构的透明度?【后期制作】蘑菇【收听方式】推荐您使用Apple Podcast、小宇宙APP、喜马拉雅、汽水儿APP、荔枝播客、网易云音乐、QQ音乐、Spotify或任意泛用型播客客户端订阅收听《贝望录》。【互动方式】微博:@贝望录微信公众号:贝望录+商务合作:beiwanglu@withinlink.com
“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等经典广告词,塑造了我们对钻石最初的想象——昂贵、高附加值、与坚固和忠贞紧密挂钩,但同时,也让钻石这一商品天然离我们很遥远——当你走进珠宝店,面对纷繁复杂的钻石、切割方式和评级证书,大多时候会感到有些困惑。而如今钻石行业,除了天然钻石还有价位相对亲民的培育钻石,后者又是完全不同的行业生态。本期贝望录,我们从天然钻和培育钻出发,聊聊钻石行业那些外界很难接触的底层逻辑——钻石的价格组成、品牌毛利、产业布局、未来前景,以及选择钻石时,消费者应该关注哪些方面?【本节目由Withinlink碚曦投资协作体出品】【嘉宾】朱光宇自媒体《钻石观察》创始人【主持】李倩玲 Bessie Lee中国广告界和营销科技界领军人碚曦投资协作体创始人刘雨静 Jennie Liu长期观察消费与营销行业的记者【本期内容提要】[03:16]天然钻石和培育钻石的区别是什么?[06:15]并非所有天然钻石都有稀缺性[07:59]什么是“宝石级”的天然钻?[09:37]为什么2018年是培育钻元年?[13:54]GIA、IGI和其他钻石评级机构[17:20]钻石复杂的价值判断体系,决定了它无法成为大宗商品[19:50]疫情后,促成钻石销售复苏的因素[21:50]过去10年钻石行业的走势分析[32:18]钻石与区块链结合的前景如何?[34:40]天然钻和培育钻的入局门槛与产业布局[38:40]高温高压(HPHT)培育钻在中国是如何形成产业的?[46:02]中国消费者更看重钻石的保值属性[52:02]钻石行业毛利率受哪些因素影响?【后期制作】天牛【收听方式】推荐您使用Apple Podcast、小宇宙APP、喜马拉雅、汽水儿APP、荔枝播客、网易云音乐、QQ音乐、Spotify或任意泛用型播客客户端订阅收听《贝望录》。【互动方式】微博:@贝望录微信公众号:贝望录+商务合作:beiwanglu@withinlink.com
中国宠物市场规模在短短5年内翻了近2倍,这一数字的背后是越来越多将宠物当成陪伴的个体与家庭。与此同时,每个养宠人士都必将面对、或已经面临的问题是:当它离去,我们该怎么办?由此,宠物殡葬服务应运而生——从遗体火化、超度念经,到将宠物骨灰制成纪念品永久留存,目前宠物殡葬行业更接近基于情感层面消费的服务行业,也存在不少不透明与灰色地带。本期贝望录,我们从宠物殡葬这件事出发,聊聊当下中国市场如何定义并规范宠物殡葬和宠物医疗行业,以及作为养宠人士,我们该如何妥当且不留遗憾地送宠物体面离开?【本节目由Withinlink碚曦投资协作体出品】【嘉宾】唐峰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小动物医学分会 副理事长高亮宠物行业从业者,宠物诊疗和服务和产品前期研发【主持】李倩玲 Bessie Lee中国广告界和营销科技界领军人碚曦投资协作体创始人刘雨静 Jennie Liu长期观察消费与营销行业的记者【本期内容提要】[04:11]行业内如何定义“小动物”?[06:47]现有的宠物殡葬有哪些方式?[08:25]宠物殡葬与宠物遗体火化的区别[12:20]处理宠物遗体,应该考虑哪些问题[17:55]宠物遗体如何处理最妥当?[20:30]当前中国并不存在“宠物殡葬资格”[25:14]宠物服务没有明确定价体系,要求以“告知”为准[29:32]宠物医院的收费标准是什么?[33:55]宠物医院和宠物诊疗机构的成本和盈利方式[36:54]人与宠物相伴的最重要的时间是它在时,而非它离开后[40:19]小动物的过度救济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后期制作】蘑菇【收听方式】推荐您使用Apple Podcast、小宇宙APP、喜马拉雅、汽水儿APP、荔枝播客、网易云音乐、QQ音乐、Spotify或任意泛用型播客客户端订阅收听《贝望录》。【互动方式】微博:@贝望录微信公众号:贝望录+商务合作:beiwanglu@withinlink.com
香水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3世纪,而在中国,与香品的渊源更是从商周时期就开始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香味也扮演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食物的美味离不开嗅觉,成功的商业空间和品牌门店往往有其精心设计的好气味,而香水已经愈发成了个人外在形象的代表因素之一。本期贝望录,我们请来法国格拉斯香水学院首位中国调香师傅杰妮,聊聊嗅觉哲学、香水的历史、常见的香水知识,以及她是如何走上调香师这条道路的。【本节目由Withinlink碚曦投资协作体出品】【嘉宾】傅杰妮法国格拉斯香水学院十九年来首位中国大陆调香师法国格拉斯香水学院学院中国区官方代表和指定讲师O D' HORA时光馥 品牌创始人【主持】李倩玲 Bessie Lee中国广告界和营销科技界领军人碚曦投资协作体创始人刘雨静 Jennie Liu长期观察消费与营销行业的记者【本期内容提要】[05:29]从全球香水业中心格拉斯聊起[10:11]人类的嗅觉敏锐度是否可以被后天训练?[12:35]用哲学思想实验“玛丽的房间”聊聊物质与感知的关系[14:50]气味无法通过媒介二次传达,要如何让受众感知到它?[17:19]属于中国自己的气味是什么?[21:00]调香师的职业范畴和工作内容[22:36]商业空间想提高品牌识别度,空间内的气味也是关键[28:22]并非所有品牌定制香味的诉求都是“好闻”[33:10]调香师的写实派和写意派[35:20]并非所有品牌定制香味的诉求都是“好闻”[36:16]留香时间与香水中的什么成分有关?[39:10]品牌描述的香气金字塔不等于真实添加的成分[40:20]消费者试香时间有限,香水前调显得更重要了[42:06]中西方对于香水气味的偏好[44:10]聊聊商业香、沙龙香,和知名品牌香水的历史【延伸阅读】“有关perfume这个词,其实也是来自拉丁词根,per通过的意思,fume 来自fumum,了解法语的朋友应该也能联系到fumée,烟雾的意思,连起来是「通过烟雾」。做什么呢?古文明时候人们便通过燃烧带着香气的植物,通过有香气的烟雾来和神灵进行沟通。可见,用香进行宗教祭祀融贯东西。而从这个词的拆解来看,很清晰地看到perfume并非一样东西,而是一种行为方式。只是说香的使用形式不同、载体不同便导致人们的关注度不同。世界范围内,香水这个载体的商品化程度比较高,因而获得的关注度也比较高。但其实在中国历史上,包括至今,用香的载体很形式是非常丰富的,甚至渗透性的,所以我们可能未必高注意力地「意识」到。《香乘》与《香谱》的合集《香典》里就可看出,我国历史上用香的形式相当丰富,比如香粉、香膏、焚香、香珠、香囊等等,包括香水。而在西方范围内,将香水工业化发展,那其工业化的源头就是我的母校所在地法国格拉斯,工业化与商业化的发展使它在某种程度与人们的日常建立更深入频繁的关系,获取相对集中的关注度。比方我带来的这本香水年鉴从中世纪开始到当代,整本书都是不同香型香水的罗列呈现,相当垂直和细分化。” ———傅杰妮《香典》作者: 周嘉胄 / 洪刍 / 陈敬译者: 陈云轶ISBN: 9787229123987“Classification des Parfums et Terminologie”作者: Société Française des Parfumeurs出版社: Comité Français du ParfumISBN: 9782905348111【后期制作】蘑菇【收听方式】推荐您使用Apple Podcast、小宇宙APP、喜马拉雅、汽水儿APP、荔枝播客、网易云音乐、QQ音乐、Spotify或任意泛用型播客客户端订阅收听《贝望录》。【互动方式】微博:@贝望录微信公众号:贝望录+商务合作:beiwanglu@withinlink.com
香水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3世纪,而在中国,与香品的渊源更是从商周时期就开始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香味也扮演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食物的美味离不开嗅觉,成功的商业空间和品牌门店往往有其精心设计的好气味,而香水已经愈发成了个人外在形象的代表因素之一。本期贝望录,我们请来法国格拉斯香水学院首位中国调香师傅杰妮,聊聊嗅觉哲学、香水的历史、常见的香水知识,以及她是如何走上调香师这条道路的。【本节目由Withinlink碚曦投资协作体出品】【嘉宾】傅杰妮法国格拉斯香水学院十九年来首位中国大陆调香师法国格拉斯香水学院学院中国区官方代表和指定讲师O D' HORA时光馥 品牌创始人【主持】李倩玲 Bessie Lee中国广告界和营销科技界领军人碚曦投资协作体创始人刘雨静 Jennie Liu长期观察消费与营销行业的记者【本期内容提要】[05:29]从全球香水业中心格拉斯聊起[10:11]人类的嗅觉敏锐度是否可以被后天训练?[12:35]用哲学思想实验“玛丽的房间”聊聊物质与感知的关系[14:50]气味无法通过媒介二次传达,要如何让受众感知到它?[17:19]属于中国自己的气味是什么?[21:00]调香师的职业范畴和工作内容[22:36]商业空间想提高品牌识别度,空间内的气味也是关键[28:22]并非所有品牌定制香味的诉求都是“好闻”[33:10]调香师的写实派和写意派[35:20]并非所有品牌定制香味的诉求都是“好闻”[36:16]留香时间与香水中的什么成分有关?[39:10]品牌描述的香气金字塔不等于真实添加的成分[40:20]消费者试香时间有限,香水前调显得更重要了[42:06]中西方对于香水气味的偏好[44:10]聊聊商业香、沙龙香,和知名品牌香水的历史【延伸阅读】“有关perfume这个词,其实也是来自拉丁词根,per通过的意思,fume 来自fumum,了解法语的朋友应该也能联系到fumée,烟雾的意思,连起来是「通过烟雾」。做什么呢?古文明时候人们便通过燃烧带着香气的植物,通过有香气的烟雾来和神灵进行沟通。可见,用香进行宗教祭祀融贯东西。而从这个词的拆解来看,很清晰地看到perfume并非一样东西,而是一种行为方式。只是说香的使用形式不同、载体不同便导致人们的关注度不同。世界范围内,香水这个载体的商品化程度比较高,因而获得的关注度也比较高。但其实在中国历史上,包括至今,用香的载体很形式是非常丰富的,甚至渗透性的,所以我们可能未必高注意力地「意识」到。《香乘》与《香谱》的合集《香典》里就可看出,我国历史上用香的形式相当丰富,比如香粉、香膏、焚香、香珠、香囊等等,包括香水。而在西方范围内,将香水工业化发展,那其工业化的源头就是我的母校所在地法国格拉斯,工业化与商业化的发展使它在某种程度与人们的日常建立更深入频繁的关系,获取相对集中的关注度。比方我带来的这本香水年鉴从中世纪开始到当代,整本书都是不同香型香水的罗列呈现,相当垂直和细分化。” ———傅杰妮《香典》作者: 周嘉胄 / 洪刍 / 陈敬译者: 陈云轶ISBN: 9787229123987“Classification des Parfums et Terminologie”作者: Société Française des Parfumeurs出版社: Comité Français du ParfumISBN: 9782905348111【后期制作】蘑菇【收听方式】推荐您使用Apple Podcast、小宇宙APP、喜马拉雅、汽水儿APP、荔枝播客、网易云音乐、QQ音乐、Spotify或任意泛用型播客客户端订阅收听《贝望录》。【互动方式】微博:@贝望录微信公众号:贝望录+商务合作:beiwanglu@withinlink.com
数据显示,目前上海是全球拥有咖啡馆最多的城市,共有6913家;截止至去年年底全国的咖啡馆数量已经超10万家,这个数字还在逐日增加中。不同于传统的咖啡连锁店的独立咖啡馆也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北上广深等城市,并受到大家的喜爱,尤其是对于那些在咖啡豆品种筛选、烘焙、冲泡方面有细分需求的消费者而言,独立咖啡馆似乎可以作为“一起变老”的有温度的伙伴,而这与日俱增的细分需求对独立咖啡馆的未来意味着什么?本期贝望录,我们跟独立咖啡馆的老板们一起展开聊聊有什么新玩法。【本节目由Withinlink碚曦投资协作体出品】【嘉宾】张一芃大小咖啡创始人LeoCafeONAIR, slowww melt原豆巧克力主理人Sammy公众号“塞米的小趋势研究室”主理人【主持】李倩玲Bessie Lee中国广告界和营销科技界领军人碚曦投资协作体创始人【本期内容提要】[02:45]创办独立咖啡馆的原因和动机[06:17]独立咖啡馆和星巴克的客群有什么区别?[08:05]什么是独立咖啡馆?[17:25]独立咖啡馆的菜单命名逻辑[20:43]独立咖啡馆可以跟精品咖啡划等号吗?[22:00]精品咖啡的评价标准[26:30]独立咖啡馆需要文化元素的加持以区别于传统的咖啡连锁[34:00]独立咖啡馆的成本和收入结构与传统咖啡连锁有何不同?[41:30]对投资人的看法如何?[46:50]超过一定门店数量的独立咖啡不再独立?[49:15]独立咖啡馆未来的新玩法[52:10]下沉市场的独立咖啡馆现状[55:15]独立咖啡馆的未来在哪里【后期制作】天牛【收听方式】推荐您使用Apple Podcast、小宇宙APP、喜马拉雅、汽水儿APP、荔枝播客、网易云音乐、QQ音乐、Spotify或任意泛用型播客客户端订阅收听《贝望录》。【互动方式】微博:@贝望录微信公众号:贝望录+商务合作:beiwanglu@withinlink.com
数据显示,目前上海是全球拥有咖啡馆最多的城市,共有6913家;截止至去年年底全国的咖啡馆数量已经超10万家,这个数字还在逐日增加中。不同于传统的咖啡连锁店的独立咖啡馆也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北上广深等城市,并受到大家的喜爱,尤其是对于那些在咖啡豆品种筛选、烘焙、冲泡方面有细分需求的消费者而言,独立咖啡馆似乎可以作为“一起变老”的有温度的伙伴,而这与日俱增的细分需求对独立咖啡馆的未来意味着什么?本期贝望录,我们跟独立咖啡馆的老板们一起展开聊聊有什么新玩法。【本节目由Withinlink碚曦投资协作体出品】【嘉宾】张一芃大小咖啡创始人LeoCafeONAIR, slowww melt原豆巧克力主理人Sammy公众号“塞米的小趋势研究室”主理人【主持】李倩玲Bessie Lee中国广告界和营销科技界领军人碚曦投资协作体创始人【本期内容提要】[02:45]创办独立咖啡馆的原因和动机[06:17]独立咖啡馆和星巴克的客群有什么区别?[08:05]什么是独立咖啡馆?[17:25]独立咖啡馆的菜单命名逻辑[20:43]独立咖啡馆可以跟精品咖啡划等号吗?[22:00]精品咖啡的评价标准[26:30]独立咖啡馆需要文化元素的加持以区别于传统的咖啡连锁[34:00]独立咖啡馆的成本和收入结构与传统咖啡连锁有何不同?[41:30]对投资人的看法如何?[46:50]超过一定门店数量的独立咖啡不再独立?[49:15]独立咖啡馆未来的新玩法[52:10]下沉市场的独立咖啡馆现状[55:15]独立咖啡馆的未来在哪里【后期制作】天牛【收听方式】推荐您使用Apple Podcast、小宇宙APP、喜马拉雅、汽水儿APP、荔枝播客、网易云音乐、QQ音乐、Spotify或任意泛用型播客客户端订阅收听《贝望录》。【互动方式】微博:@贝望录微信公众号:贝望录+商务合作:beiwanglu@withinlink.com
东京奥运会已经落下帷幕。这届命途多舛的奥运会诞生了不少热门社交话题、也捧红了不少新晋体育明星,却也让各方重新开始思考奥运会对于主办国和举办城市的意义和价值所在。本期贝望录,我们从奥运会的经济和社会意义出发,聊聊奥运会背后的那些生意——奥运会的收入分配、转播权的出售方式、品牌对于奥运官方赞助的态度演变,延伸探讨更多有关类似NBA等体育赛事IP的建设和运营的问题,以及在未来,奥运会的长尾效应会形成怎样的规模?体育营销的下一步在哪里?【本节目由Withinlink碚曦投资协作体出品】【嘉宾】陈点点氪体创始合伙人 【主持】李倩玲 Bessie Lee中国广告界和营销科技界领军人碚曦投资协作体创始人刘雨静 Jennie Liu长期观察消费与营销行业的记者【本期内容提要】[04:40] 奥运会、奥申委、奥组委与国际奥委会的关系[07:50] 举办奥运会的收入是如何分配的?[11:53] 奥运转播最大比例的收入来自美国NBC电视台[16:02] “巨亏”的东京奥运会,最终亏的是谁?[19:43] 央视买下奥运转播权后,是如何分摊版权成本的[25:13] Nike不再官方赞助奥运会背后的深层原因[32:20] 品牌是如何做伏击营销(Ambush Marketing)的?[41:01] 中国品牌对于赞助大型体育赛事的态度[47:14] 冲浪、滑板、街舞被纳入奥运会,评分标准是如何制定的[53:14] 年轻人对奥运越来越不感兴趣了吗?[58:29] 聊聊体育赛事的IP化:NBA这样的知名IP是如何建立知名度的?[61:08] 在未来,奥运会对举办城市带来多少经济带动效应?【后期制作】天牛【收听方式】推荐您使用Apple Podcast、小宇宙APP、喜马拉雅、汽水儿APP、荔枝播客、网易云音乐、QQ音乐、Spotify或任意泛用型播客客户端订阅收听《贝望录》。【互动方式】微博:@贝望录微信公众号:贝望录+商务合作:beiwanglu@withinlink.com
东京奥运会已经落下帷幕。这届命途多舛的奥运会诞生了不少热门社交话题、也捧红了不少新晋体育明星,却也让各方重新开始思考奥运会对于主办国和举办城市的意义和价值所在。本期贝望录,我们从奥运会的经济和社会意义出发,聊聊奥运会背后的那些生意——奥运会的收入分配、转播权的出售方式、品牌对于奥运官方赞助的态度演变,延伸探讨更多有关类似NBA等体育赛事IP的建设和运营的问题,以及在未来,奥运会的长尾效应会形成怎样的规模?体育营销的下一步在哪里?【本节目由Withinlink碚曦投资协作体出品】【嘉宾】陈点点氪体创始合伙人 【主持】李倩玲 Bessie Lee中国广告界和营销科技界领军人碚曦投资协作体创始人刘雨静 Jennie Liu长期观察消费与营销行业的记者【本期内容提要】[04:40] 奥运会、奥申委、奥组委与国际奥委会的关系[07:50] 举办奥运会的收入是如何分配的?[11:53] 奥运转播最大比例的收入来自美国NBC电视台[16:02] “巨亏”的东京奥运会,最终亏的是谁?[19:43] 央视买下奥运转播权后,是如何分摊版权成本的[25:13] Nike不再官方赞助奥运会背后的深层原因[32:20] 品牌是如何做伏击营销(Ambush Marketing)的?[41:01] 中国品牌对于赞助大型体育赛事的态度[47:14] 冲浪、滑板、街舞被纳入奥运会,评分标准是如何制定的[53:14] 年轻人对奥运越来越不感兴趣了吗?[58:29] 聊聊体育赛事的IP化:NBA这样的知名IP是如何建立知名度的?[61:08] 在未来,奥运会对举办城市带来多少经济带动效应?【后期制作】天牛【收听方式】推荐您使用Apple Podcast、小宇宙APP、喜马拉雅、汽水儿APP、荔枝播客、网易云音乐、QQ音乐、Spotify或任意泛用型播客客户端订阅收听《贝望录》。【互动方式】微博:@贝望录微信公众号:贝望录+商务合作:beiwanglu@withinlink.com
中国是全球最早发现、栽培、饮用茶叶的国家。时至今日,年轻人消费茶叶的方式不少仅限于新式茶饮店和便利店中售卖的茶饮料,如今的中国消费品市场也尚未诞生一个如同雀巢之于咖啡的茶叶品牌巨头。这背后的原因仅仅是年轻人转投咖啡怀抱了吗?茶叶的工业化形态、销售渠道、消费门槛、行业标准化等等,都对中国茶的发展带来了不同影响。本期贝望录,我们请来深耕茶叶市场的专家,聊聊中国五千年的茶叶发展史、中式茶饮店的商业历程、咖啡和茶的工业化之路,以及,要如何把茶叶卖给更多消费者?【本节目由Withinlink碚曦投资协作体出品】【嘉宾】崔洪波上海正见品牌管理顾问有限公司创始人【主持】李倩玲 Bessie Lee中国广告界和营销科技界领军人碚曦投资协作体创始人刘雨静 Jennie Liu长期观察消费与营销行业的记者【本期内容提要】[04:19] 最近30年,中国市场很少有共识性消费[07:30] 咖啡进入中国是从饮料切入的[08:20] 咖啡和茶的工业化发展史[14:25] 中国的茶叶多年来并未形成完整成熟的销售渠道[17:17] 为什么茶叶品牌在商超零售渠道更难卖?[21:15] 中国的茶叶近些年在形式上有哪些创新?[26:33] Nespresso胶囊咖啡机的成功能套用在茶叶品类吗?[32:20] 在中国向年轻人卖茶,需要口味驱动[38:00] 中式茶饮店的发展历程[44:51] 星巴克的“第三空间”概念有可能应用到茶行业吗?[47:50] 小罐茶商业模式的成功之处[51:28] 茶叶没有标准定价体系[62:34] 茶叶要在年轻一代普及,要把复杂的事简单化【延伸阅读】· 《走!喝茶》 中国茶文化纪录片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oJ411D7iW?from=search&seid=10664620919399856227· 《茶,一片树叶的故事》央视纪录片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4W411u74B/?spm_id_from=333.788.recommend_more_video.-1【后期制作】天牛【收听方式】推荐您使用Apple Podcast、小宇宙APP、喜马拉雅、汽水儿APP、荔枝播客、网易云音乐、QQ音乐、Spotify或任意泛用型播客客户端订阅收听《贝望录》。【互动方式】微博:@贝望录微信公众号:贝望录+商务合作:beiwanglu@withinlink.com
中国是全球最早发现、栽培、饮用茶叶的国家。时至今日,年轻人消费茶叶的方式不少仅限于新式茶饮店和便利店中售卖的茶饮料,如今的中国消费品市场也尚未诞生一个如同雀巢之于咖啡的茶叶品牌巨头。这背后的原因仅仅是年轻人转投咖啡怀抱了吗?茶叶的工业化形态、销售渠道、消费门槛、行业标准化等等,都对中国茶的发展带来了不同影响。本期贝望录,我们请来深耕茶叶市场的专家,聊聊中国五千年的茶叶发展史、中式茶饮店的商业历程、咖啡和茶的工业化之路,以及,要如何把茶叶卖给更多消费者?【本节目由Withinlink碚曦投资协作体出品】【嘉宾】崔洪波上海正见品牌管理顾问有限公司创始人【主持】李倩玲 Bessie Lee中国广告界和营销科技界领军人碚曦投资协作体创始人刘雨静 Jennie Liu长期观察消费与营销行业的记者【本期内容提要】[04:19] 最近30年,中国市场很少有共识性消费[07:30] 咖啡进入中国是从饮料切入的[08:20] 咖啡和茶的工业化发展史[14:25] 中国的茶叶多年来并未形成完整成熟的销售渠道[17:17] 为什么茶叶品牌在商超零售渠道更难卖?[21:15] 中国的茶叶近些年在形式上有哪些创新?[26:33] Nespresso胶囊咖啡机的成功能套用在茶叶品类吗?[32:20] 在中国向年轻人卖茶,需要口味驱动[38:00] 中式茶饮店的发展历程[44:51] 星巴克的“第三空间”概念有可能应用到茶行业吗?[47:50] 小罐茶商业模式的成功之处[51:28] 茶叶没有标准定价体系[62:34] 茶叶要在年轻一代普及,要把复杂的事简单化【延伸阅读】· 《走!喝茶》 中国茶文化纪录片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oJ411D7iW?from=search&seid=10664620919399856227· 《茶,一片树叶的故事》央视纪录片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4W411u74B/?spm_id_from=333.788.recommend_more_video.-1【后期制作】天牛【收听方式】推荐您使用Apple Podcast、小宇宙APP、喜马拉雅、汽水儿APP、荔枝播客、网易云音乐、QQ音乐、Spotify或任意泛用型播客客户端订阅收听《贝望录》。【互动方式】微博:@贝望录微信公众号:贝望录+商务合作:beiwanglu@withinlink.com
中国是全球最早发现、栽培、饮用茶叶的国家。时至今日,年轻人消费茶叶的方式不少仅限于新式茶饮店和便利店中售卖的茶饮料,如今的中国消费品市场也尚未诞生一个如同雀巢之于咖啡的茶叶品牌巨头。这背后的原因仅仅是年轻人转投咖啡怀抱了吗?茶叶的工业化形态、销售渠道、消费门槛、行业标准化等等,都对中国茶的发展带来了不同影响。本期贝望录,我们请来深耕茶叶市场的专家,聊聊中国五千年的茶叶发展史、中式茶饮店的商业历程、咖啡和茶的工业化之路,以及,要如何把茶叶卖给更多消费者?【本节目由Withinlink碚曦投资协作体出品】【嘉宾】崔洪波上海正见品牌管理顾问有限公司创始人【主持】李倩玲 Bessie Lee中国广告界和营销科技界领军人碚曦投资协作体创始人刘雨静 Jennie Liu长期观察消费与营销行业的记者【本期内容提要】[04:19] 最近30年,中国市场很少有共识性消费[07:30] 咖啡进入中国是从饮料切入的[08:20] 咖啡和茶的工业化发展史[14:25] 中国的茶叶多年来并未形成完整成熟的销售渠道[17:17] 为什么茶叶品牌在商超零售渠道更难卖?[21:15] 中国的茶叶近些年在形式上有哪些创新?[26:33] Nespresso胶囊咖啡机的成功能套用在茶叶品类吗?[32:20] 在中国向年轻人卖茶,需要口味驱动[38:00] 中式茶饮店的发展历程[44:51] 星巴克的“第三空间”概念有可能应用到茶行业吗?[47:50] 小罐茶商业模式的成功之处[51:28] 茶叶没有标准定价体系[62:34] 茶叶要在年轻一代普及,要把复杂的事简单化【延伸阅读】· 《走!喝茶》 中国茶文化纪录片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oJ411D7iW?from=search&seid=10664620919399856227· 《茶,一片树叶的故事》央视纪录片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4W411u74B/?spm_id_from=333.788.recommend_more_video.-1【后期制作】天牛【收听方式】推荐您使用Apple Podcast、小宇宙APP、喜马拉雅、汽水儿APP、荔枝播客、网易云音乐、QQ音乐、Spotify或任意泛用型播客客户端订阅收听《贝望录》。【互动方式】微博:@贝望录微信公众号:贝望录+商务合作:beiwanglu@withinlink.com
一级市场近些年一直相当热闹,全球风险投资规模连续几度创新高;中国市场也是一样,以大家日常接触的消费品为例,从连锁餐饮到包装食品、饮料,几乎每天都有新消费品牌的融资新闻发生。对于金融行业以外的人来说,风投或许只是个模糊概念,但了解它对于我们反观自己的消费行为也颇有意思,更不用说各行各业的创投动向对于二级市场的投资参考价值了。本期贝望录,我们请来凡创资本创始合伙人刘琼岭,聊聊风险投资的基本概念、基金的投资方法论,以及当下资本市场对消费品市场的影响。【本节目由Withinlink碚曦投资协作体出品】【嘉宾】刘琼岭 Cherry Liu凡创资本创始合伙人 【主持】李倩玲 Bessie Lee中国广告界和营销科技界领军人碚曦投资协作体创始人刘雨静 Jennie Liu长期观察消费与营销行业的记者【本期内容提要】[05:16] 天使阶段、 VC(风险投资)阶段和PE(私募股权投资)阶段的区别[08:47] 不同阶段的投资能收到多大的回报?[10:48] 基础设施的改变让初创公司的成长和基金退出的节奏变得更快[12:13] 目前中国的资本市场相对较年轻,因此基金的存续期限更短[15:53] 风投机构寻找优质投资标的的方法论[20:05] 风险投资是个交叉学科[24:22] 为什么消费品品牌最近成了资本的香饽饽[27:07] 如何让品牌长久经营下去,也是资本在考虑的问题[32:31] 品牌力要时间考验,但目前新消费品牌大多有的是产品力[40:15] 创始人的经历和团队背景也是资本的重要考虑因素[49:58] 公司估值意味着什么?[55:24] 创业公司要在什么阶段引入战略投资?[57:25] 喜茶欲收购乐乐茶背后的故事[64:08] 为什么今年资本热捧兰州拉面?[69:33] 瑞幸“教育”了中国咖啡市场,也带火了一批本土咖啡连锁【名词解释】· FA: Financial Advisor 财务顾问· LP: Limited Partner 有限合伙人· GP: General Partner 普通合伙人· VC: Venture Capital 风险投资 · PE: Private Equity 私募股权投资 · Venture Partners: 投资合伙人· Joe Tsai: 蔡崇信· GMV: Gross Merchandise Volume 商品交易总额,多用于电商。· SaaS: Software-as-a-Service,软件即服务,即通过网络提供软件服务。【后期制作】天牛【收听方式】推荐您使用Apple Podcast、小宇宙APP、喜马拉雅、汽水儿APP、荔枝播客、网易云音乐、QQ音乐、Spotify或任意泛用型播客客户端订阅收听《贝望录》。【互动方式】微博:@贝望录微信公众号:贝望录+商务合作:beiwanglu@withinlink.com
一级市场近些年一直相当热闹,全球风险投资规模连续几度创新高;中国市场也是一样,以大家日常接触的消费品为例,从连锁餐饮到包装食品、饮料,几乎每天都有新消费品牌的融资新闻发生。对于金融行业以外的人来说,风投或许只是个模糊概念,但了解它对于我们反观自己的消费行为也颇有意思,更不用说各行各业的创投动向对于二级市场的投资参考价值了。本期贝望录,我们请来凡创资本创始合伙人刘琼岭,聊聊风险投资的基本概念、基金的投资方法论,以及当下资本市场对消费品市场的影响。【本节目由Withinlink碚曦投资协作体出品】【嘉宾】刘琼岭 Cherry Liu凡创资本创始合伙人 【主持】李倩玲 Bessie Lee中国广告界和营销科技界领军人碚曦投资协作体创始人刘雨静 Jennie Liu长期观察消费与营销行业的记者【本期内容提要】[05:16] 天使阶段、 VC(风险投资)阶段和PE(私募股权投资)阶段的区别[08:47] 不同阶段的投资能收到多大的回报?[10:48] 基础设施的改变让初创公司的成长和基金退出的节奏变得更快[12:13] 目前中国的资本市场相对较年轻,因此基金的存续期限更短[15:53] 风投机构寻找优质投资标的的方法论[20:05] 风险投资是个交叉学科[24:22] 为什么消费品品牌最近成了资本的香饽饽[27:07] 如何让品牌长久经营下去,也是资本在考虑的问题[32:31] 品牌力要时间考验,但目前新消费品牌大多有的是产品力[40:15] 创始人的经历和团队背景也是资本的重要考虑因素[49:58] 公司估值意味着什么?[55:24] 创业公司要在什么阶段引入战略投资?[57:25] 喜茶欲收购乐乐茶背后的故事[64:08] 为什么今年资本热捧兰州拉面?[69:33] 瑞幸“教育”了中国咖啡市场,也带火了一批本土咖啡连锁【名词解释】· FA: Financial Advisor 财务顾问· LP: Limited Partner 有限合伙人· GP: General Partner 普通合伙人· VC: Venture Capital 风险投资 · PE: Private Equity 私募股权投资 · Venture Partners: 投资合伙人· Joe Tsai: 蔡崇信· GMV: Gross Merchandise Volume 商品交易总额,多用于电商。· SaaS: Software-as-a-Service,软件即服务,即通过网络提供软件服务。【后期制作】天牛【收听方式】推荐您使用Apple Podcast、小宇宙APP、喜马拉雅、汽水儿APP、荔枝播客、网易云音乐、QQ音乐、Spotify或任意泛用型播客客户端订阅收听《贝望录》。【互动方式】微博:@贝望录微信公众号:贝望录+商务合作:beiwanglu@withinlink.com
近两年在“史上最严限塑令”的加持下,各大茶饮和咖啡品牌纷纷把塑料吸管换成了PLA(聚乳酸)吸管和咖啡渣吸管,餐饮行业内不断在寻找塑料制品的更多解决方案的同时,我们不禁开始思考环保餐具来袭的背后是否意味着我们离环保更近?带着有关回收处理和可持续材料的疑问,本期贝望录我们邀请了两位专家,一起跟大家聊聊日常生活中对回收和塑料使用的误解,谈及一次性纸杯和可降解塑料时理想和现实的差距在哪里?地球资源殆尽的那天离我们并不遥远,如何通过材料改善空间及产品的可持续性?事实上,我们每天都在消费和接触的各种材料、各种塑料制品所产生的污染很大程度上归咎于人们的使用方式和习惯,那么作为消费者,我们身体力行能够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做些什么?【本节目由Withinlink碚曦投资协作体出品】【嘉宾】钱雁峰 Yvonne Qian科思创工程塑料事业部可持续发展方案市场经理雷雨霫NANOxARCH(材料乘以设计)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主持】李倩玲 Bessie Lee中国广告界和营销科技界领军人碚曦投资协作体创始人【本期内容提要】[06:50] 标有可回收标志的材料和塑料是否意味着会被回收?[09:46] 回收、焚烧、填埋是国内垃圾的几种主要处理方式,约10%的垃圾被遗弃无法追溯[13:30] 塑料通过填埋掩埋的方式分解需要上百年的时间并且容易导致水源和土地的污染[18:10] 塑料被发明出来原意是为了保护环境?塑料带来的环境污染归咎于人类的使用方式![20:40] 纸杯大部分情况并不可被回收而是被焚烧或填埋的形式处理[24:05] 纸制品在生产过程中通常也会产生很多污染[28:35] 可降解不等于无负罪感的随意丢弃,PLA吸管并不是想象中的“可降解材料”[32:00] 无纺布不是布,一次性使用无纺布袋对环境的伤害[39:40] 提升品牌形象、节约成本、提升产品竞争力是企业选择可持续材料综合考虑的因素[46:20] 1900-2020年所有的人造物之和已经超过了地球上所有生命体的总重量[49:40] 掺了咖啡渣的咖啡杯是否是真环保?[53:50] 全球第一款废弃渔网再造的尼龙诞生在中国[58:20] 保护人类能在地球上活下去才是环保的本意[63:00] 关注新能源汽车的电池回收带来的问题[74:10] 如何从材料的角度叙事[76:10] 对人类、环境和经济都健康的材料才是可持续材料【延伸阅读】· [11:20] 目前垃圾回收政策塑料没有要求清洗,是因为没法保证所有人都清洗。因此在回收过程中一定会有清洗步骤,所以不要求前期洁净,统一都在处理厂进行清洗。· [25:37] 关于消费者如何获取更多相关信息:在各类消费品的包装上已经可以看到可持续相关的各类标准,鱼类(MSC),纸类(FSC),纺织类(BCI /不过近来可能有点敏感),可持续品牌(B corp),还有一些是中国标准(绿色产品),另外很多食品有安全追溯二维码(可持续农场)。大多数时候消费者因为没在意,就认为没有这类标准。· AEPW(The Alliance to End Plastic Waste)终止塑料废弃物联盟https://www.covestro.com/zh-cn/sustainability/what-drives-us/alliance-to-end-plastic-waste· 2019年中国废塑料回收量1890万吨 回收率30%http://www.sh-recycle.org/articledetail.asp?id=4074· 2018年,中国废塑料回收量达1830万吨,同比增长8.09%https://www.qianzhan.com/analyst/detail/220/191213-ac3a485d.html· 科思创与 REnato Lab 共同编写了《循环设计指南》,以帮助设计和开发人员将报废处置和循环性整合到新产品的设计中。获取方式:戳链接点击“联系我们”,科思创收到邮件咨询后会发送指南的中英文版本给到相应的邮箱。https://solutions.covestro.com/zh/highlights/articles/cases/2021/circular-design-guidebook-electronics· 2010年欧洲的一家循环经济组织基于当时的全球数据做的一张示意图,标示出地球还剩下多少自然资源· 假设⼀个孩⼦出⽣在2010年,按照当时我们对⾃然资源的使⽤速率,这个地球上的资源还够他⽤多久,⽤到他多少岁。我们来看石油,那假设往后推11年,到今年,也就意味着,一个孩子如果出生在2021年,在他24岁的时候,这个地球上所有的石油就会被用光。【后期制作】天牛【收听方式】推荐您使用Apple Podcast、小宇宙APP、喜马拉雅、汽水儿APP、荔枝播客、网易云音乐、QQ音乐、Spotify或任意泛用型播客客户端订阅收听《贝望录》。【互动方式】微博:@贝望录微信公众号:贝望录+商务合作:beiwanglu@withinlink.com
近两年在“史上最严限塑令”的加持下,各大茶饮和咖啡品牌纷纷把塑料吸管换成了PLA(聚乳酸)吸管和咖啡渣吸管,餐饮行业内不断在寻找塑料制品的更多解决方案的同时,我们不禁开始思考环保餐具来袭的背后是否意味着我们离环保更近?带着有关回收处理和可持续材料的疑问,本期贝望录我们邀请了两位专家,一起跟大家聊聊日常生活中对回收和塑料使用的误解,谈及一次性纸杯和可降解塑料时理想和现实的差距在哪里?地球资源殆尽的那天离我们并不遥远,如何通过材料改善空间及产品的可持续性?事实上,我们每天都在消费和接触的各种材料、各种塑料制品所产生的污染很大程度上归咎于人们的使用方式和习惯,那么作为消费者,我们身体力行能够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做些什么?【本节目由Withinlink碚曦投资协作体出品】【嘉宾】钱雁峰 Yvonne Qian科思创工程塑料事业部可持续发展方案市场经理雷雨霫NANOxARCH(材料乘以设计)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主持】李倩玲 Bessie Lee中国广告界和营销科技界领军人碚曦投资协作体创始人【本期内容提要】[06:50] 标有可回收标志的材料和塑料是否意味着会被回收?[09:46] 回收、焚烧、填埋是国内垃圾的几种主要处理方式,约10%的垃圾被遗弃无法追溯[13:30] 塑料通过填埋掩埋的方式分解需要上百年的时间并且容易导致水源和土地的污染[18:10] 塑料被发明出来原意是为了保护环境?塑料带来的环境污染归咎于人类的使用方式![20:40] 纸杯大部分情况并不可被回收而是被焚烧或填埋的形式处理[24:05] 纸制品在生产过程中通常也会产生很多污染[28:35] 可降解不等于无负罪感的随意丢弃,PLA吸管并不是想象中的“可降解材料”[32:00] 无纺布不是布,一次性使用无纺布袋对环境的伤害[39:40] 提升品牌形象、节约成本、提升产品竞争力是企业选择可持续材料综合考虑的因素[46:20] 1900-2020年所有的人造物之和已经超过了地球上所有生命体的总重量[49:40] 掺了咖啡渣的咖啡杯是否是真环保?[53:50] 全球第一款废弃渔网再造的尼龙诞生在中国[58:20] 保护人类能在地球上活下去才是环保的本意[63:00] 关注新能源汽车的电池回收带来的问题[74:10] 如何从材料的角度叙事[76:10] 对人类、环境和经济都健康的材料才是可持续材料【延伸阅读】· [11:20] 目前垃圾回收政策塑料没有要求清洗,是因为没法保证所有人都清洗。因此在回收过程中一定会有清洗步骤,所以不要求前期洁净,统一都在处理厂进行清洗。· [25:37] 关于消费者如何获取更多相关信息:在各类消费品的包装上已经可以看到可持续相关的各类标准,鱼类(MSC),纸类(FSC),纺织类(BCI /不过近来可能有点敏感),可持续品牌(B corp),还有一些是中国标准(绿色产品),另外很多食品有安全追溯二维码(可持续农场)。大多数时候消费者因为没在意,就认为没有这类标准。· AEPW(The Alliance to End Plastic Waste)终止塑料废弃物联盟https://www.covestro.com/zh-cn/sustainability/what-drives-us/alliance-to-end-plastic-waste· 2019年中国废塑料回收量1890万吨 回收率30%http://www.sh-recycle.org/articledetail.asp?id=4074· 2018年,中国废塑料回收量达1830万吨,同比增长8.09%https://www.qianzhan.com/analyst/detail/220/191213-ac3a485d.html· 科思创与 REnato Lab 共同编写了《循环设计指南》,以帮助设计和开发人员将报废处置和循环性整合到新产品的设计中。获取方式:戳链接点击“联系我们”,科思创收到邮件咨询后会发送指南的中英文版本给到相应的邮箱。https://solutions.covestro.com/zh/highlights/articles/cases/2021/circular-design-guidebook-electronics· 2010年欧洲的一家循环经济组织基于当时的全球数据做的一张示意图,标示出地球还剩下多少自然资源· 假设⼀个孩⼦出⽣在2010年,按照当时我们对⾃然资源的使⽤速率,这个地球上的资源还够他⽤多久,⽤到他多少岁。我们来看石油,那假设往后推11年,到今年,也就意味着,一个孩子如果出生在2021年,在他24岁的时候,这个地球上所有的石油就会被用光。【后期制作】天牛【收听方式】推荐您使用Apple Podcast、小宇宙APP、喜马拉雅、汽水儿APP、荔枝播客、网易云音乐、QQ音乐、Spotify或任意泛用型播客客户端订阅收听《贝望录》。【互动方式】微博:@贝望录微信公众号:贝望录+商务合作:beiwanglu@withinlink.com
近两年在“史上最严限塑令”的加持下,各大茶饮和咖啡品牌纷纷把塑料吸管换成了PLA(聚乳酸)吸管和咖啡渣吸管,餐饮行业内不断在寻找塑料制品的更多解决方案的同时,我们不禁开始思考环保餐具来袭的背后是否意味着我们离环保更近?带着有关回收处理和可持续材料的疑问,本期贝望录我们邀请了两位专家,一起跟大家聊聊日常生活中对回收和塑料使用的误解,谈及一次性纸杯和可降解塑料时理想和现实的差距在哪里?地球资源殆尽的那天离我们并不遥远,如何通过材料改善空间及产品的可持续性?事实上,我们每天都在消费和接触的各种材料、各种塑料制品所产生的污染很大程度上归咎于人们的使用方式和习惯,那么作为消费者,我们身体力行能够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做些什么?【本节目由Withinlink碚曦投资协作体出品】【嘉宾】钱雁峰 Yvonne Qian科思创工程塑料事业部可持续发展方案市场经理雷雨霫NANOxARCH(材料乘以设计)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主持】李倩玲 Bessie Lee中国广告界和营销科技界领军人碚曦投资协作体创始人【本期内容提要】[06:50] 标有可回收标志的材料和塑料是否意味着会被回收?[09:46] 回收、焚烧、填埋是国内垃圾的几种主要处理方式,约10%的垃圾被遗弃无法追溯[13:30] 塑料通过填埋掩埋的方式分解需要上百年的时间并且容易导致水源和土地的污染[18:10] 塑料被发明出来原意是为了保护环境?塑料带来的环境污染归咎于人类的使用方式![20:40] 纸杯大部分情况并不可被回收而是被焚烧或填埋的形式处理[24:05] 纸制品在生产过程中通常也会产生很多污染[28:35] 可降解不等于无负罪感的随意丢弃,PLA吸管并不是想象中的“可降解材料”[32:00] 无纺布不是布,一次性使用无纺布袋对环境的伤害[39:40] 提升品牌形象、节约成本、提升产品竞争力是企业选择可持续材料综合考虑的因素[46:20] 1900-2020年所有的人造物之和已经超过了地球上所有生命体的总重量[49:40] 掺了咖啡渣的咖啡杯是否是真环保?[53:50] 全球第一款废弃渔网再造的尼龙诞生在中国[58:20] 保护人类能在地球上活下去才是环保的本意[63:00] 关注新能源汽车的电池回收带来的问题[74:10] 如何从材料的角度叙事[76:10] 对人类、环境和经济都健康的材料才是可持续材料【延伸阅读】· [11:20] 目前垃圾回收政策塑料没有要求清洗,是因为没法保证所有人都清洗。因此在回收过程中一定会有清洗步骤,所以不要求前期洁净,统一都在处理厂进行清洗。· [25:37] 关于消费者如何获取更多相关信息:在各类消费品的包装上已经可以看到可持续相关的各类标准,鱼类(MSC),纸类(FSC),纺织类(BCI /不过近来可能有点敏感),可持续品牌(B corp),还有一些是中国标准(绿色产品),另外很多食品有安全追溯二维码(可持续农场)。大多数时候消费者因为没在意,就认为没有这类标准。· AEPW(The Alliance to End Plastic Waste)终止塑料废弃物联盟https://www.covestro.com/zh-cn/sustainability/what-drives-us/alliance-to-end-plastic-waste· 2019年中国废塑料回收量1890万吨 回收率30%http://www.sh-recycle.org/articledetail.asp?id=4074· 2018年,中国废塑料回收量达1830万吨,同比增长8.09%https://www.qianzhan.com/analyst/detail/220/191213-ac3a485d.html· 科思创与 REnato Lab 共同编写了《循环设计指南》,以帮助设计和开发人员将报废处置和循环性整合到新产品的设计中。获取方式:戳链接点击“联系我们”,科思创收到邮件咨询后会发送指南的中英文版本给到相应的邮箱。https://solutions.covestro.com/zh/highlights/articles/cases/2021/circular-design-guidebook-electronics· 2010年欧洲的一家循环经济组织基于当时的全球数据做的一张示意图,标示出地球还剩下多少自然资源· 假设⼀个孩⼦出⽣在2010年,按照当时我们对⾃然资源的使⽤速率,这个地球上的资源还够他⽤多久,⽤到他多少岁。我们来看石油,那假设往后推11年,到今年,也就意味着,一个孩子如果出生在2021年,在他24岁的时候,这个地球上所有的石油就会被用光。【后期制作】天牛【收听方式】推荐您使用Apple Podcast、小宇宙APP、喜马拉雅、汽水儿APP、荔枝播客、网易云音乐、QQ音乐、Spotify或任意泛用型播客客户端订阅收听《贝望录》。【互动方式】微博:@贝望录微信公众号:贝望录+商务合作:beiwanglu@withinlink.com
北欧风格在中国家居市场一直热度不减,不少人对北欧设计的刻板印象大概是“性冷淡”、“极简”。事实上,北欧家居风格源于北欧特有的地理环境和历史背景,而北欧家居在全球的风靡是多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的代表性品牌并不是只有大家熟悉的宜家。本期贝望录,我们请来有十五年家具行业从业经验的Paris,聊聊北欧风格到底是什么、它的诞生和成长以及在中国市场的发展现状。【本节目由Withinlink碚曦投资协作体出品】【嘉宾】史颖 Paris上海川至悦来家具有限公司创始人【主持】李倩玲 Bessie Lee中国广告界和营销科技界领军人碚曦投资协作体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刘雨静 Jennie Liu长期观察消费与营销行业的记者【本期内容提要】[05:40] 外部环境造就了北欧家居的初期风格[08:47] 为什么北欧家具喜欢用木头[13:38] 二战后北欧家居在全球的流行[19:18] 北欧家居的价值演变史[21:10] 经典的北欧家具卖得不多,但依然供不应求[27:38] 高端北欧家具更接近情感类消费[29:19] 中国家居消费市场的断层[34:03] 家具的决策过程很长,因此不需要常规营销手段[40:04] 家居行业模式很重,资金回笼很慢[46:18] 成立家居品牌,生产管理比设计经验更重要[53:25] 北欧风格和中国的设计美学有共同之处[55:43] 一张木制椅子为什么能卖10万人民币?Eames Lounge chair & Ottoman是由世界顶级设计师CHARLES EAMES (1907-1978)和他的妻子RAY EAMES(1912-1988)于1956年设计。【后期制作】天牛【收听方式】推荐您使用Apple Podcast、小宇宙APP、 汽水儿APP、荔枝播客、Spotify或任意泛用型播客客户端订阅收听《贝望录》,也可通过喜马拉雅FM、网易云音乐、QQ音乐收听。【互动方式】微博:@贝望录微信公众号:贝望录+商务合作:beiwanglu@withinlink.com
北欧风格在中国家居市场一直热度不减,不少人对北欧设计的刻板印象大概是“性冷淡”、“极简”。事实上,北欧家居风格源于北欧特有的地理环境和历史背景,而北欧家居在全球的风靡是多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的代表性品牌并不是只有大家熟悉的宜家。本期贝望录,我们请来有十五年家具行业从业经验的Paris,聊聊北欧风格到底是什么、它的诞生和成长以及在中国市场的发展现状。【本节目由Withinlink碚曦投资协作体出品】【嘉宾】史颖 Paris上海川至悦来家具有限公司创始人【主持】李倩玲 Bessie Lee中国广告界和营销科技界领军人碚曦投资协作体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刘雨静 Jennie Liu长期观察消费与营销行业的记者【本期内容提要】[05:40] 外部环境造就了北欧家居的初期风格[08:47] 为什么北欧家具喜欢用木头[13:38] 二战后北欧家居在全球的流行[19:18] 北欧家居的价值演变史[21:10] 经典的北欧家具卖得不多,但依然供不应求[27:38] 高端北欧家具更接近情感类消费[29:19] 中国家居消费市场的断层[34:03] 家具的决策过程很长,因此不需要常规营销手段[40:04] 家居行业模式很重,资金回笼很慢[46:18] 成立家居品牌,生产管理比设计经验更重要[53:25] 北欧风格和中国的设计美学有共同之处[55:43] 一张木制椅子为什么能卖10万人民币?Eames Lounge chair & Ottoman是由世界顶级设计师CHARLES EAMES (1907-1978)和他的妻子RAY EAMES(1912-1988)于1956年设计。【后期制作】天牛【收听方式】推荐您使用Apple Podcast、小宇宙APP、 汽水儿APP、荔枝播客、Spotify或任意泛用型播客客户端订阅收听《贝望录》,也可通过喜马拉雅FM、网易云音乐、QQ音乐收听。【互动方式】微博:@贝望录微信公众号:贝望录+商务合作:beiwanglu@withinlink.com
我们从小就开始喝的牛奶你真的了解吗?为什么同样是冷藏奶,保质期有的是7天有的是15天?巴氏奶和常温奶又有什么区别?乳糖不耐、乳蛋白不耐体质如何辨别?有关复原乳和乳饮料的误解、A2蛋白和A1蛋白的区别、有些三四线城市不容易买到巴氏杀菌冷藏奶的原因等等,各种乳制品行业的门道和知识都可以从本期贝望录中获得。这次我们邀请到一位乳品行业专家,跟Bessie一起聊聊中国乳制品行业的发展史、乳业巨头的帝国是如何建立的,破解关于乳制品的种种迷思。【本节目由Withinlink碚曦投资协作体出品】【嘉宾】宋亮高级乳业分析师【主持】李倩玲 Bessie Lee中国广告界和营销科技界领军人碚曦投资协作体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刘雨静 Jennie Liu长期观察消费与营销行业的记者【本期内容提要】[05:30] 牛奶的营养价值和常见产品形态[08:55] 没有任何一种酸奶产品能做到真正无添加[09:54] 牛奶的生产工艺:巴氏杀菌奶、超巴奶和常温奶的区别[14:18] 中国乳业的发展历程是从地域性大公司开始的 [17:12] 养牛散户的退出和规模化奶站的出现[21:25] 牛奶包装工艺背后的门道[23:29] 中国目前的牛奶产量都用来满足中高端产品了[26:28] 物流的“最后一公里”是巴氏奶进入三四线城市的门槛[28:36] 乳糖不耐、乳蛋白不耐和解决方法[32:20] A2蛋白和A1蛋白的区别[36:15] 00后的年轻人中乳糖不耐的人越来越少了[43:27] 所有奶厂都能生产A2牛奶吗?[51:20] 乳品行业的新技术[59:40] 乳业也应该重视基础研究[62:40] 乳业公司的营销费用为什么那么高?【后期制作】天牛【收听方式】推荐您使用Apple Podcast、小宇宙APP、 汽水儿APP、荔枝播客、Spotify或任意泛用型播客客户端订阅收听《贝望录》,也可通过喜马拉雅FM、网易云音乐、QQ音乐收听。【互动方式】微博:@贝望录微信公众号:贝望录+商务合作:beiwanglu@withinlink.com
我们从小就开始喝的牛奶你真的了解吗?为什么同样是冷藏奶,保质期有的是7天有的是15天?巴氏奶和常温奶又有什么区别?乳糖不耐、乳蛋白不耐体质如何辨别?有关复原乳和乳饮料的误解、A2蛋白和A1蛋白的区别、有些三四线城市不容易买到巴氏杀菌冷藏奶的原因等等,各种乳制品行业的门道和知识都可以从本期贝望录中获得。这次我们邀请到一位乳品行业专家,跟Bessie一起聊聊中国乳制品行业的发展史、乳业巨头的帝国是如何建立的,破解关于乳制品的种种迷思。【本节目由Withinlink碚曦投资协作体出品】【嘉宾】宋亮高级乳业分析师【主持】李倩玲 Bessie Lee中国广告界和营销科技界领军人碚曦投资协作体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刘雨静 Jennie Liu长期观察消费与营销行业的记者【本期内容提要】[05:30] 牛奶的营养价值和常见产品形态[08:55] 没有任何一种酸奶产品能做到真正无添加[09:54] 牛奶的生产工艺:巴氏杀菌奶、超巴奶和常温奶的区别[14:18] 中国乳业的发展历程是从地域性大公司开始的 [17:12] 养牛散户的退出和规模化奶站的出现[21:25] 牛奶包装工艺背后的门道[23:29] 中国目前的牛奶产量都用来满足中高端产品了[26:28] 物流的“最后一公里”是巴氏奶进入三四线城市的门槛[28:36] 乳糖不耐、乳蛋白不耐和解决方法[32:20] A2蛋白和A1蛋白的区别[36:15] 00后的年轻人中乳糖不耐的人越来越少了[43:27] 所有奶厂都能生产A2牛奶吗?[51:20] 乳品行业的新技术[59:40] 乳业也应该重视基础研究[62:40] 乳业公司的营销费用为什么那么高?【后期制作】天牛【收听方式】推荐您使用Apple Podcast、小宇宙APP、 汽水儿APP、荔枝播客、Spotify或任意泛用型播客客户端订阅收听《贝望录》,也可通过喜马拉雅FM、网易云音乐、QQ音乐收听。【互动方式】微博:@贝望录微信公众号:贝望录+商务合作:beiwanglu@withinlink.com
MCN机构——即网红经纪机构,是在各个内容平台和社交媒体崛起后诞生的新经纪模式。如今不少活跃的网红达人,他们大红大紫现象的幕后推手就是其背后的MCN机构。本期贝望录,我们请来一位MCN机构创始人,从商业变现、达人运营、品牌合作、行业趋势分析等角度,聊聊MCN机构的现在与未来、网红经济的本质,以及内容生产者在品牌营销中发挥的作用。【本节目由Withinlink碚曦投资协作体出品】【嘉宾】艾勇映天下创始人【主持】李倩玲 Bessie Lee中国广告界和营销科技界领军人碚曦投资协作体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刘雨静 Jennie Liu长期观察消费与营销行业的记者【本期内容提要】[04:13] 社交媒体在中国诞生初期,美国、日本等市场的MCN模式是怎样的?[07:10] 中国的MCN发展历程与海外市场的区别[09:56] MCN机构与艺人经纪机构的区别[11:42] 社交媒体时代如何改变了艺人的商业变现模式? [15:20] 数据、工具与评估网红之间的关联[16:40] 网红为什么和MCN机构解约?[18:53] 品牌如何看待内容生产者的商业价值[24:23] 成立MCN的门槛持续降低,但获得商业回报很难[26:11] MCN行业比营销公司的分散度更高[29:52] 网红经济的本质是什么?[32:36] “内容抽屉”的概念[37:26] 品牌们更愿意投“微型网红”了[43:06] 平台服务和签约孵化网红在MCN机构业务中的比重分配[46:40] 未来2-3年中国MCN行业的发展趋势[49:50] 网红是选择自己单干还是签约MCN公司?【后期制作】天牛【收听方式】推荐您使用Apple Podcast、小宇宙APP、 汽水儿APP、荔枝播客、Spotify或任意泛用型播客客户端订阅收听《贝望录》,也可通过喜马拉雅FM、网易云音乐、QQ音乐收听。【互动方式】微博:@贝望录微信公众号:贝望录+商务合作:beiwanglu@withinlink.com
MCN机构——即网红经纪机构,是在各个内容平台和社交媒体崛起后诞生的新经纪模式。如今不少活跃的网红达人,他们大红大紫现象的幕后推手就是其背后的MCN机构。本期贝望录,我们请来一位MCN机构创始人,从商业变现、达人运营、品牌合作、行业趋势分析等角度,聊聊MCN机构的现在与未来、网红经济的本质,以及内容生产者在品牌营销中发挥的作用。【本节目由Withinlink碚曦投资协作体出品】【嘉宾】艾勇映天下创始人【主持】李倩玲 Bessie Lee中国广告界和营销科技界领军人碚曦投资协作体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刘雨静 Jennie Liu长期观察消费与营销行业的记者【本期内容提要】[04:13] 社交媒体在中国诞生初期,美国、日本等市场的MCN模式是怎样的?[07:10] 中国的MCN发展历程与海外市场的区别[09:56] MCN机构与艺人经纪机构的区别[11:42] 社交媒体时代如何改变了艺人的商业变现模式? [15:20] 数据、工具与评估网红之间的关联[16:40] 网红为什么和MCN机构解约?[18:53] 品牌如何看待内容生产者的商业价值[24:23] 成立MCN的门槛持续降低,但获得商业回报很难[26:11] MCN行业比营销公司的分散度更高[29:52] 网红经济的本质是什么?[32:36] “内容抽屉”的概念[37:26] 品牌们更愿意投“微型网红”了[43:06] 平台服务和签约孵化网红在MCN机构业务中的比重分配[46:40] 未来2-3年中国MCN行业的发展趋势[49:50] 网红是选择自己单干还是签约MCN公司?【后期制作】天牛【收听方式】推荐您使用Apple Podcast、小宇宙APP、 汽水儿APP、荔枝播客、Spotify或任意泛用型播客客户端订阅收听《贝望录》,也可通过喜马拉雅FM、网易云音乐、QQ音乐收听。【互动方式】微博:@贝望录微信公众号:贝望录+商务合作:beiwanglu@withinlink.com
--感谢天猫国际美妆对本集节目的支持--医研院线级的功效型护肤品早已不是新鲜事,近期功效型护肤品迎来爆发式增长——过去一年,有超过70个海外医研院线类新品牌通过天猫国际进入中国市场,在平台上此类进口品牌销售额也达到三位数增长。不过关于功效型护肤的产品和市场定位,以及如何正确选择和使用功效护肤,消费者们依然存在不少迷思。本期贝望录,我们请来天猫国际美妆市场营销负责人和一位行业内深耕16年的护肤科普专家,从功效和成分的角度聊聊当下流行的医研院线品牌是什么,以及科学护肤的概念。【本节目由Withinlink碚曦投资协作体出品】【嘉宾】秋浅(孙盈)天猫国际美妆市场营销负责人三亩大叔(黄焱)清华大学化工博士、前强生资深研发经理护肤科普账号@基础颜究 创始人及主笔【主持】李倩玲 Bessie Lee中国广告界和营销科技界领军人碚曦投资协作体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刘雨静 Jennie Liu长期观察消费与营销行业的记者【本期内容提要】[03:33] 医研院线功效型护肤的定义是什么[06:17] 对护肤品的想象,和它的功能本身同等重要[12:20] 白种人的皮肤问题在皱纹,亚洲的皮肤问题在斑点 [17:04] 在美容护肤上,年轻消费者的wallet share开始变了[20:21] 选择护肤品时,法规是最好的说明书[27:02] 为什么护肤产品会出现“搓泥”状况[32:33] 气候、环境、生活习惯都会影响化妆品的使用场景[37:25] 越来越多的功效性护肤品进入中国市场,如何解决彼此的重合和定位?[41:20] 天猫国际是如何选择引入的海外新品牌的?[46:56] 几合一不再好卖了,年轻消费者讲究“对症下药”[48:37] Clean Beauty的概念是什么?[56:58] 敏感皮消费者能用“猛料”型功效护肤品吗?[61:40] 分泌黑色素是皮肤的自我保障机制[67:31] 大容量的商品在中国市场都不好卖【后期制作】天牛【收听方式】推荐您使用Apple Podcast、小宇宙APP、Spotify、汽水儿APP或任意泛用型播客客户端订阅收听《贝望录》,也可通过喜马拉雅FM、网易云音乐、QQ音乐收听。【互动方式】微博:@贝望录微信公众号:贝望录+商务合作:beiwanglu@withinlink.com
早前人们对于二手交易的印象,大多来自上世纪90年代中国城市改造时旧货市场的旧家电,而当下,蓬勃的消费市场和电商平台的崛起也带动了各色商品的二手交易流通——二手奢侈品就是其中增速较快的品类。有观察认为,中国奢侈品消费市场正在从过剩消费向市场流通阶段过渡,有望复制90年代日本二手奢侈品繁荣之路。本期贝望录,我们请来二手奢侈品交易平台只二的创始人及合伙人,聊聊在传统中古店之外、数字化时代影响下的中国二手奢侈品交易市场和它的前景。【本节目由Withinlink碚曦投资协作体出品】【嘉宾】祝泰倪奇 Austin Zhu只二创始人兼CEO杨梦琦Norah Yang 只二合伙人/脱口秀演员【主持】李倩玲 Bessie Lee中国广告界和营销科技界领军人碚曦投资协作体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刘雨静 Jennie Liu南加州大学Annenberg传播学院毕业长期观察消费与营销行业的记者【本期内容提要】[07:36] 中国二手奢侈品时长的消费者画像[11:31] 国内二手商品的三种主流售卖模式[15:12] 二手奢侈品平台是如何鉴定货品真伪的?[19:00] 谁在平台上卖二手奢侈品?[25:14] 二手奢侈品市场是“围绕卖家”的市场[30:28] 二手平台的终局不应该是促销和打折[32:30] 为什么二手奢侈品的买家和卖家都以女性为主?[33:13] 二手珠宝包袋最好卖,二手服装折旧率最高[38:23] 中国消费者购买二手商品的心态[51:10] 二手奢侈品做直播,其区别于一手商品的带货模式和话术逻辑[57:23] 二手奢侈品平台是如何找到货源的?[62:08] 二手奢侈品是个“和时间做朋友”的赛道【延伸阅读】The Rise of Second-hand: Exploring the Opportunities of Re-commercehttps://bmilab.com/blog/2021/2/2/the-rise-of-second-hand-fashion-exploring-the-opportunities-of-re-commerceThe Consumers Behind Fashion's Growing Secondhand Markethttps://www.bcg.com/publications/2020/consumer-segments-behind-growing-secondhand-fashion-market【后期制作】天牛【收听方式】推荐您使用Apple Podcast、小宇宙APP、Spotify、汽水儿APP或任意泛用型播客客户端订阅收听《贝望录》,也可通过喜马拉雅FM、网易云音乐、QQ音乐收听。【互动方式】微博:@贝望录微信公众号:贝望录+商务合作:beiwanglu@withinlink.com
Susan Osman in conversation with the Founder and CEO of Withinlink, a China-based startup incubator. Links: https://www.withinlink.com/ (Withinlink)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wPt4d6eYNU&t=134s (Lecture: From Corporate to Startups) https://www.susan-osman.com/ (Susan Osman online.) Please rate, review and subscribe to the podcast. And follow us on https://twitter.com/podbeenthere (Twitter) and https://www.instagram.com/podbeenthere/ (Instagram).
Resilience & Entrepreneurship We’ve taken a slightly different journey on this episode and have ventured abroad to have an engaging conversation with Peter Bomer (Founder, The China Hack) and Bessie Lee (Founder & CEO, Withinlink). In this interview, China veterans Peter and Bessie reveal their motivations for starting their own successful businesses in such a challenging market, what trends they have seen coming out of the current crisis, and also provide some remarkable insights for how B2B marketers and entrepreneurs can thrive in times of uncertainty. Topics discussed in this episode: The challenges that Peter and Bessie faced early on in their journey as entrepreneurs and how they managed to overcome them. [6:03 / 7:10] The interesting trends that Peter and Bessie has seen that have come out of the current crisis [15:36] Advice they have for businesses that are currently going through the dilemma of how/whether they should change to adapt. [24:45 / 27:44] Resources & links mentioned in this episode: Peter Bomer on LinkedIn Bessie Lee on LinkedIn Withinlink WPP Diageo Transcript SPEAKERS Christian Klepp, Peter Boomer, Bessie Lee Christian Klepp 00:08 Hi, and welcome to the B2B Marketers on a Mission podcast. I'm your host Christian Klepp, and one of the founders of EINBLICK Consulting. Our goal is to share inspirational stories, tips and insights from B2B marketers, digital entrepreneurs, and industry experts that will help you to think differently, succeed and scale your business. Christian Klepp 00:28 Hi, everybody, and welcome to Episode 4 of the B2B Marketers on a Mission podcast. I'm your host Christian Klepp. And today I'm delighted to have Peter Bomer and Bessie Lee join me all the way from the UK. Peter and Bessie, welcome to the show. Peter Bomer 00:42 Hi, Chris. It's very nice to be here. Bessie Lee 00:44 Yeah. Thank you for having us. Christian Klepp 00:46 Fantastic. So let's jump right in, and why don't you tell us a little bit about yourself? Bessie Lee 00:52 Okay, I'll go first. Hi, my name is Bessie Lee. I'm in the marketing, media and advertising field. I was working for WPP for 27 years and my last job with WPP was their China CEO. Then I left WPP to found my own strategic investor incubator of marketing technology startup in China. Peter Bomer 01:18 And I'm Peter Bomer. I'm in the UK at the moment, trapped here by the lockdown. I've also been based in China and technically still am. Hopefully one day I'll get back there. But I went out there to run the Asia marketing for Johnny Walker whisky and stay in China as the marketing director for China in Hong Kong for the parent company Diageo. In 2005, I actually started out on my own as an entrepreneur, so I've had a series of different businesses in China since then. Christian Klepp 01:58 Fantastic. So I mean, both of you have had extremely successful careers in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You've made that leap of faith into the world of entrepreneurship. So can you talk a little bit about what prompted that? Peter Bomer 02:13 Yeah. We've will probably alternate with who goes first. I guess that's the best way to do it. For me, I'd been talking about doing it for 10 years. And honestly, I started to feel slightly ashamed of myself that I hadn't actually made the jump. Having spent a lot of time with entrepreneurs now, that's quite a common thing. And I think going to China with the Diageo, opened my eyes to just how big the opportunities are there. And if I'm really honest to how you really need it to be slightly smaller and more fleet of foot to seize them. So those two things combined, made it feel like the right time to leave the Diageo, I'm sure they felt exactly the same way about me. Because I think it's pretty clear my interest was heading in a different direction. And that's how I got going. Bessie Lee 03:10 Right. So in my case, like I said, previously that I was in WPP for 27 years.
In this episode, Arnold Ma chats to Bessie Lee, formerly the CEO of WPP China and Group M, a China marketing guru in her own right, about her experience, tips and predictions of doing marketing in and to China.Arnold addresses 3 main topic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marketing (strategy), Chinese creativity, and marketing technology in China and the West.Bessie, currently the Founder and CEO and Angel Investor of Withinlink, a China-based start-up incubator and early-stage venture fund has over 30 years of experience in the media communications industry in Greater China, exclusively across a number of WPP companies. As CEO of WPP China, beginning in 2013, she was responsible for 14,000 employees and more than $1 billion in annual revenue.Timestamps:0:38 An intro to Bessie and her extraordinary career6:30 Who censors and what do they censor? The shift of censorship from the Chinese government to the Chinese people.9:54 Is there a difference between marketing in China vs in the West? (Marketing principles vs platforms and innovation)14:08 How consumers in Beijing and Shanghai are different to those in lower-tier cities15:04 Why China presents the unique opportunity to re-start a brand from scratch16:02 The difference between Western and Chinese decision-making processes and why China is ahead of the game19:15 Advice for smaller brands entering China22:15 China is no less creative than the West – what is Chinese creative?23:51 China’s absence from Cannes Lion and why the West should broaden their categories and go to China to discover Chinese creative27:00 Why there should be more Chinese award entries and Western brands should work with Chinese agencies to create outstanding work28:05 The challenges with marketing technology and integrating data in China 28:27 Why the biggest obstacle to innovation is not data or technology, but it’s people and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change and automation31:28 Why there has been a lack of change and automation in the agency industry in the last 40 years33:26 Why appointing a Chief Technology Officer is a big mistake and the responsibility to innovate should lie within everyone in the business 34:12 The most disruptive MarTech in China right now: Bessie’s example of a Chinese marketing research technology that can save you months, even years39:39 Why brands often go with the safe choice, not the right choice 41:54 What’s the future? Why Chinese AI is a “national movement” and the biggest thing to watch out for in 2020If you like this episode, follow us/subscribe for more. You can also watch the full video on YouTube: https://youtu.be/_DdGtNyAgbMFeel free to contact us on China.WTF@qumin.co.uk with comments, thoughts and suggestions.
Today on The Negotiation, we talk with Bessie Lee, founder of Withinlink. She shares her experience working for WPP, a marketing and communications holding company. She discusses WPP's challenging journey as it steadily grew into one of the leading advertising groups in China, from its timely entry into the market during the foreign investment boom in the mid-1970s to the rise of the internet and digital marketing in the country. It was during this latter period, in which online transactions drastically altered the economic landscape when Bessie Lee realized the difficulty of updating the mindset of large traditional advertising companies.The marketing game truly changed when eCommerce rose to prominence. This became a rough transitional period for traditional media holding companies, including WPP. Previously, the entire advertising process ran purely on human capital. Today, becoming a leader in the fast-paced eCommerce world requires integrated marketing. This means working with automated technology to constantly acquire data to be able to do continuous A/B testing. Bessie discovered that large holding companies such as WPP found it challenging to quickly adapt to these rapid changes, and so she left the company to focus on helping startup digital agencies.Today, Bessie runs Withinlink, “a uniquely-positioned strategic investor and incubator of marketing technology startups in China. We insisted on a boutique portfolio, so we can spend more time helping our portfolio companies expedite their growth.” A vertically-focused agency, Withinlink currently has 16 companies in its portfolio. This relatively small number is key to helping Withinlink put more focus and care into each individual company.Bessie has a pulse on the latest marketing innovations in China, which influences which startups Withinlink adds to its portfolio. The “core” mediums utilized by consumers are social, mobile, and, most recently,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he PC is no longer relevant. Chinese consumers have evolved from mobile-first to mobile-only, making speedy innovation a must for any company looking to thrive in today's market.
科技新贵、自媒体、短视频、MCN…数年之间,中国市场的变革让传统4A巨头们显得严重跟不上时代,创意让位给了大数据,昂贵有质感的TVC被「接地气」的草根KOL们逼到角落。广告狂人们的时代真的要落幕了吗?作为全球最大的广告集团,WPP及其旗下的奥美、群邑、智威汤逊正是经典4A们的代表,本期《忽左忽右》,我们请来了前WPP集团中国区CEO、如今已经转型成投资人的李倩玲女士,为我们带来她曾经作为广告帝国管理者的困境与思考。 【主持】 程衍樑(新浪微博:@GrenadierGuard2) 杨一(新浪微博:@杨一1) 【嘉宾】 李倩玲,Withinlink碚曦投资协作体创始人 [03:30]在1990年加入智威汤逊 [05:20]WPP在八十年代通过一系列并购崛起成广告巨头 [08:00]李倩玲总结WPP的“三个十年” [11:40]“传立”的诞生故事 [19:10]中国大陆广告行业在世纪初的特点 [25:50]代理商在今天还有价值吗? [30:25]身为4A帝国的前掌门,如何看待广告代理行业的颓势? [36:10]“可是我没有办法说服他们。” [37:50]李倩玲与苏铭天(Martin Sorrell)的协议 [42:15]跳出大集团亲手创业才知许多事“不一样” [45:30]从戛纳广告节到戛纳创意节 【音乐】 "The NeverEnding Story"(Limahl·Don't Suppose·1984·EMI) "My Special Angel"(Bobby Helms·My Special Angel·1957) 您可以通过网易云音乐、Spotify搜索「忽左忽右 BGM」,获得节目完整歌单。 【logo设计】杨文骥 【收听方式】 推荐您使用「苹果播客」、Spotify或任意安卓播客客户端订阅收听《忽左忽右》,也可通过喜马拉雅FM、蜻蜓FM、 荔枝FM、网易云音乐收听。 【本节目由JustPod出品】 【互动方式】 微博:@忽左忽右leftright 微博:@播客一下 微信公众号:忽左忽右Leftright 微信公众号:播客一下
科技新贵、自媒体、短视频、MCN…数年之间,中国市场的变革让传统4A巨头们显得严重跟不上时代,创意让位给了大数据,昂贵有质感的TVC被「接地气」的草根KOL们逼到角落。广告狂人们的时代真的要落幕了吗?作为全球最大的广告集团,WPP及其旗下的奥美、群邑、智威汤逊正是经典4A们的代表,本期《忽左忽右》,我们请来了前WPP集团中国区CEO、如今已经转型成投资人的李倩玲女士,为我们带来她曾经作为广告帝国管理者的困境与思考。由李倩玲Bessie主持的播客《贝望录》已于7月10日上线,可通过喜马拉雅FM、苹果播客及其他泛用型播客客户端收听。【主持】程衍樑(微博:@GrenadierGuard2)杨一(微博:@杨一1)【嘉宾】李倩玲,Withinlink碚曦投资协作体创始人●[03:30]在1990年加入智威汤逊●[05:20]WPP在八十年代通过一系列并购崛起成广告巨头●[08:00]李倩玲总结WPP的“三个十年”●[11:40]“传立”的诞生故事●[19:10]中国大陆广告行业在世纪初的特点●[25:50]代理商在今天还有价值吗?●[30:25]身为4A帝国的前掌门,如何看待广告代理行业的颓势?●[36:10]“可是我没有办法说服他们。”●[37:50]李倩玲与苏铭天(Martin Sorrell)的协议●[42:15]跳出大集团亲手创业才知许多事“不一样”●[45:30]从戛纳广告节到戛纳创意节【音乐】 "The NeverEnding Story"(Limahl·Don't Suppose·1984·EMI)"My Special Angel"(Bobby Helms·My Special Angel·1957)【logo设计】杨文骥【收听方式】推荐您使用泛用型播客客户端订阅收听《忽左忽右》,也可通过喜马拉雅FM收听。【本节目由Ample Podcast出品】【互动方式】微博:@忽左忽右leftright微信公众号:播客一下
科技新贵、自媒体、短视频、MCN…数年之间,中国市场的变革让传统4A巨头们显得严重跟不上时代,创意让位给了大数据,昂贵有质感的TVC被「接地气」的草根KOL们逼到角落。广告狂人们的时代真的要落幕了吗?作为全球最大的广告集团,WPP及其旗下的奥美、群邑、智威汤逊正是经典4A们的代表,本期《忽左忽右》,我们请来了前WPP集团中国区CEO、如今已经转型成投资人的李倩玲女士,为我们带来她曾经作为广告帝国管理者的困境与思考。由李倩玲Bessie主持的播客《贝望录》已于7月10日上线,可通过喜马拉雅FM、苹果播客及其他泛用型播客客户端收听。【主持】程衍樑(微博:@GrenadierGuard2)杨一(微博:@杨一1)【嘉宾】李倩玲,Withinlink碚曦投资协作体创始人●[03:30]在1990年加入智威汤逊●[05:20]WPP在八十年代通过一系列并购崛起成广告巨头●[08:00]李倩玲总结WPP的“三个十年”●[11:40]“传立”的诞生故事●[19:10]中国大陆广告行业在世纪初的特点●[25:50]代理商在今天还有价值吗?●[30:25]身为4A帝国的前掌门,如何看待广告代理行业的颓势?●[36:10]“可是我没有办法说服他们。”●[37:50]李倩玲与苏铭天(Martin Sorrell)的协议●[42:15]跳出大集团亲手创业才知许多事“不一样”●[45:30]从戛纳广告节到戛纳创意节【音乐】 "The NeverEnding Story"(Limahl·Don't Suppose·1984·EMI)"My Special Angel"(Bobby Helms·My Special Angel·1957)【logo设计】杨文骥【收听方式】推荐您使用泛用型播客客户端订阅收听《忽左忽右》,也可通过喜马拉雅FM收听。【本节目由Ample Podcast出品】【互动方式】微博:@忽左忽右leftright微信公众号:播客一下
科技新贵、自媒体、短视频、MCN…数年之间,中国市场的变革让传统4A巨头们显得严重跟不上时代,创意让位给了大数据,昂贵有质感的TVC被「接地气」的草根KOL们逼到角落。广告狂人们的时代真的要落幕了吗?作为全球最大的广告集团,WPP及其旗下的奥美、群邑、智威汤逊正是经典4A们的代表,本期《忽左忽右》,我们请来了前WPP集团中国区CEO、如今已经转型成投资人的李倩玲女士,为我们带来她曾经作为广告帝国管理者的困境与思考。由李倩玲Bessie主持的播客《贝望录》已于7月10日上线,可通过喜马拉雅FM、苹果播客及其他泛用型播客客户端收听。【主持】程衍樑(微博:@GrenadierGuard2)杨一(微博:@杨一1)【嘉宾】李倩玲,Withinlink碚曦投资协作体创始人●[03:30]在1990年加入智威汤逊●[05:20]WPP在八十年代通过一系列并购崛起成广告巨头●[08:00]李倩玲总结WPP的“三个十年”●[11:40]“传立”的诞生故事●[19:10]中国大陆广告行业在世纪初的特点●[25:50]代理商在今天还有价值吗?●[30:25]身为4A帝国的前掌门,如何看待广告代理行业的颓势?●[36:10]“可是我没有办法说服他们。”●[37:50]李倩玲与苏铭天(Martin Sorrell)的协议●[42:15]跳出大集团亲手创业才知许多事“不一样”●[45:30]从戛纳广告节到戛纳创意节【音乐】 "The NeverEnding Story"(Limahl·Don't Suppose·1984·EMI)"My Special Angel"(Bobby Helms·My Special Angel·1957)【logo设计】杨文骥【收听方式】推荐您使用泛用型播客客户端订阅收听《忽左忽右》,也可通过喜马拉雅FM收听。【本节目由Ample Podcast出品】【互动方式】微博:@忽左忽右leftright微信公众号:播客一下
科技新贵、自媒体、短视频、MCN…数年之间,中国市场的变革让传统4A巨头们显得严重跟不上时代,创意让位给了大数据,昂贵有质感的TVC被「接地气」的草根KOL们逼到角落。广告狂人们的时代真的要落幕了吗?作为全球最大的广告集团,WPP及其旗下的奥美、群邑、智威汤逊正是经典4A们的代表,本期《忽左忽右》,我们请来了前WPP集团中国区CEO、如今已经转型成投资人的李倩玲女士,为我们带来她曾经作为广告帝国管理者的困境与思考。由李倩玲Bessie主持的播客《贝望录》已于7月10日上线,可通过喜马拉雅FM、苹果播客及其他泛用型播客客户端收听。【主持】程衍樑(微博:@GrenadierGuard2)杨一(微博:@杨一1)【嘉宾】李倩玲,Withinlink碚曦投资协作体创始人●[03:30]在1990年加入智威汤逊●[05:20]WPP在八十年代通过一系列并购崛起成广告巨头●[08:00]李倩玲总结WPP的“三个十年”●[11:40]“传立”的诞生故事●[19:10]中国大陆广告行业在世纪初的特点●[25:50]代理商在今天还有价值吗?●[30:25]身为4A帝国的前掌门,如何看待广告代理行业的颓势?●[36:10]“可是我没有办法说服他们。”●[37:50]李倩玲与苏铭天(Martin Sorrell)的协议●[42:15]跳出大集团亲手创业才知许多事“不一样”●[45:30]从戛纳广告节到戛纳创意节【音乐】 "The NeverEnding Story"(Limahl·Don't Suppose·1984·EMI)"My Special Angel"(Bobby Helms·My Special Angel·1957)【logo设计】杨文骥【收听方式】推荐您使用泛用型播客客户端订阅收听《忽左忽右》,也可通过喜马拉雅FM收听。【本节目由Ample Podcast出品】【互动方式】微博:@忽左忽右leftright微信公众号:播客一下
科技新贵、自媒体、短视频、MCN…数年之间,中国市场的变革让传统4A巨头们显得严重跟不上时代,创意让位给了大数据,昂贵有质感的TVC被「接地气」的草根KOL们逼到角落。广告狂人们的时代真的要落幕了吗?作为全球最大的广告集团,WPP及其旗下的奥美、群邑、智威汤逊正是经典4A们的代表,本期《忽左忽右》,我们请来了前WPP集团中国区CEO、如今已经转型成投资人的李倩玲女士,为我们带来她曾经作为广告帝国管理者的困境与思考。 【主持】 程衍樑(新浪微博:@GrenadierGuard2) 杨一(新浪微博:@杨一1) 【嘉宾】 李倩玲,Withinlink碚曦投资协作体创始人 [03:30]在1990年加入智威汤逊 [05:20]WPP在八十年代通过一系列并购崛起成广告巨头 [08:00]李倩玲总结WPP的“三个十年” [11:40]“传立”的诞生故事 [19:10]中国大陆广告行业在世纪初的特点 [25:50]代理商在今天还有价值吗? [30:25]身为4A帝国的前掌门,如何看待广告代理行业的颓势? [36:10]“可是我没有办法说服他们。” [37:50]李倩玲与苏铭天(Martin Sorrell)的协议 [42:15]跳出大集团亲手创业才知许多事“不一样” [45:30]从戛纳广告节到戛纳创意节 【音乐】 "The NeverEnding Story"(Limahl·Don't Suppose·1984·EMI) "My Special Angel"(Bobby Helms·My Special Angel·1957) 您可以通过网易云音乐、Spotify搜索「忽左忽右 BGM」,获得节目完整歌单。 【logo设计】杨文骥 【收听方式】 推荐您使用「苹果播客」、Spotify或任意安卓播客客户端订阅收听《忽左忽右》,也可通过喜马拉雅FM、蜻蜓FM、 荔枝FM、网易云音乐收听。 【本节目由JustPod出品】 【互动方式】 微博:@忽左忽右leftright 微博:@播客一下 微信公众号:忽左忽右Leftright 微信公众号:播客一下
This episode, we’re talking to one of China’s most influential executives, Bessie Lee. Bessie Lee is Founder of Withinlink, a China-based startup incubator and early-stage venture fund focused on MarTech. Prior to founding Withinlink, Lee was CEO of WPP China and at SXSW was one of the few speakers who got an ‘encore’ performance. This episode we discuss how the Chinese Government has created a national ‘AI movement’ to nurture technology investments, the rise of TikTok globally, how western companies can target the Chinese market and the normality of their ‘big brother’ government and its effect on data privacy.
"To stay relevant to the consumer, you need to constantly come up with new offerings and new ideas." This week's special guest is Bessie Lee, Founder and CEO of Withinlink, a China-based startup incubator and early stage venture fund, focused on Marketing Technology that supports China's media communications industry. Lee spoke with Julie from the Berlin School about her work at Withinlink, the trends and challenges of innovating and staying relevant in China, and some key advice for empowering innovation in large organizations. Bessie Lee will be leading a session with our Executive MBA class as part of this year's Asia module. Find out more about our part-time, flexible Executive MBA program here: https://www.berlin-school.com/executive-mba
Bessie Lee is Founder and CEO of Withinlink, a China-based startup incubator and early-stage venture fund focused on marketing technology that supports China’s media communications industry. With more than 28 years of experience in the media communications industry in Greater China, she draws upon an extensive network of thought leaders to offer extensive experience in business management and networks to fund and mentor startups and to create winners. She was recently honoured as one of the 29 most inspiring women in digital, a prestigious recognition and an important symbol for female empowerment at and by Dmexco, The Female Quotient and Refinery29 in 2017. In this episode, she sits down with The New School’s Melissa Rancourt to talk about innovation and her experiences of building businesses in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