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PULARITY
On this episode of the Fieldhouse Files podcast, I'll discuss Buddy Hield's future with the Pacers and what it means in the big picture. Then, my conversation with former Pacer and 2017 NBA Slam Dunk Champion Glenn Robinson III, who is gearing up for a comeback. Among the items discussed on this episode: Daniel Theis in a good spot after helping Germany win Gold. Bicentennial Unity Plaza officially opens and what's in store. Bally Sports+ being included in a Pacers ticket package. Why did this come up and what Hield is wanting. (9:00) Being a deep threat and his strong relationship with Tyrese Haliburton. What's his role look like and what path will the Pacers choose? A few ways it could be resolved. 1-on-1 interview with GRIII. (28:55) What he's been up to and his desire to play again. His dunk course is available at GR3.biz — use code “VIPDUNKFAM” for 25% off. ----- Follow Scott on Twitter and Instagram, and read his work on fieldhousefiles.com.
Recuerdo perfectamente la primera vez que sostuve uno de sus trabajos en mis manos, recuerdo el balcón de mis amigos, mis pies descalzos y el aire fresco de la mañana, el sonido de los pájaros y el silencio del pueblo entre los montes. Recuerdo, sobre todo, sentirme transportado a otro lugar, a otro norte, y la sensación de que alguien me llevaba de la mano mostrándome bosques y gentes que se hacían casi físicos en en el blanco y negro de aquellas páginas. Hoy, en Calle Oscura, Jon Cazenave. En este episodio hablamos de - Crear en casa. - Construir un discurso a través de la fotografía. - La estética al servicio del mensaje. - Polarización y tensión. - La utilidad de lo inútil. - Lentitud y silencio. - Revisar el archivo. - La cultura como una construcción. - Mapas y territorios. - Búsquedas. Y de infinidad de cosas más. Quién nos acompaña Jon nace en San Sebastián en 1978 y estudia Económicas. Tras trabajar 5 años en ese ámbito decide dar un golpe de timón, formándose en Fotografía Documental en Barcelona y consagrando su vida al arte. En sus primeros trabajos aborda la identidad y la memoria con el paisaje siempre de fondo. Poco a poco ese escenario donde suceden la cultura y la historia del hombre se ha ido convirtiendo en el núcleo de su obra. Ha expuesto en instituciones públicas y privadas dentro y fuera de nuestras fronteras, como la Sala Canal de Isabel II, CaixaForum, Tabakalera y la Fundación Museo Jorge Oteiza por mencionar solo algunas salas nacionales y ha participado en numerosos certámenes internacionales como los encuentros de Arles en Francia, la Bienal Internacional de Arte Contemporáneo de América del Sur BIENALSUR en Argentina y PHotoEspaña. Referencias y enlaces Autores y colectivosAlejandro Castellote. - Alejandro Castellote. - Ana Mendieta. - Béla Tarr. - Blank Paper. - Chantal Maillard. - Dani Fleitas. - Eduardo Chillida. - Eloi Gimeno. - Emil Cioran. - Fannie Escoulen. - Festival Veintinueve Trece. (https://veintinuevetrece.com/) - Georgia O´Keeffe - Gonzalo Golpe. - Iñaki Domingo. - Jorge de Oteiza. - José Antonio Artze. - Juanjo Justicia (Underbau). - Julián Barón. (https://jotabarros.com/calle-oscura-julian-baron/) - LUR, Revista Especializada en Fotografía y Cultura Visual. (https://e-lur.net/) - María Santoyo. - Nicolás Combarro. - Paco Elvira. - Paolo Pellegrin. - Pep Bonet. - Rafael Arocha. - Residencia Nautilus. - Takuma Nakahira. - Tarkovski. Trabajos - Galerna, Jon Cazenave. (https://lasalbooks.com/products/galerna-jon-cazenave) - Herri Ixilean, Jon Cazenave. (https://amzn.to/416QiiL) - La Ilusión Documental, Takuma Nakahira. - Walking, One Step at a Time, de Eerling Kagge. (https://amzn.to/3mwF9IU) Jon y lo demás Encontraréis a Jon en su web (https://joncazenave.com/) y en su perfil en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joncazenave/), así como en las mejores librerías y salas de exposiciones. Gracias por tu escucha Aquí acaba el cuadragésimo tercer episodio de Calle Oscura. Ojalá hayáis disfrutado de esta charla con Jon tanto como yo. Contadme qué os ha parecido en los comentarios y, si os ha gustado, no olvidéis dejar 5 estrellas, compartir este capítulo en vuestras redes y recomendarlo a vuestra gente. Algo tan sencillo supone una gran diferencia. Antes de la despedida, como siempre, gracias a Ricoh y a su modelo GR3 por apoyar la emisión de Calle Oscura. (https://www.tiendapentaxeros.com/camaras/compactas/ricoh-gr/) Desde aquí, todo mi agradecimiento por acompañarme, por acompañarnos, desde ese otro lado que se siente muy cercano. Volvemos a escucharnos pronto. Hasta entonces… Nos vemos en la calle! Jota.
David Lynch cuenta que las ideas están por todas partes, dentro y fuera de nosotros, y que por tanto no se hacen de la nada sino que se pescan, como si fuesen peces. No puedes llegar a un río corriendo, con prisas, y simplemente pescar un pez metiendo la mano en el agua, tratando de cogerlo sin más. Necesitas encontrar el sitio adecuado, silencio, pausa… Y que alguien te enseñe la técnica. Hoy, en Calle Oscura, Ana Becerra. En este episodio hablamos de - La imagen como forma de comunicarse. - El arte como experiencia. - Qué está hecho el éxito. - La responsabilidad del maestro. - Creativdad. - Si el adulto creativo nace o se hace. - Construir fotografías a partir de emociones. - Intención. - Amor y desapego. - Preguntas grandes. Y, como siempre, de muchas más cosas. Quién nos acompaña Ana nace en Ronda (Málaga), en 1980. En sus propias palabras, se dedica a proyectos personales relacionados con el arte visual con el fin de divulgar, visibilizar y hacer posibles historias que han marcado nuestro pasado y nuestra historia presente. Lo hace estableciendo un diálogo entre sus imágenes y los espectadores. Se ha formado en fotografía, gestión cultural y dirección y gestión de museos. Como docente está especializada en pensamiento creativo, una faceta que desarrolla dentro y fuera del país compartiendo sus conocimientos en centros universitarios, jornadas y colectivos fotográficos. Ha expuesto nacional e internacionalmente y se encarga de la dirección de arte para figuras como Rozalén o David Otero. Recientemente ha sido galardonada con el premio Reconocidas 2023 por la diputación de Málaga. Referencias y enlaces Artistas y colectivos - John Cleese (quizás te suene como integrante de los Monty Python). - Gustavo Alemán. (https://jotabarros.com/calle-oscura-gustavo-aleman/) - Las Sinsombrero. Trabajos - Alicia en el País de la Maravillas, de Lewis Carroll. - Dentro del Espejo, de Jim Henson. - La Tía de Frankenstein, de Juraj Jakubisko. - Memoria Paste UP. (https://memoriapasteup.myportfolio.com) Ana y lo demás Podéis encontrar a Ana en Instagram como @anabcerra (https://www.instagram.com/anabcerra) y en su web (https://anabecerra.com/). Gracias por tu escucha Ojalá hayáis disfrutado de esta charla con Ana Becerra tanto como yo. Estoy deseando saber qué os ha parecido, podéis contármelo a través de los comentarios y continuar la conversación. Si os ha gustado, no olvidéis dejar 5 estrellas, compartir este capítulo en vuestras redes y recomendarlo a vuestra gente. Algo tan sencillo supone una gran diferencia. Antes de la despedida, como siempre, gracias a Ricoh y a su modelo GR3 (https://www.tiendapentaxeros.com/camaras/compactas/ricoh-gr/) por apoyar la emisión de Calle Oscura. Desde aquí, todo mi agradecimiento por acompañarme, por acompañarnos, desde ese otro lado que se siente muy cercano. Volvemos a escucharnos pronto. Hasta entonces… Nos vemos en la calle! Jota.
Una figura apenas distinguible se adentra en un paisaje que solo es horizonte. El blanco inunda un espacio sin referencias de posición ni escala. La belleza del ártico reina en las páginas de The White Line, entre ellas casi se puede oír el silencio que mi invitada echa de menos. Hoy, en Calle Oscura, Rosa Rodríguez. En este episodio hablamos de - Vocaciones infantiles. - El efecto de donde nacemos y cómo se nos educa. - Curiosidad y respeto. - Pragmatismo. - Hablar a través de los espacios. - La vida en un entorno extremo. - Fotografiar a cuarenta grados bajo cero. - Libros poéticos. - Silencio. - Espacios inabarcables. Y, claro, de muchas más cosas. Quién nos acompaña Rosa Rodríguez nace en Madrid en 1968, donde vive actualmente. Se formó en fotografía artística en la Escuela de Arte y Diseño y ha completado un postgrado en Educación artística por la Complutense. Actualmente estudia Antropología Visual. Su trabajo The White Line, desarrollado gracias al apoyo del servicio de extensión universitaria del vicerrectorado de cultura de la universidad de Cádiz, ha sido destacado en numerosos certámenes y en medios nacionales e internacionales. Referencias y enlaces Trabajos - La Línea Blanca (edición firmada), de Rosa Rodríguez. (https://lasalbooks.com/products/la-linea-blanca-the-white-line-rosa-rodriguez-firmado) Rosa y lo demás Podéis encontrar a Rosa en Instagram como @rosa_rodriguez_photo (https://www.instagram.com/rosa_rodriguez_photo/) y en su web rosarodriguezsanchez.com (http://rosarodriguezsanchez.com) donde encuentran The White Line y el resto de trabajos de los que hablamos. Gracias por tu escucha Ojalá hayáis disfrutado de esta charla con Rosa Rodríguez tanto como yo. Estoy deseando saber qué os ha parecido, podéis contármelo a través de los comentarios y continuar la conversación. Si os ha gustado, no olvidéis dejar 5 estrellas, compartir este capítulo en vuestras redes y recomendarlo a vuestra gente. Algo tan sencillo supone una gran diferencia. Antes de la despedida, como siempre, gracias a Ricoh y a su modelo GR3 (https://www.tiendapentaxeros.com/camaras/compactas/ricoh-gr/) por apoyar la emisión de Calle Oscura. Desde aquí, todo mi agradecimiento por acompañarme, por acompañarnos, desde ese otro lado que se siente muy cercano. Volvemos a escucharnos pronto. Hasta entonces… Nos vemos en la calle! Jota.
Nos acompaña a través de la pantalla de nuestros televisores desde que hace años se instaló en la memoria de toda una generación. Nos acompaña desde la gran pantalla y las tablas del teatro participando en obras inolvidables… Y nos acompaña, también, compartiendo su inagotable amor por la cultura a través de esa pequeña pantalla que sostenemos entre los dedos. Lo hemos visto mil veces dentro de un rectángulo, con esta charla os invito a que os adentréis en su mirada, en la manera en la que él observa y lee el mundo a través de la cámara que lo acompaña a todas partes. Hoy, en Calle Oscura, Víctor Clavijo. En este episodio hablamos de - Goteos que acaban convirtiéndose en oficio. - Crear como una forma de expresión. - Trabajo metódico. - Evolución y madurez. - Impulso y pausa. - La dificultad de vernos a nosotros mismos. - Fotografía de calle consciente (y humanista). - Empatía. - Referentes y libros llenos de verdad. - La cámara como una excusa perfecta. Y de muchas más cosas, claro. Quién nos acompaña Víctor nace en Algeciras en 1973 y 24 años después se gradúa en la Real Escuela Superior de Arte Dramático de Madrid, también se ha formado en música, danza y esgrima. Comienza su carrera como actor montando pequeñas obras de teatros con sus amigos, a las que siguen los primeros cortos y encargos como actor de doblaje para RTVE. Desde entonces Víctor ha participado en decenas de películas, series y cortometrajes que le han valido varios premios de la Unión de Actores y una nominación a los Goya como actor revelación. Viendo su currículo y atendiendo a su incesante actividad de divulgación de la cultura – también a través de las redes sociales – entiendo que se califique como un culo de mal asiento, pero es que además de alguna manera se las ha apañado para retomar una vieja afición e inmortalizar con su cámara a sus compañeros, los lugares a los que viaja y su día a día, revelando y positivando sus propias copias. Escucha nuestra charla Referencias y enlaces Autores y colectivos - Anders Petersen. - Charles Chaplin. - Cristina García Rodero. - Elliot Erwitt. (https://jotabarros.com/usa-1953-new-york-city-elliot-erwitt/) - Francesc Català Roca. - Gloria Rodríguez. - Henri Cartier-Bresson. (https://jotabarros.com/curso/22-monografico-henri-cartier-bresson/) - James Dean. - Joel Meyerowitz. (https://jotabarros.com/grandes-fotografias-joel-meyerowitz-new-york-city-1975/) - José Sacristán. - Juan Diego. - Josef Koudelka. (https://jotabarros.com/grandes-fotografias-calle-josef-koudelka-portugal-1976/) - Paco Pino. - Sebastião Salgado. - Konstantín Stanivslaski. - UFCA Colectivo Fotográfico. (https://www.ufca.es/) - Vivian Maier. (https://jotabarros.com/curso/20-monografico-vivian-maier/) Trabajos - 3 Días, de F. Javier Gutiérrez. - Café Lehmitz, de Petersen. (https://amzn.to/3yhOfM6) - El Poder del Ahora, de Eckhart Tolle. (https://amzn.to/3STftSC) Víctor y lo demás Encontraréis a Víctor en los teatros, en las pantallas de los cines y en las de vuestros televisores, pero también es muy aconsejable seguir sus andanzas a través de sus cuentas de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victor_clavijo_actor/) y Twitter (https://twitter.com/VctorClavijo). Gracias por tu escucha Ojalá hayáis disfrutado de esta charla con Víctor Clavijo tanto como yo. Estoy deseando saber qué os ha parecido, podéis contármelo a través de los comentarios y continuar la conversación. Si os ha gustado, no olvidéis dejar 5 estrellas, compartir este capítulo en vuestras redes y recomendarlo a vuestra gente. Algo tan sencillo supone una gran diferencia. Antes de la despedida, como siempre, gracias a Ricoh y a su modelo GR3 (https://www.tiendapentaxeros.com/camaras/compactas/ricoh-gr/) por apoyar la emisión de Calle Oscura. Desde aquí, todo mi agradecimiento por acompañarme, por acompañarnos, desde ese otro lado que se siente muy cercano. Volvemos a escucharnos pronto. Hasta entonces… Nos vemos en la calle! Jota.
A veces la única manera de conocerse es alejarse, desconectar de todo, encontrar un lugar en el que un ruido nuevo nos permita sintonizar con nuestra propia voz. A veces, para encontrarse, hay que perderse, hacer borrón y empezar de nuevo, escribiendo a base de imágenes para, fotografiando hacia afuera, mirar hacia dentro. Hoy, en Calle Oscura, Jorquera. En este episodio hablamos de - Hacer cosas con las manos. - La libertad de tomar fotos. - Reconocer un lugar a través de la cámara. - Y de reconocerse en las fotos propias. - Viajes reales y viajes ficticios. - Profundizar deliberadamente. - Trabajar con distancia. - Mostrarse vulnerable. - Documentar la vida. - Apostar fuerte por aquello en lo que crees. Y de mucho más, como siempre. Quién nos acompaña Jorquera nace circunstancialmente en Galicia en 1972. La fotografía hace que se olvide de la ingeniería agrónoma, aprendió al lado de Luis Asín y trabajó como positivador en el laboratorio de Juan Manuel Castro Prieto. Antes de establecerse de nuevo en Madrid, donde reside actualmente, vivió en Wuhan, la ciudad que ha quedado marcada por la pandemia de la COVID-19. Es miembro fundador del colectivo Nophoto, ha editado varios trabajos personales en forma de libros de autor y recibió la beca FotoPres por su proyecto Radiochina. En 2007 la fundación Azcona hace posible un viaje que iba a durar 1 año y que finalmente se convirtió en una estancia de 9 y en el libro Wuhan Before Wuhan, que es tanto un trabajo sobre aquella ciudad y la sociedad china como sobre sí mismo. Escucha nuestra charla Referencias y enlaces Autores y colectivos - Alberto García-Alix. - Antoine D´Agata. - Cristina García Rodero. - David Jiménez. (https://jotabarros.com/calle-oscura-david-jimenez/) - Daido Moriyama. (https://jotabarros.com/curso/14-introduccion-fotografia-japonesa/) - Eduardo Nave. - Henri Cartier-Bresson. (https://jotabarros.com/curso/22-monografico-henri-cartier-bresson/) - Jonás Bel. - José A. Carrera. - Juan Manuel Castro Prieto. - Juan Valbuena. - Liyu + Liubo. (https://archivo.getxophoto.com/archivo/festival-2009/autores-2009/liyu-liubo/) - Luis Asín. - Michael Ackerman. - Paco Gómez. - Rafael Trapiello. - Ricky Dávila. - Rafael Sanz Lobato. (https://jotabarros.com/grandes-fotografias-rafael-sanz-lobato-genova-1969/) - Sergio Larraín. (https://jotabarros.com/lectura-carta-sergio-larrain-sobrino-amor-fotografia/) - Tanit Plana. - Wong Kar-Wai. - Zhang Yimou. Trabajos - Cuaderno Uno y Tao, de Jorquera. - Wuhan Before Wuhan, de Jorquera. (https://lasalbooks.com/products/wuhan-before-wuhan-jorquera) Jorquera y lo demás Encontraréis a Jorquera en la página web de su colectivo (http://nophoto.org/jorquera) y en Instagram como @jorquera_wuhan (https://www.instagram.com/jorquera_wuhan/). Gracias por tu escucha Ojalá hayáis disfrutado de esta charla con Jorquera tanto como yo. Estoy deseando saber qué os ha parecido, podéis contármelo a través de los comentarios y así la conversación prosigue. Si os ha gustado, no olvidéis dejar 5 estrellas, compartir este capítulo en vuestras redes y recomendarlo a vuestra gente. Algo tan sencillo supone una gran diferencia. Antes de la despedida, como siempre, gracias a Ricoh y a su modelo GR3 (https://www.tiendapentaxeros.com/camaras/compactas/ricoh-gr/) por apoyar la emisión de Calle Oscura. Desde aquí, todo mi agradecimiento por acompañarme, por acompañarnos, desde ese otro lado que se siente muy cercano. Volvemos a escucharnos pronto. Hasta entonces… Nos vemos en la calle! Jota.
A veces solo necesitas que alguien te cuente que puedes hacerlo, por ti mismo o en compañía de otros como tú, con tus propias manos, sin esperar el permiso de nadie y con los medios de los que dispones, por escasos que te parezcan. A veces solo hace falta cruzarse con alguien enamorado del proceso y de encender la llama de la creatividad de los demás para dar el primer paso de un viaje que podría llevarnos mucho más lejos de lo que nunca imaginamos. Hoy, en Calle Oscura, Mon Magán. En este episodio hablamos de - Fascinación infantil. - Fanzines, fotozines, perzines… - Proyectos colaborativos. - Cambios tecnológicos que abren vías nuevas. - Exploración, experimentación, autoconocimiento. - Referentes cercanos. - Medio y mensaje. - Ir a contracorriente. - Hacerlo uno mismo. - Empezar en pequeño. Y de más, claro. Como siempre. Quién nos acompaña Mon nace en Guadix a mediados de los setenta y hace años que imparte talleres y charlas sobre los procesos creativos en el ámbito artístico. Está especializado sobre todo en el mundo del fanzine y la autoedición, en el que se inició muy joven. Trabajó como diseñador gráfico, ha participado en exposiciones individuales y colectivas, publicado libros, fotozines e incluso un metafanzine… Y ha codirigido el documental Grapas. Se confiesa un apasionando de la formación artística y actualmente es maestro de fotografía y procesos de reproducción en una escuela de arte pública. Referencias y enlaces Autores y colectivos - José Gallardo. - Juarma. - Miguel Romero - Miguel Trillo. Trabajos - 1/125 f/5,6 y Náufragos, de Miguel Romero. - El Medio es el Mensaje, de McLuhan. (https://amzn.to/3XzI2pM) - Grapas, el documental. (https://www.monmagan.com/fanzines/grapas/) - Rockocó, de Miguel Trillo. (https://lafonoteca.net/tienda/producto/rockoco/) Mon y lo demás Encontraréis a Mon en su página web (https://monmagan.com/) y con ese mismo nombre lo localizaréis también en Instagram, en YouTube y en TikTok. Como siempre recomiendo, aunque echéis un ojo a sus redes y lo sigáis en ellas, no dejéis de bucear en su página, donde hay mucha más información y más estructurada. Gracias por tu escucha Ojalá hayáis disfrutado de esta charla con Mon tanto como yo. Contadme qué os ha parecido en los comentarios y, si os ha gustado, no olvidéis dejar 5 estrellas, compartir este capítulo en vuestras redes y recomendarlo a vuestra gente. Algo tan sencillo supone una gran diferencia. Antes de la despedida, como siempre, gracias a Ricoh y a su modelo GR3 (https://www.tiendapentaxeros.com/camaras/compactas/ricoh-gr/) por apoyar la emisión de Calle Oscura. Desde aquí, todo mi agradecimiento por acompañarme, por acompañarnos, desde ese otro lado que se siente muy cercano. Volvemos a escucharnos pronto. Hasta entonces… Nos vemos en la calle! Jota.
Necesitamos fotógrafos que vayan donde no podemos llegar para contarnos cómo es aquello, qué mundo hay lejos del nuestro. Pero no necesitamos menos a quienes dirigen su cámara hacia lo cercano, al espacio que habitamos sin verlo realmente. Deambular, mirar, detenerse. Volver a empezar. Una y otra vez, hasta que algo se manifiesta pidiendo, casi reclamando, que él extraiga una porción del espacio y el tiempo y la lleve ante nuestros ojos para que, frente a esa imagen, nos hagamos preguntas nuevas. Hoy, en Calle Oscura, Carlos Cánovas. En este episodio hablamos de - Paisajes desnudos. - Periferias y territorios difusos. - Convertir lo cercano en extraño. - Polisemia fotográfica. - El tiempo como materia prima. - Conciencia del lugar. - Imágenes que nos encuentran. - Verdades en lugar de verdad. - Distancia fotográfica como suma de distancias. - Hacerse preguntas sin respuesta. Y, como siempre en Calle Oscura, de mucho más. Quién nos acompaña Carlos nace en Hellín, Albacete, en 1951 y desde ese mismo año reside en Navarra. Tiene una dilatada experiencia en el copiado de archivo fotográfico, en el comisariado de exposiciones y en la enseñanza de fotografía. Él mismo ha participado en numerosas exposiciones, individuales y colectivas dentro y fuera del país, además de ser autor de varios libros que recogen su obra personal y de títulos relacionados con la historia de la fotografía. En el año 2020 recibe el Premio Príncipe de Viana de la Cultura, el mayor reconocimiento en el ámbito cultural en la Comunidad Foral, convirtiéndose en el primer fotógrafo que lo logra. Referencias y enlaces Autores y colectivos - Brasaï. - Enriqe Vila Matas. - Gabriele Basilico. - Humberto Rivas. - Joan Fontcuberta. - Joseph Conrad. - Manuel Álvarez Bravo. - Pere Formiguera. - Robert Doisneau. - Railowsky (librería y sala de exposición en Valencia). - Simon Norfolk. - Susan Sontag. - Stefano Mancuso. - Txema Salvans. - Walker Evans. Trabajos - El Beso de Judas, de Joan Fontcuberta. (https://amzn.to/3Qr1eTS) - Plantas Dolientes, Extramuros, María Fugit… Todos de Carlos Cánovas y recogidos en su web (enlace más abajo). - The Waiting Game, de Txema Salvans. (https://amzn.to/3W17yCz) Carlos y lo demás Encontraréis a Carlos en su página web (https://www.carloscanovas.com/) y en Instagram como @carloscanovas (https://www.instagram.com/carloscanovas/). Por descontado, para disfrutar de su trabajo como merece, lo más conveniente es ver sus fotografías en las páginas de alguno de sus numerosos libros o en formato de exposición como la que actualmente, y hasta el 19 de marzo (de 2023), tiene en el centro Niemeyer, en Avilés. Gracias por tu escucha Ojalá hayáis disfrutado de esta charla con Carlos tanto como yo. Contadme qué os ha parecido en los comentarios y, si os ha gustado, no olvidéis dejar 5 estrellas, compartir este capítulo en vuestras redes y recomendarlo a vuestra gente. Algo tan sencillo supone una gran diferencia. Antes de la despedida, como siempre, gracias a Ricoh y a su modelo GR3 (https://www.tiendapentaxeros.com/camaras/compactas/ricoh-gr/) por apoyar la emisión de Calle Oscura. Desde aquí, todo mi agradecimiento por acompañarme, por acompañarnos, desde ese otro lado que se siente muy cercano. Volvemos a escucharnos pronto. Hasta entonces… Nos vemos en la calle! Jota.
No voy a decir que todo comenzó con un infinito, uno construido tras jugar lenta y pacientemente con pequeños trozos de papel. Aquello fue una culminación, la punta del primer iceberg, uno de los grandes… La verdad es que todo comenzó muchos años antes, con el regalo de una cámara. A aquel trabajo le siguieron otros, todos nombrados con una sola palabra y poblados de imágenes que nos invitan a reinterpretar la realidad, que nos recuerdan que si estamos preparados y queremos, podemos ver mucho más que lo que se muestra ante nuestros ojos. Hoy, en Calle Oscura, David Jiménez. En este episodio hablamos de - Maestros que son punto y aparte. - La engañosa relación entre realidad y fotografía. - Que la última es inevitablemente subjetiva. - Destilar imágenes. - Cómo se construye la mirada. - La base intangible de todas las cosas. - Pillarse in fraganti. - Reconstruir la realidad. - El arte como marco conceptual. - El proceso físico y la importancia de la experimentación. Y de mucho más. Quién nos acompaña David nace en Alcalá de Guadaira, Sevilla, en 1970 y se licencia en Bellas Artes en la Universidad Complutense de Madrid, donde vive y trabaja en la actualidad. En 1999 recibe el premio Fotógrafo Revelación en PHotoEspaña y en 2008 el Premio de las Artes de la Villa de Madrid, también ha sido artista residente en la Real Academia de España en Roma. Hasta la fecha ha publicado nueve libros monográficos y su trabajo se puede ver en numerosas colecciones públicas y privadas. Además de desarrollar sus proyectos personales se dedica a la enseñanza sobre el proceso creativo tanto dentro como fuera de nuestras fronteras. Referencias y enlaces Autores y colectivos - Edgar Allan Poe. - Edu Comelles. - Ignacio González. - Jorge Wagensberg. - José Antonio Marina. - Paul Watzlawick. - Roberto Turégano. Trabajos - Infinito, Versus, Aura, Universos y Tiempo Cero, de David Jiménez. - Lo demás es aire, de Juan Gómez Bárcena. - Teoría de la Inteligencia Creadora, José Antonio Marina. David y lo demás Puedes encontrar a David en su página web (https://david-jimenez.com/) y en su perfil en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davidjimenez_photo/). Gracias por tu escucha Ojalá hayáis disfrutado de esta charla con David tanto como yo. Contadme qué os ha parecido en los comentarios y, si os ha gustado, no olvidéis dejar 5 estrellas, compartir este capítulo en vuestras redes y recomendarlo a vuestra gente. Algo tan sencillo supone una gran diferencia. Antes de la despedida, gracias a Ricoh y a su modelo GR3 (https://www.tiendapentaxeros.com/camaras/compactas/ricoh-gr/) por apoyar la emisión de Calle Oscura. Desde aquí, todo mi agradecimiento por acompañarme, por acompañarnos, desde ese otro lado que se siente muy cercano. Volvemos a escucharnos pronto. Hasta entonces… Nos vemos en la calle! Jota.
De tanto en tanto, en las a menudo frías redes te cruzas con personas con las que presientes una conexión que va más allá de compartir intereses e inclinaciones. No puedo decir que me haya sucedido pocas veces, la verdad, soy un afortunado también en ese aspecto. Como consecuencia de ello en ocasiones este espacio se convierte en un pretexto para dedicar un buen rato a conversar con algunos de esos seres, una estrategia como otra cualquiera que responde a la impaciencia por conocerlos al fin en persona. Hoy, en Calle Oscura, Gustavo Alemán. En este episodio hablamos de - La utilidad de las limitaciones. - Parálisis por análisis. - La facilidad (y el peligro) de repetirse. - Imágenes claras de ideas no tan claras. - La responsabilidad de las figuras de autoridad. - Fotografía y memoria. - Errores afortunados. - Lo que nos enamora al principio. - Y cómo nos influye. - Éxitos que no lo son tanto. Y de muchas otras cosas que han ido surgiendo. Quién nos acompaña Gustavo nace en Murcia en 1977 y actualmente, además de colaborar con otros centros educativos, forma parte del profesorado de la escuela EFTI, donde cursó el Master Internacional de Fotografía. Dirigió una galería de arte, fundó el PhotoBook Club Murcia y fue miembro del colectivo Underphoto. Desde 2014, mano a mano con su hermana Ángela, saca adelante las publicaciones de Fuego Books, una editorial que hace énfasis en la difusión de proyectos que parten de la experiencia personal para reflexionar sobre la sociedad contemporánea. En 2013 autopublicó (No) soy de aquí, el primer fotolibro que llamó mi atención mucho antes de saber que mi vida acabaría girando en torno a la fotografía. Y mira, aquí nos tienes a los dos nueve años después… Referencias y enlaces Autores y colectivos - Alec Soth. - Ana Zaragoza. - Carol Caicedo. - David Jiménez. - Eduardo Vargas. - Enrique Vila Matas. - Escuela Mistos. - Joel Sternfeld. - José Manuel Navia. - Juan Rulfo. - La Pija y la Quinqui. - Paco Gómez. - Stephen Shore. Trabajos - Afronautas, de Cristina de Middel. - Cabestro, de Carol Caicedo. Gustavo y lo demás Puedes encontrar a Gus en Twitter y en Instagram como GusAlemanFoto (https://twitter.com/GusAlemanFoto, https://www.instagram.com/gusalemanfoto/). Yo no me perdería su newsletter y mucho menos la web de FuegoBooks (https://fuegobooks.bigcartel.com/). Gracias por tu escucha Hasta aquí el trigésimo quinto episodio de Calle Oscura, ojalá hayáis disfrutado de esta charla con Gustavo tanto como yo. Si ha sido así no olvidéis dejar 5 estrellas, compartir este capítulo en vuestras redes y recomendarlo a vuestra gente. Algo tan tan sencillo supone, en realidad, una gran diferencia. Antes de la despedida, gracias a Ricoh y a su modelo GR3 (https://www.tiendapentaxeros.com/camaras/compactas/ricoh-gr/) por apoyar la emisión de Calle Oscura. Desde aquí, todo mi agradecimiento por acompañarme, por acompañarnos, desde ese otro lado que se siente muy cercano. Volvemos a escucharnos pronto. Hasta entonces… Nos vemos en la calle! Jota.
Cuenta que su trabajo se centra en el viaje y en las historias íntimas que ahondan en la memoria y las emociones. Es muy cierto, cuando sostuve por primera vez su libro, ese pequeño objeto de un verde tenue con los cantos pintados en rojo, me sentí inmediatamente transportado a mi infancia en el pueblo. En su interior, sobre sus páginas, el recuerdo de una parte de nuestra historia que no nos podemos permitir olvidar, que no debería desaparecer con quienes la más sufrieron. Hoy, en Calle Oscura, Susana Cabañero. En este episodio hablamos de - Ver fotografías en familia. - Conexiones y recoversiones. - La necesidad de entender. - Deambular con la cámara. - Fotografiar como una manera de comunicarse. - Y como una excusa para relacionarse. - La dificultad de hablar de algo sencillo. - Miradas personales e historias universales. - Pedir ayuda. - Hacer también para los que a priori están lejos. Y, como siempre, de tantas otras cosas. Quién nos acompaña Susana nació en 1974 y vive en Madrid. Ha participado en las Noches de las Imágenes del Musée de l´Elysée de Lausana, y en Descubrimientos PhotoEspaña. Entre otros certámenes, ha sido reconocida en los LensCulture Street Awards y en el Seminario de Fotoperiodismo de Albarracín y, entre otros lugares, ha expuesto en ARCOmadrid, y en Arles, Moscú, Atenas y Estambul. En 2020 autopublica Hombrecino, libro que se alza con el primer premio en los Moscow International Photo Awards y los IPA International Photo Awards. Ese trabajo ahonda en la memoria colectiva a través de una lista de desaparecidos en la Guerra Civil que su abuelo llevó con él durante más de 35 años, y también fue el que me llevó hasta ella. Referencias y enlaces Autores y colectivos - BlankPaper. - Juanjo Justicia y Underbau. - Julián Barón. (https://jotabarros.com/calle-oscura-julian-baron/) - Marta Martín Núñez. Trabajos - Hombrecino, de Susana Cabañero. (http://susanacabanero.com/book/) - El Laberinto Mágico, de Julián Barón. Susana y lo demás Los proyectos de Susana están recogidos en su página web (https://susanacabanero.com/). A ella también la podéis encontrar en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susana_cabanero/) y en Twitter (https://twitter.com/scabanero). Gracias por tu escucha Hasta aquí el trigésimo cuarto episodio de Calle Oscura, ojalá hayáis disfrutado de esta charla con Susana tanto como yo. Si ha sido así no olvidéis dejar 5 estrellas, compartir este capítulo en vuestras redes y recomendarlo a vuestra gente. Algo tan tan sencillo supone, en realidad, una gran diferencia. Antes de la despedida, gracias a Ricoh y a su modelo GR3 (https://www.tiendapentaxeros.com/camaras/compactas/ricoh-gr/) por apoyar la emisión de Calle Oscura. Desde aquí, todo mi agradecimiento por acompañarme, por acompañarnos, desde ese otro lado que se siente muy cercano. Volvemos a escucharnos pronto. Hasta entonces… Nos vemos en la calle! Jota.
No sé cómo ni cuándo entró en mi radar (probablemente lo hizo de la mano de algún o alguna clubeña). Lo que sí sé es que tan pronto como me sumergí en sus imágenes y sus palabras me quedé atrapado dentro de ellas. Tras un puñado de empleos muy diversos acabó abriendo un laboratorio fotográfico plagado de máquinas de otro tiempo. Allí, rodeado de cámaras fabricadas por él mismo y equipadas con lentes deliberadamente imperfectas, experimenta y busca, destila una manera propia de comunicarse a través de imágenes que, lentamente, adquieren el aspecto, la forma y el tacto de objetos únicos e irrepetibles. Hoy, en Calle Oscura, Jose Manuel Madrona. En este episodio hablamos de - Álbumes familiares. - Qué es una fotografía (en realidad). - La necesidad de proyectar, de canalizar hacia afuera lo que bulle dentro. - Oficios de otros tiempos pero actuales. - Construir alrededor nuestro. - Trabajar con materiales que ya no existen. - Inexactitud deliberada. - Herramientas sencillas, imperfectas e ideales. - Preguntar y hacerse las preguntas importantes. - Ser consecuente con las respuestas. Y no solo de eso, porque también abrimos un buen montón de puertas más. Quién nos acompaña José Manuel Madrona nace en Valencia en 1975. De formación autodidacta, su trayectoria fotográfica comienza hace más de 15 años, y en ella emplea cámaras y lentes tanto imperfectas como fabricadas por él mismo. Con esas herramientas busca un camino de expresión ligada al presente a través de imágenes brutas. También recurre a técnicas fotográficas primitivas con las que pretende mostrar un lenguaje fotográfico válido tanto para nuestro presente como para la visión del espectador contemporáneo. Es propietario de jmM Studio, un estudio de fotografía y laboratorio analógico ubicado en Valencia. Referencias y enlaces Autores y colectivos - Eduardo Momeñe. (https://jotabarros.com/abrazar-duda-eduardo-momene-calle-oscura-episodio-12/) - Henri Cartier-Bresson. (https://jotabarros.com/curso/22-monografico-henri-cartier-bresson/) - Miroslav Tichý. - Vari Caramés. Trabajos - La Visión Fotográfica, de Eduardo Momeñe. (https://jotabarros.com/la-vision-fotografica-de-eduardo-momene/) - The Lego Movie. José Manuel y lo demás Podéis encontrar a José Manuel Madrona en studio.josemanuelmadrona.com (https://studio.josemanuelmadrona.com/) y en Instagram como @jmmadrona_studio o @josemanuelmadrona (https://www.instagram.com/josemanuelmadrona/). Si andáis por Flickr, ese lugar en el que cada vez más gente se está refugiando de la velocidad de Meta, podéis disfrutar de sus imágenes a fuego lento en el perfil blurrystuff (https://www.flickr.com/photos/blurrystuff/). Gracias por tu escucha Aquí acaba el trigésimo tercer episodio de Calle Oscura. Ojalá hayáis disfrutado de esta charla con José Manuel tanto como yo. Si ha sido así no olvidéis dejar 5 estrellas, compartir este capítulo en vuestras redes y recomendarlo a vuestra gente. Algo tan tan sencillo supone, en realidad, una gran diferencia. Antes de la despedida, gracias a Ricoh y a su modelo GR3 por apoyar la emisión de Calle Oscura. (https://www.tiendapentaxeros.com/camaras/compactas/ricoh-gr/) Muchas gracias por estar a ese otro lado que se siente muy cercano. Volvemos a escucharnos pronto. Hasta entonces… Nos vemos en la calle! Jota
Dan Cavallari is just back from Bend, Oregon, where he's been trying out Argonaut's new take on the gravel bike - the GR3. Argonaut make custom carbon frames in their factory in Bend and the GR3 is a visually striking and innovative entrant into the gravel market. Dan gets the full story from Argonaut founder Ben Farver. Hosted on Acast. See acast.com/privacy for more information.
La primera vez que me senté ante sus imágenes lo hice convencido de que la fotografía de naturaleza no me gustaba, que, de hecho, ni siquiera me interesaba. Tras solo unos minutos admirando lo que es capaz de traerse de la selva más recóndita y de escuchar la pasión con la que habla de lo que fotografía mi opinión cambió por completo. Sus imágenes son el resultado de combinar un profundo conocimiento y un enorme amor por los animales… A lo que se suma una enorme dosis de trabajo y dedicación. Hoy, en Calle Oscura, Javier Aznar. En este episodio hablamos de - Aficiones heredadas. - Profesionalizar una pasión. - La selva. - Los peligros del mundo “civilizado”. - Constancia y suerte. - Arriesgar. - Compatibilizar encargos y proyectos propios. - Conservar la riqueza natural. - Prejuicios y desconocimiento. - Conocer para preservar. Y de muchas otras cosas que salieron al paso. Quién nos acompaña Javier nace en Madrid en 1989 y guiado por su amor por los animales cursa estudios de biología en la complutense. Como fotógrafo contribuye habitualmente en medios como National Geographic Magazine o BBC Wildlife y desde hace casi una década su trabajo es reconocido nacional e internacionalmente con premios como el Memorial María Luisa y el Wildlife Photographer of the Year. Es miembro de The Photo Society y de la iLCP, la Liga Internacional de Fotógrafos Conservacionistas y usa la fotografía con el objetivo de sensibilizar sobre la necesidad de conservar la inmensa riqueza natural del mundo, mostrando de cerca, muy de cerca, animales de todos los tamaños que dependen de un equilibrio muy delicado. Referencias y enlaces Autores y colectivos - Thomas Peschak. Javier y lo demás Podeis encontrar a Javier en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javier_aznar_photography/) pero siempre es mejor pasarse por su web, donde es posible apreciar su trabajo en todo su esplendor. (https://www.javieraznarphotography.com/) Gracias por tu escucha Hasta aquí el trigésimo segundo episodio de Calle Oscura, ojalá hayáis disfrutado de esta charla con Javier tanto como yo. Si ha sido así no olvidéis dejar 5 estrellas, compartir este capítulo en vuestras redes y recomendarlo a vuestra gente. Algo tan tan sencillo supone, en realidad, una gran diferencia. Antes de la despedida, gracias a Ricoh y a su modelo GR3 (https://www.tiendapentaxeros.com/camaras/compactas/ricoh-gr/) por apoyar la emisión de Calle Oscura. Desde aquí, todo mi agradecimiento por acompañarme, por acompañarnos, desde ese otro lado que se siente muy cercano. Volvemos a escucharnos pronto. Hasta entonces… Nos vemos en la calle! Jota.
La conocí en Formentera, allá por 2020, a ella y a su cómplice de laboratorio. Entonces aún trataba de domesticar un laberinto que recientemente, y tras ocho años de trabajo, se ha transfigurado en un libro maravilloso que me ha tenido atrapado, felizmente atrapado, durante semanas. Hace dos años supe que solo era cuestión de tiempo que nuestros caminos volvieran a cruzarse, y es que esto ni siquiera había empezado. Hoy, en Calle Oscura, Camilla De Maffei. En este episodio hablamos de - Empezar tarde. - Amar la complejidad. - Belleza y dolor. - Identidad, territorio y memoria. - Imágenes-puerta. - Formular preguntas. - Trabajo colaborativo. - Curiosidad. - Derribar barreras personales. - Adentrarse en uno mismo al explorar un lugar. Y, qué poco me sorprende esto, de muchas otras cosas que salieron al paso. Quién nos acompaña Camilla nace en 1981 en Cles, una pequeña localidad italiana al borde del Lago di Santa Giustina, en la provincia de Trento. Su trabajo mezcla lo documental y una narrativa personal que en lugar de ilustrar y describir busca interpretar, atribuyendo nuevos significados a los elementos cercanos. Camilla ha mirado sobre todo hacia los Balcanes, explorando y conectando las nociones de identidad, memoria y paisaje. Lleva más de una década enseñando, está especializada en la tutoría de proyectos a largo plazo y es cofundadora, con Eugeni Gay Marín, de El Observatorio, un espacio que definen como un laboratorio didáctico orientado a la fotografía y la narrativa visual. Su trabajo Delta se alzó con el Premio Mallorca de Fotografía Contemporánea y se ha convertido en una exposición y en un libro con Ediciones Anómalas. Pero Camilla lleva desde 2010 acumulando reconocimientos y colgando sus imágenes en las paredes de los festivales más prestigiosos. Referencias y enlaces Autores y colectivos - Eugeni Gay Marín. - Mario Giacomelli. - Michael Ackerman. Trabajos - Delta, Camilla de Maffei. - El Observatorio Creación. (http://www.elobservatoriocreacion.com/) - Stalker, de Tarkovski. Alex y lo demás Podeis encontrar a Camilla en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camilla_demaffei/), pero os aconsejo, como siempre, que os paséis por su web (https://camillademaffei.com/), donde podéis ver sus trabajos con la pausa que merecen. Recordad que el libro Delta está disponible en la página de Ediciones Anómalas (https://www.edicionesanomalas.com/en/producto/delta-3/). Gracias por tu escucha Hasta aquí el trigésimo pimer episodio de Calle Oscura, ojalá hayáis disfrutado de esta charla con Camilla tanto como yo. Si ha sido así no olvidéis dejar 5 estrellas, compartir este capítulo en vuestras redes y recomendarlo a vuestra gente. Algo tan tan sencillo supone, en realidad, una gran diferencia. Antes de la despedida, gracias a Ricoh y a su modelo GR3 (https://www.tiendapentaxeros.com/camaras/compactas/ricoh-gr/) por apoyar la emisión de Calle Oscura. Desde aquí, todo mi agradecimiento por acompañarme, por acompañarnos, desde ese otro lado que se siente muy cercano. Volvemos a escucharnos pronto. Hasta entonces… Nos vemos en la calle! Jota.
Cuenta que tras viajar por medio mundo fue consciente de que aquello de lo que quería hablar estaba a su lado, en casa. Cree firmemente que el arte es, sobre todo, una forma de conexión, él lo ha explorado con la escritura, los cortometrajes, la música y con la creación de libros bellísimos que, a través de lo cotidiano, exploran temas universales. Pero es que además es el cincuenta por ciento de una editorial y comparte sus conocimientos a través de talleres en un estudio sin pantallas, de donde me traje tres libros firmados… Y esta charla. Hoy, en Calle Oscura, Alex Llovet. En este episodio hablamos de - Influencia como fotógrafos y como seres humanos. - Viajes iniciáticos. - La esencia de todo fotógrafo. - Y recuperar la inocencia del niño. - Autenticidad y originalidad. - La Fotografía como espejo (de miedos y esperanzas). - Sentirse artista. - Crear para comunicar. - Coste de oportunidad. - Fotografiar de manera emocional, editar de forma racional. Y – una vez más – de muchas otras cosas que salieron al paso. Quién nos acompaña Alex nace en Barcelona en 1974 y vive en un bosque muy cerca de la ciudad. Se forma en Humanidades en la Universitat Autònoma de Barcelona (UAB), dirección cinematográfica en la desaparecida Escola de Cinema Independent de Barcelona (ECIB) y fotografía en el Institut d’Estudis Fotogràfics de Catalunya (IEFC), donde ahora es profesor. Durante 20 años forma parte del grupo musical The Pinker Tones. Actualmente está centrado en el desarrollo de proyectos fotográficos personales que giran en torno a la identidad, el paso del tiempo y la relación del ser humano con la naturaleza. Asimismo, dedica gran parte de su energía a la edición de trabajos propios y ajenos a través de una editorial independiente fundada con un viejo amigo, Ediciones Posibles, y al acompañamiento de alumnos y alumnas a través de talleres, cursos y tutorías. Lleva exponiendo de forma individual y colectiva desde 2012 y su trabajo ha sido reconocido por, entre otros, LENSCULTURE, PHOTOESPAÑA y la Colección Gabriela Cendoya Museo San Telmo. Nuestra charla que fue grabada a mediados de junio iba a ser la primera entrega de la temporada pero finalmente, y por motivos puramente organizativos, es el segundo capítulo. Referencias y enlaces Autores y colectivos - Alec Soth. - Josep Maria de Llobet. - Juanan Requena. (https://jotabarros.com/calle-oscura-juanan-requena/) - Rafael Navarro. Trabajos - Al Borde de Todo Mapa, de Juanan Requena. - Beware of the Dog, de Alex Llovet. - Dípticos de Rafael Navarro. - Faraway So Close, de Alex Llovet. - Not About Lockdown, de Alex. - Summer´s Almost Gone, de Alex. Alex y lo demás Podeis encontrar a Alex en Instagram como @alexllovet (https://www.instagram.com/alexllovet/), en la página de Ediciones Posibles (https://www.edicionesposibles.com/) y en su web (https://www.alexllovet.com/). Gracias por tu escucha Hasta aquí el trigésimo episodio de Calle Oscura, ojalá hayáis disfrutado de esta charla con Alex tanto como yo. Si ha sido así no olvidéis dejar 5 estrellas, compartir este capítulo en vuestras redes y recomendarlo a vuestra gente. Algo tan tan sencillo supone, en realidad, una gran diferencia. Antes de la despedida, gracias a Ricoh y a su modelo GR3 (https://www.tiendapentaxeros.com/camaras/compactas/ricoh-gr/) por apoyar la emisión de Calle Oscura. Desde aquí, todo mi agradecimiento por acompañarme, por acompañarnos, desde ese otro lado que se siente muy cercano. Volvemos a escucharnos pronto. Hasta entonces… Nos vemos en la calle! Jota.
Desde un lugar que solo sale en las noticias cuando el termómetro supera los cuarenta grados y cuando el monte es pasto de las llamas ha llegado a las páginas y las portadas de los periódicos más importantes del mundo. Él sigue a lo suyo, contando historias pequeñas y a la vez universales. Porque alguien tiene que hacerlo, porque si no esas luchas no se conocerían. Con nuestra charla entendí que la valentía va mucho más de estar en primera línea de un incendio o de una crisis sanitaria, y recordé lo importante que es que haya gente que, como él, nos cuente lo que sucede, y que lo haga, como él, teniendo muy claro de dónde viene. Hoy, en Calle Oscura, Brais Lorenzo. En este episodio hablamos de: - Cómo la Fotografía influye en nuestros recuerdos. - El valor de los álbumes familiares. - Cómo las imágenes ganan con el paso del tiempo. - Ganarse la confianza de la gente a la que fotografías. - Que vamos dentro de nuestras fotos. - Subjetividad y fotografía. - Trabajar con tiempo, a largo. - Sentirse impostor. - Construir una mirada reconocible. - Hacerse las preguntas que se haría un niño. Y, como siempre, de muchas otras cosas que salieron al paso. Quién nos acompaña Brais nace en 1986 en Ourense, no barrio da Ponte, concretamente. En esa ciudad se gradúa en Geografía e Historia y como Técnico Superior de Fotografía, lleva 12 años trabajando como colaborador de la Agencia EFE y del periódico Faro de Vigo. Ha publicado en medios como El País, Eldiario.es, La Marea, Nós Diario, la Revista Luzes y The Guardian y para agencias como AFP o AP, actualmente colabora con Cruz Roja a través de su departamento de comunicación. Hasta ahora, su trabajo ha sido reconocidos, entre otros, con el premio Ortega y Gasset de Periodismo, en los News Photo Awards y Sony World Photography Awards, el Casares de Fotografía y el Luis Ksado. Insisto, por ahora. A Brais le mueven los temas conectados con el medio ambiente y los derechos humanos. Cierra la breve biografía que le pedí con cuatro palabras que lo dicen todo: amo lo que hago. Referencias y enlaces Autores y colectivos - Alfred Hitchcock. - Annie Leibovitz. - Dorothea Lange. - Emilio Morenatti. - Eugene W. Smith. - Henri Cartier-Bresson. - Irving Penn. - Judith Prat. (https://jotabarros.com/ver-comprender-judith-prat-calle-oscura/) - Kevin Carter. - Martin Parr. - Miguel Riopa. - Robert Capa. - Robert Frank. - Sebastião Salgado. Trabajos - Archivo Covid. (https://archivocovid.com/) - Ourense Terra Queimada, de Brais Lorenzo. (https://braislorenzo.com/ourense-terra-queimada/) - ROMA, de Alfonso Cuarón. - Tempos de Pandemia, de Brais. (https://braislorenzo.com/tempos-de-pandemia/) Brais y lo demás Podéis encontrar a Brais como en twittter (https://twitter.com/brais_lorenzo) y en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braislorenzo/), pero lo mejor es explorar su web (https://braislorenzo.com/), en la que recoge sus trabajos fotográficos y audiovisuales. Gracias por tu escucha Hasta aquí el vigésimo noveno episodio de Calle Oscura, ojalá hayáis disfrutado de esta charla con Brais tanto como yo. Si ha sido así no olvidéis dejar 5 estrellas, compartir este capítulo en vuestras redes y recomendarlo a vuestra gente. Algo tan tan sencillo supone, en realidad, una gran diferencia. Antes de la despedida, gracias a Ricoh y a su modelo GR3 por apoyar la emisión de Calle Oscura. (https://www.tiendapentaxeros.com/camaras/compactas/ricoh-gr/) Así arranca la tercera temporada de Calle Oscura. Desde aquí, todo mi agradecimiento por acompañarme, por acompañarnos, desde ese otro lado que – cada vez más – se siente muy cercano. Volvemos a escucharnos pronto. Hasta entonces… Nos vemos en la calle! Jota.
Nos conocimos en un lugar mágico y enseguida me di cuenta, todos nos dimos cuenta, de que él mismo lleva consigo una suerte de magia. Trabaja como un alquimista, elaborando pociones de palabras e imágenes, pero hablo de otro tipo de embrujo, el de la almas limpias. De sonrisa tranquila, mirada afable y mente rápida. De esas personas que nunca, nunca se cansan de agradecer. Compositor de melodías que se disfrutan más cuando se hace el silencio y cómplice de viajes hacia el interior de nosotros mismos. Hoy, en Calle Oscura, Juanan Requena. En este episodio hablamos de - La Fotografía como creadora y evocadora de recuerdos. - Combinar formas artísticas para componer. - La imposibilidad (e inutilidad) de explicar. - Cambiar los “por qué” y los “para qué”. - Vivir en las preguntas. - Iluminar el camino de otros. - Originalidad. - Creatividad. - Dejar eso de pensar para otro momento. - Empezar con lo que tenemos… Y no parar. Y de infinidad de otras pequeñas cosas que nos fueron saliendo al paso. Quién nos acompaña "Juanan nació en un árido pueblo de La Mancha, donde se embelesó de horizontes construyendo cabañas entre maizales. Tras hermosos fracasos y constantes derivas, se mudó al mar del Sur y allí aprendió de endecasílabos y quejíos vendiendo libros y poniendo cafés. Se convirtió en viajero cableando giras de grupos sin rock and roll y llenando inagotables diarios. Y así rodó ambulante, cubierto de salitre y dudas, hasta convencerse de que mirada y poesía podían unirse sobre la misma incandescencia: una pelea que aún hoy intenta reflejar sin detenerse." No he podido – ni querido – resistirme a compartir, tal cual, la biografía que el propio Juanan comparte en su web, porque es como todo lo que hace, personal y cercano. Referencias y enlaces Autores y colectivos - Antonio Vega. - Alfonso Armada. - Carlos Canal y Rosa S. Ramiro. - Chema Madoz. - Israel Ariño. - Jesús Caballero Varela. (https://jesuscaballerovarela.com/) - Juan Cruz. - Juan Valbuena. - Luis García Montero. - Montse Puig, de Ediciones Anómalas. (https://jotabarros.com/club-fotografia-callejera/videoconferencias/edicion-libros-fotografia-montse-puig/) - Nicholas Nixon. - Óscar Molina. - Quique González. - Rilke. - Colectivo Fotográfico UFCA (Algeciras). Trabajos - Brevario de la Aurora, de Rafael Argullol. (https://amzn.to/3bgoCTA) - Cartas a un Joven Poeta, de Rilke. (https://amzn.to/3HCwB9w) - España de Sol a Sol, de Alfonso Armada. - Las Hermanas Brown, de Nicholas Nixon. (https://amzn.to/3Ou8En3) Juanan y lo demás El universo de Juanan se atisba en su web (http://nodetenerse.com/), desde allí os podréis montar en La Ínsula Nómada y viajar hasta El Granero, deteniéndoos siempre que queráis en las palabras que va recogiendo y sembrando, en las imágenes que comparte y en los maravillosos recordatorios que son sus libros y diarios. Gracias por tu escucha Hasta aquí el vigésimo octavo episodio de Calle Oscura, ojalá hayáis disfrutado de esta charla con Juanan tanto como yo. Si ha sido así no olvidéis dejar 5 estrellas, compartir este capítulo en vuestras redes y recomendarlo a vuestra gente. Algo tan tan sencillo supone, en realidad, una gran diferencia. Antes de la despedida, gracias a Ricoh y a su modelo GR3 por apoyar la emisión de Calle Oscura. (https://www.tiendapentaxeros.com/camaras/compactas/ricoh-gr/) Aquí se acaba la segunda temporada de Calle Oscura, que volverá tras el verano con más voces y más luces. Desde aquí, todo mi agradecimiento por acompañarme, por acompañarnos, desde ese otro lado que – cada vez más – se siente muy cercano. Volvemos a escucharnos pronto. Os echaré de menos. Hasta entonces… Nos vemos en la calle! Jota.
Que un festival fotográfico sople 10 velas es para que todos nos felicitemos. Sobre todo si recordamos que en ese plazo de tiempo ha habido incluso una pandemia a escala global que no consiguió cortar la racha. La edición de este año, la de 2022, ha vuelto a sumar ponentes de renombre mundial a una lista de invitados impresionante en la que figuran Martin Parr (https://jotabarros.com/libro-de-fotografia-lifes-a-beach-martin-parr/), Cristina García Rodero (https://jotabarros.com/un-dia-con-cristina-garcia-rodero-masterclass-fotografia-galicia/), Carlos Pérez Siquier, Eduardo Momeñe (https://jotabarros.com/abrazar-duda-eduardo-momene-calle-oscura-episodio-12/), Joana Biarnés, Antoine d’Agata y una centena de figuras más. Y todo eso sucede en un lugar de ensueño, la isla de Formentera, y en un ambiente que combina profesionalidad y la sensación de formar parte de una gran familia. Un combo que enamora. Hoy, en Calle Oscura, Francesc Fábregas, uno de los padres de Formentera Fotográfica. En este episodio hablamos de - Reinventarse. - Cómo nace un festival fotográfico. - Y de seguir a pesar de las dificultades. - Crecer y profesionalizarse. - Mezclar para ganar cosas. - Los fotógrafos como embajadores. - La personalidad que imprime un lugar mágico. Y, como pasa siempre por aquí, de muchas otras cosas. Quién nos acompaña Francesc Fábregas nace en Sant Just Desvern en 1950 y arranca su trayectoria profesional como fotógrafo de prensa para publicaciones como Fotogramas y El País y editoriales como Planeta y RBA. Esa primera vida laboral pone a Francesce y a su cámara frente a los grupos musicales más importantes del mundo. En su etapa en televisión dirige para TV3 espacios de culto como Sputnik y asume la dirección de programación del Canal 33, siempre vinculado al ámbito cultural. Desde 2013 dirige, mano a mano con Marina Feliu, el festival Formentera Fotográfica; en sus propias palabras, un espacio de conocimiento, reflexión y creación colectiva. Tuve el placer de participar como ponente en la edición de 2020 y entonces me prometí que volvería como asistente. Aquí me tienes, charlando in situ con Francesc, el lunes después de la décima edición del festival. Referencias y enlaces Autores y colectivos - Laia Abril. - Evgenya Arbugaeva. - Miquel Barceló. - Angel Casas. - Chema Conesa. - Jorge Fuembuena. - Tony López. - Ramón Masats. - Jean Marie del Moral. - Ferrán Molinas. - Martin Parr. - Aleix Plademunt. - Tino Soriano. - David Trueba. - Ernesto Valverde. Francesc Fábregas y Formentera Fotográfica Podéis encontrar a Francesc en su web (https://francescfabregas.com/ca) y en Instagram, como @francescfabre (https://www.instagram.com/francescfabre/). Para bucear en el festival, lo mejor es pasar por la web www.formenterafotografica.com (https://www.instagram.com/formenterafotografica/) donde se recogen todos los detalles y las ediciones pasadas. Gracias por tu escucha Ojalá hayáis disfrutado de esta charla con Francesc tanto como yo. Si ha sido así no olvidéis suscribiros y dejar 5 estrellas, compartir este capítulo en vuestras redes y recomendarlo a vuestra gente. Ahí tienes los comentarios, para seguir conversando sobre los temas abordados con Luis. Muchas gracias por estar ahí, al otro lado. Y gracias a Ricoh y su modelo GR3 (https://www.tiendapentaxeros.com/camaras/compactas/ricoh-gr/) por apoyar la emisión de este podcast. Muy pronto, más Calle Oscura. Mientras tanto… Nos vemos en la calle! Jota.
Se define como arquitecto de profesión y fotógrafo por pasión. Documenta todo aquello que atrapa su interés con lo que tiene más a mano, con lo que todos tenemos más a mano. Nos reunimos en Madrid, cerca de su casa, para hablar de su amor por la imagen… Y acabamos charlando sobre la Fotografía como diario y como portadora del enorme poder de salvarnos. Hoy, en Calle Oscura, Luis Rodríguez “Luisón”. En este episodio hablamos de - Sentirse fotógrafo (aun dedicándote profesionalmente a otras cosas). - Tomar fotos como quien escribe en un diario. - Usar el teléfono móvil para completar todo el proceso fotográfico. - Y para soportar un confinamiento. - La importancia de marcarse objetivos. - Evolucionar (y crecer). - Cuánto y cómo han cambiado las redes sociales. - Que hacer fotos enseña a ver (cosas que de otra manera no veríamos). - La conexión entre arquitectura e imagen fotográfica. - Homenajear a través de la Fotografía. Y, como siempre, de mucho más. Quién nos acompaña Luis nació hace 52 años y descubrió la Fotografía analógica de la mano de su padre, para posteriormente cursar estudios de Arquitectura. Comienza a tomar fotos de forma consciente con su primer iPhone hace ya más de una década, desde entonces ha ido sumando galones en los certámenes nacionales e internacionales más importantes de fotografía móvil. Es miembro del colectivo de Fotografía Callejera La Calle es Nuestra. Sigue viviendo en Madrid, su ciudad y el lugar que más aparece en sus imágenes. Referencias y enlaces Autores y colectivos - Alberto Campo Baeza (arquitecto). - David Gibson. (https://jotabarros.com/libro-manual-de-fotografia-de-calle-david-gibson/) - José Luis Barcia. - Ernesto Peña. (https://jotabarros.com/calle-para-jugar-ernesto-pena-calle-oscura-episodio-7/) - Eugenio Recuenco. - Joan Colom. - La Calle es Nuestra (colectivo). - Mario García. - Orietta Gelardin. (https://jotabarros.com/dejarse-llevar-con-orietta-gelardin-calle-oscura-episodio-11/) - Ramón Masats. - Raúl Barroso. (https://jotabarros.com/belleza-ahi-fuera-raul-barroso-calle-oscura/) - Raúl Díaz. - Rodrigo Rivas. Luis Rodríguez “Luisón” Encontrarés a Luisón en las dos cuentas de Instagram de las que hemos hablado: @luison (https://www.instagram.com/luison/) y @luison_street (https://www.instagram.com/luison_street/), en su blog (http://www.luisonrh.com/) y en la web del colectivo al que se ha referido en numerosas ocasiones a lo largo del episodio, La Calle es Nuestra (https://lacalleesnuestra.com). Gracias por tu escucha Ojalá hayáis disfrutado de esta charla con Luisón tanto como yo. Si ha sido así no olvidéis suscribiros y dejar 5 estrellas, compartir este capítulo en vuestras redes y recomendarlo a vuestra gente. Ahí tienes los comentarios, para seguir conversando sobre los temas abordados con Luis. Muchas gracias por estar ahí, al otro lado. Y gracias a Ricoh y su modelo GR3 (https://www.tiendapentaxeros.com/camaras/compactas/ricoh-gr/) por apoyar la emisión de este podcast. Muy pronto, más Calle Oscura. Mientras tanto… Nos vemos en la calle! Jota.
Se levanta, la mirada clavada en algún punto de la calle, varios metros por detrás del grupo. Se aleja riéndose con esa risa contagiosa y desaparece unos segundos, los suficientes para fotografiar algo que solo ella ha visto. Muchas y muchos la admiráis por su capacidad para ver e inmortalizar la luz como casi nadie, otros, los que tenemos la suerte de conocerla un poco más de cerca, sabemos que esas bellísimas imágenes son solo una faceta más de alguien muy especial. Y es que en El Club no llamamos “jefa” a cualquiera. Hoy, en Calle Oscura, Bego Amaré. En este episodio hablamos de - Fotografía y memoria. - Que en la calle lo encuentras todo. - Saber ver la belleza de la luz. - Encontrar la inspiración. - Retroalimentar nuestro proceso creativo. - Marcarse objetivos. - Construir un proyecto, poco a poco. - Escucharse. - Qué es ser fotógrafo o fotógrafa. - Hacer, sobre todo, hacer. Y de muchas más cosas… Quién nos acompaña Bego nace en Madrid en 1970 y se inicia en la fotografía de forma autodidacta para, entre 2018 y 2021 ampliar sus conocimientos en la Escuela LENS. Desde entonces sigue apuntándose a talleres y cursos a un ritmo incansable. Contribuye regularmente al feed de National Geographic @natgeoyourshot y acumula reconocimientos como la selección para los visionados de Descubrimientos PhotoEspaña 2022, el primer premio LensCulture a la mejor fotografía de calle del año y un buen montón de menciones y posiciones de finalista en certámenes nacionales e internacionales. Referencias y enlaces Autores y colectivos - Alec Soth. - Alex Majoli. - Celine Pannetier. - Cristina De Middel. - David Jiménez. - David Salcedo. (https://jotabarros.com/explorar-redescubrir-cercano-david-salcedo-calle-oscura-episodio-10/) - Gloria Salgado. - Gonzalo Golpe. - Ivonne FM. - Joel Meyerowitz. (Joel Meyerowitz) - José Manuel Navia. (https://jotabarros.com/oficio-mirada-jose-manuel-navia-calle-oscura/) - Julián Barón. (https://jotabarros.com/calle-oscura-julian-baron/) - Miguel Oriola. - Quique Corrales. - Rafa Badia. (https://jotabarros.com/aprende-fotografia-calle-rafa-badia/) - Rodrigo García. - Salvi Danés. - Saul Leiter, y el curso monográfico sobre su vida y su obra en El Club. (https://jotabarros.com/curso/monografico-fotografia-callejera-saul-leiter/) - Todd Hido - Trent Parke. (https://jotabarros.com/libro-fotografia-calle-minutes-to-midnight-trent-parke/) - Txema Salvans. - Vari Caramés. Trabajos - Aftermath, de Joel Meyerowitz. (https://amzn.to/3PgEYuL) - FloodZone, de Anastasia Samoylova. (https://amzn.to/3MgFcQA) - Galerna, Jon Cazenave. (https://joncazenave.com/books/galerna) - Polar Night, de Mark Mahaney. - Scene, de Alex Majoli. (https://amzn.to/397CFtu) Bego Amaré Podéis encontrar a Bego en begoamare.com (https://www.begoamare.com/), en su perfil principal de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begoama/) y también en Petuniathings (https://www.instagram.com/petuniathings/) y en Lapelidebego (https://www.instagram.com/lapelidebego/). Además cada vez más páginas y perfiles se hacen eco de su mirada. Una mirada que a muchos nos hace sentir una mezcla de admiración y sana envidia o, como decimos en El Club, de admiravidia. Gracias por tu escucha Ojalá hayáis disfrutado de esta charla con Bego tanto como yo. Si ha sido así no olvidéis suscribiros y dejar 5 estrellas, compartir este capítulo en vuestras redes y recomendarlo a vuestra gente. Ahí tienes los comentarios, para seguir conversando sobre los temas abordados con Bego. Muchas gracias por estar ahí, al otro lado. Y gracias a Ricoh y su modelo GR3, mi cámara digital favorita, por apoyar la emisión de este podcast. Muy pronto, más Calle Oscura. Mientras tanto… Nos vemos en la calle! Jota.
Mi invitado formó parte importante de uno de los colectivos de fotografía más influyentes de nuestro país y se define a sí mismo como fotógrafo, docente e impulsor de proyectos que usan la imagen como herramienta social de pensamiento. Divide su tiempo y energía entre el lanzamiento de trabajos propios que le han valido reconocimiento internacional y la creación y coordinación de infinidad de proyectos colaborativos y multidisciplinares. Hoy, en Calle Oscura, Julián Barón. En este episodio hablamos de - La transición entre dos mundos diferentes (pero no tanto). - El poder de la imagen. - Imaginación colectiva y discursos oficiales. - Que la Fotografía es política. - Nuevas acepciones de la palabra “formación”. - Ponerse al servicio del error fotográfico. - Encontrar hilos de los que tirar. - Procesos colectivos y colaborativos. - La enorme potencia de los libros. - Que esos objetos son organismos vivos. Y de muchas otras cosas… Quién nos acompaña Julián nace en Castellón en 1978, se forma en Ingeniería Industrial y acaba dejando su trabajo como responsable de calidad de una empresa para formar parte de Blank Paper, donde dirige las secciones de Valencia, Castellón y on line. En 2011 publica su primer libro, C.E.N.S.U.R.A., con el que recibe la mención de honor en el First PhotoBook Award, Paris Photo-Aperture Foundation y también el Magnum Photography Awards. A ese trabajo le siguen muchos otros proyectos y una incesante actividad pedagógica con enfoque eminentemente colaborativo a lo largo y ancho del mundo. Referencias y enlaces Autores y colectivos - Blank Paper. - Boris Mikhaïlov. - Eloi Gimeno. - Escuela de Fotografía de Kharkov. (https://moksop.org/) - Getxophoto. - Imagenred (http://www.imagenred.org/). - Jorge Villacorta. - José Luis Brea. - Marta Martín Núñez. - Max Aub. - Mónica Allende. - Noelia Pérez Sánchez. - Óscar Molina. - Pablo Ortiz Monasterio. - Ricardo Cases. Trabajos - Elogio de la superficialidad, de Vilém Flusser. - At dusk y On the ground, de Boris Mikhailov (https://www.tate.org.uk/art/artworks/mikhailov-at-dusk-p20370 y https://www.artsy.net/artwork/boris-mikhailov-by-the-ground) - Case History, de Boris Mikhailov (https://www.moma.org/calendar/exhibitions/1125) - C.E.N.S.U.R.A., de Julián Barón. - El Laberinto Mágico, de Julián Barón. - La Teoría del Desdoblamiento del Espacio y el Tiempo, de Jean Pierre Garnier. - Qué es la Política, de Hanna Arendt y Rosa Sala Carbó. (https://amzn.to/37sKDNy) - Tauromaquia, de Julián Barón. - Unfinished dissertation, de Boris Mikhailov (https://vimeo.com/146773991) - Vida y Muerte de la Imagen, de Regis Debray. (https://amzn.to/3v3cNrp) - Shilo Group: Series como Euromaidan o Cronique de los disturbios de 2014 (https://cargocollective.com/shilo y aquí). - Tea, coffee, capuccino, de Boris Mikahilov. (https://kristinwilson.com/2013/12/15/miklhailov-tea-coffee-cappuccino/) Gracias por tu escucha Ojalá hayáis disfrutado de esta charla con Julián tanto como yo. Si ha sido así no olvidéis suscribiros y dejar 5 estrellas, compartir este capítulo en vuestras redes y recomendarlo a vuestra gente. Podéis encontrar a Julián en julianbaron.es (http://julianbaron.es/), en su perfil de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julianbaronestudio/) y en su muy recomendable canal de YouTube (https://www.youtube.com/user/julianbaron100/videos). Además, si tenéis ocasión no dejéis de asistir a uno de sus talleres, de los que solo se oyen cosas fabulosas. Ahí tienes los comentarios, para seguir conversando sobre los temas abordados con Julián. Muchas gracias por estar ahí, al otro lado. Y gracias a Ricoh y su modelo GR3, mi cámara digital favorita, por apoyar la emisión de este podcast. (https://www.tiendapentaxeros.com/camaras/compactas/ricoh-gr/) Muy pronto, más Calle Oscura. Mientras tanto… Nos vemos en la calle! Jota.
早安,我是叶梓,今天是摄影早自习陪伴大家的第1887天。森山大道今天我们来谈一种摄影的风格,是以森山大道为比较典型的代表的一种高对比度的黑白风格。我先简单解释一下对比度,对比度的意思就是黑和白之间的这种差异性,亮和暗之间的一个差异性。对比度高就是差异性大,换句话说就是对比度高的画面,照片里黑色的地方多,白色的地方也多,灰色的渐变的比较少,没有那种细腻的灰色的渐变。照片看上去给人感觉就是那种清晰度很高,质感比较强烈,噪点可能也会比较大一点的这么一种照片。© 森山大道在森山大道之前,我还真是不太了解有没有以这种风格照片为特色的摄影师,但是森山大道确实把这一风格推火了,国内也出现很多喜欢这一风格的摄影师或摄影爱好者。甚至有一个相机品牌叫做理光GR,森山大道以前用它的相机,那么现在理光GR都专门出了所谓的高对比度黑白模式,在理光GR3、GR2里面都有这个模式,这种模式拍照片的画面中很容易发生大面积的曝光过度——纯白,大面积的曝光不足——纯黑,中间的灰度渐变是比较毛躁的,比较粗糙的。© 叶梓可能有很多同学会好奇,现在都讲究画质要细腻,灰度渐变要非常的柔软、顺滑,怎么会有人反其道行之搞这种非黑即白的东西呢?我也很好奇这件事情,所以我也使用了理光GR3的高对比度黑白模式拍过一些照片,拍出来效果确实是很有意思。很快我就发现它确实是适合拍摄某些题材的,虽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在这些题材里,这种效果确实比较的恰当。© 森山大道他拍出来照片除了刚才提到的给我们的那些视觉感受,它还会给我们什么样的心理感受呢?我们来琢磨一下这个事儿,就会知道它适合哪些题材。它给人心理感受我觉得是这样子的,我来说,大家感受一下看对不对?© 森山大道首先它因为总体观感是非常毛躁的,所以它会提供一种非常强烈的临场感,或者说是真实感。这种真实不是说它拍出来就跟肉眼看的一样,是一样的世界这种真实,它是那种好像这是由一个完全不懂摄影的人,普通人,然后在匆忙之间抓拍下来的影像,所以以至于它在画面上显得如此的粗糙不堪,它是这么一种真实感。© 森山大道但与此同时,因为它对比度很大,所以它非常抢眼,它就具有了一种咄咄逼人的感觉,就是它强迫你去看它的画面,画面的力量感很强。而且因为它对比度增加了,所以整个画面会显得略微有点混乱。就是那些复杂的结构被凸显出来,不管是建筑的、地面的,还是什么其它的,甚至是脸部的一些结构,都变得非常的夸张。这个世界里的一些不完美感或者是一些带有刺痛感的东西会被放大。© 森山大道这种不管曝光过度和曝光不足的拍摄方法或者拍摄风格啊,其实还有一个意义,我觉得它其实也算是一种对传统的这种摄影审美方式的一种反叛。在大家都讲究画质要好,灰度过度要细腻的时候,它偏偏反其道而行之,也是一种彰显自己个性的方式吧。© 森山大道当然了,有同学可能实在喜欢不起来这样的画面,我也非常的理解,每个人有自己的审美的倾向和喜好,但是不妨碍这种高对比度黑白成为一种独特的摄影的语言风格,它或许不适合您,但是它或许适合某些人或者适合某些人中的某些主题、某些拍摄项目。© 森山大道而这一风格给我们的最大的启示就是:哦,原来艺术里真的没有所谓的规则,没有说必须这样或者必须那样的,必须不曝光过度,必须不曝光不足,必须灰度渐变细腻等等之类,都不是必须的,你是可以打破它的。但是这种风格能不能成立,能不能有价值,它并不是在于你创新的一种技法,而是在于你的这种技法或者这种风格,它和你所表达的主题能不能够完美的契合。好,今天我们就简单的聊到这里,大家如果想进一步地提升审美,突破自己的摄影瓶颈,或者是找到自己的摄影的语言风格,学会用摄影的艺术来表达自己,都欢迎您来参加我们“5.1”期间在北京举办的摄影工作坊,我会手把手的来辅导您,让您在三天之内有一个质的飞跃。课程详情可以看今天的第二条图文链接,或者是扫描语音下方的海报里的二维码进去再做了解,课程名额不多,欲报从速。今天是摄影早自习陪伴大家的第1887天,我是叶梓,每天早上6:30,微信公众号“摄影早自习”,不见不散。
Hoy hablamos de la importancia de lo cercano, lo pequeño y lo frágil. De reconocer el valor de las personas que nos importan y de inmortalizarlas. De memoria, de palabras, de escuchas y de libros… Y claro, de imágenes, porque al otro lado del teléfono nos habla una fotógrafa de sensibilidad y curiosidad infinitas. Hoy, en Calle Oscura, Laura C. Vela. En este episodio hablamos de - Fotografiar para poner en valor. - Hacer fotos para recordar, porque también son memoria. - Que las limitaciones ayudan. - Inspirarse en lo próximo y en quienes nos rodean. - Recuperar el espacio y el tiempo que nos roba el trabajo. - Apuntar con la cámara como quien escucha. - El nacimiento de libros visto por una fotógrafa. - Y por una editora. - Esto es un Cuerpo, una revista-libro imprescindible. - Hacer juntos. Y de un montón de pequeñas grandes cosas más. Quién nos acompaña Laura vive en Madrid, aunque por sus venas corre sangre andaluza, concretamente de Jaén por parte de madre y de Granada por parte de la familia de su padre. Nació en el madrileño barrio de San Blas – Canillejas en 1993 y su hermana le puso nombre de rana. Formada en Fotografía Artística y Diseño, recibió la beca Blank Paper para cursar el Master en Desarrollo de Proyectos Artísticos pero sus intereses son tan diversos que también ha completado estudios en Filosofía y Estudios Chinos. Publicó su primer libro en 2014 y ha expuesto individual y colectivamente tanto dentro como fuera de España. Recientemente se ha convertido en editora, ya que es cofundadora de Comisura, de donde, entre otras maravillas, han salido ya dos números de la fabulosa e imprescindible revista Esto Es un Cuerpo. Referencias y enlaces Autores y colectivos - Albert Camus. - Ana Jarque. - Carlota Visier. - Carol Caicedo. - Eduardo Nave. - Federico Clavarino. - Gonzalo Golpe. - Juanjo Justicia (de Underbau). - Maider Jiménez. - No Photo. - Pablo Suárez. - Paco Gómez. - Simone Weill. Trabajos - Como la Casa Mía, de Laura C. Vela. (https://www.dalpine.com/es/products/como-la-casa-mia-laura-c-vela) - Elogio de la Sombra, de Tanizaki. (https://amzn.to/3NKYzm6) - Esto es un Cuerpo. (https://estoesuncuerpo.com/) - Invitación a la Filosofía, de André Comte-Sponville. (https://amzn.to/3KitofI) - Las Simples Cosas. (https://lauracvela.bigcartel.com/product/las-simples-cosas) - Vorhandenheit, de Laura C. Vela. (https://lamiradacreadora.com/libro/vorhandenheit/) Gracias por tu escucha Ojalá hayáis disfrutado de esta charla con Laura tanto como yo. Si ha sido así no olvidéis suscribiros y dejar 5 estrellas, compartir este capítulo en vuestras redes y recomendarlo a vuestra gente. Encontráis a Laura en su web (https://www.lauracvela.com/) y en el perfil de Instagram con su nombre, @lauracvela (https://www.instagram.com/lauracvela/). Si podéis, contribuid a que los dos próximos números de Esto es un Cuerpo se hagan realidad a través de la página de micromezenagno verkami.com (https://www.verkami.com/projects/32676-esto-es-un-cuerpo) y apoyad este maravilloso proyecto. Ahí tienes los comentarios, para seguir conversando sobre los temas abordados con Laura. Muchas gracias por estar ahí, al otro lado. Y gracias a Ricoh y su modelo GR3 por apoyar la emisión de este podcast. (https://www.tiendapentaxeros.com/camaras/compactas/ricoh-gr/) Muy pronto, más episodios de Calle Oscura. Mientras tanto… Nos vemos en la calle! Jota.
durée : 00:04:37 - Le zoom de la rédaction - par : Béatrice DUGUE - LE SENS DE LA MARCHE : France Inter vous emmène marcher toute cette semaine sur les grands sentiers de randonnées. Mais qu'est-ce qui les fait marcher ? Ce matin, un bout de chemin sur le tout premier des sentiers créé en France : le GR3, qui suit le cours de la Loire. - invités : Béatrice DUGUE - Béatrice Dugué : Journaliste
Things discussed: Who’s coming back? Eli solves a lot of the questions you have at guard. Chaundee would solve the rest of them plus shooting. Do they go into the portal? Sam brings up Jacob Young but what do you get from him that you don’t get from Frankie Collins? Point guard is the only question. If it’s a big question that says they don’t believe in Zeb. Marion Jackson of Toledo or another experienced distributor is the only spot maybe. Sam: Not a guarantee that Chaundee and Eli return, but it makes sense for both. The incoming freshmen: Diabate is going to be a switchable nightmare at the four or five. Houstan can be your shooter from the three. Barnes: we’re slow-playing how excited we are about that guy. A lot of people think he could be the best player in the class. GR3 with a better shot LFG! Eric Tolbert knew about the #2 NBA draft pick and didn’t tell Beilein about it. Hockey: How many of these guys are coming back? Lots of them! Football: the offense looks good, defense looks terrible. Seth: I believe the offense because the RBs looked good and we’re hearing the right things, and OL isn’t all injured. Defense: Oy. Safety should be fine but everybody else is struggling, especially the linebackers and DL. Noise is they can’t stop the run at all. Part of that is probably the new system is complicated, and it’s too much for a young team. Portal effect: Michigan’s transfer policy is bad across the board. Who’s the quarterback?
Facci and Alex start off the show with the recent news of Cassius Stanley entering the Slam Dunk Contest, along with Sabonis replacing Kevin Durant on the East All-Star Team. Next, the guys give their thoughts on what Zach Lowe and Chris Herring had to say about the Pacers team. Later, the guys look at 4-things from the losing streak, including the conversation of starting Sumner for McDermott. Next, Scott Agness joins the show to discuss the Pacers recent woes, whether or not we will see T.J. Warren at all this season and the process of LeVert's return. Scott also discusses the possibility of starting Sumner, whether or not the Pacers should look at GR3 or Lance Stephenson as potential Free Agent additions to help this team during this struggle and why people need to hold their horses on the Fire Bjorkgren train. Lastly, Alex and Facci introduce a few new segments: This Day in Pacers History, Tweet(s) of the Week and Pacers Hot Takes! Learn more about your ad choices. Visit megaphone.fm/adchoices
Y se acaba el año con el mejor regalo que os podemos hacer: un resumen de todo 2020 en cuanto a las nuevas cámaras que han aparecido este año en el mercado. Mi tocayo Mario Arias, directo de la tienda Fotografiarte nos ha hecho un sensacional resumen de cómo está el mercado Veremos las novedades de Canon con sus R5 y R6, de Nikon con la D780 y las Z6, Z7 y sus segundas versiones. Tampoco olvidemos que Olympus vino a escena con la EM1 MK III, así como Fuji con su X100V. Damos el salto a Ricoh con su GR3 o a las cámaras para bloggers, que sé que algunos de vosotros estáis pensando en hacer vuestro canal de YouTube. Para tal fin, podéis considerar la Panasonic G100 o la X2000 entre otras. PhaseOne XT tampoco decidió quedarse en casa en este año tan raro así como Leica que que sacó al ruedo las M10 Monochrome y la SL2 S. Respecto a objetivos tenemos la nueva serie I de Sigma, múltiples objetivos de Tamron, flashes Profoto como el A10 y más cosas de las que podríamos estar aquí hablando durante muchas horas. Pero para eso está nuestro podcast en el que, en menos de 40 minutos, os hacemos un resumen pormenorizado para que, si quieres comprar una cámara, sepas qué hay hoy día. ¡Dentro podcast!
【免费直播课】明晚(11月13日)8:00“深秋拍红叶指南”【观看方法】关注微信公众号“摄影早自习”,回复“直播”,然后点击帖子下方的“阅读原文”即可这个锅,相机它不背。早安,我是叶梓,今天是摄影早自习陪伴大家的第1481天。RICOH GR III 图片来源:理光映像官方商城前两天有一篇早自习,我是谈到理光GR3那个小卡片机它到底适不适合小白来使用,有一位叫简单的同学显然是有这个机器,他在后边留言说:哎呀,这机器发热太头疼了,夏天不停的强制关机,太难受了。我觉得很奇怪,因为我的相机很好啊,没有什么问题啊,并没有发热,也没有强制关机。我就说:我的并没有啊,你是不是拍完照片以后常常不关机呢?我问了这么个问题,什么意思呀,就是如果一个微单相机或者一个卡片机,你摁完这张照片以后就一直开着它不关机的情况下,它其实整套系统都在运作。除了存储以外,它的比如CMOS捕捉光线,然后CPU去进行运算,最后在屏幕上显示出来等等,这整套东西都在不停地运作,这个时候相机一定会发热,长期的开着机它肯定会发热。那么发热以后,如果是过热了,相机肯定就会强制关机,所以我问他:是不是你拍完照片后常常不关机?果然你看被我说中了吧。简单同学回答说:我怕开关机次数多了容易坏,他说下次我试试拍完就关机。那我又补充回答了一句,我说:你是多虑了,开关机次数多不会容易坏,常常开着机不关才会容易坏呢。好,我们今天就这个话题给大家多做一些补充。这个世界上有两种相机,大体可以分为两种,一种光学取景的,一种电子取景的。单反和旁轴相机一般使用光学取景,图为徕卡M10光学取景器 图片来源:徕卡相机中国官方网站光学取景的其实就是通过一个小视窗,看到相机正在拍的那个方向。这个感觉有点像是用枪的时候的那个瞄准镜,它是个光学瞄准镜,本质上你的眼睛还是在直接看这个世界来的光,只不过是你跟这个世界之间隔了几片小玻璃而已。微单相机一般使用电子取景 图为佳能EOS RP 图片来源:佳能官网另外一种电子取景的照相机,它工作起来比较复杂。它是通过感光元件在机身里边先捕捉那一些经过镜头汇聚的光线,然后再用芯片运算一下,把它翻译成一种图像,然后显示在相机背部的或者是相机的小视窗里边的一个电子屏幕上。这种做法有一定的坏处,有一定的好处。好处先说吧,好处就是你这个相机对没对清焦啊,你用的是黑白模式还是彩色模式啊,那个彩色是调的鲜艳还是调的人像模式啊……这些调整其实都能在你机背的屏幕上非常直观的看到。但是它的缺点也非常明显,就是非常耗电。刚刚说过了,除了存储的系统,整个数码相机的所有的部件,尤其是耗电几大户——CMOS、芯片还有背部的屏幕全都在不间断地进行工作,在整个取景过程中不间断地工作,这样一来是非常非常耗电的。而且它还能够让你的相机加速老化,用不了多久可能CMOS就出现衰减了,颜色可能就开始偏了。富士 X100V 小视窗即可光学取景也能电子取景 图片来源:富士官网所以我们首先要搞明白自己用的到底是光学取景的相机还是电子取景的相机,还是说你的相机是两者都有。比如说富士的某些相机,它的小视窗里面其实是既可以电子取景也可以光学取景的。佳能5D Mark IV 可以通过红色按键切换两种取景模式 图片来源:佳能官网还有单反相机,它有一个叫“Live View”的功能,其实就是你如果用小视窗往里看,你看到的是光,但是如果你是点下了那个“Live View”,它会在背部屏幕上显示你现在正在瞄准的那个图像,这个时候你就把一个光学取景相机切换成了一个电子取景的模式。顺便一提啊,单反相机的这个模式我们不到迫不得已是不会去使用它的,因为它的缺点会更多。那么我还是回到这一位叫做简单的同学的问题,我们说首先你要搞明白你用的这台相机到底是光学取景的还是电子取景的,还是说两者皆有,你现在正在用的到底是什么样的取景的模式。然后你就要小心一点,如果你使用的是电子取景的模式,请你在每一张照片拍完以后都及时的关机。说每一张可能有点夸张,怎么说呢,就是在摁完这一次快门以后几秒钟之内你不打算再拍下一张照片了,那请你一定顺手关机。这个问题我要再强调一次,那些用微单的同学们、用卡片机的同学们甚至用手机拍照的同学们,你们千万记得,如果你拍完这张照片几秒钟之内不打算再拍照了而你持续的不关机的话,你的电量很快就会耗尽,你的相机可能会加速的衰竭,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而频繁的开关机,我没有听说过谁因为这个动作会把相机给弄坏了,你完全不必要担心这一点。相机跟电脑很不一样,即便是电脑,你频繁开关机也不至于会把它弄坏啊,对不对。所以我一直比较疑惑这个想法到底是从哪来的,但是太常见,所以今天在早自习里面再次跟大家强调一下:用电子取景的相机或者是模式时,请你非常勤快地、顺手地、随时关掉你的相机,下次拍照时再开机就行了。你可以想一下,现在你要开电脑,开完以后得等个几十秒钟它才能进入工作状态,而相机为什么一开机立刻就进入工作状态了呢?显然厂商是给了我们这个选择的权利的,它知道我们常常的需要开关机,所以它把开机以后相机进入工作状态的这个时间间隔做得非常非常短,你就放心用就好了。好,那今天我们就简单的先聊这么多,别忘了在明天晚上,就是11月13号晚上,我们还有一堂直播课,是一个干货的直播讲座,讲的是怎么样去拍红叶,尤其是怎么样用简单的器材,比如说手机就把红叶给拍得非常好看。进入直播间的方法就是今天的微信公众号“摄影早自习”帖子底部的“阅读原文”或者是按住这个海报,扫里面的二维码就可以进入直播间。那我们就明天晚上8:00,直播间见。今天是摄影早自习陪伴大家的第1481天,我是叶梓,每天早上6:30,微信公众号“摄影早自习”,不见不散。
【免费直播课】明晚(11月13日)8:00“深秋拍红叶指南”【观看方法】关注微信公众号“摄影早自习”,回复“直播”,然后点击帖子下方的“阅读原文”即可这个锅,相机它不背。早安,我是叶梓,今天是摄影早自习陪伴大家的第1481天。RICOH GR III 图片来源:理光映像官方商城前两天有一篇早自习,我是谈到理光GR3那个小卡片机它到底适不适合小白来使用,有一位叫简单的同学显然是有这个机器,他在后边留言说:哎呀,这机器发热太头疼了,夏天不停的强制关机,太难受了。我觉得很奇怪,因为我的相机很好啊,没有什么问题啊,并没有发热,也没有强制关机。我就说:我的并没有啊,你是不是拍完照片以后常常不关机呢?我问了这么个问题,什么意思呀,就是如果一个微单相机或者一个卡片机,你摁完这张照片以后就一直开着它不关机的情况下,它其实整套系统都在运作。除了存储以外,它的比如CMOS捕捉光线,然后CPU去进行运算,最后在屏幕上显示出来等等,这整套东西都在不停地运作,这个时候相机一定会发热,长期的开着机它肯定会发热。那么发热以后,如果是过热了,相机肯定就会强制关机,所以我问他:是不是你拍完照片后常常不关机?果然你看被我说中了吧。简单同学回答说:我怕开关机次数多了容易坏,他说下次我试试拍完就关机。那我又补充回答了一句,我说:你是多虑了,开关机次数多不会容易坏,常常开着机不关才会容易坏呢。好,我们今天就这个话题给大家多做一些补充。这个世界上有两种相机,大体可以分为两种,一种光学取景的,一种电子取景的。单反和旁轴相机一般使用光学取景,图为徕卡M10光学取景器 图片来源:徕卡相机中国官方网站光学取景的其实就是通过一个小视窗,看到相机正在拍的那个方向。这个感觉有点像是用枪的时候的那个瞄准镜,它是个光学瞄准镜,本质上你的眼睛还是在直接看这个世界来的光,只不过是你跟这个世界之间隔了几片小玻璃而已。微单相机一般使用电子取景 图为佳能EOS RP 图片来源:佳能官网另外一种电子取景的照相机,它工作起来比较复杂。它是通过感光元件在机身里边先捕捉那一些经过镜头汇聚的光线,然后再用芯片运算一下,把它翻译成一种图像,然后显示在相机背部的或者是相机的小视窗里边的一个电子屏幕上。这种做法有一定的坏处,有一定的好处。好处先说吧,好处就是你这个相机对没对清焦啊,你用的是黑白模式还是彩色模式啊,那个彩色是调的鲜艳还是调的人像模式啊……这些调整其实都能在你机背的屏幕上非常直观的看到。但是它的缺点也非常明显,就是非常耗电。刚刚说过了,除了存储的系统,整个数码相机的所有的部件,尤其是耗电几大户——CMOS、芯片还有背部的屏幕全都在不间断地进行工作,在整个取景过程中不间断地工作,这样一来是非常非常耗电的。而且它还能够让你的相机加速老化,用不了多久可能CMOS就出现衰减了,颜色可能就开始偏了。富士 X100V 小视窗即可光学取景也能电子取景 图片来源:富士官网所以我们首先要搞明白自己用的到底是光学取景的相机还是电子取景的相机,还是说你的相机是两者都有。比如说富士的某些相机,它的小视窗里面其实是既可以电子取景也可以光学取景的。佳能5D Mark IV 可以通过红色按键切换两种取景模式 图片来源:佳能官网还有单反相机,它有一个叫“Live View”的功能,其实就是你如果用小视窗往里看,你看到的是光,但是如果你是点下了那个“Live View”,它会在背部屏幕上显示你现在正在瞄准的那个图像,这个时候你就把一个光学取景相机切换成了一个电子取景的模式。顺便一提啊,单反相机的这个模式我们不到迫不得已是不会去使用它的,因为它的缺点会更多。那么我还是回到这一位叫做简单的同学的问题,我们说首先你要搞明白你用的这台相机到底是光学取景的还是电子取景的,还是说两者皆有,你现在正在用的到底是什么样的取景的模式。然后你就要小心一点,如果你使用的是电子取景的模式,请你在每一张照片拍完以后都及时的关机。说每一张可能有点夸张,怎么说呢,就是在摁完这一次快门以后几秒钟之内你不打算再拍下一张照片了,那请你一定顺手关机。这个问题我要再强调一次,那些用微单的同学们、用卡片机的同学们甚至用手机拍照的同学们,你们千万记得,如果你拍完这张照片几秒钟之内不打算再拍照了而你持续的不关机的话,你的电量很快就会耗尽,你的相机可能会加速的衰竭,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而频繁的开关机,我没有听说过谁因为这个动作会把相机给弄坏了,你完全不必要担心这一点。相机跟电脑很不一样,即便是电脑,你频繁开关机也不至于会把它弄坏啊,对不对。所以我一直比较疑惑这个想法到底是从哪来的,但是太常见,所以今天在早自习里面再次跟大家强调一下:用电子取景的相机或者是模式时,请你非常勤快地、顺手地、随时关掉你的相机,下次拍照时再开机就行了。你可以想一下,现在你要开电脑,开完以后得等个几十秒钟它才能进入工作状态,而相机为什么一开机立刻就进入工作状态了呢?显然厂商是给了我们这个选择的权利的,它知道我们常常的需要开关机,所以它把开机以后相机进入工作状态的这个时间间隔做得非常非常短,你就放心用就好了。好,那今天我们就简单的先聊这么多,别忘了在明天晚上,就是11月13号晚上,我们还有一堂直播课,是一个干货的直播讲座,讲的是怎么样去拍红叶,尤其是怎么样用简单的器材,比如说手机就把红叶给拍得非常好看。进入直播间的方法就是今天的微信公众号“摄影早自习”帖子底部的“阅读原文”或者是按住这个海报,扫里面的二维码就可以进入直播间。那我们就明天晚上8:00,直播间见。今天是摄影早自习陪伴大家的第1481天,我是叶梓,每天早上6:30,微信公众号“摄影早自习”,不见不散。
直播回看:关注微信公众号“摄影早自习”,回复“直播”即可没有最好的相机,只有最适合你的相机。早安,我是叶梓,今天是摄影早自习陪伴大家的第1480天。今天是11.11的正日子,一位叫做“天空就是界限”的同学问我说,能不能买奥林巴斯的微单相机和理光GR3这两个相机作为搭配,他是一个初学者。奥林巴斯 E-M1 Mark III 图片来源:奥林巴斯官网是这样子的,是初学者也好,还是喜欢旅行到处乱跑的摄影老鸟也好,用奥林巴斯的相机都是很好的,因为它小啊、轻便啊。这个我已经跟大家强调过很多次了,这是我最喜欢的旅行用的一种相机,性能也很强悍,唯一就是这个画幅稍微小一点,但是其实大家用都是足够了的。所以奥林巴斯你肯定可以买,这个我们就抛一边了,好吧。你可以去看一下奥林巴斯的E-M1 Mark III或者是E-M5 Mark III,大家去查一下,反正最新款就行了,天猫上、京东店你去看,一个贵一个便宜这两个档里面选。这个我们抛一边,因为奥林巴斯你肯定是可以用,也适合几乎所有的摄影爱好者们用。RICOH GR III 图片来源:理光映像官方商城但是关于理光GR3我就要强调一下,就是这个机器非常不适合初学者使用,为什么呢?因为初学者通常有这么几个需求:第一个就是他希望能够全面的体验相机的各种拍摄效果。那理光GR3它有个硬伤,就是它不能换镜头,镜头是限死在里面的、装在里面的,而且它的这个镜头还是个定焦头,就是个28mm不能变的镜头,是个广角。那这样一来你就体验不到中焦和长焦的画面效果,你的拍法上也会比较局限,这是它不适合初学者的第一个原因。第二个原因是初学者通常还希望能被朋友们羡慕一下,能宣告一下自己是摄影爱好者、摄影师这个身份,对吧?那理光GR3一掏出来完全是矮化我们的身份嘛,一个职业摄影师掏出个理光GR3都会被人说你就是个业余的吧,你这是祖上传下来的小卡片吧……有这种感觉,所以这一点可能也不太适合大家。RICOH GR III 图片来源:理光映像官方商城但是理光GR3它有个很好的地方,就是它足够小,而且画幅足够大。如果拿奥林巴斯的相机和理光GR3比,你会发现一个是是微单一个是卡片,那个卡片机的画幅反而比微单要大,画幅大了,那画质肯定就会好一些。所以理光GR3其实是一个非常彪悍的小型的匕首,但是它只适合那些确定就想要匕首的那些刺客们使用,也不是人人都合适的。它适合那一些已经玩了一段时间的摄影,知道它是个什么样的相机,确定我就是想要它,那你就把它“娶”回家,就这么个东西。所以相机的选择其实是这样子的,总的来说,其实我们需要的就这么几个功能,就是光圈、快门,感光度可以供调整,另外要有自动对焦且镜头可以更换。如果你想买一台新相机在11.11的时候,那满足以上功能的都已经完全满足了你学摄影的需要。至于说更贵的相机,1万块的相机比5000块的有什么区别,2万比1万有什么区别,那基本上都是在这几个功能上做的比别家要比如说更快一些、更准一些,它有些这样的优势,但是大体的功能其实还是这几个功能。那么如果有的同学想让我具体推荐一下什么机型,这个我就有点犯难了,这个之前也跟大家有聊过,对吧,犯难在哪呢?就是每个人需求都很不一样,比如说你到底准备花多少钱的预算?你这个必须要告诉我,对吧。第二个就是说你到底喜欢拍什么题材?风光、人像、旅行、动物、小花小草——就是静物,还是所有,那这一个你的爱好、你的拍摄的倾向,你必须要告诉我。那有了这两个以后,第三个你可以告诉我你倾向于或者说喜欢什么品牌?尼康、佳能其实很类似,然后几个微单品牌也都是大体类似的,只不过各自有各自的一些小的特点而已。所以你如果心中已有一个品牌,你就早点跟我讲,要不然就会出现之前我遇到过的这个场景,就是有人问我说:“叶老师我想买一个什么什么样的微单,你有没有什么推荐的?”然后我跟他说了一大堆以后,他跟我说:“叶老师我想要一个牌子的。”我说:“什么叫牌子的?”他说:“比如说佳能就是个牌子。”那合着我说的富士、奥林巴斯这些都不是个牌子呗,对吧?所以你都已经有一个品牌上的倾向性了,那你就早一点告诉我,然后我就给你在这个品牌中给你一些建议。所以综上所述,如果你想在11.11得到我的答复,说我到底买具体哪个型号的相机比较好,请你至少告诉我以上几个要素:你准备花多少钱?你喜欢拍什么东西?你有没有品牌的倾向性?如果你在此基础上还能告诉我说你怕不怕重啊,想不想要机器小巧啊,你是不是特别想要一个全画幅的机器,还是说对这个无所谓啊……这些东西你要都能告诉我的话,我帮你选择的时候可能会更容易一点。所以今天我们就别在这聊了,早自习里我不可能给所有人一个标准的买什么相机的答复。你们如果有什么需要可以加我的微信,如果已经加了我微信同学,你直接跟我说就好了。然后如果你是还没有加我微信的,可以搜索微信号:nihaoyelaoshi,然后你就可以找到我。不过还是要嘱咐一句,我的学生实在是太多了,我没有办法100%回答你的问题,所以我们也提供了一个有问必答的平台,是个收费平台,但是我可以确保100%的回答你的问题,进入这个平台的方法就是在底部扫描绿色的二维码就行了。那么昨天晚上的直播错过的同学今天可以点“阅读原文”进去看回放了。再次预告,在11月13号晚上我们还有一场直播,那场直播我们的主题是聊一聊怎么样去拍红叶的问题,到时候我们在微信公众号“摄影早自习”会公布看直播的方法。那就预祝大家剁手顺利。今天是摄影早自习陪伴大家的第1480天,我是叶梓,每天早上6:30,微信公众号“摄影早自习”,不见不散。
直播回看:关注微信公众号“摄影早自习”,回复“直播”即可没有最好的相机,只有最适合你的相机。早安,我是叶梓,今天是摄影早自习陪伴大家的第1480天。今天是11.11的正日子,一位叫做“天空就是界限”的同学问我说,能不能买奥林巴斯的微单相机和理光GR3这两个相机作为搭配,他是一个初学者。奥林巴斯 E-M1 Mark III 图片来源:奥林巴斯官网是这样子的,是初学者也好,还是喜欢旅行到处乱跑的摄影老鸟也好,用奥林巴斯的相机都是很好的,因为它小啊、轻便啊。这个我已经跟大家强调过很多次了,这是我最喜欢的旅行用的一种相机,性能也很强悍,唯一就是这个画幅稍微小一点,但是其实大家用都是足够了的。所以奥林巴斯你肯定可以买,这个我们就抛一边了,好吧。你可以去看一下奥林巴斯的E-M1 Mark III或者是E-M5 Mark III,大家去查一下,反正最新款就行了,天猫上、京东店你去看,一个贵一个便宜这两个档里面选。这个我们抛一边,因为奥林巴斯你肯定是可以用,也适合几乎所有的摄影爱好者们用。RICOH GR III 图片来源:理光映像官方商城但是关于理光GR3我就要强调一下,就是这个机器非常不适合初学者使用,为什么呢?因为初学者通常有这么几个需求:第一个就是他希望能够全面的体验相机的各种拍摄效果。那理光GR3它有个硬伤,就是它不能换镜头,镜头是限死在里面的、装在里面的,而且它的这个镜头还是个定焦头,就是个28mm不能变的镜头,是个广角。那这样一来你就体验不到中焦和长焦的画面效果,你的拍法上也会比较局限,这是它不适合初学者的第一个原因。第二个原因是初学者通常还希望能被朋友们羡慕一下,能宣告一下自己是摄影爱好者、摄影师这个身份,对吧?那理光GR3一掏出来完全是矮化我们的身份嘛,一个职业摄影师掏出个理光GR3都会被人说你就是个业余的吧,你这是祖上传下来的小卡片吧……有这种感觉,所以这一点可能也不太适合大家。RICOH GR III 图片来源:理光映像官方商城但是理光GR3它有个很好的地方,就是它足够小,而且画幅足够大。如果拿奥林巴斯的相机和理光GR3比,你会发现一个是是微单一个是卡片,那个卡片机的画幅反而比微单要大,画幅大了,那画质肯定就会好一些。所以理光GR3其实是一个非常彪悍的小型的匕首,但是它只适合那些确定就想要匕首的那些刺客们使用,也不是人人都合适的。它适合那一些已经玩了一段时间的摄影,知道它是个什么样的相机,确定我就是想要它,那你就把它“娶”回家,就这么个东西。所以相机的选择其实是这样子的,总的来说,其实我们需要的就这么几个功能,就是光圈、快门,感光度可以供调整,另外要有自动对焦且镜头可以更换。如果你想买一台新相机在11.11的时候,那满足以上功能的都已经完全满足了你学摄影的需要。至于说更贵的相机,1万块的相机比5000块的有什么区别,2万比1万有什么区别,那基本上都是在这几个功能上做的比别家要比如说更快一些、更准一些,它有些这样的优势,但是大体的功能其实还是这几个功能。那么如果有的同学想让我具体推荐一下什么机型,这个我就有点犯难了,这个之前也跟大家有聊过,对吧,犯难在哪呢?就是每个人需求都很不一样,比如说你到底准备花多少钱的预算?你这个必须要告诉我,对吧。第二个就是说你到底喜欢拍什么题材?风光、人像、旅行、动物、小花小草——就是静物,还是所有,那这一个你的爱好、你的拍摄的倾向,你必须要告诉我。那有了这两个以后,第三个你可以告诉我你倾向于或者说喜欢什么品牌?尼康、佳能其实很类似,然后几个微单品牌也都是大体类似的,只不过各自有各自的一些小的特点而已。所以你如果心中已有一个品牌,你就早点跟我讲,要不然就会出现之前我遇到过的这个场景,就是有人问我说:“叶老师我想买一个什么什么样的微单,你有没有什么推荐的?”然后我跟他说了一大堆以后,他跟我说:“叶老师我想要一个牌子的。”我说:“什么叫牌子的?”他说:“比如说佳能就是个牌子。”那合着我说的富士、奥林巴斯这些都不是个牌子呗,对吧?所以你都已经有一个品牌上的倾向性了,那你就早一点告诉我,然后我就给你在这个品牌中给你一些建议。所以综上所述,如果你想在11.11得到我的答复,说我到底买具体哪个型号的相机比较好,请你至少告诉我以上几个要素:你准备花多少钱?你喜欢拍什么东西?你有没有品牌的倾向性?如果你在此基础上还能告诉我说你怕不怕重啊,想不想要机器小巧啊,你是不是特别想要一个全画幅的机器,还是说对这个无所谓啊……这些东西你要都能告诉我的话,我帮你选择的时候可能会更容易一点。所以今天我们就别在这聊了,早自习里我不可能给所有人一个标准的买什么相机的答复。你们如果有什么需要可以加我的微信,如果已经加了我微信同学,你直接跟我说就好了。然后如果你是还没有加我微信的,可以搜索微信号:nihaoyelaoshi,然后你就可以找到我。不过还是要嘱咐一句,我的学生实在是太多了,我没有办法100%回答你的问题,所以我们也提供了一个有问必答的平台,是个收费平台,但是我可以确保100%的回答你的问题,进入这个平台的方法就是在底部扫描绿色的二维码就行了。那么昨天晚上的直播错过的同学今天可以点“阅读原文”进去看回放了。再次预告,在11月13号晚上我们还有一场直播,那场直播我们的主题是聊一聊怎么样去拍红叶的问题,到时候我们在微信公众号“摄影早自习”会公布看直播的方法。那就预祝大家剁手顺利。今天是摄影早自习陪伴大家的第1480天,我是叶梓,每天早上6:30,微信公众号“摄影早自习”,不见不散。
“大的人人要,我偏偏要小,小有小的好,太大很烦恼。”——阿牛《小强的车》早安,我是叶梓。今天要唠唠叨叨地跟大家讲一个其实讲了很多次的话题,但只不过以前都是顺带一提,从来没有那么认真的讲过。这不是又接近11.11了,我怕大家又剁错了手,所以给大家嘱咐一件事:相机的“小”是个刚需,好不好? 所有的电子产品都是做的越小越可爱,我们越喜欢,你想想以前那个电脑是一个屋子那么大,后来被做成一个台式机那么大,我们就可以抱回家了吧,高兴坏了,后来又做到笔记本电脑那么大,居然可以放在双肩背里背走,是非常让人兴奋的进步。相机也是一样的,过去很大,后来越做越小,正是因为大画幅相机做到了像徕卡的那种小的135相机大小,我们才有了新闻摄影,它推动了一波摄影的进步,是吧?后来又有了“半格”相机呀,就像现在的全画幅相机也有,有所谓的半画幅相机也有,所谓的M4/3画幅相机也有……这些有机身是越做越小,镜头也越做越小,其实是件好事。 现在我们看不到,但等疫情过去了,如果你出去旅行的话,我想请你留意一下那些老外手里的相机,还有等那些老外进中国来旅行时你看看他们手头的相机就会发现它们都很小,甚至连那种老掉牙的“数码小卡片”他们都在继续用,要买单反也是买最小号的单反,没有人买大的。为什么?因为他们不需要。就这么简单。在不需要的前提下,或者是说在能够达到他自己的要求的前提下,他当然尽量买小的了。我要是相机已经重到我自己都不想拿出来拍照了,影响我的旅行的生活的心情了,那怎么得了?我买一废物丢在家里面。 这里可能有同学要反对了,说老师我反正有这预算,我想买专业一点的。哎,你说的没错,但你这个“专业”两个字,你要这么去理解它:所谓专业是专门的一种职业。也就是说那个所谓专业的相机或许只适合记者使用,跟你没关系,你不要以为记者用的就是好的,技术功能是对他好的,所以你不能看电视上用啥你就用啥。为什么拿记者当例子?因为咱们对单反的崇拜就是从2008奥运会开始的,你看着那个奥运会上一水的佳能的白色大长头,从那个时候开始大家也就认准了那就是好东西,“我们老百姓也都要用”,这个想法是有问题的。我再重复一次,“专业”不等于“好的”,所谓的“专业的器材”指的是“专门的职业所需要的(器材)”。我想举这么个例子,你见过餐厅的后厨里边大师傅用的那种大锅,是吧?看着很威武吧?很专业吧?你买一个回家试试,看看你怎么用!就是这么个意思。所以不要去羡慕其他人。这个相机太重了,真的是有万般的坏处。 即便这样讲大家还是不信,怎么办?我想给大家再剖析一下,看看为什么我们会有这样的心理:想买大的。我想有两个方面原因,第一个方面原因就是我们真的是不了解相机的参数对我们最终的拍摄照片会有什么影响?所以这不了解的前提下,我只能是买越贵越大越好。这跟我们买电脑不一样,买电脑的时候因为你了解它,所以你就一看,哦,这内存、 CPU,这个硬盘能够我用,我就尽量买配置里最小那个,背出去舒服。但是买相机呢你不了解,所以你买大的。这就是所谓的“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原则”,对吧?我发现好多人就是这样,只要能找到一句所谓的古话(俗语),他就深信不疑,他不去思考一下这句话套到这对不对。 那另外一个大家想买大的器材的原因,我想也是过去穷怕了,家里边没多少钱,自己生活的都是紧巴紧巴的。现在生活好了,但是心里面其实还是有点不安全感,就希望把自己展示的比较健硕、强壮、生活富足,这跟孔雀把尾羽展开是一样的。我可以“打肿脸充胖子”嘛,怎么“充”呢?就是买显得最大的。这个有点像有的人买车的时候,在有限预算内能买多大买多大,这就让我想起了什么呢?街头那些拿着长枪短炮的、“巨大炮”的那些摄影爱好者们,他们拿起大镜头、单反相机瞄准他们的“猎物”的时候,脸上挂着的那种自豪,他是非常自信的,(但是这种)自信我想很大程度上是器材的体积给他的。我们就千万不要被带拐了,好不好?大家心里面一定要有数,选电脑跟选相机是一回事儿,够用的参数的情况下,一定是选最小的才最好。 我自由创作时最常用的相机理光GR III,它加上LightPix Labs Q2闪光灯以后也只有一个手掌那么大。 © 叶梓我在干活时最常用的相机,奥林巴斯E-M1 Mark III,它是M4/3画幅的相机,感光元件只有全画幅1/4大小,却足以满足大部分“甲方爸爸”的要求。 © 奥林巴斯官网我随身带的是理光GR3,我出去旅行,在我能够完成甲方爸爸给我交代的任务的前提下,画质够的情况下,我肯定是带像奥林巴斯这样的M4/3画幅的相机,机身小,镜头也小,不会打扰我的创作,我不会有很多精力要分散到器材上去,更何况就是小器材有小器材的很多的好处,比如说超高速的连拍、特别棒的防抖……这都是小感光元件的相机才会有的。 好,这个话题要深入展开去还很长。临近双11.11了,大家都知道,我们每年双11都会有一个“摄影人剁手指南”的直播课,今年也会有,而且很可能不止一场,具体什么时候播、怎么看,还是请大家密切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摄影早自习”,我最近就会公布出来。我是叶梓,每天早上6:30,微信公众号“摄影早自习”,不见不散。
“大的人人要,我偏偏要小,小有小的好,太大很烦恼。”——阿牛《小强的车》早安,我是叶梓。今天要唠唠叨叨地跟大家讲一个其实讲了很多次的话题,但只不过以前都是顺带一提,从来没有那么认真的讲过。这不是又接近11.11了,我怕大家又剁错了手,所以给大家嘱咐一件事:相机的“小”是个刚需,好不好? 所有的电子产品都是做的越小越可爱,我们越喜欢,你想想以前那个电脑是一个屋子那么大,后来被做成一个台式机那么大,我们就可以抱回家了吧,高兴坏了,后来又做到笔记本电脑那么大,居然可以放在双肩背里背走,是非常让人兴奋的进步。相机也是一样的,过去很大,后来越做越小,正是因为大画幅相机做到了像徕卡的那种小的135相机大小,我们才有了新闻摄影,它推动了一波摄影的进步,是吧?后来又有了“半格”相机呀,就像现在的全画幅相机也有,有所谓的半画幅相机也有,所谓的M4/3画幅相机也有……这些有机身是越做越小,镜头也越做越小,其实是件好事。 现在我们看不到,但等疫情过去了,如果你出去旅行的话,我想请你留意一下那些老外手里的相机,还有等那些老外进中国来旅行时你看看他们手头的相机就会发现它们都很小,甚至连那种老掉牙的“数码小卡片”他们都在继续用,要买单反也是买最小号的单反,没有人买大的。为什么?因为他们不需要。就这么简单。在不需要的前提下,或者是说在能够达到他自己的要求的前提下,他当然尽量买小的了。我要是相机已经重到我自己都不想拿出来拍照了,影响我的旅行的生活的心情了,那怎么得了?我买一废物丢在家里面。 这里可能有同学要反对了,说老师我反正有这预算,我想买专业一点的。哎,你说的没错,但你这个“专业”两个字,你要这么去理解它:所谓专业是专门的一种职业。也就是说那个所谓专业的相机或许只适合记者使用,跟你没关系,你不要以为记者用的就是好的,技术功能是对他好的,所以你不能看电视上用啥你就用啥。为什么拿记者当例子?因为咱们对单反的崇拜就是从2008奥运会开始的,你看着那个奥运会上一水的佳能的白色大长头,从那个时候开始大家也就认准了那就是好东西,“我们老百姓也都要用”,这个想法是有问题的。我再重复一次,“专业”不等于“好的”,所谓的“专业的器材”指的是“专门的职业所需要的(器材)”。我想举这么个例子,你见过餐厅的后厨里边大师傅用的那种大锅,是吧?看着很威武吧?很专业吧?你买一个回家试试,看看你怎么用!就是这么个意思。所以不要去羡慕其他人。这个相机太重了,真的是有万般的坏处。 即便这样讲大家还是不信,怎么办?我想给大家再剖析一下,看看为什么我们会有这样的心理:想买大的。我想有两个方面原因,第一个方面原因就是我们真的是不了解相机的参数对我们最终的拍摄照片会有什么影响?所以这不了解的前提下,我只能是买越贵越大越好。这跟我们买电脑不一样,买电脑的时候因为你了解它,所以你就一看,哦,这内存、 CPU,这个硬盘能够我用,我就尽量买配置里最小那个,背出去舒服。但是买相机呢你不了解,所以你买大的。这就是所谓的“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原则”,对吧?我发现好多人就是这样,只要能找到一句所谓的古话(俗语),他就深信不疑,他不去思考一下这句话套到这对不对。 那另外一个大家想买大的器材的原因,我想也是过去穷怕了,家里边没多少钱,自己生活的都是紧巴紧巴的。现在生活好了,但是心里面其实还是有点不安全感,就希望把自己展示的比较健硕、强壮、生活富足,这跟孔雀把尾羽展开是一样的。我可以“打肿脸充胖子”嘛,怎么“充”呢?就是买显得最大的。这个有点像有的人买车的时候,在有限预算内能买多大买多大,这就让我想起了什么呢?街头那些拿着长枪短炮的、“巨大炮”的那些摄影爱好者们,他们拿起大镜头、单反相机瞄准他们的“猎物”的时候,脸上挂着的那种自豪,他是非常自信的,(但是这种)自信我想很大程度上是器材的体积给他的。我们就千万不要被带拐了,好不好?大家心里面一定要有数,选电脑跟选相机是一回事儿,够用的参数的情况下,一定是选最小的才最好。 我自由创作时最常用的相机理光GR III,它加上LightPix Labs Q2闪光灯以后也只有一个手掌那么大。 © 叶梓我在干活时最常用的相机,奥林巴斯E-M1 Mark III,它是M4/3画幅的相机,感光元件只有全画幅1/4大小,却足以满足大部分“甲方爸爸”的要求。 © 奥林巴斯官网我随身带的是理光GR3,我出去旅行,在我能够完成甲方爸爸给我交代的任务的前提下,画质够的情况下,我肯定是带像奥林巴斯这样的M4/3画幅的相机,机身小,镜头也小,不会打扰我的创作,我不会有很多精力要分散到器材上去,更何况就是小器材有小器材的很多的好处,比如说超高速的连拍、特别棒的防抖……这都是小感光元件的相机才会有的。 好,这个话题要深入展开去还很长。临近双11.11了,大家都知道,我们每年双11都会有一个“摄影人剁手指南”的直播课,今年也会有,而且很可能不止一场,具体什么时候播、怎么看,还是请大家密切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摄影早自习”,我最近就会公布出来。我是叶梓,每天早上6:30,微信公众号“摄影早自习”,不见不散。
因电台中无法插入视频,完整作品展示请在公众号“摄影早自习”下方回复“我们一起旅行”观看早安,我是叶梓,今天是摄影早自习陪伴大家的第1457天。今天我们继续来聊有关重庆摄影工作坊的学员作品,今天想给大家看的是“田韵”同学的作品。她的作品看上去很简单,就是拍一家一家的人,在重庆旅行的人们,但实际上这组照片真的是特别特别的感人,感人到什么程度呢?就是还没做成品,还在一个讨论的过程中,在第二天她拍摄完以后给我看的时候,我当时跟她说:你给我说说这张照片背后的故事,我们试一试。结果她刚说了一半,这个故事很简单,但是刚说了一半,我就强忍泪水,我说就是这个感觉,就要这样继续拍下去。© 田韵那到底怎么回事呢?我们还是回过头来先从“田韵”的背景开始交代起。她简单来讲就是一个在大家的保护之下顺利成长的这么个女孩,然后家庭很幸福,条件也还可以。自己爱好也很多,什么心理学啊、东方哲学啊都学了很多,英语学了6年,瑜伽也是一个非常专业的爱好,甚至她已经考了瑜伽的证,还会一些音乐,会钢琴、手风琴等等,我已经记不太清楚了,反正她就是学过很多东西。然后她自己的专业是学建筑的结构设计,在一个公司做了8年,现在是自由人的一个状态。听上去是很让人羡慕的一种生活状态,对不对?非常的幸福。对了,她还有个很大的爱好,跟这个主题是密切相关,就是她常常跟父母一起去登山。她爸爸妈妈和她自己都是登山爱好者,所以他们常常是全副武装的去走川西啊、走瑞士啊,拍出来的照片都是非常漂亮的风光照。至于摄影呢,她其实没怎么学过。她以前玩卡片机大学的时候,后来工作的时候换了尼康D7100这么一个单反相机,现在看来已经很老了,但它这个相机一直用到现在,她带到重庆去,还准备用这个相机拍照。两年前,她觉得拍腻了不想拍了,就把相机给放下了。这次阴差阳错的报名了我这个重庆的工作坊,觉得来之前总不能白来一趟,总不能什么都没学到,就临时抱佛脚,花了两周时间学了我一门大课——我在网易云课堂的“自由摄影师plus”。那门课222课,每课二十几分钟,很大的一门课,她两周时间,我想应该是没日没夜的这么去看课把它看完了。但是我只能认为她还是没基础的,为什么?因为两周时间看那课根本消化不了,所以我就当她是没有摄影基础的这么一个学员。于是她就有两个问题需要解决一下。第一个问题就是她这个成长经历太顺利了,这种顺利的情况下,她到底会不会对人生有足够充沛的思考呢?很多同学可能会担心这个问题。她不比一些在逆境中长大的孩子,憋了一肚子的话想说、想倾诉,于是用摄影倾诉出来,这个感觉就非常的好,我们会担心她是不是没有什么想倾诉的东西。然后第二个困难是她没有摄影基础,所以相机怎么操作,构图、光线、色彩怎么掌握,这可能是个问题。© 田韵最后我们开题的时候,她其实开了三个题。她说第一个想拍退休老人的生活现状。我说你就算了,因为拍的人太多了。第二个是她想拍生活启示录——在生活中的一些哲学的闪光点。我说这个也太难了,因为你不是每时每刻都能遇到那些闪光点的。最后她第三个题目,我觉得是比较好的,她说是:我想拍国庆节期间带着父母在重庆旅行的人。我问她你为什么想拍这个题目呢?她说:“因为我自己就是带着父母来旅行的人,我还常常被朋友们问说你为什么带爸妈去那个地方玩啊?”这个问题背后其实有很多的可以值得思考的地方的,比如说有的人可能觉得带着父母玩不到一块,兴趣爱好点不一样。另外有人可能觉得带着父母玩不爽,因为父母走得有点慢,吃东西也要注意,不像年轻人,只管往前冲就行了。所以很多人是不带着父母去旅行的。但是老问她,问多了以后,她说:“我突然就觉得有点怪了,我就觉得这个事是不是真的很特别啊,是不是大家真的不这么干呢?那我跟大家有什么区别呢?”就是我们跟父母之间到底有什么样的一些隔阂,什么样的一些情感,我们到底应该怎么样去跟上一辈去相处呢?于是基于这些问题,我觉得拍摄这个项目——就是带父母来旅行这个项目是非常合适的。另外,她的形象也合适干这个事儿。因为她是一个讲话温温柔柔的一个女孩,笑容是非常非常的甜蜜,只能用甜蜜这个词形容,所以她去跟陌生人打交道的时候说:我能给你们一家拍个合影吗?我相信成功的几率相对是比较大的,至少比我们同班同学里面那几个男生成功的几率不知道大到哪去了,所以她适合干这个事——去拍陌生人的家庭合影。© 田韵那么之前提到的她没有摄影基础这件事怎么解决呢?一个是相机操作,一个是美学基础,这两方面都没有,怎么办?我们解决的方法是这样子的。首先就是相机干脆别操作。我不让她用她的那个单反了,直接用我这台手头的卡片机——理光GR3,我调好参数,对好闪光灯调好功率,我就交给她说你就这么用,如果遇到意外情况,你调这两个钮就行,你就别管什么原理了。这样做有两个好处,第一个,她不必在这个项目里面去纠结相机操作的问题,不然的话这个太分心了。第二个就是这种小卡片机用小闪光灯正面直闪的这种方式,其实非常适合这个项目,因为这个画面效果看上去特别像是90年代用那种胶片傻瓜机在天安门拍纪念照的那种感觉。而你要拍的不就是家庭合影吗,你要的就是这种真实感——皮肤有点油光,环境有点黑暗,因为你正面给的闪光,所以人物比较亮,背景比较暗。然后也没有什么伦勃朗光啊、派拉蒙光啊,人物也不见得有多少的立体感,让人觉得觉得每个人都很美啊,不是这样!但是这张照片的视觉效果一定非常非常真实,是那种毋庸置疑的一种真实感。这都是一个一个的真实的人物,一个一个的普通人,这种感觉是扑面而来的,这种画面效果其实很合适,所以我让她用这个方法把这个器材操作的事规避的。另外就是构图的事。构图的事其实我就教了她几个小的要点:第一个是你把所有的人物都框在这画面中间,不要拍露了,周围稍微留一点空白,放到正中央拍就行。第二,我让她保持自己的相机在整个这个家庭中个子最小的那位老人的眼睛的高度,跟他平视,这样对老人来说那个画面效果就显得很尊重他,然后孩子在画面中会显得比较高大,这反而是个好事。第三个要求,就是让她稍微注意一下背景,不要拍的都是同一栋楼的背景就行了。就这么三个小要求,很容易记,然后她就去拍了。但是你知道吗?困难才刚刚开始。这个项目最困难的事其实是你怎么去说服那些人让你拍照。一个一个家庭过来旅游,有的人是很匆忙的,到这里看一眼就要去下一个地方了。有的人你还没开始讲话,刚说“你好”,“你”字刚说完,对方就以为你要推销产品,就说不用不用谢谢谢谢,就走了。这个是不是大家都常见的一种情况,对吧。© 田韵那么“田韵”同学她自己想了很多的办法:第一,她不停的修正自己打招呼的方式,到底怎么问可能会更容易被人接受,她一直在试验、在琢磨这个事。第二,她还一直在修正自己提问的方式。因为我要求她去采访每一个人,然后把他们的故事都写下来,以后备用,万一这个组照里要用到。所以她提的问题的数量也是很讲究的,“田韵”说最多不能超过3个问题,超过3个问题对方没有耐心回答你。你要在3个问题之内问清楚你想问的所有的信息是不容易的,哪个先问?哪个后问?她也是要反复的修正和琢磨。然后第三个困难就是你常常会被人拒绝,但是你自己却要保持一个很好的心态,这个真的很难。首先“田韵”睡眠就很不足,她每天晚上整理那些照片和文字,在我们的教学的青旅里面搞到晚上一点到两点,第二天早上她一般习惯是五点半起床,有的时候六点就来青旅找我了,有的时候六点半来找我,所以她中间的休息时间我想也就是三、四个小时,四、五个小时,五个小时可能算长的,连续四五天。然后她还得保持自己的那个状态,那个笑容是甜美的,那个请求是足够真诚的,思路是足够清晰的,心态是足够平静的,这些所有东西都要做到位,别人才有一定几率答应你。而且你还常常被拒绝,被拒绝以后你还得不受之前那个被拒绝的影响。她第一天是拍了100来个家庭,其中50来个是拒绝的,第二天2/3是拒绝的,第三天成功的已经是寥寥无几了,但是“田韵”真的是一直战斗到最后一刻,到天黑了才回到教室里面完成她的拍摄。所以我就一直跟其他的同学们说,“田韵”的这个项目技巧上来说很简单,但是她的这个行为,她一个一个去问这些人,所谓的灵魂发问,“你为什么带着父母来旅行?你为什么带着父母来重庆旅行?”这些问题一个一个的问出去,这本身就是一个艺术的行为,因为艺术就是要启发他人思考。她的这组照片在拍摄过程中已经启发了那些带着父母来旅行的人的思考,这就好像是她自己被别人问到“你为什么带父母来旅行?”,问多了以后她自己也开始思考一样,她问别人,其实也是在启发别人思考,这个行为本身就有这个作用。另外,她的作品拍出来,把这些人的故事,我们选了16个家庭,16个故事配上音,把故事用语音的形式讲出来,放到这里,你们看了以后一定也会有你们的思考。特别是今天晚上你回家去,自己在小角落里面安安静静的把这个视频你再看一遍的时候,你的感受可能跟白天看的又会更不一样。所以我自己真的是非常喜欢她这一组照片的。我还是那句话,她这个照片本身从艺术性上来讲,从画面的美感上来讲,可能简单了点,但是这种真实却是这一组照片的不可或缺的一个特性,而且她的行为已经是一种艺术了。好吧,希望今天的早自习能给你一些新的启发,别忘了在听完语音以后去戳一下这个视频,戴上耳机,认认真真的边看边听。今天的照片背后不是背景音乐,是“田韵”亲自为大家录的音,讲述的是这一个一个家庭背后的故事。© 叶梓最后给个小彩蛋,把“田韵”当时在我们的青旅里录音的照片也放出来,大家可以认识一下。好吧。今天就先聊这么多了,明天我们会放出最后一位同学的作品作为压轴,具体是谁的,我们先保密,但是我可以保证,它跟前面所有同学的作品都会很不一样。另外,我到明天也就只给大家展示了4位同学的作品,其实我们的学生有14位,想看全部作品,想了解背后更多的故事,想来跟我们一起总结这一次的重庆摄影工作坊,请在下周三的晚上来参加直播课。直播是免费的,直播的地址你只要密切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摄影早自习”,下周三我们一定会放出来,戳当天的帖子的“阅读原文”就可以了。今天是摄影早自习陪伴大家的第1457天,我是叶梓,每天早上6:30,微信公众号“摄影早自习”。不见不散。田韵的自我总结(片段)
因电台中无法插入视频,完整作品展示请在公众号“摄影早自习”下方回复“我们一起旅行”观看早安,我是叶梓,今天是摄影早自习陪伴大家的第1457天。今天我们继续来聊有关重庆摄影工作坊的学员作品,今天想给大家看的是“田韵”同学的作品。她的作品看上去很简单,就是拍一家一家的人,在重庆旅行的人们,但实际上这组照片真的是特别特别的感人,感人到什么程度呢?就是还没做成品,还在一个讨论的过程中,在第二天她拍摄完以后给我看的时候,我当时跟她说:你给我说说这张照片背后的故事,我们试一试。结果她刚说了一半,这个故事很简单,但是刚说了一半,我就强忍泪水,我说就是这个感觉,就要这样继续拍下去。© 田韵那到底怎么回事呢?我们还是回过头来先从“田韵”的背景开始交代起。她简单来讲就是一个在大家的保护之下顺利成长的这么个女孩,然后家庭很幸福,条件也还可以。自己爱好也很多,什么心理学啊、东方哲学啊都学了很多,英语学了6年,瑜伽也是一个非常专业的爱好,甚至她已经考了瑜伽的证,还会一些音乐,会钢琴、手风琴等等,我已经记不太清楚了,反正她就是学过很多东西。然后她自己的专业是学建筑的结构设计,在一个公司做了8年,现在是自由人的一个状态。听上去是很让人羡慕的一种生活状态,对不对?非常的幸福。对了,她还有个很大的爱好,跟这个主题是密切相关,就是她常常跟父母一起去登山。她爸爸妈妈和她自己都是登山爱好者,所以他们常常是全副武装的去走川西啊、走瑞士啊,拍出来的照片都是非常漂亮的风光照。至于摄影呢,她其实没怎么学过。她以前玩卡片机大学的时候,后来工作的时候换了尼康D7100这么一个单反相机,现在看来已经很老了,但它这个相机一直用到现在,她带到重庆去,还准备用这个相机拍照。两年前,她觉得拍腻了不想拍了,就把相机给放下了。这次阴差阳错的报名了我这个重庆的工作坊,觉得来之前总不能白来一趟,总不能什么都没学到,就临时抱佛脚,花了两周时间学了我一门大课——我在网易云课堂的“自由摄影师plus”。那门课222课,每课二十几分钟,很大的一门课,她两周时间,我想应该是没日没夜的这么去看课把它看完了。但是我只能认为她还是没基础的,为什么?因为两周时间看那课根本消化不了,所以我就当她是没有摄影基础的这么一个学员。于是她就有两个问题需要解决一下。第一个问题就是她这个成长经历太顺利了,这种顺利的情况下,她到底会不会对人生有足够充沛的思考呢?很多同学可能会担心这个问题。她不比一些在逆境中长大的孩子,憋了一肚子的话想说、想倾诉,于是用摄影倾诉出来,这个感觉就非常的好,我们会担心她是不是没有什么想倾诉的东西。然后第二个困难是她没有摄影基础,所以相机怎么操作,构图、光线、色彩怎么掌握,这可能是个问题。© 田韵最后我们开题的时候,她其实开了三个题。她说第一个想拍退休老人的生活现状。我说你就算了,因为拍的人太多了。第二个是她想拍生活启示录——在生活中的一些哲学的闪光点。我说这个也太难了,因为你不是每时每刻都能遇到那些闪光点的。最后她第三个题目,我觉得是比较好的,她说是:我想拍国庆节期间带着父母在重庆旅行的人。我问她你为什么想拍这个题目呢?她说:“因为我自己就是带着父母来旅行的人,我还常常被朋友们问说你为什么带爸妈去那个地方玩啊?”这个问题背后其实有很多的可以值得思考的地方的,比如说有的人可能觉得带着父母玩不到一块,兴趣爱好点不一样。另外有人可能觉得带着父母玩不爽,因为父母走得有点慢,吃东西也要注意,不像年轻人,只管往前冲就行了。所以很多人是不带着父母去旅行的。但是老问她,问多了以后,她说:“我突然就觉得有点怪了,我就觉得这个事是不是真的很特别啊,是不是大家真的不这么干呢?那我跟大家有什么区别呢?”就是我们跟父母之间到底有什么样的一些隔阂,什么样的一些情感,我们到底应该怎么样去跟上一辈去相处呢?于是基于这些问题,我觉得拍摄这个项目——就是带父母来旅行这个项目是非常合适的。另外,她的形象也合适干这个事儿。因为她是一个讲话温温柔柔的一个女孩,笑容是非常非常的甜蜜,只能用甜蜜这个词形容,所以她去跟陌生人打交道的时候说:我能给你们一家拍个合影吗?我相信成功的几率相对是比较大的,至少比我们同班同学里面那几个男生成功的几率不知道大到哪去了,所以她适合干这个事——去拍陌生人的家庭合影。© 田韵那么之前提到的她没有摄影基础这件事怎么解决呢?一个是相机操作,一个是美学基础,这两方面都没有,怎么办?我们解决的方法是这样子的。首先就是相机干脆别操作。我不让她用她的那个单反了,直接用我这台手头的卡片机——理光GR3,我调好参数,对好闪光灯调好功率,我就交给她说你就这么用,如果遇到意外情况,你调这两个钮就行,你就别管什么原理了。这样做有两个好处,第一个,她不必在这个项目里面去纠结相机操作的问题,不然的话这个太分心了。第二个就是这种小卡片机用小闪光灯正面直闪的这种方式,其实非常适合这个项目,因为这个画面效果看上去特别像是90年代用那种胶片傻瓜机在天安门拍纪念照的那种感觉。而你要拍的不就是家庭合影吗,你要的就是这种真实感——皮肤有点油光,环境有点黑暗,因为你正面给的闪光,所以人物比较亮,背景比较暗。然后也没有什么伦勃朗光啊、派拉蒙光啊,人物也不见得有多少的立体感,让人觉得觉得每个人都很美啊,不是这样!但是这张照片的视觉效果一定非常非常真实,是那种毋庸置疑的一种真实感。这都是一个一个的真实的人物,一个一个的普通人,这种感觉是扑面而来的,这种画面效果其实很合适,所以我让她用这个方法把这个器材操作的事规避的。另外就是构图的事。构图的事其实我就教了她几个小的要点:第一个是你把所有的人物都框在这画面中间,不要拍露了,周围稍微留一点空白,放到正中央拍就行。第二,我让她保持自己的相机在整个这个家庭中个子最小的那位老人的眼睛的高度,跟他平视,这样对老人来说那个画面效果就显得很尊重他,然后孩子在画面中会显得比较高大,这反而是个好事。第三个要求,就是让她稍微注意一下背景,不要拍的都是同一栋楼的背景就行了。就这么三个小要求,很容易记,然后她就去拍了。但是你知道吗?困难才刚刚开始。这个项目最困难的事其实是你怎么去说服那些人让你拍照。一个一个家庭过来旅游,有的人是很匆忙的,到这里看一眼就要去下一个地方了。有的人你还没开始讲话,刚说“你好”,“你”字刚说完,对方就以为你要推销产品,就说不用不用谢谢谢谢,就走了。这个是不是大家都常见的一种情况,对吧。© 田韵那么“田韵”同学她自己想了很多的办法:第一,她不停的修正自己打招呼的方式,到底怎么问可能会更容易被人接受,她一直在试验、在琢磨这个事。第二,她还一直在修正自己提问的方式。因为我要求她去采访每一个人,然后把他们的故事都写下来,以后备用,万一这个组照里要用到。所以她提的问题的数量也是很讲究的,“田韵”说最多不能超过3个问题,超过3个问题对方没有耐心回答你。你要在3个问题之内问清楚你想问的所有的信息是不容易的,哪个先问?哪个后问?她也是要反复的修正和琢磨。然后第三个困难就是你常常会被人拒绝,但是你自己却要保持一个很好的心态,这个真的很难。首先“田韵”睡眠就很不足,她每天晚上整理那些照片和文字,在我们的教学的青旅里面搞到晚上一点到两点,第二天早上她一般习惯是五点半起床,有的时候六点就来青旅找我了,有的时候六点半来找我,所以她中间的休息时间我想也就是三、四个小时,四、五个小时,五个小时可能算长的,连续四五天。然后她还得保持自己的那个状态,那个笑容是甜美的,那个请求是足够真诚的,思路是足够清晰的,心态是足够平静的,这些所有东西都要做到位,别人才有一定几率答应你。而且你还常常被拒绝,被拒绝以后你还得不受之前那个被拒绝的影响。她第一天是拍了100来个家庭,其中50来个是拒绝的,第二天2/3是拒绝的,第三天成功的已经是寥寥无几了,但是“田韵”真的是一直战斗到最后一刻,到天黑了才回到教室里面完成她的拍摄。所以我就一直跟其他的同学们说,“田韵”的这个项目技巧上来说很简单,但是她的这个行为,她一个一个去问这些人,所谓的灵魂发问,“你为什么带着父母来旅行?你为什么带着父母来重庆旅行?”这些问题一个一个的问出去,这本身就是一个艺术的行为,因为艺术就是要启发他人思考。她的这组照片在拍摄过程中已经启发了那些带着父母来旅行的人的思考,这就好像是她自己被别人问到“你为什么带父母来旅行?”,问多了以后她自己也开始思考一样,她问别人,其实也是在启发别人思考,这个行为本身就有这个作用。另外,她的作品拍出来,把这些人的故事,我们选了16个家庭,16个故事配上音,把故事用语音的形式讲出来,放到这里,你们看了以后一定也会有你们的思考。特别是今天晚上你回家去,自己在小角落里面安安静静的把这个视频你再看一遍的时候,你的感受可能跟白天看的又会更不一样。所以我自己真的是非常喜欢她这一组照片的。我还是那句话,她这个照片本身从艺术性上来讲,从画面的美感上来讲,可能简单了点,但是这种真实却是这一组照片的不可或缺的一个特性,而且她的行为已经是一种艺术了。好吧,希望今天的早自习能给你一些新的启发,别忘了在听完语音以后去戳一下这个视频,戴上耳机,认认真真的边看边听。今天的照片背后不是背景音乐,是“田韵”亲自为大家录的音,讲述的是这一个一个家庭背后的故事。© 叶梓最后给个小彩蛋,把“田韵”当时在我们的青旅里录音的照片也放出来,大家可以认识一下。好吧。今天就先聊这么多了,明天我们会放出最后一位同学的作品作为压轴,具体是谁的,我们先保密,但是我可以保证,它跟前面所有同学的作品都会很不一样。另外,我到明天也就只给大家展示了4位同学的作品,其实我们的学生有14位,想看全部作品,想了解背后更多的故事,想来跟我们一起总结这一次的重庆摄影工作坊,请在下周三的晚上来参加直播课。直播是免费的,直播的地址你只要密切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摄影早自习”,下周三我们一定会放出来,戳当天的帖子的“阅读原文”就可以了。今天是摄影早自习陪伴大家的第1457天,我是叶梓,每天早上6:30,微信公众号“摄影早自习”。不见不散。田韵的自我总结(片段)
因电台中无法插入视频,完整作品展示请在公众号“摄影早自习”下方回复“我们一起旅行”观看早安,我是叶梓,今天是摄影早自习陪伴大家的第1457天。今天我们继续来聊有关重庆摄影工作坊的学员作品,今天想给大家看的是“田韵”同学的作品。她的作品看上去很简单,就是拍一家一家的人,在重庆旅行的人们,但实际上这组照片真的是特别特别的感人,感人到什么程度呢?就是还没做成品,还在一个讨论的过程中,在第二天她拍摄完以后给我看的时候,我当时跟她说:你给我说说这张照片背后的故事,我们试一试。结果她刚说了一半,这个故事很简单,但是刚说了一半,我就强忍泪水,我说就是这个感觉,就要这样继续拍下去。© 田韵那到底怎么回事呢?我们还是回过头来先从“田韵”的背景开始交代起。她简单来讲就是一个在大家的保护之下顺利成长的这么个女孩,然后家庭很幸福,条件也还可以。自己爱好也很多,什么心理学啊、东方哲学啊都学了很多,英语学了6年,瑜伽也是一个非常专业的爱好,甚至她已经考了瑜伽的证,还会一些音乐,会钢琴、手风琴等等,我已经记不太清楚了,反正她就是学过很多东西。然后她自己的专业是学建筑的结构设计,在一个公司做了8年,现在是自由人的一个状态。听上去是很让人羡慕的一种生活状态,对不对?非常的幸福。对了,她还有个很大的爱好,跟这个主题是密切相关,就是她常常跟父母一起去登山。她爸爸妈妈和她自己都是登山爱好者,所以他们常常是全副武装的去走川西啊、走瑞士啊,拍出来的照片都是非常漂亮的风光照。至于摄影呢,她其实没怎么学过。她以前玩卡片机大学的时候,后来工作的时候换了尼康D7100这么一个单反相机,现在看来已经很老了,但它这个相机一直用到现在,她带到重庆去,还准备用这个相机拍照。两年前,她觉得拍腻了不想拍了,就把相机给放下了。这次阴差阳错的报名了我这个重庆的工作坊,觉得来之前总不能白来一趟,总不能什么都没学到,就临时抱佛脚,花了两周时间学了我一门大课——我在网易云课堂的“自由摄影师plus”。那门课222课,每课二十几分钟,很大的一门课,她两周时间,我想应该是没日没夜的这么去看课把它看完了。但是我只能认为她还是没基础的,为什么?因为两周时间看那课根本消化不了,所以我就当她是没有摄影基础的这么一个学员。于是她就有两个问题需要解决一下。第一个问题就是她这个成长经历太顺利了,这种顺利的情况下,她到底会不会对人生有足够充沛的思考呢?很多同学可能会担心这个问题。她不比一些在逆境中长大的孩子,憋了一肚子的话想说、想倾诉,于是用摄影倾诉出来,这个感觉就非常的好,我们会担心她是不是没有什么想倾诉的东西。然后第二个困难是她没有摄影基础,所以相机怎么操作,构图、光线、色彩怎么掌握,这可能是个问题。© 田韵最后我们开题的时候,她其实开了三个题。她说第一个想拍退休老人的生活现状。我说你就算了,因为拍的人太多了。第二个是她想拍生活启示录——在生活中的一些哲学的闪光点。我说这个也太难了,因为你不是每时每刻都能遇到那些闪光点的。最后她第三个题目,我觉得是比较好的,她说是:我想拍国庆节期间带着父母在重庆旅行的人。我问她你为什么想拍这个题目呢?她说:“因为我自己就是带着父母来旅行的人,我还常常被朋友们问说你为什么带爸妈去那个地方玩啊?”这个问题背后其实有很多的可以值得思考的地方的,比如说有的人可能觉得带着父母玩不到一块,兴趣爱好点不一样。另外有人可能觉得带着父母玩不爽,因为父母走得有点慢,吃东西也要注意,不像年轻人,只管往前冲就行了。所以很多人是不带着父母去旅行的。但是老问她,问多了以后,她说:“我突然就觉得有点怪了,我就觉得这个事是不是真的很特别啊,是不是大家真的不这么干呢?那我跟大家有什么区别呢?”就是我们跟父母之间到底有什么样的一些隔阂,什么样的一些情感,我们到底应该怎么样去跟上一辈去相处呢?于是基于这些问题,我觉得拍摄这个项目——就是带父母来旅行这个项目是非常合适的。另外,她的形象也合适干这个事儿。因为她是一个讲话温温柔柔的一个女孩,笑容是非常非常的甜蜜,只能用甜蜜这个词形容,所以她去跟陌生人打交道的时候说:我能给你们一家拍个合影吗?我相信成功的几率相对是比较大的,至少比我们同班同学里面那几个男生成功的几率不知道大到哪去了,所以她适合干这个事——去拍陌生人的家庭合影。© 田韵那么之前提到的她没有摄影基础这件事怎么解决呢?一个是相机操作,一个是美学基础,这两方面都没有,怎么办?我们解决的方法是这样子的。首先就是相机干脆别操作。我不让她用她的那个单反了,直接用我这台手头的卡片机——理光GR3,我调好参数,对好闪光灯调好功率,我就交给她说你就这么用,如果遇到意外情况,你调这两个钮就行,你就别管什么原理了。这样做有两个好处,第一个,她不必在这个项目里面去纠结相机操作的问题,不然的话这个太分心了。第二个就是这种小卡片机用小闪光灯正面直闪的这种方式,其实非常适合这个项目,因为这个画面效果看上去特别像是90年代用那种胶片傻瓜机在天安门拍纪念照的那种感觉。而你要拍的不就是家庭合影吗,你要的就是这种真实感——皮肤有点油光,环境有点黑暗,因为你正面给的闪光,所以人物比较亮,背景比较暗。然后也没有什么伦勃朗光啊、派拉蒙光啊,人物也不见得有多少的立体感,让人觉得觉得每个人都很美啊,不是这样!但是这张照片的视觉效果一定非常非常真实,是那种毋庸置疑的一种真实感。这都是一个一个的真实的人物,一个一个的普通人,这种感觉是扑面而来的,这种画面效果其实很合适,所以我让她用这个方法把这个器材操作的事规避的。另外就是构图的事。构图的事其实我就教了她几个小的要点:第一个是你把所有的人物都框在这画面中间,不要拍露了,周围稍微留一点空白,放到正中央拍就行。第二,我让她保持自己的相机在整个这个家庭中个子最小的那位老人的眼睛的高度,跟他平视,这样对老人来说那个画面效果就显得很尊重他,然后孩子在画面中会显得比较高大,这反而是个好事。第三个要求,就是让她稍微注意一下背景,不要拍的都是同一栋楼的背景就行了。就这么三个小要求,很容易记,然后她就去拍了。但是你知道吗?困难才刚刚开始。这个项目最困难的事其实是你怎么去说服那些人让你拍照。一个一个家庭过来旅游,有的人是很匆忙的,到这里看一眼就要去下一个地方了。有的人你还没开始讲话,刚说“你好”,“你”字刚说完,对方就以为你要推销产品,就说不用不用谢谢谢谢,就走了。这个是不是大家都常见的一种情况,对吧。© 田韵那么“田韵”同学她自己想了很多的办法:第一,她不停的修正自己打招呼的方式,到底怎么问可能会更容易被人接受,她一直在试验、在琢磨这个事。第二,她还一直在修正自己提问的方式。因为我要求她去采访每一个人,然后把他们的故事都写下来,以后备用,万一这个组照里要用到。所以她提的问题的数量也是很讲究的,“田韵”说最多不能超过3个问题,超过3个问题对方没有耐心回答你。你要在3个问题之内问清楚你想问的所有的信息是不容易的,哪个先问?哪个后问?她也是要反复的修正和琢磨。然后第三个困难就是你常常会被人拒绝,但是你自己却要保持一个很好的心态,这个真的很难。首先“田韵”睡眠就很不足,她每天晚上整理那些照片和文字,在我们的教学的青旅里面搞到晚上一点到两点,第二天早上她一般习惯是五点半起床,有的时候六点就来青旅找我了,有的时候六点半来找我,所以她中间的休息时间我想也就是三、四个小时,四、五个小时,五个小时可能算长的,连续四五天。然后她还得保持自己的那个状态,那个笑容是甜美的,那个请求是足够真诚的,思路是足够清晰的,心态是足够平静的,这些所有东西都要做到位,别人才有一定几率答应你。而且你还常常被拒绝,被拒绝以后你还得不受之前那个被拒绝的影响。她第一天是拍了100来个家庭,其中50来个是拒绝的,第二天2/3是拒绝的,第三天成功的已经是寥寥无几了,但是“田韵”真的是一直战斗到最后一刻,到天黑了才回到教室里面完成她的拍摄。所以我就一直跟其他的同学们说,“田韵”的这个项目技巧上来说很简单,但是她的这个行为,她一个一个去问这些人,所谓的灵魂发问,“你为什么带着父母来旅行?你为什么带着父母来重庆旅行?”这些问题一个一个的问出去,这本身就是一个艺术的行为,因为艺术就是要启发他人思考。她的这组照片在拍摄过程中已经启发了那些带着父母来旅行的人的思考,这就好像是她自己被别人问到“你为什么带父母来旅行?”,问多了以后她自己也开始思考一样,她问别人,其实也是在启发别人思考,这个行为本身就有这个作用。另外,她的作品拍出来,把这些人的故事,我们选了16个家庭,16个故事配上音,把故事用语音的形式讲出来,放到这里,你们看了以后一定也会有你们的思考。特别是今天晚上你回家去,自己在小角落里面安安静静的把这个视频你再看一遍的时候,你的感受可能跟白天看的又会更不一样。所以我自己真的是非常喜欢她这一组照片的。我还是那句话,她这个照片本身从艺术性上来讲,从画面的美感上来讲,可能简单了点,但是这种真实却是这一组照片的不可或缺的一个特性,而且她的行为已经是一种艺术了。好吧,希望今天的早自习能给你一些新的启发,别忘了在听完语音以后去戳一下这个视频,戴上耳机,认认真真的边看边听。今天的照片背后不是背景音乐,是“田韵”亲自为大家录的音,讲述的是这一个一个家庭背后的故事。© 叶梓最后给个小彩蛋,把“田韵”当时在我们的青旅里录音的照片也放出来,大家可以认识一下。好吧。今天就先聊这么多了,明天我们会放出最后一位同学的作品作为压轴,具体是谁的,我们先保密,但是我可以保证,它跟前面所有同学的作品都会很不一样。另外,我到明天也就只给大家展示了4位同学的作品,其实我们的学生有14位,想看全部作品,想了解背后更多的故事,想来跟我们一起总结这一次的重庆摄影工作坊,请在下周三的晚上来参加直播课。直播是免费的,直播的地址你只要密切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摄影早自习”,下周三我们一定会放出来,戳当天的帖子的“阅读原文”就可以了。今天是摄影早自习陪伴大家的第1457天,我是叶梓,每天早上6:30,微信公众号“摄影早自习”。不见不散。田韵的自我总结(片段)
因电台中无法插入视频,完整作品展示请在公众号“摄影早自习”下方回复“我们一起旅行”观看早安,我是叶梓,今天是摄影早自习陪伴大家的第1457天。今天我们继续来聊有关重庆摄影工作坊的学员作品,今天想给大家看的是“田韵”同学的作品。她的作品看上去很简单,就是拍一家一家的人,在重庆旅行的人们,但实际上这组照片真的是特别特别的感人,感人到什么程度呢?就是还没做成品,还在一个讨论的过程中,在第二天她拍摄完以后给我看的时候,我当时跟她说:你给我说说这张照片背后的故事,我们试一试。结果她刚说了一半,这个故事很简单,但是刚说了一半,我就强忍泪水,我说就是这个感觉,就要这样继续拍下去。© 田韵那到底怎么回事呢?我们还是回过头来先从“田韵”的背景开始交代起。她简单来讲就是一个在大家的保护之下顺利成长的这么个女孩,然后家庭很幸福,条件也还可以。自己爱好也很多,什么心理学啊、东方哲学啊都学了很多,英语学了6年,瑜伽也是一个非常专业的爱好,甚至她已经考了瑜伽的证,还会一些音乐,会钢琴、手风琴等等,我已经记不太清楚了,反正她就是学过很多东西。然后她自己的专业是学建筑的结构设计,在一个公司做了8年,现在是自由人的一个状态。听上去是很让人羡慕的一种生活状态,对不对?非常的幸福。对了,她还有个很大的爱好,跟这个主题是密切相关,就是她常常跟父母一起去登山。她爸爸妈妈和她自己都是登山爱好者,所以他们常常是全副武装的去走川西啊、走瑞士啊,拍出来的照片都是非常漂亮的风光照。至于摄影呢,她其实没怎么学过。她以前玩卡片机大学的时候,后来工作的时候换了尼康D7100这么一个单反相机,现在看来已经很老了,但它这个相机一直用到现在,她带到重庆去,还准备用这个相机拍照。两年前,她觉得拍腻了不想拍了,就把相机给放下了。这次阴差阳错的报名了我这个重庆的工作坊,觉得来之前总不能白来一趟,总不能什么都没学到,就临时抱佛脚,花了两周时间学了我一门大课——我在网易云课堂的“自由摄影师plus”。那门课222课,每课二十几分钟,很大的一门课,她两周时间,我想应该是没日没夜的这么去看课把它看完了。但是我只能认为她还是没基础的,为什么?因为两周时间看那课根本消化不了,所以我就当她是没有摄影基础的这么一个学员。于是她就有两个问题需要解决一下。第一个问题就是她这个成长经历太顺利了,这种顺利的情况下,她到底会不会对人生有足够充沛的思考呢?很多同学可能会担心这个问题。她不比一些在逆境中长大的孩子,憋了一肚子的话想说、想倾诉,于是用摄影倾诉出来,这个感觉就非常的好,我们会担心她是不是没有什么想倾诉的东西。然后第二个困难是她没有摄影基础,所以相机怎么操作,构图、光线、色彩怎么掌握,这可能是个问题。© 田韵最后我们开题的时候,她其实开了三个题。她说第一个想拍退休老人的生活现状。我说你就算了,因为拍的人太多了。第二个是她想拍生活启示录——在生活中的一些哲学的闪光点。我说这个也太难了,因为你不是每时每刻都能遇到那些闪光点的。最后她第三个题目,我觉得是比较好的,她说是:我想拍国庆节期间带着父母在重庆旅行的人。我问她你为什么想拍这个题目呢?她说:“因为我自己就是带着父母来旅行的人,我还常常被朋友们问说你为什么带爸妈去那个地方玩啊?”这个问题背后其实有很多的可以值得思考的地方的,比如说有的人可能觉得带着父母玩不到一块,兴趣爱好点不一样。另外有人可能觉得带着父母玩不爽,因为父母走得有点慢,吃东西也要注意,不像年轻人,只管往前冲就行了。所以很多人是不带着父母去旅行的。但是老问她,问多了以后,她说:“我突然就觉得有点怪了,我就觉得这个事是不是真的很特别啊,是不是大家真的不这么干呢?那我跟大家有什么区别呢?”就是我们跟父母之间到底有什么样的一些隔阂,什么样的一些情感,我们到底应该怎么样去跟上一辈去相处呢?于是基于这些问题,我觉得拍摄这个项目——就是带父母来旅行这个项目是非常合适的。另外,她的形象也合适干这个事儿。因为她是一个讲话温温柔柔的一个女孩,笑容是非常非常的甜蜜,只能用甜蜜这个词形容,所以她去跟陌生人打交道的时候说:我能给你们一家拍个合影吗?我相信成功的几率相对是比较大的,至少比我们同班同学里面那几个男生成功的几率不知道大到哪去了,所以她适合干这个事——去拍陌生人的家庭合影。© 田韵那么之前提到的她没有摄影基础这件事怎么解决呢?一个是相机操作,一个是美学基础,这两方面都没有,怎么办?我们解决的方法是这样子的。首先就是相机干脆别操作。我不让她用她的那个单反了,直接用我这台手头的卡片机——理光GR3,我调好参数,对好闪光灯调好功率,我就交给她说你就这么用,如果遇到意外情况,你调这两个钮就行,你就别管什么原理了。这样做有两个好处,第一个,她不必在这个项目里面去纠结相机操作的问题,不然的话这个太分心了。第二个就是这种小卡片机用小闪光灯正面直闪的这种方式,其实非常适合这个项目,因为这个画面效果看上去特别像是90年代用那种胶片傻瓜机在天安门拍纪念照的那种感觉。而你要拍的不就是家庭合影吗,你要的就是这种真实感——皮肤有点油光,环境有点黑暗,因为你正面给的闪光,所以人物比较亮,背景比较暗。然后也没有什么伦勃朗光啊、派拉蒙光啊,人物也不见得有多少的立体感,让人觉得觉得每个人都很美啊,不是这样!但是这张照片的视觉效果一定非常非常真实,是那种毋庸置疑的一种真实感。这都是一个一个的真实的人物,一个一个的普通人,这种感觉是扑面而来的,这种画面效果其实很合适,所以我让她用这个方法把这个器材操作的事规避的。另外就是构图的事。构图的事其实我就教了她几个小的要点:第一个是你把所有的人物都框在这画面中间,不要拍露了,周围稍微留一点空白,放到正中央拍就行。第二,我让她保持自己的相机在整个这个家庭中个子最小的那位老人的眼睛的高度,跟他平视,这样对老人来说那个画面效果就显得很尊重他,然后孩子在画面中会显得比较高大,这反而是个好事。第三个要求,就是让她稍微注意一下背景,不要拍的都是同一栋楼的背景就行了。就这么三个小要求,很容易记,然后她就去拍了。但是你知道吗?困难才刚刚开始。这个项目最困难的事其实是你怎么去说服那些人让你拍照。一个一个家庭过来旅游,有的人是很匆忙的,到这里看一眼就要去下一个地方了。有的人你还没开始讲话,刚说“你好”,“你”字刚说完,对方就以为你要推销产品,就说不用不用谢谢谢谢,就走了。这个是不是大家都常见的一种情况,对吧。© 田韵那么“田韵”同学她自己想了很多的办法:第一,她不停的修正自己打招呼的方式,到底怎么问可能会更容易被人接受,她一直在试验、在琢磨这个事。第二,她还一直在修正自己提问的方式。因为我要求她去采访每一个人,然后把他们的故事都写下来,以后备用,万一这个组照里要用到。所以她提的问题的数量也是很讲究的,“田韵”说最多不能超过3个问题,超过3个问题对方没有耐心回答你。你要在3个问题之内问清楚你想问的所有的信息是不容易的,哪个先问?哪个后问?她也是要反复的修正和琢磨。然后第三个困难就是你常常会被人拒绝,但是你自己却要保持一个很好的心态,这个真的很难。首先“田韵”睡眠就很不足,她每天晚上整理那些照片和文字,在我们的教学的青旅里面搞到晚上一点到两点,第二天早上她一般习惯是五点半起床,有的时候六点就来青旅找我了,有的时候六点半来找我,所以她中间的休息时间我想也就是三、四个小时,四、五个小时,五个小时可能算长的,连续四五天。然后她还得保持自己的那个状态,那个笑容是甜美的,那个请求是足够真诚的,思路是足够清晰的,心态是足够平静的,这些所有东西都要做到位,别人才有一定几率答应你。而且你还常常被拒绝,被拒绝以后你还得不受之前那个被拒绝的影响。她第一天是拍了100来个家庭,其中50来个是拒绝的,第二天2/3是拒绝的,第三天成功的已经是寥寥无几了,但是“田韵”真的是一直战斗到最后一刻,到天黑了才回到教室里面完成她的拍摄。所以我就一直跟其他的同学们说,“田韵”的这个项目技巧上来说很简单,但是她的这个行为,她一个一个去问这些人,所谓的灵魂发问,“你为什么带着父母来旅行?你为什么带着父母来重庆旅行?”这些问题一个一个的问出去,这本身就是一个艺术的行为,因为艺术就是要启发他人思考。她的这组照片在拍摄过程中已经启发了那些带着父母来旅行的人的思考,这就好像是她自己被别人问到“你为什么带父母来旅行?”,问多了以后她自己也开始思考一样,她问别人,其实也是在启发别人思考,这个行为本身就有这个作用。另外,她的作品拍出来,把这些人的故事,我们选了16个家庭,16个故事配上音,把故事用语音的形式讲出来,放到这里,你们看了以后一定也会有你们的思考。特别是今天晚上你回家去,自己在小角落里面安安静静的把这个视频你再看一遍的时候,你的感受可能跟白天看的又会更不一样。所以我自己真的是非常喜欢她这一组照片的。我还是那句话,她这个照片本身从艺术性上来讲,从画面的美感上来讲,可能简单了点,但是这种真实却是这一组照片的不可或缺的一个特性,而且她的行为已经是一种艺术了。好吧,希望今天的早自习能给你一些新的启发,别忘了在听完语音以后去戳一下这个视频,戴上耳机,认认真真的边看边听。今天的照片背后不是背景音乐,是“田韵”亲自为大家录的音,讲述的是这一个一个家庭背后的故事。© 叶梓最后给个小彩蛋,把“田韵”当时在我们的青旅里录音的照片也放出来,大家可以认识一下。好吧。今天就先聊这么多了,明天我们会放出最后一位同学的作品作为压轴,具体是谁的,我们先保密,但是我可以保证,它跟前面所有同学的作品都会很不一样。另外,我到明天也就只给大家展示了4位同学的作品,其实我们的学生有14位,想看全部作品,想了解背后更多的故事,想来跟我们一起总结这一次的重庆摄影工作坊,请在下周三的晚上来参加直播课。直播是免费的,直播的地址你只要密切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摄影早自习”,下周三我们一定会放出来,戳当天的帖子的“阅读原文”就可以了。今天是摄影早自习陪伴大家的第1457天,我是叶梓,每天早上6:30,微信公众号“摄影早自习”。不见不散。田韵的自我总结(片段)
History is happening all around us, and it’s going to be OK. In the spirit of leading with transparency, since 2013 Jason has published a “State of GORUCK” blogpost for the community. He turns 2020’s post into Episode 029. You can read the full post, comment and ask questions HERE. The episode covers GORUCK’s evolution from 2019 to 2020 through COVID to the present with an eye toward the future including: revenue and net income year over year; contraction in Events but growth in community and Ruck Clubs; growth in the training side of the business with Sandbag and Ruck training and accompanying gear (like ruck plates); GORUCK Foundation (Java Forever) donations; and the launch of GORUCK Media including this podcast, “The Standard” a feature documentary on GORUCK Selection, and book launch (with more to come). Jason also walks through the business of manufacturing and distribution — in the USA and overseas — and the decision to bring GR1, GR2 and GR3 production back to be built exclusively in the US beginning in 2021. There are other technological, tactical, training, event and gear announcements for 2021 and beyond. “I choose this way of life, and I choose to fight for the values I hold dear regardless of outcomes. I do it because it’s a rewarding and fulfilling way to live this one and only life I have, and because my greatest fear growing up was a boring life. And this is definitely not boring, come what may. This journey would not be possible without your support, and I’m grateful to you all in this year 2020 and for all the years of my life. Thank you from sunny Jacksonville Beach, Florida.” — Jason McCarthy Links: State of GORUCK 2020 - Blog Post Jason’s Speech at Travis Manion Foundation and TMF 9/11 Ruck & Run Video “The Standard” Documentary on GORUCK Selection Emily’s Instagram Learn more about GORUCK and SRT (Sandbag and Ruck Training) Glorious Professionals podcast website
“摆拍”不自然、太做作、不真实、不算真本事,这些说法……咳咳……早安,我是叶梓,今天是摄影早自习陪伴大家的第1445天。© 叶梓那么今天我已经完成了上海的拍摄,一会儿就会去常州,然后今天晚上返回北京。今天给大家分享的这张照片还是跟我们迷笛音乐节有关系,就是前两天在上海拍的照片。首先大家可以看看这张照片是一个姑娘正在亲吻海报上的偶像的这么一个画面。先跟大家交个底,就是这个画面是摆拍的,对,就是很多人很憎恨的摆拍。什么叫摆拍?就是说这画面原本不存在,然后是摄影师干预的,要求对方摆出这样的姿势。我当时其实就是看到她把海报拉起来,非常兴奋在喊着她的idol的名字。当时我是在舞台底下的围栏里面,我面前其实有一个黑色的铁的围墙,然后挡着所有的粉丝们、观众们在离舞台有一定的距离的地方。我是站在围墙的里边拍照,然后我就跟这个姑娘使个眼神,我说:“亲啊。”,那姑娘就很疑惑的看着我:“什么?你说什么?”我说:“你亲啊。”我用眼神比划了一下海报,给她一个眼神,她说:“这样真的可以吗?”但是犹豫了一秒钟,最终还是亲了上去。我就在这个时候举起我的理光GR3,拿着闪光灯给她抓了下来。拍完以后我就给她看了这张照片,她非常喜欢,但是因为当时场景很乱,她也没问我要什么联系方式说要发给她之类的,所以我也没发。但是不管怎么样,这照片我还是蛮喜欢的,她肯定喜欢,我也喜欢。那么这里就扯出一个话题就是,有人会说你这照片是摆拍的,你不算本事,这不是你抓拍的画面。真的是这样的吗?我们摄影师真的不能摆拍吗?这种鄙视它到底有没有道理呢?其实这种论点它背后的论据主要是他认为摄影是应该记录现实的,你如果是摆拍的,那意思就是说它不是现实呗,不是真实的事,他只是为了配合摄影师搞了这么个动作而已,这没意思呀,这不是真实的呀。昨天我们在上海举办的摄影小聚活动里,我就跟大家聊到了这个话题,我说其实也就是中国的摄影师们还在讨论“摄影是不是记录”、“应该记录现实”……。在国际上,在其它国家的摄影圈子里,大家早就已经讨论完这个事了,几十年前就结束这场讨论了。现在大家比较主流的观点是摄影它根本就不可能是客观的,或者换句话说,它不可能是真的在记录客观的现实的。记录这个事,摄影它有这个功能,但是它记录的不全是现实。那它是什么?在很多时候,它其实是摄影师自己的表达。你不要说你是什么都没有干预拍了这个画面,你之所以会拍这个画面,就是你已经做了选择了。你为什么没拍旁边的两个男生呢?为什么没拍这个舞台上的歌手?你为什么会拍这个姑娘拿着海报啊?这其实已经在做选择了。所以你就是在做主观的事,你的摄影是一种主观的表达。好,即便你不能认同这种观点,你觉得我随手拍的、不加干预的、不后期的就是现实。我们先不论你这些想法对不对啊,即便你这样想,但你至少要承认一点,就是你在拍照的时候,对方只要发现你的存在,他多多少少都在表演,他多多少少都有一个希望给你的镜头所留下的一种感觉。有的人希望自己显得更自信,有的人希望自己显得更高,所以对方其实也在表演,他其实也不是现实。再说了,你反过来想想这件事,这张照片可能这个姑娘的动作在我干预她之前不是事实,但是在我干预她之后,她这个动作总是现实了。你能说我没有在记录现实吗?顶多就是说我记录的现实里其实有我自己和她们互动的一个痕迹,但因为我就是现实之一,我是世界的一部分啊。所以我暗示这个姑娘,或者说明示这个姑娘去亲吻海报上的idol,她又亲了,旁边那个男生笑成那样,这个场景它还是现实的,即便现在已经是摆拍。再退一万步,这个姑娘喜欢他的偶像,这总是一个现实吧。你甭管那个画面里面的那些细节或者说那个女孩的动作是不是经过了摄影师的干预,但不管怎么样,这个情绪、这个感情是完全真实的。所以今天跟大家分享这些内容,其实就是想告诉大家摆拍这件事,你不要太忌讳,该干预的时候就干预,该引导的时候就引导,别以为摆拍是个负面的词汇,是个见不得人的事,其实我们真正反对的是那些做作的摆拍,而不是摆拍这件事。好吧,今天我们就简单的先聊这么多,还是那句话,更多摄影好课请见“阅读原文”,喜欢早自习请点亮“在看”。“十一”期间想花五天时间跟我去重庆搞一组完整的创作的,请点击底部的海报图片,然后进去了解课程详情。今天是摄影早自习陪伴大家的第1445天,我是叶梓,每天早上6:30,微信公众号“摄影早自习”,不见不散。
“摆拍”不自然、太做作、不真实、不算真本事,这些说法……咳咳……早安,我是叶梓,今天是摄影早自习陪伴大家的第1445天。© 叶梓那么今天我已经完成了上海的拍摄,一会儿就会去常州,然后今天晚上返回北京。今天给大家分享的这张照片还是跟我们迷笛音乐节有关系,就是前两天在上海拍的照片。首先大家可以看看这张照片是一个姑娘正在亲吻海报上的偶像的这么一个画面。先跟大家交个底,就是这个画面是摆拍的,对,就是很多人很憎恨的摆拍。什么叫摆拍?就是说这画面原本不存在,然后是摄影师干预的,要求对方摆出这样的姿势。我当时其实就是看到她把海报拉起来,非常兴奋在喊着她的idol的名字。当时我是在舞台底下的围栏里面,我面前其实有一个黑色的铁的围墙,然后挡着所有的粉丝们、观众们在离舞台有一定的距离的地方。我是站在围墙的里边拍照,然后我就跟这个姑娘使个眼神,我说:“亲啊。”,那姑娘就很疑惑的看着我:“什么?你说什么?”我说:“你亲啊。”我用眼神比划了一下海报,给她一个眼神,她说:“这样真的可以吗?”但是犹豫了一秒钟,最终还是亲了上去。我就在这个时候举起我的理光GR3,拿着闪光灯给她抓了下来。拍完以后我就给她看了这张照片,她非常喜欢,但是因为当时场景很乱,她也没问我要什么联系方式说要发给她之类的,所以我也没发。但是不管怎么样,这照片我还是蛮喜欢的,她肯定喜欢,我也喜欢。那么这里就扯出一个话题就是,有人会说你这照片是摆拍的,你不算本事,这不是你抓拍的画面。真的是这样的吗?我们摄影师真的不能摆拍吗?这种鄙视它到底有没有道理呢?其实这种论点它背后的论据主要是他认为摄影是应该记录现实的,你如果是摆拍的,那意思就是说它不是现实呗,不是真实的事,他只是为了配合摄影师搞了这么个动作而已,这没意思呀,这不是真实的呀。昨天我们在上海举办的摄影小聚活动里,我就跟大家聊到了这个话题,我说其实也就是中国的摄影师们还在讨论“摄影是不是记录”、“应该记录现实”……。在国际上,在其它国家的摄影圈子里,大家早就已经讨论完这个事了,几十年前就结束这场讨论了。现在大家比较主流的观点是摄影它根本就不可能是客观的,或者换句话说,它不可能是真的在记录客观的现实的。记录这个事,摄影它有这个功能,但是它记录的不全是现实。那它是什么?在很多时候,它其实是摄影师自己的表达。你不要说你是什么都没有干预拍了这个画面,你之所以会拍这个画面,就是你已经做了选择了。你为什么没拍旁边的两个男生呢?为什么没拍这个舞台上的歌手?你为什么会拍这个姑娘拿着海报啊?这其实已经在做选择了。所以你就是在做主观的事,你的摄影是一种主观的表达。好,即便你不能认同这种观点,你觉得我随手拍的、不加干预的、不后期的就是现实。我们先不论你这些想法对不对啊,即便你这样想,但你至少要承认一点,就是你在拍照的时候,对方只要发现你的存在,他多多少少都在表演,他多多少少都有一个希望给你的镜头所留下的一种感觉。有的人希望自己显得更自信,有的人希望自己显得更高,所以对方其实也在表演,他其实也不是现实。再说了,你反过来想想这件事,这张照片可能这个姑娘的动作在我干预她之前不是事实,但是在我干预她之后,她这个动作总是现实了。你能说我没有在记录现实吗?顶多就是说我记录的现实里其实有我自己和她们互动的一个痕迹,但因为我就是现实之一,我是世界的一部分啊。所以我暗示这个姑娘,或者说明示这个姑娘去亲吻海报上的idol,她又亲了,旁边那个男生笑成那样,这个场景它还是现实的,即便现在已经是摆拍。再退一万步,这个姑娘喜欢他的偶像,这总是一个现实吧。你甭管那个画面里面的那些细节或者说那个女孩的动作是不是经过了摄影师的干预,但不管怎么样,这个情绪、这个感情是完全真实的。所以今天跟大家分享这些内容,其实就是想告诉大家摆拍这件事,你不要太忌讳,该干预的时候就干预,该引导的时候就引导,别以为摆拍是个负面的词汇,是个见不得人的事,其实我们真正反对的是那些做作的摆拍,而不是摆拍这件事。好吧,今天我们就简单的先聊这么多,还是那句话,更多摄影好课请见“阅读原文”,喜欢早自习请点亮“在看”。“十一”期间想花五天时间跟我去重庆搞一组完整的创作的,请点击底部的海报图片,然后进去了解课程详情。今天是摄影早自习陪伴大家的第1445天,我是叶梓,每天早上6:30,微信公众号“摄影早自习”,不见不散。
“摆拍”不自然、太做作、不真实、不算真本事,这些说法……咳咳……早安,我是叶梓,今天是摄影早自习陪伴大家的第1445天。© 叶梓那么今天我已经完成了上海的拍摄,一会儿就会去常州,然后今天晚上返回北京。今天给大家分享的这张照片还是跟我们迷笛音乐节有关系,就是前两天在上海拍的照片。首先大家可以看看这张照片是一个姑娘正在亲吻海报上的偶像的这么一个画面。先跟大家交个底,就是这个画面是摆拍的,对,就是很多人很憎恨的摆拍。什么叫摆拍?就是说这画面原本不存在,然后是摄影师干预的,要求对方摆出这样的姿势。我当时其实就是看到她把海报拉起来,非常兴奋在喊着她的idol的名字。当时我是在舞台底下的围栏里面,我面前其实有一个黑色的铁的围墙,然后挡着所有的粉丝们、观众们在离舞台有一定的距离的地方。我是站在围墙的里边拍照,然后我就跟这个姑娘使个眼神,我说:“亲啊。”,那姑娘就很疑惑的看着我:“什么?你说什么?”我说:“你亲啊。”我用眼神比划了一下海报,给她一个眼神,她说:“这样真的可以吗?”但是犹豫了一秒钟,最终还是亲了上去。我就在这个时候举起我的理光GR3,拿着闪光灯给她抓了下来。拍完以后我就给她看了这张照片,她非常喜欢,但是因为当时场景很乱,她也没问我要什么联系方式说要发给她之类的,所以我也没发。但是不管怎么样,这照片我还是蛮喜欢的,她肯定喜欢,我也喜欢。那么这里就扯出一个话题就是,有人会说你这照片是摆拍的,你不算本事,这不是你抓拍的画面。真的是这样的吗?我们摄影师真的不能摆拍吗?这种鄙视它到底有没有道理呢?其实这种论点它背后的论据主要是他认为摄影是应该记录现实的,你如果是摆拍的,那意思就是说它不是现实呗,不是真实的事,他只是为了配合摄影师搞了这么个动作而已,这没意思呀,这不是真实的呀。昨天我们在上海举办的摄影小聚活动里,我就跟大家聊到了这个话题,我说其实也就是中国的摄影师们还在讨论“摄影是不是记录”、“应该记录现实”……。在国际上,在其它国家的摄影圈子里,大家早就已经讨论完这个事了,几十年前就结束这场讨论了。现在大家比较主流的观点是摄影它根本就不可能是客观的,或者换句话说,它不可能是真的在记录客观的现实的。记录这个事,摄影它有这个功能,但是它记录的不全是现实。那它是什么?在很多时候,它其实是摄影师自己的表达。你不要说你是什么都没有干预拍了这个画面,你之所以会拍这个画面,就是你已经做了选择了。你为什么没拍旁边的两个男生呢?为什么没拍这个舞台上的歌手?你为什么会拍这个姑娘拿着海报啊?这其实已经在做选择了。所以你就是在做主观的事,你的摄影是一种主观的表达。好,即便你不能认同这种观点,你觉得我随手拍的、不加干预的、不后期的就是现实。我们先不论你这些想法对不对啊,即便你这样想,但你至少要承认一点,就是你在拍照的时候,对方只要发现你的存在,他多多少少都在表演,他多多少少都有一个希望给你的镜头所留下的一种感觉。有的人希望自己显得更自信,有的人希望自己显得更高,所以对方其实也在表演,他其实也不是现实。再说了,你反过来想想这件事,这张照片可能这个姑娘的动作在我干预她之前不是事实,但是在我干预她之后,她这个动作总是现实了。你能说我没有在记录现实吗?顶多就是说我记录的现实里其实有我自己和她们互动的一个痕迹,但因为我就是现实之一,我是世界的一部分啊。所以我暗示这个姑娘,或者说明示这个姑娘去亲吻海报上的idol,她又亲了,旁边那个男生笑成那样,这个场景它还是现实的,即便现在已经是摆拍。再退一万步,这个姑娘喜欢他的偶像,这总是一个现实吧。你甭管那个画面里面的那些细节或者说那个女孩的动作是不是经过了摄影师的干预,但不管怎么样,这个情绪、这个感情是完全真实的。所以今天跟大家分享这些内容,其实就是想告诉大家摆拍这件事,你不要太忌讳,该干预的时候就干预,该引导的时候就引导,别以为摆拍是个负面的词汇,是个见不得人的事,其实我们真正反对的是那些做作的摆拍,而不是摆拍这件事。好吧,今天我们就简单的先聊这么多,还是那句话,更多摄影好课请见“阅读原文”,喜欢早自习请点亮“在看”。“十一”期间想花五天时间跟我去重庆搞一组完整的创作的,请点击底部的海报图片,然后进去了解课程详情。今天是摄影早自习陪伴大家的第1445天,我是叶梓,每天早上6:30,微信公众号“摄影早自习”,不见不散。
In part 1, former Harrier pilot, Peter Harris, chats about his time flying the Harrier GR1, GR3, and GR7, which includes stories from his time flying in Belize, flying & fighting in the Falklands War, operating the GR7 from Incerlick AFB for OP Northern Watch and much more!Visit our new online shop - https://www.redbubble.com/people/ACIn...Help keep the channel going:https://www.patreon.com/aircrewinterviewor donatehttp://www.aircrewinterview.tv/donate/*Support the channel*Click the Amazon link below that applies to you and then bookmark that page. Now each time you make a purchase on Amazon, they’ll throw a small percentage of that our way, as long as you access the site through that bookmarked link.Amazon UK - http://amzn.to/2iETputAmazon USA - http://amzn.to/2BIVcq2SHOW LESS
【加入摄影早自习群】加叶梓私人微信:katoyezi09(暗号:喜马拉雅)【加入以下同城摄影群】 北京 成都 重庆 长沙广州 杭州 闽南 南京 上海 苏州 深圳 天津武汉 西安 郑州 山东加叶梓私人微信:katoyezi09(暗号:城市名)【摄影课程咨询微信】hello-kato我为啥总要在两个对焦参数和两个曝光模式下切换?早安,我叶梓,今天是摄影早自习陪伴大家的第1417天。前两天我们在聊音乐节的话题,有同学也表示对我的拍摄参数非常感兴趣,比如说这位叫“清大锐思·杨晓曦”的同学就问我说,发现理光GR3对焦并不是很灵敏,想问我有没有对焦的小窍门?今天我就一并回复你,详细的解说一下我当时是怎么样来运用拍摄参数的。首先我用理光GR3这种广角小卡片机的时候,我是几乎永远把它放在一个超焦距的模式下使用的,也就是说我会使用F/16的光圈,因为它又是28mm的广角,所以景深就很大了,对吧?然后我在机背上有个小按钮“Fn”键,我把它设为一键超焦距,按下这个按钮就变成了对焦对在1米位置,景深范围从0.4米左右到无穷远是全清楚的,所以我不再需要对焦。那既然我用了F/16的小光圈,那么就会导致什么?光线非常暗的情况下就没法拍照了,快门速度太慢或者是感光度调太高都不好,所以我就使用了闪光灯来补充光源,这样的话我就可以依然保持在超焦距的状态下来拍摄。好,这个时候就有个问题,就是如果我是在观众中穿梭,在离舞台稍微远一点的地方拍的话,其实超焦距并没有什么问题,因为我拍摄人物习惯的距离大概就在0.7米到1米左右,最远不会超过1.2米,这个基本上都在我的超焦距的景深范围内。但是如果我挤到人群中,我挤到头几排里面去了,这个时候我跟我的被摄对象之间的距离大概是0.2米、0.3米,这个可能就不再在我之前的超焦距的景深范围内了,怎么办呢?这个时候我就只能用估焦。把对焦距离设在0.5米左右甚至是0.4米左右,这样一来我就能用我的景深范围覆盖大约0.2几米到1米左右或者是到3米左右的这么一个范围。无穷远的地方肯定是模糊掉了,但是本来照片里面也没那些东西,在远处的地方就是黑的,所以这个时候我就没有在使用超焦距,而是使用所谓的估焦的方法来拍摄的。有的同学可能在网上看了一些资料,觉得估焦是一个非常牛的做法,用眼睛就能估算出和被摄对象的距离。不是这样子的,眼睛永远不可能做测量的工作,否则我们要尺子干嘛呢,对吧?所以估焦的过程中必须要配合小光圈来使用才行。这个时候景深够大,所以它容错就大,你稍微过错一点距离也没多大关系。所以这就是我在现场拍摄的对焦的事,基本上就是在超焦距和估焦之间来回切换。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曝光的事。曝光模式我使用的是M档手动曝光,为什么用M档呢?因为我要用闪光灯来拍照,我用A档的话就没法控制,相机它会自动的按照现场光线先曝光,然后我又平白的多加了一个闪光,这样的话整个场景就会曝光过度的。所以我不能让相机去自动测量光线、自动曝光,所以A档、S档都不能用,我用的是M档手动曝光,然后手动控制光圈、快门、感光度。首先光圈设到F/16就是为了要景深足够的大嘛。其次这个感光度设多少其实是很有讲究的。感光度设得越高,闪光灯的功率就可以开得越小,它一档一档是相对应的。我把感光度设到ISO1600的原因是我希望我的闪光灯的常规的闪光功率要保持在1/8左右,这意味着它一次完整的充电,我能连续闪8次,非常有利于我的抓拍。我这个小闪灯上次说过了,回电时间很慢,所以我希望它每一次的曝光的分数尽量小一点。我常规的是想设到到1/8,这导致我的感光度只能设到ISO1600,这个是可以在现场试出来的,也是可以算出来的,但是时间关系我们今天不展开讲。另外就是快门速度。快门速度也很讲究,快门速度如果比较慢,比如慢于1/60秒的话,由于我的手的晃动和对方的人物的晃动,加上有一点点的环境光,就会导致那个画面里面除了一个清晰的被闪光照亮的人以外,还会出现它自身的一个重影。这个重影可能是模糊的,可能是清晰的,但是不管怎么样,它有一些叠加,会导致画面有一种模糊感,或者说是动感,但是因为我所构想的画面效果里并不需要这个效果,所以我是尽量的避免快门速度太慢,一般我是设在1/125~1/250秒。快门速度慢还有一个好处,就是背景中的那些比如发光的房子啊,其他的观众啊就能隐隐约约的能被看得见,环境光里的东西能被看得见,但是我也不太需要,我就想要背景全黑,所以我就使用了一个比较快的快门速度。在真实的拍摄过程中,我又怎么灵活调整这个曝光参数呢?我最常动的参数就是那个闪光灯顶上的有一个功率的拨轮。那个拨轮如果是顺时针转的话,它的功率就变小,由1/8变成1/16,如果是逆时针转的话,就由1/8变成1/4。为什么要拨这个拨轮呢?因为我和被摄人物之间的距离总是在改变的,而距离改变一倍,光亮会改变一个平方的倍数,所以这个闪光灯的功率一定要非常勤快的调。我现在离我的被摄对象是1米远的,我用的是1/8的闪光功率能正常曝光的话,那么一会我去拍一个2米远的人物,我就必须要把闪光调到1/2的功率,就往上调两档才能够用。如果我和被摄人物不是1米,是近了一点,比如0.7米左右,我就需要把功率赶紧关小,从1/8关到1/16,这也是为什么我特别特别喜欢这一支小闪灯的原因。这支灯使用的人非常少,因为它很矮,不符合一般的拍摄的要求,而且它回电时间很慢,但是它有一个非常好的优点,就是它的闪光功率是通过波轮调整的。你知道这个有多重要吗?因为我在那种慌乱的场景中到闪光灯背部一满版的按钮里面去找到调功率的按钮,还要盯着那一个小液晶屏,看它调到哪了,这是一个非常费劲的事情。但是如果你有一个机械拨轮在顶部,那你就可以盲调了,因为它每次调整的时候都会发出一个滴答声。大家可以听一下“咔哒~咔哒”,对,就是这个声音,我只要能够听到这个声音,感受到这个震动,我就知道我已经调到哪个档位上了,这是非常方便的。那么最后“老陈”同学他问,你这个闪光把环境光都押的黑漆漆的了,难道不可以用低感光度和慢快门速度来拍摄吗?首先我刚才说过了,我是故意把环境光给压没的,我希望它周围就是纯黑,这样可以把这个人物的张力展现到淋漓尽致,因为黑色压色、重色压色。另外就是你说的那个低感光度慢速快门拍摄人群晃成人浪,晃成像海浪、像瀑布拉丝一般的那种丝绸般的动感的效果不是不可以,我其实也尝试了一下,但是像这种片子你拍一两张也就得了,拍多的话会显得有点腻。因为我是要拍组照,我不是要拍单张,所以这种风格的片子跟我其它闪光的风格的片子可能还真融不进去,所以我就没多拍。另外一点就是我不可能带个三脚架去,那会非常碍事。没有三脚架的情况下去玩慢门是有困难的。不过我倒是在放冷烟火的时候也拍了一些光圈优先模式下正常曝光的照片,这样的照片的好处是能把当时的光线的色彩和氛围体现出来。闪光不行,闪光一闪就纯白了,所以光圈优先我也拍了,照片也放在下面大家可以看一看。这样的照片不多,大概就是个三、四十张,其他的两千多张照片都是用闪光拍的人物。好,今天我们就简单的先聊这么多,聊来聊去我相信很多同学是越听越晕,因为这里面涉及的知识点太多了,但早自习难做,我不可能同时顾及所有人的需求,有初学的、有进阶的、有高阶的,所以我们还是把正式的教学的任务交给课程,早自习就陪大家聊一聊,补充一些可能平时在课程里面学不太到的知识。关于这一次我们去音乐节整个拍摄,我也在想我是不是干脆做一个稍微系统一点的课程,把前因后果参数设置各个方面都给大家讲得清清楚楚的,还包括有的同学担心的肖像权的问题,这些事情在课里面都给大家讲清楚,有这个计划。如果大家感兴趣的话可以留言鼓励一下,我说不定就会加快进程,以后大家再去音乐节拍照的时候,可能就有一个实实在在的参考。行,今天就这样,更多摄影好课请见“阅读原文”,喜欢摄影早自习的请点亮“在看”。今天是摄影早自习陪伴大家的第1417天,我是叶梓,每天早上6:30,微信公众号“摄影早自习”,不见不散。
【加入摄影早自习群】加叶梓私人微信:katoyezi09(暗号:喜马拉雅)【加入以下同城摄影群】 北京 成都 重庆 长沙广州 杭州 闽南 南京 上海 苏州 深圳 天津武汉 西安 郑州 山东加叶梓私人微信:katoyezi09(暗号:城市名)【摄影课程咨询微信】hello-kato我为啥总要在两个对焦参数和两个曝光模式下切换?早安,我叶梓,今天是摄影早自习陪伴大家的第1417天。前两天我们在聊音乐节的话题,有同学也表示对我的拍摄参数非常感兴趣,比如说这位叫“清大锐思·杨晓曦”的同学就问我说,发现理光GR3对焦并不是很灵敏,想问我有没有对焦的小窍门?今天我就一并回复你,详细的解说一下我当时是怎么样来运用拍摄参数的。首先我用理光GR3这种广角小卡片机的时候,我是几乎永远把它放在一个超焦距的模式下使用的,也就是说我会使用F/16的光圈,因为它又是28mm的广角,所以景深就很大了,对吧?然后我在机背上有个小按钮“Fn”键,我把它设为一键超焦距,按下这个按钮就变成了对焦对在1米位置,景深范围从0.4米左右到无穷远是全清楚的,所以我不再需要对焦。那既然我用了F/16的小光圈,那么就会导致什么?光线非常暗的情况下就没法拍照了,快门速度太慢或者是感光度调太高都不好,所以我就使用了闪光灯来补充光源,这样的话我就可以依然保持在超焦距的状态下来拍摄。好,这个时候就有个问题,就是如果我是在观众中穿梭,在离舞台稍微远一点的地方拍的话,其实超焦距并没有什么问题,因为我拍摄人物习惯的距离大概就在0.7米到1米左右,最远不会超过1.2米,这个基本上都在我的超焦距的景深范围内。但是如果我挤到人群中,我挤到头几排里面去了,这个时候我跟我的被摄对象之间的距离大概是0.2米、0.3米,这个可能就不再在我之前的超焦距的景深范围内了,怎么办呢?这个时候我就只能用估焦。把对焦距离设在0.5米左右甚至是0.4米左右,这样一来我就能用我的景深范围覆盖大约0.2几米到1米左右或者是到3米左右的这么一个范围。无穷远的地方肯定是模糊掉了,但是本来照片里面也没那些东西,在远处的地方就是黑的,所以这个时候我就没有在使用超焦距,而是使用所谓的估焦的方法来拍摄的。有的同学可能在网上看了一些资料,觉得估焦是一个非常牛的做法,用眼睛就能估算出和被摄对象的距离。不是这样子的,眼睛永远不可能做测量的工作,否则我们要尺子干嘛呢,对吧?所以估焦的过程中必须要配合小光圈来使用才行。这个时候景深够大,所以它容错就大,你稍微过错一点距离也没多大关系。所以这就是我在现场拍摄的对焦的事,基本上就是在超焦距和估焦之间来回切换。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曝光的事。曝光模式我使用的是M档手动曝光,为什么用M档呢?因为我要用闪光灯来拍照,我用A档的话就没法控制,相机它会自动的按照现场光线先曝光,然后我又平白的多加了一个闪光,这样的话整个场景就会曝光过度的。所以我不能让相机去自动测量光线、自动曝光,所以A档、S档都不能用,我用的是M档手动曝光,然后手动控制光圈、快门、感光度。首先光圈设到F/16就是为了要景深足够的大嘛。其次这个感光度设多少其实是很有讲究的。感光度设得越高,闪光灯的功率就可以开得越小,它一档一档是相对应的。我把感光度设到ISO1600的原因是我希望我的闪光灯的常规的闪光功率要保持在1/8左右,这意味着它一次完整的充电,我能连续闪8次,非常有利于我的抓拍。我这个小闪灯上次说过了,回电时间很慢,所以我希望它每一次的曝光的分数尽量小一点。我常规的是想设到到1/8,这导致我的感光度只能设到ISO1600,这个是可以在现场试出来的,也是可以算出来的,但是时间关系我们今天不展开讲。另外就是快门速度。快门速度也很讲究,快门速度如果比较慢,比如慢于1/60秒的话,由于我的手的晃动和对方的人物的晃动,加上有一点点的环境光,就会导致那个画面里面除了一个清晰的被闪光照亮的人以外,还会出现它自身的一个重影。这个重影可能是模糊的,可能是清晰的,但是不管怎么样,它有一些叠加,会导致画面有一种模糊感,或者说是动感,但是因为我所构想的画面效果里并不需要这个效果,所以我是尽量的避免快门速度太慢,一般我是设在1/125~1/250秒。快门速度慢还有一个好处,就是背景中的那些比如发光的房子啊,其他的观众啊就能隐隐约约的能被看得见,环境光里的东西能被看得见,但是我也不太需要,我就想要背景全黑,所以我就使用了一个比较快的快门速度。在真实的拍摄过程中,我又怎么灵活调整这个曝光参数呢?我最常动的参数就是那个闪光灯顶上的有一个功率的拨轮。那个拨轮如果是顺时针转的话,它的功率就变小,由1/8变成1/16,如果是逆时针转的话,就由1/8变成1/4。为什么要拨这个拨轮呢?因为我和被摄人物之间的距离总是在改变的,而距离改变一倍,光亮会改变一个平方的倍数,所以这个闪光灯的功率一定要非常勤快的调。我现在离我的被摄对象是1米远的,我用的是1/8的闪光功率能正常曝光的话,那么一会我去拍一个2米远的人物,我就必须要把闪光调到1/2的功率,就往上调两档才能够用。如果我和被摄人物不是1米,是近了一点,比如0.7米左右,我就需要把功率赶紧关小,从1/8关到1/16,这也是为什么我特别特别喜欢这一支小闪灯的原因。这支灯使用的人非常少,因为它很矮,不符合一般的拍摄的要求,而且它回电时间很慢,但是它有一个非常好的优点,就是它的闪光功率是通过波轮调整的。你知道这个有多重要吗?因为我在那种慌乱的场景中到闪光灯背部一满版的按钮里面去找到调功率的按钮,还要盯着那一个小液晶屏,看它调到哪了,这是一个非常费劲的事情。但是如果你有一个机械拨轮在顶部,那你就可以盲调了,因为它每次调整的时候都会发出一个滴答声。大家可以听一下“咔哒~咔哒”,对,就是这个声音,我只要能够听到这个声音,感受到这个震动,我就知道我已经调到哪个档位上了,这是非常方便的。那么最后“老陈”同学他问,你这个闪光把环境光都押的黑漆漆的了,难道不可以用低感光度和慢快门速度来拍摄吗?首先我刚才说过了,我是故意把环境光给压没的,我希望它周围就是纯黑,这样可以把这个人物的张力展现到淋漓尽致,因为黑色压色、重色压色。另外就是你说的那个低感光度慢速快门拍摄人群晃成人浪,晃成像海浪、像瀑布拉丝一般的那种丝绸般的动感的效果不是不可以,我其实也尝试了一下,但是像这种片子你拍一两张也就得了,拍多的话会显得有点腻。因为我是要拍组照,我不是要拍单张,所以这种风格的片子跟我其它闪光的风格的片子可能还真融不进去,所以我就没多拍。另外一点就是我不可能带个三脚架去,那会非常碍事。没有三脚架的情况下去玩慢门是有困难的。不过我倒是在放冷烟火的时候也拍了一些光圈优先模式下正常曝光的照片,这样的照片的好处是能把当时的光线的色彩和氛围体现出来。闪光不行,闪光一闪就纯白了,所以光圈优先我也拍了,照片也放在下面大家可以看一看。这样的照片不多,大概就是个三、四十张,其他的两千多张照片都是用闪光拍的人物。好,今天我们就简单的先聊这么多,聊来聊去我相信很多同学是越听越晕,因为这里面涉及的知识点太多了,但早自习难做,我不可能同时顾及所有人的需求,有初学的、有进阶的、有高阶的,所以我们还是把正式的教学的任务交给课程,早自习就陪大家聊一聊,补充一些可能平时在课程里面学不太到的知识。关于这一次我们去音乐节整个拍摄,我也在想我是不是干脆做一个稍微系统一点的课程,把前因后果参数设置各个方面都给大家讲得清清楚楚的,还包括有的同学担心的肖像权的问题,这些事情在课里面都给大家讲清楚,有这个计划。如果大家感兴趣的话可以留言鼓励一下,我说不定就会加快进程,以后大家再去音乐节拍照的时候,可能就有一个实实在在的参考。行,今天就这样,更多摄影好课请见“阅读原文”,喜欢摄影早自习的请点亮“在看”。今天是摄影早自习陪伴大家的第1417天,我是叶梓,每天早上6:30,微信公众号“摄影早自习”,不见不散。
【自由摄影师】【课程详情】APP或网页登录“网易云课堂”,搜索“自由摄影师”或复制链接:https://study.163.com/course/introduction/1006070274.htm【课程咨询微信】hello-kato最贵的并不一定的是最适合的。早安,我是叶梓,今天是摄影早自习陪伴大家的第1416天。今天我们继续来谈我拍迷笛音乐节的事。我们先来看看我对器材的选择好不好?就是你出门去拍一个东西的时候,你到底用什么器材拍这其实是一个特别重要的事,直接决定了你的拍摄是否能顺利进行,能不能拍出你想要的风格来。我今天是简单的讲一下我的选器材的思路。我家的相机大致可以分为这么几种,第一个是中画幅的胶片相机,第二个是单反类的相机,第三个是旁轴类的相机,第四个是卡片相机,第五个是拍立得。禄来中画幅胶片相机 Photo by Alexander Andrews on Unsplash首先中画幅和拍立得我就先排除在外了,因为这种乱糟糟的场景,我拿着这种昂贵的胶片去拍摄的话,还指不定要花多少钱,也不一定能出片,所以风险太大,它们俩淘汰。单反相机和微单相机很快我也淘汰掉了,因为我知道那是一个非常混乱的场景,而且我的拍摄时间很长,我大概每天拍摄会超过8个小时,会在很深夜都在路上走来走去的,等所有人都进帐篷去休息了,我估计还在那拍照呢。所以我不能让我的负担太重,否则的话比如说你该拍照的时候自己犯一下懒啊,走不动了呀,就会错过很多拍摄的机会。所以最后我就决定带卡片机走了。说是卡片机其实更准确的说应该是PS机(Point-And-Shot Camera)、口袋相机,它的画幅挺大的,是APS-C画幅,但是个头特别小,就是手机那么大,比手机厚一点,长度上比手机短一点,对,我说的就是理光的GR3。相机一旦选定我们就要选配件,我带了一个手柄,目的是让薄薄的小相机在手里握起来稍微舒服一点,一只手能抓得住,并且加了一根小短带,这个背带的长度就是把相机挂在身上的时候相机是在胸口的而不是在肚子上的,这样非常利于快速拿起来拍摄。我给镜头前面加了UV镜。加UV镜的原因是它这个镜头一打开开关以后它是伸出来的,它那个结构就是不太密封,有很大的缝,所以别人洒个啤酒什么的进去是分分秒秒的事情,我就加个UV镜稍微保护一下。但是很遗憾就是整个机身其实是不防水的,我的心态是机子可以报废,但是好照片我必须拿到手,所以每次都是抱着这样的必死的决心去拍照的。相机卡我带的是两张闪迪的速度为170M/s的128G的卡,两张卡合起来应该能拍五六千张RAW格式的照片,这对我来说足够了,因为我就拍两天,我自己的量大概是每天照片1000~1400张左右。这里多说一句,有同学可能会觉得这个数量太多了,但实际上我们在吴哥摄影节的时候,我的两位导师Kosuke和Veejay就是拿着我的这个照片数量去吼别的学生的,有一位东南亚的男生拍的太少了,他们就要求他去拍我这个数量,所以我想这个数量应该是合适的,毕竟我是一整天都在拍照,就不是说拍一下玩一下那种。好,那接下来是电池,我带的是三颗原装电池和两颗非原装电池。这个原装电池真的是很贵,买起来有点肉疼,但是也没办法,因为它确实比非原装电池提供的电量更持久。国产电池的价格几乎是原装电池的1/7、1/8,但是它的电量大概是1/2左右。我现在是三颗原装,我想以后原装的数量还要再增加,最终应该要增加到五颗左右,这样的话就够我两整天的拍摄了,不用担心充电的问题了。当然我说的是这个卡片机的耗电量,而且是我这么大的量的拍摄的情况下。微单相机的耗电量跟这也差不多,但是单反相机非常省电,旁轴相机也非常省电,可能两颗原装电池拍两天没什么问题。好,机身和附件的情况基本上到这里,最后剩个闪光灯。闪光灯选择稍微有点复杂,我有四个灯,两个大灯、两个小灯。大灯的好处是功率很大,但是我当然不需要那么大的功率了,我把它开小了再来闪光的话,就会导致它的回电时间特别短,就是说我闪了一次以后很快就能闪第二次,几乎是连贯的,可以连拍、连续闪。但是小闪灯的回电时间就非常的慢,如果你全开功率的话,“啪~”闪出去以后,得等好久好久才能再闪第二次。所以你论方便来说肯定是大闪灯比较好,但是我最后放弃了。一来是因为我这个机子很小,我如果加个大闪灯它的便携性就会大打折扣,而且头重脚轻的抓起来非常不舒服。第二个是我想要一个正面直闪的效果,什么意思?就是说大闪灯上在机顶以后,它那个闪光的位置其实离镜头位置比较远,它光源的角度其实是偏高的,就会导致人物的鼻子下方、嘴唇下方、下巴下方会有一些阴影,人物的面部会有立体感。这个本来是个好事,但是对于我这组照片而言,我觉得还是正面直闪比较好,因为它更像是卡机的效果,就是90年代那种塑料卡片机,从几十块钱到一百多块钱就能买到的那种机器,它的小闪灯就长在自己的镜头的旁边。这样拍起来人脸肯定没什么立体感,但是它有平面化的感觉啊,那是另一种美感对吧,而且最重要的是它有复古感,它像卡片机,它像90年代的照片。迷笛音乐节 © 叶梓我想这种复古感它跟摇滚音乐会的这种场景还是比较搭的,特别是当观众们穿的非常奇怪,然后摆出非常奇怪的舞姿的时候,其实这个画面的冲击力足够了,根本不需要你去再搞什么立体感,什么阴影勾勒脸部轮廓之类的这种事,所以我就决定就要正面直闪。于是我就不仅没有用大闪灯,而且我在两个小闪灯里面选择了最矮的那一个,它的闪光的位置就更接近于镜头一点,这个闪灯就是富士的EF-X20,装在理光GR3上以后是不能够TTL闪光自动控制曝光的,它就是手动控制。好,那器材的准备就到这里了,我再强调一次,器材的选择对于你的整个创作来说其实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步,当然这里面也需要你事先有一些摄影的基础常识。这就是为什么我在一个摄影大课“自由摄影师”里边一上来就先教大家关于相机器材的分类,什么是单反、什么是微单、什么是旁轴、什么是卡片、什么是中画幅,只有这些东西你都搞清楚了以后,你才知道你在哪个创作里更适合哪一种相机,即便你现在还没有那个相机,但是你还是得知道。器材准备好了,接下来在明天的早自习里面我来跟大家仔细谈一谈我设置参数的思路以及到现场到底是怎么样灵活的来调整参数的,这个又是一个很大的话题了。【自由摄影师】【课程详情】APP或网页登录“网易云课堂”,搜索“自由摄影师”或复制链接:https://study.163.com/course/introduction/1006070274.htm【课程咨询微信】hello-kato好,今天闲聊这么多,刚刚提到的“自由摄影师”的摄影大课大家可以按照上面方法查看课程详情。更多摄影问题或者有什么想聊的都可以在底部向我留言,如果你喜欢早自习的请点亮“在看”,让更多的朋友知道。今天是摄影早自习陪伴大家的第1416天,我是叶梓,每天早上6:30,微信公众号“摄影早自习”,不见不散。
【自由摄影师】【课程详情】APP或网页登录“网易云课堂”,搜索“自由摄影师”或复制链接:https://study.163.com/course/introduction/1006070274.htm【课程咨询微信】hello-kato最贵的并不一定的是最适合的。早安,我是叶梓,今天是摄影早自习陪伴大家的第1416天。今天我们继续来谈我拍迷笛音乐节的事。我们先来看看我对器材的选择好不好?就是你出门去拍一个东西的时候,你到底用什么器材拍这其实是一个特别重要的事,直接决定了你的拍摄是否能顺利进行,能不能拍出你想要的风格来。我今天是简单的讲一下我的选器材的思路。我家的相机大致可以分为这么几种,第一个是中画幅的胶片相机,第二个是单反类的相机,第三个是旁轴类的相机,第四个是卡片相机,第五个是拍立得。禄来中画幅胶片相机 Photo by Alexander Andrews on Unsplash首先中画幅和拍立得我就先排除在外了,因为这种乱糟糟的场景,我拿着这种昂贵的胶片去拍摄的话,还指不定要花多少钱,也不一定能出片,所以风险太大,它们俩淘汰。单反相机和微单相机很快我也淘汰掉了,因为我知道那是一个非常混乱的场景,而且我的拍摄时间很长,我大概每天拍摄会超过8个小时,会在很深夜都在路上走来走去的,等所有人都进帐篷去休息了,我估计还在那拍照呢。所以我不能让我的负担太重,否则的话比如说你该拍照的时候自己犯一下懒啊,走不动了呀,就会错过很多拍摄的机会。所以最后我就决定带卡片机走了。说是卡片机其实更准确的说应该是PS机(Point-And-Shot Camera)、口袋相机,它的画幅挺大的,是APS-C画幅,但是个头特别小,就是手机那么大,比手机厚一点,长度上比手机短一点,对,我说的就是理光的GR3。相机一旦选定我们就要选配件,我带了一个手柄,目的是让薄薄的小相机在手里握起来稍微舒服一点,一只手能抓得住,并且加了一根小短带,这个背带的长度就是把相机挂在身上的时候相机是在胸口的而不是在肚子上的,这样非常利于快速拿起来拍摄。我给镜头前面加了UV镜。加UV镜的原因是它这个镜头一打开开关以后它是伸出来的,它那个结构就是不太密封,有很大的缝,所以别人洒个啤酒什么的进去是分分秒秒的事情,我就加个UV镜稍微保护一下。但是很遗憾就是整个机身其实是不防水的,我的心态是机子可以报废,但是好照片我必须拿到手,所以每次都是抱着这样的必死的决心去拍照的。相机卡我带的是两张闪迪的速度为170M/s的128G的卡,两张卡合起来应该能拍五六千张RAW格式的照片,这对我来说足够了,因为我就拍两天,我自己的量大概是每天照片1000~1400张左右。这里多说一句,有同学可能会觉得这个数量太多了,但实际上我们在吴哥摄影节的时候,我的两位导师Kosuke和Veejay就是拿着我的这个照片数量去吼别的学生的,有一位东南亚的男生拍的太少了,他们就要求他去拍我这个数量,所以我想这个数量应该是合适的,毕竟我是一整天都在拍照,就不是说拍一下玩一下那种。好,那接下来是电池,我带的是三颗原装电池和两颗非原装电池。这个原装电池真的是很贵,买起来有点肉疼,但是也没办法,因为它确实比非原装电池提供的电量更持久。国产电池的价格几乎是原装电池的1/7、1/8,但是它的电量大概是1/2左右。我现在是三颗原装,我想以后原装的数量还要再增加,最终应该要增加到五颗左右,这样的话就够我两整天的拍摄了,不用担心充电的问题了。当然我说的是这个卡片机的耗电量,而且是我这么大的量的拍摄的情况下。微单相机的耗电量跟这也差不多,但是单反相机非常省电,旁轴相机也非常省电,可能两颗原装电池拍两天没什么问题。好,机身和附件的情况基本上到这里,最后剩个闪光灯。闪光灯选择稍微有点复杂,我有四个灯,两个大灯、两个小灯。大灯的好处是功率很大,但是我当然不需要那么大的功率了,我把它开小了再来闪光的话,就会导致它的回电时间特别短,就是说我闪了一次以后很快就能闪第二次,几乎是连贯的,可以连拍、连续闪。但是小闪灯的回电时间就非常的慢,如果你全开功率的话,“啪~”闪出去以后,得等好久好久才能再闪第二次。所以你论方便来说肯定是大闪灯比较好,但是我最后放弃了。一来是因为我这个机子很小,我如果加个大闪灯它的便携性就会大打折扣,而且头重脚轻的抓起来非常不舒服。第二个是我想要一个正面直闪的效果,什么意思?就是说大闪灯上在机顶以后,它那个闪光的位置其实离镜头位置比较远,它光源的角度其实是偏高的,就会导致人物的鼻子下方、嘴唇下方、下巴下方会有一些阴影,人物的面部会有立体感。这个本来是个好事,但是对于我这组照片而言,我觉得还是正面直闪比较好,因为它更像是卡机的效果,就是90年代那种塑料卡片机,从几十块钱到一百多块钱就能买到的那种机器,它的小闪灯就长在自己的镜头的旁边。这样拍起来人脸肯定没什么立体感,但是它有平面化的感觉啊,那是另一种美感对吧,而且最重要的是它有复古感,它像卡片机,它像90年代的照片。迷笛音乐节 © 叶梓我想这种复古感它跟摇滚音乐会的这种场景还是比较搭的,特别是当观众们穿的非常奇怪,然后摆出非常奇怪的舞姿的时候,其实这个画面的冲击力足够了,根本不需要你去再搞什么立体感,什么阴影勾勒脸部轮廓之类的这种事,所以我就决定就要正面直闪。于是我就不仅没有用大闪灯,而且我在两个小闪灯里面选择了最矮的那一个,它的闪光的位置就更接近于镜头一点,这个闪灯就是富士的EF-X20,装在理光GR3上以后是不能够TTL闪光自动控制曝光的,它就是手动控制。好,那器材的准备就到这里了,我再强调一次,器材的选择对于你的整个创作来说其实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步,当然这里面也需要你事先有一些摄影的基础常识。这就是为什么我在一个摄影大课“自由摄影师”里边一上来就先教大家关于相机器材的分类,什么是单反、什么是微单、什么是旁轴、什么是卡片、什么是中画幅,只有这些东西你都搞清楚了以后,你才知道你在哪个创作里更适合哪一种相机,即便你现在还没有那个相机,但是你还是得知道。器材准备好了,接下来在明天的早自习里面我来跟大家仔细谈一谈我设置参数的思路以及到现场到底是怎么样灵活的来调整参数的,这个又是一个很大的话题了。【自由摄影师】【课程详情】APP或网页登录“网易云课堂”,搜索“自由摄影师”或复制链接:https://study.163.com/course/introduction/1006070274.htm【课程咨询微信】hello-kato好,今天闲聊这么多,刚刚提到的“自由摄影师”的摄影大课大家可以按照上面方法查看课程详情。更多摄影问题或者有什么想聊的都可以在底部向我留言,如果你喜欢早自习的请点亮“在看”,让更多的朋友知道。今天是摄影早自习陪伴大家的第1416天,我是叶梓,每天早上6:30,微信公众号“摄影早自习”,不见不散。
【加入摄影早自习群】加叶梓私人微信:katoyezi09(暗号:喜马拉雅)【加入以下同城摄影群】 北京 成都 重庆 长沙广州 杭州 闽南 南京 上海 苏州 深圳 天津武汉 西安 郑州 山东加叶梓私人微信:katoyezi09(暗号:城市名)【摄影课程咨询微信】hello-kato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早安,我是叶梓,今天是摄影早自习陪伴大家的第1414天。我今天还是继续跟大家聊这个迷笛音乐节的事。我过去做了一组创作,我一共拍了是2229张照片,最终我会选出100张交给我的导师Veejay,我跟他一起来讨论怎么样去编排组照的问题。那么今天我就先跟大家简单聊聊我的拍摄参数,有人对这个感兴趣。其实很简单,我就是用的闪光灯来拍的,是正面直闪,闪光灯是小闪灯离镜头很近,闪光灯的指数是20,我一般会放在1/8的功率上,然后如果拍距离远一点的人会用1/4的功率,如果是近一点的人我就用1/16的功率,大概就这样子。光圈F/16,快门速度一般是1/125~1/250秒,感光度是ISO1600,白平衡是日光,镜头是28mm的定角镜头,并且是不可卸的,因为我用的是理光GR3这个卡片机来拍。OK,那么参数交代完了,你会发现你听了这个参数其实一点用都没有,对不对?所以你们老要我告诉你我的拍摄参数,其实这东西一点用都没有,等到你自己要用的时候,你会发现你的拍摄环境不一样,你的器材也不一样,所以你的拍摄参数得灵活的调整。那么如果具体参数不重要,那什么重要呢?最重要的其实是设置参数的思路。在这里我就给大家举一个特别简单的例子,讲完这个例子你就知道为什么我要用闪光灯,而且要用F/16的小光圈来拍照,这其实是跟我要拍摄的环境息息相关。我拍摄的是什么环境?音乐节,迷笛音乐节,相当的疯狂,最里圈的那些人可以用不要命来形容。怎么说呢?这个迷笛音乐节是周六周日两天,周日的时候我见到一位朋友,这位朋友是刚到,他不知道是什么情况,我就跟他说你一会儿如果去前排,当所有人都蹦起来的时候你一定要跟着蹦,为什么呢?因为大家都前胸贴后背,而且都是人高马大,他们在那蹦,蹦的那么开心,你如果不跟着蹦的话你就会被蹭死。他们那些胳膊肘在你身上刮来刮去的,你都不知道哪块会青了,哪块会肿了,所以你就得跟他们一起按同一个节奏蹦。而且有的时候你还会见到“火车”,就是那人明明都已经挤到连苍蝇都钻不进去了,还会有人排列成一列火车,搭着肩膀往里冲啊,前面的人已经冲不进去了,后面人就推啊,反正不管怎么样,呼啦一下多挤进去几十人,这也是很常见的情况。有时候还不止一列“火车”,两三列同时往里冲。还有什么情况呢,“死墙”。突然一下那么挤的人群中分出一道分水岭、一个小路,空的,你还没反应过来怎么回事呢,这两边的所有的观众就开始往中间冲,互相撞。这场景有点像美式足球,前面的人撞在一起,后面的人继续撞,满地打滚,而且人们还会跟着那个节奏使劲摆头,你旁边的人要是长头发抽你脸,那是抽的一道一道的。还有撒啤酒的,把啤酒高高举过头顶,转着圈地把里面的酒洒出来,洒到周围的观众身上。我当时拿着这个小卡片机理光GR3举过头顶在拍照,只能举过头顶拍照,因为近处的人离我都是脸贴脸,根本没法拍,所以手是举过头顶的,举久了手很累。这个时候突然感觉后边有一个瓶子砸在了我的相机上,非常快的速度,“砰~”就砸到我的相机上,我的手本来就已经够累的、够酸的了,就没劲了,这一砸,我倒是相机没掉还在手上,但是整个手连相机一起“啪~”就砸到了我前面的一个哥们的头顶。我那相机虽然小,但是装了手柄,底下一坨铁还是挺重的,加上我胳膊的重量和速度一起往下砸,砸到头顶上。砸完了以后,我以为那哥们得回头望我一眼,结果人家根本没理我,继续扭头、继续跳,继续在那疯,整个场景乱到这个程度。好,你现在知道我在什么场景下拍照了,我问问你,我怎么拍?我参数怎么设置?你难道用光圈优先模式打最大光圈吗?你对焦刚对清楚,人家已经不在原位了。你的快门速度再快你也不可能把人凝固下来,因为他动作太快,而且你是在晚上拍照,周围黑不溜秋的,光线还很复杂,一会一个什么灯就照在你面前的主角的脸上一会儿蓝、一会儿绿、一会儿红、一会儿白,你刚调好曝光他又黑了,所以你怎么拍照?只有用闪光灯。闪光灯的强度是我自己控制的,这样的话曝光至少是准的。闪光灯它是瞬间光源,它不是持续照着的,它只有那么几千分之一秒到一万分之一秒之内出现,所以这人不管晃得多厉害,我只要闪光,永远能把你捕捉下来,哪怕我快门速度慢,比如1/30秒、1/60秒,我依然能把你给抓得清清楚楚的,这就是闪光的好处。那闪光的光线够强,于是我可以用小光圈拍照,我用了F/16的光圈在晚上拍照,F/16的光圈加上28mm的广角镜头会导致一个极大的景深,也就是说我几乎不用对焦,我始终在使用估焦或者是超焦距的方法来拍照,这样既避免了对焦失误,也能让我能更及时的抓拍。好,这些参数其实说白了还是不要紧,你们听得懂听不懂都不重要,今天早自习我就想告诉你一点,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你在一个场景中的拍摄参数它一定是跟你的拍摄环境息息相关的。那你需要在去拍摄之前就反复的推演,甚至是实验你的拍摄参数是否可行,然后做好准备工作以后,到了现场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微调,这才是正当、正确的做法。此外你千万不要忘了,拍摄技法它跟画面效果是很有关系的,而拍摄效果它一定要服务于你的主题,所以别忘了,除了现场环境以外,也要根据主题,这两者共同来决定你到底使用什么样的参数,什么样的方法来拍摄照片。比如你的曝光到底是光圈优先、快门优先还是手动档,你的对焦到底是连续、单次还是手动档,你到底用不用闪光灯等等,这些都是根据你的拍摄环境和主题来决定的,这就是我今天想跟大家分享的内容。好吧,今天我们就聊这么多,有更多摄影问题还是欢迎大家在底部向我留言,昨天早自习里面我看到好几个好问题,我们慢慢回复,不要着急。更多摄影好课请见“阅读原文”,喜欢早自习的请点亮“在看”。今天是摄影早自习陪伴大家的第1414天,我是叶梓,每天早上6:30,微信公众号“摄影早自习”,不见不散。
【加入摄影早自习群】加叶梓私人微信:katoyezi09(暗号:喜马拉雅)【加入以下同城摄影群】 北京 成都 重庆 长沙广州 杭州 闽南 南京 上海 苏州 深圳 天津武汉 西安 郑州 山东加叶梓私人微信:katoyezi09(暗号:城市名)【摄影课程咨询微信】hello-kato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早安,我是叶梓,今天是摄影早自习陪伴大家的第1414天。我今天还是继续跟大家聊这个迷笛音乐节的事。我过去做了一组创作,我一共拍了是2229张照片,最终我会选出100张交给我的导师Veejay,我跟他一起来讨论怎么样去编排组照的问题。那么今天我就先跟大家简单聊聊我的拍摄参数,有人对这个感兴趣。其实很简单,我就是用的闪光灯来拍的,是正面直闪,闪光灯是小闪灯离镜头很近,闪光灯的指数是20,我一般会放在1/8的功率上,然后如果拍距离远一点的人会用1/4的功率,如果是近一点的人我就用1/16的功率,大概就这样子。光圈F/16,快门速度一般是1/125~1/250秒,感光度是ISO1600,白平衡是日光,镜头是28mm的定角镜头,并且是不可卸的,因为我用的是理光GR3这个卡片机来拍。OK,那么参数交代完了,你会发现你听了这个参数其实一点用都没有,对不对?所以你们老要我告诉你我的拍摄参数,其实这东西一点用都没有,等到你自己要用的时候,你会发现你的拍摄环境不一样,你的器材也不一样,所以你的拍摄参数得灵活的调整。那么如果具体参数不重要,那什么重要呢?最重要的其实是设置参数的思路。在这里我就给大家举一个特别简单的例子,讲完这个例子你就知道为什么我要用闪光灯,而且要用F/16的小光圈来拍照,这其实是跟我要拍摄的环境息息相关。我拍摄的是什么环境?音乐节,迷笛音乐节,相当的疯狂,最里圈的那些人可以用不要命来形容。怎么说呢?这个迷笛音乐节是周六周日两天,周日的时候我见到一位朋友,这位朋友是刚到,他不知道是什么情况,我就跟他说你一会儿如果去前排,当所有人都蹦起来的时候你一定要跟着蹦,为什么呢?因为大家都前胸贴后背,而且都是人高马大,他们在那蹦,蹦的那么开心,你如果不跟着蹦的话你就会被蹭死。他们那些胳膊肘在你身上刮来刮去的,你都不知道哪块会青了,哪块会肿了,所以你就得跟他们一起按同一个节奏蹦。而且有的时候你还会见到“火车”,就是那人明明都已经挤到连苍蝇都钻不进去了,还会有人排列成一列火车,搭着肩膀往里冲啊,前面的人已经冲不进去了,后面人就推啊,反正不管怎么样,呼啦一下多挤进去几十人,这也是很常见的情况。有时候还不止一列“火车”,两三列同时往里冲。还有什么情况呢,“死墙”。突然一下那么挤的人群中分出一道分水岭、一个小路,空的,你还没反应过来怎么回事呢,这两边的所有的观众就开始往中间冲,互相撞。这场景有点像美式足球,前面的人撞在一起,后面的人继续撞,满地打滚,而且人们还会跟着那个节奏使劲摆头,你旁边的人要是长头发抽你脸,那是抽的一道一道的。还有撒啤酒的,把啤酒高高举过头顶,转着圈地把里面的酒洒出来,洒到周围的观众身上。我当时拿着这个小卡片机理光GR3举过头顶在拍照,只能举过头顶拍照,因为近处的人离我都是脸贴脸,根本没法拍,所以手是举过头顶的,举久了手很累。这个时候突然感觉后边有一个瓶子砸在了我的相机上,非常快的速度,“砰~”就砸到我的相机上,我的手本来就已经够累的、够酸的了,就没劲了,这一砸,我倒是相机没掉还在手上,但是整个手连相机一起“啪~”就砸到了我前面的一个哥们的头顶。我那相机虽然小,但是装了手柄,底下一坨铁还是挺重的,加上我胳膊的重量和速度一起往下砸,砸到头顶上。砸完了以后,我以为那哥们得回头望我一眼,结果人家根本没理我,继续扭头、继续跳,继续在那疯,整个场景乱到这个程度。好,你现在知道我在什么场景下拍照了,我问问你,我怎么拍?我参数怎么设置?你难道用光圈优先模式打最大光圈吗?你对焦刚对清楚,人家已经不在原位了。你的快门速度再快你也不可能把人凝固下来,因为他动作太快,而且你是在晚上拍照,周围黑不溜秋的,光线还很复杂,一会一个什么灯就照在你面前的主角的脸上一会儿蓝、一会儿绿、一会儿红、一会儿白,你刚调好曝光他又黑了,所以你怎么拍照?只有用闪光灯。闪光灯的强度是我自己控制的,这样的话曝光至少是准的。闪光灯它是瞬间光源,它不是持续照着的,它只有那么几千分之一秒到一万分之一秒之内出现,所以这人不管晃得多厉害,我只要闪光,永远能把你捕捉下来,哪怕我快门速度慢,比如1/30秒、1/60秒,我依然能把你给抓得清清楚楚的,这就是闪光的好处。那闪光的光线够强,于是我可以用小光圈拍照,我用了F/16的光圈在晚上拍照,F/16的光圈加上28mm的广角镜头会导致一个极大的景深,也就是说我几乎不用对焦,我始终在使用估焦或者是超焦距的方法来拍照,这样既避免了对焦失误,也能让我能更及时的抓拍。好,这些参数其实说白了还是不要紧,你们听得懂听不懂都不重要,今天早自习我就想告诉你一点,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你在一个场景中的拍摄参数它一定是跟你的拍摄环境息息相关的。那你需要在去拍摄之前就反复的推演,甚至是实验你的拍摄参数是否可行,然后做好准备工作以后,到了现场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微调,这才是正当、正确的做法。此外你千万不要忘了,拍摄技法它跟画面效果是很有关系的,而拍摄效果它一定要服务于你的主题,所以别忘了,除了现场环境以外,也要根据主题,这两者共同来决定你到底使用什么样的参数,什么样的方法来拍摄照片。比如你的曝光到底是光圈优先、快门优先还是手动档,你的对焦到底是连续、单次还是手动档,你到底用不用闪光灯等等,这些都是根据你的拍摄环境和主题来决定的,这就是我今天想跟大家分享的内容。好吧,今天我们就聊这么多,有更多摄影问题还是欢迎大家在底部向我留言,昨天早自习里面我看到好几个好问题,我们慢慢回复,不要着急。更多摄影好课请见“阅读原文”,喜欢早自习的请点亮“在看”。今天是摄影早自习陪伴大家的第1414天,我是叶梓,每天早上6:30,微信公众号“摄影早自习”,不见不散。
【加入摄影早自习群】加叶梓私人微信:katoyezi09(暗号:喜马拉雅)【加入以下同城摄影群】 北京 成都 重庆 长沙广州 杭州 闽南 南京 上海 苏州 深圳 天津武汉 西安 郑州 山东加叶梓私人微信:katoyezi09(暗号:城市名)【摄影课程咨询微信】hello-kato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早安,我是叶梓,今天是摄影早自习陪伴大家的第1414天。我今天还是继续跟大家聊这个迷笛音乐节的事。我过去做了一组创作,我一共拍了是2229张照片,最终我会选出100张交给我的导师Veejay,我跟他一起来讨论怎么样去编排组照的问题。那么今天我就先跟大家简单聊聊我的拍摄参数,有人对这个感兴趣。其实很简单,我就是用的闪光灯来拍的,是正面直闪,闪光灯是小闪灯离镜头很近,闪光灯的指数是20,我一般会放在1/8的功率上,然后如果拍距离远一点的人会用1/4的功率,如果是近一点的人我就用1/16的功率,大概就这样子。光圈F/16,快门速度一般是1/125~1/250秒,感光度是ISO1600,白平衡是日光,镜头是28mm的定角镜头,并且是不可卸的,因为我用的是理光GR3这个卡片机来拍。OK,那么参数交代完了,你会发现你听了这个参数其实一点用都没有,对不对?所以你们老要我告诉你我的拍摄参数,其实这东西一点用都没有,等到你自己要用的时候,你会发现你的拍摄环境不一样,你的器材也不一样,所以你的拍摄参数得灵活的调整。那么如果具体参数不重要,那什么重要呢?最重要的其实是设置参数的思路。在这里我就给大家举一个特别简单的例子,讲完这个例子你就知道为什么我要用闪光灯,而且要用F/16的小光圈来拍照,这其实是跟我要拍摄的环境息息相关。我拍摄的是什么环境?音乐节,迷笛音乐节,相当的疯狂,最里圈的那些人可以用不要命来形容。怎么说呢?这个迷笛音乐节是周六周日两天,周日的时候我见到一位朋友,这位朋友是刚到,他不知道是什么情况,我就跟他说你一会儿如果去前排,当所有人都蹦起来的时候你一定要跟着蹦,为什么呢?因为大家都前胸贴后背,而且都是人高马大,他们在那蹦,蹦的那么开心,你如果不跟着蹦的话你就会被蹭死。他们那些胳膊肘在你身上刮来刮去的,你都不知道哪块会青了,哪块会肿了,所以你就得跟他们一起按同一个节奏蹦。而且有的时候你还会见到“火车”,就是那人明明都已经挤到连苍蝇都钻不进去了,还会有人排列成一列火车,搭着肩膀往里冲啊,前面的人已经冲不进去了,后面人就推啊,反正不管怎么样,呼啦一下多挤进去几十人,这也是很常见的情况。有时候还不止一列“火车”,两三列同时往里冲。还有什么情况呢,“死墙”。突然一下那么挤的人群中分出一道分水岭、一个小路,空的,你还没反应过来怎么回事呢,这两边的所有的观众就开始往中间冲,互相撞。这场景有点像美式足球,前面的人撞在一起,后面的人继续撞,满地打滚,而且人们还会跟着那个节奏使劲摆头,你旁边的人要是长头发抽你脸,那是抽的一道一道的。还有撒啤酒的,把啤酒高高举过头顶,转着圈地把里面的酒洒出来,洒到周围的观众身上。我当时拿着这个小卡片机理光GR3举过头顶在拍照,只能举过头顶拍照,因为近处的人离我都是脸贴脸,根本没法拍,所以手是举过头顶的,举久了手很累。这个时候突然感觉后边有一个瓶子砸在了我的相机上,非常快的速度,“砰~”就砸到我的相机上,我的手本来就已经够累的、够酸的了,就没劲了,这一砸,我倒是相机没掉还在手上,但是整个手连相机一起“啪~”就砸到了我前面的一个哥们的头顶。我那相机虽然小,但是装了手柄,底下一坨铁还是挺重的,加上我胳膊的重量和速度一起往下砸,砸到头顶上。砸完了以后,我以为那哥们得回头望我一眼,结果人家根本没理我,继续扭头、继续跳,继续在那疯,整个场景乱到这个程度。好,你现在知道我在什么场景下拍照了,我问问你,我怎么拍?我参数怎么设置?你难道用光圈优先模式打最大光圈吗?你对焦刚对清楚,人家已经不在原位了。你的快门速度再快你也不可能把人凝固下来,因为他动作太快,而且你是在晚上拍照,周围黑不溜秋的,光线还很复杂,一会一个什么灯就照在你面前的主角的脸上一会儿蓝、一会儿绿、一会儿红、一会儿白,你刚调好曝光他又黑了,所以你怎么拍照?只有用闪光灯。闪光灯的强度是我自己控制的,这样的话曝光至少是准的。闪光灯它是瞬间光源,它不是持续照着的,它只有那么几千分之一秒到一万分之一秒之内出现,所以这人不管晃得多厉害,我只要闪光,永远能把你捕捉下来,哪怕我快门速度慢,比如1/30秒、1/60秒,我依然能把你给抓得清清楚楚的,这就是闪光的好处。那闪光的光线够强,于是我可以用小光圈拍照,我用了F/16的光圈在晚上拍照,F/16的光圈加上28mm的广角镜头会导致一个极大的景深,也就是说我几乎不用对焦,我始终在使用估焦或者是超焦距的方法来拍照,这样既避免了对焦失误,也能让我能更及时的抓拍。好,这些参数其实说白了还是不要紧,你们听得懂听不懂都不重要,今天早自习我就想告诉你一点,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你在一个场景中的拍摄参数它一定是跟你的拍摄环境息息相关的。那你需要在去拍摄之前就反复的推演,甚至是实验你的拍摄参数是否可行,然后做好准备工作以后,到了现场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微调,这才是正当、正确的做法。此外你千万不要忘了,拍摄技法它跟画面效果是很有关系的,而拍摄效果它一定要服务于你的主题,所以别忘了,除了现场环境以外,也要根据主题,这两者共同来决定你到底使用什么样的参数,什么样的方法来拍摄照片。比如你的曝光到底是光圈优先、快门优先还是手动档,你的对焦到底是连续、单次还是手动档,你到底用不用闪光灯等等,这些都是根据你的拍摄环境和主题来决定的,这就是我今天想跟大家分享的内容。好吧,今天我们就聊这么多,有更多摄影问题还是欢迎大家在底部向我留言,昨天早自习里面我看到好几个好问题,我们慢慢回复,不要着急。更多摄影好课请见“阅读原文”,喜欢早自习的请点亮“在看”。今天是摄影早自习陪伴大家的第1414天,我是叶梓,每天早上6:30,微信公众号“摄影早自习”,不见不散。
【加入摄影早自习群】加叶梓私人微信:katoyezi09(暗号:喜马拉雅)【加入以下同城摄影群】 北京 成都 重庆 长沙广州 杭州 闽南 南京 上海 苏州 深圳 天津武汉 西安 郑州 山东加叶梓私人微信:katoyezi09(暗号:城市名)【摄影课程咨询微信】hello-kato早安,我是叶梓,今天是摄影早自习陪伴大家的第1409天。我看到“珍妮”同学在我们早自习后方留言说,大家就喜欢看机器测评类的文章。是的,我觉得大家确实是每次我一发机器相关的事,你们的阅读量就特别的高。这也让我很纠结,因为我又想给大家多谈点审美方面的事情,但是大家又确实喜欢聊机器,后来我一想聊机器也行,也可以掰一掰大家的方向,别走偏了,并不是说一聊机器就是器材党的,所以今天我们就来聊机器。“米饭”同学在我们聊理光GR3的帖子底下问,他说最近纠结买富士的X100V还是买理光GR3?那就着这个问题,我就想给大家洗个脑,我们之前选机器的方法很可能是错的,为什么这么讲呢?因为现在你在网上查,你查这两个机器做对比,大部分人对比的都是那些特别显而易见的东西——就是相机的参数。多少个像素啦,这个镜头焦距是多少,能不能换镜头啦,包括它们的对焦速度快不快,连拍速度快不快,就这些东西。这是它的一些硬指标、硬参数,是可以直接做表格来比较的,但是实际上我回想了一下,我自己在选择相机的时候,这些参数几乎都不看,为什么呢?我一个个跟大家讲。首先画幅这件事我不是很在乎,因为我不怕有噪点,我一个拍纪实的不是拍风光的。比起画质来,我可能更关心的是便携性以及这个照片里的内容以及照片背后的思想。我在水立方摄影展“漂”组照之一 使用奥林巴斯em5 mark ll拍摄,像素为1610万,照片感光度为ISO12800 © 叶梓像素数量我也不在乎,因为现在出的相机像素数量早就已经很冗余了,我之前用1600万像素的相机拍出来的照片都已经放了两米大挂在水立方里做展览了,现在的相机动不动就是2000万像素,所以我根本就不看这个参数。印度舞会上的小女孩 富士X100相机拍摄 © 叶梓对焦速度对我来说也还好,我一个用惯了手动对焦相机的人,即便是在用富士的第一代X100相机,它的对焦速度慢到可怜,用这么一种相机的时候,我也可以想办法去克服这个问题。这故事我跟大家讲过好多次了,是吧,之前我在一个几乎完全不能对焦的运动场景下,用X100第一代拍一个在舞池里的小姑娘的这么一张照片,大家也看过很多次了。徕卡M-MONOCHROM 图片来源:徕卡相机中国官网连拍速度我就更不在乎了,我自己的那台徕卡M-MONOCHROM,它的连拍速度是每秒两张,你可以当它没有连拍,对吧?每秒两张算什么连拍,那我就用脑子来弥补这件事,我可以基本上十有八九的一次就抓到最好的瞬间,也不用依赖这个连拍,因为我也不是去拍体育赛事的或者拍野生动物的。富士X100V等效焦距35mm 图片来源:富士中国官网那在相机的基本参数上,如果真要比较,我最关心的其实是镜头的焦距问题。你比如说“米饭”同学你纠结的富士X100V它的等效焦距是35mm,等效焦距理光GR3是28mm,这个差别是比较大的。28mm会有很大的张力,是如假包换的广角镜头,但是35mm它是介于中焦和广角之间,35mm很诗意、很平实、很适合记录生活,但是它张力欠那么一点。理光GR3等效焦距28mm 图片来源:理光映像官方商城所以在不同的情况下,我选用不同的相机,比如生活中我拍摄肯定是35mm居多,安静的场景可能35mm居多,但是如果是音乐节,那我可能会选择28mm的镜头去拍,因为这样可以贴的更近,张力更大,变形更明显,近大远小的透视感更明显,画面出来更有冲击力。如果说相机的基本参数我基本都不做比较不去过分关心的话,那我关心的是什么呢?这里要给大家揭这个谜底了,我相信很多人听了以后在选择相机上会有一个更好的维度来做比较。什么维度呢?就是这机器它的整个外观以及它的操控性。有人会想说你是不是颜控,是不是外貌协会的?是的,这个机器如果不好看,我自己都不想用,但是更重要的是这个机器的外观其实就决定了它适合干什么事儿。富士X100V镜头突出机身比较多 图片来源:富士中国官网比如说X100V,它那个镜头是凸起来的,如果它还加上遮光罩的话,那它是肯定没法放进你的裤口袋的。理光GR3镜头可以缩进机身里 图片来源:理光映像官方商城而理光GR3你别说放裤口袋了,你就是放衬衣的胸口的口袋里,它都是能放得进去的,它是如假包换的一个口袋机,它在关机的时候这个镜头是缩进去的,整个机身是一个平面,如果论长宽的话,它比手机的尺寸其实还要小一点。富士X100V有光学取景器(机身左上方) 图片来源:富士中国官网那么另外呢,你可以看到X100V的机身上是有一个玻璃的小开口的,那是一个光学取景器——实际上它是光学和电子的混合取景器,但是不管怎么样,它有个光学取景器。光学取景器有三个好处,第一个好处是它的取景是即时的,就是它没有时差,因为光是以光速传播的是吧,真实世界中发生了什么,你立马就能用眼睛看得到,所以这对抓拍来说确实有好处。它的第二个大的优点是它非常的省电,也就是说你在取景的过程中如果是用光来取景,这个相机的CMOS是不工作的,它不需要捕捉外界光线,更不需要把光线翻译一下、处理一下再在显屏上显示出来,这样一来机器节省了大量的电量。X100系列就有这个优势,一颗电池可以拍好久好久,如果你用的是它的光学取景器的话。第三个优势是光学取景器非常的明亮,在特别昏暗的场景下,光学取景器看到的世界跟你肉眼看到的是一样的,但是如果你用电子取景屏来取景的话,你会发现这个画面是有点看不太清楚的,不利于构图。但是它也有一个大的缺点,就是这个取景器的开口是在镜头的一旁的,所以它会有一个小小的误差,这个误差是拍越近的事物就越明显。而理光GR3是既没有光学取景器,也没有装在机身顶部的那种小小的往里窥探的电子取景器,它只能用机背的电子取景屏取景,它有时差,非常耗电,极暗光环境下电子屏里面看到的画面相当的渣。它唯一的好处就是当你把相机调成黑白模式的时候,你在电子电子取景屏里看到的世界就是黑白的,可能对于一些刚开始玩黑白的同学来说,可能会心里更有数一些。镜间快门 图片来源:camgle.com那么最后,它俩其实跟其它的相机比都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就是它们都是镜间快门。这个镜间快门因为它非常小巧,在镜头里面,它的声音小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我可以这么讲,我在你的耳朵边上摁快门,你都不见得能注意到我拍了一张照片。我们之前提到的富士的XF10这个小卡片、小口袋机也是镜间快门。微单相机一般是焦平面快门,声音很大,咔嚓咔嚓的,单反相机噪音最大,它是哐当哐当的,是反光镜上下弹动的声音,所以机身的基本结构是我们需要特别关注的,特别去做比较的一个维度。通过今天早自习我们至少学到了两件事:第一,我们知道了富士的X100V和理光GR3的一些基本区别和共同点。第二也是更重要的,就是我们知道了在选购相机的时候、比较机型的时候,基本参数其实不用那么在意,最要在意的首先是相机的整个基本的结构、外观尺寸,这决定了你应该在什么场景下、在什么需求下使用这台相机或者说这台相机有没有潜质成为你真正顺手的那台机器。好,今天我们就简单先聊这么多,有更多摄影问题大家还是欢迎在底部向我留言,如果没有问题在下面多讨论讨论也是可以的。更多声音好课请见“阅读原文”,喜欢早自习请点亮“在看”。今天是摄影早自习陪伴大家的第1409天,我是叶梓,每天早上6:30,微信公众号“摄影早自习”,不见不散。
【加入摄影早自习群】加叶梓私人微信:katoyezi09(暗号:喜马拉雅)【加入以下同城摄影群】 北京 成都 重庆 长沙广州 杭州 闽南 南京 上海 苏州 深圳 天津武汉 西安 郑州 山东加叶梓私人微信:katoyezi09(暗号:城市名)【摄影课程咨询微信】hello-kato早安,我是叶梓,今天是摄影早自习陪伴大家的第1409天。我看到“珍妮”同学在我们早自习后方留言说,大家就喜欢看机器测评类的文章。是的,我觉得大家确实是每次我一发机器相关的事,你们的阅读量就特别的高。这也让我很纠结,因为我又想给大家多谈点审美方面的事情,但是大家又确实喜欢聊机器,后来我一想聊机器也行,也可以掰一掰大家的方向,别走偏了,并不是说一聊机器就是器材党的,所以今天我们就来聊机器。“米饭”同学在我们聊理光GR3的帖子底下问,他说最近纠结买富士的X100V还是买理光GR3?那就着这个问题,我就想给大家洗个脑,我们之前选机器的方法很可能是错的,为什么这么讲呢?因为现在你在网上查,你查这两个机器做对比,大部分人对比的都是那些特别显而易见的东西——就是相机的参数。多少个像素啦,这个镜头焦距是多少,能不能换镜头啦,包括它们的对焦速度快不快,连拍速度快不快,就这些东西。这是它的一些硬指标、硬参数,是可以直接做表格来比较的,但是实际上我回想了一下,我自己在选择相机的时候,这些参数几乎都不看,为什么呢?我一个个跟大家讲。首先画幅这件事我不是很在乎,因为我不怕有噪点,我一个拍纪实的不是拍风光的。比起画质来,我可能更关心的是便携性以及这个照片里的内容以及照片背后的思想。我在水立方摄影展“漂”组照之一 使用奥林巴斯em5 mark ll拍摄,像素为1610万,照片感光度为ISO12800 © 叶梓像素数量我也不在乎,因为现在出的相机像素数量早就已经很冗余了,我之前用1600万像素的相机拍出来的照片都已经放了两米大挂在水立方里做展览了,现在的相机动不动就是2000万像素,所以我根本就不看这个参数。印度舞会上的小女孩 富士X100相机拍摄 © 叶梓对焦速度对我来说也还好,我一个用惯了手动对焦相机的人,即便是在用富士的第一代X100相机,它的对焦速度慢到可怜,用这么一种相机的时候,我也可以想办法去克服这个问题。这故事我跟大家讲过好多次了,是吧,之前我在一个几乎完全不能对焦的运动场景下,用X100第一代拍一个在舞池里的小姑娘的这么一张照片,大家也看过很多次了。徕卡M-MONOCHROM 图片来源:徕卡相机中国官网连拍速度我就更不在乎了,我自己的那台徕卡M-MONOCHROM,它的连拍速度是每秒两张,你可以当它没有连拍,对吧?每秒两张算什么连拍,那我就用脑子来弥补这件事,我可以基本上十有八九的一次就抓到最好的瞬间,也不用依赖这个连拍,因为我也不是去拍体育赛事的或者拍野生动物的。富士X100V等效焦距35mm 图片来源:富士中国官网那在相机的基本参数上,如果真要比较,我最关心的其实是镜头的焦距问题。你比如说“米饭”同学你纠结的富士X100V它的等效焦距是35mm,等效焦距理光GR3是28mm,这个差别是比较大的。28mm会有很大的张力,是如假包换的广角镜头,但是35mm它是介于中焦和广角之间,35mm很诗意、很平实、很适合记录生活,但是它张力欠那么一点。理光GR3等效焦距28mm 图片来源:理光映像官方商城所以在不同的情况下,我选用不同的相机,比如生活中我拍摄肯定是35mm居多,安静的场景可能35mm居多,但是如果是音乐节,那我可能会选择28mm的镜头去拍,因为这样可以贴的更近,张力更大,变形更明显,近大远小的透视感更明显,画面出来更有冲击力。如果说相机的基本参数我基本都不做比较不去过分关心的话,那我关心的是什么呢?这里要给大家揭这个谜底了,我相信很多人听了以后在选择相机上会有一个更好的维度来做比较。什么维度呢?就是这机器它的整个外观以及它的操控性。有人会想说你是不是颜控,是不是外貌协会的?是的,这个机器如果不好看,我自己都不想用,但是更重要的是这个机器的外观其实就决定了它适合干什么事儿。富士X100V镜头突出机身比较多 图片来源:富士中国官网比如说X100V,它那个镜头是凸起来的,如果它还加上遮光罩的话,那它是肯定没法放进你的裤口袋的。理光GR3镜头可以缩进机身里 图片来源:理光映像官方商城而理光GR3你别说放裤口袋了,你就是放衬衣的胸口的口袋里,它都是能放得进去的,它是如假包换的一个口袋机,它在关机的时候这个镜头是缩进去的,整个机身是一个平面,如果论长宽的话,它比手机的尺寸其实还要小一点。富士X100V有光学取景器(机身左上方) 图片来源:富士中国官网那么另外呢,你可以看到X100V的机身上是有一个玻璃的小开口的,那是一个光学取景器——实际上它是光学和电子的混合取景器,但是不管怎么样,它有个光学取景器。光学取景器有三个好处,第一个好处是它的取景是即时的,就是它没有时差,因为光是以光速传播的是吧,真实世界中发生了什么,你立马就能用眼睛看得到,所以这对抓拍来说确实有好处。它的第二个大的优点是它非常的省电,也就是说你在取景的过程中如果是用光来取景,这个相机的CMOS是不工作的,它不需要捕捉外界光线,更不需要把光线翻译一下、处理一下再在显屏上显示出来,这样一来机器节省了大量的电量。X100系列就有这个优势,一颗电池可以拍好久好久,如果你用的是它的光学取景器的话。第三个优势是光学取景器非常的明亮,在特别昏暗的场景下,光学取景器看到的世界跟你肉眼看到的是一样的,但是如果你用电子取景屏来取景的话,你会发现这个画面是有点看不太清楚的,不利于构图。但是它也有一个大的缺点,就是这个取景器的开口是在镜头的一旁的,所以它会有一个小小的误差,这个误差是拍越近的事物就越明显。而理光GR3是既没有光学取景器,也没有装在机身顶部的那种小小的往里窥探的电子取景器,它只能用机背的电子取景屏取景,它有时差,非常耗电,极暗光环境下电子屏里面看到的画面相当的渣。它唯一的好处就是当你把相机调成黑白模式的时候,你在电子电子取景屏里看到的世界就是黑白的,可能对于一些刚开始玩黑白的同学来说,可能会心里更有数一些。镜间快门 图片来源:camgle.com那么最后,它俩其实跟其它的相机比都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就是它们都是镜间快门。这个镜间快门因为它非常小巧,在镜头里面,它的声音小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我可以这么讲,我在你的耳朵边上摁快门,你都不见得能注意到我拍了一张照片。我们之前提到的富士的XF10这个小卡片、小口袋机也是镜间快门。微单相机一般是焦平面快门,声音很大,咔嚓咔嚓的,单反相机噪音最大,它是哐当哐当的,是反光镜上下弹动的声音,所以机身的基本结构是我们需要特别关注的,特别去做比较的一个维度。通过今天早自习我们至少学到了两件事:第一,我们知道了富士的X100V和理光GR3的一些基本区别和共同点。第二也是更重要的,就是我们知道了在选购相机的时候、比较机型的时候,基本参数其实不用那么在意,最要在意的首先是相机的整个基本的结构、外观尺寸,这决定了你应该在什么场景下、在什么需求下使用这台相机或者说这台相机有没有潜质成为你真正顺手的那台机器。好,今天我们就简单先聊这么多,有更多摄影问题大家还是欢迎在底部向我留言,如果没有问题在下面多讨论讨论也是可以的。更多声音好课请见“阅读原文”,喜欢早自习请点亮“在看”。今天是摄影早自习陪伴大家的第1409天,我是叶梓,每天早上6:30,微信公众号“摄影早自习”,不见不散。
【加入摄影早自习群】加叶梓私人微信:katoyezi09(暗号:喜马拉雅)【加入以下同城摄影群】 北京 成都 重庆 长沙广州 杭州 闽南 南京 上海 苏州 深圳 天津武汉 西安 郑州 山东加叶梓私人微信:katoyezi09(暗号:城市名)【摄影课程咨询微信】hello-kato早安,我是叶梓,今天是摄影早自习陪伴大家的第1409天。我看到“珍妮”同学在我们早自习后方留言说,大家就喜欢看机器测评类的文章。是的,我觉得大家确实是每次我一发机器相关的事,你们的阅读量就特别的高。这也让我很纠结,因为我又想给大家多谈点审美方面的事情,但是大家又确实喜欢聊机器,后来我一想聊机器也行,也可以掰一掰大家的方向,别走偏了,并不是说一聊机器就是器材党的,所以今天我们就来聊机器。“米饭”同学在我们聊理光GR3的帖子底下问,他说最近纠结买富士的X100V还是买理光GR3?那就着这个问题,我就想给大家洗个脑,我们之前选机器的方法很可能是错的,为什么这么讲呢?因为现在你在网上查,你查这两个机器做对比,大部分人对比的都是那些特别显而易见的东西——就是相机的参数。多少个像素啦,这个镜头焦距是多少,能不能换镜头啦,包括它们的对焦速度快不快,连拍速度快不快,就这些东西。这是它的一些硬指标、硬参数,是可以直接做表格来比较的,但是实际上我回想了一下,我自己在选择相机的时候,这些参数几乎都不看,为什么呢?我一个个跟大家讲。首先画幅这件事我不是很在乎,因为我不怕有噪点,我一个拍纪实的不是拍风光的。比起画质来,我可能更关心的是便携性以及这个照片里的内容以及照片背后的思想。我在水立方摄影展“漂”组照之一 使用奥林巴斯em5 mark ll拍摄,像素为1610万,照片感光度为ISO12800 © 叶梓像素数量我也不在乎,因为现在出的相机像素数量早就已经很冗余了,我之前用1600万像素的相机拍出来的照片都已经放了两米大挂在水立方里做展览了,现在的相机动不动就是2000万像素,所以我根本就不看这个参数。印度舞会上的小女孩 富士X100相机拍摄 © 叶梓对焦速度对我来说也还好,我一个用惯了手动对焦相机的人,即便是在用富士的第一代X100相机,它的对焦速度慢到可怜,用这么一种相机的时候,我也可以想办法去克服这个问题。这故事我跟大家讲过好多次了,是吧,之前我在一个几乎完全不能对焦的运动场景下,用X100第一代拍一个在舞池里的小姑娘的这么一张照片,大家也看过很多次了。徕卡M-MONOCHROM 图片来源:徕卡相机中国官网连拍速度我就更不在乎了,我自己的那台徕卡M-MONOCHROM,它的连拍速度是每秒两张,你可以当它没有连拍,对吧?每秒两张算什么连拍,那我就用脑子来弥补这件事,我可以基本上十有八九的一次就抓到最好的瞬间,也不用依赖这个连拍,因为我也不是去拍体育赛事的或者拍野生动物的。富士X100V等效焦距35mm 图片来源:富士中国官网那在相机的基本参数上,如果真要比较,我最关心的其实是镜头的焦距问题。你比如说“米饭”同学你纠结的富士X100V它的等效焦距是35mm,等效焦距理光GR3是28mm,这个差别是比较大的。28mm会有很大的张力,是如假包换的广角镜头,但是35mm它是介于中焦和广角之间,35mm很诗意、很平实、很适合记录生活,但是它张力欠那么一点。理光GR3等效焦距28mm 图片来源:理光映像官方商城所以在不同的情况下,我选用不同的相机,比如生活中我拍摄肯定是35mm居多,安静的场景可能35mm居多,但是如果是音乐节,那我可能会选择28mm的镜头去拍,因为这样可以贴的更近,张力更大,变形更明显,近大远小的透视感更明显,画面出来更有冲击力。如果说相机的基本参数我基本都不做比较不去过分关心的话,那我关心的是什么呢?这里要给大家揭这个谜底了,我相信很多人听了以后在选择相机上会有一个更好的维度来做比较。什么维度呢?就是这机器它的整个外观以及它的操控性。有人会想说你是不是颜控,是不是外貌协会的?是的,这个机器如果不好看,我自己都不想用,但是更重要的是这个机器的外观其实就决定了它适合干什么事儿。富士X100V镜头突出机身比较多 图片来源:富士中国官网比如说X100V,它那个镜头是凸起来的,如果它还加上遮光罩的话,那它是肯定没法放进你的裤口袋的。理光GR3镜头可以缩进机身里 图片来源:理光映像官方商城而理光GR3你别说放裤口袋了,你就是放衬衣的胸口的口袋里,它都是能放得进去的,它是如假包换的一个口袋机,它在关机的时候这个镜头是缩进去的,整个机身是一个平面,如果论长宽的话,它比手机的尺寸其实还要小一点。富士X100V有光学取景器(机身左上方) 图片来源:富士中国官网那么另外呢,你可以看到X100V的机身上是有一个玻璃的小开口的,那是一个光学取景器——实际上它是光学和电子的混合取景器,但是不管怎么样,它有个光学取景器。光学取景器有三个好处,第一个好处是它的取景是即时的,就是它没有时差,因为光是以光速传播的是吧,真实世界中发生了什么,你立马就能用眼睛看得到,所以这对抓拍来说确实有好处。它的第二个大的优点是它非常的省电,也就是说你在取景的过程中如果是用光来取景,这个相机的CMOS是不工作的,它不需要捕捉外界光线,更不需要把光线翻译一下、处理一下再在显屏上显示出来,这样一来机器节省了大量的电量。X100系列就有这个优势,一颗电池可以拍好久好久,如果你用的是它的光学取景器的话。第三个优势是光学取景器非常的明亮,在特别昏暗的场景下,光学取景器看到的世界跟你肉眼看到的是一样的,但是如果你用电子取景屏来取景的话,你会发现这个画面是有点看不太清楚的,不利于构图。但是它也有一个大的缺点,就是这个取景器的开口是在镜头的一旁的,所以它会有一个小小的误差,这个误差是拍越近的事物就越明显。而理光GR3是既没有光学取景器,也没有装在机身顶部的那种小小的往里窥探的电子取景器,它只能用机背的电子取景屏取景,它有时差,非常耗电,极暗光环境下电子屏里面看到的画面相当的渣。它唯一的好处就是当你把相机调成黑白模式的时候,你在电子电子取景屏里看到的世界就是黑白的,可能对于一些刚开始玩黑白的同学来说,可能会心里更有数一些。镜间快门 图片来源:camgle.com那么最后,它俩其实跟其它的相机比都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就是它们都是镜间快门。这个镜间快门因为它非常小巧,在镜头里面,它的声音小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我可以这么讲,我在你的耳朵边上摁快门,你都不见得能注意到我拍了一张照片。我们之前提到的富士的XF10这个小卡片、小口袋机也是镜间快门。微单相机一般是焦平面快门,声音很大,咔嚓咔嚓的,单反相机噪音最大,它是哐当哐当的,是反光镜上下弹动的声音,所以机身的基本结构是我们需要特别关注的,特别去做比较的一个维度。通过今天早自习我们至少学到了两件事:第一,我们知道了富士的X100V和理光GR3的一些基本区别和共同点。第二也是更重要的,就是我们知道了在选购相机的时候、比较机型的时候,基本参数其实不用那么在意,最要在意的首先是相机的整个基本的结构、外观尺寸,这决定了你应该在什么场景下、在什么需求下使用这台相机或者说这台相机有没有潜质成为你真正顺手的那台机器。好,今天我们就简单先聊这么多,有更多摄影问题大家还是欢迎在底部向我留言,如果没有问题在下面多讨论讨论也是可以的。更多声音好课请见“阅读原文”,喜欢早自习请点亮“在看”。今天是摄影早自习陪伴大家的第1409天,我是叶梓,每天早上6:30,微信公众号“摄影早自习”,不见不散。
数码后期三部曲之三《色彩管理》课程详情:网页或APP登录网易云课堂,搜索:数码后期或复制链接:https://study.163.com/course/introduction/928001.htm校正方法在此。早安,我是叶梓,今天是摄影早自习陪伴大家的第1408天。前两天我们早自习里面有提到了理光GR3相机,也提到说它的色彩很难看,所以我是用了一个叫色板的东西校准了理光GR3的色彩,这才有兴趣继续使用它。那么“AntidoteB”同学就很细心,他就问我颜色校准的思路到底是什么?我今天就做一个详细的回答。首先我们要知道每一个品牌的相机,甚至每一个型号的相机,它的颜色都不一样,它拍出来的照片都是偏色的。我们常常会说什么佳能拍肤色好看,尼康拍风景颜色艳丽,什么富士拍出来最自然、最接近胶片色啊,我们说这些话的同时其实就是在说这些相机的颜色都不准,你肉眼看到的红苹果被它们拍下来以后那个“红”都不是原先那个“红”。这对于普通用户来说或许不是个问题,对于有点追求的摄影爱好者来说,或许你还挺喜欢这种偏色,觉得这是你的审美的倾向。但是如果你想要得到一个非常严谨的色彩的时候或者是说你真的很嫌弃这个相机的偏色,你想把它校回一个标准色的时候,你就要动用“色彩管理”的知识体系来校准这台相机。具体怎么做呢,我先给大家用最简单的话概括一下大的逻辑。它很简单,就是把一堆国际标准的色块用你的这台相机拍下来,然后把这张数码照片放到特定的校色软件中去。这个软件里面记载的是那些色块原本应该是什么颜色,然后它对比你现在拍出来变成了什么颜色,它就知道了你每一个颜色的偏色的值。比如说这个红色的色块,它是明度偏了多少?纯度偏了多少?色相偏了多少?它把这三个值读出来,把这堆色块里的所有的色块偏色水平都读出来,然后就生成一个预设文件存到你的Lighrtoom或者是Photoshop里面。通过校色的得到的理光GR3预设文件这个预设文件可以帮助你把这一台相机所拍摄的照片反向的进行颜色的校准,然后得出一个正确的值来。比如说你这个红是纯度偏低了10,那么它生成的预设文件就纯度加10,这样一来你的相机的偏色就被抵消了。原理就是这么个原理,我再总结一次,你用相机去拍一个国际标准的色板,然后用相应的校色软件来读取你的照片偏色,生成一个反向校准的预设文件,这就是整个校色过程。那最终我们相机拍的照片是怎么被校色的呢?其实就是把你这个相机拍的所有照片都选中,然后套用那个预设文件批量处理就可以了,或者说你这个相机拍的照片,把卡插到电脑上以后,在导入过程中批量运用你生成的校色的预设,在导入过程中它就把你的所有的偏色给解决了,原理就是这么个原理。有的同学想的比较细的,可能会提出一个疑问:我这个相机在不同的光线条件下拍出来的色彩会不一样,比如说暖光下、冷光下、灯光下、日光下,它会不一样,那这个时候我是不是需要多次的校色呢?原则上是需要的,最严谨的做法是每次拍摄前都先校色再拍照。图片来源:datacolor天猫旗舰店比如说你是一个产品摄影师,你要保证这个照片里的产品的颜色是绝对不偏色的,那么你就应该在拍这个产品前,在一模一样的布光条件下,先在产品的那个位置上摆上一块这样的国际标准色卡,先拍一张这样的照片,然后拿开这个色卡,在一模一样的光线条件下来摆产品拍照。拍完以后就用第一张照片(那个色卡照片)里面得出来的预设文件全部套用在后边的所有照片里就可以了。但是这种方法可能不适合我,因为我是生活中老要用理光GR3,本来就是图它个轻便,我不可能每到一个地方都先拍一张色板的照片,所以对于我而言,我偷了个懒,我就是在常见的室内的灯光下拍了一张色板照片,然后又在日光下、在室外拍了一张色板的照片,生成了两个预设文件,然后我用这台相机拍的其它的照片就根据是室内灯光还是日光进行一个笼统的套用。这里面肯定是有偏差的、不太严谨的,但是总比没有的好,因为我主要拍的是纪实类的照片而不是产品类那么严谨,所以就这么马马虎虎的凑合一下。最后还要嘱咐一句,即便你的照片已经拍的无限接近于本真的色彩,接近于没有偏色,但是如果你的电脑屏幕不好,你看到的色彩可能依然会有偏差,这个时候你要怀疑的是你的屏幕,而不是你的相机拍出来的色彩了。Datacolor Spyder Checkr 24色卡 图片来源:datacolor天猫旗舰店那如果有需要校准相机色彩的同学,你不妨上网去搜一下Datacolor公司出的24色的或48色的色卡,名字叫做Spyder Checkr ,在淘宝上应该一搜就搜得到,其中24色的要更轻便,也更便宜,你们根据需要来选择。Datacolor Spyder Checkr 48色卡 图片来源:datacolor天猫旗舰店再多提一句,国际标准的色卡是要用特殊材料制作的,绝对不是随便打印就能用的,所以网上那些烂便宜烂便宜的色卡,什么100多块钱的那种,你就不要考虑了,拿那个校色只能越校越差。数码后期三部曲之三《色彩管理》课程详情:网页或APP登录网易云课堂,搜索:数码后期或复制链接:https://study.163.com/course/introduction/928001.htm好,今天就简单的先聊这么多,有更多摄影问题还是欢迎大家在底部向我留言,我会尽力为你解答,“色彩管理”的课程内容可以复制上方链接了解详情。今天是摄影早自习陪伴大家的1408天,我是叶梓,每天早上6:30,微信公众号“摄影早自习”,不见不散。
数码后期三部曲之三《色彩管理》课程详情:网页或APP登录网易云课堂,搜索:数码后期或复制链接:https://study.163.com/course/introduction/928001.htm校正方法在此。早安,我是叶梓,今天是摄影早自习陪伴大家的第1408天。前两天我们早自习里面有提到了理光GR3相机,也提到说它的色彩很难看,所以我是用了一个叫色板的东西校准了理光GR3的色彩,这才有兴趣继续使用它。那么“AntidoteB”同学就很细心,他就问我颜色校准的思路到底是什么?我今天就做一个详细的回答。首先我们要知道每一个品牌的相机,甚至每一个型号的相机,它的颜色都不一样,它拍出来的照片都是偏色的。我们常常会说什么佳能拍肤色好看,尼康拍风景颜色艳丽,什么富士拍出来最自然、最接近胶片色啊,我们说这些话的同时其实就是在说这些相机的颜色都不准,你肉眼看到的红苹果被它们拍下来以后那个“红”都不是原先那个“红”。这对于普通用户来说或许不是个问题,对于有点追求的摄影爱好者来说,或许你还挺喜欢这种偏色,觉得这是你的审美的倾向。但是如果你想要得到一个非常严谨的色彩的时候或者是说你真的很嫌弃这个相机的偏色,你想把它校回一个标准色的时候,你就要动用“色彩管理”的知识体系来校准这台相机。具体怎么做呢,我先给大家用最简单的话概括一下大的逻辑。它很简单,就是把一堆国际标准的色块用你的这台相机拍下来,然后把这张数码照片放到特定的校色软件中去。这个软件里面记载的是那些色块原本应该是什么颜色,然后它对比你现在拍出来变成了什么颜色,它就知道了你每一个颜色的偏色的值。比如说这个红色的色块,它是明度偏了多少?纯度偏了多少?色相偏了多少?它把这三个值读出来,把这堆色块里的所有的色块偏色水平都读出来,然后就生成一个预设文件存到你的Lighrtoom或者是Photoshop里面。通过校色的得到的理光GR3预设文件这个预设文件可以帮助你把这一台相机所拍摄的照片反向的进行颜色的校准,然后得出一个正确的值来。比如说你这个红是纯度偏低了10,那么它生成的预设文件就纯度加10,这样一来你的相机的偏色就被抵消了。原理就是这么个原理,我再总结一次,你用相机去拍一个国际标准的色板,然后用相应的校色软件来读取你的照片偏色,生成一个反向校准的预设文件,这就是整个校色过程。那最终我们相机拍的照片是怎么被校色的呢?其实就是把你这个相机拍的所有照片都选中,然后套用那个预设文件批量处理就可以了,或者说你这个相机拍的照片,把卡插到电脑上以后,在导入过程中批量运用你生成的校色的预设,在导入过程中它就把你的所有的偏色给解决了,原理就是这么个原理。有的同学想的比较细的,可能会提出一个疑问:我这个相机在不同的光线条件下拍出来的色彩会不一样,比如说暖光下、冷光下、灯光下、日光下,它会不一样,那这个时候我是不是需要多次的校色呢?原则上是需要的,最严谨的做法是每次拍摄前都先校色再拍照。图片来源:datacolor天猫旗舰店比如说你是一个产品摄影师,你要保证这个照片里的产品的颜色是绝对不偏色的,那么你就应该在拍这个产品前,在一模一样的布光条件下,先在产品的那个位置上摆上一块这样的国际标准色卡,先拍一张这样的照片,然后拿开这个色卡,在一模一样的光线条件下来摆产品拍照。拍完以后就用第一张照片(那个色卡照片)里面得出来的预设文件全部套用在后边的所有照片里就可以了。但是这种方法可能不适合我,因为我是生活中老要用理光GR3,本来就是图它个轻便,我不可能每到一个地方都先拍一张色板的照片,所以对于我而言,我偷了个懒,我就是在常见的室内的灯光下拍了一张色板照片,然后又在日光下、在室外拍了一张色板的照片,生成了两个预设文件,然后我用这台相机拍的其它的照片就根据是室内灯光还是日光进行一个笼统的套用。这里面肯定是有偏差的、不太严谨的,但是总比没有的好,因为我主要拍的是纪实类的照片而不是产品类那么严谨,所以就这么马马虎虎的凑合一下。最后还要嘱咐一句,即便你的照片已经拍的无限接近于本真的色彩,接近于没有偏色,但是如果你的电脑屏幕不好,你看到的色彩可能依然会有偏差,这个时候你要怀疑的是你的屏幕,而不是你的相机拍出来的色彩了。Datacolor Spyder Checkr 24色卡 图片来源:datacolor天猫旗舰店那如果有需要校准相机色彩的同学,你不妨上网去搜一下Datacolor公司出的24色的或48色的色卡,名字叫做Spyder Checkr ,在淘宝上应该一搜就搜得到,其中24色的要更轻便,也更便宜,你们根据需要来选择。Datacolor Spyder Checkr 48色卡 图片来源:datacolor天猫旗舰店再多提一句,国际标准的色卡是要用特殊材料制作的,绝对不是随便打印就能用的,所以网上那些烂便宜烂便宜的色卡,什么100多块钱的那种,你就不要考虑了,拿那个校色只能越校越差。数码后期三部曲之三《色彩管理》课程详情:网页或APP登录网易云课堂,搜索:数码后期或复制链接:https://study.163.com/course/introduction/928001.htm好,今天就简单的先聊这么多,有更多摄影问题还是欢迎大家在底部向我留言,我会尽力为你解答,“色彩管理”的课程内容可以复制上方链接了解详情。今天是摄影早自习陪伴大家的1408天,我是叶梓,每天早上6:30,微信公众号“摄影早自习”,不见不散。
【加入摄影早自习群】加叶梓私人微信:katoyezi09(暗号:喜马拉雅)【加入以下同城摄影群】 北京 成都 重庆 长沙广州 杭州 闽南 南京 上海 苏州 深圳 天津武汉 西安 郑州 山东加叶梓私人微信:katoyezi09(暗号:城市名)【摄影课程咨询微信】hello-kato四个方面逐一PK,街拍口袋机哪家强?早安,我是叶梓,今天是摄影早自习陪伴大家的第1404天。前两天我们有聊到理光GR3这台相机,有同学就在后边留言做了些补充,我觉得挺好的,给大家读一读。一位叫“曹天o_O”的同学,他说这种尺寸的相机特别适合旅行,特别是和家人一起的时候,小点的相机用起来方便,省下的空间还能帮家人装行李。你说的特别的对。先抛开行李的事,就是我们自己用的时候,理光GR3这种口袋相机——能装进裤口袋的相机,它轻便到几乎会让你忘了你还带着台相机在身上,不会给你造成任何的负担,那感觉比带台手机还要爽、还要轻。但它画质是很好的,因为它毕竟是APS-C画幅,比手机的感光元件大了很多很多,所以很适合旅行。但是它也确实需要你放弃很多东西,比如说什么把远处的马匹拍大这种事你就不要想了,因为它就是只有一个广角镜头,有得有失嘛,你得想通这个问题。然后第二个是一位叫做“余淡心 ”的同学,他说理光的正片模式其实挺好用,不用的话色彩确实没法看。我确实没有关注过正片模式,因为我相机买到手,从头到尾就是设置成RAW格式来拍照,因为我需要它画质更好一些,色彩模式我就一直放在标准上就没管它。所以我回头会去试一试理光GR3的正片模式的颜色会是什么样子,回头如果好用的话再给大家做个汇报。另外我也关注到有两位同学,一个“一横 ”,一个是“山丘”,这两位同学都问了同一个问题,就是能不能顺便对比的讲一讲富士XF10那个相机?首先是这样子,我给你个答案就是我一般会推荐我学生买富士XF10,一般都会推荐买那个相机。这两个相机非常非常像,但是它还是有一些区别的,我把这个区别先讲给你听,然后你根据自己的需求来选择,我也会告诉大家为什么最后我选了理光GR3,我选它并不意味着它是适合你的,一定要根据你自己的需求来。富士XF10 图片来源:富士中国官网好,第一个最大的不同,就是它俩价格很不同。富士XF10的价格是3000元级别的,理光GR3是6000元级别的,等于是一台理光GR3能买两个富士XF10。但如果你去闲鱼上买二手相机的话,你会发现理光GR3的二手相机的价格基本上能买三台富士XF10二手的机器,差价非常大,所以不仅是推荐大家买富士XF10,而且你如果会挑的话,不容易被坑的话,还是建议大家可以去看看“闲鱼”,这种小机器又不贵,买二手的下来只要它没什么问题,用着也不糟心,也不会特别需要爱惜什么的,用坏了大不了就换了就好了。这个价格差异真的是巨大的,两台非常像的相机,居然一个6000一个3000,这个大家自己掂量。理光GR3 图片来源:理光映像官方商城然后它们的第二个大的区别是它们的预对焦距离不一样。之前在理光GR3那篇文章里面我也跟大家讲了这个预对焦,对吧?理光GR3可以一键就把它的自动对焦功能切换到一个预对焦的距离上,从而达到一个超焦距的效果。富士XF10可以吗?可以。但是它们有个区别,就是理光GR3的预对焦的最近的距离是1米,你在菜单里设置好以后,你一键它就自动对在1米了,达到超焦距。而富士XF10最近的距离是2米,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至少对我来说这会是个问题。理光GR3对焦在1米上,它的这个景深范围就从0.4米左右到无穷远全部都能覆盖,而富士XF10它对焦在2米上,就意味着它的景深范围可能是1米或者1.2米左右到无穷远全部都清楚。后者对我来说,最近的景深近界太远了,就是说我拍人,我习惯在更近的距离上拍,比如0.7米、0.5米都有可能,这个时候我用理光GR3的超焦距模式是可以拍的,但是我用富士XF10的超级模式是不能拍的。这其实就是一个软件的问题,就是一个系统里面写了一个参数的问题,不知道为什么富士XF10不把预对焦距离做的近一点,让我们的应用范围广一点。所以这是我一个很大的原因,使我放弃了富士XF10,放弃了便宜去买贵的。富士XF10自带闪光灯(标注6所在位置) 图片来源:富士中国官网而第三个差别是富士XF10它的机顶是没有闪光灯热靴的,但是它内置了一个小的闪光灯,闪光指数比较小,光线的亮度有限。它在晚上用是完全没有问题的,光线是够的,但是如果要在白天闪光,要让闪光灯成为主光源盖过强烈的阳光的光线的话,这个小闪灯肯定是不够的。理光GR3机顶配备闪光灯热靴 图片来源:理光映像官方商城而且它没有热靴就不能(外接闪光灯,也不能)离机闪光,不能离机闪光就导致我没有办法去控制闪光灯的光线方向,恰恰我的拍照习惯里面是习惯在白天使用闪光灯,而且常常需要把闪光灯摆在相机旁边的某一个角度上来对着人物闪光,所以这个闪光灯的设计又不符合我的要求,这也是我放弃富士XF10的最大的一个原因,一票否决。最后它们俩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区别,就是富士XF10的续航能力其实是比理光GR3要强,据说是两倍左右的续航能力。我用理光GR3出去拍照,如果我拍一整天七、八个小时的话,我至少要带三颗原装电池,两颗国产电池我才能放心。一般来说用到第三颗电池今天的拍摄就正好结束。如果是富士XF10的话,应该会比我这个情况好一些。但因为我没有拿着富士XF10做过完整的一天一天的这样的创作,我只是试用过,拿着学生的机器玩过,所以我就不太了解它具体的续航到底怎么样。好吧,今天我就简单的回复这么多,说到这里大家应该心里已经有数了,到底应该选择富士XF10还是理光GR3来作为自己的口袋随身机,总之还是那句话,你必须按照自己的需求,自己的拍摄习惯来选择,别人的建议只是别人的建议。好,今天我们就先聊这么多,有更多摄影问题依然欢迎在底部向我留言,我会尽力为你解答。更多摄影好课请见“阅读原文”。如果你喜欢早自习的话请点亮“在看”。今天是摄影早自习陪伴大家的第1404天,我是叶梓,每天早上6:30,微信公众号“摄影早自习”,不见不散。
【加入摄影早自习群】加叶梓私人微信:katoyezi09(暗号:喜马拉雅)【加入以下同城摄影群】 北京 成都 重庆 长沙广州 杭州 闽南 南京 上海 苏州 深圳 天津武汉 西安 郑州 山东加叶梓私人微信:katoyezi09(暗号:城市名)【摄影课程咨询微信】hello-kato四个方面逐一PK,街拍口袋机哪家强?早安,我是叶梓,今天是摄影早自习陪伴大家的第1404天。前两天我们有聊到理光GR3这台相机,有同学就在后边留言做了些补充,我觉得挺好的,给大家读一读。一位叫“曹天o_O”的同学,他说这种尺寸的相机特别适合旅行,特别是和家人一起的时候,小点的相机用起来方便,省下的空间还能帮家人装行李。你说的特别的对。先抛开行李的事,就是我们自己用的时候,理光GR3这种口袋相机——能装进裤口袋的相机,它轻便到几乎会让你忘了你还带着台相机在身上,不会给你造成任何的负担,那感觉比带台手机还要爽、还要轻。但它画质是很好的,因为它毕竟是APS-C画幅,比手机的感光元件大了很多很多,所以很适合旅行。但是它也确实需要你放弃很多东西,比如说什么把远处的马匹拍大这种事你就不要想了,因为它就是只有一个广角镜头,有得有失嘛,你得想通这个问题。然后第二个是一位叫做“余淡心 ”的同学,他说理光的正片模式其实挺好用,不用的话色彩确实没法看。我确实没有关注过正片模式,因为我相机买到手,从头到尾就是设置成RAW格式来拍照,因为我需要它画质更好一些,色彩模式我就一直放在标准上就没管它。所以我回头会去试一试理光GR3的正片模式的颜色会是什么样子,回头如果好用的话再给大家做个汇报。另外我也关注到有两位同学,一个“一横 ”,一个是“山丘”,这两位同学都问了同一个问题,就是能不能顺便对比的讲一讲富士XF10那个相机?首先是这样子,我给你个答案就是我一般会推荐我学生买富士XF10,一般都会推荐买那个相机。这两个相机非常非常像,但是它还是有一些区别的,我把这个区别先讲给你听,然后你根据自己的需求来选择,我也会告诉大家为什么最后我选了理光GR3,我选它并不意味着它是适合你的,一定要根据你自己的需求来。富士XF10 图片来源:富士中国官网好,第一个最大的不同,就是它俩价格很不同。富士XF10的价格是3000元级别的,理光GR3是6000元级别的,等于是一台理光GR3能买两个富士XF10。但如果你去闲鱼上买二手相机的话,你会发现理光GR3的二手相机的价格基本上能买三台富士XF10二手的机器,差价非常大,所以不仅是推荐大家买富士XF10,而且你如果会挑的话,不容易被坑的话,还是建议大家可以去看看“闲鱼”,这种小机器又不贵,买二手的下来只要它没什么问题,用着也不糟心,也不会特别需要爱惜什么的,用坏了大不了就换了就好了。这个价格差异真的是巨大的,两台非常像的相机,居然一个6000一个3000,这个大家自己掂量。理光GR3 图片来源:理光映像官方商城然后它们的第二个大的区别是它们的预对焦距离不一样。之前在理光GR3那篇文章里面我也跟大家讲了这个预对焦,对吧?理光GR3可以一键就把它的自动对焦功能切换到一个预对焦的距离上,从而达到一个超焦距的效果。富士XF10可以吗?可以。但是它们有个区别,就是理光GR3的预对焦的最近的距离是1米,你在菜单里设置好以后,你一键它就自动对在1米了,达到超焦距。而富士XF10最近的距离是2米,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至少对我来说这会是个问题。理光GR3对焦在1米上,它的这个景深范围就从0.4米左右到无穷远全部都能覆盖,而富士XF10它对焦在2米上,就意味着它的景深范围可能是1米或者1.2米左右到无穷远全部都清楚。后者对我来说,最近的景深近界太远了,就是说我拍人,我习惯在更近的距离上拍,比如0.7米、0.5米都有可能,这个时候我用理光GR3的超焦距模式是可以拍的,但是我用富士XF10的超级模式是不能拍的。这其实就是一个软件的问题,就是一个系统里面写了一个参数的问题,不知道为什么富士XF10不把预对焦距离做的近一点,让我们的应用范围广一点。所以这是我一个很大的原因,使我放弃了富士XF10,放弃了便宜去买贵的。富士XF10自带闪光灯(标注6所在位置) 图片来源:富士中国官网而第三个差别是富士XF10它的机顶是没有闪光灯热靴的,但是它内置了一个小的闪光灯,闪光指数比较小,光线的亮度有限。它在晚上用是完全没有问题的,光线是够的,但是如果要在白天闪光,要让闪光灯成为主光源盖过强烈的阳光的光线的话,这个小闪灯肯定是不够的。理光GR3机顶配备闪光灯热靴 图片来源:理光映像官方商城而且它没有热靴就不能(外接闪光灯,也不能)离机闪光,不能离机闪光就导致我没有办法去控制闪光灯的光线方向,恰恰我的拍照习惯里面是习惯在白天使用闪光灯,而且常常需要把闪光灯摆在相机旁边的某一个角度上来对着人物闪光,所以这个闪光灯的设计又不符合我的要求,这也是我放弃富士XF10的最大的一个原因,一票否决。最后它们俩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区别,就是富士XF10的续航能力其实是比理光GR3要强,据说是两倍左右的续航能力。我用理光GR3出去拍照,如果我拍一整天七、八个小时的话,我至少要带三颗原装电池,两颗国产电池我才能放心。一般来说用到第三颗电池今天的拍摄就正好结束。如果是富士XF10的话,应该会比我这个情况好一些。但因为我没有拿着富士XF10做过完整的一天一天的这样的创作,我只是试用过,拿着学生的机器玩过,所以我就不太了解它具体的续航到底怎么样。好吧,今天我就简单的回复这么多,说到这里大家应该心里已经有数了,到底应该选择富士XF10还是理光GR3来作为自己的口袋随身机,总之还是那句话,你必须按照自己的需求,自己的拍摄习惯来选择,别人的建议只是别人的建议。好,今天我们就先聊这么多,有更多摄影问题依然欢迎在底部向我留言,我会尽力为你解答。更多摄影好课请见“阅读原文”。如果你喜欢早自习的话请点亮“在看”。今天是摄影早自习陪伴大家的第1404天,我是叶梓,每天早上6:30,微信公众号“摄影早自习”,不见不散。
【加入摄影早自习群】加叶梓私人微信:katoyezi09(暗号:喜马拉雅)【加入以下同城摄影群】 北京 成都 重庆 长沙广州 杭州 闽南 南京 上海 苏州 深圳 天津武汉 西安 郑州 山东加叶梓私人微信:katoyezi09(暗号:城市名)【摄影课程咨询微信】hello-kato四个方面逐一PK,街拍口袋机哪家强?早安,我是叶梓,今天是摄影早自习陪伴大家的第1404天。前两天我们有聊到理光GR3这台相机,有同学就在后边留言做了些补充,我觉得挺好的,给大家读一读。一位叫“曹天o_O”的同学,他说这种尺寸的相机特别适合旅行,特别是和家人一起的时候,小点的相机用起来方便,省下的空间还能帮家人装行李。你说的特别的对。先抛开行李的事,就是我们自己用的时候,理光GR3这种口袋相机——能装进裤口袋的相机,它轻便到几乎会让你忘了你还带着台相机在身上,不会给你造成任何的负担,那感觉比带台手机还要爽、还要轻。但它画质是很好的,因为它毕竟是APS-C画幅,比手机的感光元件大了很多很多,所以很适合旅行。但是它也确实需要你放弃很多东西,比如说什么把远处的马匹拍大这种事你就不要想了,因为它就是只有一个广角镜头,有得有失嘛,你得想通这个问题。然后第二个是一位叫做“余淡心 ”的同学,他说理光的正片模式其实挺好用,不用的话色彩确实没法看。我确实没有关注过正片模式,因为我相机买到手,从头到尾就是设置成RAW格式来拍照,因为我需要它画质更好一些,色彩模式我就一直放在标准上就没管它。所以我回头会去试一试理光GR3的正片模式的颜色会是什么样子,回头如果好用的话再给大家做个汇报。另外我也关注到有两位同学,一个“一横 ”,一个是“山丘”,这两位同学都问了同一个问题,就是能不能顺便对比的讲一讲富士XF10那个相机?首先是这样子,我给你个答案就是我一般会推荐我学生买富士XF10,一般都会推荐买那个相机。这两个相机非常非常像,但是它还是有一些区别的,我把这个区别先讲给你听,然后你根据自己的需求来选择,我也会告诉大家为什么最后我选了理光GR3,我选它并不意味着它是适合你的,一定要根据你自己的需求来。富士XF10 图片来源:富士中国官网好,第一个最大的不同,就是它俩价格很不同。富士XF10的价格是3000元级别的,理光GR3是6000元级别的,等于是一台理光GR3能买两个富士XF10。但如果你去闲鱼上买二手相机的话,你会发现理光GR3的二手相机的价格基本上能买三台富士XF10二手的机器,差价非常大,所以不仅是推荐大家买富士XF10,而且你如果会挑的话,不容易被坑的话,还是建议大家可以去看看“闲鱼”,这种小机器又不贵,买二手的下来只要它没什么问题,用着也不糟心,也不会特别需要爱惜什么的,用坏了大不了就换了就好了。这个价格差异真的是巨大的,两台非常像的相机,居然一个6000一个3000,这个大家自己掂量。理光GR3 图片来源:理光映像官方商城然后它们的第二个大的区别是它们的预对焦距离不一样。之前在理光GR3那篇文章里面我也跟大家讲了这个预对焦,对吧?理光GR3可以一键就把它的自动对焦功能切换到一个预对焦的距离上,从而达到一个超焦距的效果。富士XF10可以吗?可以。但是它们有个区别,就是理光GR3的预对焦的最近的距离是1米,你在菜单里设置好以后,你一键它就自动对在1米了,达到超焦距。而富士XF10最近的距离是2米,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至少对我来说这会是个问题。理光GR3对焦在1米上,它的这个景深范围就从0.4米左右到无穷远全部都能覆盖,而富士XF10它对焦在2米上,就意味着它的景深范围可能是1米或者1.2米左右到无穷远全部都清楚。后者对我来说,最近的景深近界太远了,就是说我拍人,我习惯在更近的距离上拍,比如0.7米、0.5米都有可能,这个时候我用理光GR3的超焦距模式是可以拍的,但是我用富士XF10的超级模式是不能拍的。这其实就是一个软件的问题,就是一个系统里面写了一个参数的问题,不知道为什么富士XF10不把预对焦距离做的近一点,让我们的应用范围广一点。所以这是我一个很大的原因,使我放弃了富士XF10,放弃了便宜去买贵的。富士XF10自带闪光灯(标注6所在位置) 图片来源:富士中国官网而第三个差别是富士XF10它的机顶是没有闪光灯热靴的,但是它内置了一个小的闪光灯,闪光指数比较小,光线的亮度有限。它在晚上用是完全没有问题的,光线是够的,但是如果要在白天闪光,要让闪光灯成为主光源盖过强烈的阳光的光线的话,这个小闪灯肯定是不够的。理光GR3机顶配备闪光灯热靴 图片来源:理光映像官方商城而且它没有热靴就不能(外接闪光灯,也不能)离机闪光,不能离机闪光就导致我没有办法去控制闪光灯的光线方向,恰恰我的拍照习惯里面是习惯在白天使用闪光灯,而且常常需要把闪光灯摆在相机旁边的某一个角度上来对着人物闪光,所以这个闪光灯的设计又不符合我的要求,这也是我放弃富士XF10的最大的一个原因,一票否决。最后它们俩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区别,就是富士XF10的续航能力其实是比理光GR3要强,据说是两倍左右的续航能力。我用理光GR3出去拍照,如果我拍一整天七、八个小时的话,我至少要带三颗原装电池,两颗国产电池我才能放心。一般来说用到第三颗电池今天的拍摄就正好结束。如果是富士XF10的话,应该会比我这个情况好一些。但因为我没有拿着富士XF10做过完整的一天一天的这样的创作,我只是试用过,拿着学生的机器玩过,所以我就不太了解它具体的续航到底怎么样。好吧,今天我就简单的回复这么多,说到这里大家应该心里已经有数了,到底应该选择富士XF10还是理光GR3来作为自己的口袋随身机,总之还是那句话,你必须按照自己的需求,自己的拍摄习惯来选择,别人的建议只是别人的建议。好,今天我们就先聊这么多,有更多摄影问题依然欢迎在底部向我留言,我会尽力为你解答。更多摄影好课请见“阅读原文”。如果你喜欢早自习的话请点亮“在看”。今天是摄影早自习陪伴大家的第1404天,我是叶梓,每天早上6:30,微信公众号“摄影早自习”,不见不散。
【加入摄影早自习群】加叶梓私人微信:katoyezi09(暗号:喜马拉雅)【加入以下同城摄影群】 北京 成都 重庆 长沙广州 杭州 闽南 南京 上海 苏州 深圳 天津武汉 西安 郑州 山东加叶梓私人微信:katoyezi09(暗号:城市名)【摄影课程咨询微信】hello-kato有的时候是“真香”,但有时候……早安,我是叶梓,今天是摄影早自习陪伴大家的第1402天。今天想简单回答“AntidoteB”同学的问题,他问:叶老师GR3用的多不多,有没有什么可以分享的经验?理光GR3 图片来源:理光映像官方商城他说的是理光的一台小卡片机, APS-C画幅、28mm的定焦镜头,在关机的时候整个镜头会缩回去,拿在手心里面比手机还小,非常轻便的一台机器。我怎么说呢,就是GR3我用的半多不多的吧,有的时候它会变得非常重要,有的时候它就躺在防潮柜里。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我其实有很多相机,我会根据我出门去拍什么题材、有什么需要去选用最合适的机器,有的情况下确实GR3会比较合适,什么情况下呢?就是两个前提,第一,我需要尽可能的轻便或者是低调,没人管我那种。第二个是我需要快拍。有这两个这个前提我就会带GR3走。为什么这么说?首先GR3它是个卡片机,你拿出来拍照的时候真的是没人管你,别人觉得就是一个连摄影爱好者都算不上,现在谁还用卡片机拍照是不是?你要么就用相机拍,要么就是用手机拍,卡片机拿出来拍照,我们小区门口的保安我拍他工作状态、拍他测体温的时候,人家都说:“哎呦,这机器好久没见过了,这有年头了吧。”我就在旁边笑。 理光GR3拍摄的长城 © 叶梓前两天拿它去拍长城也是,长城上大家合影什么的,我就贴在跟前拍照,用GR3拍根本没有人理我,就大大方方的拍,根本没人理我,所以GR3是非常非常低调的。图片来源:淘宝LARRY GADGET SUPPLY有人可能会喜欢在GR3的前镜头环上装什么亮闪闪的、金色的、红色的那些金属环来做装饰,我建议你啥都别搞,就是个黑机器,这样才能把它低调的优势发挥到极致。但是你别忘了它是一个APS-C画幅的机器,它只是比全画幅小一点,对吧?它的画质是相当相当可以的,所以这是第一点。光圈f/16时,一键预对焦在1m远,景深为0.4m~∞(见屏幕左侧景深标尺的绿色区域)第二个前提我说的“快拍”是什么意思呢?首先它是一个28mm的定焦头,这种广角镜头的景深本来就很大,然后理光GR3提供了一个“一键超焦距”这么一个功能。我将Fn按键设置成了“1m预对焦(超焦距)”功能 图片来源:理光映像官方商城你可以设置,我是把机背的一个大拇指附近的按钮设成了一个“一键超焦距”。我摁它一下,它就从自动对焦变成了不对焦,并且把焦点预先就放在了一米远处,在这一个档位上它就获得了一种最大的景深范围——从很近的地方,我不记得是二、三十厘米还是三、四十厘米的距离开始,到无穷远全是清楚的。几十厘米到无穷远全清楚,那你还对什么焦啊,就直接拍就好了,对不对?绕过了对焦动作,我们就可以非常快的抢拍人物。所以我有的时候,比如上次去长城,所有的照片都是在超距状态下拍摄的,等于我不想想对焦的事,麻烦,而且耽误事。富士XF10 图片来源:富士中国官网这一功能在一般的相机里非常非常少见,我所知道的富士的XF10里面也有,也是跟GR3一样小卡片,而且还是APS-C画幅的机器,而且价格还便宜了一半。所以大家如果想体验一下的话,其实可以考虑那一台。那话说回来,GR3这个东西有两个大的优势,上面已经讲过了,接下来再介绍它两个大缺点。第一个是它没有那种往里窥探的小型的那种电子取景屏,它只能用背部大屏幕来取景。用这个屏看上去确实比较低调,讲白了就是你更像是一个纯摄影爱好者,啥也不懂的,但是它确实也不太方便,阳光太强烈的时候,你可能会看不太清屏幕。好在它提供了一个功能可以调整背屏的亮度,但是背屏调太亮以后其实又特别的耗电。我GR3带出去,一般口袋里至少会带三块到五块电池。 理光GR3拍摄的彩色照片 © 叶梓第二个大的缺点是它的色彩极其难看,反正我是特别的不喜欢。拍出来那种数码味特别重,就感觉那个色彩根本就是一帮不太懂色彩的人坐在办公室里拍脑袋想出来的,它不是一个能够经得起时间考验的色彩,看上去非常让人觉得油腻、不舒服。Datacolor SpyderCheckr 图片来源:www.datacolorchina.cn我很讨厌这个,但是为什么我还是买了它,用它呢?主要原因是我手头有Datacolor SpyderCheckr的色板,我可以用这个色板来校正理光GR3的色彩,校正以后生成一个预设文件,然后每次拍完照导入Lightroom的时候就一键应用这个预设文件,整个GR3的色彩就被我校好了,基本上能够去掉那个“腥味”,变成一个比较正常的色彩所以如果你要喜欢GR3,想买GR3的话,我请你先去网上好好的查一查GR3的色彩你能不能忍,如果不能忍,你就要想想你会不会用,会不会去买Datacolor SpyderCheckr的色板来校色。如果又不能忍,又不想学色彩管理的校色,那你就算了,还是买富士的比较好,色彩最好看。好吧,今天我们就简单的先聊这么多,大家有更多摄影问题还是可以在底部向我留言,我会尽力为你解答。今天既然已经提到色彩管理校色这个事了,我底部的“阅读原文”的链接就给一个色彩管理相关的课程的链接,大家可以戳进去了解一下。玩摄影玩的稍微深一点的同学是肯定绕不过这一关的,你总得学。喜欢摄影早自习的,别忘了点亮“在看”。今天是摄影早自习陪伴大家的第1942天,我是叶梓,每天早上6:30,微信公众号“摄影早自习”,不见不散。
【加入摄影早自习群】加叶梓私人微信:katoyezi09(暗号:喜马拉雅)【加入以下同城摄影群】 北京 成都 重庆 长沙广州 杭州 闽南 南京 上海 苏州 深圳 天津武汉 西安 郑州 山东加叶梓私人微信:katoyezi09(暗号:城市名)【摄影课程咨询微信】hello-kato有的时候是“真香”,但有时候……早安,我是叶梓,今天是摄影早自习陪伴大家的第1402天。今天想简单回答“AntidoteB”同学的问题,他问:叶老师GR3用的多不多,有没有什么可以分享的经验?理光GR3 图片来源:理光映像官方商城他说的是理光的一台小卡片机, APS-C画幅、28mm的定焦镜头,在关机的时候整个镜头会缩回去,拿在手心里面比手机还小,非常轻便的一台机器。我怎么说呢,就是GR3我用的半多不多的吧,有的时候它会变得非常重要,有的时候它就躺在防潮柜里。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我其实有很多相机,我会根据我出门去拍什么题材、有什么需要去选用最合适的机器,有的情况下确实GR3会比较合适,什么情况下呢?就是两个前提,第一,我需要尽可能的轻便或者是低调,没人管我那种。第二个是我需要快拍。有这两个这个前提我就会带GR3走。为什么这么说?首先GR3它是个卡片机,你拿出来拍照的时候真的是没人管你,别人觉得就是一个连摄影爱好者都算不上,现在谁还用卡片机拍照是不是?你要么就用相机拍,要么就是用手机拍,卡片机拿出来拍照,我们小区门口的保安我拍他工作状态、拍他测体温的时候,人家都说:“哎呦,这机器好久没见过了,这有年头了吧。”我就在旁边笑。 理光GR3拍摄的长城 © 叶梓前两天拿它去拍长城也是,长城上大家合影什么的,我就贴在跟前拍照,用GR3拍根本没有人理我,就大大方方的拍,根本没人理我,所以GR3是非常非常低调的。图片来源:淘宝LARRY GADGET SUPPLY有人可能会喜欢在GR3的前镜头环上装什么亮闪闪的、金色的、红色的那些金属环来做装饰,我建议你啥都别搞,就是个黑机器,这样才能把它低调的优势发挥到极致。但是你别忘了它是一个APS-C画幅的机器,它只是比全画幅小一点,对吧?它的画质是相当相当可以的,所以这是第一点。光圈f/16时,一键预对焦在1m远,景深为0.4m~∞(见屏幕左侧景深标尺的绿色区域)第二个前提我说的“快拍”是什么意思呢?首先它是一个28mm的定焦头,这种广角镜头的景深本来就很大,然后理光GR3提供了一个“一键超焦距”这么一个功能。我将Fn按键设置成了“1m预对焦(超焦距)”功能 图片来源:理光映像官方商城你可以设置,我是把机背的一个大拇指附近的按钮设成了一个“一键超焦距”。我摁它一下,它就从自动对焦变成了不对焦,并且把焦点预先就放在了一米远处,在这一个档位上它就获得了一种最大的景深范围——从很近的地方,我不记得是二、三十厘米还是三、四十厘米的距离开始,到无穷远全是清楚的。几十厘米到无穷远全清楚,那你还对什么焦啊,就直接拍就好了,对不对?绕过了对焦动作,我们就可以非常快的抢拍人物。所以我有的时候,比如上次去长城,所有的照片都是在超距状态下拍摄的,等于我不想想对焦的事,麻烦,而且耽误事。富士XF10 图片来源:富士中国官网这一功能在一般的相机里非常非常少见,我所知道的富士的XF10里面也有,也是跟GR3一样小卡片,而且还是APS-C画幅的机器,而且价格还便宜了一半。所以大家如果想体验一下的话,其实可以考虑那一台。那话说回来,GR3这个东西有两个大的优势,上面已经讲过了,接下来再介绍它两个大缺点。第一个是它没有那种往里窥探的小型的那种电子取景屏,它只能用背部大屏幕来取景。用这个屏看上去确实比较低调,讲白了就是你更像是一个纯摄影爱好者,啥也不懂的,但是它确实也不太方便,阳光太强烈的时候,你可能会看不太清屏幕。好在它提供了一个功能可以调整背屏的亮度,但是背屏调太亮以后其实又特别的耗电。我GR3带出去,一般口袋里至少会带三块到五块电池。 理光GR3拍摄的彩色照片 © 叶梓第二个大的缺点是它的色彩极其难看,反正我是特别的不喜欢。拍出来那种数码味特别重,就感觉那个色彩根本就是一帮不太懂色彩的人坐在办公室里拍脑袋想出来的,它不是一个能够经得起时间考验的色彩,看上去非常让人觉得油腻、不舒服。Datacolor SpyderCheckr 图片来源:www.datacolorchina.cn我很讨厌这个,但是为什么我还是买了它,用它呢?主要原因是我手头有Datacolor SpyderCheckr的色板,我可以用这个色板来校正理光GR3的色彩,校正以后生成一个预设文件,然后每次拍完照导入Lightroom的时候就一键应用这个预设文件,整个GR3的色彩就被我校好了,基本上能够去掉那个“腥味”,变成一个比较正常的色彩所以如果你要喜欢GR3,想买GR3的话,我请你先去网上好好的查一查GR3的色彩你能不能忍,如果不能忍,你就要想想你会不会用,会不会去买Datacolor SpyderCheckr的色板来校色。如果又不能忍,又不想学色彩管理的校色,那你就算了,还是买富士的比较好,色彩最好看。好吧,今天我们就简单的先聊这么多,大家有更多摄影问题还是可以在底部向我留言,我会尽力为你解答。今天既然已经提到色彩管理校色这个事了,我底部的“阅读原文”的链接就给一个色彩管理相关的课程的链接,大家可以戳进去了解一下。玩摄影玩的稍微深一点的同学是肯定绕不过这一关的,你总得学。喜欢摄影早自习的,别忘了点亮“在看”。今天是摄影早自习陪伴大家的第1942天,我是叶梓,每天早上6:30,微信公众号“摄影早自习”,不见不散。
【加入摄影早自习群】加叶梓私人微信:katoyezi09(暗号:喜马拉雅)【加入以下同城摄影群】 北京 成都 重庆 长沙广州 杭州 闽南 南京 上海 苏州 深圳 天津武汉 西安 郑州 山东加叶梓私人微信:katoyezi09(暗号:城市名)【摄影课程咨询微信】hello-kato我终于还是对荷花下手了。© 叶梓早安我是叶梓,今天是摄影早自习陪伴大家的第1401天,今天想先给大家看一张照片,讲一下照片拍摄的一个背景。 这是一个随手拍的照片,小片子。当时我是跟馨瑶同学一起去长城拍摄纪实摄影的项目,进门以后发现左边有那么几个大水缸,里边养了一些荷花。我一般是不拍荷花的,你知道的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就是我自己更感兴趣的肯定是拍人,对于拍静物一类的、花卉一类的没有那么的感兴趣;第二个就是我总觉得拍荷花是老法师在干的事,我们小年轻现在就去拍荷花,拍的那么起劲,感觉是不是有点太狭隘了,是吧?我不是说拍荷花不好,我只是说我自己的审美选择上,我觉得拍荷花有点怪。所以我是一般不拍的,但是馨瑶同学就在那拍,我在那就多说了一句,我说:“荷花缸之间怎么放了点满天星啊?”然后觉得怪有意思的,还挺好看,于是我也把相机拿起来捏了两张。 我用的是个什么相机呢?我用的是理光的GR3(卡片机),我当时设的是一个叫做“高对比度黑白模式”,基本上就是你们现在看到的这个样子。用它来拍花我想不是很常见,但是它的效果会比较特殊,而且我觉得它还挺适合这个场景。当然,我当时用的是RAW格式来拍摄的,这意味着照片拍完以后进到电脑里,它那个模样跟相机里看到的还会不一样,或变回彩色的来。所以我当时也想象了一下,我到底在后期中会怎么样去做这张照片,最终的样子是什么样子的,然后就拍了。 拍完以后馨瑶觉得好神奇,跟她拍的荷花完全不一样,跟我们印象中的荷花不一样。我也觉得很神奇,因为我也没有拍过这样的荷花。我很少拍的,我大学的时候做练习拍过荷花,拍过玉渊潭的花卉展,后来09年、10年左右我刚开始做摄影教育的时候,成立自己公司的时候,带学生去拍荷花,做练习也拍过,但后来就很少拍。我照片里但凡出现荷花,那都是随手拍的,实在没什么可拍了,对着荷花摁两张。 看到这张照片以后觉得我现在拍的荷花的感觉跟我以前大不一样了。我当时就在想一个事,这个变化到底是怎么产生的呢?我想有可能是因为我后来长期的聚焦在黑白的摄影以及纪实摄影上导致的,审美的方式会发生一些潜移默化的变化。 这张照片我觉得还是挺好看的,在我的图片库里面,我想给它评到2.5星级,但是因为没有这个级别,所以我现在暂且给它打的是三星,今后可能会要降,但是不管怎么样,这张照片还是可以的,精致的。它精致在哪?我给大家最简单的方法做个解读。 第一个我采取的照片的拍法是一个暗调衬托亮调的这么一个形式。既然是暗调衬托亮调,那这画面里大部分面积一定要是暗调的东西(就是那些绿叶),然后画面里最好只有一朵荷花,白色的就行,这是一个大的前提。 我刻意的把右下角那一片荷叶拍得很大,让它对荷花有了一丁点的遮挡,这样一来花的面积显得更小,而且有一点羞答答的意思,就不是那么直接的裸露在你的镜头面前,啥都看得清楚,那就没意思了,没劲,是吧?所以我是用荷叶稍微做了点遮挡,正好也交代一点前后关系。 这里最注意的一个地方是背后那些小白花,我不知道是不是满天星,因为小白花的面积大小、在画面中的构图的位置,都是我当时有特别留心的一点,尽量让它们离开这朵白色的荷花,但是又不能离得太远,它们之间要有一些隐藏的联系。而且每一朵小白花之间它要有疏密关系,它不能太过于平均化,太随机化,这样不好,所以它基本上就分成了三大块。 有人可能会觉得这东西你怎么决定,这不是人家摆在那了吗?你又不能去乱动。是的,但是我可以通过我选择拍哪一朵荷花,以及我拍这朵花的时候的具体机位,相机往左右上下平移那么几厘米都可以改变它们之间的关系,改变事物之间的位置关系。 反正最后我拍出来就是这个样子,你们喜不喜欢我不知道,反正我自己还算挺喜欢,至少我觉得我从来没有拍出过这样的荷花,是一个新尝试。 好,通过今天的早自习我想我们可以得到三点经验: 第一点是有时候我们觉得自己的照片没什么进步了,遇到瓶颈的时候,其实你不见得要正面突破瓶颈,你也可以从侧面迂回突破。就像我似的,我从来不喜欢拍荷花,拍了几年纪实以后,反过来再一拍荷花,发现这个味道还可以,说明也有点帮助。 然后另一个经验就是我们在拍照的时候,实际上要事先构想你的最后的画面效果,要事先构想你最后的后期的过程。这张照片我是事先知道我肯定会调成高对比度黑白,于是我才特别留意黑与白之间的面积关系、黑与白之间明与暗之间的对比关系。而且我也知道我肯定会让荷叶接近于黑但不是黑,让荷花花瓣接近于白但又不是白。这都是事先想好的,不是先随便瞎拍,回去再随便瞎调撞运气。 第三点就是你现在看到的是一个明暗对比的画面,对比这个手法在摄影里面非常常见,除了明暗你还可以对比高矮胖瘦、大小远近等等。都说“没有对比才没有伤害”,同样的道理也没有对比你是不知道这朵荷花会有多白的。 好吧,今天我们就简单的先聊这么多,大家有更多摄影问题依然欢迎在底部向我留言,我会尽力为您解答。更多摄影好课请见“阅读原文”,喜欢早自习的请点亮“在看”。今天是摄影早自习陪伴大家的第1401天,我是叶梓,每天早上6:30,微信公众号“摄影早自习”,不见不散。
【加入摄影早自习群】加叶梓私人微信:katoyezi09(暗号:喜马拉雅)【加入以下同城摄影群】 北京 成都 重庆 长沙广州 杭州 闽南 南京 上海 苏州 深圳 天津武汉 西安 郑州 山东加叶梓私人微信:katoyezi09(暗号:城市名)【摄影课程咨询微信】hello-kato我终于还是对荷花下手了。© 叶梓早安我是叶梓,今天是摄影早自习陪伴大家的第1401天,今天想先给大家看一张照片,讲一下照片拍摄的一个背景。 这是一个随手拍的照片,小片子。当时我是跟馨瑶同学一起去长城拍摄纪实摄影的项目,进门以后发现左边有那么几个大水缸,里边养了一些荷花。我一般是不拍荷花的,你知道的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就是我自己更感兴趣的肯定是拍人,对于拍静物一类的、花卉一类的没有那么的感兴趣;第二个就是我总觉得拍荷花是老法师在干的事,我们小年轻现在就去拍荷花,拍的那么起劲,感觉是不是有点太狭隘了,是吧?我不是说拍荷花不好,我只是说我自己的审美选择上,我觉得拍荷花有点怪。所以我是一般不拍的,但是馨瑶同学就在那拍,我在那就多说了一句,我说:“荷花缸之间怎么放了点满天星啊?”然后觉得怪有意思的,还挺好看,于是我也把相机拿起来捏了两张。 我用的是个什么相机呢?我用的是理光的GR3(卡片机),我当时设的是一个叫做“高对比度黑白模式”,基本上就是你们现在看到的这个样子。用它来拍花我想不是很常见,但是它的效果会比较特殊,而且我觉得它还挺适合这个场景。当然,我当时用的是RAW格式来拍摄的,这意味着照片拍完以后进到电脑里,它那个模样跟相机里看到的还会不一样,或变回彩色的来。所以我当时也想象了一下,我到底在后期中会怎么样去做这张照片,最终的样子是什么样子的,然后就拍了。 拍完以后馨瑶觉得好神奇,跟她拍的荷花完全不一样,跟我们印象中的荷花不一样。我也觉得很神奇,因为我也没有拍过这样的荷花。我很少拍的,我大学的时候做练习拍过荷花,拍过玉渊潭的花卉展,后来09年、10年左右我刚开始做摄影教育的时候,成立自己公司的时候,带学生去拍荷花,做练习也拍过,但后来就很少拍。我照片里但凡出现荷花,那都是随手拍的,实在没什么可拍了,对着荷花摁两张。 看到这张照片以后觉得我现在拍的荷花的感觉跟我以前大不一样了。我当时就在想一个事,这个变化到底是怎么产生的呢?我想有可能是因为我后来长期的聚焦在黑白的摄影以及纪实摄影上导致的,审美的方式会发生一些潜移默化的变化。 这张照片我觉得还是挺好看的,在我的图片库里面,我想给它评到2.5星级,但是因为没有这个级别,所以我现在暂且给它打的是三星,今后可能会要降,但是不管怎么样,这张照片还是可以的,精致的。它精致在哪?我给大家最简单的方法做个解读。 第一个我采取的照片的拍法是一个暗调衬托亮调的这么一个形式。既然是暗调衬托亮调,那这画面里大部分面积一定要是暗调的东西(就是那些绿叶),然后画面里最好只有一朵荷花,白色的就行,这是一个大的前提。 我刻意的把右下角那一片荷叶拍得很大,让它对荷花有了一丁点的遮挡,这样一来花的面积显得更小,而且有一点羞答答的意思,就不是那么直接的裸露在你的镜头面前,啥都看得清楚,那就没意思了,没劲,是吧?所以我是用荷叶稍微做了点遮挡,正好也交代一点前后关系。 这里最注意的一个地方是背后那些小白花,我不知道是不是满天星,因为小白花的面积大小、在画面中的构图的位置,都是我当时有特别留心的一点,尽量让它们离开这朵白色的荷花,但是又不能离得太远,它们之间要有一些隐藏的联系。而且每一朵小白花之间它要有疏密关系,它不能太过于平均化,太随机化,这样不好,所以它基本上就分成了三大块。 有人可能会觉得这东西你怎么决定,这不是人家摆在那了吗?你又不能去乱动。是的,但是我可以通过我选择拍哪一朵荷花,以及我拍这朵花的时候的具体机位,相机往左右上下平移那么几厘米都可以改变它们之间的关系,改变事物之间的位置关系。 反正最后我拍出来就是这个样子,你们喜不喜欢我不知道,反正我自己还算挺喜欢,至少我觉得我从来没有拍出过这样的荷花,是一个新尝试。 好,通过今天的早自习我想我们可以得到三点经验: 第一点是有时候我们觉得自己的照片没什么进步了,遇到瓶颈的时候,其实你不见得要正面突破瓶颈,你也可以从侧面迂回突破。就像我似的,我从来不喜欢拍荷花,拍了几年纪实以后,反过来再一拍荷花,发现这个味道还可以,说明也有点帮助。 然后另一个经验就是我们在拍照的时候,实际上要事先构想你的最后的画面效果,要事先构想你最后的后期的过程。这张照片我是事先知道我肯定会调成高对比度黑白,于是我才特别留意黑与白之间的面积关系、黑与白之间明与暗之间的对比关系。而且我也知道我肯定会让荷叶接近于黑但不是黑,让荷花花瓣接近于白但又不是白。这都是事先想好的,不是先随便瞎拍,回去再随便瞎调撞运气。 第三点就是你现在看到的是一个明暗对比的画面,对比这个手法在摄影里面非常常见,除了明暗你还可以对比高矮胖瘦、大小远近等等。都说“没有对比才没有伤害”,同样的道理也没有对比你是不知道这朵荷花会有多白的。 好吧,今天我们就简单的先聊这么多,大家有更多摄影问题依然欢迎在底部向我留言,我会尽力为您解答。更多摄影好课请见“阅读原文”,喜欢早自习的请点亮“在看”。今天是摄影早自习陪伴大家的第1401天,我是叶梓,每天早上6:30,微信公众号“摄影早自习”,不见不散。
Doomben 27-06 9 Race Preview: 2 x Gr3 races, the 17th running of the Chris Waller Invitational by 2 Mugs Punting
【加入摄影早自习群】加叶梓私人微信:katoyezi09(暗号:喜马拉雅)【加入以下同城摄影群】 北京 成都 重庆 长沙广州 杭州 闽南 南京 上海 苏州 深圳 天津武汉 西安 郑州 山东加叶梓私人微信:katoyezi09(暗号:城市名)【摄影课程咨询微信】hello-kato首先,什么是顺手? 早安,我是叶梓,今天是摄影早自习陪伴大家第1352天。今天继续来给大家谈一个特别虚头巴脑的东西,你们都想听干货,我偏不,就跟你们讲湿货,我觉得湿货更重要。因为所谓的干货就是一些技巧嘛,所谓的捷径嘛,它只是一种工具而已,但是湿货可能会有更多的启发。 言归正传,今天我们聊什么呢?今天就来聊我早上开着车下地库的时候,我的学生馨瑶她所挑起的一个话题。当时是这么个情况,我们开着车正准备下地库、进公司,我就说起来当初在柬埔寨的时候,安棋(我的另一个学生)他借给我的徕卡Q相机特别的好用。徕卡Q 图片来源:徕卡官网 馨瑶就在旁边问说什么叫好用?我当时就愣了一下,我想了想,这个相机好像真的不好说它哪个地方好用,但是我当时就有一个感觉,我就跟馨瑶说,我整个拍摄的过程中没有印象我在用一台相机,没有感觉到我在用一台相机,或者说是我都没有刻意的去留意过那台相机,我就顺其自然的拿着它把组照给拍完了。这是事后回顾起来、聊起来,我觉得徕卡Q好用。馨瑶就在旁边总结了一句,她说:“这不就是‘人机合一'的状态吗?”这是她说的,不是我说的,这不是我在自己吹捧我的摄影水平、相机操作熟练之类的,不是这个意思。我在柬埔寨用徕卡Q拍摄的照片 © 叶梓 我今天给大家讲这个故事是想告诉大家,一个相机好用的时候,它真的是可以让你不会分散很多的精力在它上面,它是一个你的好工具,不给你添麻烦,你想要什么效果顺手就调了,很简单,没有什么很别扭的地方。这个状态它跟两个方面都有关系,跟这个相机本身的一些设计有关,也跟使用相机的这个人能不能用的熟这个相机有关系。就说人这头吧,你一方面摄影基础肯定要扎实,想要什么效果的时候,几乎下意识的就可以进行调整,不会再去纠结于什么光圈、快门、感光度、构图、光线、色彩之类的这种东西。第二个是这个人对这一台相机要熟、玩的转。有的人、有的同学经济条件不错,今天玩一个相机,明天玩腻了换一个相机,三五个月的就买镜头,不停的在换镜头,总觉得下一个器材能让他的摄影有突飞猛进的进步,但是玩来玩去你就会发现他对任何一个器材摸着都不是特别的熟悉。这样一来就有问题了,你就没有办法达到所谓的“人机合一”的境界了。 当然我们不否认老换新器材也有一定的好处,比如说当你遇到瓶颈的时候,你换了一个不同焦段的镜头或者换了一种不同类型的机身,你当然也能获得一些新鲜感,让你有继续拍下去的动力或者是这个新效果也会让你有一些新的启发,你的摄影风格有点突破,这个优点也是有的。但是我这个意思就是想告诉你说,如果你也想要一种在拍照的过程中让相机这个东西对你不会造成什么负担、不会造成什么压力的这么一种非常好的状态的话,你不妨试着跟你的一台相机长期相处。这个相机它不一定要很高级,不一定要是什么徕卡、什么Q系列M系列,也可以是一台卡片机,也可以是你的手机,或者是一台很轻便的所谓的随身纪实的这么一种相机,比如说富士的XF10、理光的GR3这一类型的相机都是画幅又大、机身又小,就一个手机的大小,比手机还短一截,掏出来拍照是非常方便的。不管它是什么类型的相机,最关键的问题其实还在于人和人与相机之间的熟悉程度。 最后公允起见,我还是要说明一点,虽然话是这么讲,每个人都要找属于自己的那台用的最顺手的相机,但实际上你找它那个过程经常会有一点花心大萝卜的意思。我也买了很多的相机,这一台那一台,不同类型的都尝试了,什么中画幅、胶片傻瓜机……家里一个柜子根本放不下,买了很多、用了很多以后,最后才找到了我自己最喜欢的一种相机的类型。目前我最喜欢的、心中排名第一的是徕卡M系列旁轴测距仪照相机,排名第二的就是口袋相机,类似于GR3之类的这种口袋相机。所以如果你现在还处在一个正在寻找摸索中的过程,那么多买了一点也无所谓,这个也是个过程,但是最终的目标、最理想的状态大概就是“人机合一”了。 好吧,今天我们就闲聊这么多,大家如果有什么想说的、想问的都欢迎在底部向我留言。如果你想系统的学摄影,可以点底部“阅读原文”进入我们的摄影网校,里边有很多的免费课程,包括前几天的直播课也是有回放的。 好,今天是摄影早自习陪伴大家的第1352天,我是叶梓,每天早上6:30,微信公众号“摄影早自习”,不见不散。
【加入摄影早自习群】加叶梓私人微信:katoyezi09(暗号:喜马拉雅)【加入以下同城摄影群】 北京 成都 重庆 长沙广州 杭州 闽南 南京 上海 苏州 深圳 天津武汉 西安 郑州 山东加叶梓私人微信:katoyezi09(暗号:城市名)【摄影课程咨询微信】hello-kato首先,什么是顺手? 早安,我是叶梓,今天是摄影早自习陪伴大家第1352天。今天继续来给大家谈一个特别虚头巴脑的东西,你们都想听干货,我偏不,就跟你们讲湿货,我觉得湿货更重要。因为所谓的干货就是一些技巧嘛,所谓的捷径嘛,它只是一种工具而已,但是湿货可能会有更多的启发。 言归正传,今天我们聊什么呢?今天就来聊我早上开着车下地库的时候,我的学生馨瑶她所挑起的一个话题。当时是这么个情况,我们开着车正准备下地库、进公司,我就说起来当初在柬埔寨的时候,安棋(我的另一个学生)他借给我的徕卡Q相机特别的好用。徕卡Q 图片来源:徕卡官网 馨瑶就在旁边问说什么叫好用?我当时就愣了一下,我想了想,这个相机好像真的不好说它哪个地方好用,但是我当时就有一个感觉,我就跟馨瑶说,我整个拍摄的过程中没有印象我在用一台相机,没有感觉到我在用一台相机,或者说是我都没有刻意的去留意过那台相机,我就顺其自然的拿着它把组照给拍完了。这是事后回顾起来、聊起来,我觉得徕卡Q好用。馨瑶就在旁边总结了一句,她说:“这不就是‘人机合一'的状态吗?”这是她说的,不是我说的,这不是我在自己吹捧我的摄影水平、相机操作熟练之类的,不是这个意思。我在柬埔寨用徕卡Q拍摄的照片 © 叶梓 我今天给大家讲这个故事是想告诉大家,一个相机好用的时候,它真的是可以让你不会分散很多的精力在它上面,它是一个你的好工具,不给你添麻烦,你想要什么效果顺手就调了,很简单,没有什么很别扭的地方。这个状态它跟两个方面都有关系,跟这个相机本身的一些设计有关,也跟使用相机的这个人能不能用的熟这个相机有关系。就说人这头吧,你一方面摄影基础肯定要扎实,想要什么效果的时候,几乎下意识的就可以进行调整,不会再去纠结于什么光圈、快门、感光度、构图、光线、色彩之类的这种东西。第二个是这个人对这一台相机要熟、玩的转。有的人、有的同学经济条件不错,今天玩一个相机,明天玩腻了换一个相机,三五个月的就买镜头,不停的在换镜头,总觉得下一个器材能让他的摄影有突飞猛进的进步,但是玩来玩去你就会发现他对任何一个器材摸着都不是特别的熟悉。这样一来就有问题了,你就没有办法达到所谓的“人机合一”的境界了。 当然我们不否认老换新器材也有一定的好处,比如说当你遇到瓶颈的时候,你换了一个不同焦段的镜头或者换了一种不同类型的机身,你当然也能获得一些新鲜感,让你有继续拍下去的动力或者是这个新效果也会让你有一些新的启发,你的摄影风格有点突破,这个优点也是有的。但是我这个意思就是想告诉你说,如果你也想要一种在拍照的过程中让相机这个东西对你不会造成什么负担、不会造成什么压力的这么一种非常好的状态的话,你不妨试着跟你的一台相机长期相处。这个相机它不一定要很高级,不一定要是什么徕卡、什么Q系列M系列,也可以是一台卡片机,也可以是你的手机,或者是一台很轻便的所谓的随身纪实的这么一种相机,比如说富士的XF10、理光的GR3这一类型的相机都是画幅又大、机身又小,就一个手机的大小,比手机还短一截,掏出来拍照是非常方便的。不管它是什么类型的相机,最关键的问题其实还在于人和人与相机之间的熟悉程度。 最后公允起见,我还是要说明一点,虽然话是这么讲,每个人都要找属于自己的那台用的最顺手的相机,但实际上你找它那个过程经常会有一点花心大萝卜的意思。我也买了很多的相机,这一台那一台,不同类型的都尝试了,什么中画幅、胶片傻瓜机……家里一个柜子根本放不下,买了很多、用了很多以后,最后才找到了我自己最喜欢的一种相机的类型。目前我最喜欢的、心中排名第一的是徕卡M系列旁轴测距仪照相机,排名第二的就是口袋相机,类似于GR3之类的这种口袋相机。所以如果你现在还处在一个正在寻找摸索中的过程,那么多买了一点也无所谓,这个也是个过程,但是最终的目标、最理想的状态大概就是“人机合一”了。 好吧,今天我们就闲聊这么多,大家如果有什么想说的、想问的都欢迎在底部向我留言。如果你想系统的学摄影,可以点底部“阅读原文”进入我们的摄影网校,里边有很多的免费课程,包括前几天的直播课也是有回放的。 好,今天是摄影早自习陪伴大家的第1352天,我是叶梓,每天早上6:30,微信公众号“摄影早自习”,不见不散。
【加入摄影早自习群】加叶梓私人微信:katoyezi09(暗号:喜马拉雅)【加入以下同城摄影群】 北京 成都 重庆 长沙广州 杭州 闽南 南京 上海 苏州 深圳 天津武汉 西安 郑州 山东加叶梓私人微信:katoyezi09(暗号:城市名)【课程咨询微信】hello-kato眼高手低是好事,它能促使你不断进步。 早安,我是叶梓,今天是摄影早自习陪伴大家的第1302天。今天我想合并回答两位同学的问题,一位叫做“当当”,他好像遇到了一些瓶颈,4年前开始学网课,但是现在不知道该拍什么好了,身边总觉得还是有些精彩瞬间,但是觉得自己拍不好,也就有些止步不前。有时候甚至会做梦梦到自己拍到好作品。 其实我觉得你遇到的瓶颈,我们从三个方面来看待。第一个方面是你这是一个眼高手低的瓶颈,也就是说你的审美、你的脑子比你的手要快,比你的技术要好。这样一来你总会嫌弃自己的照片拍的不满意,总觉得别人拍的照片更好一些。但是你知道吗,这其实是个好瓶颈。因为你知道什么才是好照片,所以你才会朝那个方向去努力。和它相反的一种现象、一种状态是最差的一种状态,就是眼低手高。就是说审美特别差,但是自己技术还行。这样一来你就看自己的照片,怎么看怎么觉得是世界第一。你不会有前进的动力,你也不知道该往哪个方向走。眼低手高才是个真正可怕的事情,所以你不用太担心。 你应该怎么做呢?我想有一种方法是最简单的,就是放下你的感性的这种思维方式,用理性的思维方式去替代。讲的再仔细一点就是你不要老沉醉在你的照片不好看,我拍不出什么好照片,我总抓不住最佳瞬间的这种想法里面,沉醉在这里面没有用。你应该用理性思维去替代它,去想到底你这张照片哪个地方不好?跟你喜欢的照片到底有什么样的差距?把这些细节一找出来,你就能够改进,能够拍得更好。最重要的一点是我们人类的思维方式就是感性和理性选边站。当理性出场的时候,感性它总是就退到舞台后面去了。这样你的状态就变得很好了,进入了一个良性的循环。 退一万步讲,即便你现在拍的确实不好看,那又怎么样呢?我们学摄影的初心是什么,还不就是为了记录一下自己的生活,还不就是因为我们热爱生活。所以你现在放轻松一点,不要管那么多。遇到精彩瞬间,拍就好了。至于这张照片好不好,我们不求这个结果。而且到最后,10年以后你喜不喜欢这照片这还要另说呢。说不定你现在觉得再难看的照片,到时候看起来都觉得很有趣、很值得去记录。所以勿忘初心,有的时候不要给自己这么多压力,只管拍就好了。 好,我们来看看另外一位同学的问题,但是好像我找不到他的名字,找不到那个问题在哪了。刚才我还看到了的某篇早自习后方的留言。他问我说叶老师,单反相机能不能在近距离里面拍一个人的全身照?佳能超广角变焦镜头 EF-S 10-22mm等效焦距为16-35mm Photo by Vikas Shankarathota on Unsplash 这个问题问的有点意外,但是我其实特别乐于为大家回答这些比较基础的摄影问题,所以大家有问题就尽管问。那我就回答一下这位同学。首先你所谓的近距离拍一个人的全身照要有一个广角镜头,就是视角很开阔的镜头。只要你有广角镜头,你都可以在近距离拍人物全身照。比如说手机,手机现在基本上都是广角镜头,或者用一些虽然不能更换镜头,但是它的镜头本身就是广角镜头的相机。比如说理光的GR3,或者干脆就是那些能更换镜头的相机。这里面包括单反相机、微单相机都是能更换镜头的相机。它们拍照的画面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其实都跟是哪支镜头有关系,换句话说,只要你找对了那支镜头,买对了那支镜头,你不管是单反也好,微单也好,都能拍出你想要的效果。所以这里的关键是要理解你想要的近距离拍全身照,它是有关于镜头的效果,是关于镜头的等效焦距的一个效果。它跟你的机身到底是哪一种可能关系不是特别的大。 好吧,总而言之大家还有什么摄影问题的话,就尽量在后方给我留言。不用说每次都要问什么很高深的问题,其实有些很基础的问题反而是我们平时最容易忽视的。所以大家多听一听,说不定哪一天发现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理解这个问题,会有一些新的收获。所以无论你有什么样的问题,尽量在后方给我留言,我会尽力为你解答。 今天我们就先聊这么多,今天是摄影早自习陪伴大家的第1302天,我是叶梓。每天早上6:30,微信公众号“摄影早自习”,不见不散。
【加入摄影早自习群】加叶梓私人微信:katoyezi09(暗号:喜马拉雅)【加入以下同城摄影群】 北京 成都 重庆 长沙广州 杭州 闽南 南京 上海 苏州 深圳 天津武汉 西安 郑州 山东加叶梓私人微信:katoyezi09(暗号:城市名)【课程咨询微信】hello-kato眼高手低是好事,它能促使你不断进步。 早安,我是叶梓,今天是摄影早自习陪伴大家的第1302天。今天我想合并回答两位同学的问题,一位叫做“当当”,他好像遇到了一些瓶颈,4年前开始学网课,但是现在不知道该拍什么好了,身边总觉得还是有些精彩瞬间,但是觉得自己拍不好,也就有些止步不前。有时候甚至会做梦梦到自己拍到好作品。 其实我觉得你遇到的瓶颈,我们从三个方面来看待。第一个方面是你这是一个眼高手低的瓶颈,也就是说你的审美、你的脑子比你的手要快,比你的技术要好。这样一来你总会嫌弃自己的照片拍的不满意,总觉得别人拍的照片更好一些。但是你知道吗,这其实是个好瓶颈。因为你知道什么才是好照片,所以你才会朝那个方向去努力。和它相反的一种现象、一种状态是最差的一种状态,就是眼低手高。就是说审美特别差,但是自己技术还行。这样一来你就看自己的照片,怎么看怎么觉得是世界第一。你不会有前进的动力,你也不知道该往哪个方向走。眼低手高才是个真正可怕的事情,所以你不用太担心。 你应该怎么做呢?我想有一种方法是最简单的,就是放下你的感性的这种思维方式,用理性的思维方式去替代。讲的再仔细一点就是你不要老沉醉在你的照片不好看,我拍不出什么好照片,我总抓不住最佳瞬间的这种想法里面,沉醉在这里面没有用。你应该用理性思维去替代它,去想到底你这张照片哪个地方不好?跟你喜欢的照片到底有什么样的差距?把这些细节一找出来,你就能够改进,能够拍得更好。最重要的一点是我们人类的思维方式就是感性和理性选边站。当理性出场的时候,感性它总是就退到舞台后面去了。这样你的状态就变得很好了,进入了一个良性的循环。 退一万步讲,即便你现在拍的确实不好看,那又怎么样呢?我们学摄影的初心是什么,还不就是为了记录一下自己的生活,还不就是因为我们热爱生活。所以你现在放轻松一点,不要管那么多。遇到精彩瞬间,拍就好了。至于这张照片好不好,我们不求这个结果。而且到最后,10年以后你喜不喜欢这照片这还要另说呢。说不定你现在觉得再难看的照片,到时候看起来都觉得很有趣、很值得去记录。所以勿忘初心,有的时候不要给自己这么多压力,只管拍就好了。 好,我们来看看另外一位同学的问题,但是好像我找不到他的名字,找不到那个问题在哪了。刚才我还看到了的某篇早自习后方的留言。他问我说叶老师,单反相机能不能在近距离里面拍一个人的全身照?佳能超广角变焦镜头 EF-S 10-22mm等效焦距为16-35mm Photo by Vikas Shankarathota on Unsplash 这个问题问的有点意外,但是我其实特别乐于为大家回答这些比较基础的摄影问题,所以大家有问题就尽管问。那我就回答一下这位同学。首先你所谓的近距离拍一个人的全身照要有一个广角镜头,就是视角很开阔的镜头。只要你有广角镜头,你都可以在近距离拍人物全身照。比如说手机,手机现在基本上都是广角镜头,或者用一些虽然不能更换镜头,但是它的镜头本身就是广角镜头的相机。比如说理光的GR3,或者干脆就是那些能更换镜头的相机。这里面包括单反相机、微单相机都是能更换镜头的相机。它们拍照的画面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其实都跟是哪支镜头有关系,换句话说,只要你找对了那支镜头,买对了那支镜头,你不管是单反也好,微单也好,都能拍出你想要的效果。所以这里的关键是要理解你想要的近距离拍全身照,它是有关于镜头的效果,是关于镜头的等效焦距的一个效果。它跟你的机身到底是哪一种可能关系不是特别的大。 好吧,总而言之大家还有什么摄影问题的话,就尽量在后方给我留言。不用说每次都要问什么很高深的问题,其实有些很基础的问题反而是我们平时最容易忽视的。所以大家多听一听,说不定哪一天发现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理解这个问题,会有一些新的收获。所以无论你有什么样的问题,尽量在后方给我留言,我会尽力为你解答。 今天我们就先聊这么多,今天是摄影早自习陪伴大家的第1302天,我是叶梓。每天早上6:30,微信公众号“摄影早自习”,不见不散。
【今晚免费直播课】出不了门?今晚跟我去摩洛哥吧!听旅行故事学摄影,看我怎么用一台手机描绘一千零一夜的浪漫和神秘!【时间】今晚9点【直播地址】(进去后点目录,第17课):https://study.163.com/course/introduction.htm?courseId=979003&_trace_c_p_k2_=28c08928b5bb4ebda5eb6262c5c124dfP.S. 从今天开始到9号晚9点都有直播课哦!我们不见不散! 早安我是叶梓,今天是摄影早自习陪伴大家的第1256天。今天我要回答一位名字很长的同学在昨天的早自习后面留的一个很长的问题。理光GR3 图片来源:www.dgtle.com 这个问题是有关于街拍时候的参数设置的。他问题真的很长,我可能要分两期早自习来说,今天先回答他的第一个问题。他问:街拍时候超焦距怎么设置?这里有个前提条件,他用的是一种叫做理光GR3的相机,正好我手头也有一台。这种相机和富士的XF10都称之为所谓的街拍机。一听名字你就知道它适合做街头摄影。 为什么适合?因为它的个头很小,真的很小,比手机还小,但画幅又比较大,是APA-C画幅,画质还是很有保障。更重要的是它们俩都具备一个很神奇的功能:预对焦,就是通过某种设置、某种操作,可以把焦点放在预先已经设定好的一个距离上。比如说GR3,最近可以放在1米的位置,最远的可以放在5米的位置。理光GR III “快慢模式”中关于预对焦距离的选项 © 叶梓理光GR III “快慢模式”中预对焦距离显示,此时相机不再耗费时间自动对焦 © 叶梓 对焦距离被固定有什么好处呢?就是你真实的去拍照的时候,就可以不用再经过一个漫长的对焦的等待过程了,更容易抓拍到你想要的所谓的决定性瞬间。 有同学应该发现困难所在了,就是你真实的拍摄的时候,你不知道那个人到底离你有多远。你说凭肉眼去估计它离我是不是1米,恐怕是有点难,所以这种预对焦的档位通常还会配合小光圈来使用。我的习惯一般是使用至少f/16的小光圈,这样的话它景深范围就很大。比如说你用1米处对焦并用f/16的小光圈的话,其实从0.5米到无穷远的基本上都是清楚的,这样你就完全不用管对焦的事情了。通过广角镜头、通过小光圈,通过一个合适对焦距离,最后达到一个景深最远端在无穷远处,最近端比较近,这就是超焦距。相机跳过了对焦的动作,只管摁快门就好,当然可以抓拍到很多很精彩的瞬间了。光线充足时可以用超焦距跳过对焦环节 © 叶梓 当然,超焦距的应用是有一定条件的。你既然用了一个最小的光圈,而且你可能还要去抓拍运动的人物,你就需要一个比较亮的环境才能做得到,否则的话要么画面噪点很多,要不然就是拍成模糊的、晃动的画面,所以超焦距一般都是在大白天使用的。如果是室内或者是晚上的话,我们都需要用另一个方法,就是用闪光灯。用闪光灯带来强烈的光,这样你又有了用超焦距的这种可能性。 那么如果我们不能用超焦距会怎么样呢?比如说这个室内并不是很明亮,而且我又不想用闪光灯来惊扰对方,这个时候我就会在之前的GR3的设定上稍微改一个参数。对焦还是放在1米处做预对焦,但是我把光圈可能会放大一点,比如说放到f/8或者是f/5.6,然后预估距离在离这个人物大概1米远处摁快门。因为毕竟没有采用最大光圈,所以还是有一点景深范围的。估算距离的时候,哪怕是有点偏差的,可能人物也还是清楚的。这个就不叫超焦距了,这个叫估焦。因为它只具备一定的景深范围,景深范围的最远界并没有到达无穷远,所以严格来说它不能算超焦距,算估焦。估焦有一定的失败几率,但是聊胜于无还是可以用的,你可以自己多练习一下。光线不足时,可以用闪光灯给巢家居创造条件或者用估焦的方法拍照 © 叶梓 另外教大家一个小技巧,就是当你把手往前伸直的时候,一臂长差不多是70厘米左右,比它再远个1/3长差不多就是1米了。当然这个还是跟我们的身高有关系,大家可以自己拿尺子去量一下自己的手到底有多长,到时候就很好估计。 最后有一个细节要提醒大家。景深范围其实只是相对清楚的事物的范围,真正最清楚的其实还只有焦点那个位置。你把对焦点设到1米处的时候,只有1米远的事物是真正最清楚的,其它东西只是相对清楚,或者说是看不太出来模糊,它们并不是真的绝对清楚的。 所以综上所述,我自己用GR3的时候,预对焦基本上就是放在一米远处来对焦的,只不过分了三种情况: 1、如果是大白天光源充足,我就直接把光圈调到f/16来拍照; 2、如果是光线不足,我可能会打开闪光灯拍照; 3、如果不想打开闪光灯,我就会稍微放大一点光圈,然后来进行估焦的拍照。 再回到最初,我们的目的是跳过对焦环节,让相机可以更快的更准的抓到最好的瞬间。那么除了理光的GR3和富士的XF10以外,其实其它的相机也可以这么做,只不过你们需要把对焦调到手动的模式,并且手动的放在1米远处来拍摄。对了,以上关于焦距范围的数值是基于AP-C画幅和28mm等效焦距镜头来计算的,如果你的画幅不同或者焦距不同,你需要用景深计算器自己再计算一次,看看你的超焦距要求你把对焦距离放在几米远处更合适。【直播课】《旅行摄影评片会》之摩洛哥【时间】 今晚9点【直播地址】(进去后点目录,第16课):https://study.163.com/course/introduction.htm?courseId=979003&_trace_c_p_k2_=28c08928b5bb4ebda5eb6262c5c124df 好吧,今天我们就先聊这么多,今天晚上依然有直播课,还是有关于旅行摄影的一些故事和照片背后的技巧。进入直播课请复制上方链接。 今天是摄影早自习陪伴大家的第1256天,我是叶梓,每天早上6:30,微信公众号“摄影早自习”,不见不散。
【今晚免费直播课】出不了门?今晚跟我去摩洛哥吧!听旅行故事学摄影,看我怎么用一台手机描绘一千零一夜的浪漫和神秘!【时间】今晚9点【直播地址】(进去后点目录,第17课):https://study.163.com/course/introduction.htm?courseId=979003&_trace_c_p_k2_=28c08928b5bb4ebda5eb6262c5c124dfP.S. 从今天开始到9号晚9点都有直播课哦!我们不见不散! 早安我是叶梓,今天是摄影早自习陪伴大家的第1256天。今天我要回答一位名字很长的同学在昨天的早自习后面留的一个很长的问题。理光GR3 图片来源:www.dgtle.com 这个问题是有关于街拍时候的参数设置的。他问题真的很长,我可能要分两期早自习来说,今天先回答他的第一个问题。他问:街拍时候超焦距怎么设置?这里有个前提条件,他用的是一种叫做理光GR3的相机,正好我手头也有一台。这种相机和富士的XF10都称之为所谓的街拍机。一听名字你就知道它适合做街头摄影。 为什么适合?因为它的个头很小,真的很小,比手机还小,但画幅又比较大,是APA-C画幅,画质还是很有保障。更重要的是它们俩都具备一个很神奇的功能:预对焦,就是通过某种设置、某种操作,可以把焦点放在预先已经设定好的一个距离上。比如说GR3,最近可以放在1米的位置,最远的可以放在5米的位置。理光GR III “快慢模式”中关于预对焦距离的选项 © 叶梓理光GR III “快慢模式”中预对焦距离显示,此时相机不再耗费时间自动对焦 © 叶梓 对焦距离被固定有什么好处呢?就是你真实的去拍照的时候,就可以不用再经过一个漫长的对焦的等待过程了,更容易抓拍到你想要的所谓的决定性瞬间。 有同学应该发现困难所在了,就是你真实的拍摄的时候,你不知道那个人到底离你有多远。你说凭肉眼去估计它离我是不是1米,恐怕是有点难,所以这种预对焦的档位通常还会配合小光圈来使用。我的习惯一般是使用至少f/16的小光圈,这样的话它景深范围就很大。比如说你用1米处对焦并用f/16的小光圈的话,其实从0.5米到无穷远的基本上都是清楚的,这样你就完全不用管对焦的事情了。通过广角镜头、通过小光圈,通过一个合适对焦距离,最后达到一个景深最远端在无穷远处,最近端比较近,这就是超焦距。相机跳过了对焦的动作,只管摁快门就好,当然可以抓拍到很多很精彩的瞬间了。光线充足时可以用超焦距跳过对焦环节 © 叶梓 当然,超焦距的应用是有一定条件的。你既然用了一个最小的光圈,而且你可能还要去抓拍运动的人物,你就需要一个比较亮的环境才能做得到,否则的话要么画面噪点很多,要不然就是拍成模糊的、晃动的画面,所以超焦距一般都是在大白天使用的。如果是室内或者是晚上的话,我们都需要用另一个方法,就是用闪光灯。用闪光灯带来强烈的光,这样你又有了用超焦距的这种可能性。 那么如果我们不能用超焦距会怎么样呢?比如说这个室内并不是很明亮,而且我又不想用闪光灯来惊扰对方,这个时候我就会在之前的GR3的设定上稍微改一个参数。对焦还是放在1米处做预对焦,但是我把光圈可能会放大一点,比如说放到f/8或者是f/5.6,然后预估距离在离这个人物大概1米远处摁快门。因为毕竟没有采用最大光圈,所以还是有一点景深范围的。估算距离的时候,哪怕是有点偏差的,可能人物也还是清楚的。这个就不叫超焦距了,这个叫估焦。因为它只具备一定的景深范围,景深范围的最远界并没有到达无穷远,所以严格来说它不能算超焦距,算估焦。估焦有一定的失败几率,但是聊胜于无还是可以用的,你可以自己多练习一下。光线不足时,可以用闪光灯给巢家居创造条件或者用估焦的方法拍照 © 叶梓 另外教大家一个小技巧,就是当你把手往前伸直的时候,一臂长差不多是70厘米左右,比它再远个1/3长差不多就是1米了。当然这个还是跟我们的身高有关系,大家可以自己拿尺子去量一下自己的手到底有多长,到时候就很好估计。 最后有一个细节要提醒大家。景深范围其实只是相对清楚的事物的范围,真正最清楚的其实还只有焦点那个位置。你把对焦点设到1米处的时候,只有1米远的事物是真正最清楚的,其它东西只是相对清楚,或者说是看不太出来模糊,它们并不是真的绝对清楚的。 所以综上所述,我自己用GR3的时候,预对焦基本上就是放在一米远处来对焦的,只不过分了三种情况: 1、如果是大白天光源充足,我就直接把光圈调到f/16来拍照; 2、如果是光线不足,我可能会打开闪光灯拍照; 3、如果不想打开闪光灯,我就会稍微放大一点光圈,然后来进行估焦的拍照。 再回到最初,我们的目的是跳过对焦环节,让相机可以更快的更准的抓到最好的瞬间。那么除了理光的GR3和富士的XF10以外,其实其它的相机也可以这么做,只不过你们需要把对焦调到手动的模式,并且手动的放在1米远处来拍摄。对了,以上关于焦距范围的数值是基于AP-C画幅和28mm等效焦距镜头来计算的,如果你的画幅不同或者焦距不同,你需要用景深计算器自己再计算一次,看看你的超焦距要求你把对焦距离放在几米远处更合适。【直播课】《旅行摄影评片会》之摩洛哥【时间】 今晚9点【直播地址】(进去后点目录,第16课):https://study.163.com/course/introduction.htm?courseId=979003&_trace_c_p_k2_=28c08928b5bb4ebda5eb6262c5c124df 好吧,今天我们就先聊这么多,今天晚上依然有直播课,还是有关于旅行摄影的一些故事和照片背后的技巧。进入直播课请复制上方链接。 今天是摄影早自习陪伴大家的第1256天,我是叶梓,每天早上6:30,微信公众号“摄影早自习”,不见不散。
【今晚免费直播课】出不了门?今晚跟我去摩洛哥吧!听旅行故事学摄影,看我怎么用一台手机描绘一千零一夜的浪漫和神秘!【时间】今晚9点【直播地址】(进去后点目录,第17课):https://study.163.com/course/introduction.htm?courseId=979003&_trace_c_p_k2_=28c08928b5bb4ebda5eb6262c5c124dfP.S. 从今天开始到9号晚9点都有直播课哦!我们不见不散! 早安我是叶梓,今天是摄影早自习陪伴大家的第1256天。今天我要回答一位名字很长的同学在昨天的早自习后面留的一个很长的问题。理光GR3 图片来源:www.dgtle.com 这个问题是有关于街拍时候的参数设置的。他问题真的很长,我可能要分两期早自习来说,今天先回答他的第一个问题。他问:街拍时候超焦距怎么设置?这里有个前提条件,他用的是一种叫做理光GR3的相机,正好我手头也有一台。这种相机和富士的XF10都称之为所谓的街拍机。一听名字你就知道它适合做街头摄影。 为什么适合?因为它的个头很小,真的很小,比手机还小,但画幅又比较大,是APA-C画幅,画质还是很有保障。更重要的是它们俩都具备一个很神奇的功能:预对焦,就是通过某种设置、某种操作,可以把焦点放在预先已经设定好的一个距离上。比如说GR3,最近可以放在1米的位置,最远的可以放在5米的位置。理光GR III “快慢模式”中关于预对焦距离的选项 © 叶梓理光GR III “快慢模式”中预对焦距离显示,此时相机不再耗费时间自动对焦 © 叶梓 对焦距离被固定有什么好处呢?就是你真实的去拍照的时候,就可以不用再经过一个漫长的对焦的等待过程了,更容易抓拍到你想要的所谓的决定性瞬间。 有同学应该发现困难所在了,就是你真实的拍摄的时候,你不知道那个人到底离你有多远。你说凭肉眼去估计它离我是不是1米,恐怕是有点难,所以这种预对焦的档位通常还会配合小光圈来使用。我的习惯一般是使用至少f/16的小光圈,这样的话它景深范围就很大。比如说你用1米处对焦并用f/16的小光圈的话,其实从0.5米到无穷远的基本上都是清楚的,这样你就完全不用管对焦的事情了。通过广角镜头、通过小光圈,通过一个合适对焦距离,最后达到一个景深最远端在无穷远处,最近端比较近,这就是超焦距。相机跳过了对焦的动作,只管摁快门就好,当然可以抓拍到很多很精彩的瞬间了。光线充足时可以用超焦距跳过对焦环节 © 叶梓 当然,超焦距的应用是有一定条件的。你既然用了一个最小的光圈,而且你可能还要去抓拍运动的人物,你就需要一个比较亮的环境才能做得到,否则的话要么画面噪点很多,要不然就是拍成模糊的、晃动的画面,所以超焦距一般都是在大白天使用的。如果是室内或者是晚上的话,我们都需要用另一个方法,就是用闪光灯。用闪光灯带来强烈的光,这样你又有了用超焦距的这种可能性。 那么如果我们不能用超焦距会怎么样呢?比如说这个室内并不是很明亮,而且我又不想用闪光灯来惊扰对方,这个时候我就会在之前的GR3的设定上稍微改一个参数。对焦还是放在1米处做预对焦,但是我把光圈可能会放大一点,比如说放到f/8或者是f/5.6,然后预估距离在离这个人物大概1米远处摁快门。因为毕竟没有采用最大光圈,所以还是有一点景深范围的。估算距离的时候,哪怕是有点偏差的,可能人物也还是清楚的。这个就不叫超焦距了,这个叫估焦。因为它只具备一定的景深范围,景深范围的最远界并没有到达无穷远,所以严格来说它不能算超焦距,算估焦。估焦有一定的失败几率,但是聊胜于无还是可以用的,你可以自己多练习一下。光线不足时,可以用闪光灯给巢家居创造条件或者用估焦的方法拍照 © 叶梓 另外教大家一个小技巧,就是当你把手往前伸直的时候,一臂长差不多是70厘米左右,比它再远个1/3长差不多就是1米了。当然这个还是跟我们的身高有关系,大家可以自己拿尺子去量一下自己的手到底有多长,到时候就很好估计。 最后有一个细节要提醒大家。景深范围其实只是相对清楚的事物的范围,真正最清楚的其实还只有焦点那个位置。你把对焦点设到1米处的时候,只有1米远的事物是真正最清楚的,其它东西只是相对清楚,或者说是看不太出来模糊,它们并不是真的绝对清楚的。 所以综上所述,我自己用GR3的时候,预对焦基本上就是放在一米远处来对焦的,只不过分了三种情况: 1、如果是大白天光源充足,我就直接把光圈调到f/16来拍照; 2、如果是光线不足,我可能会打开闪光灯拍照; 3、如果不想打开闪光灯,我就会稍微放大一点光圈,然后来进行估焦的拍照。 再回到最初,我们的目的是跳过对焦环节,让相机可以更快的更准的抓到最好的瞬间。那么除了理光的GR3和富士的XF10以外,其实其它的相机也可以这么做,只不过你们需要把对焦调到手动的模式,并且手动的放在1米远处来拍摄。对了,以上关于焦距范围的数值是基于AP-C画幅和28mm等效焦距镜头来计算的,如果你的画幅不同或者焦距不同,你需要用景深计算器自己再计算一次,看看你的超焦距要求你把对焦距离放在几米远处更合适。【直播课】《旅行摄影评片会》之摩洛哥【时间】 今晚9点【直播地址】(进去后点目录,第16课):https://study.163.com/course/introduction.htm?courseId=979003&_trace_c_p_k2_=28c08928b5bb4ebda5eb6262c5c124df 好吧,今天我们就先聊这么多,今天晚上依然有直播课,还是有关于旅行摄影的一些故事和照片背后的技巧。进入直播课请复制上方链接。 今天是摄影早自习陪伴大家的第1256天,我是叶梓,每天早上6:30,微信公众号“摄影早自习”,不见不散。
John Dickinson and Whitey Gleason discuss various trade rumors surrounding GR3 and Alec Burkes. Later they are joine by former NBA Head Coach and Co-host of the Warriors Weekly Podcast, Gary Saint Jean as they discuss the growth of the young players on the roster and the trials and tribulations of Jordan Poole
Golden State Warriors forward Glenn Robinson III joins The Runnin' Plays Podcast to discuss how important family has been in his life and breaks down his goals for the rest of his NBA career. Plus, GR3 details how he and his dad are different.(1:00) GR3 discusses his favorite holiday traditions(3:45) GR3 shares how different he is from his dad (5:15) GR3 details the challenges of NBA travel, from both younger and older perspectives(9:20) GR3 talks about having a father who played in the NBA(17:04) GR3 breaks down his goals for his career (19:38) GR3 details Draymond recruiting him to the Warriors (22:30) GR3 discusses why he is so happy with the Warriors (25:45) GR3 discusses what he believes the future looks like in Golden State
番組へのフィードバックはtwitterハッシュタグ ろっくぼとむ をつけてツイートしてください。 RockBottom Tシャツはアンテナワークスさんにて販売中です! ライブ情報:public bar ash ちゃーりー … 続きを読む mini 129 GR3用フィルターセットを買ってみた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承接第 92 期《手机与相机》。2008 年 iPhone 推出 App Store 后,智能手机正式进入新纪元,随之而来的庞大、丰富的软件生态中,相机 or 滤镜 app 绝对是一股洪流,产品形态多样、用户使用广泛。据不完全统计,每一个智能手机用户的手机里,至少安装有 1.9527 个滤镜相关 app……号外号外~ 本台兹定于 2019 年 12 月 28 日周六的晚上在上海举办本年度最后一场线下活动,台史首次晚间聚会有哪些不一样的内容呢?敬请关注我台各个社交网络的通知~ 会员后台也将不日放出报名入口~内容提要04:22 今天的话题又从那个名字很难念的 VSCO 开始11:45 从细节使用习惯拉回来……聊聊为啥 JJ 不爱 Adobe 移动 app 们22:57 追忆过往的那些相关 app 们29:34 两位主播强行插入了自己的私活经历35:41 用一句莎士比亚的台词再次把话题拉回来43:43 不同个性的滤镜就像咖喱和日料45:46 如果「假移轴」也算一种滤镜的话……48:58 还是要聊聊 Leon 新买的 iPhone 11 Pro Max52:29 跟「滤镜」看似有关的一些硬件参考链接Whatever.FM 最近更新了一期 1:10我台聊相机的那一期节目 4:29Leon 发给 JJ 的那篇在 App Store 上的 VSCO 介绍文章 4:55VSCO 全称其实是 Visual Supply Company 5:08VSCO 出品的 Lightroom 预设 VSCO Film 7:02iOS 版 Lightroom 10:54Adobe Sketch 13:29Adobe Draw 13:312014 年,Adobe 一下子放出了一堆移动端应用 13:47iPad 上非常强悍的绘图应用 Procreate 15:51「53」工作室出品的 iPad 绘图应用 Paper 15:55同样由「53」工作室的出品的 iPad 笔 17:53相机应用 Camera+ 20:01Paper 的初始相册 21:48历史比 Twitter 自己客户端还要久远很多的 Twitterrific 23:52第一个版本 Camera+ 那个非常写实的首页 24:16JJ 在内蒙古拍的用了 Camera+ 滤镜的「油腻」照片 25:38后来(并不是现在)的 Camera+ 界面 26:06Camera+ 所用的 Bree 字体 26:29Camera+ 开发商 tap tap tap 的官网 28:34JJ 早年间设计的 Windownaut 宇航员头盔图标 29:39那个时候很喜欢设计完软件界面再补个包装盒 33:40何同学的 iPhone 11 系列相机评测 51:27理光 GR3 相机 52:56Leon 给邮报写的那期专栏 53:26Epson RD-1S 相机 54:09RD-1S 非常帅的仪表盘 55:25X-Pro 3 相机的后背 56:40
Golden State Warriors wing GR3 joins the show to talk about his massive opportunity this season, meditation, fishing, and more!1:05- Top 5 most confusing teams going into the 2019-2020 season44:08- Glen Robinson IIILearn more about your ad choices. Visit megaphone.fm/adchoices
大家好,Leon 本来想着在候机的时候听一下这期的未配 BGM 毛片来写刊头简介的。可是突然发现包里并没有带耳机,那只能意识流凭回忆了。依稀记得两周前 Leon 跟 JJ 又开了一个新坑,聊聊手机摄像头还有相机的那些事,具体到底聊了啥,哈哈,还是听节目吧,我们也……这次算是很巧,节目发布当日 Leon 又踏上了前往东京的旅途,祝他顺利买到《黄金神威》、Minolta TC-1 以及喝到浅草神谷吧的电气白兰吧 :)内容提要04:40 上一次更正节目的更正和道歉11:01 手机摄像头追赶相机的历史20:02 照相机 vs. 手机很像 PC vs. iPad31:07 为神马还要买照相机37:19 关于「画幅」的流水账49:36 是 ISO 不是 iOS参考链接英伦喜剧电影《海盗电台》 2:30UP 主敬汉卿被恶意告侵权事件 3:04遍布各种更正的第 51 期邮报 4:26Echarts 的历史 5:34全球首款 1 亿像素的 CMOS,首发厂商是小米 6:48索尼 Alpha 7R IV 全画幅微单™数码相机 7:14索尼 RX100 VI 黑卡®数码相机 10:57理光 GR3 11:01诺基亚 808 12:25松下 CM1 15:45当年免费供应茅台的中国民航客机 22:22机票分舱的秘密 22:53Tim Van Damme 在 Framer 的大会上演讲「△ = c」 27:19Tim 做客 Layout.FM:Stop Calling the iPhone a Phone 27:37Gowalla 的首页 UI 设计 29:012012 年前后的 Instagram UI 29:23JJ 的 Unsplash 页面 33:43全画幅 vs. 中画幅 39:55各种画幅尺寸的比较 43:17把早期 iPhone 主屏按像素 1:1 贴到现在的 Apple Watch 上 44:20适马首款 L 卡口全画幅无反相机 Sigma fp 47:52Foveon X3 感光芯片 48:27
番組へのフィードバックはtwitterハッシュタグ ろっくぼとむ をつけてツイートしてください。 RockBottom Tシャツはアンテナワークスさんにて販売中です! ライブ情報:public bar ash ちゃーりー … 続きを読む mini 112 結局買ってしまったGR3
In our 75th episode we hear from Mark Zanker who chats about flying the RAF Jaguar and the Harrier GR3/5 in part 1 of his interview.He describes what each aircraft was like to fly and he includes some great stories such as flying in Belize in the GR3 and displaying the GR5 over Rome!Thank you to BDAC for being great hosts and letting us film there - http://www.boscombedownaviationcollec...Help keep the channel to keep going:https://www.patreon.com/aircrewinterview
继续回答19位同学有关采购的提问,你也有类似的问题吗?是否能得到些启发?【“双十一”超级充电节】课程优惠 网页或APP登录 网易云课堂 ,搜索“叶梓”或复制链接:https://study.163.com/topics/kato201809【课程咨询】微信:hello-kato加入摄影早自习【微信群】1、添加叶梓私人微信:katoyezi(暗号:喜马拉雅)2、发送“申请入群” 早安,我是叶梓,今天是摄影早自习陪伴大家的第909天,我快速回答以下同学的有关双11剁手方面的问题。- 闪光灯及附件类 - 首先我们来看看闪光灯和附件的部分。“不差”同学问我笔记本电脑和手机之间色差比较大,怎么避免?两个字:没救!但是你可以买一个“蜘蛛”——就是Datacolor公司出品的校色仪来校准你的笔记本屏幕,这样一来你就至少有一块屏是标准的,总比两个屏幕都不准确要好得多。推荐:Datacolor Spyder 5校色仪 "不得了了橙子"和"JHOGG"同学都问到买闪光灯的问题。我首推的是国产的神牛牌闪光灯,性价比比较高,品质也不错,下单的时候注意要买跟你的机型品牌吻合的那一款,因为它们的热靴触点会稍有不同。推荐:神牛tt600闪光灯(预算充足可考虑神牛v860 II) 另外“jhoggg”同学问是不是只有多触点的热靴闪光灯才可以支持后帘同步闪光?不是。在快门打开的过程中到底是“靠前闪光”还是“靠后闪光”,也就是“前帘”或“后帘同步”,这是由机身决定的,它只需要在那个时间点上给闪光灯发出闪光指令,闪光灯照常闪光就可以了,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原理,并不需要那么多的触点。不同品牌的相机的闪光灯热靴触点 另外你问到离机引闪器的接收器上为什么会有热靴接口?因为那个地方是用来装闪光灯的,等于是一套离机引闪器由两个模块组成,一个发射器,一个接收器。发射器要插在相机机顶的热靴上,接收器要插在闪光灯底下的热靴插销上,两者是配合起来使用的,两者之间是无线通讯。但是有的机身和闪光灯可能内置了发射器或接收器,在这种情况下你只需要补买其另一只接收器或发射器就可以了。神牛X1R引闪器 “蛋蛋黄”同学说他一直就用神牛的闪光灯,问保富图(Profoto)的效果会不会更好一点?因为我没有用过保富图的热靴的闪光灯,我只用了它的影棚灯,所以我只能告诉你影棚灯保富图真的很好用,它主要体现在回电时间超快,持续照明的灯泡的亮度非常亮,附件的设计也非常的人性化等等方面。“王棕驹”同学也说到想入手保富图闪光灯。我觉得预算充足的话完全可以买,应该是不会后悔的。保富图 A1 机顶(热靴)闪光灯 “沉默的灵魂”问在使用中长焦变焦镜头(比如说150mm到300mm左右的焦段的镜头)时,有没有必要给它选配一块ND镜?基本上是不需要的。我自己从来没有在使用长焦镜头时有安装ND镜从而进行长时间曝光的需要,反倒是用广角拍风光时ND镜是必备的。- 镜头类 - 我们看看镜头方面的问题。“权儿”问我,她已经有了16-35mm广角变焦头和50 f/1.8标准镜头,她想问是考虑28-300mm“一镜走天下”,还是70-200mm镜头,或者是100-300mm镜头?首先我们排除“一镜走天下”,因为你已经有一支非常好的超广角镜头了,买28-300mm其实有一部分焦段是重叠的,有些浪费。对你来说70-200mm和100-300mm其实都是不错的选择。如果你经常去一些非常辽阔的地带(例如海边或草原),你就有可能要用到300mm的长焦段,这时候你应该选择后者。另外你说用200mm加增倍镜用来拍月亮和拍鸟,都不推荐,因为你加增倍镜也长不了太多,在拍月亮和鸟的时候其实也起不到什么很不一样的作用,另外增倍镜会导致你的最大光圈缩小以及画质下降。推荐:佳能EF70-300mm f4-5.6L IS USM镜头 “YZG”同学的问题有点类似,他已经有了24-70mm,问是买70-200mm还是70-300mm?就我自己的拍摄习惯而言,我很喜欢用超长焦镜头,所以70-200mm对我来说还不够远,我可能会选择70-300mm。当然,我推荐你还是买佳能原厂的镜头,国行的可能在维修上更有保障一些。 “南飞燕”同学说她已经有了24-105mm和70-200mm的镜头,还想入广角镜头。那你就可以去买“权儿”同学那只16-35mm。而你说的11-24mm,11mm端实在是太广了,已经很难(在构图上)“hold住”了,我们一般说16mm就已经是非常难使用的一支镜头了,因为它同时能拍到的景物的数量太多,从而导致画面的元素不是那么好安排,画面冲击力太大,也会导致比较难凸显画面的内涵。推荐:佳能EF16-35mm f4L IS USM镜头 “你好灬阳光”说想买一台佳能6D2,不知道挂机头怎么选。你可以选24-70mm,你说太贵了的可能是f/2.8光圈那支,所以你可以参考一下f/4光圈的那支24-70mm,其实性价比很不错。另外你也可以考虑35mm定焦镜头,f/2光圈那一只,价格也不贵,而35mm是记录生活的最佳焦段。推荐:佳能 EF 24-70mm f4L IS USM镜头 “photographer”问我说,佳能70D机身配个怎样的变焦头会好一些?推荐你买18-55mm这样的在等效焦距上差不多是涵盖了广角到中长焦的这么一种镜头,能体验到所有的焦段的画面效果。推荐:佳能18-55mm f3.5-5.6 IS II “kimikka”同学问,犹豫是买佳能的85mm f/1.8还是适马的85mm f/1.4,主要在家里拍宝宝,怕适马太重驾驭不了。首先我没有用过适马85mm的这支镜头,我只用过它的一款超广角用来拍星空。那么这两款镜头其实都不太适合用来拍宝宝,原因是它的焦距有点太长了,85mm你几乎永远都只能拍宝宝的大脑门了——除非退得很远去拍摄,这在家里用来记录宝宝显然是不实际的。所以我更建议你用35mm来记录宝宝的成长,35mm还能带上你的家居环境,从而让故事显得更生动更接地气一些。另外还有一个不推荐85mm的原因,中长焦的大光圈镜头的景深很容易变得非常的浅,宝宝只要稍微有晃动,或者你自己有一点点的呼吸的晃动,就会导致焦点不实的问题,对焦的地方不是很清楚。那宝宝一旦会爬会跑,你这只镜头基本上就是不太跟得上对方的运动的,除非等到有一天他已经能够站在那里老老实实被你拍照为止,但是这要很多年以后了。推荐:佳能 EF 35mm f/2 IS USM 镜头- 相机机身类 - 最后是相机机身方面的问题。“雍尚冕”同学问我说,他用D700帮公司来拍团队活动,现在觉得它的噪点有点高,虽然看好了尼康的D810,但是又有一点想换到索尼的微单相机。我建议你不要换门,换门的代价太大了,还有就是索尼的镜头实在是有点贵,我都觉得自己会有点吃不消,所以我建议你就用尼康就好,D810是不错的,绝对够用!不仅是可以用来给公司拍点活动,而且很多摄影师都是用它来干活的,拍出来照片是要卖钱的。推荐:尼康D810机身 “另一片天空”问想买一个器材,在佳能6D2和索尼A7M2和A7M3之间选,他说如果是买A7M3的话可能预算有点不够,所以有点纠结。我觉得你既然预算不太够的话,你就买6D2就好了,这是台非常棒的相机,而且佳能的镜头系统也是比较成熟的,不仅每个焦段都很完备,而且价格也比较适中,更何况你手头已经有一只佳能18-200mm的大变焦镜头了,所以你用佳能就好。推荐:佳能6D2机身 “琦酱⊙▽⊙”同学问,已经有一台佳能6D了但是每次出去都会觉得太重太累,想入手轻便的设备,纠结是买胶片机还是微单。还是推荐你微单,因为胶片机会让你有另一个困惑,就是它非常的慢,而且不太方便,后期花的钱也很多。你可以去查一下奥林巴斯的PEN-F这台相机,小巧、漂亮而且功能强大。推荐:奥林巴斯PEN-F机身 “秋雨”同学问想让我介绍一下索尼黑卡相机的情况,主要的用途是什么?该不该买?我不是很推荐。总的来说黑卡有这么三种,第一种是全画幅黑卡,那个玩意儿的体积其实挺大,而且定焦的广角镜头应用范围比较窄。还有一种是大变焦的黑卡相机,其中最大变焦的那些个头已经很大了,其实已经称不上是卡片了,已经比有些微单相机还要再更大一些了,再加上变焦范围越大画质越差,所以这个相机玩一玩就行了。还有一种微单是定焦的小尺寸感光元件的相机,因为感光元件只有一英寸,实在是太小了一点,所以我们也不是特别的推荐你用来严肃的做创作。一点儿也不便携且感光元件太小的索尼“黑卡”相机 “Next”同学想让我推荐一款放在闪光灯热靴上用来记录拍照过程的运动相机。我自己就用的是Gopro Session的这一款,再去淘宝上买一个Gopro转热靴的支架,加在相机顶部就好。需要录像的时候就用手去摁一下Gopro的录像按钮然后再拍照,它和机身之间不是联动的,但它非常小巧,所以很好用。推荐:Gopro Session 运动相机推荐:德国SP Gopro-热靴架 “贪吃航”同学问双11买理光GR2合不合适?还是说要等3代?3代会不会很贵?贵不贵我不知道,但是2代一直也没降什么价,所以我觉得还是等第3代会更好一点,毕竟数码产品买新不买旧,何况GR2是好几年前的技术了,它已经有点老了。推荐:理光GR3相机 “亦心凡华”问富士相机的色彩真的是那么诱人的吗?是的,真的很好看。他又问富士的对焦真的是那么着急吗?不是,富士X100系列可能会稍微有一点点,但是据说像XH-1这样的一些比较新型的富士相机,它的对焦也是比以前大有改进的。推荐:富士XT-20机身 好的,以上就是对大家的双11剁手问题的回答。有更多的有关双11采购方面问题也欢迎在底部向我留言,我尽量为大家解答。我们预计将在双11之前的10号来做一个直播讲座,是免费的,来为大家推荐一些比较便宜有好用的能出效果的摄影产品,详情请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摄影早自习。 别忘了由我所讲授的系统全面的摄影课《自由摄影师》以及其它的入门或速成类摄影课,目前都在双“11”活动期间,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按下面方式了解课程详情。【“双十一”超级充电节】课程优惠 网页或APP登录 网易云课堂 ,搜索“叶梓”或复制链接:https://study.163.com/topics/kato201809【课程咨询】微信:hello-kato 今天是摄影早自习陪伴大家的第909天,我是叶梓,每天早上6:30,微信公众号“摄影早自习”,不见不散!
继续回答19位同学有关采购的提问,你也有类似的问题吗?是否能得到些启发?【“双十一”超级充电节】课程优惠 网页或APP登录 网易云课堂 ,搜索“叶梓”或复制链接:https://study.163.com/topics/kato201809【课程咨询】微信:hello-kato加入摄影早自习【微信群】1、添加叶梓私人微信:katoyezi(暗号:喜马拉雅)2、发送“申请入群” 早安,我是叶梓,今天是摄影早自习陪伴大家的第909天,我快速回答以下同学的有关双11剁手方面的问题。- 闪光灯及附件类 - 首先我们来看看闪光灯和附件的部分。“不差”同学问我笔记本电脑和手机之间色差比较大,怎么避免?两个字:没救!但是你可以买一个“蜘蛛”——就是Datacolor公司出品的校色仪来校准你的笔记本屏幕,这样一来你就至少有一块屏是标准的,总比两个屏幕都不准确要好得多。推荐:Datacolor Spyder 5校色仪 "不得了了橙子"和"JHOGG"同学都问到买闪光灯的问题。我首推的是国产的神牛牌闪光灯,性价比比较高,品质也不错,下单的时候注意要买跟你的机型品牌吻合的那一款,因为它们的热靴触点会稍有不同。推荐:神牛tt600闪光灯(预算充足可考虑神牛v860 II) 另外“jhoggg”同学问是不是只有多触点的热靴闪光灯才可以支持后帘同步闪光?不是。在快门打开的过程中到底是“靠前闪光”还是“靠后闪光”,也就是“前帘”或“后帘同步”,这是由机身决定的,它只需要在那个时间点上给闪光灯发出闪光指令,闪光灯照常闪光就可以了,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原理,并不需要那么多的触点。不同品牌的相机的闪光灯热靴触点 另外你问到离机引闪器的接收器上为什么会有热靴接口?因为那个地方是用来装闪光灯的,等于是一套离机引闪器由两个模块组成,一个发射器,一个接收器。发射器要插在相机机顶的热靴上,接收器要插在闪光灯底下的热靴插销上,两者是配合起来使用的,两者之间是无线通讯。但是有的机身和闪光灯可能内置了发射器或接收器,在这种情况下你只需要补买其另一只接收器或发射器就可以了。神牛X1R引闪器 “蛋蛋黄”同学说他一直就用神牛的闪光灯,问保富图(Profoto)的效果会不会更好一点?因为我没有用过保富图的热靴的闪光灯,我只用了它的影棚灯,所以我只能告诉你影棚灯保富图真的很好用,它主要体现在回电时间超快,持续照明的灯泡的亮度非常亮,附件的设计也非常的人性化等等方面。“王棕驹”同学也说到想入手保富图闪光灯。我觉得预算充足的话完全可以买,应该是不会后悔的。保富图 A1 机顶(热靴)闪光灯 “沉默的灵魂”问在使用中长焦变焦镜头(比如说150mm到300mm左右的焦段的镜头)时,有没有必要给它选配一块ND镜?基本上是不需要的。我自己从来没有在使用长焦镜头时有安装ND镜从而进行长时间曝光的需要,反倒是用广角拍风光时ND镜是必备的。- 镜头类 - 我们看看镜头方面的问题。“权儿”问我,她已经有了16-35mm广角变焦头和50 f/1.8标准镜头,她想问是考虑28-300mm“一镜走天下”,还是70-200mm镜头,或者是100-300mm镜头?首先我们排除“一镜走天下”,因为你已经有一支非常好的超广角镜头了,买28-300mm其实有一部分焦段是重叠的,有些浪费。对你来说70-200mm和100-300mm其实都是不错的选择。如果你经常去一些非常辽阔的地带(例如海边或草原),你就有可能要用到300mm的长焦段,这时候你应该选择后者。另外你说用200mm加增倍镜用来拍月亮和拍鸟,都不推荐,因为你加增倍镜也长不了太多,在拍月亮和鸟的时候其实也起不到什么很不一样的作用,另外增倍镜会导致你的最大光圈缩小以及画质下降。推荐:佳能EF70-300mm f4-5.6L IS USM镜头 “YZG”同学的问题有点类似,他已经有了24-70mm,问是买70-200mm还是70-300mm?就我自己的拍摄习惯而言,我很喜欢用超长焦镜头,所以70-200mm对我来说还不够远,我可能会选择70-300mm。当然,我推荐你还是买佳能原厂的镜头,国行的可能在维修上更有保障一些。 “南飞燕”同学说她已经有了24-105mm和70-200mm的镜头,还想入广角镜头。那你就可以去买“权儿”同学那只16-35mm。而你说的11-24mm,11mm端实在是太广了,已经很难(在构图上)“hold住”了,我们一般说16mm就已经是非常难使用的一支镜头了,因为它同时能拍到的景物的数量太多,从而导致画面的元素不是那么好安排,画面冲击力太大,也会导致比较难凸显画面的内涵。推荐:佳能EF16-35mm f4L IS USM镜头 “你好灬阳光”说想买一台佳能6D2,不知道挂机头怎么选。你可以选24-70mm,你说太贵了的可能是f/2.8光圈那支,所以你可以参考一下f/4光圈的那支24-70mm,其实性价比很不错。另外你也可以考虑35mm定焦镜头,f/2光圈那一只,价格也不贵,而35mm是记录生活的最佳焦段。推荐:佳能 EF 24-70mm f4L IS USM镜头 “photographer”问我说,佳能70D机身配个怎样的变焦头会好一些?推荐你买18-55mm这样的在等效焦距上差不多是涵盖了广角到中长焦的这么一种镜头,能体验到所有的焦段的画面效果。推荐:佳能18-55mm f3.5-5.6 IS II “kimikka”同学问,犹豫是买佳能的85mm f/1.8还是适马的85mm f/1.4,主要在家里拍宝宝,怕适马太重驾驭不了。首先我没有用过适马85mm的这支镜头,我只用过它的一款超广角用来拍星空。那么这两款镜头其实都不太适合用来拍宝宝,原因是它的焦距有点太长了,85mm你几乎永远都只能拍宝宝的大脑门了——除非退得很远去拍摄,这在家里用来记录宝宝显然是不实际的。所以我更建议你用35mm来记录宝宝的成长,35mm还能带上你的家居环境,从而让故事显得更生动更接地气一些。另外还有一个不推荐85mm的原因,中长焦的大光圈镜头的景深很容易变得非常的浅,宝宝只要稍微有晃动,或者你自己有一点点的呼吸的晃动,就会导致焦点不实的问题,对焦的地方不是很清楚。那宝宝一旦会爬会跑,你这只镜头基本上就是不太跟得上对方的运动的,除非等到有一天他已经能够站在那里老老实实被你拍照为止,但是这要很多年以后了。推荐:佳能 EF 35mm f/2 IS USM 镜头- 相机机身类 - 最后是相机机身方面的问题。“雍尚冕”同学问我说,他用D700帮公司来拍团队活动,现在觉得它的噪点有点高,虽然看好了尼康的D810,但是又有一点想换到索尼的微单相机。我建议你不要换门,换门的代价太大了,还有就是索尼的镜头实在是有点贵,我都觉得自己会有点吃不消,所以我建议你就用尼康就好,D810是不错的,绝对够用!不仅是可以用来给公司拍点活动,而且很多摄影师都是用它来干活的,拍出来照片是要卖钱的。推荐:尼康D810机身 “另一片天空”问想买一个器材,在佳能6D2和索尼A7M2和A7M3之间选,他说如果是买A7M3的话可能预算有点不够,所以有点纠结。我觉得你既然预算不太够的话,你就买6D2就好了,这是台非常棒的相机,而且佳能的镜头系统也是比较成熟的,不仅每个焦段都很完备,而且价格也比较适中,更何况你手头已经有一只佳能18-200mm的大变焦镜头了,所以你用佳能就好。推荐:佳能6D2机身 “琦酱⊙▽⊙”同学问,已经有一台佳能6D了但是每次出去都会觉得太重太累,想入手轻便的设备,纠结是买胶片机还是微单。还是推荐你微单,因为胶片机会让你有另一个困惑,就是它非常的慢,而且不太方便,后期花的钱也很多。你可以去查一下奥林巴斯的PEN-F这台相机,小巧、漂亮而且功能强大。推荐:奥林巴斯PEN-F机身 “秋雨”同学问想让我介绍一下索尼黑卡相机的情况,主要的用途是什么?该不该买?我不是很推荐。总的来说黑卡有这么三种,第一种是全画幅黑卡,那个玩意儿的体积其实挺大,而且定焦的广角镜头应用范围比较窄。还有一种是大变焦的黑卡相机,其中最大变焦的那些个头已经很大了,其实已经称不上是卡片了,已经比有些微单相机还要再更大一些了,再加上变焦范围越大画质越差,所以这个相机玩一玩就行了。还有一种微单是定焦的小尺寸感光元件的相机,因为感光元件只有一英寸,实在是太小了一点,所以我们也不是特别的推荐你用来严肃的做创作。一点儿也不便携且感光元件太小的索尼“黑卡”相机 “Next”同学想让我推荐一款放在闪光灯热靴上用来记录拍照过程的运动相机。我自己就用的是Gopro Session的这一款,再去淘宝上买一个Gopro转热靴的支架,加在相机顶部就好。需要录像的时候就用手去摁一下Gopro的录像按钮然后再拍照,它和机身之间不是联动的,但它非常小巧,所以很好用。推荐:Gopro Session 运动相机推荐:德国SP Gopro-热靴架 “贪吃航”同学问双11买理光GR2合不合适?还是说要等3代?3代会不会很贵?贵不贵我不知道,但是2代一直也没降什么价,所以我觉得还是等第3代会更好一点,毕竟数码产品买新不买旧,何况GR2是好几年前的技术了,它已经有点老了。推荐:理光GR3相机 “亦心凡华”问富士相机的色彩真的是那么诱人的吗?是的,真的很好看。他又问富士的对焦真的是那么着急吗?不是,富士X100系列可能会稍微有一点点,但是据说像XH-1这样的一些比较新型的富士相机,它的对焦也是比以前大有改进的。推荐:富士XT-20机身 好的,以上就是对大家的双11剁手问题的回答。有更多的有关双11采购方面问题也欢迎在底部向我留言,我尽量为大家解答。我们预计将在双11之前的10号来做一个直播讲座,是免费的,来为大家推荐一些比较便宜有好用的能出效果的摄影产品,详情请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摄影早自习。 别忘了由我所讲授的系统全面的摄影课《自由摄影师》以及其它的入门或速成类摄影课,目前都在双“11”活动期间,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按下面方式了解课程详情。【“双十一”超级充电节】课程优惠 网页或APP登录 网易云课堂 ,搜索“叶梓”或复制链接:https://study.163.com/topics/kato201809【课程咨询】微信:hello-kato 今天是摄影早自习陪伴大家的第909天,我是叶梓,每天早上6:30,微信公众号“摄影早自习”,不见不散!
今天回答神盾局特工、阿翁、云淡风轻和铁军同学的问题,你能从他们的问题里学到些什么呢?“双十一” 超级充电节 课程优惠 网页或APP登录 网易云课堂 ,搜索“叶梓”或复制链接:https://study.163.com/topics/kato201809加入摄影早自习【微信群】1、添加叶梓私人微信:katoyezi(暗号:喜马拉雅)2、发送“申请入群” 早安,我是叶梓,今天是摄影早自习陪伴大家的第907天。在过去的早自习里面我基本上会挑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问题来回答,但是现在临近双11,我应该来回答一些更具体的问题了。比如说在上期早自习的后面我看到很多同学问我关于剁手怎么剁的问题,那我就在这里一并回复。 首先,神盾局特工已经有了佳能550D单反相机和奥林巴斯U2这一款小卡片胶片相机,他说想升级器材是在富士X100F和宝丽来风琴机之间犹豫。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东西,我想如果你需要一个随身的,而且拍完立刻就能分享了机器的话,X100F是非常好的选择,它毕竟比你的奥林巴斯U2要好很多,因为U2是个胶片机,拍完以后隔个一两个星期你才能分享出照片来。宝丽来风琴机(图片来源网络,作者未知) 至于宝丽来风琴机,因为它是一个一步成像照相机,所以你要考虑到它的后期成本很高,前面买相机倒是不贵了,但是后边的胶片一张十几块钱几十块钱,你到底承不承受得起?我觉得宝丽来这种东西偶尔来玩一玩还行,但是总的来说利用率有点低,所以综上所述,我比较推荐你先买富士X100F。富士X100F(图片来源网络,作者未知) 阿翁同学问我双11买一个全画幅的镜头的话,300mm、400mm哪个更实用一些?或者是其它的?如果你说的是定焦镜头的话,其实超长焦定焦镜头都不能说是非常的常用的头,一来是人家体积非常大,二来因为视角非常狭窄,所以在一般的情况下你还施展不开,比如在城市里拍照用这东西有点够呛。一般来说我们是在大草原上,在沙漠中用来拍远处的落日,把它拍得很大,或者是拍马或者其他的野生动物,或者说是打鸟,也就是拍鸟的特写镜头,在这种情况下三四百毫米的定焦镜头还算是用得着(补充拍摄体育比赛也会用到300mm、400mm定焦镜头)。佳能400mm定焦镜头(图片来源网络,作者未知) 除非你是长期拍摄以上题材的摄影人,否则的话我建议不要考虑。如果你非常喜欢长焦镜头的效果,可以买一只比如说70-300mm左右的,或是80-400mm左右的这么一种变焦范围比较大的跨着整个长焦焦段的镜头。这种镜头体积上小一点(其实也未必),而且也更实用一些,因为各个焦段都具备了。它唯一的缺点是光圈稍微的小一点,这个的影响其实不是特别大,因为我们不可能在室内用长焦镜头,也不太会在晚上来使用长焦镜头(所以不需要用大光圈来防止快门速度过低)。综上所述,长焦、超长焦的变焦镜头比定焦镜头其实要更实用。尼康80-400mm f/4.5-5.6变焦镜头(图片来源网络,作者未知) 康平同学的问题是不是有一些问题?你说50到50”o“头如何?不知道是不是打错字了?如果你问的是50mm定焦头如何的话,50mm的定焦头基本上没有特别差的。如果大家要买,想尝试一下,可以买50mm f/1.8的这种镜头,它最便宜的版本应该就是700多块钱,是非常值得入手的镜头之一,性价比非常高。如果预算充足的话,也可以购买尼康或佳能的50mm f/1.4的镜头,这支镜头成像质量会稍微好一点点,但是价格贵出两三倍。说实话我还是比较推荐50mm f/1.8,因为这支镜头在缩小一档到两档光圈的时候,其实它的成像质量是非常棒的,而且我们其实不太需要用到f/1.4那么大的光圈,用极大光圈的情况是比较罕见的。尼康50mm f/1.8定焦镜头(图片来源网络,作者未知) 云淡风轻问我说富士X100F的相机和理光GR3哪一款更适合街头摄影。你要知道,首先GR3还没发布,不过富士X100F的焦距是35mm是没错的,GR3按传闻来说应该是还是28mm的定焦镜头。这两款镜头的区别还是有的,35mm总的来说更接近人眼所视的世界,它比较平实,它的画风有点像写散文,不是很夸张,就好像写文章的时候组词造句没有那么犀利,画面的变形也没有那么大,所以要看你喜欢哪种文风了。理光GR III相机(图片来源网络,作者未知) 我喜欢朱自清的文风,一个成语也不用,一样的能用平实的语句让你在读他文章的时候哭的稀里哗啦的,所以我选35mm,反过来,如果你喜欢更激情的文章、更犀利的措辞,那么你就应选择28mm。还有一个重要区别,28mm可视角度更广了,所以事实上你要贴你的被摄对象更近才好拍照,才好拍所谓的街头纪实的照片,所以如果你不敢太靠近的话,你最好选35mm。我喜欢哪种呢?我喜欢35mm,除非是在人挤人的环境中,比如说夜店这样的拍摄环境,我可能会使用25mm左右的镜头。佳能6D Mark II相机机身 最后是铁军同学他说借用了佳能的1100D套机还有一个50mm f/1.8镜头,现在种草6D2或者是80D,问我是不是要买一套?这要看你还想不想继续借用别人的机子了,如果对方不在乎,就原意放你手里随便用,那我觉得你就用着呗,肯定是够用的,但是如果你真的想自己买一套的话,如果预算充足的话,我建议还是6D2。因为6D2跟80D还是有本质区别,它是一个全画幅的相机,在暗光环境下噪点会更小一些。最后你在括号里说的很对,买新机器的时候那个套机镜头就是你最佳的第一只镜头,看样子是摄影早自习的忠实的听众。 今天我就回答到这里了,欢迎我所有的听众们,欢迎你们在底部向我咨询你双11剁手的一些疑惑,除了机身除了镜头以外,其实还有附件、滤镜,软件……哪个方面的问题都可以。我将集中在双11之前为大家解答这些问题,并且我还会再开一个免费的直播讲座来给大家秀一些便宜又好用、效果又惊人的摄影附件。 别忘了我们的摄影课正在“双11”大促的预热期间了,会有非常大力度的送礼和优惠活动,大家可以按下面方式了解课程优惠详情,想要买课的同学不要错过喽~“双十一” 超级充电节 课程优惠 网页或APP登录 网易云课堂 ,搜索“叶梓”或复制链接:https://study.163.com/topics/kato201809 今天是摄影早自习陪伴大家的第907天,我是叶梓,每天早上6:30,微信公众号“摄影早自习”,不见不散。
今天回答神盾局特工、阿翁、云淡风轻和铁军同学的问题,你能从他们的问题里学到些什么呢?“双十一” 超级充电节 课程优惠 网页或APP登录 网易云课堂 ,搜索“叶梓”或复制链接:https://study.163.com/topics/kato201809加入摄影早自习【微信群】1、添加叶梓私人微信:katoyezi(暗号:喜马拉雅)2、发送“申请入群” 早安,我是叶梓,今天是摄影早自习陪伴大家的第907天。在过去的早自习里面我基本上会挑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问题来回答,但是现在临近双11,我应该来回答一些更具体的问题了。比如说在上期早自习的后面我看到很多同学问我关于剁手怎么剁的问题,那我就在这里一并回复。 首先,神盾局特工已经有了佳能550D单反相机和奥林巴斯U2这一款小卡片胶片相机,他说想升级器材是在富士X100F和宝丽来风琴机之间犹豫。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东西,我想如果你需要一个随身的,而且拍完立刻就能分享了机器的话,X100F是非常好的选择,它毕竟比你的奥林巴斯U2要好很多,因为U2是个胶片机,拍完以后隔个一两个星期你才能分享出照片来。宝丽来风琴机(图片来源网络,作者未知) 至于宝丽来风琴机,因为它是一个一步成像照相机,所以你要考虑到它的后期成本很高,前面买相机倒是不贵了,但是后边的胶片一张十几块钱几十块钱,你到底承不承受得起?我觉得宝丽来这种东西偶尔来玩一玩还行,但是总的来说利用率有点低,所以综上所述,我比较推荐你先买富士X100F。富士X100F(图片来源网络,作者未知) 阿翁同学问我双11买一个全画幅的镜头的话,300mm、400mm哪个更实用一些?或者是其它的?如果你说的是定焦镜头的话,其实超长焦定焦镜头都不能说是非常的常用的头,一来是人家体积非常大,二来因为视角非常狭窄,所以在一般的情况下你还施展不开,比如在城市里拍照用这东西有点够呛。一般来说我们是在大草原上,在沙漠中用来拍远处的落日,把它拍得很大,或者是拍马或者其他的野生动物,或者说是打鸟,也就是拍鸟的特写镜头,在这种情况下三四百毫米的定焦镜头还算是用得着(补充拍摄体育比赛也会用到300mm、400mm定焦镜头)。佳能400mm定焦镜头(图片来源网络,作者未知) 除非你是长期拍摄以上题材的摄影人,否则的话我建议不要考虑。如果你非常喜欢长焦镜头的效果,可以买一只比如说70-300mm左右的,或是80-400mm左右的这么一种变焦范围比较大的跨着整个长焦焦段的镜头。这种镜头体积上小一点(其实也未必),而且也更实用一些,因为各个焦段都具备了。它唯一的缺点是光圈稍微的小一点,这个的影响其实不是特别大,因为我们不可能在室内用长焦镜头,也不太会在晚上来使用长焦镜头(所以不需要用大光圈来防止快门速度过低)。综上所述,长焦、超长焦的变焦镜头比定焦镜头其实要更实用。尼康80-400mm f/4.5-5.6变焦镜头(图片来源网络,作者未知) 康平同学的问题是不是有一些问题?你说50到50”o“头如何?不知道是不是打错字了?如果你问的是50mm定焦头如何的话,50mm的定焦头基本上没有特别差的。如果大家要买,想尝试一下,可以买50mm f/1.8的这种镜头,它最便宜的版本应该就是700多块钱,是非常值得入手的镜头之一,性价比非常高。如果预算充足的话,也可以购买尼康或佳能的50mm f/1.4的镜头,这支镜头成像质量会稍微好一点点,但是价格贵出两三倍。说实话我还是比较推荐50mm f/1.8,因为这支镜头在缩小一档到两档光圈的时候,其实它的成像质量是非常棒的,而且我们其实不太需要用到f/1.4那么大的光圈,用极大光圈的情况是比较罕见的。尼康50mm f/1.8定焦镜头(图片来源网络,作者未知) 云淡风轻问我说富士X100F的相机和理光GR3哪一款更适合街头摄影。你要知道,首先GR3还没发布,不过富士X100F的焦距是35mm是没错的,GR3按传闻来说应该是还是28mm的定焦镜头。这两款镜头的区别还是有的,35mm总的来说更接近人眼所视的世界,它比较平实,它的画风有点像写散文,不是很夸张,就好像写文章的时候组词造句没有那么犀利,画面的变形也没有那么大,所以要看你喜欢哪种文风了。理光GR III相机(图片来源网络,作者未知) 我喜欢朱自清的文风,一个成语也不用,一样的能用平实的语句让你在读他文章的时候哭的稀里哗啦的,所以我选35mm,反过来,如果你喜欢更激情的文章、更犀利的措辞,那么你就应选择28mm。还有一个重要区别,28mm可视角度更广了,所以事实上你要贴你的被摄对象更近才好拍照,才好拍所谓的街头纪实的照片,所以如果你不敢太靠近的话,你最好选35mm。我喜欢哪种呢?我喜欢35mm,除非是在人挤人的环境中,比如说夜店这样的拍摄环境,我可能会使用25mm左右的镜头。佳能6D Mark II相机机身 最后是铁军同学他说借用了佳能的1100D套机还有一个50mm f/1.8镜头,现在种草6D2或者是80D,问我是不是要买一套?这要看你还想不想继续借用别人的机子了,如果对方不在乎,就原意放你手里随便用,那我觉得你就用着呗,肯定是够用的,但是如果你真的想自己买一套的话,如果预算充足的话,我建议还是6D2。因为6D2跟80D还是有本质区别,它是一个全画幅的相机,在暗光环境下噪点会更小一些。最后你在括号里说的很对,买新机器的时候那个套机镜头就是你最佳的第一只镜头,看样子是摄影早自习的忠实的听众。 今天我就回答到这里了,欢迎我所有的听众们,欢迎你们在底部向我咨询你双11剁手的一些疑惑,除了机身除了镜头以外,其实还有附件、滤镜,软件……哪个方面的问题都可以。我将集中在双11之前为大家解答这些问题,并且我还会再开一个免费的直播讲座来给大家秀一些便宜又好用、效果又惊人的摄影附件。 别忘了我们的摄影课正在“双11”大促的预热期间了,会有非常大力度的送礼和优惠活动,大家可以按下面方式了解课程优惠详情,想要买课的同学不要错过喽~“双十一” 超级充电节 课程优惠 网页或APP登录 网易云课堂 ,搜索“叶梓”或复制链接:https://study.163.com/topics/kato201809 今天是摄影早自习陪伴大家的第907天,我是叶梓,每天早上6:30,微信公众号“摄影早自习”,不见不散。
On this edition of the Sideline Guys Podcast, Pat Boylan and Jeremiah Johnson recap the Pacers 2018 Free Agency, predict lineups and rotations, say farewell to departing players, and tackle your Twitter questions. Minute Markers: 1:00 - Offseason Catch Up 7:30 - Farewell to Lance, GR3, Al, Joe Young 28:10 - Free Agency Additions Twitter Questions: 36:15 - Potential Starting 5 38:15 - Turner and Sabonis Lineups 45:30 - Free Agency Structure 54:00 - Summer League Takeaways
Tony is joined my Matt Schoch of Locked on Pistons and Nick Angstadt of Locked On Mavericks to talk GR3, Doug McDermott, and the NBA Central Division #NBA #Pacers #Pistons #Mavericks #basketball Learn more about your ad choices. Visit podcastchoices.com/adchoices
Tony is joined my Matt Schoch of Locked on Pistons and Nick Angstadt of Locked On Mavericks to talk GR3, Doug McDermott, and the NBA Central Division #NBA #Pacers #Pistons #Mavericks #basketball Learn more about your ad choices. Visit megaphone.fm/adchoices
Tony and Adam discuss free agency scuttlebutt - McDermott to the Pacers, GR3 to Detroit, and LeBron to the Lakers. #NBA #Pacers #basketball #Lakers #Pistons Learn more about your ad choices. Visit podcastchoices.com/adchoices
Tony and Adam discuss free agency scuttlebutt - McDermott to the Pacers, GR3 to Detroit, and LeBron to the Lakers. #NBA #Pacers #basketball #Lakers #Pistons Learn more about your ad choices. Visit megaphone.fm/adchoices
Adam and Tony team up for the last time of the regular season to talk playoff scenarios + rotations, Myles, GR3, Domas, and the upcoming Hornets game. #Pacers #Hornets #playoffs #NBA #basketball Learn more about your ad choices. Visit podcastchoices.com/adchoices
Adam and Tony team up for the last time of the regular season to talk playoff scenarios + rotations, Myles, GR3, Domas, and the upcoming Hornets game. #Pacers #Hornets #playoffs #NBA #basketball Learn more about your ad choices. Visit megaphone.fm/adchoices
The boys get excited about the positives surrounding GR3's return from injury, tackle the terrible news coming out of the Mavs organization, and lighten the mood with a double dip of Joey's Stat of the Week and speculate wildly about things they nothing about during Undegooglables.Halftime: Black Magik by Sirius BlvckLINKSMavs and Harassment Allegations Mavs and TankingJoey's Draymond StatLittle Pitcher with Big EarsAmazon Link
Adam and Tony welcome GR3 back, break down the Trey McKinney-Jones signing, answer mailbag questions from twitter, and preview tonight's game against the Hawks. Learn more about your ad choices. Visit podcastchoices.com/adchoices
Adam and Tony welcome GR3 back, break down the Trey McKinney-Jones signing, answer mailbag questions from twitter, and preview tonight's game against the Hawks. Learn more about your ad choices. Visit megaphone.fm/adchoices
Adam Friedman and Tony East is back for the second time this week. They discuss GR3's return, the Darren Collison trade rumor and more! Learn more about your ad choices. Visit podcastchoices.com/adchoices
Adam Friedman and Tony East is back for the second time this week. They discuss GR3's return, the Darren Collison trade rumor and more! Learn more about your ad choices. Visit megaphone.fm/adchoices
Ex RAF Harrier pilot and author Bob Marston talks about his time flying the GR3. He also talks about his time on the Sepecat Jaguar as well as his books.
Minute Markers: 0:30 - Road Trip Memories 7:00 - Portland and Charlotte Review 9:00 - Al Jefferson vs. Roy Hibbert 13:45 - Myles Turner's Impact 18:00 - GR3 the Starter 25:00 - Pick 3: Favorite Former Pacers of the Last 3 Years 35:45 - Road Trip Preview